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9075911B -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 Google Patents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9075911B
CN109075911B CN201680085091.0A CN201680085091A CN109075911B CN 109075911 B CN109075911 B CN 109075911B CN 201680085091 A CN201680085091 A CN 201680085091A CN 109075911 B CN109075911 B CN 10907591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deword
bits
bit
code word
deco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85091.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9075911A (zh
Inventor
马亮
魏岳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907591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591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907591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907591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57Block codes
    • H04L1/0058Block-coded modulation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35Unequal or adaptive error protection, e.g. by providing a different level of protection according to significance of source information or by adapting the coding according to the change of transmission channel characteristics
    • H03M13/356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UEP]
    • HELECTRICITY
    • H03ELECTRONIC CIRCUITRY
    • H03MCODING; DECODING; CODE CONVERSION IN GENERAL
    • H03M13/00Coding, decoding or code conversion, for error detection or error correction; Coding theory basic assumptions; Coding bounds; Error probability evaluation methods; Channel models; Simulation or testing of codes
    • H03M13/03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 H03M13/05Error detection or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by redundancy in data representation, i.e. code words containing more digits than the source words using block codes, i.e.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check bits joined to a predetermined number of information bits
    • H03M13/13Linear cod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1Arrangements at the transmitt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45Arrangements at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forward error control
    • H04L1/0056Systems characterized by the type of code used
    • H04L1/007Unequal error prote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35Buffer management
    • H04L1/1845Combining techniques, e.g. code combin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robability & Statistics with Application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 Error Detection And Correction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所述数据发送方法包括:发送经过极化编码的第1码字,所述第1码字中包含n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1信息比特;在所述第1码字发送完成后,发送经过极化编码的第2码字,所述第2码字中包含p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2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2信息比特与一个唯一对应的第1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采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设备与***,可以使得在使用HARQ技术进行数据重传时,在初传码字及重传码字中,用于承载用户数据的比特均所述码字信道容量最大的比特,从而可以提高所述码字的译码性能。

Description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无线通信领域,尤其涉及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背景技术
极化码(polar code)是迄今为止唯一在理论上可以证明当码长趋近于无穷大时,性能可以达到香农极限的编码方案。与结构中存在随机性的涡轮码(turbo code)及低密度奇偶校验码(low density parity check code,LDPC)相比,极化码具有特定的码字结构,其利用极化信道单元不断递归连接,使得编码后生成的码字中部分比特位对应的信道容量趋近于1,其余的则趋近于0。这样,只需要在信道容量趋近于1的比特位上放置待传输的信息,将信道容量趋近于0的比特位设置为固定值,就可以实现逼近香农极限的性能。
为了应对信道中不可预测的干扰,在无线通信的数据传输过程中,除需要对数据进行编码生成码字(codeword)之外,通常还需要采用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技术实现码字的重传,以提升无线通信***的性能。HARQ技术包括蔡司合并(chase combining,CC)和增量冗余(incremental redundancy,IR)两种方案。在CC方案中,重传码字和初传码字完全相同,只有一种冗余版本,接收端将重传码字和初传码字进行软合并后进行译码;在IR方案中,每次重传包含了不同的增量冗余校验位,译码时先将两次收到的码字进行合并,再将其当作一个码率更低的码字进行译码。由于IR方案可以同时获得能量增益和编码增益,因此在实际使用中大多会使用IR方案实现HARQ。
在采用IR方案实现HARQ时,可以通过将码字中的一部分比特位进行打孔的方式生成初传码字及重传码字,即,可以按照预定的规则对采用码字打孔,将打孔后剩余的比特位作为初传码字,并将被打孔的比特位作为重传码字。但是,在编码方案为极化码时,对码字打孔会影响码字的极化信道容量分布,从而导致在打孔生成的初传码字中,信息不在信道容量趋近于1的比特位上,进而导致初传码字的译码性能很差。如果保证初传码字的性能最优,那么增加打孔比特位后得到的码字也会因为极化信道容量分布发生变化而导致译码性能不佳。
由此可以看出,采用现有的HARQ技术,在码字的编码方式为极化码时,码字的译码性能较差。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了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以解决采用现有的HARQ技术,在码字的编码方式为极化码时,码字的译码性能较差的问题。
第一方面,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方法,该方法包括:发送经过极化编码的第1码字,所述第1码字中包含n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1信息比特,所述第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1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n个比特;在所述第1码字发送完成后,发送经过极化编码的第2码字,所述第2码字中包含p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2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2信息比特与一个唯一对应的第1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其中,第2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2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p个比特,第1重传比特包括所述第1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p个比特,n为正整数,p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
采用本实现方式,可以保证在使用HARQ技术进行数据重传时,在初传码字及第一次重传码字中,用于承载用户数据的比特均所述码字信道容量最大的比特,使得接收设备在对码字进行合并译码时,既可以增加编码增益,又可以增加能量增益,从而可以提高所述码字的译码性能。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在第i码字发送完成后,发送第i+1码字,所述第i+1码字中包含q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i+1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i+1信息比特与一个唯一对应的第i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其中,第i+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i+1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q个比特,第i重传比特包括第i合并码字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q个比特,所述第i合并码字由所述第i码字与第i-1合并码字合并而成,i=2,3,……,k,第1合并码字为所述第1码字;k为最大重传次数,q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所述第i码字及第i+1码字均为经过极化编码后的码字。
采用本实现方式,可以保证在使用HARQ技术进行数据重传时,在各个重传码字中,用于承载用户数据的比特均所述码字信道容量最大的比特,采用此方式发送初传码字及重传码字,既可以增加编码增益,又可以增加能量增益,从而可以提高所述码字的译码性能。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1码字与第2码字的长度相等,所述第i+1码字为所述第i码字长度的两倍。
采用本实现方式,可以使接收设备在译码时,能够方便的确定译码所用码率。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1码字至第i+1码字中的冻结比特均承载预定值,其中,所述冻结比特为第1码字至第i+1码字这i+1个码字的每一个码字中除信息比特之外的其它比特。
采用本实现方式,接收设备可以直接确定各个码字中冻结比特的译码结果,从而可以减少接收设备需要译码的比特,提高接收设备的译码效率。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发送第i+1码字之前还包括: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信道估计从而得到所述第i+1合并码字的极化信道容量分布,其中,所述第i+1合并码字由第i+1码字至第1码字按照降序合并而成;选取第1信息比特至第i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q个比特作为第i目标比特;选取所述第i+1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q个比特作为第i+1信息比特;将每一个所述第i目标比特中所承载的用户数据复制至对应的第i+1信息比特中;将所述第i+1码字中冻结比特所承载的数据设置为预定值,所述第i+1码字中冻结比特为所述第i+1码字中除第i+1信息比特之外其他比特。
采用本实现方式,可以在发送每个重传码字之前才生成该码字,从而可以避免发送设备生成不必要的重传码字,减少发送设备的数据处理量。
结合第一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在发送第1码字之前还包括:对第k+1合并码字进行信道估计,从而得到所述第k+1合并码字的极化信道容量分布,其中,所述第k+1合并码字由第k+1码字至第1码字按照降序合并而成;将用户数据写入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信道容量最高的n个比特;依次将第k+1码字至第2码字中待复制比特所承载的数据复制到待复制比特所对应的目标比特,其中,第j码字中的待复制比特包括所述第j码字中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所述目标比特为包括第j-1合并码字中除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之外信道容量最高的比特,所述第j,j=2,3,……k+1;将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冻结比特所承载的数据设置为预定值,其中,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冻结比特为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除承载有用户数据之外的其它比特。
采用本实现方式,发送设备可以发送初传码字之前预先生成所有的重传码字,从而可以提升重传效率,并且,采用此生成方式,p及q的取值均为自然生成,从而可以避免因p及q的取值不当而影响码字的译码性能。
第二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数据接收方法,该方法包括:接收经过极化编码的第1码字,其中,所述第1码字中包含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1信息比特,所述第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n个比特;使用第1码率对第1码字进行译码;如果对所述第1码字的译码出现错误,则接收第2码字,其中,所述第2码字中包含p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2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2信息比特与一个相应的第1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所述第2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p个比特,所述第1重传比特包括所述第1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p个比特,n为正整数,p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使用第2码率对第2合并码字进行译码,其中,所述第2合并码字由所述第2码字与所述第1码字合并生成,所述第2码率高于所述第1码率;从对第2合并码字进行译码所得出的译码结果中获取用户数据。
采用本实现方式,可以保证在使用HARQ技术进行数据重传时,在初传码字及第一次重传码字中,用于承载用户数据的比特均所述码字信道容量最大的比特,使得接收设备在对码字进行合并译码时,既可以增加编码增益,又可以增加能量增益,从而可以提高所述码字的译码性能。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如果对第i码字的译码出现错误,则接收第i+1码字,所述第i+1码字中包含q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i+1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i+1信息比特与一个相应的第i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其中,第i+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q个比特,第i重传比特包括第i合并码字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q个比特,所述第i合并码字由所述第i码字至所述第1码字合并而成,i=2,3,……,k;k为最大重传次数,q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使用第i+1码率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译码,其中,所述第i+1合并码字由所述第i+1码字与所述第1码字合并生成,第i+1码率高于第i码率,第i码率为对第i合并码字进行译码时的码率;从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译码所得出的译码结果中获取用户数据,所述第i码字及第i+1码字均为经过极化编码后的码字。
结合第二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所述第1码字与第2码字的长度相等,且第i+1码字为第i码字长度的两倍时,所述第2码率为所述第1码率的2倍,所述第i+1码率为所述第i码率的2倍。
结合第二方面第一或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使用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译码包括:如果待译码比特为第1待译码比特,那么根据第2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确定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其中,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为第i信息比特其中之一,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为第i+1信息比特至第k+1信息比特其中之一,并且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与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所承载的数据相同。
结合第二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2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确定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包括:当对第i+1合并码字译码所采用的译码方式为串行抵消译码时,将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作为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
采用此实现方式,可以在采用串行抵消译码时,利用已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确定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从而加快译码速度。
结合第二方面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根据第2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确定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包括:当对第i+1合并码字译码所采用的译码方式为列表译码时,选择对第2待译码比特进行译码过程中所产生幸存路径的相同判决分支,并分别计算每一个所述相同判决分支的分支度量,从而确定第1待译码比特位的译码结果。
采用此实现方式,可以在采用列表译码译码时,利用已译码比特的译码信息确定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从而加快译码速度。
第三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数据发送设备,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一方面及第一方面各种实现方式中各个方法步骤的单元。
第四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数据接收设备,该装置包括用于执行第二方面及第二方面各种实现方式中各个方法步骤的单元。
第五方面,本申请还提了另一种数据发送设备,该设备包括处理器及收发器,其中,所述处理用于生成经过极化编码的第1码字及经过极化编码的第2码字;所述收发器用于在所述第1码字发送完成后,发送经过极化编码的第2码字。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器,还用于第i+1码字;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在第i码字发送完成后,发送第i+1码字。
第六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另一种数据接收设备,该接受设备包括处理器及收发器,所述收发器,用于接收经过极化编码的第1码字,所述处理器,用于使用第1码率对第1码字进行译码;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如果对所述第1码字的译码出现错误,则接收第2码字,所述处理器,还用于使用第2码率对第2合并码字进行译码,其中,所述第2合并码字由所述第2码字与所述第1码字合并生成。
结合第六方面,在第六方面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收发器,还用于如果对第i码字的译码出现错误,则接收第i+1码字;所述处理器,还用于使用第i+1码率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译码,其中,所述第i+1合并码字由所述第i+1码字与所述第1码字合并生成。
第七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该传输***可以包括至少一个第五方面所提供的数据发送设备,及至少一个第六方面所提供的数据接收设备。
第八方面,本申请还提供了一存储介质,该存储介质可存储有程序,该程序执行时,可以实现本申请所提供数据发送方法或数据接收方法各个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方法步骤。
采用本申请所提供的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装置、设备与***,可以使得在使用HARQ技术进行数据重传时,在初传码字及重传码字中,用于承载用户数据的比特均所述码字信道容量最大的比特,使得接收设备在对码字进行合并译码时,既可以增加编码增益,又可以增加能量增益,从而可以提高所述码字的译码性能。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申请码字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码字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申请码字的另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数据发送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第3合并码字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第3合并码字的一个信息比特分布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第3合并码字中用户数据复制对应关系的一个示意图;
图8为本申请数据接收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第2合并码字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申请第3合并码字的一个结构示意图;
图11为本申请数据发送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申请数据接收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3为本申请无线通信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发送设备及接收设备可以为需要以无线传输方式进行数据传输的基站、终端等无线通信设备。用户数据是指发送设备发送给接收设备的数据,也是需要接收设备接收的数据。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码字(code word)可以由至少一个比特构成,码字中比特的信道容量可以是指在所述码字传输的过程中,所述比特所承载的数据不发生错误的可能性。信道容量的值通常可以在0至1之间,该比特的信道容量越高,说明采用该比特进行用户数据传输时,出现传输错误的可能性越小。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k可以为HARQ的最大重传次数,通常情况下,k可以为不小于1的正整数。例如,当最大重传次数为1时,k的取值则为1,当最大重传次数为2时,k的取值则为2。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以k+1个码字为一组,用于发送同一组用户数据,第1码字为HARQ的初传码字,第i码字为第i-1次重传时所传输的码字,第i+1码字则为第i次重传时所传输的码字,i=2,3,……,k。
为便于接收设备选择对码字进行解码时的码率,当第1码字的长度为m比特时,第2码字的长度可以也为m比特,并且,当i+1码字的长度则可以为第i码字长度的两倍。其中,m的取值可以为正整数。例如,当m的取值为8,即第1码字的长度为8比特时,第2码字的长度可以也为8比特,第3码字的长度则可以为16比特。
在第1码字中可以包含n个用于承载用户数据的第1信息比特,其中,n的不大于m的正整数。例如,当所述第1码字的长度为8比特时,所述第1码字中可以包含6个用于承载待发送信息的第1信息比特。如图1所示,当第0至第7比特中,信道容量最高的比特位第0至第5比特时,所述第1信息比特可以包括所述第0至第5比特。
在第2码字中,可以包含p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2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2信息比特与一个唯一对应的第1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其中,第2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2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p个比特,第1重传比特包括所述第1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p个比特,p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其中p的取值可以预先设定,也可以根据码字的生成方式确定。其中,每一个所述第2信息比特的信道容量可以均高于每一个所述第1重传比特的信道容量。
例如,当p的值为2时,所述第2码字中可以包括2个第2信息比特,并且所述第1信息比特也包含2个重传比特。如图2所示,如果所述第2码字中信道容量最高的两个比特为第8比特与第13比特,而所述第1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最低的两个比特为第5比特与第3比特,那么第5比特及第3比特即为第1重传比特,因此可以将第13比特作为与第3比特对应的第2信息比特,令第13比特与第3比特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并将第8比特作为第5比特所对应的第2信息比特,令第8比特与第5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在此需要说明的是,为便于描述,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对k+1个码字中的各个比特进行了统一进行编号。
第i+1码字中包含q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i+1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i+1信息比特与一个唯一对应的第i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第i+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i+1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q个比特,第i重传比特包括第i合并码字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q个比特,所述第i合并码字由所述第i码字至所述第1码字合并而成,其中,q为大于n的正整数。
例如,第3码字中可以包含1个第3信息比特,所述第2合并比特段中则包含1个第2重传比特,其中,所述第2合并码字则为由第2码字与第1码字合并构成,该第3信息比特可以为所述第3码字中信道容量最高的1个比特,而该第2重传比特则可以为所述第2信息比特与所述第1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最低的1个比特。如图3所示,如果所述第3码字中信道容量最高的比特为第17比特,而所述第1信息比特及第二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最低的比特为第3比特,那么所述第17比特即为第3信息比特,而第3比特即为第2重传比特,因此可以令第17比特与第3比特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
为减少接收设备需要解码比特数量,在所述第1至所述第k+1码字这k+1个码字的每一个码字中,除了用于承载用户数据的信息比特之外,其他比特可以被称作冻结比特,而所述冻结比特则可以承载相同的预定值。例如,所有冻结比特的值都可以为1,或者,所述冻结比特的值都可以为0。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合并码字是指由至少一个码字合并而成,第1合并码字即为第1码字,第i+1合并码字则由第i+1码字与第i合并码字合并而成。例如,第1合并码字即为第1码字,第2合并码字由第2码字与第1码字合并而成,第3合并码字则由第3码字与第2合并码字合并而成。在此需要说明是的是,本申请中所说的合并是指将码字之间首尾连接从而形成一个新的码字。
下面结合前述码字的结构对本发明数据发送方法及数据接收方法进行说明。
参见图4,为本申请数据发送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该数据发送方法由发送设备执行。
步骤401,发送经过极化编码的第1码字。
在发送第一码字之前,发送设备可以仅预先生成第1码字。
发送设备可以首先选择第1码字中信道容量最高的n个比特作为第1信息比特,然后将长度为n比特的用户数据写入到该n个信息比特中。
为减少接收设备需要译码的比特数量,发送设备还可以所述冻结比特所承载的数据都设置为预定值。
在第1码字各个比特所承载的内容都确定之后,发送设备可以对第1码字进行极化编码,并向接收设备发送经过极化编码的第1码字。
步骤402,在所述第1码字发送完成后,发送经过极化编码的第2码字。
在第1码字发送完成后,如果接收到了接收设备的重传请求,或者满足了其他预定的重传条件,那么发送设备可以再生成并发送经过极化编码的第2码字。
在生成第2码字时,可以首选选取第1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p个比特作为第1目标比特,并选取第2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p个比特作为第2信息比特。在确定第1目标比特与第2信息比特的对应关系,使每一个第1目标比特与一个第2信息比特唯一对应后,发送设备可以将第1目标比特中所述承载的用户数据复制到对应的第2信息比特中。其中,p可以为预设值。
除将第1目标比特中所述承载的用户数据复制到对应的第2信息比特中之外,发送设备还可以将第2码字中的冻结比特所承载的数据也设置为预定值。在第2码字各个比特所承载的内容都确定之后,发送设备可以对第2码字进行极化编码,并向接收设备发送经过极化编码的第2码字。
步骤403,在第i码字发送完成后,发送第i+1码字。
在第i码字发送完成后,如果再次接收到了接收设备的重传请求,或者满足了其他预定的重传条件,那么再生成并发送经过极化编码的第i+1码字。
在生成第i+1码字时,发送设备可以首选选取第i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q个比特作为第i目标比特,并选取第i+1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q个比特作为第i+1信息比特。在确定第i目标比特与第i+1信息比特的对应关系,使每一个第i目标比特与一个第i+1信息比特唯一对应后,发送设备可以将第i目标比特中所述承载的用户数据复制到对应的第i+1信息比特中。其中,q为预设值,并且当i的取值不同时,q的取值也可以各不相同。
除将第i目标比特中所述承载的用户数据复制到对应的第i+1信息比特中之外,发送设备还可以将第i+1码字中的冻结比特所承载的数据也设置为预定值。在第i+1码字各个比特所承载的内容都确定之后,发送设备可以对第i+1码字进行极化编码,并向接收设备发送经过极化编码的第i+1码字。
在另一个实施例中,为进一步减少接收设备的需要译码的比特数量,发送设备也可以在发送第1码字之前就预先生成第1码字至第k+1码字。
具体来说,发送设备在确定k的取值及第1码字至第k+1码字中各个码字的长度后,可以将第k+1码字至第1码字合并为一个第k+1合并码字。以k=2为例,当第1码字的长度为8比特,第2码字的长度为8比特,第三码字的长度为16比特为例。第3合并码字的结构可以如图5所示。
在第k+1合并码字确定之后,所述发送设备可以对第k+1合并码字进行信道估计,从而得到所述第k+1合并码字的极化信道容量分布。然后发送设备可以将用户数据写入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信道容量最高的n个比特;并依次将第k+1码字至第2码字中待复制比特所承载的数据复制到待复制比特所对应的目标比特,其中,第j码字中的待复制比特包括所述第j码字中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所述目标比特为包括第j-1合并码字中除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之外信道容量最高的比特,j=2,3,……k+1;此外,发送设备还可以将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冻结比特所承载的数据设置为预定值,其中,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冻结比特为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除第1至第i+1信息比特之外的其他比特。
例如,当第3合并码字如图5所示时,如果用户数据的长度为6比特,而所述通过信道容量估计确定所述第3合并码字中信道容量最高的6个比特为第0比特、第1比特、第2比特、第4比特、第8比特及第16比特,那么可以首先将用户数据写入到这6个比特中,第1码字至第3码字中的信息比特分布示意图可以如图6所示。
由于第16比特位于第3码字中并且承载有用户数据,因此需要将第16比特所承载的数据复制到第2合并码字的目标比特中,如果通过信道容量估计确定所述第2合并码字中除去第0比特、第1比特、第2比特、第4比特及第8比特之外信道容量最高的比特位第13比特,那么可以将所述第16比特中承载的用户数据复制到第13比特中。
同样的,由于第13比特及第8比特中承载有用户数据,因此需要将第13比特及第8比特所承载的数据复制到第1合并码字的目标比特中,第1合并码字即为第1码字。如果通过信道容量估计确定所述第2合并码字中除去第0比特、第1比特、第2比特及第4比特之外信道容量最高的比特为第3比特及第5比特,那么可以将第13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对应复制到第3比特中,并将第8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对应复制到第5比特中。用户数据复制过程中的对应关系可以如7所示。
除此之外,所述发送设备将第6比特至第7比特、第9比特至第12比特、第14比特至15比特,以及第17比特至第31比特等冻结比特所承载的数据均设置为预定值。
采用此实现方式,可以无需预先设定p的取值及q的取值,并且可以使p及q的取值较小,简化接收设备对码字的解码过程。
在所述第k+1码字发送完成后,如果发送设备再接收到针对该部分用户数据的重传请求,那么发送设备可以重新执行步骤401至步骤403;如果接收设备正确接收到了所述用户数据,那么所述发送设备可以进行其他用户数据的发送。
采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可以使得在使用HARQ技术进行数据重传时,在初传码字及重传码字中,用于承载用户数据的比特均所述码字信道容量最大的比特,使得接收设备在对码字进行合并译码时,既可以增加编码增益,又可以增加能量增益,从而可以提高所述码字的译码性能。
参见图8,为本申请译码方法一个实施例的流程示意图。在本实施例中,第1至第k+1码字的长度及各个比特所承载的内容可以参见前述,在此就不再赘述。
步骤801,接收经过极化编码的第1码字。
接收设备可以首先接收经过极化编码的第1码字。
步骤802,使用第1码率对第1码字进行译码。
在接收到所述第1码字之后,所述接收设备可以使用第1码率对第1码字进行译码。
由于第1码字中携带了用户数据的全部内容,因此如果对第1码字译码成功,那么就可以直接从对第1码字的译码结果中获取用户数据各个比特,进而根据用户数据各个比特位第1码字中的排布方式还原出所述用户数据。
在对第1码字解码时,接收设备可以按照从高比特至低比特的顺序逐比特对所述第1码字的各个比特进行解码。例如当所述第1码字的结构如图1所示时,接收设备可以从第7比特至第0比特逐比特对所述第1码字的各个比特进行解码。
如果对第1码字译码成功,那么接收设备可以从对第1码字进行译码所得出的译码结果中获取用户数据。
步骤803,如果对所述第1码字的译码出现错误,则接收第2码字。
在对第1码字的译码出现错误从而导致对第1码字译码失败时,接收设备可以向发送设备发送重传请求。发送设备在接收到重传请求后,向接收设备发送第2码字。
步骤804,使用第2码率对第2合并码字进行译码。
所述第2合并码字由所述第2码字与所述第1码字合并生成。由于所述第2合并码字的长度长于第1码字,因此所述第2码率需要高于第1码率,通常情况下,所述第2码率的与第1码率的比值可以与第2合并码字与第1码字之间比特长度的比值。
在对第2合并码字解码时,接收设备可以按照从高比特至低比特的顺序逐比特对所述第2合并码字的各个比特进行解码。例如当所述第2合并码字的结构如图9所示时,接收设备可以从第15比特至第0比特逐比特对所述第2合并码字的各个比特进行解码。如果对第2合并码字译码成功,那么接收设备可以从对第2合并码字进行译码所得出的译码结果中获取用户数据。
其中,由于第3比特与第13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因此接收设备可以直接将第13比特的译码结果作为第3比特的页码结果,或者所述第13比特的译码过程确定所述第3比特的译码结果;类似的,接收设备也可以根据第8比特的译码过程或译结果确定第5比特的译码结果。
步骤805,如果对第i码字的译码出现错误,则接收第i+1码字。
在对第i合并码字的译码出现错误时,接收设备可以向发送设备发送重传请求。发送设备在接收到重传请求后,向接收设备发送第i+1码字。
步骤806,使用第i+1码率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译码。
所述第i+i合并码字由所述第i+1码字与所述第i合并码字合并生成。由于所述第i+1合并码字的长度长于第i合并码字,因此所述第i+1码率需要高于第i码率,通常情况下,所述第i+1码率的与第i码率的比值可以与第i+1合并码字与第i合并码字之间比特长度的比值。
在对第i+1合并码字解码时,接收设备可以按照从高比特至低比特的顺序逐比特对所述第i+1合并码字的各个比特进行解码。以i=2为例,第3合并码字的结构可以如图10所示,接收设备可以从第31比特至第0比特逐比特对所述第3合并码字的各个比特进行解码。
在对第i+1合并比特段进行解码时,如果待解码的比特为第1待译码比特,那么根据第2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确定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其中,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为第i信息比特其中之一,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为第i+1信息比特至第k+1信息比特其中之一,并且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与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所承载的数据相同。
如果对第i+1合并码字译码所采用的译码方式为串行抵消译码,那么在对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进行译码时,接收设备已经完成了对第2待译码比特译码,由于第2待译码比特与第1待译码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因此可以直接将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作为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
例如,当第3合并码字的结构如图10所示时,由于第16比特、第13比特及第3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因此可以将第16比特的译码结果作为第13比特的译码结果,并且可以将第13比特及第16比特的译码结果作为第3比特的译码结果。
如果对第i+1合并码字译码所采用的译码方式为列表译码,那么在对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进行译码时,接收设备已经对第2待译码比特进行译码并生成了幸存路径,但是并未根据所述幸存路径的判决分支的分支度量确定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由于第2待译码比特与第1待译码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因此接收设备可以选择对第2待译码比特进行译码过程中所产生幸存路径的相同判决分支,并分别计算每一个所述相同判决分支的分支度量,从而同时确定第2待译码比特与第1待译码比特位的译码结果。
例如,当第3合并码字的结构如图10所示时,由于第16比特、第13比特及第3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因此分别计算每一个所述相同判决分支的分支度量,从而同时确定第16比特、第13比特及第3比特的译码结果。
步骤807,从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译码所得出的译码结果中获取用户数据。
如果对第i+1合并码字译码成功,那么接收设备可以从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译码所得出的译码结果中获取用户数据。
采用本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可以使得在使用HARQ技术进行数据重传时,在初传码字及重传码字中,用于承载用户数据的比特均所述码字信道容量最大的比特,使得接收设备在对码字进行合并译码时,既可以增加编码增益,又可以增加能量增益,从而可以提高所述码字的译码性能。
参见图11,为本申请数据发送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1所示,所述发送设备可以包括第一码字生成单元1101及发送单元1102。
其中,第一码字生成单元1101,用于生成第1码字以及第2码字,其中,所述第1码字中包含n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1信息比特,所述第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1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n个比特,所述第2码字中包含p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2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2信息比特与一个唯一对应的第1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其中,第2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2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p个比特,第1重传比特包括所述第1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p个比特,n为正整数,p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所述第1码字及所述第2码字均为经过极化编码后的码字。发送单元1102,用于发送所述第1码字;在所述第1码字发送完成后,发送经过极化编码后的所述第2码字。
可选的,所述发送单元1102,还用于在第i码字发送完成后,发送第i+1码字,所述第i+1码字中包含q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i+1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i+1信息比特与一个唯一对应的第i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其中,第i+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i+1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q个比特,第i重传比特包括第i合并码字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q个比特,所述第i合并码字由所述第i码字与第i-1合并码字合并而成,i=2,3,……,k,第1合并码字为所述第1码字;k为最大重传次数,q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所述第i码字及第i+1码字均为经过极化编码后的码字。
可选的,所述第1码字与第2码字的长度相等,所述第i+1码字为所述第i码字长度的两倍。所述第1码字至第i+1码字中的冻结比特可以均承载预定值,其中,所述冻结比特为第1码字至第i+1码字中除信息比特之外的其它比特。
可选的,除用于生成所述第1码字与所述第2码字的第一码字生成单元1101之外,所述装置还包括第二码字生成单元,所述第二码字生成单元用于生成第i+1码字。
所述第二码字生成单元包括:第一信道估计子单元,用于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信道估计从而得到所述第i+1合并码字的极化信道容量分布,其中,所述第i+1合并码字由第i+1码字至第1码字按照降序合并而成;目标比特选择子单元,用于选取第1信息比特至第i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q个比特作为第i目标比特;信息比特选取子单元,用于选取所述第i+1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q个比特作为第i+1信息比特;第一复制子单元,用于将每一个所述第i目标比特中所承载的用户数据复制至对应的第i+1信息比特中;第一设置子单元,用于将所述第i+1码字中冻结比特所承载的数据设置为预定值,所述第i+1码字中冻结比特为所述第i+1码字中除第i+1信息比特之外其他比特。
可选的,第1至第k+1码字也可以都由所述第一码字生成单元1101生成。
当第1至第k+1码字都由第一码字生成单元1101生成时,所述第一码字生成单元1101可以包括:第二信道估计子单元,用于对第k+1合并码字进行信道估计,从而得到所述第k+1合并码字的极化信道容量分布,其中,所述第k+1合并码字由第k+1码字至第1码字按照降序合并而成;写入子单元,用于将用户数据写入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信道容量最高的n个比特;第二复制子单元,用于依次将第k+1码字至第2码字中待复制比特所承载的数据复制到待复制比特所对应的目标比特,其中,第j码字中的待复制比特包括所述第j码字中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所述目标比特位包括第j-1合并码字中除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之外信道容量最高的比特,j=2,3,……k+1;第二设置子单元,用于将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冻结比特所承载的数据设置为预定值,其中,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冻结比特为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除承载有用户数据之外的其它比特。
参见图12,为本申请数据接收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如图12所示,所述接收设备可以包括接收单元1201、译码单元1202及获取单元1203。
其中,所述接收单元1201,用于接收经过极化编码的第1码字,其中,所述第1码字中包含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1信息比特,所述第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n个比特;
所述译码单元1202,用于使用第1码率对第1码字进行译码;所述接收单元1201,还用于如果对所述第1码字的译码出现错误,则接收第2码字,其中,所述第2码字中包含p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2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2信息比特与一个相应的第1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所述第2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p个比特,所述第1重传比特包括所述第1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p个比特,n为正整数,p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所述译码单元1202,还用于使用第2码率对第2合并码字进行译码,其中,所述第2合并码字由所述第2码字与所述第1码字合并生成,所述第2码率高于所述第1码率;所述获取单元1203,用于从对第2合并码字进行译码所得出的译码结果中获取用户数据。
可选的,所述接收单元1201,还用于如果对第i码字的译码出现错误,则接收第i+1码字,所述第i+1码字中包含q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i+1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i+1信息比特与一个相应的第i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其中,第i+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q个比特,第i重传比特包括第i合并码字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q个比特,所述第i合并码字由所述第i码字至所述第1码字合并而成,i=2,3,……,k;k为最大重传次数,q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所述译码单元1202,还用于使用第i+1码率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译码,其中,所述第i+1合并码字由所述第i+1码字至所述第1码字合并生成;所述获取单元1203,还用于从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译码所得出的译码结果中获取用户数据。
可选的,所述译码单元1202,具体用于在待译码比特为第1待译码比特时,根据第2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确定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其中,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为第i信息比特其中之一,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为第i+1信息比特至第k+1信息比特其中之一,并且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与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所承载的数据相同。具体来说,所述译码单元1202,可以用于当对第i+1合并码字译码所采用的译码方式为串行抵消译码时,将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作为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或者,用于当对第i+1合并码字译码所采用的译码方式为列表译码时,选择对第2待译码比特进行译码过程中所产生幸存路径的相同判决分支,并分别计算每一个所述相同判决分支的分支度量,从而确定第1待译码比特位的译码结果。
参见图13,为本申请无线通信设备一个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可以是前述实施例中的发送设备或接收设备。
如图13所示,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可以包括:处理器1301、存储器1302及收发器1303等。除此之外,所述无线通信设备还可以包括输出模块、输入模块及传感器等组件,这些组件也可以通过一条或多条总线以总线形结构或星型结构等进行连接及通信。
处理器1301为无线通信设备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无线通信设备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1302内的软件程序和/或模块,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1302内的数据,以执行无线通信设备的各种功能和/或处理数据。所述处理器1301可以由集成电路(integrated circuit,简称IC)组成,例如可以由单颗封装的IC所组成,也可以由连接多颗相同功能或不同功能的封装IC而组成。举例来说,处理器1301可以仅包括中央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简称CPU),也可以是GPU、数字信号处理器(digital signal processor,简称DSP)、及收发器1303中的控制芯片(例如基带芯片)的组合。在本发明实施方式中,CPU可以是单运算核心,也可以包括多运算核心。
所述收发器1303用于建立通信信道,使无线通信设备通过所述通信信道以连接至接收设备,从而实现无线通信设备之间的数据传输。所述收发器1303可以包括无线局域网(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简称wireless LAN)模块、蓝牙模块、基带(base band)模块等通信模块,以及所述通信模块对应的射频(radio frequency,简称RF)电路,用于进行无线局域网络通信、蓝牙通信、红外线通信及/或蜂窝式通信***通信,例如宽带码分多重接入(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WCDMA)及/或高速下行封包存取(high speed downlink packet access,简称HSDPA)。所述收发器1303用于控制无线通信设备中的各组件的通信,并且可以支持直接内存存取(direct memory access)。
在本发明的不同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发器1303中的各种通信模块一般以集成电路芯片(integrated circuit chip)的形式出现,并可进行选择性组合,而不必包括所有收发器1303及对应的天线组。例如,所述收发器1303可以仅包括基带芯片、射频芯片以及相应的天线以在一个蜂窝通信***中提供通信功能。经由所述收发器1303建立的无线通信连接,例如无线局域网接入或WCDMA接入,所述无线通信设备可以连接至蜂窝网(cellularnetwork)或因特网(Internet)。在本发明的一些可选实施方式中,所述收发器1303中的通信模块,例如基带模块可以集成到处理器1301中,典型的如高通(Qualcomm)公司提供的APQ+MDM系列平台。射频电路用于信息收发或通话过程中接收和发送信号。例如,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给处理器1301处理;另外,将设计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所述射频电路包括用于执行这些功能的公知电路,包括但不限于天线***、射频收发机、一个或多个放大器、调谐器、一个或多个振荡器、数字信号处理器、编解码(codec)芯片组、用户身份模块(SIM)卡、存储器1302等等。此外,射频电路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讯***(global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简称GSM)、通用分组无线服务(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简称GPRS)、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WCDMA)、高速上行行链路分组接入技术(high speed uplink packet access,简称HSUPA)、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LTE)、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short messaging service,简称SMS)等。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所述无线通信设备作为发送设备时,所述处理器1301,可以用于生成前述第1码字至第k+1码字;所述收发器1303,则可以用于发送前述第1码字至第k+1码字。其中,前述第1码字至第k+1码字的具体生成方式及具体发送方式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在此就不再赘述。
当所述无线通信设备作为接收设备时,所述收发器1303,可以用于接收前述第1码字至第k+1码字;所述处理器1301,则可以用于对第1合并码字至第k+1合并码字进行解码。其中,第1码字至第k+1码字的接收方式及第1合并码字至第k+1合码字的具体解码方式可以参见前述实施例,在此就不再赘述。
具体实现中,本发明还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其中,该计算机存储介质可存储有程序,该程序执行时可包括本发明提供的数据发送和接收方法的各实施例中的部分或全部步骤。所述的存储介质可为磁碟、光盘、只读存储记忆体(英文:read-only memory,简称ROM)或随机存储记忆体(英文:random access memory,简称RAM)等。
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平台的方式来实现。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可以存储在存储介质中,如ROM/RAM、磁碟、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或者实施例的某些部分所述的方法。
本说明书中的各个实施例均采用递进的方式描述,各个实施例之间相同相似的部分互相参见即可。尤其,对于装置、设备及***实施例而言,由于其基本相似于方法实施例,所以描述的比较简单,相关之处参见方法实施例中的说明即可。
以上所述的本发明实施方式并不构成对本发明保护范围的限定。

Claims (23)

1.一种数据发送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经过极化编码的第1码字,所述第1码字中包含n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1信息比特,n个所述第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1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n个比特;
在所述第1码字发送完成后,发送经过极化编码的第2码字,所述第2码字中包含p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2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2信息比特与一个唯一对应的第1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其中,p个所述第2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2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p个比特,p个所述第1重传比特包括所述第1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p个比特,n为正整数,p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
在第i码字发送完成后,发送第i+1码字,所述第i+1码字中包含q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i+1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i+1信息比特与一个唯一对应的第i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
其中,q个所述第i+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i+1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q个比特,q个所述第i重传比特包括第i合并码字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q个比特,所述第i合并码字由所述第i码字与第i-1合并码字合并而成,i=2,3,……,k,第1合并码字为所述第1码字;k为最大重传次数,q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所述第i码字及第i+1码字均为经过极化编码后的码字。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码字与第2码字的长度相等,所述第i+1码字为所述第i码字长度的两倍。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第1码字至第i+1码字中的冻结比特均承载预定值,其中,所述冻结比特为第1码字至第i+1码字中除信息比特之外的其它比特。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送第i+1码字之前还包括:
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信道估计从而得到所述第i+1合并码字的极化信道容量分布,其中,所述第i+1合并码字由第i+1码字至第1码字按照降序合并而成;
选取第1信息比特至第i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q个比特作为第i目标比特;
选取所述第i+1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q个比特作为q个所述第i+1信息比特;
将每一个所述第i目标比特中所承载的用户数据复制至对应的第i+1信息比特中;
将所述第i+1码字中冻结比特所承载的数据设置为预定值,所述第i+1码字中冻结比特为所述第i+1码字中除第i+1信息比特之外其他比特。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发送第1码字之前还包括:
对第k+1合并码字进行信道估计,从而得到所述第k+1合并码字的极化信道容量分布,其中,所述第k+1合并码字由第k+1码字至第1码字按照降序合并而成;
将用户数据写入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信道容量最高的n个比特;
依次将第k+1码字至第2码字中待复制比特所承载的数据复制到待复制比特所对应的目标比特,其中,第j码字中的待复制比特包括所述第j码字中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所述目标比特为包括第j-1合并码字中除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之外信道容量最高的比特,所述第j,j=2,3,……k+1;
将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冻结比特所承载的数据设置为预定值,其中,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冻结比特为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除承载有用户数据之外的其它比特。
6.一种数据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经过极化编码的第1码字,其中,所述第1码字中包含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1信息比特,n个所述第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n个比特;
对第1码字进行译码;
如果对所述第1码字的译码出现错误,则接收经过极化编码的第2码字,其中,所述第2码字中包含p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2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2信息比特与一个相应的第1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p个所述第2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p个比特,p个所述第1重传比特包括所述第1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p个比特,n为正整数,p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
对第2合并码字进行译码,其中,所述第2合并码字由所述第2码字与所述第1码字合并生成;
从对第2合并码字进行译码所得出的译码结果中获取用户数据;
如果对第i码字的译码出现错误,则接收第i+1码字,所述第i+1码字中包含q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i+1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i+1信息比特与一个相应的第i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其中,q个所述第i+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q个比特,q个所述第i重传比特包括第i合并码字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q个比特,所述第i合并码字由所述第i码字至所述第1码字合并而成,i=2,3,……,k;k为最大重传次数,q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
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译码,其中,所述第i+1合并码字由所述第i+1码字与所述第1码字合并生成;
从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译码所得出的译码结果中获取用户数据,所述第i码字及第i+1码字均为经过极化编码后的码字。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码字与第2码字的长度相等,且第i+1码字为第i码字长度的两倍。
8.如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译码包括:
如果待译码比特为第1待译码比特,那么根据第2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确定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其中,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为第i信息比特其中之一,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为第i+1信息比特至第k+1信息比特其中之一,并且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与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所承载的数据相同。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第2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确定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包括:
当对第i+1合并码字译码所采用的译码方式为串行抵消译码时,将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作为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根据第2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确定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包括:
当对第i+1合并码字译码所采用的译码方式为列表译码时,选择对第2待译码比特进行译码过程中所产生幸存路径的相同判决分支,并分别计算每一个所述相同判决分支的分支度量,从而确定第1待译码比特位的译码结果。
11.一种发送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码字生成单元,用于生成第1码字以及第2码字,其中,所述第1码字中包含n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1信息比特,n个所述第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1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n个比特,所述第2码字中包含p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2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2信息比特与一个唯一对应的第1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其中,p个所述第2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2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p个比特,p个所述第1重传比特包括所述第1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p个比特,n为正整数,p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所述第1码字及所述第2码字均为经过极化编码后的码字;
发送单元,用于发送所述第1码字;在所述第1码字发送完成后,发送经过极化编码后的所述第2码字;
所述发送单元,还用于在第i码字发送完成后,发送第i+1码字,所述第i+1码字中包含q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i+1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i+1信息比特与一个唯一对应的第i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
其中,q个所述第i+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第i+1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q个比特,q个所述第i重传比特包括第i合并码字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q个比特,所述第i合并码字由所述第i码字与第i-1合并码字合并而成,i=2,3,……,k,第1合并码字为所述第1码字;k为最大重传次数,q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所述第i码字及第i+1码字均为经过极化编码后的码字。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码字与第2码字的长度相等,所述第i+1码字为所述第i码字长度的两倍。
13.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码字至第i+1码字中的冻结比特均承载预定值,其中,所述冻结比特为第1码字至第i+1码字中除信息比特之外的其它比特。
14.如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第二码字生成单元,所述第二码字生成单元包括:
第一信道估计子单元,用于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信道估计从而得到所述第i+1合并码字的极化信道容量分布,其中,所述第i+1合并码字由第i+1码字至第1码字按照降序合并而成;
目标比特选择子单元,用于选取第1信息比特至第i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q个比特作为第i目标比特;
信息比特选取子单元,用于选取所述第i+1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q个比特作为q个所述第i+1信息比特;
第一复制子单元,用于将每一个所述第i目标比特中所承载的用户数据复制至对应的第i+1信息比特中;
第一设置子单元,用于将所述第i+1码字中冻结比特所承载的数据设置为预定值,所述第i+1码字中冻结比特为所述第i+1码字中除第i+1信息比特之外其他比特。
15.如权利要求11至13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码字生成单元包括:
第二信道估计子单元,用于对第k+1合并码字进行信道估计,从而得到所述第k+1合并码字的极化信道容量分布,其中,所述第k+1合并码字由第k+1码字至第1码字按照降序合并而成;
写入子单元,用于将用户数据写入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信道容量最高的n个比特;
第二复制子单元,用于依次将第k+1码字至第2码字中待复制比特所承载的数据复制到待复制比特所对应的目标比特,其中,第j码字中的待复制比特包括所述第j码字中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所述目标比特为包括第j-1合并码字中除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之外信道容量最高的比特,j=2,3,……k+1;
第二设置子单元,用于将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冻结比特所承载的数据设置为预定值,其中,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冻结比特为所述第k+1合并码字中除承载有用户数据之外的其它比特。
16.一种接收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接收单元、译码单元及获取单元;
所述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经过极化编码的第1码字,其中,所述第1码字中包含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1信息比特,n个所述第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n个比特;
所述译码单元,用于对第1码字进行译码;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如果对所述第1码字的译码出现错误,则接收经过极化编码的第2码字,其中,所述第2码字中包含p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2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2信息比特与一个相应的第1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p个所述第2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p个比特,p个所述第1重传比特包括所述第1信息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p个比特,n为正整数,p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
所述译码单元,还用于对第2合并码字进行译码,其中,所述第2合并码字由所述第2码字与所述第1码字合并生成;
所述获取单元,用于从对第2合并码字进行译码所得出的译码结果中获取用户数据;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如果对第i码字的译码出现错误,则接收第i+1码字,所述第i+1码字中包含q个承载有用户数据的第i+1信息比特,并且每一个所述第i+1信息比特与一个相应的第i重传比特所承载的用户数据相同,其中,q个所述第i+1信息比特包括所述码字中信道容量从高到低排序的前q个比特,q个所述第i重传比特包括第i合并码字承载有用户数据的比特中信道容量从低到高排序的前q个比特,所述第i合并码字由所述第i码字至所述第1码字合并而成,i=2,3,……,k;k为最大重传次数,q为不大于n的正整数;
所述译码单元,还用于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译码,其中,所述第i+1合并码字由所述第i+1码字与所述第1码字合并生成;
所述获取单元,还用于从对第i+1合并码字进行译码所得出的译码结果中获取用户数据,所述第i码字及第i+1码字均为经过极化编码后的码字。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1码字与第2码字的长度相等,且第i+1码字为第i码字长度的两倍。
18.如权利要求16或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译码单元,具体用于在待译码比特为第1待译码比特时,根据第2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确定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其中,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为第i信息比特其中之一,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为第i+1信息比特至第k+1信息比特其中之一,并且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与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所承载的数据相同。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译码单元,具体用于当对第i+1合并码字译码所采用的译码方式为串行抵消译码时,将所述第2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作为所述第1待译码比特的译码结果。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译码单元,具体用于当对第i+1合并码字译码所采用的译码方式为列表译码时,选择对第2待译码比特进行译码过程中所产生幸存路径的相同判决分支,并分别计算每一个所述相同判决分支的分支度量,从而确定第1待译码比特位的译码结果。
21.一种终端,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至20任一项所述的设备。
22.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如权利要求11至20任一项所述的设备。
23.一种无线通信***,其他特征在于,包括一个或多个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终端,以及一个或多个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基站。
CN201680085091.0A 2016-05-10 2016-05-10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Active CN10907591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16/081553 WO2017193281A1 (zh) 2016-05-10 2016-05-10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9075911A CN109075911A (zh) 2018-12-21
CN109075911B true CN109075911B (zh) 2020-12-08

Family

ID=602660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85091.0A Active CN109075911B (zh) 2016-05-10 2016-05-10 数据发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发送设备与接收设备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26651B2 (zh)
EP (1) EP3444984B1 (zh)
JP (1) JP2019515592A (zh)
CN (1) CN109075911B (zh)
WO (1) WO201719328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12948B1 (en) * 2018-04-30 2019-06-04 Polaran Yazilim Bilisim Danismanlik Ithalat Ihracat Sanayi Ticaret Limited Sirketi Method and system for retransmitting data using systematic polar coding
CN113691300A (zh) 2018-12-25 2021-11-2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WO2020150923A1 (en) * 2019-01-23 2020-07-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Rate-splitting construction of polar coded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scheme
CN112118074B (zh) * 2019-06-21 2021-12-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12A (zh) * 1994-09-30 1996-10-16 株式会社理光 编码与解码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83918B (zh) * 2007-11-26 2010-11-03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自适应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方法
CN101183919B (zh) * 2007-11-26 2011-09-14 华中科技大学 一种组合的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方法
CN102122966B (zh) * 2011-04-15 2012-11-14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信道极化的交错结构重复码的编码器及其编译码方法
CN102164025B (zh) * 2011-04-15 2013-06-05 北京邮电大学 基于重复编码和信道极化的编码器及其编译码方法
KR102007770B1 (ko) * 2012-12-14 2019-08-0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패킷의 부호화 방법과 그 복호화 장치 및 방법
CN104038234B (zh) * 2013-03-07 2017-09-2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性码的译码方法和译码器
CN103281166B (zh) * 2013-05-15 2016-05-25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极化码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传输方法
CA2972642C (en) 2014-03-21 2020-05-2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olar code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7819545B (zh) * 2016-09-12 2020-02-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极化码的重传方法及装置
CN108631942A (zh) * 2017-03-24 2018-10-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编码方法、译码方法、装置和设备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512A (zh) * 1994-09-30 1996-10-16 株式会社理光 编码与解码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444984A1 (en) 2019-02-20
CN109075911A (zh) 2018-12-21
EP3444984B1 (en) 2022-02-23
EP3444984A4 (en) 2019-04-17
US20190074928A1 (en) 2019-03-07
WO2017193281A1 (zh) 2017-11-16
US10826651B2 (en) 2020-11-03
JP2019515592A (ja) 2019-06-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586843B (zh) 通信***中冗余版本的设计方案
CN108347302B (zh) 一种编译码方法和终端
US10826651B2 (en) Data sending method, data receiving method, sending device, and receiving device
RU2715523C1 (ru) Устройство и способ полярного кодирования и декодирования полярного кода
CN107342845B (zh) 一种速率匹配的方法和装置
US10484137B2 (en) Polar code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method and apparatus
US20190393978A1 (en) Communications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12636879B (zh) 基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的码块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10999089A (zh) 方法和装置
CN108599891B (zh) 编码方法、编码装置和通信装置
EP4156579A1 (en) Polar code en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polar code decod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159179B2 (en) Enhanced information sequences for polar codes
US11152959B2 (en) Enhanced information sequences for polar codes
CN109120373B (zh) 一种信道编码方法、数据接收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09756307A (zh) 数据重传方法及装置
US11515894B2 (en) Enhanced information sequences for polar codes
CN112260697B (zh) 译码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971337B (zh) 信道编码方法及装置
JP7222458B2 (ja) Polar Polar符号を利用して符号化および復号化を行う方法および装置
EP4283901A1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08134648B (zh) 广播信道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设备
CN114415946A (zh) 解速率匹配的方法及装置、终端设备、芯片及存储介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