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472578B - 除湿装置 - Google Patents

除湿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472578B
CN108472578B CN201580084853.0A CN201580084853A CN108472578B CN 108472578 B CN108472578 B CN 108472578B CN 201580084853 A CN201580084853 A CN 201580084853A CN 108472578 B CN108472578 B CN 10847257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eat exchanger
operation mode
opening degree
moisture
ai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4853.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472578A (zh
Inventor
冈岛圭吾
福原启三
田中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4725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257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47257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47257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3/00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 F24F3/12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 F24F3/14Air-conditioning systems in which conditioned primary air is supplied from one or more central stations to distributing units in the rooms or spaces where it may receive secondary treatment; Apparatus specially designed for such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eatment of the air otherwise than by heating and cooling by humidification; by dehumidific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02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 B01D53/04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by adsorption, e.g. preparative gas chromatography with stationary adsorbents
    • B01D53/0454Controlling adsorp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1PHYSICAL OR CHEMICAL PROCESSES OR APPARATUS IN GENERAL
    • B01DSEPARATION
    • B01D53/00Separation of gases or vapours; Recovering vapours of volatile solvents from gases; Chemical or biological purification of waste gases, e.g. engine exhaust gases, smoke, fumes, flue gases, aerosols
    • B01D53/26Drying gases or vapours
    • B01D53/261Drying gases or vapours by adsorp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62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control or by internal processing, e.g. using fuzzy logic, adaptive control or estimation of values
    • F24F11/63Electronic processing
    • F24F11/65Electronic processing for selecting an operating mod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7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 F24F11/80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 F24F11/83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 F24F11/84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outputs; Constructional details thereof for controlling the temperature of the supplied air by controlling the supply of heat-exchange fluids to heat-exchangers using valv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89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control or safety device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1/0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 F24F11/50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 F24F11/61Control or safety arrangements characterised by user interfaces or communication using tim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Oil, Petroleum & Natural Ga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Fuzzy System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Drying Of Gas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除湿装置进行交替地切换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的除湿运转,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将保持于水分吸附构件的水分解吸,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水分吸附构件从通过风路的空气吸附水分,在切换运转模式时将节流装置的开度设定为比切换运转模式前的通常控制开度大的第一开度,并使制冷剂回路工作预先设定的第一设定时间,在经过第一设定时间后,将节流装置的开度设定为比第一开度小的第二开度并使制冷剂回路工作预先设定的第二设定时间。

Description

除湿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备制冷剂回路和水分吸附构件的除湿装置。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具备供制冷剂循环的制冷剂回路和吸附并解吸水分的水分吸附构件的除湿装置(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专利文献1记载的以往的除湿装置交替地切换将吸附于水分吸附构件的水分解吸的第一运转模式、和水分吸附构件吸附空气包含的水分的第二运转模式,从而进行除湿运转。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45256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另外,在除湿装置中,得到高的除湿效果被作为重要的课题,寻求进一步改良。
本发明以上述课题为背景而作出,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除湿效果提高的除湿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是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一热交换器、节流装置及第二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风路,所述风路依次配设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吸附并解吸水分的水分吸附构件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使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水分吸附构件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顺序流动;以及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进行通过所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而交替地切换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的除湿运转,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并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将保持于所述水分吸附构件的水分解吸,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所述水分吸附构件从通过所述风路的空气吸附水分,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向所述第二运转模式切换运转模式时或者在从所述第二运转模式向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切换运转模式时,将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设定为比切换运转模式前的通常控制开度大的第一开度,并使所述制冷剂回路工作预先设定的第一设定时间,在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时间后,将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设定为比所述第一开度小的第二开度,并使所述制冷剂回路工作预先设定的第二设定时间。
另外,本发明的除湿装置具备: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是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一热交换器、节流装置、第二热交换器及第三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风路,所述风路依次配设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吸附并解吸水分的水分吸附构件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以及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使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水分吸附构件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顺序流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配设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所述流路切换装置之间,通过所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而交替地切换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并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将保持于所述水分吸附构件的水分解吸,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且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所述水分吸附构件从通过所述风路的空气吸附水分。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由于能够在切换运转模式后使制冷剂回路的工作迅速地稳定化,所以水分吸附构件能够高效地吸附并解吸水分。因此,根据本发明,能够得到除湿效果提高的除湿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示意地记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2是说明图1记载的控制装置的图。
图3是示出图1记载的水分吸附构件的吸附量与相对湿度的关系的一例的图。
图4是示出图1记载的除湿装置的第一运转模式下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一例的图。
图5是示出图1记载的除湿装置的第二运转模式下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一例的图。
图6是示意地记载图1记载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图。
图7是说明图1记载的除湿装置的工作的一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此外,在各图中,对相同或相当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适当省略或简化其说明。另外,关于各图记载的结构,其形状、大小及配置等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适当变更。
实施方式1.
[除湿装置]
图1是示意地记载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除湿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图2是说明图1记载的控制装置的图。图1记载的除湿装置100例如设置在房间内部的室内,并进行室内的除湿。除湿装置100具备制冷剂回路A和水分吸附构件16。
<制冷剂回路>
制冷剂回路A是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13、第三热交换器11c、流路切换装置15、第一热交换器11a、节流装置14及第二热交换器11b依次连接而形成的,并供制冷剂循环。
(制冷剂)
应用于该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A的制冷剂例如是R410A、R407C、R404A或R134a等HFC类制冷剂。此外,应用于该实施方式的制冷剂回路A的制冷剂也可以是R22等HCFC类制冷剂,或者也可以是烃或氦等自然制冷剂。此外,例如在使用CO2制冷剂时,在成为高压为临界压力以上的运转的情况下,冷凝器作为散热器发挥功能。
(压缩机)
压缩机13吸入并压缩制冷剂,并将其以高温高压的状态排出。压缩机13例如是用变频器进行控制的变频压缩机,能够使运转频率任意变化而使容量(每单位时间送出制冷剂的量)变化。此外,在图1的例子中,记载有一台压缩机13,但该实施方式的例子的除湿装置100例如也可以具备并联或串联连接的两台以上的压缩机。
(第一热交换器、第二热交换器、第三热交换器)
第一热交换器11a、第二热交换器11b及第三热交换器11c使制冷剂与空气进行热交换。第一热交换器11a、第二热交换器11b及第三热交换器11c例如是包括供制冷剂流动的传热管和安装于传热管的多个翅片而构成的翅片管型热交换器。第一热交换器11a、节流装置14及第二热交换器11b串联连接。第三热交换器11c配设于压缩机13的排出侧与流路切换装置15之间。也就是说,第三热交换器11c的一方与压缩机13的排出侧连接,另一方与流路切换装置15连接。
(节流装置)
节流装置14使制冷剂减压,例如是能够利用步进马达调整节流的开度的电子膨胀阀。通过调整节流装置14的开度,从而调整在制冷剂回路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量。此外,节流装置14也可以是在受压部采用隔膜的机械式膨胀阀,或者也可以是毛细管。节流装置14配设于第一热交换器11a与第二热交换器11b之间。也就是说,节流装置14的一方与第一热交换器11a连接,另一方与第二热交换器11b连接。
(流路切换装置)
如图1所示,流路切换装置15通过将流路切换为实线的状态或虚线的状态,从而切换在制冷剂回路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流动方向,例如由四通阀等构成。此外,流路切换装置15例如也能够由多个二通阀的组合构成。流路切换装置15与第一热交换器11a的不连接节流装置14的一侧、第二热交换器11b的不连接节流装置14的一侧、第三热交换器11c的不连接压缩机13的排出侧的一侧及压缩机13的吸入侧连接。流路切换装置15在切换为实线的状态时,使第三热交换器11c的不连接压缩机13的排出侧的一侧与第一热交换器11a的不连接节流装置14的一侧连通,且使第二热交换器11b的不连接节流装置14的一侧与压缩机13的吸入侧连通。另外,流路切换装置15在切换为虚线的状态时,使第三热交换器11c的不连接压缩机13的排出侧的一侧与第二热交换器11b的不连接节流装置14的一侧连通,且使第一热交换器11a的不连接节流装置14的一侧与压缩机13的吸入侧连通。
<水分吸附构件>
水分吸附构件16吸附或解吸空气包含的水分。水分吸附构件16例如由空气能够通过的多孔材料和覆盖多孔材料的表面的吸附剂形成。吸附剂例如通过涂敷、表面处理或浸渗处理等附着于多孔材料的表面。吸附剂例如使用如沸石、硅胶或活性炭等那样具有从湿度相对高的空气吸湿并向湿度相对低的空气放湿的功能的物质。
水分吸附构件16配设于第一热交换器11a与第二热交换器11b之间的风路。此外,将在后面说明风路。水分吸附构件16例如具有与风路的截面形状实质上相同的截面形状,以使截面积比风路的截面积大。水分吸附构件16例如是具有四边形的截面形状的板状部件,但也可以是具有四边形以外的多边形或圆形等截面形状的板状部件。通过风路的空气例如沿着水分吸附构件16的厚度方向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
<风路>
除湿装置100在吸入口102与吹出口104之间具有风路,所述吸入口102吸入作为除湿对象空间的室内的空气,所述吹出口104吹出将从吸入口102吸入的空气除湿得到的除湿空气。如图1中用箭头示出的那样,风路形成为:使从吸入口102吸入的空气按第一热交换器11a、水分吸附构件16、第二热交换器11b、第三热交换器11c的顺序通过并从吹出口104吹出。
另外,除湿装置100具有温度传感器1a~1h、温湿度传感器2a~2e、风速传感器3、控制装置5、输入装置6及送风装置12。
(送风装置)
送风装置12配设于除湿装置100的风路,并使如下空气流动产生:从吸入口102吸入空气,使吸入的空气在风路中通过,并使通过风路的空气从吹出口104吹出。通过使送风装置12工作,从而使从吸入口102吸入的空气按第一热交换器11a、水分吸附构件16、第二热交换器11b及第三热交换器11c的顺序通过并从吹出口104吹出。送风装置12例如包括DC风扇马达等马达和安装于马达的离心风扇或多翼风扇等风扇而构成,且能够调整风量。此外,送风装置12例如也可以是包括AC风扇马达且风量恒定的装置。在图1的例子中,送风装置12配设于成为风路的最下游的第三热交换器11c的下游,但配设送风装置12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送风装置12也可以配设在成为风路的最上游的第一热交换器11a的上游侧。
(温度传感器)
温度传感器1a~1h检测在制冷剂回路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温度传感器1a检测压缩机13的排出侧的制冷剂的温度,温度传感器1b检测压缩机13的吸入侧的制冷剂的温度,温度传感器1c及温度传感器1d检测流入第一热交换器11a的制冷剂的温度或从第一热交换器11a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温度传感器1e及温度传感器1f检测流入第二热交换器11b的制冷剂的温度或从第二热交换器11b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温度传感器1g及温度传感器1h检测流入第三热交换器11c的制冷剂的温度或从第三热交换器11c流出的制冷剂的温度。
(温湿度传感器)
温湿度传感器2a~2e检测通过风路的空气的温度及湿度。温湿度传感器2a检测从作为除湿对象空间的室内流入除湿装置100后且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1a前的空气的温湿度,温湿度传感器2b检测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1a后且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前的空气的温湿度,温湿度传感器2c检测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后且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1b前的空气的温湿度,温湿度传感器2d检测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1b后且通过第三热交换器11c前的空气的温湿度,温湿度传感器2e检测通过第三热交换器11c后的空气的温湿度。
(风速传感器)
风速传感器3检测通过风路的空气的风速。此外,在图1的例子中,风速传感器3配设于成为风路的最下游的第三热交换器11c的下游侧,但配设风速传感器3的位置没有特别限定。例如,风速传感器3配设在能够检测通过风路的空气的风速的位置即可,也可以配设在成为风路的最上游的第一热交换器11a的上游侧。
(输入装置)
输入装置6输入向除湿装置100的指示,例如是接受来自省略图示的遥控器的信号的传感器。例如,用户能够利用省略图示的遥控器,进行除湿运转的开始及停止的指示、与除湿的强度相关的指示等。向输入装置6输入的指示被输入到控制装置5。
(控制装置)
控制装置5进行除湿装置100整体的控制,例如,包括模拟电路或数字电路等硬件、或者由微型计算机或CPU等运算装置执行的程序等软件而构成。如图2所示,控制装置5例如取得温度传感器1a~1h的检测结果、温湿度传感器2a~2e的检测结果、风速传感器3的检测结果、向输入装置6输入的指示及存储部7存储的信息,并使用取得的检测结果、指示及信息等,控制送风装置12、压缩机13、节流装置14及流路切换装置15等。存储部7例如包括非易失性存储器而构成,存储有用于控制除湿装置100的程序及用于控制除湿装置100的参数等信息。
图3是示出图1记载的水分吸附构件的吸附量与相对湿度的关系的一例的图。在图3中,横轴表示流入水分吸附构件16的空气的相对湿度,纵轴表示水分吸附构件16的平衡吸附量,即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剂能够吸附的水分量。如图3所示,水分吸附构件16的平衡吸附量根据流入水分吸附构件16的空气的相对湿度而变化。即,在流入水分吸附构件16的空气的相对湿度高时,水分吸附构件16吸附的水分难以放出,且水分吸附构件16能够吸附的水分量变多。另一方面,在流入水分吸附构件16的空气的相对湿度低时,水分吸附构件16吸附的水分容易放出,且水分吸附构件16能够吸附的水分量变少。
在该实施方式的例子中,例如,使用流入水分吸附构件16的空气的相对湿度为80%以上时的平衡吸附量与流入水分吸附构件16的空气的相对湿度为40~60%时的平衡吸附量之差大的水分吸附构件16。即,应用于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剂使用流入水分吸附构件16的空气的相对湿度为80%以上时的平衡吸附量与流入水分吸附构件16的空气的相对湿度为40~60%时的平衡吸附量之差大的物质。通过使用湿度高时的平衡吸附量与湿度低时的平衡吸附量之差大的水分吸附构件16,从而提高水分吸附构件16的吸附能力及解吸能力。此外,在图3中,图示了相对湿度为80%时的平衡吸附量与相对湿度为50%时的平衡吸附量之差h。
[除湿装置的工作]
接着,说明该实施方式的例子的除湿装置100的工作的一例。如以下说明的那样,该实施方式的例子的除湿装置100通过交替地执行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从而执行除湿运转。其原因在于,由于水分吸附构件16能够吸附的水分量存在限度,所以当长时间持续进行水分吸附构件16吸附空气包含的水分的运转时,水分不再被水分吸附构件16吸附。因此,该实施方式的例子的除湿装置100一边交替地切换将保持于水分吸附构件16的水分解吸的运转模式和水分吸附构件16吸附空气包含的水分的运转模式,一边执行除湿运转。
<第一运转模式>
首先,说明第一运转模式。在第一运转模式下,将保持于水分吸附构件16的水分解吸。
(第一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的工作)
在第一运转模式下,流路切换装置15被切换为用图1的实线示出的状态。即,流路切换装置15将第三热交换器11c与第一热交换器11a连接,并且将第二热交换器11b与压缩机13的吸入侧连接。
被压缩机13吸入并压缩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第三热交换器11c。流入第三热交换器11c的制冷剂通过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向空气散热,从而一部分冷凝液化。在第三热交换器11c中一部分冷凝液化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5,并流入第一热交换器11a。流入第一热交换器11a的制冷剂通过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向空气散热,从而冷凝液化并流入节流装置14。流入节流装置14的制冷剂由节流装置14减压,并流入第二热交换器11b。流入第二热交换器11b的制冷剂通过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从空气吸热,从而蒸发。在第二热交换器11b蒸发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5,被压缩机13吸入并再次压缩。
(第一运转模式下的空气的状态变化)
图4是示出图1记载的除湿装置的第一运转模式下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一例的图。在图4中,横轴表示空气的干球温度,纵轴表示空气的绝对湿度,曲线表示饱和空气即相对湿度100%。另外,在图4中,点1-1表示从吸入口102吸入到除湿装置100的空气的状态,点1-2表示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1a后的空气的状态,点1-3表示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后的空气的状态,点1-4表示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1b后的空气的状态,点1-5表示通过第三热交换器11c后的空气的状态。
从图1的吸入口102吸入到除湿装置100内部的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图4的点1-1)通过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一热交换器11a而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被加热而成为高温且相对湿度低的空气(点1-2)。
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1a得到的高温且相对湿度低的空气(点1-2)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由此成为被加湿的空气(点1-3)。即,如点1-2所示,由于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的空气例如是相对湿度为40~60%RH的相对湿度低的空气,所以水分吸附构件16将水分吸附构件16包含的水分解吸(放出)。另外,通过从流入水分吸附构件16的空气获取伴随着水分的解吸产生的解吸热,从而空气被冷却而成为点1-3的状态。
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得到的空气(点1-3)通过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二热交换器11b而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被冷却(点1-4)。此外,在第一运转模式下,制冷剂回路A进行运转,以使在第二热交换器11b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比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得到的空气(点1-3)的露点温度低,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得到的空气(点1-3)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1b,由此被冷却并被除湿,成为低温且相对湿度高的空气(点1-4)。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1b得到的空气(点1-4)通过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三热交换器11c而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被加热(点1-5),并从吹出口104向除湿对象空间吹出。
<第二运转模式>
接着,说明第二运转模式。在第二运转模式下,水分吸附构件16吸附空气包含的水分。
(第二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的工作)
在第二运转模式下,流路切换装置15被切换为用图1的虚线示出的状态。即,流路切换装置15将第三热交换器11c与第二热交换器11b连接,并且将第一热交换器11a与压缩机13的吸入侧连接。
被压缩机13吸入并压缩得到的高温高压的制冷剂流入第三热交换器11c。流入第三热交换器11c的制冷剂通过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向空气散热,从而一部分冷凝液化。在第三热交换器11c中一部分冷凝液化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5,并流入第二热交换器11b。流入第二热交换器11b的制冷剂通过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向空气散热,从而冷凝液化并流入节流装置14。流入节流装置14的制冷剂由节流装置14减压,并流入第一热交换器11a。流入第一热交换器11a的制冷剂通过与空气进行热交换而从空气吸热,从而蒸发。在第一热交换器11a蒸发的制冷剂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5,被压缩机13吸入并再次压缩。
(第二运转模式下的空气的状态变化)
图5是示出图1记载的除湿装置的第二运转模式下的空气的状态变化的一例的图。在图5中,横轴表示空气的干球温度,纵轴表示空气的绝对湿度,曲线表示饱和空气即相对湿度100%。另外,在图5中,点2-1表示从吸入口102吸入到除湿装置100的空气的状态,点2-2表示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1a后的空气的状态,点2-3表示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后的空气的状态,点2-4表示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1b后的空气的状态,点2-5表示通过第三热交换器11c后的空气的状态。
从图1的吸入口102吸入到除湿装置100内部的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图5的点2-1)通过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第一热交换器11a而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被冷却(点2-2)。例如,在第二运转模式下,制冷剂回路A进行运转,以使在第一热交换器11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温度比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点2-1)的露点温度低,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点2-1)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1a,由此被冷却并被除湿,成为低温且相对湿度高的空气(点2-2)。
通过第一热交换器11a得到的低温且相对湿度高的空气(点2-2)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而成为进一步被除湿的空气(点2-3)。即,如点2-2所示,由于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的空气例如是相对湿度为70~90%RH的相对湿度高的空气,所以水分吸附构件16吸附空气包含的水分。此外,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的空气由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吸附水分而产生的吸附热加热,从而成为点2-3的状态。
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得到的空气通过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二热交换器11b而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被加热(点2-4)。通过第二热交换器11b得到的空气(点2-4)通过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的第三热交换器11c而与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由此被加热(点2-5),并从吹出口104向除湿对象空间吹出。
此外,如上所述,通过切换流路切换装置15而切换在制冷剂回路A中流动的制冷剂的方向,从而执行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的运转模式切换。因此,当切换运转模式时,由于制冷剂滞留于在切换运转模式前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并在切换运转模式后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所以在将制冷剂回路A中的制冷剂的分布适当化之前需要较长时间。其结果是,在切换运转模式后,在被切换的运转模式下的制冷剂回路A的工作稳定化之前需要较长时间。因此,该实施方式的例子的除湿装置100按以下方式构成。
[控制装置的结构]
图6是示意地记载图1记载的控制装置的结构的一例的图。如图6所示,控制装置5具有开度决定部51、运转模式切换判定部52、节流装置控制部53及流路切换装置控制部54。开度决定部51使用温度传感器1c、温度传感器1d、温度传感器1e及温度传感器1f的检测结果、存储于存储部7的参数及运转模式切换判定部52的判定结果等,决定节流装置14的开度。节流装置控制部53使用与开度决定部51决定的开度相关的信息控制节流装置14。
运转模式切换判定部52判定从第一运转模式向第二运转模式的运转模式切换或从第二运转模式向第一运转模式的运转模式切换。例如使用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前的空气的温度与通过水分吸附构件16后的空气的温度的温度差进行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的运转模式切换的判定。此外,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的切换判定不限定于上述例子,例如,能够使用时间、水分吸附构件16的前后的温度差、水分吸附构件16的前后的绝对湿度差及水分吸附构件16的前后的相对湿度的变化量等来进行。另外,例如,也能够使用风路的压力损失的变动来进行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的切换判定。其原因在于,由于水分吸附构件16通过吸附水分而膨润,所以与水分吸附构件16吸附的水分的量相应地风路的压力损失会变动。流路切换装置控制部54使用运转模式切换判定部52的判定结果进行流路切换装置15的流路切换。
[除湿装置的具体工作]
图7是说明图1记载的除湿装置的工作的一例的图。如图7所示,例如,当在步骤S02中除湿装置100开始除湿运转时,在步骤S04~步骤S08中,进行制冷剂回路A的过热度控制。即,在步骤S04中,图6记载的开度决定部51取得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在步骤S06中,开度决定部51使用温度传感器的检测结果,决定节流装置14的通常控制开度Op,以使过热度适当。然后,在步骤S06中,节流装置控制部53将节流装置14的开度设定为开度决定部51决定的通常控制开度Op。
例如,在第一运转模式下,使用温度传感器1f检测到的温度即制冷剂回路A的低压饱和温度和温度传感器1e检测到的温度即第二热交换器11b的出口的温度,算出过热度(SH)。具体而言,在第一运转模式下,通过从温度传感器1e检测到的温度即第二热交换器11b的出口的温度减去温度传感器1f检测到的温度即制冷剂回路A的低压饱和温度,从而算出过热度。然后,例如通过判断算出的过热度位于以过热度的适当值为中心的适当区域中的何处,并进行增大、减小或维持节流装置14的开度的控制,从而进行使制冷剂回路A的过热度成为适当范围的过热度控制。
另外,例如,在第二运转模式下,使用温度传感器1d检测到的温度即制冷剂回路A的低压饱和温度和温度传感器1c检测到的温度即第一热交换器11a的出口的温度,算出过热度(SH)。具体而言,在第二运转模式下,通过从温度传感器1c检测到的温度即第一热交换器11a的出口的温度减去温度传感器1d检测到的温度即制冷剂回路A的低压饱和温度,从而算出过热度。然后,例如通过判断算出的过热度位于以过热度的适当值为中心的适当区域中的何处,并进行增大、减小或维持节流装置14的开度的控制,从而进行使制冷剂回路A的过热度成为适当范围的过热度控制。
此外,使过热度适当的范围例如根据制冷剂回路A的结构等而不同,不是固定值。
在图7的步骤S10中,图6的运转模式切换判定部52判定是否切换运转模式。在判定为不切换运转模式的情况下,返回步骤S04,继续进行制冷剂回路A的过热度控制。当在步骤S10中判定为切换运转模式的情况下,进入步骤S12,流路切换装置控制部54通过切换流路切换装置15,从而执行从第一运转模式向第二运转模式的运转模式切换或从第二运转模式向第一运转模式的运转模式切换。
在步骤S14中,开度决定部51使用通常控制开度Op决定第一开度Op1,所述通常控制开度Op是切换运转模式前的节流装置14的开度,所述第一开度Op1是比通常控制开度Op大的开度。预先设定与用于将节流装置14的开度从通常控制开度Op增大为第一开度Op1的控制量相关的信息,并存储于存储部7。例如,第一开度Op1为通常控制开度Op的两倍以上,从通常控制开度Op极端地变大。此外,将节流装置14的开度从通常控制开度Op增大为第一开度Op1的控制量根据制冷剂回路A的结构等而不同,不是固定值。在步骤S16中,节流装置控制部53将节流装置14的开度设定为在步骤S14中开度决定部51决定的第一开度Op1。然后,在步骤S18中,等待经过第一设定时间T1。此外,预先设定第一设定时间T1,并存储于存储部7。例如,第一设定时间T1为60秒。此外,第一设定时间T1根据制冷剂回路A的结构等而不同,不是固定值。如上所述,在切换运转模式时,通过将节流装置14的开度设定为比切换运转模式前的通常控制开度Op大的第一开度Op1,并使制冷剂回路A工作第一设定时间T1,从而使制冷剂回路A中的制冷剂的分布迅速地适当化。其原因在于,通过增大节流装置14的开度并使制冷剂回路A工作,从而滞留于在切换运转模式前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并在切换运转模式后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A中迅速地循环。
当在步骤S18中经过第一设定时间T1时,在步骤S20中,开度决定部51使用第一开度Op1决定第二开度Op2,所述第二开度Op2是比第一开度Op1小的开度。预先设定与用于将节流装置14的开度从第一开度Op1减小为第二开度Op2的控制量相关的信息,并存储于存储部7。例如,第二开度Op2为第一开度Op1的三分之一以下,比切换运转模式前的节流装置14的开度即通常控制开度Op小。也就是说,第二开度Op2从第一开度Op1极端地变小。此外,将节流装置14的开度从第一开度Op1减小为第二开度Op2的控制量根据制冷剂回路A的结构等而不同,不是固定值。在步骤S22中,节流装置控制部53将节流装置14的开度设定为在步骤S20中开度决定部51决定的第二开度Op2。然后,在步骤S24中,等待经过第二设定时间T2。此外,预先设定第二设定时间T2,并存储于存储部7。例如,第二设定时间T2为60秒。此外,第二设定时间T2根据制冷剂回路A的结构等而不同,不是固定值。如上所述,通过在经过第一设定时间T1后将节流装置14的开度设定为比第一开度Op1小的第二开度Op2,并使制冷剂回路A工作第二设定时间T2,从而能够使制冷剂回路A的工作迅速地稳定化。
当在步骤S24中经过第二设定时间T2时,返回到步骤S04,再次开始制冷剂回路A的过热度控制。
如上所述,该实施方式的除湿装置100具备:制冷剂回路A,所述制冷剂回路A是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13、流路切换装置15、第一热交换器11a、节流装置14及第二热交换器11b连接而成的;风路,所述风路依次配设有第一热交换器11a、吸附并解吸水分的水分吸附构件16及第二热交换器11b;送风装置12,所述送风装置12使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按第一热交换器11a、水分吸附构件16及第二热交换器11b的顺序流动;以及控制装置5,所述控制装置5进行通过流路切换装置15的流路切换而交替地切换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的除湿运转,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第一热交换器11a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并且第二热交换器11b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将保持于水分吸附构件16的水分解吸,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第一热交换器11a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且第二热交换器11b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水分吸附构件16从通过风路的空气吸附水分,控制装置5在从第一运转模式向第二运转模式切换运转模式时或者从第二运转模式向第一运转模式切换运转模式时,将节流装置14的开度设定为比切换运转模式前的节流装置14的通常控制开度Op大的第一开度Op1,并使制冷剂回路A工作预先设定的第一设定时间T1,在经过第一设定时间T1后,将节流装置14的开度设定为比第一开度Op1小的第二开度Op2,并使制冷剂回路A工作预先设定的第二设定时间T2。
在该实施方式的例子的除湿装置100中,由于在切换运转模式时将节流装置14的开度设定为比切换运转模式前的通常控制开度Op大的第一开度Op1,并使制冷剂回路A工作第一设定时间T1,所以制冷剂的分布迅速地适当化。其原因在于,能够通过增大节流装置14的开度并使制冷剂回路A工作,从而能够使滞留于在切换运转模式前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并在切换运转模式后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在制冷剂回路A中迅速地循环。
并且,在该实施方式的例子的除湿装置100中,由于在经过第一设定时间T1后将节流装置14的开度设定为比第一开度Op1小的第二开度Op2,并使制冷剂回路A工作预先设定的第二设定时间T2,所以能够使制冷剂回路A的工作迅速地稳定化。例如,当从节流装置14的开度大的第一开度Op1的状态起进行节流装置14的通常控制(上述过热度控制)时,在节流装置14的开度成为通常控制开度Op且制冷剂回路A的工作稳定化之前需要较长时间。在该实施方式的例子的除湿装置100中,通过在切换运转模式时将节流装置14的开度设定为比通常控制开度Op大的第一开度Op1并使制冷剂回路A工作第一设定时间T1,在经过第一设定时间T1后,将节流装置14的开度设定为比第一开度Op1小的第二开度Op2并使制冷剂回路A工作预先设定的第二设定时间T2,从而能够使制冷剂回路A的工作迅速地稳定化。
如上所述,由于该实施方式的例子的除湿装置100能够在切换运转模式后使制冷剂回路A的工作迅速地稳定化,所以水分吸附构件16能够高效地吸附并解吸水分。因此,该实施方式的例子的除湿装置100的除湿效果提高。
例如,第二开度Op2构成为比切换运转模式前的通常控制开度Op小,能够使制冷剂回路A的工作更迅速地稳定化。
另外,例如,除湿装置100还具有第三热交换器11c,所述第三热交换器11c配设于压缩机13的排出侧与流路切换装置15之间,且在第一运转模式及第二运转模式中的每一个模式下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由于通过设为具有第三热交换器11c的结构,所述第三热交换器11c在第一运转模式及第二运转模式中的每一个模式下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从而能够降低滞留于在切换运转模式前作为冷凝器发挥功能且在切换运转模式后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的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的量,所以切换运转模式后的制冷剂的分布迅速地适当化。
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本发明的范围内进行各种改变。即,可以适当改良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可以将至少一部分代替为其他结构。并且,其配置没有特别限定的构成要件不限于在实施方式中公开的配置,可以配置在能够实现该功能的位置。
例如,也可以省略图1记载的第三热交换器11c,并在风路的第二热交换器11b的下游侧配设加热空气的电加热器等加热装置。另外,也可以单纯地省略图1记载的第三热交换器11c。
另外,例如,在上述说明中,对具备温度传感器1a~1h、温湿度传感器2a~2e及风速传感器3的除湿装置100进行了说明,但除湿装置100具备的传感器类根据除湿装置100的规格等而适当变更,并不限定于上述传感器。例如,除湿装置100可以省略温度传感器1a~1h、温湿度传感器2a~2e及风速传感器3中的一个以上的传感器,也可以进一步具备检测温度、湿度、风速或压力等的传感器。
附图标记的说明
1a~1h温度传感器,2a~2e温湿度传感器,3风速传感器,5控制装置,6输入装置,7存储部,11a第一热交换器,11b第二热交换器,11c第三热交换器,12送风装置,13压缩机,14节流装置,15流路切换装置,16水分吸附构件,51开度决定部,52运转模式切换判定部,53节流装置控制部,54流路切换装置控制部,100除湿装置,102吸入口,104吹出口,A制冷剂回路,Op通常控制开度,Op1第一开度,Op2第二开度,T1第一设定时间,T2第二设定时间。

Claims (5)

1.一种除湿装置,其中,所述除湿装置具备:
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是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一热交换器、节流装置及第二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
风路,所述风路依次配设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吸附并解吸水分的水分吸附构件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
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使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水分吸附构件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顺序流动;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进行通过所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而交替地切换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的除湿运转,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并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将保持于所述水分吸附构件的水分解吸,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所述水分吸附构件从通过所述风路的空气吸附水分,
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向所述第二运转模式切换运转模式时或者从所述第二运转模式向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切换运转模式时,将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设定为比切换运转模式前的通常控制开度大的第一开度,并使所述制冷剂回路工作预先设定的第一设定时间,在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时间后,将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设定为比所述第一开度小的第二开度,并使所述制冷剂回路工作预先设定的第二设定时间,所述第二开度比切换运转模式前的所述通常控制开度小。
2.一种除湿装置,其中,所述除湿装置具备:
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是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一热交换器、节流装置及第二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
风路,所述风路依次配设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吸附并解吸水分的水分吸附构件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
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使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水分吸附构件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顺序流动;以及
控制装置,所述控制装置进行通过所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而交替地切换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的除湿运转,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并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将保持于所述水分吸附构件的水分解吸,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所述水分吸附构件从通过所述风路的空气吸附水分,
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向所述第二运转模式切换运转模式时或者从所述第二运转模式向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切换运转模式时,将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设定为比切换运转模式前的通常控制开度大的第一开度,并使所述制冷剂回路工作预先设定的第一设定时间,在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时间后,将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设定为比所述第一开度小的第二开度,并使所述制冷剂回路工作预先设定的第二设定时间,
所述除湿装置还具有第三热交换器,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配设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所述流路切换装置之间,并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及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中的每一个模式下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开度为所述通常控制开度的两倍以上的大小,所述第二开度为所述第一开度的三分之一以下的大小。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除湿装置,其中,
所述第三热交换器配设于所述风路的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下游。
5.一种除湿装置,其中,所述除湿装置具备:
制冷剂回路,所述制冷剂回路是用制冷剂配管将压缩机、流路切换装置、第一热交换器、节流装置、第二热交换器及第三热交换器连接而成的;
风路,所述风路依次配设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吸附并解吸水分的水分吸附构件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
送风装置,所述送风装置使除湿对象空间的空气按所述第一热交换器、所述水分吸附构件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顺序流动;以及
控制装置,
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在所述制冷剂回路中配设于所述压缩机的排出侧与所述流路切换装置之间,
所述控制装置进行通过所述流路切换装置的流路切换而交替地切换第一运转模式和第二运转模式的除湿运转,在所述第一运转模式下,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并且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将保持于所述水分吸附构件的水分解吸,在所述第二运转模式下,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作为蒸发器发挥功能,并且所述第三热交换器及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作为冷凝器或散热器发挥功能,所述水分吸附构件从通过所述风路的空气吸附水分,
所述控制装置在从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向所述第二运转模式切换运转模式时或者从所述第二运转模式向所述第一运转模式切换运转模式时,将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设定为比切换运转模式前的通常控制开度大的第一开度,并使所述制冷剂回路工作预先设定的第一设定时间,在经过所述第一设定时间后,将所述节流装置的开度设定为比所述第一开度小的第二开度,并使所述制冷剂回路工作预先设定的第二设定时间。
CN201580084853.0A 2015-12-28 2015-12-28 除湿装置 Active CN10847257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15/086526 WO2017115421A1 (ja) 2015-12-28 2015-12-28 除湿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472578A CN108472578A (zh) 2018-08-31
CN108472578B true CN108472578B (zh) 2020-12-08

Family

ID=59225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4853.0A Active CN108472578B (zh) 2015-12-28 2015-12-28 除湿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664413B2 (zh)
CN (1) CN108472578B (zh)
GB (1) GB2561308B (zh)
WO (1) WO201711542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6103B (zh) * 2019-04-01 2023-10-03 广州百立可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温湿度调节方法
CN110186150B (zh) * 2019-05-31 2021-06-29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运行控制方法、控制装置、空调器和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587834A (zh) * 2004-09-07 2005-03-02 熊晓强 整体式除湿机
CN1795349A (zh) * 2003-05-27 2006-06-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湿度控制装置
JP2009273963A (ja) * 2008-05-12 2009-11-26 Daikin Ind Ltd 除湿装置
CN104955548A (zh) * 2013-01-29 2015-09-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5142757A (zh) * 2013-04-24 2015-12-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807409B2 (ja) * 2004-04-27 2006-08-09 ダイキン工業株式会社 調湿装置
JP5452565B2 (ja) * 2011-10-27 2014-03-2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JP5627721B2 (ja) * 2013-01-23 2014-11-19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95349A (zh) * 2003-05-27 2006-06-28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湿度控制装置
CN1587834A (zh) * 2004-09-07 2005-03-02 熊晓强 整体式除湿机
JP2009273963A (ja) * 2008-05-12 2009-11-26 Daikin Ind Ltd 除湿装置
CN104955548A (zh) * 2013-01-29 2015-09-30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CN105142757A (zh) * 2013-04-24 2015-12-09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除湿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GB201806846D0 (en) 2018-06-13
WO2017115421A1 (ja) 2017-07-06
GB2561308B (en) 2020-12-16
JP6664413B2 (ja) 2020-03-13
JPWO2017115421A1 (ja) 2018-08-09
GB2561308A (en) 2018-10-10
CN108472578A (zh) 2018-08-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021953B2 (ja) 除湿装置
JP6116669B2 (ja) 除湿装置
JP6257788B2 (ja) 除湿装置
JP6234599B2 (ja) 除湿装置
CN107106975B (zh) 除湿装置
JP642999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8472578B (zh) 除湿装置
JP6336101B2 (ja) 除湿装置
JP6611826B2 (ja) 除湿装置
WO2015125251A1 (ja) 空気調和装置、及び、空気調和装置の制御方法
JP7126611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6021965B2 (ja) 除湿装置
JP7233538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JP2020012603A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