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63510B - 触控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产品 - Google Patents

触控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产品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63510B
CN108363510B CN201810083057.0A CN201810083057A CN108363510B CN 108363510 B CN108363510 B CN 108363510B CN 201810083057 A CN201810083057 A CN 201810083057A CN 108363510 B CN108363510 B CN 10836351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ouch
display screen
main body
shielding layer
light shield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83057.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63510A (zh
Inventor
虞精兵
黄彦衡
姚彦章
任陈铭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Interface Technology Chengdu Co Ltd, General Interface Solution Ltd filed Critical Interface Optoelectronics Shenzhen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810083057.0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363510B/zh
Publication of CN10836351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351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6351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6351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01Input arrangements or combined input and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interaction between user and computer
    • G06F3/03Arrangements for converting the position or the displacement of a member into a coded form
    • G06F3/041Digitisers, e.g. for touch screens or touch pads, characterised by the transducing means
    • G06F3/0412Digitisers structurally integrated in a display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2203/00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0 - G06F3/048
    • G06F2203/041Indexing scheme relating to G06F3/041 - G06F3/045
    • G06F2203/04103Manufacturing, i.e. details related to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specially suited for touch sensitive devi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osition Input By Display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触控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产品。触控显示屏包括显示模组和触控模组。显示模组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及连接第一、第二表面的侧面。触控模组包括触控本体及与触控本体电连接的触控线路,触控本体包括主体部及弯折部,主体部设于第一表面,弯折部的至少部分结构设于显示模组的侧面上,触控线路位于非可视区,且部分触控线路设于主体部上,部分触控线路设于弯折部上。本发明提供的触控显示屏在保证整体外观尺寸相同的情况下,能有更大的可视区面积。且无需降低触控线路的线宽及线距,电信号得以稳定传导,从而在可视区增大的同时,保证了电信号的稳定传导,进而保证了触控显示屏具有良好的触控灵敏度。

Description

触控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产品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触控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触控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产品。
背景技术
手机、平板等电子产品的触控显示屏通常包括层叠设置的触控模组及显示模组,触控模组包括触控电极及触控引线,触控引线用于将触控电极和电子产品的主板电连接,电子产品的保护盖板上丝印有遮盖住触控引线的油墨层,而将触控显示屏划分为可视区和非可视区。为了增大可视区的面积,普遍的做法是减小触控引线的线宽,但触控引线的宽度减小,不利于电信号的传导,从而会影响电子产品的触控灵敏度。
发明内容
基于此,有必要针对传统显示屏电信号传导稳定性较差的问题,提供一种电信号传导稳定性较高的触控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产品。
一种触控显示屏,包括可视区及围绕可视区设置的非可视区,包括:
显示模组,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侧面;以及
触控模组,包括触控本体及与所述触控本体电连接的触控线路,所述触控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部及弯折部,所述主体部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弯折部的至少部分结构设于所述显示模组的所述侧面上,所述触控线路位于所述非可视区,且部分所述触控线路设于所述主体部上,部分所述触控线路设于所述弯折部上。
上述的触控显示屏,触控模组中设有弯折部,并将部分触控线路设置于弯折部上,从而位于非可视区的触控线路随着弯折部被部分地弯折至显示模组的侧面,使得触控显示屏在整体外观尺寸相同的情况下,能够有更大的可视区面积。且无需降低触控线路的线宽及线距,电信号得以稳定传导,从而在可视区增大的同时,保证了电信号的稳定传导,进而保证了触控显示屏具有良好的触控灵敏度。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触控模组还包括遮光层,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非可视区,且从所述主体部延伸至所述弯折部上,所述遮光层覆盖部分所述触控线路。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侧面包括相邻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二侧面连接;
所述触控线路包括触控引线及触控引脚,所述触控引线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触控引脚电连接,所述触控引线分布在所述主体部及所述第一弯折部上,所述触控引脚用于绑定柔性电路板,所述触控引脚分布在所述主体部及所述第二弯折部上,所述遮光层覆盖所述触控引线及部分所述触控引脚。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操作区及围绕所述操作区设置的边框区,所述操作区具有与所述边框区相接的且平行于所述第一侧面的交界面,所述遮光层包括设于所述主体部上的内端面,所述内端面位于所述交界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内端面与所述交界面之间的距离大于0.15mm。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均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遮光层包括远离所述主体部的第一外端面,所述第一外端面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mm;
所述遮光层包括远离所述主体部的第二外端面,所述第二外端面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mm。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两个缺口,两个所述缺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两侧。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遮光层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一侧面且远离所述触控线路设置的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的距离为45-200um;
遮光层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二侧面且远离所述触控线路设置的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为45-200um。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所述弯折部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上,且所述弯折部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一端超出于所述遮光层。
一种上述的任一种触控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显示模组及触控模组;
将触控本体远离触控线路的一面设于第一表面上;以及
弯折所述触控本体上设有所述触控线路的部位,得到弯折部,使得所述弯折部的至少部分结构设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侧面上。
上述的触控显示屏的制备方法,由于无需更改触控模组中触控线路的线宽和线距,也就无需对黄光工艺进行改良,只需要通过弯折这一步骤,即可实现在不改变触控显示屏的整体外观尺寸的条件下,增大其可视区的面积,简单方便。
在其中一个实施方式中,在步骤将所述触控本体远离所述触控线路的一面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之前,还包括:
在触控本体的设有触控线路的部位的表面印刷遮光层,使得所述遮光层覆盖部分所述触控线路。
一种电子产品,包括:
上述的任一种触控显示屏;以及
保护盖板,设于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面,所述保护盖板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面设有油墨层,以将所述触控显示屏划分为所述可视区及所述非可视区。
将上述的触控显示屏应用于电子产品中,能在不改变电子产品整体外观尺寸的情况下,有效地增大其可视区的面积,且无需减小触控显示屏触控线路的线宽和线距,保证了电信号的传导,因此也保证了电子产品能具有良好的触控灵敏度。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的电子产品的截面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电子产品中触控显示屏的局部截面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电子产品中触控模组将弯折部展平时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电子产品中触控显示屏的制备方法流程图;
图5为图4所示的触控显示屏的制备方法中对应于步骤S530的触控模组的截面图;
图6为图4所示的触控显示屏的制备方法中对应于步骤S540的触控显示屏半成品的截面图;
图7为图4所示的触控显示屏的制备方法中对应于步骤S550的触控显示屏成品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能够更加明显易懂,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做详细的说明。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能够以很多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它方式来实施,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不违背本发明内涵的情况下做类似改进,因此本发明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的限制。
需要说明的是,当元件被称为“固定于”另一个元件,它可以直接在另一个元件上或者也可以存在居中的元件。当一个元件被认为是与另一个元件“连通”或“连接”,它可以是直接连接到另一个元件或者可能同时存在居中元件。本说明书所使用的术语“和/或”包括一个或多个相关的所列项目的任意的和所有的组合。除非另有定义,本文所使用的所有的技术和科学术语与属于本发明的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含义相同。
一实施方式的触控显示屏可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中,比如手机、相机、平板电脑等。请参考图1至图3,电子产品10包括保护盖板20、油墨层30、透明绝缘胶层40和触控显示屏50。
在本实施方式中,保护盖板20的材料为玻璃,具有贴合表面。在其它实施方式中,保护盖板20的材料也可以是透明塑料、亚克力,或者其它任何具有一定透光度的、可以对与其贴合的结构起到保护作用的材料。
油墨层30通过丝印或是转印的方式形成在贴合表面上。油墨层30的透光率较低,将触控显示屏50划分为可视区60和非可视区70。
透明绝缘胶层40设于贴合表面并延伸至油墨层30上,透明绝缘胶层40为光学胶,粘接强度高,用于将保护盖板20和触控显示屏50粘接。而且,透明绝缘胶层40无色透明,透光率90%以上,不会影响触控显示屏50的显示效果。
触控显示屏50包括显示模组100和触控模组200,显示模组100与触控模组200通过胶粘的方式连接在一起。
显示模组100具有操作区102及围绕操作区102设置的边框区104,操作区102的面积等于或略小于可视区60的面积,操作区102主要用于显示文字、图像等,边框区104固定操作区102,且在边框区104上可设置用于与操作区102关联的驱动电路等结构。显示模组100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110和第二表面120,以及连接在第一表面110、第二表面120之间的侧面,侧面包括相邻的第一侧面130和第二侧面140。
触控模组200包括触控本体210及与触控本体210电连接的触控线路220。触控本体210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部212及弯折部214。其中,主体部212位于保护盖板20与第一表面110之间,主体部212通过透明绝缘胶层40与保护盖板20连接,同时主体部212通过胶粘的方式与第一表面110贴合。弯折部214的至少部分结构设于显示模组100的侧面上。触控线路220位于非可视区70,且部分触控线路220设于主体部212上,部分触控线路220设于弯折部214上。主体部212上形成触控电极,触控线路220与主体部212上的触控电极电连接。
通过设置弯折部214,并将部分触控线路220设置于弯折部214上,使得位于非可视区70的触控线路220也随着弯折部214被部分地弯折至显示模组100的侧面,进而在触控显示屏50整体外观尺寸不变的情况下,能够有更大的可视区60面积。且由于无需降低触控线路220的线宽及线距,电信号得以稳定传导,从而在可视区60的面积增大的同时,保证了电信号的稳定传导,进而保证了触控显示屏50具有良好的触控灵敏度。
在本实施方式中,触控模组200还包括遮光层230,遮光层230位于非可视区70,且从主体部212延伸至弯折部214上,并覆盖部分触控线路220。遮光层230具体可以为黑色绝缘油墨,或其他深色的、遮盖能力较强的绝缘油墨,并通过印刷的方式涂覆在部分触控线路220上。通过设置遮光层230,可以对触控线路220起到保护作用,且由于透光能力差的遮光层230延伸至弯折部214,从而可以有效地防止显示模组100从侧面漏光。当然,在其他实施方式中,遮光层230也可以省略。
进一步,弯折部214还能延伸至第二表面120上,且弯折部214设于第二表面120上的一端超出于遮光层230。由于弯折部214本身的透光性,因此,在弯折触控本体210时,能够从弯折部214远离遮光层230的一侧观察触控线路220的弯折情况,以防止弯折过度而拉断触控线路220。不仅如此,还能防止触控本体210将显示模组100包裹的太紧而导致显示模组100弯曲变形。
在其他实施方式中,弯折部214可以只弯折至显示模组100的侧面上而不再做延伸;或弯折部214延伸至第二表面120上,且其位于第二表面120上的一端与遮光层230的端面平齐。
具体到本实施方式中,弯折部214包括第一弯折部216及第二弯折部218,第一弯折部216与第一侧面130连接,第二弯折部218与第二侧面140连接。触控线路220包括触控引线222及触控引脚224,触控引线222的一端与主体部212上的触控电极电连接,另一端与触控引脚224电连接。触控引线222分布在主体部212及第一弯折部216上。触控引脚224用于绑定柔性电路板,触控引脚224分布在主体部212及第二弯折部218上,遮光层230覆盖触控引线222及部分触控引脚224,触控引脚224露出于遮光层230的部分用于绑定柔性电路板。
请参照图1及图3,第一弯折部216延伸至第二表面120上。对于与第一弯折部216对应的结构来说,操作区102具有与边框区104相接的且平行于第一侧面130的交界面106,遮光层230包括设于主体部212上的内端面231,内端面231位于交界面106与第一侧面130之间。由此,可以避免遮光层230盖住显示模组100显示的画面。在本实施方式中,考虑到安装时可能的公差,设定内端面231与交界面106之间的距离大于0.15mm。
遮光层230还包括与内端面231相对的、远离主体部212的第一外端面232。第一外端面232在第二表面120上的投影与第一侧面130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mm。利用遮光层230的第一外端面232与显示模组100的第一侧面130对齐定位。具体在制作过程中,印刷遮光层230前,参照显示模组100第一侧面130的位置预设遮光层230的尺寸,并确定第一外端面232的位置,使得成品中第一外端面232与第一侧面130能较为准确的对齐定位,从而防止被遮光层230覆盖的触控引线222被过度拉伸,或被弯折的触控引线222的尺寸过大而未能与显示模组100完全贴合。当第一外端面232在第二表面120上的投影与第一侧面130重合时,遮光层230的第一外端面232与显示模组100的第一侧面130呈理想的对齐状态。考虑到实际制作时可能的公差,第一外端面232在第二表面120上的投影与第一侧面130的距离可以在±1mm范围内浮动。
遮光层230还包括平行于第一侧面130且远离触控线路220设置的第一外表面234。基于材料属性和目前的工业加工精度和水平,将第一外表面234与第一侧面130之间的距离D1限定为45-200um。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折部216设有两个,相对设置在显示模组100的两侧,在其他实施方式中,第一弯折部216也可以仅设置一个,也即触控模组200的左右两侧只有一侧弯折。
请参照图2及图3,第二弯折部218延伸至第二表面120上。对于与第二弯折部218对应的结构来说,遮光层230包括远离主体部212的第二外端面236,且第二外端面236在第二表面120上的投影与第二侧面140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mm。利用遮光层230的第二外端面236与显示模组100的第二侧面140对齐定位,具体在制作过程中,印刷遮光层230前,参照显示模组100第二侧面140的位置预设遮光层230的尺寸,并确定第二外端面236的位置,使得成品中第二外端面236与第二侧面140能较为准确的对齐定位,从而防止被遮光层230覆盖的触控引脚224被过度拉伸,或被弯折的触控引脚224的尺寸过大而未能与显示模组100完全贴合。当第二外端面236在第二表面120上的投影与第二侧面140重合时,遮光层230的第二外端面236与显示模组100的第二侧面140呈理想的对齐状态。考虑到实际制作时可能的公差,设定第二外端面236在第二表面120上的投影与第二侧面140的距离可以在±1mm范围内浮动。
遮光层230还包括平行于第二侧面140且远离触控线路220设置的第二外表面238。基于材料属性和目前的工业加工精度和水平,将第二外表面238与第二侧面140之间的距离D2限定为45-200um。
主体部212上开设有两个缺口211,两个缺口211分别位于第二弯折部218的两侧。第二弯折部218由于弯折形态而受到应力,设置缺口211能够强化主体部212与第二弯折部218的连接部位,从而能避免第二弯折部218与主体部212连接的部位轻易地被撕裂。在本实施方式中,两个缺口211均为U型缺口。在其他实施方式中,也可以采用矩形、半圆形的缺口等。
如图4所示,在本实施方式中,还提供了一种触控显示屏50的制备方法,具体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510:提供显示模组100及触控模组200。
显示模组100的结构如图1中所示。触控模组200包括触控本体210及与触控本体210电连接的触控线路220,触控线路220通过黄光工艺形成在触控本体210上。
步骤S520:在主体部212上触控引脚224的两侧分别开设两个缺口211。
步骤S530:在触控本体210上设置遮光层230,使得遮光层230覆盖部分触控线路220。此步骤完成后,得到如图5所示的结构。
遮光层230为透光率较低的绝缘油墨,主要通过印刷的方式形成,遮光层230完全覆盖触控引线222,并覆盖部分触控引脚224,露出来的部分触控引脚224则用于绑定柔性电路板。当然,当遮光层230省略时,对应地,步骤S530也可以省略。另外,步骤S530还可以与步骤S520互换。
步骤S540:将触控本体210远离触控线路220的一面设于第一表面110上。具体地,可以通过胶粘的方式将触控模组200与显示模组100连接在一起,得到如图6所示的触控显示屏50的半成品结构。
步骤S550:弯折触控本体210上设有触控线路220的部位,得到弯折部214,使得弯折部214的至少部分结构设于显示模组100的侧面上。
具体地,在弯折时,可以先弯折触控模组200的左侧得到一个第一弯折部216,再弯折触控模组200的右侧得到另一个第一弯折部216,最后弯折触控模组200用于绑定柔性电路板的一端得到第二弯折部218,当然,第一弯折部216的数目以及得到第一弯折部216与第二弯折部218的先后顺序均没有明确限定。
上述的触控显示屏的制备方法,由于无需更改触控模组中触控线路的线宽和线距,也就无需对黄光工艺进行改良,只需要通过弯折这一步骤,即可实现在不改变触控显示屏的整体外观尺寸的条件下,增大其可视区的面积,简单方便。
通过上述制备方法所得图7所示的触控显示屏50,可以应用于各类电子产品中。如图1所示,可以将触控显示屏50与印刷有油墨层30的保护盖板20通过透明绝缘胶层40贴合,从而在电子产品整体外观尺寸不改变的情况下,有效地增大可视区的面积,且无需减小触控显示屏触控线路的线宽和线距,保证了电信号的传导,因此也保证了电子产品能具有良好的触控灵敏度。
以上所述实施例的各技术特征可以进行任意的组合,为使描述简洁,未对上述实施例中的各个技术特征所有可能的组合都进行描述,然而,只要这些技术特征的组合不存在矛盾,都应当认为是本说明书记载的范围。
以上所述实施例仅表达了本发明的几种实施方式,其描述较为具体和详细,但并不能因此而理解为对本发明专利范围的限制。应当指出的是,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形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因此,本发明专利的保护范围应以所附权利要求为准。

Claims (12)

1.一种触控显示屏,包括可视区及围绕可视区设置的非可视区,其特征在于,包括:
显示模组,具有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第二表面,以及连接所述第一表面和所述第二表面的侧面;
触控模组,包括触控本体及与所述触控本体电连接的触控线路,所述触控本体包括一体成型的主体部及弯折部,所述主体部设于所述第一表面,所述弯折部的至少部分结构设于所述显示模组的所述侧面上,所述触控线路位于所述非可视区,且部分所述触控线路设于所述主体部上,部分所述触控线路设于所述弯折部上;以及
遮光层,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触控本体背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侧,所述遮光层覆盖全部或部分的所述触控线路,所述弯折部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上,且所述弯折部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一端超出于所述遮光层,或者,所述弯折部设于所述第二表面上的一端与所述遮光层的端面平齐。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位于所述非可视区,且从所述主体部延伸至所述弯折部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侧面包括相邻的第一侧面和第二侧面,所述弯折部包括第一弯折部及第二弯折部,所述第一弯折部与所述第一侧面连接,所述第二弯折部与所述第二侧面连接;
所述触控线路包括触控引线及触控引脚,所述触控引线的一端与所述主体部电连接,另一端与所述触控引脚电连接,所述触控引线分布在所述主体部及所述第一弯折部上,所述触控引脚用于绑定柔性电路板,所述触控引脚分布在所述主体部及所述第二弯折部上,所述遮光层覆盖所述触控引线及部分所述触控引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显示模组包括操作区及围绕所述操作区设置的边框区,所述操作区具有与所述边框区相接的且平行于所述第一侧面的交界面,所述遮光层包括设于所述主体部上的内端面,所述内端面位于所述交界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内端面与所述交界面之间的距离大于0.15mm。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弯折部和所述第二弯折部均延伸至所述第二表面上,所述遮光层包括远离所述主体部的第一外端面,所述第一外端面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mm;
所述遮光层包括远离所述主体部的第二外端面,所述第二外端面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等于1mm。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外端面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一侧面重合;
所述第二外端面在所述第二表面上的投影与所述第二侧面重合。
8.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主体部上开设有两个缺口,两个所述缺口分别位于所述第二弯折部的两侧。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触控显示屏,其特征在于,所述遮光层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一侧面且远离所述触控线路设置的第一外表面,所述第一外表面与所述第一侧面之间的距离为45-200um;
遮光层包括平行于所述第二侧面且远离所述触控线路设置的第二外表面,所述第二外表面与所述第二侧面之间的距离为45-200um。
10.一种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提供显示模组及触控模组;
将触控本体远离触控线路的一面设于第一表面上;以及
弯折所述触控本体上设有所述触控线路的部位,得到弯折部,使得所述弯折部的至少部分结构设于所述显示模组的侧面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触控显示屏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将所述触控本体远离所述触控线路的一面设于所述第一表面上之前,还包括:
在触控本体上设置遮光层,使得所述遮光层覆盖部分所述触控线路。
12.一种电子产品,其特征在于,包括:
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触控显示屏;以及
保护盖板,设于所述主体部远离所述显示模组的一面,所述保护盖板靠近所述主体部的一面设有油墨层,以将所述触控显示屏划分为所述可视区及所述非可视区。
CN201810083057.0A 2018-01-29 2018-01-29 触控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产品 Active CN10836351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83057.0A CN108363510B (zh) 2018-01-29 2018-01-29 触控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产品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83057.0A CN108363510B (zh) 2018-01-29 2018-01-29 触控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产品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3510A CN108363510A (zh) 2018-08-03
CN108363510B true CN108363510B (zh) 2021-05-18

Family

ID=6300725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83057.0A Active CN108363510B (zh) 2018-01-29 2018-01-29 触控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产品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363510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920014B (zh) * 2018-08-10 2022-01-18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传感器及触控显示屏
CN109375822B (zh) * 2018-12-07 2022-04-08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触控屏、触控显示屏及移动终端
CN109917953B (zh) * 2019-01-29 2022-04-19 广州国显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备方法
CN110867143B (zh) * 2019-12-04 2021-08-10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电子设备
CN111158522B (zh) * 2019-12-30 2023-10-03 上海摩软通讯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柔性电路板、触控组件及电子设备
CN111427476B (zh) * 2020-03-27 2023-09-12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柔性触控显示器件及触控控制方法
CN213241112U (zh) * 2020-09-28 2021-05-18 广州视睿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面板及电子设备
CN112416167A (zh) * 2020-11-17 2021-02-26 业成光电(无锡)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模组及电子设备
CN112764268B (zh) * 2021-01-12 2023-04-11 业成科技(成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955306A (zh) * 2014-03-07 2014-07-30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三维曲面触控面板
CN104076965A (zh) * 2013-03-28 2014-10-01 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4156073A (zh) * 2014-08-29 2014-11-19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操作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9455281B2 (en) * 2014-06-19 2016-09-27 Semiconductor Energy Laboratory Co., Ltd. Touch sensor, touch panel, touch panel module, and display device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076965A (zh) * 2013-03-28 2014-10-01 联胜(中国)科技有限公司 触控显示装置
CN103955306A (zh) * 2014-03-07 2014-07-30 业成光电(深圳)有限公司 三维曲面触控面板
CN104156073A (zh) * 2014-08-29 2014-11-19 深圳市中兴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终端及其操作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63510A (zh) 2018-08-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63510B (zh) 触控显示屏及其制备方法和电子产品
CN107610593B (zh) 显示面板
US9891734B2 (en) Mobile terminal display structure and mobile terminal
CN106850897A (zh) 终端
EP3683650B1 (en)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and mobile terminal
US10698246B2 (en) Display screen, display screen assembly, and terminal
US8269906B2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tistatic method for liquid crystal display apparatus, and electronic apparatus
CN106774689A (zh) 显示屏、显示屏组件及终端
US10309616B2 (en) Display panel for releasing static electricity and display device
CN103970336B (zh) 触控显示面板及触控显示装置
EP2680064A1 (en) Liquid-crystal display
CN105430128A (zh) 显示屏组件及移动终端
US20130301192A1 (en) Touch panel
US20140240619A1 (en) Touch panel
CN105045432A (zh) 显示屏组件及终端
CN104865725A (zh) 移动终端显示结构及移动终端
US6819376B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a light-shielding portion
CN208609029U (zh) 电子设备
CN210606462U (zh) 一种显示模组和终端设备
WO2016123911A1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其制作方法
US20110239510A1 (en) Display device
CN112017535A (zh) 显示设备
CN108877545B (zh) 显示装置
CN109061962B (zh) 显示面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JP2014098825A (ja) 液晶表示素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