CN109542273A -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542273A
CN109542273A CN201811473571.1A CN201811473571A CN109542273A CN 109542273 A CN109542273 A CN 109542273A CN 201811473571 A CN201811473571 A CN 201811473571A CN 109542273 A CN109542273 A CN 10954227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ducting wire
touch
display panel
touch control
electro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7357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542273B (zh
Inventor
姚绮君
杜凌霄
丁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Tianma Micro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473571.1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542273B/zh
Publication of CN10954227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4227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54227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54227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4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by capacitive mea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该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功能层;触控功能层,位于显示功能层的出光面一侧,触控功能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触控电极包括电连接的多条第一导线,第一导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一导线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子导线,沿第一方向,相邻的子导线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其中,多条第一导线形成线偏振结构;其中,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可以减薄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利于实现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轻薄化设计;在此前提下,通过设置第一间隔,还可以避免触控电极边缘轮廓处图形可见的问题,从而可提升显示面板的画面显示效果。

Description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不断发展,作为用户与电子设备互动窗口之一的显示装置备受关注。现有技术中,为提高用户体验,显示装置通常带有触控功能。对于带有触控功能的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而言,由于增加了触摸屏(或称触摸功能层),其整体厚度通常较厚,不利于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的轻薄化设计。
为了适应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的轻薄化发展趋势,可将触摸屏设置在显示面板或显示装置的内部。但是,该结构中,触摸屏与显示面板中的偏光结构仍单独设置,显示面板的整体结构仍较厚,此外,显示面板的画面显示效果较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以减薄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整体厚度,便于实现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轻薄化设计;同时,还可以避免触控电极边缘轮廓处图形可见的问题,从而可提升显示面板的画面显示效果。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面板,该显示面板包括:
显示功能层;
触控功能层,位于所述显示功能层的出光面一侧,所述触控功能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
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电连接的多条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导线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子导线,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子导线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其中,所述多条第一导线形成线偏振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第一方面提供的任一种显示面板。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包括显示功能层和触控功能层,触控功能层位于显示功能层的出光面一侧,触控功能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并且设置触控电极包括电连接的多条第一导线,第一导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交叉。通过设置多条第一导线构成线偏振结构,可将触控功能层复用为线偏振结构层,从而可减少显示面板中的膜层数量,即可减少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从而有利于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的轻薄化设计;同时,通过设置第一导线包括沿第一方向设置的多条子导线,沿第一方向,相邻的子导线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可将第一间隔设置于触控电极的内部,相当于将第一导线之间的打断点设置在触控电极的内部,从而可使得触控功能层中的打断点不仅可分布于触控电极的边缘轮廓处,还可分布于触控电极的内部,即有利于使得触控功能层中的打断点在整个触控功能层中均匀分布,从而可避免触控电极边缘轮廓处图形可见的问题,进而可提升显示面板的画面显示效果。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沿图1中A-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可以理解的是,此处所描述的具体实施例仅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非对本发明的限定。另外还需要说明的是,为了便于描述,附图中仅示出了与本发明相关的部分而非全部结构。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2为沿图1中A-B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和图2,该显示面板10包括:显示功能层101;触控功能层102,位于显示功能层101的出光面一侧,触控功能层102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20;触控电极20包括电连接的多条第一导线201,第一导线201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二方向Y排列;第一导线201包括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的多条子导线2011,其中,子导线2011延伸方向为第一方向X。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子导线2011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2012;相当于一条第一导线201被多个第一间隔2012截断为多个子导线2011。其中,多条第一导线201形成线偏振结构;其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交叉。可选的,本实施例中,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均平行于显示面板10所在平面,且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互相垂直。
其中,显示功能层101用于发出光线,以显示待显示画面。
示例性的,显示功能层101可基于液晶显示面板的显示原理进行画面显示。该显示类型中,显示功能层101可包括背光结构以及设置于背光结构的出光侧的显示结构,该显示结构可包括相对设置的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以及位于阵列基板和彩膜基板之间的液晶层。其中,通过控制液晶层中液晶分子的偏转,可控制背光结构的发出的光是否能通过显示结构,从而实现画面的显示。
或者,显示功能层101可基于发光二极管显示面板的显示原理进行画面显示。该显示类型中,显示功能层101可包括阴极和阳极以及设置于阴极与阳极之间的发光功能层,根据发光功能层的发光材料不同,发光功能层的发光颜色可为红色、绿色、蓝色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颜色。其中,通过给阴极和阳极施加电压,使发光功能层发光,从而可实现画面的显示。
或者,显示功能层101还可基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类型的显示原理进行画面显示,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显示功能层101的膜层结构,除包括上述示出的结构之外,还可包括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膜层,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触控功能层102用于实现触控功能,以增加用户与显示面板的交互途径,提高用户体验。
示例性的,触控功能层102可基于电容式触控原理实现触控功能,电容式触控通常可包括自容式触控和互容式触控,触控功能层102实现触控功能的具体原理在下文中结合触控电极20的结构进行详述。
其中,触控功能层102中的第一导线201用于形成触控电极20的同时,还用于形成线偏振结构,即通过单层的触控功能层102中的第一导线201形成线栅结构,该结构一方面可用于实现触控功能,另一方面可用于实现线偏振功能,由此,通过触控功能层102复用为线偏振功能层,可减少显示面板10中的膜层数量,从而有利于减薄显示面板10的整体厚度,利于实现显示面板10以及由该显示面板10形成的显示装置的轻薄化设计。在此基础上,由于显示面板10的整体厚度减薄,将其应用于柔性显示面板时,有利于改善柔性显示面板的弯折特性。
此外,通过设置第一导线201包括沿第一方向X依次设置的多条子导线2011,且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条子导线2011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2012,可将第一间隔2012设置于触控电极20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由此,可理解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同一条第一导线201中包括的多个第一间隔2012(即第一导线201的打断点)可分布于触控电极20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从而有利于实现触控功能层102中的打断点(包括为区分不同的触控电极20而形成的打断点,还包括第一导线201的打断点)均匀分布在整个触控功能层102所在的平面内,由此避免了打断点仅分布在触控电极20的轮廓位置处导致的触控电极20的轮廓可见的问题,从而可提升显示面板10的画面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的“触控电极20的轮廓”可理解为构成该触控电极20的第一导线201所在的区域的边缘,该边缘为该触控电极20与与该触控电极20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触控电极20之间的分界线。
示例性的,图1中以加粗的实线示出了各触控电极20的轮廓,触控电极20的轮廓还可以由以下四条边(分别命名为第一边、第二边、第三边和第四边)构成,其中,第一边和第二边可为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位于该触控电极20的边界位置处的两条第一导线201,第三边和第四边可为连接上述作为第一边和第二边的两条第一导线201的两端点(该两端点可理解为边界位置处的两条第一导线201中,每条第一导线201沿第二方向Y的起点和终点)的两条边;当然,触控电极20的轮廓还可采用其他可行的方式构成,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显示面板10中,触控电极20的数量为28个,且构成4列7行(将第一方向X看为行方向,第二方向Y看为列方向)的阵列排布方式,但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的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显示面板10的实际需求,设置触控电极20的数量以及触控电极20的阵列排布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显示面板中,每个触控电极20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设置9条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第一导线201,但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显示面板10的实际需求,设置每个触控电极20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的第一导线201的数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再次,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位于同一触控电极20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的各第一导线201通过沿第二方向Y延伸的直线进行电连接,但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的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根据显示面板10的实际需求,设置构成触控电极20的各第一导线201的电连接的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在此基础上,还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沿第一方向X排列的第一排中的各触控电极20中的第一导线201之间的连接线,而第二排至第七排中的第一导线201之间的连接线并未示出,仅是为了更好的展示由第一导线201构成的线偏振结构。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理解,同一触控电极20中的各第一导线201之间均电连接,但对电连接的连接线的形态,可根据显示面板10的实际需求设置,本发明实施例不作限定。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图2中示出的显示面板10的膜层结构还包括保护功能层103,保护功能层103位于触控功能层102远离显示功能层101的一侧。保护功能层103用于保护触控功能层102以及显示功能层101,以降低磕碰和划伤等对触控功能层102和显示功能层101的损害,从而可确保显示面板10的整体功能的稳定性,利用延长显示面板10的使用寿命。示例性的,保护功能层103可为保护盖板或薄膜封装层,其材料和具体的膜层层叠结构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任一种或多种结构及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再赘述,也不作限定。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1,触控电极20中的一条第一导线201与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触控电极20中的至少一条第一导线201位于同一直线。
示例性的,第一方向X为行方向,第二方向Y为列方向。沿行方向相邻的四个触控电极20中,各触控电极20的9条第一导线均位于相同的9条直线上。示例性的,第N(N为整数且1≤N≤9)行的各第一导线201均位于同一第N(N为整数且1≤N≤9)条直线上。
如此设置,一方面,可利用第一导线201构成触控电极20的部分轮廓,便于实现触控电极20的划分;另一方面,可设置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初始第一导线,将初始第一导线打断形成各触控电极20中的第一导线201,如此,利于简化触控功能层102的第一导线201的图案的设计;同时,可利用一次刻蚀工艺实现将初始第一导线打断形成第一导线201的同时,完成将第一导线201打断形成子导线2011,如此,可简化触控功能层102的制作工艺,降低其制作难度,从而有利于提升触控功能层102的制作良率。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在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20中,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条第一导线201均位于同一直线,但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的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根据显示面板10的实际需求,设置在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20中,仅部分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条第一导线201位于同一直线,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1,触控电极20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阵列排布。
如此设置,可使阵列排布的触控电极20的一排列方向(即第一方向X)与第一导线201的延伸方向(即第一方向X)为同一方向,由此利于利用第一导线201构成触控电极20的部分轮廓,从而便于实现触控电极20的划分。在此基础上,还有利于交错设置第一间隔2012,以利于实现第一间隔2012在整个触控功能层102所在的平面内均匀分布,由此便于避免由于仅在触控电极20的轮廓位置设置打断点而引起的触控电极20的轮廓可见的问题,从而可提高显示面板10的画面显示效果。
需要说明的是,图1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4列7行的像素电极20的阵列排布方式,但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的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根据显示面板10的实际需求,设置像素电极20的阵列排布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为清楚起见,图3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20的部分结构)。参照图3,该显示面板10还包括位于在第一方向X上相邻触控电极20之间的、且与触控电极20绝缘设置的虚设电极202,虚设电极202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二方向Y排列的第二导线2021;其中,一条第二导线2021与在第一方向X相邻的触控电极20中的至少一条第一导线201位于同一直线。
其中,虚设电极202用于将沿第一方向X相邻设置的触控电极20间隔开,以使两触控电极20之间具有预设间隔,该预设间隔的设置可使得相邻的触控电极20之间的信号干扰较小,从而可使得显示面板10的触控灵敏度较高。
尤其地,当保护功能层103的厚度较厚(示例性的,保护功能层103为保护盖板)时,由于显示面板10的触摸面位于保护功能层103远离触控功能层102的一侧,使得触控功能层102感测到的触控信号强度较弱,此时,通过设置虚设电极202,在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触控电极20之间预留预设间隔,可降低相邻的触控电极20之间的信号干扰,利于确保触控电极20正常工作,从而利于确保触控信号探测的准确性,进而利于确保显示面板10的触控准确性。
此外,通过设置第二导线2021与在第一方向X相邻的触控电极20中的至少一条第一导线201位于同一直线,可降低触控功能层102的设计和制作难度。示例性的,可设置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初始导线,将初始导线打断形成第一导线201和第二导线2021,如此,可简化触控功能层102中第一导线201和第二导线2021的图案设计;同时,可利用一次刻蚀工艺实现将初始导线打断形成多条第一导线201的同时,完成将初始导线打断形成位于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第一导线201之间的第二导线2021,如此,可简化触控功能层102的制作工艺,降低其制作难度,从而有利于提升触控功能层的制作良率。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写到的“预设间隔”可根据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需求设置,也即虚设电极202的宽度可根据显示面板的触控灵敏度需求设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虚设电极202的宽度”可理解为沿第一方向X,长度差值在预设长度范围(该范围可根据显示面板的实际需求设置)内的各第二导线2021的长度的平均值。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为增加打断点,使打断点在整个触控功能层所在的平面上分布更均匀,还可以将整条第二导线设置在触控电极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3,至少一条第二导线2021延伸至至少一个触控电极20中的两条第一导线201之间。
其中,将第一方向X看作行方向,将第二方向Y看作列方向。
示例性的,则第M行中的一条第二导线2021延伸至同一个触控电极20中的第(M-1)行的第一导线201与第(M+1)行的第一导线201之间,其中M为整数且M≥2。示例性的,第2行中的一条第二导线2021延伸至图3中位于左侧的触控电极20中的第1行的第一导线201与第3行的第一导线201之间。
示例性的,第5行和第6行中的第二导线2021延伸至图3中位于右侧的触控电极20中的第4行的第一导线201与第7行的第一导线201之间。
如此设置,可使位于同一行的第一导线201与第二导线2021之间的打断点不仅分布于触控电极20的轮廓上,还可分布于触控电极20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由此有利于避免所有的打断点均位于触控电极20的轮廓位置,即利于避免触控电极20的轮廓可见的问题,从而利于提高显示面板10的画面显示效果。此外,通过将第二导线2021延伸至两条第一导线201之间,还可以提高触控电极20的电学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中的“左侧”和“右侧”的表达方式仅为基于图3中示出的方位对图3的示例性说明,而不应理解为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的限定。
可选的,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4,在第二方向Y上相邻的两条第二导线2021中,其中一条第二导线2021延伸至触控电极20中的两条第一导线201之间,另一条第二导线2021不延伸至触控电极20中的两条第一导线201之间。
其中,第一导线201与第二导线2012之间设置有打断点。如此设置,利于使打断点在触控功能层中均匀分布,从而可避免触控电极20的轮廓可见的问题,由此利于实现在减薄显示面板的整体厚度的前提下,提高显示面板的画面显示效果。
此外,通过对相邻的两条第二导线2021的延伸方式进行设置,可使第二导线2021的设置具有规律性,从而利于简化触控功能层的第二导线2021的设计难度,进而利于简化整个触控功能层的导线图案的设计难度。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3或图4,第一方向X上相邻的第一导线201与第二导线2021之间具有第二间隔2022,多个第二间隔2022在第二方向Y上交错排布。
如此设置,有利于使第二间隔2022既分布于触控电极20的轮廓上,又分布于触控电极20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从而使得第二间隔2022不能连接构成触控电极20的轮廓,从而可避免触控电极20的轮廓可见。
可选的,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5,各间隔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均交错排列,其中,各间隔包括第一间隔2012和第二间隔2022。
如此设置,可使触控功能层中的各间隔(包括第一间隔2012和第二间隔2022)均交错分布,从而各间隔均不构成可见的图形,由此,在避免触控电极20的边缘轮廓可见的同事,可避免形成其他可见的图形。
示例性的,触控功能层中的各间隔(包括第一间隔2012和第二间隔2022)可均匀分布,这里的“均匀分布”可理解为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个间隔之间的间距相等,且等于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个间隔之间的间距,由此,触控功能层中的各间隔均不构成可见的图形,从而有利于提升显示面板的画面显示效果。
可选的,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6,触控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201T和触控感测电极201R,触控驱动电极201T和触控感测电极201R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均交替排列;在第一方向X上,触控驱动电极201T与触控感测电极201R之间设置有虚设电极202;在第二方向Y上,一个触控驱动电极201T与一个触控感测电极201R以及位于该触控感测电极201R两侧的虚设电极202相邻设置。
其中,触控驱动电极201T用于提供触控驱动信号,触控感测电极201R用于感测触控信号。通过设置位于触控驱动电极201T与触控感测电极201R之间的虚设电极202,可避免触控驱动信号与触控感测信号之间的信号干扰,利于提高触控准确性以及提高触控灵敏度。通过设置触控驱动电极201T和触控感测电极201R在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上均交替排列,可使触控驱动电极201T和触控感测电极201R在整个显示面板所在的平面内均近乎均匀分布,从而使得整个显示面板的各个位置处的触摸动作均能被感测到。
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初始导线(结合上文可理解,初始导线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二方向Y排列;初始导线通过打断点断开后形成第一导线201和第二导线2021)与各个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201T、触控感测电极201R和虚设电极202)的相对位置关系,并未画出初始导线中的打断点的位置。其中,初始导线中的打断点的位置可采用上文中示出的任一种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图6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触控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201T和触控感测电极201R)与虚设电极202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相等,但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10的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还可以根据显示面板10的实际需求,设置二者在第二方向Y上的宽度不相等,示例性的可为在第二方向Y上,触控电极的宽度大于虚设电极的宽度;也可为在第二方向Y上,触控电极的宽度小于虚设电极的宽度,当然,这两种结构也可理解为,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触控电极之间也可设置虚设电极,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7,单条第二导线202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20中,其中,位于该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20内的该第二导线2021分别称为第一导电部20211和第二导电部20212,位于该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20之间的间隔中的该第二导线2021称为第三导电部20213;沿第一方向X,第一导电部20211和二导电部20212分别位于第三导电部20213的两端;其中,第一导电部20211在第二方向Y上位于一个触控电极20中的两条第一导线201之间;第二导电部20212在第二方向Y上位于另一个触控电极20中的两条第一导线201之间;第三导电部20213在第二方向Y上不位于第一导线201之间。第一导电部20211的长度C1、第二导电部20212的长度C2和第三导电部20213的长度C3满足:C1≤C3<C2。
其中,第二导线2021与第一导线中的各子导线2011均电绝缘,即第二导线2021与触控电极20电绝缘。当触摸动作发生时,第二导线2021上仍会产生耦合电容,该耦合电容可影响与之相邻的第一导线201上的触控感测信号。
其中,当触控动作(或者称为触摸动作)发生在第二导线2021对应的位置处时,第二导线2021上会产生耦合电容,若第二导线2021延伸至触控电极20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该第二导线2021上产生的耦合电容会影响触控电容,这里,触控电容为触控电极响应于触控动作而产生的电容。
基于此,可将第二导线2021设置于相邻的触控电极20之间的间隔中。但是,仅在该间隔中设置第二导线2021的结构较易使该显示面板10存在第二导线2021构成的虚设电极202的轮廓可见的风险。因此,可将第二导线2021延伸至触控电极20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
综合考虑第二导线2021上产生的耦合电容问题与虚设电极202的轮廓可见问题,可将第二导线2021仅延伸至位于虚设电极202一侧的触控电极20中,而不延伸至位于该虚设电极202的另一侧的触控电极20中,具体可参照图5。
参照图5示出的显示面板中的虚设电极202的第二导线2021的设置方式。以图5中示出的方位为例,触控电极20可称为左侧触控电极和右侧触控电极,在左侧触控电极与右侧触控电极之间设置虚设电极202,虚设电极202由多条第二导线2021构成。图中的多条第二导线2021可分为两类:其中一类第二导线仅延伸至右侧触控电极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即该类第二导线与第一导线之间的两个打断点中,一个打断点设置在左侧触控电极的轮廓上,另一个打断点设置在右侧触控电极的内部;其中另一类第二导线仅延伸至左侧触控电极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即该类第二导线与第一导线之间的两个打断点中,一个打断点设置在右侧触控电极的轮廓上,另一个打断点设置在左侧触控电极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对该虚设电极202中的两类第二导线2021进一步分析,可知:仅延伸至右侧触控电极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的第二导线2021上产生的耦合电容仅对右侧触控电极的触控电容有影响,而不会影响左侧触控电极的触控电容;仅延伸至左侧触控电极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的第二导线2021上的耦合电容仅对左侧触控电极的触控电容有影响,而不会影响右侧触控电极的触控电容。因此,第二导线2021上产生的耦合电容对触控电容的影响,可利用驱动电路来进行补偿,简化控制算法,从而有利于确保显示面板的触控准确性。
图5示出的显示面板中,仍可能存在较多的打断点设置于触控电极20的轮廓上,为进一步减少触控电极20的轮廓上的打断点,可将虚设电极202中的第二导线2021延伸至与虚设电极202左右相邻(即沿第一方向X与虚设电极202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20中,具体可参照图7。
图7示出的显示面板中,通过上述第一导电部20211、第二导电部20212以及第三导电部20213的长度关系的设置,可使第二导线2021上产生的耦合电容可等效看作第三导电部20213延伸到的触控电极20感测到的触控感测信号,而该耦合电容对第一导电部20211延伸到的触控电极20感测到侧触控感测信号的影响可忽略,由此,在避免图形可见以提升显示面板的画面显示效果的前提下,可确保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良好。
具体分析如下:以图7中示出的方位为示例,当第二导线202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20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即第二导线2021的两端分别延伸至左侧触控电极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和右侧触控电极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时,该第二导线2021对触控电容的影响可从以下两方面理解:第一方面,由于该条第二导线2021不仅延伸至左侧触控电极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还延伸至右侧触控电极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因此,该条第二导线2021上产生的耦合电容不仅会对左侧触控电极的触控电容有影响,也会对右侧触控电极的触控电容有影响;第二方面,同样由于该条第二导线2021不仅延伸至左侧触控电极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还延伸至右侧触控电极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因此,该条第二导线2021可将左侧触控电极的触控信号传导至右侧触控电极,或将右侧触控电极的触控信号传导至左侧触控电极,从而,左侧触控电极和右侧触控电极的触控信号之间产生干扰。
为避免上述第二导线2021对触控电容的两方面的影响,本发明实施例设计上述第一导电部20211、第二导电部20212以及第三导电部20213的长度关系。以图7中椭圆虚线圈中的结构为例,在此长度关系下,第二导线2021的绝大部分(即第二导电部20212)延伸至右侧触控电极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而仅有极小的一部分(即第一导电部20211)延伸至左侧触控电极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此时,第二导线2021上可能产生的耦合电容对右侧触控电极的触控电容的影响较大,而对左侧触控电极的触控电容的影响可忽略,由此,可利用驱动电路对第二导线2021上的耦合电容给右侧触控电极的触控电容带来的影响进行补偿,从而可解决上述第一方面的问题。同时,由于第二导线2021延伸至左侧触控电极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的长度极小,可避免由第二导线2021引起的左侧触控电极的触控电容与右侧触控电极的触控电容之间的传导,即可避免左侧触控电极与右侧触控电极的触控信号之间的干扰,由此,可解决上述第二方面的问题。
可选的,为了避免上述第二导线2021上的耦合电容对触控电极的触控信号的干扰,还可将虚设电极202电连接至一固定电位,以通过避免耦合电容产生的方式解决耦合电容干扰问题。
示例性的,还可将图7中示出的第二导线2021分为两类,其中,第一类的第二导线2021仅位于两个触控电极20之间的间隔中,而不延伸至触控电极20的轮廓包围的范围内(即不延伸至触控电极20内),从而也可理解为该类第二导线2021仅由第三导电部20213构成;第二类的第二导线2021不仅位于两个触控电极20之间的间隔中,还延伸至相邻的两个触控电极20内,从而也可理解为该类第二导线2021由上述第一导电部20211、第二导电部20212以及第三导电部20213构成。其中,第一类的第二导线2021与第二类的第二导线2021交替排布,从而可使整个触控功能层的电学性能均匀,有利于提高整个显示面板的电学一致性。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7,第一间隔2012(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A11)的取值范围为A11≤1μm;第二间隔2022(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A12)的取值范围为A12≤1μm。
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使得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第一导线201和第二导线2021之间完全断开,以及第一导线201中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子导线2011之间完全断开,由此可避免由于电学粘连而导致的触控错误,尤其对于A11=1μm,A12=1μm时,不仅工艺精度易于达到,还可以大大减少导电材料残留导致不同种类的电极之间的短路风险;另一方面,第一间隔2012和第二间隔2022沿第一方向X的宽度均不会过大,从而可避免由于间隔宽度过大而导致的漏光现象,由此,有利于确保将触控功能层用作线偏振功能层时,线偏振效果较好。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仅示例性的示出了A11≤1μm,A12≤1μm,但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显示面板的实际需求,设置A11和A12的取值范围,示例性的,可为0.5μm≤A11≤1μm,0.5μm≤A12≤1μm,或者0.1μm≤A11≤0.5μm,0.1μm≤A12≤0.5μm,或者A11=1μm,A12=1μ;二者取值范围可相同,也可不同,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7,沿第二方向Y,相邻的两条导线之间的间距A2的取值范围为A2≤1μm;其中,导线包括第一导线201和第二导线2021。
如此设置,可使得第一导线201与第二导线2021之间的间距足够小,由此利于减轻膜层雾度,利于使较多的光线穿过触摸功能层而被用户看到,从而有利于确保显示面板具有较高的画面亮度,且画面清晰度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仅示例性的示出了A2≤1μm,但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显示面板的实际需求,设置A2的取值范围,示例性的,可为A2≤0.8μm;或者可为A2≤0.5μm,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7,沿第二方向Y,导线的宽度W的取值范围为W≤1μm;其中,导线包括第一导线201和第二导线2022。
如此设置,可使得第一导线201与第二导线2021的宽度足够小,由此利于减轻膜层雾度,利于使较多的光线穿过触摸功能层而被用户看到,从而有利于确保显示面板具有较高的画面亮度,且画面清晰度较高。
需要说明的是,上文仅示例性的示出了W≤1μm,但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显示面板的实际需求,设置A2的取值范围,示例性的,可为W≤0.75μm;或者可为W≤0.35μm,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导线采用纳米压印的方式形成。
其中,在形成第一导线201(可理解为第一导线中的子导线2011)和第二导线2021时,可采用纳米压印的方式在金属层表面形成压印图形,即形成初始导线;再对初始导线进行刻蚀形成打断点,从而形成第一导线201中的各子导线2011和第二导线2021。
其中,采用纳米压印的方式,可确保导线的线宽(即导线的宽度W)和线距(即相邻的两条导线之间的间距A2)足够小,从而有利于减轻膜层雾度。
需要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方式形成满足上述线宽和线距的取值范围要求的导线,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材料分别为导电金属。
如此设置,一方面可使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具有较好的导电性,从而使得形成的触控电极可更好的传输触控信号,确保显示面板的触控功能良好;另一方面,导电金属的透过率和反射率较低,可确保形成的线偏振结构仅能透过与线偏振方向平行的光线,而遮挡其他方向的光线,从而利于确保由导线(包括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形成的线偏振结构具有较好的线偏振效果;同时,反射光线较少,从而利于避免光线之间的串扰,以及避免由此导致的画面显示异常。
示例性的,导电金属的材质可为黑金属。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材料可相同,由此便于将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同步形成,以简化工艺制程。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导线和第二导线的材料还可为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种类的导电性良好、反射率低(示例性的,反射率低于10%)以及透过率低(示例性的,透过率低于10%)的材料。
可选的,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结构示意图,图9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8和图9,显示面板10包括多个触控驱动单元和多个触控感测单元;每个触控驱动单元以及每个触控感测单元均包括多个触控电极20;显示面板10还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于第一导线201上的第一绝缘层1022、跨桥层1023和第二绝缘层1024;第一绝缘层1024中设置有过孔10232;跨桥层1023包括第一类连接线10231,第一类连接线10231通过过孔10232将同一触控驱动单元中的不同触控电极20电连接;或者第一类连接线10231通过过孔10232将同一触控感测单元中的不同触控电极20电连接。
如此设置,以将位于同一触控驱动单元中的不同触控电极电连接,并与触控驱动信号控制端电连接,以实现触控驱动信号的控制;以及将位于同一触控感测单元中的不同触控电极电连接,并与触控感测信号接收端电连接,以实现触控感测信号的接收。
同时,沿第二方向Y,虚设电极202交错排列,由此可避免虚设电极202的轮廓形成以可见图形,从而有利于避免显示面板图形可见问题。
此外,沿第一方向X相邻的两虚设电极202可电连接,且电连接至一固定电位,由此,可避免虚设电极202中的第二导线2021上产生的耦合电容对触控共电极20的触控信号的影响,从而可提高显示面板的触控准确性。
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沿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的对角线方向的三个触控感测电极201R电连接形成触控感测单元,但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显示面板的实际需求以及根据触控电极20的排布形式,将位于预设行、预设列或预设区域的触控电极电连接以形成触控驱动单元或触控感测单元,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第一类连接线10231沿与第一方向X呈某一夹角(该角度示例性的可为55°)的方向延伸,但并非对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面板的限定。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可根据触控电极的相对位置关系,设置第一类连接线10231的延伸方向(可理解为第一类连接线10231的长边所在的方向),示例性的,该延伸方向可与第一方向X平行,或者该延伸方向可与第二方向Y平行,或者该延伸方向可与显示面板的边框延伸方向平行,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图8中仅示例性的示出了初始导线(结合上文可理解,初始导线沿第一方向X延伸,沿第二方向Y排列;初始导线通过打断点断开后形成第一导线201和第二导线2021)与各个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201T、触控感测电极201R和虚设电极202)的相对位置关系,并未画出初始导线中的打断点的位置。其中,初始导线中的打断点的位置可采用上文中示出的任一种方式,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可选的,跨桥层1023还包括第二类连接线,第二类连接线用于将同一触控电极20中的多条第一导线电201连接,以形成触控电极20。
示例性的,跨桥层1023的材料通常为透明导电氧化物材料(示例性的,可为氧化铟锡),通过利用跨桥层1023中的第二类连接线将同一触控电极20中的多条第一导线201电连接,可增加由相邻两条第一导线201之间透过的光线强度,进而可改善线偏振结构的线偏振效果。
可选的,还包括辅助导电线;辅助导电线与导电线采用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形成;辅助导电线用于将同一触控电极20中的多条第一导线201电连接,以形成触控电极。
如此设置,可将辅助导电线与导电线同步形成,从而可简化触控功能层的制作工艺,从而利于简化显示面板的整体制作流程。
可选的,继续参照图9,触控功能层102还包括衬底基板1020、第一绝缘层1022、跨桥层1023、第二绝缘层1024和光学相位延迟层1025;在衬底基板1020的一侧,依次层叠设置第一导线(图9中以导电层1021示出第一导线所在膜层的位置)、第一绝缘层1022、跨桥层1023、第二绝缘层1024以及光学相位延迟层1025;且光学相位延迟层1025位于衬底基板1020靠近显示功能层101的一侧。
其中,衬底基板1020用于支撑层叠于衬底基板1020的一侧的上述各功能层。同时,考虑触控功能层102设置于显示功能层101的出光侧,为确保显示面板10最终的画面显示亮度较高,可选用光透过率较高(示例性的,可光透过率大于或者等于90%)的材质的衬底基板,示例性的,可选用玻璃基板;此外,应用于柔性显示面板时,可选用光透过率较高的柔性衬底基板。
其中,第一绝缘层1022用于保护导电层1021,避免漏电;同时,用于形成过孔10232,以通过过孔20232连接位于同一触控驱动单元或同一触控感测单元中的不同的触控电极。示例性的,第一绝缘层1022的材质可为氮化硅、氮氧化硅等无机绝缘材料;还可为有机绝缘材料或者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类型的绝缘材料,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第二绝缘层1024一方面用于保护跨桥层1023,避免漏电;另一方面,用作平坦化作用,以便于在触控功能层102的一侧形成一平整的表面,以利于后续在该平整的表面上形成或贴合光学相位延迟层1025。示例性的,第二绝缘层1024的材质可为有机绝缘材料或无机绝缘材料或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类型的绝缘材料,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其中,光学相位延迟层1025用于配合线偏振结构,以实现消光作用,从而减少环境光反射对显示面板的画面显示效果的影响。
示例性的,光学相位延迟层1025可包括靠近线偏振结构的二分之一波片以及靠近显示功能层101的四分之一波片。由此,显示面板10可包括显示功能层101,以及位于显示功能层101的一侧且依次层叠(层叠方向为第三方向Z,该第三方向Z垂直于第一方向X和第二方向Y所决定的平面)的四分之一波片、二分之一波片和线偏振结构。该结构下,外界环境光入射到显示面板10时,光线先经过线偏振结构,变为线偏振光,该线偏振光依次经过二分之一波片和四分之一波片后变为圆偏振光或椭圆偏振光;该圆偏振光或椭圆偏振光照射到阵列基板上,被阵列基板上薄膜晶体管层的表面反射,形成反射光,该反射光仍为圆偏振光或椭圆偏振光,但与入射到阵列基板上的圆偏振光或椭圆偏振光相比,反射光的偏振方向发生180°变化;该反射光经过四分之一波片后,变为线偏振光,再经过二分之一波片后,还是线偏振光,此时,该线偏振光的偏振方向与与线偏振结构的偏振方向垂直,由此,该线偏振光不能通过线偏振结构出射,从而实现消除阵列基板侧反射光的功能,即利于减少环境光反射对显示面板的画面显示效果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光学相位延迟层1025还可采用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光学相位延迟结构,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此外,需要说明的是,导电层还与驱动电路105电连接,以实现触控驱动功能和触控感测功能。
可选的,图10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又一种显示面板的剖面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0,触控功能层102还包括衬底基板1020、第一绝缘层1022、跨桥层1023、第二绝缘层1024和光学相位延迟层1025;在衬底基板1020的一侧,依次层叠设置光学相位延迟层1025、第一导线(图10中以导电层2021示出)、第一绝缘层1022、跨桥层1023以及第二绝缘层1024;且光学相位延迟层1025位于衬底基板1020远离显示功能层101的一侧。
其中,各功能层的作用与图9示出的各功能层的作用一致,相同之处可参照上文理解,在此不再赘述。图10示出的显示面板10的结构与图9示出的显示面板10的结构的区别在于:该显示面板10中,将光学相位延迟层1025设置与导电层1021靠近衬底基板1020的一侧,由此,导电层1021位于衬底基板1020远离显示功能层101的一侧。此时,由于触摸动作发生在导电层1021远离显示功能层101的一侧,即触摸动作可发生在保护功能层103的表面,由于导电层1021与触摸动作发生的表面之间的垂直间距(即沿第三方向Z的距离)较小,由此,触控准确性以及触控灵敏度较高。
在上述实施方式的基础上,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显示装置,示例性的,图11为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装置的结构示意图。参照图11,该显示装置30包括上述实施方式中的显示面板10,因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显示装置30也具备上述实施例中所描述的有益效果,此处不再赘述。示例性的,显示装置30可以包括手机、电脑、智能可穿戴设备以及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知的其他类型的显示装置,本发明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注意,上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及所运用技术原理。本领域技术人员会理解,本发明不限于这里所述的特定实施例,对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能够进行各种明显的变化、重新调整、相互结合和替代而不会脱离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虽然通过以上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说明,但是本发明不仅仅限于以上实施例,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情况下,还可以包括更多其他等效实施例,而本发明的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范围决定。

Claims (20)

1.一种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功能层;
触控功能层,位于所述显示功能层的出光面一侧,所述触控功能层包括:阵列排布的多个触控电极;
所述触控电极包括电连接的多条第一导线,所述第一导线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所述第一导线包括沿第一方向依次设置的多条子导线,沿所述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子导线之间设置有第一间隔;其中,所述多条第一导线形成线偏振结构;
其中,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中的一条所述第一导线与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中的至少一条所述第一导线位于同一直线。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沿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阵列排布。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触控电极之间的、且与所述触控电极绝缘设置的虚设电极,所述虚设电极包括多个沿第一方向延伸、沿第二方向排列的第二导线;
其中,一条所述第二导线与在第一方向相邻的所述触控电极中的至少一条第一导线位于同一直线。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至少一条所述第二导线延伸至至少一个所述触控电极中的两条所述第一导线之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在第二方向上相邻的两条所述第二导线中,其中一条所述第二导线延伸至所述触控电极中的两条所述第一导线之间,另一条所述第二导线不延伸至所述触控电极中的两条所述第一导线之间。
7.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方向上相邻的所述第一导线与所述第二导线之间具有第二间隔,多个所述第二间隔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交错排布。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各间隔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均交错排列,其中,所述各间隔包括所述第一间隔和所述第二间隔。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间隔A11的取值范围为A11≤1μm;所述第二间隔A12的取值范围为A12≤1μm。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电极包括触控驱动电极和触控感测电极,所述触控驱动电极和所述触控感测电极在所述第一方向和所述第二方向上均交替排列;
在所述第一方向上,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与所述触控感测电极之间设置有所述虚设电极;
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一个所述触控驱动电极与一个触控感测电极以及位于该所述触控感测电极两侧的所述虚设电极相邻设置。
11.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单条所述第二导线的两端分别延伸至相邻的两个所述触控电极中,其中,位于该相邻的两个所述触控电极内的该所述第二导线分别称为第一导电部和第二导电部,位于该相邻的两个所述触控电极之间的间隔中的该所述第二导线称为第三导电部;
沿所述第一方向,所述第一导电部的长度C1、所述第二导电部的长度C2和所述第三导电部的长度C3满足:C1≤C3<C2。
12.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相邻的两条导线之间的间距A2的取值范围为A2≤1μm;
其中,所述导线包括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
13.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沿所述第二方向,所述导线的宽度W的取值范围为W≤1μm;
其中,所述导线包括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导线采用纳米压印的方式形成。
1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导线和所述第二导线的材料分别为导电金属。
1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面板包括多个触控驱动单元和多个触控感测单元;
每个触控驱动单元以及每个触控感测单元均包括多个触控电极;
所述显示面板还包括:依次层叠设置于所述第一导线上的第一绝缘层、跨桥层和第二绝缘层;
所述第一绝缘层中设置有过孔;所述跨桥层包括第一类连接线,所述第一类连接线通过所述过孔将同一所述触控驱动单元中的不同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或者所述第一类连接线通过所述过孔将同一所述触控感测单元中的不同所述触控电极电连接。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跨桥层还包括第二类连接线,所述第二类连接线用于将同一所述触控电极中的所述多条第一导线电连接,以形成所述触控电极。
1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辅助导电线;所述辅助导电线与所述导电线采用相同的材料,在同一工艺步骤中形成;
所述辅助导电线用于将同一所述触控电极中的所述多条第一导线电连接,以形成所述触控电极。
1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面板,其特征在于,所述触控功能层还包括衬底基板、第一绝缘层、跨桥层、第二绝缘层和光学相位延迟层;
在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依次层叠设置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跨桥层、所述第二绝缘层以及所述光学相位延迟层;且所述光学相位延迟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靠近所述显示功能层的一侧;
或者,在所述衬底基板的一侧,依次层叠设置所述光学相位延迟层、所述第一导线、所述第一绝缘层、所述跨桥层以及所述第二绝缘层;且所述光学相位延迟层位于所述衬底基板远离所述显示功能层的一侧。
2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19任一项所述的显示面板。
CN201811473571.1A 2018-12-04 2018-12-04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ctive CN10954227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73571.1A CN109542273B (zh) 2018-12-04 2018-12-04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73571.1A CN109542273B (zh) 2018-12-04 2018-12-04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42273A true CN109542273A (zh) 2019-03-29
CN109542273B CN109542273B (zh) 2022-04-12

Family

ID=658526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73571.1A Active CN109542273B (zh) 2018-12-04 2018-12-04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542273B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09299A (zh) * 2019-05-15 2019-09-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显示装置
CN111427474A (zh) * 2020-03-20 2020-07-17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制作方法
WO2020239037A1 (zh) * 2019-05-31 2020-12-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WO2021102663A1 (zh) * 2019-11-26 2021-06-03 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显示组件、显示组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468201A (zh) * 2016-01-28 2016-04-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显示基板、触摸显示面板、触摸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07193414A (zh) * 2017-05-16 2017-09-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显示面板及触摸显示屏、电子设备
CN107589870A (zh) * 2017-09-12 2018-01-1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US20180095577A1 (en) * 2014-10-24 2018-04-05 Lg Display Co., Ltd. Touch panel and touch panel-integrat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80095577A1 (en) * 2014-10-24 2018-04-05 Lg Display Co., Ltd. Touch panel and touch panel-integrated 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splay device
CN105468201A (zh) * 2016-01-28 2016-04-0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触摸显示基板、触摸显示面板、触摸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07193414A (zh) * 2017-05-16 2017-09-2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触摸显示面板及触摸显示屏、电子设备
CN107589870A (zh) * 2017-09-12 2018-01-16 厦门天马微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09299A (zh) * 2019-05-15 2019-09-06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显示装置
CN110209299B (zh) * 2019-05-15 2022-06-10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摸屏及其显示装置
WO2020239037A1 (zh) * 2019-05-31 2020-12-03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电子设备
US11522166B2 (en) 2019-05-31 2022-12-06 Beijing Boe Technology Development Co., Ltd. Display panel and electronic device including linear polarizer between quarter wave plates
WO2021102663A1 (zh) * 2019-11-26 2021-06-03 重庆康佳光电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显示组件、显示组件的制作方法、以及电子设备
CN111427474A (zh) * 2020-03-20 2020-07-17 深圳市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及触控显示装置制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542273B (zh) 2022-04-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42273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6951125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7077807B (zh) 显示装置基板、显示装置基板的制造方法及使用其的显示装置
CN106055170B (zh) 集成触控显示面板及包含其的集成触控显示装置
CN105745607B (zh) 使用半导体发光器件的显示设备
CN104730719B (zh) 触控裸眼光栅3d显示装置及其制备和控制方法
CN107340928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6527816B (zh) 一种触控基板及其制备方法、触控显示装置
CN108878455A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9541865A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7275337A (zh) 显示装置
CN109031824A (zh) 阵列基板、显示屏及电子设备
CN110008885A (zh) 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8227327A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04765502B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控制方法
CN106775099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2096539B (zh) 触摸面板
CN109445646A (zh) 一种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CN104731438B (zh) 电感触控模块、电感触控式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06908978A (zh) 触控显示面板和触控显示装置
CN102236224B (zh) 显示面板及制造方法和显示器
CN110321026A (zh) 用于具有改进的视角均匀性的显示器的触摸传感器
CN108363254A (zh) 一种阵列基板、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CN110321028A (zh) 用于显示器的触摸传感器馈线
CN209119108U (zh) 一种oled显示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