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88926A - 通信中继***及方法 - Google Patents

通信中继***及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88926A
CN108988926A CN201810025221.2A CN201810025221A CN108988926A CN 108988926 A CN108988926 A CN 108988926A CN 201810025221 A CN201810025221 A CN 201810025221A CN 108988926 A CN108988926 A CN 10898892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ation device
master station
switching timing
signal
tim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Withdrawn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25221.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川畑贤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shiba Corp, Toshiba Infrastructure Systems and Solutions Corp filed Critical Toshiba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98892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88926A/zh
Withdrawn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14Relay systems
    • H04B7/15Active relay systems
    • H04B7/155Ground-based stations
    • H04B7/15564Relay station antennae loop interference reduc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9Repeaters
    • H04B10/291Repeaters in which processing or amplification is carried out without conversion of the main signal from optical form
    • H04B10/299Signal waveform processing, e.g. reshaping or reti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5Arrangements specific to fibre transmission
    • H04B10/2575Radio-over-fibre, e.g. radio frequency signal modulated onto an optical carrier
    • H04B10/25752Optical 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7Arrangements for networking
    • H04B10/272Star-type networks or tree-type network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0Transmission systems employing electromagnetic waves other than radio-waves, e.g.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or employing corpuscular radiation, e.g. quantum communication
    • H04B10/29Repea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03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physical layer control
    • H04B7/2609Arrangements for range control, e.g. by using remote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24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 H04B7/26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for communication between two or more posts at least one of which is mobile
    • H04B7/2662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System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71Arrangements for Wireless Tim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TDMA] System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78Time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87Inter base stations synchronisation
    • H04B7/269Master/slave synchronis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3Arrangements to increase tolerance to errors in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ti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4/00Network topologies
    • H04W84/18Self-organising networks, e.g. ad-hoc networks or sensor networks
    • H04W84/20Master-slave selection or change arrangem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Synchronisation In Digital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抑制不同的运营商间的时分定时的偏差,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的持续性。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是以下通信中继***:具有将来自以TDD方式进行通信的多个基站***的各个基站***的信号变换为光数字信号而发送至主站装置的多个高频单元及主站装置,经由多个子站装置之中对应的子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基站***之间进行通信的中继,其中,多个高频单元、主站装置及多个子站装置之中至少某一个装置具有学习信号输入端口,一个装置的设定部基于被输入至学习信号输入端口的学习信号,生成基准收发切换定时信号而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一个装置以外的装置的校正部配合于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

Description

通信中继***及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通信中继***及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便携电话、智能手机等移动通信终端装置中利用的无线传输方式,已知将不同的两个频带分别作为下行信号/上行信号而成对使用的FDD(频分双工(FrequencyDivision Duplex))方式、和由下行信号及上行信号共用同一频带而时分使用的TDD(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 Duplex))方式。
此外,已知由多个运营商(carrier:通信服务提供公司)共用用于使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能够在屋内等死区中使用的中继器(repeater)***(通信中继***)的共用中继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00616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平11-008879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08-237731号公报
然而,在FDD方式的无线传输方式中,在下行的频带和上行的频带之间,需要一定的频率间隔(Gap),由于可利用的频率吃紧等,在近年,TDD方式的无线传输方式的利用增加。
因此,认为在共用中继器***中利用了TDD方式的无线传输方式的装置也增加。
并且,在采用了TDD方式的无线传输方式的共用中继器***中,如果在邻接频带中使用的不同的运营商之间,在时分的定时上产生偏差,则相互产生干扰,存在服务质量的恶化或者服务停止的顾虑。
发明内容
本发明就是鉴于上述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不同的运营商间的时分定时的偏差、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的持续性的通信中继***及方法。
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是以下通信中继***:具有将来自以TDD方式进行通信的多个基站***的各个基站***的信号变换为光数字信号而发送至主站装置的多个高频单元及主站装置,经由多个子站装置之中对应的子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基站***之间进行通信的中继。
多个高频单元、主站装置及多个子站装置之中至少某一个装置具有学习信号输入端口,一个装置的设定部基于被输入至学习信号输入端口的学习信号,生成基准收发切换定时信号而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
由此,一个装置以外的装置的校正部配合于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
附图说明
图1是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的概要结构框图。
图2是第一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图3是基于PTP的时刻同步处理过程的说明图。
图4是收发切换定时的设定处理的处理流程图。
图5是第二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图6是第三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图7是第四方式中的主站装置与RFU及子站装置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图8是第五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图9是第五方式中的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
标号说明
10 通信中继***
11-1~11-7 基站***
12-1~12-6 RFU
13 主站装置
13A 主站装置
14-1~14-8 子站装置
15-1~15-14 子单元
16 移动通信终端装置
21-1~21-6、25 GMC单元
22-1~22-6 基站装置
26 LAN
31 GPS单元
35 地上数字播送调谐器
37 原子钟
40 监视装置
50 学习信号生成装置
ANT1~ANT7 天线单元
LC1~LC7、LC11、LC21 光缆
St、St0、St1、St2 基准定时信号
具体实施方式
接着参照附图,详细说明实施方式。
图1是具有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的通信***的概要结构框图。
通信***10若大致区分,则如图1所示,具备基站***11-1~11-7、通信中继***20、天线单元ANT1~ANT8、以及移动通信终端装置16-1~16-7。
在上述结构中,通信中继***20具备高频单元(射频单元(Radio FrequencyUnit):以下,称为RFU)12-1~12-6、主站装置13、以及子站装置14-1~14-8。
接着详细说明通信***10的结构。
首先,说明基站***11-1~11-7的结构。
基站***11-1具备接收来自GNSS(全球导航卫星***(Global NavigationSatellite System))的GNSS信号而输出基准时刻数据DST1的祖时钟(grand masterclock)(GMC)单元21-1、和基于基准时刻数据DST1进行控制而经由载波频带f1的高频通信信号SC1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在图1中,显示为BS)22-1。另外,在图中,将GMC单元记载为GMC(以下,同样)。
基站***11-2具备接收GNSS信号而输出基准时刻数据DST2的祖时钟(GMC)单元21-2、和基于基准时刻数据DST2进行控制而经由载波频带f1的高频通信信号SC2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22-2。
基站***11-3具备接收GNSS信号而输出基准时刻数据DST3的祖时钟(GMC)单元21-3、和基于基准时刻数据DST3进行控制而经由载波频带f2的高频通信信号SC3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22-3。
基站***11-4具备接收GNSS信号而输出基准时刻数据DST4的祖时钟(GMC)单元21-4、和基于基准时刻数据DST4进行控制而经由载波频带f2的高频通信信号SC4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22-4。
基站***11-5具备接收GNSS信号而输出基准时刻数据DST5的祖时钟(GMC)单元21-5、和基于基准时刻数据DST5进行控制而经由载波频带f1的高频通信信号SC5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22-5。
基站***11-6具备接收GNSS信号而输出基准时刻数据DST6的祖时钟(GMC)单元21-6、和基于基准时刻数据DST6进行控制而经由载波频带f3的高频通信信号SC6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22-6。
基站***11-7具备接收GNSS信号而输出基准时刻数据DST7的祖时钟(GMC)单元21-7、和基于基准时刻数据DST7进行控制而经由载波频带f3的高频通信信号SC7进行通信的基站装置22-7。
接着分别说明通信中继***20的结构。
首先,说明构成通信中继***20的RFU12-1~12-6。
RFU12-1从基站***11-1经由同轴电缆等多个通信电缆接收与多个移动体通信终端装置对应的多个高频通信信号SC1。并且,RFU12-1将高频通信信号SC1多路复用成光数字信号SLD1后经由光缆LC1发送至主站装置13。
RFU12-2从基站***11-2经由同轴电缆等多个通信电缆接收与多个移动体通信终端装置对应的多个高频通信信号SC2。并且,RFU12-2将高频通信信号SC2多路复用成光数字信号SLD2后经由光缆LC2发送至主站装置13。
进而,RFU12-2从基站***11-3经由同轴电缆等多个通信电缆接收与多个移动体通信终端装置对应的多个高频通信信号SC3。并且,RFU12-2将高频通信信号SC3多路复用成光数字信号SLD3后经由光缆LC3发送至主站装置13。
RFU12-3从基站***11-4经由同轴电缆等多个通信电缆接收与多个移动体通信终端装置对应的多个高频通信信号SC4。并且,RFU12-3将高频通信信号SC4多路复用成光数字信号SLD4后经由光缆LC4发送至主站装置13。
RFU12-4从基站***11-5经由同轴电缆等多个通信电缆接收与多个移动体通信终端装置对应的多个高频通信信号SC5。并且,RFU12-4将高频通信信号SC5多路复用成光数字信号SLD5后经由光缆LC5发送至主站装置13。
RFU12-5从基站***11-6经由同轴电缆等多个通信电缆接收与多个移动体通信终端装置对应的多个高频通信信号SC6。并且,RFU12-5将高频通信信号SC6多路复用成光数字信号SLD6后经由光缆LC6发送至主站装置13。
RFU12-6从基站***11-7经由同轴电缆等多个通信电缆接收与多个移动体通信终端装置对应的多个高频通信信号SC7。并且,RFU12-6将高频通信信号SC7多路复用成光数字信号SLD7后经由光缆LC7发送至主站装置13。
接着说明构成通信中继***20的子站装置14-1~14-8。
子站装置14-1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1经由天线单元ANT1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在图1中,显示为SUB)15-1、和利用载波频带f2经由天线单元ANT1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2。
子站装置14-2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1经由天线单元ANT2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3、和利用载波频带f2经由天线单元ANT2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4。
子站装置14-3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1经由天线单元ANT3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5、和利用载波频带f3经由天线单元ANT3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6。
子站装置14-4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1经由天线单元ANT4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7。
子站装置14-5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1经由天线单元ANT5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8、和利用载波频带f2经由天线单元ANT5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9。
子站装置14-6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1经由天线单元ANT6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10、利用载波频带f2经由天线单元ANT6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11、以及利用载波频带f3经由天线单元ANT6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12。
子站装置14-7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2经由天线单元ANT7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13。
子站装置14-8具备利用载波频带f3经由天线单元ANT8而与移动通信终端装置进行通信的子单元15-14。
接下来说明构成通信中继***20的主站装置。
主站装置13具有作为学习信号输入端口的信号输入端口13P,在信号输入端口13P连接有学习信号生成装置50,向信号输入端口13P输入作为学习信号的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
在此,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是成为通信中继***20整体的收发切换定时的基准的信号。
并且,主站装置13基于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生成基准收发切换定时信号并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
进而,主站装置13对RFU12-1~12-6侧即运营商间的延迟差及子站装置14-1~14-8侧的延迟差进行校正,抑制天线单元ANT1~ANT8中的实际效果上的收发切换定时(TDD定时)的偏差。之所以这样地抑制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是因为,在上述结构中,如果设为天线单元ANT1~ANT8被配置在收发波能够相互干扰的范围内,则会由于每个运营商的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而相互干扰,不能进行正确的通信。
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主站装置13对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进行检测调整,从而防止天线单元ANT1~ANT8的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所引起的相互干扰。
据此,与仅在子站装置14-1~14-8侧防止相互干扰的情况相比,能够大幅降低子站装置14-1~14-8侧的负担,能够降低***构筑成本及***运营成本。
在此,说明TDD定时的偏差原因。
作为TDD定时的偏差原因,可列举(1)运营商间的延迟差及(2)子站装置间的延迟差。
作为运营商间的延迟差,例如,考虑以下的五个。
(1.1)各运营商中的祖时钟(GMC)单元21-1~21-6的个体差所导致的GMC(基准时钟)彼此的偏差。
(1.2)各运营商中的基站装置22-1~22-7的个体差所导致的(处理)延迟差。
(1.3)到与各运营商的基站装置22-1~22-7对应的RFU12-1~12-6为止的信号线路长度的差所导致的(传输)延迟差。
(1.4)各RFU12-1~12-6中的检测电路的个体差所导致的(处理)延迟差。
(1.5)各RFU12-1~12-6和主站装置13之间的光缆LC1~LC6的电缆长度的差所导致的(传输)延迟差。
此外,作为子站装置中的延迟差,例如,考虑以下的两个。
(2.1)各子站装置14-1~14-8和主站装置13之间的光缆的电缆长度的差所导致的(传输)延迟差。
(2.2)各子站装置14-1~14-8的个体差所导致的(处理)延迟差。
上述的TDD定时的偏差的原因之中,关于(2)子站装置的延迟差的校正可以通过以往的各种方法来进行,因此以下,说明关于(1)运营商间的延迟差的校正。
从主站装置13来看的情况下,运营商间的延迟差在实际效果上可视为在各RFU12-1~12-6和主站装置13之间产生的延迟差。因此,对在各RFU12-1~12-6和主站装置13之间产生的延迟差(偏差)进行校正即可。
在该情况下,根据主站装置13、RFU12-1~12-6或者子站装置14-1~14-8的各个是否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而处理方式不同。
作为在该情况下的方式,能够设想全部状态的组合,但从现实的观点来看,以以下的五个方式为例进行说明。
(1)第一方式:主站装置13及全部RFU12-1~12-6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2)第二方式:仅主站装置13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3)第三方式:仅某一个RFU(例如,RFU12-1)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4)第四方式:仅某一个子站装置14-X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5)第五方式:主站装置13、RFU12-1~12-6或者子站装置14-1~14-8都不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以下,以此顺序说明结构及动作。
(1)主站装置13及全部RFU12-1~12-6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作为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的方式,考虑主站装置13及全部RFU12-1~12-6全部具备GPS接收机、GMC单元、地上数字调谐器或者原子钟的某个装置(或者连接有某个装置)的情况。
此外,考虑主站装置13、RFU12-1~12-6及/或子站装置14-1~14-8之中至少某一个装置具备GPS接收机、GMC单元、地上数字调谐器或者原子钟的某个装置,其他全部装置对应IEEE1588中规定的PTP(精确时间协议(Precision Time Protocol))的情况等。
在此,以主站装置13与GMC单元连接、RFU12-1~12-6的全部对应IEEE1588中规定的PTP(精确时间协议(Precision Time Protocol))的情况为例说明时刻同步过程。
PTP用于进行连接到LAN(局域网(Local Area Network))的设备间的时刻同步,在本例中,主站装置13和RFU12-1~12-6作为通过光缆LC1~LC6连接的LAN而发挥作用。
在该情况下,主站装置13需要与RFU12-1~12-6、以及基站***11-1~11-6之间作为整体而取得时刻同步,但首先,说明在RFU12-1和主站装置13之间单独地进行时刻同步的过程。
图2是第一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在主站装置13和RFU12-1之间单独地进行时刻同步的情况下,主站装置13具有对作为BC(边界时钟(Boundary Clock))而从GMC单元25经由LAN26传输的时刻信息进行校正并再次发送至RFU12-1的功能。
此外,在PTP中,GMC单元21相对于作为从属而发挥作用的主站装置13,作为主部分而发挥作用。
进而,在PTP中,将主站装置13设为相对于RFU12-1作为主部分而发挥作用,将RFU12-1设为作为从属而发挥作用。
图3是基于PTP的时刻同步处理过程的说明图。
首先,在时刻t0,主站装置13对RFU12-1发送用于进行时刻同步精度信息的通知的通知消息(Announce Message)AM。
由此,RFU12-1掌握表示在发送通知消息AM后的规定时间内发送时刻同步精度信息的意思。
接下来,在时刻t1,主站装置13对RFU12-1发送作为事件消息(Event Message)的同步消息(Sync Message)SM。
在该情况下,在同步消息SM中,记录有该同步消息SM的发送时刻即时刻t1。
并且,在时刻t2,若RFU12-1接收同步消息SM,则记录接收时刻t2。
进而,RFU12-1在时刻t3,为了将表示接收到同步消息SM的意思通知给主站装置13,发送延迟请求消息(Delay Request Message)DRM。
在该情况下,在延迟请求消息DRQM中,记录有该延迟请求消息DRM的发送时刻即时刻t3。
并且,在时刻t4,主站装置13若接收延迟请求消息DRM,则记录接收时刻t4。
进而,主站装置13将记录了延迟请求消息DRM的接收时刻t4的延迟响应消息(Delay Response Message)DRPM发送至RFU12-1。
接着,说明上述状态下的时刻差的计算方法。
在此,设为RFU12-1具有的时钟的时刻和主站装置13具有的时钟的时刻偏差偏移时间TOF1。
因此,在上述例子的情况下,关于从主站装置13(主)向RFU12-1(从属)方向的时刻差及从RFU12-1(从属)向主站装置13(主)方向的时刻差,在无论哪个方向上传输延迟时间DLY1都相等的情况下,以下的关系成立。
·从主站装置13(主)向RFU12-1(从属)方向的时刻差
t2-t1=DLY1+TOF1……(1)
·从RFU12-1(从属)向主站装置13(主)方向的时刻差
t4-t3=DLY1-TOF1……(2)
它们的结果是,RFU12-1根据式(1)和式(2)之和,计算传输延迟时间DLY1,根据式(1)和式(2)之差,计算偏移时间TOF1。
即,
DLY1=((t2-t1)+(t4-t3))/2……(3)
TOF1=((t2-t1)-(t4-t3))/2……(4)
同样,RFU12-2计算与主站装置13对应的偏移时间TOF2及传输延迟时间DLY2。此外,RFU12-3计算与主站装置13对应的偏移时间TOF3及传输延迟时间DLY3。此外,RFU12-4计算与主站装置13对应的偏移时间TOF4及传输延迟时间DLY4。此外,RFU12-5计算与主站装置13对应的偏移时间TOF5及传输延迟时间DLY5。此外,RFU12-6计算与主站装置13对应的偏移时间TOF6及传输延迟时间DLY6。
它们的结果是,RFU12-1~12-6基于所计算出的传输延迟时间DLY1~DLY6及偏移时间TOF1~TOF6,始终进行该RFU12-1~12-6内的时刻校正,实现高精度的时刻同步。
接着说明收发切换定时的设定。
图4是收发切换定时的设定处理的处理流程图。
首先,主站装置13判别是否向作为学习信号输入端口的信号输入端口13P输入了学习信号(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步骤S11)。
在步骤S11的判别中没有向信号输入端口13P输入学习信号的情况下(步骤S11;否),成为待机状态,继续执行通常处理。
在步骤S11的判别中向信号输入端口13P输入了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作为学习信号的情况下,主站装置13基于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生成收发切换定时信号(步骤S12)。
并且,主站装置13将所生成的收发切换定时信号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向RFU12-1~12-6进行通知并结束处理(步骤S13)。
由此,RFU12-1~12-6使用同步的时刻,以在基准收发切换定时进行切换的方式配合于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
其结果是,主站装置13和RFU12-1~12-6之间的收发切换定时成为同步于基于作为学习信号而输入的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的基准收发切换定时,因此能够抑制不同的运营商间的时分定时的偏差,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的持续性。
以上的说明是在主站装置13上连接有GMC单元的情况下的说明,但即使是在主站装置13中具备(或者连接有)GPS接收机、地上数字调谐器或者原子钟的某个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同样的过程来应用。
(2)仅主站装置13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在该情况下,作为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的方式,考虑在主站装置13上连接有学习信号生成装置50、且全部RFU12-1~12-6不对应在IEEE1588中规定的PTP的情况等。
图5是第二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在该情况下,若主站装置13从作为学习信号输入端口的信号输入端口13P被输入了作为学习信号的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则主站装置13基于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生成收发切换定时信号,将所生成的收发切换定时信号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作为基准定时信号St而对RFU12-1~12-6同时并行地送出。
其结果是,各RFU12-1~12-6进行与对应的光缆LC1~LC6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校正,能够成为与RFU12-1~12-6之间在实际效果上没有延迟差的状态(或者规定允许值范围内的状态)。
并且,与(1)的情况同样,在进行了时刻同步的状态下,RFU12-1~12-6以将基于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而生成的收发切换定时信号St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进行切换的方式,配合于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因此能够抑制不同的运营商间的时分定时的偏差,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的持续性。
(3)仅某一个RFU(例如,RFU12-1)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图6是第三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在图6中,RFU12-1具有作为学习信号输入端口的信号输入端口12-1P,在信号输入端口12-1P上连接有学习信号生成装置50而被输入作为学习信号的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因此与该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相对应地生成基准收发定时信号,作为基准定时信号St0而对主站装置13送出。主站装置13基于基准定时信号St0,对RFU12-2~12-6同时并行地送出定时信号St。
其结果是,主站装置13进行与对应的光缆LC1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传输延迟的校正,各RFU12-2~12-6进行与光缆LC1的传输线路长度及对应的光缆LC2~LC6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传输延迟的校正,能够成为与RFU12-1~12-6之间在实际效果上没有延迟差的状态(或者规定允许值范围内的状态)。
并且,与(1)的情况同样,在进行了时刻同步的状态下,RFU12-1~12-6以主站装置13和RFU12-1~12-6在与所输入的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对应的收发切换定时信号St0、以及与基准收发切换定时信号St对应的基准收发切换定时进行切换的方式,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因此能够抑制不同的运营商间的时分定时的偏差,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的持续性。
(4)仅某一个子站装置14-X(X:1~8)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图7是第四方式中的主站装置与RFU及子站装置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在图7中,仅子站装置14-1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
在图7中,子站装置14-1具有作为学习信号输入端口的信号输入端口12-1P,在信号输入端口14-1P上连接有学习信号生成装置50而被输入作为学习信号的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因此与该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相对应地对主站装置13送出基准定时信号St0,主站装置13基于进行了与对应的光缆LC11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校正的基准定时信号St0,对RFU12-1~12-6同时并行地送出基准定时信号St。
其结果是,各RFU12-1~12-6进行与光缆LC11的传输线路长度及对应的光缆LC1~LC6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校正,能够成为与RFU12-1~12-6之间在实际效果上没有延迟差的状态(或者规定允许值范围内的状态)。
在该状态下,主站装置13和RFU12-1~12-6在与所输入的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对应的收发切换定时信号St0、以及与基准收发切换定时信号St对应的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
因此,能够抑制不同的运营商间的时分定时的偏差,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的持续性。
另外,在主站装置13和各子站装置14-1~14-8之间,通过一个或多个光缆来连接,但在同一子站装置的光缆彼此中,传输线路长度也可以被视为相同。
(5)主站装置13、RFU12-1~12-6或者子站装置14-1~14-8都不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的情况。
图8是第五方式中的主站装置和RFU之间的连接结构说明图。
并且,在该状态下,若主站装置13从作为学习信号输入端口的信号输入端口13P被输入作为学习信号的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则主站装置13基于绝对基准定时信号Sref而生成收发切换定时信号,将所生成的收发切换定时信号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作为基准定时信号St1而对RFU12-1~12-6同时并行地送出。
由此,RFU12-1~12-6进行与对应的光缆LC1~LC6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校正,成为与RFU12-1~12-6之间在实际效果上没有延迟差的状态(或者规定允许值范围内的状态)。
因而,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被校正,能够抑制不同的运营商间的时分定时的偏差,确保服务质量的提高及服务的持续性。
此外,也可以是,在检测各运营商中的各RFU12-1~12~6的收发切换定时时,主站装置13内的电路还判定同步保护状态的好坏,向RFU12-1~12-6发送以与所判定的同步保护状态更好的RFU对应的收发切换定时为基准的定时信号,各RFU12-1~12-6进行与对应的光缆LC1~LC6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校正,成为与RFU12-1~12-6之间在实际效果上没有延迟差的状态(或者规定允许值范围内的状态)。
此外,也可以是,在主站装置上连接有定时产生器(generator),主站装置13将与定时产生器对应的定时信号发送至RFU12-1~12-6,各RFU12-1~12-6进行与对应的光缆LC1~LC6的传输线路长度相应的校正,成为RFU12-1~12-6彼此中相对于主站装置13在实际效果上没有延迟差的状态(或者规定允许值范围内的状态)。
图9是第五方式中的第一变形例的说明图。
在本第一变形例中,对于主站装置13,经由光缆LC21而连接有其他主站装置13A,该其他主站装置13A具有作为学习信号输入端口的信号输入端口13P,且在信号输入端口13P上连接学习信号生成装置50而具有成为绝对基准的定时(定时信号)。
其结果是,对主站装置13来说,其他主站装置13A与GPS接收机、GMC单元、地上数字调谐器或者原子钟的某个装置等价,所以主站装置13能够通过与上述的第二方式同样的过程而成为与RFU12-1~12-6之间没有延迟差的状态(或者规定允许值范围内的状态)。
本实施方式的主站装置13具备CPU等控制装置、ROM(只读存储器(Read OnlyMemory))或RAM等存储装置、以及HDD、CD驱动装置等外部存储装置,成为利用了通常的计算机的硬件结构。
由本实施方式的主站装置13或者RFU12-1~12-6执行的程序通过可安装的形式或可执行的形式的文件被记录在CD-ROM、DVD、USB存储器等计算机可读取的记录介质中而被提供。
说明了本发明的几个实施方式,但这些实施方式作为例而提示,没有意图限定发明的范围。这些新的实施方式能够通过其他各种方式来实施,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中进行各种省略、置换、变更。这些实施方式及其变形被包含于发明的范围或主旨中,且被包含于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发明及其均等的范围中。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将由本实施方式的主站装置13或者RFU12-1~12-6执行的程序储存在连接到因特网等网络的计算机上,经由网络下载从而被提供。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将由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装置执行的程序经由因特网等网络加以提供或发布。
此外,也可以构成为,将本实施方式的通信中继装置的程序预先加入ROM等中加以提供。

Claims (5)

1.一种通信中继***,具有将来自以TDD方式进行通信的多个基站***的各个基站***的信号变换为光数字信号而发送至主站装置的多个高频单元、所述主站装置及多个子站装置,经由所述多个子站装置之中对应的子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基站***之间进行通信的中继,其中,
所述多个高频单元、所述主站装置及所述多个子站装置之中至少某一个装置具有学习信号输入端口,
所述一个装置具备设定部,该设定部基于被输入至所述学习信号输入端口的学习信号,生成基准收发切换定时信号而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
所述一个装置以外的装置具备校正部,该校正部配合于所述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通信中继***,其中,
所述设定部将与所述基准收发切换定时相当的定时信号发送至所述校正部。
3.如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通信中继***,其中,
所述高频单元具有所述校正部,
所述主站装置具有所述设定部。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通信中继***,其中,
所述校正部考虑所述主站装置和所述高频单元之间的传输延迟量来进行所述校正。
5.一种由通信中继***执行的方法,该通信中继***具有与以TDD方式进行通信的多个基站***的各个基站***进行高频通信的多个高频单元及主站装置,经由多个子站装置之中对应的子站装置,在移动通信终端装置和所述基站***之间进行通信的中继,其中,
所述多个高频单元、所述主站装置及所述多个子站装置之中至少某一个装置具有学习信号输入端口,
所述方法包括:
基于被输入至所述学习信号输入端口的学习信号,生成基准收发切换定时信号而设定为基准收发切换定时的过程;以及
配合于所述基准收发切换定时来校正收发切换定时的偏差的过程。
CN201810025221.2A 2017-05-31 2018-01-11 通信中继***及方法 Withdrawn CN10898892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08485A JP2018207237A (ja) 2017-05-31 2017-05-31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17-108485 2017-05-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88926A true CN108988926A (zh) 2018-12-11

Family

ID=644601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25221.2A Withdrawn CN108988926A (zh) 2017-05-31 2018-01-11 通信中继***及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484097B2 (zh)
JP (1) JP2018207237A (zh)
CN (1) CN108988926A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303341B1 (en) 2020-11-22 2022-04-12 Mitsubishi Electric Research Laboratories, Inc.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ynchronous joint transmissions using a cluster-based distributed cyclic delay diversity scheme
KR102372870B1 (ko) * 2021-04-14 2022-03-10 주식회사 유큐브이 인공지능에 기반하여 동기를 획득하는 중계 장치 및 그 중계 장치의 동작 방법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6413A (zh) * 2006-07-12 2008-01-16 深圳市亚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tdd移频直放站的高稳定本地参考信号产生方法和装置
CN101150389A (zh) * 2006-09-20 2008-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无线通信***及其信号传输方法
CN104813606A (zh) * 2012-11-28 2015-07-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中继装置、通信***以及中继方法
US20170150464A1 (en) * 2015-11-20 2017-05-25 Fujitsu Limite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time synchroniz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8736952A (zh) * 2017-04-24 2018-11-02 株式会社东芝 通信中继***及方法
CN108736924A (zh) * 2017-04-24 2018-11-02 株式会社东芝 通信中继***以及方法
CN108738126A (zh) * 2017-04-24 2018-11-02 株式会社东芝 通信中继***及方法
CN108737002A (zh) * 2017-04-24 2018-11-02 株式会社东芝 通信中继***以及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998781B2 (ja) 1995-02-27 2000-01-11 日本電信電話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及び基地局集線制御装置
JP3302615B2 (ja) 1997-06-18 2002-07-15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基地局
JP4410158B2 (ja) 2005-06-24 2010-02-03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それに用いられる親機中継装置
JP4628926B2 (ja) 2005-10-28 2011-02-09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信号処理装置及び方法
US9158864B2 (en) * 2012-12-21 2015-10-13 Corning Optical Communications Wireless Ltd Systems,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documenting a location of installed equipment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6413A (zh) * 2006-07-12 2008-01-16 深圳市亚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tdd移频直放站的高稳定本地参考信号产生方法和装置
CN101150389A (zh) * 2006-09-20 2008-03-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时分双工无线通信***及其信号传输方法
CN104813606A (zh) * 2012-11-28 2015-07-2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中继装置、通信***以及中继方法
US20170150464A1 (en) * 2015-11-20 2017-05-25 Fujitsu Limited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time synchronizing method,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8736952A (zh) * 2017-04-24 2018-11-02 株式会社东芝 通信中继***及方法
CN108736924A (zh) * 2017-04-24 2018-11-02 株式会社东芝 通信中继***以及方法
CN108738126A (zh) * 2017-04-24 2018-11-02 株式会社东芝 通信中继***及方法
CN108737002A (zh) * 2017-04-24 2018-11-02 株式会社东芝 通信中继***以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0484097B2 (en) 2019-11-19
US20180351647A1 (en) 2018-12-06
JP2018207237A (ja) 2018-12-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736924A (zh) 通信中继***以及方法
CN108738126A (zh) 通信中继***及方法
CN101601230A (zh) 针对多无线电控制提供临时链路质量修改的设备、方法和计算机程序产品
CN108988926A (zh) 通信中继***及方法
CN108736952A (zh) 通信中继***及方法
JP2018207238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
CN108737002B (zh) 通信中继***以及方法
JP2020010403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20010350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20010404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18186352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7042557B2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6567438B2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制御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6608869B2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親局装置、及び方法
JP6577512B2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20010348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18186345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20010349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18186344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及び方法
JP2018207235A (ja) 通信中継システム
JP2007067728A (ja) 基地局装置及び同期タイミングずれ検出方法
JP4795007B2 (ja) 無線撮像システム及びチャネル制御方法
JP2007150561A (ja) 移動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2012028838A (ja) 無線通信装置
KR20160076935A (ko) 데이터 통신을 위한 시간 동기화 시스템 및 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W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