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8737B - 连接元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元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8737B
CN109478737B CN201780044635.3A CN201780044635A CN109478737B CN 109478737 B CN109478737 B CN 109478737B CN 201780044635 A CN201780044635 A CN 201780044635A CN 109478737 B CN109478737 B CN 10947873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interior
contact element
connecting element
bear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4635.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8737A (zh
Inventor
安德里亚·马斯特罗维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taeubli Electrical Connectors AG
Original Assignee
Staeubli Electrical Connectors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taeubli Electrical Connectors AG filed Critical Staeubli Electrical Connectors AG
Publication of CN1094787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87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87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873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5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 H01R13/187Pins, blades or sockets having separate spring member for producing or increasing contact pressure with spring member in the sock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3Resilient sockets co-operating with pins or blades having a rectangular transverse s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5/00Coupling parts adapted for simultaneous co-operation with two or more identical counterparts, e.g. for distributing energy to two or more circuits
    • H01R25/16Rails or bus-bars provided with a plurality of discrete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unterparts
    • H01R25/161Details
    • H01R25/162Electrical connections between or with rails or bus-ba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00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between two or more conductive members in direct contact, i.e. touching one another; Means for effecting or maintaining such contact; 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having two or more spaced connecting locations for conductors and using contact members penetrating insulation
    • H01R4/2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 H01R4/48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 H01R4/4881Clamped connections, spring connections utilising a spring, clip, or other resilient member using a louver type spr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2201/00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R2201/26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adapted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for vehicles

Landscapes

  • Connection Or Junction Boxes (AREA)
  • Connector Housing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连接元件(1)用于在两个汇流条之间建立电接触。连接元件(1)包括具有内部(20)的壳体(2)和安装在内部(20)中的接触元件(3)。接触元件(3)包括至少一个弹性接触腹板(32)并限定基本平坦的平面(39)。接触元件(3)将内部(20)沿平面(39)分成用于容纳第一汇流条(4)的至少第一容纳空间(21)和用于容纳第二汇流条(5)的第二容纳空间(22),其中接触元件(3)通过至少一个接触腹板(32)在第一汇流条(4)和第二汇流条(5)之间建立电接触。

Description

连接元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容纳接触元件以在两个汇流条之间建立电接触的连接元件。
背景技术
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用于两个导体元件(例如两个平行延伸的汇流条)的电连接的连接元件。
同样从现有技术中已知许多这样的接触元件。例如,这里可以提到申请人的相应产品。
例如,汇流条在车辆中用作固定的导电元件,其然后应该电连接到其他元件(例如逆变器模块)的汇流条。汇流条可用于客车、卡车、公共交通车辆或电动自行车。随着由化石燃料和电流驱动的混合动力机动车的使用,汇流条越来越多地用于客车。这种汇流条也已经越来越多地用作与电动自行车的推进相关的接触件。
从现有技术中已知用于连接汇流条的许多连接方案。例如,借助于螺纹紧固件连接汇流条,这必须提供很大的挤压力,因为接触点仅通过表面接触不充分地限定。因为这个原因,在两个汇流条之间布置接触叶片已经变得很普遍,这改善了电接触。
然而,现有技术的缺点是,通过两个汇流条和接触叶片之间的螺纹来连接是非常昂贵的,这尤其在制造期间需要短循环时间的汽车工业中是不期望的。
发明内容
从现有技术出发,本发明提出的要解决的问题是提出克服现有技术缺点的用于连接两个汇流条的连接元件。此外,本发明的另一优选问题是提出能够容易且经济地制造的连接元件。
该问题通过本发明的连接元件来解决。因此,用于在两个汇流条之间建立电接触的连接元件包括具有内部的壳体和安装在内部中的接触元件。两个汇流条中的每个能够沿***方向***到壳体中。接触元件沿着平面将内部分成用于容纳第一汇流条的至少一个第一容纳空间和用于容纳第二汇流条的第二容纳空间。接触元件在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之间建立电接触。接触元件通过几个支承点安装到壳体的内部中。至少一个支承点从侧壁突出到内部中,侧壁位于横向于平面定向的横向平面中,并且支承点为接触元件提供至少一个平移方向上的运动限制。
支承点的这种布置产生的优点是,壳体的其他壁基本上保持不被削弱,因为没有支承点从它们突出。此外,它产生的优点是两个容纳空间被尽可能少的支承点阻挡,该阻挡可能会干扰汇流条的***过程。而且,它产生的优点是冲压过程变得更容易,这使得制造成本更低。
由于内部与接触元件的分隔,能够形成一种结构,在该结构中能够适当且容易地引入各汇流条。
优选地,所述平移方向与所述平面基本上成直角地延伸。也就是说,对接触元件的运动限制朝向平面和远离平面地进行。这对于支承点的负载是有利的,因为它能够具有更坚固的结构,这是由于其从定向在横向平面中的侧壁突出。例如,因此能够增加***周期的数量。
特别优选地,在所述与所述平面成直角的平移方向上提供运动限制的所有支承点从所述定向在所述横向平面中的侧壁突出。
术语“汇流条”是指刚性接触元件,其优选地具有基本上矩形的横截面。汇流条的横截面尺寸以及长度对于连接元件的使用并不重要。
术语“运动限制”是指支承点提供的端部止动件,该端部止动件限制接触元件在相应方向上的运动。限制可以使得不允许接触元件的运动,或者使得产生间隙,接触元件能够在该间隙内运动。优选地,接触元件在所述支承点中浮动地安装,即有间隙地安装。
优选地,所述支承点中的一个是双支承点,其从接触元件的中间位置开始,为接触元件提供两个相反延伸的平移方向上的运动限制。
因此,所述双支承点独自提供两个相反延伸的平移方向上的运动限制。也就是说,利用单支承点,连接到支承点的接触元件的运动能够在两个平移方向上受到限制。
通过形成提供相应运动限制的至少一个双支承点,通过双支承点,能够非常容易地实现相应的支承***。也就是说,双支承点在两个自由度上承担支承***的功能,表示有利的双重功能。
如果单支承点提供所述运动限制,则双支承点还具有制造和操作方面的优点。以这种方式,两个不同的元件不必相对于彼此定向。
术语“两个相反延伸的平移方向”是指在彼此相反延伸的方向上延伸的两个平移方向。因此,支承点提供了从接触元件的中间位置开始在正向平移方向和反向平移方向上的运动限制,正向平移方向和反向平移方向在相同的轴向方向上延伸,但是彼此相反。
替代地或附加地,所述支承点中的一个是单支承点,其从接触元件的中间位置开始,为接触元件提供一个平移方向上的运动限制。
双支承点和单支承点或仅双支承点或仅单支承点可以布置在相同的壳体上。
在第一实施例中,布置至少三个,优选四个双支承点。两个双支承点从同一侧突出到内部中。一个双支承点或两个双支承点从与所述侧壁相对的侧壁突出到内部中。
优选地,第一实施例中的所有双支承点彼此相似,所述所有双支承点特别是从接触元件的中间位置开始,为接触元件提供两个相反延伸的平移方向上的运动限制。
在第二实施例中,存在至少一个双支承点和至少两个单支承点。至少一个双支承点从第一侧壁突出到内部中。至少两个单支承点从与第一侧壁相对的侧壁突出到内部中。两个单支承点中的一个限制一个平移方向上的运动,而两个单支承点中的另一个限制相反平移方向上的运动。
在第三实施例中,存在四个单支承点。至少两个单支承点从第一侧壁突出到内部中,其中两个单支承点中的一个限制一个平移方向上的运动,并且其中两个单支承点中的另一个限制相反平移方向上的运动。至少两个单支承点从与第一侧壁相对的侧壁突出到内部中,其中两个单支承点中的一个限制一个平移方向上的运动,并且其中两个单支承点中的另一个限制相反平移方向上的运动。
优选地,在所有实施例中,两个支承点相对于内部彼此相对地定位,其中这两个相对定位的支承点从接触元件的中间位置开始,为接触元件提供两个相反延伸的第二平移方向上的运动限制,第二平移方向基本上横向于***方向且平行于平面延伸。也就是说,支承点为接触元件提供第一平移方向上以及第二平移方向上的运动限制,该第一平移方向优选地与平面基本上成直角地定向,并且该第二平移方向基本上横向于纵向轴线或基本上横向于***方向且平行于平面定向。
在双支承点的情况下,两组支承点布置成使得它们一起提供相应的第一和第二方向上的运动限制。相对于横向于纵向轴线的方向,一组从起始位置开始提供正向和相对的反向上的运动限制。
优选地,双支承点具有槽,用于容纳接触元件的载体条的部分。特别地,接触元件的边缘区域,特别是载体条的边缘区域或整个载体条的边缘区域突出到支承点的槽中并且相应地支撑在那里。
在这种情况下,槽提供两个方向上的运动限制。
优选地,在与所述平面成直角的一个方向上,槽配置成比接触元件的厚度宽,尤其是比载体条的厚度宽,使得在槽和接触元件之间提供间隙。也就是说,接触元件被支撑在槽中,并且接触元件和槽在第二方向上具有间隙。如上所述,槽提供运动限制,并且接触元件能够在所述间隙的范围内在该运动限制内运动。
单支承点优选地由支承表面提供。接触元件抵靠在支承表面上。
优选地,一组支承点内的支承表面或槽相对于所述平面彼此偏移。由于偏移布置,接触元件能够略微倾斜地位于内部中,这使得汇流条的***过程更容易。
特别优选地,布置槽或支承表面使得从***方向看,与更远离入口的槽或支承表面相比,更靠近入口的槽或支承表面位于离与汇流条接触的壁更远的距离处。
优选地,在所有实施例中,支承点是从壳体向外弯曲并突出到内部中的腹板,该腹板从壳体的一个侧壁突出。腹板与壳体连接成单件并且塑性变形,从而将腹板放置在它们的位置处。
特别优选地,槽布置在腹板的自由端处并且在封闭自由端的端面处延伸到腹板中。槽开在端面中。也就是说,接触元件能够经由端面***到槽中。支承表面同样优选地布置在腹板的自由端处。
优选地,腹板相对于纵向轴线成角度地倾斜,该角度为10°至170°,尤其是30°至150°。
优选地,接触元件在彼此相反延伸并且平行于***方向延伸的两个第三平移方向上浮动地安装在内部中,使得接触元件能够在特定的限制内沿该第三平移方向运动,该限制由端部止动件提供。
优选地,壳体由壁、两个侧壁和形成在侧壁上的侧边缘提供,所述两个侧壁从该壁形成于相对的边缘处,并且从该壁基本垂直地突出。
优选地,如上所述,支承点或腹板在壳体上成型成单件,并且从侧壁突出到内部中,支承点优选地从侧壁向外弯曲。
优选地,壳体具有一个或更多个安装开口,其优选地被布置为使得工具能够接近载体条。一个或更多个安装开口实现为穿过壳体,使得工具能够从外部接合到内部中。
优选地,接触元件,尤其是载体条具有一个或更多个安装开口,工具接触元件能够在其中接合。由于这种接合,接触元件能够放置在内部中。
优选地,壳体由金属材料制成,并且优选地通过冲压和成形工艺制成。壳体优选地是单件。
下面将描述其他可选特征或优点。
优选地,当弹性接触腹板在汇流条之间建立电接触时,弹性接触腹板对相应的汇流条施加恢复力。这产生了持久且确定的电接触。
优选地,接触元件布置成使得当汇流条突出到相应容纳空间中时,接触元件位于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之间。
优选地,接触元件浮动地安装在内部中,使得其能够垂直于平面在预定义的限制内朝向第一容纳空间或朝向第二容纳空间运动或移位,该预定义的限制由一个或更多个支承点提供。例如,预定义的限制能够意味着公差的均衡。浮动地安装具有自动平衡公差的优点。
接触元件可具有各种设计。重要的是,接触元件具有弹性接触点,从而能够在汇流条之间产生持久的接触。
在一个特别优选的变型中,接触元件的配置如下。接触元件包括彼此平行且沿纵向轴线的方向延伸的两个载体条和至少一个弹性接触腹板,弹性接触腹板连接两个载体条。载体条限定了基本上平坦的平面,该平面将内部分成两个容纳空间。
特别优选的接触元件优选地包括多个接触腹板,该接触腹板与位于平面中的至少一个载体条连接,当接触腹板与至少一个载体条连接时,使得它们可相对于载体条以弹性方式运动,特别是可旋转运动或可转动运动。优选地,接触腹板与平面成角度,接触元件位于内部中,使得在将汇流条***相应的容纳空间中期间,该角度变小,而接触腹板优选地彼此平行。此外,从平面看,接触腹板在平面的两侧延伸并且突出超过平面的相应侧。优选地,接触腹板通过扭簧接头与至少一个载体条连接。
连接元件的一个优选变型的特征在于,两个容纳空间各自具有至少一个入口,相应的汇流条通过该入口突出到相应的容纳空间中,第一容纳空间可从第一侧通过第一入口接近,并且第二容纳空间可从第二侧通过第二入口接近,第一侧优选地与第二侧相对。
连接元件的另一个优选变型的特征在于,每个容纳空间具有至少一个端部止动元件,该端部止动元件在垂直于接触元件的平面的方向上与接触元件间隔开,相应的汇流条抵靠在端部止动元件上,并且由弹性接触腹板产生来自接触元件的将汇流条压靠在相应端部止动元件上的力。
优选地,端部止动元件具有所述壁或所述侧边缘的形状。
连接元件的另一优选变型的特征在于,壳体还具有用于汇流条的至少一个端部止动元件,该至少一个端部止动元件突出到入口中,使得不通过相应入口的汇流条碰到端部止动元件。
连接元件的另一优选变型的特征在于,壳体在入口区域中具有引导元件,使得更容易***汇流条。
连接元件的另一优选变型的特征在于,第一容纳空间中的壳体和接触元件之间的距离等于第二容纳空间中的壳体和接触元件之间的距离,或者特征在于,第一容纳空间中的壳体和接触元件之间的距离小于或大于第二容纳空间中的壳体和接触元件之间的距离。
一种布局包括如上所述的连接元件、第一汇流条和与第一汇流条平行布置的第二汇流条,其中第一汇流条突出到第一容纳空间中,第二汇流条突出到第二容纳空间中,以及通过布置在第一容纳空间和第二容纳空间之间的接触元件在两个汇流条之间建立电接触。
附图说明
下面将借助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描述,所述附图仅用作解释而不以限制性方式理解。附图示出了:
图1是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的不具有汇流条的连接元件的立体图;
图2是图1的连接元件的仰视立体图;
图3是不具有汇流条的图1的连接元件的剖视图;
图4是具有汇流条的图1的连接元件的剖视图;
图5a是通过图1的连接元件的局部剖视图,其中支承点配置为双支承点;
图5b是通过图1的连接元件的局部剖视图,其中支承点配置为单支承点;
图6是图1的连接元件的立体图,其中尚未***汇流条;
图7是根据图6的***了汇流条的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的立体图;和
图9是图8的另一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和图2示出了连接元件1,利用连接元件1能够在两个汇流条之间建立电接触。连接元件基本上包括壳体2和布置在壳体2中的接触元件3,通过连接元件能够在两个汇流条之间产生电接触。
图3和图4示出了连接元件1的横截面。壳体2基本上包括可从外部接近的内部20,该内部20由接触元件3分成第一容纳空间21和第二容纳空间22。内部20由壁240、两个侧壁242和侧边缘241界定,该两个侧壁242从壁240形成于相对的边缘处,并且从壁240基本垂直地突出,该侧边缘241形成于侧壁242上。换句话说,也可以说壁240、侧壁242和侧边缘241提供了隧道形的内部20,该内部20可以通过彼此相对定位的开口28、29接近。隧道形内部20也可以完全由环状侧壁封闭,然后,侧边缘241同样形成为彼此连接的壁或支架,并且开口28、29同样提供对内部的接近。壁240和侧边缘241各自在平面中延伸并且彼此间隔开,该间隔定义了内部的净宽度L。优选地,内部是立方形的。
两个容纳空间21、22主要用于容纳相应的汇流条4、5。第一容纳空间21可以通过第一入口28接近,并且第二容纳空间22可以通过第二入口29接近。通过这些入口28、29将汇流条4、5引入相应的容纳空间。
接触元件3位于平面内或限定平面39,该平面至少部分延伸通过内部20。平面39优选居中地位于两个汇流条之间,并且平行于或基本平行或略微与它们成角度地延伸。换句话说,平面39优选地延伸通过接触元件3的中间。
图中所示的接触元件3是特别优选的接触元件的一个可能的示例。但是也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接触元件,它们同样在平面中延伸并且包括弹性接触区域。
现在借助于图3至5更详细地解释接触元件在内部的安装。
接触元件3通过支承点23保持在内部20中。支承点23优选地与壳体形成为单件,并且突出到内部20中。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描绘了双支承点。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支承点23配置成使得从接触元件3的中间位置开始为接触元件3提供两个相反延伸的平移方向R1、R1'上的运动限制。也就是说,接触元件3安装在支承点23中使得其保持在固定的或由支承点23提供的间隙内的运动限制内。
由于这种配置,接触元件3以两个相反延伸方向安装在支承点23中。
平移方向R1、R1'彼此相反地延伸,并且在当前情况下与平面39基本上成直角。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两个支承点23相对于内部彼此相对地布置,这两个彼此相对布置的支承点23从接触元件3的中间位置开始,为接触元件提供两个相反延伸的平移方向R2、R2'上的运动限制。第二平移方向R2、R2'基本上横向于***方向且平行于平面39延伸。
关于支承点23的数量,这里示出了一共四个支承点23,成组的两个支承点23都从同一侧突出到内部20中。两组的两个支承点23各自相对于内部20彼此相对地定位。
所示实施例中的支承点23具有槽230,槽230设计成容纳载体条31的部分。在图5a中能够很好地看到载体条31的边缘区域如何突出到槽230中。
图5b示出了支承点的替代变型,支承点的该替代变型包括提供运动限制的支承表面236。
在所示的变型中,在与所述平面成直角的一个方向上,槽230配置为比载体条的厚度宽。该宽度使得在槽和载体条之间产生间隙。也就是说,载体条31并且因此接触元件3本身也能够在槽230中的间隙内运动。间隙具有的优势是当***第一汇流条时,接触元件3被迫稍微地远离第一汇流条,并且当***另一汇流条时,接触元件3再次被迫靠近第一汇流条。这具有以下优势:能够使汇流条4、5的厚度公差或容纳空间的净宽度公差均匀,并且由此能够确保接触元件3在接触过程期间始终居中地位于两个汇流条4、5之间。
替代地,槽230也能够具有与载体条31相同的厚度,使得不产生间隙。
在图3中能够很好地看出,一组支承点23内的槽230相对于平面39彼此偏移。这里,左侧槽230高于右侧槽230。
优选地,从***方向E1、E2看,与更远离入口28、29的槽相比,更靠近入口28、29的槽230位于离壁240更远的距离A1、A2处,该壁240与汇流条4、5接触。这样的布置使得更容易***汇流条4、5,因为接触元件在内部20中略微倾斜。
这里将支承点23设置为弯曲到内部20中的腹板。在本实施例中,支承点23作为侧壁242的一部分提供并从侧壁242突出。
所述槽230布置在腹板的自由端231处并且在封闭自由端231的端面232处延伸到腹板中。槽开在端面232中。
腹板相对于纵向轴线L成角度地倾斜,该角度为10°至170°,尤其是30°至150°。
此外,接触元件3在两个彼此相反延伸并且平行于***方向E1、E2或平行于纵向方向L延伸的第三平移方向R3、R3'上浮动地安装在内部20中,使得接触元件3能够沿着该第三平移方向R3、R3'在预定义的限制内运动,该限制由端部止动件234提供。在所示实施例中,端部止动件234由***辅件281和291提供。
尤其是在图2和图5中示出的壳体2具有几个安装开口233,安装开口233优选地布置成使得工具能够接近载体条31。此外,载体条31还优选地具有平面的安装开口,工具能够接合在该安装开口中。在图5中示出了安装开口235。
图4、图6和图7示出了连接元件1,其与第一汇流条4和第二汇流条5保持或建立连接。这里,两个汇流条4、5具有矩形横截面并且沿着纵向轴线A1和A2延伸。在本实施例中,纵向轴线A1和A2彼此平行地延伸并且彼此偏移。此外,轴线A1和A2平行于前述平面39定位。汇流条可以具有彼此相同的尺寸,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厚度或宽度。这两个汇流条中的每个具有端面40、50、两个侧壁41、51、朝向接触元件3的接触表面42、52和朝向壳体2的表面43、53。这里,接触表面42、52被设置为阶梯表面。
本实施例中的接触元件3表示为接触叶片,其具有沿纵向轴线延伸的两个载体条31和多个连续布置的接触腹板32。接触腹板32在两侧上与载体条31保持连接。载体条31基本上限定前述平面39。接触腹板32是有弹性的,在当前情况下是由于与载体条31的连接区域中的扭转段。例如,扭转段可以称为扭簧接头34。接触元件3也可以具有不同配置。在其他实施例中,接触元件3应该具有弹性元件,其能够施加垂直于载体条31或垂直于纵向方向A或垂直于平面39的弹力,使得两个汇流条被弹性元件彼此远离地压靠在相应的端部止动件上,如下所述。然而,应该确保的是,接触腹板32一直与两个汇流条4、5保持连接,使得能够提供多个限定的接触点。
两个汇流条4、5至少在一个区域中延伸,在该区域中它们突出到壳体2中,彼此平行并且彼此偏离,从而在两个汇流条之间产生间隙,接触元件3可以停在该间隙中。也就是说,接触表面42、52基本上平行于平面39延伸。汇流条4、5的接触表面42、52与接触腹板32保持连接,也就是说,接触腹板32抵靠第一汇流条4的接触表面42和第二汇流条5的接触表面52,并且因此在汇流条4、5之间建立电接触。
术语“汇流条”是指沿中心轴线延伸并传导电流的任何元件。例如,这样的汇流条用于在诸如混合动力客车或公共交通车辆的交通工具中承载能量。在这种情况中,承载100安培至1000安培的范围内的电流。更低的电流也是可能的,尤其是在电动自行车领域。
术语“弹性”是指弹力或恢复力的作用。当接触腹板从其原始位置运动到工作位置或接触位置时,恢复力作用到接触腹板上。也就是说,恢复力在接触腹板和汇流条之间接触期间起作用。
由于接触元件3居中地位于两个汇流条4和5之间,所以也可以说,载体条31位于平面39中或限定该平面39。从平面39或从载体条31看,接触腹板32在平面39上方和平面39下方延伸。换句话说,这意味着接触腹板32至少在非接触状态下在平面39或载体条31的两侧上延伸或伸出。
接触腹板32与平面39或载体条31成角度α。优选地,角度α为20°至70°,尤其优选为30°至60°。优选地,所有接触腹板32与载体条保持相同的角度。也就是说,至少在非接触状态下,所有接触腹板32彼此平行地延伸。
接触元件2由导电材料制成,例如弹性青铜或铜合金。
图4示出了具有***的汇流条4、5的连接元件1的剖视图,并且图3示出了不具有汇流条的连接元件1的剖视图。
壳体的每个容纳空间21、22具有至少一个端部止动元件24,该端部止动元件24在垂直于平面39的方向上与接触元件3间隔开地布置。相应的汇流条靠在端部止动元件24上,止动元件24由于弹性接触腹板32提供的力而被迫远离接触元件3。通过这种方式,相应的汇流条压靠在相应的端部止动元件24上。
在图中所示的实施例中,端部止动元件24一方面具有壁240的形状,另一方面具有侧边缘241的形状。壁240用作第二汇流条5的端部止动元件,并且两个侧边缘241用作第一汇流条4的端部止动元件。
壁240也可以称作壳体壁,当两个侧壁242位于基本上垂直于两个相对的边缘远离该壁240时,一侧边缘241相应地形成在侧壁242的自由端处。
两个容纳空间21、22的每个具有净宽度L1、L2,该净宽度小于相应的汇流条4、5的厚度。净宽度被定义为接触腹板32的上边缘33或下边缘35与端部止动件24之间的距离。通过选择较小的净宽度,能够确保接触腹板32在进行连接时的弹性作用。因此,净宽度根据所***汇流条的厚度来限定。
当***第一汇流条4时,由于浮动安装,接触元件3稍微抬起,而接触腹板32尚未偏转,或仅略微偏转。然后,如果***第二汇流条5,则接触腹板32转动,因为汇流条5通过上边缘33使每个接触腹板转动。该转动发生在接触叶片或接触元件3的扭簧接头34处。如上所述,由于扭簧接头34的布置,如上所述,恒定的力作用在第一汇流条4和第二汇流条5上,因为来自扭簧接头34的预应力导致接触叶片努力回到其原始位置。换句话说,当***第二汇流条5时,第一汇流条4被扭簧接头34提供的力压靠在端部止动件24上。
但是,根据尺寸,接触腹板32也可以在***第一汇流条4时转动,因为汇流条4通过下边缘35使每个接触腹板移位。
当***第二汇流条5时,如果第一汇流条4已经存在于第一容纳空间21中,因此,第二汇流条5跨过上边缘33接触接触腹板32。选择汇流条4、5的尺寸,使得由扭簧接头34提供的力总是作用在两个汇流条4、5上,并且迫使它们向外,即抵靠在端部止动元件24上。
无论如何选择这两个汇流条,第二汇流条5也可以在第一汇流条4之前***,并且上述过程同样适用。
在此,将接触元件3布置在内部中,使得当***汇流条时,接触腹板32与载体条32之间的角度α减小。接触腹板32相对于汇流条定位使得汇流条通过朝向载体条31或平面39的旋转运动来挤压相应的接触腹板32。在***过程期间,汇流条4、5通过由端面40和接触表面42形成的边缘接触接触腹板32的面向边缘的表面,并且然后迫使汇流条4、5靠在载体条上,于是,接触腹板32通过相应的上边缘33或下边缘35抵靠接触表面42。
换句话说,也可以说两个汇流条4、5通过扭簧接头34和接触腹板32彼此远离,汇流条4、5停靠在相应的端部止动元件24上。选择接触元件3、容纳空间21、22和汇流条4、5的尺寸,使得力基本上一直从接触元件3作用在汇流条4、5上。这是通过以下方式实现的:从垂直于汇流条的方向看,在位于壳体中的状态下,两个汇流条之间的距离小于接触腹板的上边缘33和下边缘35之间的距离。
由于壳体2的稳定性,该力在整个使用期间保持恒定,这对于接触腹板32与汇流条4、5的相应接触表面42、52之间的限定的接触是非常有益的。限定的接触是在整个使用寿命期间良好且恒定地传递电能的先决条件。
相应的容纳空间由相应的边界元件27在相应的纵向轴线A1或A2的方向上界定。边界元件27从相应的端部止动元件24基本垂直或成角度地延伸,使得相应的容纳空间21、22由边界元件27界定。边界元件27基本上具有两个功能。一方面,边界元件27构成汇流条4、5的端部止动件。
此外,在入口28、29的区域中,可以提供***辅件280和290。两个***辅件280、290与纵向轴线A保持一角度,使得从内部20看,入口28、29的净宽度朝向入口28、29的端部增加,使得当***相应的汇流条时,横截面或净宽度连续减小。所述***辅件281、291可以以突出部的形式布置在内部20的左侧和右侧。
在所示的实施例中,相应的***辅件280、281、290、291与相应的边界元件27保持连接。
优选地,壳体2由金属材料制成,使得壳体的稳定性在整个使用寿命期间保持不变。金属材料的选择还具有以下益处:能够带走来自两个汇流条之间的接触区域的热量。因此,壳体也用作冷却元件。例如,壳体能够通过冲压、弯曲和/或成形由金属板制造。
然而,也能够使用合适的塑料,注意形状稳定性,因为壳体随时间的变形可能对电接触的质量产生负面影响。
壳体2不仅用于在垂直于平面的方向上提供端部止动元件,而且还用于引导和定位两个汇流条。
优选地,如下所述产生连接。在第一步骤中,经由第一汇流条4***连接元件,使得连接元件能够突出到第一容纳空间21中。接触腹板32通过转动运动从原始位置运动。在第二步骤中,第二汇流条5能够被推入到第二容纳空间中,由此第二汇流条5同样与接触腹板形成接触。
替代地,反向过程也可以进行连接,其中,连接元件首先被第二汇流条5推入,从而突出到第二容纳空间22中,然后第一汇流条4***第一容纳空间21中。如上所述,当***第一汇流条4时,然后接触腹板32通过转动运动从原始位置旋转或转动。
图8和图9示出了本发明的另一实施例。相同的部分被给予相同的附图标记,并且参考上面的描述。
此外,另一实施例包括从壳体2突出的定位凸片300。定位凸片300用作将壳体2定位在上级***中使得壳体2处于合适位置的元件。
此外,通过另一方法将接触元件3***壳体2中。以这种方式,壳体2和接触元件3没有安装开口。接触元件3借助于工具被拉入内部20中,然后与内部20中已经形成的支承点23接触。接触元件在方向R3或R3'上被拉动。
一旦接触元件3位于内部20中,端部止动件234和形成在其上的漏斗凸片237都弯曲,使得连接元件1同样固定在内部20中,以防止沿方向R3或R3’运动。漏斗凸片237是可选的,也就是说,这些也可以不存在于第二实施例中。
附图标记列表
1 连接元件
2 壳体
3 接触元件
4 第一汇流条
5 第二汇流条
20 内部
21 第一容纳空间
22 第二容纳空间
23 支承点
24 端部止动元件
27 边界元件
28 第一入口
29 第二入口
31 载体条
32 接触腹板
33 上边缘
34 扭簧接头
35 下边缘
39 平面
40 端面
41 侧壁
42 接触表面
43 表面
50 端面
51 侧壁
52 接触表面
53 表面
230 槽
231 自由端
232 端面
233 安装开口
234 端部止动件
235 安装开口
236 支承表面
237 漏斗凸片
240 壁
241 侧边缘
242 侧壁
280 ***辅件
290 ***辅件
281 侧***辅件
291 侧***辅件
300 定位凸片
L 内部的净宽度
L1 第一容纳空间的净宽度
L2 第二容纳空间的净宽度
E1 ***方向
E2 ***方向

Claims (19)

1.一种用于在两个汇流条之间建立电接触的连接元件(1),其中,所述连接元件(1)包括具有内部(20)的壳体(2)和安装在内部(20)中的接触元件(3),其中,所述两个汇流条中的每个能够沿着***方向(E1、E2)***到壳体(2)中;
其中,所述接触元件(3)沿着平面(39)将内部(20)分成用于容纳第一汇流条(4)的至少一个第一容纳空间(21)和用于容纳第二汇流条(5)的第二容纳空间(22),
其中,所述接触元件(3)能够在第一汇流条(4)和第二汇流条(5)之间建立电接触,
其中,所述接触元件(3)通过几个支承点(23)安装在壳体(2)的内部(20)中,其中,
所述支承点(23)中的至少一个从侧壁(242)突出到内部(20)中,侧壁(242)位于垂直于平面(39)定向的横向平面(Q)中,并且用于所述接触元件(3)的支承点提供至少一个平移方向(R1、R1’)上的运动限制;
其中,所述支承点(23)中的一个是单支承点,其从所述接触元件(3)的中间位置开始,为所述接触元件(3)提供一个平移方向(R1、R1’)上的运动限制;
其中,所述单支承点由支承表面提供;并且
其中,从***方向(E1、E2)看,与更远离入口(28、29)的支承表面相比,更靠近入口(28、29)的支承表面位于离与第一汇流条(4)和第二汇流条(5)接触的壁(240)更远的距离处。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平移方向(R1、R1’)与平面(39)成直角地延伸。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浮动地安装在所述支承点中。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承点(23)中的一个是双支承点,其从所述接触元件(3)的中间位置开始,为所述接触元件(3)提供两个相反延伸的平移方向(R1、R1’)上的运动限制。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
所述侧壁包括第一侧壁和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
布置至少三个双支承点(23),其中,两个双支承点(23)从第一侧壁突出到内部(20)中,并且其中,一个双支承点(23)或两个双支承点(23)从第二侧壁突出到内部(20)中;
或者,至少一个双支承点从第一侧壁突出到内部(20)中,并且,至少两个单支承点从第二侧壁突出到内部(20)中,其中,两个单支承点中的一个限制一个平移方向(R1)上的运动,并且其中,两个单支承点中的另一个限制相反平移方向(R1’)上的运动。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侧壁包括第一侧壁和与第一侧壁相对的第二侧壁,并且至少两个单支承点从第一侧壁突出到内部(20)中,其中,两个单支承点中的一个限制一个平移方向(R1)上的运动,并且其中,两个单支承点中的另一个限制相反平移方向(R1’)上的运动;并且,至少两个单支承点从第二侧壁突出到内部(20)中,其中,两个单支承点中的一个限制一个平移方向(R1)上的运动,并且其中,两个单支承点中的另一个限制相反平移方向(R1’)上的运动。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存在相对于内部彼此相对的两个支承点(23),其中这两个相对的支承点(23)从接触元件(3)的中间位置开始,为所述接触元件提供两个相反延伸的第二平移方向(R2、R2’)上的运动限制,第二平移方向垂直于***方向且平行于平面(39)延伸。
8.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双支承点(23)具有用于容纳接触元件(3)的槽(230)。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在与所述平面成直角的一个方向上,槽(230)配置成比所述接触元件的厚度宽,使得在槽和接触元件之间提供间隙。
10.如前述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在一组支承点(23)内的支承表面或槽(230)相对于平面(39)彼此偏移。
11.如前述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从***方向(E1、E2)看,与更远离入口(28、29)的槽相比,更靠近入口(28、29)的槽位于离与第一汇流条(4)和第二汇流条(5)接触的壁(240)更远的距离(A1、A2)处。
12.如前述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承点(23)是从壳体(2)向外弯曲并突出到内部(20)中的腹板,该腹板相对于纵向轴线(L)成角度地倾斜,所述角度为10°至170°。
13.如前述权利要求8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槽(230)布置在腹板的自由端(231)处并且在封闭自由端的端面(232)处延伸到腹板中,槽(230)开在端面(232)中,和/或,所述支承表面布置在腹板的自由端(231)处。
14.如前述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接触元件(3)在彼此相反延伸并且平行于***方向(E1、E2)延伸的两个第三平移方向(R3、R3')上浮动地安装在内部(20)中,使得所述接触元件(3)能够沿该第三平移方向(R3、R3')在一定的限制内运动,所述限制由端部止动件(234)提供。
15.如前述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由壁(240)、两个侧壁(242)和形成在侧壁(242)上的侧边缘(241)提供,所述两个侧壁(242)从壁(240)形成于相对的边缘处,并且从壁(240)垂直地突出。
16.如前述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具有一个或更多个安装开口(233),该安装开口布置为使得工具能够接近所述接触元件(3),和/或,所述接触元件(3)具有能够在其中接合工具的一个或更多个安装开口(235)。
17.如前述权利要求1至2之一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壳体(2)在入口区域中具有引导元件(280、281、290、291),使得更容易***第一汇流条和第二汇流条。
18.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所述引导元件(280、281、290、291)提供端部止动件。
1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连接元件(1),其特征在于,布置四个双支承点(23)。
CN201780044635.3A 2016-07-18 2017-07-06 连接元件 Active CN1094787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6179977.0 2016-07-18
EP16179977 2016-07-18
PCT/EP2017/066934 WO2018015170A1 (de) 2016-07-18 2017-07-06 Verbindungselement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8737A CN109478737A (zh) 2019-03-15
CN109478737B true CN109478737B (zh) 2020-11-03

Family

ID=564184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4635.3A Active CN109478737B (zh) 2016-07-18 2017-07-06 连接元件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770848B2 (zh)
EP (1) EP3485538A1 (zh)
JP (1) JP6951413B2 (zh)
KR (1) KR102342616B1 (zh)
CN (1) CN109478737B (zh)
WO (1) WO2018015170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913278B2 (ja) * 2017-02-10 2021-08-04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板状導電部材の接続構造及び板状導電路
JP7177121B2 (ja) 2020-06-03 2022-11-22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装置
WO2022076233A1 (en) * 2020-10-08 2022-04-14 Interplex Industries, Inc. Bus bar connector
EP4210204A1 (de) * 2022-01-10 2023-07-12 Valeo eAutomotive Germany GmbH Elektrischer antrieb für ein fahrzeug

Family Cites Families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2657A (en) * 1980-04-18 1984-07-31 Eaton Corporation Compliant electrical connector for flat conductors
US4637677A (en) * 1984-12-18 1987-01-20 Amp Incorporated Electrical connector
US4627680A (en) * 1985-05-08 1986-12-09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Bridging joint for electric power busway
US4679872A (en) * 1986-01-27 1987-07-14 Coe Larry D Cylindrical back plane structure for receivin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US4886940A (en) * 1988-09-06 1989-12-12 Westinghouse Canada Inc. Bus duct joint
JPH0348857Y2 (zh) * 1989-01-24 1991-10-18
US4981449A (en) * 1990-04-27 1991-01-01 Amp Incorporated Connector for mating multi-layer blade-shaped members
EP0520950B1 (de) 1991-06-27 1996-06-05 Sotax Ag Kontaktorgan und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des Kontaktorgans
FR2686458B1 (fr) * 1992-01-21 1996-01-26 Telemecanique Dispositif de connexion electrique de barres conductrices de canalisations electriques.
US5619014A (en) * 1993-03-25 1997-04-08 Siemens Energy & Automation, Inc. Busway busbar with plug-in tab
US5466889A (en) * 1993-03-25 1995-11-14 Siemens Energy & Automation, Inc. Electrical power busway and insulator assembly
US5442135A (en) * 1993-03-25 1995-08-15 Siemens Energy & Automation, Inc. Electrical power distribution busway and housing
US5486651A (en) * 1993-03-25 1996-01-23 Siemens Energy & Automation, Inc. Multi-neural electrical busway
US6336828B1 (en) * 2000-08-17 2002-01-08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ower bus bar docking mechanism
US6435888B1 (en) * 2001-05-18 2002-08-20 Square D Company Captive splice assembly for electrical bus and method for using same
EP1267464B1 (de) * 2001-06-11 2005-08-24 ABB Schweiz AG Isolator für ein elektrisches Verschienungssystem sowie ein Isolatorsystem mit solchen Isolatoren
CA2377853C (en) * 2002-03-21 2009-06-16 General Electric Canada Inc. Isolated phase bus duct joint assembly
EP1986272B1 (en) * 2007-04-26 2011-08-10 Multi-Holding AG Contact device for providing an electrical contact between flat current carrying line elements
JP5303567B2 (ja) * 2007-11-07 2013-10-02 マルチ−ホールディング 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 ロボット用のプラグ及びプラグ式接続
US7819681B1 (en) * 2009-06-19 2010-10-26 Rodrigues Carlton R Thermally efficient busway joint pack
CN102035109B (zh) * 2009-09-24 2014-11-0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连接结构
US8033850B2 (en) * 2009-12-03 2011-10-11 O'leary Timothy P Joint-pack integrated spacers
CH702863B1 (de) * 2010-03-30 2014-12-15 Multi Holding Ag Verbindungselement.
CN201937019U (zh) * 2010-12-09 2011-08-17 潘敏 一种用于接插件的触头单元
JP5732330B2 (ja) * 2011-06-27 2015-06-10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ンタクト、及び、電気コネクタ
JP6150370B2 (ja) * 2012-04-06 2017-06-21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MX355111B (es) 2013-03-18 2018-04-05 Staeubli Electrical Connectors Ag Elemento de contacto.
JP6297904B2 (ja) * 2014-04-21 2018-03-20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被支持部材と支持体との係止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85538A1 (de) 2019-05-22
CN109478737A (zh) 2019-03-15
KR20190026915A (ko) 2019-03-13
JP6951413B2 (ja) 2021-10-20
KR102342616B1 (ko) 2021-12-23
US10770848B2 (en) 2020-09-08
WO2018015170A1 (de) 2018-01-25
JP2019522327A (ja) 2019-08-08
US20190288467A1 (en) 2019-09-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8737B (zh) 连接元件
EP2652841B1 (en) Receptacle terminal
US9806320B2 (en) Traction battery assembly
EP2109906B1 (en) Buss bar for batteries
CN108963123B (zh) 电池单元固定组件和方法
US10553999B2 (en) Connection module
CN109921244B (zh) 电汇流条
CN111771306B (zh) 阴端子
JP6691083B2 (ja) バスバ及びバスバモジュール並びに電池パック
US9894786B2 (en) Sheet metal housing for an electronic controlling unit
WO2018216523A1 (ja) 端子モジュール
JP5800624B2 (ja) 電気接続箱のバスバー端部構造
US20190305459A1 (en) Relay terminal and relay connector
EP4055659A1 (en) Terminal fasteners for traction batteries
JP7447182B2 (ja) 防振高電流電気フラットソケットコンタクトデバイス
CN117223176A (zh) 插头连接器组件和插头连接件
KR102615842B1 (ko) 전기자동차 커넥터용 접촉 스프링 및 이를 구비한 전기자동차 커넥터
EP4404391A1 (en) Vibration-resistant electrical flat female terminal
JP6591209B2 (ja) バスバの連結構造及びコネクタ
CN220106808U (zh) 电连接器
CN110829063B (zh) 电气组合件
CN219873928U (zh) 电连接器
CN220527253U (zh) 一种大电流端子的组装结构
CN114079168A (zh) 用于将电气构件与基座连接起来的触点以及用于将叉式触头置定到板形基座的触点中的方法
JP2024102005A (ja) 耐振動性電気的平型メス端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