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104203B - 通信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104203B
CN109104203B CN201810990459.9A CN201810990459A CN109104203B CN 109104203 B CN109104203 B CN 109104203B CN 201810990459 A CN201810990459 A CN 201810990459A CN 109104203 B CN109104203 B CN 109104203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ignal
party
noise
network communication
interfer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9045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104203A (zh
Inventor
孔领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990459.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9104203B/zh
Publication of CN10910420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04203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104203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104203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02Transmitters
    • H04B1/04Circuits
    • H04B1/0475Circuits with means for limiting noise, interference or distor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10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 H04B17/101Monitoring; Testing of transmitters for measurement of specific parameters of the transmitter or components thereof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Noise Elimina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其中方法包括: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分析该第一信噪比和该第二信噪比的差值,得到该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若该信号状态为弱信号状态,则控制该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若该信号状态为强信号状态,则控制该干扰方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本申请通过根据被干扰方所处的信号状态,智能控制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可有效解决信号互扰的问题,从而保证通信质量。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终端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同时支持多种不同类型的网络的手机、平板电脑、智能手表等电子终端的普及率越来越高。但是不同类型的网络的信号发射机同时工作在某些频率相近的频段时,彼此之间会存在相互干扰的情况,从而导致通信质量下降。
为解决上述问题,目前比较常见的技术主要包括以下两种:
1、从硬件上增大不同类型的网络的信号发射机在互扰工作频段工作时的滤波器的带外抑制能力,以及增大不同类型的网络的信号发射机的天线的隔离度;
2、对降低干扰方工作时的功率,以降低对另一方的干扰。
但是,增大滤波器的带外抑制能力,意味着需要采用更好的滤波器,因此会极大的增加硬件的成本。而降低干扰方功率的方法会因为功率的降低而导致通信时频繁掉线,从而影响通信质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通信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通过根据被干扰方所处的信号状态,智能控制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可有效解决信号互扰的问题,从而保证通信质量。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分析所述第一信噪比和所述第二信噪比的差值,得到所述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若所述信号状态为弱信号状态,则控制所述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若所述信号状态为强信号状态,则控制所述干扰方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所述电子装置包括:获取模块,用于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分析模块,用于分析所述第一信噪比和所述第二信噪比的差值,得到所述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信号状态为弱信号状态,则控制所述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若所述信号状态为强信号状态,则控制所述干扰方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还提供了一种电子装置,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
本申请实施例一方面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上述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
上述各实施例,通过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然后根据获取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分析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并根据分析结果,智能判断是否需要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由于可通过非硬件方式根据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在需要时才控制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因此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有效解决信号互扰的问题,从而保证通信质量,再一方面还可避免强信号状态下启用时分机制降低网络的吞吐量,浪费通信资源。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5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图6为一种电子设备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得本申请的发明目的、特征、优点能够更加的明显和易懂,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非全部实施例。基于本申请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申请保护的范围。
请参阅图1,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应用于电子装置,如: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等可在移动中进行数据处理的移动电子装置,或者,液晶电视、一体机、以及台式计算机等非可在移动中进行数据处理的非移动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中配置有多个天线和射频模块,用于支持多个不同类型的网络。如图1所示,该方法主要包括:
101、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
102、分析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的差值,得到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
103、若信号状态为弱信号状态,则控制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104、若信号状态为强信号状态,则控制干扰方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类型不同。在一实际应用例中,第一网络通信可以是蜂窝移动网络通信,特别是LTE(Long Term Evolution,长期演进)通信。第二网络通信可以是WIFI(无线保真网络)通信。其中,LTE可以工作在与2.4G WIFI频率相近的频段,如:B7、B40、B41等等。
具体的,可根据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的工作频段(或,频点),确定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是否存在互扰。其中,互扰可以包括: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彼此之间相互干扰,第一网络通信单方面干扰第二网络通信,或者,第二网络通信单方面干扰第一网络通信。
可以理解的,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彼此干扰时,需要对第一网络通信和第二网络通信都进行信号状态分析。当第一网络通信单方面干扰第二网络通信时,只分析作为被干扰方的第二网络通信的信号状态。当第二网络通信单方面干扰第一网络通信时,只分析作为被干扰方的第一网络通信的信号状态。
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TX off)和信号发射(TX on)时的第一信噪比(Signal-To-Noise Ratio,SNR)和第二信噪比。将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的差值与被干扰方的正常解调门限值进行比较,从而分析得到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若信号状态为弱信号状态,则控制干扰方启用TDM(Time DivisionMultiplexing,时分复用模式);若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为强信号状态,则控制干扰方不启用TDM。
以LTE和WIFI为例,上述控制启用TDM的原理在于,根据通信双方SNR判断是否需要启用时分的方法,即,一方的干扰不会对另一方的接收产生干扰的时候,本方不用启用TDM机制。假设LTE B40的2370Mhz(兆赫)频点最大输出功率下实测对WIFI的CH2有10dB(分贝)干扰,当此时WIFI的接收机接收到的信号的信噪比大于正常解调门限的时候,即便LTE对WIFI有干扰,但是由于WIFI的信号噪声的比值足够大,不影响WIFI接收机的解调,此时不用启用TDM机制。相反当WIFI的TX(Transmit,信号发射功率)虽然对LTE有干扰,但当LTE的SNR足够大的时候,WIFI也不用启用TDM机制。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通过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然后根据获取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分析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并根据分析结果,智能判断是否需要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由于可通过非硬件方式根据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在需要时才控制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因此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有效解决信号互扰的问题,从而保证通信质量,再一方面还可避免强信号状态下启用时分机制降低网络的吞吐量,浪费通信资源。
请参阅图2,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的实现流程示意图。该方法可应用于电子装置,如:手机、平板电脑、手提电脑等可在移动中进行数据处理的移动电子装置,或者,液晶电视、一体机、以及台式计算机等非可在移动中进行数据处理的非移动电子装置。该电子装置中配置有多个天线和射频模块,用于支持多个不同类型的网络。如图2所示,该方法主要包括:
201、通过测试,分别获取干扰方在不同信道内使能信号发射时,存在互扰的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的所有信道内的干扰噪声;
202、根据测试得到的各干扰噪声,生成干扰噪声表;
干扰噪声表用于存储第一网络通信和第二网络通信的所有信道中,存在互扰的各信道对应的频点与测试得到的各干扰噪声之间的对应关系。可以理解的,并不是所有的信道之间都存在干扰。
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类型不同。在一实际应用例中,第一网络通信可以是蜂窝移动网络通信,特别是LTE通信。第二网络通信可以是WIFI通信。其中,LTE可以工作在与2.4G WIFI频率相近的频段,如:B7、B40、B41等等。
具体的,以LTE和WIFI为例,通过测试,分别获取LTE落到WIFI带内的噪声以及WIFI落到LTE带内的噪声。
以手机为例,假设LTE工作的频点(或频段)为x,WIFI工作的频点为y,x和y为1至N。信道与频点一一对应。
LTE落到WIFI带内的噪声的获取方法包括:通过控制LTE在不同的信道使能信号发射的同时,控制WIFI在不同的信道使能信号接收并关闭信号发射(LTE CHx TX on,WIFICHy Rx Path Open(TX off)),测试手机WIFI接收到的噪声大小,记为LTE to WIFI Nosie[x][y],并在手机中记录测得的数据。
WIFI落到LTE带内的噪声的获取方法包括:通过控制WIFI在不同的信道使能信号发射的同时,控制LTE在不同的信道使能信号接收并关闭信号发射(WIFI CHx TX on,LTECHy Rx Path Open(TX off)),测试手机LTE接收到的噪声大小,记为WIFI to LTE Nosie[x][y],并在手机中记录测得的数据。
可选的,上述噪声为带内噪声(in-band noise)。
将通过上获取方式测试出LTE和WIFI存在互扰的所有信道的noise(噪声),生成对应的干扰噪声表,并将该干扰噪声表保存到手机的存储器内部。其中,干扰噪声表的形式可以是一种网络类型对应一张表,也可以是一张表对应多种网络类型。在一实际应用例中,干扰噪声表可如下表所示。
表1LTE对WIFI的干扰噪声表(LTE To WIFI Noise Table)
LTE To WIFI LTE CH1 LTE CH2 LTE CH…
WIFI CH1 NOISE[1][1] NOISE[1][2] NOISE[1][…]
WIFI CH2 NOISE[2][1] NOISE[2][2] NOISE[2][…]
WIFI CH… NOISE[…][1] NOISE[…][2] NOISE[…][…]
表1中的第一行所示为LTE的不同频点,第一列所示为WIFI的不同频点,二者的交叉的格子中记录的为LTE在不同频点发射信号时,WIFI在不同频点接收到的带内噪声。如:NOISE[1][1]为LTE在频点1发生信号时,WIFI在频点1接收到的带内噪声。
表2WIFI对LTE的干扰噪声表(WIFI To LTE Noise Table)
WIFI To LTE WIFI CH1 WIFI CH2 WIFI CH…
LTE CH1 NOISE[1][1] NOISE[1][2] NOISE[1][…]
LTE CH2 NOISE[2][1] NOISE[2][2] NOISE[2][…]
LTE CH… NOISE[…][1] NOISE[…][2] NOISE[…][…]
表2中的第一行所示为WIFI的不同频点,第一列所示为LTE的不同频点,二者的交叉的格子中记录的为WIFI在不同频点发射信号时,LTE在不同频点接收到的带内噪声。如:NOISE[1][1]为WIFI在频点CH1发生信号时,LTE在频点CH1接收到的带内噪声。
可以理解的,上述频点CH1、CH2……CH…只是一种示例,在实际应用中,其具体工作频率范围由实际需求决定,本申请不做具体限定。
203、根据干扰噪声表确定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是否存在互扰;
互扰可以包括: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彼此之间相互干扰,第一网络通信单方面干扰第二网络通信,或者,第二网络通信单方面干扰第一网络通信。
具体的,查询干扰噪声表(如上述表1和表2)中是否存在第一网络通信连接的第一信道与第二网络通信连接的第二信道各自对应的频点。若干扰噪声表中存在第一信道与第二信道各自对应的频点,则确认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并基于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执行后续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的步骤。
若干扰噪声表中不存在第一信道与第二信道各自对应的频点,则确认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不存在互扰,不再执行后续的步骤。
若干扰噪声表中存在第一信道与第二信道任一方对应的频点,则确认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并基于存在对应频点的一方,执行后续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的步骤。
可以理解的,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彼此干扰时,需要对第一网络通信和第二网络通信都进行信号状态分析。当第一网络通信单方面干扰第二网络通信时,只分析作为被干扰方的第二网络通信的信号状态。当第二网络通信单方面干扰第一网络通信时,只分析作为被干扰方的第一网络通信的信号状态。
204、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连接的第一信道接收的有效信号的强度和干扰方在连接的第二信道停止信号发射时被干扰方的接收机接收的第一信道内的实时噪声,根据干扰噪声表获取第二信道使能信号发射时第一信道内的干扰噪声;
205、将有效信号的强度与实时噪声的比值,作为第一信噪比,并将有效信号的强度与实时噪声和参考干扰噪声之和的比值,作为第二信噪比;
206、将第一信噪比与第二信噪比的差值与被干扰方的接收机的解调门限值进行比较;
207、若差值大于解调门限值,则确认被干扰方处于强信号状态,若差值小于解调门限值,则确认被干扰方处于弱信号状态;
以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分别为手机的LTE和WIFI为例,LTE和WIFI彼此之间相互干扰,则分别实时采集LTE实时(实际使用中)noise和WIFI实时noise。
具体的,一方面,以WIFI作为干扰方,LTE作为被干扰方,假设LTE工作在信道x,WIFI工作在信道y,则在手机使用中,读取手机在LTE CHx信道接收到的有效信号(或,有用信号)的强度并记为LTE-S[x],并读取WIFI在CHy信道停止信号发射(WIFI CHy TX OFF)时,LTE接收机接收的噪声大小并记为LTE-Nosie[x]。
另一方面,以LTE作为干扰方,WIFI作为被干扰方,假设WIFI工作在信道x,LTE工作在信道y,则在手机使用中,读取手机WIFI CHx信道接收到的有效信号的强度并记为WIFI-S[x],并读取LTE在CHy信道停止信号发射(LTE CHy Tx OFF)时,WIFI接收机接收的噪声大小并记为WIFI-Nosie[x]。
针对LTE对WIFI的干扰,首先,利用公式1:WIFI-S[x]/WIFI-Nosie[x],得到第一信噪比;利用公式2:WIFI-S[x]/(WIFI-Nosie[x]+LTE to WIFI Nosie[x][y])得到第二信噪比,其中LTE to WIFI Nosie[x][y]是在作为干扰方的LTE连接的第二信道y发射信号时,作为被干扰方的WIFI连接的第一信道x内的干扰噪声,具体可通过查询上述表1得到。然后,计算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的差值C。之后,将差值C与WIFI接收机的解调门限值进行比较,若差值C大于该解调门限值,则确认WIFI处于强信号状态,若差值C小于该解调门限值,则确认WIFI处于弱信号状态。
进一步的,于本申请其他一实施方式中,为了避免有效信号处于强弱信号临界点的时候导致TDM机制频繁切换,根据被干扰方接收的有效信号的强度变化,确定不同的解调门限值。以LTE对WIFI的干扰为例,获取手机WIFI CHx信道接收到的有效信号的强度变化,若该有效信号的强度变弱或不变,则将第一门限值作为解调门限值,若有效信号的强度变强,则将第二门限值作为解调门限值,第二门限值大于第一门限值。
具体的,根据WIFI-S[x]前后时刻的大小判断当前接的有效信号强度是在变大还是变小。
当有效信号强度WIFI-S[x]在变弱或者是不变时,若差值C大于第一解调门限值NF_WIFI,则认为此时WIFI处于强信号接收机能正常解调,WIFI处于强信号状态,LTE不需要启用TDM机制。其中,WIFI接收机的解调门限NF为NoiseFigure的简称,是大于0的固定常数。若差值C小于NF-WIFI,则认为此时WIFI处于弱信号状态,WIFI接收机可能存在不能解调的风险,WIFI处于弱信号,LTE需要启用TDM机制。
当有效信号强度WIFI-S[x]在变强时,若差值C大于第二解调门限值NF_WIFI+N(N为大于0的固定常数),则认为此时WIFI处于强信号状态接收机能正常解调,WIFI处于强信号,LTE不需要启用TDM机制。若C小于NF-WIFI+N,认为此时WIFI处于弱信号状态,WIFI接收机可能存在不能解调的风险,WIFI处于弱信号,LTE需要启用TDM机制。
可以理解的,针对WIFI对LTE的干扰,分析方法与上述LTE对WIFI的干扰相似,只是C值的选取参考的是LTE接收机的解调系数NF-LTE。第二解调门限值与第一解调门限值的差值N值的选取是为了保证被干扰方接收的有效信号强度增强和减弱的时候,强弱信号的判断标准不一致,避免有效信号处于强弱信号临界点的时候导致TDM机制频繁切换。
208、若被干扰方的信号状态为弱信号状态,则控制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若被干扰方的信号状态为强信号状态,则控制干扰方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具体的,按照上面的步骤可以分析出互扰双方的强弱信号,启用TDM机制的原则如下表三所示。
表3TDM机制执行条件
WIFI信号强度 LTE信号强度 TDM机制
WIFI和LTE不启用TDM
WIFI启用时分、LTE不启用TDM
WIFI不启用时分、LTE启用TDM
WIFI和LTE都启用TDM
可以理解的,在只有一方对另一方有干扰的场景,根据被干扰方所处的信号状态,选择控制干扰方是否启用TDM。具体的,若被干扰方处于强信号状态,则干扰方不启用TDM,若被干扰方处于弱信号状态,则干扰方启用TDM。
为进一步理解本申请提供的通信方法,举例来说,假设采集到LTE CH39150落到WIFI CH4的噪声大小为-125dBm/Hz,WIFI CH4落到LTE CH39150的噪声大小为-130dBm/Hz,LTE和WIFI彼此互扰。
在实时nosie的采集阶段,若LTE CH39150接收到的有效信号的大小为-117dBm/Hz,WIFI CH4接收到的有效信号强度为-120dBm/Hz,LTE CH39150接收到的实时噪声的大小为-140dBm/Hz,WIFI CH4接收到的实时噪声为-140dBm/Hz,针对LTE对WIFI的干扰,假设NF_WIFI取值为6dB,N取值2dB。
按照上述各步骤,首先计算WIFI-S[4]/WIFI-Nosie[4](转化为对数后,计算方法为-120dBm减去-140dBm)=20dB,以及计算WIFI-S[4]/(WIFI-Nosie[4]+LTE to WIFINosie[4][39150])约等于5dB。二者的差值C=20dB-5dB=15dB。
若是WIFI接收的有效信号强度在上升,由于C(15dB)大于NF_WIFI+N(8dB=6dB+2dB),则认为WIFI处于强信号状态,LTE不用启用TDM机制。若是WIFI接收的信号强度在下降或不变,C(15dB)大于NF_WIFI(6dB),认为处于WIFI处于强信号状态,LTE不用启用TDM机制。
可以理解的,针对C小于NF_WIFI或者是小于NF_WIFI+N的情况,可以通过查找表格三,决定是否启用TDM机制。
可以理解的,针对WIFI干扰LTE的情况,可按照上述LTE干扰WIFI的情况下的处理逻辑执行对应的操作,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通过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然后根据获取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分析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并根据分析结果,智能判断是否需要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由于可通过非硬件方式根据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在需要时才控制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因此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有效解决信号互扰的问题,从而保证通信质量,再一方面还可避免强信号状态下启用时分机制降低网络的吞吐量,浪费通信资源。特别是针对LTE工作在与2.4GWIFI频率相近的频段(B7/B40/B41)时Volte通话场景下,网络通信质量可以得到极大的优化,可使得WIFI游戏或上网更为顺畅,从而提高用户体验。
请参阅图3,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装置可用于实现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该电子装置中配置有多个天线和射频模块,用于支持多个不同类型的网络,上述天线可以工作在不同频点。如图3所示,该电子装置包括:获取模块301、分析模块302以及控制模块303。
其中,获取模块301,用于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
分析模块302,用于分析该第一信噪比和该第二信噪比的差值,得到该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
控制模块303,用于若该信号状态为弱信号状态,则控制该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控制模块303,还用于若该信号状态为强信号状态,则控制该干扰方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需要说明的是,以上图3示例的电子装置的实施方式中,各功能模块的划分仅是举例说明,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需要,例如相应硬件的配置要求或者软件的实现的便利考虑,而将上述功能分配由不同的功能模块完成,即将电子装置的内部结构划分成不同的功能模块,以完成以上描述的全部或者部分功能。而且,在实际应用中,本实施例中的相应的功能模块可以是由相应的硬件实现,也可以由相应的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完成。本说明书提供的各个实施例都可应用上述描述原则,以下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中各功能模块实现各自功能的具体过程,请参见上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描述的具体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通过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然后根据获取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分析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并根据分析结果,智能判断是否需要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由于可通过非硬件方式根据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在需要时才控制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因此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有效解决信号互扰的问题,从而保证通信质量,再一方面还可避免强信号状态下启用时分机制降低网络的吞吐量,浪费通信资源。
请参阅图4,为本申请另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结构示意图。该电子装置可用于实现上述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提供的通信方法。与图3所示实施例不同的是,如图4所示,于本实施例中:
进一步的,获取模块301,具体用于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该被干扰方连接的第一信道接收的有效信号的强度,该干扰方在连接的第二信道停止信号发射时该被干扰方的接收机接收的该第一信道内的实时噪声,以及该第二信道使能信号发射时该第一信道内的干扰噪声;
获取模块301,还具体用于将该有效信号的强度与该实时噪声的比值,作为该第一信噪比;
获取模块301,还具体用于将该有效信号的强度与该实时噪声和该参考干扰噪声之和的比值,作为该第二信噪比。
进一步的,分析模块302,具体用于将该差值与该被干扰方的接收机的解调门限值进行比较,若该差值大于该解调门限值,则确认该被干扰方处于该强信号状态,以及若该差值小于该解调门限值,则确认该被干扰方处于该弱信号状态。
进一步的,该电子装置还包括:
强度获取模块401,用于获取该有效信号的强度变化;
确定模块402,用于若该有效信号的强度变弱或不变,则将第一门限值作为该解调门限值,以及若该有效信号的强度变强,则将第二门限值作为该解调门限值,该第二门限值大于该第一门限值。
进一步的,该装置还包括:
测试模块403,用于通过测试,分别获取干扰方在不同信道内使能信号发射时,存在互扰的该第一网络通信与该第二网络通信的所有信道内的干扰噪声;
生成模块404,用于根据测试模块403通过测试得到的各干扰噪声,生成干扰噪声表,该干扰噪声表用于存储各该所有信道对应的频点与测试得到的各干扰噪声之间的对应关系。
进一步的,获取模块301,还用于查询该干扰噪声表,得到该第二信道使能信号发射时该第一信道内的干扰噪声。
进一步的,该装置还包括:
查询模块405,用于查询该干扰噪声表中是否存在该第一信道与该第二信道各自对应的频点;
查询模块405,还用于若该干扰噪声表中存在该第一信道与该第二信道各自对应的频点,则确认该第一网络通信与该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并触发获取模块301基于该第一网络通信与该第二网络通信,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
查询模块405,还用于若该干扰噪声表中不存在该第一信道与该第二信道各自对应的频点,则确认该第一网络通信与该第二网络通信之间不存在互扰;
查询模块405,还用于若该干扰噪声表中存在该第一信道与该第二信道任一方对应的频点,则确认该第一网络通信与该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并触发获取模块301基于存在对应频点的一方,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中各功能模块实现各自功能的具体过程,请参见上述图1至图3所示实施例中描述的具体内容,此处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通过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然后根据获取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分析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并根据分析结果,智能判断是否需要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由于可通过非硬件方式根据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在需要时才控制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因此一方面可以节约成本,另一方面可有效解决信号互扰的问题,从而保证通信质量,再一方面还可避免强信号状态下启用时分机制降低网络的吞吐量,浪费通信资源。
请参阅图5,图5为本申请一实施例提供的电子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
本实施例中所描述的电子装置,包括:
存储器801、处理器802及存储在存储器801上并可在处理器802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处理器802执行该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前述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中描述的通信方法。
进一步的,该电子装置还包括:
至少一个输入设备803以及至少一个输出设备804。
上述存储器801、处理器802、输入设备803以及输出设备804,通过总线805连接。
其中,输入设备803具体可为摄像头、触控面板、物理按键等等。输出设备804具体可为显示屏。
存储器801可以是高速随机存取记忆体(RAM,Random Access Memory)存储器,也可为非不稳定的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例如磁盘存储器。存储器801用于存储一组可执行程序代码,处理器802与存储器801耦合。
进一步的,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设置于上述各实施例中的电子装置中,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前述图5所示实施例中的存储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该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前述图1和图2所示实施例中描述的通信方法。
示例性的,电子装置可以为移动或便携式并执行无线通信的各种类型的计算机***设备中的任何一种。具体的,电子装置可以为移动电话或智能电话(例如,基于iPhoneTM,基于Android TM的电话),便携式游戏设备(例如Nintendo DS TM,PlayStationPortable TM,Gameboy Advance TM,iPhone TM)、膝上型电脑、PDA、便携式互联网设备、音乐播放器以及数据存储设备,其他手持设备以及诸如手表、耳机、吊坠、耳机等,电子装置还可以为其他的可穿戴设备(例如,诸如电子眼镜、电子衣服、电子手镯、电子项链、电子纹身、电子设备或智能手表的头戴式设备(HMD))。
电子装置还可以是多个电子设备中的任何一个,多个电子设备包括但不限于蜂窝电话、智能电话、其他无线通信设备、个人数字助理、音频播放器、其他媒体播放器、音乐记录器、录像机、照相机、其他媒体记录器、收音机、医疗设备、车辆运输仪器、计算器、可编程遥控器、寻呼机、膝上型计算机、台式计算机、打印机、上网本电脑、个人数字助理(PDA)、便携式多媒体播放器(PMP)、运动图像专家组(MPEG-1或MPEG-2)音频层3(MP3)播放器,便携式医疗设备以及数码相机及其组合。
在一些情况下,电子装置可以执行多种功能(例如,播放音乐,显示视频,存储图片以及接收和发送电话呼叫)。如果需要,电子装置0可以是诸如蜂窝电话、媒体播放器、其他手持设备、腕表设备、吊坠设备、听筒设备或其他紧凑型便携式设备的便携式设备。
如图6所示,电子设备10可以包括控制电路,该控制电路可以包括存储和处理电路30。该存储和处理电路30可以包括存储器,例如硬盘驱动存储器,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闪存或用于形成固态驱动器的其它电子可编程限制删除的存储器等),易失性存储器(例如静态或动态随机存取存储器等)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存储和处理电路30中的处理电路可以用于控制电子设备10的运转。该处理电路可以基于一个或多个微处理器,微控制器,数字信号处理器,基带处理器,功率管理单元,音频编解码器芯片,专用集成电路,显示驱动器集成电路等来实现。
存储和处理电路30可用于运行电子设备10中的软件,例如互联网浏览应用程序,互联网协议语音(Voice over Internet Protocol,VOIP)电话呼叫应用程序,电子邮件应用程序,媒体播放应用程序,操作***功能等。这些软件可以用于执行一些控制操作,例如,基于照相机的图像采集,基于环境光传感器的环境光测量,基于接近传感器的接近传感器测量,基于诸如发光二极管的状态指示灯等状态指示器实现的信息显示功能,基于触摸传感器的触摸事件检测,与在多个(例如分层的)显示器上显示信息相关联的功能,与执行无线通信功能相关联的操作,与收集和产生音频信号相关联的操作,与收集和处理按钮按压事件数据相关联的控制操作,以及电子设备10中的其它功能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
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输入-输出电路42。输入-输出电路42可用于使电子设备10实现数据的输入和输出,即允许电子设备10从外部设备接收数据和也允许电子设备10将数据从电子设备10输出至外部设备。输入-输出电路42可以进一步包括传感器32。传感器32可以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基于光和电容的接近传感器,触摸传感器(例如,基于光触摸传感器和/或电容式触摸传感器,其中,触摸传感器可以是触控显示屏的一部分,也可以作为一个触摸传感器结构独立使用),加速度传感器,和其它传感器等。
输入-输出电路42还可以包括一个或多个显示器,例如显示器14。显示器14可以包括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显示器,电子墨水显示器,等离子显示器,使用其它显示技术的显示器中一种或者几种的组合。显示器14可以包括触摸传感器阵列(即,显示器14可以是触控显示屏)。触摸传感器可以是由透明的触摸传感器电极(例如氧化铟锡(ITO)电极)阵列形成的电容式触摸传感器,或者可以是使用其它触摸技术形成的触摸传感器,例如音波触控,压敏触摸,电阻触摸,光学触摸等,本申请实施例不作限制。
电子设备10还可以包括音频组件36。音频组件36可以用于为电子设备10提供音频输入和输出功能。电子设备10中的音频组件36可以包括扬声器,麦克风,蜂鸣器,音调发生器以及其它用于产生和检测声音的组件。
通信电路38可以用于为电子设备10提供与外部设备通信的能力。通信电路38可以包括模拟和数字输入-输出接口电路,和基于射频信号和/或光信号的无线通信电路。通信电路38中的无线通信电路可以包括射频收发器电路、功率放大器电路、低噪声放大器、开关、滤波器和天线。举例来说,通信电路38中的无线通信电路可以包括用于通过发射和接收近场耦合电磁信号来支持近场通信(Near Field Communication,NFC)的电路。例如,通信电路38可以包括近场通信天线和近场通信收发器。通信电路38还可以包括蜂窝电话收发器和天线,无线局域网收发器电路和天线等。
电子设备10还可以进一步包括电池,电力管理电路和其它输入-输出单元40。输入-输出单元40可以包括按钮,操纵杆,点击轮,滚动轮,触摸板,小键盘,键盘,照相机,发光二极管和其它状态指示器等。
用户可以通过输入-输出电路42输入命令来控制电子设备10的操作,并且可以使用输入-输出电路42的输出数据以实现接收来自电子设备10的状态信息和其它输出。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模块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模块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模块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模块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模块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模块,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模块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模块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模块中,也可以是各个模块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模块集成在一个模块中。上述集成的模块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模块如果以软件功能模块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可读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可读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便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它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都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在上述实施例中,对各个实施例的描述都各有侧重,某个实施例中没有详述的部分,可以参见其它实施例的相关描述。
以上为对本申请所提供的通信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的描述,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依据本申请实施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本说明书内容不应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
分析所述第一信噪比和所述第二信噪比的差值,得到所述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
若所述信号状态为弱信号状态,则控制所述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若所述信号状态为强信号状态,则控制所述干扰方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所述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包括:
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所述被干扰方连接的第一信道接收的有效信号的强度,所述干扰方在连接的第二信道停止信号发射时所述被干扰方的接收机接收的所述第一信道内的实时噪声,以及所述第二信道使能信号发射时所述第一信道内的干扰噪声;
将所述有效信号的强度与所述实时噪声的比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噪比;
将所述有效信号的强度与所述实时噪声和所述干扰噪声之和的比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噪比。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所述第一信噪比和所述第二信噪比的差值,得到所述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包括:
将所述差值与所述被干扰方的接收机的解调门限值进行比较;
若所述差值大于所述解调门限值,则确认所述被干扰方处于所述强信号状态;
若所述差值小于所述解调门限值,则确认所述被干扰方处于所述弱信号状态。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分析所述第一信噪比和所述第二信噪比的差值,得到所述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之前包括:
获取所述有效信号的强度变化;
若所述有效信号的强度变弱或不变,则将第一门限值作为所述解调门限值;
若所述有效信号的强度变强,则将第二门限值作为所述解调门限值,所述第二门限值大于所述第一门限值。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通过测试,分别获取干扰方在不同信道内使能信号发射时,存在互扰的所述第一网络通信与所述第二网络通信的所有信道内的干扰噪声;
根据测试得到的各干扰噪声,生成干扰噪声表,所述干扰噪声表用于存储各所述所有信道对应的频点与测试得到的各干扰噪声之间的对应关系。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所述第二信道使能信号发射时所述第一信道内的干扰噪声,包括:
查询所述干扰噪声表,得到所述第二信道使能信号发射时所述第一信道内的干扰噪声。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之前,包括:
查询所述干扰噪声表中是否存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二信道各自对应的频点;
若所述干扰噪声表中存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二信道各自对应的频点,则确认所述第一网络通信与所述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并基于所述第一网络通信与所述第二网络通信,执行所述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的步骤;
若所述干扰噪声表中不存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二信道各自对应的频点,则确认所述第一网络通信与所述第二网络通信之间不存在互扰;
若所述干扰噪声表中存在所述第一信道与所述第二信道任一方对应的频点,则确认所述第一网络通信与所述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并基于存在对应频点的一方,执行所述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的步骤。
7.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获取模块,用于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分别在干扰方停止信号发射和信号发射时的第一信噪比和第二信噪比;
分析模块,用于分析所述第一信噪比和所述第二信噪比的差值,得到所述被干扰方当前所处的信号状态;
控制模块,用于若所述信号状态为弱信号状态,则控制所述干扰方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所述控制模块,还用于若所述信号状态为强信号状态,则控制所述干扰方不启用时分复用模式;
所述获取模块,具体用于当第一网络通信与第二网络通信之间存在互扰时,获取被干扰方连接的第一信道接收的有效信号的强度,干扰方在连接的第二信道停止信号发射时被干扰方的接收机接收的该第一信道内的实时噪声,以及第二信道使能信号发射时第一信道内的干扰噪声;
所述获取模块,还具体用于将所述有效信号的强度与所述实时噪声的比值,作为所述第一信噪比;
所述获取模块,还具体用于将所述有效信号的强度与所述实时噪声和所述干扰噪声之和的比值,作为所述第二信噪比。
8.一种电子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存储器、处理器及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上并可在所述处理器上运行的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器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9.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其上存储有计算机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计算机程序被处理器执行时,实现如权利要求1至6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通信方法。
CN201810990459.9A 2018-08-28 2018-08-28 通信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ctive CN109104203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90459.9A CN109104203B (zh) 2018-08-28 2018-08-28 通信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90459.9A CN109104203B (zh) 2018-08-28 2018-08-28 通信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04203A CN109104203A (zh) 2018-12-28
CN109104203B true CN109104203B (zh) 2020-04-14

Family

ID=6486412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90459.9A Active CN109104203B (zh) 2018-08-28 2018-08-28 通信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9104203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289867B (zh) * 2019-06-24 2021-04-0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天线间干扰的方法、电子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2217529B (zh) * 2019-07-09 2023-07-21 富泰华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降低无线传输数字信号干扰的方法和装置
CN112423305A (zh) * 2019-08-22 2021-02-26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信号相互干扰的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和存储介质
CN113271231B (zh) * 2020-02-14 2023-01-1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检测设备、检测方法及处理器
CN111641423A (zh) * 2020-06-09 2020-09-08 展讯通信(上海)有限公司 射频干扰的处理方法、电子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14978211B (zh) * 2022-05-12 2024-06-07 维沃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电子器件保护方法和电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838046B2 (en) * 2010-06-18 2014-09-16 Mediatek Inc. System and method of hybrid FDM/TDM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avoidance
US8780880B2 (en) * 2010-10-01 2014-07-15 Mediatek Singapore Pte, Ltd. Method of TDM in-device coexistence interference avoidance
CN102711289B (zh) * 2012-05-11 2015-01-28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多模互扰的方法、多模终端及网络侧设备
US9503917B2 (en) * 2013-04-23 2016-11-22 Mediatek Inc. Methods for mitigating interference in a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utilizing the sam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104203A (zh) 2018-1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104203B (zh) 通信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08430101B (zh) 天线关闭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11179861B (zh) 一种亮度校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以及终端
CN108541080B (zh) 第一电子设备与第二电子设备进行回连的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231159B (zh) 一种射频干扰处理方法、装置、存储介质和终端
CN109348055B (zh) 显示控制方法、显示控制装置、电子设备及可读存储介质
CN109150221B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主从切换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4393848A (zh) 音量调节方法及装置
CN108769401B (zh) 信号检测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0856246B (zh) 功率控制方法及电子设备
US11570348B2 (en) Electromagnetic interference control method and related product
CN108897516B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音量调整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2332931A (zh) 规避蓝牙干扰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8834013B (zh) 一种可穿戴设备电量均衡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8833683B (zh) 动态天线调整实现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8777741B (zh) 天线切换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14077414A (zh) 音频播放控制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6936516B (zh) 显示屏显示状态控制方法、存储介质及终端
CN111211421A (zh) 天线调谐电路及移动终端
CN109684011B (zh) 界面显示控制方法、电子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0098843B (zh) 一种传输信号的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0636530B (zh) 邻频干扰处理方法和终端设备
CN110868757B (zh) 一种信息的传输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10011035B (zh) 天线结构和电子设备
CN111327343A (zh) 一种共接收通道射频装置、方法及移动终端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