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96170B - 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96170B
CN108496170B CN201780008004.6A CN201780008004A CN108496170B CN 108496170 B CN108496170 B CN 108496170B CN 201780008004 A CN201780008004 A CN 201780008004A CN 108496170 B CN108496170 B CN 10849617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user
terminal device
feature information
authentication
distance ran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8000800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96170A (zh
Inventor
辛志华
游博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49617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9617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9617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9617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31User authentication
    • G06F21/32User authentication using biometric data, e.g. fingerprints, iris scans or voiceprint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1/00Security arrangements for protecting computers, components thereof, programs or data against unauthorised activity
    • G06F21/30Authentication, i.e. establishing the identity or authorisation of security principals
    • G06F21/45Structures or tools for the administration of authent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6Human faces, e.g. facial parts, sketches or expressions
    • G06V40/172Classification, e.g. identification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VIMAGE OR VIDEO RECOGNITION OR UNDERSTANDING
    • G06V40/00Recognition of biometric, human-related or animal-related patterns in image or video data
    • G06V40/10Human or animal bodies, e.g. vehicle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Body parts, e.g. hands
    • G06V40/18Eye characteristics, e.g. of the iris
    • G06V40/197Matching; Classif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Software System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Ophthalmology & Optometry (AREA)
  • Oral & Maxillofacial Surgery (AREA)
  • Collating Specific Patterns (AREA)
  • Telephone Func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执行的方法可包括: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一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然后对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执行第一身份验证,第一特征信息,包括:面部特征信息或者语音特征信息或者行为特征信息;当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时,终端设备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对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第二特征信息,包括:虹膜特征信息,第二距离范围小于第一距离范围。

Description

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本申请要求于2017年1月19日提交中国专利局、申请号为201710044673.0、发明名称为“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的中国专利申请的优先权,其全部内容通过引用结合在本申请中。
技术领域
本申请实施例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最近虹膜识别正成为热点技术,虹膜识别具有精度高和非接触式的便捷性特点,正在扩展到移动设备等用户身份验证和授权的应用程序。
尽管虹膜识别与其他的识别方式有很大的优势,但虹膜识别在扫描仪应用上还存在如下的缺陷:现有技术中虹膜识别用户需要调整自己的头或眼睛的位置,以适应相机捕捉图像,甚至需要用户去掉眼镜才能采集到虹膜信息。
虹膜识别是一种高度安全的生物识别方法,使用数学模式识别技术识别个人眼睛的一个或两个虹膜(瞳孔周围的环形图案)的视频图像,其复杂图案是独特的、稳定的。目前,虹膜识别要求用户的眼睛位置距离虹膜相机
Figure GDA0002725776270000011
目前,大多数部署的虹膜识别***都从近红外(Near Infrared,NIR)成像获取虹膜图像,因为它可以阻挡来自明亮的周围环境光在角膜镜面上的反射,只允许来自窄带照射器的那些NIR波长回到虹膜摄像机,从而可以提供一个更好的图像用于识别。
为了获得高的识别精度,当前的虹膜识别解决方案只能使用低的错误率以避免错误地接受未经授权的用户。在采用低错误率的情况下,现有技术中的虹膜识别解决方案还存在如下的问题:1)、在低错误率的要求下需要使用的较长时间去识别授权用户。2)、为了获得高精度,用户不能戴隐形眼镜、眼镜、眼泪、长长的睫毛,以便让虹膜相机得到和采样时的纯映像一样,这增加了对用户的限制,给用户带来不便。3)、还要求用户实时的调整眼睛位置,才能够采集到更全面的虹膜图像。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能够在识别用户时降低对用户的要求,并且可以提高整体的识别精度。
第一方面,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在终端设备中执行,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触发如下的动态识别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一距离范围内时,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述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执行第一身份验证,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包括:面部特征信息或者语音特征信息或者行为特征信息;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时,所述终端设备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所述第二特征信息,包括:虹膜特征信息,所述第二距离范围小于所述第一距离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距离范围小于第一距离范围,因此可以在用户距离终端设备较远时,先对用户作初步的第一身份验证,以补偿整体的识别精度,在该用户通过第一身份验证之后,再以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进行第二身份验证,从而更容易识别出用户,降低第二身份验证的识别时长。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用户没有太多的要求,不需要调整眼睛位置,也不需要用户除去隐形眼镜、眼镜、眼泪、长长的睫毛等,对于用户而言不需要做任何特定动作,也不需要输入任何信息,从而可以实现无感识别,并且通过第一身份验证和第二身份验证的相互结合,可以提高对用户的整体识别精度。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失败时,所述终端设备减小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减小后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身份验证为初步识别,在初步识别用户失败之后,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对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进行动态调整,需要减小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使得第二身份验证更难识别出用户,其中默认门限是第二身份验证所采用的识别门限。通常默认门限越大,用户通过第二身份验证的可能性越大,即识别成功率越高,存在识别错误的概率越大,安全性越低。默认门限越小,用户通过第二身份验证的可能性越小,即识别成功率越低,存在识别错误的概率越小,因此安全性越高。将默认门限的等级减小,识别成功率越低,存在识别错误的概率越小,从而可以保证第二身份验证的识别精度,给用户带来更安全的体验。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减小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包括:所述终端设备设置用于增大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误拒绝率FRR的第一阈值级别。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FAR减小且FRR增大的调整,可以完成对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向减小的方向调整。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失败时,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进行第二身份验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不对默认门限进行调整,终端设备保持第二身份验证采用的原有的默认门限,直接使用该默认门限对用户进行第二身份验证,从而无需修改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简化终端设备的执行流程。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包括:所述终端设备设置用于减小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FRR的第二阈值级别。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FAR增大且FRR减少的调整,可以完成对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向增大的方向调整。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默认门限包括: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FRR和FAR相等时的识别门限等级。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FRR和FAR相等时,第二身份验证会有最低的总错误率,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可以设置为这种场景下的最低的总错误率。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二身份验证成功时,所述终端设备执行解锁操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台式机、笔记本、门禁***等。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识别的方法,用户可以不再需要有任何动作,或刻意地调整头部位置去配合摄像头,例如用户所有需要做的只是自然地走到电脑前面的座位,然后工作。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识别的方法,还应用于在家或办公室的用户识别(如自动门***),用户从第一距离范围走入第二距离范围时就可以进行第二身份验证,在验证通过后,执行解锁操作,例如自动打开门禁,对第二身份验证通过的用户放行。
在本申请的第一方面的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方法还包括:当所述第二身份验证失败时,所述终端设备发出告警消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识别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窥视警报”或“有陌生人尾随”警报的实现场景下,以检测是否有没授权的人正在窥视自己,或不认识的人在跟随自己,在第二身份验证失败时,终端设备发出告警消息,从而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第二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一种供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用于检测到用户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触发如下的模块依次执行:第一识别模块,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一距离范围内时,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述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执行第一身份验证,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包括:面部特征信息或者语音特征信息或者行为特征信息;门限调整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时,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第二识别模块,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所述第二特征信息,包括:虹膜特征信息,所述第二距离范围小于所述第一距离范围。
本申请实施例中,由于第二距离范围小于第一距离范围,因此可以在用户距离终端设备较远时,先对用户作初步的第一身份验证,以补偿整体的识别精度,在该用户通过第一身份验证之后,再以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进行第二身份验证,从而更容易识别出用户,降低第二身份验证的识别时长。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用户没有太多的要求,不需要调整眼睛位置,也不需要用户除去隐形眼镜、眼镜、眼泪、长长的睫毛等,对于用户而言不需要做任何特定动作,也不需要输入任何信息,从而可以实现无感识别,并且通过第一身份验证和第二身份验证的相互结合,可以提高对用户的整体识别精度。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门限调整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失败时,减小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所述第二识别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减小后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身份验证为初步识别,在初步识别用户失败之后,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对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进行动态调整,需要减小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使得第二身份验证更难识别出用户,其中默认门限是第二身份验证所采用的识别门限。通常默认门限越大,用户通过第二身份验证的可能性越大,即识别成功率越高,存在识别错误的概率越大,安全性越低。默认门限越小,用户通过第二身份验证的可能性越小,即识别成功率越低,存在识别错误的概率越小,因此安全性越高。将默认门限的等级减小,识别成功率越低,存在识别错误的概率越小,从而可以保证第二身份验证的识别精度,给用户带来更安全的体验。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门限调整模块,具体用于设置用于增大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误拒绝率FRR的第一阈值级别。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FAR减小且FRR增大的调整,可以完成对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向减小的方向调整。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一个可能的设计中,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失败时,所述第二识别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进行第二身份验证。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还可以不对默认门限进行调整,终端设备保持第二身份验证采用的原有的默认门限,直接使用该默认门限对用户进行第二身份验证,从而无需修改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简化终端设备的执行流程。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门限调整模块,具体用于设置用于减小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FRR的第二阈值级别。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对FAR增大且FRR减少的调整,可以完成对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向增大的方向调整。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解锁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身份验证成功时,执行解锁操作。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该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台式机、笔记本、门禁***等。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识别的方法,用户可以不再需要有任何动作,或刻意地调整头部位置去配合摄像头,例如用户所有需要做的只是自然地走到电脑前面的座位,然后工作。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识别的方法,还应用于在家或办公室的用户识别(如自动门***),用户从第一距离范围走入第二距离范围时就可以进行第二身份验证,在验证通过后,执行解锁操作,例如自动打开门禁,对第二身份验证通过的用户放行。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的一个可能的设计中,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告警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身份验证失败时,所述终端设备发出告警消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识别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窥视警报”或“有陌生人尾随”警报的实现场景下,以检测是否有没授权的人正在窥视自己,或不认识的人在跟随自己,在第二身份验证失败时,终端设备发出告警消息,从而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第三方面,本申请实施例还提另一种供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通过总线相互的通信;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和数据,用于执行前述第一方面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在本申请的第二方面中,终端设备的处理器还可以执行前述第一方面以及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描述的步骤,详见前述对第一方面以及各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的说明。
本申请的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本申请的第五方面提供了一种包含指令的计算机程序产品,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附图说明
图1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的流程方框示意图;
图2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用户向终端设备的移动过程中终端设备采用双重识别方法的示意图;
图3-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FAR和FRR相等时的授权用户、非授权用户的分布示意图;
图3-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默认门限等级减小时的授权用户、非授权用户的分布示意图;
图3-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默认门限等级增大时的授权用户、非授权用户的分布示意图;
图4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的流程方框示意图;
图5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的流程方框示意图;
图6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的流程方框示意图;
图7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识别的方法在一种示例场景下的执行过程示意图;
图8-a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8-b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8-c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终端设备的组成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能够在识别用户时降低对用户的要求,并且可以提高整体的识别精度。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申请的实施例进行描述。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实施例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本文中字符“/”,一般表示前后关联对象是一种“或”的关系。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消息、请求和终端,但这些消息、请求和终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消息、请求和终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实施例范围的情况下,第一终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终端,类似地,第二终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终端。
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或“若”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响应于检测”。类似地,取决于语境,短语“如果确定”或“如果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可以被解释成为“当确定时”或“响应于确定”或“当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时”或“响应于检测(陈述的条件或事件)”。
以下分别进行详细说明。本申请动态识别的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可应用于识别***中由终端设备对用户的识别认证中,该终端设备可以为智能手机、平板电脑、计算机电脑、多媒体播放器、电子阅读器等电子设备,也可以是智能家居设备,例如智能门禁***等。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即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正在进入第一距离范围时,触发如下的动态识别的方法,请参阅图1所示,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01、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一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然后对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执行第一身份验证,第一特征信息,包括:面部特征信息或者语音特征信息或者行为特征信息。
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距离范围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灵活确定,例如第一距离范围也可以称为“中长距离识别范围”。举例说明如下,第一距离范围可以是用户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为600毫米(mm)至2000mm。第一距离阈值可以设置为2000mm,终端设备上可以安装摄像头对用户的移动距离进行实时跟踪,当用户距离该摄像头大约2000mm时可以触发本申请实施例所执行的动态识别过程。不限定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距离范围的两个距离端点可以根据具体灵活设置,例如第一距离范围也可以为500mm至1800mm。
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内置面部识别装置、语音识别装置以及行为识别装置,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一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然后对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执行第一身份验证,第一特征信息,包括:面部特征信息或者语音特征信息或者行为特征信息。其中,面部识别、语音识别和行为识别对距离没有虹膜识别敏感,在用户处于第一距离范围内时就可以采集到用户的人脸、声音或者肢体动作特征,从而进行面部识别语音识别或行为识别。其中,面部识别是指从视频或者图像中采集人脸的面部特征进行特征比对,从而对人脸进行分类。语音识别是指从采集到的声音中提取出声音特征进行特征比对,从而对声音进行分类。行为识别能够从视频或图像序列中自动识别出人体的动作行为并对其进行分类。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采集到的第一特征信息符合预置的样本特征的要求时,可以确定第一身份验证成功,当终端设备采集到的第一特征信息不符合样本特征的要求时,可以确定第一身份验证失败。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执行的第一身份验证不需要用户的专门配合,例如不需要用户在终端设备上输入密码,这会导致用户需要配合终端设备才能完成身份验证,对用户的要求过高,不便于用户使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然后对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执行第一身份验证,这些都是在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终端设备自动执行的,减少了对用户自身的依赖,例如不需要用户人为的输入密码,或者人为的做一些特定动作,从而本申请实施例减少了对用户的限制,实现用户无感知的情况下完成对用户的身份识别。
102、当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时,终端设备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通过步骤101的第一身份验证确定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时可以执行步骤102,第一身份验证成功说明步入第一距离范围内的用户可能是合法用户,用户在第一距离范围内时还会进一步的向靠近终端设备的方向进行移动,例如用户可能会进入第二距离范围。在步骤101第一身份验证为初步识别,在初步识别用户成功之后,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对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进行动态调整,例如终端设备调整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以使得第二身份验证的识别成功率提高。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使得第二身份验证更容易识别出用户,其中默认门限是第二身份验证所采用的识别门限的等级。通常默认门限越大,用户通过第二身份验证的可能性越大,即识别成功率越高,存在识别错误的概率越大,安全性越低。默认门限越小,用户通过第二身份验证的可能性越小,即识别成功率越低,存在识别错误的概率越小,因此安全性越高。举例说明,该默认门限也可以是第二身份验证的总错误率门限,通过步骤102中将默认门限的等级增大,识别成功率越高,存在识别错误的概率越大。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可以根据终端设备进行第一身份验证的识别结果进行动态调整,以降低现有技术中第二身份验证对用户的过多要求,提升用户的识别体验。如果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通过验证,则可以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使得FRR可以减少,从而最大化授权用户的方便性。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默认门限可以包括:第二身份验证的FRR和FAR相等时的识别门限等级。如图3-a所示,FRR是终端设备未能验证或识别被授权用户的可能性度量,FAR是终端设备将不正确地接受未经授权的用户的可能性度量。当FRR和FAR相等时,第二身份验证会有最低的总错误率,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可以设置为这种场景下的最低的总错误率。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102终端设备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包括:
A1、终端设备设置用于减小第二身份验证的FRR的第二阈值级别。
其中,如图3-a和图3-c所示,在图3-c中可以设置第二阈值级别,该第二阈值级别可以使得第二身份验证的FAR增大,且该第二阈值级别可以使得第二身份验证的FRR减小,即需要将默认门限的等级从图3-a中所示的向等级增大(即向右)的方向移动。通减少FRR以便最大化授权用户的便利性,则FAR将增加,FAR与FRR成反比。过设置第二阈值等级,可以用于对FAR增大、FRR减少的调整,可以完成对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向增大的方向调整。
103、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对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第二特征信息,包括:虹膜特征信息,第二距离范围小于第一距离范围。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之后,由于用户处于长距离识别范围时,用户可能会继续向终端设备所在位置的方向移动,若用户进入了第二距离范围,则可执行步骤103。第二距离范围可以根据应用场景灵活确定,例如第二距离范围也可以称为“短距离识别范围”。举例说明如下,第二距离范围可以是用户与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为250mm至600mm。第二距离阈值可以设置为600mm,终端设备上可以安装摄像头对用户的移动距离进行实时跟踪,当用户距离该摄像头大约600mm时可以触发本申请实施例所执行的第二身份验证过程。不限定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距离范围的两个距离端点可以根据具体灵活设置,例如第二距离范围也可以为200mm至550mm。如图2所示,为用户向终端设备的移动过程中终端设备采用双重识别方法的示意图,可以理解的是,第一距离范围、第二距离范围的区间大小可以灵活调整,此处只是举例说明不做为对本申请的限定。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使用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对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进行第二身份验证,第二特征信息,包括:虹膜特征信息,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身份验证为虹膜识别,由于默认门限的等级被增大,因此终端设备可以很快的识别出用户,不需要多次采集用户的虹膜图像,因此所消耗的时间较少。不限定的是,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特征信息也可以包括:语音特征信息,则第二身份验证在这种场景下可以具体为语音特征识别。
需要说明的是,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采用的双重识别的方式,虽然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会增大识别错误的概率,但是本申请实施例中是在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时才会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因此整体来看,对用户识别精度仍然很高,由于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因此对用户的苛刻要求就会减少,不需要用户调整眼睛位置,也不需要用户除去隐形眼镜、眼镜、眼泪、长长的睫毛等,对于用户而言可以实现无感识别,并且通过第一身份验证和第二身份验证的相互结合,可以提高对用户的整体识别精度。
举例说明如下,当用户在入中长识别范围(例如
Figure GDA0002725776270000081
)时,终端设备将开始识别过程。例如对于面部识别,终端设备将尝试捕获用户的面部图像并执行识别过程。如果识别出用户,则它将通知短距离识别设置较高的默认门限(Threshold)值,较高的默认门限值可以便于识别用户,例如通过面部识别出用户后,设置较低的FRR,从而进行短距离识别时更容易识别出用户。如果在中长距离识别无法识别出用户,则短距离识别将继续使用默认和优化的默认门限。
接下来对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第二身份验证具体为虹膜识别进行举例说明,虹膜识别就是通过对比虹膜图像特征之间的相似性来确定人们的身份。虹膜识别技术的过程一般来说包含如下步骤:
1、使用特定的摄像器材对人的整个眼部进行拍摄,并将拍摄到的虹膜图像传输给虹膜识别***进行图像预处理。
2、对获取到的虹膜图像进行如下的图像预处理,使其满足提取虹膜特征的需求。首先进行虹膜定位,确定内圆、外圆和二次曲线在图像中的位置。其中,内圆为虹膜与瞳孔的边界,外圆为虹膜与巩膜的边界,二次曲线为虹膜与上下眼皮的边界。然后进行虹膜图像归一化,将图像中的虹膜大小,调整到识别***设置的固定尺寸。最后进行图像增强,针对归一化后的虹膜图像,进行亮度、对比度和平滑度等处理,提高图像中虹膜信息的识别率。
3、采用特定的算法从虹膜图像中提取出虹膜识别所需的特征点,并对其进行编码。例如先定位眼睛位置并检测相应的边缘,然后提取有效区域转换成二维数组形式。
4、将特征提取得到的特征编码与数据库中的虹膜图像特征编码逐一匹配,判断是否为相同虹膜,从而达到身份识别的目的。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正在进入第一距离范围时,触发如下的动态识别的方法,如图4所示,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01、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一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然后对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执行第一身份验证,第一特征信息,包括:面部特征信息或者语音特征信息或者行为特征信息。
102、当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时,终端设备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
103、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对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第二特征信息,包括:虹膜特征信息,第二距离范围小于第一距离范围。
其中,步骤101至步骤103的描述详见前述实施例的说明。
104、当第二身份验证成功时,终端设备执行解锁操作。
举例说明,该终端设备可以是手机、台式机、笔记本、门禁***等。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识别的方法,用户可以不再需要有任何动作,或刻意地调整头部位置去配合摄像头,例如用户所有需要做的只是自然地走到电脑前面的座位,然后工作。通过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识别的方法,还应用于在家或办公室的用户识别(如自动门***),用户从第一距离范围走入第二距离范围时就可以进行第二身份验证,在验证通过后,执行解锁操作,例如自动打开门禁,对第二身份验证通过的用户放行。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正在进入第一距离范围时,触发如下的动态识别的方法,如图5所示,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101、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一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然后对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执行第一身份验证,第一特征信息,包括:面部特征信息或者语音特征信息或者行为特征信息。
102、当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时,终端设备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
103、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对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第二特征信息,包括:虹膜特征信息,第二距离范围小于第一距离范围。
其中,步骤101至步骤103的描述详见前述实施例的说明。
105、当第二身份验证失败时,终端设备发出告警消息。
其中,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识别的方法可以应用于“窥视警报”或“有陌生人尾随(Piggy Back)”警报的实现场景下,以检测是否有没授权的人正在窥视自己,或不认识的人在跟随自己,在第二身份验证失败时,终端设备发出告警消息,从而可以起到警示作用。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正在进入第一距离范围时,触发如下的动态识别的方法,如图6所示,可以包括如下步骤:
201、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一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然后对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执行第一身份验证,第一特征信息,包括:面部特征信息或者语音特征信息或者行为特征信息。
若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执行后续步骤202和203,若第一身份验证失败,执行后续步骤204和205。
202、当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时,终端设备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
203、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对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第二特征信息,包括:虹膜特征信息,第二距离范围小于第一距离范围。
其中,步骤201至步骤203的描述详见前述实施例中步骤101至步骤103的说明。
204、当第一身份验证失败时,终端设备减小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
205、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减小后的默认门限对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
在步骤201第一身份验证为初步识别,在初步识别用户失败之后,本申请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对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进行动态调整,例如终端设备调整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以使得第二身份验证的识别成功率降低。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减小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使得第二身份验证更难识别出用户,其中默认门限是第二身份验证所采用的识别门限。通常默认门限越大,用户通过第二身份验证的可能性越大,即识别成功率越高,存在识别错误的概率越大,安全性越低。默认门限越小,用户通过第二身份验证的可能性越小,即识别成功率越低,存在识别错误的概率越小,因此安全性越高。举例说明,该默认门限也可以是第二身份验证的总错误率门限,通过步骤204中将默认门限的等级减小,识别成功率越低,存在识别错误的概率越小,从而可以保证第二身份验证的识别精度,给用户带来更安全的体验。如果第一身份验证失败,则调整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使得可以提高安全级别以防止不合法用户的入侵。
进一步的,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04终端设备减小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包括:
B1、终端设备设置用于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FRR的第一阈值级别。
如图3-a至图3-b所示,在图3-b中可以设置第一阈值级别,该第一阈值级别可以使得第二身份验证的FAR减小,且该第一阈值级别可以使得第二身份验证的误拒绝率FRR增大,即需要将默认门限的等级从图3-a中所示的向等级减小(即向左)的方向移动。如果减少FAR以防止非法用户的入侵,则FRR将增加,FAR与FRR成反比。通过设置第一阈值级别,可以用于对FAR减小、FRR增大的调整,可以完成对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向减小的方向调整。
在本申请的另一些实施例中,步骤201执行之后,若第一身份验证失败,还可以执行如下步骤C1: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对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进行第二身份验证。
其中,步骤204中对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进行了缩小,在步骤C1的实现场景下,还可以不对默认门限进行调整,终端设备保持第二身份验证采用的原有的默认门限,直接使用该默认门限对用户进行第二身份验证,从而无需修改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简化终端设备的执行流程。
通过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的举例说明可知,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一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然后对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执行第一身份验证,第一特征信息,包括:面部特征信息或者语音特征信息或者行为特征信息。当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时,终端设备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当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终端设备获取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对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第二特征信息,包括:虹膜特征信息。由于第二距离范围小于第一距离范围,因此可以在用户距离终端设备较远时,先对用户作初步的第一身份验证,以补偿整体的识别精度,在该用户通过第一身份验证之后,再以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进行第二身份验证,从而更容易识别出用户,降低第二身份验证的识别时长。本申请实施例中对用户没有太多的要求,不需要调整眼睛位置,也不需要用户除去隐形眼镜、眼镜、眼泪、长长的睫毛等,对于用户而言不需要做任何特定动作,也不需要输入任何信息,从而可以实现无感识别,并且通过第一身份验证和第二身份验证的相互结合,可以提高对用户的整体识别精度。
为便于更好的理解和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下面举例相应的应用场景来进行具体说明。
请参阅如图7所示,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识别的方法在一种示例场景下的执行过程示意图。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识别的方法,正针对以上用户使用虹膜识别的不良体验,通过附加的中距离到远距离范围预扫描的识别技术(如人面识别),把用户作初步识别并以补偿整体识别精度,再以低FRR(即高FAR)下的虹膜识别在最终识别确认。因为有面部识别接受之前,所以整体的精度可以保持很高,本申请实施例中整体的识别精度FAR<0.0001%。
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用户正步向终端设备时,例如在600毫米~2000毫米之间,中远距离的识别***(如人面识别、动作识别、语音识别)会先预扫描,如能确认,就可以在该用户步入第二距离范围(例如在250毫米~600毫米之间)时,以低FRR值去识别相同的用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识别的方法具有大范围识别能力,提供了卓越的动态用户体验,速度与准确度的补偿,不需要向现有技术中使用低的错误率以避免错误地接受未经授权的用户,减少用户“鸡舞”(头来回移动,以调整眼睛位置)的烦琐动作,解除用户限制,达至一个终极的“无感识别”的用户体验。
接下来对动态识别的方法进行详细的举例说明,主要包括如下过程:
(1)、当用户被检测到正进入第一距离范围时,它会触发动态识别过程。
(2)、当用户在入中长距离识别范围(例如
Figure GDA0002725776270000111
)时,终端设备将开始识别过程。例如对于面部识别,将尝试捕获用户的面部图像并执行识别过程。
(3)、如果识别出用户,则它将通知第二身份验证设置较高的门限(Threshold)值,以便于执行第二身份验证时采用较低的FRR。
(4)、如果在第一身份验证时无法识别出用户,则执行第二身份验证时将继续使用默认和优化的门限设置。其中,例如第二身份验证采用最优门限,即FAR和FRR两者取最小的门限等级作为最优门限,从而取得优化后的精度,或者第二身份验证采用默认门限,不做任何调整可用于第二身份验证,从而具有最低的总错误率。
(5)、当用户进入第二距离范围(如
Figure GDA0002725776270000112
)时,终端设备将开始第二身份验证过程。例如对于虹膜识别,将尝试捕获用户的眼睛图像并执行识别过程。当用户没有被失败时,可以重新进行虹膜识别。
(6)、当用户被识别时,执行解锁操作。
其中,一种应用场景为在用户返回工作位置时,便能无感识别地登录到计算机的设备(如手机、台式机、笔记本),通过这种动态识别,用户可以不再需要有任何动作,或刻意地调整头部位置去配合识别程序。所有需要做的只是自然地走到电脑前面的座位,然后工作。另一应用场景是在家或办公室的用户识别(如自动门***)。
本申请实施例采用双重识别方法来动态调整FAR/FRR的默认threshold的门限等级。使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识别的方法,可以提供一个终极的“无感识别”的用户体验。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动态识别的方法可应用于另一“窥视警报”或“有陌生人尾随”警报的场景下,以检测是否有没授权的人正在窥视你或不认识的人在跟随用户。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前述的各方法实施例,为了简单描述,故将其都表述为一系列的动作组合,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知悉,本申请并不受所描述的动作顺序的限制,因为依据本申请,某些步骤可以采用其他顺序或者同时进行。其次,本领域技术人员也应该知悉,说明书中所描述的实施例均属于优选实施例,所涉及的动作和模块并不一定是本申请所必须的。
为便于更好的实施本申请实施例的上述方案,下面还提供用于实施上述方案的相关装置。
请参阅图8-a所示,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终端设备800,所述终端设备用于检测到用户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触发如下的模块依次执行:第一识别模块801、门限调整模块802、第二识别模块803,其中,
第一识别模块801,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一距离范围内时,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述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执行第一身份验证,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包括:面部特征信息或者语音特征信息或者行为特征信息;
门限调整模块802,用于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时,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
第二识别模块803,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所述第二特征信息,包括:虹膜特征信息,所述第二距离范围小于所述第一距离范围。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
所述门限调整模块802,还用于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失败时,减小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
所述第二识别模块803,还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减小后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限调整模块802,具体用于设置用于增大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误拒绝率FRR的第一阈值级别。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失败时,所述第二识别模块803,还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进行第二身份验证。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门限调整模块802,具体用于设置用于减小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FRR的第二阈值级别。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b所示,所述终端设备800还包括:解锁模块804,用于当所述第二身份验证成功时,执行解锁操作。
在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中,请参阅图8-c所示,所述终端设备800还包括:告警模块805,用于当所述第二身份验证失败时,所述终端设备发出告警消息。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装置各模块/单元之间的信息交互、执行过程等内容,由于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基于同一构思,其带来的技术效果与本申请方法实施例相同,具体内容可参见本申请前述所示的方法实施例中的叙述,此处不再赘述。
如上图所示是能实现上述发明实施例方案的终端设备(例如手机、平板电脑等)硬件结构图。应该理解的是,图示终端设备300仅仅是一个范例,并且终端设备300可以具有比图中所示出的更过的或者更少的部件,可以组合两个或更多的部件,或者可以具有不同的部件配置。图中所示出的各种部件可以在包括一个或多个信号处理和/或专用集成电路在内的硬件、软件、或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中实现。
如图所示,终端设备300包括:RF(Radio Frequency,射频)电路310、存储器320、输入单元330、显示单元340、传感器350、音频电路360、WiFi模块370、处理器380、以及电源390等部件,处理器380、存储器320通过总线相互的通信。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图3中示出的手机结构并不构成对手机的限定,可以包括比图示更多或更少的部件,或者组合某些部件,或者不同的部件布置。
下面结合上图对终端设备300的各个构成部件进行具体的介绍:
RF电路310可用于收发信息或通话过程中,信号的接收和发送,特别地,将基站的下行信息接收后,给处理器380处理;另外,将设计上行的数据发送给基站。通常,RF电路包括但不限于天线、至少一个放大器、收发信机、耦合器、低噪声放大器、双工器等。此外,RF电路310还可以通过无线通信与网络和其他设备通信。所述无线通信可以使用任一通信标准或协议,包括但不限于全球移动通讯***、通用分组无线服务、码分多址、宽带码分多址、长期演进、电子邮件、短消息服务等。
存储器320可用于存储软件程序、指令及数据。处理器380通过运行存储在存储器320的软件程序及数据,从而执行终端设备300的各种功能应用以及数据处理。存储器320可主要包括存储程序区和存储数据区,其中,存储程序区可存储操作***、至少一个功能所需的应用程序(比如声音播放功能、图象播放功能等)等;存储数据区可存储根据手机300的使用所创建的数据(比如音频数据、电话本等)等。此外,存储器320可以包括高速随机存取存储器,还可以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例如至少一个磁盘存储器件、闪存器件、或其他易失性固态存储器件。在本实施例中,存储器320存储有使得终端设备300能运行的操作***,例如苹果公司所开发的
Figure GDA0002725776270000131
操作***,谷歌公司所开发的
Figure GDA0002725776270000132
开源操作***,微软公司所开发的
Figure GDA0002725776270000133
操作***等。
输入单元330可用于接收输入的数字或字符信息,以及产生与手机300的用户设置以及功能控制有关的键信号输入。具体地,输入单元330可包括触控面板331以及其他输入设备332。触控面板331,也称为触摸屏,可收集用户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比如用户使用手指、触笔等任何适合的物体或附件在触控面板331上或在触控面板331附近的操作),并根据预先设定的程式驱动相应的连接装置。可选的,触控面板331可包括触摸检测装置和触摸控制器两个部分。其中,触摸检测装置检测用户的触摸方位,并检测触摸操作带来的信号,将信号传送给触摸控制器;触摸控制器从触摸检测装置上接收触摸信息,并将它转换成触点坐标,再送给处理器380,并能接收处理器380发来的命令并加以执行。
显示单元340可用于显示由用户输入的信息或提供给用户的信息以及手机300的各种菜单。显示单元340可包括显示面板341,可选的,可以采用液晶显示器、有机发光二极管等形式来配置显示面板341。进一步的,触控面板331可覆盖显示面板341,当触控面板331检测到在其上或附近的触摸操作后,传送给处理器180以确定触摸事件的类型,随后处理器380根据触摸事件的类型在显示面板341上提供相应的视觉输出。虽然在图3中,触控面板331与显示面板341是作为两个独立的部件来实现终端设备300的输入和输入功能,但是在某些实施例中,可以将触控面板331与显示面板341集成而实现终端设备300的输入和输出功能。
手机300还可以包括至少一种传感器350,比如指纹传感器351、用于虹膜识别的传感器352、用于人脸识别的传感器353、光传感器、运动传感器以及其他传感器。具体地,光传感器可包括环境光传感器及接近传感器,其中,环境光传感器可根据环境光线的明暗来调节显示面板341的亮度,接近传感器可在终端设备300移动到耳边时,关闭显示面板341和/或背光。作为运动传感器的一种,加速计传感器可检测各个方向上(一般为三轴)加速度的大小,静止时可检测出重力的大小及方向,可用于识别手机姿态的应用(比如横竖屏切换、相关游戏、磁力计姿态校准)、振动识别相关功能(比如计步器、敲击)等;至于终端设备300还可配置的陀螺仪、气压计、湿度计、温度计、红外线传感器等其他传感器,在此不再赘述。
音频电路360、扬声器361,麦克风362可提供用户与终端设备300之间的音频接口。音频电路360可将接收到的音频数据转换后的电信号,传输到扬声器361,由扬声器361转换为声音信号输出;另一方面,麦克风362将收集的声音信号转换为电信号,由音频电路360接收后转换为音频数据,再将音频数据输出至RF电路310以发送给比如另一手机,或者将音频数据输出至存储器320以便进一步处理。
WiFi属于短距离无线传输技术,终端设备300可以通过WiFi模块370帮助用户收发电子邮件、浏览网页和访问流媒体等,它为用户提供了无线的宽带互联网访问。
处理器380是终端设备300的控制中心,利用各种接口和线路连接整个手机的各个部分,通过运行或执行存储在存储器320内的软件程序,以及调用存储在存储器320内的数据,执行终端设备300的各种功能和处理数据,从而对手机进行整体监控。在一些实施例中,处理器380可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单元;处理器380还可以集成应用处理器和调制解调处理器,其中,应用处理器主要处理操作***、用户界面和应用程序等,调制解调处理器主要处理无线通信。可以理解的是,上述调制解调处理器也可以不集成到处理器380中。处理器380,调用存储器320中的程序、指令和数据,用于执行前述所示的方法步骤。
蓝牙模块381,用于通过蓝牙这种短距离通讯协议来与其他设备进行信息交互。例如,终端设备300可以通过蓝牙模块381与同样具备蓝牙模块的智能手表建立蓝牙连接,从而进行信息交互。
终端设备300还包括给各个部件供电的电源390(比如电池)。电源可以通过电源管理***与处理器380逻辑相连,从而通过电源管理***实现管理充电、放电、以及功耗等功能。
尽管未示出,终端设备300还可以包括摄像头等,在此不再赘述。
实施例中的方法均可以在具有上述硬件结构的终端设备300中实现。
本申请各方法实施例之间相关部分可以相互参考;各装置实施例所提供的装置用于执行对应的方法实施例所提供的方法,故各装置实施例可以参考相关的方法实施例中的相关部分进行理解。
本申请各实施例中提供的消息/帧、模块或单元的名称仅为示例,可以使用其他名称,只要消息/帧、模块或单元的作用相同即可。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实施例方法中的全部或部分步骤是可以通过程序来指令相关硬件来完成,所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个设备的可读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包括上述全部或部分步骤,所述的存储介质,如:FLASH、EEPROM等。
以上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对本申请的目的、技术方案和有益效果进行了进一步详细说明,所应理解的是,不同的实施例可以进行组合,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而已,并不用于限定本申请的保护范围,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组合、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之内。
另外需说明的是,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其中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模块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另外,本申请提供的装置实施例附图中,模块之间的连接关系表示它们之间具有通信连接,具体可以实现为一条或多条通信总线或信号线。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情况下,即可以理解并实施。
通过以上的实施方式的描述,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本申请可借助软件加必需的通用硬件的方式来实现,当然也可以通过专用硬件包括专用集成电路、专用CPU、专用存储器、专用元器件等来实现。一般情况下,凡由计算机程序完成的功能都可以很容易地用相应的硬件来实现,而且,用来实现同一功能的具体硬件结构也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例如模拟电路、数字电路或专用电路等。但是,对本申请而言更多情况下软件程序实现是更佳的实施方式。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可读取的存储介质中,如计算机的软盘、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ROM,Read-Only Memory)、随机存取存储器(RAM,Random Access Memory)、磁碟或者光盘等,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的方法。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Claims (17)

1.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在终端设备中执行,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用户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触发如下的动态识别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一距离范围内时,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述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执行第一身份验证,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包括:面部特征信息或者语音特征信息或者行为特征信息;
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时,所述终端设备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
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所述第二特征信息,包括:虹膜特征信息,所述第二距离范围小于所述第一距离范围;
根据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结果确定动态识别的结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失败时,所述终端设备减小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
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减小后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减小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设置用于增大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误拒绝率FRR的第一阈值级别。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失败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所述终端设备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进行第二身份验证。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包括:
所述终端设备设置用于减小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FRR的第二阈值级别。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默认门限包括: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FRR和FAR相等时的识别门限等级。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身份验证成功时,所述终端设备执行解锁操作。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当所述第二身份验证失败时,所述终端设备发出告警消息。
9.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用于检测到用户与所述终端设备之间的距离小于或等于第一距离阈值时,触发如下的模块依次执行:
第一识别模块,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一距离范围内时,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然后对所述用户的第一特征信息执行第一身份验证,所述第一特征信息,包括:面部特征信息或者语音特征信息或者行为特征信息;
门限调整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成功时,增大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
第二识别模块,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增大后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所述第二特征信息,包括:虹膜特征信息,所述第二距离范围小于所述第一距离范围;根据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结果确定动态识别的结果。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门限调整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失败时,减小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的等级;
所述第二识别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等级减小后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执行第二身份验证。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限调整模块,具体用于设置用于增大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误拒绝率FRR的第一阈值级别。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当所述第一身份验证失败时,所述第二识别模块,还用于当所述终端设备检测到所述用户处于第二距离范围内时,获取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然后根据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默认门限对所述用户的第二特征信息进行第二身份验证。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门限调整模块,具体用于设置用于减小所述第二身份验证的FRR的第二阈值级别。
14.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解锁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身份验证成功时,执行解锁操作。
15.根据权利要求9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还包括:告警模块,用于当所述第二身份验证失败时,所述终端设备发出告警消息。
16.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所述处理器、所述存储器通过总线相互的通信;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指令和数据;
所述处理器,调用所述存储器中的程序、指令和数据,用于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17.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8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780008004.6A 2017-01-19 2017-05-27 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Active CN108496170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044673 2017-01-19
CN2017100446730 2017-01-19
PCT/CN2017/086353 WO2018133282A1 (zh) 2017-01-19 2017-05-27 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96170A CN108496170A (zh) 2018-09-04
CN108496170B true CN108496170B (zh) 2021-05-07

Family

ID=6290765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80008004.6A Active CN108496170B (zh) 2017-01-19 2017-05-27 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328044B2 (zh)
CN (1) CN108496170B (zh)
WO (1) WO2018133282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56737B1 (en) * 2017-10-24 2021-03-23 Wells Fargo Bank, N.A. System and apparatus for improved eye tracking using a mobile device
US10311459B1 (en) * 2018-04-04 2019-06-04 Capital One Services, Llc User recognition based user experience platform
CN111523569B (zh) * 2018-09-04 2023-08-04 创新先进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用户身份确定方法、装置及电子设备
CN109726636A (zh) * 2018-11-29 2019-05-07 航天信息股份有限公司 用户身份验证方法和装置,存储介质和电子设备
CN109769147B (zh) * 2019-01-10 2020-12-11 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控制显示设备的方法、装置和显示设备
US11860985B2 (en) * 2019-04-08 2024-01-02 BehavioSec Inc Adjusting biometric detection thresholds based on recorded behavior
US11997377B2 (en) 2019-06-18 2024-05-28 Nec Corporation Imaging system, imaging method, control apparatus, computer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CN113392387A (zh) * 2020-03-11 2021-09-1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指纹信息的处理方法及相关设备
CN112581981B (zh) * 2020-11-04 2023-11-03 北京百度网讯科技有限公司 人机交互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和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1463A (zh) * 2014-01-13 2014-04-3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4933344A (zh) * 2015-07-06 2015-09-23 北京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多生物特征模态的移动终端用户身份认证装置及方法
CN104978510A (zh) * 2015-06-30 2015-10-14 大丰云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模态生物特征身份验证设备及***
US20160012217A1 (en) * 2014-07-10 2016-01-14 Bundesdruckerei Gmbh Mobile terminal for capturing biometric data
CN105635099A (zh) * 2015-07-23 2016-06-01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身份认证方法、身份认证***、终端和服务器
CN106096585A (zh) * 2016-06-29 2016-11-09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验证方法以及终端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205424B1 (en) * 1996-07-31 2001-03-20 Compaq Computer Corporation Two-staged cohort selection for speaker verification system
JP2001236324A (ja) 2000-02-24 2001-08-31 Fujitsu Ltd バイオメトリクス情報による個人認証機能を有する携帯電子装置
JP5422326B2 (ja) 2009-09-30 2014-02-19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生体認証装置
US9082235B2 (en) * 2011-07-12 2015-07-14 Microsoft Technology Licensing, Llc Using facial data for device authentication or subject identification
US8984622B1 (en) * 2012-01-17 2015-03-17 Amazon Technologies, Inc. User authentication through video analysis
US9177130B2 (en) * 2012-03-15 2015-11-03 Google Inc. Facial feature detection
US8396265B1 (en) * 2012-06-26 2013-03-12 Google Inc. Facial recognition
US9491167B2 (en) * 2012-09-11 2016-11-08 Auraya Pty Ltd Voice authent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JP6089577B2 (ja) * 2012-10-19 2017-03-08 富士通株式会社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方法および画像処理プログラム
US20170091550A1 (en) * 2014-07-15 2017-03-30 Qualcomm Incorporated Multispectral eye analysis for identity authentication
US10230723B2 (en) * 2016-04-29 2019-03-12 Motorola Solutions,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authenticating a session on a communication device
KR102127932B1 (ko) * 2018-07-20 2020-06-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전자 장치 및 그 제어 방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761463A (zh) * 2014-01-13 2014-04-30 联想(北京)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及电子设备
US20160012217A1 (en) * 2014-07-10 2016-01-14 Bundesdruckerei Gmbh Mobile terminal for capturing biometric data
CN104978510A (zh) * 2015-06-30 2015-10-14 大丰云润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多模态生物特征身份验证设备及***
CN104933344A (zh) * 2015-07-06 2015-09-23 北京中科虹霸科技有限公司 基于多生物特征模态的移动终端用户身份认证装置及方法
CN105635099A (zh) * 2015-07-23 2016-06-01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身份认证方法、身份认证***、终端和服务器
CN106096585A (zh) * 2016-06-29 2016-11-09 深圳市金立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身份验证方法以及终端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96170A (zh) 2018-09-04
US11328044B2 (en) 2022-05-10
WO2018133282A1 (zh) 2018-07-26
US20190362059A1 (en) 2019-11-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496170B (zh) 一种动态识别的方法及终端设备
US11074466B2 (en) Anti-counterfeiting processing method and related products
JP6144849B1 (ja) 電子デバイス間の接続を確立する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CN108830062B (zh) 人脸识别方法、移动终端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US20180276451A1 (en) Method For Fingerprint Template Update And Terminal Device
WO2018121428A1 (zh) 一种活体检测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KR102346491B1 (ko) 전자 디바이스에 대한 액세스를 위한 자동 인가
CN107437009B (zh) 权限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US1138669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ending alarm message
US10776646B2 (en) Identif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nd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N107463818B (zh) 解锁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KR20170085041A (ko) 콘텍스트적 센서 입력들에 기초하여 강화된 보안을 제공하기 위한 모바일 디바이스
CN107623778B (zh) 来电接听方法及移动终端
CN106548144B (zh) 一种虹膜信息的处理方法、装置及移动终端
CN108206892B (zh) 联系人隐私的保护方法、装置、移动终端及存储介质
US11151398B2 (en) Anti-counterfeiting processing method, electronic device,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readable storage medium
US20170339287A1 (en) Image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WO2019011106A1 (zh) 状态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545163B (zh) 解锁控制方法及相关产品
CN107895108B (zh) 一种操作管理方法和移动终端
US11302115B2 (en) Method for facial information preview and related products
KR20130005108A (ko) 운전중 휴대폰 사용 제한 장치 및 그 방법
CN114973347B (zh) 一种活体检测方法、装置及设备
CN110399780B (zh) 一种人脸检测方法、装置及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N111444491A (zh) 一种信息处理方法和电子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