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66782B - 连接器组件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66782B
CN108666782B CN201810251934.0A CN201810251934A CN108666782B CN 108666782 B CN108666782 B CN 108666782B CN 201810251934 A CN201810251934 A CN 201810251934A CN 108666782 B CN108666782 B CN 10866678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nector
relay conductor
holding
pair
holding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25193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66782A (zh
Inventor
新津俊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olex LLC
Original Assignee
Molex LL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olex LLC filed Critical Molex LLC
Publication of CN1086667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667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6678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66782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005Guiding, mounting, polarizing or locking means; Extractors
    • H01R12/7011Locking or fixing a connector to a PCB
    • H01R12/707Soldering or weld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01R12/718Contact members provided on the PCB without an insulating hou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3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upling with the edge of the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nnecting to other rigid printed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0Pins, blades, or sockets shaped, or provided with separate member, to retain co-operating parts togeth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28Contacts for sliding cooperation with identically-shaped contact, e.g. for hermaphroditic coupling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31/00Coupling parts supported only by co-operation with counterpart
    • H01R31/06Intermediate parts for linking two coupling parts, e.g. adapt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允许在多个方向上错位的连接器组件。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与第一连接器相对;以及中继导体,由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保持并将第一连接器和第二连接器导通。第一连接器可以包括一对端子,第一连接器的一对端子以允许中继导体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夹着保持中继导体,第一方向是第一连接器相对于第二连接器的相对移动方向。第二连接器包括一对端子,第二连接器的一对端子以允许中继导体在与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夹着保持中继导体,第二方向是第二连接器相对于第一连接器的相对移动方向。

Description

连接器组件
本申请主张于2017年3月27日提交的日本专利申请号JP2017-060862的优先权,该日本专利申请通过援引其整体合并于本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连接器组件。
背景技术
在下述的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用于将多个电路基板彼此电连接的一连接器。连接器包括焊接于电路基板的一插头接触件以及一插座接触件,且设置成插头接触件嵌入插座接触件所具有的一对接触片之间。在专利文献1中,插头接触件设置成允许插头接触件在与一对接触片接触的同时在不设该对接触片的一方向(前后方向)上移动。此外,插头接触件具有一圆筒形状,因此设置成允许在与一对接触片接触的同时向旋转方向移动。
专利文献1:JP2013-114933A
发明内容
需要进一步改进经由连接器电连接的一电路基板的错位的允许范围。
本申请的其中一个优点在于提出了允许在多个方向上错位的一种连接器组件。
由本发明提出的连接器组件,可以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对;以及中继导体,由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并导通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一连接器包括一对端子,所述第一连接器的一对端子以允许所述中继导体在第一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夹着保持所述中继导体,所述第一方向是所述第一连接器相对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相对移动方向;所述第二连接器包括一对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一对端子以允许所述中继导体在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上移动的方式夹着保持所述中继导体,所述第二方向是所述第二连接器相对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相对移动方向。根据该连接器组件,允许安装有连接器组件的电路板在第一方向和第二方向上错位,且即使在发生错位时,也能够对这些电路板施加负载。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中继导体可以包括:第一面,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对;第二面,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相对;以及侧面,将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接;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一对端子由基部支撑,且各自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有缘部的保持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经过所述中继导体的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延伸,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上的所述缘部夹着所述中继导体的侧面来保持所述中继导体,以导通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一对端子由基部支撑,且各自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形成有缘部的保持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经过所述中继导体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延伸,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缘部夹着所述中继导体的侧面来保持所述中继导体,以导通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优选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一对端子上的所述保持部分别具有朝向相对的端子延伸的夹持片,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缘部形成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夹持片上;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一对端子上的所述保持部分别具有朝向相对的端子延伸的夹持片,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缘部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夹持片上。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中继导体可以包括从所述侧面突出的止挡部,所述中继导体的比所述止挡部更靠所述第二连接器侧的所述侧面被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保持,所述中继导体的比所述止挡部更靠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所述侧面被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保持。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可以在所述中继导体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基部之间,和/或在所述中继导体的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基部之间具有间隙。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止挡部可以包括:倾斜面,与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所述侧面连续,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彼此分离时,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缘部滑动接触;以及抵接面,从所述第二连接器侧的所述侧面突出,且供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夹持片卡止。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可以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在向所述中继导体上安装时与所述止挡部滑动接触的倾斜面。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中继导体可以呈圆盘状,所述侧面中的被一对所述缘部夹持且与一对所述缘部接触的区域是连续且半径相同的曲面。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可以包括限制所述中继导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可动范围的一对限制部。
在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中,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可以包括限制所述中继导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可动范围的一对限制部。
附图说明
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连接器组件的一分解立体图。
图2是示出一中继导体由一第一连接器保持的状态的一立体图。
图3是示出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组装的状态的一立体图。
图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一俯视图。
图5是示出沿图4中的V-V线剖开的一剖视图。
图6是示出沿图4中的VI-VI线剖开的一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将参照附图说明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下文称为“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100。图1是根据本实施例的一连接器组件的一分解立体图。图2是示出一中继导体由一第一连接器保持的状态的一立体图。图3是一立体图,示出中继导体由图2的状态进一步由一第二连接器保持的状态。即,图3是示出连接器组件组装状态的一立体图。图4是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的一俯视图。图5是示出沿图4中的V-V线剖开的一剖视图。图6是示出沿图4中的VI-VI线剖开的一剖视图。
在以下说明中,如各图所示,将既是第一连接器20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0的移动方向也是第二连接器30通过一对保持部322、332夹着中继导体10的方向设为X轴方向。此外,将既是第二连接器3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0的移动方向也是第一连接器20通过一对保持部222、232夹着中继导体10的方向设为Y轴方向。此外,将中继导体10的中心轴方向(上下方向)设为Z轴方向。此外,图中箭头方向为各轴的正方向,正方向的相反方向为负方向。
连接器组件100包括中继导体10、第一连接器20以及第二连接器30。连接器组件100经由与第一连接器20所具有的一对端子22、23和第二连接器30所具有的一对端子32、33接触的中继导体10,电连接安装有第一连接器20的电路基板和安装有第二连接器30的电路基板。此外,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30能够在Z轴方向相对于中继导体10安装和拆下。
将主要参照图1说明连接器组件100所具有的各元件的构成概况。
中继导体10可以为例如黄铜、铝等金属或碳等具有导电性的元件。如图1所示,中继导体10可以为例如包括下表面11、上表面12以及用于将下表面11和上表面12连接的一侧面13的一圆盘形状。中继导体10可以在侧面13上具有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止挡部(retainingpart)14。
第一连接器20可以包括平板部21、一对端子22、23以及一对焊接部24、25。端子22可以包括:弹性部221,从作为一基部的平板部21弯折并向与平板部21大致垂直的方向(图中的Z轴正方向)延伸;以及保持部222,设置在弹性部221的顶端。同样地,端子23可以包括:弹性部231,从平板部21弯折并向与平板部21大致垂直的方向(图中的Z轴正方向)延伸;以及保持部232,设置在弹性部231的顶端。此外,第一连接器20可以包括:焊接部24、25,从平板部21延伸,焊接于连接器组件100外部的一电路基板(未示出)。尽管图中未示出,电路基板可以设置成与平板部21的下表面(与端子22、23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表面)面接触。然而,将第一连接器20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方法不限于焊接,只要将第一连接器20固定于电路基板的方法即可。
第二连接器30可以包括:平板部31、一对端子32、33以及一对焊接部34、35。端子32可以包括:弹性部321,从作为一基部的平板部31弯折并向与平板部31大致垂直的方向(图中的Z轴负方向)延伸;以及保持部322,设置在弹性部322的顶端。同样地,端子33可以包括:弹性部331,从平板部31弯折并向与平板部31大致垂直的方向(图中的Z轴负方向)延伸;以及保持部332,设置在弹性部331的顶端。此外,第二连接器30可以包括:焊接部34、35,从平板部31延伸,焊接于连接器组件100外部的一电路基板(未示出)。尽管图中未示出,电路基板可以设置成与平板部31的下表面(与端子32、33的延伸方向相反的方向的表面)面接触。然而,将第二连接器30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方法不限于焊接,只要是将第二连接器30固定于电路基板的方法即可。
在本实施例中公开了第一连接器20的端子22、23、作为一基部的平板部21以及焊接部24、25由一金属板一体形成。然而,不限于此,例如可以形成为端子22、23以及焊接部24、25由一金属板一体形成,作为一基部的平板部21由一树脂成型,平板部21支撑一体形成的端子22、23和焊接部24、25。同样地,关于第二连接器30也同样地,可以形成为端子32、33以及焊接部34、35由一金属板一体形成,作为一基部的平板部31由一树脂成型,平板部31支撑一体形成的端子32、33以及焊接部34、35。
接下来,将主要参照图2、图4及图5说明第一连接器20的将中继导体10保持的一保持结构。
第一连接器20设置在中继导体10的下表面11侧。第一连接器20利用端子22的保持部222和端子23的保持部232夹持中继导体10。端子22的弹性部221和端子23的弹性部231可以各自具有弹性。由于端子22的弹性部221和端子23的弹性部231均具有弹性,所以中继导体10由端子22的保持部222和端子23的保持部232弹性地保持。
通过利用保持部222和保持部232夹着来弹性地保持中继导体10,中继导体10从保持部222受到向Y轴负方向作用的弹性力,并从保持部232受到向Y轴正方向作用的弹性力。由此,保持部222从中继导体10接受向Y轴正方向作用的反作用力,而保持部232从中继导体10收到向Y轴负方向作用的一反作用力。当中继导体10处于静止状态时,这些反作用力在Y轴方向上抵消。因此,第一连接器20弹性保持中继导体10产生的负载不会在焊接第一连接器20的电路基板上产生。
如图4和图5所示,保持部222包括:夹持片222d,向保持部232侧延伸;以及缘部222b,形成在夹持片222d的顶端,与中继导体10接触。如图5所示,假定止挡部14向径向外侧的突出量为l1且夹持片222d的长度为l2的情况下,可以为l1比l2小。通过使l1小于l2,能够在止挡部14与端子22的弹性部221之间形成一间隙,止挡部14与弹性部221不会干涉。同样地,保持部232包括:夹持片232d,向保持部222侧延伸;以及缘部232b,形成在夹持片232d的顶端,与中继导体10接触。如图5所示,假定止挡部14向径向外侧的突出量为l1,而夹持片232d的长度为l3,可以是l1比l3小。通过使l1小于l3,能够在止挡部14与端子23的弹性部231之间形成一间隙,止挡部14与弹性部231不会干涉。
俯视观察,保持部222、232的与中继导体10接触的缘部222b、232b可以具有在X轴方向上延伸的一直线形式。此外,侧视观察,缘部222b、232b可以以平面状或以板厚因倾斜面222c、232c减小的一边缘状与中继导体10的侧面13接触。根据这一构造,允许被保持部222和保持部232夹着来被保持部222和保持部232弹性保持的中继导体10以沿缘部222b、232b的方式在X轴方向上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0移动。
此外,保持部222可以包括:一对限制部222a,限制中继导体10在X轴方向上的可动范围。如图4所示,限制部222a可以为在保持部222的X轴方向的两端向Y轴负方向突出的突起。同样地,保持部232可以包括:一对限制部232a,限制中继导体10在X轴方向上的可动范围。如图4所示,限制部232a可以为在保持部232的X轴方向的两端向Y轴正方向突出的突起。当中继导体1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0在X轴方向上相对移动时,中继导体10的侧面13的一部分抵靠限制部222a和限制部232a。因此,抑制中继导体10在X轴方向与第一连接器20脱离。
此外,如图5所示,中继导体10可以以在Z轴方向上中继导体10的下表面11与第一连接器20的平板部21之间存在一间隙的方式被一对保持部222、232夹着而被一对保持部222、232弹性保持。具体地,假定在Z轴方向的后述的抵接面14b与下表面11之间的距离为L1,而第一连接器20的缘部222b与平板部21之间的距离为L2,可以使L1比L2小。同样地,假定第一连接器20的缘部232b与平板部21之间的距离为L3,可以使L1比L3小。通过使L1比L2小且L1比L3小,在Z轴方向上,在下表面11与平板部21之间和/或在缘部222b、232b与抵接面14b之间形成一间隙。根据这一构造,允许中继导体1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0在Z轴方向移动。
此外,如图5所示,中继导体10可以为比止挡部14更靠上侧(Z轴正方向侧)的侧面13a被一对保持部222、232夹着而被一对保持部222、232弹性保持。根据这一构造,当中继导体1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0向Z轴正方向移动时,保持部222、232卡在止挡部14上。因此,抑制中继导体10容易脱离第一连接器20的情形。此外,如图5所示,止挡部14可以包括:抵接面14b,当中继导体1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0向Z轴正方向移动时,抵接面14b与形成在夹持片222d、232d的与止挡部14相对侧的角部222e、232e面接触。如图5所示,当中继导体1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0向Z轴正方向移动时,角部222e、232e嵌入由侧面13a和抵接面14b形成的拐角部并与抵接面14b抵接,从而进一步抑制中继导体10容易脱离第一连接器20的情形。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中继导体10具有一圆盘形状,其侧面13a形成曲率恒定的曲面。在另一方面,俯视观察,第一连接器20的保持部222、232中的与中继导体10接触的区域为直线状的缘部222b、232b。根据这一构造,能够一边使中继导体10的侧面13a接触保持部222、232的缘部222b、232b,一边使中继导体10以中继导体10的中心轴作为旋转轴旋转。换句话说,中继导体10以允许中继导体10在旋转方向上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0移动的方式被第一连接器20的保持部222、232夹着而被第一连接器20的保持部222、232弹性保持。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中继导体10以允许中继导体1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0在X轴方向、Z轴方向以及旋转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第一连接器20的保持部222、232夹着而被第一连接器20的保持部222、232弹性保持。因此,允许焊接有第一连接器20的电路基板与焊接有第二连接器30的电路基板在X轴方向、Z轴方向或旋转方向产生错位。此外,即使出现错位的情况下,也不会对焊接有第一连接器20的电路基板施加负载。
此外,中继导体10不限于圆盘形状。只要中继导体10的至少与保持部222和保持部232接触的区域为曲面即可。更具体地,只要俯视观察,中继导体10的至少与保持部222和保持部232接触的区域为沿着与距中继导体10的中心轴的距离相同的圆弧的形状即可。根据这一构造,允许中继导体1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0在旋转方向上移动。此外,中继导体10的平面形状可以为一矩形。换句话说,中继导体10的侧面13可以是平行于保持部222的缘部222b保持部232的缘部232b一平面,根据这一构造,中继导体10相对于第一连接器20至少在X轴方向上的相对移动被允许。
接下来,将主要参照图3和图6说明第二连接器30的保持中继导体10的一保持结构。
第二连接器30设置在中继导体10的上表面12侧。第二连接器30利用端子32的保持部322和端子33的保持部332夹持中继导体10。端子32的弹性部321和端子33的弹性部331可以各自具有弹性。由于端子32的弹性部321和端子33的弹性部331均具有弹性,所以中继导体10被端子32的保持部322和端子33的保持部332弹性地保持。
中继导体10被保持部322和保持部332夹着而被保持部322和保持部332弹性保持,由此中继导体10从保持部322受到向X轴负方向作用的一弹性力,并从保持部332受到向X轴正方向作用的一弹性力。由此,保持部322从中继导体10受到向X轴正方向作用的一反作用力,而保持部332从中继导体10受到向X轴负方向作用的一反作用力。当中继导体10处于静止状态时,这些反作用力在X轴方向上抵消。因此,不会在焊接有第二连接器30的电路基板上产生因第二连接器30弹性地保持中继导体10而引起的负载。
如图6所示,保持部322包括:夹持片322d,向保持部332侧延伸;以及缘部322b,形成在夹持片322d的顶端,与中继导体10接触。如图6所示,假定止挡部14向径向外侧的突出量为l1,夹持片322d的长度为l4,可以使l1比l4小。通过使l1小于l4,能够在止挡部14与端子32的弹性部321之间形成一间隙,防止止挡部14与弹性部321干涉。同样地,保持部332包括:夹持片332d,向保持部322侧延伸;以及缘部332b,形成在夹持片332d的顶端,与中继导体10接触。如图6所示,假定止挡部14向径向外侧的突出量为l1,夹持片332d的长度为l5,可以使l1比l5小。通过使l1小于l5,能够在止挡部14与端子33的弹性部331之间形成一间隙,止挡部14与弹性部331不会干涉。
俯视观察,保持部322、332的与中继导体10接触的缘部322b、332b可以是沿着Y轴方向延伸的一直线状。此外,侧视观察,缘部322b、332b可以以一平面形或以板厚由倾斜面322c、332c减少的一边缘状与中继导体10的侧面13接触。根据这一构造,允许被保持部322与保持部332夹着而被保持部322与保持部332弹性保持的中继导体10以沿这缘部322b、332b的方式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0在Y轴方向上移动。
此外,像上述的保持部222一样,保持部322可以包括:一对限制部(未示出),限制中继导体10在Y轴方向上的可动范围。保持部322的限制部可以为在保持部322的Y轴方向的两端向X轴负方向突出的突起。同样地,保持部332可以包括:一对限制部(未示出),限制中继导体10在Y轴方向上的可动范围。保持部332的限制部可以为在保持部332的Y轴方向的两端向X轴正方向突出的突起。当中继导体10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0在Y轴方向移动时,中继导体10的侧面13的一部分抵靠保持部322的限制部和保持部332的限制部。因此,抑制中继导体10在Y轴方向与第二连接器30脱离。
此外,如图6所示,中继导体10可以以在Z轴方向上中继导体10的上表面12和第二连接器30的平板部31之间有一间隙的方式被一对保持部322、332夹着而被一对保持部322、332弹性保持。具体地,假定在Z轴方向上,倾斜面14a的离保持部322最近的部分与上表面12之间距离为L4且缘部322b与第二连接器30的平板部31之间的距离为L5,可以使L4比L5小。同样地,假定缘部332b与第二连接器30的平板部31之间的距离为L6,可以使L4比L6小。通过使L4小于L5且L4小于L6,在Z轴方向上,在上表面12与平板部31之间形成一间隙,和/或在缘部322b、332b与倾斜面14a的离保持部322、332最近的部分之间形成一间隙。根据这一构造,允许中继导体10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0在Z轴方向上移动。
此外,如图6所示,中继导体10可以在比止挡部14更靠下侧(Z轴负方向侧)的侧面13b被一对保持部322、332夹持。根据这一构造,当中继导体10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0向Z轴负方向移动时,保持部322、332卡在止挡部14上。因此,抑制中继导体10容易与第二连接器30脱离的情形。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中继导体10具有一圆盘形状,其侧面13b形成曲率恒定的曲面。另一方面,俯视观察,第二连接器30的保持部322、332的与中继导体10接触的区域为直线状的缘部322b、332b。根据这一构造,能够一边使中继导体10的侧面13b接触保持部322、332的缘部322b、332b,一边使中继导体10以中继导体10的中心轴作为旋转轴旋转。换句话说,中继导体10以允许中继导体10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0在旋转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第二连接器30的保持部322、332夹着而被第二连接器30的保持部322、332弹性保持。
这里,在上述的侧面13a和侧面13b有曲率恒定的曲面即以一预定的半径形成的情况下,能够通过使侧面13a的半径与侧面13b的半径不同,在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30中使一对缘部之间的宽度不同。由此,能够根据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30安装的位置改变连接器的尺寸。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中继导体10以允许中继导体10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0在Y轴方向、Z轴方向以及旋转方向上移动的方式被第二连接器30的保持部322、332夹着而被第二连接器30的保持部322、332弹性保持。因此,允许焊接有第一连接器20的电路基板焊接有第二连接器30的电路基板在Y轴方向、Z轴方向或旋转方向上错位。此外,在出现错位的情况下,也不会对焊接有第二连接器30的电路基板产生负载。
然而,中继导体10不限于一圆盘形状。中继导体10只要至少与保持部322和保持部332接触的区域为一曲面即可。更具体地,俯视观察,只要中继导体10的至少与保持部322和保持部332接触的区域为沿着距中继导体10的中心轴的距离相同的一圆弧的形状即可。根据这一构造,允许中继导体10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0在旋转方向上移动。此外,中继导体10的平面形状可以为一矩形。即,中继导体10的侧面13可以为与保持部322的缘部322b和保持部332的缘部332b平行的一平面。根据这一构造,中继导体10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0至少在Y轴方向上相对移动被允许。
接下来,将主要参照图1和图5说明第一连接器20向中继导体10的安装结构。通过采用下述结构,第一连接器20能够容易地安装于中继导体10。
如图5所示,可以将倾斜面222c设置在第一连接器20的保持部222,将倾斜面232c设置在第一连接器20的保持部232。倾斜面222c、232c可以设置于在第一连接器20保持中继导体10的状态下,Z轴方向上的中继导体10的止挡部14的相反侧。
此外,如图5所示,可以将倾斜面14a设置在中继导体10的止挡部14。倾斜面14a可以设置于在第一连接器20保持中继导体10的状态下,Z轴方向上的与第一连接器20的保持部222、232的相反侧。
从图1所示的中继导体10与第一连接器20彼此分离的状态,在Z轴方向上将中继导体10嵌入第一连接器20,使得中继导体10夹在第一连接器20的保持部222、232之间。此时,首先中继导体10的倾斜面14a与第一连接器20的倾斜面222c、232c接触。然后,通过中继导体10按压保持部222、232,端子22的弹性部221向Y轴正方向弹性变形,而端子23的弹性部231向Y轴负方向弹性变形。此外,中继导体10的倾斜面14a和第一连接器20的倾斜面222c、232c滑动,此后,保持部222和保持部232越过止挡部14,由此弹性保持中继导体10的比止挡部14更靠上方的侧面13a。这样,因为当将第一连接器20安装于中继导体10时,中继导体10的倾斜面14a和第一连接器20的倾斜面222c、232c滑动,所以保持部222与保持部232不会卡在止挡部14上,从而第一连接器20能够容易地安装于中继导体10。
接下来,将主要参照图1、图3和图6说明第二连接器30相对于中继导体10的安装和拆下结构。通过采用下述的结构,第二连接器30能够容易地安装于中继导体10并能够容易地从中继导体10上拆下。
如图6所示,可以将倾斜面322c设置在第二连接器30的保持部322,而将倾斜面332c设置在第二连接器30的保持部332。倾斜面322c、332c优选设置于在第二连接器30保持中继导体10的状态下,在Z轴方向上中继导体10的止挡部14的相反侧。此外,如上所述,可以将倾斜面14a设置在中继导体10的止挡部14。
中继导体10从图1所示的中继导体10与第二连接器30彼此分离的状态,在Z轴方向上将中继导体10嵌入第二连接器30,使得中继导体10夹在第二连接器30的保持部322、332之间。此时,首先中继导体10的止挡部14的抵接面14b与第二连接器30的倾斜面322c、332c接触。然后,通过中继导体10按压保持部322、332,端子32的弹性部321向X轴正方向弹性变形,而端子33的弹性部331向X轴负方向弹性变形。此外,第二连接器30的倾斜面322c、332c相对于中继导体10的止挡部14滑动,之后,保持部322和保持部332越过止挡部14,弹性保持中继导体10的比止挡部14更靠下方的侧面13b。这样,因为向中继导体10安装第二连接器30时,第二连接器30的倾斜面322c、332c相对于中继导体10的止挡部14滑动,所以保持部322和保持部332不会卡在止挡部14上,由此能够将第二连接器30容易地安装于中继导体10。
通过从如图3所示的中继导体10嵌入第二连接器30的状态向Z轴正方向拉动第二连接器30,第二连接器30从中继导体10上拆下。此时,首先中继导体10的倾斜面14a与第二连接器30的保持部322、332接触。然后,通过中继导体10按压保持部322、332,端子32的弹性部321向X轴正方向弹性变形,而端子33的弹性部331向X轴负方向弹性变形。此外,中继导体10的倾斜面14a和第二连接器30的保持部322、332滑动,之后,保持部322与保持部332越过止挡部14,由此第二连接器30从中继导体10拆下。这样,因为在从中继导体10拆下第二连接器30时,中继导体10的倾斜面14a相对于第二连接器30的保持部322、332滑动,保持部322和保持部332不会卡在止挡部14上,能够将第二连接器30容易地从中继导体10拆下。此外,倾斜面14a的倾斜角度不限于图中所示的角度,可以根据用途等适当设定。如果倾斜面14a的倾斜角度较缓,则第二连接器30能更容易地从中继导体10拆下,而如果倾斜面14a的倾斜角度较陡,则能够第二连接器30更稳定保持中继导体10。
然而,如上所述,在本实施例中,在中继导体10的止挡部14上,在第一连接器20的保持部222、232侧设置有抵接面14b,在第二连接器30的保持部322、332侧设置有倾斜面14a。因此,为了解除焊接有第一连接器20的电路基板与焊接有第二连接器30的电路基板之间的电连接,当对两电路基板中的任一个电路基板向与另一电路基板分离的方向进行拉动时,第二连接器30从中继导体10上拆下,第一连接器20维持保持中继导体10的状态。换句话说,在解除焊接有第一连接器20的电路基板与焊接有第二连接器30的电路基板之间的电连接时,中继导体10保留在第一连接器20侧。此外,第一连接器20不限于构造成能够相对于中继导体10安装以及拆下的结构。换句话说,可以构造成第一连接器20始终保持中继导体10的结构,而仅第二连接器30能够相对于中继导体10安装拆下。
在本实施例中,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30具有相同的结构。因此,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30能够通过相同的工序制造,能够高效地制造连接器组件100。
此外,如各图所示,止挡部14优选连续设置在中继导体10的整个外周。由此,在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30处于旋转方向上的任意位置的情况下,第一连接器20的保持部222、232和第二连接器30的保持部322、332都卡在止挡部14上,所以能够抑制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30容易与中继导体10脱离的情形。
如上所述,在根据本实施例的连接器组件100中,焊接有第一连接器20的电路基板与焊接有第二连接器30的电路基板之间的错位在X轴方向、Y轴方向、Z轴方向和旋转方向的任意方向上都被允许,并且即使出现错位也不会有负载施加在电路基板上。这是因为即使焊接有第一连接器20的电路基板与焊接有第二连接器30的电路基板在X轴方向上错位,第一连接器20也相对于中继导体10在X轴方向相对移动。此外,还因为即使焊接有第一连接器20的电路基板与焊接有第二连接器30的电路基板在Y轴方向上错位,第二连接器30也相对于中继导体10在Y轴方向相对移动。此外,还因为即使焊接有第一连接器20的电路基板与焊接有第二连接器30的电路基板在Z轴方向错位,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30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中继导体10在Z轴方向上相对移动。此外,还因为即使焊接有第一连接器20的电路基板与焊接有第二连接器30的电路基板在旋转方向上错位,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30中的至少一个相对于中继导体10也在旋转方向上相对移动。
然而,焊接有第一连接器20的电路基板与焊接有第二连接器30的电路基板可以构造成这些电路基板的大体整个区域彼此相对设置,也可以构造成仅这些电路基板的局部彼此相对设置。
此外,在附图中,示出了在第一连接器20和第二连接器30保持中继导体10的状态下,第一连接器20的焊接部24、25以及第二连接器30的焊接部34、35彼此平行配置的一构造。在这一构造中,能够将焊接部24、25焊接的电路基板和焊接部34、35焊接的电路基板以彼此平行配置的状态经由连接器组件100电连接。然而,并不限于这一构造,例如,可以形成为第一连接器20的焊接部24从平板部21弯折并在Z轴负方向延伸。根据这一构造,焊接部24焊接的电路基板和焊接部34、35焊接的电路基板能够以彼此垂直配置的状态经由连接器组件100电连接。
根据本说明书的公开内容仅是连接器组件的一个示例,其中保持本发明的精神进行适当变更并且本领域技术人员能够容易地想到的技术方案也包含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连接器组件,包括:第一连接器;第二连接器,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对;以及中继导体,由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保持并导通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
所述第一连接器被设置为:包括一对端子,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一对端子在第二方向上夹着保持所述中继导体的侧面,而允许所述中继导体在与所述第二方向交叉的第一方向上移动;
所述第二连接器被设置为:包括一对端子,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一对端子在所述第一方向上夹着保持所述中继导体的侧面,而允许所述中继导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
所述第一连接器能够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移动,所述第二连接器能够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中继导体包括:第一面,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相对;以及第二面,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相对;所述侧面,将所述第一面和所述第二面连接;
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一对端子由基部支撑,且各自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形成有缘部的保持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经过所述中继导体的第一面与第二面之间延伸,通过所述第一连接器上的所述缘部夹着所述中继导体的侧面来保持所述中继导体,以导通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
所述第二连接器的一对端子由基部支撑,且各自包括沿所述第二方向形成有缘部的保持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经过所述中继导体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二面之间延伸,通过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缘部夹着所述中继导体的侧面来保持所述中继导体,以导通所述第一连接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
设置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一对端子上的所述保持部分别具有朝向相对的端子延伸的夹持片,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缘部形成在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夹持片上;
设置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一对端子上的所述保持部分别具有朝向相对的端子延伸的夹持片,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缘部形成在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夹持片上。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中继导体包括从所述侧面突出的止挡部,
所述中继导体的比所述止挡部更靠所述第二连接器侧的所述侧面被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保持,
所述中继导体的比所述止挡部更靠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所述侧面被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保持。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在所述中继导体的所述第一面与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基部之间,和/或在所述中继导体的所述第二面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基部之间具有间隙。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止挡部包括:倾斜面,与所述第一连接器侧的所述侧面连续,当所述第一连接器与所述第二连接器彼此分离时,所述倾斜面与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缘部滑动接触;以及抵接面,从所述第二连接器侧的所述侧面突出,且供所述第一连接器的夹持片卡止。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和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中的至少一方具有在向所述中继导体上安装时与所述止挡部滑动接触的倾斜面。
8.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中继导体呈圆盘状,所述侧面中的被一对所述缘部夹持且与一对所述缘部接触的区域是连续且半径相同的曲面。
9.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一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包括限制所述中继导体在所述第一方向上的可动范围的一对限制部。
10.根据权利要求2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连接器组件,其中,
所述第二连接器的所述保持部包括限制所述中继导体在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可动范围的一对限制部。
CN201810251934.0A 2017-03-27 2018-03-26 连接器组件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6678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60862A JP6840594B2 (ja) 2017-03-27 2017-03-27 コネクタ組立体
JP2017-060862 2017-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66782A CN108666782A (zh) 2018-10-16
CN108666782B true CN108666782B (zh) 2019-12-06

Family

ID=635829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251934.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66782B (zh) 2017-03-27 2018-03-26 连接器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33240B2 (zh)
JP (1) JP6840594B2 (zh)
CN (1) CN108666782B (zh)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7579B1 (en) * 1999-03-02 2002-12-24 Huber+Suhner Ag Coaxial connection with a tiltable adapter for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1728473A (zh) * 2004-07-27 2006-02-01 星电株式会社 基板对基板连接用同轴连接器
JP2016213048A (ja) * 2015-05-08 2016-12-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機器用コネク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23452U (ja) 1991-08-30 1993-03-26 第一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2914266B2 (ja) * 1996-01-24 1999-06-2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同軸コネクタ接続用アダプタ及び同軸コネクタの接続構造
FR2758662B1 (fr) * 1997-01-20 1999-03-26 Radiall Sa Element de connecteur electrique coaxial a contact mobile et connecteur electrique coaxial comprenant un tel element de connecteur
JP2008078093A (ja) * 2006-09-25 2008-04-03 Molex Inc 基板対基板コネクタ
WO2011088902A1 (de) * 2010-01-25 2011-07-28 Huber+Suhner Ag Leiterplatten-koaxialverbinder
JP2013114933A (ja) 2011-11-29 2013-06-10 Kyocera Connector Products Corp コネクタ、及び、該コネクタを利用したled照明器具
DE102012100473A1 (de) * 2012-01-20 2013-07-25 Tyco Electronics Amp Gmbh Adapterkontakt, Adapter, Steckkontaktanordnung und Stecker-/Adapterkombination zur Verbindung zweier Leiterplatten
CH706343A2 (de) * 2012-04-05 2013-10-15 Huber+Suhner Ag Leiterplatten-Koaxialverbinder.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497579B1 (en) * 1999-03-02 2002-12-24 Huber+Suhner Ag Coaxial connection with a tiltable adapter for a printed circuit board
CN1728473A (zh) * 2004-07-27 2006-02-01 星电株式会社 基板对基板连接用同轴连接器
JP2016213048A (ja) * 2015-05-08 2016-12-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機器用コネク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66782A (zh) 2018-10-16
JP2018163820A (ja) 2018-10-18
US20180277975A1 (en) 2018-09-27
JP6840594B2 (ja) 2021-03-10
US10333240B2 (en) 2019-06-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30520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method of assembling the same
US7112071B2 (en) Structure for attaching a terminal to a circuit board
US8092232B2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US20220216633A1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00313327A1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US20210013652A1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WO2004049516A1 (en) Battery connector
GB1588527A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979122B1 (en) Electronic device and connector
US20210408707A1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190140992A (ko) 전기 커넥터
US9722356B2 (en) Connector
US11322870B2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2937944A1 (en) Connector
WO2010135540A1 (en) Board-to-board connector
CN108666782B (zh) 连接器组件
US20220239026A1 (en) Connector and electronic device
EP1453143B1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holddown for ground connection
WO2021095484A1 (ja) コネクタ装置
JP7304764B2 (ja) コネクタ
JP6884164B2 (ja) レ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タブ端子
KR101727994B1 (ko) 측면 실장형 컨텍트와 그 결합구조
JP6055939B2 (ja) 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及びリセプタクルコネクタの製造方法
US11114787B2 (en) Terminal for connector mounted to printed circuit board and connector supporting said terminal
JP4925982B2 (ja) 接続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1912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