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73645A - 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 - Google Patents

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73645A
CN108873645A CN201810732446.1A CN201810732446A CN108873645A CN 108873645 A CN108873645 A CN 108873645A CN 201810732446 A CN201810732446 A CN 201810732446A CN 108873645 A CN108873645 A CN 10887364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andle box
force
power reception
power
pie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732446.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李坤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ividual
Original Assignee
Individu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ividual filed Critical Individual
Publication of CN10887364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7364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75Details relating to xerographic drum, band or plate, e.g. replacing, testing
    • G03G15/757Drive mechanisms for photosensitive medium, e.g. gear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 G03G21/1839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 G03G21/1857Means for handling the process cartridge in the apparatus body for transmitting mechanical drive power to the process cartridge, drive mechanisms, gears, couplings, braking mechanisms
    • G03G21/186Axial coupling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21/00Arrangements not provided for by groups G03G13/00 - G03G19/00, e.g. cleaning, elimination of residual charge
    • G03G21/16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 G03G21/18Mechanic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the maintenance of the apparatus, e.g. modular arrangements using a processing cartridge, whereby the process cartridge comprises at least two image processing means in a single unit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Vision & Pattern Recognition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旋转力传递组件用于接收来自打印机主机驱动轴的旋转力。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中,通过旋转力组件接收旋转力,使得旋转力的传递更加可靠。

Description

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打印机设备领域,尤其涉及用于一种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
背景技术
激光打印机是一种利用电子照相原理把图像形成于打印介质如纸张上的设备,通常由主机及可拆卸地安装于主机上的处理盒构成;其中,处理盒具有盒体,形成静电潜像的感光鼓及提供显影剂至感光鼓上以显影该静电潜像的显影辊,感光鼓及显影辊可旋转地支承于盒体的两端壁之间。感光鼓具有鼓筒及安装于鼓筒的一个轴向端的旋转力传递组件,鼓筒通常由铝管及包覆于铝管外的感光材料层构成。当处理盒安装至主机上时,旋转力传递组件应便于与设于主机上的驱动轴牢固联结,将驱动轴的旋转力传递给鼓筒及其他旋转部件,从而保证感光鼓及其他旋转部件的正常工作;然而,现有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可靠性低,将驱动轴的旋转力传递给鼓筒及其他旋转部件时容易失效。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一种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包括动力接收元件,所述动力接收元件用于接收所述打印机主机驱动轴的旋转力。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处理盒包括以上任一实施方式的旋转力传递组件。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打印机包括以上任一实施方式的旋转力传递组件。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中,通过旋转力组件接收旋转力,使得旋转力的传递更加可靠。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中部分给出,部分将从下面的描述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上述和/或附加的方面和优点从结合下面附图对实施方式的描述中将变得明显和容易理解,其中:
图1-5为本发明中鼓齿轮与驱动部的结构与连接关系的第一种实施例;
图6-8为本发明中鼓齿轮与驱动部的结构与连接关系的另一种实施例;
图9为本发明中平面移动机构的示意图;
图10、11为本发明中端盖板与滑板的第一种实施例;
图12、13为本发明中端盖板与滑板的另一种实施例;
图14-16为本发明中磁力组件在X方向上的排布图;
图17-21为本发明中复位机构的一种实施例;
图22-26为旋转力传递组件的第一种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27为复位机构在X方向的排布图;
图28-31为旋转力传递组件的工作过程实例二;
图32-35为磁力组件的第三种实施例;
图36-40所示为另一种驱动力接收元件的形状以及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41-42所示为磁力组件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43、44为本发明中动力施加件与动力接收元件的示意图;
图45、46分别为动力接收元件的两种状态截面示意图;
图47为平面移动机构的立体示意图;
图48、49为本发明中动力接收元件、控制元件在两种状态下的俯视截面图;
图50、51为本发明中动力接收元件、控制元件的另一种实施例;
图52、53为本发明中动力接收元件、控制元件的另一种实施例
图54、55为另一种动力接收元件、控制元件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6为另一种动力接收元件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7为另一种控制元件实施例的示意图;
图58-64为带有主体斜面的动力接收元件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65-67为U型或者V型动力接收元件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68-74为带有遮挡元件的动力接收元件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75为另一种动力接收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6、77为另一种动力接收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8为本发明中打印机的主机以及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79为本实施新型实施方式三中的实施例一中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80为主机施力件与处理盒的接收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81为本实施新型实施方式三中的实施例一中处理盒安装到主机的过程中的示意图;
图82为实施例一中处理盒安装到主机后的最终状态示意图;
图83所示为本发明专利的实施方式三中的实施例二中的打印机的主机以及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84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中的第三个实施例中的打印机的主机以及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85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三中的实施例四中的打印机的主机以及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
图86为本专利实施方式四中的第一种实施例中处理盒处于第一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87为本专利实施方式四中的第一种实施例中处理盒处于第二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88为本专利实施方式四中的第一种实施例中处理盒处于第三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89-91分别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中的第二种实施例中处理盒处于第一、第二、第三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92-9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中的第三种实施例中处理盒处于第一、第二、第三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95、96-97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中的第四种实施例中处理盒处于第一、第二、第三位置的状态示意图;
图98为动力施加元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99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中的第五种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示意图;
图100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中的第六种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示意图;
图10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中的第七种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示意图;
图102、103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中的第八种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示意图;
图10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中的第九种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示意图;
图105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中的第十种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示意图;
图106-107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中的第十一种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示意图;
图108-109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四中的第十二种实施例中的处理盒的示意图。
图110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五的打印机的立体示意图;
图111-12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五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122-12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五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125-127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五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128-129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五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130-131为本发明实施方式五的第五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132-13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六的打印机的第一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135-136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六的打印机的第二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137-138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六的打印机的第三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工作过程示意图;
图139-144为本发明实施方式六的打印机的第四种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和工作过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所述实施方式的示例在附图中示出,其中自始至终相同或类似的标号表示相同或类似的元件或具有相同或类似功能的元件。下面通过参考附图描述的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仅用于解释本发明,而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下文的公开提供了许多不同的实施方式或例子用来实现本发明的不同结构。为了简化本发明的公开,下文中对特定例子的部件和设置进行描述。当然,它们仅仅为示例,并且目的不在于限制本发明。此外,本发明可以在不同例子中重复参考数字和/或参考字母,这种重复是为了简化和清楚的目的,其本身不指示所讨论各种实施方式和/或设置之间的关系。此外,本发明提供了的各种特定的工艺和材料的例子,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其他工艺的应用和/或其他材料的使用。
本发明主要是对用于接收来自激光打印机主机驱动轴的旋转力并传递给旋转部件的旋转力传递组件的结构进行改进,以改善具有该旋转力传递组件的处理盒在落机及从主机上拆下过程的顺畅性,感光鼓及处理盒的其他部分根据现有产品进行设计。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来解释本发明的发明内容,本发明所采用实施例仅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发明内容,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
实施方式一:
处理盒具有盒体及可旋转地支撑在盒体两端壁之间的感光鼓或显影辊等旋转部件。旋转力传递组件接收来自打印机主机驱动轴上的旋转力后,将旋转力传递给感光鼓或显影辊。
如图1-5所示,旋转力传递组件上包括有鼓齿轮01、驱动部02、平面移动机构03、动力接收元件04。旋转力传递组件设置在盒体一轴向端。
本发明中,轴向为Z方向,Z方向与感光鼓或显影辊的轴向一致。
鼓齿轮与驱动部的结构与连接关系的第一种实施例:
鼓齿轮01上包括有容纳腔010、导孔011、驱动力接收部012、齿形部013。驱动部02包括导杆021、驱动力传递部022、头部031;驱动力传递部022上还设置有驱动齿牙0221。
如图3-5所示,鼓齿轮01的外观形状大致为圆柱形;容纳腔010设置在鼓齿轮01内部,使鼓齿轮01的内部形成一个圆柱形的空腔,该空腔可以容纳驱动部02、平面移动机构03或其它部件。导孔011设置在鼓齿轮01的一轴向端,并呈圆柱形;导孔011用于为导杆021提供支撑,使导杆021可以在导孔011上沿轴向移动;导孔011的直径略大于导杆021的直径,且沿轴向的长度较大,可使导杆021不发生倾斜而仅沿轴向移动。驱动力接收部012设置在鼓齿轮01的一轴向端的外端面,其上形成有齿牙;驱动力接收部012上的齿牙可与驱动力传递部022上的驱动齿牙0221啮合,以便将驱动部02上接收到的旋转力传递给鼓齿轮01。齿形部013设置在鼓齿轮的另一端,本发明中齿形部013设置为斜齿轮。
驱动部02上设置有导杆021、驱动力传递部022和头部031。导杆021和头部031设置在容纳腔010内。导杆021可沿轴向往复移动,以使驱动力传递部022与驱动力接收部012啮合或脱离。当驱动力传递部022与驱动力接收部012脱离时,驱动部02可以自由转动。
鼓齿轮与驱动部的结构与连接关系的另一种实施例为:
如图6-8所示,鼓齿轮11上设置有容纳腔110、导孔111、驱动力接收部11、齿形部113。与上述实施例不同的是,鼓齿轮11上还设置有支撑板114,支撑板114上开设有开孔1141、支撑通孔1140。如图6、7所示,驱动力接收部112设置在容纳腔110内,并距离容纳腔110的一端与另一端都分别有一段距离,距离导孔111也有一端距离。
如图8所示,驱动部12上设置有驱动力传递部122和导杆121,驱动力传递部122设置在导杆121的大致中间位置。支撑板114可被支撑在驱动力接收部112上,支撑通孔1140的直径略大于导杆121的直径,导杆121可分别被导孔111、支撑通孔1140支撑,且导孔111与支撑通孔1140之间相隔一段距离,以确保导杆121在沿轴向移动的过程中不会发生倾斜。
由于驱动力接收部112在容纳腔110内部距导孔111有一定距离,因此驱动力传递部122可在驱动力接收部112与导孔111之间的空间内自由转动。驱动部12在容纳腔110内部沿轴向移动的过程中,驱动力传递部122与驱动力接收部112啮合或脱离。当驱动部12沿轴向靠近齿形部013移动时,驱动力传递部122与驱动力传递部112啮合并将旋转力传递给鼓齿轮11。当驱动部12沿轴向远离齿形部013移动时,驱动力传递部122与驱动力传递部112脱离,此时驱动部12可以自由转动。
如图9所示,以上述鼓齿轮与驱动部的结构与连接关系的第一种实施例为例,平面移动机构03包括头部031、槽部件032、底座033。动力接收元件04上设置有旋转力接收部040、传导杆041和底座033。头部031设置在驱动部02的一端,底座033设置在动力接收元件04的一端。头部031上设置有第一滑块0311;槽部件032上设置有第一滑槽0321、第二滑槽0322;底座033上设置有第二滑块0331;第一滑块0311可在第一滑槽0321上沿Y方向滑动;第二滑块0331可在第二滑槽0322上沿X方向滑动。X方向与Y方向相互垂直。因此头部031、槽部件032、底座033形成为“十字连轴”结构,使得动力接收元件04可相对于驱动部02在X、Y所在的平面内任意移动。
平面移动机构03还可以使驱动部02随动力接收元件04一起沿Z方向移动。
端盖板与滑板的第一种实施例:
旋转力传递组件还包括端盖板与滑板。
如图10、11所示,鼓齿轮01的一端上设置有端盖板05;端盖板05上设置有滑槽050、滑动孔051和卡扣部052。滑槽050设置在端盖板05的内部,并形成为可让滑板06在滑槽上滑动的空间,滑板06可在滑槽050上沿X方向往复移动。滑动孔051设置为穿透端盖板05的通孔,传导杆041可在滑动孔051上沿X方向往复移动。卡扣部052的形状为圆环形,并设置在滑动孔051靠近鼓齿轮01的一端,卡扣部052延伸进鼓齿轮01的内部,以便防止端盖板05相对于鼓齿轮沿X方向、Y方向的移动。
滑板06包括有滑孔060,滑孔060的直径略大于传导杆041的直径;传导杆041穿过滑孔060后被滑孔060支撑,传导杆041在滑孔060上可沿Z方向往复移动,且滑孔沿Z方向的宽度较大,可保证传导杆041在滑孔060上沿Z方向移动过程中不发生倾斜。
滑槽050沿Z方向的宽度略大于滑板06沿Z方向的宽度,因此滑板06在滑槽050上往复移动的过程中不会沿Z方向移动,也不会倾斜,从而确保了传导杆041不发生倾斜。
如图14-16所示,端盖板05上的滑槽050上沿Y方向的两端互相平行(本实施例中,滑槽050为方形),滑板06沿Y方向的两端紧靠滑槽050上沿Y方向的两端,以便确保滑板06在滑槽050上能沿X方向往复移动,而不会沿Y方向移动。滑动孔051沿Y方向的宽度大于传导杆041的直径,因此传导杆041可在滑动孔051上沿X方向往复移动。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想到,滑槽050上沿Y方向的两端还可设置为互相平行的弧形,而滑板06沿Y方向的两端对应地也设置为互相平行的弧形。
端盖板与滑板的另一种实施例:
如图12、13所示,端盖板15由上端盖153、下端盖154组合而成,滑槽150也由上端盖153、下端盖154组合而成,并形成在上端盖153、下端盖154之间。滑板16上设置有传导杆支撑部161,滑孔160形成在传导杆支撑部161上,且传导杆支撑部161沿Z方向的宽度大于滑板的宽度。由于传导杆支撑部161沿Z方向的宽度较大,因此可以确保传导杆041不会发生倾斜。端盖板15由上端盖153、下端盖154组合而成,可便于装配。
磁力组件的第一种实施例:
旋转力传递组件还包括磁力组件。
磁力组件有上磁力件和下磁力件组成。上磁力件071可随传导杆041沿Z方向移动,也可随传导杆041沿X方向移动。下磁力件不随传导杆041移动。本发明中,下磁力件固定地设置在端盖板05上。
如图10所示,本发明中,上磁力件071中间开设有通孔,传导杆041穿过并套设在上磁力件071上,上磁力件071由上下两个卡簧043限制在传导杆041上,以确保传导杆041能随上磁力件071沿Z方向移动和沿X方向移动。另外,还可以采用其它方式,确保传导杆041岁上磁力件071一起沿Z方向移动,例如将上磁力件071粘贴在传导杆041上。
本实施例中,上磁力件071采用圆环形磁铁,如图所示,在Z方向上N极朝上,S极朝下。
下磁力件由下左磁力件0721、下中磁力件0722和下右磁力件0723组成。下左磁力件0721、下中磁力件0722和下右磁力件0723的N、S极都沿Z方向排列。在Z方向上,下左磁力件0721、下右磁力件0723的N极朝上,S极朝下;下中磁力件0722的N极朝下,S极朝上。在X方向上,下中磁力件0722设置在下左磁力件0721和下右磁力件0723之间。本实施例中,下中磁力件0722中间设置有通孔,传导杆041穿过该通孔,且传导杆041可在该通孔中沿X方向、Z方向移动。
当动力接收元件04处于图10所示位置时(如在动力接收元件04不接受来自旋转力传递组件以外的外力时),上磁力件071的S极与下中磁力件0722的S极正对,此时根据磁铁的同性相斥原理,上磁力件071在磁力作用下远离鼓齿轮01。当动力接收元件04沿X方向向左或者向右移动后(如在动力接收元件04接受来自旋转力传递组件以外的外力时),上磁力件071的S极与下左磁力件0721或者下右磁力件0723的N正对,此时根据磁铁的异性相吸原理上磁力件071在磁力作用靠近鼓齿轮01。
磁力组件的第二种实施例: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中,磁力件17由上磁力件171和下磁力件组成,下磁力件由下左磁力件1721和下右磁力件1722组成。在X方向上,下左磁力件1721的N极朝左,S极朝右;下右磁力件1722的N极朝右,S极朝左。在Z方向上,上磁力件171的N极朝上,S极朝下。
如图14-16所示,在Y方向上,下磁力件被设置处于滑动孔051的两端。如图14所示,当上磁力件171的S极与下左磁力件1721和下右磁力件1722的S极正对时,不与下左磁力件1721和下右磁力件1722的N极正对(或者与N极正对的面积较少),这样即可保证上磁力件在两个同性磁极的作用下沿Z方向远离鼓齿轮。如图15、16所示,当上磁力件171随动力接收元件或者传导杆041一起移动到滑动孔051的两端(沿X方向的两端)时,上磁力件171的S极与下左磁力件1721或下右磁力件1722的N极正对,不与下左磁力件1721或下右磁力件1722的S极正对(或者与S极正对的面积较少),这样即可保证上磁力件在两个异性磁极的作用下沿Z方向靠近鼓齿轮。
复位机构实施例一:
旋转力传递组件还包括复位机构。所述复位机构包括保持部件、定位柱和受力段。
如图17-21所示,为本发明中复位机构的一种实施例。
如图17、27所示,端盖板05上设置有定位柱052,且定位柱052有两个,分别设置在旋转力接收部040的两端。传导杆041上还设置有受力段042。
如图18所示,受力段042为非圆形,本实施例中为椭圆形。定位柱052上还分别套设有左保持部件081和右保持部件082。在X方向上,左保持部件081和右保持部件082分别位于旋转力接收部040的两端。
左保持部件081和右保持部件082为受力段提供回复力,一方面确保旋转力接收部040始终处于滑动孔的中间位置,即如图14所示位置。如果旋转力接收部040移动到图19所示位置时,左保持部件081会给受力段042一个力F,使旋转力接收部040能够回复到图18所示位置。相应的,如果旋转力接收部040移动到图20所示位置时,右保持部件082会给受力段042一个力F,使旋转力接收部040能够回复到图18所示位置。
另一方面,左保持部件081和右保持部件082确保在旋转力接收部040可以自由转动时,受力段042的位置始终是保持在图18-20所示位置(即椭圆形的长边朝与X方向垂直的方向,而短边朝X方向)。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想到,受力段还可以采用其他形状。
如图21所示,为左保持部件081和右保持部件082排布的另一种方式。
旋转力传递组件的工作过程实例一:
如图22-26所示,为旋转力传递组件的第一种工作过程示意图。打印机主机驱动轴09上包括有球形端部092和旋转力施加臂091。
如图22所示,当处理盒安装到打印机上时,动力接收元件04处于滑动孔的中间位置,即如图14所示位置,此时旋转力接收部040远离鼓齿轮01。
当旋转力传递组件随处理盒沿X方向移动到图23所示位置时,旋转力接收部040与球形端部092接触,球形端部092给旋转力接收部040一个沿图示X方向的反方向的力,使旋转力接收部040向图示的左边移动。当旋转力接收部040向左移动后,上磁力件071即来到图示15所示位置,此时在磁力组件的作用下,旋转力接收部040向靠近鼓齿轮移动,并使旋转力接收部040避开球形端部092。此时驱动部02上的驱动力传递部022与鼓齿轮上的驱动力接收部012脱离啮合,旋转力接收部040可以自由转动。在旋转力接收部040可以自由转动的状态时,左右保持部件081和082还可以给受力段042一个回复力,使受力段的短边保持在沿X方向上,从而确保旋转力接收部040与驱动轴09在准备啮合时的状态是特定状态。
旋转力接收部040避开球形端部092后,处理盒继续沿着X方向移动,此时左保持部件081的作用下,旋转力接收部040回复到滑动孔的中间位置(图24所示),而在磁力组件的作用下,旋转力接收部040远离鼓齿轮并与驱动轴09上的旋转力施加臂091啮合,此时旋转力接收部040通过平面移动机构03带动驱动部02向靠近驱动轴09的方向移动,此时驱动部02上的驱动力传递部022与鼓齿轮上的驱动力接收部012啮合。来自驱动轴09的旋转力,经过旋转力接收部040、平面移动机构03和驱动部02传递到鼓齿轮01,并通过鼓齿轮01传递到处理盒上的旋转部件(如感光鼓、显影辊)。
如图25所示,当处理盒要从打印机主机上拆卸下来时(沿图示X方向),由于驱动轴09已经与旋转力接收部040啮合,因此驱动轴09带着旋转力接收部040一起相对于处理盒向图示的右边移动。当旋转力接收部040移动到图25所示位置(即在滑动孔的右侧),在磁力组件的作用下,旋转力接收部040沿Z方向向靠近鼓齿轮的方向移动,旋转力接收部通过平面移动机构03带动驱动部02向远离驱动轴09的方向移动,此时驱动部02上的驱动力传递部022与鼓齿轮上的驱动力接收部012脱离啮合,旋转力接收部040可以自由转动。在旋转力接收部040可以自由转动的状态时,左右保持部件081和082,还可以给受力段042一个回复力,使受力段的短边保持在沿X方向上,从而确保旋转力接收部040与驱动轴09脱离时的状态是特定状态。
当旋转力接收部040与驱动轴09脱离啮合时,在右保持部件082的作用下,旋转力接收部040回复到滑动孔的中间位置,从而到达图26所示状态。
旋转力传递组件的工作过程实例二:
如图28-30所示,打印机主机上还设置有阻挡件093。阻挡件093设置在驱动轴09的一侧,并与驱动轴09相隔一定距离。
如图28所示,当处理盒安装到打印机上时,沿X方向靠近驱动轴09时,旋转力接收部040处于右边,此时在磁力组件的作用下,旋转力接收部040靠近鼓齿轮。且旋转力接收部040可以自由转动。在左右保持部件的作用下,旋转力接收部040准备与驱动轴09啮合时的状态是特定状态。
当处理盒移动到图29所示位置时,阻挡件093与旋转力接收部040上的传导杆041接触,使旋转力接收部040到达滑动孔的中间位置,此时在磁力组件的作用下,旋转力接收部040向靠近驱动轴09的方向移动并与驱动轴09啮合。啮合后,旋转力接收部040将旋转力传递给鼓齿轮。
如图30所示,当处理盒从打印机主机上拆卸下来时,旋转力接收部040与驱动轴09一起相对于处理盒向右移动,则旋转力接收部040移动到滑动孔的右侧,此时在磁力组件的作用下,旋转力接收部040向靠近鼓齿轮的方向移动,此时旋转力接收部040可以自由转动。
如图31所示,本实施例中保持部件081设置有一个,且设置在图示左边(相对于旋转力接收部,设置在处理盒安装方向的反向)。该保持部件081始终将旋转力接收部推向滑动孔的右侧,并在旋转力接收部040可以自由转动的情况下,确保旋转力接收部040与驱动轴09啮合或者脱离时的状态是特定状态。
磁力组件的第三种实施例:
如图32所示,端盖板05上还设置有封盖053,封盖053只在端盖板05上沿X方向移动,不会沿Y或者Z方向移动。封盖053上设置有上磁力件271,且上磁力件271可在封盖053上沿Z方向移动,从而使上磁力件271随传导杆041一起沿X方向和Z方向移动。
如图33-35所示,为上磁力件271与下左磁力件2721、下右磁力件2722的N极、S极排布示意图。上磁力件271为方形磁铁,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传导杆041沿Y方向的两端、沿X方向的中间位置处。且其N极靠近下右磁力件,S极靠近下左磁力件。下左磁力件2721和下右磁力件2722的N极、S极与上磁力件271的N极、S极朝向相反。
因此当传导杆041处于滑动孔的中间位置时,磁力组件可以使旋转力接收部040远离鼓齿轮01;而当传导杆041处于滑动孔的两侧时,磁力组件可以使旋转力接收部040靠近鼓齿轮。
本发明中所述的X方向、Y方向、Z方向,三者互相垂直。
动力接收元件的另一种实施例:
如图36a所示,动力接收元件14上设置有旋转力接收部140、传导杆141、左突起144、右突起145、凹孔146和平面147;所述旋转力接收部140大致呈半球形;所述传导杆141与旋转力接收部140连接;旋转力接收部140的一端设置有平面147;所述凹孔146设置在平面147的中央并呈半球形;所述左突起144、右突起145设置在平面147上并沿动力接收元件14的轴向向外延伸,且左突起144、右突起145分别对称地设置在动力接收元件14的轴线X1的两端。所述驱动轴09上设置有旋转力接收臂091,所述旋转力接收臂091设置有两个,且对称地设置在驱动轴09的轴线两端;所述驱动轴09还包括球形端部092,所述球形端部大致呈半球形。
如图36b所示为动力接收元件14上的左突起144、右突起145的局部放大图。如图所示左突起144至少包含有四条棱面外左面144a、外右面144b、内左面144c、内右面144d;右突起145至少包含有四条棱面分别为外左面145a、外右面145b、内左面145c、内右面145d。本实施例中,左突起144、右突起145均呈四棱锥形,且四棱锥的底面设置在平面147上,四条棱面均沿轴线X1向外突出。所述外左面144a、外右面144b、外左面145a、外右面145b相对于动力接收元件的中心线X1均朝向外侧(即背对轴线X1);内左面144c、内右面144d、内左面145c、内右面145d相对于动力接收元件的中心线X1均朝向内侧(即面向轴线X1)。
如图36a所示,左突起144、右突起145之间的连线为N。
如图37a-37c所示,当处理盒沿X方向安装到激光打印机上时,左突起144、右突起145之间的连线N与安装方向X之间的夹角可以为任意角度。如图37a所示为左突起144、右突起145之间的连线N与安装方向X平行时,动力接收元件14沿X方向与驱动轴09配合时的状态示意图,此时左突起144与右突起145分别处于图示中动力接收元件14的两端。如图37b所示,左突起144、右突起145之间的连线N与安装方向X之间呈锐角时,动力接收元件14上的左突起144、右突起145处于图示中靠近轴线X1的位置。如图37c所示,左突起144、右突起145之间的连线N与安装方向X之间呈90°夹角,此时左突起144、右突起145处于图示的中间位置。
由于处理盒安装到激光打印机上时,左突起144、右突起145之间的连线N与安装方向X之间的夹角可以为任意角度,因此在动力接收元件14可以自由转动的状态下,动力接收元件14与驱动轴09啮合时,左突起144、右突起145与球形端部092啮合,使动力接收元件14饶其自身轴线X1旋转。
如图38a所示,当左突起144、右突起145之间的连线N与安装方向X平行时,动力接收元件14沿安装方向X靠近驱动轴09。此时在磁力组件的作用下,动力接收元件14处于远离鼓齿轮的状态;平面147所在的平面为M;在沿轴线X1上,M的高度比球形端部092的最低处的高度要高。
如图38b所示,当动力接收元件14继续沿X方向移动并与驱动轴09接触后,动力接收元件14被驱动轴09挤压后向左移动,此时在磁力组件的作用下,动力接收元件14向靠近鼓齿轮的方向移动,此时动力接收元件14可以自由转动;平面147所在的平面为M在沿轴线X1上的高度比球形端部092的最低处的高度要低。此时右突起145与球形端部092啮合。此时,右突起145上的外左面145a或者外右面145b与球形端部092啮合。
如图38c所示,由于在动力接收元件14可以自由转动,因此当动力接收元件14继续沿X方向移动,右突起145上的外左面145a或者外右面145b与球形端部092啮合后使动力接收元件14沿其自身轴线X1旋转,连线N与处理盒安装方向X之间的夹角为锐角。右突起145上的外左面145a或者外右面145b与球形端部092啮合过程中,右突起145上的外左面145a或者外右面145b绕球形端部092的球形外表面转动。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想到,当左突起144上的外左面144a或者外右面144b与球形端部092啮合时,也可以使动力接收元件14绕其自身轴线X1旋转。
如图38d所示,当动力接收元件14上的外左面145a或者外右面145b沿球形端部092的外表面转动到图示所示状态时,连线N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X之间相互近乎垂直,且动力接收元件14上的外左面145a或者外右面145b(或者外左面144a或者外右面144b)不再与球形端部092啮合。此时处理盒到达激光打印机主机内的指定位置,处理盒不再沿安装方向X移动。在复位机构的作用下,动力接收元件14被移动到中间位置,此时动力接收元件14在磁力组件的作用下向远离鼓齿轮的方向移动。驱动轴09上的球形端部092伸入到凹孔146中,左突起144与右突起145此时可以与旋转力施加臂091啮合并传递动力,并将旋转动力传递到鼓齿轮上。
如图39a所示,当处理盒要沿图示方向X从激光打印机上取出来时,动力接收元件14因与驱动轴09从处于啮合的状态转变到图示所示状态,此时动力接受头14因仍与球形端部092啮合而相对于鼓齿轮向右移动,在磁力组件的作用下动力接收元件14沿图示Z的方向向靠近鼓齿轮的方向移动,球形端部092与右突起145啮合,且平面147所在的平面M在沿轴线X1上的高度比球形端部092的最低处的高度要低。
如图39b所示,当处理盒继续沿图示方向X移动,右突起145上的内左面145c或内右面145d与球形端部092啮合并使动力接收元件14绕其自身的轴线旋转,从而旋转至图示所示状态,此时连线N与安装方向X之间的夹角为锐角。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想到,当左突起144与球形端部092啮合时,左突起144上的内左面144c或者内右面144d与球形端部092啮合使动力接收元件14绕其自身轴线X1旋转。
如图39c所示,当处理盒继续沿图示方向X移动,右突起145沿球形端部092的球形外表面啮合转动到图示位置,此时左突起144与右突起145的连线N与安装方向X之间的夹角近乎为直角。此时动力接收元件14可以无任何障碍地与驱动轴09脱离啮合。
如图39d所示,处理盒继续沿图示方向X移动,动力接收元件14与驱动轴09脱离啮合,此时在复位机构的作用下动力接收元件14恢复到中间位置,同时在磁力组件的作用下,动力接收元件14向远离鼓齿轮的方向移动,平面147所在的平面M在沿轴线X1上的高度恢复到比球形端部092的最低处的高度要高的位置,以便下次处理盒安装到激光打印机上时能重复图38a-38d的动作。
如图40所示,本实施例中传动杆141上没有设置受力段,同时左保持部件081与右保持部件082与前述实施例采用相同或者类似的结构。左保持部件081与右保持部件082均与传动杆141接触并为其提供恢复力。
磁力组件的第四种实施例:
如图41-42所示,本实施例中,磁力组件由上磁力件371与下左磁力件3721、下右磁力件3723,以及下中磁力件3722组成。本实施例中上磁力件371与下左磁力件3721、下右磁力件3723均由磁性元件制成;下中磁力件3722为弹性元件,例如压缩弹簧,所述下中磁力件3722套设在导杆021上。
本实施例中,上磁力件371与下左磁力件3721、下右磁力件3723的N极、S极排布与第一种实施例的排布相同。下中磁力件3722为动力接收元件04提供弹性恢复力。
当上磁力件371不与下左磁力件3721或者下右磁力件3723正对(即如图41所示,动力接收元件04处于中间位置时),上磁力件371不会受到来自下左磁力件3721或者下右磁力件3723的磁性力,或者上磁力件371受到来自下左磁力件3721或者下右磁力件3723的磁性力小于下中磁力件3722提供的弹性恢复力,因此在下中磁力件3722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动力接收元件04朝向远离鼓齿轮的方向移动。
当动力接收元件移动04移动到图42所示位置时,动力接收元件04处于左侧,此时上磁力件371与下左磁力件3721正对,上磁力件371与下左磁力件3721之间产生的磁性力大于下中磁力件3722提供的弹性恢复力,因此动力接收元件04向靠近鼓齿轮的方向移动。同理,在动力接收元件04处于右侧时,动力接收元件04也向靠近鼓齿轮的方向移动。
本发明中,上磁力件、下磁力件可采用磁铁或者弹性元件,弹性元件可以是压缩弹簧或者拉伸弹簧中的任意一种。左、右保持部件采用具有弹性的扭簧或者钢片。
综上,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旋转力传递组件用于接收来自打印机主机驱动轴的旋转力,旋转力传递组件包括鼓齿轮01、驱动部02、平面移动机构03和动力接收元件04;
鼓齿轮01呈圆柱状,鼓齿轮01轴向的一端形成有驱动力接收部012,驱动力接收部012设置有齿牙,鼓齿轮01形成有容纳腔010,鼓齿轮01的外侧面形成有沿鼓齿轮01的周向延伸的齿形部013;
驱动部02包括导杆021和连接导杆021的驱动力传递部022,导杆021自驱动力接收部012伸入容纳腔010中,驱动力传递部022位于容纳腔010外,驱动力传递部022形成有与齿牙配合的驱动齿牙0221,导杆021能够沿轴向往复移动,以使驱动齿牙0221与齿牙啮合或分离;
平面移动机构03收容于容纳腔010内,平面移动机构03与导杆021连接;
动力接收元件04包括伸入杆和连接伸入杆的接收头,伸入杆自鼓齿轮01轴向的另一端伸入容纳腔010内,伸入杆与平面移动机03构连接,接收头位于容纳腔010外,接收头用于接收打印机主机驱动轴的旋转力。
如此,由于鼓齿轮01与驱动部02通过齿牙连接,从而可以增加旋转力传递组件传递旋转力的可靠性。
本发明实施方式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可应用于打印机。例如激光打印机。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齿形部013设置在鼓齿轮01轴向的另一端。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齿形部013为斜齿轮。
如此,齿形部013传动更加稳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平面移动机构03包括头部031、槽部件032和底座033,头部031与导杆021固定连接,底座033与伸入杆固定连接,头部031与导杆021相背的一侧上设置有第一滑块0311,槽部件032形成有与第一滑块0311配合的第一滑槽0321,第一滑槽0321沿鼓齿轮01的第一径向延伸;
槽部件032还形成有第二滑槽0322,第二环槽沿鼓齿轮01的第二径向延伸,第一径向与第二径向垂直,第二滑槽0322与第一滑槽0321分别位于槽部件032相背的两侧,底座033上设置与第二滑槽0322配合的第二滑槽0331;第一滑块0311能够在第一滑槽0321内滑动,第二滑槽0331能够在第二滑槽0322内滑动。
如此,平面移动机构03使得驱动部02和动力接收元件04可以沿两个不同的方向移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旋转力传递组件包括设置在鼓齿轮01与驱动力接收部012一端的端盖板05,端盖板05形成有滑槽050,滑槽050沿鼓齿轮01的径向延伸,滑槽050内设置有滑板06,滑板06能够在滑槽050内沿鼓齿轮01的径向滑动,滑板06形成有与伸入杆配合的滑孔060,伸入杆穿设滑孔060以伸入容纳腔010内,滑孔060用于防止伸入杆在沿轴向移动时发生倾斜。
如此,端盖板05及滑板06使得动力接收元件04移动更加稳定。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端盖板05形成有沿容纳腔010的侧壁***容纳腔010内的卡扣部052,卡扣部052抵靠容纳腔010的侧壁。
如此,卡扣部052可以限定端盖板05移动。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滑板06上设置有传导杆支撑部161,传导杆支撑部161形成有滑孔060,传导杆支撑部161沿伸入杆的轴向凸设于滑板06相背的两个表面。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旋转力传递组件包括磁力组件,磁力组件包括第一磁力组件和第二磁力组件,第一磁力组件固定在滑板06与鼓齿轮01相背的一侧,第二磁力组件固定套设在伸入杆上,第一磁力组件与第二磁力组件相对设置,第一磁力组件与第二磁力组件配合,以使驱动部02、平面移动机构03和动力接收元件04一起沿轴向移动,从而使驱动齿牙0221与齿牙啮合或分离。
如此,第一磁力组件与第二磁力组件使得驱动齿牙0221与齿牙啮合或分离的方式简单。
在某些实施方式中,旋转力传递组件包括固定在滑板06与鼓齿轮01相背的一侧的复位机构,复位机构用于在述动力接收元件04由初始位置沿鼓齿轮01的径向移动后,使动力接收元件04恢复至初始位置。
如此,复位机构可以提高旋转力传递组件自动化水平。
实施方式二:
所述旋转力传递组件还包括弹性元件、离合元件、平面移动机构、弹性元件、夹紧元件、支撑板、控制元件。
图43、44所示,本发明中激光打印机主机驱动轴为动力施加件b1;动力施加件b1上包括动力施加件主体b11、动力施加销b12。动力接收元件b2包括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动力接收爪b22;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上包括有容纳凹槽b211、主体孔b212、容纳孔b213;动力接收爪b22包括有突起b221。如图所示,动力接收爪b22设置有偶数个,本发明中优选两个,动力接收爪b22对称地设置在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的两端;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上的容纳凹槽b211对应地设置有偶数个,容纳凹槽b211对称设置并可以容纳动力接收爪b22;容纳孔b213可以容纳突起b221;动力接收爪b22可以沿着容纳凹槽b211以及容纳孔b213靠近或者远离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本发明中优选的,动力接收爪b22沿垂直于动力接收元件的轴线X的方向远离或者靠近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当动力接收爪b22进入容纳凹槽b211时,动力接收爪b22可以将接收到的动力传递给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如图所示,动力接收爪b22在轴线X的方向上高于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
动力施加件b1上的动力施加件主体b11可以进入主体孔b212,而动力施加销b12可以与动力接收爪b22啮合,并将动力传递给动力接收爪b22。
如图45、46所示,旋转力传递组件包括动力接收元件b2、弹性元件b3、离合元件b4、平面移动机构、弹性元件b8、夹紧元件b9、支撑板b010、齿轮b011、控制元件b012。
动力接收元件b2上包括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动力接收爪b22;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上设置容纳凹槽b211、主体孔b212、容纳孔b213、啮合部分b214;动力接收爪b22上设置有突起b221;动力接收爪b22可以沿Y方向进入容纳凹槽b211内或者远离容纳凹槽b211;当动力接收爪b22进入容纳凹槽b211时,动力接收爪b22可将接收到的驱动力传递给容纳凹槽b211,并进一步传递给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弹性元件b3设置在容纳孔b213内,弹性元件的两端分别与两个动力接收爪b22上的突起b221连接,并为突起b221提供弹性力。突起b221沿容纳孔b213移动,以此保证动力接收爪b22沿垂直于轴线X的方向(即Y方向)移动。
如图47所示,平面移动机构包括上件b5、中件b6、下件b7;上件b5包括上件容纳孔b51;上件b5、中件b6、下件b7采用“十字连轴机构”,因此上件b5可相对于下件b7沿垂直于轴线X的平面自由移动,即沿方向Y、方向Z组成的平面上移动。
如图45、46所示,离合元件b4设置在动力接收元件b2的下方、平面移动机构的上件b5的上方;离合元件b4上设置有离合部分b41、离合元件突起b42;离合元件突起b42设置在上件容纳孔b51上,并可在上件容纳孔b51上沿垂直于轴线X的方向(本实施例中可沿Y方向)移动。弹性元件b8设置在上件容纳孔b51内,其与离合元件突起b42接触,并为其提供弹性力。本发明中,离合元件b4设置有两个,并对称地设置在上件b5的两端,因此弹性元件b8的两端分别与两个离合元件突起b42接触。
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上设置有啮合部分b214;离合元件b4上设置有离合部分b41;当离合元件b4靠近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时,离合部分b41与啮合部分b214啮合,并可从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上的啮合部分b214传递动力到离合元件b4;由于离合元件b4设置在平面移动机构上的上件b5上,因此离合元件b4将动力传递给上件b5;进而,动力通过平面移动机构(上件b5、中件b6、下件b7)传递给下件b7。
下件b7与齿轮b011啮合(本发明中采用D形口啮合),因此下件b7可以将接收到的动力传递给齿轮b011。
动力接收元件b2、弹性元件b3、离合元件b4、平面移动机构、弹性元件b8均至少部分设置在齿轮b011内部;动力接收元件b2与齿轮b011之间设置有夹紧元件b9;齿轮b011外还设置有支撑板010和控制元件012。
夹紧元件b9上设置有夹紧主体部分b90、横板b91;夹紧主体部分b90用于与动力接收元件b2、离合元件b4接触,并使动力接收爪b22、离合元件b4远离或靠近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横板b91设置在支撑板b010的横孔b0101上,并可在横孔b0101上沿垂直于轴线X的方向(如本实施例中的Y方向)移动。当动力接收元件b2接收动力旋转时,夹紧元件b9不随动力接收元件b2旋转。
控制元件b012设置在支撑板b010外,用于控制夹紧元件b9远离或者靠近动力接收元件b2。
如图45所示,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b3、弹性元件b8均采用压簧;因此弹性元件b3、弹性元件b8分别可以是动力接收爪b22、离合元件b4远离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
如图46所示,当控制元件b012控制夹紧元件b9向靠近动力接收元件b2移动时,夹紧元件b9克服弹性元件b3、弹性元件b8的弹性力,使动力接收爪b22进入容纳凹槽b211,并使离合元件b4上的离合部分b41与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上的啮合部分b214啮合。因此,当动力接收爪b22从动力施加件b1上的动力施加销b12接收动力时,动力接收爪b22将动力通过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传递给上件b5,最后传递给齿轮b011,使齿轮b011旋转。齿轮b011最终将动力传递给处理盒上的旋转部件。
而当控制元件b012施加给夹紧元件b9上的力撤销时,动力接收爪b22、离合元件b4在弹性元件b3、弹性元件b8的弹性力作用下,分别远离容纳凹槽b211、啮合部分b214。从而是夹紧元件b9远离动力接收元件b2。当然,为使夹紧元件b9更好地远离动力接收元件b2,横板b91与横孔0101之间还可以设置弹性元件(图45、46中未示出),该弹性元件为夹紧元件b9提供远离动力接收元件b2的力。本实施例中,该弹性元件可以是一种拉簧。
如图48、49所示,本实施例中,控制元件012包括远离部分b0121、斜面部分b0122、靠近部分b0123。
如图48所示,当控制元件b012上的远离部分b0121与夹紧元件b9接触时,夹紧元件b9远离动力接收元件b2,此时动力接收爪b22远离容纳凹槽b211。
如图49所示,控制元件b012收到外力作用而沿Z方向移动后,夹紧元件b9经过斜面部分b0122后与靠近部分b0123接触,靠近部分b0123使夹紧元件b9靠近动力接收元件b2,从而使动力接收爪b22进入容纳凹槽b211。
图50、51所示,为控制元件的另一种实施例。本实施中,控制元件b012上设置有磁性元件一b0124,夹紧元件b9上设置有磁性元件二b92,本实施例中磁性元件一b0124、磁性元件二b92采用同性磁铁。如图50所示,控制元件b012不给夹紧元件b9任何力的情况下,动力接收爪b22远离容纳凹槽b211,此时磁性元件一b0124、磁性元件二b92错误设置。当控制元件b012收到外力作用并沿图51中Z方向移动并使磁性元件一b0124、磁性元件二b92正对时,在同性磁铁的作用下,夹紧元件b9向靠近动力接收元件b2的方向移动并进入容纳凹槽b211。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想到,对本实施例中的结构稍做调整后,可以将磁性元件一b0124、磁性元件二b92设置为异性磁铁,利用异性磁铁之间的吸力来使夹紧元件b9远离动力接收元件。
如图52、53所示为本发明中的另一种实施例。相对于图48、49所示的实施例,本实施例中的夹紧元件b9上增加了接触部分b93和弹性元件b94。接触部分b93直接与控制元件b012接触,弹性元件b94设置在接触部分b93和夹紧元件b9之间。当控制元件b012沿Z方向移动后,靠近部分b0123与接触部分b93接触,并给接触部分b93、弹性元件b94一个靠近动力接收元件b2的力。此时夹紧元件b9给动力接收爪b22一个靠近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的力,动力接收爪b22有靠近动力接收元件主体21的趋势,而当动力接收爪b22与动力施加销b12直接顶触时,动力接收爪b22无法进入容纳凹槽b211;而当动力施加件b1被驱动旋转后,动力施加销b12旋转后不再与动力接收爪b22顶触,从而避免了卡死的现象。本实施例,通过增加接触部分b93、弹性元件b94可以防止当控制元件b012沿Z方向移动时,动力接收爪b22与动力施加销b12顶触而卡死的现象。
图54、55为本发明的另一种实施例。相对于图45、46,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b3为一种压簧;夹紧元件b9上设置有夹紧元件突起b95;在横孔b0101内设置有弹性元件b00102,弹性元件b0102在本实施例中采用一种压簧,且弹性原件b0102的弹性力大于弹性元件b3。如图56所示,当控制元件b012不为夹紧元件b9提供力时,动力接收爪b22在弹性元件b0102的作用下,进入容纳凹槽b211内。当控制元件b012沿图55中Z方向移动时,控制元件b012接触夹紧元件突起b95,从而给夹紧元件b9一个沿图54中Y方向的力,而使弹性元件b0102压缩;此时,弹性元件b3推动动力接收爪b22沿Y方向移动并远离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
如图56所示为本发明另一种实施例。相对于图45、46,本实施例中,弹性元件b3为一种拉簧;动力接收爪b22上还设置有倒勾b222;夹紧元件b9上还设置有夹紧元件凹槽b96。当控制元件b012不为夹紧元件b9提供力时,动力接收爪b22在弹性元件b3的作用下进入容纳凹槽b211内。当控制元件b012通过夹紧元件突起b95给夹紧元件b9一个沿Y方向的力时,夹紧元件凹槽b96通过与倒勾b222啮合使动力接收爪b22沿Y方向移动,从而使动力接收爪b22可以弹性元件b3的拉力而远离容纳凹槽b211。
如图57为另一种控制元件的示意图。当动力接收爪b22处于图44或图46所示状态时,即动力接收爪b22在夹紧元件b9不受控制元件b012的力的情况下,动力接收爪b22进入容纳凹槽b211;本实施例中,夹紧元件b9上设置磁性元件二b92,而控制元件b012上设置磁性元件一b0124,且当动力接收爪b22在夹紧元件b9不受控制元件b012的力的情况下,磁性元件二b92、磁性元件一b0124错位设置。本实施例中,磁性元件二b92、磁性元件一b0124采用异性磁铁。当控制元件b012沿Z方向移动后,磁性元件二b92、磁性元件一b0124正对,在异性磁力的作用下,夹紧元件b9向远离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的方向移动,同时动力接收爪b22向远离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的方向移动。
图58-64所示为本发明中另一种实施例的工作过程示意图。
由图可知,在轴线X方向上,本发明中动力接收爪b22最高点的高度高于动力施加销b12的高度,以便动力接收爪b22能够与动力施加销b12啮合以传递动力;动力施加销b12的高度高于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的最高点的高度,这样可以保证在动力接收元件b2与动力施加件b1啮合时,动力施加销b12不与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干涉;动力施加件主体b11的最低点的高度高于主体孔b212的最低点的高度,这样可以确保当动力施加件主体b11进入主体孔b212时有足够的空间,而不影响动力施加件b1与动力接收元件b2的啮合。
如图58所示,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上设置有主体斜面b210,且动力施加件主体b11的下半部分呈半球形。本实施例中,主体斜面b210的最低点的高度低于动力施加件主体b11的最低点的高度,以确保当动力施加件b1与动力接收元件b2啮合时动力施加件主体b11能与主体斜面b210啮合。
如图58、59所示,当动力接收元件b2沿Z方向靠近动力施加件b1时,主体斜面b210与动力施加件主体b11啮合,动力施加件主体b11给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一个沿X方向向下的力,使动力接收元件b2沿X方向向下移动,并使弹性元件b20压缩。如图62所示,当动力接收元件b2沿Z方向移动到与动力施加件b1正对后,动力施加件主体b11进入主体孔b212,同时动力施加销b12与动力接收爪b22啮合,此时动力接收元件b2在一个弹性元件b20的弹性恢复力作用下沿图示X方向靠近动力施加件b1。
图60、61分别为图58、59的俯视截面图。如图60、61所示,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的直径大于动力施加销b12的长度,且动力接收爪b22处于动力施加销b12的长度外;主体孔b212的直径大于动力施加件主体b11的直径。这样可以保证当动力施加件b1与动力接收元件b2啮合后,动力施加销b11不与动力接收爪b22干涉,且动力施加件主体b11可以进入主体孔b212。
如图63、64所示为图62的俯视截面图。如图63所示,当动力施加件b1与动力接收元件b2啮合时,动力接收爪b22沿Y方向移动后进入容纳凹槽b211,且与动力施加销b12干涉并处于动力施加销b12的外部;如图64所示,动力施加件b1沿图示箭头方向旋转,动力施加销b12转动到图64所示位置,此时动力接收爪b22不再与动力施加销b12干涉,并沿Y方向移动并进入容纳凹槽b211。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想到,上述高度对于其他实施例在情况允许的情况下也同样适用。
图65-67所示为本发明中另一种动力接收元件主体的结构示意图。如图65所示,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呈U形或者V形,且主体孔b212贯穿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这样可以方便动力施加件主体b11穿过主体孔b212。如图66所示为本实施例中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的侧面示意图。如图所示,在轴线X方向上,动力接收爪b22最高点的高度高于动力施加销b12的高度;动力施加销b12的高度高于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的高度;动力施加件主体b11的最低点的高度高于主体孔b212最低点的高度;如图67所示,主体孔b212的直径T大于动力施加件主体b11的直径R,即T>R;主体孔b212的直径T小于动力施加销b12的直径。这样可以保证当动力施加件b1沿Z方向移动并与动力接收元件b2啮合的过程中,动力施加件主体b11可以顺利穿过主体孔b212而不与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干涉。
如图68-74所示为本发明中另一种动力接收元件的实施例。如图68所示,本实施例相对于图65-67的实施例的不同点在于:弹性元件b3、弹性元件b8在本实施例中均采用压簧;动力接收爪b22在弹性元件b3的作用下远离容纳凹槽b211;离合元件b4在弹性元件b8的作用下远离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夹紧元件b9上设置有磁性元件二b92;控制元件b012上设置有磁性元件一b0124。此时磁性元件二b92、磁性元件一b0124采用同性磁铁,且错位设置。如图69、70所示,夹紧元件主体b90上还设置有遮挡元件b98,磁性元件二b92设置在夹紧元件主体b90的一端。遮挡元件b98设置有两个,且分别设置在两个夹紧元件主体b90上,如图所示,两个遮挡元件b98之间的距离为L,且L小于动力施加件主体b11的直径R,即R>L;如图71所示,在轴线X的方向上,遮挡元件b98的最高点的高度高于动力施加件主体b11的最低点的高度;通过设置遮挡元件b98可以保证当动力接收元件b2沿Z方向向动力施加件b1移动时,动力施加件主体b11可以与遮挡元件b98触碰,并使遮挡元件b98带动动力接收元件b2相对于动力施加件b1不移动。
如图69所示,磁性元件二b92、磁性元件一b0124错位设置,动力接收爪b22处于远离容纳凹槽b211的状态,且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采用U形或者V形结构。当处理盒向靠近激光打印机的方向移动时,即沿Z方向移动时,动力施加件主体b11穿过主体孔b212,且动力施加销b12不与动力接收爪b22干涉。因此动力施加件主体b11与遮挡元件b98触碰。如图72所示,当遮挡元件b98触碰动力施加件主体b11后带动动力接收元件b2相对于动力施加件b1不移动。当处理盒继续沿Z方向移动时,遮挡元件b98带动动力接收元件b2相对于控制元件b012沿Z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并使磁性元件一b92与磁性元件二b0124正对,此时动力接收元件b2移动到图73所示位置;此时由于磁性元件一b92与磁性元件二b0124为同性磁铁且两者正对,因此磁性元件一b92给磁性元件二b0124一个靠近动力接收元件b2的方向的力,从而使夹紧元件b9向靠近动力接收元件主体b21的方向移动,夹紧元件b9夹紧动力接收爪b22使其进入容纳凹槽b211,随后随着动力施加件b1的旋转,动力施加销b12与动力接收爪b22啮合并传递动力给动力接收爪b22,动力接收爪b22最终将动力传递给齿轮b011,从而驱动处理盒内的旋转部件。
当处理盒从激光打印机上取下来时,处理盒沿图74所示Z方向移动,由于动力接收元件b2已与动力施加件b1啮合,因此动力施加件b1带动动力接收元件b2相对于控制元件b012沿Z方向的反方向移动到图74所示位置,此时磁性元件一b92与磁性元件二b0124错位设置,因此在弹性元件b3的作用下,动力接收爪b22原理容纳凹槽b211,继续移动处理盒,动力接收元件b2上已不再有零件与动力施加件b1啮合,因此动力接收元件b2可从动力施加件b1上脱离,进而确保处理盒可从激光打印机上取下来。
如图75所示为动力接收元件的另一种结构。动力接收元件b2分为左动力接收元件c21和右动力接收元件c22;左动力接收元件c21和右动力接收元件c22上分别设置有左动力接收爪c211和右动力接收爪c221。左动力接收元件c21和右动力接收元件c22可相对靠近或者远离。
如图76、77所示为动力接收元件的另一种结构。如图所示,动力接收元件包括动力接收元件主体c31、动力接收爪c32、旋转轴c33和弹性元件;且动力接收爪c32、旋转轴c33设置有两个,且对称设置在动力接收元件主体c31的两侧。动力接收爪c32可绕旋转轴c33转动,弹性元件为动力接收爪c32提供弹性回复力。当夹紧元件b9夹紧动力接收元件时,夹紧元件b9夹紧动力接收爪c32,使其保持在图76所示状态。当夹紧元件b9不夹紧动力接收爪c32时,动力接收爪c32在弹性元件的作用下回复到图77所示状态。
本发明中,夹紧元件b9至少设置有两个,且呈半环状。
实施方式三:
实施例一:
如图78所示,打印机的主机d10包括左壳体d11、前壳体d12、右壳体d13和后壳体d14;所述后壳体d14可以是打印机的主机机盖,用于封闭主机。所述左壳体d11上设置有左导轨d111和左壳体内壁d112;所述右壳体d13上设置有右导轨d131和右壳体内壁d132。所述左导轨d111的内侧与右导轨d131的内侧之间的距离为T1;所述左壳体内壁d112和右壳体内壁d132之间的距离为L1。主机d10上靠近右壳体d13的一侧上设置有主机施力件d15,所述主机施力件d15用于输出旋转驱动力。
如图78-79所示,处理盒d20上设置有处理盒壳体d1、用于接收旋转驱动力的接收件d22、弹性部件d23、弹簧二d24、右导轨突起d251、处理盒右侧面d252、左导轨突起d261、处理盒左侧面d262、受力杆d271、弹性复位件d272(本实施例一中,弹性复位件d272为拉簧)、伸缩块d281和弹簧一d282。右导轨突起d251与左导轨突起d261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为T2、处理盒右侧面d252与处理盒左侧面d262的两端之间的距离为L2。
如图80所示,主机施力件d15上包括有销钉d151;处理盒的接收件d22上设置有卡爪d221。所述卡爪d221可与主机施力件15上的销钉d151啮合,并从主机施力件d15上接收旋转驱动力。当主机施力件d15上的销钉d151为圆柱形(如专利CN201120517163.9的图7中的图像形成装置驱动头40所示)时,如图所示,销钉d151的直径(或者轴向X上的最大宽度)为H1;销钉d151的下表面到主机施力件d15的轴向X方向最下方的距离为H2。当销钉d151为四棱柱、多边形棱柱后者其它形状时,销钉d151在轴向上的宽度为H1。
本实施例中,处理盒上的接收件d22与处理盒壳体d21之间在轴向X方向上现对固定,即接收件d22相对于处理盒壳体d21没有轴向X方向上的移动(又因为感光鼓或显影辊被支撑在处理盒壳体内,因此接收件d22相对于感光鼓或者显影辊在轴向X方向上没有移动)。因此,处理盒为了能够无干涉地安装到主机上并使接收件d22与主机施力件d15进行啮合传递旋转驱动力,需要确保接收件d22随处理盒壳体d21在主机内部能够沿轴向X方向移动一定距离,且处理盒上的接收件d22与主机施力件d15在初始位置没有干涉,而在处理盒安装到主机上的末位置时,接收件d22与主机施力件d15啮合并传递旋转驱动力。
当打印机的主机上设置有左导轨d111、左壳体内壁d112、右导轨d131和右壳体内壁d132时,处理盒在主机内部的轴向定位可以通过左导轨突起d261、右导轨突起d251与左导轨d111、右导轨d131来进行定位;也可以通过处理盒左侧面d262、处理盒右侧面d252与左壳体内壁d112、右壳体内壁d132来进行定位。
如专利CN201120517163.9所述,为了确保接收件d22能够与主机施力件d15啮合,接收件d22在轴向X方向上的移动距离必须大于H2才能不产生干涉,这样接收件d22上卡爪d221才能与销钉d151啮合。此时为了使处理盒在轴向上有足够的空间进行轴向移动而不会使接收件d22与主机施力件d15之间产生干涉,那么需要满足L1-L2>H2+H1/2(即当处理盒的轴向定位是由处理盒左侧面d262、处理盒右侧面d252与左壳体内壁d112、右壳体内壁d132来进行定位)或者T1-T2>H2+H1/2(即当处理盒的轴向定位是由左导轨突起d261、右导轨突起d251与左导轨d111、右导轨d131来进行定位),这样才能确保处理盒上的接收件d22与主机施力件d15在初始位置没有干涉,且接收件d22能够主机施力件d15啮合并传递旋转驱动力。此处所述初始位置为接收件d22与主机施力件d15在轴向上没有重叠的位置。
如专利CN201520929987.5所述,当处理盒上的接收件上的开口部的贯穿方向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呈非90°夹角时,接收件d22在轴向X方向上移动的距离只需大于H1即可不产生干涉。此时为了使处理盒在轴向上进行轴向移动后不会使接收件d22与主机施力件d15之间产生干涉,那么需要满足L1-L2>H1/2(即当处理盒的轴向定位是由处理盒左侧面d262、处理盒右侧面d252与左壳体内壁d112、右壳体内壁d132来进行定位)或者T1-T2>H1/2(即当处理盒的轴向定位是由左导轨突起d261、右导轨突起d251与左导轨d111、右导轨d131来进行定位),这样才能确保处理盒上的接收件d22与主机施力件d15在初始位置没有干涉,且接收件d22能够主机施力件d15啮合并传递旋转驱动力。此处所述初始位置为卡爪d221与销钉d151在轴向上没有重叠的位置。
另外,在设置有左导轨d111和右导轨d131的打印机上,处理盒的支撑是由左导轨d111支撑左导轨支撑突起d261以及右导轨d131支撑右导轨突起d251来完成的,为了确保处理盒在轴向移动后,处理盒仍能被左导轨d111和右导轨d131支撑,左导轨突起d261与左导轨d111的最大重叠量须大于L1-L2以及右导轨突起d251与右导轨d131的最大重叠量大于L1-L2(即当处理盒的轴向定位是由处理盒左侧面d262、处理盒右侧面d252与左壳体内壁d112、右壳体内壁d132来进行定位)或者左导轨突起d261与左导轨d111的最大重叠量须大于T1-T2以及右导轨突起d251与右导轨d131的最大重叠量大于T1-T2(即当处理盒的轴向定位是由左导轨突起d261、右导轨突起d251与左导轨d111、右导轨d131来进行定位)。当处理盒处于主机上最左端时,左导轨突起d261与左导轨d111的重叠量最大;当处理盒处于主机上最右端时,右导轨突起d251与右导轨d131的重叠量最大。
本实施例中,所述轴向X方向与感光鼓或者显影辊的轴向方向相同,与处理盒的安装方向垂直。与专利CN201120517163.9中所述的轴向相同。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理解到,在有的打印机上没有左导轨d111和右导轨d131。因此处理盒是通过左壳体内壁d112和右壳体内壁d132进行轴向X方向的定位。
如图81-82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处理盒的右侧设置有弹性部件d23和弹簧二d24;弹簧二d24一端与弹性部件d23连接,另一端与处理盒壳体d21连接,弹簧二d24给弹性部件d23一个向右的轴向力,使弹性部件d23始终向右伸出处理盒壳体d21并可与主机上的右壳体d13接触,从而使处理盒始终有向左运动的趋势。这样处理盒没有其它轴向力的作用下时,接收件d22不与主机施力件d15产生干涉。
在处理盒的左侧设置有伸缩机构,所述伸缩机构包括伸缩块d281和弹簧一d282,弹簧一d282一端与伸缩块d281连接,另一端与处理盒壳体d21连接,弹簧一d282为伸缩块d281一个向左的轴向力。在处理盒的左侧还设置有控制机构,所述控制机构包括有受力杆d271和弹性复位件d272。受力杆d271可在处理盒壳体d21上沿Y方向移动(本实施例中,Y方向与X方向垂直)。弹性复位件d272一端与受力杆d271连接,另一端与受力杆d271连接;弹性复位件d272给受力杆d271一个沿与图示Y方向相反方向的力;当受力杆d271接收外力后,外力克服弹性复位件d272提供的力,使受力杆沿Y方向移动。如图所示,受力杆d271在轴向X的方向上存在有高、低两个位面d271a、d271b,所述高、低两个位面d271a、d271b在轴向X方向存在高度差。所述受力杆d271的两个位面分别可与伸缩块d281啮合并使伸缩块d281在轴向X方向上移动。
如图81所示,当处理盒处于初始状态时,受力杆d271因受到弹性复位件d272的作用力,受力杆d271上的高位面d271a与伸缩块d281啮合,此时伸缩块d281被压缩;此时弹性部件d23在弹簧二d24的作用力下与主机的右壳体d13啮合,因此处理盒被推向最左侧。
如图82所示,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中,并使接收件d22与主机施力件d15同轴的位置时,受力杆d271接收外力(本实施例中为后壳体d14的力),受力杆沿图中Y方向移动到图示位置,此时低位面d271b与伸缩块d281啮合,弹簧一d282给伸缩块d281一个向左的力,使伸缩块d281向左移动,由于弹簧一d282的弹力大于弹簧二23的弹力,此时在弹簧一d282的作用下处理盒向右移动,并使接收件d22与主机施力件d15啮合。
当后壳体d14被打开后,外力撤销,受力杆d271在弹性复位件d272的作用下沿图82所示Y方向的反向移动,从而是高位面d271a与伸缩块d281啮合,弹簧一d282被压缩。此时弹性部件d23在弹簧二d24的作用下使处理盒向左移动,从而是接收件d22与主机施力件d15脱离啮合。处理盒即可从主机上取出。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使用磁铁代替本实施例中的弹簧一d282、弹簧二d24、弹性复位件d272,也能达到想要的技术效果。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伸缩块d281可以设置为与接收件d22同轴或者接收件d22在伸缩块d281的轴向X方向的投影范围内;或者伸缩块d281可以设置为与弹性部件d23同轴或者弹性部件d23在伸缩块d281的轴向X方向的投影范围内;甚至接收件d22和弹性部件d23都在伸缩块d281的轴向X方向的投影范围内。这样设置可以使处理盒的左右两侧受力均匀,而确保处理盒在沿轴向移动过程中平稳、不发生倾斜。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想到,伸缩机构可以设置多个并都位于处理盒的左侧,而控制机构同时控制所述多个伸缩机构的轴向伸缩。以确保处理盒能够平稳的左右移动而不倾斜,此时上述多个伸缩机构中两个分别与接收件和弹性部件同轴或者使接收件和弹性部件在伸缩块的轴向投影范围内。
本实施例通过将接收件固定在处理盒上,并设置控制机构、伸缩机构、弹性部件和弹簧二,使处理盒在初始位置时接收件不与主机施力件发生干涉,且在控制机构和伸缩机构的作用下,使处理盒连同接收件d22一起轴向移动,使处理盒的安装更为简便,结构更简单。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想到,设置多个弹性部件、弹簧二,可以使处理盒的轴向移动更加平稳、顺畅。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还可以想到,将弹性部件、伸缩块设置在导轨突起上,或者将弹性部件、伸缩块作为导轨突起使用,可以使处理盒的结构更简单。
实施例二:
如图83所示为本发明专利的实施例二,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将弹性部件d23和弹簧二d24替换为弹性部件d33,所述弹性部件d33为一种弹性钢片。如图所示,该弹性部件d33的前后两侧均有斜面,便于处理盒安装到主机或从主机上取出时,弹性部件d33上的前后两侧的斜面与主机上的右壳体d13接触或脱离。
实施例三:
如图84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三个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不同的地方在于:受力杆d271被受力杆d371替换,如图所示,受力杆d371为“7”字形。这样在处理盒安装到主机上后,受力杆d371可与左壳体d11接触,左壳体d11可给受力杆d371一个力,使受力杆d371可沿Y方向的反向移动。
实施例四:
如图85所示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四。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不同之处在于:弹性部件d43和弹簧二d44设置在处理盒的左侧,弹性部件d43始终为处理盒提供向左的力。伸缩块d481和弹簧一d482设置在处理盒的右侧。受力杆d471和弹性复位件d472也设置在处理盒的右侧,且受力杆d471上的低位面靠近前壳体d12,而高位面靠近后壳体d14。在受力杆d471不受外力时,低位面与伸缩块d481啮合使伸缩块d481伸出处理盒外,由于弹簧一d482的力大于弹簧二d44的力,因此处理盒被推向左侧。当受力杆d471受力后,高位面与伸缩块d481啮合使弹簧一d481压缩,处理盒在弹簧二d44和弹性部件d43的作用力下向右移动。
实施方式四:
实施例一:
如图86所示为本实施例中处理盒e2处于主机e1上的第一位置的状态示意图。打印机的主机e1包括动力施加元件e10、前侧面e11、左侧面e12和右侧面e13;左侧面e12上设置有左导轨e121和左侧壁e122;右侧面e13上设置有右导轨e131和右侧壁e132。处理盒e2包括受力元件e20、第一伸出元件e21、第一弹性元件e22、第二伸出元件e23、第二弹性元件e24、左支撑柱e25、右支撑柱e26和推杆e27。动力施加元件e10设置在主机e1的轴向X方向的一端,如图86所示设置在右侧;受力元件e20设置在处理盒e2的轴向X方向的一端,如图所示设置在处理盒的右侧,并用于与动力施加元件e10啮合以接收来自动力施加元件e10的旋转驱动力。如图86所示,第一伸出元件e21和第一弹性元件e22设置在处理盒的左侧,第一弹性元件e22与第一伸出元件e21抵接并为第一伸出元件e21提供弹性回复力,本实施例中,第一弹性元件e22可以是压簧、拉簧或者磁铁。第二伸出元件e23、第二弹性元件e24设置在处理盒的右侧,第二弹性元件e24与第二伸出元件e23抵接并为第二伸出元件e23提供弹性回复力,第二弹性元件可以是压簧、拉簧或者磁铁。第一伸出元件e21和第二伸出元件e23可以分别与左侧壁e122和右侧壁e132抵接。左支撑柱e25和右支撑柱e26分别设置在处理盒e2的左右两端,并与处理盒e2相对固定地设置并随处理盒一起左右移动;左支撑柱e25和右支撑柱e26分别可被左导轨e121和右导轨e131支撑,以使处理盒e2被支撑在打印机的主机e1上。如图所示,推杆e27设置在处理盒e2上相对于前侧面e11的另一端,并从处理盒上伸出,本实施例中推杆e27被设置为凸字形,并与第二伸出元件e23抵接,可使第二伸出元件e23沿轴向X方向移动。
如图86所示,当处理盒e2沿Y方向(Y方向与X方向相垂直)安装到主机e1上时,处理盒e2在主机e1上处于第一位置,此时动力施加元件e10与受力元件e20在轴向X方向有重合量,且由于第一弹性元件e22为第一伸出元件e21提供弹性力,使第一伸出元件e21伸出处理盒左壁2a并与主机的左侧壁e122抵接,使处理盒向右侧远离左侧壁e122;此时推杆e27伸出处理盒外且未接收外力,第二弹性元件e24为第二伸出元件e23提供弹性力而是第二伸出元件e23向左侧靠拢。
如图87所示,当处理盒e2被安装到主机上后,处理盒无法再向前侧壁靠拢(即无法再沿Y方向移动)时,推杆e27受到来自外界的力F作用,推杆e27上的凸字形最高点与第二伸出元件e23抵接并使第二伸出元件e23沿轴向X方向向右移动,从而与右侧壁e132抵接而使处理盒向左侧移动,此时受力元件e20原理动力施加元件e10并与动力施加元件e10相隔一定距离。而此时第一伸出元件e21、第一弹性元件e22被挤压,第一伸出元件e21向右侧移动。
如图88所示,当外力继续推动推杆e27并使推杆e27向处理盒内部移动(向靠近前侧面e11移动)时,推杆e27的凸字形最高点不再与第二伸出元件e23抵接,第二伸出元件e23在第二弹性元件e24的作用下向左侧移动,而此时第一伸出元件e21在第一弹性元件e22的作用下使处理盒向右侧移动,从而使受力元件e20与动力施加元件e10啮合以接收来自动力施加元件e10的旋转驱动力。
当外力撤销时,推杆e27在回位元件e28的作用下回复到第一位置,然后受力元件e20从第三位置经过第二位置回复到第一位置所处状态。
由图可知,左导轨e121在轴向X上的宽度为A1,右导轨e131在轴向X上的宽度为A2;左支撑柱e25在轴向X上的宽度为B1,右支撑柱e26在轴向X上的宽度为B2;处理盒e2在主机e1上沿轴向X方向左右移动的距离为L;为保证处理盒e2在轴向X方向移动时左支撑柱e25和右支撑柱e26都不会从左导轨e121和右导轨e131上脱离,本实施例中L与A1、A2、B1、B2之间的关系被设定为:L<A1、L<A2、L<B1、L<B2。第一伸出元件e21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沿轴向X方向伸出处理盒左壁e2a的长度分别为C11、C12、C13;第一伸出元件e21在第一位置、第二位置、第三位置沿轴向X方向伸出处理盒右壁e2b的长度分别为C21、C22、C23;本实施例中,B1>C11、B1>C12、B1>C13;B2>C21、B2>C22、B2>C23。
实施例二:
如图89-91所示为本发明的第二种实施例,实施例二中与实施例一中结构相同的部分不再重复描述。
本实施例中,推杆ea27设置在处理盒上并向靠近前侧面e11的方向伸出处理盒外面,以与前侧面e11抵接。如图89所示,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上前,推杆ea27向外伸出并不与前侧面e11接触时,处理盒e2靠近右侧。如图90所示,当推杆ea27在处理盒安装到主机上的过程中与前侧面e11接触时,推杆ea27被推动并向远离前侧面方向移动时,推杆ea27上的凸字形最高点与第二伸出元件e23抵接并使处理盒向远离动力施加元件e10的方向移动,使受力元件e20与动力施加元件e10之间形成一定距离,防止动力施加元件e10与受力元件e20在处理盒安装到主机的过程中干涉。如图91所示,当继续推动处理盒向靠近前侧面e11的方向移动时,推杆ea27继续向远离前侧面的方向移动,此时推杆ea27上的最高点不再与第二伸出元件e23抵接,第二伸出元件e23在第二弹性元件e24的作用下向左侧移动,而处理盒在第一伸出元件e21和第一弹性元件e22的作用下向右侧移动而使受力元件e20与动力施加元件e10啮合。
当处理盒从主机上拆卸下来时,推杆ea27在回位元件e28的作用下从第三位置经过第二位置回复到第一位置所处的状态。
实施例一、实施例二中,受力元件e20还可以被设置为“十字连轴”结构,采用“十字连轴”结构后,受力元件e20在与动力施加元件e10发生干涉时,也不会影响处理盒的安装和拆卸。
实施例三:
如图92-94所示为本申请的实施例三,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不同不再重复描述。
处理盒e2上还设置有第一弹性元件e22b、第二伸出元件e23b、第二弹性元件e24b、第一推杆e27b1、第一回位元件e28b1、第二推杆e27b2和第二回位元件e28b2。如图所示,第一推杆e27b1上设置有三个凸字形突起和至少两个凹槽,第一推杆e27b1可与第一伸出元件e21b抵接并使第一伸出元件e21b在轴向X方向上伸出。第二推杆e27b2上设置有两个凸字形的突起和至少三个凹槽,第二推杆e27b2可与第二伸出元件e23b抵接并使第二伸出元件e23b沿轴向X方向伸出。
如图92所示,当处理盒处于第一位置时,处理盒上的受力元件e20与主机上的动力施加元件e10在轴向上存在重合量,此时第一伸出元件e21b与第一推杆e27b1上的突起抵接,第二伸出元件e23b与第二推杆e27b2上的凹槽抵接。
如图93所示,由于第一推杆e27b1和第二推杆e27b2均在靠近前侧面e11的方向上伸出处理盒外,因此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上时,第一推杆e27b1和第二推杆e27b2均与前侧面e11抵接,第一推杆e27b1和第二推杆e27b2被推动向Y方向的反方向移动,此时第一推杆e27b1上的凹槽与第一伸出元件e21b抵接,第二推杆e27b2上的突起与第二伸出元件e23b抵接,处理盒连同受力元件e20一起被推动向左侧移动,此时受力元件e20与动力施加元件e10在轴向X方向上存在间距。
如图94所示,当处理盒继续沿Y方向被安装到主机上时,处理盒不再能被推动沿Y方向移动;第一推杆e27b1上的突起与第一伸出元件e21b抵接,第二推杆e27b2上的凹槽与第二伸出元件e23b抵接,因此处理盒连同受力元件e20一起被推动向右移动,此时受力元件e20与动力施加元件e10同轴并啮合以传递旋转驱动力。
当处理盒需要被从主机上拆卸下来时,第一推杆e27b1、第一伸出元件e21b、第二推杆e27b2、第二伸出元件e23b之间的连接关系从图94所示的第三位置经过图93所示的第二位置回复到图92所示的第一位置。
实施例四:
如图95-98所示为本申请的第四种实施例,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一相同的部分不再重复描述。
处理盒上包括有第一伸出元件e21c、第一弹性元件e22c、第二伸出元件e23c、第二弹性元件e24c、摆杆e27c;所述摆杆e27c上设置有凸轮和杆件。所述凸轮与第二伸出元件e23c抵接并使第二伸出元件e23c缩进处理盒里。
如图95所示,当处理盒安装到主机上前,第一伸出元件e21c在第一弹性元件e22c的作用下伸出处理盒外,而此时摆杆e27c上的凸轮中离圆心较远的位置与第二伸出元件e23c抵接,使第二伸出元件e23c缩进处理盒里同时使第二弹性元件e24c压缩,此时在第一伸出元件e21c的作用下,处理盒被向右推而是受力元件e20与动力施加元件e10在轴向X方向上有重合量。
如图96所示,动力施加元件e10上包括有轴杆e10a、球体e10b和轴销e10c;轴杆e10a呈圆柱形;球体e10b为大致半球形;轴销e10c设置在球体e10b上并向外伸出。
如图97所示,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上后摆杆e27c上的杆件与轴杆e10a抵接而使得摆杆绕其旋转中心转动,此时摆杆e27c上的凸轮中离圆心较近的位置与第二伸出元件e23c抵接,第二伸出元件e23c在第二弹性元件e24c的作用下向右移动,克服第一弹性元件e22c的弹性力而推动处理盒向左移动,使受力元件e20与动力施加元件e10在轴向X方向上有一定距离。
如图98所示,当处理盒继续沿Y方向被安装进主机中时,摆杆e27c上的杆件继续被轴杆e10a推动而使摆杆继续绕其旋转中心转动,此时摆杆e27c的凸轮中离圆心较远的另一位置与第二伸出元件e23c抵接,使第二伸出元件e23c向左移动,而此时处理盒在第一伸出元件e21c和第一弹性元件e22c的作用下向右移动,受力元件e20与动力施加元件e10啮合并传递旋转驱动力。
当需要将处理盒从主机上拆卸下来时,处理盒从图98所示的状态经过图97所示的状态回复到图95所示的状态,以保证处理盒可以顺利地从主机上拆卸下来。
实施例五:
如实施例一到四所示,处理盒的移动都是通过第一伸出机构和第二伸出机构与主机上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抵接而使处理盒左右移动。
本专利中,除了借助主机上的左侧面和右侧面来使处理盒左右移动外,还可以利用主机上的其它位置来使处理盒左右移动。
如图99所示,主机上还包括有下顶面e14,下顶面e14上至少设置有一个凹槽(左凹槽e141或者右凹槽e142);本实施例中,处理盒上的第一伸出元件e21d或者第二伸出元件e23d被设置处理盒的下端面并伸出处理盒外,第一伸出元件e21d可与左凹槽e141抵接,第二伸出元件e23d可与右凹槽e142抵接;第一伸出元件e21d与左凹槽e141的内侧壁抵接可使处理盒沿轴向X方向移动;第二伸出元件e23d与右凹槽e142的内侧壁抵接也可使处理盒沿轴向X方向移动;即第一伸出元件e21d与左凹槽e141的左内侧壁抵接可以使处理盒向右移动,与左凹槽e141的有内侧壁抵接可以使处理盒向左移动;同理第二伸出元件e23d与右凹槽e142的左内侧壁、右内侧壁抵接也可使处理盒向右、向左移动。
实施例六:
由图96可知,动力施加元件e10上的轴杆e10a比球体e10b的直径小。
如图100所示,本实施例中在处理盒上设置摆杆e27e和倒勾e29e来代替实施例一到实施例五中的第一伸出元件或者第二伸出元件,以使处理盒向右移动,靠近动力施加元件。由于动力施加元件e10上的轴杆e10a比球体e10b的直径小,因此本实施例中倒勾e29e可以勾住动力施加元件e10上的球体e10b。
摆杆e27e设置在处理盒上,且其可以绕一个转动中心转动;摆杆e27e与倒勾e29e连接,倒勾e29e可在处理盒上左右移动。当摆杆e27e不收到外力作用时,摆杆e27e不带动倒勾e29e移动,倒勾e29e伸出处理盒外并远离处理盒。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上后,受力元件e20正对动力施加元件e10(基本同轴时),此时摆杆e27e受到外力作用而绕其转动中心转动后(由图100中实线所示状态转动到虚线所示状态),摆杆e27e拉动倒勾e29e向靠近处理盒的方向移动。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上的最顶端位置时,倒勾e29e勾住球体e10b,因此当倒勾e29e想靠近处理盒的方向移动时,倒勾e29e通过勾住球体e10b而拉动处理盒向靠近动力施加元件e10的方向靠拢并最终是受力元件e20与动力施加元件e10啮合。
当然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想到,通过设置其他类型的机构,也能使倒勾e29e沿轴向方向移动,从而使处理盒沿轴向方向靠近动力施加元件。
实施例七:
实施例一中,左支撑柱和右支撑柱在处理盒的左右移动过程中,始终与左导轨和右导轨抵接而未脱离,而当处理盒的左右移动距离较大时,左支撑柱或者右支撑柱就可能会从左导轨或者右导轨脱离下来。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实施例中处理盒上还可以设置有左顶柱或者右顶柱,所述左顶柱与左凹槽抵接,所述右顶柱与右凹槽抵接,以支撑处理盒。
如图101所示,处理盒上设置有左支撑柱e25f1、右支撑柱e26f1、左顶柱e25f2、右顶柱e26f2。由于处理盒在左右移动的过程中左支撑柱e25f1或者右支撑柱e26f1会与左导轨e121f或者右导轨e131f脱离,因此设置左顶柱e25f2可以确保在左支撑柱e25f1与左导轨e121f脱离时,左顶柱e25f2与下顶面e14上的左凹槽e141抵接,以支撑处理盒的左侧;同理,设置右顶柱e26f2可以确保在右支撑柱e26f1与右导轨e131f脱离时,右顶柱e26f2与下顶面e14上的左凹槽142抵接,以支撑处理盒的右侧。
为确保左支撑柱e25f1在与左导轨e121f脱离后能够重新被左导轨e121f支撑,左支撑柱e25f1上设置有斜面e25f11,且在Z方向上斜面e25f11的左侧高、右侧低。同理,右支撑柱e26f1上设置斜面e26f11,且在Z方向上斜面e26f11的右侧高、左侧低。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想到,左支撑柱e25f1和左顶柱e25f2、右支撑柱e26f1和右顶柱e26f2中可以任意保留一个或者两个都保留即可完成对处理盒左、右两端的支撑。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想到,左顶柱e25f2、右顶柱e26f2也可以通过与下顶面e14上的任意一处抵接(包括左凹槽、右凹槽),也可完成对处理盒的支撑。
实施例八:
如上述实施例一到实施例七所述,处理盒在左右移动的过程中与动力施加元件啮合,本实施例中,处理盒通过倾斜的方式被安装到主机上,并最终实现与动力施加元件的啮合。
如图102所示,处理盒e2被倾斜地安装到主机e1中,且安装的过程中处理盒e2上远离动力施加元件e10的一侧远离前侧面e11,而受力元件e20所在的一侧靠近前侧面e11,以便受力元件e11能够与动力施加元件e10啮合。如图所示,在安装的过程中,受力元件e20上远离前侧面e11的一端与动力施加元件e10在轴向X方向上有重合量,这样可以确保受力元件e20能够与动力施加元件e10接触并使处理盒绕受力元件e20与动力施加元件e10接触的位置转动。
如图103所示,当处理盒安装到主机上,且处理盒无法在沿Y方向移动时,受力元件e20与动力施加元件e10啮合,处理盒左侧继续沿Y方向移动,此时处理盒绕受力元件e20与动力施加元件e10接触的点转动(从图示所示实线所处状态转动到虚线所处状态),直至处理盒的左侧也无法再沿Y方向移动为止,此时处理盒安装到位。
实施例九:
如实施例八所述,处理盒可倾斜地安装到主机上,为确保处理盒在安装过程中始终保持倾斜,本实施例中处理盒上设置有倾斜保持组件、阻挡组件和受力组件;
如图104所示,倾斜保持组件包括伸出杆e21g和第一复位元件e22g;阻挡组件包括第一复位元件e22g和回位元件e24g;受力组件包括受力杆e25g和第二复位元件e26g。
伸出杆e21g设置在处理盒的前端,第一复位元件e22g为伸出杆e21g提供复位力;第一复位元件e22g设置在处理盒内部,且可与伸出杆e21g抵接,当第一复位元件e22g与伸出杆e21g抵接时,伸出杆e21g无法向进入处理盒内部的方向移动;回位元件e24g为第一复位元件e22g提供回复力;受力杆e25g设置在处理盒上相对于伸出杆e21g的另一端并伸出处理盒外,第二复位元件e26g为受力杆e25g提供回复力。
当处理盒沿Y方向被安装到主机上时,伸出杆e21g由于伸出处理盒外部,并首先与主机上的前侧面e11抵接,伸出杆e21g可以确保处理盒在安装过程中,远离受力元件e20的一端远离前侧面e11,而使处理盒倾斜地安装到主机上。由于第一复位元件e22g阻挡伸出杆e21g而使伸出杆e21g无法向进入处理盒内部的方向移动,因此可以确保处理盒安装的过程中的倾斜状态。
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上且无法在继续沿Y方向移动后,给受力杆e25g一个力F,受力杆e25g受力向处理盒内部的方向移动;由于第一复位元件e22g上还设置有斜面,受力杆e25g与该斜面抵接后迫使第一复位元件e22g沿轴向X方向移动直至不再阻挡伸出杆e21g,伸出杆e21g此时可以进入到处理盒内部;在没有伸出杆e21g的情况下,处理盒上远离受力元件e20的一端就可以转动并最终使处理盒的左右两侧与主机的左右两侧平行(即由图示实现状态转动到图示虚线状态)。
当外力F撤销时,受力杆e25g在第二复位元件e26g的作用下向处理盒外伸出,并回复到图104所示状态,此时伸出杆e21g在第一复位元件e22g的作用下伸出处理盒外并与主机上的前侧面e11抵接,从而使处理盒上远离受力元件的一端倾斜(远离前侧面),而处理盒上的受力元件的一端由于没有伸出杆e21g的作用而不会向远离前侧面的方向移动,此时处理盒可以倾斜地从主机上取出。当伸出杆e21g伸出处理盒外后,第一复位元件e22g在回位元件e24g的作用下回复到初始位置并再次阻挡伸出杆e21g。
实施例十:
如图105所示,为确保处理盒在安装到主机上的过程中保持倾斜地安装。本实施例中处理盒包括伸出杆e21h、第一复位元件(图中未示出,参考实施例九的第一复位元件)、阻挡元件e23h、回位元件e24h、摆杆e25h。
如图所示,伸出杆e21h伸出处理盒外并可与主机上的前侧面抵接。阻挡元件e23h的一端与伸出杆e21h抵接以阻挡伸出杆e21h向图示右边防线缩进处理盒。回位元件e24h为阻挡元件e23h提供回复力。摆杆e25h包括杆件和凸轮,杆件伸出处理盒外部并可与主机上的上顶面e15或者下顶面e14抵接,凸轮与阻挡元件e23h抵接;摆杆e25h设置在相对于回位元件e24h的另一侧。
当处理盒安装到主机上的过程中,由于伸出杆e21h伸出处理盒外,因此当处理盒安装到主机上时,伸出杆e21h与前侧面e11抵接,因此处理盒只能倾斜地安装(本实施例中伸出杆的工作原理与实施例九相同)。当摆杆e25h未接触到上顶面e15或者下顶面e14时,摆杆e25h上的凸轮始终不与阻挡元件e23h抵接,阻挡元件e23h阻挡伸出杆e21h而使处理盒始终保持倾斜状态。当摆杆e25h与上顶面e15或者下顶面e14抵接时,上顶面e15或者下顶面e14使摆杆e25h摆动(如图示所示箭头方向转动),摆杆e25h的摆动,使得摆杆e25h上的凸轮抵接阻挡元件e23h,使阻挡元件e23h远离阻挡的位置,而最终使伸出杆e21h不再受到阻挡元件e23h的阻挡。伸出杆e21h可以缩进处理盒,因此处理盒上远离受力元件的一端可以向靠近前侧面的方向移动,并最终使处理盒的左右两侧与主机的左右两侧平行。
当需要从主机上拆卸处理盒时,拉动处理盒,由于此时处理盒上的受力元件与动力施加元件啮合而不能脱离,因此拉动处理盒时只有远离受力元件的一端可以移动,因此处理盒被拉至倾斜的位置,伸出杆e21h伸出处理盒外,而摆杆e25h不再与上顶面e15或者下顶面e14抵接时,摆杆回复到图示所示位置,阻挡元件e23h由于没有了凸轮的抵接而在回位元件e24h的作用下回复到图示所示状态并再次阻挡伸出杆e21h。
与实施例九相同,摆杆e25h上还甚至有第二复位元件使摆杆e25h回复到图105所示状态,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应该很容易就能想得到,因此本实施例中未予以详述。
实施例十一:
如图106-107所示,处理盒在安装到主机上的过程中保持倾斜地安装。如图106-107所示,处理盒上设置有伸出杆e21i、第一复位元件e22i、阻挡元件e23i、回位元件e24i和受力杆e25i。伸出杆e21i伸出处理盒外,其上还甚至有斜面;伸出杆e21i可与上顶面e15或者下顶面e14抵接。第一复位元件e22i为伸出杆e21i提供回复力。阻挡元件e23i设置在伸出杆e21i的下方(当伸出杆e21i与上顶面抵接时)或者上方(当伸出杆与下顶面抵接时),本实施例中以伸出杆e21i与上顶面e15抵接为例,阻挡元件e23i设置在伸出杆e21i的下方。回位元件e24i设置在阻挡元件e23i的一侧,受力杆e25i设置在另一侧。
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上时,如图106所示,伸出杆e21i伸出处理盒外并与上顶面e15抵接,处理盒只能倾斜地安装进主机。而当受力杆e25i收到外力而向靠近前侧面e11的方向移动时,受力杆e25i推动阻挡元件e23i向靠近前侧面e11的方向移动并使阻挡元件不再阻挡伸出杆e21i,此时伸出杆e21i在其上的斜面的作用下而可以向下移动。当伸出杆e21i向下移动后不再与上顶面e15抵接时,处理盒即可从倾斜的状态转动到不倾斜的状态(处理盒的左右两侧与主机的左右两侧平行)。
当需要从主机上拆卸处理盒时,外力撤销,受力杆e25i在第二复位元件(图中未示出,可参考实施例十的第二复位元件的工作原理)的作用下向外伸出。由于处理盒上的受力元件与动力施加元件啮合而使处理盒上受力元件的一端无法取出,因此处理盒仅只有远离受力元件的一端可以拉动。拉动处理盒到伸出杆e21i可以伸出处理盒时,伸出杆e21i在第一复位元件e22i的作用下伸出处理盒,此时阻挡元件e23i可以在回位元件e24i的作用下回复到图示所示状态。
实施例十二:
如图108-109所示,处理盒在安装到主机上的过程中保持倾斜地安装。如图108-109所示伸出杆e21j设置在处理盒上远离受力元件的一侧并伸出处理盒外,伸出杆e21j可与左侧面e12抵接。第一复位元件e22j为伸出杆e21j提供回复力。阻挡元件e23j设置在伸出杆e21j的一端,相对于伸出杆e21j更靠近受力元件。受力杆e25j设置在处理盒上并从处理盒的上端伸出处理盒外,受力杆e25j可与上顶面e15抵接。阻挡元件e23j设置在受力杆e25j的一端相对靠下的位置。
如图108-109所示,当处理盒被安装到主机上时,伸出杆e23j伸出处理盒外并与左侧面e12抵接,处理盒上受力元件所处的一端为受到阻力,因此处理盒倾斜地安装到主机中。当受力杆e25j与上顶面e15(或者下顶面e14,本实施例中仅以与上顶面抵接为例)抵接时,受力杆e25j被推向处理盒内,同时推动阻挡元件e23j向下移动而不再阻挡伸出杆e21j,伸出杆e21j不再受到阻挡后可以缩进处理盒内而不再与左侧面e12抵接。处理盒的远离受力元件的一端即可被推入到主机中,使处理盒的左右两侧与主机的左右两侧平行(也即处理盒的前侧面与主机的前侧面平行)。
当需要将处理盒取出时,由于受力元件与动力施加元件咬合,因此处理盒上受力元件的一端无法被拉出,而只有远离受力元件的一端能被拉出。当处理盒上远离受力元件的一端被拉出时,处理盒处于倾斜状态,因为处理盒可以被倾斜地拉出主机。此时伸出杆e21j、阻挡元件e23j、受力杆e25j分别在第一复位元件e22j、回位元件24j和第二复位元件(图中未示出)的作用下回复到图108-109示所示状态。
实施方式五:
图110所示为打印机主机的立体示意图;如图110所示,主机f1包括左侧壁f11、右侧壁f12、上壁f13、下壁f14和前壁f15;主机f1内形成有容纳腔f1a;上壁f13的一侧设置有上壁后端面f13a。
如图111所示,处理盒f2包括左侧f21、右侧f22、上侧f23、下侧f24、前侧f25和后侧f26。动力接收元件f20设置在处理盒上右侧f22所在的一端,即驱动端。
实施例一:
图111-121所示为实施例一的处理盒的结构示意图或者工作状态示意图。
如图111所示,本实施例中处理盒f2的上侧f23上还分别设置有阻挡件f27和控制件f28;阻挡件f27和控制件f28均从上侧f23上伸出。阻挡件f27设置在X1与Y1相交处,控制件f28设置在X2与Y2的相交处,其中:X1、X2为与处理盒的感光鼓或者显影辊的轴线平行的轴线,Y1、Y2为与感光鼓或者显影辊的轴线相垂直的连线。所述阻挡件设置在与所述处理盒的感光鼓的轴线平行的轴线和与所述感光鼓的轴线相垂直的连线的相交处。从图111、113中可以看出,阻挡件f27和控制件f28在轴线X1、X2方向相隔一段距离,在与轴线X1、X2垂直的Y1、Y2方向上也相隔一段距离;且在X1、X2的方向上,控制件f28靠近驱动端,而阻挡件f27远离驱动端,控制件f28靠近动力接收元件f20,阻挡件f27远离动力接收元件f20;在Y1、Y2方向上,阻挡件f27靠近前侧f25控制件f28靠近后侧f26。如图113所示,阻挡件f27与控制件f28之间的连线与动力接收元件f20的轴线X3之间的夹角为R,本实施例中R为5°-20°。
如图112、113所示为本实施例中处理盒f2上的动力接收元件f20被安装到容纳腔f1a中的示意图。由图可知,处理盒f2安装到容纳腔f1a的过程中,动力接收元件f20的轴线X3与动力施加元件f10的轴线X4是相互平行的,且动力施加元件f10与动力接收元件f20在轴线X4方向上存在重叠区域W;又由于阻挡件f27、控制件f28均从上侧f23上伸出,当处理盒f2被安装到容纳腔f1a中时,阻挡件f27和控制件f28的上壁后端面f13a在竖直高度上有重叠区域H。此时由于X1、X2与X3平行,因此处理盒f2上的阻挡件f27、控制件f28先后靠近上壁后端面f13a,且阻挡件f27先与上壁后端面f13a发生干涉。由于存在重叠区域H,阻挡件f27在未收到控制件f28的控制的情况下会与上壁后端面f13a之间产生干涉而使处理盒f2的左侧不能在向容纳腔f1a的内部移动。
如图114、115所示,当继续为处理盒f2施加一个使其向容纳腔f1a运动的力时,由于阻挡件f27与上壁后端面f13a的干涉,处理盒的左侧无法继续向容纳腔内部移动,又由于处理盒f2与容纳腔f1a之间存在间隙,因此处理盒的右侧向容纳腔f1a的内部移动而使处理盒发生倾斜。发生倾斜后的处理盒f2上的动力接收元件f20与动力施加元件f10在轴线X4方向上不再有重叠区域。
此时,控制件f28与主机f1的上壁后端面f13a刚好触碰,从轴线X4的方向上看,阻挡件f27与控制件f28此时重叠,因此此时X3与X4之间的夹角为T,且T=R。而动力接收元件f20的轴线X3与动力施加元件f10的轴线X4之间由于有夹角T,因此动力接收元件f20可以与动力施加元件f10啮合。
如图116、117所示,当继续施加力给处理盒f2使其向容纳腔f1a内部移动时,处理盒右侧继续向容纳腔f1a的内部移动而使控制件f28与上壁后端面f13a触碰,而控制件f28在与上壁后端面f13a触碰后转动(从图114所示的第一位置转动到图116所示的第二位置,即从竖直状态转动到倾斜状态),因此如图116所示,此时从轴线X4的角度上看,处理盒f28更靠近前侧f25。当控制件f28与上壁f13发生干涉而转动后,控制件f28通过控制阻挡件f27,使阻挡件f27可以转动。
当继续为处理盒施加力使其向容纳腔f1a的内部移动时,阻挡件f27此时受到控制件f28的控制而可以转动(从图114所示的第一位置转动到图118所示的第二位置,即从竖直状态转动到倾斜状态),因此处理盒f2的左侧可以向容纳腔内部移动。此时由于处理盒的右侧进入容纳腔内部的深度比左侧要深,动力接收元件f20的轴线X3与动力施加元件f10的轴线X4之间有夹角,因此当处理盒向容纳腔f1a内部移动时,动力接收元件f20可以与动力施加元件f10啮合。
如图118、119所示,当继续施加力给处理盒,处理盒f2上的动力接收元件f20与动力施加元件啮合后,处理盒f2的右侧f22不再向容纳腔f1a的内部移动(已达到最终位置),而处理盒的左侧在力的作用下继续向容纳腔f1a的内部移动,直至处理盒的左侧也移动到容纳腔f1a内部的最终位置。此时如图118、119所示,动力接收元件f20与动力施加元件f10啮合,轴线X3与X4重叠。
如图120、121所示,当需要从主机上将处理盒取出时,由于动力接收元件f20已与动力施加元件f10啮合,因此处理盒的右侧无法移动,而处理盒的左侧被外力拉动并处于图119所示状态,此时轴线X3与轴线X4之前形成有夹角,当夹角够大(如5°-20°)时,动力接收元件f20与动力施加元件f10脱离啮合,处理盒即可从主机上倾斜着取出。
本实施例中,处理盒上还设置有第一复位件f27a和第二复位件f28a,第一复位件f27a可为阻挡件f27提供回复力,使其能够从第二位置回复到第一位置。第二复位件f28a可为控制件f28提供回复力,使其能够从第二位置回复到第一位置。当处理盒从主机上取出后,阻挡件f27和控制件f28分别在第一复位件f27a和第二复位件f28a的作用下,回复到竖直状态。确保处理盒上的阻挡件f27和控制件f28能够再次工作。
本实施例中,阻挡件f27和控制件f28分别绕第一转动轴f27b和第二转动轴f28b转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结构或者工作过程,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如图122-124所示,本实施例中,阻挡件f27可绕第一转动轴f27b转动,其转动方向为绕轴线Y1转动。控制件f28可绕第二转动轴f28b转动,其转动方向为绕X2转动,且Y1与X2互相垂直。
处理盒f2上还设置有拉扯件f29a。拉扯件f29a的一端与控制件f28连接,另一端与阻挡件f27连接;与阻挡件f27连接的连接点位于X1轴向方向上的阻挡件f27的左侧(即远离驱动端的一侧),与控制件f28连接的连接点位于Y2方向上靠近动力接收元件f20的一侧。
如图123所示,由于阻挡件f27只能绕连线Y1转动,因此当处理盒安装到主机的过程中,阻挡件f27与上壁后端面f13a触碰时,阻挡件f27不会发生转动,因此处理盒f2的左侧不能被继续推进容纳腔内部。因此处理盒会从图123所示的不倾斜状态,运动到图124所示倾斜状态。当处理盒继续受到外力作用时,控制件f28与主机上的上壁后端面f13a触碰,控制件f28绕轴线X2转动,并通过拉扯件f29a拉扯阻挡件f27,使阻挡件f27绕连线Y1转动,并最终使阻挡件f27不再与上壁后端面f13a触碰(或者干涉),处理盒f2的左侧可以继续被外力推进容纳腔内部,并最终完成处理盒的安装。
本实施例中,通过在控制件f28和阻挡件f27之间设置拉扯件f29a,可以使控制件f28有效地控制阻挡件f27,或者说,控制件f28通过拉扯件f29a控制阻挡件f27,从而确保处理盒以一定角度(如5°-20°)被安装到容纳腔f1a内部,并使动力接收元件f20以该角度与动力施加元件f10啮合。
实施例三:
如图125-127所示,为实施例三所示的结构示意图或工作状态示意图。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结构或者工作过程,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如图125所示,处理盒上还设置有干扰件f29b;干扰件f29b可被控制件f28控制移动。
如图126所示,控制件f28与干扰件f29b连接,干扰件f29b上还设置有凹槽;图126所示阻挡件f27设置在凹槽的一侧的上方。本实施例中,阻挡件f27被设置为L型。此时阻挡件f27被干扰件f29b干涉而无法绕第一转动轴f27b转动。
如图127所示,当控制件f28绕第二转动轴28b转动时带动干扰件f29b移动后,干扰件f29b上的凹槽在移动后由图126所示位置移动到图127所示的位置,即由干涉位置移动到不干涉位置,此时干扰件f29b上的凹槽位于阻挡件f27的下方,干扰件f29b不再干扰阻挡件f27的转动,阻挡件f27可转动后,处理盒左侧能够继续向容纳腔f1a内部移动。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仅描述与实施例一、二、三不同的结构和工作过程,与实施例一、二、三相同的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与实施例一、二、三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不再使用实施例一、二、三所述控制件f28。如图128所示,处理盒后侧f26靠近右侧f22处设置有凹槽,控制件f38设置在该凹槽处并向右侧f22外伸出;控制件f38还与第二复位件f38a连接,第二复位件f38a为控制件f38提供复位力,使控制件f38伸出,此时控制件f38处于第一位置。
如图129所示,当处理盒f2安装到主机上的容纳腔f1a中时,由于阻挡件f27的作用,处理盒的左侧无法继续向容纳腔f1a的内部移动,因此当继续为处理盒施加外力时,处理盒的右侧f22向容纳腔f1a内部移动而是处理盒发生倾斜,且动力接收元件f20的轴线X3与动力施加元件f10的轴线X4之前形成夹角。当处理盒如图129所示倾斜时,向右侧f22伸出的控制件f38与主机上的右侧壁f12触碰而使控制件f38向处理盒内部缩进(此时控制件处于第二位置),控制件f38缩进后控制阻挡件f27,使阻挡件f27能够转动,阻挡件f27转动后不再与上壁后端面f13a干涉,因此处理盒的左侧能够继续向容纳腔f1a的内部移动,并最终使动力接收元件f20与动力施加元件f10啮合,且最终动力接收元件f20的轴线X3与动力施加元件f10的轴线X4重叠。
当处理盒f2从主机f1上取出时,控制件f38在第二复位件f38a的作用下由第二位置回复到第一位置。
实施例五: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二、三、四相同的部分不再重复描述。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二、三、四不同的是,处理盒上设置有阻挡件f47,阻挡件f47设置在上侧f23上并向外伸出,阻挡件f47可沿图130中的上下方向移动。
如图130所示,阻挡件f47处于第一位置,此时阻挡件f47与上壁后端面f13a之间存在重叠区域,因此当处理盒f2安装到主机f1上时,阻挡件f47会与上壁后端面f13a干涉,从而使处理盒的左侧无法继续向主机上的容纳腔f1a的内部继续移动。
如图131所示,当阻挡件f47受到控制件f28或者控制件f38控制而向处理盒内部缩进时,阻挡件f47处于第二位置,阻挡件f47不再与上壁后端面干涉,此时处理盒的左侧可以继续向容纳腔的内部移动。
处理盒f2上还设置有第一复位件f47a,所述第一复位件f47a为阻挡件f47提供回复力,使阻挡件f47能够从第二位置回复到第一位置。
本专利申请中,动力接收元件被固定安装到处理盒的一侧,并可与动力施加元件f10啮合而传动动力给感光鼓或者显影辊。本申请中,通过控制处理盒倾斜地安装到主机上的容纳腔内,可使动力接收元件更好地与动力施加元件啮合而不发生干涉。
实施方式六:
实施例一:
图132-134所示为本专利申请的实施例一。如图132所示,打印机的主机g1包括左壁g11、右臂g12、上壁g13、下壁g14、前臂g15、后壁g16以及动力施加元件g10。处理盒g2包括左侧g21、右侧g22、上侧g23、下侧g24、前侧g25、后侧g26和动力接收元件g20。左壁g11上设置有左导轨g111;右臂g12上设置有右导轨g121。处理盒g2的左侧g21上设置有左突柱一g211、左突柱二g212、左突柱三g213;右侧g22上设置有右突柱一g221、右突柱二g222、右突柱三g223。左突柱一g211、左突柱二g212、左突柱三g213可被左导轨g111支撑;右突柱一g221、右突柱二g222、右突柱三g223可被右导轨g121支撑。
由图132可知,左突柱一g211靠近前侧g25设置;左突柱一g211相对于左突柱二g212在轴向X方向上有高度差,且左突柱一g211更靠近处理盒内部。右突柱三g223靠近后侧g26设置;右突柱三g223相对于右突柱二g222在轴向X方向上有高度差,且右突柱三g223更靠近处理盒内部。本实施例中,左突柱一g211设置在处理盒左侧g21的左前凹槽g21a处,右突柱三g223设置在处理盒右侧g22的右后凹槽g22a处。
如图132所示,当处理盒g2沿图示F(方向F垂直于动力施加元件的轴线X)方向被安装到主机g1中时,左突柱二g212、左突柱三g213被左导轨g111支撑,而此时左突柱一g211可不被左导轨g111支撑;右突柱一g221、右突柱二g222被右导轨g121支撑,而此时右突柱三g223可不被右导轨g121支撑。因此处理盒g2的左侧g21和右侧g22分别被左导轨g111和右导轨g121支撑,处理盒可沿F方向被推动到主机的内部(此时动力施加元件的轴线与动力接收元件的轴线平行)。
如图132所示,当沿F方向推动处理盒到主机的内部时,由于此时动力接收元件g20与动力施加元件g10在轴线X方向上有重叠,因此继续沿F方向推动处理盒会使动力接收元件g20与动力施加元件g10之间产生干涉。因此如图133所示,沿图示箭头方向转动处理盒g2后,左突柱一g211和左突柱二g212被左导轨g111支撑,右突柱二g222和右突柱三g223被右导轨g121支撑。而突柱三g213可不被左导轨g111支撑,右突柱一g221可不被右导轨g121支撑。此时动力接收元件g20的轴线与动力施加元件g10的轴线之间形成有夹角(不再平行);而动力接收元件g20与动力施加元件g10在轴线X方向上不再存在重叠。
在图133所示状态下,继续沿F方向推动处理盒,并沿图134所示箭头方向转动处理盒,最终动力接收元件g20与动力施加元件g10啮合。此时左突柱二g212、左突柱三g213被左导轨g111支撑,而此时左突柱一g211可不被左导轨g111支撑;右突柱一g221、右突柱二g222被右导轨g121支撑,而此时右突柱三g223可不被右导轨g121支撑,处理盒g2的左侧g21和右侧g22分别被左导轨g111和右导轨g121支撑。
由图132-134可知,由于左突柱一g211相对于左突柱二g212在轴向X方向上有高度差,且左突柱一g211更靠近处理盒内部,以及右突柱三g223相对于右突柱二g222在轴向X方向上有高度差,且右突柱三g223更靠近处理盒内部,因此在处理盒转动的过程中,左突柱一g211、左突柱二g212、左突柱三g213中至少有两个被左导轨g111支撑,右突柱一g221、右突柱二g222、右突柱三g223中至少也有两个被左导轨g111支撑,从而可以使动力接收元件g20避免与动力施加元件g10之间产生干涉。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想到,左突柱一g211、左突柱二g212、左突柱三g213或者右突柱一g221、右突柱二g222、右突柱三g223设置成其它形状,例如将左突柱一g211和左突柱二g212形成为一体或者将右突柱二g222、右突柱三g223形成为意图,且在轴向X方向上设置有高度差,也能实现相同的作用。
实施例二: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如图135所示,主机g1上还设置有导轨g10a,且导轨g10a的宽度为M。如图136所示,处理盒g2上还设置有上突柱g20a1和下突柱g20a2,所示上突柱g20a1或者下突柱g20a2至少设置有两个;上突柱g20a1与下突柱g20a2之间的宽度为N,且宽度N略大于M。
在处理盒g2安装到主机g1的过程中,上突柱g20a1与下突柱g20a2沿导轨g10a的上下表面运动,由于宽度N略大于M,因此在处理盒g2安装到主机g1的过程中,上突柱g20a1与下突柱g20a2夹持在导轨g10a的上下表面,防止处理盒沿图135示箭头方向翻转,从而确保动力施加元件g20能准确地与动力施加元件g10啮合。
实施例三: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如图137所示,主机g1上还设置有上导轨g10b1和下导轨g10b2;上导轨g10b1和下导轨g10b2之间的宽度为P。如图138所示,处理盒g2上还设置有突柱一g20b1和突柱二g20b2,突柱一g20b1和突柱二g20b2的宽度为Q,且宽度P略大于Q。
在处理盒g2安装到主机g1的过程中,突柱一g20b1和突柱二g20b2在上导轨g10b1和下导轨g10b2之间移动,由于宽度P略大于Q,因此在处理盒g2安装到主机g1的过程中突柱一g20b1和突柱二g20b2被上导轨g10b1和下导轨g10b2夹持,防止处理盒沿图示箭头方向翻转,从而确保动力接收元件g20能准确地与动力施加元件g10啮合。
实施例四:
本实施例中,与实施例一相同的部分在此不再重复描述。
如图139、140所示,主机g1上还设置有按压板g10c和弹性元件g10d,且在轴线X的方向(图140所示视图)上按压板g10c比动力施加元件g10更靠近左壁g11。处理盒g2上还设置有推块g20c。所述推块g20c从右侧g22伸出,设置在动力接收元件g20的一端且相对于动力接收元件g20来说更靠近后侧。由于设置有按压板g10c,当动力接收元件g20需要与动力施加元件g10啮合时,首先必须将按压板g10c推开,动力接收元件g20才能与动力施加元件g10啮合,否则动力接收元件g20会与按压板g10c干涉。
如图141、142所示,当沿图142所示箭头方向转动处理盒后,推块g20c与按压板g10c抵接,推块g20c推动按压板g10c移动并使弹性元件g10d压缩。此时动力接收元件g20不再会与按压板g10c产生干涉;且从轴向X方向上看(即图141所在视图),动力接收元件g20与动力施加元件g10此时至少部分重叠。
如图142、144所示,当沿图144所示箭头方向转动处理盒后,动力接收元件g20与动力施加元件g10啮合,且动力接收元件g20的轴线与动力施加元件g10的轴线在同一直线上,此时推块g20c可不再与按压板g10c抵接。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很容易就能想到,在图144所示状态下,推块g20c也可与按压板g10c抵接。
本专利申请中,动力接收元件被固定安装到处理盒的一侧,并可与动力施加元件g10啮合而传动动力给感光鼓或者显影辊。本申请中,通过控制处理盒倾斜地安装到主机上的容纳腔内,可使动力接收元件更好地与动力施加元件啮合而不发生干涉。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参考术语“一个实施方式”、“某些实施方式”、“示意性实施方式”、“示例”、“具体示例”、或“一些示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所述实施方式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方式或示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者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方式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尽管已经示出和描述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在不脱离本发明的原理和宗旨的情况下可以对这些实施方式进行多种变化、修改、替换和变型,本发明的范围由权利要求及其等同物限定。

Claims (10)

1.一种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包括动力接收元件,所述动力接收元件用于接收所述打印机主机驱动轴的旋转力。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动力接收元件设置在所述打印机主机的处理盒的一端。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的上侧上分别设置有阻挡件和控制件;所述阻挡件和所述控制件均从所述上侧上伸出。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靠近所述动力接收元件,所述阻挡件远离所述动力接收元件。
5.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阻挡件设置在与所述处理盒的感光鼓的轴线平行的轴线和与所述感光鼓的轴线相垂直的连线的相交处。
6.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打印机主机内形成有容纳腔,所述动力接收元件安装在所述容纳腔中。
7.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控制件和所述阻挡件之间设置拉扯件,所述控制件通过所述拉扯件控制所述阻挡件。
8.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盒上还设置有干扰件,所述控制件控制所述干扰件控制移动。
9.一种处理盒,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
10.一种打印机,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旋转力传递组件。
CN201810732446.1A 2017-07-07 2018-07-05 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 Pending CN10887364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208265461 2017-07-07
CN201720826546 2017-07-07
CN201720936176 2017-07-28
CN2017209361767 2017-07-28
CN2017213025576 2017-10-09
CN201721302557 2017-10-09
CN2017218405092 2017-12-22
CN201721840509 2017-12-22
CN201820305188 2018-03-05
CN2018203051884 2018-03-05
CN201820593473 2018-04-24
CN2018205934730 2018-04-24
CN2018206741307 2018-05-04
CN201820674130 2018-05-04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73645A true CN108873645A (zh) 2018-11-23

Family

ID=64299515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732446.1A Pending CN108873645A (zh) 2017-07-07 2018-07-05 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
CN201821067395.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903076U (zh) 2017-07-07 2018-07-05 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21067395.7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08903076U (zh) 2017-07-07 2018-07-05 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2) CN108873645A (zh)
WO (1) WO20190074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873645A (zh) * 2017-07-07 2018-11-23 李坤 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
JP7366599B2 (ja) 2018-06-25 2023-10-23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61538A (en) * 1996-08-29 2000-05-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ransmissions method
CN204009375U (zh) * 2014-06-19 2014-12-10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及包含该处理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4267589A (zh) * 2014-10-09 2015-01-07 中山鑫威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动力接收件以及具有该动力接收件的装置
CN206057814U (zh) * 2016-07-14 2017-03-29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CN106647208A (zh) * 2016-11-07 2017-05-10 珠海市润鑫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106896686A (zh) * 2015-12-17 2017-06-27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以及感光元件和处理盒
CN208903076U (zh) * 2017-07-07 2019-05-24 李坤 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4374620U (zh) * 2015-01-21 2015-06-03 珠海天威飞马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处理盒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061538A (en) * 1996-08-29 2000-05-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Process cartridge,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electrophotographic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transmissions method
CN204009375U (zh) * 2014-06-19 2014-12-10 珠海赛纳打印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及包含该处理盒的图像形成装置
CN104267589A (zh) * 2014-10-09 2015-01-07 中山鑫威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动力接收件以及具有该动力接收件的装置
CN106896686A (zh) * 2015-12-17 2017-06-27 中山诚威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动力传递装置以及感光元件和处理盒
CN206057814U (zh) * 2016-07-14 2017-03-29 珠海艾派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处理盒及驱动组件
CN106647208A (zh) * 2016-11-07 2017-05-10 珠海市润鑫打印耗材有限公司 一种处理盒
CN208903076U (zh) * 2017-07-07 2019-05-24 李坤 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19007404A1 (zh) 2019-01-10
CN208903076U (zh) 2019-05-2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08903076U (zh) 旋转力传递组件、处理盒及打印机
CN107208440B (zh) 用于家具的扇页的提升***
CN105843024B (zh) 旋转力传递组件、感光鼓及处理盒
CN107334535B (zh) 器械传动组件、手术机器人的手术器械及手术机器人
US20090282726A1 (en) Fishing lure
US8763498B2 (en) Ratchet wrench
CN102566238A (zh) 投影机的调整模组
CN205750290U (zh) 旋转力传递组件、感光鼓及处理盒
JP5749281B2 (ja) 光学的若しくはビデオ−フォトグラフィック装置のための支持ヘッド
CN107839349B (zh) 一种打印***和能够打印长方形物体的组件
CN109248427A (zh) 一种能够提高敏捷度的自由搏击训练器
CN209408540U (zh) 一种机械臂防撞结构及刮渣装置
US20030221737A1 (en) Connecting means for detachably connecting cords of a jacquard machine
CN108265383B (zh) 选针器的选针片组
CN105835587A (zh) 一种无序美学创作锤
CN2566755Y (zh) 悬挂装置
CN113323437B (zh) 一种房屋建筑结构梁底加固装置
CN109442180A (zh) 一种用于计算机软件开发辅助显示装置
CN108858776A (zh) 一种建筑领域使用的稳定的混凝土直板搅拌桶
CN209089747U (zh) 渔轮结构
CN207583824U (zh) 一种全周转动转轴
CN105835007A (zh) 一种美术用工具锤
CN203109863U (zh) 一种能收纳起子头的螺丝起子
CN102536016A (zh) 合叶装置
CN107630918A (zh) 一种全周转动转轴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