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29550B - 数据处理方法、传输控制设备和接收端 - Google Patents

数据处理方法、传输控制设备和接收端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29550B
CN109429550B CN201680085467.8A CN201680085467A CN109429550B CN 109429550 B CN109429550 B CN 109429550B CN 201680085467 A CN201680085467 A CN 201680085467A CN 109429550 B CN109429550 B CN 1094295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nding
transmitting
sub
data stream
transmitting e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54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29550A (zh
Inventor
董朋朋
段为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4295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95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295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295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56Selection of precoding matrices or codebooks, e.g. using matrices antenna weight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22Site diversity; Macro-diversity
    • H04B7/024Co-operative use of antennas of several sites, e.g. in co-ordinated multipoint or co-operative 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 [MIMO]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 Time-Division Multiplex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在所述数据处理方法中,传输控制设备将同一路数据流在信道编码之前划分为N个子数据流,分配给N个发送端,并通知这N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子数据流的相同时频资源。应用该技术方案,N个发送端不需要通过大量信令交互,可以对同一数据流的不同子数据流的在相同时频资源上发送给同一接收端,可以在不提高网络实现复杂度的情况下,提高***吞吐量。

Description

数据处理方法、传输控制设备和接收端
本申请要求2016年8月5日递交中国专利局,国际申请号为PCT/CN2016/093597的专利申请的优先权,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数据处理方法、接收端和传输控制设备。
背景技术
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无线通信***包含至少一个发送端和至少一个接收端,每个发送端包含至少一个发送天线以及每个接收端包含至少一个接收天线。在所述至少一个发送天线和至少一个接收天线之间可包含信号传输的多个路径。MIMO无线通信***通过利用这多个路径可以实现数据传输的分集或空间复用。
为了提高频谱效率,每个发送端利用所述每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多个不同空间信道之间的相互关系,通过联合协作对所述每个发送端发送的数据流进行联合预编码以及MIMO层映射的选择。这种方式在发送端侧利用了不同发送端之间空间信道的相互关系,虽然提高了频谱效率,但由于所述每个发送端之间进行联合预编码协作需要每个发送端间保证严格的通道校准,同时因为需要在不同的发送端获得各MIMO层的数据导致发送端间大量的数据交换,此外为保证联合预编码会需要极低延迟的发送端间的信令交互,因而这种方式无疑提高了所述MIMO通信***实现复杂度,***总吞吐量也有待提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处理方法、传输控制设备和接收端,在不提高MIMO通信***实现复杂度的情况下提高***总吞吐量。
本发明实施例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接收端确定N个发送端中每一个发送端(T1,...Ti,...,TN)到所述接收端的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的组合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041
所述接收端从每个发送端的预编码矩阵码本中确定出每个发送端的最优预编码矩阵的组合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042
其中,i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Wi为发送端Ti的最优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051
满足正交化准则;
所述接收端将每个发送端的最优预编码矩阵分别通知给每个发送端。
在本实现方式中,接收端通过正交化准则对最优预编码矩阵的选取,可以实现不同下行空间信道之间的正交化,从而无需提高每个发送端的实现复杂度的同时,提高***总吞吐量。
基于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向所述N个发送端中一个发送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含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承载所分配到子数据流的码字(codeword)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所述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承载子数据流的码字(codeword)的参考调制编码方案(Modulation CodingScheme,MCS)。其中,所述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子数据流的数据可以承载在一个码字或者多个码字,所述发送端的码字(codeword)的MIMO层数与其它N-1个发送端的码字的MIMO层数之和不超过所述接收端的接收天线数。
本实现方式中,通过接收端通知发送端发送分配到的子数据流的码字的MIMO层数,无需不同发送端之间通过大量信令交互来实现MIMO层数的确定,可以简化每个发送端的处理;由接收端来通知发送端一个参考MCS,该参考MCS作为发送端发送所分配的子数据流时真正使用的MCS一个参考因素,可提高发送所分配子数据流时使用的MCS的准确性。
基于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包含以下至少一项: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所述N个发送端中的编号,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的码字(codeword)数目以及每个码字的调制编码方案,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MIMO层数以及MIMO层与码字的对应关系,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MIMO层和逻辑天线端口的对应关系、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所述接收端根据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处理来自每个发送端的下行信号,获得每个发送端分配到的子数据流;
其中,所述发送端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由传输控制设备将同一个数据流划分为N个后获得。
本实现方式中,接收端通过对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的接收,来实现对每个发送端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的接收。在下行控制信息里的包含了为每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实际所使用的信息。在本实现方式中,下行控制信息中每个码字的调制编码方案可以是参考接收端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发送的参考调制编码方案所确定的,下行控制信息中的预编码矩阵指示可以是发送端参考接收端发送的最优预编码矩阵的预编矩阵指示所确定的。接收端接收到的下行控制信息为发送端实际发送数据所使用的信息,接收端可以根据所接收到的下行控制信息来接收发送端发送的下行信号,从而进一步获取下行信号所承载的子数据流。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中,
所述每一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仅携带在所述N个发送端中一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控制信道中;或者,
所述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分别携带在所述每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控制信道中。
在本实现方式中,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集中到一个发送端到接收端的控制信道上传输到接收端上(下行控制信息的集中式传输),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也可以各自分别传输到接收端上(下行控制信息的分布式传输)。
基于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或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向所述每个发送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每个发送端所发送的子数据流是否正确接收。
在本实现方式中,接收端对每个发送端所发送的子数据流是否正确接收进行反馈。对于没有正确接收到的子数据流,发送这个子数据流的发送端可以进行重发。
本发明实施例第二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包括:
传输控制设备将一路数据流在信道编码之前分成N个子数据流,并将所述N个子数据流平均分配到N个发送端中,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传输控制设备通知所述N个发送端的每一个发送端在相同时频资源上向同一接收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
在本实现方式中,由统一的传输控制设备对同一路数据流在信道编码之前分配给不同的发送端,并通知这些发送端发送这些子数据流的相同时频资源,而无需不同发送端相互来协调,而造成信令交互,可以降低***实现的复杂度并提高了通信***容量。
基于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传输控制设备通知每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所配置的码字的调制编码方案(MCS),码字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以及MIMO层所对应的逻辑天线口;其中,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进行MIMO层数之和不超过所述接收端的接收天线的数量。
在本实现方式中,每个发送端发送的数据流所配置的码字的调制编码方案以及MIMO层映射的层数以及MIMO层所对应的逻辑天线口等,由统一的传输控制设备通知。发送端按照传输控制设备的通知发送子数据流。
基于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中,在时分复用***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传输控制设备通过每个发送端对上行空间信道的测量,确定每个发送端(T1,...Ti,...,TN)到所述接收端的下行空间信息到的信道矩阵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091
所述传输控制设备从每个发送端的预编码矩阵码本中确定出每个发送端的最优预编码矩阵的组合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092
其中,i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Wi为发送端Ti的最优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101
满足正交化准则;,
所述传输控制设备通知每个发送端最优预编码矩阵。
在本实现方式中,在时分复用***中由传输控制设备按照正交化准则根据对每个上行空间信道的测量来确定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最优预编码矩阵,再通知给每个发送端。每个发送端可以将传输控制设备所通知的最优预编码矩阵作为发送子数据流时进行预编码时的预编码矩阵。
基于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传输控制设备通知每个发送端的编号,每个发送端的编号用于所述接收端从每个发送端分别接收到下行控制信息中获取每个发送端的编号。本实现方式中,可使得接收端通过明确不同MIMO层对应的码字(codeword),以及和MIMO层对应码字所对应的发送端。该实现方式可用于下行控制信息的集中式传输或分布式传输中。
本发明实施例第三方面提供一种接收端,用来执行第一方面以及第一方面的各个可能实现方式的数据处理方法。所述接收端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数据处理方法中确定和获取等动作,收发器用于执行所述数据处理方法中接收和发送等动作。第三方面提供的接收端具有与第一方面及其各个可能实现方式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第四方面提供一种传输控制设备,用来执行第二方面以及第二方面的各个可能实现方式的数据处理方法。所述传输控制设备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数据处理方法中分配和确定等动作,收发器用于执行所述数据处理方法中接收和发送等动作。第四方面提供的传输控制设备具有与第二方面及其各个可能实现方式相同或相似的技术效果,这里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MIMO无线通信***的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终端设备组网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MIMO无线通信***的内部逻辑处理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MIMO无线通信***的内部逻辑处理示意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端解码的内部逻辑处理示意图;
图8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码字交织的示意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MIMO层数据交织的示意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码字交织的示意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MIMO层数据交织的示意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控制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接收端的结构示意图;
图14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数据处理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15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发送端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适用的MIMO无线通信***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所述MIMO无线通信***包括N(大于1的整数)个发送端(T1...Ti...TN,其中i为1到N中任意一个整数)、至少一个接收端(R)和一个传输控制设备,该传输控制设备在该MIMO无线通信***中是可选的。
一个发送端与一个接收端的之间通道,可以称为一个空间信道。考虑到一个发送端至少包含了至少一个发送天线和一个接收端至少包含了一个接收天线,因而所述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通道至少包含了多条路径(如图1虚线所示)。这些路径中,从一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方向上的路径可被统称为上行链路,从所述接收端到一个发送端方向的路径可被统称为下行链路。相应地,一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方向上的空间信道为上行空间信道,从所述接收端到一个发送端方向上的空间信道为下行空间信道。
一个空间信道可由时间、频率和空间来确定。一个空间信道包含用于传输控制信令的控制信道和用于传输业务数据的业务信道。控制信令和业务数据复用在这个空间信道进行传输。在所述MIMO无线通信***为长期演进***时,按照协议层可以划分为物理层、媒体接入控制层、无线资源控制层等等。在物理层上,所述控制信道在上行链路上包括物理上行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和在下行链路上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中包含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下行控制信息中可以包含多种指示信息,例如可以指示业务数据如何传输、传输业务数据的资源位置和如何对业务数据进行重传等等。
一个空间信道具有将这个空间信道上所传输的信号进行幅度和相位变化等特性,数学上可以使用信道矩阵来表示。不失一般性地,第i个发送端与接收端的之间的空间信道使用信道矩阵Hi表示。对于所述MIMO***为时分复用(time division duplex,TDD)***时,由于信道互异性,上行空间信道和下行空间信道近似相同。通过对上行空间信道和下行空间信道中一个空间信道的测量,来获得另外一个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
根据上述的说明,本发明的各个实施例中可以从信息传输的方向(从发送端到接收端,还是从接收端到发送端)来确定该信息传输所在的是上行空间信道(或称为上行链路)或下行空间信道(或称为下行链路)。
在图2所示的MIMO无线通信***中,每个发送端可以为接入网设备,例如基站,该基站可以为宏基站(marco base station)或小基站(small cell base station)等;每个发送端也可以为接入网设备下的逻辑功能实体,例如同一个基站下的小区或不同基站下的小区;每个发送端也可以是同一个小区的大规模阵列天线中的不同子阵列,这些子阵列彼此不需要做校准。接收端为基站所服务的终端设备。传输控制设备为一逻辑功能实体,可以为独立于所述N个发送端的设备(例如核心网设备),或者作为所述N个发送端中的一个,或者运行于核心网设备和所述N个发送端中至少一个发送端上的网络管理***。
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如图3所示的流程示意图和图4所示的MIMO通信******内部逻辑处理示意图,包括以下内容。
301,传输控制设备将一路数据流在信道编码之前分成N个子数据流,并将所述N个子数据流分配到N个发送端中,N为大于1的整数。可选地,N不超过接收端的接收天线的数量。
在301中,传输控制设备获得的这一路数据流可以是语音、文字、视频和图像等业务,也包括各种控制信令。传输控制设备将这一路数据流进行分割,得到N个子数据流,并将N个子数据流分配到传输控制设备所控制的N个发送端中,每个发送端被分配一个子数据流。每个子数据流的大小可以根据每个发送端可用于发送数据的物理资源,可并行处理的码字的数量以及所使用的调制编码方案(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来确定。调制方案主要包括二进制相移键控(binary phase shift keying,BPSK),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正交振幅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modulation,QAM)等等,编码方案主要包括不同码率的Turbo Code,卷积码(ConvolutionCode),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density parity-check code,LDPC)等等。
302,传输控制设备通知所述N个发送端的每一个发送端在相同时频资源上向同一接收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
为避免传输延迟导致的影响,可以是在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之前提前预分配资源,并提前通知到每一个发送端。
303,接收端向每个发送端分别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第一指示信息至少包含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承载所分配到子数据流的码字的MIMO层数;所述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承载子数据流的码字的参考调制编码方案。其中,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子数据流的数据可以承载在一个码字或者多个码字。这个发送端的码字的MIMO层数与其它N-1个发送端的码字的MIMO层数之和不超过所述接收端的接收天线数。
在303中,接收端还可以通知每个发送端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以便每个发送端分别来确定或传输控制设备分别为每个发送端确定发送子数据流的MIMO层数,预编码矩阵以及调制编码方案等。
一个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包含这个下行空间信道的预编码矩阵指示,信道质量指示以及秩指示。
信道质量指示可作为参考确定子数据流发送时的调制编码方案,接收端反馈的预编码矩阵指示可用于确定子数据流发送时的预编码矩阵。
由于N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进行MIMO层映射的总层数不超过接收端的接收天线总数,接收端可以计算每个下行空间信道所对应的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使用的MIMO层数,并通过秩指示告知给这个下行空间信道所对应的发送端。
在303中,以发送端Ti为例,发送端Ti从接收端接收到下行空间信道矩阵Hi的信道状态信息,下行空间信道矩阵Hi的信道状态信息包括预编码矩阵指示PMIi,信道质量指示CQIi和秩指示RIi中的至少一项,秩指示RIi中用于发送端Ti来确定子数据流i进行MIMO层数。发送端Ti可根据PMIi和CQIi重选发送所分配的子数据流i的预编矩阵,根据RIi调整MIMO层的映射,还可根据CQIi来确定调制编码方案。
从303中可以看出,每个发送端的MIMO层数实际上可由接收端来确定,并通过信道状态信息进行反馈。
与303并列地,本发明实施例还包括:303’,传输控制设备利用上下行的传播信道的互易性(channel reciprocity),控制每个发送端Ti测量上行的参考信号,根据测量结果来确定每个发送端Ti的MIMO层数以及预编码矩阵,并通知给每个发送端。
对于时分复用***中,由于上下行空间信道近似相同,传输控制设备可以通过上行空间信道的信道估计来为每个发送端确定预编码矩阵和MIMO层数,所有发送端的MIMO层数的总和仍不超过接收端接收天线数。
304,每个发送端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
在304中,每个发送端对所分配到子数据流分别进行信道编码、加扰、MIMO层映射和预编码,物理资源映射以及OFDM信号产生,通过至少一个发射天线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分别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
在304中,不失一般性地,以子数据流i被分配到发送端Ti为例,发送端Ti在发送子数据流i时进行MIMO层数为Li。子数据流i在发送端Ti的媒体接入控制层进行信道编码之前被转换为Ci个传输块(transport block,TB)。Ci个传输块分别经过信道编码后成为Ci个码字,再经过加扰、调制、Li层的MIMO层映射以及预编码后映射到Pi个逻辑天线口上,然后再进行物理资源映射和OFDM信号产生后,在Xi个发射天线上将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发送给所述接收端。需要说明的是,C1...Ci...CN可以全都为1,这种情况每个发送端各自只产生一个码字。所有发送端中每个发送端对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进行MIMO层映射时的层数也可以仅为1。
显然,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C1...Ci...CN均为正整数,P1...Pi...PN均为正整数,X1...Xi...XN均为正整数,L1...Li...LN均为正整数。
如前可以得知,当C1...Ci...CN均为1时,每个发送端仅产生1个码字。并且L1...Li...LN均为1时,每个发送端分别仅产生的1个码字仅进行1层MIMO层映射。L1...Li...LN不限定均为1时,每个发送端所产生的这1个码字可以进行至少1层的MIMO映射(具体层数可由传输控制设备通知或接收端通知,例如可参考前述303以及303’)。
在304中,信道编码、加扰、调制、物理资源映射和OFDM信号的产生,可参考现有3GPP协议规范,此处不作过多阐述。
在304中,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MIMO层映射方法具体实现方式,以发送端Ti进行Li层的MIMO层映射为例,具体可使用如下方式,这种方式Li大于或等于Ci。
假设Ci个码字中第c个码字的数据表示为dc(m),0≤m≤Qc,Li层的MIMO层映射中第l层的数据表示为xl(m),0≤m≤Qlayer,其中每个码字的数据大小都可以被Qlayer整除,Qc和Qlayer均为正整数。因此,每个码字对应的层数为Lc=Qc/Qlayer,并满足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191
则对于第c个码字的MIMO层映射关系可以表示为: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192
其中,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193
表示从第0个码字到c-1个码字MIMO层数(每个发送端的MIMO层数可根据接收端发送端的信道状态信息中的秩指示来确定)。
在304中,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发送端Ti进行预编码的一个示例,具体可以使用如下方式。
假定第p个逻辑天线端口上的数据为yp(m),0≤m≤Qlayer,发送端的预编码矩阵为Wm,该矩阵的维度为Pm×Lm,并满足Pm≥Lm,则预编码的过程表示为: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201
其中,预编码矩阵Wm可根据接收端发送的信道状态信息中的预编码矩阵指示和信道质量指示来确定。
305,所述接收端在相同时频资源上接收每个发送端发送的子数据流。
在接收端从每个发送端接收子数据流之前,接收端可以接收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包含以下至少一项:每一个发送端在所述N个发送端中的编号,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的码字数目以及每个码字的调制编码方案,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MIMO层以及MIMO层与码字的对应关系,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MIMO层到逻辑天线端口的对应关系、每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的子数据流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可以仅携带在所述N个发送端中的一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控制信道中(也称为下行控制信息的集中式传输)。所述接收端通过检测这一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控制信道可以获知所有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
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也可以携带在每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控制信道中(也叫作下行控制信息的分布式传输);所述接收端通过分别检测每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每一个控制信道可以获知所有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
所述方法还包括:306,在每个发送端发送出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后,接收端可以分别向每个发送端发送是否正确接收到子数据流的第二指示信息,例如肯定应答(ACK)信息或否定应答(NACK)信息。如果某个发送端收到了否定应答,则所述发送端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可进行重发。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同一数据流的所划分的多个子数据流由传输控制设备统一分发给每个发送端在相同时频资源上发送,每个发送端之间不再需要进行直接的信令交互来协作,故而降低了每个发送端之间的定时同步要求从而降低了MIMO通信***的实现复杂度。通过不同的发送端可以向同一接收端在相同时频资源上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一方面增加了接收端相同时频资源上的数据总流数,尤其在所述接收端的天线个数大于发送端的天线个数时,可以提升所述接收端的吞吐量。另一方面,接收端是从不同发送端接收的同一数据流的不同子数据流,两个不同发送端发送的子数据流之间存在的干扰,变成了同一数据流内部两个子数据流之间的干扰,所述接收端可通过对同一数据流的先进接收机算法来降低干扰,从而提供了频谱效率。再一方面,由接收端来确定每个发送端的MIMO层数,也不再需要每个发送端相互信令协调,可以降低每个发送端的实现复杂度。
为了实现上述实施例中MIMO层数据到天线端口的映射方法,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还包含以下内容。
每个发送端对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进行MIMO层映射后,且还未进行预编码,生成预编码前的MIMO层数据。如果再经过预编码,形成预编码后的MIMO层数据。无论是预编码前的MIMO层数据还是预编码后的MIMO层数据,本发明实施例下面统称MIMO层数据。目前长期演进***中MIMO传输模式分为传输模式1(TM1)到传输模式9(TM9)。各种传输模式下MIMO层映射到逻辑天线端口的映射方法具体可以参考3GPP协议。
本发明实施例这里以N=2,发送端为传输模式9(TM9)为例进行说明上述数据处理方法中MIMO层映射到天线端口的映射方法。
假设发送端1为TM9单层传输,发送端2为TM9双层传输。
根据表1-A空间复用层映射方式,发送端1(编号为0)根据第一行单码字单层进行映射,发送端2(编号为1)根据第三行双码字双层进行映射按照编号的顺序,统计本发送端编号前(含本发送端)的所有发送端的总MIMO层数,发送端1总协作MIMO层数为1,发送端2总MIMO层数为3。
更一般性地,上述MIMO层映射方式可按照如下方式进行。
发送端的标识以发送端的编号来表示,取值为从0到N-1的整数。发送端i(0≤i≤N-1)的码字数为Ci,层数为Li,则发送端i的等效总MIMO层数: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231
等效总MIMO层数含义为包含发送端i以及编号小于i的所有发送端的总层数。
需要说明的是,本示例中所述N个发送端中每个发送端分别向接收端发送下行控制信息(分布式传输),一个发送端发送给接收端的下行控制信息中包含了这个发送端的编号。接收端根据这个发送端的编号可确定MIMO层到天线端口的映射。一个发送端的编号可以占用下行控制信息1到3比特。
具体地,每个发送端根据表1-B,确定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的码字所映射到的天线端口上。
表1-A码字到层映射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241
表1-B层映射到逻辑天线端口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251
为了实现MIMO层数据到天线端口的映射方法,作为另一个示例,本发明实施例还包含以下内容。
在该示例中,N个发送端中一个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下行控制信息中(集中式传输)包含了每一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MIMO层,MIMO层与码字的对应关系以及每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MIMO层到逻辑天线端口的对应关系。下行控制信息的集中式传输中,下行控制信息可不包含每个发送端的编号。
以N=2为例,一个发送端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的MIMO层总数最大为4层,则可以根据表2-A来确定,码字到MIMO层的映射,再根据表2-B来确认MIMO层到天线端口的映射。
表2-A码字到层映射(最大4层)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261
进一步可根据表2-B的天线端口到码字的映射关系,将MIMO层映射后的码字再映射到相应的天线端口上。
表2-B层映射到天线端口(以最大8天线端口,port 46-53为例)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271
接收端进行MIMO层解映射为上述层映射的逆过程,这里不再赘述。
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如图5所示的MIMO通信***内部逻辑处理示意图。图5所示的数据处理流程示意图为对前述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简化,对于相同的内容可能不再赘述。
在图5所示的数据处理过程中,作为一个示例,发送端的总数N为2,且每个发送端对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在进行信道编码后仅产生一个码字,并对这一个码字进行MIMO层映射时仅产生一个MIMO层。图5所示的数据处理过程,包括以下内容。
501,传输控制设备对一路数据流分割为2份,分配到这两个发送端(发送端T1和发送端T2)。
在501中,传输控制设备可以为这两个发送端中的一个,核心网设备,或者网络管理***。由传输控制设备统一为一路数据流进行分发。
502,这两个发送端分别对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进行信道编码,每个发送端仅产生一个码字。
在502中,发送端T1产生码字0,发送端T2产生码字1。
503,这两个发送端分别对所产生的一个码字进过加扰,调制映射以及MIMO层映射后,每个发送端仅产生一层的MIMO层数据。
在503中,由于每个发送端的MIMO层数仅为1层,可以不再如前述实施例中由接收端或传输控制设备来确定每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使用的MIMO层数,实现更加简单。
504,这两个发送端分别对所产生的这一层MIMO层数据进行预编码、物理资源映射以及OFDM产生以后,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从至少一个物理天线发送出去。
在504中,接收端可以对这两个发送端的每一个到接收端的下行空间信道进行信道测量和信道估计确定出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并分别发送给这两个发送端。
一方面,这两个发送端可以分别从同一接收端接收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并根据接收到的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中的预编码矩阵指示和信道质量指示对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的预编码矩阵的选择进行调整。
另一方面,这两个发送端也可以将接收到的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通过这两个发送端发送给传输控制设备,由传输控制设备对预编码矩阵的选择进行调整后再通知给这两个发送端。
505,接收端从这两个发送端接收到下行OFDM信号,并进行OFDM信号解码,仅1层的MIMO层解映射,以及1个码字的信道译码。
506,接收端通过分别对两个发送端的1个码字的信道译码,确定是否正确接收到这两个发送端所发送的子数据流。
对于这两个发送端中任意一个来说,接收端可通过纠错校验的方式来判断这个发送端的子数据流是否正确接收。如果接收端正确接收到这个发送端的子数据流,就向这个发送端发送肯定应答(ACK);如果接收端没有正确接收到这个发送端发送的子数据流,就向这个发送端发送否定应答(NACK),以便这个发送端重传这个子数据流。
如果接收端均正确接收到这两个发送端所发送出的子数据流,则对这两个子数据流进行合并,得到完整一路数据流。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发送端的MIMO层映射时的层数以及每个发送端产生的码字个数由于固定为1,不再需要计算MIMO层映射时的层数。这种情况下,MIMO通信***的实现最简单。
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数据处理方法,如图6所示的数据处理方法流程示意图。本实施例是对前述实施例的进一步补充说明,相同内容可能不再赘述。
601,接收端获取N个发送端中每一个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之间空间信道进行正交化所确定的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
在601中,对于频分复用***,接收端确定每个发送端发送子数据流的MIMO层数,并通过信道状态信息中的秩指示分别通知给每个发送端,每个发送端发送子数据流的MIMO层映射层数之和不超过接收端的接收天线数。
在601中,对于频分复用***,接收端可以通过对每一个发送端到接收端的下行空间信道进行信道参数估计来确定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在时分复用***中,传输控制设备可以对接收端到每个发送端的上行空间信道进行信道参数估计,来确定上行空间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以及每个发送端的MIMO层映射层数,并通知给每个发送端在下行控制信息中发送给接收端。因此,本发明实施例中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的确定可以包含如下两种情况:601-A和601-B。
601-A(频分复用***),所述接收端可以接收所述每个发送端所发送的参考信号,所述每个参考信号用于所述接收端确定所述每个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之间的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并将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之间进行正交化。
在601-A中,每个发送端所发送的参考信号对于接收端来说是已知的。接收端通过测量每个发送端分别发送的已知参考信号在分别经过了每个下行空间信道传输后产生的变化,来计算出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H1,H2,...,HN),然后进行正交化。
在601-A中,正交化的具体方式(基于固定码本)包括:
(1)根据计算出的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H1,H2,...,HN,从固定码本中确定出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的多个预编码矩阵,并确定最优预编矩阵。假设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最优预编码矩阵按照块对角矩阵的排列为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311
根据预编码矩阵指示,W1从遍历固定码本的多个预编码矩阵(W11,W12,...,W1m)中选出,Wi从遍历固定码本(Wi1,Wi2,...,Win)中选出,WN从遍历固定码本(WN1,WN2,...,WNx);其中m,n...x为多个预编码矩阵的个数,数值大小可由每个固定码本的设计来确定。一般情况下,m=n=...=x=3。
(2)确定正交化准则(又叫做代价函数),例如,信噪比最大准则,功率最大准则,并使得H*W满足正交化准则,从而选择出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最优预编码矩阵。例如,对于H1,最优预编码矩阵为W1=W11;对于Hi,最优预编码矩阵为Wi=Wi2;对于HN,最优预编码矩阵为WN=WNx。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正交化准则有多种多样,正交化准则的效果可能只是逼近正交化,而非数学意义上的完全正交化。
(3)根据最优预编码矩阵分别确定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
601-B(时分复用***),通过每个发送端对接收端在上行空间信道的发送的参考信号进行测量,来确定上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
在602-B中,传输控制设备可以从每个发送端来获知每个上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再根据602-A中的基于固定码本的正交化方法,获得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预编码矩阵。传输控制设备再将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预编码矩阵通过至少一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发送给接收端。
602,接收端接收N个发送端每一个发送端所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
在602中,接收端可以分别在每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空间信道上采用盲检测方式(盲检测方式具体可参考现有技术),从而获取所述每个发送端所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以发送端Ti为例,发送端Ti所对应的下行控制信息可以包括以下指示信息中的一种或多种:发送端Ti对所发送的子数据流i进行调制时的调制编码方案,子数据流i经过MIMO层映射时Ci个码字到Li层的映射关系,子数据流i经过预编码后到逻辑天线口的对应关系,每一个发送端的编号,发送子数据流i与其它发送端发送其它子数据流的相同时频资源、以及发送其它子数据流的发送端个数、每个发送端发送子数据流的预编码矩阵等。
603,接收端根据获取的下行控制信息对每个发送端分别在下行空间信道的相同时频资源上发送的下行信号接收,并获取子数据流。
603可参考如图6所示的接收端接收子数据流的内部处理逻辑示意图。
需要说明的是,作为一个示例,在图7所示的MIMO联合译码的过程可以采用如下方式。
接收端根据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H1...Hi...HN)构造矩阵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331
根据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的预编码矩阵构造联合预编码矩阵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332
其中,W1为下行控制信息中指示的H1的预编码矩阵,Wi为下行控制信息中指示的Hi的预编码矩阵,WN为下行控制信息中指示的HN的预编码矩阵。
进一步得到每个子数据流分别经过预编码和每个空间信道后的等效信道H′=H·W。所述接收端根据最小均方误差估计(minimum mean-square error,MMSE)计算出系数矩阵: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341
其中,Ruu表示为噪声干扰相关矩阵,H′H表示H′的共轭转置。
接收端对MIMO层解映射后的数据为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342
其中,
Figure GPA0000260699470000343
为接收端在Y个物理接收天线上接收到的所有发送端发出的子数据流的叠加信号。
接收端对MIMO层解映射后得到每个发送端发送的子数据流的多个码字(例如,发送端Ti为Ci个码字),再将这Ci个码字进行解调、解扰以及信道译码等过程,得到经过空间信道传输后的多个子数据流,再分别对这些子数据流进行纠错校验。如果对某个子数据流的纠错校验成功,则证明这个子数据流被正确地接收到,接收端可以向发送这个子数据流的发送端发送肯定应答(ACK)信息;这个子数据流的纠错校验失败,则表明这个子数据流没有被正确地接收到,接收端可以向发送这个子数据流的发送端发送否定应答(NACK)信息,以便这个子数据流的重发。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所有的信道矩阵被作为一个整体利用了各个信道矩阵之间的正交性,来确定出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而非分别独立的计算出每个空间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可以降低由于每个空间信道之间的线性相关性带来空间信道测量和空间信道估计的偏差。本发明实施例可以使得不同子数据流经过预编码后,分别在各个空间信道上传输时,一个子数据流在一发送端的不同物理发送天线上正交的,不同子数据流在不同的发送端的传输也是正交性,从而降低了不同子数据流之间的干扰。而现有技术通过分别对每个信道矩阵进行矩阵分解,来获取每个空间信道所对应的预编码矩阵,这种方式不考虑不同信道矩阵之间的正交性,虽可以保证同一发送端发送的子数据流在不同物理发送天线上是线性无关的,但不能保证不同发送端发送的子数据流之间正交性,从而会引入不同发送端所发送的子数据流之间的干扰。另外,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中每个发送端进行MIMO映射的层数由接收端确定,所有发送端进行MIMO层映射层数之和不超过接收端接收天线数。接收端可通过信道状态信息中的秩指示分别告知给每个发送端,每个发送端之间相互解耦,实现简单。
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速率匹配方法。本实施例的速率匹配方法为前述实施例的进一步补充,相同内容可能不再赘述。在前述的MIMO通信***中,一个发送端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通过信道编码、加扰、调制、MIMO层映射以及预编码等过程,在空间信道上发送。为了提高信号的质量和覆盖能力,可以在信道编码进行速率匹配。速率匹配的目的是将信道编码中的码块的比特通过重复的方式来适配调制阶段的比特数目。具体方式可以包含:同一数据流的不同子数据流的多个传输块经过信道编码后的比特固定存储于一个循环缓存内。所述每个发送端分别通知接收端各自的不同冗余(redundancy version,RV)号,其中不同RV号用于确定不同发送端内循环缓存内的信道编码后的比特位置。
在上述速率匹配的过程中,每个发送端对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进行信道编码的方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不同发送端使用不同RV号。由于不同发送端发送的子数据流本质上来源于同一数据流,相当于接收端接收了不同RV号的同一数据流的不同传输块,当接收端进行混合自动重传(HARQ)合并,可以提升信号质量和覆盖。
同一数据流的不同子数据流的RV号可采用下述方式确定:
RVi,j=mod(RV1,j+i,4)
其中RVi,j表示发送端Ti的第j个RV号,RV1,j表示发送端T1(接收端的服务节点)的第j个RV号。
作为一个示例,在N个发送端中,每个发送端进行速率匹配的发送方式可以不同。每个发送端可以选择发送不同的信道编码的码块(发送方式1),也可以选择发送同一个编码块的不同RV号(发送方式2)。每个发送端的选择哪种方式发送可以根据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中的信道质量指示(CQI)进行判断。当CQI>门限1的发送端,可发送不同的编码块,从而获得复用增益,提升峰值吞吐率。当门限1>CQI>门限2的发送端,可发送一个编码块的不同RV号,获得编码分集增益,提升覆盖和接收质量。当门限2>CQI的发送端不再被分配发送的子数据流。
为了通知接收端速率匹配的方式,可在前述实施例中每个发送端可以在发送给接收端的下行控制信息中通过1比特来指示发送方式,例如0表示表示发送方式一,1表示发送方式二。如果有两个发送端均采用相同发送方式,接收端接收到的这两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中指示发送方式的域相同,接收端可以不同RV号进行HARQ合并。
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数据交织方法。本实施例的数据交织方法为前述实施例的进一步补充,相同内容可能不再赘述。在前述的MIMO通信***中,一个发送端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通过信道编码、加扰、调制、MIMO层映射以及预编码等过程,在空间信道上发送。但由于空间信道仍然可能对所发送数据流中连续的数据存在短时间的强干扰,因此可以通过数据交织来将这些干扰随机化,使得这些干扰分散开。
在MIMO层映射之前对码字进行数据交织称为码字交织;在MIMO层映射之后对MIMO层数据进行数据交织称为MIMO层交织。无论是码字交织还是MIMO层交织,本质上为不同段数据的交换。交织大小表示一段数据交换到另外一个码字中的大小。每个发送端进行数据交织是相互独立的,因而每个发送端可以分别确定进行码字交织还是进行MIMO层交织,以及进行数据交织时的交织大小,并通过前述实施例中所提到的下行控制信息通知给接收端,以便接收端进行解交织。
由于每个发送端进行数据交织是独立相互不会影响。不失一般性地,本实施例以发送端Ti为例,其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i经过信道编码后生成Ci个码字。发送端Ti可以对这Ci个码字在进行MIMO层映射之前进行交织,也可以对这个Ci个码字在MIMO层映射后生成Li层MIMO层数据后进行交织。
以数据交织为码字交织为例,如图8所示的码字交织示意图。码字A和码字B的交织大小为L,码字B和码字C的交织大小为L’,码字A和码字C的交织大小为L”,则码字A中有大小为L的码字B的数据和大小为L”的码字C的数据,码字B中有大小为L的码字A的数据和大小为L’的码字C的数据,码字C中有大小为L”的码字A的数据和大小为L’的码字B的数据。这样的交织方式中,码字A到码字B的交织大小与码字B到码字A的交织大小相同,码字A到码字C的交织大小与码字C到码字A的交织大小相同,码字B到码字C的交织大小与码字C到码字B的交织大小相。因而经过交织后的交织码字A与未交织前的码字A大小相同,交织码字B与未交织前的码字B大小相同,交织码字C与未交织之前的码字C大小相同。
同理,数据交织为MIMO层交织,可以得到如图9所示的MIMO层交织示意图。
进一步地,数据交织中可通过对进行交织的不同数据段进行伸缩,改变不同段数据进行交织时的大小,但不同段数据的大小总和保持不变。
以数据交织为码字交织为例,如图10所示的一种码字交织示意图。码字A的大小为LA和码字B的大小为LB。现将码字A的大小增加到LA+L,为保证码字A和码字B的大小总和保持不变,则码字B的大小减少到LB-L。这种情况下,码字A和码字B的交织就成了码字A的LA+L大小的数据与码字B的LB-L大小的数据的互换。同时要保证伸长和缩短的码字大小在交换后又保持和原始的码字大小相同,则伸长的码字A交织L+L’的数据到缩短的码字B,同时缩短的码字B交织L’的数据到伸长的码字A,最终交织后码字A大小为LA,码字B大小为LB。码字A和码字B在交织后的大小总和仍为LA+LB。
不同数据段是否进行伸缩,可以由每个发送子数据流的发送端分别进行确定,并在前述的下行控制信息中通知给接收端。
同理,数据交织为MIMO层交织,可以得到如图11所示的MIMO层交织示意图。
应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交织方法,一段数据的传输中被包含了在了另一段数据中发送,使得这一段数据可以重复传输,从而提高了数据的分集增益,进一步提高了频谱效率;另外,通过数据交织,可能的干扰被分散开来,有利于通信质量的提高。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传输控制设备1200,如图12所示的传输控制设备1200的结构示意图,所述传输控制设备1200包括:处理器1201和收发器1202。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传输控制设备1200可被配置用于执行前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传输控制设备的动作。
其中,所述处理器1201用于将一路数据流分成N个子数据流,并将所述N个子数据流分配到N个发送端中,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收发器1202用于通知所述N个发送端的每一个发送端在相同时频资源上向同一接收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
可选地,所述收发器1202还用于通知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的MIMO层数,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的调制编码方案;其中,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的MIMO层数之和不超过所述接收端的接收天线的数量。
可选地,在时分复用***中,所述处理器1201还用于根据每个发送端对上行空间信道的测量,确定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将每个下行空间信道信道矩阵之间进行正交化,得到所述接收端到每个发送端的下行空间信道的最优预编码矩阵;所述收发器1202还用于将每个下行空间信道的最优预编码矩阵分别通知给每个发送端以及接收端作为每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实际使用的预编码矩阵。正交化方法可具体参考前述实施例。
可选地,在频分复用***中,所述收发器1202还用于通知每个发送端的编号,每个发送端的编号用于所述接收端从每个发送端分别接收到下行控制信息中获取每个发送端的编号来确定MIMO层数据。
在一种实现方式,所述传输控制设备1200为所述N个发送端中的一个;所述处理器1201还用于将所述N个子数据流中分配给所述传输控制设备的一个子数据流生成至少一个码字;
所述收发器1202用于根据所述传输控制设备的下行控制信息对所述至少一个码字在物理层进行加扰、调制、所述MIMO层映射、预编码、物理资源映射和正交频分复用(OFDM)符号产生后,在相同时频资源上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N个子数据流中分配给所述传输控制设备的子数据流。
本发明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一种接收端1300,如图12所示的一种接收端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1300可以执行前述各个方法实施例中的接收端的动作。
所述接收端1300包括收发器1301和处理器1302。
所述处理器1302用于获取N个发送端中每一个发送端与所述接收端之间空间信道进行正交化所确定的空间信道的最优预编码矩阵。具体正交化方法可参见前述实施例。
所述收发器1301用于将所述最优预编码矩阵通知给每个发送端。
接收端确定的每个最优预编码矩阵可作为每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实际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的参考。例如,不失一般性地,对于发送端Ti,可以将接收端确定的发送端Ti的下行空间信道的最优预编码矩阵作为发送所分配子数据流的预编码矩阵,也可以是根据该最优预编码矩阵来确定一个不同的预编码矩阵来发送所分配子数据流时的预编码矩阵。每个发送端也可以将接收端确定的预编码矩阵通知给传输控制设备,并由传输控制设备来确定每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的预编码矩阵。接收端可以通过接收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来确定每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实际所使用的预编码矩阵。
可选地,在频分复用***中,所述收发器1301用于向所述N个发送端中一个发送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含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的MIMO层数;所述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的参考调制编码方案,其中,所述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MIMO层数与其它N-1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的MIMO层数之和不超过所述接收端的接收天线数。
可选地,所述收发器1301还用于接收每一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包括以下至少一项: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所述N个发送端中的编号,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数目以及每个码字的调制编码方案,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MIMO层数以及MIMO层与码字的对应关系,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MIMO层与逻辑天线端口的对应关系,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的预编码矩阵指示;相应地,所述处理器1302用于根据所述每一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处理每个发送端的下行信号,获得每一个接收端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
其中,所述每一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仅携带在所述N个发送端中一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控制信道中;或者,
所述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分别携带在所述每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控制信道中。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传输控制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每个发送端所发送的子数据流是否正确接收。
应用如图12和图13所示的实施例中所提及的所述传输控制设备1200、接收端1300以及至少两个发送端,传输控制设备将同一数据流划分成了多个子数据流,分配给了多个发送端并告知每个发送端在相同时频资源上发送所分配的子数据流以及发送所分配的子数据流时MIMO层数。由于传输控制设备统一进行控制,每个发送端之间不再需要进行直接的信令交互来协作,故而降低了每个发送端之间的定时同步要求从而降低了MIMO通信***的实现复杂度,并且由于更多发送端实质参与的是同一数据流的发送,有利于这个数据流传输质量的提高。
本发明实施例另一方面提供数据处理方法,应用于如图14所示的MIMO通信***内部逻辑处理示意图。图14所示的数据处理流程示意图为对图3和图4所对应实施例中数据处理方法进行了进一步的说明,对于相同的内容可能不再赘述。
在图14所示的数据处理过程中,作为一个示例,发送端的总数N,且每个发送端对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在进行信道编码后仅产生一个码字(C1...Ci...CN均为1),MIMO层映射的层数(L1...Li...LN)大于或等于1。发送端T1...Ti...TN分别对各自仅产生的一个码字进行的MIMO层映射层数可以由传输控制设备通知或每个发送端参考接收端确定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所确定。图14所示的数据处理过程,包括以下内容。
1401,传输控制设备对一路数据流分成为N份,分配到这N个发送端(发送端T1...Ti...TN)。
在1401中,传输控制设备可以为这N个发送端中的一个,核心网设备,或者网络管理***。由传输控制设备统一为一路数据流进行分发到这N个发送端。
1402,这N个发送端分别对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进行信道编码,每个发送端仅产生一个码字。
在1402中,发送端T1产生码字1,发送端T2产生码字2,发送端T3仅产生码字3,以此类推。
1403,这N个发送端分别对所产生的一个码字进过加扰,调制映射以及MIMO层映射后,每个发送端生成至少1层的MIMO层数据。
在1403中,不失一般性,以发送端Ti为例。发送端Ti接收传输控制设备所通知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所述发送端将所述传输控制设备所通知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作为所述发送端进行MIMO层映射的层数,这种情况下发送端Ti使用传输控制设备通知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来生成MIMO层数据。或者,发送端Ti可以接收接收端为所述发送端Ti确定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所述发送端Ti根据所述接收端为所述发送端确定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来确定进行MIMO层映射的层数,这种情况下发送端Ti参考所述接收端为所述发送端Ti确定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确定进行MIMO层映射的层数,这种情况中MIMO层映射的层数可以就是所述接收端为所述发送端Ti确定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也可以是不同于所述接收端所确定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具体可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例如303和303’。
1404,这两个发送端分别对所产生的这一层MIMO层数据进行预编码、物理资源映射以及OFDM产生以后,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从至少一个物理天线发送出去。
在1404中,所述接收端可以对所述N个发送端的每一个到接收端的下行空间信道进行信道测量和信道估计确定出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状态信息,并分别发送给这N个发送端。
1405,接收端从这两个发送端接收到下行OFDM信号,并进行OFDM信号解码,1个码字对应至少1层的MIMO层解映射,以及这个1个码字的信道译码。
1406,接收端通过分别对N个发送端的1个码字的信道译码,确定是否正确接收到这两个发送端所发送的子数据流。
对于这N个发送端中任意一个来说,接收端可通过纠错校验的方式来判断这个发送端的子数据流是否正确接收。如果接收端正确接收到这个发送端的子数据流,就向这个发送端发送肯定应答(ACK);如果接收端没有正确接收到这个发送端发送的子数据流,就向这个发送端发送否定应答(NACK),以便这个发送端重传这个子数据流。
如果接收端均正确接收到这N个发送端所发送出的子数据流,则对这N个子数据流进行合并,得到完整一路数据流。
在本实施例中,每个发送端产生的码字个数固定为1,MIMO层数为大于或等于1层。
基于图14,本发明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用于执行图5或图14所示方法,如图15所示的发送端1500的结构示意图。
所述发送端1500包括:
接收单元1501,用于接收由一路数据流所划分的分配给N个发送端的N个子数据流中的第i个子数据流,所述发送端Ti为所述N个发送端中的任意一个;
处理单元1502,用于对所述第i个子数据流产生Ci个码字,并对所述Ci个码字进行Li层的MIMO层映射;
发送单元1503,将MIMO层映射后的所述第i个子数据流发送给接收端。
可选地,所述发送端Ti与所述N个发送端中其它发送端产生的码字数量相同,均为1个码字;所述发送端进行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大于或等于1。
可选地,所述发送端Ti与所述N个发送端中其它发送端产生的码字数量相同,均为1个码字;所述发送端进行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与所述N个发送端中其它发送端进行MIMO层映射的层数相同,均为1。
需要说明的是,发送单元在实现中可以为发送器,处理单元为处理器,接收单元为接收器。发送单元可以执行如图5或图14所示实施例中发送端的发送动作,处理单元用于执行如图5或图14所示实施例中发送端的产生,编码,映射等处理动作,接收单元用于执行如图5或图14所示实施例中发送端的接收动作。
应用本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再具备前述实施例所述的有益效果的基础上,还可以使得现有***架构的实现更加简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流程,是可以通过计算机程序来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存储于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可包括如上述各方法的实施例的流程。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实施例仅揭露了本发明中较佳实施例,不能以此来限定本发明之权利范围,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流程,并依本发明权利要求所作的等同变化,仍属于发明所涵盖的范围。

Claims (26)

1.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端确定N个发送端中每一个发送端(T1,…Ti,…,TN)到所述接收端的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11
所述接收端从每个发送端的预编码矩阵码本中确定出每个发送端的最优预编码矩阵的组合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12
其中,i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Wi为发送端Ti的最优预编码矩阵,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13
满足正交化准则;
所述接收端将每个发送端的最优预编码矩阵分别通知给每个发送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向所述N个发送端中一个发送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中包含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所述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子数据流时码字的参考调制编码方案,其中,所述一个发送端的码字的MIMO层数与其它N-1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的MIMO层数之和不超过所述接收端的接收天线数。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接收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包含以下至少一项: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所述N个发送端中的编号,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的码字数目以及每个码字的调制编码方案,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MIMO层数以及MIMO层与码字的对应关系,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MIMO层与逻辑天线端口的对应关系、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所述接收端根据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处理每个发送端的下行信号,获得每个发送端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
其中,所述发送端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由传输控制设备将同一个数据流划分为N个后获得。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每一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仅携带在所述N个发送端中一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控制信道中;或者,
所述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分别携带在所述每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控制信道中。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接收端向所述每个发送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每个发送端所发送的子数据流是否正确接收。
6.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传输控制设备将一路数据流在信道编码之前分成N个子数据流,并将所述N个子数据流平均分配到N个发送端中,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传输控制设备通知所述N个发送端的每一个发送端在相同时频资源上向同一接收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
在时分复用***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传输控制设备通过每个发送端对上行空间信道的测量,确定每个发送端(T1,…Ti,…,TN)到所述接收端的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21
所述传输控制设备从每个发送端的预编码矩阵码本中确定出每个发送端的最优预编码矩阵的组合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22
其中,i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Wi为发送端Ti的最优预编码矩阵,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23
满足正交化准则;
所述传输控制设备通知每个发送端最优预编码矩阵。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传输控制设备通知每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的调制编码方案,码字的多输入多输出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其中,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的MIMO层数之和不超过所述接收端的接收天线的数量。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频分复用***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传输控制设备通知每个发送端的编号,每个发送端的编号用于所述接收端从每个发送端分别接收到下行控制信息中获取每个发送端的编号来确定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据。
9.一种传输控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处理器用于将一路数据流分成N个子数据流,并将所述N个子数据流分配到N个发送端中,其中,N为大于1的整数;
所述收发器用于通知所述N个发送端的每一个发送端在相同时频资源上向同一接收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
在时分复用***中,
所述处理器用于通过每个发送端对上行空间信道的测量,确定每个发送端(T1,…Ti,…,TN)到所述接收端的下行空间信息到的信道矩阵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31
所述处理器用于从每个发送端的预编码矩阵码本中确定出每个发送端的最优预编码矩阵的组合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32
其中,i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Wi为发送端Ti的最优预编码矩阵,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33
满足正交化准则;
所述收发器用于通知每个发送端最优预编码矩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在时分复用***中,所述收发器还用于通知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的调制编码方案,码字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其中,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的MIMO层数之和不超过所述接收端的接收天线的数量。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在频分复用***中,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通知每个发送端的编号,每个发送端的编号用于所述接收端从每个发送端分别接收到下行控制信息中获取每个发送端的编号来确定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据。
12.一种接收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和收发器;其中,
所述处理器用于确定N个发送端中每一个发送端(T1,…Ti…TN)到所述接收端的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34
所述处理器还用于从每个发送端的预编码矩阵码本中确定出每个发送端的最优预编码矩阵的组合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41
其中,i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Wi为发送端Ti的最优预编码矩阵,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42
满足正交化准则;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将每个发送端的最优预编码矩阵分别通知给每个发送端。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接收端,其特征在于,在频分复用***中,
所述收发器用于向所述N个发送端中一个发送端发送第一指示信息,所述第一指示信息包含以下至少一项:所述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数;所述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的参考调制编码方案,其中,所述一个发送端的码字的MIMO层数与其它N-1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的MIMO层数之和不超过所述接收端的接收天线数。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接收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接收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包含以下至少一项: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所述N个发送端中的编号,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码字数目以及每个码字的调制编码方案,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MIMO层数以及MIMO层与码字的对应关系,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在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MIMO层与逻辑天线端口的对应关系、所述每一个发送端发送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时的预编码矩阵指示;
所述接收端根据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处理每个发送端的下行信号,获得每个发送端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
其中,所述发送端所分配到的子数据流由传输控制设备将同一个数据流划分为N个后获得。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收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每一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仅携带在所述N个发送端中一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控制信道中;或者,
所述每个发送端的下行控制信息分别携带在所述每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控制信道中。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接收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向所述每个发送端发送第二指示信息,所述第二指示信息指示所述每个发送端所发送的子数据流是否正确接收。
17.一种数据处理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Ti接收由一路数据流所划分的N个子数据流中的第i个子数据流,所述发送端Ti为N个发送端中的任意一个,i为大于等于1且小于等于N的整数;
所述发送端Ti对所述第i个子数据流产生Ci个码字,并对所述Ci个码字进行Li层的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映射;
所述发送端Ti将MIMO层映射后的所述第i个子数据流发送给接收端;
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Ti接收所述发送端Ti到所述接收端的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Hi对应的最优预编码矩阵Wi,其中,N个发送端中每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的组合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51
与N个发送端中每个发送端的最优预编码矩阵的组合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52
满足正交化准则。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Ti与所述N个发送端中其它发送端产生的码字数量相同,均为1个码字;所述发送端进行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大于或等于1。
19.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Ti从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接收端为所述发送端Ti确定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
所述发送端Ti根据所述接收端为所述发送端Ti确定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确定所述发送端Ti进行MIMO层映射的层数。
20.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所述发送端Ti接收传输控制设备为所述发送端Ti确定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
所述发送端Ti将所述传输控制设备为所述发送端Ti确定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作为所述发送端Ti进行MIMO层映射的层数。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Ti与所述N个发送端中其它发送端产生的码字数量相同,均为1个码字;所述发送端Ti进行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与所述N个发送端中其它发送端进行MIMO层映射的层数相同,均为1。
22.一种发送端Ti,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由一路数据流所划分的分配给N个发送端的N个子数据流中的第i个子数据流,所述发送端Ti为所述N个发送端中的任意一个;
处理单元,用于对所述第i个子数据流产生Ci个码字,并对所述Ci个码字进行Li层的MIMO层映射;
发送单元,用于将多输入多输出MIMO层映射后的所述第i个子数据流发送给接收端;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所述发送端Ti到所述接收端的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Hi对应的最优预编码矩阵Wi,其中,N个发送端中每个发送端到所述接收端的下行空间信道的信道矩阵的组合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61
与N个发送端中每个发送端的最优预编码矩阵的组合
Figure FDA0002744211730000062
满足正交化准则。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Ti与所述N个发送端中其它发送端产生的码字数量相同,均为1个码字;所述发送端Ti进行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大于或等于1。
24.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发送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从所述接收端接收所述接收端为所述发送端确定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根据所述接收端为所述发送端确定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确定所述发送端进行MIMO层映射的层数。
25.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发送端,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传输控制设备为所述发送端确定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
所述处理单元还用于将所述传输控制设备为所述发送端确定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作为所述发送端进行MIMO层映射的层数。
26.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发送端,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Ti与所述N个发送端中其它发送端产生的码字数量相同,均为1个码字;所述发送端Ti进行的MIMO层映射的层数与所述N个发送端中其它发送端进行MIMO层映射的层数相同,均为1。
CN201680085467.8A 2016-08-05 2016-12-01 数据处理方法、传输控制设备和接收端 Active CN10942955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PCT/CN2016/093597 2016-08-05
CNPCT/CN2016/093597 2016-08-05
PCT/CN2016/108246 WO2018023907A1 (zh) 2016-08-05 2016-12-01 数据处理方法、传输控制设备和接收端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29550A CN109429550A (zh) 2019-03-05
CN109429550B true CN109429550B (zh) 2021-02-09

Family

ID=6107317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5467.8A Active CN109429550B (zh) 2016-08-05 2016-12-01 数据处理方法、传输控制设备和接收端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79968B2 (zh)
EP (1) EP3496291A4 (zh)
CN (1) CN109429550B (zh)
BR (1) BR112019002283A2 (zh)
WO (1) WO201802390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462552B (zh) * 2017-02-17 2022-04-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码字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10086732B (zh) 2018-01-25 2020-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信道估计方法和装置
CN112369084B (zh) * 2018-06-27 2022-04-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功率分配方法及相关设备
US20220393841A1 (en) * 2021-06-03 2022-12-08 Mediatek Inc. Downlink framework for distributed mimo receivers
CN116599556A (zh) * 2022-02-07 2023-08-15 ***通信有限公司研究院 一种无蜂窝无线接入网的实现方法与网络设备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32112A (zh) * 2011-08-11 2013-0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天线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3299667A (zh) * 2011-01-07 2013-09-1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3959839A (zh) * 2011-08-12 2014-07-30 黑莓有限公司 在协调多点无线通信***中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发送的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839835B2 (en) * 2006-08-22 2010-11-23 Nec Laboratories America, Inc. Quantized precoding over a set of parallel channels
CN101141166B (zh) 2006-09-08 2011-10-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发送装置
CN101136718A (zh) 2006-11-07 2008-03-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无线通信***中多输入多输出的空间复用的预编码方法
US9496986B2 (en) * 2007-01-05 2016-11-15 Lg Electronics Inc. Layer mapping method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MIMO system
CN101374006A (zh) 2007-08-23 2009-02-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多入多出正交频分复用***闭环空间复用发射方法及***
CN101964696B (zh) 2009-07-24 2013-05-0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应用于空分复用的预编码矩阵选择方法及***
US20130272206A1 (en) * 2011-01-04 2013-10-17 Pantech Co., Ltd.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method thereof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780528B (zh) 2012-10-22 2017-12-26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通信***及其信号发送方法与装置、信号接收方法与装置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299667A (zh) * 2011-01-07 2013-09-11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移动终端装置、无线基站装置、以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02932112A (zh) * 2011-08-11 2013-02-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多天线传输的方法及装置
CN103959839A (zh) * 2011-08-12 2014-07-30 黑莓有限公司 在协调多点无线通信***中的信道状态信息反馈和发送的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BR112019002283A2 (pt) 2019-06-18
US10879968B2 (en) 2020-12-29
EP3496291A4 (en) 2019-10-23
US20190165841A1 (en) 2019-05-30
EP3496291A1 (en) 2019-06-12
WO2018023907A1 (zh) 2018-02-08
CN109429550A (zh) 2019-03-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381295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enable CSI report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10693539B2 (en) Layer mapping method an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for MIMO system
RU2718401C1 (ru) Предоставление отчетов с csi при многолучевой передаче
CN103119858B (zh) 长期演进***中用于上行链路多输入多输出重发的收发方法和装置
CN109429550B (zh) 数据处理方法、传输控制设备和接收端
RU2522307C1 (ru) Мультиплексирование управляющей информации и информации данных от пользовательского оборудования в режиме передачи mimo
KR101405974B1 (ko) 다중입력 다중출력 시스템에서 코드워드를 전송하는 방법
US10985823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debook subset restriction
CN107113100A (zh) 用于对干扰消除友好的新型空中接口的资源元素映射
CN107431955A (zh) 用于对干扰消除友好的具有速率***的速率指定
WO2011122829A2 (ko) 상향링크 다중 안테나 전송을 지원하기 위한 효율적인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WO2011122831A2 (ko) 상향링크 다중 안테나 전송을 지원하기 위한 효율적인 제어정보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CN107210898A (zh) 用于对干扰消除友好的新型空中接口的辅助信息和用户设备反馈
US11601169B2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rt select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120281779A1 (en) Methods and entities for modulation symbol transport
WO2010145068A1 (en) Method for transmission of data over a communications channel
BRPI0806330A2 (pt) método de mapeamento de camada e método de transmissão de dados para sistema mimo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