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601694B - 吸收性物品 - Google Patents

吸收性物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601694B
CN108601694B CN201780008622.0A CN201780008622A CN108601694B CN 108601694 B CN108601694 B CN 108601694B CN 201780008622 A CN201780008622 A CN 201780008622A CN 108601694 B CN108601694 B CN 10860169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mpressed
absorber
lines
absorbent body
absorb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862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601694A (zh
Inventor
杉山胜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Oji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Oji Holdings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1745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80419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6020301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380421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Oji Holdings Corp filed Critical Oji Holdings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6016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16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60169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601694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4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FFILTERS IMPLANTABLE INTO BLOOD VESSELS; PROSTHESES; DEVICES PROVIDING PATENCY TO, OR PREVENTING COLLAPSING OF, TUBULAR STRUCTURES OF THE BODY, e.g. STENTS; ORTHOPAEDIC, NURSING OR CONTRACEPTIVE DEVICES; FOMENTATION; TREATMENT OR PROTECTION OF EYES OR EARS; BANDAGES, DRESSINGS OR ABSORBENT PADS; FIRST-AID KITS
    • A61F13/00Bandages or dressings; Absorbent pads
    • A61F13/1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 A61F13/53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 A61F13/534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 A61F13/535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e.g. core absorbent layers being of different sizes
    • A61F13/536Absorbent pads, e.g. sanitary towels, swabs or tampons for external or internal application to the body; Supporting or fastening means therefor; Tampon applicators characterised by the absorbing medium having an inhomogeneous composition through the thickness of the pad inhomogeneous in the plane of the pad, e.g. core absorbent layers being of different sizes having discontinuous areas of compression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Heart & Thoracic Surgery (AREA)
  • Vascular Medicine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Absorbent Articles And Supports Therefor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是在吸收体上形成有挤压线的吸收性物品中,即使不密集地形成挤压线,也可以使体液有效地扩散到非挤压区域,在广大的范围吸收体液。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具备透液性的顶片(10)、背片(20)、及层积配置于顶片(10)与背片(20)之间的至少两个吸收体(30、40),两个吸收体(30、40)分别具有多条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该吸收体的挤压线(31、41),两个吸收体的挤压线(31、41)从平面方向看,至少部分地交叉。

Description

吸收性物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穿在穿着者的下裆上,用于吸收保持尿等液体的吸收性物品。
背景技术
以往所知的吸收性物品是以吸收保持所***的体液为目的而穿在穿着者的下裆上。吸收性物品例如为一次性尿布、尿不湿及卫生巾。此外,就一次性尿布而言,已知的有例如前身与后身的左右两侧部接合的裤型尿布、或将后身所安装的粘扣带安装于前身而穿着的胶带型尿布。
此外,吸收性物品中有构成为可吸收大量体液,以便也可以因应长时间的穿著或成人的***量者。例如,就这种吸收性物品而言,已知的有护理用所使用的高吸收量的尿不湿。高吸收量的尿不湿,一般都是***胶带型或裤型的一次性尿布中使用,***后适当地交换。这种尿不湿为了可吸收许多体液,一般都具备由大量的吸收性材料构成的吸收体,幷且其形状也大型化,以便可以覆盖穿着者身体的广大面积。
然而,如上所述,即使是高吸收量的尿不湿,若长时间穿着,则有时体液会漏出,弄脏配置于其下面的胶带型或裤型的一次性尿布。即,若长时间持续穿着,则会在吸收体的一处(尤其是下裆部分)反复持续吸收体液。因此,若吸收体的扩散性差,则吸收负荷就会部分地变大,当吸收量饱和时,吸不完的体液就会从尿不湿流出来。对此,为了增加吸收体的下裆部分的吸收量,虽然也思考使下裆部分的吸收性材料增加来部分地增加体液的吸收量,但因吸收体的厚度成为局部地增加,而穿着感会变差,令人担心舒适性降低。
于是,为了提高这种高吸收量又大型的吸收体的扩散性,已知的吸收性物品是在厚度方向压缩吸收体的一部分而形成挤压线(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吸收体(吸收性芯),是对大幅需要下裆等的吸收体的体液吸收性或扩散性的部分施以密集的压纹加工,对其他的部分施以稀疏的压纹,这些压纹成为整个连续图案。此外,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吸收体是在表面侧形成格子形状的挤压槽,构成为此挤压槽的延伸方向不同于制品长度方向及制品宽度方向。如此,通过在吸收体上形成挤压线,即使是局部地***了大量的体液的情况,此体液也会沿着挤压线被扩散,所以可以在吸收体的广大范围吸收体液,其结果,可使吸收体的扩散性提高。
此外,为了以高吸收量来提高大型吸收体的扩散性,已知的吸收性物品形成有在厚度方向贯穿吸收体的狭缝(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4)。例如,专利文献3中公开了对于单层的吸收体,形成Y字型的狭缝的技术。此外,专利文献4中公开了在厚度方向重迭多个吸收体,幷在各个吸收体上形成狭缝的技术。这种狭缝是以:提高液体的扩散性、提高对于穿着者身体的适合性、防止大便等固形物长时间接触穿着者的皮肤以及为了容易使吸收体弯曲等的种种目的而形成于吸收体上。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 日本特开2004-163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 日本特开2015-16218号公报
专利文献3 日本特开2012-090818号公报
专利文献4 日本特开2014-01472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欲解决的课题
〔第一课题〕
在如专利文献1及专利文献2所公开的形成有挤压线的吸收体方面,形成有挤压线的部分的扩散性与未形成挤压线的区域(非挤压区域)的扩散性的差很大。因为此扩散性的差,会产生体液虽沿着挤压线广泛地扩散但被非挤压区域吸收不顺的这种现象,体液会沿着挤压线到达吸收体的端部,而有从其端部漏出的问题。
更加具体地说明,在形成有挤压线的吸收体,体液被吸收体吸收之际,利用毛细管现象,体液在时间上会沿着挤压线先扩散,而随后在非挤压区域扩散。如此,在形成有挤压线的部位与非挤压区域,体液的扩散时间有时差。构成吸收体的吸收性材料的基重较低时,上述扩散时间的时差不太成为重大的问题,但若为增加体液的吸收量而提高吸收性材料的基重,则非挤压区域的吸収时间会变得更慢。因此,在高吸收量的吸收体方面,体液的扩散时间的时差在形成有挤压线的部位与非挤压区域会更加变大,根据情况,也可能会产生只有挤压线被体液沾湿,而在非挤压区域几乎无法吸收体液这种事态。再者,形成有挤压线的部位由于吸收性材料被压缩,所以相较于非挤压区域,体液的吸收量较少。因此,大量的体液因会沿着挤压线到达吸收体的端部,而可能漏出到外部。
此外,为了解决上述问题,也思考窄化形成于吸收体上的挤压线的间隔,使体液容易渗透到非挤压区域的对策。然而,挤压线与其周围由于吸收体的刚性变高,所以若窄化挤压线的间隔来提高其密度,整个吸收体的皮肤触感就会***,有损害吸收性物品穿着感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是在为了一面提高体液的吸收量一面使扩散性提高而在吸收体上形成挤压线的吸收性物品方面,其第一课题为即使不密集地形成挤压线,也可以使体液有效地扩散到非挤压区域,在广大的范围吸收体液。
〔第二课题〕
如专利文献3及专利文献4所公开,在吸收体上形成狭缝来提高液扩散性的情况,由于体液通过此狭缝而流动,所以可提高形成有该狭缝的部位的扩散性,但要使体液扩散到整个吸收体幷不容易。简而言之,狭缝在穿着者躺着的状态时,可使体液向水平方向扩散,但在穿着者站着的状态时,则无法使体液向垂直方向上方扩散或往上吸。因此,虽然形成狭缝可以加快体液的扩散速度,但特别是在穿着者采取站立姿势时,就难以使体液扩散渗透到整个吸收体。
此外,虽然也思考增加形成于吸收体上的狭缝的数量来提高扩散性,但若在整个吸收体上形成狭缝,则会在吸收体的表面上形成凹凸,有舒适性受损的问题。
于是,本发明在具有形成有狭缝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方面,其第二课题为提高向垂直方向上方的体液的扩散性,在穿着者采取站立姿势时,也可以整个吸收体都吸收体液。
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第一课题的解决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发明人就上述第一课题的解决技术方案经全力检讨的结果,一面以两层以上层积吸收体来提高体液的吸收量,一面在各吸收体上形成挤压线,幷且使形成于各吸收体上的挤压线交叉。借此,得到了下述见解:即使在各吸收体上不密集地形成挤压线,也可以使体液有效地扩散到非挤压区域,幷可以在广大的范围吸收体液。然后,本发明人基于此见解,想到可以解决上述的课题,使本发明完成。具体地说明,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构造。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一次性尿布、尿不湿、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具备透液性的顶片10、背片20、及层积配置于顶片与背片之间的至少两个吸收体30、40。再者,就背片20而言,优选为使用不透液性的片状构件,但也可以使用透液性的片状构件。两个吸收体30、40分别具有多条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该吸收体的挤压线31、41。而且,两个吸收体的挤压线31、41从平面方向看,至少部分地交叉。再者,挤压线31、41可以是吸收体的顶片侧(皮肤相向面侧)凹下者,可以是背片侧(皮肤非相向面侧)凹下者,也可以是顶片与背片的两侧都凹下者。此外,所谓「从平面方向看」,是指从与顶片10或背片20相对的方向看。
如上述构造,通过在厚度方向层积配置两个吸收体30、40,可提高整个吸收性物品的吸收量。此外,通过在各吸收体30、40上形成挤压线31、41,可提高体液的扩散性。而且,通过将各吸收体30、40配置成彼此的挤压线31、41交叉,连未形成挤压线的区域(非挤压区域)也可以使体液有效地渗透。即,沿着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扩散的体液容易被另一边的吸收体的非挤压区域吸收。因此,沿着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扩散的体液难以到达端部,可有效地防止漏出到外部的事态。此外,由于可在两层的吸收体30、40的广大范围吸收体液,所以体液的吸收量提高,幷且即使长时间的穿著,也不会给予穿着者不快感。再者,通过在两层的吸收体30、40的各吸收体上形成挤压线31、41,就无需在各吸收体上密集地形成挤压线。因此,可避免各吸收体的皮肤触感***。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两个吸收体30、40可以分别具有多个周围被挤压线31、41所包围的非挤压区域32、42。在此情况,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的至少一部分优选为与另一边的吸收体的非挤压区域重迭。
如上述构造,由于非挤压区域32、42是周围被挤压线31、41所包围的部位,所以连此非挤压区域32、42也容易导入体液。此外,通过至少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的一部分与另一边的吸收体的非挤压区域重迭,容易将通过挤压线扩散的体液导入非压缩区域。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两个吸收体30、40可以分别具有多个挤压线31、41交叉的交点部33、43。在此情况,优选为一边的吸收体的交点部的至少一部分与另一边的吸收体的非挤压区域重迭。
如上述构造,由于挤压线31、41在形成于各吸收体30、40上的交点部33、43交叉,所以体液容易滞留。而且,通过将此一边的吸收体的交点部与其他的吸收体的非挤压区域重迭,可使滞留于交点部的体液有效地渗透到非挤压区域。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各吸收体30、40具有多个交点部33、43时,一边的吸收体的交点部与另一边的吸收体的交点部优选为至少部分地重迭。即,形成于一边的吸收体上的多个交点部之中的至少一部分与形成于另一边的吸收体上的多个交点部之中的至少一部分重迭即可。
如上述构造,通过各吸收体的交点部彼此重迭,可经由此重迭的交点部,使体液从一边的吸收体有效地流通到另一边的吸收体。即,沿着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扩散的体液虽然会在交点部滞留一下,但这时却会通过另一边的吸收体的交点,移动到另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如此,通过各吸收体的交点部彼此重迭,可有效地发挥两吸收体的挤压线的液扩散功能。
在本发明中,两个吸收体是位于顶片10侧的第一吸收体30与位于背片20侧的第二吸收体40。在此情况,第二吸收体40优选为在第一吸收体30侧的面形成有凹下的挤压线41,而在形成有该挤压线41的部位与第一吸收体30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上述构造,通过在第一吸收体30与第二吸收体40之间形成间隙,从顶片10侧被第一吸收体30吸收的体液会流入该间隙,有效地扩散到第二吸收体40。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第一吸收体30优选为第二吸收体侧的面形成有凹下的挤压线31,在形成有该挤压线31的部位与第二吸收体40之间形成有间隙。
如上述构造,通过形成使第一吸收体30背面的面凹下的挤压线31,渗透到第一吸收体30的体液容易流落到第二吸收体40。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可以进一步在顶片10与第一吸收体30之间或背片20与第二吸收体40之间,具备第三吸收体70。在此情况,第三吸收体70优选为也和第一吸收体30及第二吸收体40同样,具有多条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该吸收体的挤压线71。
如上述构造,通过进一步具备第三吸收体70,可使整个吸收性本体的吸收量提高。此外,通过在第三吸收体70上也形成挤压线71,可维持液扩散性。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一边的吸收体的所述挤压线可以是向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延伸者,另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可以是向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延伸者。
如上述构造,通过使延伸于长度方向的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与延伸于宽度方向的另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交叉,可使体液向长度方向扩散,同时也向宽度方向扩散。特别是体液难以向长度方向扩散,体液容易从宽度方向的端部漏出。因此,优选为在配置于上层的吸收体上形成延伸于长度方向的挤压线,在配置于下层的吸收体上形成延伸于宽度方向的挤压线。借此,可以使最初接触上层吸收体的体液向长度方向扩散,其后使渗透到下层吸收体的体液辅助地向宽度方向扩散。其结果,可使体液有效地向长度方向扩散,同时可防止从宽度方向的端部的漏出。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一边的吸收体可以具有多个周围被挤压线所包围的非挤压区域,另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可以是向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延伸者、或向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延伸者。
如上述构造,也可以以形成于一边的吸收体上的挤压线为例如格子状的图案,形成为周围被挤压线所包围的非挤压区域,且将形成于另一边的吸收体上的挤压线形成为向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通过这种形态,两个吸收体的挤压线31、41从平面方向看,也会至少部分地交叉,所以可使体液有效地扩散到非挤压区域,幷在广大的范围吸收体液。
通过本发明,在为了一面提高体液的吸收量一面使扩散性提高而在吸收体上形成有挤压线的吸收性物品方面,即使不密集地形成挤压线,也可以使体液有效地扩散到非挤压区域,在广大的范围吸收体液。其结果,不会损害吸收性物品的穿著感,幷可防止体液从吸收体的端部的漏出。
〔第二课题的解决技术方案〕
本发明的发明人就上述第二课题的解决技术方案经全力检讨的结果,在层积有多个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方面,在最上层的吸收体上形成狭缝,幷且在位于其下层的吸收体上形成一条或多条挤压线。借此,得到了下述见解:体液会通过上层的吸收体的狭缝扩散,同时流落到下层的吸收体,沿着形成于下层的吸收体上的挤压线进一步扩散,所以可在上下的整个吸收体吸收体液。再者,形成于下层的吸收体上的挤压线具有利用毛细管现象将体液也向垂直方向上方吸上来的能力。因此,通过在下层的吸收体上形成挤压线,特别是优选为将挤压线形成为与上层的吸收体的狭缝重迭,可将从狭缝流落而来的体液通过挤压线而向垂直方向上方扩散。然后,本发明人基于上述见解,想到可以解决现有技术的课题,使本发明完成。具体地说明,本发明具有以下的构造。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一次性尿布、尿不湿、卫生巾等吸收性物品。吸收性物品具备透液性的顶片10、背片20、及层积配置于顶片与背片之间的至少两个吸收体30、40。再者,就背片20而言,优选为使用不透液性的片状构件,但也可以使用透液性的片状构件。此处,至少两个吸收体中包含位于顶片10侧的上层吸收体30与位于背片20侧的下层吸收体40。上层吸收体30具有贯穿于该吸收体厚度方向的一条或多条狭缝36。下层吸收体40具有该吸收体凹入厚度方向的多条挤压线41。再者,形成于上层吸收体30上的「狭缝」包含两端封闭的孔状的狭缝、一端封闭而另一端开放的形状的狭缝、及两端开放幷分割吸收体的形状的狭缝。
如上述构造,通过在上层吸收体30上形成狭缝36,尿等体液会通过此狭缝36而在上层吸收体30扩散,幷且通过此狭缝36而流落到下层吸收体40。此外,由于在下层吸收体40上形成有挤压线41,所以通过狭缝36而流落的体液会沿着挤压线41而在下层吸收体40扩散。特别是形成于下层吸收体40上的挤压线41具有将体液向垂直方向上方吸上来的能力,所以即使是穿着者采取立姿的情况,体液也会沿着挤压线41而广泛地扩散到下层吸收体40。再者,沿着挤压线41而在下层吸收体40扩散的体液也会渗透到上层吸收体30。借此,遍及上下的整个吸收体30、40都可以吸收体液。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优选为与下层吸收体40的挤压线41的至少一部分重迭。
如上述构造,通过使下层吸收体40的挤压线41位于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的下方,可将通过狭缝36而流落的体液直接导入挤压线41,而就沿着挤压线41来扩散。通过狭缝36与挤压线41连通,可使用整个吸收体吸收体液,吸收速度及吸收量提高,可防止体液的漏出。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优选为延伸于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者。此情况,此狭缝36优选为与下层吸收体40的挤压线41之中沿着吸收性物品宽度方向延伸的挤压线、或沿着对于长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挤压线重迭。
如上述构造,通过重迭延伸于长度方向的狭缝36与延伸于宽度方向的挤压线41,可使体液向长度方向扩散,同时也向宽度方向扩散。特别是体液难以向长度方向扩散,体液容易从宽度方向的端部漏出。因此,优选为在上层吸收体30上形成延伸于长度方向的狭缝36,在下层吸收体40上形成延伸于宽度方向的挤压线41。借此,可以使最初接触上层吸收体30的体液向长度方向扩散,其后使渗透到下层吸收体40的体液辅助地向宽度方向扩散。其结果,可使体液有效地向长度方向扩散,同时可防止从宽度方向的端部的漏出。此外,通过使延伸于下层吸收体40宽度方向的挤压线41位于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的下方,如以穿着者的两脚夹住上层吸收体30的情况那样,即使是从宽度方向受到压力时,狭缝36也难以变窄。即,通过在下层吸收体40上形成延伸于宽度方向的挤压线41,下层吸收体40对于宽度方向的压力的刚性提高。其结果,与下层吸收体40重迭接合的上层吸收体30的刚性也提高,所以形成于上层吸收体30上的狭缝36难以坍塌。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上层吸收体30优选为具有该吸收体凹入厚度方向的多条挤压线31。
如上述构造,通过在上层吸收体30上,除狭缝36外还形成挤压线31,可进一步提高体液在上层吸收体30表面上的扩散性。此外,体液沿着挤压线31而渗透到上层吸收体30的范围扩大,其后渗透到上层吸收体30的体液也移动到下层吸收体40,所以可利用上下的吸收体30、40来广泛地吸收体液。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形成于上层吸收体30上的多条挤压线31中优选为包含连接到狭缝36者。即,上层吸收体30所形成的挤压线31优选为至少其一端到达狭缝36、而狭缝36的外周缘为挤压状态、且挤压线31与狭缝36是连通者。
如上述构造,在上层吸收体30,通过狭缝36与挤压线31连通,暂时积存于狭缝36的体液容易沿着挤压线31扩散。此外,相反地,也有沿着挤压线31扩散的体液流入狭缝36的情形,所以容易通过狭缝36而将体液导入下层吸收体40。此外,若狭缝36与挤压线31的一部分连接,则暂时积存于狭缝36的体液容易沿着此挤压线31扩散。特别是可从狭缝36内部的壁面使体液沿着挤压线31扩散,所以可提高体液在上层吸收体30的扩散性。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下层吸收体40优选为具有周围被挤压线41所包围的非挤压区域42。此情况,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优选为与下层吸收体40的非挤压区域42的至少一部分重迭。
此处,在形成有挤压线41的下层吸收体40,当体液被吸收体吸收之际,体液会利用毛细管现象而沿着挤压线41在时间上先扩散,在非挤压区域42随后扩散。如此,在形成有挤压线41的部位与非挤压区域42,体液的扩散时间有时差。构成吸收体的吸收性材料的基重较低时,上述扩散时间的时差不致成为严重的问题,但若为增加体液的吸收量而提高吸收性材料的基重,则非挤压区域42的吸収时间会变得更慢。因此,特别是在高吸收量的吸收体方面,体液的扩散时间的时差在形成有挤压线41的部位与非挤压区域42会更加变大,根据情况,也可能会产生只有挤压线41被体液沾湿,而在非挤压区域42几乎无法吸收体液的事态。于是,如上述的构造,通过使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位于下层吸收体40的非挤压区域42的上方,连此非挤压区域42也可以使体液迅速地渗透。
在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中,下层吸收体40优选为具有挤压线41交叉的交点部43。此情况,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优选为与下层吸收体40的交点部43重迭。
如上述构造,通过使下层吸收体40的挤压线41的交点部43位于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的下方,体液会沿着此挤压线41迅速地扩散。即,挤压线41的交点部43可以说是作为体液扩散路线枢纽的功能。因此,通过使通过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而流落的体液接触下层吸收体40的交点部43,体液就会以此交点部43为中心而广泛地扩散到下层吸收体40。
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可以在背片20与下层吸收体40之间进一步具备一个或多个追加吸收体70。此情况,多个追加吸收体70的至少一个优选为具有多条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该吸收体的挤压线71。
如上述构造,通过进一步具备追加吸收体70,可使整个吸收性物品的吸收量提高。此外,通过在追加吸收体70上也形成挤压线71,可维持液扩散性。
通过本发明,在具有形成有狭缝的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方面,可提高体液向垂直方向上方的扩散性,在穿着者采取立姿时,也可以以整个吸收体吸收体液。
附图说明
图1为显示关于第一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II-II线的剖面图。
图3为显示分离关于第一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的状态。
图4为显示重迭关于第一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的状态。
图5为形成于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上的挤压线图案的放大图。
图6为显示分离关于第一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的状态。
图7为显示重迭关于第一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的状态。
图8为形成于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上的挤压线图案的放大图。
图9为显示分离关于第一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的状态。
图10为显示重迭关于第一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的状态。
图11为显示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剖面形状的例子。
图12为显示上层吸收体、下层吸收体及追加吸收体剖面形状的例子。
图13为显示关于第二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俯视图。
图14为图13所示的XIV-XIV线的剖面图。
图15为显示分离关于第二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的状态。
图16为显示重迭关于第二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的状态。
图17为显示分离关于第二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的状态。
图18为显示重迭关于第二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的状态。
图19为形成于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上的挤压线图案的放大图。
图20为显示分离关于第二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的状态。
图21为显示重迭关于第二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的状态。
图22为形成于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上的挤压线图案的放大图。
图23为显示分离关于第二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的状态。
图24为显示重迭关于第二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的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的状态。
图25为显示上层吸收体与下层吸收体剖面形状的例子。
图26为显示上层吸收体、下层吸收体及追加吸收体剖面形状的例子。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使用附图,就用于实施本发明的形态进行说明。本发明幷不受以下说明的形态限定,也包含精通本技术者从以下的形态在显而易见的范围适当变更者。
在本案说明书中,所谓「A~B」,是指「A以上B以下」。
此外,在本案说明书中,所谓「长度方向」,是指吸收性物品之中连结位于穿着者腹部侧的前身与位于穿着者背部侧的后身的方向。此外,所谓「宽度方向」,是指与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平面正交的方向。在本案的图1中,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以Y轴表示,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以X轴表示。
此外,在本案说明书中,所谓「皮肤相向面」,是指在穿着吸收性物品时,与穿着者的皮肤相向的面。此外,所谓「皮肤非相向面」,是指在穿着吸收性物品时,不与穿着者的皮肤相向的面。
〔I.第一发明〕
以下,参照图1至图12,就用于解决上述第一课题的发明(第一发明)的构造进行说明。
〔1.第1实施形态〕
参照图1至图5,就关于第一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关于第1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是构成为大型的尿不湿。图1为整个吸收性物品100的俯视图,图2为概略地显示图1所示的II-II线的剖面形状。再者,在图2的剖面图方面,为了容易明白地显示吸收性物品100的构造,虽然在各种构成构件之间设置间隙而描绘,但实际上在构成构件之间是几乎不形成间隙的。
如图1所示,吸收性物品100在长度方向可区分为位于穿着者腹部侧的前身1、位于穿着者背部侧的后身2、及位于前身与后身之间的下裆部3。具体地说明,吸收性物品100在其俯视上,形成可表现为葫芦型或沙漏型的形状。即,吸收性物品100于下裆部3,存在吸收性物品100的宽度最窄的部位即缩颈部。另一方面,比下裆部3的缩颈部更延伸于宽度方向的左右外侧的部位即侧襟翼存在于吸收性物品100的前身1与后身2。即,在形成有侧襟翼的部分,前身1与后身2的宽度形成得比下裆部3的缩颈部更宽。如此,吸收性物品100可形成为葫芦型(沙漏型)。然而,吸收性物品100的形状可以适当变更,也可以形成为例如单纯的矩形状。
此外,如图1及图2所示,吸收性物品100基本上具有透液性的顶片10、不透液性的背片20、及介于顶片与背片之间的多个吸收体30、40。在本案说明书中,以位于顶片10侧的吸收体为「上层吸收体30」(第一吸收体),以位于背片20侧的吸收体为「下层吸收体40」(第二吸收体)。如图2的剖面图所示,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重迭于其厚度方向。此外,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利用热熔接着剂等接着剂接合,以免两者的相对位置偏移。顶片10覆盖所层积的吸收体30、40的皮肤相向面侧,背片20覆盖所层积的吸收体30、40的皮肤非相向面侧。如图1及图2所示,在各吸收体30、40的周围,顶片10与背片20通过热熔接着剂、热封或超音波密封等所互相接合。借此,各吸收体30、40成为被顶片10与背片20的接合部包围周围者。此外,在吸收性物品100的宽度方向左右两侧形成有一对立体皱折50。一对立体皱折50是在吸收体的左右两侧竖立者,作为防止漏尿用的防漏壁的功能。再者,吸收性物品100也可以具备覆盖背片20的皮肤非相向面的盖片60。以下,就构成吸收性物品100的各构件进行说明。
顶片10为直接接触穿着者下裆的皮肤,使尿等体液穿透到吸收体30、40用的片状构件。因此,顶片10以柔软性高的透液性材料构成。构成顶片10的透液性材料例如为织布、无纺布或多孔性薄膜。此外,也可以使用将例如聚丙烯或聚乙烯、聚酯、尼龙之类的热塑性树脂的纤维进行亲水化处理后进而制成无纺布者。就无纺布而言,可举出透气无纺布、点粘合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熔喷无纺布等。
背片20为防止穿透顶片10而被吸收体30、40吸收的体液漏出到尿布外部用的片状构件。因此,背片20优选为以不透液性材料构成。构成背片20的不透液性材料例如为由聚乙烯树脂构成的不透液性薄膜。特别是就背片20而言,为了一面维持不透液性一面确保通气性,优选为使用形成有多个0.1~4μm的细微孔的细微多孔性聚乙烯薄膜。
吸收体30、40为吸收尿等体液,保持吸收的体液用的构件。吸收体30、40配置于透液性的顶片10与不透液性的背片20之间。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优选为以热熔接着剂等接合,以免彼此的相对位置偏移。各吸收体30、40是由吸收性材料34、44及包覆吸收性材料34、44的芯包覆薄片35、45所构成。就吸收性材料34、44而言,可以使用例如将针叶树或阔叶树等纤维材料碎裂而成的短纤浆或高吸水性聚合物(SAP)、亲水性薄片。此外,就吸收性材料34、44而言,短纤浆、高吸水性聚合物或亲水性薄片之中,可以单独使用一种,也可以组合幷用两种以上。一般而言,吸收性材料34、44是由短纤浆中散布有高吸水性聚合物者所构成。芯包覆薄片35、45为通过覆盖吸收性材料34、44以保持其形状用的片状构件。就芯包覆薄片35、45而言,使用具有透液性的片状构件。芯包覆薄片35、45例如可以使用卫生纸之类的薄纸或众所周知的无纺布。
此外,在本发明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大小优选为不同。特别是在本发明中,上层吸收体30的长度及宽度优选为小于下层吸收体40的长度及宽度。此情况,上层吸收体30是以吸收性物品100的下裆部3为中心而重迭配置于下层吸收体40的上面。借此,可使体液的***量多的下裆部3的吸收量增加。然而,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大小及形状也可以完全相同。
一对立体皱折50是在吸收体的左右两侧竖立者,当作防止漏尿用的防漏壁。立体皱折50一般由侧片51及一个或多个弹性伸缩构件52所构成。侧片51在下裆部3,是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分与顶片10或背片20的皮肤相向面侧接合,宽度方向的内侧部分接合幷开放。而且,一个或多个弹性伸缩构件52以沿着长度方向的伸长状态固定于所开放的侧片51的内侧端部。因此,弹性伸缩构件52一收缩,侧片51的内侧端部就会随着弹性伸缩构件52的收缩力而竖立,幷且在弹性伸缩构件52收缩的部位形成皱褶(褶裥)。就侧片51而言,可使用例如由卡压纹(card embossed)或纺粘等制法得到的无纺布薄片,特别是优选为使用防水性及通气性高的SMS或SMMS等的无纺布薄片。
盖片60是补强背片20且改良其手感用的构件。盖片60与背片20的皮肤非相向面侧贴合。就构成盖片60的材料而言,使用织布或无纺布。特别是作为构成盖片60的材料,优选为使用由聚乙烯、聚丙烯、聚酯之类的热塑性树脂构成的无纺布或湿式无纺布。
如图1及图2所示,关于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100,其特征之一是下述的点:在各吸收体30、40上形成有多条使该吸收体30、40凹入厚度方向的挤压线31、41。即,挤压线31、41在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各吸收体上形成有多条。挤压线31、41可通过从皮肤相向面侧与皮肤非相向面侧的两侧或任一侧将各吸收体30、40部分地挤压压缩而形成。因此,在形成有挤压线31、41的部位,各吸收体30、40的吸收性材料34、44的密度会提高。而且,形成于上层吸收体30上的挤压线31与形成于下层吸收体40上的挤压线41从平面方向看时,形成至少部分地互相交叉的图案。以下,就形成于上层吸收体30上的挤压线31的图案与形成于下层吸收体40上的挤压线41的图案,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3(a)及(b)为将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概念性地分离幷横向排列显示的俯视图。此外,图3(c)及(d)为概略地显示III-III线的各吸收体30、40的剖面形状。此外,图4(a)为显示重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状态,图4(b)为概略地显示IV-IV线的吸收体的剖面形状。再者,图5为放大显示形成于上层吸收体30上的挤压线31的图案与形成于下层吸收体40上的挤压线41的图案的图。
如图3至图5所示,挤压线31以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形成于上层吸收体30上。此处所谓的「方形格子状的图案」,是指和长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多条挤压线与和宽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多条挤压线交叉,而区划四角形状的非挤压区域的图案。特别是在本实施形态中,挤压线31在上层吸收体30上的图案形成被挤压线31包围四方的非挤压区域32全部成为正方形的规则图案(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如此,在上层吸收体30方面,可以想作形成有多条挤压线31、被挤压线31包围周围的非挤压区域32及挤压线31交叉的交点部33者。以下,为了方便起见,称上层吸收体30的挤压线31为「上侧挤压线31」,称非挤压区域32为「上侧非挤压区域32」,称交点部33为「上侧交点部33」。
另一方面,挤压线41以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形成于下层吸收体40上。此处所谓的「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是指延伸于对于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多条挤压线交叉,而区划斜方形(菱形)的非挤压区域的图案。特别是在本实施形态中,挤压线41在下层吸收体40上的图案形成被挤压线41包围四方的非挤压区域42全部成为正斜方形(正菱形)的规则图案(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如此,在下层吸收体40方面,也可以想作形成有多条挤压线41、被挤压线41包围周围的非挤压区域42及挤压线41交叉的交点部43者。以下,为了方便起见,称下层吸收体40的挤压线41为「下侧挤压线41」,称非挤压区域42为「下侧非挤压区域42」,称交点部43为「下侧交点部43」。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上侧挤压线31是通过使上层吸收体30从皮肤相向面侧压缩凹下而形成。同样地,下侧挤压线41是通过使下层吸收体40从皮肤相向面侧压缩凹下而形成。因此,下层吸收体40上形成有下侧挤压线41的部位,在重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状态,会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
图4及图5为显示重迭正方形格子状的上侧挤压线31的图案与正斜方形格子状的下侧挤压线41的图案的状态。如由各图得知,在本实施形态中,上侧非挤压区域32的面积大于下侧非挤压区域42的面积。因此,在重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时,下侧非挤压区域42(正斜方形)成为收纳于上侧非挤压区域32(正方形)的范围中。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划定某下侧非挤压区域42(正斜方形)的四个下侧交点部43分别与划定某上侧非挤压区域32(正方形)的四边的上侧挤压线31重迭。因此,如图4及图5所示,得知下侧非挤压区域42(正斜方形)恰好收纳于上侧非挤压区域32(正方形)的范围中。即,上侧非挤压区域32(正方形)的中心(对角线的交点)与下侧非挤压区域42(正斜方形)的中心(对角线的交点)一致。再者,如图3所示,上侧非挤压区域32(正方形)的长度方向的长度L和沿着下侧非挤压区域42(正斜方形)的长度方向的对角线的长度D1略相等(L=D1)。此外,上侧非挤压区域32(正方形)的宽度方向的长度B和沿着下侧非挤压区域42的宽度方向的对角线的长度D2略相等(B=D2)。再者,本案说明书中的所谓「略」,是指容许±5%的误差。通过满足此等条件,划定某下侧非挤压区域42(正斜方形)的四个下侧交点部43成为分别与划定上侧非挤压区域32(正方形)的四边的上侧挤压线31重迭。
此外,如图4及图5所示,上侧交点部33分别与下侧非挤压区域42(正斜方形)的中心(对角线的交点)重迭。若以另一视角观之,则于多个下侧非挤压区域42(正斜方形)存在上侧交点部33重迭者与上侧交点部33不重迭者。在图4及图5所示的例子中,得知下侧非挤压区域42的多行之中,每隔一行,上侧交点部33重迭的行与上侧交点部33不重迭的行交替排列着。同样地,得知下侧非挤压区域42的多列之中,每隔一列,上侧交点部33重迭的列与上侧交点部33不重迭的列交替排列着。
如上所述,通过形成上侧挤压线31的图案(正方形格子状)与下侧挤压线41的图案(正斜方形格子状),即使不在一个吸收体上密集地形成挤压线,也可以使体液有效地扩散到非挤压区域,在两层的整个吸收体的广大范围吸收体液。即,沿着上层吸收体30的上侧挤压线31扩散的体液会被下层吸收体40的下侧非挤压区域42吸收。因此,沿着上层吸收体30的上侧挤压线31扩散的体液难以到达端部,可以有效地防止漏出到外部的事态。此外,由于可以在两层的吸收体30、40的广大范围吸收体液,所以体液的吸收量提高,幷且即使长时间的穿著,也不易给予穿着者不快感。在形成于各吸收体30、40上的交点部33、43方面,由于挤压线31、41交叉,所以体液变得容易滞留。于是,通过将上层吸收体30的上侧交点部33与下层吸收体40的下侧非挤压区域42重迭,可使滞留于上侧交点部33的体液有效地渗透到下侧非挤压区域42。
此外,如本实施形态,通过使上侧交点部33重迭的下侧非挤压区域42的行及列成为每隔一行及每隔一列,可使渗透到上层吸收体30的体液扩散到更远的区域。因此,可使渗透到上层吸收体30的体液扩散及渗透到下层吸收体40的广大范围。
此外,挤压线有下述功能:作为槽使液体流动、及利用毛细管现象使液体沿着挤压部扩散到挤压部周边的非挤压区域。即使在其功能不作为槽的形态来使用的情况,也会产生液体从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往另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或非挤压区域的引渡。其理由如下。简而言之,挤压线是以压力使构成吸收体的吸收性材料变形者。因此,吸收体一在形成有挤压线的部位吸收液体,厚度就会变化。即,在挤压线的纸浆或SAP一吸収,纸浆间的间隔就会经时而松弛,幷且SAP会溶胀,所以挤压线会逐渐变浅,最后厚度会和溶胀后的非挤压区域略相同。如此,挤压线即使在吸收前有深度,随着吸収进行,深度也会逐渐变浅。因此,容易从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向设于与其重迭的另一边的吸收体上的挤压线或非挤压区域引渡液体。即,由于挤压线在最初的状态形成槽,所以液体会优先流入此挤压线。然后,形成有挤压线的部位一进行吸収,挤压线就会溶胀,所以如前所述,液体会往设于与溶胀的挤压线重迭的另一边的吸收体上的挤压线或非挤压区域移动。
此处,就关于吸收性物品构成要素的具体数值进行说明。例如,各吸收体30、40的厚度,即非挤压区域32、42的厚度优选为5mm~20mm,特别是优选为8mm~15mm。此外,在形成有挤压线31、41的部位的各吸收体30、40的厚度优选为1mm~10mm,特别是优选为2mm~5mm。然而,形成有挤压线31、41的部位的厚度当然小于非挤压区域32、42的厚度。例如,形成有挤压线31、41的部位的厚度相对于非挤压区域32、42的厚度为3%~50%,特别是优选为5%~20%。
此外,各挤压线31、41的宽度优选为1mm~5mm,特别是优选为2mm~4mm。此外,图2所示的上侧非挤压区域32的长度L优选为10mm~50mm,特别是优选为20mm~40mm或30mm。上侧非挤压区域32的宽度B的优选的数值范围和所述的长度L同样。长度L与宽度B优选为略相等,但也可以不同。即,上侧非挤压区域32的形状不限于正方形,也可以是其他的四角形。此外,图2所示的下侧非挤压区域42长度方向的对角线的长度D1优选为10mm~50mm,特别是优选为20mm~40mm或30mm。下侧非挤压区域42宽度方向的对角线的长度D2的优选的数值范围和所述的长度D1同样。长度D1和长度D2优选为略相等,但也可以不同。即,下侧非挤压区域42的形状不限于正斜方形(正菱形),也可以是其他的斜方形。此外,如前所述,虽然长度L与长度D1略相等、宽度B与长度D2略相等为优选的实施形态,但本发明幷不受此限定。
此外,为了可将排出到下裆部附近的体液广泛地扩散到前身及后身,形成于各吸收体30、40上的挤压线31、41优选为遍及长度方向形成于广大的范围。具体而言,形成有挤压线31、41的区域的长度方向的长度相对于各吸收体30、4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优选为60%以上,特别是优选为60%~100%、70%~100%或80%~100%。此外,为了可将排出到宽度方向的中心附近的体液广泛地扩散到宽度方向外侧,形成于各吸收体30、40上的挤压线31、41优选为遍及宽度方向形成于广大的范围。具体而言,形成有挤压线31、41的区域的宽度方向的最大宽度相对于各吸收体30、40的宽度方向的最少宽度,优选为60%以上,特别是优选为60%~100%、70%~100%或80%~100%。
再者,在本实施形态中,说明了以非挤压区域的面积比较大的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形成上侧挤压线31,以非挤压区域的面积比较小的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形成下侧挤压线41的例子。然而,此挤压线的图案也可以在上侧挤压线31与下侧挤压线41调换。即,也可以适用所述的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作为下侧挤压线41的图案,适用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作为上侧挤压线31的图案。
此外,在图中显示了挤压线31、41通过使构成各吸收体30、40的吸收性材料34、44及芯包覆薄片35、45的两者凹下而形成的例子。然而,挤压线31、41为通过至少使吸收性材料34、44压缩凹下而形成者即可。即,可在压缩吸收性材料34、44而形成挤压线31、41之后,将芯包覆薄片35、45接合成包覆其吸收性材料34、44。在此意义上,挤压线31、41形成于构成各吸收体30、40的吸收性材料34、44上就够了。
〔2.第2实施形态〕
接着,参照图6至图8,就关于第一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关于第2实施形态,对于和所述的第1实施形态相同的构造省略说明,以和第1实施形态不同的构造为中心而进行说明。
图6(a)及(b)为分离显示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图6(c)及(d)为显示VI-VI的剖面形状。图7(a)为显示重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状态,图7(b)为显示VII-VII的剖面形状。此外,图8为放大显示形成于上层吸收体30上的挤压线31的图案与形成于下层吸收体40上的挤压线41的图案的图。再者,在图6及图7中,概念性地只撷取显示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在图6及图7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此处说明的第2实施形态也和所述的第1实施形态同样,至少具备顶片10与背片20,也可以进一步具备一对立体皱折50及盖片60。
第2实施形态是形成于各吸收体30、40上的挤压线31、41的图案和第1实施形态不同。如图6至图8所示,在上层吸收体30上以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形成有上侧挤压线31,在下层吸收体40上以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形成有下侧挤压线41。此处所谓的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与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和在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的基本上相同。然而,在第2实施形态方面,在重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状态,形成于上层吸收体30上的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与形成于下层吸收体40上的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的相对位置关系却和第1实施形态不同。
如图7及图8所示,在第2实施形态中,在重迭各吸收体30、40的状态,上层吸收体30的上侧交点部33与下层吸收体40的下侧交点部43重迭。再者,于上层吸收体30的多个上侧交点部33之中,存在和下层吸收体40的下侧非挤压区域42的中心(对角线的交点)重迭者。特别是在上层吸收体30的上侧挤压线31的图案与下层吸收体40的下侧挤压线41的图案重迭的范围中,上侧交点部33存在于所有的下侧非挤压区域42的范围。因此,在第2实施形态中,得知上侧挤压线31与相当于形成正方形状的下侧非挤压区域42的对角线的位置重迭。再者,在第2实施形态中,得知下侧挤压线41重迭在上侧非挤压区域32的范围。
如此,在第2实施形态中,下侧挤压线41重迭在上侧非挤压区域32的范围,上侧挤压线31及上侧交点部33重迭在下侧非挤压区域42的范围,幷且上侧交点部33与下侧交点部43重迭。因此,沿着上层吸收体30的上侧挤压线31扩散的体液会落到下层吸收体40上,被下侧非挤压区域42吸收。此外,滞留于上层吸收体30的上侧交点部33的体液会落到下层吸收体40上,通过下侧交点部43而沿着下侧挤压线41扩散。再者,沿着下层吸收体40的下侧挤压线41扩散的体液会被上层吸收体30的上侧非挤压区域32吸收。此外,下侧挤压线41也可以向上侧挤压线31的格子状图案的对角线方向扩散体液。借此,通过形成这种图案,连在以往被视为吸收时间慢的非挤压区域32、42都可以迅速地导入体液。
如此,第2实施形态的图案相较于第1实施形态的图案,可以说体液的吸收速度较快。对此,第1实施形态的图案相较于第2实施形态的图案,可以说体液的扩散范围较广。要采用第1实施形态的图案与第2实施形态的图案的那一个图案,考虑对吸收性物品所要求的性能后进而适当决定即可。
再者,关于各挤压线31、41的宽度、对角线在上侧非挤压区域32长度方向的长度D1或对角线在宽度方向的长度D2、或者下侧非挤压区域42长度方向的长度L或宽度B的值,优选为和所述的第1实施形态同样的范围。
〔3.第3实施形态〕
接着,参照图9至图10,就关于第一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图9(a)及(b)为分离显示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图9(c)及(d)为显示IX-IX的剖面形状。图10(a)为显示重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状态,图10(b)为显示X-X的剖面形状。图9及图10为概念性地只撷取显示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此处说明的第3实施形态也和所述的第1实施形态同样,至少具备顶片10与背片20,也可以进一步具备一对立体皱折50及盖片60。
在第3实施形态中,在上层吸收体30上形成有多条延伸于长度方向的上侧挤压线31。在图示的例子中,上层吸收体30具有位于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央挤压线31a、位于左方的左挤压线31b、及位于右方的右挤压线31c。各挤压线31a、31b、31c从上层吸收体30的前身通过下裆部延伸到后身。中央挤压线31a是整个沿着长度方向形成为一直线状。对此,左挤压线31b与右挤压线31c是分别分为位于前身1侧端部的直线状的前侧直线部31d、位于后身侧端部的直线状的后侧直线部31e、及在下裆部3比前侧直线部31d与后侧直线部31e更位于宽度方向内侧的直线状的下裆直线部31f。再者,左挤压线31b与右挤压线31c分别具有斜向斜倾成连接前侧直线部31d与下裆直线部31f的前侧倾斜部31g、及斜向斜倾成连接后侧直线部31e与下裆直线部31f的后侧倾斜部31h。借此,中央挤压线31a与左右挤压线31b、31c之间的间隔在前身侧及后身侧比较分开,在下裆部比较接近。由于上层吸收体30的下裆部为容易接触从穿着者的下裆所***的体液的部位,所以通过缩小此部位的挤压线31的间隔,容易向长度方向扩散体液。再者,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上层吸收体30上未形成向宽度方向延伸的挤压线。因此,于上层吸收体30上不存在挤压线的交点部。
另一方面,在下层吸收体40上形成有多条延伸于宽度方向的下侧挤压线41。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下层吸收体40上,从前身到后身在长度方向以规则的间隔配置有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下侧挤压线41。再者,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下层吸收体40上未形成向长度方向延伸的挤压线。因此,于下层吸收体40上不存在挤压线的交点部。
若将上述的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重迭于厚度方向,则如图10所示,上层吸收体30的上侧挤压线31与下层吸收体40的下侧挤压线41会交叉。如此,通过使延伸于长度方向的多条上侧挤压线31与延伸于宽度方向的另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交叉,可使体液向长度方向扩散,同时也向宽度方向扩散。特别是体液难以向长度方向扩散,而且体液容易从宽度方向的端部漏出。因此,在上层吸收体30上形成延伸于长度方向的上侧挤压线31,在下层吸收体40上形成延伸于宽度方向的下侧挤压线41。借此,可使最初接触上层吸收体30的体液向长度方向扩散,其后使渗透到下层吸收体40的体液辅助地向宽度方向扩散。其结果,可使体液有效地向长度方向扩散,同时可防止从宽度方向的端部的漏出。
〔4.吸收体的剖面形状的例〕
在所述的第1、第2及第3实施形态方面,是就形成使上层吸收体30及下层吸收体40的皮肤相向面侧凹下的挤压线31、4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幷不受此限定。以下,将就各吸收体的剖面形状的别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11为显示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剖面形状的例子。在图11(a)所示的例子中,上层吸收体30的挤压线31是使皮肤非相向面侧凹下者,下层吸收体40的挤压线41是使皮肤相向面侧凹下者。因此,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在彼此相向的面上形成有挤压线31、41。如此一来,在形成有挤压线31、41的部位,会在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之间产生间隙。借此,从上层吸收体30流落到下层吸收体40的体液会扩散到下层吸收体40的广大范围。
在图11(b)所示的例子中,上层吸收体30的挤压线31是使皮肤相向面侧与皮肤非相向面侧的两者凹下者,下层吸收体40的挤压线41是只使皮肤相向面侧凹下者。如此,通过使上层吸收体30的皮肤相向面侧与皮肤非相向面侧的两者凹下,可一面维持体液在上层吸收体30表面上的扩散性,一面将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之间的间隙确保更多空间之间隙。因此,可使体液扩散到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两者的广大范围。
在图11(c)所示的例子中,上层吸收体30的挤压线31是使皮肤相向面侧与皮肤非相向面侧的两者凹下者,幷且下层吸收体40的挤压线41也是使皮肤相向面侧与皮肤非相向面侧的两者凹下者。借此,和图11(b)所示的例子同样,可一面维持体液在上层吸收体30表面上的扩散性,一面将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之间的间隙确保更多空间的间隙。此外,通过使下层吸收体40的皮肤相向面侧与皮肤非相向面侧的两者凹下,可一面维持在下层吸收体40正面上的扩散性,一面进一步连下层吸收体40的背面侧也使体液有效地渗透。即,在下层吸收体40的背面侧配置有背片20(参照图2)。而且,通过在下层吸收体40与背片20之间设置间隙,到达背片20的体液会通过下层吸收体40的挤压线41而进一步扩散,被下层吸收体40的背面侧吸收。借此,可利用整个上层吸收体30及下层吸收体40吸收体液。
在图11(d)所示的例子中,上层吸收体30的挤压线31是使皮肤相向面侧凹下者,下层吸收体40的挤压线41是使皮肤非相向面侧凹下者。因此,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被大致无间隙地接合。如此,也可以接合成不在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之间形成间隙。
图12为显示除了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之外,还进一步具备追加吸收体70(第三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的例子。在图12的例子中,追加吸收体70配设于上层吸收体30的皮肤相向面侧,即上层吸收体30与顶片10(参照图2)之间。然而,追加吸收体70也可以配设于下层吸收体40的皮肤非相向面侧,即下层吸收体40与背片20(参照图2)之间。追加吸收体70优选为和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同样,具有多条挤压线71。如图12所示,挤压线71可以是使追加吸收体70的皮肤相向面侧凹下者,也可以是使追加吸收体70的皮肤非相向面侧凹下者。追加吸收体70的挤压线71的图案不受特别限定,可以适当适用在第1、第2及第3实施形态中所说明的挤压线的图案。再者,虽然省略图示,但除了追加吸收体70之外,也可以进一步迭合一个或多个吸收体。
以上,在本案说明书中,为了表现本发明的内容,一面参照附图,一面进行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说明。然而,本发明幷不受上述实施形态限定,当然包含精通本技术者基于本案说明书所记载的事项而显而易知的变更形态或改良形态。
例如,也可以组合形成在第1实施形态及第2实施形态中所说明的格子状图案的挤压线与在第3实施形态中所说明的延伸于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的挤压线。即,所层积的两个吸收体之中,也可以以一边的吸收体为具有多个周围被挤压线所包围的非挤压区域者,以另一边的吸收体为具有向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的多条挤压线者。例如,不仅可以在上层吸收体30上形成以图3(a)所示的方形格子状的挤压线,在下层吸收体40上形成以图9(b)所示的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多条挤压线,而且也可以是其相反。此外,例如,不仅可以在上层吸收体30上形成以图9(a)所示的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多条挤压线,在下层吸收体40上形成以图3(b)所示的斜方形格子状的挤压线,而且也可以是其相反。
〔II.第二发明〕
以下,参照图13至图26,就用于解决上述第二课题的发明(第二发明)的构造进行说明。关于第二发明,对于和上述第一发明共通的构造省略说明,主要以和上述第一发明不同的点为中心而进行说明。
〔1.第1实施形态〕
参照图13至图16,就关于第二发明的第1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关于第1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是构成作为大型的尿不湿。图13为整个吸收性物品100的俯视图,图14为概略地显示图13所示的XIV-XIV线的剖面形状。再者,在图14的剖面图方面,为了容易明白地显示吸收性物品100的构造,虽然在各种构成构件之间设置间隙而描绘,但实际上在构成构件之间是几乎不形成间隙。
如图13所示,吸收性物品100在长度方向可区分为位于穿着者腹部侧的前身1、位于穿着者背部侧的后身2、及位于前身与后身之间的下裆部3。具体地说明,吸收性物品100在其俯视上,形成可表现为葫芦型或沙漏型的形状。此点和上述第一发明共通。
此外,如图13及图14所示,吸收性物品100基本上具有透液性的顶片10、不透液性的背片20、及介于顶片与背片之间的多个吸收体30、40。在本案说明书中,以位于顶片10侧的吸收体为「上层吸收体30」(第一吸收体),以位于背片20侧的吸收体为「下层吸收体40」(第二吸收体)。如图14的剖面图所示,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重迭于其厚度方向。此外,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利用热熔接着剂等接着剂接合,以免两者的相对位置偏移。顶片10覆盖所层积的吸收体30、40的皮肤相向面侧,背片20覆盖所层积的吸收体30、40的皮肤非相向面侧。如图13及图14所示,在各吸收体30、40的周围,顶片10与背片20为热熔接着剂、热封或超音波密封等所互相接合。借此,各吸收体30、40成为被顶片10与背片20的接合部包围周围者。此外,在吸收性物品100的宽度方向左右两侧形成有一对立体皱折50。一对立体皱折50是在吸收体的左右两侧竖立者,其作为防止漏尿用的防漏壁的功能。再者,吸收性物品100也可以具备覆盖背片20的皮肤非相向面的盖片60。此等吸收性物品100的各要素(10、20、30、40、50、60)的基本构造和上述的第一发明共通。
图15(a)及(b)为将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概念性地分离幷横向排列显示的俯视图。此外,图15(c)及(d)为概略地显示XV-XV线的各吸收体30、40的剖面形状。此外,图16(a)为显示重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状态,图16(b)为概略地显示XVI-XVI线的吸收体的剖面形状。
如图13至图16所示,在上层吸收体30上形成有贯穿于厚度方向的狭缝36。在本实施形态中,狭缝36是以吸收性物品100的下裆部3为中心,形成为向长度方向延伸的细长的略椭圆形状。此外,狭缝36形成为长度方向的两端封闭的孔状。狭缝36优选为至少一部分位于吸收性物品100的下裆部3,也可以从下裆部3到前身1及后身2延伸于长度方向。
图15中以符号S1表示狭缝36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以符号S2表示宽度方向的长度(宽度)。例如,设整个上层吸收体30的长度方向的长度为100%时,狭缝36的长度S1设为20%~100%或25%~80%即可。此外,例如,设上层吸收体3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宽度)(有宽度宽的部位与窄的部位时其最小值)为100%时,狭缝36的宽度S2设为10%~50%或15%~30%即可。狭缝36为具有将体液导入下层吸收体40的功能者,所以其宽度S2优选为5mm以上。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上层吸收体30上形成有多条挤压线31。上层吸收体30的多条挤压线31(以下称为「上侧挤压线」)可通过从皮肤相向面侧与皮肤非相向面侧的两侧或任一侧将上层吸收体30部分地挤压压缩而形成。因此,在形成有上侧挤压线31的部位,上层吸收体30的吸收性材料34的密度会提高。在本实施形态中,上侧挤压线31是通过从皮肤相向面侧挤压上层吸收体30而形成。
就多条上侧挤压线31而言,在前身1侧与后身2侧的各侧设有位于宽度方向中央的中央挤压线31a、位于左方的左挤压线31b、及位于右方的右挤压线31c。在图示的例子中,形成有合计6条的挤压线。此等多条上侧挤压线31具有向上层吸收体30的长度方向延伸的部分。因此,接触上层吸收体30的体液会沿着各上侧挤压线31向长度方向扩散。更加具体地说明,前后的中央挤压线31a分别形成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其一端部到达上层吸收体30的长度方向端缘,其另一端部到达狭缝36。此外,前后的左挤压线31b与右挤压线31c包含从上层吸收体30的长度方向端缘向下裆部3侧延伸的直线部分37a、及向宽度方向的内侧倾斜延伸成连接此直线部分37a与狭缝36的倾斜部分37b。
如此,在本实施形态中,多条上侧挤压线31全部形成为连接到狭缝36。借此,由穿着者的下裆***的体液先被导入狭缝36而暂时储存后,进而沿着连接到此狭缝36的各上侧挤压线31向长度方向扩散。如此,由于狭缝36与上侧挤压线31共同形成多条扩散路线,所以整个上层吸收体30都可以吸收体液,吸收量及吸收速度提高,可更加确实地防止体液的漏出。此外,狭缝36与上侧挤压线31的一部分连接,暂时积存于狭缝36的体液容易沿着此上侧挤压线31扩散。特别是可使体液从狭缝36内部的壁面沿着上侧挤压线31扩散,所以可提高体液在上层吸收体30的扩散性。再者,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上层吸收体30上未形成向宽度方向延伸的挤压线。因此,于上层吸收体30上不存在挤压线的交点部。
此外,在下层吸收体40上也形成有多条挤压线41。下层吸收体40的多条挤压线41(以下称为「下侧挤压线」)可通过从皮肤相向面侧与皮肤非相向面侧的两侧或任一侧将下层吸收体40部分地挤压压缩而形成。因此,在形成有下侧挤压线41的部位,下层吸收体40的吸收性材料44的密度会提高。在本实施形态中,下侧挤压线41是通过从皮肤相向面侧挤压下层吸收体40而形成。
在本实施形态中,下层吸收体40的多条挤压线41分别形成为沿着吸收性物品100的宽度方向延伸。在图示的例子中,在下层吸收体40上,从前身到后身在长度方向以规则的间隔配置有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下侧挤压线41。再者,在本实施形态中,在下层吸收体40上未形成向长度方向延伸的挤压线。因此,挤压线的交点部不存在于下层吸收体40上。
此外,在图15中,以符号W表示下侧挤压线41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宽度)。下侧挤压线41是用于使接触下层吸收体40的体液向下层吸收体40的宽度方向广大扩散者。因此,设下层吸收体40的宽度方向的长度(宽度)(有宽度宽的部位与窄的部位时其最小值)为100%时,下侧挤压线41的宽度W优选为以50%~100%或70%~95%形成。此外,下侧挤压线41的宽度W优选为超过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的宽度S2(W>S2)。具体而言,下侧挤压线41的宽度W优选为对于狭缝36的宽度S2,为110%以上、150%以上、200%以上或250%以上。下侧挤压线41的宽度W相对于狭缝36的宽度S2的值的上限值不受特别限定,设定为例如10倍程度即可。
图16为显示上述的上层吸收体30及下层吸收体40迭合于厚度方向的状态。如图16所示,下层吸收体40的下侧挤压线41与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重迭。因此,体液一被导入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就会通过狭缝36而流落到下方,接触下层吸收体40的下侧挤压线41。然后,接触下层吸收体40的体液沿着下侧挤压线41向宽度方向扩散。特别是在本实施形态中,如前所述,下侧挤压线41的宽度W超过狭缝36的宽度S2。因此,通过狭缝36而接触下层吸收体40的体液会沿着下侧挤压线41向宽度方向外侧扩散,进入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间隙。借此,连上层吸收体30的背面侧(皮肤非相向面侧)也可以使其吸收体液。因此,可迅速地吸收体液,幷且其吸收量提高。
再者,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于例如穿着者采取站立姿势时,没有将体液从下裆部3向前身1侧或后身2侧垂直吸上来的能力,但上侧挤压线31或下侧挤压线41却有将体液垂直吸上来的能力。因此,通过将上侧挤压线31连接到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或将下侧挤压线41设于狭缝36的下方,可将暂时积存于狭缝36的体液向垂直方向上方吸上来,使其向前身1侧及后身2侧广大扩散。
此处,为了理解本发明的技术,具体地说明通过挤压线吸收体液的原理。当吸收体液之际,吸收体会同时发生体液通过挤压线的槽而扩大流动的第一扩散现象及因挤压线周边的密度高于挤压线以外的密度而发生毛细管现象,液体会沿着挤压线扩散的第二扩散现象的两者。第一扩散现象为动态的扩散,虽然平面内的扩散速度快,但无法期待将体液向垂直方向吸上来的效果。另一方面,起因于挤压线周围的毛细管现象的第二扩散现象,虽然扩散的液体量比第一扩散现象少,但可期待将体液沿着挤压线垂直地吸上来而扩散的效果。如此,形成于吸收体上的挤压线具有将体液向垂直方向上方吸上来的能力。再者,此处所谓垂直地吸上体液的状况,相当于在站立姿势将积存于下裆的尿向前身及后身吸上来之类的状况。
此外,大张的尿不湿的情况,吸收体的全长较长,从***位置到边缘的距离较长。若只在排尿部分将尿部分地吸掉,则不能使用整个吸收体,会因而产生反复的排尿而引起漏尿。因此,大张的尿不湿被要求将吸收体使用到边缘以吸收更大量的尿。然而,大张的尿不湿不只是总吸收量要多,而且也被要求吸收速度要快。是为了要在排尿后使穿着者可迅速地得到舒适的穿著感。此外,一般较厚的吸收体大多是重迭两层以上吸收体而制作,此情况,为了加快吸收速度,而在上层吸收体上设置狭缝的技术为习知。此外,下层吸收体也在和上层吸收体相同的位置上设置狭缝,进一步提高扩散性的技术也为习知。然而,这种狭缝虽然制作体液流动的通道或发挥体液暂时储存于其狭缝内等的效果,但在流动的去处,使体液扩散的效果却很低。于是,在本发明方面,通过一面在上层吸收体30上形成狭缝36以提高体液的扩散速度或水量,一面在下层吸收体40上形成下侧挤压线41以促进体液利用毛细管现象的扩散,使体液渗透到各吸收体30、40的广大范围。
如此,本发明利用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与下层吸收体40的下侧挤压线41两者的优点,提高体液的扩散速度、扩散量及扩散范围。因此,下层吸收体40之中至少在和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重迭的范围优选为不形成狭缝。在和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重迭的位置,若连下层吸收体40也形成狭缝,则可能会无法有效地利用下层吸收体40的下侧挤压线41扩散体液的效果。然而,本发明幷不是排除在下层吸收体40上形成狭缝的形态。
再者,如图16所示,在重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状态,上侧挤压线31与下侧挤压线41从平面方向看,至少部分地交叉。再者,所谓「从平面方向看」,是指从与顶片10或背片20相对的方向看。如此,通过将各吸收体30、40配置成彼此的挤压线31、41交差,连未形成挤压线的区域(非挤压区域)也可以使体液有效地渗透。即,沿着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扩散的体液容易被另一边的吸收体的非挤压区域吸收。因此,沿着一边的吸收体的挤压线扩散的体液难以到达端部,可有效地防止漏出到外部的事态。此外,由于可在两层的吸收体30、40的广大范围吸收体液,所以体液的吸收量提高,幷且即使长时间的穿著,也难以给予穿着者不快感。再者,通过在两层的吸收体30、40的各吸收体上形成挤压线31、41,就无需在各吸收体上密集地形成挤压线。因此,可避免各吸收体的皮肤触感***。
此处,各吸收体30、40的厚度,即非挤压区域的厚度为例如优选为5mm~20mm,特别是优选为8mm~15mm。此外,在形成有挤压线31、41的部位的各吸收体30、40的厚度优选为1mm~10mm,特别是优选为2mm~5mm。然而,当然形成有挤压线31、41的部位的厚度小于非挤压区域的厚度。例如,形成有挤压线31、41的部位的厚度相对于非挤压区域的厚度,为3%~50%,特别是优选为5%~20%。此外,各挤压线31、41的宽度优选为1mm~5mm,特别是优选为2mm~4mm。
再者,在本案的图中显示挤压线31、41通过使构成各吸收体30、40的吸收性材料34、44及芯包覆薄片35、45的两者凹下而形成的例子。然而,挤压线31、41通过至少使吸收性材料34、44压缩凹下而形成即可。即,可在压缩吸收性材料34、44而形成挤压线31、41之后,将芯包覆薄片35、45接合以包覆其吸收性材料34、44。在此意义上,挤压线31、41形成于构成各吸收体30、40的吸收性材料34、44上即可。
〔2.第2实施形态〕
接着,参照图17至图19,就关于第二发明的第2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关于第2实施形态,对于和所述的第1实施形态相同的构造省略说明,以和第1实施形态不同的构造为中心而进行说明。
图17(a)及(b)为将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概念性地分离幷横向排列显示的俯视图。此外,图17(c)及(d)为概略地显示XVII-XVII线的各吸收体30、40的剖面形状。此外,图18(a)为显示重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状态,图18(b)为概略地显示XVIII-XVIII线的吸收体的剖面形状。再者,图19为放大显示形成于上层吸收体30上的挤压线31的图案与形成于下层吸收体40上的挤压线41的图案的图。再者,在图17及图18中,概念性地只撷取显示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在图17及图18中虽然省略图示,但此处说明的第2实施形态也和所述的第1实施形态同样,至少具备顶片10与背片20,也可以进一步具备一对立体皱折50及盖片60。
如图17所示,本发明的特征之一是形成于上层吸收体30上的上侧挤压线31的图案与形成于下层吸收体40上的下侧挤压线41的图案。形成于各吸收体30、40上的挤压线31、41从平面方向看时,形成至少部分地互相交叉的图案。以下,就各挤压线31、41的图案,详细地进行说明。
如图17所示,上侧挤压线31以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形成于上层吸收体30上。此处所谓的「方形格子状的图案」,是指和长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多条挤压线与和宽度方向平行延伸的多条挤压线交叉,而区划四角形状的非挤压区域的图案。特别是在本实施形态中,上侧挤压线31的图案形成被挤压线31包围四方的非挤压区域32全部成为正方形的规则图案(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如此,在上层吸收体30方面,可以想作形成有多条上侧挤压线31、被上侧挤压线31包围周围的非挤压区域32(以下称为「上侧非挤压区域」)及上侧挤压线31交叉的交点部33(以下称为「上侧交点部」)者。
另一方面,下侧挤压线41以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形成于下层吸收体40上。此处所谓的「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是指延伸于对于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倾斜的方向的多条挤压线交叉,而区划斜方形(菱形)的非挤压区域的图案。特别是在本实施形态中,下侧挤压线41的图案形成被下侧挤压线41包围四方的非挤压区域42全部成为正斜方形(正菱形)的规则图案(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如此,在下层吸收体40方面,也可以想作形成有多条下侧挤压线41、被下侧挤压线41包围周围的非挤压区域42(以下称为「下侧非挤压区域」)及下侧挤压线41交叉的交点部43(以下称为「下侧交点部」)者。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上侧挤压线31是通过使上层吸收体30从皮肤相向面侧压缩凹下而形成。同样地,下侧挤压线41是通过使下层吸收体40从皮肤相向面侧压缩凹下而形成。因此,下层吸收体40上形成有下侧挤压线41的部位在重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状态,会在两者之间形成间隙。
图18及图19为显示重迭正方形格子状的上侧挤压线31的图案与正斜方形格子状的下侧挤压线41的图案的状态。如由各图得知,在本实施形态中,上侧非挤压区域32的面积大于下侧非挤压区域42的面积。因此,在重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时,下侧非挤压区域42(正斜方形)成为收纳于上侧非挤压区域32(正方形)的范围中。
此处,图17至图19所示的第二发明的挤压线的图案和参照图3至图5说明的第一发明的挤压线的图案为共通。因此,可将上述第一发明的挤压线的图案适用于第二发明的挤压线的图案。关于第二发明的挤压线的图案,可以引用上述第一发明的挤压线的图案的说明,省略详细的说明。
除了上述构造之外,还如图17所示,在上层吸收体30上形成有狭缝36。狭缝36是以吸收性物品100的下裆部3为中心,形成为向长度方向延伸的细长的略椭圆形状。此外,狭缝36为长度方向两端封闭的孔状。狭缝36形成于正方形格子状的上侧挤压线31的图案中,连接到多条上侧挤压线31。更加具体而言,沿着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上侧挤压线31连接到狭缝36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此外,沿着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延伸的直线状的上侧挤压线31连接到狭缝36的宽度方向的左右两端部分。因此,积存于狭缝36内部的体液会沿着上侧挤压线31向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扩散。
此外,如图18所示,在将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层积接合的状态,得知下层吸收体40的多条下侧挤压线41、多个下侧非挤压区域42及多个下侧交点部43与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重迭。首先,通过狭缝36与下侧挤压线41重迭,积存于狭缝36内的体液会沿着下侧挤压线41扩散。此外,通过狭缝36与下侧非挤压区域42重迭,可使下侧非挤压区域42直接吸收积存于狭缝36内的体液。再者,下侧交点部43可以说作为体液扩散路线枢纽的功能。因此,通过狭缝36与下侧交点部43重迭,体液会以此下侧交点部43为中心而广泛地扩散到下层吸收体40。
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与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重迭的下侧挤压线41延伸于对于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两者倾斜的方向(即斜方向)。因此,通过狭缝36而接触下侧挤压线41的体液会沿着下侧挤压线41向斜方向扩散。
再者,在本实施形态中,说明了以非挤压区域面积比较大的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形成上侧挤压线31、以非挤压区域面积比较小的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形成下侧挤压线41的例子。然而,此挤压线的图案也可以在上侧挤压线31与下侧挤压线41调换。即,也可以适用所述的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作为下侧挤压线41的图案、适用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作为上侧挤压线31的图案。
〔3.第3实施形态〕
接着,参照图20至图22,就关于第二发明的第3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关于第3实施形态,相对于和所述的第1实施形态及第2实施形态相同的构造省略说明,以和第1及第2实施形态不同的构造为中心而进行说明。
图20(a)及(b)为分离显示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图20(c)及(d)为显示XX-XX的剖面形状。图21(a)为显示重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状态,图21(b)为显示XXI-XXI的剖面形状。此外,图22为放大显示形成于上层吸收体30上的挤压线31的图案与形成于下层吸收体40上的挤压线41的图案的图。再者,在图20及图21中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此处说明的第3实施形态也和所述的第1实施形态同样,至少具备顶片10与背片20,也可以进一步具备一对立体皱折50及盖片60。
第3实施形态是形成于各吸收体30、40上的挤压线31、41的图案和第2实施形态不同。如图20至图22所示,上侧挤压线31以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形成于上层吸收体30上,下侧挤压线41以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形成于下层吸收体40上。此处所谓的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与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和在第2实施形态中说明的基本上相同。然而,在第3实施形态方面,在重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状态,形成于上层吸收体30上的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与形成于下层吸收体40上的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的相对位置关系却和第2实施形态不同。
如图21及图22所示,在第3实施形态中,在重迭各吸收体30、40的状态,上层吸收体30的上侧交点部33与下层吸收体40的下侧交点部43重迭。再者,于上层吸收体30的多个上侧交点部33之中,存在和下层吸收体40的下侧非挤压区域42的中心(对角线的交点)重迭者。特别是在上层吸收体30的上侧挤压线31的图案与下层吸收体40的下侧挤压线41的图案重迭的范围,除了形成有狭缝36的部位之外,上侧交点部33都存在于所有的下侧非挤压区域42的范围。因此,在第3实施形态中,得知除了形成有狭缝36的部位之外,上侧挤压线31都与相当于形成正方形状的下侧非挤压区域42的对角线的位置重迭。再者,在第3实施形态中,得知下侧挤压线41与上侧非挤压区域32的范围重迭。
如此,在第3实施形态中,下侧挤压线41与上侧非挤压区域32的范围重迭,上侧挤压线31及上侧交点部33与下侧非挤压区域42的范围重迭,幷且上侧交点部33与下侧交点部43重迭。因此,沿着上层吸收体30的上侧挤压线31扩散的体液会落到下层吸收体40上,被下侧非挤压区域42吸收。此外,滞留于上层吸收体30的上侧交点部33的体液会落到下层吸收体40上,通过下侧交点部43而沿着下侧挤压线41扩散。再者,沿着下层吸收体40的下侧挤压线41扩散的体液会被上层吸收体30的上侧非挤压区域32吸收。此外,下侧挤压线41也可以向上侧挤压线31的格子状图案的对角线方向扩散体液。借此,通过形成这种图案,连在以往被视为吸收时间慢的非挤压区域32、42都可以迅速地导入体液。
如此,第3实施形态的图案相较于第2实施形态的图案,可以说体液的吸收速度较快。相对于此,第2实施形态的图案相较于第3实施形态的图案,可以说体液的扩散范围较广。要采用第2实施形态的图案与第3实施形态的图案的那一个图案,考虑对吸收性物品所要求的性能后进而适当决定即可。
此外,如图21所示,在将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层积接合的状态,得知下层吸收体40的多条下侧挤压线41及多个下侧非挤压区域42与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重迭。在第3实施形态中,与狭缝36重迭的下侧挤压线41是沿着吸收性物品的宽度方向延伸。因此,通过狭缝36而接触下侧挤压线41的体液会沿着下侧挤压线41向斜方向扩散。
〔4.第4实施形态〕
接着,参照图23及图24,就关于第二发明的第4实施形态的吸收性物品进行说明。关于第4实施形态,相对于和所述的实施形态相同的构造省略说明,以和此等实施形态不同的构造为中心而进行说明。图23(a)及(b)为分离显示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图23(c)及(d)为显示XXIII-XXIII的剖面形状。图24(a)为显示重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状态,图24(b)为显示XXIV-XXIV的剖面形状。
如图23所示,在第4实施形态中,在上层吸收体30上沿着长度方向形成有此上层吸收体30分割的狭缝36。如此,狭缝36可以是从上层吸收体30长度方向的一端遍及另一端所形成者。此外,在本实施形态中,未在上层吸收体30上形成挤压线,只在下层吸收体40上形成有形成斜方形格子状图案的多条挤压线41。再者,形成于下层吸收体40上的挤压线41的图案和图17(b)所示的图案相同。
如图24所示,在重迭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状态,得知下层吸收体40的多条下侧挤压线41、多个下侧非挤压区域42及多个下侧交点部43与上层吸收体30的狭缝36重迭。与此狭缝36重迭的下侧挤压线41延伸于对于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及宽度方向的两者倾斜的方向(即斜方向)。因此,通过狭缝36而接触下侧挤压线41的体液会沿着下侧挤压线41向斜方向扩散。
〔4.吸收体的剖面形状的例〕
在所述的第1至第4实施形态中,就形成使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皮肤相向面侧凹下的挤压线31、41的例子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幷不受此限定。以下,将就各吸收体的剖面形状的别的例子进行说明。
图25为显示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的剖面形状的例子。图25所示的第二发明的构造和图11所示的第一发明的构造为共通。因此,关于第二发明,也可以适用参照图11所说明的第一发明的构造。关于图25所示的构造,则引用图11的说明,省略详细的说明。
图26为显示除了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之外,还进一步具备追加吸收体70(第三吸收体)的吸收性物品的例子。在图26的例子中,追加吸收体70配设于下层吸收体40的皮肤非相向面侧,即下层吸收体40与背片20(参照图14)之间。再者,位于下层吸收体40下层的追加吸收体70的数量不限于1个,也可以是2个以上。追加吸收体70优选为和上层吸收体30与下层吸收体40同样,具有多条挤压线71。如图26所示,挤压线71可以是使追加吸收体70的皮肤相向面侧凹下者,也可以是使追加吸收体70的皮肤非相向面侧凹下者。追加吸收体70的挤压线71的图案不受特别限定,可以适当适用在所述实施形态中所说明的挤压线的图案。
以上,在本案说明书中,为了表现本发明的内容,一面参照附图,一面进行了本发明的实施形态的说明。然而,本发明幷不受上述实施形态限定,当然包含该行业者基于本案说明书所记载的事项所为之显而易知的变更形态或改良形态。
例如,也可以组合在第1实施形态中说明的延伸于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的一个方向的挤压线与在第2实施形态及第3实施形态中说明的形成格子状图案的挤压线。即,也可以在所层积的两个吸收体之中,以一边的吸收体为具有多个周围被挤压线所包围的非挤压区域者,以另一边的吸收体为具有向长度方向或宽度方向延伸的多条挤压线者。例如,不仅可以在上层吸收体30上形成以图17(a)所示的方形格子状的挤压线,也可以在下层吸收体40上形成以图15(b)所示的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多条挤压线,而且也可以是其相反。此外,例如,不仅可以在上层吸收体30上形成以图15(a)所示的沿着长度方向延伸的多条挤压线,也可以在下层吸收体40上形成以图17(b)所示的斜方形格子状的挤压线,而且也可以是其相反。
产业上的利用可能性
本发明是关于一种尿不湿或一次性尿布等吸收性物品。在本案说明书中,虽然举关于本发明的吸收性物品为尿不湿的情况为例而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幷不限于此,也可以适用于裤型的一次性尿布、胶带型的一次性尿布或卫生巾。因此,本发明可在吸收性物品等制造业方面适当地加以利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 顶片
20 背片
30 上层吸收体(第一吸收体)
31 上侧挤压线
31a 中央挤压线
31b 左挤压线
31c 右挤压线
31d 前侧直线部
31e 后侧直线部
31f 下裆直线部
31g 前侧倾斜部
31h 后侧倾斜部
32 上侧非挤压区域
33 上侧交点部
34 吸收性材料
35 芯包覆薄片
36 狭缝
37a 直线部分
37b 倾斜部分
40 下层吸收体(第二吸收体)
41 下侧挤压线
42 下侧非挤压区域
43 下侧交点部
44 吸收性材料
45 芯包覆薄片
50 立体皱折
51 侧片
52 弹性伸缩构件
60 盖片
70 追加吸收体(第三吸收体)
71 挤压线
100 吸收性物品

Claims (12)

1.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具备透液性的顶片(10)、背片(20)、及层积配置于所述顶片(10)与所述背片(20)之间的至少两个吸收体(30、40),
所述两个吸收体(30、40)分别具有多条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该吸收体的挤压线(31、41),
所述两个吸收体(30、40)的两者,分别具有多个周围被所述挤压线(31、41)所包围的非挤压区域(32、42),
所述两个吸收体的所述挤压线(31、41)从平面方向看,至少部分地交叉,
所述两个吸收体是位于所述顶片(10)侧的第一吸收体(30)与位于所述背片(20)侧的第二吸收体(40),
所述第一吸收体(30)的所述挤压线形成为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所述第二吸收体(40)的所述挤压线形成为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
所述第二吸收体(40)的至少所述第一吸收体(30)侧的面形成有凹下的所述挤压线(41),在形成有该挤压线(41)的部位与所述第一吸收体(30)之间形成有间隙,
一边的所述吸收体的所述挤压线的至少一部分与另一边的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非挤压区域重迭,
所述两个吸收体(30、40)分别具有多个所述挤压线(31、41)交叉的交点部(33、43),
所述第一吸收体(30)的所述交点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吸收体(40)的所述非挤压区域重迭,并且
所述第一吸收体(30)的所述交点部与所述第二吸收体(40)的所述交点部至少部分地重迭。
2.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具备透液性的顶片(10)、背片(20)、及层积配置于所述顶片(10)与所述背片(20)之间的至少两个吸收体(30、40),
所述两个吸收体(30、40)分别具有多条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该吸收体的挤压线(31、41),
所述两个吸收体(30、40)的两者,分别具有多个周围被所述挤压线(31、41)所包围的非挤压区域(32、42),
所述两个吸收体的所述挤压线(31、41)从平面方向看,至少部分地交叉,
所述两个吸收体是位于所述顶片(10)侧的第一吸收体(30)与位于所述背片(20)侧的第二吸收体(40),
所述第一吸收体(30)的所述挤压线形成为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所述第二吸收体(40)的所述挤压线形成为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
所述第二吸收体(40)的至少所述第一吸收体(30)侧的面形成有凹下的所述挤压线(41),在形成有该挤压线(41)的部位与所述第一吸收体(30)之间形成有间隙,
一边的所述吸收体的所述挤压线的至少一部分与另一边的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非挤压区域重迭,
所述两个吸收体(30、40)分别具有多个所述挤压线(31、41)交叉的交点部(33、43),所述第二吸收体的非挤压区域(42)的四个交点部(43)分别与所述第一吸收体的非挤压区域(32)的四边的挤压线(31)重迭,且所述第一吸收体的交点部(33)分别与所述第二吸收体的非挤压区域(42)的中心重迭,以使所述第一吸收体(30)的所述交点部重迭的所述第二吸收体(40)的所述非挤压区域的行及列成为每隔一行及每隔一列。
3.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具备透液性的顶片(10)、背片(20)、及层积配置于所述顶片(10)与所述背片(20)之间的至少两个吸收体(30、40),
所述两个吸收体(30、40)分别具有多条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该吸收体的挤压线(31、41),
所述两个吸收体(30、40)的两者,分别具有多个周围被所述挤压线(31、41)所包围的非挤压区域(32、42),
所述两个吸收体的所述挤压线(31、41)从平面方向看,至少部分地交叉,
所述两个吸收体是位于所述顶片(10)侧的第一吸收体(30)与位于所述背片(20)侧的第二吸收体(40),
所述第一吸收体(30)的所述挤压线形成为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所述第二吸收体(40)的所述挤压线形成为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
所述第一吸收体(30)的至少所述第二吸收体(40)侧的面形成有凹下的所述挤压线(31),在形成有该挤压线(31)的部位与所述第二吸收体(40)之间形成有间隙,
一边的所述吸收体的所述挤压线的至少一部分与另一边的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非挤压区域重迭,
所述两个吸收体(30、40)分别具有多个所述挤压线(31、41)交叉的交点部(33、43),
所述第一吸收体(30)的所述交点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第二吸收体(40)的所述非挤压区域重迭,并且
所述第一吸收体(30)的所述交点部与所述第二吸收体(40)的所述交点部至少部分地重迭。
4.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具备透液性的顶片(10)、背片(20)、及层积配置于所述顶片(10)与所述背片(20)之间的至少两个吸收体(30、40),
所述两个吸收体(30、40)分别具有多条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该吸收体的挤压线(31、41),
所述两个吸收体(30、40)的两者,分别具有多个周围被所述挤压线(31、41)所包围的非挤压区域(32、42),
所述两个吸收体的所述挤压线(31、41)从平面方向看,至少部分地交叉,
所述两个吸收体是位于所述顶片(10)侧的第一吸收体(30)与位于所述背片(20)侧的第二吸收体(40),
所述第一吸收体(30)的所述挤压线形成为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所述第二吸收体(40)的所述挤压线形成为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
所述第一吸收体(30)的至少所述第二吸收体(40)侧的面形成有凹下的所述挤压线(31),在形成有该挤压线(31)的部位与所述第二吸收体(40)之间形成有间隙,
一边的所述吸收体的所述挤压线的至少一部分与另一边的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非挤压区域重迭,
所述两个吸收体(30、40)分别具有多个所述挤压线(31、41)交叉的交点部(33、43),所述第二吸收体的非挤压区域(42)的四个交点部(43)分别与所述第一吸收体的非挤压区域(32)的四边的挤压线(31)重迭,且所述第一吸收体的交点部(33)分别与所述第二吸收体的非挤压区域(42)的中心重迭,以使所述第一吸收体(30)的所述交点部重迭的所述第二吸收体(40)的所述非挤压区域的行及列成为每隔一行及每隔一列。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两个吸收体是位于所述顶片(10)侧的第一吸收体(30)与位于所述背片(20)侧的第二吸收体(40),
进一步在所述顶片(10)与所述第一吸收体(30)之间或所述背片(20)与所述第二吸收体(40)之间,具备第三吸收体(70),
所述第三吸收体(70)具有多条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该吸收体的挤压线(71)。
6.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具备透液性的顶片(10)、背片(20)、及层积配置于所述顶片(10)与所述背片(20)之间的至少两个吸收体(30、40),
所述两个吸收体是位于所述顶片(10)侧的上层吸收体(30)与位于所述背片(20)侧的下层吸收体(40),
所述上层吸收体(30)具有贯穿于该吸收体厚度方向的一条或多条狭缝(36),以及
连接到所述狭缝(36)并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该吸收体的多条挤压线(31),
所述下层吸收体(40)具有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该吸收体的多条挤压线(41),以及
周围被所述挤压线(41)所包围的多个非挤压区域(42),
所述上层吸收体(30)的所述挤压线形成为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所述下层吸收体(40)的所述挤压线形成为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
一边的所述吸收体的所述挤压线的至少一部分与另一边的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非挤压区域重迭,
所述两个吸收体(30、40)分别具有多个所述挤压线(31、41)交叉的交点部(33、43),
所述上层吸收体(30)的所述交点部的至少一部分与所述下层吸收体(40)的所述非挤压区域重迭,并且
所述上层吸收体(30)的所述交点部与所述下层吸收体(40)的所述交点部至少部分地重迭。
7.一种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具备透液性的顶片(10)、背片(20)、及层积配置于所述顶片(10)与所述背片(20)之间的至少两个吸收体(30、40),
所述两个吸收体是位于所述顶片(10)侧的上层吸收体(30)与位于所述背片(20)侧的下层吸收体(40),
所述上层吸收体(30)具有贯穿于该吸收体厚度方向的一条或多条狭缝(36),以及
连接到所述狭缝(36)并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该吸收体的多条挤压线(31),
所述下层吸收体(40)具有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该吸收体的多条挤压线(41),以及
周围被所述挤压线(41)所包围的多个非挤压区域(42),
所述上层吸收体(30)的所述挤压线形成为正方形格子状的图案,所述下层吸收体(40)的所述挤压线形成为正斜方形格子状的图案,
一边的所述吸收体的所述挤压线的至少一部分与另一边的所述吸收体的所述非挤压区域重迭,
所述两个吸收体(30、40)分别具有多个所述挤压线(31、41)交叉的交点部(33、43),所述下层吸收体(40)的非挤压区域(42)的四个交点部(43)分别与所述上层吸收体(30)的非挤压区域(32)的四边的挤压线(31)重迭,且所述上层吸收体(30)的交点部(33)分别与所述下层吸收体(40)的非挤压区域(42)的中心重迭,以使所述上层吸收体(30)的所述交点部重迭的所述下层吸收体(40)的所述非挤压区域的行及列成为每隔一行及每隔一列。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吸收体(30)的所述狭缝(36)与所述下层吸收体(40)的所述挤压线(41)的至少一部分重迭。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吸收体(30)的所述狭缝(36)为延伸于所述吸收性物品的长度方向者,
所述狭缝(36)与所述下层吸收体(40)的所述挤压线(41)之中沿着所述吸收性物品宽度方向延伸的挤压线、或沿着对于所述长度方向倾斜的方向延伸的挤压线重迭。
10.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所述上层吸收体(30)的所述狭缝(36)与所述下层吸收体(40)的所述非挤压区域(42)的至少一部分重迭。
11.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层吸收体(30)的所述狭缝(36)与所述下层吸收体(40)的所述交点部(43)重迭。
12.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吸收性物品,其特征在于,在所述背片(20)与所述下层吸收体(40)之间进一步具备一个或多个追加吸收体(70),
所述多个追加吸收体(70)的至少一个具有多条在厚度方向上凹入该吸收体的挤压线(71)。
CN201780008622.0A 2016-02-01 2017-01-16 吸收性物品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0169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17454A JP6380419B2 (ja) 2016-02-01 2016-02-01 吸収性物品
JP2016-017454 2016-02-01
JP2016-020301 2016-02-04
JP2016020301A JP6380421B2 (ja) 2016-02-04 2016-02-04 吸収性物品
PCT/JP2017/001270 WO2017135022A1 (ja) 2016-02-01 2017-01-16 吸収性物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601694A CN108601694A (zh) 2018-09-28
CN108601694B true CN108601694B (zh) 2021-07-13

Family

ID=5949952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8622.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601694B (zh) 2016-02-01 2017-01-16 吸收性物品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CN (1) CN108601694B (zh)
HK (1) HK1255015A1 (zh)
RU (1) RU2734587C2 (zh)
TW (1) TWI642416B (zh)
WO (1) WO201713502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7086730B2 (ja) 2018-06-04 2022-06-20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7498602B2 (ja) 2020-06-19 2024-06-12 日本製紙クレシア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N217186765U (zh) * 2021-01-26 2022-08-16 王子控股株式会社 吸收性物品的制造装置及吸收性物品
WO2023073497A1 (en) * 2021-10-29 2023-05-04 3M Innovative Properties Company Absorbent web and article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9676A (en) * 1984-04-04 1991-12-03 Kao Corporation Sanitary article
JP2010200968A (ja) * 2009-03-03 2010-09-16 Oji Nepia Co Ltd 吸収性物品
JP2011125537A (ja) * 2009-12-18 2011-06-30 Hakujuji Co Ltd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2014210038A (ja) * 2013-04-18 2014-11-13 日本製紙クレシア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N204428284U (zh) * 2013-12-20 2015-07-01 花王株式会社 一次性尿布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50096615A1 (en) * 2003-10-31 2005-05-05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Absorbent article with segmented absorbent structure
US7947864B2 (en) * 2004-01-07 2011-05-24 Kimberly-Clark Worldwide, Inc. Low profile absorbent pantiliner
JP5897829B2 (ja) * 2011-07-01 2016-03-30 ユニ・チャーム株式会社 使い捨て着用物品
JP5997943B2 (ja) * 2012-06-11 2016-09-28 花王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147527B2 (ja) * 2013-03-07 2017-06-14 日本製紙クレシア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JP6047606B2 (ja) * 2015-03-16 2016-12-21 大王製紙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069676A (en) * 1984-04-04 1991-12-03 Kao Corporation Sanitary article
JP2010200968A (ja) * 2009-03-03 2010-09-16 Oji Nepia Co Ltd 吸収性物品
JP2011125537A (ja) * 2009-12-18 2011-06-30 Hakujuji Co Ltd 使い捨て吸収性物品
JP2014210038A (ja) * 2013-04-18 2014-11-13 日本製紙クレシア株式会社 吸収性物品
CN204428284U (zh) * 2013-12-20 2015-07-01 花王株式会社 一次性尿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1728312A (zh) 2017-08-16
WO2017135022A1 (ja) 2017-08-10
RU2018130473A3 (zh) 2020-04-23
TWI642416B (zh) 2018-12-01
RU2734587C2 (ru) 2020-10-20
RU2018130473A (ru) 2020-03-03
CN108601694A (zh) 2018-09-28
HK1255015A1 (zh) 2019-08-0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782772B1 (ko) 흡수성 물품
EP1864635A1 (en) Absorbent article
US20110106036A1 (en) Absorbent product
JP6399306B2 (ja) 吸収性物品
JP5546441B2 (ja) 吸収性物品
KR101782763B1 (ko) 흡수성 물품
CN108601694B (zh) 吸收性物品
JP4359020B2 (ja) 生理用ナプキン
JP6116942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840949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380421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380419B2 (ja) 吸収性物品
CN203988672U (zh) 一种一次性吸收物品
JP6859988B2 (ja) 吸収性物品
TWI729057B (zh) 吸收性物品
JP6827493B2 (ja) 吸収性物品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42518B2 (ja) 吸収性物品
WO2023112760A1 (ja) 吸収性物品
CN203988673U (zh) 一种一次性吸收物品
WO2023112759A1 (ja) 吸収性物品
JP7236233B2 (ja) 吸収性物品
JP6476872B2 (ja) 吸収性物品
CN203988674U (zh) 一种一次性吸收物品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1255015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10713

Termination date: 2022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