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55941B -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 Google Patents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55941B
CN108755941B CN201810909665.2A CN201810909665A CN108755941B CN 108755941 B CN108755941 B CN 108755941B CN 201810909665 A CN201810909665 A CN 201810909665A CN 108755941 B CN108755941 B CN 10875594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ion
numerical model
node
layer
column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909665.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755941A (zh
Inventor
何政
杜彬
柯善杰
潘峰
李聪
黄国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ghai Construction No 5 Group Co Ltd
China Machinery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ghai Construction No 5 Group Co Ltd
China Machinery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Shanghai Construction No 5 Group Co Ltd, China Machinery International Engineering Design and Research Institute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l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0909665.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55941B/zh
Publication of CN10875594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5594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75594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5594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18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 E04B1/19Three-dimensional framework structures
    • E04B1/1903Connecting node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4BUILDING
    • E04BGENERAL BUILDING CONSTRUCTIONS; WALLS, e.g. PARTITIONS; ROOFS; FLOORS; CEILINGS; INSULATION OR OTHER PROTECTION OF BUILDINGS
    • E04B1/00Constructions in general; Structures which are not restricted either to walls, e.g. partitions, or floors or ceilings or roofs
    • E04B1/18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 E04B1/20Structures comprising elongated load-supporting parts, e.g. columns, girders, skeletons the supporting parts consisting of concrete, e.g. reinforced concrete, or other stonelike material
    • E04B1/21Connections specially adapted there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Buildings Adapted To Withstand Abnormal External Influen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底部的多层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和位于所述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上部且与所述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匹配的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本发明底部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保证本发明的整体刚度;装配式框架结构可实现地震作用下其各层的损伤位置和失效模式的可控制,降低失效路径的随机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相应位置进行加强,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Description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背景技术
装配式建筑结构由于构件质量易于控制、施工效率高、环境影响小以及节省人力等优势,再加上国家和地方政策上的支持,近年来得到了广泛的推广和应用。装配式结构区别于现浇结构的关键在于构件的连接,其连接性能直接影响结构的整体抗震性能,尤其对处于抗震设防烈度较高地区的结构。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连接包括湿式与干式连接两大类:湿式连接仍需要大量现浇作业,削弱了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固有优势。而螺栓连接、焊接、预应力拼接等干式连接方法无需现场湿作业且震后更易拆卸更换,是未来装配式混凝土结构的发展方向。但是,采用干式连接的节点刚度通常较低,导致结构整体抗侧刚度不足。
发明内容
根据上述提出的技术问题,而提供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手段如下: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包括位于底部的多层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和位于所述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上部且与所述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匹配的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
所述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包括多个预制柱以及位于每层装配式框架结构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预制柱的预制梁;
所述预制梁的两端具有与所述预制柱连接的节点连接。
所述多个预制柱包括外侧柱和内侧柱;
所述多个预制梁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外侧柱的外侧梁,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外侧柱和所述内侧柱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内侧柱的内侧梁;
同一层的所述外侧梁两端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内侧梁两端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外侧梁两端的节点连接与所述内侧梁两端的节点连接不同。
所述多个预制柱包括外侧柱和内侧柱;
所述多个预制梁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外侧柱、相邻的所述外侧柱和所述内侧柱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内侧柱的横向梁和纵向梁;
同一层的所述横向梁两端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纵向梁两端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横向梁两端的节点连接与所述纵向梁两端的节点连接不同。
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数值模型,采用节点单元来模拟所述节点连接,通过改变节点单元的参数来反映不同的节点连接形式;
对数值模型进行地震动分析,计算地震损伤在数值模型各层的分布,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Di通过下式计算:
Di=∑(λj,elementDj,element+∑λj,connectionDj,connection);
其中,D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损伤值,λ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权重系数,D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损伤值,λ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权重系数;
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通过下式计算:
Figure BDA0001761451630000021
其中,Di是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n是数值模型层数,λi,story为数值模型第i层的权重系数;
采用优化算法确定节点单元参数(连接刚度和连接滞回性能)取值:
优化目标:数值模型各层的损伤指数Di分布均匀且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最小;
优化变量:各节点单元的连接刚度和连接滞回性能;
约束条件:满足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调节各节点单元参数对数值模型进行优化分析,直到确定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
根据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在现有装配式干式节点连接中选择合适的节点连接安装在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相应位置上。
所述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包括多个预制柱以及位于每层装配式框架结构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预制柱的预制梁;
所述预制梁上设有两个连接点,所述两个连接点关于所述预制梁的中点对称;
所述预制梁包括以下形式中的至少一种:
(a)两个所述连接点分别位于所述预制梁的两端,所述预制梁的两端通过节点连接与所述预制柱连接;
(b)两个所述连接点重合在所述预制梁的中点,所述预制梁的两端直接与所述预制柱连接,所述预制梁的中点通过节点连接连接;
(c)所述连接点位于所述预制梁的中点和端部之间,所述预制梁的两端直接与所述预制柱连接,所述预制梁上的各梁段通过节点连接连接。
所述多个预制柱包括外侧柱和内侧柱;
所述多个预制梁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外侧柱的外侧梁,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外侧柱和所述内侧柱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内侧柱的内侧梁;
同一层的所述外侧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内侧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外侧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与所述内侧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均不同。
所述多个预制柱包括外侧柱和内侧柱;
所述多个预制梁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外侧柱、相邻的所述外侧柱和所述内侧柱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内侧柱的横向梁和纵向梁;
同一层的所述横向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纵向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横向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与所述纵向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均不同。
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数值模型,采用节点单元来模拟所述节点连接,通过改变节点单元的参数来反映不同的节点连接形式;
对数值模型进行地震动分析,计算地震损伤在数值模型各层的分布,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Di通过下式计算:
Di=∑(λj,elementDj,element+∑λj,connectionDj,connection);
其中,D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损伤值,λ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权重系数,D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损伤值,λ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权重系数;
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通过下式计算:
Figure BDA0001761451630000041
其中,Di是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n是数值模型层数,λi,story为数值模型第i层的权重系数;
采用优化算法确定节点单元参数(位置、连接刚度和连接滞回性能)取值:
优化目标:数值模型各层的损伤指数Di分布均匀且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最小;
优化变量:各节点单元的位置、连接刚度和连接滞回性能;
约束条件:满足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调节各节点单元参数对数值模型进行优化分析,直到确定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
根据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确定各节点单元的位置并在现有装配式干式节点连接中选择合适的节点连接安装在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相应位置上。
至少每一层装配式框架结构之间的位于内侧的所述预制柱中部设有柱上连接,所述柱上连接为设置有节点阻尼器的耗能连接。
所述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层数的确定以控制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层间位移为原则。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
(1)本发明底部采用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保证本发明的整体刚度。
(2)装配式框架结构可实现地震作用下其各层的损伤位置和失效模式的可控制,降低失效路径的随机性,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相应位置进行加强,提高结构的抗震性能和安全性。
(3)根据各节点单元参数对其连接形式和具体连接构造进行设计,实现了连接的参数化设计,有利于形成装配式结构标准化设计方法。
基于上述理由本发明可在装配式混凝土建筑结构抗震等领域广泛推广。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做以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例1中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I部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例2中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图3中II部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5是本发明的实施例3中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图5中III部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图7是本发明的实施例4中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图7中IIII部的平面布置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和图2所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包括位于底部的多层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1和位于所述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1上部且与所述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1相匹配的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2。
所述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2包括多个预制柱以及位于每层装配式框架结构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预制柱的预制梁;
所述预制梁的两端具有与所述预制柱连接的节点连接3。
所述多个预制柱包括外侧柱4和内侧柱5;
所述多个预制梁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外侧柱4、相邻的所述外侧柱4和所述内侧柱5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内侧柱5的横向梁6和纵向梁7;
同一层的所述横向梁6两端的节点连接3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纵向梁7两端的节点连接3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横向梁6两端的节点连接3与所述纵向梁7两端的节点连接3不同。
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数值模型,采用节点单元来模拟所述节点连接3,通过改变节点单元的参数来反映不同的节点连接3形式;
对数值模型进行地震动分析,计算地震损伤在数值模型各层的分布,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Di通过下式计算:
Di=∑(λj,elementDj,element+∑λj,connectionDj,connection);
其中,D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损伤值,λ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权重系数,D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损伤值,λ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权重系数;
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通过下式计算:
Figure BDA0001761451630000061
其中,Di是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n是数值模型层数,λi,story为数值模型第i层的权重系数;
采用优化算法确定节点单元参数取值:
优化目标:数值模型各层的损伤指数Di分布均匀且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最小;
优化变量:各节点单元的连接刚度和连接滞回性能;
约束条件:满足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调节各节点单元参数对数值模型进行优化分析,直到确定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
根据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在现有装配式干式节点连接3中选择合适的节点连接3安装在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相应位置上。
每两层装配式框架结构之间的位于内侧的所述预制柱中部设有柱上连接8,所述柱上连接8为设置有节点阻尼器的耗能连接。
实施例2
如图3和图4所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包括位于底部的多层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1和位于所述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1上部且与所述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1相匹配的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2。
所述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2包括多个预制柱以及位于每层装配式框架结构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预制柱的预制梁;
所述预制梁的两端具有与所述预制柱连接的节点连接3。
所述多个预制柱包括外侧柱4和内侧柱5;
所述多个预制梁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外侧柱4的外侧梁6,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外侧柱4和所述内侧柱5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内侧柱5的内侧梁7;
同一层的所述外侧梁6两端的节点连接3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内侧梁7两端的节点连接3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外侧梁6两端的节点连接3与所述内侧梁7两端的节点连接3不同。
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数值模型,采用节点单元来模拟所述节点连接3,通过改变节点单元的参数来反映不同的节点连接3形式;
对数值模型进行地震动分析,计算地震损伤在数值模型各层的分布,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Di通过下式计算:
Di=∑(λj,elementDj,element+∑λj,connectionDj,connection);
其中,D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损伤值,λ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权重系数,D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损伤值,λ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权重系数;
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通过下式计算:
Figure BDA0001761451630000071
其中,Di是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n是数值模型层数,λi,story为数值模型第i层的权重系数;
采用优化算法确定节点单元参数取值:
优化目标:数值模型各层的损伤指数Di分布均匀且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最小;
优化变量:各节点单元的连接刚度和连接滞回性能;
约束条件:满足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调节各节点单元参数对数值模型进行优化分析,直到确定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
根据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在现有装配式干式节点连接3中选择合适的节点连接3安装在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相应位置上。
每两层装配式框架结构之间的位于内侧的所述预制柱中部设有柱上连接8,所述柱上连接8为设置有节点阻尼器的耗能连接。
实施例3
如图5和图6所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包括位于底部的多层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1和位于所述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1上部且与所述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1相匹配的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2。
所述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2包括多个预制柱以及位于每层装配式框架结构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预制柱的预制梁;
所述预制梁上设有两个连接点,所述两个连接点关于所述预制梁的中点对称;
所述预制梁包括以下形式中的至少一种:
(a)两个所述连接点分别位于所述预制梁的两端,所述预制梁的两端通过节点连接3与所述预制柱连接;
(b)两个所述连接点重合在所述预制梁的中点,所述预制梁的两端直接与所述预制柱连接,所述预制梁的中点通过节点连接3连接;
(c)所述连接点位于所述预制梁的中点和端部之间,所述预制梁的两端直接与所述预制柱连接,所述预制梁上的各梁段通过节点连接3连接。
所述多个预制柱包括外侧柱4和内侧柱5;
所述多个预制梁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外侧柱4、相邻的所述外侧柱4和所述内侧柱5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内侧柱5的横向梁6和纵向梁7;
同一层的所述横向梁6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3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纵向梁7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3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横向梁6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3与所述纵向梁7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3均不同。
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数值模型,采用节点单元来模拟所述节点连接3,通过改变节点单元的参数来反映不同的节点连接3形式;
对数值模型进行地震动分析,计算地震损伤在数值模型各层的分布,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Di通过下式计算:
Di=∑(λj,elementDj,element+∑λj,connectionDj,connection);
其中,D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损伤值,λ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权重系数,D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损伤值,λ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权重系数;
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通过下式计算:
Figure BDA0001761451630000091
其中,Di是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n是数值模型层数,λi,story为数值模型第i层的权重系数;
采用优化算法确定节点单元参数取值:
优化目标:数值模型各层的损伤指数Di分布均匀且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最小;
优化变量:各节点单元的位置、连接刚度和连接滞回性能;
约束条件:满足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调节各节点单元参数对数值模型进行优化分析,直到确定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
根据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确定各节点单元的位置并在现有装配式干式节点连接3中选择合适的节点连接3安装在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相应位置上。
每两层装配式框架结构之间的位于内侧的所述预制柱中部设有柱上连接8,所述柱上连接8为设置有节点阻尼器的耗能连接。
实施例4
如图7和图8所示,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包括位于底部的多层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1和位于所述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1上部且与所述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1相匹配的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2。
所述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2包括多个预制柱以及位于每层装配式框架结构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预制柱的预制梁;
所述预制梁上设有两个连接点,所述两个连接点关于所述预制梁的中点对称;
所述预制梁包括以下形式中的至少一种:
(a)两个所述连接点分别位于所述预制梁的两端,所述预制梁的两端通过节点连接3与所述预制柱连接;
(b)两个所述连接点重合在所述预制梁的中点,所述预制梁的两端直接与所述预制柱连接,所述预制梁的中点通过节点连接3连接;
(c)所述连接点位于所述预制梁的中点和端部之间,所述预制梁的两端直接与所述预制柱连接,所述预制梁上的各梁段通过节点连接3连接。
所述多个预制柱包括外侧柱4和内侧柱5;
所述多个预制梁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外侧柱4的外侧梁6,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外侧柱4和所述内侧柱5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内侧柱5的内侧梁7;
同一层的所述外侧梁6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3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内侧梁7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3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外侧梁6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3与所述内侧梁7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3均不同。
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数值模型,采用节点单元来模拟所述节点连接3,通过改变节点单元的参数来反映不同的节点连接3形式;
对数值模型进行地震动分析,计算地震损伤在数值模型各层的分布,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Di通过下式计算:
Di=∑(λj,elementDj,element+∑λj,connectionDj,connection);
其中,D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损伤值,λ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权重系数,D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损伤值,λ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权重系数;
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通过下式计算:
Figure BDA0001761451630000101
其中,Di是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n是数值模型层数,λi,story为数值模型第i层的权重系数;
采用优化算法确定节点单元参数取值:
优化目标:数值模型各层的损伤指数Di分布均匀且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最小;
优化变量:各节点单元的位置、连接刚度和连接滞回性能;
约束条件:满足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调节各节点单元参数对数值模型进行优化分析,直到确定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
根据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确定各节点单元的位置并在现有装配式干式节点连接3中选择合适的节点连接3安装在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相应位置上。
每两层装配式框架结构之间的位于内侧的所述预制柱中部设有柱上连接8,所述柱上连接8为设置有节点阻尼器的耗能连接。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2)

1.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包括位于底部的多层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和位于所述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上部且与所述现浇混凝土框架结构相匹配的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
所述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包括多个预制柱以及位于每层装配式框架结构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预制柱的预制梁;
所述预制梁的两端具有与所述预制柱连接的节点连接;
所述多个预制柱包括外侧柱和内侧柱;
所述多个预制梁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外侧柱的外侧梁,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外侧柱和所述内侧柱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内侧柱的内侧梁;
同一层的所述外侧梁两端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内侧梁两端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外侧梁两端的节点连接与所述内侧梁两端的节点连接不同,
或所述多个预制柱包括外侧柱和内侧柱;
所述多个预制梁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外侧柱、相邻的所述外侧柱和所述内侧柱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内侧柱的横向梁和纵向梁;
同一层的所述横向梁两端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纵向梁两端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横向梁两端的节点连接与所述纵向梁两端的节点连接不同;
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数值模型,采用节点单元来模拟所述节点连接,通过改变节点单元的参数来反映不同的节点连接形式;
对数值模型进行地震动分析,计算地震损伤在数值模型各层的分布,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Di通过下式计算:
Di=∑(λj,elementDj,element+∑λj,connectionDj,connection);
其中,D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损伤值,λ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权重系数,D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损伤值,λ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权重系数;
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通过下式计算:
Figure QLYQS_1
其中,Di是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n是数值模型层数,λi,story为数值模型第i层的权重系数;
采用优化算法确定节点单元参数取值:
优化目标:数值模型各层的损伤指数Di分布均匀且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最小;
优化变量:各节点单元的连接刚度和连接滞回性能;
约束条件:满足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调节各节点单元参数对数值模型进行优化分析,直到确定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
根据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在现有装配式干式节点连接中选择合适的节点连接安装在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相应位置上;
或所述多层装配式框架结构包括多个预制柱以及位于每层装配式框架结构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预制柱的预制梁;
所述预制梁上设有两个连接点,所述两个连接点关于所述预制梁的中点对称;
所述预制梁包括以下形式中的至少一种:
(a)两个所述连接点分别位于所述预制梁的两端,所述预制梁的两端通过节点连接与所述预制柱连接;
(b)两个所述连接点重合在所述预制梁的中点,所述预制梁的两端直接与所述预制柱连接,所述预制梁的中点通过节点连接连接;
(c)所述连接点位于所述预制梁的中点和端部之间,所述预制梁的两端直接与所述预制柱连接,所述预制梁上的各梁段通过节点连接连接。
所述多个预制柱包括外侧柱和内侧柱;
所述多个预制梁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外侧柱的外侧梁,用于连接相邻的所述外侧柱和所述内侧柱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内侧柱的内侧梁;
同一层的所述外侧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内侧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外侧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与所述内侧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均不同;
或所述多个预制柱包括外侧柱和内侧柱;
所述多个预制梁包括用于连接相邻两个所述外侧柱、相邻的所述外侧柱和所述内侧柱以及相邻两个所述内侧柱的横向梁和纵向梁;
同一层的所述横向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纵向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相同;
同一层的所述横向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与所述纵向梁的形式和所对应的节点连接均不同;
在有限元软件中建立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数值模型,采用节点单元来模拟所述节点连接,通过改变节点单元的参数来反映不同的节点连接形式;
对数值模型进行地震动分析,计算地震损伤在数值模型各层的分布,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Di通过下式计算:
Di=∑(λj,elementDj,element+∑λj,connectionDj,connection);
其中,D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损伤值,λj,element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构件的权重系数,D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损伤值,λj,connection为数值模型第i层第j个节点单元的权重系数;
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通过下式计算:
Figure QLYQS_2
其中,Di是数值模型第i层的损伤指数,n是数值模型层数,λi,story为数值模型第i层的权重系数;
采用优化算法确定节点单元参数取值:
优化目标:数值模型各层的损伤指数Di分布均匀且数值模型整体的损伤指数D最小;
优化变量:各节点单元的位置、连接刚度和连接滞回性能;
约束条件:满足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调节各节点单元参数对数值模型进行优化分析,直到确定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
根据各节点单元参数的最优取值,确定各节点单元的位置并在现有装配式干式节点连接中选择合适的节点连接安装在所述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的相应位置上。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其特征在于:至少每一层装配式框架结构之间的位于内侧的所述预制柱中部设有柱上连接,所述柱上连接为设置有节点阻尼器的耗能连接。
CN201810909665.2A 2018-08-10 2018-08-10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Active CN10875594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09665.2A CN108755941B (zh) 2018-08-10 2018-08-10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909665.2A CN108755941B (zh) 2018-08-10 2018-08-10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55941A CN108755941A (zh) 2018-11-06
CN108755941B true CN108755941B (zh) 2023-06-13

Family

ID=6396954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909665.2A Active CN108755941B (zh) 2018-08-10 2018-08-10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5594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339827A (zh) * 2018-11-12 2019-02-15 上海建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多层地下结构的暗挖施工方法
CN109853954B (zh) * 2019-03-04 2021-06-01 吉林建筑大学 一种装配式混凝土框架结构拆分及构建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13495A (ja) * 2001-07-02 2003-01-15 Nishimatsu Constr Co Ltd コンクリート躯体の設計施工発注システム
CN202705935U (zh) * 2012-03-09 2013-01-30 刘山健 一种预制叠合式钢筋混凝土双孔涵洞
CN104834805A (zh) * 2015-02-27 2015-08-12 重庆大学 一种基于简化悬臂梁的建筑物损伤评估方法
CN106677339A (zh) * 2017-03-10 2017-05-17 东南大学 节点干湿混合连接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6737116U (zh) * 2017-03-10 2017-12-12 东南大学 节点干湿混合连接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3013495A (ja) * 2001-07-02 2003-01-15 Nishimatsu Constr Co Ltd コンクリート躯体の設計施工発注システム
CN202705935U (zh) * 2012-03-09 2013-01-30 刘山健 一种预制叠合式钢筋混凝土双孔涵洞
CN104834805A (zh) * 2015-02-27 2015-08-12 重庆大学 一种基于简化悬臂梁的建筑物损伤评估方法
CN106677339A (zh) * 2017-03-10 2017-05-17 东南大学 节点干湿混合连接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及施工方法
CN206737116U (zh) * 2017-03-10 2017-12-12 东南大学 节点干湿混合连接装配整体式混凝土框架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55941A (zh) 2018-11-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059626B (zh) 一种城市高架钢箱梁桥横向分块纵向分段的快速施工方法
Ramaswamy et al. Analysis, design and construction of steel space frames
CN108755941B (zh) 装配式混凝土框架混合结构体系
Luke et al. Advanced composite bridge decking system—project ASSET
CN109137718B (zh) 轻质钢-粗骨料活性粉末混凝土组合梁结构
Alekseytsev et al. Optimization of steel beam structures for frame buildings subject to their safety requirements
Cucuzza et al. Optimal strengthening by steel truss arches in prestressed girder bridges
US7143550B1 (en) Double network reticulated frame structure
CN112144725B (zh) 安装空间受限的索穹顶结构的成型方法
CN103061243A (zh) 一种预应力钢管混凝土组合桁梁及其施工方法
Evernden et al. A case for houses to be constructed of fibre reinforced polymer components
CN216713336U (zh) 双肢拼合梁以及钢管柱与双肢拼合梁装配式梁柱节点
CN113378259B (zh) 一种uhpc-nc叠合桥面钢混组合梁负弯矩区截面验算方法
CN107326792B (zh) 一种模块化钢桥主桥体结构及其施工方法
Tumbeva et al. Modular joint for the accelerated fabrication and erection of steel bridges
Kaveh et al. Optimum design of castellated beams with composite action and semi-rigid connection
CN112575908A (zh) 用于装配式混合结构住宅的钢梁与钢筋混凝土剪力墙节点
CN114818440B (zh) 一种基于数学优化算法的分离式钢箱组合梁桥标准化设计通用方法
CN218933416U (zh) 一种基于螺栓连接的混凝土柱-工字钢梁装配式连接节点
Tumbeva Modular Joints for the Accelerated Fabrication and Erection of Steel Structures
CN216765553U (zh) 一种钢拱钢梁固结结构
CN109868725B (zh) 一种空腹双折线形人行桥梁的桥跨组件
CN219451264U (zh) 一种大跨度加劲薄腹板钢箱梁结构
CN115374556B (zh) 一种考虑销轴滑移和刚度修正的贝雷架挠度计算方法
CN213539057U (zh) 预应力上下对加侧面内加装配式管廊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