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840210A -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 - Google Patents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840210A
CN108840210A CN201811148767.3A CN201811148767A CN108840210A CN 108840210 A CN108840210 A CN 108840210A CN 201811148767 A CN201811148767 A CN 201811148767A CN 108840210 A CN108840210 A CN 10884021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ction
wheel
directive wheel
sheave
machin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1148767.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马锦华
周忠彭
张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filed Critical Hangzhou Xo Lif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1148767.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840210A/zh
Publication of CN1088402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840210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11/00Main component parts of lifts in, or associated with, buildings or other structures
    • B66B11/04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 B66B11/043Driving gear ; Details thereof, e.g. seals actuated by rotating motor; Details, e.g. ventil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6HOISTING; LIFTING; HAULING
    • B66BELEVATORS; ESCALATORS OR MOVING WALKWAYS
    • B66B7/00Other common features of elevators
    • B66B7/02Guideways; Gui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Lift-Guide Devices, And Elevator Ropes And Cab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包括:带有曳引轮的驱动主机以及绕置在所述曳引轮上的曳引悬挂索,还包括位于井道顶部的至少两个导向轮,所述驱动主机位于导向轮的下方,在曳引悬挂索的绕置路径上布置有与曳引轮相邻的换向轮,曳引悬挂索绕经曳引轮后,一端依次经由所述换向轮和各导向轮连接轿厢,另一端连接对重;所述轿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轿厢运行区,所述对重、换向轮以及驱动主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处在所述轿厢运行区外部。本发明提供的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通过改变导向轮以及曳引悬挂索的绕置方式,减小了对井道顶层空间的要求,降低了主机的维修难度和维修风险。

Description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电梯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
背景技术
现有技术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中,对重大多位于轿厢的一侧,即对重侧置,主机布置在井道顶部时,按驱动主机不同的布置方式区分,主要有以下四种形式:
1、条形主机,主机曳引轮和轿厢滑轮布置方向一致,轿厢滑轮为双轿顶轮(上悬挂)或双轿底轮(下悬挂),轿顶轮(上悬挂)方式:轿顶轮与轿厢曳引中心(水平方向)一致或偏移一定距离;双轿底轮(下悬挂)轿底轮与轿厢曳引中心一致或偏移一定距离。
条形主机固定在井道顶部承重梁上方或轿厢、对重导轨顶部的主机底座上方。钢丝绳从主机曳引轮到轿顶(底)轮不扭转角度,但从主机曳引轮到对重轮,扭转一定角度。编码器位于主机一端,维修简单。采用钢带作为曳引悬挂装置的电梯***,属于此类布置。
2、碟式马达,主机位于轿厢单侧导轨的外侧,通过双轿底轮实现曳引布置,双轿底轮与轿厢宽度方向平行时,双轿底轮中心与轿厢导轨中心方向一致,双轿底轮中心相对轿厢导轨中心偏移一定距离。双轿底轮与轿厢宽度方向不平行时,双轿底轮中心与轿厢导轨中心有一定夹角。这类布置,对重空间非常小。曳引轮与轿底轮和对重轮均扭转一定角度。编码器位于主导轨中心位置,主导轨背面与主机曳引轮之间或靠近井道壁的主机背面,编码器检修均不方便。此类布置,对重成本相对较高。
3、按常规有机房主机,布置在承重梁顶部(承重梁方向为井道深度方向),一般采用双轿顶轮(上悬挂)或双轿底轮(下悬挂)形式,双轿底轮(下悬挂)时,轿底轮与曳引中心偏移一定距离。主机外形尺寸大,井道顶层高度要求高,竞争力低。钢丝绳从曳引轮到轿顶(底)轮,扭转一定角度。
4、按常规有机房主机,布置在承重梁顶部(对重侧置时,承重梁方向为井道宽度方向),主机曳引轮到轿顶轮(单或双)不扭转,主机通过固定在承重梁或主机底座上的导向轮,钢丝绳扭转一定角度到对重轮。主机外形尺寸大,井道顶层高度要求高,竞争力低。
以上常规的无机房曳引***布置,都是对重侧置形式,且主机位于顶部,当需要对主机进行检修作业时,由于主机位置比较高,作业困难。除碟式马达外,按监督检验和定期检验标准要求,无机房电梯采用轿顶作为检修作业平台时,需设置轿厢固定机构,该机构位置一般设置在电梯顶层正常平层的位置以下,轿顶必须低于顶层厅门上部且保证300~500mm空间以方便主机或其他***故障导致电梯无法移动时,检修人员可方便地从此空间逃生。当电梯在顶层作业,如维修主机、调整制动器、限速器等作业时,电梯***受检修限位电气限制,仅能检修上行至此位置,锁定轿厢固定机构,并在轿顶作业平台进行操作,此时,从轿顶有效站人高度平面到主机底部距离一般接近2m,主机维修高度较高,作业困难且有跌落危险。对于碟式马达,主机固定在轿厢单根导轨背面,编码器位于导轨背面与主机曳引轮之间或井道壁侧,维修不便,另此布置不适应于对重后置。
部分电梯制造单位采用第三种、第四种布置形式,由于主机高度相对第一种布置方式更高,将主机布置在井道顶部的承重梁上方,通过导向轮,实现曳引布置,这种形式主机相对第一种、第二种方案更高,主机维修非常不方便和危险。此外,对于狭长的条形井道,即井道深度比较大,宽度非常狭窄的情况,如对既有建筑加装电梯。对重侧置由于空间限制,轿厢宽度一般比较小,而采取对重后置布置方式,无对重侧置的空间限制,可以实现更大轿厢宽度,另外,采取对重后置,轿顶轮位于轿厢中心,实现上中心悬挂相对双轿(底)轮的两侧悬挂,轿顶空间更大,方便维修,曳引中心与导向中心可重叠,电梯运行更平稳可靠,运行性能更好。以上布置形式只有第4种方式可实现对重后置,但由于主机高度高,检修主机等部件及***,存在安全风险,因此,研究开发更灵活的无机房曳引***布置,非常必要。
对于加装电梯,井道一般是后期在既有建筑外或内建造,如采用有机房布置时,机房高度会高于原建造,破坏了原建造风格,而且因原建筑物无安全、方便快捷的通道到机房内,一般采取直梯形式爬到顶楼机房,对于检修作业,非常不便且有跌落风险,因此一般不采用有机房形式进行既有建筑加装电梯。
上述无机房电梯***布置方式,增大了顶层高度要求,同时主机维修高有一定安全风险,维修不便,因此研究开发新型无机房电梯***布置非常必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通过改变导向轮以及曳引悬挂索的绕置方式,降低了对井道顶层空间的要求,降低了主机的维修难度和维修风险。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包括:带有曳引轮的驱动主机以及绕置在所述曳引轮上的曳引悬挂索,还包括位于井道顶部的至少两个导向轮,所述驱动主机位于导向轮的下方,在曳引悬挂索的绕置路径上布置有与曳引轮相邻的换向轮,曳引悬挂索绕经曳引轮后,一端依次经由所述换向轮和各导向轮连接轿厢,另一端连接对重;所述轿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轿厢运行区,所述对重、换向轮以及驱动主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处在所述轿厢运行区外部。
本发明提供的曳引悬挂***适用于曳引悬挂比为2:1、1:1、4:1的无机房电梯,布置方式灵活多变,土建适应性好。
本发明提供的曳引悬挂***适用于对重侧置、对重后置、以及轿厢和对重对角布置的情况。对重侧置时,驱动主机位于轿厢导轨外侧,对重后置时,驱动主机位于轿厢后侧,轿厢后侧即与轿门相对的一侧,可以实现轿厢宽度的最大化,降低井道顶层高度,节约机房的建造成本。
驱动主机安装在导向轮的下方,使驱动主机的安装位置至少降低了安装导向轮的支撑部件的高度,相对于常规无机房电梯,驱动主机的安装高度至少降低了1m,在进行检修时,以轿厢顶部作为检修平台,检修人员站在轿厢顶部更容易接触到驱动主机,解决了驱动主机安装位置带来的维修不便的问题。
所述对重、换向轮以及驱动主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处在所述轿厢运行区外部,轿厢上导靴的制导行程不受驱动主机以及安装驱动主机的支撑部件的限制,制导行程可延伸到井道顶部承重梁的下方,轿厢顶部的防护栏、轿顶轮以及容纳检修人员的高度均可扩展至承重梁下方,即与现有的有机房电梯相比,井道顶层高度仅需增加高度满足容纳承重梁的需求,承重梁的高度通常为150~500mm,可以大大降低井道顶层空间的需求。如果采用钢丝绳作为曳引悬挂索,承重梁的高度为钢丝绳直径的15~50倍,如果采用钢带(带状,内部为钢丝绳,外部为高分子包覆层)作为曳引悬挂索,承重梁的高度最小为导向轮的直径。
所述导向轮不包括仅仅是为了形成不同曳引悬挂比的绕绳轮,在曳引悬挂比为1:1和2:1时,轿顶轮和对重轮分别不超过一个,不存在为了形成曳引悬挂比的绕绳轮;当曳引悬挂比为4:1或更大时,轿顶轮和对重轮至少为两个,在相邻两个轿顶轮之间会增设绕绳轮,绕绳轮为定滑轮,在绕绳轮和轿顶轮之间形成迂回的绕置路径,以达到相应的曳引悬挂比,对重轮同理。
作为优选,在曳引悬挂索的绕置路径上,间距最远的两个导向轮分别为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位于曳引轮的同侧,或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分别位于曳引轮的两侧。
当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位于曳引轮的同侧时,换向轮与轿厢就会位于曳引轮的同侧,当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位于曳引轮的两侧时,换向轮与轿厢就会位于曳引轮的两侧。体现了两种简洁、节省占用空间的包绕方式。
作为优选,所述换向轮位于曳引轮的下方,所述曳引悬挂索在曳引轮上的包角为150~200度。通过在曳引轮下方设置换向轮,可以在保证驱动主机正置的基础上,增大曳引悬挂索在曳引轮和导向轮上的包角,从而提高曳引力。
作为优选,所述曳引悬挂索在曳引轮上的包角为150~180度。以适应于对重侧空间不足的小尺寸井道***布置。
作为优选,所述曳引轮、导向轮和换向轮的轮轴相互平行。所述曳引悬挂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一直线。所述曳引悬挂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一直线,意在排除曳引悬挂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具有弯折的情形,曳引悬挂索在绕置过程中,自身不发生扭转。
作为优选,所述曳引悬挂索的两端分别与对重或轿厢固定连接,或曳引悬挂索的两端分别绕过对重轮和轿顶轮后与井道内部相对固定连接。
曳引悬挂索连接在对重或轿厢的中心位置。轿顶轮安装在轿厢顶部的中心位置,轿顶轮可以采用单轮或双轮形式以适应不同的曳引悬挂比。对重轮、轿顶轮、曳引轮、导向轮和换向轮的轮轴相互平行。
曳引悬挂索的两端与井道内部相对固定连接,是指曳引悬挂索的两端可以直接固定于井道内部,或固定在井道内部相对位置不变的其他部件上。
对重轮为固定在对重上的动滑轮,轿顶轮为固定在轿厢顶部的动滑轮。曳引悬挂索绕置在对重轮或轿顶轮上,相应带动对重和轿厢移动,也即曳引悬挂索通过对重轮和轿顶轮实现与对重和轿厢的间接连接。
作为优选,所述对重轮位于曳引轮的下方,或所述对重轮和轿顶轮位于曳引轮的同侧,或所述对重轮和轿顶轮分别位于曳引轮的两侧。
本发明中涉及“同侧”“两侧”的概念时,是指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位置关系,例如,所述对重轮和轿顶轮位于曳引轮的同侧,是指对重轮在水平面上的投影、轿顶轮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位于曳引轮在水平面上的投影的同侧。
作为优选,所述导向轮为至少三个,其中至少一个导向轮为防止曳引悬挂索偏移的纠偏轮。
进一步优选,所述纠偏轮位于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之间。采用一侧带有凸起的齿形钢带作为曳引悬挂索,所述纠偏轮的外周设有与凸起相配合的齿结构,用于防止曳引悬挂索跑偏。
作为优选,所述井道顶部设置有支撑导向轮的第一支撑部件,所述井道内部设置有支撑驱动主机的第二支撑部件,所述曳引悬挂索与对重相连的一端端部为第一端部,与轿厢相连的一端端部为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或第二支撑部件上,所述第二端部固定于第一支撑部件上。
曳引悬挂索的第二端部绕过轿顶轮后与第一支撑部件如承重梁等固定连接,曳引悬挂索的第一端部绕过对重轮后与第一支撑部件如承重梁等固定连接,或者曳引悬挂索的第一端部绕过对重轮后与支撑驱动主机的第二支撑部件固定连接,第二支撑部件可以为单独的安装梁或驱动主机底座,安装梁或驱动主机底座与承重梁之间并无连接关系,安装梁或驱动主机底座可以固定在井道壁上或导轨上,安装梁与承重梁之间相互垂直或具有夹角。
作为优选,所述曳引悬挂索包括若干条平行布置的牵引受力元件以及位于牵引受力元件外部的包覆层,第一导向轮与第二导向轮的最大轮缘不小于牵引受力元件直径的150倍。
曳引悬挂索在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上绕置并相应具有弯折,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的间距不能过小,以保证曳引悬挂索的使用寿命,保证使用年限。
本发明提供的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通过改变导向轮以及曳引悬挂索的绕置方式,降低了对井道顶层空间的要求,降低了主机的维修难度和维修风险。
附图说明
图1为实施例1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2为实施例2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3为实施例3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4为实施例4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5为实施例5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6为实施例6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7为实施例7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8为实施例8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9为实施例9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10为实施例10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11为实施例11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12为实施例12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13为实施例13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14为实施例14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15为曳引悬挂索端部与承重梁固定连接结构的示意图;
图16为实施例15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17为实施例16中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的示意图。
图中编号如下:
第一导向轮:101、201、301、901、1501;
第二导向轮:102、202、302、402、902、1002、1502;
曳引轮:103、203、303、503、603、903、1103、1203、1503;
换向轮:104、204、304、904、1504;
对重:105、205、305、905、1505;
轿厢:106、206、306、906、1506;
曳引悬挂索:107、207、307、407、507、607、707、807、907、1007、1107、1207、1307、1407、1507、1607;
承重梁:108、308、708、808、908、1308、1408、1508、1608;
对重轮:309、509、609、709、809、909、1109、1209、1309、1409、1509a、1509b、1609a;
轿顶轮:310、410、910、1010、1510a、1510b;
轿厢侧绕绳轮:1512、1513;
对重侧绕绳轮:1511、1611。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做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包括:安装在承重梁108下方且带有曳引轮103的驱动主机、安装在承重梁108上的两个导向轮、位于驱动主机下方的换向轮104、以及绕置在曳引轮103、导向轮和换向轮104上的曳引悬挂索107。在曳引悬挂索107的绕置路径上,换向轮104与曳引轮103相邻布置。其中,承重梁108固定于井道顶部,安装在左右井道壁或前后井道壁上,用以支撑导向轮。导向轮可以直接安装在承重梁108的内部、上部或下部,也可以将导向轮设置于导向轮座上,将导向轮座安装在承重梁108的内部、上部或下部。
驱动主机通过与承重梁108相对固定的安装梁安装在承重梁108的下方,安装梁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在承重梁108上,也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在井道壁上。
两个导向轮分别为第一导向轮101和第二导向轮102,第一导向轮101和第二导向轮102分别位于曳引轮103的两侧,换向轮104位于第一导向轮101的正下方,换向轮104和第二导向轮102分别位于曳引轮103的两侧。
曳引悬挂索107在曳引轮103、换向轮104上的包角均为180度,曳引悬挂索107在第一导向轮101和第二导向轮102上的包角均为90度。
曳引轮103、第一导向轮101、第二导向轮102、以及换向轮104的轮轴相互平行。曳引悬挂索107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一直线。
曳引悬挂索107绕经曳引轮103后,一端依次经由换向轮104、第一导向轮101、第二导向轮102后与轿厢106固定连接,另一端与对重105固定连接。曳引悬挂索107与轿厢106的连接点和曳引悬挂索107与对重105的连接点位于曳引轮103的同侧。
轿厢106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轿厢运行区,对重105、换向轮104以及驱动主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处在轿厢运行区外部。
曳引悬挂索107包括若干条平行布置的牵引受力元件以及位于牵引受力元件外部的包覆层,第一导向轮101与第二导向轮102的最大轮缘间距(即图中L1尺寸)不小于牵引受力元件直径的150倍。
本实施例适用于曳引悬挂比1:1的无机房电梯,适用于对重侧置、对重后置、以及轿厢106和对重105对角布置的情况。
第一导向轮101和第二导向轮102之间可以增加其他导向轮,例如,采用一侧带有凸起的齿形钢带作为曳引悬挂索107,增加与凸起相配合的压轮防止曳引悬挂索107跑偏。
实施例2
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1的区别仅在于,换向轮204、第一导向轮201和第二导向轮202均位于曳引轮203的同侧。曳引悬挂索207与轿厢206的连接点和曳引悬挂索207与对重205的连接点位于曳引轮203的两侧。
实施例3
如图3所示,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包括:安装在承重梁308下方且带有曳引轮303的驱动主机、安装在承重梁308上的两个导向轮、位于驱动主机下方的换向轮304、以及绕置在曳引轮303、导向轮和换向轮304上的曳引悬挂索307。在曳引悬挂索307的绕置路径上,换向轮304与曳引轮303相邻布置。
驱动主机通过与承重梁308相对固定的安装梁安装在承重梁308的下方,安装梁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在承重梁308上,也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在井道壁上。
两个导向轮分别为第一导向轮301和第二导向轮302,换向轮304、第一导向轮301和第二导向轮302位于曳引轮303的同侧,换向轮304和第二导向轮302位于第一导向轮301的同侧。
轿厢306顶部中心位置安装有一个轿顶轮310,对重305顶部安装有对重轮309,曳引轮303、第一导向轮301、第二导向轮302、换向轮304、轿顶轮310、以及对重轮309的轮轴相互平行。曳引悬挂索307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一直线。轿顶轮310位于第二导向轮302背离曳引轮303的一侧。
曳引悬挂索307在曳引轮303、换向轮304、对重轮309和轿顶轮310上的包角均为180度,曳引悬挂索307在第一导向轮301和第二导向轮302上的包角均为90度。
曳引悬挂索307绕经曳引轮303后,一端依次经由换向轮304、第一导向轮301、第二导向轮302、轿顶轮310后与承重梁308固定连接,另一端经由对重轮309后与安装梁固定连接。轿顶轮310和对重轮309分别位于曳引轮303的两侧。
轿厢306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轿厢运行区,对重305、换向轮304以及驱动主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处在轿厢运行区外部。
曳引悬挂索307包括若干条平行布置的牵引受力元件以及位于牵引受力元件外部的包覆层,第一导向轮301与第二导向轮302的轮缘最大间距(即图中的L2尺寸)不小于牵引受力元件直径的150倍。
曳引悬挂索307与承重梁308直接固定,或者曳引悬挂索307采用如图15所示的固定结构,在承重梁308上设置转向轮a,通过转向轮a将曳引悬挂索307的延伸方向由竖直变为水平,在承重梁308高度较小的情况下,也能够实现曳引悬挂索307的固定。其他实施例中,将曳引悬挂索的绳头固定在安装梁或其他部件上时,同样可以采用转向轮降低对所在部件高度的要求。
本实施例适用于曳引悬挂比2:1的无机房电梯,适用于对重侧置、对重后置、以及轿厢306和对重305对角布置的情况。
第一导向轮301和第二导向轮302之间可以增加其他导向轮,例如,采用一侧带有凸起的齿形钢带作为曳引悬挂索307,增加与凸起相配合的压轮防止曳引悬挂索307跑偏。
实施例4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轿顶轮410位于第二导向轮402的正下方,曳引悬挂索407的绕置方式相应改变。
实施例5
如图5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对重轮509位于曳引轮503的正下方,曳引悬挂索507的绕置方式相应改变。
实施例6
如图6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仅在于,对重轮609位于曳引轮603的正下方,曳引悬挂索607的绕置方式相应改变。
实施例7
如图7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3的区别仅在于,曳引悬挂索707绕过对重轮709一端的端部固定在承重梁708上,而非安装梁上。
实施例8
如图8所示,本实施例与实施例4的区别仅在于,曳引悬挂索807绕过对重轮809一端的端部固定在承重梁808上,而非安装梁上。
实施例9
如图9所示,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包括:安装在承重梁908下方且带有曳引轮903的驱动主机、安装在承重梁908上的两个导向轮、位于驱动主机下方的换向轮904、以及绕置在曳引轮903、导向轮和换向轮904上的曳引悬挂索907。在曳引悬挂索907的绕置路径上,换向轮904与曳引轮903相邻布置。
驱动主机通过与承重梁908相对固定的安装梁安装在承重梁908的下方,安装梁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在承重梁908上,也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在井道壁上。
两个导向轮分别为第一导向轮901和第二导向轮902,第一导向轮901和第二导向轮902分别位于曳引轮903的两侧,换向轮904与第一导向轮901位于曳引轮903的同侧,换向轮904与第二导向轮902分别位于曳引轮903的两侧。
轿厢906顶部安装有一个轿顶轮910,对重905顶部安装有对重轮909,曳引轮903、第一导向轮901、第二导向轮902、换向轮904、轿顶轮910、以及对重轮909的轮轴相互平行。曳引悬挂索907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一直线。轿顶轮910位于第二导向轮902背离曳引轮903的一侧。
曳引悬挂索907在曳引轮903、换向轮904、对重轮909和轿顶轮910上的包角均为180度,曳引悬挂索907在第一导向轮901和第二导向轮902上的包角均为90度。
曳引悬挂索907绕经曳引轮903后,一端依次经由换向轮904、第一导向轮901、第二导向轮902、轿顶轮910后与承重梁908固定连接,另一端经由对重轮909后与安装梁固定连接。轿顶轮910和对重轮909位于曳引轮903的同侧。
轿厢906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轿厢运行区,对重905、换向轮904以及驱动主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处在轿厢运行区外部。
曳引悬挂索907包括若干条平行布置的牵引受力元件以及位于牵引受力元件外部的包覆层,第一导向轮901与第二导向轮902的最大轮缘间距(即图中L3尺寸)不小于牵引受力元件直径的150倍。
本实施例中,对重905和轿厢906布置在第一导向轮901与第二导向轮902之间,相对于实施例1~9而言,即使对重905和轿厢906间距较小,仍能保证第一导向轮901与第二导向轮902的最大轮缘间距不小于150倍牵引受力元件直径,有利于牵引受力元件弯折寿命。
本实施例适用于曳引悬挂比2:1的无机房电梯,适用于对重侧置、对重后置、以及轿厢906和对重905对角布置的情况。
第一导向轮901和第二导向轮902之间可以增加其他导向轮,例如,采用一侧带有凸起的齿形钢带作为曳引悬挂索907,增加与凸起相配合的压轮防止曳引悬挂索907跑偏。
实施例10
如图10所示,与实施例9的区别仅在于,轿顶轮1010位于第二导向轮1002的正下方,曳引悬挂索1007的绕置方式相应改变。
实施例11
如图11所示,与实施例9的区别仅在于,对重轮1109位于曳引轮1103的正下方,曳引悬挂索1107的绕置方式相应改变,曳引悬挂索1107的另一端绕过对重轮1109后端部固定于换向轮1104的下方,以减小占用空间。
实施例12
如图12所示,与实施例10的区别仅在于,对重轮1209位于曳引轮1203的正下方,曳引悬挂索1207的绕置方式相应改变,曳引悬挂索1207的另一端绕过对重轮1209后端部固定于换向轮1204的下方,以减小占用空间。
实施例13
如图13所示,与实施例9的区别仅在于,曳引悬挂索1307绕过对重轮1309一端的端部固定在承重梁1308上,而非安装梁上。
实施例14
如图14所示,与实施例10的区别仅在于,曳引悬挂索1407绕过对重轮1409一端的端部固定在承重梁1408上,而非安装梁上。
实施例15
如图16所示,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包括:安装在承重梁1508下方且带有曳引轮1503的驱动主机、安装在承重梁1508上的两个导向轮、位于驱动主机下方的换向轮1504、以及绕置在曳引轮1503、导向轮和换向轮上的曳引悬挂索1507。在曳引悬挂索1507的绕置路径上,换向轮1504与曳引轮1503相邻布置。
驱动主机通过与承重梁1508相对固定的安装梁安装在承重梁1508的下方,安装梁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在承重梁1508上,也可以通过连接件固定安装在井道壁上。
两个导向轮分别为第一导向轮1501、第二导向轮1502,均位于曳引轮的同侧,沿承重梁1508的长度方向排布。
换向轮1504安装在安装梁上,换向轮1504和各导向轮位于曳引轮1503的同侧。
轿厢1506顶部安装有两个轿顶轮,分别为轿顶轮1510a和轿顶轮1510b,均沿承重梁1508的长度方向排布,在轿顶轮1510a和轿顶轮1510b之间,安装有轿厢侧绕绳轮1512、轿厢侧绕绳轮1513,轿厢侧绕绳轮1512和轿厢侧绕绳轮1513安装于承重梁1508上,沿承重梁1508的长度方向排布;对重1505顶部安装有两个对重轮,分别为对重轮1509a和对重轮1509b,均沿承重梁1508的长度方向排布,在对重轮1509a和对重轮1509b之间,安装有对重侧绕绳轮1511,对重侧绕绳轮1511安装于安装梁上;曳引轮1503、第一导向轮1501、第二导向轮1502、轿厢侧绕绳轮1512、轿厢侧绕绳轮1513、换向轮1504、对重侧绕绳轮1511、轿顶轮1510a、轿顶轮1510b以及对重轮1509a、对重轮1509b的轮轴相互平行。曳引悬挂索1507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一直线。
曳引悬挂索1507在曳引轮1503、换向轮1504、对重侧绕绳轮1511、对重轮1509a、对重轮1509b、轿顶轮1510a和轿顶轮1510b的包角均为180度,曳引悬挂索1507在第一导向轮1501、第二导向轮1502、轿厢侧绕绳轮1512和轿厢侧绕绳轮1513上的包角均为90度。
曳引悬挂索1507绕经曳引轮1503后,一端依次经由换向轮1504、第一导向轮1501、第二导向轮1502、轿顶轮1510a、轿厢侧绕绳轮1512、轿厢侧绕绳轮1513、轿顶轮1510b后与承重梁1508固定连接,另一端依次经由对重轮1509b、对重侧绕绳轮1511、对重轮1509a后与安装梁固定连接。轿顶轮和对重轮位于曳引轮1503的两侧。
轿厢1506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轿厢运行区,对重1505、换向轮1504以及驱动主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处在轿厢运行区外部。
曳引悬挂索1507包括若干条平行布置的牵引受力元件以及位于牵引受力元件外部的包覆层,第一导向轮1501与第二导向轮1502的最大轮缘间距(即图中L4尺寸)不小于牵引受力元件直径的150倍。
本实施例适用于曳引悬挂比4:1的无机房电梯,适用于对重后置、以及轿厢和对重对角布置的情况。
第一导向轮1501和第二导向轮1502之间可以增加其他导向轮,例如,采用一侧带有凸起的齿形钢带作为曳引悬挂索1507,增加与凸起相配合的压轮防止曳引悬挂索1507跑偏。
为节省空间,当曳引悬挂索1507采用钢丝绳时,也可以将对重侧置,即对重的长度方向垂直于承重梁1508的长度方向,此时,对重轮1509a和对重轮1509b均沿对重的长度方向布置。
实施例16
如图17所示,与实施例15的区别仅在于,对重侧绕绳轮1611安装在承重梁1608上,而非安装梁上,曳引悬挂索1607绕过对重轮1609a一端的端部固定在承重梁1608上,而非安装梁上。
根据上述说明书的揭示和教导,本发明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还可以对上述实施方式进行适当的变更和修改。因此,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揭示和描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的一些修改和变更也应当落入本发明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此外,尽管本说明书中使用了一些特定的术语,但这些术语只是为了方便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构成任何限制。

Claims (10)

1.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包括:带有曳引轮的驱动主机以及绕置在所述曳引轮上的曳引悬挂索,其特征在于,还包括位于井道顶部的至少两个导向轮,所述驱动主机位于导向轮的下方,在曳引悬挂索的绕置路径上布置有与曳引轮相邻的换向轮,曳引悬挂索绕经曳引轮后,一端依次经由所述换向轮和各导向轮连接轿厢,另一端连接对重;所述轿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轿厢运行区,所述对重、换向轮以及驱动主机在水平面上的投影均处在所述轿厢运行区外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其特征在于,在曳引悬挂索的绕置路径上,间距最远的两个导向轮分别为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位于曳引轮的同侧,或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分别位于曳引轮的两侧。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换向轮位于曳引轮的下方,所述曳引悬挂索在曳引轮上的包角为150~200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轮、导向轮和换向轮的轮轴相互平行。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悬挂索在水平面上的投影为一直线。
6.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悬挂索的两端分别与对重或轿厢固定连接,或曳引悬挂索的两端分别绕过对重轮和轿顶轮后与井道内部相对固定连接。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井道顶部设置有支撑导向轮的第一支撑部件,所述井道内部设置有支撑驱动主机的第二支撑部件,所述曳引悬挂索与对重相连的一端端部为第一端部,与轿厢相连的一端端部为第二端部,所述第一端部固定于所述第一支撑部件或第二支撑部件上,所述第二端部固定于第一支撑部件上。
8.如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曳引悬挂索包括若干条平行布置的牵引受力元件以及位于牵引受力元件外部的包覆层,第一导向轮与第二导向轮的最大轮缘间距不小于牵引受力元件直径的150倍。
9.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导向轮为至少三个,其中至少一个导向轮为防止曳引悬挂索偏移的纠偏轮。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其特征在于,所述纠偏轮位于第一导向轮和第二导向轮之间。
CN201811148767.3A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 Pending CN108840210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48767.3A CN108840210A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1148767.3A CN108840210A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840210A true CN108840210A (zh) 2018-11-20

Family

ID=641880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1148767.3A Pending CN108840210A (zh) 2018-09-29 2018-09-29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840210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0550A (zh) * 2021-02-23 2021-05-28 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重型风管提升机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60379Y (zh) * 1998-04-21 2000-01-26 孙立新 一种下置式曳引驱动的住宅电梯
CN2923629Y (zh) * 2006-06-15 2007-07-18 施凤鸣 一种电梯曳引钢丝绳防扭曲的安装方式
CN201002908Y (zh) * 2006-12-14 2008-01-09 苏州东南液压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
JP2009073658A (ja) * 2007-08-31 2009-04-09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CN102134034A (zh) * 2011-04-14 2011-07-27 广东菱王电梯有限公司 4∶1小机房电梯的曳引***设计
CN104709800A (zh) * 2013-12-14 2015-06-17 天津市飞美通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梯的曳引装置
CN206014153U (zh) * 2016-08-31 2017-03-15 苏州杰富电梯有限公司 无机房电梯***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360379Y (zh) * 1998-04-21 2000-01-26 孙立新 一种下置式曳引驱动的住宅电梯
CN2923629Y (zh) * 2006-06-15 2007-07-18 施凤鸣 一种电梯曳引钢丝绳防扭曲的安装方式
CN201002908Y (zh) * 2006-12-14 2008-01-09 苏州东南液压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无机房曳引绳轮式电梯
JP2009073658A (ja) * 2007-08-31 2009-04-09 Toshiba Elevator Co Ltd マシンルームレスエレベータ
CN102134034A (zh) * 2011-04-14 2011-07-27 广东菱王电梯有限公司 4∶1小机房电梯的曳引***设计
CN104709800A (zh) * 2013-12-14 2015-06-17 天津市飞美通电梯有限公司 一种用于电梯的曳引装置
CN206014153U (zh) * 2016-08-31 2017-03-15 苏州杰富电梯有限公司 无机房电梯***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850550A (zh) * 2021-02-23 2021-05-28 中建八局第四建设有限公司 一种重型风管提升机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024105B2 (en) Traction sheave elevator
ES2379245T3 (es) Ascensor con polea de tracción
KR101884988B1 (ko) 로프 리스 엘리베이터
US7918319B2 (en) Elevator apparatus
KR20080058280A (ko) 하나의 승강기 통로에 상하로 배치된 두 승강실을 구비한승강기
US10625982B2 (en) Elevator arrangement with multiple cars in the same shaft
TW200900343A (en) Lift with two lift cages, which are disposed one above the other, in a shaft
JP4255523B2 (ja) エレベーター
CN111874780B (zh) 一种高速电梯降压导流罩
CN208932758U (zh) 一种用于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
KR20030015379A (ko) 최소의 건물 공간을 사용하는 승강기 시스템
EP1754680A1 (en) Elevator apparatus
CN201395455Y (zh) 无机房电梯
CN108840210A (zh)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
CN107531458A (zh) 电梯***
WO2004106206A2 (en) Elevator device
WO2002018256A1 (fr) Dispositif d'ascenseur
CN208932757U (zh) 一种无机房电梯的曳引悬挂***
EP1520831B1 (en) Elevator with reduced head and pit, even without machine room
CN104444714A (zh) 一种斜行电梯
CN101472829A (zh) 减小井道尺寸的升降机安装
KR102378202B1 (ko) 기계실 및 승강로 구조물이 필요없는 싱글 마스트 구조의 로프식 트윈형 탑승카 자체구동 승강기
KR20080055705A (ko) 승강기 설비
EP1754681A1 (en) Elevator apparatus
JP4994949B2 (ja) エレベータ式駐車装置の昇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RJ01 Rej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