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33066B - 通信方法及其网络设备、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通信方法及其网络设备、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33066B
CN108633066B CN201710682683.7A CN201710682683A CN108633066B CN 108633066 B CN108633066 B CN 108633066B CN 201710682683 A CN201710682683 A CN 201710682683A CN 108633066 B CN108633066 B CN 10863306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time
transmissions
terminal device
resources occupi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82683.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33066A (zh
Inventor
董朋朋
彭金磷
张鹏
杜白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EP18770780.7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EP3592068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8/078408 priority patent/WO2018171436A1/zh
Publication of CN10863306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33066A/zh
Priority to US16/579,229 priority patent/US20200022117A1/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3306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3306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8Allocation of pilot signals, i.e. of signals known 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8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repeating transmission, e.g. Verdan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53Resources in frequency domain, e.g. a carrier in FDMA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6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 H04W72/1273Mapping of traffic onto schedule, e.g. scheduled allocation or multiplexing of flows of downlink data flow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 H04L1/04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diversity reception using frequency divers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1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03Two-dimensional division
    • H04L5/0005Time-frequency
    • H04L5/0007Time-frequency the frequencies being orthogonal, e.g. OFDM(A), DM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及其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包括: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传输块的K次传输,其中,K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K次传输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根据下行控制信息对所述第一传输块进行K次传输。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或者,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因此可以对K次传输进行合理的资源分配,从而提升资源利用率。

Description

通信方法及其网络设备、终端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03月24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710184894.8、发明名称为“通信方法及其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和于2017年05月05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710312830.1、发明名称为“通信方法及其网络设备、终端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并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通信方法及其网络设备、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移动通信技术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但人们对更高性能的移动通信技术的追求从未停止。为了应对未来***性的移动数据流量增长、海量移动通信的设备连接、不断涌现的各类新业务和应用场景,第五代(the fifth generation,5G)移动通信***应运而生。5G移动通信***需要支持增强型移动宽带(enhanced mobile broadband,eMBB)业务、高可靠低时延通信(ultra reliable and low latency communications,URLLC)业务以及海量机器类通信(massive machine type communications,mMTC)业务。
典型的eMBB业务有:超高清视频、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等,这些业务的主要特点是传输数据量大、传输速率很高。典型的URLLC业务有:工业制造或生产流程中的无线控制、无人驾驶汽车和无人驾驶飞机的运动控制以及远程手术等触觉交互类应用,这些业务的主要特点是超高可靠性、低延时,传输数据量较少以及具有突发性。典型的mMTC业务有:智能电网配电自动化、智慧城市等,主要特点是联网设备数量巨大、传输数据量较小、数据对传输时延不敏感,这些mMTC终端需要满足低成本和非常长的待机时间的需求。
URLLC业务对时延要求极高,不考虑可靠性的情况下,传输时延要求在0.5毫秒(millisecond,ms)以内;在达到99.999%的可靠性的前提下,传输时延要求在1ms以内。
因此,URLLC业务对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要求,会影响网络设备为URLLC业务的资源分配方式。一般来讲,为满足URLLC业务对高可靠性的要求,需要多次传输URLLC业务的数据包以满足可靠性的要求;而为了同时满足低时延的要求,在URLLC业务通信过程中,网络设备需要为URLLC业务分配较多的频域资源。
因此,亟需一种通信方法,能够在满足业务对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要求的同时,提升资源利用率。
发明内容
本申请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及其网络设备、终端设备,能够有利于提高资源利用率。
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传输块的K次传输,其中,K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K次传输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根据下行控制信息对所述第一传输块进行K次传输。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中,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或者,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因此,有利于通过合理的进行K次传输的资源分配,能够有利于提升资源利用率。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发送资源指示信息,所述资源指示信息用于表征下列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所述K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
也就是说,能够通过发送指示信息,以显式的形式告知终端设备上述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下行控制信息还用于表征下列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传输所占的频域资源;所述K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
也就是说,利用第1次传输过程中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能够用于告知终端设备上述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下列中的至少一项为预设资源:所述K次传输所占的频域资源;所述K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
应理解,使用预设的时频资源进行K次传输,包括网络设备按照预设的规则确定K次传输使用的时频资源进行信息发送,也包括终端设备按照预设的规则确定K次传输的使用的时频资源,并在确定的时频资源上进行信息的接收。
结合第一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K次传输的最后M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大于第一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其中1≤M<K,其中,M为整数。
具体地,M的数值可以承载在下行控制信息中,或者,可以承载在高层信令中,例如,可以为无线资源控制(radio 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
因此,将最后M次传输的时频资源增加,这是因为由于最后M次传输的发生概率很低,因此最后分配较多的时频资源可以保证在给定的时延内的可靠性,又可以保证较好的频谱效率。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接收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传输块的K次传输,其中,K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K次传输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根据下行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第一传输块的K次传输的数据。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确定所述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
结合第二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接收资源指示信息,根据所述资源指示信息,确定所述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
结合第二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为预设资源。
结合第二方面及其上述实现方式,在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的K次传输的最后M次传输的时频资源大于第一次传输的时频资源,其中1≤M<K,其中,M为整数。
第三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通知消息,所述通知消息包括业务数据达到参考残留误块率时需要的传输次数参考值N;根据所述参考值N以及下列中的至少一种确定传输次数K:所述业务数据的目标残留误块率、所述业务数据所采用的编码调制方式、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信道状态、所述业务数据的时延要求、所述K次传输中第1次传输时刻与肯定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的反馈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其中,N、K为正整数。
应理解,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可以为按照预设规则确定的时频资源。
可选地,所述确定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包括:根据资源指示信息,确定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
其中,上述资源指示信息可以携带在高层信令中,例如无线资源控制(radioresource control,RRC)消息,该资源指示信息也可以携带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承载的DCI中,本申请不做限定。
应理解,如果上述方法的执行主体为网络设备,那么在上述时频资源上,进行下行信息的发送,终端设备确定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在确定的时频资源上进行信息的接收;如果上述方法的执行主体为终端设备,那么在上述时频资源上,进行上行信息的发送,同样地,网络设备确定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在确定的时频资源上进行信息的接收。
第四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通知消息,所述通知消息包括业务数据达到参考残留误块率时需要的传输次数参考值N;根据所述参考值N以及下列中的至少一种确定传输次数K:所述业务数据的目标残留误块率、所述业务数据所采用的编码调制方式、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信道状态、所述业务数据的时延要求、所述K次传输中第1次传输时刻与肯定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的反馈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其中,N、K为正整数。
应理解,上述通知消息可以为RRC消息、上行物理层控制消息或者介质访问控制(medium access control,MAC)层控制消息,本申请不做限定。
结合第四方面,在第四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实际传输次数L所占的时频资源总大小为K个时频资源单元,所述时频资源单元大小为所述K次传输中第1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大小,L为正整数;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L次传输中每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大小为S个时频资源单元,1≤S≤K,S为整数。
应理解,网络设备还可以向终端设备发送第i次下行控制信息,所述第i次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L次传输中第i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大小。
应理解,该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为网络设备,也可以为终端设备。
第五方面,提供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终端设备确定业务数据达到参考残留误块率时需要的传输次数参考值N;所述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传输次数参考值N,其中,N为正整数。
结合第五方面,在第五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确定业务数据达到参考残留误块率时需要的传输次数参考值N,包括:根据下列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所述参考值N:所述终端设备的解调和译码能力、所述终端设备所在信道的信道类型、所述终端设备的移动速度、承载所述业务数据的无线帧的帧格式参数。
第六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终端设备确定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其中,调度信息参数可以为码率、CQI索引、MCS索引、数据传输的重复次数、数据传输的频域资源大小、数据传输的时域资源大小、可靠性要求中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将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发送给网络设备;终端设备还将CQI索引发送给网络设备。其中,频域资源大小可以为RB个数,时域资源大小可以为时域符号个数、mini-slot个数、slot个数或子帧个数,可靠性要求可以为K次传输之后的BLER目标值。
在第六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调度信息参数为码率时,对应的调整量参考值与第一码率和第二码率相关,例如,可以为第一码率与第二码率之间的比值,其中,第一码率为数据传输时控制的目标BLER为第一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码率,第二码率为数据传输时控制的目标BLER为第二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码率。
在第六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调度信息参数为码率时,调整量参考值也可以为码率变化的斜率,即第一码率与第二码率差值除以第一BLER目标值与第二BLER目标值的差值,其中,第一BLER目标值与第二BLER目标值可以为线性域的取值也可以为对数域的取值。
在第六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调度信息参数为传输次数时,对应的调整量参考值与第一传输次数和第二传输次数相关,例如,可以为第一传输次数与第二传输次数之间的比值,其中,第一传输次数为数据传输时控制的目标BLER为第一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传输次数,第二传输次数为数据传输时控制的目标BLER为第二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传输次数。
在第六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调度信息参数为传输次数时,调整量参考值也可以为传输次数变化的斜率,即第一传输次数与第二传输次数的差值除以第一BLER目标值与第二BLER目标值的差值,其中,第一BLER目标值与第二BLER目标值可以为线性域的取值也可以为对数域的取值。
在第六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终端设备可以通过RRC信令或MAC层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将调整量参考值发送给网络设备。
由于终端通过信令将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发送给网络设备,使得网络设备在获得终端设备上报的、基于第一BLER目标值(例如10%)的CQI索引之后就可以确定满足不同的BLER目标值下的数据传输的TB的大小,避免了终端设备上报不同BLER目标值的CQI索引,降低了控制信令的开销。
第七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方法,包括: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以及CQI索引,其中,调度信息参数可以为码率、CQI索引、MCS索引、数据传输的重复次数、数据传输的频域资源大小、数据传输的时域资源大小、可靠性要求中的至少一个;网络设备根据业务的BLER目标值、该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以及CQI索引确定调度结果,这里的调度结果可以包括TB大小和时频资源大小中的至少一个。
在第七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调度信息参数为码率时,对应的调整量参考值与第一码率和第二码率相关,例如,可以为第一码率与第二码率之间的比值,其中,第一码率为数据传输时控制的目标BLER为第一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码率,第二码率为数据传输时控制的目标BLER为第二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码率。
在第七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调度信息参数为码率时,调整量参考值也可以为码率变化的斜率,即第一码率与第二码率差值除以第一BLER目标值与第二BLER目标值的差值,其中,第一BLER目标值与第二BLER目标值可以为线性域的取值也可以为对数域的取值。
在第七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调度信息参数为传输次数时,对应的调整量参考值与第一传输次数和第二传输次数相关,例如,可以为第一传输次数与第二传输次数之间的比值,其中,第一传输次数为数据传输时控制的目标BLER为第一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传输次数,第二传输次数为数据传输时控制的目标BLER为第二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传输次数。
在第七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当调度信息参数为传输次数时,调整量参考值也可以为传输次数变化的斜率,即第一传输次数与第二传输次数的差值除以第一BLER目标值与第二BLER目标值的差值,其中,第一BLER目标值与第二BLER目标值可以为线性域的取值也可以为对数域的取值。
在第七方面的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网络设备可以通过RRC信令或MAC层信令或物理层信令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调整量参考值。
由于终端通过信令将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发送给网络设备,使得网络设备在获得终端设备上报的、基于第一BLER目标值(例如10%)的CQI索引之后就可以确定满足不同的BLER目标值下的数据传输的TB的大小,避免了终端设备上报不同BLER目标值的CQI索引,降低了控制信令的开销。
第八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网络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九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终端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十方面,提供一种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十一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网络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十二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终端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十三方面,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网络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十四方面,提供一种网络设备,用于执行上述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具体地,该终端设备包括用于执行上述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的单元。
第十五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代码,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程序代码,使得网络设备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六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包括存储器和处理器,该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程序,该处理器用于从存储器中调用并运行该计算机程序,使得终端设备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十七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十八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第十九方面,提供了一种网络设备的芯片产品,执行上述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四方面或第四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七方面或第七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第二十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的芯片产品,以执行上述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三方面或第三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五方面或第五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或执行上述第六方面或第六方面的任意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用的移动通信***的架构示意图。
图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资源抢占的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9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7是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19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2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
图2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4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5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6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7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8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29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30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31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3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设备3200的示意性结构框图。
图3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3300的示意性结构框图。
图3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设备3400的示意性结构框图。
图3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3500的示意性结构框图。
图3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装置的示意性结构框图。
图3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装置的示意性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图1是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用的移动通信***的架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移动通信***包括核心网设备(如图1中的核心网设备110)、无线接入网设备(如图1中的基站120)和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如图1中的终端设备130和终端设备140)。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的方式与无线接入网设备相连,无线接入网设备通过无线或有线方式与核心网设备连接。核心网设备与无线接入网设备可以是独立的不同的物理设备,也可以是将核心网设备的功能与无线接入网设备的逻辑功能集成在同一个物理设备上,还可以是一个物理设备上集成了部分核心网设备的功能和部分的无线接入网设备的功能。终端设备可以是固定位置的,也可以是可移动的。图1只是示意图,该通信***中还可以包括其它网络设备,如还可以包括无线中继设备和无线回传设备,在图1中未画出。本申请的实施例对该移动通信***中包括的核心网设备、无线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的数量不做限定。
无线接入网设备是终端设备通过无线方式接入到该移动通信***中的接入设备,可以是基站NodeB、演进型基站eNodeB、5G移动通信***中的基站、未来移动通信***中的基站或WiFi***中的接入节点等,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无线接入网设备所采用的具体技术和具体设备形态不做限定。
终端设备也可以称为终端Terminal、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UE)、移动台(mobile station,MS)、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MT)等。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mobilephone)、平板电脑(Pad)、带无线收发功能的电脑、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VR)终端设备、增强现实(augmented reality,AR)终端设备、工业控制(industrial control)中的无线终端、无人驾驶(self driving)中的无线终端、远程手术(remote medical surgery)中的无线终端、智能电网(smart grid)中的无线终端、运输安全(transportation safe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城市(smart city)中的无线终端、智慧家庭(smart home)中的无线终端等等。
无线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可以部署在陆地上,包括室内或室外、手持或车载;也可以部署在水面上;还可以部署在空中的飞机、气球和卫星上。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无线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的应用场景不做限定。
本申请的实施例可以适用于下行信号传输,也可以适用于上行信号传输,还可以适用于设备到设备(device to device,D2D)的信号传输。对于下行信号传输,发送设备是无线接入网设备,对应的接收设备是终端设备。对于上行信号传输,发送设备是终端设备,对应的接收设备是无线接入网设备。对于D2D的信号传输,发送设备是终端设备,对应的接收设备也是终端设备。本申请的实施例信号的传输方向不做限定。
无线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以及终端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授权频谱(licensed spectrum)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免授权频谱(unlicensed spectrum)进行通信,也可以同时通过授权频谱和免授权频谱进行通信。无线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以及终端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可以通过6G以下的频谱进行通信,也可以通过6G以上的频谱进行通信,还可以同时使用6G以下的频谱和6G以上的频谱进行通信。本申请的实施例对无线接入网设备和终端设备之间所使用的频谱资源不做限定。
URLLC业务的数据包的产生具有突发性和随机性,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不会产生数据包,也可能在很短时间内产生多个数据包。URLLC业务的数据包在多数情况下为小包,例如50个字节。URLLC业务的数据包的特性会影响通信***的资源分配方式。这里的资源包括但不限于:时域符号、频域资源、时频资源、码字资源以及波束资源等。通常***资源的分配由基站来完成,下面以基站为例进行说明。如果基站采用预留资源的方式为URLLC业务分配资源,则在无URLLC业务的时候***资源是浪费的。而且URLLC业务的短时延特性要求数据包在极短的时间内传输完成,所以基站需要预留足够大的带宽给URLLC业务,从而导致***资源利用率严重下降。
由于eMBB业务的数据量比较大,而且传输速率比较高,因此通常采用较长的时间调度单元进行数据传输以提高传输效率,例如,采用采用15kHz子载波间隔的一个时隙,对应的时间长度为0.5ms。由于URLLC业务的数据的突发性,为了提高***资源利用率,基站通常不会为URLLC业务的下行数据传输预留资源,而是采用抢占(preemption)eMBB业务的资源的方式,为URLLC业务分配资源。如图2所示,这里的抢占是指,基站在已经分配的、用于传输eMBB业务数据的时频资源上选择部分或全部的时频资源用于传输URLLC业务数据,基站在用于传输URLLC业务数据的时频资源上不发送eMBB业务的数据。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在满足业务对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要求的同时,提升资源利用率。
图3是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的执行主体为网络设备,也就是如图1中示出的无线接入网设备,如图3所示,该方法300包括:
步骤310,发送下行控制信息,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传输块的K次传输,其中,K为大于1的整数,K次传输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项: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
步骤320,根据下行控制信息对所述第一传输块进行K次传输。
具体地,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用于调度同一个传输块(transmission block,TB)的K次传输,该下行控制信息承载在上述K次传输的第1次传输中。进一步地,该K次传输中每次传输包括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其中,每次传输的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可以使用各自的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该K次传输中每次传输的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的RV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不做限定。可以理解的是,上述DCI也可以用于调度多个TB的K次传输,例如,在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multiple output,MIMO)中的多流传输场景,一次传输同时传输多个TB,此时,第一传输块为上述多个TB中的一个TB。在本申请中,多个是指至少两个。本申请中以一次传输一个TB为例,但并不对一次传输多少个TB进行限定。
上述DCI承载在第一控制信道上,其中,第一控制信道可以为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或其它用于承载物理层控制信息的下行信道,本申请不做限定。
应理解,步骤310中提到的K次传输(transmission)也可以称之为K次重复(repetition),图3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一传输块可以为下行控制信息调度的任一传输块,本申请不做限定。
其中,K次传输中每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一个或多个时间单元,该时间单元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正交频分复用(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OFDM)符号,可以为一个或多个时隙(slot),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迷你时隙(mini-slot),一个迷你时隙包括至少两个OFDM符号,本申请不做限定;K次传输中每次传输所占频域资源为一个或多个频域单元,该频域单元可以为一个或多个资源块(resource block,RB),也可以为一个或多个子载波(sub-carrier),本申请不做限定。
在步骤310中,在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或者,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或者,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和频域资源大小都不同。
相应地,对于接收下行数据的终端设备来讲,需要执行下列步骤:接收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传输块的K次传输,其中,K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K次传输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第一传输块的K次传输的数据。
终端设备还可以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确定所述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
也就是说,网络设备使用下行调度信息调度第一传输块的K次传输,向终端设备发送该第一传输块,终端设备确定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后,在该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上,接收所述K次传输中承载的信息,即接收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描述本申请的方法的示意图。
图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4所示,示出了第一传输块的3次传输,其中,第1次传输在时域上占用了2个时间单元,并且,第1次传输在频域上占用6个频域单元,例如,可以为6个RB,第1次传输承载了下行控制信息和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第2次传输、第3次传输在时域上分别占用了2个时间单元,第2次、第3次传输在频域上占用了2个频域单元,第2次传输和第3次传输分别承载了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其中,第1次传输和第3次传输还承载了参考信号(reference signal,RS),因此,这三次传输中,第1次和第2次传输所占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第1次和第3次传输所占的频域资源大小也不同。
因此,由于第1次、第2次、第3次传输为同一个传输块的多次重复,随着该传输块的等效码率的逐渐下降,该传输块的误块率逐渐下降,可靠性逐渐增强,因此,相较于第1次传输,第2次传输和第3次传输占用较少的频域资源就可以达到要求的目标误块率。
应理解,对于图4实施例中描述的第一传输块的传输,一次传输在频域上占用了2个频域单元,时域上占用了2个时间单元,那么如图4所示,一共示出了5次传输。
图5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5所示,示出了第一传输块的3次传输,其中,第1次传输在时域上占用2个时间单元,并且第1次传输在频域上占用6个频域单元,第1次传输承载了下行控制信息和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第2次传输、第3次传输在时域上占用2个时间单元,第2次传输和第3次传输分别承载了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其中,第3次传输还承载了参考信号,与图4实施例不同的是,在第2次传输和第3次传输时,在频域上占用的2个频域单元是离散的,也就是说,这2个频域单元中间存在不用于承载第一传输块的信息的频域单元,这样,能够增强第2次传输和第3次传输的频域分集效果,从而进一步提升传输性能。因此,这三次传输中,第1次和第2次传输所占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第1次和第3次传输所占的频域资源大小也不同。
图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6所示,示出了第一传输块的3次传输,第1次传输在时域上占用了2个时间单元,在频域上占用了6个频域单元,而这6个频域单元是离散的,第1次传输承载了下行控制信息和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第2次传输、第3次传输在时域上分别占用了两个时间单元,而在频域上占用了2个频域单元,如图6所示,这2个频域单元也可以为离散形式的,第2次传输和第3次传输分别承载了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其中,第3次传输还承载了参考信号。
图7示出了本申请另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7所示,示出了第一传输块的4次传输,第1次传输在时域上占用2个时间单元,在频域上占用6个频域单元,第1次传输承载了下行控制信息和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第2次传输、第3次传输在时域上分别占用两个时域单元,而在频域上占用2个频域单元;第4次传输在时域上占用2个时间单元,而在频域上占用8个频域单元,第2次传输、第3次传输、第4次传输分别承载了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其中,第4次传输还承载了参考信号。
在图7所示的实施例中,由于业务需求,例如URLLC对时延和可靠性的要求,网络设备会根据以下至少一个因素:终端设备对肯定应答(acknowledgment,ACK)否定应答(negative acknowledgment,NACK)的反馈时机,业务的误块率(Block Error Rate,BLER)以及业务所处信道的信道质量等因素,确定为某一次传输分配的频域资源相较前次传输所占的频域资源更多,以使得接收业务的终端设备够在业务的时延要求内正确译码。
图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8所示,示出了第一传输块的4次传输,第1次传输在时域上占用2个时间单元,在频域上占用2个频域单元,其中,第1次传输承载了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和下行控制信息;第2次传输在时域上占用1个时间单元,在频域上占用2个频域单元,而第2次传输在频域上占用的2个频域单元相较于第1次传输在频域上占用的2个频域单元具有频率偏移值,例如两次传输的频域起始资源位置具有频率间隔f1;第3次传输在频域上占用的2个频域单元相较于第2次传输在频域上占用的2个频域单元具有频率偏移值,例如两次传输的频域起始资源位置具有频率间隔f2;第4次传输在频域上占用的2个频域单元相较于第3次传输在频域上占用的2个频域单元具有频率偏移值,例如两次传输的频域起始资源位置具有频率间隔f3,其中,f1、f2、f3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本申请不做限定。
图9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9所示,示出了第一传输块的3次传输,第1次传输在时域上占用2个时间单元,在频域上占用6个频域单元,第1次传输承载了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和下行控制信息,该下行控制信息调度第一传输块的3次传输;第2次传输在时域上占用2个时间单元,在频域上占用6个频域单元,并且网络设备在第2次传输的第1个时间单元上发送功率置0,也就是说,第2次传输的第1个时间单元不用于发送该第一传输块;同样地,第3次传输在时域上占用了2个时间单元,在频域上占用了6个频域单元,并且网络设备在第3次传输的第1个时间单元上发送功率置0,也就是说,第3次传输的第1个时间单元不用于发送该第一传输块。
也就是说,对一次传输来讲,该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中可以有一个或多个时间单元的发送功率为0;同理,该次传输所占的频域资源中也可以有一个或多个频域单元的发送功率为0。
因此,采用图9示出的时频资源分配方式,能够有效减少时频资源的浪费,当存在多个终端设备的业务进行复用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进一步地,当eMBB业务与URLLC业务并存时,URLLC业务采用如图9示出的时频资源分配方式进行通信时,可以有效降低URLLC业务对eMBB业务的影响。
图10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0所示,示出了第一传输块的2次传输,第1次传输在时域上占用2个时间单元,第2次传输在时域上占用2个时间单元,其中,第一次传输中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调度该2次传输,而第1次传输和第2次传输之间存在的时间间隔为2个时间单元,也就是说两次传输之间的时间间隔可能会大于接收设备向发送设备反馈ACK/NACK的时间间隔,具体来说,在两次传输之间,如果发送设备收到的是NACK响应,那么将继续进行下次传输;而如果收到的ACK响应,那么将停止向终端设备进行下一次传输。
也就是说,对于同一传输块的至少两次传输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该时间间隔大小可以为一个或多个OFDM符号,也可以为mini-slot,slot等,本申请不做限定。
应理解,图10实施例仅以两次传输为例进行描述,也就是K=2的情况,实际情况中,对于K的取值,本申请不做限定。
当网络设备当收到ACK响应时,将停止向终端设备的进行的下一次传输,因此,图10示出的实施例的方法有利于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图1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示出了第一传输块的5次传输,该5次传输在频域上占用相同的4个频域单元,也就是该5次传输使用的频域资源相同,而在时域上,第1次传输占用3个时间单元,使用的冗余版本RV0,第2次传输至第5次传输各占用1个时间单元,冗余版本分别为RV1、RV2、RV3和RV4,其中,每次传输的RV版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就是说,与图4示出的实施例相比,在保证相同初传的目标误块率的情况下,图11实施例示出的方法通过将第一传输块承载的信息映射到更多的时间单元中,从而能够减少对频域资源的占用。
因此,图11示出的实施例的方法中第一传输块所占的时频资源更加扁平化,当eMBB业务与URLLC业务并存的时,有利于减小URLLC业务对eMBB业务的影响,并且进一步地,有利于多个URLLC业务的资源复用。
图1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2所示,示出了第一传输块的4次传输,该4次传输在频域上占用相同的4个频域单元,也就是该4次传输使用的频域资源相同,而在时域上,第1次传输占用3个时间单元,第2次传输至第3次传输各占用1个时间单元,第4次传输占用2个时间单元,冗余版本分别为RV0、RV1、RV2和RV3,其中,每次传输的RV版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也就是说,与图11相比,为了保证业务传输的正确性,在第4次传输中可能占用比第3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多。
图13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示出了第一传输块的5次传输,其中,第1次传输在频域上占用4个频域单元,时域上占用3个时间单元,第2次至第5次传输在频域上占用相同的2个频域单元,在时域上各占用1个时间单元,冗余版本分别为RV1、RV2、RV3和RV4,其中,每次传输的RV版本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也就是说,第1次传输和后续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并且频域资源大小不同。
因此,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方法,能够在满足业务对高可靠性和低时延的要求的同时,提升资源利用率。
应理解,图4至图13中描述的时间单元和频域单元还可以以其他时间长度和频率大小为单位,本申请不做限定。
还应理解,对于上行数据传输来讲,也可以利用如图3至图13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进行通信,应注意的是,与下行数据传输中第1次传输承载下行控制信息不同,在上行数据传输中,第1次传输中可以不包括控制信息,因此,对于第一传输块的K次上行传输可以由网络设备发送的调度上行传输的DCI调度,或者,第一传输块的K次上行传输由网络设备发送的高层信令调度,又或者,网络设备与终端设备根据预设规则,调度第一传输块的多次传输,本申请不做限定。
应理解,图4至图13中示出的同一传输块的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在实际通信过程中,一个传输块的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还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本申请不做限定。
上述结合图4至图13描述了同一传输块的多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方式,下面结合图14至21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当存在两个或两个以上终端设备的业务时,如何进行资源的复用。
图1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3所示,示出了属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的4次传输,其中,第1次传输至第4次传输所占频域资源相同,如图示14所示,该4次传输占用6个频域单元,而第1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第1个时间单元,第2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第3个时间单元,第3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第5个时间单元,第4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第7个时间单元;同样地,图14中也示出了属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的4次传输,其中,第1次传输至第4次传输所占频域资源相同,如图示14所示,该4次传输占用6个频域单元,而第1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第2个时间单元,第2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第4个时间单元,第3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第6个时间单元,第4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第8个时间单元。
也就是说,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所占的资源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所占的资源采用时分复用的方式进行了资源复用。
图15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5所示,示出了属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的4次传输,其中,第1次传输至第4次传输所占频域资源相同,如图示15所示,该4次传输占用了3个离散的频域单元,分别为第1频域单元、第3频域单元和第5频域单元,在时域上,该4次传输中每次传输分别占用了两个时间单元;同样地,图15中也示出了属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的4次传输,其中,第1次传输至第4次传输所占频域资源相同,如图示15所示,该4次传输占用了3个离散的频域单元,分别为第2频域单元、第4频域单元和第6频域单元,在时域上,该4次传输中每次传输分别占用了两个时间单元。
也就是说,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采用频分复用的方式进行资源复用。
图16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6所示,示出了属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的4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以及,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的4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
也就是说,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所占的资源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所占的资源同时使用了时分复用和频分复用的方式进行资源复用。
应理解,图14至图16中示出的第一终端设备和第二终端设备的资源复用方式仅仅是示例性的,在实际通信过程中,可以包括多个终端设备的业务进行资源复用,而每个终端设备的时频资源分配方式可以采用如图4至图13示中任一种方式,也可以采用其他的方式,本申请不做限定。
图17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需要进行K次传输,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也要进行K次传输,可以将第一终端设备的K次传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K次传输采用正交码分(orthogonal covering code,OCC)复用方式,将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和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复用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理论上,通过设计合适的码分复用权值,K次传输可以最多支持K个用户的正交码分复用。
图17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7所示,第一终端设备的传输块需要进行4次传输,每次传输占用两个时间单元;第二终端设备的传输块也需要进行4次传输,每次传输占用两个时间单元。
可选地,采用表1示出的码分复用权值列表,对第一终端设备的4次传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4次传输分别进行加权,具体地,对于第一终端设备来说,第1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0=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0,第2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1=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1,第3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2=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0,第4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3=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1;对于第二终端设备来说,第1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0=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0,第2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1=-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1,第3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2=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0,第4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3=-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0。
表1
权值0 权值1
第一终端设备 +1 +1
第二终端设备 +1 -1
也就是说第一终端设备的第1次传输和第2次传输分别使用属于第一终端设备的权值0和权值1进行加权,第3次传输和第4次传输分别使用属于第一终端设备的权值0和权值1进行加权,其中,第1次传输和第2次传输中承载的数据需要完全一样,即该两次传输中承载的数据使用相同的RV版本和调制方式等,第3次传输和第4次传输中承载的数据需要完全一样,即该两次传输中承载的数据使用相同的RV版本和调制方式等;同样地,第二终端设备的第1次传输和第2次传输分别使用属于第二终端设备的权值0和权值1进行加权,第3次传输和第4次传输分别使用属于第二终端设备的权值0和权值1进行加权,第1次传输和第2次传输中承载的数据需要完全一样,即该两次传输中承载的数据使用相同的RV版本和调制方式等,第3次传输和第4次传输中承载的数据需要完全一样,即该两次传输中承载的数据使用相同的RV版本和调制方式等。
因此,采用如表1示出的码分复用权值对第一终端设备的4次传输承载的信息进行加权处理,以及对第二终端设备的4次传输承载的信息进行加权处理后,接收设备在利用表1示出的码分复用权值,能够分别获得第一终端设备的业务数据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业务数据。
可选地,采用表2示出的码分复用权值列表,对第一终端设备的4次传输和第二终端设备的4次传输分别进行加权,具体地,对于第一终端设备来说,第1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0=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0,第2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1=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1,第3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2=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2,第4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3=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3;对于第二终端设备来说,第1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0=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0,第2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1=-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1,第3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2=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2,第4次传输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3=-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3。
表2
权值0 权值1 权值2 权值3
第一终端设备 +1 +1 +1 +1
第二终端设备 +1 -1 +1 -1
第三终端设备 +1 +1 -1 -1
第四终端设备 +1 -1 -1 +1
其中,每个终端设备的四次相邻传输所承载的数据完全一样,也就是说,该四次传输采用相同的RV版本和调制方式等。表2中还示出了第三终端设备的码分复用权值,以及第四终端设备的码分复用权值,对于四次传输来讲,理论上可以实现最多4个终端设备的时频资源复用。
因此,采用如表2示出的码分复用权值对第一终端设备的4次传输承载的信息进行加权处理,以及对第二终端设备的4次传输承载的信息进行加权处理后,接收设备在利用表2示出的码分复用权值,能够分别获得第一终端设备的业务信息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业务信息。
应理解,表1和表2仅仅是示例性的码分复用权值列表,根据终端设备数据、每个终端设备的传输次数,有其它的正交序列权值列表形式,本申请不做限定。
还应理解,由于实际通信过程中,每个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的传输次数K可能不同,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只对两个或两个以上终端设备的部分重合的时频资源进行复用,本申请不做限定。
应理解,参考信号可以与数据信号采用相同的方式码分复用权值,也可以采用不同的码分复用权值,本申请不做限定。
还应理解,对于下行通信,如果第1次传输承载下行控制信息,第1次传输中承载的下行控制信息也可以使用码分复用权值进行加权处理,例如,使用表1示出的码分复用权值对第1次传输中承载的信息进行加权处理,那么第2次传输承载的信息与第1次传输中承载的信息完全相同,即也包括了下行控制信息。
应理解,如果按照表1示出的码分复用权值列表,对于第一终端设备来说,第1次传输和第2次传输这两次相邻的传输组成了一个正交传输组,该正交传输组中包括两个时间单元,同理,第3次传输和第4次传输组成了一个正交传输组,该正交传输组包括四个时间单元,也就是表1示出的实施例中,第一终端设备的一个正交传输组占用四个时间单元;对于第二终端设备来说,一个正交传输组也包括四个时间单元,即第二终端设备的一个正交传输组也占用四个时间单元,为了实现该两个终端设备的码分复用,那么该第一终端设备的一个正交传输组和第二终端设备的一个正交传输组在时域上重合。
也就是说,图17示出的实施例通过对每个终端设备的每次传输承载的信息进行码分复用加权处理,实现多个终端设备的码分复用,也就是说,可以对每个终端设备的一个或多个时间单元上承载的信息进行码分复用加权处理,实现多个终端设备的码分复用,或者,可以对每个终端设备的一个或多个频域单元上承载的信息进行码分复用加权处理,从而实现多个终端设备的码分复用。
图18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8所示,第一终端设备的业务需要进行4次传输,每次传输占用两个时间单元;第二终端设备的业务也需要进行4次传输,每次传输占用两个时间单元。
可选地,采用表1示出的码分复用权值列表,对于第一终端设备来说,第1次传输中第一个时间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0=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0,第1次传输中的第二个时间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1=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1,该两个时间单元组成一个正交传输组,同理,对第2次传输、第3次传输、第4次传输承载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加权处理;对于第二终端设备来说,第1次传输中第一个时间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0=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0,第1次传输中第二个时间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1=-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1,该两个时间单元组成一个正交传输组,同理,对第2次传输、第3次传输、第4次传输承载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加权处理。
图19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19所示,第一终端设备的业务需要进行2次传输,每次传输占用四个时间单元;第二终端设备的业务也需要进行2次传输,每次传输占用四个时间单元。
可选地,采用表2示出的码分复用权值列表,对于第一终端设备来说,第1次传输中第一个时间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0=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0,第1次传输中的第二个时间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1=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1,第1次传输中第三个时间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2=1,对应于表2中的权值2,第1次传输中的第四个时间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3=1,对应于表2中的权值3,也就是说,该次传输所占的四个时间单元组成一个正交传输组,同理,对第一终端设备的第2次传输承载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加权处理;对于第二终端设备来说,第1次传输中第一个时间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0=1,对应于表2中的权值0,第1次传输中第二个时间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1=-1,对应于表2中的权值1,第1次传输中第三个时间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2=1,对应于表,2中的权值2,第1次传输中第四个时间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3=-1,对应于表2中的权值3,该次传输所占的4个时间单元组成一个正交传输组,同理,对第二终端设备的第2次传输承载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加权处理。
图20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20所示,第一终端设备的业务需要进行4次传输,每次传输占用两个时间单元;第二终端设备的业务也需要进行4次传输,每次传输占用两个时间单元。
可选地,采用表1示出的码分复用权值列表,对于第一终端设备来说,第2频域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0=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0,第3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a1=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1,该两个频域单元组成一个正交传输组,同理对第5频域单元承载的信息和第6频域单元承载的信息分别使用权值0和权值1进行加权处理;对于第二终端设备来说,第2频率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0=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0,第3频域单元承载的信息的加权值b1=-1,对应于表1中的权值1,该两个频域单元组成一个正交传输组,同理对第5频域单元承载的信息和第6频域单元承载的信息分别使用权值0和权值1进行加权处理。
应理解,在图20所示出的实施例中,频域单元可以为子载波。
图21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图。如图21所示,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需要进行4次传输,每次传输占用两个时间单元;第二终端设备的第一传输块也需要进行4次传输,每次传输占用两个时间单元。
可选地,采用表2示出的码分复用权值列表,对于第一终端设备的第一次传输来说,图中虚线框中的四个时频单元a0、a1、a2和a3分别使用表2中的权值0、权值1、权值2和权值3分别进行加权,形成一个正交传输组;同理,对第2次传输、第3次传输、第4次传输承载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加权处理;对于第二终端设备的第四次传输来说,图中虚线框中的四个时频单元b0、b1、b2和b3分别使用表2中的权值0、权值1、权值2和权值3分别进行加权,形成一个正交传输组,同理,对第1次传输、第2次传输、第3次传输承载的信息进行相应的加权处理。
以上结合图17至图21示出的实施例,描述了如何使用正交码分复用方式,将不同终端设备的业务复用在相同的时频资源上。
图14至图21中示出了第一业务用户设备和第二业务用户设备资源复用的方式,应理解,第一业务用户设备和第二业务用户设备可以为同一用户设备,也可以为不同的用户设备,当第一业务用户设备和第二业务用户设备为同一用户设备时,第一业务和第二业务为该同一用户设备的不同业务,或者第一业务和第二业务为该同一用户设备的同一类型业务的不同HARQ进程中的数据。
进一步地,如果第一业务和第二业务在共存的情况下,两种业务还可以采用下列资源复用方式,其中,第二业务可以为eMBB业务,第一业务可以为URLLC业务:
方式一,在第一业务的K次传输中,前n次传输中独占时频资源,可选地,采用高阶调制方式,例如16正交幅度调制(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QAM)方式,而在这K次传输中的从第n+1次传输至第m次传输,可以采用比前n次传输采用的调制方式更低阶的调制方式,例如正交相移键控(quadrature phase shift keying,QPSK)调制方式,以能够与第二业务在相同时频资源上进行资源复用,其中,n,m为正整数,且n+1<m<=K。
在方式一中,第一业务和/或第二业务的接收设备需要支持干扰对消(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IC)算法,也就是接收设备能够分别解调第一业务数据和第二业务数据,然后进行基于调制的IC算法或者基于译码的IC算法,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一业务在第n+1次传输至第m次传输中采用较低阶的QAM调制方式,可以提高接收设备对第一业务的解调性能。
方式二,在第一业务的K次传输中,前n次传输中独占时频资源,可选地,采用高阶调制方式,例如16QAM调制方式,而在这K次传输中从第n+1次传输至第m次传输,可以与第二业务进行非正交多址(non-orthogonal multiple access,NOMA)复用。应理解,第一业务和/或第二业务的接收设备的需要支持对于NOMA复用方式的解调,然后从解调出的星座图中确定第二业务的数据,并进行译码处理,其中,n,m为正整数,m大于n。
方式三,在第一业务的K次传输中,前n次传输中独占时频资源,而在这K次传输中的从第n+1次传输至第m次传输,第一业务可以采用比第二业务采用的更低的层数(比如1层),与第二业务进行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put,MIMO)空分复用。
进一步第一业务和第二业务的MIMO空分复用可以是非相干的,也就是两种业务独立进行预编码操作,接收设备联合接收,分别进行MIMO译码;也可以是相干的,也就是两种业务联合进行预编码操作,接收设备进行联合MIMO译码。
方式四,在第一业务的K次传输中,前n次传输独占时频资源,可选地,第一业务的前n次传输,采用较高的发射功率,而在这K次传输中的从第n+1次传输至第m次传输,第一业务的传输可以采用更低的发射功率,与第二业务的传输进行功率复用。
应理解,第一业务可以为URLLC业务或eMBB业务;第二业务可以为URLLC业务或eMBB业务,第一业务与第二业务不同。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能够根据下述方式获知第一传输块的K次传输所采用的资源分配方式,包括:显式指示方式、隐式指示方式。
在显式指示方式中,可选地,作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网络设备向终端设备发送资源指示信息,所述资源指示信息用于表征下列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所述K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
具体地,上述资源指示信息可以承载在高层信令中,例如RRC消息;高层信令中携带预定义的资源分配方式,例如,高层信令中携带预定义资源分配方式的编号,接收设备根据高层信令中携带的资源分配方式的编号;又例如,高层信令中包括比例因子,该比例因子用于表征K次传输中每次传输所占时频资源与第1次传输所占时频资源的比例,应理解,上述资源指示信息还可以有其它的形式,本申请不做限定。
在隐式指示中,可选地,作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下列中的至少一项为预设资源:所述K次传输所占的频域资源;所述K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
可选地,可以根据K次传输所采用的调制与编码测量(modulation and codingscheme,MCS),确定该K次传输所占的资源。具体地,可以将具有相似特征的MCS划分为一个MCS组,属于该MCS组的传输采用相同的预设资源分配方式。具体地,表3示出了一个频域资源分配方式的示意性表格,表3示出了3个MCS组,分别为低阶MCS、中阶MCS和高阶MCS,对于低阶MCS,初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N个频域单元,而在重传中,所占的时域资源依然为N个频域单元;对于中阶MCS,初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N个频域单元,而在重传中,所占的时域资源则为N/2个频域单元;对于高阶MCS,初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N个频域单元,而在重传中,所占的时域资源则为N/4个频域单元,其中,N为正整数。
可以根据码率区分为上述3个MCS分组,小于码率a的MCS属于低阶MCS组,在码率a与码率b之间的MCS属于中阶MCS组,高于码率b的MCS属于高阶MCS组,其中,a,b,c为正实数;或者,也可以根据传输采用的调制方式区分为上述3个MCS分组,例如,QPSK调制属于低阶MCS、16QAM属于中阶MCS、64QAM属于高阶MCS。
表3
MCS组 初传 重传
低阶MCS N N
中阶MCS N N/2
高阶MCS N N/4
可选地,还可以根据K次传输的对应的目标BLER,确定该K次传输所占的资源,应理解,这里的目标BLER不是指初传对应的目标BLER,而是指该K次传输所承载的业务最终需要满足的BLER。目标BLER值越低的业务所占的频域资源越多,以保证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业务要求的目标BLER。
下面结合具体例子,描述如何根据K次传输对应的目标BLER,确定K次传输所占的资源,具体地,表4示出了一个频域资源分配方式的示意性表格,表4中示出了3个MCS组,分别为低阶MCS、中阶MCS和高阶MCS,对于低阶MCS,初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N个频域单元,而在重传中,所占的时域资源依然为N*M个频域单元;对于中阶MCS,初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N个频域单元,而在重传中,所占的时域资源则为N*M/2个频域单元;对于高阶MCS,初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为N个频域单元,而在重传中,所占的时域资源则为N*M/4个频域单元,其中,N为正整数,M为正实数,进一步地,M的取值与目标BLER的关系由表5示出。
需要注意的是,表4和表5不是必须联合使用,单独使用表5也是可以的,此时不区分MCS组。
表4
MCS组 初传 重传
低阶MCS N N*M
中阶MCS N N*M/2
高阶MCS N N*M/4
表5
目标BLER M
99.9%(0.1%) 1/4
99.99%(0.01%) 1/2
99.999%(0.001%) 1
99.99999%(0.00001%) 3/2
99.9999999%(0.0000001%) 2
应理解,预设资源分配方式还可以根据通信场景确定,比如URLLC业务独占的区域采用第一资源分配方式,而eMBB业务与URLLC业务共存区采用第二资源分配方式。例如,第一资源分配方式需要满足URLLC业务的容量,并尽量提高URLLC业务的频谱效率,而在第二资源分配方式中,需要尽量减少URLLC业务对eMBB业务的影响,其中,第一资源分配方式和第二资源分配方式不同。
在显示指示中,还可以使用下行控制信息中指示上述K次传输所占的资源,可选地,作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下行控制信息还用于表征下列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传输所占的频域资源;所述K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
可选地,在下行控制信息中新增资源指示域,例如,该资源指示域包括比例因子,该比例因子用于表征K次传输中每次传输所占时频资源与第1次传输所占时频资源的比例;又例如,该资源指示域仅包括一个比例因子,该比例因子用于表征K次传输的最后M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与前面K-M次传输所占时频资源的比例,其中M的值可以承载在下行控制信息中另一个新增的资源指示域,也可以通过高层信令如RRC消息中半静态的通知给接收端,一般来说,最后M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大于前面K-M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又例如,该资源指示域还可以包括偏移量参数,用于指示K次传输中的某次传输所占的资源起始位置相对于第一次传输资源起始位置的偏移量;再例如,该资源指示域与DCI中的资源分配指示域(resource block assignment)类似,用于指示K次传输中每次传输所占的资源;又例如,预定义几种资源分配方式并编号,该资源指示域包括K次传输中每次传输所使用的资源分配方式的编号。应理解,上述资源指示域还可以有其它的形式,本申请不做限定。
可选地,可以通过复用现有DCI的资源分配指示域,对该资源分配指示的复用域进行不同的解释,从而确定该K次传输中每次传输的资源分配方式。例如,DCI的资源分配指示域包括N个比特,使用该N个比特中前M比特指示K次传输中每次重传的资源分配方式,而利用利用后N-M个比特指示初传的资源分配方式。此时DCI的大小不变,需要使用其它方式通知DCI中的资源分配指示域的含义,比如可以对DCI的CRC采用特殊的RNTI加扰,接收设备确定按照新的含义理解该DCI中的复用的资源分配指示域。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描述的K次传输中的第1次传输即为K次传输中的初传,两者之间可以相互替代,本申请不做限定。
可选地,作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对于下行传输,K次传输的第1次传输过程中,如果不包括下行控制信息,方法包括:确定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其中,1<i≤K,K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K次传输中每次传输至少承载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所述K次传输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在所述时频资源上,进行所述K次传输。
可选地,作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对于上行传输,方法包括:终确定K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其中,1<i≤K,K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K次传输中每次传输至少承载第一传输块的数据信息,所述K次传输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在所述时频资源上,进行所述K次传输。
图22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方法的示意性流程图,该方法的执行主体为网络设备。如图22所示,方法包括:
步骤2201,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通知消息,通知消息包括业务数据达到参考残留误块率时需要的传输次数参考值N。
相应地,终端设备确定业务数据达到参考残留误块率时需要的传输次数参考值N;所述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传输次数参考值N,其中,N为正整数。
步骤2202,根据所述参考值N以及下列中的至少一种确定传输次数K:所述业务数据的目标残留误块率、所述业务数据所采用的编码调制方式、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信道状态、所述业务数据的时延要求、所述K次传输中第1次传输时刻与肯定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的反馈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其中,N、K为正整数。
因此,网络设备通过接收终端设备的发送的参考值N,能够确定业务数据的传输次数K。
具体地,网络设备可以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块承载的业务的目标误块率和传输次数参考值N,确定传输次数K,表6示出了第一传输块承载的业务的目标误块率和传输次数K的关系。
表6
Figure BDA0001375898340000201
Figure BDA0001375898340000211
表6实际上体现的是图23示出的业务可靠性和重复次数K之间的关系,其中,图23示出了业务初传误块率为10%,1%和0.1%的三条曲线,以业务初传误块率为10%为例,业务可靠性为0.001%时对应的重复次数参考值N为13,那么在业务可靠性为0.1%时对应的K取值为N-8,业务可靠性为0.001%时对应的K取值为N-4,依次类推。
具体地,所述业务数据所采用的编码调制方式,确定传输次数K,表7示出了业务数据所采用的编码调制方式和传输次数K的关系。应理解,MCS组的描述与前述实施例中的描述一致,在此,不再赘述。
表7
MCS组 K取值
高阶MCS N
中阶MCS N+1
低阶MCS N+2
其中,上述表6和表7中的N表示重复次数的参考值,具体的,N可以表示控制初传目标BLER为Bi(例如,10%)时,业务的目标BLER达到Br(例如,0.001%)时需要的重复次数。这里的业务的目标BLER是指在预定义的时间或传输次数内,经过多次传输之后仍然译码错误的残留误块率。
终端设备确定业务数据达到参考残留误块率时需要的传输次数参考值N,包括:根据下列中的至少一种确定所述参考值N:所述终端设备的解调和译码能力、所述终端设备所在信道的信道类型、所述终端设备的移动速度、承载所述业务数据的无线帧的帧格式参数。
其中,帧格式参数包括无线帧的子载波间隔以及所述无线帧的循环前缀(CyclicPrefix,CP)长度。
应理解,N可以为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预先约定,N也可以携带在终端设备上报至网络的半静态消息中,例如RRC消息;N还可以携带在物理层中发送的控制消息中,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通知N的方式还有其它的可能方式,本申请不做限定。
可选地,作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终端设备可以采用下列的方式确定传输次数参考值N。
网络设备根据终端设备周期性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information,CSI),例如CSI1,能够确定调度终端设备进行第一传输块的某一次传输(例如第一传输块的初传)的资源分配方式(resource allocation,RA)和调制编码方案(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收到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传输块的某一次传输(例如第一传输块的第一次传输)后能够激活非周期性的信道状态信息上报,该信道状态信息中包括传输次数参考值N。
具体地,在一种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根据协议约定确定参考配置信息,或终端设备根据网络设备下发的高层信令(例如RRC信令)确定参考配置信息,其中,网络设备发送的高层信令中携带上述参考配置信息。当终端设备确定参考配置信息后,进一步根据当前下行信道的信干噪比(signal to interference plus noise ratio,SINR)确定N,其中,参考配置信息中包括RA和/或MCS。上述下行信道的SINR可以是下行全带宽的SINR或者部分子带的SINR。
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信道状态信息,其中,该信道状态信息中包括传输次数参考值N,网络设备可以根据N配置数据(例如第一传输块)的实际传输次数K,其中传输次数K可以与N相同,也可以与N存在前述实施例中的映射关系,本申请不做限定。
在另外一种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根据数据某次传输(例如第一传输块的第一次传输)的RA和/或MCS,以及该RA对应的SINR确定N(也可以说,根据某次数据传输所占用带宽对应的SINR确定N),例如终端设备根据该RA上的解调参考信号确定该RA对应的SINR;或者,终端设备根据数据某次传输的RA和/或MCS,以及全带宽对应的SINR确定N。
具体来说,终端设备中可以储存MCS、SINR和N的映射关系,例如,终端设备中存储了表8,对应于不同的SINR下,使用不同的MCS发送数据所需要的参考重复次数N可以预设在终端设备中。应理解,表8仅仅是示例性的,本申请不做限定。
表8
SINR1 SINR2 SINR3
MCS1 N1 N4 N7
MCS2 N2 N5 N8
MCS3 N3 N6 N9
对URLLC业务,下行信道的SINR较低时需要使用较低的码率在该下行信道上传输数据,SINR越低对应的传输码率越低。
当数据传输需要使用更低码率时,终端设备需要上报与更低码率对应的信道质量指示(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以保证URLLC业务的可靠性。但由于现有CQI表格有限,该更低码率可能在现有CQI表格中没有对应的值,则需要扩展CQI表格,终端设备才能够向网络设备上报更低码率的CQI。因此,如果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中包括参考重复次数N,网络设备在一次传输中使用某种码率C1将第一传输块进行K次(K小于等于N)重复传输,这样该传输的等效码率为C1/K,也就是说,不需要扩展CQI表格也能够获得更低的码率。
进一步地,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上报信道状态信息可能是非周期性上报,因此,有利于网络设备更实时地根据当前信道状态信息进行数据调度,而不需要根据上一次周期性上报的信道状态信息进行调度,进而提高了业务传输的可靠性,满足业务的低时延要求。
下面提出了几种确定上报信道状态信息的时机的方案。
图24示出了本申请一个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24所示,时间t为终端设备接收第一信息块的某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刻至该次数据传输对应的信道状态信息上报时刻的最短时间间隔,并根据该t确定实际上报信道状态信息的时刻与接收某一次数据传输的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T,进一步地,终端设备通知网络设备时间间隔T,其中,T≥t。应理解,不同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不同,因此,t的大小与终端设备的处理能力有关,t,T为正数。
具体地,终端设备可以将T携带在向网络设备发送的高层信令或物理层控制信令中。网络设备在向终端设备发送某一次数据传输后经历时间间隔T,准备接收上述终端设备上报的非周期信道状态信息。
图25示出了本申请另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25所示,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约定时间间隔T,该时间间隔T与第一传输块某一次传输对应的PDCCH所占的时间单元具有映射关系,或者该时间间隔T与第一传输块某一次传输过程中伴随的导频信息所占的时间单元具有映射关系,应理解,该时间单元可以为至少一个OFDM符号,也可以为其他时域的长度,本申请不做限定。
例如图25所示,第一传输块的某一次传输对应的PDCCH所占的时间单元为2个OFDM符号,时间间隔T1为一个OFDM符号,第二传输块的某一次传输对应的PDCCH所占的时间单元为1个OFDM符号,时间间隔T2为2个OFDM符号。
也就是说,网络设备每次向终端设备发送数据后经历时间间隔T,准备接收上述终端设备上报的非周期信道状态信息。
图26示出了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如图26所示,终端设备根据URLLC业务传输的时延要求确定非周期的信道状态信息上报的停止条件。具体地,终端设备从接收网络设备发送的第一次数据之后的时延M内都会上报非周期性的信道状态信息,直至超出时延M时停止,也就是说,终端设备不再进行非周期的信道状态信息上报。
图27示出了本申请再一实施例的示意图。可选地,如图27所示,终端设备接收每次数据传输的时间间隔T后都需要上报非周期性的信道状态,如果终端设备能够正确解码译码某次数据传输,终端设备向网络设备反馈ACK信息后,则停止上报非周期性信道状态信息。
可选地,作为本申请一个实施例,所述方法还包括:确定实际传输次数L所占的时频资源总大小为K个时频资源单元,所述时频资源单元大小为所述K次传输中第1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大小,L为正整数;向所述终端设备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所述L次传输中每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大小为S个时频资源单元,1≤S≤K,S为整数。
因此,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根据以上几种方式确定K之后,可以在K次传输中进行合理的时频资源分配。举例来说,根据URLLC业务的目标BLER为0.001%,确定K=8,采用下列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
应理解,为了区别K次传输中的一次传输和实际传输次数L中的一次实际传输,以下可以称实际传输次数L中的一次实际传输为一次调度。
方式一:如图28所示,如果采用非自适应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repeat request,HARQ),K=8时,8次传输中每次传输的时频资源大小不变,确定实际传输次数L=2,那么发送设备(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第一次调度使用的资源占总资源2/8的时频资源,比如占用2个OFDM符号和12个RB,该次调度的控制消息包括该2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也就包括2个时频资源单元);第一次调度完成后,发送设备根据接收端反馈的ACK/NACK确定是否进行第二次调度传输,如果接收端反馈NACK,则进行第二次调度,该第二次调度使用的资源占总资源6/8,在第二次调度的控制消息包括6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也就包括6个时频资源单元);否则,停止进行后续传输。
方式二:如图29所示,如果采用非自适应HARQ,K=8,该8次传输中每次传输的时频资源大小不变,当L=1时,发送设备进行一次调度,那么发送设备(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第一次调度中包括连续的前2次传输,和连续的后6次传输,前2次传输与后6次传输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第一次调度的控制信息中包括每次传输的占的频域资源。第一次调度的2次传输完成后,发送设备根据接收端反馈的ACK/NACK确定是否进行后6次传输,如果接收端反馈NACK,则发送设备继续进行后6次传输,该6次传输占用总资源的6/8;否则,停止进行后续传输。
方式三:如图30所示,如果采用自适应HARQ,K=8,该8次传输中每次传输的时频资源大小可变,那么发送设备实际传输次数为L=2,例如,第一次调度使用的资源占总资源2/8的时频资源(也就包括2个时频资源单元),比如该时频资源占用2个OFDM符号和12个RB,该次调度的控制消息包括该2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第一次调度完成后,发送设备根据接收端反馈的ACK/NACK确定是否进行第二次调度,如果接收端反馈NACK,则发送设备将第二次调度,该第二次调度使用的资源占总资源6/8(也就包括6个时频资源单元),在第二次调度的控制消息包括该6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否则,停止进行后续传输。
方式四:如图31所示,如果采用自适应HARQ,K=8,该8次传输中每次传输的时频资源大小可变,那么发送设备实际传输次数为L=2,例如,发送设备(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第一次调度2次传输,其中第一次调度占用总资源的2/8(也就包括2个时频资源单元),第2次调度占用总资源的6/8(也就包括6个时频资源单元),第1次调度与第2次调度之间存在一定的时间间隔,第一次调度的控制信息中包括每次传输的占的频域资源。第一次调度传输完成后,发送设备根据接收端反馈的ACK/NACK确定是否进行第2次调度,如果接收端反馈NACK,则发送设备继续进行第2次调度,该第2次调度占用总资源的6/8;否则,停止进行后续传输。
可选地,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块所在的信道状态(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CQI),确定传输次数K,其中,CQI质量越差则K值越大,反之则K值越小。
可选地,根据所述第一传输块所承载的业务的时延要求、确定传输次数K,时延要求越低,则K值越大,时延要求越高,则K值越大。
可选地,所述K传输中第1次传输时刻与ACK/NACK反馈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第1次传输时刻与ACK/NACK反馈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越短,则K越小,反之,则K越大。
应理解,确定传输次数K的方式可以是上述两种或两种以上方式的结合,本申请不做限定。
应理解,传输次数K的具体通知方式可以采用资源分配方式的具体方式类似,可以通过资源指示信息或下行控制信息进行显式指示,也可以按照预设的规则进行隐式指示,为简洁起见,在此不再赘述。
URLLC业务的BLER目标值根据业务种类的不同会有较大的差异,可能是0.1%,也可能是0.001%,甚至可能是0.0000001%,当然也不排除其它各种可能的取值。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中按照目标BLER为10%定义的CQI表格以及MCS表格无法满足上述URLCC业务的目标BLER的需求,因此,在5G***中可以对LTE***中的CQI表格和MCS表格进行扩展,或者制定多个CQI表格或多个MCS表格,以满足URLLC业务的更低目标BLER的需求。
MCS表格预定义了所有可能的调制与编码方式,而CQI索引是由终端设备上报给网络设备的,为了节省上行控制的比特开销,CQI表格的粒度比MCS表格要粗,具体CQI索引向MCS索引的映射由网络设备决定。由于CQI表格和MCS表格的实质都是与调制方式和码率(coding rate,CR)对应,因此在本申请中,对CQI表格和MCS表格以及CQI索引和MCS索引不进行严格区分。当涉及到上行反馈CQI的比特开销时,特指CQI表格以及CQI索引。
在本申请中,码率是指TB在信道编码之前的信息比特数与经过信道编码、速率匹配之后映射到物理信道的时频资源上的比特数之比。码率越低,接收端能够解码成功的概率就越高,或者说,BLER就越低。
本申请提供了另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终端设备确定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其中,调度信息参数可以为码率、CQI索引、MCS索引、数据传输的重复次数、数据传输的频域资源大小、数据传输的时域资源大小、可靠性要求中的至少一个;终端设备将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发送给网络设备;终端设备还将CQI索引发送给网络设备。其中,频域资源大小可以为RB个数,时域资源大小可以为时域符号个数、mini-slot个数、slot个数或子帧个数,可靠性要求可以为K次传输之后的BLER目标值。
对应的,网络设备接收来自终端设备的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以及CQI索引;网络设备根据业务的BLER目标值、该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以及CQI索引确定调度结果,这里的调度结果可以包括TB大小和时频资源大小中的至少一个。
当调度信息参数为码率时,对应的调整量参考值与第一码率和第二码率相关,例如,可以为第一码率与第二码率之间的比值,其中,第一码率为数据传输时控制的目标BLER为第一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码率,第二码率为数据传输时控制的目标BLER为第二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码率。调整量参考值也可以为码率变化的斜率,即第一码率与第二码率差值除以第一BLER目标值与第二BLER目标值的差值,其中,第一BLER目标值与第二BLER目标值可以为线性域的取值也可以为对数域的取值。调整量参考值也可以为码率的差值,即第一码率与第二码率的差值。
表9给出了一种具体的可能的实现:假设以10%为第一BLER目标值,其CQI索引对应的码率为第一码率;以0.001%为第二BLER目标值,其CQI索引对应的码率为第二码率;第一码率与第二码率的比值为r3,其中,r3为大于等于1的实数。如果第二BLER目标值为0.01%,则第一码率与第二码率的比值为r2;如果第二BLER目标值为0.1%,则第一码率与第二码率的比值为r1。由于码率与BLER目标值之间满足一定的函数关系,例如,呈线性关系,则可以根据第一BLER目标值、第一码率、第二BLER目标值、第二码率确定任意一个BLER目标值下的码率需求。CQI索引与第一BLER目标值下的码率的对应关系可以由协议预定义,所以网络设备可以根据CQI索引以及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确定出每一个CQI索引下满足第三BLER目标值所需要的码率,其中,第三BLER目标值为业务实际所需要达成的BLER目标。实现时,当调整后的码率与第一BLER目标值下的某个码率比较接近时,可以直接取第一BLER目标值下的码率。例如,CR1/r1与CR0的差值小于某一个门限时,可以直接设置第一BLER目标值等于0.1%的CQI索引1对应的码率为CR0。
表9
Figure BDA0001375898340000261
表10
Figure BDA0001375898340000262
如表10所示,对于相同的CQI索引,不同的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调制方式可以相同。
如表11所示,对于相同的CQI索引,不同的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调制方式也可以不同。在表11中,不同调制方式的边界与具体的码率对应,如BLER目标值等于10%时,QPSK与16QAM的边界码率为CR7,则对于BLER目标值取其他值的场景,QPSK与16QAM的边界码率仍为CR7。
表11
Figure BDA0001375898340000263
Figure BDA0001375898340000271
当调度信息参数为传输次数时,对应的调整量参考值与第一传输次数和第二传输次数相关,例如,可以为第一传输次数与第二传输次数之间的比值,其中,第一传输次数为数据传输时控制的目标BLER为第一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传输次数,第二传输次数为数据传输时控制的目标BLER为第二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传输次数。调整量参考值也可以为传输次数变化的斜率,即第一传输次数与第二传输次数的差值除以第一BLER目标值与第二BLER目标值的差值,其中,第一BLER目标值与第二BLER目标值可以为线性域的取值也可以为对数域的取值。调整量参考值也可以为传输次数的差值,即第一传输次数与第二传输次数的差值。由于传输次数与BLER目标值之间满足一定的函数关系,例如,呈线性关系,则可以根据第一BLER目标值、第一传输次数、第二BLER目标值、第二传输次数确定任意一个BLER目标值下的传输次数需求。CQI索引与第一BLER目标值下的传输次数的对应关系可以预定义或预配置,所以网络设备可以根据CQI索引以及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确定出每一个CQI索引下满足第三BLER目标值所需要的传输次数,其中,第三BLER目标值为业务实际所需要达成的BLER目标。
当调度信息参数为时频资源大小时,对应的调整量参考值与第一时频资源大小和第二时频资源大小相关,例如,可以为第一时频资源大小与第二时频资源大小之间的比值,其中,第一时频资源大小为数据传输时控制的目标BLER为第一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时频资源大小,第二时频资源大小为数据传输时控制的目标BLER为第二BLER目标值所对应的时频资源大小。调整量参考值也可以为时频资源大小变化的斜率,即第一时频资源大小与第二时频资源大小的差值除以第一BLER目标值与第二BLER目标值的差值,其中,第一BLER目标值与第二BLER目标值可以为线性域的取值也可以为对数域的取值。调整量参考值也可以为时频资源大小的差值,即第一时频资源大小与第二时频资源大小的差值。这里的时频资源大小可以为时域资源大小,也可以为频域资源大小,也可以为时频域资源的总和。由于时频资源大小与BLER目标值之间满足一定的函数关系,例如,呈线性关系,则可以根据第一BLER目标值、第一时频资源大小、第二BLER目标值、第二时频资源大小确定任意一个BLER目标值下的时频资源大小需求。CQI索引与第一BLER目标值下的时频资源大小的对应关系可以预定义或预配置,所以网络设备可以根据CQI索引以及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确定出每一个CQI索引下满足第三BLER目标值所需要的时频资源大小,其中,第三BLER目标值为业务实际所需要达成的BLER目标。
当调度信息参数为CQI索引时,对应的调整量参考值也可以为CQI索引的变化量,即第二BLER目标值下CQI索引相对于第一BLER目标值下的CQI索引的变化量。这里我们称第一BLER目标值下的CQI索引为第一CQI索引,第二BLER目标值下的CQI索引为第二CQI索引。由于CQI索引与BLER目标值之间满足一定的函数关系,例如,呈线性关系,则可以根据第一BLER目标值、第一CQI索引、第二BLER目标值、第二CQI索引确定任意一个BLER目标值下的CQI索引。由于CQI索引与BLER目标值之间满足一定的函数关系,例如,呈线性关系,则可以根据第一BLER目标值、第一CQI索引、第二BLER目标值、第二CQI索引确定任意一个BLER目标值下的CQI索引。
当调度信息参数为MCS索引时,对应的调整量参考值也可以为MCS索引的变化量,与CQI索引变化量类似,这里不加赘述。
上述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可以为一个值,也可以是与CQI索引对应的一组值,例如,CQI索引0~3对应V1,CQI索引4~7对应V2,CQI索引8~11对应V3,CQI索引12~15对应V4。极端情况,可以是一个CQI索引对应一个调整量参考值。这里的CQI索引的取值范围为0~15,但本申请对CQI索引的取值范围不做限定。
终端设备可以将一种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发送给网络设备,也可以将多种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发送给网络设备。终端设备发送给网络设备的调整量参考值可以是该调整量参考值的量化结果,也可以是该调整量参考值的一个索引。终端设备可以通过RRC信令或MAC层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将调整量参考值发送给网络设备。
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下列因素中的至少一种确定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终端设备的解调和译码能力、终端设备所在信道的信道类型、终端设备的移动速度、承载所述业务数据的无线帧的帧格式参数。
上述实施例由于终端通过信令将调度信息参数的调整量参考值发送给网络设备,使得网络设备在获得终端设备上报的、基于第一BLER目标值(例如10%)的CQI索引之后就可以确定满足不同的BLER目标值下的数据传输的TB的大小,避免了终端设备上报不同BLER目标值的CQI索引,降低了控制信令的开销。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终端设备获取完整的调度信息表格,如表12所示的CQI表格,该表格可以是***预定义也可以是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通过RRC信令协商一致的;终端设备通过RRC信令发送第一指示信息给网络设备,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缩减的调度信息表格。该缩减的调度信息表格如表13所示,该表格为上述完整的调度信息表格的子集。这里的调度信息表格可以是CQI表格也可以是MCS表格,当调度信息表格为CQI表格时,终端设备通过与网络设备约定缩减的CQI表格,可以节省上行CQI上报的比特开销;当调度信息表格为MCS表格时,终端设备通过与网络设备约定缩减的MCS表格,可以节省DCI中的MCS字段的比特开销。终端设备发送多个缩减的调度信息表格是为了支持多业务需求场景,当一个终端设备存在多业务并发而且多业务具有不同的BLER目标值需求时,终端设备可以发送与多业务的BLER目标值相匹配的缩减的CQI表格给网络设备。
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根据下列因素中的至少一种确定缩减的调度信息表格:业务的BLER目标值需求、终端设备的解调和译码能力、终端设备所在信道的信道类型、终端设备的移动速度、承载所述业务数据的无线帧的帧格式参数。
表12
Figure BDA0001375898340000291
Figure BDA0001375898340000301
表13
CQI索引 码率 调制方式
0 CR3 QPSK
1 CR4 QPSK
2 CR5 QPSK
3 CR6 QPSK
4 CR7 QPSK
5 CR8 QPSK
6 CR9 QPSK
7 CR10 QPSK
8 CR11 QPSK
9 CR12 QPSK
10 CR13 QPSK
11 CR14 16QAM
12 CR15 16QAM
13 CR16 16QAM
14 CR17 16QAM
15 CR18 16QAM
具体的,终端设备发送的缩减的调度信息表格的内容可以包括上述完整的调度信息表格中的CQI索引值。如表13所示,该缩减的调度信息表格对应的是表12所示的完整的调度信息表格中的CQI索引3到18对应的内容,则终端设备可以将CQI索引3到18中的每个具体的CQI索引值发送给网络设备,也可以将CQI索引的起始编号和终止编号发送给网络设备。
第一指示信息可以是事件触发发送,例如:在终端设备接入网络时发送,或在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的过程中业务类型发生了变化而触发发送;第一指示信息也可以是周期发送的。
进一步的,终端设备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接收DCI,DCI上承载网络设备发给终端设备的调度信息,该调度信息是根据缩减的调度信息表格而确定的。
与终端设备对应,网络设备的处理过程如下:网络设备接收第一指示信息,该第一指示信息用于指示至少一个缩减的调度信息表格;网络设备获取完整的调度信息表格,该表格可以是***预定义也可以是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通过RRC信令协商一致的;网络设备根据第一指示信息和完整的调度信息表格确定缩减的调度信息表格。进一步的,网络设备根据缩减的调度信息表格对待发送给终端设备的数据进行调度,根据调度结果确定DCI,并将DCI承载在物理下行控制信道上发送给终端设备。
本申请还提供了一种可能的实施例:终端设备从N个调度信息表格中确定M个调度信息表格,其中,N个调度信息表格分别对应N种不同的BLER目标值需求,N为大于1的整数,M为正整数;终端设备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M个调度信息表格。
具体的,终端设备可以根据终端设备当前的业务对BLER目标值需求,从N个调度信息表格中确定M个调度信息表格。例如,当前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进行通信的业务对BLER目标值的需求为0.01%,则终端设备可以选择BLER目标值为0.01%的调度信息表格。当终端设备与网络设备之间进行多业务通信时,则可以选择多个调度信息表格以匹配多业务对BLER目标值的不同需求。
第二指示信息可以是M个调度信息表格中的每个表格在N个调度信息表格中的索引或编号。
第二指示信息可以通过RRC信令或MAC层信令或物理层信令发送。第二指示信息的发送可以是事件触发的,也可以是周期发送。
通过上述方法,可以让终端上报的CQI能够与实际的BLER目标值需求相匹配,减少控制信令的开销,如可以减少上行CQI的比特开销。
与终端设备对应,网络侧的处理过程如下:接收第二指示信息,第二指示信息用于指示N个调度信息表格中的M个调度信息表格,其中,N个调度信息表格分别对应N种不同的BLER目标值需求,N为大于1的整数,M为正整数;根据第二指示信息确定N个调度信息表格中的M个调度信息表格。
上面结合图3至图31从方法的角度描述了本申请实施例的方案,下面结合图32至图36对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装置进行描述。
图32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设备3200的示意性结构框图。应理解,网络设备3200能够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包括图3至图31的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详述。网络设备3200包括:
通信模块3210,用于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传输块的K次传输,其中,1<i≤K,K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K次传输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
处理模块3220,用于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对所述第一传输块进行K次传输。
应理解,该处理模块3220执行的动作可以由处理器实现,而通信模块3210执行的动作可以在处理器的控制下由收发器实现。
本实施例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见上文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33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3300的示意性结构框图。应理解,终端设备3300能够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包括图3至图31的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详述。终端设备3300包括:
通信模块3310,用于接收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传输块的K次传输,其中,1<i≤K,K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K次传输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K次传输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
处理模块3320,用于所述下行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第一传输块的K次传输的数据。
应理解,该处理模块3320执行的动作可以由处理器实现,而通信模块3310执行的动作可以在处理器的控制下由收发器实现。
本实施例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见上文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34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网络设备3400的示意性结构框图。应理解,网络设备3400能够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包括图3至图31的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详述。网络设备3400包括:
通信模块3410,用于接收终端设备发送的通知消息,所述通知消息包括业务数据达到参考残留误块率时需要的传输次数参考值N;
处理模块3420,用于根据所述参考值N以及下列中的至少一种确定传输次数K:所述第一传输块承载的业务数据的目标残留误块率、所述第一传输块所采用的编码调制方式、所述终端设备所在的信道状态、所述第一传输块所承载的业务数据的时延要求、所述K次传输中第1次传输时刻与肯定应答ACK/否定应答NACK的反馈时刻之间的时间间隔,其中,N、K为正整数。
应理解,该处理模块3420执行的动作可以由处理器实现,而通信模块3410执行的动作可以在处理器的控制下由收发器实现。
本实施例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见上文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35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终端设备3500的示意性结构框图。应理解,终端设备3500能够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包括图3至图31的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详述。终端设备3500包括:
通信模块3510,用于确定业务数据达到参考残留误块率时需要的传输次数参考值N;
处理模块3520,用于向网络设备发送所述传输次数参考值N,其中,N为正整数。
应理解,该处理模块3520执行的动作可以由处理器实现,而通信模块3510执行的动作可以在处理器的控制下由收发器实现。
本实施例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见上文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36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装置的示意性结构框图。图16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3600。应理解,装置3600能够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包括图3至图31的方法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详述。装置3600包括:
存储器3610,用于存储程序;
收发器3620,用于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处理器3630,用于执行存储器3610中的程序,处理器3630与所述存储器3610和所述收发器3620分别相连,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3610存储的所述指令,以在执行所述指令时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由网络设备执行的方法。
应理解,装置36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网络设备,并且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网络设备对应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
本实施例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见上文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图37是本发明一个实施例的装置的示意性结构框图。图37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装置3700。应理解,装置3700能够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包括图3至图31的方法实施例)中由第一终端设备执行的各个步骤,为了避免重复,此处不再详述。装置3700包括:
存储器3710,用于存储程序;
收发器3720,用于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
处理器3730,用于执行存储器3710中的程序,处理器3730与所述存储器3710和所述收发器3720分别相连,用于执行所述存储器3710存储的所述指令,以在执行所述指令时执行以在执行所述指令时执行上述实施例中由终端设备执行的方法。
应理解,装置3700可以具体为上述实施例中的终端设备,并且可以用于执行上述方法实施例中与终端设备对应的各个步骤和/或流程。
本实施例所能达到的技术效果可以参见上文中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当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用于网络设备芯片时,该网络设备芯片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网络设备的功能。该网络设备芯片向网络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发送第一信息,接收来自网络设备中的其它模块的第二信息。第一信息经由网络设备的其它模块发送给终端设备,第二信息是终端设备发送给网络设备的。当本申请的实施例应用于终端设备芯片时,该终端设备芯片实现上述方法实施例中终端设备的功能。该终端设备芯片从终端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如射频模块或天线)接收第一信息,向终端设备中的其它模块发送第二信息。该第一信息是网络设备发送给终端设备的,第二信息是发送给网络设备的。这里的第一信息和第二信息并不特指某一种信息,仅仅用于表征芯片与其它模块的通信方式。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意识到,结合本文中所公开的实施例描述的各示例的单元及算法步骤,能够以电子硬件、或者计算机软件和电子硬件的结合来实现。这些功能究竟以硬件还是软件方式来执行,取决于技术方案的特定应用和设计约束条件。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对每个特定的应用来使用不同方法来实现所描述的功能,但是这种实现不应认为超出本发明的范围。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发明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
所述功能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发明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ead-Only Memory,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ndom Access Memory,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所述以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12)

1.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传输块的K次重复,其中,K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K次重复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重复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K次重复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的K次重复的最后M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大于第一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其中1≤M<K,其中,M为整数;
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对所述第一传输块进行K次重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发送资源指示信息,所述资源指示信息用于表征下列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K次重复所占用的频域资源;
所述K次重复所占用的时域资源。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控制信息还用于表征下列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K次重复所占的频域资源;
所述K次重复所占的时域资源。
4.一种通信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传输块的K次重复,其中,K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K次重复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重复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K次重复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的K次重复的最后M次传输的时频资源大于第一次传输的时频资源,其中1≤M<K,其中,M为整数;
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第一传输块的K次重复的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确定所述K次重复所占的时频资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资源指示信息,根据所述资源指示信息,确定所述K次重复所占的时频资源。
7.一种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模块以及处理模块,其中,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发送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传输块的K次重复,其中,K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K次重复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重复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K次重复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的K次重复的最后M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大于第一次传输所占的时频资源,其中1≤M<K,其中,M为整数;
所述处理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对所述第一传输块进行K次重复。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发送资源指示信息,所述资源指示信息用于表征下列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K次重复所占用的频域资源;
所述K次重复所占用的时域资源。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网络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下行控制信息还用于表征下列中的至少一项:
所述K次重复所占的频域资源;
所述K次重复所占的时域资源。
10.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通信模块以及处理模块,其中,
所述通信模块用于,接收下行控制信息,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用于指示第一传输块的K次重复,其中,K为大于1的整数,所述K次重复满足下列条件中的至少一项:所述K次重复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用的频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K次重复过程中至少两次传输所占的时域资源大小不同,所述的K次重复的最后M次传输的时频资源大于第一次传输的时频资源,其中1≤M<K,其中,M为整数;
所述通信模块还用于,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接收所述第一传输块的K次重复的数据。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用于:
根据所述下行控制信息,确定所述K次重复所占的时频资源。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处理模块还用于:
接收资源指示信息,根据所述资源指示信息,确定所述K次重复所占的时频资源。
CN201710682683.7A 2017-03-24 2017-08-10 通信方法及其网络设备、终端设备 Active CN10863306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EP18770780.7A EP3592068B1 (en) 2017-03-24 2018-03-08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thereof
PCT/CN2018/078408 WO2018171436A1 (zh) 2017-03-24 2018-03-08 通信方法及其网络设备、终端设备
US16/579,229 US20200022117A1 (en) 2017-03-24 2019-09-23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Thereof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184894 2017-03-24
CN2017101848948 2017-03-24
CN2017103128301 2017-05-05
CN201710312830 2017-05-0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33066A CN108633066A (zh) 2018-10-09
CN108633066B true CN108633066B (zh) 2021-12-03

Family

ID=6370573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82683.7A Active CN108633066B (zh) 2017-03-24 2017-08-10 通信方法及其网络设备、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US (1) US20200022117A1 (zh)
CN (1) CN1086330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315340B1 (ko) * 2017-04-28 2021-10-20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서로 다른 서비스들을 지원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BR112020001389A2 (pt) * 2017-08-04 2020-08-11 Guangdong Oppo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Corp., Ltd. método para comunicação d2d de dispositivo a dispositivo, dispositivo terminal que é um primeiro dispositivo terminal e dispositivo terminal que é um terceiro dispositivo terminal
WO2019157726A1 (zh) * 2018-02-14 2019-08-22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资源上报的方法、终端设备和网络设备
KR102473495B1 (ko) * 2018-04-20 2022-12-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변조 신호를 송수신하기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DE112019003715T5 (de) * 2018-07-25 2021-04-08 Sony Corporation Basisstation, anwenderausrüstung, schaltkreise, mobiltelekommunikationssystem und verfahren
CN110798291B (zh) * 2018-08-02 2022-04-1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的方法、装置、设备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WO2020056642A1 (zh) * 2018-09-19 2020-03-2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设备及存储介质
US11272504B2 (en) * 2018-10-19 2022-03-08 Qualcomm Incorporated Timing adjustment technique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US11463144B2 (en) * 2018-11-02 2022-10-04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reporting channel quality indicators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CN111147204B (zh) * 2018-11-02 2021-06-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通信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CN111277356B (zh) 2018-12-05 2021-11-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侧行链路质量测量的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11769911B (zh) * 2019-04-02 2023-01-0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数据的重复传输方法
CN111836308B (zh) * 2019-04-16 2022-04-2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通信设备
WO2021007809A1 (zh) * 2019-07-17 2021-01-21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信道质量上报方法、装置及***
CN113271607A (zh) * 2020-02-14 2021-08-1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时域重复传输方法、装置及发射机
CN111314705B (zh) * 2020-02-22 2023-04-11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基于多描述编码的非正交多址图像传输***及其应用
US20210368489A1 (en) * 2020-05-23 2021-11-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qi table selection in sidelink
CN115459889B (zh) * 2021-06-08 2024-06-11 上海朗帛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被用于无线通信的节点中的方法和装置
CN113411901B (zh) * 2021-06-17 2024-04-16 河南省人民医院 一种基于大数据的智慧医疗信息实时传输方法及***
US20230232325A1 (en) * 2022-01-06 2023-07-20 Apple Inc.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aging Early Indication and Paging Subgrouping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3955A (zh) * 2012-11-13 2013-03-2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小带宽业务的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5490773A (zh) * 2015-11-26 2016-04-13 珠海多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多媒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5517168A (zh) * 2015-12-16 2016-04-20 东莞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2d数据包传输方法、传输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CN105940629A (zh) * 2014-01-28 2016-09-14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增强harq机制的方法
WO2016144244A1 (en) * 2015-03-09 2016-09-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ub-subframe assignment and harq timing
CN105991243A (zh) * 2015-01-29 2016-10-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重复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83914B (zh) * 2005-12-16 2011-04-13 株式会社Ntt都科摩 一种混合自动请求重传方法及***
CN1863034B (zh) * 2006-02-17 2010-09-08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中重传数据发送的方法及其***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983955A (zh) * 2012-11-13 2013-03-20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小带宽业务的调度方法及装置
CN105940629A (zh) * 2014-01-28 2016-09-14 联发科技(新加坡)私人有限公司 增强harq机制的方法
CN105991243A (zh) * 2015-01-29 2016-10-0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数据重复传输方法及装置
WO2016144244A1 (en) * 2015-03-09 2016-09-1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Sub-subframe assignment and harq timing
CN105490773A (zh) * 2015-11-26 2016-04-13 珠海多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多媒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CN105517168A (zh) * 2015-12-16 2016-04-20 东莞酷派软件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d2d数据包传输方法、传输资源分配方法及装置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R1-1611152 SC-MTCH transmission in NB-IoT;Huawei等;《3GPP TSG RAN WG1 Meeting #87》;20161118;第1-4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33066A (zh) 2018-10-09
US20200022117A1 (en) 2020-0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633066B (zh) 通信方法及其网络设备、终端设备
CN109803426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RU2450456C2 (ru) Базовая станция, терминал связи,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сигнала и способ приема сигнала
CN107113824B (zh) 在无线局域网中使用半正交多址接入的***和方法
CN106464428B (zh) 利用蜂窝通信网络中256qam的有效tbs表设计的***和方法
CN110603774B (zh) 用于第5代(5g)新无线电接入技术(nr)的短pucch格式和调度请求(sr)传输
US8345571B2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channel information and mobile communication terminal
CN111224763B (zh) 一种下行传输方法和用户终端设备
CN105144817A (zh) 用于解调参考信号选择的***和方法
CN114258650B (zh) 用于在无线通信***中管理软缓存的装置和方法
CN107592961B (zh) 基于叠加发送的网络节点,用户设备及其方法
CN105706482B (zh) 信道状态报告方法以及用户设备
EP3456126A1 (en) Configuration of uplink transmission for a wireless device
WO2015100690A1 (zh) 高阶编码处理方法、装置和***
KR20170017531A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라디오 링크 모니터링 방법 및 장치
JP2007336496A (ja) 基地局、通信端末、送信方法及び受信方法
CN104871627A (zh) 多tti调度消息的覆写
CN107733553B (zh) 传输块的发送方法和装置、接收方法和装置
JP5173786B2 (ja) 無線基地局装置および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US20240089052A1 (en) Base station, terminal,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WO2015114541A1 (en) 256 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 user equipment category handling
CN107733560B (zh) 数据分割方法、装置及终端
WO2018171436A1 (zh) 通信方法及其网络设备、终端设备
CN111416699A (zh) 一种信息上报方法及通信装置
CN112423313B (zh) 传输块大小确定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