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53590A - 一种人工真皮 - Google Patents

一种人工真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53590A
CN108853590A CN201810960434.4A CN201810960434A CN108853590A CN 108853590 A CN108853590 A CN 108853590A CN 201810960434 A CN201810960434 A CN 201810960434A CN 108853590 A CN108853590 A CN 10885359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phmb
wound
artificial dermis
artific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6043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光毅
金剑
汤涛
周浩
相阳
何放
徐龙
夏照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Changhai Hospital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Changhai Hospital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Changhai Hospital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Changhai Hospital
Priority to CN20181096043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53590A/zh
Publication of CN10885359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5359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7/00Materials for grafts or prostheses or for coating grafts or prostheses
    • A61L27/50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unc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injectable or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shape-memory materials, surface modified materials
    • A61L27/60Materials for use in artificial ski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7/00Materials for grafts or prostheses or for coating grafts or prostheses
    • A61L27/02Inorganic materials
    • A61L27/025Other specific inorganic materials not covered by A61L27/04 - A61L27/12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7/00Materials for grafts or prostheses or for coating grafts or prostheses
    • A61L27/14Macromolecular materials
    • A61L27/22Polypeptides or derivatives thereof, e.g. degradation products
    • A61L27/24Collagen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7/00Materials for grafts or prostheses or for coating grafts or prostheses
    • A61L27/50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unc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injectable or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shape-memory materials, surface modified materials
    • A61L27/54Biologically active materials, e.g. therapeutic substanc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7/00Materials for grafts or prostheses or for coating grafts or prostheses
    • A61L27/50Materi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unction or physical properties, e.g. injectable or lubricating compositions, shape-memory materials, surface modified materials
    • A61L27/56Porous materials, e.g. foams or spong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300/00Biologically active materials used in bandages, wound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medical devices
    • A61L2300/20Biologically active materials used in bandages, wound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medical devices containing or releasing organic materials
    • A61L2300/204Biologically active materials used in bandages, wound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medical devices containing or releasing organic materials with nitrogen-containing functional groups, e.g. aminoxides, nitriles, guanidines
    • A61L2300/206Biguanides, e.g. chlorohexidine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300/00Biologically active materials used in bandages, wound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medical devices
    • A61L2300/40Biologically active materials used in bandages, wound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medical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fic therapeutic activity or mode of action
    • A61L2300/404Biocides, antimicrobial agents, antiseptic agent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LMETHODS OR APPARATUS FOR STERILISING MATERIALS OR OBJECTS IN GENERAL; DISINFECTION, STERILISATION OR DEODORISATION OF AIR; CHEMICAL ASPECTS OF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MATERIALS FOR BANDAGES,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SURGICAL ARTICLES
    • A61L2300/00Biologically active materials used in bandages, wound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medical devices
    • A61L2300/60Biologically active materials used in bandages, wound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or medical devices characterised by a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L2300/606Coating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Transplantation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Molecular Biology (AREA)
  • Biophysics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Dispersion Chemistry (AREA)
  • Materials For Medical U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创伤治疗产品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具有抗菌抑菌作用的人工真皮,该人工真皮为三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硅胶层、抗菌抑菌层以及胶原层,其中,抗菌抑菌层为厚度为1~1.5mm的PHMB水凝胶层中间抗菌抑菌层为厚度为1~1.5mm的PHMB水凝胶层,由于PHMB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且临床菌株对PHMB的敏感性较高,是赋予人工真皮持续抗菌的合适抗菌成分。通过实验验证,将人工真皮的胶原层和硅胶层间加入1%PHMB水凝胶层后,实验样品生物毒性较低,对人工真皮胶原层结构也无明显影响,使得本发明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实验样品移植于清洁创面后,不仅对创面愈合影响较而且能有效抗菌,降低感染率,移植后即使持续存在感染因素,也能在一定时间内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

Description

一种人工真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创伤治疗产品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具有抗菌抑菌作用的人工真皮。
背景技术
人工真皮作为自体移植皮肤的替代品,可用于真皮层受损的创伤、慢性创面或烧伤创面治疗,具有促进创面愈合、减少瘢痕形成等作用,克服了大面积烧伤患者自体移植皮肤资源不足的缺陷,因此为临床工作者所青睐。但由于人工真皮移植后早期未能与创面建立确实血供,抗菌能力较差,移植后感染率较高,一旦发生感染不仅仅会导致移植失败,甚至会威胁患者生命。
目前临床上常用的预防人工皮肤移植后感染的措施主要包括创面彻底清创、移植前将人工真皮浸泡消毒液、移植后加强换药、全身使用抗生素等措施。虽然能起到一定的预防移植后感染的作用,但无法赋予人工真皮抗菌能力,而且大量用药也容易导致患者脏器受到损害,对患者身体影响巨大。
为了避免感染的出现,现有技术中有人利用胶原层的孔隙结构,将抗菌成分加入胶原溶液后制成人工皮肤的胶原层。一种方法为采用物理浸泡的方法使得胶原层饱和吸收,但由于胶原层孔隙尺寸相较于抗菌成分体积偏大,抗菌成分难以储存,会迅速流失,难以达到可持续的效果,同时也却又无法排除与较高浓度的抗菌成分长期接触对胶原蛋白以及胶原层结构的影响;另一种方法从胶原层的制备材料着手,将具有抗菌性的材料组分加入其中,使得制备得到的人工真皮自带抗菌能力,但该种人工真皮的研发投入费用高,使用成本自然也水涨船高,不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解决上述问题而进行的,通过提供一种带有夹心抗菌抑菌层的人工真皮,赋予人工真皮持续抗菌能力,来解决目前临床人工真皮无抗菌抑菌效果的缺陷。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为,首先对目前临床常用消毒剂的MIC和MBC以及临床菌株对消毒剂的敏感性进行测定,选择MIC稀释和MBC稀释均最小并且敏感性降低菌株百分比最低PHMB作为实验抗菌组分;而后将PHMB水凝胶以不同的形式加入至无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内,采用K-B法测量抑菌圈作为实验基础,夹层法的抑菌效果最优;而后采用细胞毒性实验、体外自然降解实验以及体内埋植实验对夹心式人工真皮进行生物学验证。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人工真皮,该为三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硅胶层、抗菌抑菌层以及胶原层,其中,抗菌抑菌层为厚度为1~1.5mm的PHMB水凝胶层。
优选的,PHMB水凝胶层中PHMB的体积分数为0.1%~2%,更优选,PHMB水凝胶层中PHMB的体积分数为1%。
优选的,胶原层具有三维网络孔隙结构,孔隙大小为50~200μm。
优选的,PHMB水凝胶层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明胶加入去离子水中,50~70℃溶解,加入适量质量分数为25%的GTA溶液,搅拌2~3h;而后加入甘油,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溶液高度为0.1-0.15cm,90~110℃烘箱烘干;冷却至20℃后,放入质量分数为0.25%的GTA溶液,20℃放置2~3h取出,水洗并80℃烘箱烘干;待冷却至20℃后,浸泡于质量分数为0.1%~2%的PHMB溶液中1.5~3天,20℃晾干,得到PHMB水凝胶层。
更优选,明胶与所述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17,所述去离子水与质量分数为25%的GTA溶液之间的体积比为500~600∶1,所述明胶与所述甘油之间的质量比为1∶2。
优选的,硅胶层与胶原层的周边通过交联反应进行压合。
发明人选择临床常用的消毒剂碘伏、洗必泰、新洁尔灭、PHMB、复合溶菌酶、呋喃西林,并以实验室常用的细菌菌种sau、aba、kpn的标准菌株sau ATCC19606、abaATCC6538、kpnCMCC(B)46117以及发明人所在单位的临床菌株为实验菌株,对上述各种消毒剂的抗菌能力和敏感性进行分析。
抗菌能力测试结果如下:
注:-为在最小稀释倍数2-1时仍有细菌生长
洗必泰、新洁尔灭、PHMB对3个菌种标准菌株均具有较小MIC稀释、MBC稀释,复合溶菌酶对sau具有较小MIC稀释、MBC稀释,但对aba和kpnMIC稀释、MBC稀释较大,碘伏、呋喃西林对sau、aba、kpn的MIC稀释、MBC稀释均较大。
敏感性测试结果如下:
由上述结果可知,PHMB的抗菌能力以及菌株敏感性最高。
关于PHMB添加入人工真皮的方式,发明人分别采用浸泡法、微球法以及夹层法进行对比试验。浸泡法是将人工真皮制成直径5mm的圆形,分别浸泡于0.1%、0.5%、1%、2%PHMB溶液,完全浸没,浸泡24h后,于涂布细菌的MH培养基平板上放置,35℃培养24h后进行抑菌圈大小测量;微球法是将PHMB水凝胶磨碎,分别制成50μm、100μm直径的明胶微球,而后将5mm圆形的人工真皮分别浸泡于50μm和100μm直径的分别含有0.1%、0.5%、1%、2%PHMB的明胶微球悬液中,完全浸没,浸泡24h后,于涂布细菌的MH培养基平板上放置,35℃培养24h后进行抑菌圈大小测量;夹层法是将制备好的含有0.1%、0.5%、1%、2%PHMB的水凝胶加入人工真皮胶原层和硅胶层间,制成直径5mm的圆形,于涂布细菌的MH培养基平板上放置,放置方法及检测方法同前。
结果显示,对于浸泡式,无论浸泡的PHMB浓度为多少,浸泡后的人工真皮在1d后对三种细菌的标准菌株均未形成有效抑菌圈;对于微球法,浸泡100μm直径明胶微球无论PHMB浓度,实验过程中均未形成有效抑菌,浓度为1%和2%的50μm直径明胶微球浸泡后的人工真皮在1d后仍可形成有效抑菌圈,但在2d时未能形成有效抑菌圈;对于夹层法,0.1%浓度时对sau、aba、kpn可持续形成有效抑菌圈时长分别为4、3、4d,0.5%浓度时分别为5、5、5d,1%浓度时分别为8、7、7d,2%浓度时分别为8、7、7d。1%、2%的PHMB缓释水凝胶均具有较长可持续形成有效抑菌圈时长,为减少抗菌成分对创面的影响,水凝胶选择1%PHMB浓度最适宜。
此外,发明人还对夹层式人工真皮的细胞毒性、体外自然降解、体内降解进行试验,并对在体效果进行验证。
结果显示,本发明中的具有抗菌抑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以及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率无任何影响;6周时该人工真皮的体外自然降解率为27.388±1.943%;体内埋植3周后,降解率为23.648±2.336%,且炎症细胞减少明显。
通过大鼠造模,将本发明的人工真皮移植入创面内,显示与创面融合良好,且未发生感染;细菌定量实验显示,本发明人工真皮创面细菌含量明显低于不具备抗菌抑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创面;将创面暴露于持续感染环境下,移植本发明人工真皮创面的感染率在第3、6天的感染率明显低于移植不具备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创面。同时,通过病理切片显示,PHMB水凝胶人工真皮与单纯人工真皮间促进创面血管新生能力无明显差异。
本发明的有益保障及效果: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人工真皮,中间抗菌抑菌层为厚度为1~1.5mm的PHMB水凝胶层,由于PHMB具有较强的抗菌能力,且临床菌株对PHMB的敏感性较高,是赋予人工真皮持续抗菌的合适抗菌成分。此外,通过实验验证,将人工真皮的胶原层和硅胶层间加入1%PHMB水凝胶层后,实验样品生物毒性较低,对人工真皮胶原层结构也无明显影响,使得本发明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实验样品移植于清洁创面后,不仅对创面愈合影响较而且能有效抗菌,降低感染率,移植后即使持续存在感染因素,也能在一定时间内起到预防感染的作用。
因此,本发明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弥补了现有技术中人工真皮缺乏持续抗菌抑菌能力,临床使用过程中不得不大量用药的缺陷。同时本发明的人工真皮制备工艺简单,使用成本较低,也有利于临床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人工真皮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以及人血管内皮细胞毒性实验结果,其中(a)为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存活率结果,(b)为人血管内皮细胞存活率结果。
图2为水凝胶体外自然降解结果。
图3为水凝胶体内埋植实验结果,其中(a)为埋植3w后创面图片;(b)为埋植1w后取材HE染色(100×)图片;(c)为埋植2w后取材HE染色(100×)图片;(d)为埋植3w后取材HE染色(100×)图片。
图4为水凝胶体内降解率结果。
图5为人工真皮扫描电子显微镜照片,其中(a)为未加入水凝胶层的人工真皮胶原层电镜图片;(b)为加入水凝胶层24h后的人工真皮胶原层电镜图片;(c)为水凝胶层的电镜图片;(d)为加入水凝胶层24h后的人工真皮胶原层电镜图片,箭头所指为进入孔隙并存留其中的PHMB聚合物。
图6为清洁创面移植实验图片,其中a为ADG创面,(a1)为造模图片;(a2)为第7d未观察到感染症状的创面,人工真皮透亮,可透过人工真皮观察到创面基底较红润;(a3)为第7d观察到感染症状的创面,其中红色箭头所指为创面基底,可见人工真皮完全未能与创面形成连接,创基略显苍白,胶原层已部分降解;(a4)为第21天揭开硅胶层后创面表现,人工真皮胶原层基本与创面融合。B为AADG创面,(b1)为造模,(b2)为第7d创面表现,无感染症状,PHMB水凝胶人工真皮透亮,可透过PHMB水凝胶人工真皮观察到创基,无明显感染症状,(b3)为第21d揭开硅胶层及PHMB水凝胶后创面表现,人工真皮胶原层基本与创面融合,与ADG表现无明显差异。
图7为清洁创面移植实验HE染色图(100×),(a)为ADG第7d创面HE染色,(b)为AADG第7d创面HE染色,均可见胶原层已经与创面形成连接,成纤维细胞和细胞基质进入胶原层孔隙内,胶原层与创面连接部位有新生血管出现两组间HE染色表现无明显差异,(c)为ADG第21d创面HE染色,(d)为AADG第21d创面HE染色,均可见人工真皮胶原层已经与创面融合,大部分胶原成分降解,残余少量胶原层支架结构,大量新生血管出现,两组间HE染色表现无明显差异。
图8为清洁创面移植实验CD31免疫组化(200×)结构,箭头所指为新生血管。(a)为第7d ADG创面CD31免疫组化;(b)为第7d AADG创面CD31免疫组化,均可见微血管分布主;(c)为第21d ADG创面CD31免疫组化;(d)为第21d AADG创面CD31免疫组化。
图9为移植人工真皮组(ADG)创面以及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组(AADG)创面不同时期的MVD结果。
图10为ADG组与AADG组感染率变化趋势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结合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作详细描述,但本发明的实施不仅限于此。
本发明所用试剂和原料均市售可得或可按文献方法制备。下列实施例中未注明具体条件的实验方法,或按照常规条件,或按照制造厂商所建议的条件。
实施例1:消毒剂筛选
一、实验材料
(一)备选抗菌成分
包括碘伏、洗必泰、新洁尔灭、PHMB、复合溶菌酶、呋喃西林。各消毒剂主要成分、初始浓度(即消毒剂在创面消毒时常规使用的浓度)、供应商见表1。
表1备选抗菌成分信息表
(二)细菌来源
实验使用细菌菌种包括sau、aba、kpn。标准菌株分别为sau ATCC19606、abaATCC6538、kpn CMCC(B)46117,均购自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存中心。临床菌株均来源于上海长海医院,所有菌株均为2015.01-2017.06期间收集,剃除同一患者不同时间送检重复标本。所有菌株经海军军医大学微生物中心鉴定确认菌种。从sau、aba、kpn临床菌株中通过随机数字表法选取20株。
二、抗菌能力测定
(一)菌株复苏
取出-80℃冰箱内冻存的菌株,常温下复温。细菌接种环蘸取复苏的细菌悬液,在铺有LB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上划线,35℃恒温箱内孵育18h。挑取培养皿上典型生长的单个菌落,接种至1mL LB液体培养基,35℃恒温摇床150rmp/min下培养24h,作为原代菌株。原代菌株在营养肉汤中传代,每次传代取100μL菌悬液,加入3mL营养肉汤中,35℃恒温摇床150rmp/min下培养24h。传代至第3代,接种于铺有LB固体培养基的斜面培养基上,取菌环蘸取菌悬液,在斜面培养基上划线,35℃恒温箱内赋予24h,放入4℃冰箱内,备用,备用期间每2个月转种1次。
(二)细菌悬液制备
取接种细菌的斜面培养基,再次传代,取菌环挑取斜面培养基上菌落,在新的斜面培养基上划线,35℃恒温箱内赋予24h,取第3-12代制备细菌悬液。取5mL营养肉汤加入斜面培养基试管内,移液管反复吹吸,至完全冲下细菌菌落,菌悬液分布均匀后移至另一无菌试管中,振敲80次,使细菌悬浮均匀,以无菌营养肉汤作为标准液,细菌悬液分光光度计测定OD600nm的OD值,使用无菌营养肉汤稀释至OD值为0.5±0.05,认为此时细菌悬液浓度为1×108cfu/mL,将细菌悬液使用无菌营养肉汤再次稀释100倍,至细菌悬液浓度为1×106cfu/mL,4℃冰箱放置备用。
(三)MIC及MBC检测
采用微量肉汤法测定。取无菌96孔板,孔1加入原浓度的消毒剂100μL,2-10孔每孔加入100μL营养肉汤,于孔2加入原浓度的消毒剂100μL,反复吹吸至消毒剂混合均匀,于孔2内取100μL混合液加入孔3,依次操作,至孔10,将消毒剂倍比稀释成不同浓度受试液,放置备用。
孔1-10依次加入100μL前述配置完毕的细菌悬液。孔1-10消毒剂最终浓度依次稀释倍数为2-1、2-2、2-3、2-4、2-5、2-6、2-7、2-8、2-9、2-10倍。孔11加入200μL无菌营养肉汤,做阴性对照,孔12加入100μL细菌悬液合100μL无菌营养肉汤,做阳性对照。放置于恒温箱35℃孵育22h,通过酶标仪测量各孔OD600nm的OD值,以无菌营养肉汤做为标准液,OD值增高的孔认为有细菌增殖,无细菌增殖的含消毒剂浓度最低的孔所对应的消毒剂浓度为该菌株对该消毒剂的MIC。每株细菌针对每个消毒剂实验重复3次,如3次实验中有1次MIC与其余2次不同,取2次相同的结果作为该菌株针对所用消毒剂的MIC,如3次实验结果均不一样,重新操作3次。
取铺有MH固体培养基的培养皿,将MIC实验的各浓度的混合液划线涂板,放入35℃恒温箱,培养7d,无菌落出现的最低浓度即为MBC。计算MIC和MBC相对于消毒剂初始浓度的稀释倍数,分别记为MIC稀释和MBC稀释,以2n表示,公式:MIC稀释=MIC/消毒剂初始浓度;MBC稀释=MBC/消毒剂初始浓度。MIC稀释和MBC稀释不但能反映消毒剂对细菌的抗菌能力,还体现了MIC和MBC对于消毒剂应用于创面的常用浓度相对大小,与人工真皮内抗菌成分维持在MIC和MBC之上的时间(可持续抗菌时间)有一定相关性。
(四)敏感性分析
MIC和/或MBC比标准菌株高的临床菌株认为其敏感性下降,计算敏感性下降菌株百分比,公式:敏感性下降菌株百分比=敏感性下降菌株数/总菌株数×100%。分析、比较各菌种临床菌株对不同消毒剂敏感性降低菌株百分比。
(五)统计学处理
使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因总例数均大于40,理论频数大于5的多个敏感性下降菌株百分比的比较采用R×C的卡方分析,两两比较时对于理论频数大于5的采用卡方检验,对于理论频数小于5但大于1的进行连续性校正,对于理论频数小于1的多个敏感性下降菌株百分比以及两两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均取0.05。
三、结果分析
(一)3个菌种标准菌株对各消毒剂的MIC稀释和MBC稀释
sau、aba、kpn标准菌株对各消毒剂MIC稀释、MBC稀释见表2。洗必泰、新洁尔灭、PHMB对3个菌种标准菌株均具有较小MIC稀释、MBC稀释,复合溶菌酶对sau具有较小MIC稀释、MBC稀释,但对aba和kpnMIC稀释、MBC稀释较大,碘伏、呋喃西林对sau、aba、kpn的MIC稀释、MBC稀释均较大。
表2各消毒剂对三个菌种标准菌株MIC稀释、MBC稀释(n=3)
注:-为在最小稀释倍数2-1时仍有细菌生长
(二)临床菌株对各消毒剂敏感性
三个菌种的临床菌株对各消毒剂MIC和/或MBC高于标准菌株的被认为敏感性降低,由于三个菌种标准菌株对呋喃西林的MBC均大于呋喃西林的创面常用浓度,临床菌株中对呋喃西林的MIC大于标准菌株及认为敏感性降低,敏感性降低的菌株百分比见表3。由表3可知,三种临床菌株对PHMB的敏感性降低百分比最小。
表3临床菌株对各消毒剂敏感性降低菌株百分比(n=20,%)
注:*与PHMB相比,临床菌株中敏感性降低菌株百分比明显较高,P<0.05
实施例2:人工真皮制备
一、人工真皮形式选择
(一)实验材料
人工真皮,选用双层人工真皮修复材料,由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提供。其具有双层结构,胶原层和硅胶层,胶原层由牛肌腱胶原(以I型胶原为主)为原料,孔隙大小为50-200μm。分别提供未进行粘连的硅胶层和胶原层。
细菌,为前述标准菌株,将其制成浓度为106cfu/mL的细菌悬液,制备方法同前。
细胞来源,正常人类真皮成纤维细胞,供应商为PromoCell。人血管内皮细胞,供应商为上海博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二、PHMB缓释水凝胶及明胶微球制备
(一)含PHMB水凝胶制备
将10g明胶加入170g去离子水中,60℃溶解,加入300μL 25%GTA 溶液,搅拌2h。加入甘油20g,搅拌均匀。倒入模具,溶液高度0.1-0.15cm,100℃烘箱烘干,冷却至20℃,放入0.25%GTA溶液,20℃放置2h取出,水洗。80℃烘箱烘干。冷却至20℃后浸泡于0.1%、0.5%、1%、2%浓度PHMB溶液中48h。20℃晾干,备用。
(二)含PHMB的明胶微球制备
按前述方法和浓度制备好缓释水凝胶,磨碎分别制成50μm、100μm直径的明胶微球。
三、人工真皮制备及抑菌测定
(一)浸泡法
用无菌棉拭子蘸取菌悬液,在MH培养基平板表面均匀涂抹,备用。将人工真皮制成直径5mm的圆形,分别浸泡于0.1%、0.5%、1%、2%PHMB溶液,完全浸没,浸泡24h后,于涂布细菌的MH培养基平板上放置,每个平板四个角分别贴放浸泡于0.1%、0.5%、1%、2%PHMB溶液人工真皮各1片,于平板中央贴放1片未浸泡的人工真皮片替代物作为质控,共5片,每片间及每片与平板边缘间相聚大于2.5cm。每天更换一次均匀涂布相应细菌的平板。置35℃温箱培养24h。每天更换平板时用游标卡尺测量抑菌圈的直径并记录,实验重复3次,抑菌圈取平均值,将抑菌圈直径平均值大于7mm认定形成有效抑菌圈,具有抑菌能力。记录并分析不同浸泡时长的人工真皮可持续形成有效抑菌圈时长,即其可持续抗菌时间。
(二)微球法
细菌铺板方法同前。将制备好的明胶微球制成过饱和混悬液备用。将人工真皮制成直径5mm的圆形,分别浸泡于50μm和100μm直径的分别含有0.1%、0.5%、1%、2%PHMB的明胶微球悬液中,完全浸没,浸泡24h后,于涂布细菌的MH培养基平板上放置,放置方法同前。每天更换一次均匀涂布相应细菌的平板。置35℃恒温箱培养24h,抑菌圈测定方法同浸泡法。
(三)夹层法
细菌铺板方法同前。将制备好的含有0.1%、0.5%、1%、2%PHMB的水凝胶加入人工真皮胶原层和硅胶层间,制成直径5mm的圆形,于涂布细菌的MH培养基平板上放置,放置方法同前,每天更换一次均匀涂布相应细菌的平板,置35℃温箱培养24h,抑菌圈测定方法同浸泡法。
四、结果分析
(一)浸泡法
浸泡式人工真皮的抑菌圈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根据表4,无论浸泡的PHMB浓度多少,浸泡后的人工真皮在1天后对三种细菌的标准菌株均未形成有效抑菌圈。
表4浸泡不同浓度的PHMB的人工真皮形成抑菌圈平均大小(n=3,mm)
注:-为未形成有效抑菌圈
(二)浸泡法
微球法人工真皮的抑菌圈测试结果如表5所示,根据表5,浸泡100μm直径明胶微球无论PHMB浓度,实验过程中均未形成有效抑菌圈。PHMB浓度为0.1%和0.2%的50μm直径明胶微球浸泡后的人工真皮在1d后(第2次更换铺有细菌的培养皿)对3种细菌的标准菌株均未形成有效抑菌圈,浓度为1%和2%的50μm直径明胶微球浸泡后的人工真皮在1d后仍可形成有效抑菌圈,但在2d(第3次更换铺有细菌的培养皿)时未能形成有效抑菌圈。
表5浸泡500μm直径含不同浓度PHMB的明胶微球后人工真皮形成抑菌圈平均大小(n=3,mm)
注:-为未形成有效抑菌圈
(三)夹层法
PHMB水凝胶呈褐色,半透明,厚度为1-1.5mm,质韧。将其加入人工真皮硅胶层和胶原层后,制成PHMB水凝胶人工真皮,褐色,半透明,三层结构间未进行粘合,各层结构贴附尚可。含各浓度PHMB水凝胶的人工真皮在不同时间形成抑菌圈大小见表2-5。0.1%浓度时对sau、aba、kpn可持续形成有效抑菌圈时长分别为4、3、4d,0.5%浓度时分别为5、5、5d,1%浓度时分别为8、7、7d,2%浓度时分别为8、7、7d。1%、2%的PHMB缓释水凝胶均具有较长可持续形成有效抑菌圈时长,为减少抗菌成分对创面的影响,水凝胶选择1%PHMB浓度最适宜。具体抑菌圈测试结果如表6所示。
表6加入含不同浓度PHMB水凝胶的人工真皮形成抑菌圈平均大小(n=3,mm)
注:-为未形成有效抑菌圈
综合比较本研究中所使用的3种赋予人工真皮持续抗菌能力的方法,夹层法可赋予人工真皮最长的可持续形成有效抑菌圈时长,其中PHMB1%浓度与2%浓度可持续形成有效抑菌圈时长一致,故后续研究选择将1%PHMB水凝胶加入人工真皮胶原层和硅胶层间作为赋予人工真皮持续抗菌能力的方法。
实施例3:人工真皮细胞毒性及降解实验
一、细胞毒性实验
成纤维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是创面愈合过程中最重要的细胞之一,故本研究分别测定实验样品以及不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和人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细胞毒性。将目标细胞在加有10%胎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中传代培养。将实验样品以及不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制成直径16mm大小的圆形,分别放置于24孔板内,加入不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作为阳性对照组,另设一组空白对照组,不做其他处理,三组均加入500μL含有1×106个/L细胞的细胞培养基。35℃、5%CO2中孵育,每2天更换一次细胞培养基,孵育3、7、14、21d后采用MTT法计数存活细胞数量,OD630nm测量各组OD值,分别记为OD实验样品、OD阳性对照、OD空白对照,实验重复5次。比较具有和不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对两种细胞的存活率影响,实验样品组和阳性对照组存活率计算公式:实验样品组存活率%=(OD实验样品/OD空白对照)×100%,阳性对照组存活率%=(OD阳性对照/OD空白对照)×100%。存活率取平均值,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行统计分析。
二、体外自然降解实验
将实验样品制成边长3cm的正方形10片,进行体外自然降解实验。实验前真空干燥器内干燥至恒温后称重,记为W初始1,将试验样品放置于PH=7.4的磷酸盐缓冲溶液中,放置于恒温箱,35℃。2、4、6W各称重1次,每次称重前从缓冲液中取出样品,擦干表面水分,真空干燥器内干燥至恒温后称重,记为W实验1,并更换磷酸盐缓冲溶液。计算降解率,公式为:体外自然降解率=(W初始1-W实验1)/W初始1×100%。体外自然降解率取平均值,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
三、体内埋植实验
将实验样品制成边长1cm的正方形30片,60Coγ射线辐照灭菌,埋植前真空干燥器内干燥至恒温后称重,记为W初始2。取30只SD大鼠,1%戊巴比妥以5mL/Kg剂量腹腔注射麻醉,背部备皮,于大鼠脊柱正中选择一个部位作为埋植处,酒精消毒,剪开皮肤全层,切口以正好可以放入实验样品为宜,分离皮肤与皮下组织,将实验样品埋植于皮下,缝合皮肤。分别于1、2、3W各处死10只大鼠,取出埋入物,称重,记为W实验2,计算体内降解率,公式为:体内降解率=(W初始2-W实验2)/W初始2×100%。体内降解率取平均值,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同时取埋植物周围组织行病理切片HE染色。实验过程中,观察并记录埋植部位皮肤、切口大体表现。
四、扫描电子显微镜检查
分别扫描双层人工真皮修复材料和实验样品。分别固定在样品台上。对待检材料表面喷金,90秒钟后3kV电压加速,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并拍照。观察两组人工真皮胶原层结构是否有差异以及PHMB晶体是否进入胶原层孔隙。
本实施例中使用SPSS21.0进行数据分析,对细胞毒性实验细胞存活率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采用析因设计的重复测量资料进行方差分析,P取0.05.
五、结果分析
(一)细胞毒性
如图1所示,实验样品在3d对人真皮成纤维细胞以及人血管内皮细胞的存活率较不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略低,但无明显差异,P>0.05,在7、14、21d两者间对两种细胞的存活率亦无明显差异,P>0.05。
(二)体外自然降解实验
人工真皮主要由硅胶层、水凝胶层、胶原层三个层次组成,其中硅胶层在创面移植后覆盖期间不会出现明显降解,胶原层移植后于2-3w降解。本实施例体外自然降解和体内埋植实验仅针对1%PHMB水凝胶进行。早期水凝胶吸收水分,重量增加,但真空干燥后重量下降,大部分水凝胶在降解过程中整体结构较完整,但有两块水凝胶出现龟裂现象。体外自然环境下水凝胶降解较缓慢,6w时体外自然降解率为27.388±1.943%。体外自然降解率随时间变化见图2。
(三)体内埋植实验
水凝胶层在埋植后持续降解,降解较慢,3w时降解率为23.648±2.336%。埋植期间水凝胶与埋植部位组织可以分离,埋植部位组织大体观察略缺乏活力,但未见明显坏死或感染症状。埋植部位组织切片HE染色见埋植后1w较多炎症细胞浸润,后炎症细胞减少,见图3,图3中a为埋植后3周图片,可见埋植部位创面活力欠缺,但无明显坏死或感染症状,水凝胶层并未与创面紧密粘连,创面也无明显血管等组织长入;b为埋植后1w取材HE染色(100×),可见视野内大量炎症细胞分布;c为埋植后2w取材HE染色(100×),炎症细胞减少;d为埋植后3w取材HE染色(100×),炎症细胞进一步减少。说明埋植部位皮肤和切口在实验过程中均未出现严重的炎症反应,无破溃或感染现象,大鼠也未出现死亡。体内降解率见图4。
(四)电镜结果分析
如图5所示,1%PHMB水凝胶扫描电子显微镜结果可见水凝胶表面有PHMB聚合物析出,分布均匀。加入水凝胶的人工真皮与未加入水凝胶的人工真皮空间支架结构无明显差异,在加入水凝胶的人工真皮孔隙内观察到PHMB聚合物。
实施例4:人工真皮在体效果验证
一、清洁创面移植实验
选取清洁级雄性健康SD大鼠(第二军医大学实验中心,许可证号:SCXK(沪)2012-0003)120只,8~10周龄,体重180~220g,适应性饲养7d后用于实验。实验过程中大鼠饲养条件一致,每日喂食大鼠饲料15g。
取40只大鼠随机分为人工真皮组(Artificial Dermis Group,ADG)、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组(anti-infection Artificial Dermis Group,AADG)2组,每组20只大鼠。于大鼠背部做直径20mm的全层皮肤缺损创面,以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圆环(外径20mm,内径18mm)缝合于创缘,避免创面收缩。ADG移植人工真皮,AADG移植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实验样品(PHMB水凝胶人工真皮),因人工真皮以及PHMB水凝胶人工真皮各层结构未进行粘连,为使人工真皮和PHMB水凝胶人工真皮与创面以及其各层见紧密贴附,实验全程采用加压包扎,后续实验相同。人工真皮、实验样品均缝合于创面,局部加压包扎,后采用绷带作为外层包扎,并将最外层绷带缝合固定于大鼠正常皮肤,避免包扎脱落,缝针入口远离创面避免对创面愈合和感染产生影响。
第3、7、14、21d所有存活大鼠清洁换药,换药时观察创面大体情况,根据创面分泌物、气味、创周炎症表现等判断创面是否感染,并计算每次换药时的新发感染率,公式为:新发感染率%=(该次换药该组新出现的感染创面数/该次换药该组存活大鼠数量)×100%。每次换药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选取5只大鼠,于5只大鼠的创面中排除感染创面,取未感染创面取包含人工真皮的全层创面组织,后处死。在取下的创面组织中心切取1cm×0.3cm组织用于做病理切片,分别行HE染色和CD31免疫组化,在200倍镜下取3个视野计数CD31阳性表达,计算微血管密度(MVD),余下部分做细菌定量实验,明确创面细菌含量。
二、感染创面移植实验
(一)细菌悬液制备
细菌悬液以aba标准菌株制备,制备方法同前,浓度为106cfu/g。
(二)实验分组及造模
取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人工真皮组(Artificial Dermis Group,ADG)、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组(anti-infection Artificial Dermis Group,AADG),每组10只。于大鼠背部做直径20mm的全层创面,以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圆环(外径20mm,内径18mm)缝合于创缘,避免创面收缩。造模后立即取细菌悬液1mL滴注于创面,常规包扎。造模后24h打开创面再次滴注1mL细菌悬液。造模后48h打开创面,观察创面是否出现明显感染症状,确认感染模型制备成功。
ADG覆盖人工真皮,AADG覆盖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实验样品,局部加压包扎,后采用绷带作为外层包扎,并将最外层绷带缝合固定于大鼠正常皮肤,避免包扎脱落,缝针入口远离面避免对创面愈合和感染产生影响。
(三)创面观察
于移植人工真皮后第3、7、14、21d所有存活大鼠换药,根据创面分泌物、气味、创周炎症表现等判断创面是否感染,计算每次换药时的创面感染率。并于21d处死所有大鼠,取包含人工真皮的全层创面组织,行细菌定量实验,明确创面细菌含量。
三、移植后持续暴露于感染环境实验
(一)实验分组及造模
细菌悬液制备同前。20只SD大鼠,随机分为人工真皮组(Artificial DermisGroup,ADG、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组(anti-infection Artificial Dermis Group,AADG),每组10只,于大鼠背部做直径20mm的全层创面,以聚甲基丙烯酸甲脂圆环(外径20mm,内径18mm)缝合于创缘,避免创面收缩,并分别覆盖人工真皮和具有抗菌能力的人工真皮实验样品。后局部加压包扎,采用绷带作为外层包扎,并将最外层绷带缝合固定于大鼠正常皮肤,避免包扎脱落,缝针入口远离创面避免对创面愈合和感染产生影响。
(三)持续感染环境暴露及创面观察
于硅胶层外滴注1mL细菌悬液,1次/d,于第3、6、9、12d清洁换药观察创面情况,根据创面分泌物、气味、创周炎症表现等判断创面是否感染,计算每次换药的感染率。
四、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MVD及创面组织细菌含量以平均值±标准差表示,正态分布且方差齐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非正态分布或方差不齐的数据,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多组新发感染率及感染率的比较,总例数大于40且理论频数大于1的多个敏感性下降菌株百分比的比较采用RC的卡方分析,两两比较时对于总例数大于40且理论频数大于5的采用卡方检验,对于理论频数小于5但大于1的进行连续性校正,对于总例数小于40或理论频数小于1的多个敏感性下降菌株百分比以及两两比较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检验,P均取0.05。
五、结果分析
(一)清洁创面移植实验
两组创面的大体表现见图6,如图6所示,ADG除第3d和第7d间出现1个感染创面,其余创面愈合良好,第7d新发感染率为6.67%(1:15)。感染创面人工真皮胶原层降解较快,且有脓性分泌物;未感染创面于第7d观察到胶原层和创面开始建立血供,至第21天胶原层基本降解。AADG创面愈合过程与ADG未感染创面无明显差异。
关于创面细菌量,随着移植后时间的推移,各组创面细菌含量均增高。对于感染创面,ADG造模后第7d创面组织细菌含量为6.12×106cfu/mL。对于未感染创面的细菌含量测定显示,造模后3、7、14d,ADG创面组织细菌含量明显高于AADG,造模后第21d,两组细菌含量间无明显差异,P>0.05,具体测试结果见表7。
表7两组大鼠未感染创面组织细菌含量(cfu/mL)
注:*与ADG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ADG在第7天换药时出现一个感染创面,于7d换药时处死,故n=4,其余n=5。
图7和图8显示了清洁创面的HE染色图片以及CD31免疫组化(200×)图片。ADG和AADG的HE染色和CD31免疫组化表现相似。第3d,HE染色见人工真皮与创面无明显结合;CD31免疫组化可见创面基底少量微血管。第7d,HE染色见人工真皮胶原层与创面部分连接,已有少量成纤维细胞长入胶原层孔隙;CD31免疫组化见少量新生血管长入胶原层孔隙。第14d,HE染色见人工真皮胶原层与创面已形成较为紧密连接,部分成纤维细胞长入胶原层;CD31免疫组化见新生血管增多。第21d,HE染色见胶原层大部分降解;CD31免疫组化可见大量新生血管。
图9显示了两组创面各时期MVD,根据图9所示,造模后第3d AADG低于ADG,P<0.05,但在造模后第7、14、21d ADG和AADG间无明显差异,P>0.05。PHMB水凝胶人工真皮与单纯人工真皮间促创面血管新生能力无明显差异。
(二)感染创面移植实验
经2次滴注菌悬液后,所有大鼠创面均出现明显感染症状,有脓性分泌物出现,创周发红,创面有特殊臭味。ADG在移植后历次换药时均可观察到所有创面感染症状无改善,历次换药时感染率均为100%。移植后第3、7d人工真皮尚有残留于创面,与创面连接疏松,移植后第14、21d人工真皮胶原层几乎无残留。移植后第21d创面组织取材细菌定量结果显示,ADG创面组织细菌含量高达(11.81±7.96)×109cfu/g。
AADG2在移植后第3d,透过硅胶层可观察到7只大鼠创面已无明显感染症状,创面肉芽增生,较红润,无特殊气味,创周也无明显炎症表现,但仍有3只大鼠创面有感染表现,感染率为30%。后期感染表现消失的创面未再次出现明显感染表现,而仍有感染表现的创面感染症状也未消失,第7、14、21d换药感染率均为30%。第3、7、14、21d,AADG感染率明显低于ADG,P<0.05。移植后第21d创面组织取材细菌定量结果显示,AADG中持续有感染表现的3个创面组织细菌含量为(18.00±3.61)×107cfu/g,明显低于ADG,P<0.05,而无感染表现的7个创面组织细菌含量更低,为(12.99±9.11)×103cfu/g,也明显低于ADG,P<0.05,且低于AADG的感染创面,P<0.05。
(三)持续感染环境暴露下移植实验
ADG和AADG在创面滴注细菌悬液时感染率随时间变化趋势见图10。ADG至第6d所有创面均出现感染现象。AADG至第12d所有创面出现明显感染现象,感染主要发生于第6d后。ADG在第3d有八个创面出现感染,第6、9、12d,有10个创面均出现明显感染症状,ADG在第3、6、9、12d分别的感染率分别为80%、100%、100%、100%;AADG在第3、6、9、12d分别有0、2、8、10个创面出现明显感染症状,在第3、6、9、12d的感染率分别为0%、20%、80%、100%AADG在第3和第6d时的感染率明显低于ADG,P<0.05。
以上已对本发明的实例进行了具体说明,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所述实施例,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发明创造精神的前提下还可做出种种的等同的变型或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型或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Claims (7)

1.一种人工真皮,其特征在于,为三层结构,自上而下依次为硅胶层、抗菌抑菌层以及胶原层,其中,所述抗菌抑菌层为厚度为1~1.5mm的PHMB水凝胶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真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PHMB水凝胶层中PHMB的体积分数为0.1%~2%。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真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PHMB水凝胶层中PHMB的体积分数为1%。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真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胶原层具有三维网络孔隙结构,孔隙大小为50~200μm。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真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PHMB水凝胶层的制备方法如下:
将明胶加入去离子水中,50~70℃溶解,加入适量质量分数为25%的GTA溶液,搅拌2~3h;而后加入甘油,搅拌均匀后倒入模具,溶液高度为0.1-0.15cm,90~110℃烘箱烘干;冷却至20℃后,放入质量分数为0.25%的GTA溶液,20℃放置2~3h取出,水洗并80℃烘箱烘干;待冷却至20℃后,浸泡于质量分数为0.1%~2%的PHMB溶液中1.5~3天,20℃晾干,得到PHMB水凝胶层。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人工真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明胶与所述去离子水的质量比为1:17,所述去离子水与质量分数为25%的GTA溶液之间的体积比为500~600:1,所述明胶与所述甘油之间的质量比为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人工真皮,其特征在于:
其中,所述硅胶层与胶原层的周边通过交联反应进行压合。
CN201810960434.4A 2018-08-22 2018-08-22 一种人工真皮 Pending CN10885359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60434.4A CN108853590A (zh) 2018-08-22 2018-08-22 一种人工真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60434.4A CN108853590A (zh) 2018-08-22 2018-08-22 一种人工真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53590A true CN108853590A (zh) 2018-11-23

Family

ID=643215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60434.4A Pending CN108853590A (zh) 2018-08-22 2018-08-22 一种人工真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53590A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5830A (zh) * 2019-04-29 2019-07-19 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缓释抑菌型人工真皮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CN111803709A (zh) * 2020-06-24 2020-10-23 湖北中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人工皮肤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02692A (zh) * 2020-11-11 2021-02-26 深圳齐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人工真皮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70916A (zh) * 2008-08-28 2011-08-31 泰科保健集团有限合伙公司 环境活化的组合物,制品与方法
CN107050521A (zh) * 2017-04-27 2017-08-18 天新福(北京)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胶原真皮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CN207545526U (zh) * 2017-01-12 2018-06-29 广东泰宝医疗器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人工皮肤
EP3088009B1 (en) * 2015-04-28 2018-07-18 DiCosmo, Frank Antimicrobial adhesive dressings
CN207627485U (zh) * 2017-04-17 2018-07-20 河南汇博医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防粘连复合敷料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70916A (zh) * 2008-08-28 2011-08-31 泰科保健集团有限合伙公司 环境活化的组合物,制品与方法
EP3088009B1 (en) * 2015-04-28 2018-07-18 DiCosmo, Frank Antimicrobial adhesive dressings
CN207545526U (zh) * 2017-01-12 2018-06-29 广东泰宝医疗器械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人工皮肤
CN207627485U (zh) * 2017-04-17 2018-07-20 河南汇博医疗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抗菌防粘连复合敷料
CN107050521A (zh) * 2017-04-27 2017-08-18 天新福(北京)医疗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双层胶原真皮支架及其制备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李国英主编: "《胶原化学》", 30 April 2013,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
柴家科主编: "《临床病例会诊与点评 烧伤科分册》", 30 September 2012, 人民军医出版社 *
王国建等: "《功能高分子材料》", 31 January 2010, 同济大学出版社 *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25830A (zh) * 2019-04-29 2019-07-19 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缓释抑菌型人工真皮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CN110025830B (zh) * 2019-04-29 2021-06-08 振德医疗用品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缓释抑菌型人工真皮模型及其构建方法
CN111803709A (zh) * 2020-06-24 2020-10-23 湖北中部医疗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人工皮肤及其制备方法
CN112402692A (zh) * 2020-11-11 2021-02-26 深圳齐康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人工真皮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He et al. Harnessing biocompatible nanofibers and silver nanoparticles for wound healing: Sandwich wound dressing versus commercial silver sulfadiazine dressing
Fu et al. Evaluation of bacterial nanocellulose-based uniform wound dressing for large area skin transplantation
Gharzi et al. Plasticity of hair follicle dermal cells in wound healing and induction
Powell et al. Fiber density of electrospun gelatin scaffolds regulates morphogenesis of dermal–epidermal skin substitutes
Lu et al. PLLA–collagen and PLLA–gelatin hybrid scaffolds with funnel-like porous structure for skin tissue engineering
Yao et al. Biocompatibility and biodegradation of a bone composite containing tricalcium phosphate and genipin crosslinked gelatin
DE3751843T2 (de) Herstellung von körperorganen durch kontroliertes zellwachstum auf künstlicher matrix
CN101595211B (zh) 皮肤替代物及其制备方法与用途
CN107988158B (zh) 一种三维肿瘤模型脱细胞多孔支架、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CN108853590A (zh) 一种人工真皮
CN101856517B (zh) 基于组织工程材料的黑素细胞的培养方法及其应用
Xie et al. Book‐shaped decellularized tendon matrix scaffold combined with 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sheets for repair of achilles tendon defect in rabbit
CN109999227A (zh) 一种基于丝素蛋白和甲壳素混纺纳米纤维嵌入式水凝胶软骨仿生支架的制备方法及应用
CN107261216A (zh) 一种明胶海绵支架的制备方法
Goldschmidt et al. Construction and in vitro testing of a cellulose dura mater graft
CN108261557B (zh) 一种用于伤口愈合的纳米纤维膜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i et al. Stem cells cardiac patch from decellularized umbilical artery improved heart function after myocardium infarction
CN110257335A (zh) 单层或多层的3d脑胶质瘤细胞培养模型及其构建方法和应用
CN102631706A (zh) 低免疫原性猪真皮支架的制备方法
CN102240415A (zh) 复合多孔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1002964A (zh) 一种组织工程复合皮肤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297324C (zh) 组织工程自体复合皮肤及其制备方法
Zhang et al. The modification of scaffold material in building artificial dermis
CN104107454A (zh) 一种骨组织多孔支架材料及其制备方法
CN106178098A (zh) 一种细胞膜片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3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