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556918B - 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 - Google Patents

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556918B
CN108556918B CN201810698027.0A CN201810698027A CN108556918B CN 108556918 B CN108556918 B CN 108556918B CN 201810698027 A CN201810698027 A CN 201810698027A CN 108556918 B CN108556918 B CN 10855691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wheelbase
front wheel
wheel support
rear whee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69802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556918A (zh
Inventor
袁泉
邓景山
李涛
景小锋
邱晓欢
邬宗颉
陈选民
高邓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Guangzhou Railway Polytechnic
Original Assignee
Guangzhou Railway Polytechni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Guangzhou Railway Polytechnic filed Critical Guangzhou Railway Polytechnic
Priority to CN20181069802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556918B/zh
Publication of CN1085569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569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5569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5569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1/00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 B62D21/14Understructures, i.e. chassis frame on which a vehicle body may be mounted of adjustable length or width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andcart (AREA)
  • Steering-Linkage Mechanisms And Four-Wheel Stee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包括机架、轴距调节机构、前轮支撑件和后轮支撑件,所述前轮支撑件能够与前轮转动连接,所述后轮支撑件能够与后轮转动连接,所述前路支撑件和所述后轮支撑件均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前轮支撑件通过所述轴距调节机构与所述机架连接,和/或所述后轮支撑件通过所述轴距调节机构与所述机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前轮的轴线与所述后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通过调节前轮轴线与后轮轴线之间的间距,以适应不同规格架车机的需求,提高所述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的适用范围。

Description

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检修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
背景技术
车辆维修过程中,工艺转向架主要用于待维修车辆的运输和支撑。因此工艺转向架结构的合理设置直接决定着车辆检修的可靠性和效率。架车机则用于车辆维修过程中对车辆的支撑,一般在使用过程中,利用工艺转向架将待维修车辆运输到合适位置,然后利用架车机通过工艺转向架将待维修车辆架起。但是基于待维修车辆和架车机型号的不同,对于工艺转向架的尺寸要求不一样,一般的工艺转向架只适用于特定型号的车辆和架车机,适用范围较窄,造成资源的浪费。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本发明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缺陷,提供一种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
其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包括机架、轴距调节机构、前轮支撑件和后轮支撑件,所述前轮支撑件能够与前轮转动连接,所述后轮支撑件能够与后轮转动连接,所述前路支撑件和所述后轮支撑件均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前轮支撑件通过所述轴距调节机构与所述机架连接,和/或所述后轮支撑件通过所述轴距调节机构与所述机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前轮的轴线与所述后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主要通过所述轴距调节机构的设置,来实现前轮的轴线和后轮的轴线之间间距的调节,以适应不同规格架车机的需求,提高所述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的适用范围。具体地,在前轮支撑件与机架之间设置所述轴距调节机构,和/或在所述后轮支撑件与机架之间设置所述轴距调节机构,通过轴距调节机构调节前轮支撑和/或后轮支撑件与机架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前轮支撑件与后轮支撑件之间间距的调节,最终达到前轮轴线与后轮轴线之间间距的调节。
进一步地,所述轴距调节机构包括导向壳体和滑块,所述导向壳体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前轮支撑件或后轮支撑件连接,所述导向壳体内形成有导向槽,所述滑块滑动安装在所述导向槽内,所述导向槽沿垂直于前轮轴线的方向分布。
进一步地,所述轴距调节机构还包括螺杆,所述滑块设有与所述螺杆的外螺纹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沿垂直于前轮轴线的方向分布,所述螺杆安装在所述螺纹孔中,所述螺杆的一端穿过所述导向壳体,且与所述导向壳体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壳体上被所述螺杆穿过的板为前封板,所述螺杆与所述前封板之间设有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所述螺杆与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连接,所述前封板与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连接。
进一步地,所述螺杆与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过盈配合,所述前封板与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所述螺杆从所述导向槽中穿出所述前封板的一端为主动端,所述主动端的断面为六边形。
进一步地,所述滑块设有第一辅助槽和第二辅助槽,所述第一辅助槽和所述第二辅助槽均与所述螺纹孔导通,所述第一辅助槽和第二辅助槽分别位于所述螺纹孔的两侧,所述螺杆依次穿设在所述第一辅助槽、螺纹孔和第二辅助槽中。
进一步地,所述第一辅助槽和所述第二辅助槽均为圆柱形槽,所述圆柱形槽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螺杆的外径。
进一步地,所述导向壳体的一侧为第一开口,所述滑块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前轮支撑件或后轮支撑件连接,所述导向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板为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导向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导向侧板,两个所述导向侧板与所述顶板围成所述导向槽,所述导向侧板的内侧面设有导向条,所述导向条沿垂直于前轮轴线的方向分布,所述滑块上与所述导向侧板相对的侧面设有导向凹槽,所述导向凹槽与所述导向条匹配。
进一步地,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还包括前轮和后轮,所述前轮支撑件和后轮支撑件均为轮箱,所述前轮和后轮分别安装在对应的轮箱中,所述轮箱设有供前轮或后轮突出的第二开口,所述轮箱上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的板为连接板,所述轴距调节机构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的部分剖视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轴距调节机构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A处的局部放大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滑块的剖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滑块的左视图;
图7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导向壳体的剖视图;
图8为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导向壳体另一视角的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0、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11、机架,12、前轮支撑件,121、第二开口, 13、轴距调节机构,131、导向壳体,1311、导向槽,1312、前封板,1313、第一开口,1314、顶板,1315、导向侧板,1316、导向条,132、滑块,1321、第一辅助槽,1322、第二辅助槽,1323、螺纹孔,1324、导向凹槽,133、螺杆, 1331、主动端,134、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4、前轮。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便于理解本发明,下面将参照相关附图对本发明进行更全面的描述。附图中给出了本发明的较佳实施方式。但是,本发明可以以许多不同的形式来实现,并不限于本文所描述的实施方式。相反地,提供这些实施方式的目的是使对本发明的公开内容理解的更加透彻全面。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连接”另一个元件,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垂直的”、“水平的”、“左”、“右”以及类似的表述只是为了说明的目的,并不表示是唯一的实施方式。
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本文中在本发明的说明书中所使用的术语只是为了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不是旨在于限制本发明。本文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
本发明中所述“第一”、“第二”不代表具体的数量及顺序,仅仅是用于名称的区分。
如图1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提供了一种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10,包括机架11、轴距调节机构13、前轮支撑件12和后轮支撑件(图中未示出),所述前轮支撑件12能够与前轮14转动连接,所述后轮支撑件能够与后轮转动连接,所述前路支撑件和所述后轮支撑件均与所述机架11连接,所述前轮支撑件12 通过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与所述机架11连接,和/或所述后轮支撑件通过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与所述机架11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前轮14的轴线与所述后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
上述方案提供了一种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10,主要通过所述轴距调节机构 13的设置,来实现前轮14的轴线和后轮的轴线之间间距的调节,以适应不同规格架车机的需求,提高所述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10的适用范围。具体地,在前轮支撑件12与机架11之间设置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和/或在所述后轮支撑件与机架11之间设置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通过轴距调节机构13调节前轮支撑件12和/或后轮支撑件与机架11之间的相对位置,实现前轮支撑件12与后轮支撑件之间间距的调节,最终达到前轮14轴线与后轮轴线之间间距的调节。
具体地,在车辆维修过程中,通过所述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10承载待维修车辆,将待维修车辆运输到合适位置,通过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调节前轮14 和后轮之间的轴距,使得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10的前轮14和后轮之间的轴距符合架车机尺寸的需求,然后架车机通过所述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10支撑待维修车辆。
而且,设置在所述机架11与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之间的轴距调节机构13主要通过实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相对于机架11的移动,使得前轮14和后轮之间的轴距发生变化。具体地,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可以是齿轮齿条啮合机构,将齿条与机架11连接,齿轮架设在所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上,然后通过齿轮和齿条之间的啮合,调节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与机架11之间的相对位置。或者所述轴距调节结构可以是包含有液压缸的传动机构,将液压缸的缸体与机架11连接,将液压缸的活塞杆与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连接,然后在液压缸与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之间设置移动副,通过液压缸的伸缩过程带动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相对于液压缸滑动,最终实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与机架11之间相对位置的改变,从而使得前轮14与后轮之间的轴距发生变化,适应架车机的需求。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2和图3所示,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包括导向壳体131和滑块132,所述导向壳体131与所述机架11连接,所述滑块132 与所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连接,所述导向壳体131内形成有导向槽 1311,所述滑块132滑动安装在所述导向槽1311内,所述导向槽1311沿垂直于前轮14轴线的方向分布。
具体在使用过程中,基于所述导向壳体131与所述机架11连接,所述滑块 132与所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连接,因此滑块132在所述导向槽1311 中滑动时则带动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相对于机架11移动。而且为保障所述滑块132的滑动过程,能够导致前轮14与后轮之间轴距的变化,将所述导向槽1311沿垂直于前轮14轴线的方向分布。而具体地,所述滑块132如何获得滑动动力来实现移动过程,一方面可以直接相对于机架11推动前轮支撑件12 或后轮支撑件,而基于所述导向槽1311和滑块132之间形成的移动副来实现滑动过程,另一方面可以通过其他动力或传动机构通过直接调节滑块132在所述导向槽1311中的位置,即通过滑块132在导向槽1311中的滑动来带动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相对于机架11移动。
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还包括螺杆 133,所述滑块132设有与所述螺杆133的外螺纹配合的螺纹孔1323,所述螺纹孔1323沿垂直于前轮14轴线的方向分布,所述螺杆133安装在所述螺纹孔1323 中,所述螺杆133的一端穿过所述导向壳体131,且与所述导向壳体131连接。
如此,在使用过程中通过所述螺杆133的旋转,所述滑块132会相对于所述螺杆133移动,而所述滑块132与所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连接,所述螺杆133穿过导向壳体131与导向壳体131连接。因此所述滑块132相对于所述螺杆133的滑动最终传递给机架11和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实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与机架11之间的相对移动。而且,所述导向槽1311 和螺杆133均沿垂直于前轮14轴线的方向分布,如此,螺杆133与滑块132之间的相对移动将导致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相对于机架11在沿垂直于前轮14轴线的方向上的移动,从而实现前轮14与后轮之间轴距的调节。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通过螺杆133的旋转在实现滑块132移动的过程中,通过导向壳体131与螺杆133之间的连接,在螺杆133与滑块132之间相对移动时,实现机架11与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之间的相对移动。而所述螺杆133处于旋转状态,同时螺杆133需要带动导向壳体131移动,为实现这一过程可以将导向壳体131上与螺杆133连接的板材设置为圆盘形,然后在导向壳体131上设置与圆盘形相匹配的圆形凹槽,如此与螺杆133连接的板材既能够随着螺杆133旋转,不影响导向壳体131与机架11之间的连接,又能够通过圆盘形的板材与对应圆形凹槽之间的配合带动导向壳体131相对于滑块132滑动,从而实现机架11与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之间的相对移动。
或者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3和4所示,所述导向壳体131上被所述螺杆 133穿过的板为前封板1312,所述螺杆133与所述前封板1312之间设有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34,所述螺杆133与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34的内圈连接,所述前封板1312与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34的外圈连接。通过在螺杆133和前封板1312之间设置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34既满足了所述螺杆133旋转的需求,同时也使得所述螺杆133相对于滑块132的移动能够转换为导向壳体131相对于滑块132的移动,从而实现机架11与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之间的相对移动,最终实现前轮14与后轮之间轴距的调节。
进一步地,为提高所述螺杆133与所述导向壳体131之间运动过程的可靠性,如图4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杆133与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34的内圈过盈配合,所述前封板1312与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134的外圈过盈配合。
进一步地,上述方案中通过所述螺杆133的旋转过程来实现机架11与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之间相对位置的调节,而为提高所述螺杆133上作用力的有效性,以及方便实际操作过程的便利性,如图2和图3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螺杆133从所述导向槽1311中穿出所述前封板1312的一端为主动端1331,所述主动端1331的断面为六边形。在使用过程中,利用六角扳手套在所述主动端1331,然后旋转所述螺杆133,实现滑块132与螺杆133之间的相对滑动。而且具体地,为提高螺杆133与滑块132之间滑动的可靠性,以及在移动到目标位置后滑块132与螺杆133之间相对位置保持固定的可靠性,将所述螺杆133上的外螺纹设置为右旋的梯形螺纹,同理所述滑块132中的螺纹孔 1323采用与所述外螺纹匹配的形状。当通过旋转螺杆133实现前轮14与后轮之间轴距调节后,所述螺杆133的外螺纹与所述滑块132的螺纹孔1323之间为实现自锁功能,从而保障前轮14与后轮之间轴距的固定。
进一步地,如图5和图6所示,在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滑块132设有第一辅助槽1321和第二辅助槽1322,所述第一辅助槽1321和所述第二辅助槽1322 均与所述螺纹孔1323导通,所述第一辅助槽1321和第二辅助槽1322分别位于所述螺纹孔1323的两侧,所述螺杆133依次穿设在所述第一辅助槽1321、螺纹孔1323和第二辅助槽1322中。通过设置所述第一辅助槽1321和所述第二辅助槽1322在满足螺杆133与滑块132之间螺纹配合的情况下,降低了所述滑块132 的重量,使得整个机构更加轻便。而且所述螺杆133依次穿设在所述第一辅助槽1321、螺纹孔1323和第二辅助槽1322中,如此所述螺杆133与螺纹孔1323 之间啮合的长度减小,使得所述螺杆133的操作过程更加灵活。具体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第一辅助槽1321和所述第二辅助槽1322 均为圆柱形槽,所述圆柱形槽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螺杆133的外径。
进一步地,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7和图8所示,所述导向壳体131的一侧为第一开口1313,如图2所示,所述滑块132通过所述第一开口1313与所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连接,所述导向壳体131上与所述第一开口1313 相对的板为顶板1314,如图1所示,所述顶板1314与所述机架11连接,如图 7和图8所示,所述导向壳体131还包括相对设置的导向侧板1315,两个所述导向侧板1315与所述顶板1314围成所述导向槽1311,所述导向侧板1315的内侧面设有导向条1316,所述导向条1316沿垂直于前轮14轴线的方向分布,如图5和图6所示,所述滑块132上与所述导向侧板1315相对的侧面设有导向凹槽1324,所述导向凹槽1324与所述导向条1316匹配。
所述导向条1316和所述导向凹槽1324的设置,对所述滑块132在所述导向槽1311中的滑动起到导向和限位作用。具体地,基于所述导向壳体131设有所述第一开口1313,以便于所述滑块132与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之间的连接,而所述导向条1316和所述导向凹槽1324的设置,确保了所述滑块132 在所述导向槽1311中滑动时不会从所述导向壳体131中脱离。当然若只考虑所述滑块132在所述导向槽1311中滑动,则直接将所述导向槽1311设计为矩形槽,将滑块132设计为断面与矩形槽的断面一致的矩形块即可。
进一步地,上述各个方案中通过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来实现机架11与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在沿垂直于前轮14轴线的方向上的调节,而所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主要用于相应车轮的支撑,将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与机架11之间相对位置的调节转化为机架11与车轮之间相对位置的调节,从而实现前轮14与后轮之间轴距的调节。具体地,所述前轮支撑件12或后轮支撑件可以是对车轮起支撑作用的杆件,或者如图1和图2所示,所述轴距调节工艺转向架还包括前轮14和后轮,所述前轮支撑件12和后轮支撑件均为轮箱,所述前轮14和后轮分别安装在对应的轮箱中,所述轮箱设有供前轮14 或后轮突出的第二开口121,所述轮箱上与所述第二开口121相对的板为连接板,所述轴距调节机构13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具体在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10中前轮14与后轮成对出现,上述各个方案中所述的轴距调节结构则实现了前轮14和后轮之间轴距的调节,从而使得所述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10使用不同型号的架车机。而且为提高轴距调节的可靠性,可以在需要调节轴距的前轮14和后轮上均采用上述各个方案所述的轴距调节机构13,在使用过程中,通过同时对前轮14和后轮上的轴距调节机构13进行操作,最终实现前轮14和后轮之间轴距的调节。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6)

1.一种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其特征在于,包括机架、轴距调节机构、前轮支撑件和后轮支撑件,所述前轮支撑件能够与前轮转动连接,所述后轮支撑件能够与后轮转动连接,所述前轮支撑件和所述后轮支撑件均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前轮支撑件通过所述轴距调节机构与所述机架连接,和/或所述后轮支撑件通过所述轴距调节机构与所述机架连接,用于调节所述前轮的轴线与所述后轮的轴线之间的距离;
所述轴距调节机构包括导向壳体和滑块,所述导向壳体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滑块与所述前轮支撑件或后轮支撑件连接,所述导向壳体内形成有导向槽,所述滑块滑动安装在所述导向槽内,所述导向槽沿垂直于前轮轴线的方向分布;
所述轴距调节机构还包括螺杆,所述滑块设有与所述螺杆的外螺纹配合的螺纹孔,所述螺纹孔沿垂直于前轮轴线的方向分布,所述螺杆安装在所述螺纹孔中,所述螺杆的一端穿过所述导向壳体,且与所述导向壳体连接;
所述导向壳体上被所述螺杆穿过的板为前封板,所述螺杆与所述前封板之间设有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所述螺杆与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连接,所述前封板与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连接;
所述导向壳体的一侧为第一开口,所述滑块通过所述第一开口与所述前轮支撑件或后轮支撑件连接,所述导向壳体上与所述第一开口相对的板为顶板,所述顶板与所述机架连接,所述导向壳体还包括相对设置的导向侧板,两个所述导向侧板与所述顶板围成所述导向槽,所述导向侧板的内侧面设有导向条,所述导向条沿垂直于前轮轴线的方向分布,所述滑块上与所述导向侧板相对的侧面设有导向凹槽,所述导向凹槽与所述导向条匹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与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内圈过盈配合,所述前封板与所述双向推力角接触球轴承的外圈过盈配合。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螺杆从所述导向槽中穿出所述前封板的一端为主动端,所述主动端的断面为六边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滑块设有第一辅助槽和第二辅助槽,所述第一辅助槽和所述第二辅助槽均与所述螺纹孔导通,所述第一辅助槽和第二辅助槽分别位于所述螺纹孔的两侧,所述螺杆依次穿设在所述第一辅助槽、螺纹孔和第二辅助槽中。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辅助槽和所述第二辅助槽均为圆柱形槽,所述圆柱形槽的直径大于等于所述螺杆的外径。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前轮和后轮,所述前轮支撑件和后轮支撑件均为轮箱,所述前轮和后轮分别安装在对应的轮箱中,所述轮箱设有供前轮或后轮突出的第二开口,所述轮箱上与所述第二开口相对的板为连接板,所述轴距调节机构与所述连接板连接。
CN201810698027.0A 2018-06-29 2018-06-29 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 Active CN1085569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98027.0A CN108556918B (zh) 2018-06-29 2018-06-29 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698027.0A CN108556918B (zh) 2018-06-29 2018-06-29 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56918A CN108556918A (zh) 2018-09-21
CN108556918B true CN108556918B (zh) 2024-02-13

Family

ID=635553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698027.0A Active CN108556918B (zh) 2018-06-29 2018-06-29 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55691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5120B (zh) * 2021-06-16 2022-11-11 和皓自控技术(上海)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人行通道闸口用停车场车牌识别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3681A (en) * 1981-01-05 1983-05-17 Walters Charles J Automobile dolly
CN1460613A (zh) * 2003-06-17 2003-12-10 武汉大学 一种轴距可调汽车
JP2005075105A (ja) * 2003-08-29 2005-03-24 East Japan Railway Co 鉄道用搬送台車
CN201151426Y (zh) * 2007-12-11 2008-11-19 凯迈(洛阳)测控有限公司 可变轴距车体
JP2012086832A (ja) * 2010-09-23 2012-05-10 Nippon Sharyo Seizo Kaisha Ltd 鉄道車両用台車の組立方法
CN107559562A (zh) * 2017-08-21 2018-01-09 中冠创新(北京)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滑移转向的摄影小车
CN208429149U (zh) * 2018-06-29 2019-01-25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机械学校) 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383681A (en) * 1981-01-05 1983-05-17 Walters Charles J Automobile dolly
CN1460613A (zh) * 2003-06-17 2003-12-10 武汉大学 一种轴距可调汽车
JP2005075105A (ja) * 2003-08-29 2005-03-24 East Japan Railway Co 鉄道用搬送台車
CN201151426Y (zh) * 2007-12-11 2008-11-19 凯迈(洛阳)测控有限公司 可变轴距车体
JP2012086832A (ja) * 2010-09-23 2012-05-10 Nippon Sharyo Seizo Kaisha Ltd 鉄道車両用台車の組立方法
CN107559562A (zh) * 2017-08-21 2018-01-09 中冠创新(北京)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采用滑移转向的摄影小车
CN208429149U (zh) * 2018-06-29 2019-01-25 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广州铁路机械学校) 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556918A (zh) 2018-09-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862050B (zh) 一种物流夹抱机
CN201816496U (zh) 全方位运动装弹车
CN109821931B (zh) 基于挖掘机技术平台的铁路货车门框及边门一体式整形机
CN105280416A (zh) 一种t型灭弧室组件对接工装
CN108556918B (zh) 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
CN201330137Y (zh) 双螺杆升降平台
CN106044640A (zh) 一种带梳齿的全方位移动和高低升降的搬运agv小车
CN209958860U (zh) 分体式自适应浮动车搬运器
CN117884875A (zh) 一种中心螺栓装配用旋拧装置
CN207329439U (zh) 一种机架移动装置
CN216269184U (zh) 一种带有车头稳定机构的高空作业车
CN213768792U (zh) 动力电机与驱动桥合装机构
CN213875021U (zh) 一种导轨伸缩式煤炭采样装置
CN213053421U (zh) 一种焊接移动小车的行走机构
CN212220365U (zh) 一种多向行驶转运车的驱动轮机构
CN110510122B (zh) 一种载荷安装车六自由度调节机构
CN208429149U (zh) 轴距可调工艺转向架
CN110085785B (zh) 一种密封材料压缩高度可调的电池包壳体
CN206569978U (zh) 一种印式复合滚轮装置
CN102101437A (zh) 一种桥梁检测作业车行走驱动与支承装置
CN112320555A (zh) 一种重载吊臂滑移装置
CN107472798A (zh) 一种机架移动装置
CN112373507B (zh) 一种高速列车辅助减速装置
CN205096273U (zh) 一种上卸卷小车传动装置
CN216271676U (zh) 一种盘类零件用自动化上料***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Inventor after: Yuan Quan

Inventor after: Deng Jingshan

Inventor after: Li Tao

Inventor after: Jing Xiaofeng

Inventor after: Qiu Xiaohuan

Inventor after: Wu Zongjia

Inventor after: Chen Xuanmin

Inventor after: Gao Dengbo

Inventor before: Yuan Quan

Inventor before: Li Tao

Inventor before: Qiu Xiaohuan

Inventor before: Wu Zongjia

Inventor before: Chen Xuanmin

Inventor before: Gao Dengbo

CB03 Change of inventor or designer inform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