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930529B - 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 - Google Patents

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930529B
CN108930529B CN201811064611.7A CN201811064611A CN108930529B CN 108930529 B CN108930529 B CN 108930529B CN 201811064611 A CN201811064611 A CN 201811064611A CN 108930529 B CN108930529 B CN 10893052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oil
well
heat
gas
tempera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064611.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930529A (zh
Inventor
李克文
刘昌为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Original Assignee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filed Critical China University of Geosciences Beijing
Priority to CN201811064611.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93052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9305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3052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93052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93052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16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 E21B43/24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using heat, e.g. steam injection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21EARTH OR ROCK DRILLING; MINING
    • E21BEARTH OR ROCK DRILLING;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00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oil, gas, water, soluble or meltable materials or a slurry of minerals from wells
    • E21B43/16Enhanced recovery methods for obtaining hydrocarbons
    • E21B43/166Injecting a gaseous medium; Injecting a gaseous medium and a liquid medium
    • E21B43/168Injecting a gaseous medium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ology (AREA)
  • Mining & Mineral Resour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General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Geochemistry & Mineralogy (AREA)
  • Production Of Liquid Hydrocarbon Mixture For Refining Petroleum (AREA)
  • Lubric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往废弃油气井中注入空气或氧气,部分原油发生氧化反应,高温放热,使得废弃油气井中原来不能开采利用的油气得以开采利用,并对产生的热能加以利用,用于发电或供暖,实现了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本发明充分利用油气田的废弃井,可以在不进行新的资源勘探的条件下,增加油气产量和采收率,使废弃油气田起死回生,既节约了原油开发成本,又提高了油气资源的利用率。

Description

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利用原油氧化反应的能源综合开采技术,具体地说,涉及一种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
背景技术
油气工业领域现状。现今,油气资源对于人类社会的高速发展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然而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担心油气资源的可持续性问题。大量统计资料显示,油田的一次和二次开发程度只能在20%到35%之间,油田平均的采收率一般不超过50%。因此油田中有大量的原油还存留在地下不能被开采出来,在许多已经废弃的油田中,这些存留在储层中的原油饱和度依旧高达30%。这些原油因为技术限制原因以及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将不会被开采到地表被人类加以利用。
此外,油田还存在大量已废弃的油气井。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5年中国的总有效井为164076口,废弃井为76881口,目前,废弃井的数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这些闲置的废弃井不光不能产生经济效益,还可能使储层中的原油经废弃井筒深入到其它地层而污染这些地层中的地下流体资源。现有的修井技术包括修补套管、除沥青、除蜡以及恢复井压力等方法。这些修井费用只占到钻一口新井费用的1/10到1/7。因此,如果这些废弃井通过修井技术重新利用起来,将大大节省前期投资成本。
地热资源现状。地热资源世界上最古老的能源之一。据测算,地球内部的总热能量,约为全球煤炭储量的1.7亿倍。每年从地球内部经地表散失的热量,相当于1000亿桶石油燃烧产生的热量。地热资源同时也是一种十分宝贵的综合性矿产资源,其功能多,用途广,不仅是一种洁净的能源资源,可供发电、采暖等利用,而且还是一种可供提取溴、碘、硼砂、钾盐、铵盐等工业原料的热卤水资源和天然肥水资源,同时还是宝贵的医疗热矿水和饮用矿泉水资源以及生活供水水源。多年实践表明,地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其社会、经济和环境效益均很显著。我国政府有关机构、地矿与石油、煤炭等部门十分重视地热资源的勘查研究和开发利用,即以西部的藏南与滇西、华北及东南沿海一带形成的“三大片”地区,作为全国地热勘查研究和开发利用的重点地区,并与典型地热田试验性开发利用示范点相结合,取得了重大成果,推动了全国地热资源开发利用的发展。从全球构造看,中国中西部的大部分地区分布有中低温地热资源。滇西、川西及藏南分布有高温地热资源极。综上所述,中西部具有不同温度、矿化度和特殊化学成分的地热资源。既有高温蒸汽资源及中低温地下热水,又有淡热水、高矿化热卤水及热矿水,为地热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提供了资源保证。随着我国向西部转移的战略目标的实施,中西部地区的地热工作已逐步得到加强,并已取得显著进展。在地热发电、采暖、温室、养殖、康复医疗、提取化工原料、旅游以及瓶装矿泉水等方面已获得广泛利用。
对于像温泉这种类型地热资源,其热量不需要人工协助的方式被带到地表。而对于盆地型地热资源则需要钻取地热井到达地热储层来采热。通过地热井采热的方式又可以分为:直接抽取地下高温流体至地表;从地表注入流体至地热储层,流体经过地热储层后将热量携带至地表;对于封闭型的地热井,流体仅在地热井中流动,而不影响地热储层及地层的流体从而进行“只取热不取水”。
对于“只取热不取水”的开采方式,其中的一种实现方案是指将井壁及井底进行封固,使得井筒内和围岩以及地热储层不能进行流体交换。地热井外层一般为钢材套管,中间再嵌套一层中空的钢管,称为采出井。这样采出井与外层套管之间的环空位置为地表注入流体的位置,称为注入环空。采出井的作用是将地表注入的流体采出并返回至地表。采出的高温流体用于取暖或者发电之后又可以再回灌到注入环空。整个过程是一个封闭的循环***。
一些现场试验表明,国内地热井的出口温度大部分在100℃左右。这样的温度并不足以进行大规模商业发电使用。如果地下原油、废弃井和地热能开采充分结合起来,不仅能解决油田的原油渗入地层的污染问题,还能将不能被直接开采至地表的原油和废弃井变废为宝,产生经济效益。具体做法为:
当废弃井被改造成地热井后,可以通过地热井抽取地下地热能并加以利用,如利用地热能供暖和发电。但是普通的地热井采出的工作介质流体的温度不够高,不足达到发电厂的入口温度要求而难以产生经济效益。在这种情况下,正好可以将地下储层中不能被直接采出地面的原油利用起来以辅助地热井采热***。具体原理是:通过空气注入井直接将氧化性气体(如空气)注入储层,使氧化性气体与原油直接在地下发生氧化并产生大量热量,这个过程称为火烧油层。火烧油层产生的大量热量可以被地热井捕获并带出到地表。根据现行资料显示,注空气进行轻质油的火烧油层的储层温度可达400℃,对于重质原油储层可达600℃以上。
目前与本方法最接近的地热开采技术是:首先从地表钻取一口地热井到地热储层,然后对地热井进行完井措施,如在地热采出管***加上隔温层、在井壁与地热井之间加注水泥封固以保障地热井和围岩的稳定性。在地热井的钻取和完井工作完成后,将地热井工作介质流体(比如水、有机介质等)从***环空注入井内。流体在注入的过程中会与井壁以及围岩发生热量交换吸取围岩中的大量热量,然后从井底通过采出管返流至地表。在返流的过程中由于采出管壁***有隔温层保护,所以损失的热量有限,返回至地表的工作介质流体将是携带了大量热量的流体。这些流体可以用于后续的利用,如直接用于居民供暖、进行地热发电等等。
现有技术的缺点:
1、地热资源的勘探成本和风险较高。由于地层的地质情况非常复杂,现阶段的地球物理等探测手段还不能精准的预测含有丰富地热资源的方位及深度信息,也难以掌握从地表到地热储层中间的地层岩性产状等地质信息。
2、地热井的钻井风险高。在钻进地热井过程中,现阶段技术手段几乎不可能动用大型监控设备和手段来实时了解地下地层内的钻进情况。一般只能通过钻井工程师的经验及仅有的钻进资料来进行地层状况的推断。
3、地热井的完井风险高。如果已经完成了从地表钻进到地热储层的位置,后续的完井质量依旧不能保证新地热井有很好的采热效果,比如固井质量差导致井壁不稳定井筒被挤压等问题。
4、地热井的钻井成本太高。根据欧盟GeoElec项目统计显示,新钻取一口地热井在钻井方面费用会占到前期投资成本的一半以上。这样会导致严重延长投资成本回收期,并且在开采一定年限后总利润依旧不高。
5、常规地热井出口温度不高。一般情况下,如果地热储层不是位于地热资源极为丰富的地区,地热井汲取的热量主要来自于整个井壁围岩地温梯度场所提供的热量。而仅仅依靠地温梯度场所提供的热量并不足以提供较高的出口温度。当出口温度不高时,其工作介质流体不能很好地为后续的地热工艺利用,如热发电厂需要较高的输入端温度。
发明内容
本发明正是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而设计的一种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针对废弃油气井,往废弃油气井中注入空气或氧气,部分原油发生氧化反应,高温放热,使得废弃油气井中的原来不能开采利用的原油得以开采利用,并对产生的热能加以利用,用于发电或供暖,实现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废弃井改造后的生产井为油-热-电联产井。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针对高含水油气层,注气前注入携带有可以促进原油氧化反应的催化剂的水溶液。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注入空气后,在后期开采过程中交替注入空气与水溶液,以便适当降低氧化反应后油层的温度。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催化剂为可以促进氧化反应的高价金属离子氧化物或纳米碳,一般为氧化铁。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水溶液是在水中加入防腐剂与防膨剂,防腐剂与防膨剂可以为氯化钠同样或者类似性能的物质。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其井为直井、水平井、斜井、分枝井、井底腔体,或为单井、对井、多点井网。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其所述废弃油气井包括彻底废弃的油气井、临近废弃的油气井和低产量油气井。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其所述油-热-电联产井的井底安装氧气含量测定传感器或装置,用于测定油-热-电联产井中高温高压流体在井底的氧气含量;注入空气量的控制以及有关生产过程与有关参数的确定以其氧气含量为零为目标,以确保生产井的油管中不含氧气;如果生产井的油管中含有原油与天然气的高温流体含有氧气,则无法保证生产的安全。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利用油气田的废弃井,改造成适合采热的地热井,其技术方案具体是:
①对废弃井进行修井措施,如井口装置损坏后可以更换新的套头,清除井内由于原先采油而产生的蜡质、沥青质、金属锈、无机矿物盐垢等;
②将空气经过环空向下注入到油层,关井一段时间后,油层内部分与氧气接触的原油发生氧化反应,这种原油与氧气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能,同时生成多种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由于高温和多种气体的生成,将在油层内产生高压,最终产生高温高压的流体,包括气体和液态的原油;
③将空气经过环空向下注入到油层,关井的时间取决于原油的性质和油层原有温度,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具体时间可以采用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主要原则是确保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在油层中通过氧化反应完全消耗掉,以确保高温流体产出时在油管内没有氧气,从而确保油热电联产过程的安全;
④油层内原油与氧气反应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流体从油层进入位于封隔器下部环空,封隔器迫使高温高压流体不会进入位于封隔器上部的环空而是进入油管;高温高压流体经过油管向上产出到地面;产出的高温高压流体在地面经过换热器将热能换给换热器另外一端的工作介质流体,产出的高温流体由于能量转换而冷却,冷却后的流体进行油水分离,原油可以出售,水经过过滤等处理后可以循环利用;
⑤工作介质流体经过换热器后温度升高,然后进入发电***发电;发电后,工作介质流体再流回换热器。
通过将油田已经废弃的油气井改造成油热电联产井,然后利用改造成的油热电联产井开采废弃油层中的残余油以及原油氧化反应产生的高温流体和高温流体所携带的巨大热能,这些热能可以用来发电和供暖。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
1. 实现了单井同时开发出多种能源。采用本技术将废弃井改造后,可以同时产油、产热与发电,实现油气资源的综合开采与利用。
2. 不需要钻新井。可以利用现有技术将废弃井改造成油热电联产井,这样,就不需要钻新的井。
3. 充分利用现有的基础设施。由于废弃井以前经过了勘探与开发阶段,所以,已经建成了所需的道路、电力设施、井场等,这些原本已经放弃的基础设施在将废弃井改造成油热电联产井后可以重新使用。
4. 充分利用油田区现有的勘探开发数据。由于废弃井以前经过了勘探与开发阶段,所以,已经利用各种方法和设备采集了所需的有关数据,如油气藏的地质资料与数据、岩石、流体的特性参数等,这些资料和数据都可以在将废弃井改造成油热电联产井后得到有效的利用。
5. 废弃油气的资源化利用。将废弃井改造成油热电联产井,可以开采出废弃油层中原本不能采出的残余油,这样,可以在不进行新的资源勘探的条件下,增加油气产量和采收率,使废弃油气田起死回生,既节约了原油开发成本,又提高了油气资源的利用率。
6. 投资少、见效快。将废弃井改造成油热电联产井,由于不需要钻新井,可以节省大量的钻井成本。改造废弃井的周期也比较短,因此,可以快速产生经济效益。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流程图。
图2为本发明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单井直井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基于带底水的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单井直井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单井水平井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对井直井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对井水平井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本发明一种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针对废弃油气井,往废弃油气井中注入空气或氧气,部分原油发生氧化反应,高温放热,使得废弃油气井中的原来不能开采利用的原油得以开采利用,并对产生的热能加以利用,用于发电或供暖,实现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废弃井改造后的生产井为油-热-电联产井。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针对高含水油气层,注气前注入携带有可以促进原油氧化反应的催化剂的水溶液。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注入空气后,在后期开采过程中交替注入空气与水溶液,以便适当降低氧化反应后油层的温度。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催化剂为可以促进氧化反应的高价金属离子氧化物或纳米碳,一般为氧化铁。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水溶液是在水中加入防腐剂与防膨剂,防腐剂与防膨剂可以为氯化钠同样或者类似性能的物质。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如附图所示,其井可以为直井(图2、图3和图5)、斜井、水平井(图4和图6)、分枝井、井底腔体,或为单井(图2、图3和图4)、对井(图5和图6)、多点井网。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其所述废弃油气井包括彻底废弃的油气井、临近废弃的油气井和低产量油气井。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其所述油-热-电联产井的井底安装氧气含量测定传感器或装置,用于测定油-热-电联产井中高温高压流体在井底的氧气含量;注入空气量的控制以及有关生产过程与有关参数的确定以其氧气含量为零为目标,以确保生产井的油管中不含氧气;如果生产井的油管中含有原油与天然气的高温流体含有氧气,则无法保证生产的安全。
所述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利用油气田的废弃井,改造成适合采热的地热井,其技术方案具体是:
①对废弃井进行修井措施,如井口装置损坏后可以更换新的套头,清除井内由于原先采油而产生的蜡质、沥青质、金属锈、无机矿物盐垢等;
②将空气经过环空向下注入到油层,关井一段时间后,油层内部分与氧气接触的原油发生氧化反应,这种原油与氧气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能,同时生成多种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由于高温和多种气体的生成,将在油层内产生高压,最终产生高温高压的流体,包括气体和液态的原油;
③将空气经过环空向下注入到油层5,关井的时间取决于原油的性质和油层原有温度,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具体时间可以采用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主要原则是确保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在油层中通过氧化反应完全消耗掉,以确保高温流体产出时在油管1内没有氧气,从而确保油热电联产过程的安全;
④油层内原油与氧气反应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流体从油层进入位于封隔器下部环空,封隔器迫使高温高压流体不会进入位于封隔器上部的环空而是进入油管;高温高压流体经过油管向上产出到地面;产出的高温高压流体在地面经过换热器将热能换给换热器另外一端的工作介质流体,产出的高温流体由于能量转换而冷却,冷却后的流体进行油水分离,原油可以出售,水经过过滤等处理后可以循环利用;
⑤工作介质流体经过换热器后温度升高,然后进入发电***发电;发电后,工作介质流体再流回换热器。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一种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针对废弃油气井,往废弃油气井中注入空气,发生氧化反应,高温放热,使得废弃油气井中的原来不能开采利用的原油得以开采利用,并对产生的热资源加以利用,用于发电和/或供暖,实现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
针对高含水油气层,注气前注入携带有可以促进原油氧化反应的催化剂的水溶液。
注入空气后、在后期开采过程中交替注入空气与水溶液,以便适当降低氧化反应后油层的温度。
催化剂为可以促进氧化反应的高价金属离子氧化物或纳米碳,一般为氧化铁。
水溶液是在水中加入防腐剂与防膨剂,防腐剂与防膨剂可以为氯化钠同样或者类似性能的物质。
如附图所示,其井可以为直井(图2、图3和图5)、斜井、水平井(图4和图6)、分枝井、井底腔体,或为单井(图2、图3和图4)、对井(图5和图6)、多点井网。
废弃油气井包括彻底废弃的油气井、临近废弃的油气井和低产量油气井。
其具体流程为:
1. 油田的废弃井可以依据废弃程度实施不同的修井措施后改造成油热电联产井。如井口装置损坏后可以更换新的井口装置,清除井内由于原先采油而产生的蜡质、沥青质、金属锈、无机矿物盐垢等。
2. 将空气经过环空向下注入到油层,关井一段时间后,油层内部分与氧气接触的原油发生氧化反应,这种原油与氧气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能,同时生成多种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由于高温和多种气体的生成,将在油层内产生高压,最终产生高温高压的流体,包括气体和液态的原油。
3. 将空气经过环空向下注入到油层,关井的时间取决于原油的性质和油层原有温度,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具体时间可以采用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主要原则是确保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在油层中通过氧化反应完全消耗掉,以确保高温流体产出时在油管内没有氧气,从而确保油热电联产过程的安全。
4. 油层内原油与氧气反应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流体从油层进入位于封隔器下部环空,封隔器迫使高温高压流体不会进入位于封隔器上部的环空而是进入油管。高温高压流体经过油管向上产出到地面。产出的高温高压流体在地面经过换热器将热能换给换热器另外一端的工作介质流体(水、油或者其它流体),产出的高温流体由于能量转换而冷却,冷却后的流体进行油水分离,原油可以出售,水经过过滤等处理后可以用于用水和回注。
5. 工作介质流体经过换热器后温度升高,然后进入发电***发电。发电后,工作介质流体经过冷凝器冷凝后由工质泵泵送回换热器,这是一个密闭循环***。
实施例2
如图2、图3和图4所示,图2中,2-1为油管,2-2为环空,2-3为套管,2-4为地层,2-5为油层或气层,2-6为完井水泥,2-7为封隔器,2-8为空气,2-9为高温流体,2-10为换热器,2-11为工作介质,2-12为发电***,2-13为气液分离器,2-14为冷凝器,2-15为工质泵。
图3中,3-1为底水,3-2为隔断,3-3为封隔器,3-4为油水接触面,3-5为油层或气层。
图4中,4-1为油层或气层。
针对带底水的油气层,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的具体流程为:
1. 依据不同的井况对油田的废弃井实施不同的修井措施,将废弃井改造成油热电联产井。
2. 在油水过渡带附近用水泥设立一个半径在2米以上的隔断,目的是防止注入的高压空气过早从套管附近的油水过渡带突破进入井筒,并使注入的空气尽可能多的与原油接触。
3. 将空气经过环空向下注入到油层,关井一段时间后,油层内部分与氧气接触的原油发生氧化反应,这种原油与氧气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能,同时生成多种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由于高温和多种气体的生成,将在油层内产生高压,最终产生高温高压的流体,包括气体和液态的原油。
4. 将空气经过环空向下注入到油层,关井的时间取决于原油的性质和油层原有温度,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具体时间可以采用数值模拟等方法确定。主要原则是确保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在油层中通过氧化反应完全消耗掉,以确保高温流体产出时在油管内没有氧气,从而确保油热电联产过程的安全。
5. 油层内原油与氧气反应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流体从油层绕过隔断进入水层,然后进入封隔器下部环空,封隔器迫使高温高压流体不会进入位于封隔器上部的环空而是进入油管。高温高压流体经过油管向上产出到地面。产出的高温高压流体在地面经过换热器将热能换给换热器另外一端的工作介质流体(水、油或者其它流体),产出的高温流体由于能量转换而冷却,冷却后的流体进行油水分离,原油可以出售,水经过过滤等处理后可以用于用水和回注。
6. 工作介质流体11经过换热器后温度升高,然后进入发电***发电。发电后,工作介质流体经过冷凝器冷凝后由工质泵泵送回换热器,这是一个密闭循环***。
实施例3
如图5和图6所示,图5中,5-1为注入井,5-2为生产井,5-3为封隔器。图6中,6-1为注入井,6-2为生产井,6-3为封隔器。
本发明一种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可以采用一口注入井、一口生产井,即对井实现油热电的同时生产,该对井方案的特点是空气的注入过程的可控程度比较高,空气中的氧气可以在油层中通过氧化反应完全消耗掉,以确保生产井中的井筒、油管内没有氧气,从而确保油热电联产过程的安全,其具体流程为:
1. 选择两口相隔一定距离的废弃井,确定其中一口为空气注入井、另外一口为高温高压流体生产井,两口井的间隔距离一般为500到1000米。
2. 依据不同的井况对确定的注入井和生产井实施不同的修井措施,其中的生产井中的油管的外侧包裹保温材料(如发泡型聚苯乙烯材料)以减少热量的散失,这样,将废弃的生产井改造成油热电联产井。
3. 将空气经过注入井的油管向下注入,在封隔器的下方进入到油层,注入到油层的空气从注入井向生产井流动的过程中,油层内部分与氧气接触的原油发生氧化反应,这种原油与氧气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能,同时生成多种气体,如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由于高温和多种气体的生成,将在油层内产生高压,最终产生高温高压的流体,包括气体和液态的原油。
4. 油层内原油与氧气反应后产生的高温高压流体从油层从生产井中的封隔器的下方进入油管向上产出到地面。产出的高温高压流体在地面经过换热器将热能换给换热器另外一端的工作介质流体(水、油或者其它流体),产出的高温流体由于能量转换而冷却,冷却后的流体进行油水分离,原油可以出售,水经过过滤等处理后可以用于用水和回注。
5. 工作介质流体经过换热器后温度升高,然后进入发电***发电。发电后,工作介质流体经过冷凝器冷凝后由工质泵泵送回换热器,这是一个密闭循环***。
本发明不局限于上述最佳实施方式,任何人在本发明的启示下得出的其它任何与本发明相同或相近似的产品,均落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5)

1.一种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其特征在于:针对废弃油气井,往废弃油气井中注入空气或氧气,部分原油发生氧化反应,高温放热,使得废弃油气井中的原来不能开采利用的原油得以开采利用,并对产生的热能加以利用,用于发电或供暖,实现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废弃油气井改造后的生产井为油-热-电联产井;针对高含水油气层,注气前注入携带有能够促进原油氧化反应的催化剂的水溶液;注入空气后,在后期开采过程中交替注入空气与水溶液,以便适当降低氧化反应后油层的温度;
利用油气田的废弃油气井,改造成适合采热的地热井,其技术方案具体是:
①对废弃油气井进行修井措施,井口装置损坏后更换新的套头,清除井内由于原先采油而产生的蜡质、沥青质、金属锈、无机矿物盐垢;
②将空气经过环空向下注入到油层,关井一段时间后,油层内部分与氧气接触的原油发生氧化反应,这种原油与氧气的氧化反应是放热反应,反应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能,同时生成多种气体;由于高温和多种气体的生成,将在油层内产生高压,最终产生高温高压的流体,包括气体和液态的原油;
③将空气经过环空向下注入到油层,关井的时间取决于原油的性质和油层原有温度,从几天到几个月不等,具体时间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确定;原则是确保空气中的氧气在油层中通过氧化反应完全消耗掉,以确保高温高压的流体产出时在油管内没有氧气,从而确保油热电联产过程的安全;
④油层内原油与氧气反应后产生的高温高压的流体从油层进入位于封隔器下部的环空,封隔器迫使高温高压的流体不会进入位于封隔器上部的环空而是进入油管;高温高压的流体经过油管向上产出到地面;产出的高温高压的流体在地面经过换热器将热能换给换热器另外一端的工作介质流体,产出的高温高压的流体由于能量转换而冷却,之后进行油水分离,原油用于出售,水经过过滤处理后循环利用;
⑤工作介质流体经过换热器后温度升高,然后进入发电***发电;发电后,工作介质流体再流回换热器,这是一个密闭循环***。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其特征在于:催化剂为促进氧化反应的高价金属离子氧化物或纳米碳。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水溶液是在水中加入防腐剂与防膨剂,所述防腐剂和防膨剂为氯化钠。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废弃油气井为单井、对井或多点井网。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废弃油气井包括彻底废弃的油气井、临近废弃的油气井和低产量油气井。
CN201811064611.7A 2018-09-12 2018-09-12 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 Active CN10893052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64611.7A CN108930529B (zh) 2018-09-12 2018-09-12 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064611.7A CN108930529B (zh) 2018-09-12 2018-09-12 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30529A CN108930529A (zh) 2018-12-04
CN108930529B true CN108930529B (zh) 2021-06-04

Family

ID=644440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064611.7A Active CN108930529B (zh) 2018-09-12 2018-09-12 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930529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O20220114A1 (en) * 2022-01-25 2023-07-26 Affin As A method for adapting an oil and gas production well of a depleted oil and gas reservoir into a geothermal energy recovery system and the resulting system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344797A (zh) * 2019-07-10 2019-10-18 西南石油大学 一种井下高温可控的电加热装置和方法
CN112855999B (zh) * 2020-12-30 2022-05-17 陈书祯 地热回灌***及冲力阀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8002033B2 (en) * 2009-03-03 2011-08-23 Albert Calderon Method for recovering energy in-situ from underground resources and upgrading such energy resources above ground
MX2013012789A (es) * 2011-05-03 2014-09-22 Univ Tulane Sistema de reactor subterraneo.
US20130300127A1 (en) * 2012-05-10 2013-11-14 Arthur Robert DiNicolantonio Geothermal energy recovery from abandoned oil wells
CN102913403A (zh) * 2012-10-18 2013-02-06 秦勇 一种深部地热资源利用及能量转化的新工艺
CN104005803B (zh) * 2014-05-29 2015-10-07 金海重工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海洋平台废气热能回收利用装置
CN106194122B (zh) * 2016-07-28 2018-10-23 山东省地质科学研究院 一种油田报废井改造为地热井或卤水井的方法
CN107542442A (zh) * 2017-09-26 2018-01-05 碧海舟(北京)节能环保装备有限公司 一种高效节能低污染强力火驱采油***

Non-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伊朗稠油沥青稠化封堵技术研究与应用:原位氧化;任立伟 等;《科技导报》;20131231;全文 *
低品位储量开发现状及其措施对策;肖 武;《特种油气藏》;20100630;第17卷(第3期);全文 *
油田伴生地热资源评价与高效开发;李克文 等;《科技导报》;20121231;全文 *
油田生产伴生热水资源潜力及利用前景-以胜利油田某井区为例;陈勇 等;《资源与产业》;20130831;第15卷(第4期);全文 *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NO20220114A1 (en) * 2022-01-25 2023-07-26 Affin As A method for adapting an oil and gas production well of a depleted oil and gas reservoir into a geothermal energy recovery system and the resulting system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930529A (zh) 2018-12-0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Wang et al. A comprehensive review of geothermal energy extraction and utilization in oilfields
Brown et al. Mining the earth's heat: hot dry rock geothermal energy
Liu et al. A novel natural gas hydrate recovery approach by delivering geothermal energy through dumpflooding
Liu et al. Applied technologies and prospects of conformance control treatments in China
Santos et al. Repurposing abandoned wells for geothermal energy: Current status and future prospects
Ding et al. The status quo and technical development direction of underground gas storages in China
CN106194122B (zh) 一种油田报废井改造为地热井或卤水井的方法
Wang et al. Mechanistic simulation study of air injection assisted cyclic steam stimulation through horizontal wells for ultra heavy oil reservoirs
CN105003237A (zh) 地热开采天然气水合物与co2废气回注处理一体化的装置及方法
CN108930529B (zh) 基于废弃油气井的油-热-电联产方法
Holditch et al. Factors that will influence oil and gas supply and demand in the 21st century
CN102656337A (zh) 用于原位热解富含有机物岩层的增强的对流
CN101027480A (zh) 开发和生产深部地热储集层的方法
Cui et al. Geothermal energy exploitation and power generation via a single vertical well combined with hydraulic fracturing
Chen et al. Developing offshore natural gas hydrate from existing oil & gas platform based on a novel multilateral wells system: Depressurization combined with thermal flooding by utilizing geothermal heat from existing oil & gas wellbore
Huang New progresses in safe, clean and efficient development technologies for high-sulfur gas reservoirs
Arnórsson et al. Utilization of geothermal resources
Song et al. Review of high-temperature geothermal drilling and exploitation technologies
Yu et al. Multi-component thermal fluid technology on extra-heavy oil to enhance oil recovery in Bohai Bay of China
WO2014048119A1 (zh) 一种非金属矿物地下原地钻孔溶蚀采矿新工艺
Mahrouqi et al. Advancement Towards the Full-Field Implementation of Marmul Alkaline-Surfactant-Polymer in the Sultanate of Oman
Pu et al. A novel insight of laboratory investigation and simulation for high pressure air injection in light oil reservoir
Brown In situ coal gasification: An emerging technology
Lv et al. Numerical evaluation of long-term depressurization production of a multilayer gas hydrate reservoir and its hydraulic fracturing applications
Xuezhong The hot water oil expulsion technique for geothermal resourc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