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730795A - 光线投射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线投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730795A
CN108730795A CN201710239903.9A CN201710239903A CN108730795A CN 108730795 A CN108730795 A CN 108730795A CN 201710239903 A CN201710239903 A CN 201710239903A CN 108730795 A CN108730795 A CN 1087307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toptric arrangement
focus
light
lens
poi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39903.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王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engyi Photoelectric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Original Assignee
Chengyi Photoelectric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engyi Photoelectric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filed Critical Chengyi Photoelectric Polytron Technologies Inc
Priority to CN201710239903.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730795A/zh
Publication of CN1087307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7307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5/00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5/04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 F21V5/045Refractors for light sources of lens shape the lens having discontinuous faces, e.g. Fresnel lens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13/00Producing particular characteristics or distribution of the light emitted by means of a combination of elements specified in two or more of main groups F21V1/00 - F21V11/00
    • F21V13/02Combinations of only two kinds of elements
    • F21V13/04Combinations of only two kinds of elements the elements being reflectors and refracto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1LIGHTING
    • F21VFUNCTIONAL FEATURES OR DETAILS OF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STRUCTURAL COMBINATIONS OF LIGHTING DEVICES WITH OTHER ARTICL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1V7/00Reflectors for light sources
    • F21V7/04Optical design
    • F21V7/09Optical design with a combination of different curvatur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enses (AREA)
  • Non-Portable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一种光线投射装置,其包括一透镜单元、一反射单元及一发光单元。透镜单元具有一透镜焦点及一透镜光轴,且透镜光轴通过一基准平面。反射单元包括一第一反射结构及一第二反射结构,第一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第二焦点。第二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焦点以及一第二焦点。发光单元的一第一发光结构对应第一反射结构的第一焦点。发光单元的一第二发光结构对应第二反射结构的第一焦点。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投射光线能朝向第一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投射光线能朝向第二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借此,本发明达到了提高聚光效率的效果。

Description

光线投射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线投射装置,特别是涉及一种能提高聚光效率的光线投射装置。
背景技术
首先,现有技术不论是汽车车灯(远灯或是远灯辅助灯)或是探照灯等的诉求都是要求聚光,以达到远距离照射的目的。
然而,现有技术的光线投射装置的聚光效果并不佳,因此,如何提供一种利用能够具有高效率及光效果的光线投射装置,以克服上述的缺陷,已然成为该项所属技术领域人士所欲解决的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针对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光线投射装置。
为了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本发明所采用的其中一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光线投射装置,其包括一透镜单元、一反射单元以及一发光单元。所述透镜单元具有一透镜焦点以及一通过所述透镜焦点的透镜光轴,所述透镜光轴通过一基准平面且平行于所述基准平面,所述基准平面具有一第一外侧面以及一相对于所述第一外侧面的第二外侧面。所述反射单元包括一第一反射结构以及一第二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具有一位于邻近所述第一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外侧面以外的第一焦点以及对应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一第二焦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具有一位于邻近所述第二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以外的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所述发光单元包括一第一发光结构以及一第二发光结构,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对应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且所述第一发光结构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一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外侧面以外的位置,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对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且所述第二发光结构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二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以外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投射光线能朝向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投射光线能朝向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的连线定义为一预设轴线,所述预设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介于80度至100度之间的预设角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具有一第一发光面,且所述第一投射光线能沿着所述第一发光面的一第一法线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具有一第二发光面,且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投射光线能沿着所述第二发光面的一第二法线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其中,所述第一投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反射,以形成一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的第一反射光线,所述第二投射光线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反射,以形成一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的第二反射光线。
更进一步地,一第一轴线能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透镜光轴,且一第二轴线能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透镜光轴,其中,所述透镜单元具有一收光锥面,所述收光锥面具有一第一延伸段以及一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对应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延伸段对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其中,所述第一轴线大体垂直于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轴线大体垂直于所述第二延伸段。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以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都位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以及所述第二延伸段之间或者是所述第一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且所述第二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
更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的反射表面,所述透镜光轴与所述反射表面之间具有一交错点,其中,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一交点,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二交点,所述交错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一预定距离小于所述第一交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一第一距离,所述交错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所述预定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交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一第二距离。
更进一步地,所述交错点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一预定轴线,所述交错点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二预定轴线,其中,所述第一预定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之间具有一介于7度至31度之间的第一预定角度,所述第二预定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具有一介于7度至31度之间的第二预定角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的连线定义为一预设轴线,所述预设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交叉点,其中,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的反射表面,所述透镜光轴与所述反射表面之间具有一交错点,其中,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一交点,所述交错点位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交叉点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二交点,所述交错点位于所述第二交点与所述交叉点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者是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者是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以及所述透镜焦点三者相互重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彼此相互连接,且所述透镜光轴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连接处。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结构邻近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或直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上,所述第二发光结构邻近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或者是直接设置在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上。
更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弧面反射结构以及一第二弧面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弧面反射结构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一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外侧面以外的位置,所述第二弧面反射结构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二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以外的位置。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弧面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弧面反射结构具有抛物曲率,所述第一弧面反射结构具有一焦点,所述第二弧面反射结构具有一焦点,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二弧面反射结构的所述焦点,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一弧面反射结构的所述焦点。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射出光线能朝向所述第二弧面反射结构的方向投射,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射出光线能朝向所述第一弧面反射结构的方向投射,其中,所述第一射出光线通过所述第二弧面反射结构的反射,以形成一第一照射光线,所述第二射出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弧面反射结构的反射,以形成一第二照射光线。
更进一步地,所述透镜单元具有一收光锥面,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延伸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位于所述收光锥面的范围中。
更进一步地,所述延伸反射结构的曲面曲率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曲面曲率或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曲面曲率相同。
更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的反射表面,所述透镜光轴与所述反射表面之间具有一交错点,其中,一第一切线能通过所述交错点且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相切,且所述第一切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介于47度至64.5度之间的第一切角,一第二切线能通过所述交错点且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相切,且所述第二切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介于47度至64.5度之间的第二切角。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具有一邻近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顶点,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顶点至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一短距离,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至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一长距离,其中,所述第一长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短距离,所述第一长距离与所述第一短距离的比值介于1.8至3.8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具有一邻近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顶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顶点至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二短距离,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至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二长距离,其中,所述第二长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短距离,所述第二长距离与所述第二短距离的比值介于1.8至3.8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端点、一相对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端点的第二端点以及一顶点,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端点至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端点之间具有一第一端点距离,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顶点至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一垂直距离,所述第一端点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垂直距离,所述第一端点距离与所述第一垂直距离的比值介于0.7至1.8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端点、一相对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端点的第二端点以及一顶点,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端点至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端点之间具有一第二端点距离,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顶点至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二垂直距离,所述第二端点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垂直距离,所述第二端点距离与所述第二垂直距离的比值介于0.7至1.8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三反射结构,所述发光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三发光结构,所述第三反射结构具有一位于邻近所述第一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外侧面以外的第一焦点以及对应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一第二焦点,所述第三发光结构对应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且所述第三发光结构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一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外侧面以外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三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三投射光线能朝向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以及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第一焦点所构成的平面定义为一预设平面,所述预设平面与所述基准平面之间具有一介于80度至100度之间的预设角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三发光结构具有一第三发光面,且所述第三投射光线能沿着所述第三发光面的一第三法线方向朝向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其中,所述第三投射光线通过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反射,以形成一通过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的第三反射光线,所述第三投射光线通过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反射,以形成一通过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的第三反射光线。
更进一步地,一第一轴线能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透镜光轴,一第二轴线能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透镜光轴,且一第三轴线能通过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透镜光轴,其中,所述透镜单元具有一收光锥面,所述收光锥面具有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二延伸段以及一第三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对应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延伸段对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三延伸段对应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其中,所述第一轴线大体垂直于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轴线大体垂直于所述第二延伸段,且所述第三轴线大体垂直于所述第三延伸段。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以及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第一焦点都位于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以及所述第三延伸段之间,或者是所述第一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且所述第三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
更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反射结构上的反射表面,所述透镜光轴与所述反射表面之间具有一交错点,其中,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一交点,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二交点,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三交点,所述交错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一预定距离小于所述第一交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一第一距离,所述交错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所述预定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交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一第二距离,所述交错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所述预定距离小于所述第三交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一第三距离。
更进一步地,所述交错点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一预定轴线,所述交错点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二预定轴线,所述交错点与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三预定轴线,其中,所述第一预定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之间具有一介于7度至31度之间的第一预定角度,所述第二预定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具有一介于7度至31度之间的第二预定角度,所述第三预定轴线与所述第三轴线之间具有一介于7度至31度之间的第三预定角度。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以及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第一焦点所构成的平面定义为一预设平面,所述预设平面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交叉点,其中,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的反射表面,所述透镜光轴与所述反射表面之间具有一交错点,其中,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一交点,所述交错点位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交叉点之间。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者是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者是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者是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以及所述透镜焦点四者相互重合。
更进一步地,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反射结构彼此相互连接,且所述透镜光轴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连接处。
更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反射结构上的反射表面,所述透镜光轴与所述反射表面之间具有一交错点,其中,一第一切线能通过所述交错点且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相切,且所述第一切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介于47度至64.5度之间的第一切角,一第二切线能通过所述交错点且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相切,且所述第二切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介于47度至64.5度之间的第二切角,一第三切线能通过所述交错点且与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相切,且所述第三切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介于47度至64.5度之间的第三切角。
更进一步地,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第四反射结构,所述发光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第四发光结构,所述第四反射结构具有一位于邻近所述第二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以外的第一焦点以及对应所述第四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一第二焦点,所述第四发光结构对应所述第四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且所述第四发光结构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二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以外的位置,其中,所述第四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四投射光线能朝向所述第四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其能利用“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投射光线能朝向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投射光线能朝向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的技术方案,而达到“提高集光(聚光)效率”的效果。
为使能更进一步了解本发明的特征及技术内容,请参阅以下有关本发明的详细说明与附图,然而所提供的附图仅用于提供参考与说明,并非用来对本发明加以限制。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
图3为图2的III-III剖面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4为图3的IV部分的局部放大示意图。
图5为光线投射装置的第一发光结构及第二发光结构分别对第一反射结构及第二反射结构所产生的光型投影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延伸反射结构与第一反射结构及第二反射结构位置分布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延伸反射结构与第一反射结构及第二反射结构位置分布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
图12为图11的XII-XII剖面线的侧视剖面示意图。
图13为第二实施例的第一发光结构及第二发光结构分别对第二弧面反射结构及第一弧面反射结构所产生的光型示意图。
图14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
图15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
图16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后视示意图。
图17为图16的XVII-XVII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8为图16的XVIII-XVIII剖面线的剖面示意图。
图19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其中一立体示意图。
图20为本发明第五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的另外一立体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通过特定的具体实例来说明本发明所公开有关“光线投射装置”的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由本说明书所公开的内容了解本发明的优点与效果。本发明可通过其他不同的具体实施例加以施行或应用,本说明书中的各项细节也可基于不同观点与应用,在不背离本发明的精神下进行各种修饰与变更。另外,本发明的附图仅为简单示意说明,并非依实际尺寸的描绘,予以声明。以下的实施方式将进一步详细说明本发明的相关技术内容,但所公开的内容并非用以限制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应理解,虽然本文中可能使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元件或信号等,但这些元件或信号不应受这些术语限制。这些术语乃用以区分一元件与另一元件,或者一信号与另一信号。另外,如本文中所使用,术语“或”视实际情况可能包括相关联的列出项目中的任一个或者多个的所有组合。
第一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至图3所示,图1及图2分别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立体示意图,图3为本发明第一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侧视剖面示意图。本发明提供一种光线投射装置U,其包括一透镜单元1、一反射单元2以及一发光单元3。须说明的是,为便于理解本发明,附图中仅呈现主要元件,同时反射单元2主要是以一弧面进行说明,所属技术领域人员,当可了解现有光线投射装置U的结构组成,且了解附图中所呈现的反射单元2为实际产品结构上的反射面。接着,优选地,反射单元2包括至少两个反射结构或多个反射结构,第一实施例将以两个反射结构(第一反射结构21及第二反射结构22)进行说明,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例如第四实施例以及第五实施例中反射单元2可包括三个以上的反射结构)。另外,优选地,发光单元3也包括至少两个发光结构或多个发光结构,以下第一实施例将以两个发光结构(第一发光结构31及第二发光结构32)进行说明。举例来说,第一反射结构21及第二反射结构22可分别由多个不同曲率的曲面或单一曲面所组成,例如可通过以椭圆为基础的曲面或曲率组成反射结构。此外,第一发光结构31及第二发光结构32可分别设置在一电路基板(图中未标号),例如印刷电路板(Printed circuit board,PCB)或金属电路板(Metal Core PCB,MCPCB)上,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进一步来说,第一发光结构31及第二发光结构32可以为一半导体电子元件,例如,发光二极体(Light-emitting diode,LED)、激光发光二极体或是激光二极体(Laser Diode,LD),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优选地,第一发光结构31及第二发光结构32可以为能产生面光源发光元件,同时,发光二极体的发光面大小可以为2毫米*2毫米以下,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发光二极体的发光面大小可以为1.06毫米*1.06毫米,或者是0.75毫米*0.75毫米。值得说明的是,本发明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优选可应用于汽车头灯的远灯或是远灯辅助灯,此外,由于本发明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的光线聚焦能力效率佳,因此,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应用于探照灯等须要产生光线聚焦效果的产品。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至图3所示,透镜单元1具有一透镜焦点1a以及一通过透镜焦点1a的透镜光轴A,透镜光轴A可通过一基准平面S且平行于基准平面S,也就是说,透镜光轴A可重合于基准平面S。进一步来说,基准平面S具有一第一外侧面S1以及一相对于第一外侧面S1的第二外侧面S2,也就是说,第一外侧面S1以及第二外侧面S2为基准平面S的两相反表面。须特别说明的是,本发明中的基准平面S为一虚拟的平面,基准平面S主要是为了进一步界定出透镜单元1、反射单元2以及发光单元3所定义。举例来说,基准平面S可与水平面(图中未示出)呈相互平行设置或垂直设置,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基准平面S也可以与水平面呈倾斜设置,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制。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至图3所示,反射单元2可包括一第一反射结构21以及一第二反射结构22,以本发明实施例来说,第二反射结构22的整体形状及特征可与第一反射结构21相同,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因此,当第一反射结构21及第二反射结构22的整体形状及特征彼此相同时,第一反射结构21及第二反射结构22大体上可以透镜光轴A作为几何中心而呈等角分布。进一步来说,第一反射结构21具有一位于邻近第一外侧面S1且位于第一外侧面S1以外的第一焦点21a以及对应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的一第二焦点21b。换句话说,若是以图3作为说明,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可以位于基准平面S的第一外侧面S1以上。此外,第二反射结构22具有一位于邻近第二外侧面S2且位于第二外侧面S2以外的第一焦点22a以及一对应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的第二焦点22b。换句话说,若是以图3作为说明,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可以位于基准平面S的第二外侧面S2以下。另外,第一反射结构21可具有三个反曲点(图中未标号),且第二反射结构22可具有三个反曲点(图中未标号)。须特别说明的是,优选地,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第一反射结构21与第二反射结构22之间可不具有明暗截止线遮板(cut-off plate)或是其他为了改变光线投射装置U所产生的光型的结构(例如楔形结构)。
借此,如图3所示,第一反射结构21及第二反射结构22分别位于基准平面S的两相反侧边。优选地,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二焦点21b可位于透镜光轴A上或者是邻近于透镜光轴A,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二焦点22b可位于透镜光轴A上或者是邻近于透镜光轴A。更优选地,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二焦点21b、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二焦点22b以及透镜焦点1a三者可相互重合。值得一提的是,第一反射结构21以及第二反射结构22可彼此相互连接,且透镜光轴A及基准平面S可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1以及第二反射结构22之间的连接处。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3所示,发光单元3可包括一第一发光结构31以及一第二发光结构32,第一发光结构31可对应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且第一发光结构31可设置于邻近第一外侧面S1且位于第一外侧面S1以外的位置。此外,第二发光结构32可对应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且第二发光结构32可设置于邻近第二外侧面S2且位于第二外侧面S2以外的位置。换句话说,若是以图3作为说明,第一发光结构31可以位于基准平面S的第一外侧面S1以上,且第二发光结构32可以位于基准平面S的第二外侧面S2以下。借此,第一发光结构31及第二发光结构32分别位于基准平面S的两相反侧边。优选地,第一发光结构31或第一发光结构31的第一发光面311可邻近于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或直接设置在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上,而第二发光结构32或第二发光结构32的第二发光面321可邻近于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或直接设置在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上。本发明将以第一发光结构31设置在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上,且第二发光结构32设置在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3所示,第一发光结构31所产生的一第一投射光线P11能朝向第一反射结构21的方向以及基准平面S的方向投射,且第二发光结构32所产生的一第二投射光线P21能朝向第二反射结构22的方向以及基准平面S的方向投射。换句话说,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第一发光结构31所产生的第一投射光线P11以及第二发光结构32所产生的第二投射光线P21是朝向透镜光轴A的方向射出且是朝斜后方的方向射出。进一步来说,第一发光结构31可具有一第一发光面311,且第一投射光线P11能沿着第一发光面311的一第一法线方向D1朝向第一反射结构21的方向以及基准平面S的方向投射。也就是说,第一法线方向D1是朝向透镜单元1的斜下后方延伸而出。另外,第二发光结构32可具有一第二发光面321,且第二发光结构32所产生的一第二投射光线P21能沿着第二发光面321的一第二法线方向D2朝向第二反射结构22的方向以及基准平面S的方向投射。也就是说,第二法线方向D2是朝向透镜单元1的斜上后方延伸而出。
借此,如图3所示,第一投射光线P11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1的反射,可以形成一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二焦点21b的第一反射光线R11,且第二投射光线P21通过第二反射结构22的反射,可以形成一通过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二焦点22b的第二反射光线R21。
接着,请复参阅图3并一并参阅图4所示,透镜单元1可具有一收光锥面11(或可称收光锥角γ,一般为小于90度)。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收光锥面11的角度可介于50度至90度之间,且透镜单元1的透镜直径的尺寸可介于30毫米至100毫米之间,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须特别说明的是,此处所定义的透镜直径,是指透镜出光面的圆弧曲线朝向入光面的方向的自然延伸,并与入光面交接的虚拟轮廓所形成的圆径的直径尺寸大小,换句话说,虽然本发明附图中的透镜单元1的透镜出光面具有完全延伸至入光面的圆弧曲线,然而,在其他的实施方式中,透镜单元1可以经过修整裁切,以符合所要设置的位置大小,且经过修整裁切后的透镜单元1仍具有介于30毫米至100毫米之间的透镜直径。另外,须说明的是,收光锥面11所指的是透镜焦点1a延伸至透镜单元1的入光面所形成的锥形状范围。也就是说,每个透镜单元1可随设计特性而有着不同的收光锥面11的范围,例如圆锥锥面所围绕的范围。进一步来说,为便于说明,以下以收光锥面11所具有的一第一延伸段111以及一第二延伸段112进行说明。第一延伸段111及第二延伸段112为由收光锥面11延伸而出的延伸线段,且第一延伸段111及第二延伸段112的延伸方向与延伸至透镜单元1的入光面上的收光锥面11的方向相反。此外,第一延伸段111可对应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第二延伸段112可对应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举例来说,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可邻近于第一延伸段111设置,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可邻近于第二延伸段112设置。优选地,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以及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都位于第一延伸段111以及第二延伸段112所围绕的范围之间,又或者是第一延伸段111可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且第二延伸段112可通过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进一步来说,优选地,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第一发光面311可与第一延伸段111平行,第二发光面321可与第二延伸段112平行。更优选地,第一发光面311可与第一延伸段111平行且切齐,且第一延伸段111可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第二发光面321可与第二延伸段112平行且切齐,且第二延伸段112可通过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然本发明不以为限。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发光面311可与第一延伸段111呈非平行设置,第二发光面321可与第二延伸段112呈非平行设置,然而,第一发光面311的第一法线方向D1仍然是朝向第一反射结构21的方向以及基准平面S的方向投射,且第二发光面321的第二法线方向D2仍然是朝向第二反射结构22的方向以及基准平面S的方向投射。
接着,请复参阅图3及图4所示,光线投射装置U还可进一步包括一第一轴线T1以及一第二轴线T2,第一轴线T1能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与透镜光轴A,第二轴线T2能通过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与透镜光轴A。进一步来说,第一轴线T1大体垂直于第一延伸段111,第二轴线T2大体垂直于第二延伸段112。举例来说,若是以第一发光面311与第一延伸段111平行设置且第二发光面321与第二延伸段112平行设置的实施方式来说,第一轴线T1大体与第一法线方向D1相同,且第二轴线T2大体与第二法线方向D2相同,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及图4所示,反射单元2还进一步包括一位于第一反射结构21与第二反射结构22上的反射表面2S,且第一投射光线P11及第二投射光线P21都是朝向反射表面2S投射。接着,透镜光轴A与所述反射表面之间具有一交错点J0,以本发明实施例来说,交错点J0的位置也位于第一反射结构21及第二反射结构22之间。进一步来说,如图4所示,第一轴线T1与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一第一交点J1,第二轴线T2与透镜光轴A之间具有一第二交点J2,交错点J0至透镜焦点1a之间的一预定距离L0小于第一交点J1至透镜焦点1a之间的一第一距离L1,交错点J0至透镜焦点1a之间的预定距离L0小于第二交点J2至透镜焦点1a之间的一第二距离L2。换句话说,第一交点J1及第二交点J2的位置会落在交错点J0的后方。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4所示,为便于说明,图4中不标示出第一投射光线P11、第二投射光线P21、第一反射光线R11以及第二反射光线R21。详细来说,交错点J0与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之间可具有一第一预定轴线E1,交错点J0与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之间具有一第二预定轴线E2。第一预定轴线E1与第一轴线T1之间可具有一介于7度至31度之间的第一预定角度θ1,优选地,第一预定角度θ1可介于10.5度至27.5度之间,更优选地,第一预定角度θ1可介于13.5度至24.5度之间,第二预定轴线E2与第二轴线T2之间可具有一介7度至31度之间的第二预定角度θ2,优选地,第二预定角度θ2可介于10.5度至27.5度之间,更优选地,第二预定角度θ2可介于13.5度至24.5度之间。另外,交错点J0与第一交点J1之间的距离可大于7毫米(millimeter,mm),且交错点J0与第二交点J2之间的距离可大于7毫米。须说明的是,上述第一预定轴线E1、第二预定轴线E2的定义主要是为说明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以及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的位置。
接着,请复参阅图4所示,一第一切线G1能通过交错点J0且与第一反射结构21的反射面(位于第一反射结构21上的反射表面2S)相切,且第一切线G1与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介于47度至64.5度之间的第一切角α1,优选地,第一切角α1可介于50度至61.5度之间,更优选地,第一切角α1可介于53度至58.5度之间。一第二切线G2能通过交错点J0且与第二反射结构22的反射面(位于第二反射结构22上的反射表面2S)相切,且第二切线G2与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介于47度至64.5度之间的第二切角α2,优选地,第二切角α2可介于50度至61.5度之间,更优选地,第二切角α2可介于53度至58.5度之间。
接着,请复参阅图4所示,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与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之间的连线定义为一预设轴线PA,预设轴线PA与透镜光轴A可大体呈垂直设置,或者是预设轴线PA与透镜光轴A之间具有一介于80度至100度之间的预设角度β,优选地,预设角度β可介于85度至95度之间,更优选地,预设角度β可为90度。换句话说,当第二反射结构22的整体形状及特征与第一反射结构21相同时,预设轴线PA与透镜光轴A可大体呈垂直设置,因此,对于光线投射装置U所产生的光型而言,位于水平轴线HH以上的光型及位于水平轴线HH以下的光型能大体相同且相互对称。然而,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二反射结构22的整体形状及特征与第一反射结构21不同时,预设轴线PA可与透镜光轴A之间具有介于80度至100度之间的预设角度β,且使得预设轴线PA倾斜于透镜光轴A(图中未示出)。进一步来说,预设轴线PA与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一交叉点M,交错点J0可位于第一交点J1与交叉点M之间。此外,交错点J0可位于第二交点J2与交叉点M之间。
接着,请复参阅图1、图3及图4所示,第一反射结构21具有一邻近于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的顶点21e,第一反射结构21的顶点21e至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之间具有一第一短距离W11,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至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二焦点21b之间具有一第一长距离W12。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第一长距离W12可大于第一短距离W11,第一长距离W12与第一短距离W11之间的比值可介于1.8至3.8之间,优选地,第一长距离W12与第一短距离W11之间的比值可介于2.1至3.5之间,更优选地,第一长距离W12与第一短距离W11之间的比值可介于2.42至3.2之间,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3及图4所示,进一步来说,第二反射结构22具有一邻近于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的顶点22e,第二反射结构22的顶点22e至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之间具有一第二短距离W21,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至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二焦点22b之间具有一第二长距离W22。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第二长距离W22大于第二短距离W21,第二长距离W22与第二短距离W21的比值可介于1.8至3.8之间,优选地,第二长距离W22与第二短距离W21之间的比值可介于2.1至3.5之间,更优选地,第二长距离W22与第二短距离W21之间的比值可介于2.42至3.2之间,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接着,请复参阅图1及图3所示,第一反射结构21可具有一第一端点21c、一相对于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端点21c的第二端点21d以及一顶点21e。进一步来说,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端点21c及第二端点21d为第一反射结构21与基准平面S之间的交点。另外,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端点21c至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二端点21d之间具有一第一端点距离N1,第一反射结构21的顶点21e至透镜光轴A之间具有一第一垂直距离V1。举例来说,第一端点距离N1大于第一垂直距离V1,第一端点距离N1与第一垂直距离V1的比值介于0.7至1.8之间。优选地,第一端点距离N1与第一垂直距离V1的比值可介于0.9至1.55之间,更优选地,第一端点距离N1与第一垂直距离V1的比值可介于1.19至1.32之间,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及图3所示,第二反射结构22具有一第一端点22c、一相对于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端点22c的第二端点22d以及一顶点22e。进一步来说,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端点22c及第二端点22d为第二反射结构22与基准平面S之间的交点。另外,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端点22c至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二端点22d之间具有一第二端点距离N2,第二反射结构22的顶点22e至透镜光轴A之间具有一第二垂直距离V2。举例来说,第二端点距离N2大于第二垂直距离V2,第二端点距离N2与第二垂直距离V2的比值可介于0.7至1.8之间。优选地,第二端点距离N2与第二垂直距离V2的比值可介于0.9至1.55之间,更优选地,第二端点距离N2与第二垂直距离V2的比值可介于1.19至1.32之间,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
接着,请参阅图5所示,图5为第一发光结构31及第二发光结构32分别对第一反射结构21及第二反射结构22所产生的光型投影示意图。借此,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1及第二反射结构22的反射,发光单元3所产生的光型能在水平轴线HH上且介于±5度的范围之间,同时,在垂直轴线VV上且介于±5度的范围之间。优选地,发光单元3所产生的光型能在水平轴线HH上且介于±3度的范围之间,同时,在垂直轴线VV上且介于±3度的范围之间。值得说明的是,光强最强处将位于水平轴线HH与垂直轴线VV之间的交错点且位于±0.75度的范围之间。
第二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6及图7所示,图6及图7分别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立体示意图。由图6及图7与图1及图2的比较可知,本发明第二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二实施例的反射单元2还进一步包括一延伸反射结构27。延伸反射结构27可连接于第一反射结构21及第二反射结构22。须说明的是,第一反射结构21、第二反射结构22、第一发光结构31以及第二发光结构32等特征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
接着,请复参阅图6及图7所示,延伸反射结构27可包括一连接于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延伸反射部271以及一连接于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二延伸反射部272。基准平面S可位于第一延伸反射部271以及第二延伸反射部272之间,第一延伸反射部271可设置于邻近第一外侧面S1且位于第一外侧面S1以外的位置,第二延伸反射部272可设置于邻近第二外侧面S2且位于第二外侧面S2以外的位置。另外,第一延伸反射部271及第二延伸反射部272可通过以椭圆为基础的曲面或曲率所组成。优选地,第一延伸反射部271的曲面曲率与第一反射结构21的曲面曲率相同,而第二延伸反射部272的曲面曲率与第二反射结构22的曲面曲率相同,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换句话说,第一延伸反射部271是第一反射结构21的椭球反射面的延伸,第二延伸反射部272是第二反射结构22的椭球反射面的延伸。
承上述,请参阅图8及图9所示,图8及图9为本发明第二实施例延伸反射结构与第一反射结构及第二反射结构位置分布的立体示意图。为进一步说明延伸反射结构27的设置位置,图8及图9中进一步以收光锥面11以及一预设锥面PC进行说明。预设锥面PC为一相对且对称于收光锥面11的假想锥面。详细来说,第一反射结构21以及第二反射结构22位于预设锥面PC的范围中。也就是说,第一反射结构21以及第二反射结构22的大小及位置是通过透镜单元1的收光锥面11而定义。另外,延伸反射结构27则是位于预设锥面PC以外的区域。通过延伸反射结构27的设置,可以提升光线投射装置U整体的组装便利性且提升发光单元3的光线利用性。
第三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0至图12所示,图10及图11分别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立体示意图,图12为本发明第三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侧视剖面示意图。由图10及图11与图1及图2的比较可知,第三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以及一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以及一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可用于增加第一发光结构31及第二发光结构32所产生的光线的再利用性。须说明的是,第一反射结构21、第二反射结构22第一发光结构31以及第二发光结构32等特征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
详细来说,请复参阅图10至图12所示,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以及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可连接于第一反射结构21及第二反射结构22,或者是使得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以及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不连接于第一反射结构21及第二反射结构22。另外,须说明的是,附图中为了凸显第一反射结构21以及第二反射结构22的形状,因此,将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以及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与第一反射结构21及第二反射结构22分离表示。进一步来说,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可设置于邻近第一外侧面S1且位于第一外侧面S1以外的位置,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可设置于邻近第二外侧面S2且位于第二外侧面S2以外的位置。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以及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主要的作用在于进一步增加第一发光结构31及第二发光结构32所产生的光线的再利用性,虽然大部分通过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及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反射后所产生的光线并未投射到透镜单元1中,但是,通过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及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反射后所产生的光线仍然能够进一步地被利用。
优选地,如图12所示,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及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可以为由抛物曲面或曲率所组成的反射结构,因此,投射到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及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上的光线可以分别平行于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的光轴(图中未标号,光轴位置与透镜光轴A重合)及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的光轴(图中未标号,光轴位置与透镜光轴A重合)而投射而出。然而,须特别说明的是,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及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也可以为具有非抛物曲率所组成的反射结构。换句话说,只要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及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能分别接收到第二发光结构32及第一发光结构31的光线,都可以进一步地被利用。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2,当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及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为抛物曲面或曲率所组成的反射结构,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可具有一焦点25a,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可具有一焦点26a,第一发光结构31可对应于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的焦点26a,第二发光结构32可对应于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的焦点25a。详细来说,第一发光结构31邻近于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的焦点26a或直接设置在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的焦点26a上,而第二发光结构32邻近于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的焦点25a或直接设置在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的焦点25a上。本发明将以第一发光结构31设置在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的焦点26a上,且第二发光结构32设置在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的焦点25a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换句话说,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的焦点25a可以与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重合,且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的焦点26a可以与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重合。
借此,如图12所示,第一发光结构31所产生的一第一射出光线P12能朝向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的方向投射,第二发光结构32所产生的一第二射出光线P22能朝向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的方向投射。接着,第一射出光线P12能通过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的反射,以形成一第一照射光线R12,而第二射出光线P22能通过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的反射,以形成一第二照射光线R22。另外,须特别说明的是,投射到第一反射结构21及第二反射结构22上的光线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换句话说,第三实施例中所说明的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以及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可应用于各个实施例中。
请参阅图13所示,图13为第一发光结构31及第二发光结构32分别对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及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所产生的光型示意图。须特别说明的是,在此光型示意图中是以第一弧面反射结构25以及第二弧面反射结构26为抛物曲面进行举例。由于投射到抛物面上的光线能通过抛物面的反射而形成平行光,借此,第三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优选可应用于探照灯等须要长距离光照射的产品。
第四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4至图17所示,图14及图15分别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立体示意图,图17及图18分别为图16的侧视转正剖面示意图。由图14及图15与图1及图2的比较可知,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四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三反射结构23,且发光单元3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三发光结构33。举例来说,以本发明第三实施例而言,第一反射结构21、第二反射结构22以及第三反射结构23的整体形状及特征可彼此相同,因此,第一反射结构21、第二反射结构22以及第三反射结构23大体上可以透镜光轴A作为几何中心而呈等角分布。同时,第一发光结构31、第二发光结构32及第三发光结构33大体上也可以透镜光轴A作为几何中心而呈等角分布。另外,第一反射结构21、第二反射结构22以及第三反射结构23彼此相互连接,且透镜光轴A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1、第二反射结构22以及第三反射结构23的连接处。
另外,请复参阅图14至图18所示,须特别说明的是,第四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仅在于第四实施例中进一步增加了第三反射结构23及第三发光结构33,且第一反射结构21、第二反射结构22以及第三反射结构23大体上可以透镜光轴A作为几何中心而呈等角分布。因此,第一反射结构21、第二反射结构22、第一发光结构31以及第二发光结构32等特征都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仿。同时,第一反射光线R11、第二反射光线R21、收光锥面11、第一轴线T1、第二轴线T2、第一预定轴线E1以及第二预定轴线E2等定义也都是与前述第一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4至图18所示,以下仅针对不同于第一实施例的部分进行说明。借此,如图17所示,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以及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一焦点23a所构成的平面可定义为一预设平面PS,预设平面PS可与基准平面S之间具有一介于80度至100度之间的预设角度β,优选地,预设角度β可介于85度至95度之间,更优选地,预设角度β可为90度。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预设平面PS可与基准平面S大体呈垂直设置,然本发明不以此为限。另外,须特别说明的是,沿着图16的XVII-XVII剖线的转正剖面示意图(如图17所示)所形成的附图内容将会与图3大体相同,在此容不再赘述。
接着,如图18所示,详细来说,第三反射结构23具有一位于邻近第一外侧面S1且位于第一外侧面S1以外的第一焦点23a以及对应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一焦点23a的一第二焦点23b。另外,第三发光结构33可对应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一焦点23a,且第三发光结构33可设置于邻近第一外侧面S1且位于第一外侧面S1以外的位置。同时,第三发光结构33所产生的一第三投射光线P31能朝向第三反射结构23的方向以及基准平面S的方向投射。优选地,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二焦点21b可位于透镜光轴A上或者是邻近于透镜光轴A,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二焦点可位于透镜光轴A上或者是邻近于透镜光轴A,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二焦点23b位于透镜光轴A上或者是邻近于透镜光轴A。借此,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二焦点21b、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二焦点22b、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二焦点23b以及透镜焦点1a四者可相互重合,或者是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二焦点21b、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二焦点22b以及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二焦点23b的连线可以形成一虚拟平面。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8所示,第三发光结构33具有一第三发光面331,且第三投射光线P31能沿着第三发光面331的一第三法线方向D3朝向第三反射结构23的方向以及基准平面S的方向投射。接着,第三投射光线P31通过第三反射结构23的反射,可以形成一通过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二焦点23b的第三反射光线R31,第三投射光线P31通过第三反射结构23的反射,可以形成一通过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二焦点23b的第三反射光线R31。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8所示,光线投射装置U还可进一步包括一第三轴线T3,第三轴线T3能通过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一焦点23a与透镜光轴A。同时,透镜单元1的一收光锥面11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三延伸段113,第三延伸段113可对应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一焦点23a,且第三轴线T3可大体垂直于第三延伸段113。进一步来说,如图17及图18所示,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以及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一焦点23a都位于第一延伸段111、第二延伸段112以及第三延伸段113之间。优选地,以本发明实施例而言,第一延伸段111可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第二延伸段112可通过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且第三延伸段113可通过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一焦点23a。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4及图18所示,反射单元2还进一步包括一位于第一反射结构21、第二反射结构22以及第三反射结构23上的反射表面2S,透镜光轴A与反射表面2S之间可具有一交错点J0,第三轴线T3与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一第三交点J3,且交错点J0至透镜焦点1a之间的预定距离L0小于第三交点J3至透镜焦点1a之间的一第三距离L3。进一步来说,交错点J0与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一焦点23a可之间具有一第三预定轴线E3,且第三预定轴线E3与第三轴线T3之间可具有一介于7度至31度之间的第三预定角度θ3,优选地,第三预定角度θ3可介于10.5度至27.5度之间,更优选地,第三预定角度θ3可介于13.5度至24.5度之间。进一步来说,预设平面PS与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一交叉点M,交错点J0可位于第一交点J1与交叉点M之间。此外,交错点J0可位于第二交点J2与交叉点M之间。再者,,交错点J0可位于第三交点J3与交叉点M之间。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7及图18所示,一第一切线G1能通过交错点J0且与第一反射结构21相切,且第一切线G1与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介于47度至64.5度之间的第一切角α1,一第二切线G2能通过交错点J0且与第二反射结构22相切,且第二切线G2与透镜光轴A之间具有介于47度至64.5度之间的第二切角α2,一第三切线G3能通过交错点J0且与第三反射结构23相切,且第三切线G3与透镜光轴A之间具有介于47度至64.5度之间的第三切角α3。进一步来说,优选地,第一切角α1、第二切角α2以及第三切角α3可介于50度至61.5度之间,更优选地,第一切角α1、第二切角α2以及第三切角α3可介于53度至58.5度之间。
第五实施例
首先,请参阅图19及图20所示,图19及图20分别为本发明第四实施例光线投射装置U的立体示意图。由图19及图20与图1及图2的比较可知,第五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五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三反射结构23以及一第四反射结构24,且发光单元3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三发光结构33以及一第四发光结构34。再者,由图19及图20与图14及图15的比较可知,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最大的差别在于:第五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还进一步包括一第四反射结构24以及一第四发光结构34。换句话说,第五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中的第一反射结构21、第二反射结构22、第三反射结构23以及第四反射结构24大体上可以透镜光轴A作为几何中心而呈等角分布。同时,第一发光结构31、第二发光结构32、第三发光结构33以及第四发光结构34大体上也可以透镜光轴A作为几何中心而呈等角分布。另外,第一反射结构21、第二反射结构22、第三反射结构23以及第四反射结构24彼此相互连接,且透镜光轴A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1、第二反射结构22、第三反射结构23以及第四反射结构24的连接处。
另外,请复参阅图19及图20所示,须特别说明的是,第五实施例与第四实施例最大的差别仅在于第五实施例中进一步增加了第四反射结构24及第四发光结构34,而第一反射结构21、第二反射结构22、第三反射结构23、第一发光结构31、第二发光结构32以及第三发光结构33等特征都与前述第四实施例相仿,在此容不再赘述。
承上述,请复参阅图19及图20所示,以下仅针对不同于第一实施例及第四实施例的部分进行说明。第四反射结构24具有一位于邻近第二外侧面S2且位于第二外侧面S2以外的第一焦点(图中未示出)以及对应第四反射结构24的第一焦点的一第二焦点(图中未示出),第四发光结构34可对应第四反射结构24的第一焦点,且第四发光结构34设置于邻近第二外侧面S2且位于第二外侧面S2以外的位置。借此,第四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四投射光线(图中未示出)能朝向第四反射结构24的方向以及基准平面S的方向投射。优选地,第四发光结构34可设置于第四反射结构24的第一焦点上。另外,第四反射结构24的第二焦点可位于透镜光轴A上或者是邻近于透镜光轴A。优选地,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二焦点21b、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二焦点22b、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二焦点23b、第四反射结构24的第二焦点以及透镜焦点1a可相互重合。
另外,值得说明的是,图19及图20的转正剖面(图中未示出)也可以具有如同前述实施例的各个特征。因此,第五实施例中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还可以进一步包括一通过第四反射结构24的第一焦点与透镜光轴A的第四轴线(图中未示出),且透镜单元1的收光锥面11也可以进一步包括一对应第四反射结构24的第一焦点第四延伸段(图中未示出),且第四轴线大体垂直于第四延伸段。再者,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一焦点23a以及第四反射结构24的第一焦点都位于第一延伸段111、第二延伸段112、第三延伸段113以及第四延伸段之间,或者是第一延伸段111可通过第一反射结构21的第一焦点21a、第二延伸段112可通过第二反射结构22的第一焦点22a、第三延伸段113可通过第三反射结构23的第一焦点23a且第四延伸段可通过第四反射结构24的第一焦点。进一步来说,第四轴线与透镜光轴A之间可具有一第四交点(图中未示出),交错点J0至透镜焦点1a之间的预定距离L0小于第四交点至透镜焦点1a之间的一第四距离(图中未示出)。此外,交错点J0与第四反射结构24的第一焦点之间具有一第四预定轴线(图中未示出),第四预定轴线与第四轴线之间同样可具有一介于7度至31度之间的第四预定角度(图中未示出),优选地,第四预定角度可介于10.5度至27.5度之间,更优选地,第四预定角度可介于13.5度至24.5度之间。
实施例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提供的光线投射装置U能利用“第一发光结构31所产生的一第一投射光线P11能朝向第一反射结构21的方向以及基准平面S的方向投射,第二发光结构32所产生的一第二投射光线P21能朝向第二反射结构22的方向以及基准平面S的方向投射”的技术方案,而达到“提高集光(聚光)效率”的效果。
以上所公开的内容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可行实施例,并非因此局限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所以凡是运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做的等效技术变化,均包含于本发明的权利要求书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36)

1.一种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光线投射装置包括:
一透镜单元,所述透镜单元具有一透镜焦点以及一通过所述透镜焦点的透镜光轴,所述透镜光轴通过一基准平面且平行于所述基准平面,所述基准平面具有一第一外侧面以及一相对于所述第一外侧面的第二外侧面;
一反射单元,所述反射单元包括一第一反射结构以及一第二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具有一位于邻近所述第一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外侧面以外的第一焦点以及对应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一第二焦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具有一位于邻近所述第二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以外的第一焦点以及一对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第二焦点;以及
一发光单元,所述发光单元包括一第一发光结构以及一第二发光结构,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对应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且所述第一发光结构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一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外侧面以外的位置,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对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且所述第二发光结构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二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以外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投射光线能朝向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投射光线能朝向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的连线定义为一预设轴线,所述预设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介于80度至100度之间的预设角度。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具有一第一发光面,且所述第一投射光线能沿着所述第一发光面的一第一法线方向朝向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具有一第二发光面,且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投射光线能沿着所述第二发光面的一第二法线方向朝向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其中,所述第一投射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反射,以形成一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的第一反射光线,所述第二投射光线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反射,以形成一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的第二反射光线。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第一轴线能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透镜光轴,且一第二轴线能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透镜光轴,其中,所述透镜单元具有一收光锥面,所述收光锥面具有一第一延伸段以及一第二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对应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延伸段对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其中,所述第一轴线大体垂直于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轴线大体垂直于所述第二延伸段。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以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都位于所述第一延伸段以及所述第二延伸段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且所述第二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的反射表面,所述透镜光轴与所述反射表面之间具有一交错点,其中,
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一交点,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二交点,所述交错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一预定距离小于所述第一交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一第一距离,所述交错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所述预定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交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一第二距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错点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一预定轴线,所述交错点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二预定轴线,其中,所述第一预定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之间具有一介于7度至31度之间的第一预定角度,所述第二预定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具有一介于7度至31度之间的第二预定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的连线定义为一预设轴线,所述预设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交叉点,其中,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的反射表面,所述透镜光轴与所述反射表面之间具有一交错点,其中,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一交点,所述交错点位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交叉点之间。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二交点,所述交错点位于所述第二交点与所述交叉点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者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者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以及所述透镜焦点三者相互重合。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彼此相互连接,且所述透镜光轴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连接处。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结构邻近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或直接设置在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上,所述第二发光结构邻近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或者是直接设置在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上。
1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一弧面反射结构以及一第二弧面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弧面反射结构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一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外侧面以外的位置,所述第二弧面反射结构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二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以外的位置。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弧面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弧面反射结构具有抛物曲率,所述第一弧面反射结构具有一焦点,所述第二弧面反射结构具有一焦点,所述第一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二弧面反射结构的所述焦点,所述第二发光结构对应于所述第一弧面反射结构的所述焦点。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一射出光线能朝向所述第二弧面反射结构的方向投射,所述第二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二射出光线能朝向所述第一弧面反射结构的方向投射,其中,所述第一射出光线通过所述第二弧面反射结构的反射而形成一第一照射光线,所述第二射出光线通过所述第一弧面反射结构的反射而形成一第二照射光线。
1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透镜单元具有一收光锥面,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延伸反射结构,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位于所述收光锥面的范围中。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延伸反射结构的曲面曲率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曲面曲率或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曲面曲率相同。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的反射表面,所述透镜光轴与所述反射表面之间具有一交错点,其中,
一第一切线能通过所述交错点且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相切,且所述第一切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介于47度至64.5度之间的第一切角,一第二切线能通过所述交错点且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相切,
且所述第二切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介于47度至64.5度之间的第二切角。
2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具有一邻近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顶点,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顶点至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一短距离,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至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一长距离,其中,所述第一长距离大于所述第一短距离,所述第一长距离与所述第一短距离的比值介于1.8至3.8之间。
21.根据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具有一邻近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顶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顶点至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二短距离,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至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二长距离,其中,所述第二长距离大于所述第二短距离,所述第二长距离与所述第二短距离的比值介于1.8至3.8之间。
2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端点、一相对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端点的第二端点以及一顶点,其中,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端点至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端点之间具有一第一端点距离,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顶点至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一垂直距离,所述第一端点距离大于所述第一垂直距离,所述第一端点距离与所述第一垂直距离的比值介于0.7至1.8之间。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具有一第一端点、一相对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端点的第二端点以及一顶点,其中,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端点至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端点之间具有一第二端点距离,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顶点至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二垂直距离,所述第二端点距离大于所述第二垂直距离,所述第二端点距离与所述第二垂直距离的比值介于0.7至1.8之间。
2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三反射结构,所述发光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第三发光结构,所述第三反射结构具有一位于邻近所述第一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外侧面以外的第一焦点以及对应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一第二焦点,所述第三发光结构对应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且所述第三发光结构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一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一外侧面以外的位置,其中,所述第三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三投射光线能朝向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以及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第一焦点所构成的平面定义为一预设平面,所述预设平面与所述基准平面之间具有一介于80度至100度之间的预设角度。
2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三发光结构具有一第三发光面,且所述第三投射光线能沿着所述第三发光面的一第三法线方向朝向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其中,所述第三投射光线通过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反射而形成一通过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的第三反射光线,所述第三投射光线通过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反射而形成一通过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的第三反射光线。
27.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一第一轴线能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透镜光轴,一第二轴线能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透镜光轴,且一第三轴线能通过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与所述透镜光轴,其中,所述透镜单元具有一收光锥面,所述收光锥面具有一第一延伸段、一第二延伸段以及一第三延伸段,所述第一延伸段对应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延伸段对应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三延伸段对应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其中,所述第一轴线大体垂直于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轴线大体垂直于所述第二延伸段,且所述第三轴线大体垂直于所述第三延伸段。
28.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以及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第一焦点都位于所述第一延伸段、所述第二延伸段以及所述第三延伸段之间,或者,所述第一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且所述第三延伸段通过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反射结构上的反射表面,所述透镜光轴与所述反射表面之间具有一交错点,其中,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一交点,所述第二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二交点,所述第三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三交点,所述交错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一预定距离小于所述第一交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一第一距离,所述交错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所述预定距离小于所述第二交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一第二距离,所述交错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所述预定距离小于所述第三交点至所述透镜焦点之间的一第三距离。
30.根据权利要求29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交错点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一预定轴线,所述交错点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二预定轴线,所述交错点与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之间具有一第三预定轴线,其中,所述第一预定轴线与所述第一轴线之间具有一介于7度至31度之间的第一预定角度,所述第二预定轴线与所述第二轴线之间具有一介于7度至31度之间的第二预定角度,所述第三预定轴线与所述第三轴线之间具有一介于7度至31度之间的第三预定角度。
31.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以及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所构成的平面定义为一预设平面,所述预设平面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交叉点,其中,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上的反射表面,所述透镜光轴与所述反射表面之间具有一交错点,其中,所述第一轴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一第一交点,所述交错点位于所述第一交点与所述交叉点之间。
32.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者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者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位于所述透镜光轴上或者是邻近于所述透镜光轴。
33.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二焦点以及所述透镜焦点四者相互重合。
34.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反射结构彼此相互连接,且所述透镜光轴通过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的连接处。
3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位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所述第二反射结构以及所述第三反射结构上的反射表面,所述透镜光轴与所述反射表面之间具有一交错点,其中,一第一切线能通过所述交错点且与所述第一反射结构相切,且所述第一切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介于47度至64.5度之间的第一切角,一第二切线能通过所述交错点且与所述第二反射结构相切,且所述第二切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介于47度至64.5度之间的第二切角,一第三切线能通过所述交错点且与所述第三反射结构相切,且所述第三切线与所述透镜光轴之间具有介于47度至64.5度之间的第三切角。
36.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光线投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反射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第四反射结构,所述发光单元还进一步包括一第四发光结构,所述第四反射结构具有一位于邻近所述第二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以外的第一焦点以及对应所述第四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的一第二焦点,所述第四发光结构对应所述第四反射结构的所述第一焦点,且所述第四发光结构设置于邻近所述第二外侧面且位于所述第二外侧面以外的位置,其中,所述第四发光结构所产生的一第四投射光线能朝向所述第四反射结构的方向以及所述基准平面的方向投射。
CN201710239903.9A 2017-04-13 2017-04-13 光线投射装置 Pending CN10873079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39903.9A CN108730795A (zh) 2017-04-13 2017-04-13 光线投射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239903.9A CN108730795A (zh) 2017-04-13 2017-04-13 光线投射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730795A true CN108730795A (zh) 2018-11-02

Family

ID=6392365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39903.9A Pending CN108730795A (zh) 2017-04-13 2017-04-13 光线投射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730795A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49877A (ja) * 2019-03-14 2020-09-17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灯具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CN116717743A (zh) * 2023-08-11 2023-09-08 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实现功能复用的透镜结构、光学***及车灯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59479A2 (en) * 2008-08-27 2010-03-03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Vehicle lamp unit
CN102338337A (zh) * 2010-07-16 2012-02-01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CN102460002A (zh) * 2009-04-21 2012-05-16 法雷奥照明公司 具有改善的远光功能的用于车辆的照明模块和装置
KR20140046205A (ko) * 2012-10-10 2014-04-1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프로젝션 모듈
JP2017016784A (ja) * 2015-06-29 2017-01-19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前照灯
CN206694882U (zh) * 2017-04-13 2017-12-01 诚益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线投射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59479A2 (en) * 2008-08-27 2010-03-03 Koito Manufacturing Co., Ltd. Vehicle lamp unit
CN102460002A (zh) * 2009-04-21 2012-05-16 法雷奥照明公司 具有改善的远光功能的用于车辆的照明模块和装置
CN102338337A (zh) * 2010-07-16 2012-02-01 株式会社小糸制作所 车辆用灯具
KR20140046205A (ko) * 2012-10-10 2014-04-18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프로젝션 모듈
JP2017016784A (ja) * 2015-06-29 2017-01-19 市光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前照灯
CN206694882U (zh) * 2017-04-13 2017-12-01 诚益光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光线投射装置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0149877A (ja) * 2019-03-14 2020-09-17 株式会社小糸製作所 灯具ユニットおよび車両用灯具
CN116717743A (zh) * 2023-08-11 2023-09-08 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实现功能复用的透镜结构、光学***及车灯
CN116717743B (zh) * 2023-08-11 2023-10-03 常州星宇车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实现功能复用的透镜结构、光学***及车灯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291568B (en) LED lighting device and headlamp system
CN206694882U (zh) 光线投射装置
CN102734729B (zh) 车辆用灯具
US20100165640A1 (en) Optical member of lighting device
JP2009224303A (ja) 車両用照明灯具
EP2284435A2 (en) Lamp unit for vehicular headlamp
JP2012164550A (ja) 車両用灯具
JP4627246B2 (ja) 車両用灯具
JP2010080306A (ja) 車両前照灯用灯具ユニット
JP2010123447A (ja) 車両用照明灯具
CN106051572A (zh) 车用灯具
CN101994986B (zh) 菲涅耳透镜板和使用它的灯具
KR20140046205A (ko) 프로젝션 모듈
KR101366513B1 (ko) 차량용 조명 등기구
CN102042515B (zh) 发光二极管模组
JP2009032566A (ja) 車両用灯具の光源ユニット
CN204114838U (zh) 一种光束角可调的二次光学透镜模组
CN102913781B (zh) 发光装置和照明装置
CN108730795A (zh) 光线投射装置
JP2012009356A (ja) 車両用灯具
CN209540617U (zh) 一种照明装置
CN110094694A (zh) 具有共同的照明表面的双功能灯模块
JP4651120B2 (ja) 車両用灯具
CN207935977U (zh) 光线投射装置及其遮板结构
JP7339013B2 (ja) 車両用灯具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