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75648B - 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75648B
CN109375648B CN201811492401.8A CN201811492401A CN109375648B CN 109375648 B CN109375648 B CN 109375648B CN 201811492401 A CN201811492401 A CN 201811492401A CN 109375648 B CN109375648 B CN 10937564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straint
equation
coordinate system
orbit
optimal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92401.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75648A (zh
Inventor
翟光
杨少伟
张景瑞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filed Critical Beiji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BIT
Priority to CN201811492401.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75648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7564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7564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7564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7564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5CONTROLLING; REGULATING
    • G05DSYSTEMS FOR CONTROLLING OR REGULATING NON-ELECTRIC VARIABLES
    • G05D1/00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land, water, air or space vehicles, e.g. using automatic pilots
    • G05D1/10Simultaneous 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hree dimensions
    • G05D1/101Simultaneous 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hree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 G05D1/104Simultaneous control of position or course in three dimensions specially adapted for aircraft involving a plurality of aircrafts, e.g. formation fly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Radar, Positioning & Navigation (AREA)
  • Remote Sen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Automation & Control Theory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 Navig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涉及一种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属于航天器制导与控制领域。本发明的实现方法为:通过经典轨道动力学和坐标变换,推导得出真近点角域T‑H方程解析解,并分析动力学约束,周期性绕飞约束,建立监测相机视场约束和推力幅值约束,从而建立编队的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并通过高斯伪谱法求解,得到任意时刻的协态值,实现对航天器结构完整性的实时监视,且通过增加偏心率和初始化时间降低推进***的燃料消耗和最大幅值。本发明能够在多约束条件下实现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通过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实现在多约束条件下的有效最优控制。

Description

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在多约束条件下建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的最优初始化方法,属于航天器制导与控制领域。
背景技术
近年来,卫星编队技术因其未来广阔的应用领域而备受关注。基于小卫星的卫星集群编队飞行技术以其强大的技术优势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得到了军事、工业、商业以及科研等领域相关机构的普遍关注和认可。双星编队是最基本的卫星编队形式,编队由主星和从星组成,从星环绕主星执行在轨监测任务,例如可以检测主星的外形结构、太阳帆板是否正常,从而降低成本并减少航天员在舱外活动的风险性。同时,绕飞监测也是实现对目标航天器进行燃料加注、在轨维修、物资补给、空间交会等在轨服务的重要助益和关键技术。因此,有关卫星编队的绕飞构形设计以及构形初始化控制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卫星编队的构形和控制是以相对动力学为基础,圆轨道相对运动模型由C-W方程给出。当目标航天器运行的轨道为椭圆形轨道时,由于轨道偏心率的存在,C-W方程会引入明显的误差,此时采用T-H方程来描述其线性相对运动。然而,由于在时域内T-H方程具有显著的非线性特征,相对运动的求解十分困难,为此本发明通过真近点角域变换来线性化T-H模型,并推导出解析解。
编队卫星释放过程中的控制一般采用有限幅值的推力器,且为了保证释放过程中的安全性,一般需要采用可见光相机进行监测,因此在编队初始化时,必须考虑上述工程约束条件。轨迹优化问题的求解,从本质上可分为间接法、直接法以及混合法。间接法在理论上严格满足最优性一阶必要条件,但在实际计算过程中,由于对协状态初始猜测的高度敏感性,收敛半径很小,求解比较困难,因此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直接法相比间接法,可以有效避免协状态的求解,且可以通过适当选取离散节点的规模,有效减少计算量。
发明内容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在多约束条件下实现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通过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实现在多约束条件下的有效最优控制。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经典轨道动力学和坐标变换,推导得出真近点角域T-H方程解析解。
步骤1.1:分别建立惯性坐标系和轨道坐标系;
建立以地球为中心的固定惯性坐标系,其X轴指向春分点,Z轴与地球的旋转轴方向一致,Y轴根据右手定则确定。建立以主星为质心相对于原点旋转的轨道坐标系,其x轴从地球中心指向主星的中心,z轴垂直于轨道平面,y轴根据右手定则确定。
步骤1.2:根据经典轨道动力学得出解析解;
定义主星与从星的相对位置矢量ρ=rd-rc,其中rd∈R3和rc∈R3分别是从星和主星的位置矢量。主星和从星之间的相对动力学在惯性参考系中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21
其中μ表示恒定的地球重力系数,而u∈R3表示由固定在追踪器上的推进器产生的主动控制加速度。由惯性参考系向轨道坐标系转换,式(1)近似表述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22
其中ω是主星的轨道角速度,下标o表示旋转轨道坐标系内描述的矢量。将式(1)代入到式(2)中,相对运动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31
其中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32
其中f是主星的真近点角。最后,将公式(1)、(2)带入到式(3)中得到: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33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34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35
其中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36
若忽略主动控制,式(5)至(7)即为T-H方程。T-H方程描述两航天器的自由绕飞相对动力学,且轨道面内外运动是解耦的。由于T-H方程的非线性,很难在时域中找到T-H方程的解析解。因此,通过以下转换重新改写T-H方程: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37
取f一阶和二阶导数,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38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39
定义如下运算符: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310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41
最后,将式(9)到(13)代入到式(5)到(7)中,则相对动力学重新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42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43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44
显然,式(14)-(15)是线性化的,且在给定的初始条件下解得: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45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46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47
其中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48
h和p分别是主星的角动量和正半焦距。ci(i=1,2,...,6)是由主星的初始状态和初始真近点角所确定的常系数,按下式计算: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49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410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411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412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413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51
T-H方程解析解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52
即实现推导得出真近点角域T-H方程解析解。
步骤二:推导周期性绕飞约束条件,建立监测相机视场约束和推力幅值约束。
步骤2.1:导出真近点角域中的周期性绕飞约束条件;
由于式(21)至(26)都是正弦曲线,因此,对于给定的真近点角f,若c4(f)=0,即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53
则能够确保得到周期性相对轨迹。此外,由式(9)(10)和(27)有: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54
式(28)是任意椭圆轨道中周期轨迹的必要条件,并且如果满足式(27),相应的周期性相对运动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55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56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57
然而,式(27)无法保证是周期性绕飞轨迹,因此改写式(30)如: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58
然后,结合式(32)与式(29),面内相对轨迹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59
当面内轨迹绕飞时,能够确保三维轨迹绕飞。在式(33)中,当c1=0时,绕飞轨迹简化为以(0,0)为中心的椭圆,且其半轴随着时间而变化。故周期性绕飞约束条件描述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61
其中k是根据绕飞轨迹选择的系数,若期望从星遵循平面内相对轨迹,则可以设置k为零。
步骤2.2:建立监测相机视场约束。
为了确保编队构形初始化的安全,主星上安装可见光相机来监测从星释放过程,从星位于相机的视场内,直到从星形成周期性绕飞轨迹。监视摄像机的FOV几何结构由两个锥体组成,点Ot是两个锥体的顶点交点,表示镜头的光学中心,l是几何结构的中心轴,表示光轴,矩形ABCD是下锥体的底,表示CCD阵列,并且α和β是FOV角,FOV角α和β是由CCD的大小和镜头的焦距确定的。FOV的范围由锥体O-A′B′C′D′表示,但是具有无限的深度。视场的范围由锥体表示,同样也具有无限的深度,监视坐标系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62
固定在镜头的光学中心上的非旋转坐标系。因此,从点Ot到主星的质心的距离极小,忽略Ot到主星的质心的距离,因此,监视坐标系与主星的体坐标系一致。
考虑到点的位置矢量有: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63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64
然后平面OA′D′可以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65
其中下标b表示在体坐标系中描述的矢量。类似地,其他三个平面的方程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71
因此,监视约束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72
此外,在轨道坐标系中假设主星的姿态是(θφψ)T。其中θ,φ和ψ分别是俯仰角,偏航角和滚转角,然后体坐标系中的矢量转换为轨道坐标系,如公式(40)所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73
其中Lob(θ,φ,ψ)是从体坐标系到轨道坐标系的变换矩阵。将式(40)代入式(39),在轨道坐标系中得到监视约束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74
步骤2.3:建立电力推进的幅值约束;
由于电动推进器固定在从星上,从星的姿态运动导致推力方向相对于轨道坐标系发生变化,使得构形初始化明显变得更复杂,因此,通过从星应相对于轨道坐标系保持恒定的姿态对构形初始化进行简化,并且推力加速度总是沿着轨道坐标系的轴线,因此电力推进幅值约束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81
其中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82
表示每个方向上推力的最大幅值。
步骤三:基于步骤一推导得出的真近点角域T-H方程解析解,以及步骤二建立的监测相机视场约束和推力幅值约束,建立编队的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
步骤3.1:在不考虑约束条件下,建立基本的最优控制模型;
一般形式的非线性最优控制表示为:在时间区间[t0,tf]内,找到最小化性能指标泛函的状态控制函数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83
同时状态受到***动力学方程约束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84
边界约束
Ψ(x(t0),x(tf))=0 (45)
以及存在的状态和控制混合的路径约束
C(x(t),u(t))≥0 (46)
其中E称为终端性能指标,也称Mayer型性能指标;含有F的积分项称为过程性能指标,也称Lagrange型性能指标。定义增广Hamilton函数为
L(x(t),u(t),λ,μ)=H(x(t),u(t),λ)+μTC(x(t),u(t)) (47)
其中λ是协状态变量,H是Hamilton函数
H(x(t),u(t),λ)=λTf(x(t),u(t))+F(x(t),u(t)) (48)
且μ满足互补条件
μTC(x(t),u(t))=0 (49)
故最优控制与状态通过求解下列方程得到: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91
其中上标*表示满足前述约束条件的最优解。
步骤3.2:基于步骤二建立的监测相机视场约束和推力幅值约束,建立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
考虑真近点角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92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93
其中,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94
代表平均轨道角速度,而a和e分别表示轨道的半长轴和偏心率。然后把式(52)代入式(5)和(6),则增广的动力学方程重新表述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95
其中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96
表示增广动力学,而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097
代表增广状态向量。所述式(34)中表达式被视为对增广动力学的非线性状态约束,使得能够通过使用直接方法来解决问题。
一旦编队构形开始,从星就会被释放,构形的初始状态由释放位置和速度决定,即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01
编队构形的最终状态受到周期性绕飞约束: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02
其中ci(i=1,2,...,6)根据式(21)至(26)计算所得,在构形期间,从星必须位于主星CCD相机的FOV中,即根据式(41),相对状态应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03
每个轴上的推力也应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04
故多约束最优控制问题的数学描述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05
式(58)受到式(53)的动力学约束、式(54)的初始状态约束、式(55)的周期绕飞约束、式(56)的FOV约束和式(57)的推力幅值约束。
步骤四:求解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得到原最优控制问题的解,继而得到任意时刻的协态值,即在多约束条件下实现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通过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实现在多约束条件下的有效最优控制。
步骤四所述的求解建立编队的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的方法包括直接法、间接法和混合法。
高斯伪谱法是一种直接法,在求解过程中其与最优控制理论中的一阶必要条件是一致的;另一方面,根据协状态映射原理,高斯伪谱法能够得到与最优控制理论相同的协状态信息,因此,步骤四所述的求解建立编队的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的方法优选高斯伪谱法求解,当用高斯伪谱法求解建立编队的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步骤四具体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1:高斯伪谱法求解;
高斯伪谱方法的基本思路为,将未知的状态时间历程与控制时间历程在一系列高斯点上离散,之后用所述离散的状态与控制分别构造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去逼近真实的状态与控制的时间历程,并借助简单的数学知识将动力学微分方程约束转化为一系列代数约束,最优控制问题最终转化为受一系列代数约束的参数优化问题,再利用其他数值方法如序列二次规划法求解。
高斯点为勒让德多项式的零点,不均匀分布在区间[-1,1],因此必须对真实的时间区间t∈[t0,tf]进行转化: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11
转换后τ取代t成为独立变量,t0,tf成为***参数。相应地,原时域最优控制问题在τ域表述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12
使用第K个勒让德-高斯点和初始节点处的状态,导出具有K+1阶的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13
其中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21
拉格朗日插值能够确保插值节点处的近似与实际状态完全相同,而其他点处的值仅近似相等。类似地,使用第K个勒让德-高斯点的控制,控制的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导出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22
其中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23
区分方程式中的式(61)得到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24
其中微分矩阵确定如下: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25
其中k=1,2,...,K和i=0,1,...,K,PK(τ)表示K阶的勒让德多项式,即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26
将式(67)代入式(66),将动力学约束代数化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27
终端值应通过高斯求积法获得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31
其中ωk为高斯权重,计算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32
ωk和Dki仅由LG点K的数量确定,并且在优化算法之前离线计算求解,式(60)的连续性能指标泛函用高斯积分解得: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33
故由高斯伪谱方法,最初的最优控制问题被转化成了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描述如下: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34
求解这个非线性规划问题即得到原最优控制问题的解,并且得到任意时刻的协态值,即在多约束条件下实现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通过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实现在多约束条件下的有效最优控制。
有益效果:
本发明公开的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通过经典轨道动力学和坐标变换,推导得出真近点角域T-H方程解析解,并分析动力学约束,周期性绕飞约束,建立监测相机视场约束和推力幅值约束,从而建立编队的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并通过高斯伪谱法求解,得到任意时刻的协态值,实现对航天器结构完整性的实时监视,且通过增加偏心率和初始化时间降低推进***的燃料消耗和最大幅值。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的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双星编队坐标系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步骤二FOV几何结构图;
图4为本发明步骤二FOV约束条件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从星释放轨迹与绕飞轨迹;
图6为本发明从星释放轨迹与绕飞轨迹在x-y面的投影;
图7为本发明从星释放轨迹与绕飞轨迹在y-z面面的投影;
图8为本发明从星相对位置的时间历程;
图9为本发明从星相对速度的时间历程;
图10为本发明从星各向最优推力加速度的时间历程;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好地说明本发明的目的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在整个仿真过程中,忽略所有轨道摄动,同时认为主星的轨道姿态全程不发生变化,释放前从星固定在主星上,编队初始化过程由弹射装置开启,之后从星进入预定的相对绕飞轨道。仿真在Matlab环境下使用GPOPS-II工具箱将原最优控制模型转化为一系列非线性规划问题(NLP),再使用SNOPT软件完成最终的求解。
实施例1:
本实施例公开的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参考轨道的参数如下:半长轴a=8378km,倾角i=15°,升交点赤经Ω=45°和近地点角距ω=30°。在控制开始时,假设初始真近点角f0=0,周期绕飞约束内的参数k为0.5,并且监视相机的FOV范围是60°×60°。从星是质量为10千克的微型卫星,配备有三维电力推进装置,每个方向的推力最大幅值为100mN。释放所用的时间(表示为tf)设置为1500秒,从星的初始状态为轨道偏心率e=0.05。
步骤一:通过经典轨道动力学和坐标变换,推导得出真近点角域T-H方程解析解。
如图2所示,建立以地球为中心的固定惯性坐标系,其X轴指向春分点,Z轴与地球的旋转轴方向一致,Y轴根据右手定则确定。建立以主星为质心相对于原点旋转的轨道坐标系,其x轴从地球中心指向主星的中心,z轴垂直于轨道平面,y轴根据右手定则确定。根据经典轨道动力学,将半长轴a=8378km,倾角i=15°,升交点赤经Ω=45°和近地点角距ω=30°等数据代入式(17)(18)(19)得出解析解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51
步骤二:推导周期性绕飞约束条件,建立监测相机视场约束和推力幅值约束。
步骤2.1:导出真近点角域中的周期性绕飞约束条件;
步骤2.2:建立监测相机视场约束;
如图3和图4所示,监视摄像机的FOV几何结构由两个锥体组成,点Ot是两个锥体的顶点交点,表示镜头的光学中心,l是几何结构的中心轴,表示光轴,矩形ABCD是下锥体的底,表示CCD阵列,并且α和β是FOV角,FOV角α和β是由CCD的大小和镜头的焦距确定的。FOV的范围由锥体O-A′B′C′D′表示,但是具有无限的深度。视场的范围由锥体表示,同样也具有无限的深度,监视坐标系表示为
Figure BDA0001895738600000152
固定在镜头的光学中心上的非旋转坐标系。因此,从点Ot到主星的质心的距离极小,忽略Ot到主星的质心的距离,因此,监视坐标系与主星的体坐标系一致。
步骤2.3:建立电力推进的幅值约束;
步骤三:基于步骤一推导得出的真近点角域T-H方程解析解,以及步骤二建立的监测相机视场约束和推力幅值约束,建立编队的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
步骤3.1:在不考虑约束条件下,建立基本的最优控制模型;
步骤3.2:基于步骤二建立的监测相机视场约束和推力幅值约束,建立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
步骤四:求解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得到原最优控制问题的解,继而得到任意时刻的协态值,即在多约束条件下实现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通过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实现在多约束条件下的有效最优控制。
步骤4.1:高斯伪谱法求解;
将真近点角f0=0,周期绕飞约束内的参数k为0.5,监视相机的FOV范围是60°×60°。从星是质量为10千克的微型卫星,配备有三维电力推进装置,每个方向的推力最大幅值为100mN。释放所用的时间(表示为tf)设置为1500秒,从星的初始状态为轨道偏心率e=0.05等各约束条件代入是(72),获得最优解J=0.0067。图5显示了轨道坐标系中从星的构形和周期性绕飞轨迹,图5中的四角锥表示相机的FOV。
图4显示最佳释放轨迹始终位于四角锥内,直到从星进入周期性绕飞轨道,这使得从星能够进行实时监视,以确保编队构形的安全性,并且轨迹也是平滑的,在释放期间没有观测到振荡。释放1500秒终止后,从星通过遵循期望的周期绕飞轨迹连续移动,这也证明了当初始化椭圆轨道中的周期性绕飞相对运动时,式(55)中约束的正确性。
图6和图7表示x-y和z-y平面中的轨迹投影:由于参考轨道的偏心率很小,两个平面中的闭合投影近似椭圆,这与式(33)所得出的结论一致。从星的相对位置和速度的时间历程分别如图8和图9所示,在释放过程中,相对位置和速度从初始值平滑变化到所需的最终值,相对速度的峰值分别为0.85m/s(x方向),1.5m/s(y轴负方向)和0.47m/s(z方向)。
如图10所示,最优推力加速度在整个释放过程中也从正值平稳地变化到负值,并且推力加速度的最大幅值在1500s的x轴上发生,但推力加速度三个方向都不会超过最大幅值的30%。
综上所述,以上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3)

1.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一:通过经典轨道动力学和坐标变换,推导得出真近点角域T-H方程解析解;
步骤二:推导周期性绕飞约束条件,建立监测相机视场约束和推力幅值约束;
步骤三:基于步骤一推导得出的真近点角域T-H方程解析解,以及步骤二建立的监测相机视场约束和推力幅值约束,建立编队的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
步骤四:求解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得到原最优控制问题的解,继而得到任意时刻的协态值,即在多约束条件下实现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通过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实现在多约束条件下的有效最优控制;
步骤一具体实现方法为,
步骤1.1:分别建立惯性坐标系和轨道坐标系;
建立以地球为中心的固定惯性坐标系,其X轴指向春分点,Z轴与地球的旋转轴方向一致,Y轴根据右手定则确定;建立以主星为质心相对于原点旋转的轨道坐标系,其x轴从地球中心指向主星的中心,z轴垂直于轨道平面,y轴根据右手定则确定;
步骤1.2:根据经典轨道动力学得出解析解;
定义主星与从星的相对位置矢量ρ=rd-rc,其中rd∈R3和rc∈R3分别是从星和主星的位置矢量;主星和从星之间的相对动力学在惯性参考系中表示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11
其中μ表示恒定的地球重力系数,而u∈R3表示由固定在追踪器上的推进器产生的主动控制加速度;由惯性参考系向轨道坐标系转换,式(1)近似表述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12
其中ω是主星的轨道角速度,下标o表示旋转轨道坐标系内描述的矢量;将式(1)代入到式(2)中,相对运动表示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21
其中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22
其中f是主星的真近点角;最后,将公式(1)、(2)带入到式(3)中得到: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23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24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25
其中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26
忽略主动控制,式(5)至(7)即为T-H方程;T-H方程描述两航天器的自由绕飞相对动力学,且轨道面内外运动是解耦的;由于T-H方程的非线性,很难在时域中找到T-H方程的解析解;因此,通过以下转换重新改写T-H方程: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27
取f一阶和二阶导数,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28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29
定义如下运算符: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210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211
最后,将式(9)到(13)代入到式(5)到(7)中,则相对动力学重新表示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31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32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33
显然,式(14)-(15)是线性化的,且在给定的初始条件下解得: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34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35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36
其中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37
h和p分别是主星的角动量和正半焦距;ci(i=1,2,...,6)是由主星的初始状态和初始真近点角所确定的常系数,按下式计算: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38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39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310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311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312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313
T-H方程解析解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314
即实现推导得出真近点角域T-H方程解析解;
步骤二具体实现方法为,
步骤2.1:导出真近点角域中的周期性绕飞约束条件;
由于式(21)至(26)都是正弦曲线,因此,对于给定的真近点角f,c4(f)=0,即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41
则能够确保得到周期性相对轨迹;此外,由式(9)(10)和(27)有: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42
式(28)是任意椭圆轨道中周期轨迹的必要条件,并且如果满足式(27),相应的周期性相对运动表示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43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44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45
然而,式(27)无法保证是周期性绕飞轨迹,因此改写式(30)如: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46
然后,结合式(32)与式(29),面内相对轨迹表示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47
当面内轨迹绕飞时,能够确保三维轨迹绕飞;在式(33)中,当c1=0时,绕飞轨迹简化为以(0,0)为中心的椭圆,且其半轴随着时间而变化;故周期性绕飞约束条件描述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48
其中k是根据绕飞轨迹选择的系数,若期望从星遵循平面内相对轨迹,则可以设置k为零;
步骤2.2:建立监测相机视场约束;
为了确保编队构形初始化的安全,主星上安装可见光相机来监测从星释放过程,从星位于相机的视场内,直到从星形成周期性绕飞轨迹;监视摄像机的FOV几何结构由两个锥体组成,点Ot是两个锥体的顶点交点,表示镜头的光学中心,l是几何结构的中心轴,表示光轴,矩形ABCD是下锥体的底,表示CCD阵列,并且α和β是FOV角,FOV角α和β是由CCD的大小和镜头的焦距确定的;FOV的范围由锥体O-A′B′C′D′表示,但是具有无限的深度;视场的范围由锥体表示,同样也具有无限的深度,监视坐标系表示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51
固定在镜头的光学中心上的非旋转坐标系;因此,从点Ot到主星的质心的距离极小,忽略Ot到主星的质心的距离,因此,监视坐标系与主星的体坐标系一致;
考虑到点的位置矢量有: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52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53
然后平面OA′D′可以表示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54
其中下标b表示在体坐标系中描述的矢量;其他三个平面的方程表示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55
因此,监视约束表示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61
此外,在轨道坐标系中假设主星的姿态是(θ φ ψ)T;其中θ,φ和ψ分别是俯仰角,偏航角和滚转角,然后体坐标系中的矢量转换为轨道坐标系,如公式(40)所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62
其中Lob(θ,φ,ψ)是从体坐标系到轨道坐标系的变换矩阵;将式(40)代入式(39),在轨道坐标系中得到监视约束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63
步骤2.3:建立电力推进的幅值约束;
通过从星应相对于轨道坐标系保持恒定的姿态对构形初始化进行简化,并且推力加速度总是沿着轨道坐标系的轴线,因此电力推进幅值约束表示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64
其中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65
表示每个方向上推力的最大幅值;
步骤三具体实现方法为,
步骤3.1:在不考虑约束条件下,建立基本的最优控制模型;
一般形式的非线性最优控制表示为:在时间区间[t0,tf]内,找到最小化性能指标泛函的状态控制函数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71
同时状态受到***动力学方程约束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72
边界约束
Ψ(x(t0),x(tf))=0 (45)
以及存在的状态和控制混合的路径约束
C(x(t),u(t))≥0 (46)
其中E称为终端性能指标,也称Mayer型性能指标;含有F的积分项称为过程性能指标,也称Lagrange型性能指标;定义增广Hamilton函数为
L(x(t),u(t),λ,μ)=H(x(t),u(t),λ)+μTC(x(t),u(t)) (47)
其中λ是协状态变量,H是Hami1ton函数
H(x(t),u(t),λ)=λTf(x(t),u(t))+F(x(t),u(t)) (48)
且μ满足互补条件
μTC(x(t),u(t))=0 (49)
故最优控制与状态通过求解下列方程得到: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73
其中上标*表示满足前述约束条件的最优解;
步骤3.2:基于步骤二建立的监测相机视场约束和推力幅值约束,建立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
考虑真近点角的角速度和角加速度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81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82
其中,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83
代表平均轨道角速度,而a和e分别表示轨道的半长轴和偏心率;然后把式(52)代入式(5)和(6),则增广的动力学方程重新表述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84
其中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85
表示增广动力学,而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86
代表增广状态向量;所述式(34)中表达式被视为对增广动力学的非线性状态约束,使得能够通过使用直接方法来解决问题;
一旦编队构形开始,从星就会被释放,构形的初始状态由释放位置和速度决定,即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87
编队构形的最终状态受到周期性绕飞约束: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91
其中ci(i=1,2,...,6)根据式(21)至(26)计算所得,在构形期间,从星必须位于主星CCD相机的FOV中,即根据式(41),相对状态应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92
每个轴上的推力也应满足以下约束条件: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93
故多约束最优控制问题的数学描述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094
式(58)受到式(53)的动力学约束、式(54)的初始状态约束、式(55)的周期绕飞约束、式(56)的FOV约束和式(57)的推力幅值约束。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四所述的求解建立编队的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的方法包括直接法、间接法和混合法。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其特征在于:高斯伪谱法是一种直接法,当用高斯伪谱法求解建立编队的多约束最优控制模型,步骤四具体实现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4.1:高斯伪谱法求解;
高斯伪谱方法的基本思路为,将未知的状态时间历程与控制时间历程在一系列高斯点上离散,之后用所述离散的状态与控制分别构造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去逼近真实的状态与控制的时间历程,并将动力学微分方程约束转化为一系列代数约束,最优控制问题最终转化为受一系列代数约束的参数优化问题,再利用其他数值方法如序列二次规划法求解;
高斯点为勒让德多项式的零点,不均匀分布在区间[-1,1],因此必须对真实的时间区间t∈[t0,tf]进行转化: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101
转换后τ取代t成为独立变量,t0,tf成为***参数;相应地,原时域最优控制问题在τ域表述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102
使用第K个勒让德-高斯点和初始节点处的状态,导出具有K+1阶的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103
其中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104
拉格朗日插值能够确保插值节点处的近似与实际状态完全相同,而其他点处的值仅近似相等;使用第K个勒让德-高斯点的控制,控制的拉格朗日插值多项式导出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105
其中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111
区分方程式中的式(61)得到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112
其中微分矩阵确定如下: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113
其中k=1,2,...,K和i=0,1,...,K,PK(τ)表示K阶的勒让德多项式,即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114
将式(67)代入式(66),将动力学约束代数化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115
终端值应通过高斯求积法获得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116
其中ωk为高斯权重,计算为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117
ωk和Dki仅由LG点K的数量确定,并且在优化算法之前离线计算求解,式(60)的连续性能指标泛函用高斯积分解得: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118
故由高斯伪谱方法,最初的最优控制问题被转化成一个非线性规划问题,描述如下:
Figure FDA0002354807000000121
求解这个非线性规划问题即得到原最优控制问题的解,并且得到任意时刻的协态值,即在多约束条件下实现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通过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实现在多约束条件下的有效最优控制。
CN201811492401.8A 2018-12-07 2018-12-07 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 Active CN10937564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92401.8A CN109375648B (zh) 2018-12-07 2018-12-07 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92401.8A CN109375648B (zh) 2018-12-07 2018-12-07 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75648A CN109375648A (zh) 2019-02-22
CN109375648B true CN109375648B (zh) 2020-04-10

Family

ID=653760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92401.8A Active CN109375648B (zh) 2018-12-07 2018-12-07 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7564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09053A (zh) * 2019-06-10 2019-09-06 西北工业大学深圳研究院 集群卫星***的控制器设计方法及控制方法
CN111552293B (zh) * 2020-05-13 2021-01-15 湖南大学 一种视野约束下基于图像的移动机器人编队控制方法
CN112329134B (zh) * 2020-10-22 2022-07-08 上海卫星工程研究所 基于工程约束的双星InSAR编队构形优化方法及***
CN112927142B (zh) * 2021-04-02 2022-11-11 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时域插值的高速高分辨率视频生成方法和装置
CN113296535B (zh) * 2021-05-24 2022-06-21 四川大学 一种基于随机模型预测控制的卫星编队重构算法
CN113297672B (zh) * 2021-05-27 2022-09-02 中国人民解放军63921部队 基于轨道误差分析的卫星绕飞机动参数确定方法
CN113721650B (zh) * 2021-07-20 2024-02-02 西北工业大学 空间4n卫星正方形编队设计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3885570B (zh) * 2021-10-25 2023-11-21 天津大学 基于旋转势场的卫星编队重构控制方法
CN114169072B (zh) * 2021-12-02 2024-06-11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复杂约束下航天器连续推力轨道转移控制及优化方法
CN114253291B (zh) * 2021-12-15 2023-11-1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基于线性伪谱模型预测控制的航天器编队制导方法和***
CN114979477B (zh) * 2022-05-18 2023-05-26 中国西安卫星测控中心 空间监视相机的随动观测任务规划方法及装置
CN115072006B (zh) * 2022-07-06 2023-04-21 上海交通大学 基于空间摄动主动利用的双模式轨道重构控制方法及***
CN115535304B (zh) * 2022-10-09 2023-04-2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针对多个编队卫星周期性重访的轨道设计与控制方法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78957A1 (fr) * 1998-08-06 2000-02-09 Alcatel Procédé d'allocation de liens entre un ensemble de zones et un ensemble de satellites
US6418312B1 (en) * 1999-08-30 2002-07-09 Motorola, Inc. Management of perferred communications periods in a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3412573A (zh) * 2013-07-22 2013-11-27 西北工业大学 基于级联方程的椭圆轨道航天器相对位置退步控制方法
CN104252548A (zh) * 2013-06-27 2014-12-31 上海新跃仪表厂 一种燃料最优的火星探测器入轨目标点设计方法
CN107391813A (zh) * 2017-07-03 2017-11-2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月球天梯的能量最优月地转移轨道设计方法
CN107526368A (zh) * 2017-09-12 2017-12-29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考虑误差的多脉冲环月卫星编队初始化方法
CN107589756A (zh) * 2017-09-12 2018-01-16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奔月卫星编队初始化方法
CN108438255A (zh) * 2018-03-14 2018-08-24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一种工程约束条件下卫星绕飞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
CN108875174A (zh) * 2018-06-06 2018-11-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多段打靶法的不变拟周期轨道确定方法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0978957A1 (fr) * 1998-08-06 2000-02-09 Alcatel Procédé d'allocation de liens entre un ensemble de zones et un ensemble de satellites
US6418312B1 (en) * 1999-08-30 2002-07-09 Motorola, Inc. Management of perferred communications periods in a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CN104252548A (zh) * 2013-06-27 2014-12-31 上海新跃仪表厂 一种燃料最优的火星探测器入轨目标点设计方法
CN103412573A (zh) * 2013-07-22 2013-11-27 西北工业大学 基于级联方程的椭圆轨道航天器相对位置退步控制方法
CN107391813A (zh) * 2017-07-03 2017-11-24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月球天梯的能量最优月地转移轨道设计方法
CN107526368A (zh) * 2017-09-12 2017-12-29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考虑误差的多脉冲环月卫星编队初始化方法
CN107589756A (zh) * 2017-09-12 2018-01-16 北京理工大学 一种奔月卫星编队初始化方法
CN108438255A (zh) * 2018-03-14 2018-08-24 上海航天控制技术研究所 一种工程约束条件下卫星绕飞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
CN108875174A (zh) * 2018-06-06 2018-11-23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一种基于多段打靶法的不变拟周期轨道确定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elative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Spacecraft Formations in Eccentric Orbits;Gokhan Inalhan;《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_2002》;20020228;第25卷(第1期);第48-59页 *
Relative Motion Between Elliptic Orbits: Generalized Boundedness Conditions and Optimal Formationkeeping;Pini Gurfil;《JOURNAL OF GUIDANCE, CONTROL, AND DYNAMICS_2005》;20050831;第28卷(第4期);第761-767页 *
日地Halo轨道的多约束转移轨道分层微分修正设计;张景瑞;《宇航学报》;20151031;第36卷(第10期);第1114-1124页 *
椭圆轨道目标的绕飞初始化问题研究;王炳程;《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工程科技Ⅱ辑》;20150215(第2期);第C031-541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75648A (zh) 2019-02-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375648B (zh) 一种多约束条件下椭圆轨道卫星编队构形初始化方法
Chen et al. On-orbit assembly of a team of flexible spacecraft using potential field based method
Sun et al. Neural network-based sliding mode control for atmospheric-actuated spacecraft formation using switching strategy
CN109911249B (zh) 低推重比飞行器的星际转移有限推力入轨迭代制导方法
Gao et al. Free-flying dynamics and control of an astronaut assistant robot based on fuzzy sliding mode algorithm
Sun et al. Roto-translational spacecraft formation control using aerodynamic forces
CN113341731A (zh) 一种基于序列凸优化的空间机器人轨迹规划方法
US10202208B1 (en) High control authority variable speed control moment gyroscopes
Zhu et al. Rotating object specific tracking based on orbit-attitude coordinated adaptive control
Wang et al. Artificial potential function based spacecraft proximity maneuver 6-DOF control under multiple pyramid-type constraints
Li et al. Dynamics and control for contactless interaction between spacecraft and tumbling debris
CN111026154A (zh) 一种航天器编队防避撞六自由度协同控制方法
Bennett et al. Touchless electrostatic detumble of a representative box-and-panel spacecraft configuration
Zhang et al. Coupled Dynamics and Integrated Control for position and attitude motions of spacecraft: a survey
Singh et al. Nonlinear adaptive spacecraft attitude control using solar radiation pressure
Rughani et al. Swarm rpo and docking simulation on a 3dof air bearing platform
Zhao et al. Multiple spacecraft formation flying control around artificial equilibrium point using propellantless approach
Ortega Fuzzy logic techniques for rendezvous and docking of two geostationary satellites
Xu et al. Coordinated control method of space-tethered robot system for tracking optimal trajectory
Huang et al. Nonlinear Robust $ H_ {\infty} $ Control for Spacecraft Body-Fixed Hovering Around Noncooperative Target Via Modified $\theta-D $ Method
Wan et al. Six-dimensional atmosphere entry guidance based on dual quaternion
Natarjan A study of dynamics and stability of two-craft Coulomb tether formations
CN108614578B (zh) 一种小推力悬浮轨道上航天器编队飞行方法
Zeng et al. Feasibility analysis of the angular momentum reversal trajectory via hodograph method for high performance solar sails
Seddaoui Precise motion control of a space robot for in-orbit close proximity manoeuvr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