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74914A - 由用户终端实行的无线通信方法 - Google Patents

由用户终端实行的无线通信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74914A
CN109474914A CN201810445061.7A CN201810445061A CN109474914A CN 109474914 A CN109474914 A CN 109474914A CN 201810445061 A CN201810445061 A CN 201810445061A CN 109474914 A CN109474914 A CN 1094749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ference
user terminal
channel
data channel
control sign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44506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74914B (zh
Inventor
金基训
申珉浩
卢时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749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49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749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749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73Allocation arrangements that take into account other cell interferenc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45Combining techniques, e.g. code combi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50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 H04W72/54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 H04W72/541Allocation or scheduling criteria for wireless resources based on quality criteria using the level of interferenc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00Ser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Facilities therefor
    • H04W4/70Services for machine-to-machine communication [M2M] or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 [MT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09Measuring or estimating channel quality parameters
    • H04B17/345Interference valu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8Allocation criteria
    • H04L5/006Quality of the received signal, e.g. BER, SNR, water fill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8/00Network traffic management; Network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28/02Traffic management, e.g. flow control or congestion control
    • H04W28/04Erro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24/00Supervisory, monitoring or testing arrangements
    • H04W24/08Testing, supervising or monitoring using real traffic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6/00Connection management
    • H04W76/20Manipulation of established connections
    • H04W76/23Manipulation of direct-mode connection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 Two-Way Televisions, Distribution Of Moving Picture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一种由用户终端实行的无线通信方法,例如支持在无线通信***中实行的装置对装置(D2D)通信,其包括:分别通过第一控制信道及第二控制信道从第一用户终端及第二用户终端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及第二控制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及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来估测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或所述第一控制信道对应的第一数据信道中的干扰;通过所述第一数据信道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接收第一数据信号;以及基于所述估测的结果来处理所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

Description

由用户终端实行的无线通信方法
[相关申请的交叉参考]
本申请主张在2017年9月07日在韩国知识产权局提出申请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7-0114687号的优先权,所述韩国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全文并入本申请供参考。
技术领域
根据本发明概念示例性实施例的方法及设备涉及无线通信,且更具体来说,涉及虑及装置对装置(D2D)传送中的冲突的无线通信。
背景技术
在无线通信***中,从基站到终端进行的通信可被称为下行链路(downlink,DL),且从终端到基站进行的通信可被称为上行链路(uplink,UL)。除了下行链路及上行链路之外,在无线通信***中从一个终端到另一个终端进行的通信可被称为副链路(sidelink,SL)。当两个或更多个终端通过副链路产生装置对装置传送时,在此种装置对装置传送中可能会出现干扰。此种干扰在接收装置对装置传送的终端中可能会造成问题,且因此,对应的副链路的效率可劣化。因此,需要一种在终端中高效地处理其中出现干扰的装置对装置传送的方法以及一种减小装置对装置传送中的干扰的方法。
发明内容
本发明概念的示例性实施例提供一种用于无线通信的方法及设备以提高无线通信***中用户终端之间的通信(例如,装置对装置(D2D)通信)的效率。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由用户终端(例如,用户设备(userequipment,UE))实行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可包括:分别通过第一控制信道及第二控制信道从第一用户终端及第二用户终端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及第二控制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及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来估测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或所述第一控制信道对应的第一数据信道中的干扰;通过所述第一数据信道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接收第一数据信号;以及基于所述估测的结果来处理所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由用户终端(例如,用户设备)实行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可包括:通过第一控制信道从第一用户终端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产生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包含关于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数据信道的信息,所述第二数据信道被排程成使得对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或所述第一控制信道对应的第一数据信道的干扰减小;以及通过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控制信道将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传送到所述第二用户终端。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由用户终端(例如,用户设备)实行的无线通信方法。所述方法可包括:通过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从至少一个用户终端获得至少一个控制信号;基于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号,估测与所述至少一个用户终端中的第一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一数据信道中的干扰;以及基于所估测的所述干扰,处理通过所述第一数据信道接收的第一数据信号。
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一方面,提供一种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器;以及存储器,所述存储器由所述处理器存取且被配置成存储多个指令,所述多个指令由所述处理器执行以实行以上无线通信方法。
附图说明
结合附图阅读以下详细说明,将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概念的示例性实施例,在附图中: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包括多个用户设备及基站的无线通信***的方块图;
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3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所包含的副链路控制信息的实例;
图4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及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实例;
图5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副链路的资源池(resource pool);
图6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7A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6所示操作S200的实例的流程图;
图7B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7A所示操作S200'的实例;
图8A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7A所示操作S244的实例的流程图;
图8B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8A所示操作S244a的实例;
图9A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7A所示操作S244的实例的流程图;
图9B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9A所示操作S244b的实例;
图10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7A所示操作S244的实例的流程图;
图11A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7A所示操作S244的实例的流程图;
图11B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传送区块的实例;
图1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6所示操作的实例的流程图;
图1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2所示操作S400'的实例的流程图;
图14A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表示图13所示操作S420的实例的伪码;
图14B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根据图14A所示伪码进行的组合的实例的表;
图15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
图16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5所示操作S600的实例的流程图;
图17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6所示操作S640的实例的流程图;
图18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示例性方块图。
[符号的说明]
10、20:无线通信***
12:基站
21:应用专用集成电路
23:应用专用指令集处理器
25:存储器
27:主处理器
29:主存储器
ARG:因素
cRB:冲突资源区块的数目
F01:第一字段
F02:第二字段
F03:第三字段
F04:第四字段
F05:第五字段
F06:第六字段
G1:第一群组
G2:第二群组
I_MCS:调制及编码方案索引
nRB:总资源区块的数目/资源区块的数目
qCH12、qCH13、qCHs:信道质量
REF1:第一参考值
REF2:第二参考值
REF3:第三参考值
rTX1:第一重新传送/传送
rTX2:第二重新传送/传送
rTX3:第三重新传送/传送
RV0、RV1、RV2、RV3:冗余版本
S81、S82、S91、S92、S100、S101、S102、S111、S112、S200、S200'、S220、S240、S242、S244、S244a、S244b、S244c、S244d、S246、S248、S300、S300'、S400、S400'、S400”、S420、S440、S500、S600、S600'、S620、S640、S640'、S642、S644、S646、S700、S800:操作
S420':伪码
saPeriod:时间段
SL12、SL13、SL15、SL45、SLx:副链路
TX0:初始传送/传送
UE1:第一用户设备
UE2:第二用户设备
UE3:第三用户设备
UE4:第四用户设备
UE5:第五用户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图1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包括多个用户设备(UE)及基站(BS)12的无线通信***10的方块图。作为非限制性实例,无线通信***10可为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CDMA)***、全球移动通信***(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GSM)***、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Area Network,WLAN)***、或另一任意的无线通信***。在下文中,无线通信***10将主要被阐述为长期演进***,但本发明概念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并非仅限于此。用语“用户设备”可与例如“用户终端”、“移动站”、“移动装置”等用语互换使用。
一般来说,基站12可为与用户设备及/或另一个基站进行通信的固定站,且当基站12与用语设备及/或所述另一个基站进行通信时,基站12可与用户设备及/或所述另一个基站交换数据及控制信息。举例来说,基站12可被称为节点B、演进节点B(evolved-Node B,eNB)、扇区(sector)、站点(site)、基站收发器***(Base Transceiver System,BTS)、接入点(Access Point,AP)、中继节点(relay node)、远程无线电头端(Remote Radio Head,RRH)、无线电单元(Radio Unit,RU)、小的小区(small cell)等。在本说明书中,基站12或小区(cell)在广义上可被理解为由码分多址中的基站控制器(Base Station Controller,BSC)、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DMA,WCDMA)中的节点B、及长期演进中的演进节点或扇区(站点)覆盖的功能或区域,且可包括大的小区(mega cell)、宏小区(macro cell)、微小区(micro cell)、微微小区(picocell)、毫微微小区(femtocell)以及各种覆盖区域,例如中继节点的覆盖范围、远程无线电头端的覆盖范围、无线电单元的覆盖范围及小的小区的覆盖范围。
第一用户设备UE1到第五用户设备UE5是位于固定位置的或便携的无线通信装置,且可表示能够通过与基站12进行通信来从基站12接收数据及/或控制信息以及向基站12传送数据及/或控制信息的各种装置。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到第五用户设备UE5可分别被称为终端设备、移动站(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UT)、用户站(Subscriber Station,SS)、无线装置、手持式装置等。
第一用户设备UE1到第五用户设备UE5与基站12之间的无线通信网络可通过允许共享可用网络资源来支持用户之间的通信。举例来说,通过无线通信网络,可采用例如以下各种多址方式来传送信息:码分多址(C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Access,F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频分多址(SingleCarrier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SC-FDMA)、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频分多址、正交频分复用-时分多址及正交频分复用-码分多址。
如图1所示,第一用户设备UE1及基站12可通过上行链路(UL)及下行链路(DL)来彼此通信。在无线***(例如,长期演进***及先进长期演进***(LTE-Advanced system))中,上行链路及下行链路可通过控制信道(例如,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物理控制格式指示符信道(Physical ControlFormat Indicator Channel,PCFICH)、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指示符信道(PhysicalHybrid ARQ Indicator Channel,PHICH)、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Control Channel,PUCCH)、增强型物理下行链路控制信道(Enhanced 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EPDCCH)等)传送控制信息,或者可通过数据信道(例如,物理下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 Downlink Shared Channel,PDSCH)、物理上行链路共享信道(PhysicalUplink Shared Channel,PUSCH)等)传送数据。
第一用户设备UE1与第二用户设备UE2可通过副链路(SL)彼此通信。在第三代合作伙伴计划(3rd Generation Partnership Project,3GPP)长期演进中,在发行版本12中已制定了邻近服务(Proximity-based Service,Prose)通信标准化作为装置对装置(D2D)通信。另外,在发行版本13中已制定了增强型装置对装置(enhanced D2D,eD2D)标准化,且在发行版本14中已制定了使用副链路进行的车辆对车辆(Vehicle-to-Vehicle,V2V)及车辆对外界(Vehicle-to-Everything,V2X)标准化。参照图1,第一用户设备UE1到第五用户设备UE5可通过副链路彼此通信。举例来说,当第一用户设备UE1到第三用户设备UE3包括在第一群组G1中时,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分别通过SL12及SL13来与第二用户设备UE2及第三用户设备UE3进行通信。副链路可通过例如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PSCCH)(或排程指派(SchedulingAssignment,SA))等控制信道来传送包含控制信息的控制信号,且可通过例如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PSSCH)(或装置对装置数据信道)等数据信道来传送包含数据的数据信号。在本说明书中,可将通过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或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接收/传送信号表达为“传送/接收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或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
在装置对装置通信中,由于第一用户设备UE1及第二用户设备UE2中的每一者可独立地产生装置对装置传送,因此在传送中可能会出现干扰。举例来说,通过SL12进行的从第二用户设备UE2到第一用户设备UE1的装置对装置传送可能会干扰通过SL13进行的从包括在第一群组G1中的第三用户设备UE3到第一用户设备UE1的装置对装置传送。另外,如图1中的虚线SL15指示,当第五用户设备UE5包括在第二群组G2中时,通过SL12从第二用户设备UE2到第一用户设备UE1进行的装置对装置传送可受到通过SL45从第五用户设备UE5到第四用户设备UE4进行的装置对装置传送的干扰。在长期演进***中,装置对装置通信定义了模式1及模式2,在模式1中,无线电资源由基站12确定,在模式2中,无线电资源由第一用户设备UE1到第五用户设备UE5中的每一者确定。在模式1中,装置对装置传送中的干扰可相对弱,但无法避免。在模式2中,可能会由于第一用户设备UE1到第五用户设备UE5的资源的独立指派而频繁出现干扰。除了模式1及模式2之外,长期演进***中的装置对装置通信在车辆对外界中还可额外地定义模式3及模式4。
如以下将阐述,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基于从至少一个用户设备接收的至少一个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来估测、预测、或推测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干扰,且可基于所估测的干扰来处理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因此,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数据的接收比率可提供。另外,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基于从至少一个用户设备接收的至少一个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来将将被传送到另一个用户设备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排程成使得与另一个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之间的干扰减小。因此,如同无线通信***10一样的***中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数据的接收比率可增大且装置对装置通信效率可提高。在下文中,假设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由图1所示第一用户设备UE1实行,但应注意,其他示例性实施例可由支持装置对装置通信的任意装置实行。
图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举例来说,图2所示无线通信方法可由图1所示第一用户设备UE1来实行,且在下文中,可参照图1来阐述图2所示无线通信方法。
参照图2,在操作S21中,在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可接收至少一条副链路控制信息(SCI)。在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接收的副链路控制信息可包含关于在接收到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之后对所要接收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进行排程的信息。举例来说,副链路控制信息可确定将被指派给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一组子帧及一组资源区块。另外,副链路控制信息可包含群组标识符(identifier,ID),所述群组标识符指示包括用于传送调制及编码方案(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信息及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的用户设备的群组(例如,图1所示第一群组G1)。因此,第一用户设备UE1可从副链路控制信息识别在接收到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之后所要接收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配置,即,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池中包含传送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的用户设备的数据的资源区块。以下将参照图3及图4详细阐述副链路控制信息。
在操作S22中,可估测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干扰。举例来说,当第一用户设备UE1在操作S21中从第二用户设备UE2及第三用户设备UE3接收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的两条副链路控制信息时,第一用户设备UE1可估测来自第二用户设备UE2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与来自第三用户设备UE3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之间的干扰。也就是说,由于第一用户设备UE1可从这两条副链路控制信息识别第二用户设备UE2及第三用户设备UE3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因此可从包含数据的资源区块检测出彼此冲突的冲突区块。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基于冲突区块估测数据传送中的干扰。
在操作S23中,可处理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基于在操作S22中估测的干扰来处理所接收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基于所估测的干扰来执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组合操作。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基于在操作S22中估测的干扰来对将被传送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进行排程。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基于所估测的干扰来对将被传送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进行排程,且可根据经排程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来传送包含副链路控制信息的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及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
图3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所包含的副链路控制信息的实例。详细来说,图3示出在装置对装置通信的模式1及模式2中使用的‘副链路控制信息格式0’。
参照图3,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的副链路控制信息可具有字段(例如,第一字段F01到第六字段F06)以在其中包含用于装置对装置通信的控制信息。第一字段F01可为指示是否对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应用频率跳跃(frequency hopping)的‘频率跳跃旗标(Frequency hopping flag)’。第二字段F02可为提供与被指派到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区块有关的信息的‘资源区块指派及跳跃资源分配(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 andhopping resource allocation)’。当应用跳频时,这个字段也可提供关于频率跳跃配置的额外信息。第三字段F03可为指示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使用的子帧的‘时间资源图案(Time resource pattern)’。第四字段F04可为指示对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应用的调制及编码的‘调制及编码方案’。第五字段F05可为在装置对装置通信的模式1中使用的并指示接收器的定时调整值的‘定时提前指示(Timing advance indication)’。第六字段F06可为指示包括传送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用户设备的群组的‘群组目的地标识符(Groupdestination ID)’。
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可由副链路控制信息的上述字段(即,第一字段F01到第六字段F06)中的第一字段F01到第三字段F03来定义。换句话说,用户设备可基于通过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接收的副链路控制信息中所包含的第一字段F01到第三字段F03来识别下一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将参照图4阐述由副链路控制信息定义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的实例。
支持装置对装置通信的用户设备可始终监测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池。期望接收装置对装置传送的用户设备可尝试接收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池中所包括的所有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且可从成功接收到的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的副链路控制信息的第六字段F06提取群组标识符。当所提取的群组标识符与用户设备相关联时(例如,当所提取的群组标识符与用户设备的群组标识符相同时),用户设备可采用根据第四字段F04的方式来根据第一字段F01到第三字段F03对下一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区块进行处理。当所提取的群组标识符不与用户设备相关联时(例如,当所提取的群组标识符不同于用户设备的群组标识符时),用户设备无法监测与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资源池对应的下一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池。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辨识与和用户设备的群组标识符不相关的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对应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举例来说,为估测装置对装置传送中的干扰,图1所示第一用户设备UE1可辨识来自包括在与用户设备的群组相同的群组(即,第一群组G1)中的第二用户设备UE2及第三用户设备UE3的对应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以及来自包括在与用户设备的群组不同的群组(即,第二群组G2)中的第五用户设备UE5的对应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换句话说,不论副链路控制信息的第六字段F06如何,用户设备均可从第一字段F01到第三字段F03辨识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另外,如以下将参照图10阐述,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用户设备可使用由副链路控制信息的第四字段F04指示的调制及编码方案来估测装置对装置传送中的干扰。
图4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及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实例。图5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副链路的资源池。详细来说,图4示出在装置对装置通信的模式2中的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及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实例,且图5示出其中图1所示一些用户设备通过包括SL12及SL13的副链路同时尝试进行装置对装置通信的实例。如以上参照图3所阐述,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可定义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图4所示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仅为由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定义的实例,且应注意,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可采用与图4所示方式不同的方式来由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定义。在下文中,将参照图3阐述图4及图5所示示例性实施例。
参照图4,可在某一时间段saPeriod中传送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及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可从时间段saPeriod的起始点开始传送,且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可在从时间段saPeriod的起始点开始经过某一段时间(即,偏移量)之后传送。其中传送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及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池RP可表示被指派给副链路传送的一组资源,且可包括子帧及子帧内的资源区块。
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使用的子帧可由以二进制值表示的位图来确定。举例来说,如图4所示,在具有二进制值的‘子帧位图(subframeBitmap)’中,‘1’可指示所使用的子帧,且‘0’可指示未使用的子帧。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子帧位图’可重复出现,且因此,所使用子帧的图案可重复出现。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图3所示副链路控制信息的第三字段F03可包括时间资源图案(Time Resource Pattern,TRP)索引I_TRP,且‘子帧位图’可由时间资源图案索引I_TRP确定。
在所使用的子帧中,可根据是否指派了物理资源区块(Physical ResourceBlock,PRB)来识别已使用的资源区块(即,包含数据的资源区块)。举例来说,如图4所示,所使用的区段可由‘startPRB’及‘numPRB’来确定。也就是说,‘startPRB’可指示第一个所使用的资源区块,且‘numPRB’可指示所使用的资源区块的数目。因此,在所使用的子帧中包括的资源区块中,包括在由‘startPRB’及‘numPRB’定义的区段中的资源区块可被数据填充。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startPRB’及‘numPRB’可由图3所示副链路控制信息的第二字段F02来确定。尽管图4示出仅一个区段,然而也可使用两个或更多个区段。举例来说,可通过图3所示副链路控制信息的第二字段F02来额外地确定‘endPRB’,且‘endPRB’及‘numPRB’可额外地使用除了图4所示区段之外的区段。
参照图5,在装置对装置传送中可能会出现干扰。举例来说,如图5所示,由第二用户设备UE2通过SL12传送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可与由第三用户设备UE3通过SL13传送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发生干扰。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干扰可取决于由SL12的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定义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及由SL13的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定义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举例来说,根据SL12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的资源区块可能与根据SL13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的资源区块冲突,且由于所述冲突,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可能会出现干扰。因此,用户设备可基于通过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辨识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来估测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干扰。在下文中,如以下参照图式将阐述,所估测的干扰可用于处理用户设备已接收到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或者可用于对将被传送到另一个用户设备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进行排程。将参照图7B等来阐述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区块之间的冲突。
图6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详细来说,图6示出用户设备基于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干扰来处理所接收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方法。举例来说,图6所示无线通信方法可由图1所示第一用户设备UE1来实行,且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处理从第二用户设备UE2接收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阐述图6所示无线通信方法。
参照图6,在操作S100中,可在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接收多条副链路控制信息。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接收来自第一群组G1中所包括的第二用户设备UE2的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的副链路控制信息、及来自第一群组G1中所包括的第三用户设备UE3的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的副链路控制信息以及来自第二群组G2中所包括的第五用户设备UE5的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的副链路控制信息。
在操作S200中,可估测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干扰。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基于在操作S100中接收的多条副链路控制信息来辨识与多条副链路控制信息对应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且可基于所辨识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来估测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干扰。将参照图7A及图7B等来阐述关于操作S200的实例。
在操作S300中,可接收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从第二用户设备UE2接收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在操作S200之前实行操作S300,或者可并行地实行操作S200与操作S300。
在操作S400中,可基于所估测的干扰来处理所接收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基于所估测的干扰来选择性地处理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所包括的子帧及/或资源区块。将参照图12等来提供操作S400的详细说明。
图7A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6所示操作S200的实例的流程图。图7B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7A所示操作S200'的实例。如以上参照图6所阐述,在图7A所示操作S200'中,可估测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干扰。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及图6阐述图7A及图7B所示实例。
参照图7A,在操作S220中,可对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区块之间的冲突进行检测。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对分别由第二用户设备UE2及第三用户设备UE3传送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区块之间的冲突进行检测。如图7B所示,在第二用户设备UE2的SL12及第三用户设备UE3的SL13中,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可包括在第(k+1)个子帧与第(k+2)个子帧中冲突的资源区块,即冲突资源区块。
在操作S240中,可基于所检测到的冲突来确定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存在干扰或无干扰。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判断在通过SL12从第二用户设备UE2接收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是否出现干扰。如图7A所示,操作S240可包括操作S242、S244、S246及S248。
在操作S242中,可检查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是否检测到冲突。举例来说,当在来自第二用户设备UE2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检测到冲突时,随后可实行操作S244,但当未检测到冲突时,可在操作S248中确定在来自第二用户设备UE2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未出现干扰。
在操作S244中,可判断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是否出现干扰。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基于与来自第二用户设备UE2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有关的信息来判断来自第二用户设备UE2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是否出现干扰。稍后将通过阐述以子帧为单位确定干扰的实例,参照图8A至图11B来提供操作S244的详细说明。当确定在来自第二用户设备UE2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出现干扰时,在操作S246中可确定在来自第二用户设备UE2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出现干扰。然而,当确定在来自第二用户设备UE2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未出现干扰时,在操作S248中可确定在来自第二用户设备UE2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未出现干扰。如以下参照图12等将阐述,可根据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存在干扰或无干扰来处理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
图8A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7A所示操作S244的实例的流程图。图8B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8A所示操作S244a的实例。如以上参照图7A所阐述,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是否出现干扰可在操作S244a中进行判断,且可在操作S244a中基于冲突资源区块的数目来进行判断。如图8A所示,操作S244a可包括操作S81及操作S82。
在操作S81中,可获得冲突资源区块的数目cRB。举例来说,如图8B所示,SL12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在第k个子帧及第(k+3)个子帧中的每一者中可具有三个冲突,且在第(k+2)个子帧中可具有两个冲突。
在操作S82中,将以冲突资源区块的数目cRB作为因数的函数‘f(cRB)’的结果与第一参考值REF1进行比较。举例来说,‘f(cRB)’可与冲突资源区块的数目cRB成比例。当‘f(cRB)’大于第一参考值REF1时,确定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出现干扰,且因此随后可实行图7A所示操作S246。另一方面,当‘f(cRB)’不大于第一参考值REF1时,确定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未出现干扰,且因此随后可实行图7A所示操作S248。
参照图8B,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可将冲突资源区块的数目cRB与第一参考值REF1进行比较。举例来说,当第一参考值REF1等于2时,可确定第k个子帧及第(k+3)个子帧具有干扰,然而可确定第(k+2)个子帧不具有干扰。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可将冲突资源区块的数目cRB对总资源区块的数目nRB的比率与第一参考值REF1进行比较。举例来说,如图8B所示,可在每一子帧中对‘cRB/nRB’进行计算,且当第一参考值REF1是0.5时,可确定第k个子帧及第(k+3)个子帧具有干扰,然而可确定第(k+2)个子帧不具有干扰。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可将与资源区块的冲突数目成比例的权重反映到‘f(cRB)’。举例来说,如图8B所示,可提取出子帧中所包括的冲突资源区块的冲突数目中最大的值(即,nCollision),且可将所述值与第一参考值REF1进行比较。第k个子帧与第(k+3)个子帧包括相同数目的冲突资源区块。第(k+3)个子帧中包括的冲突资源区块可具有比第k个子帧中包括的冲突资源区块大的冲突数目。因此,由于权重的原因,与第(k+3)个子帧对应的函数的结果可大于与第k个子帧对应的函数的结果。基于冲突资源区块的数目cRB判断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是否出现干扰的操作仅为实例。随着基于冲突资源区块的数目cRB估测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干扰越来越强,任意函数f提供越来越大的值。
图9A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7A所示操作S244的实例的流程图。图9B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9A所示操作S244b的实例。在图9A所示操作S244b中,可基于装置对装置通信的信道质量来确定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出现干扰。如图9A所示,操作S244b可包括操作S91及操作S92。
在操作S91中,可获得信道质量qCHs。举例来说,如图9B所示,第一用户设备UE1可获得SL12的信道质量qCH12及SL13的信道质量qCH13。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信道质量qCHs可从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获得,例如从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的第k'个子帧获得。信道质量qCHs可为基于各种因数确定的值。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如图9B所示,信道质量qCHs中的每一者可为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的信号功率,且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信道质量qCHs中的每一者可基于信道的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信道的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或其组合来定义。由于在具有高信道质量的副链路中可接收到强的信号,因此将被接收的副链路中的强的信号可增大接收比率。另一个副链路中的强的信号可能会造成干扰,且因此,接收比率可降低。
在操作S92中,可将以信道质量qCHs为因数的函数‘g(qCHs)’的结果与第二参考值REF2进行比较。举例来说,‘g(qCHs)’可与副链路的信道质量成反比,且可与另一个副链路的信道质量成比例。当‘g(qCHs)’大于第二参考值REF2时,可确定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出现干扰,且因此随后可实行图7A所示操作S246。相反,当‘g(qCHs)’不大于第二参考值REF2时,确定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未出现干扰,且因此可实行图7A所示操作S248。
参照图9B,当第一用户设备UE1期望接收SL12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时,可将函数g'定义为SL13的信道质量qCH13对SL12的信道质量qCH12的比率,且因此,可将函数g'定义为来自第二用户设备UE2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信号功率对来自第三用户设备UE3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信号功率的比率。因此,在SL12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第k个子帧处,冲突资源区块的数目仅为1,但当‘g'(qCHs)’的值大于第二参考值REF2时,第k个子帧可被确定为受干扰子帧。
图10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7A所示操作S244的实例的流程图。在图10所示操作S244c中,可基于从副链路控制信息提取的调制及编码方案来判断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是否出现干扰。如图10所示,操作S244c可包括操作S101及操作S102。
在操作S101中,可从副链路控制信息获得调制及编码方案索引I_MCS。如以上参照图3所阐述,副链路控制信息可包括指示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调制及编码方案的第四字段F04,且第一用户设备UE1可从第四字段F04提取调制及编码方案索引I_MCS。调制及编码方案索引I_MCS可指示与预定义的调制及编码方案表中的调制方案及编码方案对应的索引。参照调制及编码方案表,第一用户设备UE1可辨识与所获得的调制及编码方案索引I_MCS对应的调制方案及编码方案。调制及编码方案表中的高调制及编码方案索引I_MCS可对应于高调制阶数(high modulation order)。
在操作S102中,可将调制及编码方案索引I_MCS与第三参考值REF3进行比较。举例来说,由于由高调制阶数调制的信号很容易受到干扰,因此当在其中检测到冲突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使用相对高的调制及编码方案索引时,可确定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出现干扰。当调制及编码方案索引I_MCS大于第三参考值REF3时,确定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出现干扰,且因此随后可实行图7A所示操作S246。然而,当调制及编码方案索引I_MCS不大于第三参考值REF3时,确定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未出现干扰,且因此随后可实行图7A所示操作S248。
图11A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7A所示操作S244的实例的流程图。图11B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传送区块(transmission block,TB)的实例。在图11A所示操作S244d中,可基于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判断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是否出现干扰。如图11A所示,操作S244d可包括操作S111及操作S112。
在操作S111中,可获得冗余版本。举例来说,如图11B所示,第一用户设备UE1可从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提取包括子帧及资源区块的传送区块。在装置对装置通信(或副链路通信)中,由于接收器不向传送器提供关于接收的反馈,因此传送器可产生初始传送及三个重新传送,且接收器可对初始传送与重新传送进行组合。在本说明书中,对所接收的传送(例如,初始传送与重新传送)进行组合可为对所接收的传送中的每一者中所包括的资源区块进行组合。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传送可具有不同的冗余版本。也就是说,基于其中重新传送的位不与最初传送的位匹配的增量冗余(Incremental Redundancy,IR),可选择性地组合所接收的初始传送与所接收的重新传送。举例来说,如图11B所示,可对初始传送TX0应用冗余版本0(RV0),且可分别对第一重新传送rTX1到第三重新传送rTX3依序应用RV2、RV3及RV1。当以固定顺序对四个依序传送(即,初始传送TX0以及第一重新传送rTX1到第三重新传送rTX3)应用冗余版本时,获得冗余版本可被称为获得传送TX0以及rTX1到rTX3的序数。
在操作S112中,可确定冗余版本的必需性。举例来说,在装置对装置通信中,不同的冗余版本可具有相同的模制及编码方案,但可对应于经编码数据的不同部分。因此,具有不同冗余版本的所接收的传送TX0以及rTX1到rTX3中的每一者包括冲突资源区块,但当所接收的传送TX0及rTX1到rTX3对应于对于解码而言所必需的数据的部分时,可对传送TX0与rTX1到rTX3进行组合。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UE1可根据先前接收的至少一个传送是否与另一个传送及冗余版本冲突来辨识对于解码而言所必需的数据的一部分,且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基于在当前接收的传送及冗余版本中出现冲突来判断是否对当前接收的传送与另一个传送进行组合。当确定所获得的冗余版本是必需的时,随后实行图7A所示操作S246,以使得可将传送确定为干扰传送。相反,当所获得的冗余版本不是必需的时,随后实行图7B所示操作S248,以使得可将传送确定为无干扰传送。
至此已参照图8A至图11B阐述了其中判断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是否出现干扰的图7A所示操作S244的实例。然而,可理解,可使用以上实例中的一者或多者的组合来确定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干扰,或者可使用与以上实例不同的方法。
图12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6所示操作S300及操作S400的实例的流程图。如以上参照图6所阐述,在图12所示操作S300'中可接收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且在图12所示操作S400'中可基于干扰来处理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
参照图12,在操作S300'中,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可接收初始传送及至少一个重新传送。举例来说,如以上参照图11B所阐述,在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可接收初始传送TX0以及第一重新传送rTX1到第三重新传送rTX3。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在图6所示操作S200中,可估测初始传送TX0以及第一重新传送rTX1到第三重新传送rTX3中的每一者中的干扰。
在操作S400'中,基于对干扰的估测,可选择性地组合所接收的初始传送与至少一个重新传送。举例来说,可根据是否出现干扰来选择性地组合图11B所示所接收的初始传送TX0与第一重新传送rTX1到第三重新传送rTX3。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仅对其中未出现干扰的传送进行组合,但在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也可根据条件来对干扰传送进行组合。
无论在传送中是否出现干扰,当通过对所接收的初始传送TX0与所有所接收的第一重新传送rTX1到第三重新传送rTX3进行组合来实行解调及/或解码时,解调及/或解码的性能可由于与其中出现干扰的传送进行组合而劣化。举例来说,在图7B所示实例中,通过SL12从第二用户设备UE2接收的子帧中的包括冲突资源区块的第(k+1)个子帧及第(k+2)个子帧可由于所述组合而使解调及/或解码的性能劣化。
可能会因信道质量而无法容易地准确估测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干扰。举例来说,由于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解调参考信号(Demodulation Reference Signal,DMRS)被相对简单地确定,因此在从两个或更多个用户设备传送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发现相同的调制参考信号的可能性可相对高。因此,尽管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信道质量(例如,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高,然而具有由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定义的资源配置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干扰不总是为弱的。因此,如以上参照附图所阐述,从副链路控制信息辨识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且基于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检测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区块之间的冲突,从而以提高的准确性检测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干扰。结果,基于所检测到的干扰,可通过选择性地组合多个所接收的传送来提高接收比率。
图13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2所示操作S400'的实例的流程图。如以上参照图12所阐述,在图13所示操作S400”中,可选择性地组合初始传送与至少一个重新传送中的每一者。
参照图13,操作S400”可包括操作S420及操作S440。在操作S420中,根据预定条件对所接收的传送进行组合。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可仅对其中未出现干扰的传送(或未估测到干扰的传送或者无干扰传送)进行组合。在其他示例性实施例中,对其中未出现干扰的传送进行组合,且可仅在其中出现(估测到)干扰的传送满足预定条件时对所述传送进行组合。稍后将参照图14A及图14B来阐述操作S420的实例。在实行操作S420之后,可在操作S440中实行解调及/或解码。
图14A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表示图13所示操作S420的实例的伪码。图14B是示出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根据图14A所示伪码进行组合的实例的表。如以上参照图13所阐述,可根据预定条件对根据图14A所示伪码(S420')接收的传送进行组合。在图14B所示的表中,‘N’表示无干扰,‘I’表示干扰,且在每一种情形中示出彼此进行组合的传送的群组。
参照图14A,在行11到13中,可处理初始传送。初始传送可被视为新的传送,而不论是否出现干扰。也就是说,初始传送与其他传送的组合可根据在初始传送中是否出现干扰以及根据随后接收的传送来确定。
在行14到22中,可处理第一重新传送或第二重新传送。在行15中,可检查在第一重新传送或第二重新传送之前是否存在其中未出现干扰的传送。当在第一重新传送或第二重新传送之前存在此种无干扰传送时,可不对其中出现干扰的第一重新传送或第二重新传送进行组合(行16),但可对其中未出现干扰的第一重新传送或第二重新传送进行组合(行17)。另一方面,当在第一重新传送或第二重新传送之前不存在其中未出现干扰的传送时,也就是说,当在第一重新传送或第二重新传送之前在所有传送中均出现干扰时,可对其中出现干扰的第一重新传送或第二重新传送进行组合(行20),而其中未出现干扰的第一重新传送或第二重新传送可被视为新的传送。被视为新的传送的第一重新传送或第二重新传送与随后将接收的传送进行组合,而非与先前接收的传送进行组合。
在行23到29中,可处理第三重新传送。在行24中,可检查在第三重新传送之前是否存在其中未出现干扰的传送,且当存在此种无干扰传送时,可将此种无干扰传送与第三重新传送进行组合(行24)。另一方面,当在第三重新传送之前不存在其中未出现干扰的传送时,也就是说,当在第三重新传送之前的所有传送中出现干扰时,可对其中出现干扰的第三重新传送进行组合(行26),而其中未出现干扰的第三重新传送可被视为新的传送。被视为新的传送的第三重新传送可被独立地解码,而非与先前接收的传送进行组合。
参照图14B,可对被估测为无干扰N的传送进行组合,且也可对被估测为干扰I的传送中的一些传送进行组合。举例来说,所有的第三重新传送rTX3均可用于解码,且当在初始传送TX0以及第一重新传送rTX1及第二重新传送rTX2中出现干扰时(T15),初始传送TX0以及第一重新传送rTX1及第二重新传送rTX2可被独立地解调及/或解码,且在其他情形中,可与至少一个先前接收的传送进行组合。另外,当在初始传送TX0以及第一重新传送rTX1到第三重新传送rTX3中的全部中出现干扰时(T16),由于对初始传送TX0以及第一重新传送rTX1到第三重新传送rTX3中的全部进行组合可比排除掉初始传送TX0以及第一重新传送rTX1到第三重新传送rTX3中的一些更有利,因此可对初始传送TX0以及第一重新传送rTX1到第三重新传送rTX3中的全部进行组合。如在图14B所示T09到T15中一样,第一重新传送rTX1到第三重新传送rTX3可被视为新的传送,且因此可在与包括初始传送TX0的第一群组不同的第二群组中进行组合。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当对已接收的传送成功实行解码时(例如,当成功进行循环冗余检查(Cyclic Redundancy Check,CRC)时),可不对随后接收的传送进行处理(例如,组合、解码等)。也就是说,当在图14B所示第一群组中成功实行解码时,可不对第二群组进行处理。根据图14A及图14B的实例,对所接收的传送进行组合的条件如下。
条件1:当在所有先前传送及当前传送中出现干扰时,将所有先前传送与当前传送进行组合。举例来说,在图14B所示T13中,当在初始传送TX0及第一重新传送rTX1中出现干扰时,可将所接收的第一重新传送rTX1与所接收的初始传送TX0进行组合。
条件2:当在所有先前传送中出现干扰、而在当前传送中未出现干扰时,不将当前传送与先前传送进行组合。换句话说,将当前传送从与先前传送的组合中排除。举例来说,在图14B所示T09中,当在初始传送TX0中出现干扰、而在第一重新传送rTX1中未出现干扰时,可将第一重新传送rTX1与随后接收的传送而非初始传送TX0进行组合。
条件3:当在当前传送中未出现干扰时,将当前传送与其中未出现干扰的至少一个先前传送进行组合。举例来说,在图14B所示T05中,当在初始传送TX0及第二重新传送rTX2中未出现干扰、而在第一重新传送rTX1中出现干扰时,可将第二重新传送rTX2与初始传送TX0进行组合,但可将第一重新传送rTX1从组合中排除。
条件4:第三重新传送rTX3与其中未出现干扰的至少一个先前传送进行组合。也就是说,在图14B所示T15及T16中,当在初始传送TX0以及第一重新传送rTX1及第二重新传送rTX2中的全部中出现干扰时,其中未出现干扰的第三重新传送rTX3可被独立地解码,且其中出现干扰的第三重新传送rTX3可与初始传送TX0以及第一重新传送rTX1及第二重新传送rTX2进行组合。
作为实验结果,在某种环境中(I_MCS=27、36RB、SINR>25dB、k_TRP=2),接收比率由于根据以上示例性实施例的选择性组合而从约55%增大到约95%。另外,作为实验结果,由于彼此冲突的资源区块的数目增大,因此接收比率由于无条件的组合而快速降低,但接收比率会由于根据以上示例性实施例的选择性组合而实质上得到维持。
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伪码的组合包括在来自其中未出现干扰的初始传送的组合中,但当在所有的传送中均未出现干扰时,可选择性地组合其中出现干扰的先前传送。已参照图14A及图14B阐述的条件仅为实例,且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来定义用于对其中出现干扰的传送进行组合的其他条件。
图15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的流程图。详细来说,图15示出其中用户设备基于另一个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中的干扰对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进行排程并传送所述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无线通信方法。举例来说,图15所示无线通信方法可由图1所示第一用户设备UE1来实行,且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将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传送到第二用户设备UE2及/或第三用户设备UE3。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阐述图15所示无线通信方法。
参照图15,在操作S500中,可在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接收至少一条副链路控制信息。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接收来自包括在第一群组G1中的第二用户设备UE2及第三用户设备UE3、以及包括在第二群组G2中的第五用户设备UE5中的至少一者的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的副链路控制信息。
在操作S600中,可对副链路控制信息进行定义以减小与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之间的干扰。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基于在操作S500中接收的副链路控制信息来辨识与所接收的副链路控制信息对应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且可对用于对将被传送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进行排程的副链路控制信息(或用于传送的副链路控制信息)进行定义,以减小与具有所辨识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之间的干扰。将参照图16阐述操作S600的实例。
在操作S700中,可在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传送副链路控制信息。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在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传送在操作S600中定义的副链路控制信息。在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中传送的副链路控制信息可包括指示第一群组G1的群组标识符。
在操作S800中,可传送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传送根据在操作600中定义且在操作S700中传送的副链路控制信息进行排程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也就是说,此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可包括基于在操作S700中传送的副链路控制信息定义的资源配置,即,包含基于副链路控制信息来确定位置的数据的资源区块。由于由第一用户设备UE1传送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资源配置被定义成减小对用于至少另一个用户设备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干扰,因此可提高在接收器处由第一用户设备UE1传送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接收比率。
图16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5所示操作S600的实例的流程图。如以上参照图15所阐述,在图16所示操作S600'中,对副链路控制信息进行定义以减小对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干扰。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及图15阐述图16所示实例。
在操作S620中,可对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池进行检测。举例来说,基于在图15所示操作S500中接收的副链路控制信息,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对与所接收的副链路控制信息对应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池或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配置进行检测。因此,可从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检测包含数据的资源区块的排列。
在操作S640中,可对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进行排程。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基于在操作S620中检测到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池对将被传送到另一个用户设备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进行排程。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对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进行排程以减小与包括所检测到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池的数据的资源区块的冲突。在一些示例性实施例中,基于所检测到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池,第一用户设备UE1可对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进行排程以减小对可能与经排程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冲突的资源区块的干扰。因此,通过虑及其他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可对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进行排程以提高接收比率。将参照图17阐述操作S640的实例。
图17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图16所示操作S640的实例的流程图。如以上参照图16所阐述,在图17所示操作S640'中,可对将被传送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进行排程,且操作S640'可包括操作S642及操作S644。在下文中,将参照图1及图16阐述图17所示实例。
在操作S642中,可指派无冲突子帧。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确定未在所检测到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池中使用的子帧(即,不包括包含数据的资源区块的子帧),且可指派与所检测到的子帧对应的子帧作为将传送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子帧(即,无冲突子帧)。因此,所指派的子帧中的资源区块可不与其他资源区块冲突。
在操作S644中,可估测对子帧的干扰。举例来说,第一用户设备UE1可估测对在所检测到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资源池中使用的子帧的干扰,即,对包括包含数据的资源区块的子帧的干扰。根据以上参照图式所阐述的示例性实施例,对子帧的干扰可基于至少一个因素ARG来估测。举例来说,对子帧的干扰可基于冲突资源区块的数目cRB、冲突资源区块的数目cRB对子帧中的资源区块的数目nRB的比率cRB/nRB、以及信道质量qCHs中的至少一者、或者以上中的至少两个组合来估测。
在操作S646中,可指派冲突子帧。举例来说,基于在操作S644中估测的干扰,第一用户设备UE1可按照提供越来越弱的干扰的子帧的次序来对将被传送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指派子帧(即,冲突子帧)。因此,由第一用户设备UE1传送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对相对于另一个用户设备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的干扰可减小。
图18是根据示例性实施例的无线通信装置20的示例性方块图。如图18所示,无线通信装置20可包括应用专用集成电路(Application 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ASIC)21、应用专用指令集处理器(Application Specific Instruction set Processor,ASIP)23、存储器25、主处理器27及主存储器29。应用专用集成电路21、应用专用指令集处理器23及主处理器27中的至少两者可彼此通信。另外,应用专用集成电路21、应用专用指令集处理器23、存储器25、主处理器27及主存储器29中的至少两者可被嵌入在一个芯片中。
应用专用指令集处理器23可为用于特定目的的定制集成电路,可支持仅用于特定应用的指令集,且可执行指令集中所包含的指令。存储器25可与应用专用指令集处理器23进行通信,且可作为非临时存储装置来存储由应用专用指令集处理器23执行的指令。举例来说,作为非限制性实例,存储器25可包括可由应用专用指令集处理器23存取的任意类型的存储器。任意类型的存储器的实例包括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 Memory,ROM)、磁带、磁盘、光盘、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及其组合。
主处理器27可通过执行指令来对无线通信装置20进行控制。举例来说,主处理器27可对应用专用集成电路21及应用专用指令集处理器23进行控制且可对通过无线通信网络接收的数据或对无线通信装置20的用户输入进行处理。主存储器29可与主处理器27进行通信且可作为非临时存储装置来存储由主处理器27执行的指令。举例来说,主存储器29可包括可由主处理器27存取的任意类型的存储器,例如随机存取存储器、只读存储器、磁带、磁盘、光盘、易失性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及其组合。
根据本发明概念一个或多个实施例的无线通信方法可由图18所示无线通信装置中所包括的组件中的至少一者来实行。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方法的操作中的至少一者可由存储在存储器25中的指令实施。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方法的操作中的至少一者可被实施为由逻辑综合等设计的硬件区块,且可包括在应用专用集成电路21中。在一些实施例中,无线通信方法的操作中的至少一者可被实施为存储在主存储器29中的指令,且当主处理器27实施存储在主存储器29中的指令时,可实行无线通信方法的至少一个操作。
尽管已参照本发明概念的示例性实施例具体示出并阐述了本发明概念,然而应理解,在不背离以上权利要求书的精神及范围的条件下,可在本文中作出形式及细节上的各种改变。

Claims (25)

1.一种由用户终端实行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分别通过第一控制信道及第二控制信道从第一用户终端及第二用户终端接收第一控制信号及第二控制信号;
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及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来估测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或所述第一控制信道对应的第一数据信道中的干扰;
通过所述第一数据信道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接收第一数据信号;以及
基于所述估测的结果来处理所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估测所述干扰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及所述第二控制信号,检测所述第一数据信道的资源区块与和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数据信道的资源区块的冲突,所述第二数据信道用于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接收第二数据信号;以及
基于所检测到的所述冲突来确定所述第一数据信道中的所述干扰。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干扰包括:基于所述第一数据信道的所述资源区块中与所述第二数据信道的所述资源区块冲突的冲突资源区块的数目来确定所述干扰。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干扰包括:基于所述冲突资源区块的数目对所述第一数据信道的所述资源区块的数目的比率来确定所述干扰。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干扰包括:基于与所述冲突资源区块处的冲突的数目成比例的权重来确定所述干扰。
6.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估测所述干扰包括:获得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之间的所述第一控制信道或所述第一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以及获得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或所述第二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且
其中所述确定所述干扰包括:还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或所述第一数据信道的所述信道质量以及所述第二控制信道或所述第二数据信道的所述信道质量来确定所述干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信道及所述第二控制信道二者均是物理副链路控制信道,且所述第一数据信道及所述第二数据信道二者均是在装置对装置通信中使用的物理副链路共享信道。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所述信道质量包括:获得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信号功率及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信号功率,且
其中所述确定所述干扰包括:基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的所述信号功率对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所述信号功率的比率来确定所述干扰。
9.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所述干扰包括: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中所包括的调制及编码方案索引来确定所述干扰。
10.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信道包括来自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初始传送及至少一个重新传送,且
其中所述确定所述干扰包括:还基于所述初始传送的冗余版本及所述至少一个重新传送的冗余版本来确定所述干扰。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信道包括来自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初始传送及至少一个重新传送,且
其中所述处理所接收的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包括:基于所述第一数据信道中的所估测的所述干扰来选择性地组合所述初始传送与所述重新传送。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选择性地组合包括对所述初始传送与所述重新传送中的其中未出现所述干扰的两个或多个传送进行组合。
13.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数据信道包括被依序接收的所述初始传送、第一重新传送、第二重新传送及第三重新传送,且
其中所述选择性地组合包括:还基于所述第一重新传送的序数到所述第三重新传送的序数对所述初始传送与所述重新传送进行组合。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及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分别包括由多个用户终端形成的群组的群组标识符,所述多个用户终端分别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终端及所述第二用户终端。
1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及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产生第三控制信号,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用于对将被传送到第三用户终端的第三数据信号进行排程以减小传送所述第三数据信号的第三数据信道中的干扰;以及
将所述第三控制信号通过与所述第三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三控制信道传送到所述第三用户终端。
16.一种由用户终端实行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第一控制信道从第一用户终端接收第一控制信号;
基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产生第二控制信号,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包含关于与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数据信道的信息,所述第二数据信道被排程成使得对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或所述第一控制信道对应的第一数据信道的干扰减小;以及
通过与所述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控制信道将所述第二控制信号传送到所述第二用户终端。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产生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包括:
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检测关于所述第一数据信道的资源信息;以及
基于关于所述第一数据信道的所检测到的所述资源信息对所述第二数据信道进行排程。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对所述第二数据信道进行排程包括:
在所述第二数据信道中指派其中未出现与所述第一数据信道的冲突的子帧;
估测由造成所述冲突的子帧在所述第二数据信道中引起的干扰;以及
基于所述第二数据信道中的所估测的所述干扰来指派另一子帧。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估测所述干扰是基于以下中的至少一者来实行:冲突资源区块的数目、所述冲突资源区块的比率、所述冲突资源区块的冲突的数目以及所述第一控制信道或所述第一数据信道的信道质量。
20.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控制信号及所述第二控制信号分别包括由不同的用户终端形成的群组的群组标识符。
21.一种由用户终端实行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
通过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从至少一个用户终端获得至少一个控制信号;
基于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号,估测与所述至少一个用户终端中的第一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一数据信道中的干扰;以及
基于所估测的所述干扰,处理通过所述第一数据信道接收的第一数据信号。
22.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得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号包括:获得从包括所述第一用户终端的多个用户终端接收的多个控制信号,且
其中所述估测所述干扰包括:
基于所述多个控制信号,检测与所述多个控制信号对应的多个数据信道的资源区块之间的冲突;以及
基于所检测到的所述冲突来确定所述干扰。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多个控制信号分别包括群组的群组标识符,所述群组包括不同的用户终端。
24.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通过所述第一数据信道从所述第一用户终端获得初始传送及至少一个重新传送,
其中所述处理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包括:基于所估测的干扰来选择性地组合所述初始传送与所述重新传送,所估测的所述干扰包括所述初始传送及所述重新传送和与所述至少一个用户终端中的第二用户终端之间的第二数据信道之间的干扰,所述第二数据信道对应于所述至少一个控制信道中的第二控制信道。
25.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无线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所述第一数据信号包括:
产生用于传送的第三控制信号,所述第三控制信号用于对第三数据信道进行排程且被传送到第三用户终端,以使得所述第一数据信道与所述第三数据信道之间的干扰减小;以及
基于所述第三控制信号对所述第三数据信道进行排程。
CN201810445061.7A 2017-09-07 2018-05-10 由用户终端实行的无线通信方法 Active CN1094749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70114687A KR102412615B1 (ko) 2017-09-07 2017-09-07 단말간 전송들 사이 충돌들을 고려하는 무선 통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2017-0114687 2017-09-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74914A true CN109474914A (zh) 2019-03-15
CN109474914B CN109474914B (zh) 2024-04-05

Family

ID=65363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445061.7A Active CN109474914B (zh) 2017-09-07 2018-05-10 由用户终端实行的无线通信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805934B2 (zh)
JP (1) JP7277089B2 (zh)
KR (1) KR102412615B1 (zh)
CN (1) CN109474914B (zh)
DE (1) DE102018120842A1 (zh)
TW (1) TWI767048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98435A1 (en) * 2021-03-23 2022-09-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full-duplex sidelink and uplink transmissions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061914A1 (zh) * 2018-09-27 2020-04-02 富士通株式会社 反馈信息的传输装置及方法
MX2021003544A (es) * 2018-09-27 2021-06-23 Koninklijke Philips Nv Dispositivo movil y metodo.
KR102230054B1 (ko) * 2019-01-23 2021-03-1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Nr v2x의 2단계 sci 전송
US10861183B2 (en) * 2019-01-31 2020-12-08 StradVision, Inc. Method and device for short-term path planning of autonomous driving through information fusion by using V2X communication and image processing
CN111565373B (zh) 2019-02-13 2023-07-04 苹果公司 网络辅助的新无线电v2x侧链路资源分配的无线电资源管理
DE102020201788A1 (de) 2019-02-13 2020-08-13 Apple Inc. Funkressourcenverwaltung für netzwerkunterstützte new-radio-v2x-sidelink-ressourcenzuweisung
CN111865485A (zh) * 2019-04-30 2020-10-30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Harq反馈方法及执行harq反馈方法的ue
US20220217697A1 (en) * 2019-05-03 2022-07-07 Lg Electronics Inc. Information relating to resource for sidelink transmission
EP3962219B1 (en) * 2019-05-14 2024-07-1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cheduling plurality of resources in nr v2x
CN114271000A (zh) * 2019-08-21 2022-04-01 现代自动车株式会社 在通信***中配置侧链路资源的方法
KR102343883B1 (ko) * 2019-09-26 2021-12-29 주식회사 케이티 사이드링크 harq 피드백 정보를 송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장치
US20210329604A1 (en) * 2020-04-20 2021-10-21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Physical Layer Enhancements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2579A (zh) * 2002-11-20 2005-11-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和发射分配控制方法
US20100091902A1 (en) * 2007-02-01 2010-04-15 Hyung Ho Park Method of transmiting data to mitigate intrerence
CN101946449A (zh) * 2008-02-21 2011-01-12 夏普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接收方法及通信方法
CN103493383A (zh) * 2011-01-25 2014-01-0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基于干扰链路il信号质量的干扰消除及有关方法和装置
CN103906250A (zh) * 2009-02-02 2014-07-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移动体通信***
CN104105185A (zh) * 2013-04-03 2014-10-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设备到设备通信中的发射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及***
WO2014178537A1 (ko) * 2013-04-30 2014-11-06 인텔렉추얼디스커버리 주식회사 단말간 통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4869648A (zh) * 2015-06-04 2015-08-26 厦门大学 一种基于基站间协作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干扰消除方法
US20150271846A1 (en) * 2014-03-18 2015-09-24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Scheduling wireless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CN105101442A (zh) * 2014-04-25 2015-11-2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消除用户设备间干扰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5723623A (zh) * 2013-11-27 2016-06-29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网络协助的干扰消除/抑制方法
CN106233803A (zh) * 2014-02-16 2016-12-14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无线通信***中的装置到装置通信的控制信号的资源分配方法及其装置
WO2017014555A1 (ko) * 2015-07-20 2017-01-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간 직접 통신을 위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6550318A (zh) * 2015-09-21 2017-03-29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直通模式下信道冲突的处理方法以及终端
CN106713193A (zh) * 2015-07-20 2017-05-24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户复用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WO2017126266A1 (en) * 2016-01-22 2017-07-27 Nec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device for transmission collision detection and handling in vehicle to everyth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7078829A (zh) * 2014-11-06 2017-08-1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7113086A (zh) * 2014-11-03 2017-08-2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调度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338767B2 (en) * 2005-12-22 2016-05-1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of implementing and/or using a dedicated control channel
US8316270B2 (en) 2008-04-18 2012-11-20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synchronou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in broadb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2013516916A (ja) 2010-01-08 2013-05-13 インターデイジタル パテント ホールディングス 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キャリア集約におけるチャネルリソースマッピング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WO2013133871A1 (en) * 2012-03-07 2013-09-12 Ntt Docomo,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at the physical and link layer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
WO2014042345A1 (en) 2012-09-17 2014-03-20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erforming harq opera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9172512B2 (en) 2012-12-18 2015-10-27 Futurewei Technologie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terminal-group based HARQ for cellular integrated D2D communications
US9444586B2 (en) 2013-10-07 2016-09-13 Qualcomm Incorporated TTI-bundling and SPS operation in LTE TDD
WO2015088293A1 (en) 2013-12-13 2015-06-1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ollision avoidance between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transmission and device to device transmission in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device to device scheme
CN110876190B (zh) * 2014-01-29 2022-03-25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用于设备到设备发现或通信的资源选择
US10206215B2 (en) * 2014-03-11 2019-02-12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assigning resourc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supporting device-to-device direct communication, and apparatus therefor
US10404443B2 (en) 2014-05-09 2019-09-03 Qualcomm Incorporated HD-FDD HARQ operation
WO2016048066A1 (en) 2014-09-25 2016-03-31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evice-to-device harq process management
WO2016159738A1 (ko) * 2015-04-03 2016-10-0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신호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WO2017027355A1 (en) * 2015-08-12 2017-02-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s, apparatus and systems for realizing vehicle to vehicle communications using long term evolution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s
WO2017026973A1 (en) * 2015-08-12 2017-02-16 Intel Corporation Resource access in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
US10644848B2 (en) 2015-08-13 2020-05-05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Operation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node supporting direct communication in network
KR20170022224A (ko) * 2015-08-19 2017-03-02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기회적 데이터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WO2017078477A1 (ko) * 2015-11-04 2017-05-1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v2x 단말의 데이터 송신 방법 및 장치
KR101800760B1 (ko) * 2015-12-28 2017-11-24 전남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사이드링크 시스템에서 셀간 간섭을 억제 및 제거할 수 있는 수신기 및 그 수신기에서의 셀간 간섭을 억제 및 제거하는 방법
KR20170077881A (ko) * 2015-12-28 2017-07-07 전남대학교산학협력단 연판정 기반 수신기 및 그 수신기에서의 연판정 기반 셀간 간섭을 억제 및 제거하는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692579A (zh) * 2002-11-20 2005-11-0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基站装置和发射分配控制方法
US20100091902A1 (en) * 2007-02-01 2010-04-15 Hyung Ho Park Method of transmiting data to mitigate intrerence
CN101946449A (zh) * 2008-02-21 2011-01-12 夏普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通信***、接收方法及通信方法
CN103906250A (zh) * 2009-02-02 2014-07-02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移动体通信***
CN103493383A (zh) * 2011-01-25 2014-01-01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基于干扰链路il信号质量的干扰消除及有关方法和装置
CN104105185A (zh) * 2013-04-03 2014-10-15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设备到设备通信中的发射功率控制方法、装置及***
WO2014178537A1 (ko) * 2013-04-30 2014-11-06 인텔렉추얼디스커버리 주식회사 단말간 통신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5723623A (zh) * 2013-11-27 2016-06-29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网络协助的干扰消除/抑制方法
CN106233803A (zh) * 2014-02-16 2016-12-14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无线通信***中的装置到装置通信的控制信号的资源分配方法及其装置
US20150271846A1 (en) * 2014-03-18 2015-09-24 Sharp Laboratories Of America, Inc. Scheduling wireless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s
CN105101442A (zh) * 2014-04-25 2015-11-25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消除用户设备间干扰的方法、用户设备和基站
CN107113086A (zh) * 2014-11-03 2017-08-29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调度
CN107078829A (zh) * 2014-11-06 2017-08-18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用户终端、无线基站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4869648A (zh) * 2015-06-04 2015-08-26 厦门大学 一种基于基站间协作的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干扰消除方法
WO2017014555A1 (ko) * 2015-07-20 2017-01-26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단말 간 직접 통신을 위한 자원 할당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CN106713193A (zh) * 2015-07-20 2017-05-24 北京三星通信技术研究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户复用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06550318A (zh) * 2015-09-21 2017-03-29 海能达通信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在直通模式下信道冲突的处理方法以及终端
WO2017126266A1 (en) * 2016-01-22 2017-07-27 Nec Corporation Methods and device for transmission collision detection and handling in vehicle to everything communication system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2198435A1 (en) * 2021-03-23 2022-09-29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full-duplex sidelink and uplink transmission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90027654A (ko) 2019-03-15
KR102412615B1 (ko) 2022-06-23
TW201914330A (zh) 2019-04-01
TWI767048B (zh) 2022-06-11
JP7277089B2 (ja) 2023-05-18
DE102018120842A1 (de) 2019-03-07
US20190075566A1 (en) 2019-03-07
CN109474914B (zh) 2024-04-05
US10805934B2 (en) 2020-10-13
JP2019050559A (ja) 2019-03-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4914A (zh) 由用户终端实行的无线通信方法
US20220140964A1 (en) Two-stage physical sidelink control channel (pscch)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US11751200B2 (en) Physical channel structures for sidelink communication
US20210212086A1 (en) Device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
US20170325243A1 (en) User equipment apparatus and d2d communication method
CN110445598B (zh) 无线通信***、无线基站、无线终端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KR20200114220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피드백 송수신 방법 및 장치
US20170055249A1 (en) Base st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mobile station and retransmission control method
CN112119602B (zh) 用于改进urllc-u的retx可靠性的nack触发式优化
CN109923821B (zh) 用于缩短的传输时间间隔的无线通信的方法、装置及介质
US11425686B2 (en) Method of determining number of repetitions for multiuser broadcast in IoT deployments
CN116368886A (zh) 用于一个时隙中多个侧链路传输机会的方法及设备
US20220264604A1 (en) Pre-emption priority level for uplink control information (uci) and physical uplink shared channel (pusch) conflict resolution
CN110447199B (zh) 电子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13170455A (zh) 下行信号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CN117769868A (zh) 用于半双工约束的用户设备间协调冲突指示
US20230217227A1 (en) Efficient path history and full certificate inclusion in safety messages
CN117063559A (zh) 释放用于侧行链路资源分配的被预留的资源
US11706752B2 (en) Semi-persistent scheduling (SPS) for sidelink groupcast
US11974265B2 (en) Use of priority mismatch indication for uplink transmission for wireless networks
WO2022236686A1 (en) Pre-collision signal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WO2021098767A1 (en) Methods for dfi transmission in nr-u
CN110034871A (zh)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用户设备、基站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6918447A (zh) 用于中继的半持久性调度设计
JP2020502874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