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415186B - 电梯设备 - Google Patents

电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415186B
CN109415186B CN201780040858.2A CN201780040858A CN109415186B CN 109415186 B CN109415186 B CN 109415186B CN 201780040858 A CN201780040858 A CN 201780040858A CN 109415186 B CN109415186 B CN 1094151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vator
wing
corner
elevator installation
roof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408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415186A (zh
Inventor
卢卡斯·克里斯蒂安
帕斯卡尔·布莱西
斯特凡·韦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ventio AG
Original Assignee
Inventio A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ventio AG filed Critical Inventio AG
Publication of CN1094151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51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4151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4151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005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hoistwa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Types And Forms Of Lifts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 Cage And Drive Apparatuses For Elevators (AREA)

Abstract

介绍一种电梯设备(1),其具有电梯竖井(3),以及通常具有电梯轿厢(5)、升降平台(11)和承重机构(9)。该电梯设备(1)优选被设计成爬升式升降***,其中,升降平台(11)可以在楼宇的不同的建筑阶段过程中固定在电梯竖井(3)内部的不同的位置上。在电梯竖井(3)中设置有保护顶(21),该保护顶优选布置在升降平台(11)的要予以保护的组件比如驱动机器(15)上方。保护顶(21)具有中央的顶部结构(23)和***的侧翼结构(25)。侧翼结构(25)具有侧翼壁(27),侧翼壁固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23)的侧边缘(30)上,并且相对于水平线倾斜地从中央的顶部结构(23)向外突伸地布置。由于其侧翼壁(27)倾斜地布置,侧翼结构(25)可以更好地承受住掉落下来的物件,并更好地保护位于其下方的组件。悬空的边沿区域(32)必要时可以支撑在电梯竖井(3)的侧壁(4)上。

Description

电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梯设备,其呈爬升式升降***的形式,并且具有特殊设计的保护顶。
背景技术
此类电梯设备通常用于能够在已有的楼宇内部沿通常竖直的方向输送人员或物件。为此,电梯轿厢可以借助承重机构比如一条或多条缆索或皮带在电梯竖井内部移位。
在电梯设备能够按其正常的工作方式运行之前,它可能在建筑阶段期间(在此期间楼宇尚未完工)就已经安装在楼宇中了。于是可行的是,电梯设备在建筑阶段期间已经用于输送人员和/或材料,并且它在楼宇建筑期间一同建高。通过这种方式,可以在建筑阶段期间例如放弃例如可能要安置在楼宇外立面上的额外的外部电梯。
为此,在楼宇的一层或多层下面的楼层刚完工时,就已经可以例如把一部分导轨和电梯轿厢安装在被设置用于电梯设备的电梯竖井中。电梯轿厢和电梯***的其它组件比如配重在此可以通常借助承重机构悬挂到升降平台上。在该升降平台上可以设置驱动机器,该驱动机器可以例如借助主动轮使得承重机构移位。升降平台可以例如用吊车或其它机构抬升到升高一级的平面,以便延长电梯设备的输送路径。
例如,对于所谓的爬升式升降***,可以把电梯***的导轨和/或被设置用于引导平台的保持轨连续地在楼宇建筑阶段期间安置在电梯竖井中,且在需要时把升降平台借助导轨或保持轨向上输送。然后可以例如利用梁将升降平台固定在所希望的较高的位置,这些梁可以例如从升降平台伸出***到在电梯竖井的侧壁上的孔眼中。
WO 2015/003964 A1披露了爬升式升降***的一个例子。
特别是对于在楼宇建筑阶段期间使用的电梯设备,存在如下危险:电梯设备的组件由于污物或掉落下来的物件而受损。位于电梯竖井内部的人员比如维护人员也会例如因掉落下来的物件而受伤。
发明内容
因此尤其对如下电梯设备存在需求:电梯设备的组件和/或位于电梯竖井中的人员被有效地保护,以防掉落下来的物件或污物的影响。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出一种电梯设备,其具有至少一个电梯竖井,通常也具有至少一个电梯轿厢、升降平台和承重机构。电梯轿厢在此被承重机构得到保持,且可以借助承重机构在电梯竖井内部移位。承重机构本身保持在升降平台上,例如牢固地固定在升降平台上或者延伸经过滚轮。在电梯竖井中,优选在升降平台上方,设置有保护顶。这种保护顶部分地也称为防撞盖。保护顶在此优选布置在升降平台的要予以保护的组件上方,或者布置在作业平面例如竖井地坑的上方。保护顶具有中央的顶部结构和***的侧翼结构。侧翼结构在此具有侧翼壁,这些侧翼壁固定在顶部结构上,优选固定在顶部结构的侧边缘上,并且相对于水平线倾斜地从中央的顶部结构向外突伸地布置。
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可能的特征和优点可以视为基于下述构思和认识,而不限制本发明。
这里提出的电梯设备的实施方式在其多个组件方面相应于通常的电梯设备。另外,本发明的电梯设备通常情况下具有电梯轿厢,在该电梯轿厢中可以输送人员或物件。电梯轿厢在此可在电梯竖井内部大多竖直地移位。为此,电梯轿厢被承重机构比如缆索或皮带得到保持,承重缆索本身又保持在位于上方更远处的升降平台上。升降平台因而一方面被设计用来借助保持于其上的承重机构得到保持电梯轿厢的重量以及必要时得到保持同样固定在承重机构上的配重的重量。另一方面,承重机构要保持在升降平台上,从而这些承重机构能够移位,保持在承重机构上的电梯轿厢因而同样可以移位。为此必要时可以在升降平台上设置用于驱动承重机构的驱动机器。该驱动机器可以例如驱动主动轮旋转,承重机构可以环绕主动轮,以便能够被主动轮移位。替代地,可以在升降平台上仅设置换向轮,承重机构环绕这些换向轮,驱动机器可以布置在电梯竖井内部的另一位置,或者布置在机器室内部,以便能够使得承重机构移位。也可以采用其它设计方案,在这些设计方案中,承重机构被固定地保持在升降平台上,或者替代地相对于它可移位地保持在升降平台上。
这里提出的电梯设备的实施方式与通常的电梯设备的区别特别是在于要设置在电梯竖井中的保护顶及其具体设计。
保护顶尤其被设置用于保护升降平台的位于保护顶下方的组件,特别是防范来自上方的掉落下来的物件,以及可能也防范污物或水。也能保护在保护顶下方位于电梯竖井中的人员。
这特别是在如下时候是有利的:电梯设备以其升降平台被设计用于临时地固定在电梯竖井内部的不同的位置上,也就是说,电梯设备作为爬升式升降***被设计用于在建筑阶段期间就已经安装在楼宇中,并且在该建筑阶段期间通过升降平台的连续移位在一定程度上随着楼宇一同建高。在这种建筑阶段期间,楼宇中的电梯竖井通常仍向上开口。此外,升降平台通常未布置在楼宇的或者至少电梯竖井的最高点,比如对于完工的楼宇通常就是这种情况。因此会存在如下增大的风险:楼宇中来自上面较高处的物件比如螺钉或工具不经意地掉落到电梯竖井中,进而会伤及电梯设备的特别是升降平台的位于那里的组件或者可能布置在那里的驱动机器。升降平台的或驱动机器的敏感的组件还会因来自上面的污物或水例如雨水而受损。
为了尽可能地防止这种受损,在通常的爬升式升降***中,在要予以保护的组件上方设置有保护顶。
但已发现,通常使用的保护顶往往只能很繁琐地安装在升降平台上。特别是大多很难的是,保护顶经过安装,从而在保护顶与电梯竖井壁之间尽可能不留有间隙,或者充其量有个很狭小的间隙,掉落的物件能够经过该间隙。目前必须繁琐地安装保护顶,并使得保护顶适配于电梯竖井的造型,这往往导致当升降平台在电梯竖井内部移位时,仅仅由于在此首先必需地拆卸保护顶,然后在移位之后必需地重新安装保护顶,就会产生显著的额外耗费。
此外已认识到,对于通常的保护顶,只能以高昂的代价来保证足够的稳固性,进而保证能承受住掉落的物件的足够的结实性。特别是在边缘区域中-保护顶在边缘区域与电梯竖井壁邻接-保护顶必需特别稳固地构造,这会带来高昂的构造成本以及材料和重量成本。
为了克服通常的保护顶的缺点,针对本发明的电梯设备的实施方式提出,保护顶由中央的顶部结构和***的侧翼结构组成。
中央的顶部结构在此可以布置在升降平台的中央区域的上方,并覆盖中央区域。特别地,中央的顶部结构可以经过设计,从而它例如当升降平台要在电梯竖井内部移位时无需拆下。例如,中央的顶部结构可以经过设计,从而其边缘相距电梯竖井的侧壁有足够的间隔,即例如小于10cm,优选小于30cm。中央的顶部结构可以例如是由足够稳固的材料比如金属板构成的板,该板具有对于保护功能来说足够的厚度,该厚度通常至少为3mm,优选至少为5mm。该中央的顶部结构也可以由多块板组成。
与中央的顶部结构的侧边缘邻接地分别连接着***的侧翼结构的区域。***的侧翼结构因而主要布置在中央的顶部结构与周围的电梯竖井侧壁之间的区域中。***的侧翼结构尽可能大范围地覆盖这些区域。中央的顶部结构与***的侧翼结构的组合因而覆盖电梯竖井的横截面的宽广的区域。如下详述,在侧翼结构与电梯竖井壁之间的可能留有的间隙应尽可能小,从而没有明显大尺寸的物件能够经过该间隙。位于保护顶下方的组件和人员由此被良好地保护防范掉落的物件。
在此,保护顶的侧翼结构按一种特殊的方式设计。该侧翼结构具有侧翼壁,这些侧翼壁固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的侧边缘上。这些侧翼壁从顶部结构向外突伸,也就是说,朝向电梯竖井的分别相邻的侧壁突伸。但在这里,这些侧翼壁并非水平地朝向,而是以相对于水平线倾斜的角度伸展。换句话说,保护顶特别是在其由侧翼壁形成的侧边缘处并非水平地伸展,而是相对于水平线倾斜,优选以锐角倾斜。
侧翼壁的倾斜布置可以有利地实现能够减小局部地作用到保护顶的侧边缘上的由掉落下来的物件引起的力。在这种情况下,掉落下来的物件并非砸到保护顶的水平地伸展的区域上,进而在那里局部地带来明显的冲击力。替代地,掉落下来的物件被倾斜地布置的侧翼壁挡开,并且朝向旁侧即尽可能朝向中央的顶部结构偏转。在此,一方面仅有较小的冲击力作用到在保护顶侧向区域中的侧翼壁上,另一方面,由此作用到侧翼壁上的力以有利的方式起作用,从而该力能良好地朝向中央的顶部结构或侧壁被引开。
总之,通过设置相对于水平线倾斜的侧翼结构,可以实现能够特别是在这些有危险的边缘区域中改善保护顶的机械稳固性。这里考虑到了如下事实:特别是在这些边缘区域中,保护顶被掉落下来的物件砸到的危险特别大,另一方面,难以在这些边缘区域中足够稳固地构造保护顶。由此能够以相对小的构造代价将保护顶设计得足够稳固。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侧翼壁以其下端区域固定在顶部结构上。换句话说,侧翼壁在下部被固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的边缘上,于是从中央的顶部结构斜向上地朝外突伸。倾斜地布置的侧翼壁因而可以形成一种漏斗,从而从上面掉落到侧翼壁上的物件可以朝向中央的顶部结构偏转并在那里被截获。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侧翼壁相对于水平线以介于20°和70°之间、优选介于30°和60°之间、更优选介于40°和50°之间的角度布置。相对于水平线以这种锐角朝向的侧翼壁一方面可以良好地使得掉落下来的物件转向,侧壁本身不会受到过度的机械负荷。在此,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选取得越大,坠落时作用到侧翼壁上的力就越小。另一方面,在相对于水平线选取这么大的角度时,倾斜的侧翼壁必须设计得比较宽,以便能够跨越在中央的顶部结构与电梯竖井壁之间的区域。但出于尽可能少地耗费材料的原因,倾斜的侧翼壁的宽度不应过大。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选取得越小,能够覆盖该区域的侧翼壁就越窄。
侧翼壁可以是平面的,例如为平面板材的形式。在这种情况下,其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被明确地规定。但侧翼壁也可以本身弯曲,从而同一个侧翼壁可以包括不同的、相对于水平线以不同的角度倾斜的区域。在这种情况下,“相对于水平线的角度”是指相对于侧翼壁的不同区域的平均角度。根据一种实施方式,***的侧翼壁能够可逆松开地固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上。换句话说,侧翼壁可以多次地安装在顶部结构上,且可以再拆下来。中央的顶部结构和待安置于其上的侧翼壁在此被设置成分开的且可松开地要相互连接的组件。
如果升降平台由于建筑阶段进展而在电梯竖井内部抬升到另一高度,则可能需要在这种移位期间偶尔至少局部地拆下电梯竖井的一些部分,因为这些部分否则会妨碍升降平台的移位。对于这里提出的电梯设备而言,只把侧翼结构拆下来就足够了,这样就不会使得该侧翼结构在升降平台移位期间与例如伸入到电梯竖井中的组件相撞。一旦升降平台到达其新的位置并固定,就又可以将保护顶完全装上,也就是说,将侧翼壁安置到顶部结构上。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在此可以有利的是,侧翼壁分别借助固定结构固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上,其中,该固定结构被设计用于实现能够松开地并且在不同的、与顶部结构的相应边缘间隔开的位置上固定侧翼壁。
换句话说,为了将侧翼壁固定在顶部结构上,可以设置一种特殊的固定结构,该固定结构一方面能实现可松开地将侧翼壁固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上,另一方面经过设计,从而能够在不同的位置上使得侧翼壁相对于中央的顶部结构的边缘固定。
由此可以借助该固定结构,根据需要相距顶部结构的相应边缘或近或远地将侧翼壁固定在顶部结构上,从而该侧翼壁相应地侧向地突出于顶部结构或大或小的距离。由此可以例如根据电梯竖井内部的局部变化的情况调整对侧翼壁的定位。固定结构在此应有利地能实现对相应侧翼壁的可无级地改变的定位。
根据一种特殊的实施方式,固定结构可以具有能够可逆地松开和固定的槽-榫-连接件,该槽-榫-连接件在断开状态下使得侧翼壁仅在至少一个空间方向上、优选在两个空间方向上得到保持,而在固定状态下则使得侧翼壁在三个空间方向上都得到保持。
换句话说,侧翼壁可以利用被设计成槽-榫-连接件的固定装置被固定在顶部结构上。该槽-榫-连接件在此应既能稳固地固定,又能可逆地松开。在固定状态下,槽-榫-连接件把侧翼壁稳固地保持定位,从而侧翼壁基本上不能在任何空间方向上移动。在固定状态下,侧翼壁因而在三个相互垂直的空间方向上得到保持。对侧翼壁的空间上的固定在此既可以通过由槽-榫-连接件引起的形状配合来实现,又可以通过由其引起的力配合来实现。
然而槽-榫-连接件应当能够可逆地松开,其中,在断开状态下,侧翼壁仅在两个空间方向上优选通过形状配合得到保持,因而能够沿着一个垂直于这两个空间方向的方向移位。在断开状态下可自由移位的这个第三空间方向优选垂直于或者至少倾斜地横向于中央的顶部结构的边缘伸展。相应地,在槽-榫-连接件松开时,侧翼壁可以垂直于或者倾斜于中央的顶部结构的该边缘移动。
侧向的侧翼壁的在槽-榫-连接件的松开状态下所允许的这种可移动性可以尤其用来使得侧翼壁偶尔朝向顶部结构的中心移位,以便例如能够使得顶部结构连同升降平台一起在电梯竖井内部抬升得更高。在这种情况下,侧翼壁无需完全拆下,而是把槽-榫-连接件松开并使得侧翼壁仅仅向内移动就足够了,但侧翼壁在两个其它的空间方向上仍然得到保持。在升降平台到达新的位置时,侧翼壁于是可以又向外朝向电梯竖井壁移动,随后将槽-榫-连接件固定。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侧翼壁以如下位置和定向固定在顶部结构上,使得在所述位置和定向中,侧翼壁的如下的边沿区域相距电梯竖井侧壁的距离小于30mm,优选小于10mm,这些边沿区域与侧翼壁的固定在顶部结构上的端部区域相反地布置。替代于此地,侧翼壁可以以如下位置和定向固定在顶部结构上,使得在所述位置和定向中,侧翼壁的如下的边沿区域贴靠在电梯竖井侧壁上地布置,这些边沿区域与侧翼壁的固定在顶部结构上的端部区域相反地布置。
换句话说,侧翼壁本身以及用来将其固定在顶部结构上的固定结构经过设计,从而每个侧翼壁都可以以如下位置和定向固定在顶部结构上,使得在所述位置和定向中,侧翼壁朝向电梯竖井的相邻侧壁靠近地伸展。侧翼壁的朝向中央的顶部结构的端部区域在此固定在顶部结构上。与这些端部区域相反的边沿区域伸展至紧邻电梯竖井的相邻的侧壁之前,从而在保护顶的侧翼壁与电梯竖井的侧壁之间可能留有的间隙很小,特别是小于30mm,因而较重的物件几乎不能经过这种间隙掉下去。
替代地,根据一种实施方式,侧翼壁可以以如下位置和定向固定在顶部结构上,使得在所述位置和定向中,侧翼壁的如下的边沿区域贴靠在电梯竖井侧壁上,这些边沿区域与侧翼壁的固定在顶部结构上的端部区域相反地布置。
在这种情况下,侧翼壁应能够适当地固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上,从而其位于外部的边沿区域并不与电梯竖井的分别相邻的侧壁保持间隔开,而是可以机械地贴靠在该侧壁上。侧翼壁因而能够以其位于外部的边沿区域支撑在电梯竖井的侧壁上。这可以进一步提高侧翼壁的机械强度。例如,在掉落下来的物件坠落到侧翼壁上时出现的力,一方面可以被引开到中央的顶部结构上,但另一方面也部分地被引开到电梯竖井的与侧翼壁接触的侧壁上。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侧翼结构具有角部结构。角部结构在此具有两个角边壁,这些角边壁相互间形成角度,并且沿着共同的边彼此挨着固定,且分别相对于水平线倾斜地布置。
换句话说,侧翼结构可以具有特殊的角部结构。每个角部结构在此都具有两个角边壁。这些角边壁在一条边上彼此邻接,并且沿着这条边相互固定。对两个角边壁的固定在此可以是可逆的或者是不可逆的。特别地,两个角边壁可以沿着该边可逆地相互拧紧,或者优选不可逆地相互焊接、铆接等。这些角边壁在此经过设计且相互连接,从而它们彼此相互间以一个角度布置,在此,这二者相对于水平线倾斜地布置。换句话说,角部结构可以具有向上敝口的多边形漏斗的角部的形式。
角部结构可以设置成分开的各构件,这些构件可以分别相互独立地和/或独立于侧翼结构的其它部分而固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上。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角部结构在此可以通过角部固定结构被固定在顶部结构上。角部固定结构在此可以被设计用来能够可松开地且在与顶部结构的相应的角部间隔开的不同位置将角部结构固定。
换句话说,可以规定,能够在不同的位置上可松开地将角部结构固定在顶部结构上。这些位置在此可以或远或近地靠近顶部结构的相应的角部。在其下端区域固定在顶部结构上的角部结构于是能够以其相对于水平线倾斜地布置的角边壁在相应的角部附近突出超过顶部结构的边缘,并朝向由电梯竖井侧壁形成的角部伸展。
这里在安装状态下,角部结构可以近乎完全地占据电梯竖井的角部。例如,角部结构与电梯竖井的相应侧壁之间的侧向距离可以小于30mm。替代地,角部结构能够以其悬空的边贴靠在电梯竖井的相应侧壁上。由此可以防止或者至少减小电梯竖井侧壁与保护顶之间的间隙。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角部固定结构可以具有能够可逆地松开和固定的槽-榫-连接件。该槽-榫-连接件可以类似于上面介绍过的槽-榫-连接件那样,在断开状态下使得角部结构仅在至少一个空间方向上、优选在两个空间方向上得到保持,而在固定状态下则使得角部结构在三个空间方向上都得到保持。
换句话说,槽-榫-连接件也可以用来将角部结构可松开地固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上,从而角部结构可以在槽-榫-连接件的断开状态下沿着中央的顶部结构朝向或远离其角部移动。
角部结构因而可以例如临时地朝向中央的顶部结构的中心移位,以便升降平台能够连同保护顶一起例如移位。在到达目的位置之后,可以再把保护顶装上,从而该保护顶基本上完全覆盖电梯竖井的横截面。为此可以使得角部结构向外朝向电梯竖井的角部移动,进而将槽-榫-连接件固定。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侧翼壁可以具有至少3mm、优选至少5mm的壁厚。借助这种壁厚,可以实现侧翼壁的足够高的机械强度。特别地可以实现,掉落下来的物件不会一下子就将侧翼壁砸穿。
根据一种实施方式,侧翼壁由金属构成,或者由设有金属层的复合材料构成。虽然侧翼壁原则上可以由任何足够机械稳固的材料构成,比如由塑料、塑料复合材料、木头、木头复合材料等构成。但视为有利的是,侧翼壁由金属构成,或者至少构造有金属层,因为由此一方面可以实现足够的机械强度,但另一方面也可以实现简单的制造且制造成本和材料成本低廉。
需要指出,在此参照不同的实施方式介绍了本发明的一些可能的特征和优点。本领域技术人员知道,这些特征能以合适的方式组合、调整或调换,以便得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式。
附图说明
下本发明的各实施方式将在下面参照附图予以介绍,其中,无论附图还是说明书,都不得视为对发明的限制。
下面借助附图详述本发明。其中:
图1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设备的侧剖视图;
图2示出通常的电梯设备的保护顶的从上面观察的立体图;
图3示出根据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梯设备的保护顶的从上面观察的立体图;
图4(a)示出图3中所示的保护顶的细节和安装过程;
图4(b)示出图4(a)的区域的放大图;和
图4(c)示出沿着图4(b)的线A-A剖切的剖视图。
这些附图只是示意性的,而非忠实于比例。相同的标号在不同的附图中表示相同的或起相同作用的特征。
具体实施方式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爬升式升降***形式的电梯设备1。
电梯设备1包括电梯竖井3,在该电梯竖井中容纳着电梯轿厢5和配重7。电梯轿厢5和配重7借助承重机构9保持在升降平台11上。承重机构9通常包括多个缆索或皮带。升降平台11至少临时牢固地固定在电梯竖井3中。在升降平台11上安置着固定部位13,承重机构9的端部牢固地保持在所述固定部位上。此外,在升降平台11上设置有驱动机器15。该驱动机器15驱动主动轮17旋转。承重机构9环绕主动轮17,因而可以通过旋转的主动轮17移位,由此可以使得电梯轿厢5和配重7在电梯竖井3内部沿相反的方向移动。
电梯设备1被设计用于在建筑阶段期间就已经安装在楼宇中。也就是说,当容纳着该电梯设备的楼宇只是刚分各部地造好,电梯设备1就已经可以工作了。在经过一定的施工进度之后,升降平台11可以在电梯竖井3内部向上移位,因而电梯设备1随着楼宇“一同建高”。为了使得升降平台11移位,在此可以将固定件19(只是非常示意性地示出)临时松开,然后例如借助吊车提升升降平台11,必要时适当地延长承重机构9,最终升降平台11在其新的位置又固定在电梯竖井3中。
为了保护升降平台11的组件或安装于其上的部件比如驱动机器15防范经由电梯竖井3落下的物件,在这种要予以保护的组件上方设置有要用作防撞盖的保护顶21。在所示例子中,保护顶21通过支柱31支撑在升降平台11的支撑板33上,并在要予以保护的组件上方跨越电梯竖井3的横截面积的宽广的部分。在此,保护顶21根据其造型设计以及根据其组成部分的材料选取而经过设计,从而该保护顶具有足够的稳固性,以便能够例如在引导轨安装期间保护位于其下面的要予以保护的组件防范从上面掉落的物件,比如通常为螺钉、工具、小石子等。
在参照图3详述本发明的电梯设备的保护顶21之前,要简短地介绍一下图2中所示的比如通常在电梯设备中使用的保护顶21’。
通常的保护顶21’基本上沿着其整个面具有平面的造型。在平板式的中央的顶部结构23’上,在其边缘拧上同样平板式的板材24’。在此,中央的顶部结构23’和板材24’基本上在相同的平面中伸展,或者在相互平行的平面中伸展,且通常分别水平地朝向。板材24’在此用于至少部分地跨过或封闭在中央的顶部结构23’与电梯竖井3的侧壁4之间的否则存在的间隙。
由于在电梯竖井3中在有些位置会有例如导轨、保持夹等形式的凸起向下突伸,所以,在升降平台1]连同保护顶21’一起能够在电梯竖井3内部例如移位至另一位置之前,必须把板材24’从中央的顶部结构23’松开并拆下。
松开板材24’,以及以后再按上板材24’,特别是这些板材精确地定向,以便跨过已有的间隙,这些都会耗费工作和时间。
此外,会难以把板材24’设计得足够稳固,以便这些板材能够经受住由落下的物件引起的明显的力。这是有道理的,特别是因为板材24’只在其朝向中央的顶部结构23’的侧边处受到支撑,而在对面的侧边处却悬空。必需的是,将板材24’设计得繁琐,也就是说,这些板材例如配备有加强梁26’,以便可以使得这些板材在机械上足够结实。
现在参照图3介绍本发明的电梯设备1的保护顶21的可能的细节。
类似于图2中所述的通常的保护顶21’,保护顶21具有中央的顶部结构23。该中央的顶部结构23优选是平面的,且可以主要由一块板或多块组装在一起的板例如金属板或金属复合板构成,或者也可以由足够厚的木头板构成。
与顶部结构23的侧边缘30邻接地,设置有侧翼结构25。这些侧翼结构25基本上承担了与图2中所示的通常的顶部结构23’的板材24’相同的任务。然而,侧翼结构25并非像通常的保护顶21’那样由水平布置的板材24’组装而成,而是具有侧翼壁27,这些侧翼壁在其下端区域28(见放大的图4(b))固定在顶部结构23的侧边缘30上,并且从那里起相对于水平线57倾斜地斜向上地朝外突伸。
如图1中所示,侧翼壁27在此相对于水平线57以通常介于40°和50°之间的角度α布置。侧翼壁27在此延伸至电梯竖井3的相邻的侧壁4,或者至少延伸至临近该侧壁之前,因而封闭否则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23与侧壁4之间出现的间隙。
由于其相对于水平线57倾斜地布置,侧翼结构25的侧翼壁27能够特别好地保护位于其下面的要予以保护的组件防范掉落的物件。如图3中的箭头41、43所示,来自上面的物件会首先砸到倾斜布置的侧翼壁27之一上。由于其大多竖直的下落方向与侧翼壁27的倾斜的表面夹成一个锐角,所以该物件会被侧翼壁27挡开,并朝向顶部结构23的中心移动。在这种锐角式的挡开情况下,相比于比如通常应用于保护顶21’的水平布置的板材24’的情况,明显较小的力施加到侧翼结构25上。此外,倾斜地伸展的侧翼壁27在坠落情况下有时也能支撑在电梯竖井3的邻接的侧壁4上。
最后要参照图4介绍如何能够详细地有利地设计并由此有利地安装本发明的电梯设备1的保护顶21和特别是其侧翼结构25。
侧翼结构25及其侧翼壁27可以由不同的组件组装而成。在所示例子中,侧翼结构25具有角部结构35和侧边结构45。
每个角部结构35都具有两个彼此间以例如90°的角度朝向的角边壁37。每个角边壁37都可以通过平面的板材或平面的板形成。在相互邻接的边39处,两个角边壁37相互固定,例如相互焊接、粘接、铆接、拧紧等等。在此,两个角边壁37相对于水平线倾斜地布置。角边壁37的下端区域28经过弯折,从而它基本上水平地伸展。在该下端区域28处,每个角边壁37进而整个角部结构35都固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23上。
为了固定,为此使用能够可逆地松开和固定的槽-榫-连接件29形式的角部固定结构。该角部固定结构在放大的局部剖视图4(c)中示意性地示出。在一种简单的设计中,槽-榫-连接件29包括螺钉47以及长孔49,该螺钉拧入到中央的顶部结构23中,该长孔设置在角边壁37的弯折的下端区域28中。只要螺钉47未被拧紧,角边壁37就能在长孔49的方向上,即在用箭头51示出的方向上,朝向或离开中央的顶部结构23的角部59移动。但在两个其它的与此垂直的空间方向上,槽-榫-连接件29防止角边壁37的移动。由于借助槽-榫-连接件29实现的这种运动自由度,角部结构35因而可以朝向中央的顶部结构23的中心移动,或者相反地离开该中心向外朝向电梯竖井3的角部移动。一旦角部结构35被带到所希望的位置,就可以将螺钉47拧紧,进而将槽-榫-连接件29固定,从而角部结构35在全部的三个空间方向上都牢固地固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23上。
当角部结构35以这种方式固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23上并被带到所希望的位置-在该位置其上边缘靠近电梯竖井3的侧壁4布置-且固定在那里之后,可以将侧边结构45安置在顶部结构23上和/或带到所希望的位置。在此,侧边结构45利用板材或板形成,所述板材或板在其下端区域28中与角边壁37类似地弯折,并借助例如构造成槽-榫-连接件29的固定结构被固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23的边缘上。在槽-榫-连接件29松开时,侧边结构45在此可以横向于中央的顶部结构的相邻边缘30在箭头53所示的方向上移动,进而朝向电梯竖井3的相邻的侧壁4移位。在此,侧边结构45优选可以向外移动一段距离,从而其与下端区域28相反地布置的悬空的边沿区域32顶靠到电梯竖井3的相邻的侧壁4上。
为完整起见,需要指出,在图3和4中还示出了电梯设备1的其它组件,比如速度限制器61、缆索护罩63以及用于导靴的盖件65,但它们对于理解本发明来说不重要。
最后要指出,术语如“具有”、“包括”等并不排除其它部件或步骤,术语如“一个”并不排除多个。此外要指出,参照上述实施例之一已介绍过的特征或步骤,也可以与其它上述实施例的其它特征或步骤组合地采用。

Claims (18)

1.一种电梯设备(1),具有:
电梯竖井(3);
设置在电梯竖井(3)内部的保护顶(21),
其中,保护顶(21)具有中央的顶部结构(23)和***的侧翼结构(25),
其中,侧翼结构(25)具有侧翼壁(27),侧翼壁固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23)上,并且相对于水平线(57)向上倾斜地从中央的顶部结构(23)向外突伸地布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侧翼壁(27)的下端区域(28)固定在中央的顶部结构(23)上。
3.如前述权利要求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侧翼壁(27)相对于水平线以介于20°和70°之间的角度(α)布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侧翼壁(27)能够可逆地松开地固定在顶部结构(23)上。
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侧翼壁(27)分别借助固定结构固定在顶部结构(23)上,其中,固定结构被设计用于实现能够松开地并且在不同的、与顶部结构(23)的侧边缘(30)间隔开的位置上固定侧翼壁(27)。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固定结构具有能够可逆地松开的和固定的槽-榫-连接件(29),所述槽-榫-连接件在断开状态下使得侧翼壁(27)仅在至少一个空间方向上得到保持,而在固定状态下则使得侧翼壁(27)在三个空间方向上都得到保持。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所述槽-榫-连接件在断开状态下使得侧翼壁(27)在两个空间方向上得到保持。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侧翼壁(27)具有固定在顶部结构(23)上的下端区域(28)并且具有与所述下端区域(28)相反地布置的边沿区域(32),侧翼壁(27)能够以如下位置和定向固定在顶部结构(23)上:在所述位置和定向中,所述边沿区域(32)相距电梯竖井(3)的侧壁(4)的距离小于30mm。
9.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侧翼壁(27)具有固定在顶部结构(23)上的下端区域(28)并且具有与所述下端区域(28)相反地布置的边沿区域(32),侧翼壁(27)能够以如下位置和定向固定在顶部结构(23)上:在所述位置和定向中,所述边沿区域(32)贴靠在电梯竖井(3)的侧壁(4)上。
10.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侧翼结构(25)具有角部结构(35),其中,角部结构(35)具有两个角边壁(37’、37”),所述角边壁相互间形成角度,并且沿着共同的边(39)彼此固定,且分别相对于水平线(57)倾斜地布置。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角部结构(35)通过角部固定结构被固定在顶部结构(23)上,其中,角部固定结构被设计用来实现能够松开地而且在不同的、与顶部结构(23)的相应的角部(59)间隔开的位置固定角部结构(35)。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角部固定结构具有能够可逆地松开和固定的槽-榫-连接件(29),所述槽-榫-连接件在断开状态下使得角部结构(35)仅在至少一个空间方向上得到保持,而在固定状态下则使得角部结构(35)在三个空间方向上都得到保持。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所述槽-榫-连接件在断开状态下使得角部结构(35)在两个空间方向上得到保持。
1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侧翼壁(27)具有至少3mm的壁厚。
15.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侧翼壁(27)由金属构成或者由设有金属层的复合材料构成。
1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梯设备,还具有:
电梯轿厢(5);
升降平台(11);和
承重机构(9);
其中,电梯轿厢(5)被承重机构(9)得到保持,并且能够借助承重机构(9)在电梯竖井(3)内部移位;
其中,承重机构(9)保持在升降平台(11)上;
其中,保护顶(21)布置在升降平台(11)的要予以保护的组件上方。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保护顶(21)布置在位于升降平台(11)上的驱动机器(15)上方。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电梯设备,其中,升降平台(11)被设计用于临时地固定在电梯竖井(3)内部的不同的位置上。
CN201780040858.2A 2016-06-30 2017-06-28 电梯设备 Active CN10941518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6177324 2016-06-30
EP16177324.7 2016-06-30
PCT/EP2017/065981 WO2018002132A1 (de) 2016-06-30 2017-06-28 Aufzuganlage, insbesondere in form eines kletterliftsystems, mit speziell ausgebildetem schutzdach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415186A CN109415186A (zh) 2019-03-01
CN109415186B true CN109415186B (zh) 2020-10-09

Family

ID=5629254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40858.2A Active CN109415186B (zh) 2016-06-30 2017-06-28 电梯设备

Country Status (8)

Country Link
US (1) US11299372B2 (zh)
EP (1) EP3478620B1 (zh)
CN (1) CN109415186B (zh)
AU (1) AU2017289215B2 (zh)
PL (1) PL3478620T3 (zh)
RU (1) RU2745638C2 (zh)
WO (1) WO2018002132A1 (zh)
ZA (1) ZA201807825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8002243A1 (de) * 2016-06-30 2018-01-04 Inventio Ag Verfahren zum errichten einer aufzugsanlage mit einer anpassbaren nutzbaren hubhöhe
CN110023229B (zh) * 2016-11-30 2021-09-07 因温特奥股份公司 电梯设备和用于建造电梯设备的方法
EP3388379A1 (en) * 2017-04-10 2018-10-17 KONE Corporation Elevator arrangement and method
US11208296B2 (en) * 2017-10-06 2021-12-28 Inventio Ag Method for constructing an elevator system having increasing usable lifting height
AU2020484327A1 (en) * 2020-12-29 2023-06-22 Kone Corporation Construction arrangement of an elevator
WO2023110709A1 (de) 2021-12-14 2023-06-22 Inventio Ag In breite und tiefe verstellbares schutzdach zur montage in einem aufzugsschach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739776A (en) * 1953-08-14 1956-03-27 Louis M Terando Adjustable and expanding pallet
FR1557755A (zh) * 1967-12-01 1969-02-21
US3851736A (en) * 1973-03-20 1974-12-03 Westinghouse Electric Cor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stalling elevator hoistway equipment
GB1491218A (en) * 1974-06-12 1977-11-09 British Steel Corp Stillages
RU2033381C1 (ru) * 1991-01-18 1995-04-20 Александр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Пастухов Лифт-гольдер
AU3637795A (en) * 1994-09-08 1996-03-27 Non-Compact, Inc. System for mounting building panels
US7635049B2 (en) * 2002-12-02 2009-12-22 Kone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nstalling an elevator dur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building
FI118644B (fi) * 2006-11-17 2008-01-31 Kone Corp Menetelmä ja laitteisto konehuoneettoman hissin asentamiseksi rakennuksen rakentamisvaiheessa
US8141683B1 (en) * 2009-04-30 2012-03-27 Wurtec Elevator Products & Services Expandable platform
CN202227711U (zh) * 2011-07-29 2012-05-23 江苏汉中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建筑施工电梯冒顶硬性安全防护装置
EP2604565A1 (de) * 2011-12-14 2013-06-19 Inventio AG Aufzuganlage mit anhebbarer oberer Begrenzung des Wartungsbereichs
EP2636629B1 (en) 2012-03-06 2015-05-06 KONE Corporation A method and an elevator arrangement
CA2916436C (en) * 2013-07-10 2021-05-18 Inventio Ag Fall prevention device for a platform
CN203428702U (zh) * 2013-09-12 2014-02-12 怡达快速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电梯轿顶的装配结构
CN103991779B (zh) 2013-12-31 2016-03-09 西子奥的斯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移动式轿顶轮防护罩
CN204958069U (zh) 2015-08-04 2016-01-13 浙江鑫达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新型散热隔温曳引电梯
CN205034926U (zh) 2015-10-19 2016-02-17 海宁虎霸重工有限公司 改进的大型吊笼施工升降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78620A1 (de) 2019-05-08
WO2018002132A1 (de) 2018-01-04
AU2017289215A1 (en) 2019-01-17
ZA201807825B (en) 2020-05-27
PL3478620T3 (pl) 2021-10-11
RU2745638C2 (ru) 2021-03-29
EP3478620B1 (de) 2021-05-19
RU2018145130A3 (zh) 2020-09-24
CN109415186A (zh) 2019-03-01
US20190193995A1 (en) 2019-06-27
AU2017289215B2 (en) 2020-04-30
US11299372B2 (en) 2022-04-12
RU2018145130A (ru) 2020-06-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15186B (zh) 电梯设备
AU2016202963B2 (en) An arrangement and a method for parallel transport and installation of elevator components
CN109476455B (zh) 具有特殊构造的保护顶盖的电梯设备
RU2721376C2 (ru) Способ сооружения лифтовой установки и адаптируемая к возрастающей высоте здания лифтовая установка
AU2013361847B2 (en) Installation method for a lift
CA2544881C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stallation of guide rails in a lift shaft
EP2043938B1 (en) Elevators
CN109563709B (zh) 用于竖井安装的倾斜索具装置
EP3722242B1 (en) Elevator for particularly small elevator shafts
CN112955398B (zh) 用于安装升降机设备的方法
EA016364B1 (ru) Механизм для подачи каната к ограничителю скорости
CN116249668A (zh) 升降机设备
WO2017126061A1 (ja) エレベータ及びその落下防止スクリーン装置
AU2015268774B1 (en) A system for installing façade panels on a building being constructed
JP6528746B2 (ja) マンコンベア
KR101976724B1 (ko) 엘리베이터 승강로 가이드 레일의 설치방법
US11267678B2 (en) Elevator car installation including car roof safety latch
JP7023199B2 (ja) 養生柵
JP5137013B2 (ja) ライズアップ工法によるエレベータ
JP2859811B2 (ja) 設備機器運搬方法及び運搬用カゴ付エレベータ
GB2373278A (en) Temporary cover plate for a manhole
WO2012072642A1 (en) A tool for mounting facade elements on a building
KR20140004020U (ko) 블록 조립용 족장 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6241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