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327136B - 一种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327136B
CN109327136B CN201811443772.7A CN201811443772A CN109327136B CN 109327136 B CN109327136 B CN 109327136B CN 201811443772 A CN201811443772 A CN 201811443772A CN 109327136 B CN109327136 B CN 10932713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ode
inductor
output capacitor
clamping
switch tub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443772.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327136A (zh
Inventor
丁新平
刘贇
赵德林
于雷
张洪兴
刘丰羽
杨朔
郝杨阳
李恺
余岱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1443772.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327136B/zh
Publication of CN1093271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2713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32713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32713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3/0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 H02M3/02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 H02M3/04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 H02M3/10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 H02M3/14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 H02M3/155Conversion of dc power input into dc power output without intermediate conversion into ac by static converters using discharge tub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or semiconductor devices with control electrode using devices of a triode or transistor type requiring continuous application of a control signal using semiconductor devices only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M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BETWEEN AC AND AC, BETWEEN AC AND DC, OR BETWEEN DC AND DC, AND FOR USE WITH MAINS OR SIMILAR POWER SUPPLY SYSTEMS; CONVERSION OF DC OR AC INPUT POWER INTO SURGE OUTPUT POWER; CONTROL OR REGULATION THEREOF
    • H02M1/00Details of apparatus for conversion
    • H02M1/0048Circuits or arrangements for reducing losses
    • H02M1/0054Transistor switching losse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70/00Technologies for an efficient end-user side electric power management and consumption
    • Y02B70/10Technologies improving the efficiency by using switched-mode power supplies [SMPS], i.e. efficient power electronics conversion e.g. power factor correction or reduction of losses in power supplies or efficient standby m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Dc-Dc Convert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DC‑DC变换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所述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包括耦合绕组单元、三电平变换单元和箝位单元,其中耦合绕组单元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三电平结构单元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输出电容、第二输出电容和中点连接线,箝位单元包括第一箝位二极管和第二箝位二极管;其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输出效率高,可以达到90%的整机效率。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DC-DC变换设备技术领域,涉及一种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特别是一种带箝位的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
背景技术:
近年来,为解决生态环境保护和不可再生能源危机问题,利用太阳能等可再生和清洁能源组成分布式发电***的发展迅猛。但由于单个光伏电池板的输出电压较低,不能达到直流母线所需的380V直流电压,因此如何得到一个稳定的高输出电压增益的模块,就成为了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现有的研究中,有诸如传统boost变换器这一类的升压电路,由于其结构简单易于控制而被广泛使用,但在要求大功率和高电压增益的场合,却受限于电压转换能力不足的问题,并且容易出现极限占空比的情况,拓扑的安全性得不到保障。随着近年来的发展,出现了一些加入开关电感、耦合电感等模块实现高升压功能的拓扑,但此种类型的拓扑由于漏感和实际场合大功率要求的存在,依然面临着开关管等器件的电压应力大等问题,而高压大功率的电力电子器件价格昂贵,这样无疑会使整个拓扑的制作成本大幅度增加。在现有已公开的技术中,CN104967329B公开了一种开关耦合电感型双自举三电平zeta变换器,该拓扑可以在实现电路高电压增益的同时相应减小开关管等器件的应力,但整体所用二极管等器件过多,并增加了一个辅助开关管,对拓扑整体的制作成本和控制难度都大大提升,整体不稳定性提高,不利于在大功率的工业场合进行运用。因此,迫切需要设计一种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点,设计提供一种带箝位的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在保证高电压增益的同时避免开关管极限占空比的出现,并且有效减小了相应器件的电压应力和使用数量。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所述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包括耦合绕组单元、三电平变换单元和箝位单元,其中耦合绕组单元利用耦合绕组同时充放电的特点匝数比这一可以调节的自由因子,实现高电压转换能力的功能,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的匝数比为1:n:n,第一电感的同名端连接电源的正极,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开关管的漏极、第二电感的同名端和第一箝位二极管的正极相连,第二电感的非同名端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第三电感的同名端分别与第二箝位二极管的正极、第二输出电容的负极相连,非同名端与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相连,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箝位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箝位二极管的负极相连;三电平结构单元将变换拓扑变为上下对称的两部分,以降低开关管、二极管和电容等元件的电压应力,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输出电容、第二输出电容和中点连接线,第一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第一电感的非同名端和第二电感的同名端相连,第二开关管的源极分别与电源负极、第二箝位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一输出电容的正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第一箝位二极管和负载正极相连,第二输出电容的负极分别与第二箝位二极管的正极、第三电感的同名端和负载的负极相连,第一开关管的源极与第二开关管的漏极相连,并且与第一输出电容的负极及第二输出电容的正极由中点连接线连在一起,第一输出电容、第二输出电容完成储能分压的功能,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栅源极用以接收外部主控芯片的控制信号,完成开关管导通或截止状态的切换;箝位单元有效控制由漏感能量引起的开关管两端的电压尖峰,并且将能量引导至输出侧,以减小损耗,提升拓扑的整体效率,包括第一箝位二极管和第二箝位二极管;第一箝位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在第二电感的同名端,其负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一输出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二箝位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在第三电感的同名端,其负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输出电容的负极连接。
本发明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均采用N沟道的MOS管。
本发明采用单极性的PWM控制方法实现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导通或截止,能够提高开关管的工作效率,减小开关损耗;在驱动信号方面,选用高电平比例相同的驱动信号,并且一个驱动信号比另一个驱动信号延迟半个周期,且导通占空比D>0.5,使在正常工作周期内两个开关管中至少有一个呈现导通的状态。
本发明所述变换拓扑在一个正常的稳态周期内,主要存在四种工作模式:(1)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均导通,四个二极管均截止,电源给第一电感充电,第一输出电容和第二输出电容一起给负载供电;(2)第一开关管导通、第二开关管截止,由于绕组单元漏感能量的存在,在此工作模式运行的瞬间,首先是第二箝位二极管导通工作进行电压箝位,然后此后的大部分时间,第二二极管正常导通工作,第一电感和第三电感开始放电给第二输出电容充电,第一输出电容给负载供电;然后进行工作模式(3)的运行,此时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又再次回到均导通时的状态,与工作模式(1)相同;(4)第一开关管截止、第二开关管导通,由于绕组单元漏感能量的存在,在此工作模式运行的瞬间,首先是第一箝位二极管导通工作进行电压箝位,然后此后的大部分时间,第一二极管正常导通工作,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开始放电给第一输出电容充电,第二输出电容给负载供电;在整个稳态周期内,拓扑呈现完全对称的特性,整体拓扑容易控制且实施。
本发明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优点:一是在正常工作时,工作时,由两个开关管的导通和关断来决定直流变换拓扑的4种工作模式,加入耦合绕组单元以提升整体电压转换能力,通过耦合绕组匝数比和占空比的双自由度调节,避免了极限占空比情况的发生,实现耦合绕组不断充电和放电的过程,达到高增益的目的;二是利用三电平变换结构,使得开关管、二极管和电容等器件的应力都相应减小一半,可以控制整体成本和实施的难度;三是加入对应的两个箝位二极管,可以有效箝位由于漏感能量带来的开关管的电压尖峰,降低损耗,并且可以有效的将其能量引导至后级输出侧;其结构简单,使用安全方便,输出效率高,可以达到90%的整机效率。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主体电路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所述两个开关管控制信号的示意图。
图3(a)~(d)为本发明直流变换拓扑的4种工作模式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直流变换拓扑与传统boost电路的电压增益对比曲线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通过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
实施例:
本实施例所述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包括:耦合绕组单元、三电平变换单元和箝位单元,其电路结构如图1所示,其中:
耦合绕组单元用于替代现有拓扑中的单个储能电感,利用耦合绕组同时充放电的特点匝数比这一可以调节的自由因子,实现高电压转换能力的功能;耦合绕组单元包括第一电感L1、第二电感L2、第三电感L3、第一二极管D1和第二二极管D2,第一电感L1的同名端连接电源Vg的正极,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开关管S1的漏极、第二电感L2的同名端、第一箝位二极管D3的正极相连,第二电感L2的非同名端与第一二极管D1的正极相连接,第三电感L3的同名端分别与第二箝位二极管D4的正极、第二输出电容C2的负极相连,第三电感L3的非同名端与第二二极管D2的正极相连,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与第一箝位二极管D3的负极相连,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与第二箝位二极管D4的负极相连,共同形成耦合绕组一起充放电的拓扑工作回路;
三电平变换单元用于将变换拓扑变为上下对称的两部分,以降低开关管、二极管和电容等元件的电压应力;三电平变换单元主要包括第一开关管S1、第二开关管S2、第一输出电容C1、第二输出电容C2和中点连接线;其中,第一开关管S1的漏极与第一电感L1的非同名端和第二电感L2的同名端相连,第二开关管S2的源极分别与电源Vg负极、第二箝位二极管D4的负极和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相连,第一输出电容C1的正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第一箝位二极管D3及负载R正极相连,第二输出电容C2的负极分别与第二箝位二极管D4的正极、第三电感L3的同名端及负载R的负极相连,第一开关管S1的源极与第二开关管S2的漏极相连,并且与第一输出电容C1的负极及第二输出电容C2的正极由中点连接线连在一起,两个电容完成储能分压的功能;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的栅源极用以接收外部主控芯片的控制信号,完成开关管导通或截止状态的切换;
箝位单元用于有效控制由漏感能量引起的开关管两端的电压尖峰,并且将能量引导至输出侧,以减小损耗,提升拓扑的整体效率;箝位单元包括第一箝位二极管D3和第二箝位二极管D4;其中,第一箝位二极管D3的正极连接在第二电感L2的同名端,其负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D1的负极和第一输出电容C1的正极连接,第二箝位二极管D4的正极链接在第三电感L3的同名端,其负极分别与第二二极管D2的负极和第二输出电容C2的负极连接。
本实施例所述直流变换拓扑中两个开关管控制信号的示意图如图2所示,其采用单极性的PWM控制方法实现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的导通或截止,能够提高开关管的工作效率,减小开关损耗;在驱动信号方面,选用高电平比例相同的驱动信号,并且一个驱动信号比另一个驱动信号比延迟半个周期,且导通占空比D>0.5,以此来实现在正常工作周期内两个开关管中至少有一个呈现导通的状态。
本实施例所述直流变换拓扑在一个正常的稳态周期内,主要存在如图3(a)~(d)所示的4种工作模式:当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均导通时,此时为工作模式1,四个二极管均截止,电源Vg给电感L1充电,第一输出电容C1和第二输出电容C2一起给负载R供电;当第一开关管S1导通、第二开关管S2截止时,此时为工作模式2,由于绕组单元漏感能量的存在,在此工作模式运行的瞬间,首先是第二箝位二极管D4导通工作进行电压箝位,然后此后的大部分时间,第二二极管D2正常导通工作,第一电感L1和第三电感L3开始放电给第二输出电容C2充电,第一输出电容C1给负载R供电;然后进行工作模式3的运行,此时第一开关管S1和第二开关管S2又再次回到均导通时的状态,与工作模式1相同;当第一开关管S1截止、第二开关管S2导通时,此时为工作模式4,同样由于绕组单元漏感能量的存在,在此工作模式运行的瞬间,首先是第一箝位二极管D3导通工作进行电压箝位,然后此后的大部分时间,第一二极管D1正常导通工作,第一电感L1和第二电感L2开始放电给第一输出电容C1充电,第二输出电容C2给负载供电;在整个稳态周期内,拓扑呈现完全对称的特性,整体拓扑容易控制且实施。
本实施例所述直流变换拓扑与传统拓扑进行对比,其电压增益对比曲线如图4所示,当要求输出电压转换为输入电压的10倍时,若按照现有基础拓扑的输出电压表达式Vo=Vg/(1-D),要达到要求的10倍电压增益,需要其占空比达到0.9,此时开关管已处于极限状态,影响整体工作效率,并对相关器件会产生较大的损坏;本实施例所述直流变换拓扑的输入输出电压关系的表达式为Vo=(2nD-n+1)*Vg/(1-D),要达到要求的10倍电压增益,当耦合绕组匝数比n=3时,其占空比只需达到0.75即可,并且随着耦合绕组匝数比的提高,其占空比的大小还可以有所降低,这样在实现高电压增益的同时,避免了开关管极限占空比的存在,保障了拓扑的整体安全性;而且将本实施例所述直流变换拓扑在输出电压为400V、功率为1KW的要求下进行实验验证,其效率可以达到90%。
本实施例通过上述分析和实验结果表明,所述直流变换拓扑具有大幅度提升电压转换比的能力,并且可以有效减小相关器件的电压应力,极大的减小损耗,提高整体转换效率,非常适用于光伏并网中的后级直流电压提升电路。

Claims (3)

1.一种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其特征在于所述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包括耦合绕组单元、三电平变换单元和箝位单元,其中耦合绕组单元利用耦合绕组同时充放电的特点匝数比这一可以调节的自由因子,实现高电压转换能力的功能,包括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第一二极管和第二二极管;第一电感、第二电感、第三电感的匝数比为1:n:n,第一电感的同名端连接电源的正极,另一端分别与第一开关管的漏极、第二电感的同名端和第一箝位二极管的正极相连,第二电感的非同名端与第一二极管的正极相连接,第三电感的同名端分别与第二箝位二极管的正极、第二输出电容的负极相连,非同名端与第二二极管的正极相连,第一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一箝位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二二极管的负极与第二箝位二极管的负极相连;三电平变换单元将变换拓扑变为上下对称的两部分,以降低开关管、二极管和电容的电压应力,包括第一开关管、第二开关管、第一输出电容、第二输出电容和中点连接线,第一开关管的漏极分别与第一电感的非同名端和第二电感的同名端相连,第二开关管的源极分别与电源负极、第二箝位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二二极管的负极相连,第一输出电容的正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第一箝位二极管的负极和负载正极相连,第二输出电容的负极分别与第二箝位二极管的正极、第三电感的同名端和负载的负极相连,第一开关管的源极与第二开关管的漏极相连,并且与第一输出电容的负极及第二输出电容的正极由中点连接线连在一起,第一输出电容、第二输出电容完成储能分压的功能,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栅极用以接收外部主控芯片的控制信号,完成开关管导通或截止状态的切换;箝位单元有效控制由漏感能量引起的开关管两端的电压尖峰,并且将能量引导至输出侧,以减小损耗,提升拓扑的整体效率,包括第一箝位二极管和第二箝位二极管;第一箝位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在第二电感的同名端,其负极分别与第一二极管的负极和第一输出电容的正极连接,第二箝位二极管的正极连接在第三电感的同名端,其负极与第二二极管的负极连接;
所述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采用单极性的PWM控制方法实现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的导通或截止,能够提高开关管的工作效率,减小开关损耗;在驱动信号方面,选用高电平比例相同的驱动信号,并且一个驱动信号比另一个驱动信号延迟半个周期,且导通占空比D>0.5,使在正常工作周期内两个开关管中至少有一个呈现导通的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均采用N沟道的MOS管。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其特征在于所述变换拓扑在一个正常的稳态周期内,主要存在四种工作模式:(1)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均导通,四个二极管均截止,电源给第一电感充电,第一输出电容和第二输出电容一起给负载供电;(2)第一开关管导通、第二开关管截止,由于绕组单元漏感能量的存在,在此工作模式运行的瞬间,首先是第二箝位二极管导通工作进行电压箝位,然后此后的大部分时间,第二二极管正常导通工作,第一电感和第三电感开始放电给第二输出电容充电,第一输出电容给负载供电;然后进行工作模式(3)的运行,此时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又再次回到均导通时的状态,与工作模式(1)相同;(4)第一开关管截止、第二开关管导通,由于绕组单元漏感能量的存在,在此工作模式运行的瞬间,首先是第一箝位二极管导通工作进行电压箝位,然后此后的大部分时间,第一二极管正常导通工作,第一电感和第二电感开始放电给第一输出电容充电,第二输出电容给负载供电;在整个稳态周期内,拓扑呈现完全对称的特性,整体拓扑容易控制且实施。
CN201811443772.7A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 Active CN10932713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43772.7A CN109327136B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443772.7A CN109327136B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27136A CN109327136A (zh) 2019-02-12
CN109327136B true CN109327136B (zh) 2024-02-06

Family

ID=652589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443772.7A Active CN109327136B (zh) 2018-11-29 2018-11-29 一种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32713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713769B (zh) * 2020-12-29 2022-03-22 广东电网有限责任公司电力科学研究院 一种基于升压公式的单开关Boost三电平变换器
CN113410990B (zh) * 2021-07-30 2022-08-30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一种高效率高增益准z源软开关dc-dc变换器
CN113839557B (zh) * 2021-08-24 2024-04-09 深圳航天科技创新研究院 一种宽电压范围升压变换拓扑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354420A (zh) * 2013-06-18 2013-10-16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七研究所 使用耦合电感的有源钳位高增益升压变换器
KR101326287B1 (ko) * 2012-10-30 2013-11-11 경북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결합 인덕터를 이용한 전압 클램프 3- 레벨 컨버터
CN103944384A (zh) * 2014-04-18 2014-07-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耦合电感高增益有源网络升压变换器
CN104242626A (zh) * 2014-10-16 2014-12-24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内置开关耦合电感的升压-反激变换器
CN107453606A (zh) * 2017-07-26 2017-12-08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电平Boost电路
CN107517003A (zh) * 2017-08-31 2017-12-26 江苏大学 一种输出浮地输入并联高增益Boost变换电路及切换方法
CN207010548U (zh) * 2017-04-28 2018-02-13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降压电路
CN208971387U (zh) * 2018-11-29 2019-06-11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326287B1 (ko) * 2012-10-30 2013-11-11 경북대학교 산학협력단 결합 인덕터를 이용한 전압 클램프 3- 레벨 컨버터
CN103354420A (zh) * 2013-06-18 2013-10-16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第三研究院第八三五七研究所 使用耦合电感的有源钳位高增益升压变换器
CN103944384A (zh) * 2014-04-18 2014-07-2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 耦合电感高增益有源网络升压变换器
CN104242626A (zh) * 2014-10-16 2014-12-24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内置开关耦合电感的升压-反激变换器
CN207010548U (zh) * 2017-04-28 2018-02-13 深圳市汇川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降压电路
CN107453606A (zh) * 2017-07-26 2017-12-08 广州金升阳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三电平Boost电路
CN107517003A (zh) * 2017-08-31 2017-12-26 江苏大学 一种输出浮地输入并联高增益Boost变换电路及切换方法
CN208971387U (zh) * 2018-11-29 2019-06-11 青岛理工大学 一种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327136A (zh) 2019-02-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371316B (zh) 一种基于耦合电感的零输入纹波高增益直流变换器
CN103929058A (zh) 基于耦合电感的两相交错并联变换器
CN109327136B (zh) 一种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
CN103475211A (zh) 融合耦合电感与倍压电路的升压变换器
CN105939112A (zh) 一种高增益准开关升压dc-dc变换器
CN210724563U (zh) 一种tγ新型升压dc-dc直流变换器拓扑
CN111049379A (zh) 一种充放电式dc-dc变换电路及其充放电***
CN110034681A (zh) 一种交错并联zvzcs高升压dc/dc变换器
CN209200934U (zh) 一种融合耦合电感技术的直流三电平升压变换器
CN108768169B (zh) 一种燃料电池用双耦合交错式升压变换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8736707B (zh) 一种具有开关电感结构的boost变换器
CN203775028U (zh) 基于耦合电感的两相交错并联变换器
CN109560702B (zh) 一种融合耦合电感技术的直流三电平升压变换器
CN215934729U (zh) 一种新型宽输入范围三端口变换器
CN208971387U (zh) 一种基于耦合绕组单元的三电平升压型直流变换拓扑
CN110165915B (zh) 一种新型倍压-z源逆变器
CN111010031B (zh) 一种改进型高增益Boost-Sepic变换器
CN109905025B (zh) 一种高增益dc-dc开关变换器
CN111865077A (zh) 应用于变电站内继保装置供能的直流升压电路
CN111371324A (zh) 一种基于二极管电容网络的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216531075U (zh) 一种双耦合电感高增益dc/dc变换器
CN216774617U (zh) 一种高增益Buck-Boost直流变换器
CN113922690B (zh) 一种改进型三耦合电感准z源升压逆变器及控制方法
CN216016717U (zh) 一种集成开关电容与耦合电感的准z源dc-dc变换器
CN216356478U (zh) 一种光伏逆变器及buck电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1227

Address after: 210000 No. 219 Ningliu Road, Pukou District, Nanjing City, Jiangsu Province

Applicant after: Nanjing University of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ddress before: 266520 No. 2 Changjiang Road, Qingdao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Shandong

Applicant before: QINGDAO 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