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9457B - 气体发生器 - Google Patents

气体发生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9457B
CN108349457B CN201680063296.9A CN201680063296A CN108349457B CN 108349457 B CN108349457 B CN 108349457B CN 201680063296 A CN201680063296 A CN 201680063296A CN 108349457 B CN108349457 B CN 1083494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as
chamber
igniter
cylindrical body
generating ag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6329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49457A (zh
Inventor
福本健二
小林睦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c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Daice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cel Corp filed Critical Daice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3494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4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494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94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021/26029Igni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 B60R21/264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 B60R2021/2642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characterised by the inflation fluid source or means to control inflation fluid flow using instantaneous generation of gas, e.g. pyrotechnic comprising a plurality of combustion chambers or sub-chamb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5FLUID-PRESSURE ACTUATORS; HYDRAULICS OR PNEUMATICS IN GENERAL
    • F15BSYSTEMS ACTING BY MEANS OF FLUIDS IN GENERAL; FLUID-PRESSURE ACTUATORS, e.g. SERVOMOTORS; DETAILS OF FLUID-PRESSURE SYSTEM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15B15/00Fluid-actuated devices for displacing a member from one position to another; Gearing associated therewith
    • F15B15/19Pyrotechnical actuat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Fluid Mecha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在筒状壳体内具有填充有作为气体源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具有排出由上述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气体的气体排出口;所述燃烧室中,上述筒状壳体的第1端开口部被包含点火器的点火机构封闭、与上述第1端开口部为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开口部被隔壁封闭,且在内部空间配置有多孔筒状体;上述点火器具有包含着火部的点火器主体、和包围并保持上述点火器主体的点火器套环;上述多孔筒状体以使其第1端部侧围绕上述点火器的着火部的方式配置,其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位于上述隔壁侧;上述多孔筒状体的内侧空间为填充有上述气体发生剂的一部分的第1室,上述多孔筒状体的外侧空间为填充有上述气体发生剂的其余部分的第2室;上述气体排出口为形成于面向上述第2室的上述隔壁的贯通孔。

Description

气体发生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可作为搭载于汽车的气囊装置的气体发生器使用的气体发生器。
背景技术
在JP-A No.11-78766的图1~图4中,示出了使用了长圆筒状的壳体1的气体发生器X1。
就图1~图4的气体发生器而言,通过在燃烧室G内配置隔筒20,从而将燃烧室G分为内侧燃烧室G1和外侧燃烧室G2,在内侧燃烧室G1和外侧燃烧室G2中分别填充有气体发生剂2。
其中记载了图1~图4的气体发生器均是在位于仅面向内侧燃烧室G1的位置的点火装置15工作时,通过使内侧燃烧室G1内的气体发生剂2先燃烧、使外侧燃烧室G2内的气体发生剂2晚些燃烧,从而实现对气囊的展开速度的控制的气体发生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在筒状壳体内具有填充有作为气体源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具有排出由上述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气体的气体排出口,
其中,上述燃烧室中,
上述筒状壳体的第1端开口部被包含点火器的点火机构封闭、与上述第1端开口部为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开口部被隔壁封闭,且在内部空间配置有多孔筒状体,
上述点火器具有包含着火部的点火器主体、和包围并保持上述点火器主体的点火器套环,
上述多孔筒状体以使其第1端部侧围绕上述点火器的着火部的方式配置,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位于上述隔壁侧,
上述多孔筒状体的内侧空间为填充有上述气体发生剂的一部分的第1室,上述多孔筒状体的外侧空间为填充有上述气体发生剂的其余部分的第2室,
上述气体排出口为形成于面向上述第2室的上述隔壁的贯通孔。
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在筒状壳体内具有填充有作为气体源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具有排出由上述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气体的气体排出口,
其中,上述燃烧室中,
上述筒状壳体的第1端开口部被包含点火器的点火机构封闭、与上述第1端开口部为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开口部被隔壁封闭,且在内部空间配置有多孔筒状体,
上述点火器具有包含着火部的点火器主体、和包围并保持上述点火器主体的点火器套环,
上述多孔筒状体以使其第1端部侧围绕上述点火器的着火部的方式配置,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位于上述隔壁侧,
上述多孔筒状体的内侧空间为填充有上述气体发生剂的一部分的第1室,上述多孔筒状体的外侧空间为填充有上述气体发生剂的其余部分的第2室,
上述气体排出口为形成于上述隔壁侧的面向上述第2室的上述筒状壳体的贯通孔。
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在筒状壳体内具有填充有作为气体源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具有排出由上述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气体的气体排出口,
其中,上述燃烧室中,
上述筒状壳体的第1端开口部被包含点火器的点火机构封闭、与上述第1端开口部为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开口部被隔壁封闭而形成内部空间,且在上述内部空间配置有多孔筒状体,
上述点火器具有包含着火部的点火器主体、和包围并保持上述点火器主体的点火器套环,
上述多孔筒状体以使其第1端部侧围绕上述点火器的着火部的方式配置,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位于上述隔壁侧,
上述多孔筒状体的内侧空间为填充有上述气体发生剂的一部分的第1室,上述多孔筒状体的外侧空间为填充有上述气体发生剂的其余部分的第2室,
进一步,在上述筒状壳体的被上述隔壁封闭的第2端开口部侧具有扩散部,
上述气体排出口包含第1气体排出口和第2气体排出口,所述第1气体排出口包含形成于面向上述第2室的上述隔壁的贯通孔,所述第2气体排出口形成于上述扩散部,
在上述燃烧室内产生的燃烧气体在从上述第1气体排出口排出至上述扩散部内之后,从上述第2气体排出口排出。
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其从筒状壳体的第1端开口部向着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开口部依次具有:具有第1气体排出口且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具有第2气体排出口的扩散室及加压气体室,
其中,上述扩散室与上述加压气体室之间被封闭构件封闭,
在上述燃烧室和上述扩散室之间配置有在工作时向上述第2端开口部侧移动而破坏上述封闭构件的破坏机构,所述破坏机构具有基板部和破坏部,
上述燃烧室中,
上述筒状壳体的第1端开口部被包含点火器的点火机构封闭,上述第1端开口部的轴向相反侧被上述破坏机构的基板部封闭而形成内部空间,且在上述内部空间配置有多孔筒状体,
上述点火器具有包含着火部的点火器主体、和包围并保持上述点火器主体的点火器套环,
上述多孔筒状体以使其第1端部侧围绕上述点火器的着火部的方式配置,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位于上述隔壁侧,
上述多孔筒状体的内侧空间为填充有上述气体发生剂的一部分的第1室,上述多孔筒状体的外侧空间为填充有上述气体发生剂的其余部分的第2室,
上述第1气体排出口是用于使燃烧气体从上述燃烧室向上述扩散室移动的开口,且为形成于上述基板部的面向上述第2室的部分的贯通孔,
上述第2气体排出口是用于使燃烧气体和加压气体排出到上述筒状壳体的外部的开口,且为在形成上述扩散室的上述筒状壳体的周壁部形成的贯通孔。
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在筒状壳体内具有填充有作为气体源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具有排出由上述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气体的气体排出口,
其中,上述燃烧室中,
上述筒状壳体的第1端开口部被包含点火器的点火机构封闭、与上述第1端开口部为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开口部被隔壁封闭,且在内部空间配置有多孔筒状体,
上述点火器具有包含着火部的点火器主体、和包围并保持上述点火器主体的点火器套环,
上述多孔筒状体以使其第1端部侧围绕上述点火器的着火部的方式配置,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位于上述隔壁侧,
上述多孔筒状体的内侧空间为填充有上述气体发生剂的一部分的第1室,上述多孔筒状体的外侧空间为填充有上述气体发生剂的其余部分的第2室,
上述气体排出口为形成于面向上述第2室的上述隔壁的贯通孔、和形成于上述隔壁侧的面向上述第2室的上述筒状壳体的贯通孔。
附图说明
本发明可基于以下的详细说明和所附的附图而得到更为完全的理解,但这些仅用于说明本发明,并不限制本发明。
[图1]图1为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长轴方向剖面图。
[图2]图2为第2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长轴方向剖面图。
[图3]图3为第5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长轴方向剖面图。
[图4]图4为第3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长轴方向剖面图。
[图5]图5为第4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长轴方向剖面图。
[图6]图6为作为与图5不同的实施方式的第4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长轴方向的部分剖面图。
[图7]图7为作为与图5进一步不同的实施方式的第4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长轴方向的部分剖面图。
[图8]图8为作为与图5进一步不同的实施方式的第4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长轴方向的部分剖面图(工作前)。
[图9]图9为示出了图8的气体发生器的工作后的状态的长轴方向的部分剖面图。
发明详述
JP-A No.11-78766的图1~图4的气体发生器是通过使外侧燃烧室G2内的气体发生剂2晚些燃烧而实现对气囊的展开速度的控制的气体发生器,因此形成的是使外侧燃烧室G2内的气体发生剂2比内侧燃烧室G1内的气体发生剂2更难燃烧的结构。
本发明提供一种气体发生器,其在筒状壳体内具有填充有作为气体源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该气体发生器可提高上述燃烧室内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性。
就筒状壳体而言,与公知的气体发生器的筒状壳体同样地,由铁、不锈钢等金属制成。
筒状壳体的第1端开口部被包含点火器的点火机构封闭。点火机构可以仅由点火器构成,也可以是与公知的传火药等组合而成的那些。
点火器具有包含着火部的点火器主体、和包围并保持点火器主体的金属制的点火器套环。
筒状壳体的第2端开口部被由金属制成的隔壁封闭。隔壁的金属与筒状壳体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另外,也可以一体地形成隔壁和筒状壳体(周壁部)。
第1端开口部和第2端开口部被封闭了的筒状壳体的内部空间成为燃烧室,配置有多孔筒状体。
多孔筒状体由金属制成,上述金属与筒状壳体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多孔筒状体可以为外径及内径均一的那些、也可以为外径及内径有局部不同的那些,例如也可以使用外径从第1端部侧向着第2端部侧变小的多孔筒状体。
多孔筒状体所具有的孔的配置状态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设为以下实施方式:
在从第1端部侧到第2端部侧之间均一地配置有相同大小的孔(孔的形成密度均一);
在从第1端部侧到第2端部侧之间不均一地配置有相同大小的孔(孔的形成密度不均一);
在从第1端部侧到第2端部侧之间配置有不同大小的孔;等等。
燃烧室被分为多孔筒状体的内侧空间的第1室和外侧空间的第2室,在第1室和第2室这两者中填充有气体发生剂。
第1室和第2室的容积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
在第1室和第2室中填充的气体发生剂可以相同也可以不同。在作为第1室和第2室的气体发生剂而使用了不同的气体发生剂时,可以使用在组成、组成比、形状、尺寸中的任意一个以上方面不同的那些。
气体排出口包括形成于面向第2室的隔壁的贯通孔,上述气体排出口不面向第1室。
为了防湿,也可以利用密封带将气体排出口封闭。
在气体发生器的筒状壳体(燃烧室)内填充有众多的气体发生剂。其中,气体发生剂被配置为使得在气体发生剂彼此间形成有间隙。
就上述气体发生剂而言,使用被成型为片剂形状、圆柱形状、及在这些中具有凹部或贯通孔的形状等期望形状的成型体。
上述筒状壳体(燃烧室)为细长的形状,因此在使一端开口部侧的点火器工作而使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时,会从位于距点火器较近位置的气体发生剂开始,向着位于较远位置的气体发生剂,依次燃烧而进行。
但是,如果一端开口部侧燃烧而产生燃烧气体,则存在以下隐患:发生未燃烧部分的气体发生剂在该燃烧气体的压力作用下成为被向另一端开口部侧压缩的状态的压缩现象。
如果发生这样的压缩现象,则会导致气体发生剂间的间隙被破坏而使燃烧气体更难以流动,导致气体发生剂整体的燃烧性、气体的排出效率降低。
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成为以下形式:在燃烧室内配置有多孔筒状体,燃烧室被分为内侧的第1室和外侧的第2室,燃烧气体可在第1室与第2室之间进出。
在使位于多孔筒状体的第1端部侧的点火器工作而使第1室的气体发生剂着火燃烧时,也考虑会与上述现有技术同样地,出现第1室的气体发生剂发生上述压缩现象而导致燃烧难以向第2端部侧进行的情况。
但是,由于由第1室内的气体发生剂产生的燃烧气体会通过多孔筒状体的孔而流入第2室,使第2室内的气体发生剂燃烧,由第2室内的气体发生剂产生的燃烧气体会通过多孔筒状体的孔而流入第1室,使第1室内的气体发生剂的未燃烧部分燃烧,因此第1室和第2室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会相互促进。
由此,即使对于填充于细长形状的燃烧室内的气体发生剂,也可以在不发生上述那样的压缩现象的情况下提高着火性、燃烧性、及气体的排出性能。
需要说明的是,就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而言,即使在发生了在上述燃烧室(第1室)内的众多气体发生剂彼此间的压缩现象的情况下,也能够确保包含气体发生剂彼此间的间隙的气体流路。因此,在第1实施方式中,不包括诸如在燃烧室内填充有一个或两个左右的少数的气体发生剂的类型的气体发生器、在气体发生剂之间未形成间隙的气体发生器这样的不会发生上述的气体发生剂彼此间的压缩现象的气体发生器。在以下的各实施方式中也是同样的。
第2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排出口是在筒状壳体上形成于隔壁侧的面向第2室的部分的贯通孔。
这里的所述隔壁侧是指:在将从筒状壳体的第1端开口部起到封闭第2端开口部的隔壁的燃烧室侧的面为止的长度设为1时,优选为与上述隔壁的燃烧室侧的面相距0.3以下的长度位置,更优选为相距0.2以下的长度位置、且在该范围内形成有气体排出口。
第3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为第1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进一步具有扩散部的气体发生器,除此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
扩散部本身可以与公知的气体发生器同样地使用杯状的那些。
扩散部可以是由不同构件通过焊接等连接而成的,也可以与筒状壳体一体地形成。
第3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具有:形成于隔壁的第1气体排出口、和形成于扩散部的第2气体排出口。
形成于杯状的扩散部的第2气体排出口可以在底面部形成、也可以在周壁部形成。
为了防湿,可以将第1气体排出口和第2气体排出口中的任一者利用密封带进行封闭。
第4实施方式是组合使用气体发生剂和加压气体(氩、氦等)作为气体源的实施方式。
因此,具有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和高压填充有加压气体的加压气体室,进一步在燃烧室与加压气体室之间具有扩散室。
像这样依次配置有燃烧室、扩散室及加压气体室的结构的气体发生器本身是公知的,而第4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特征在于:作为燃烧室,使用了与第1实施方式的燃烧室相同结构的燃烧室。
在第4实施方式中,作为相当于第1实施方式及第3实施方式的隔壁的部分,使用了封闭着扩散室和加压气体室之间的封闭构件的破坏机构。
第1气体排出口为在破坏机构的基板部沿厚度方向形成的贯通孔。
第2气体排出口为在形成扩散室的筒状壳体的周壁部形成的贯通孔。
第5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的气体排出口是在面向第2室的隔壁、和上述隔壁侧的面向第2室的筒状壳体这两者上形成的。
这里的所述隔壁侧是指:在将从筒状壳体的第1端开口部起到封闭第2端开口部的隔壁的燃烧室侧的面为止的长度设为1时,优选为与上述隔壁的燃烧室侧的面相距0.3以下的长度位置,更优选为相距0.2以下的长度位置、且在该范围内形成有气体排出口。
在工作时,在燃烧室内中进行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动作,燃烧室内的燃烧气体被从第1气体排出口向扩散室内排出。
进一步,在受到燃烧室内的压力升高,破坏机构沿轴向滑动而破坏封闭构件时,从加压气体室向扩散室的气体排出路径被打开。
由此,燃烧室内的燃烧气体和加压气体室内的加压气体在进入扩散室后,从第2气体排出口向气体发生器外排出。
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可优选使用形成于多孔筒状体的多孔的开口面积从上述第1端部侧向着上述第2端部侧变大的那些。
作为使多孔的开口面积从第1端部侧向着第2端部侧变大的方法,可采用:
使孔的形成密度从第1端部侧向着第2端部侧连续地或阶段性地增大下去的方法;
使孔的大小从第1端部侧向着第2端部侧连续地或阶段性地增大下去的方法;等等。
对于阶段性地增大下去的方法的情况,可以采用例如将多孔筒状体沿长度方向分为多个区,针对每个区加以改变的方法。
就第1实施方式~第4实施方式的气体发生器而言,优选上述燃烧室的第1室的容积(V1)和第2室的容积(V2)具有V2>V1的关系。
由于气体排出口(第1气体排出口)面向第2室,因此满足V2>V1时,燃烧气体变得容易流动、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得到进一步促进,故优选。
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提高了填充于细长形状的燃烧室的气体发生剂的着火性及燃烧性,还使得燃烧气体容易从燃烧室排出。
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可以用作搭载于汽车的气囊装置用的气体发生器等。
具体实施方式
(1)图1的气体发生器
气体发生器1使用了由铁或不锈钢等金属制成的筒状壳体10。
筒状壳体10的第1端开口部10a利用点火器11进行封闭。
点火器11具有包含着火部12的点火器主体、和包围并保持点火器主体的点火器套环13。
在着火部12的周围配置有由树脂、橡胶、金属丝网等制成的环状的缓冲材料14。
筒状壳体10的与第1端开口部10a为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开口部10b利用隔壁15进行封闭。
筒状壳体10的内部空间为燃烧室20,在燃烧室20内配置有多孔筒状体21。
多孔筒状体21以使其第1端部21a侧与点火器11的点火器套环13抵接、且围绕点火器11的着火部12的方式配置。需要说明的是,在图1中多孔筒状体21是抵接于点火器套环13的,但也可以不与点火器套环13抵接。
多孔筒状体21的与第1端部21a为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部21b位于隔壁15侧。
第2端部21b可以与隔壁15的燃烧室20侧的面15a抵接,也可以隔出少许间隙而相对。上述少许间隙是指,为多孔筒状体21所具有的孔(在孔径不同的情况下为最小直径的孔)的直径以下的间隙。
多孔筒状体21的第2端部21b也可以嵌入于在隔壁15的面15a(但为未形成气体排出口16的面)形成的环状槽或圆形凹部。
配置于燃烧室20内的多孔筒状体21的内侧空间成为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一部分(第1气体发生剂25)的第1室22,多孔筒状体21的外侧空间成为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其余部分(第2气体发生剂26)的第2室23。
第1气体发生剂25和第2气体发生剂26可以是相同的气体发生剂,也可以是在组成(燃料、氧化剂等的组合)、组成比(燃料、氧化剂等的比例)、形状、尺寸中的任意一个以上方面不同的气体发生剂。
第1气体发生剂25和第2气体发生剂26在图1中为片剂形状,但也可以为圆柱形状等其它形状,还可以进一步具有凹部、贯通孔。
多孔筒状体21所使用的是外径及内径均一的筒状体,但也可以代替其而使用外径及内径从第1端部21a向着第2端部21b变小的那些。
作为多孔筒状体21,如果使用外径及内径从第1端部21a向着第2端部21b变小的那些,则点火器11的工作初期的着火性及燃烧性提高,因而优选。
多孔筒状体21在周壁部具有众多贯通孔(通气孔)27。图1中示出了通气孔27为相同大小的孔均匀地分散配置的状态。
可以将通气孔27设为开口面积从第1端部21a向着第2端部21b变大。
通过使得通气孔27的开口面积从第1端部21a向着第2端部21b变大,可提高位于距点火器11较远位置的气体发生剂(第1气体发生剂25和第2气体发生剂26)的着火性和燃烧性,因而优选。
上述开口面积的增减可以通过调整通气孔27的大小、形成密度而实施。
优选燃烧室20的第1室22的容积(V1)和第2室23的容积(V2)具有V2>V1的关系,更优选在V2/V1=1.1~1.5的范围。
满足V2>V1及V2/V1=1.1~1.5时,可提高气体发生剂(第1气体发生剂25和第2气体发生剂26)的着火性和燃烧性,因而优选。
气体排出口16是形成于隔壁15的贯通孔,仅在面向第2室23的部分形成。
气体排出口16为4~8个贯通孔配置成环状。
对于气体排出口16,可以从内侧或外侧利用金属制的密封带封闭。
以下,针对图1所示的气体发生器1的动作进行说明。
点火器11工作时,着火部12所面对的第1室22内的第1气体发生剂25发生着火燃烧而产生燃烧气体。
在第1室22内产生的燃烧气体,从多孔筒状体21的第1端部21a向着第2端部21b而推进第1气体发生剂25的燃烧,而同时也从多孔筒状体21的通气孔27向第2室23内流入而使第2气体发生剂26着火燃烧。
此时,位于距隔壁15侧较近区域的未燃烧的第1气体发生剂25处于着火部12的X轴的延长线上,从着火部12接受着火时的压力等,处于被向隔壁15侧压缩的状态。
对于第1气体发生剂25和第2气体发生剂26,可根据气体发生器1的气体产生量(气体产生能力)而调整填充量(填充数),但例如,由于分别填充有数十个~数百个左右的气体发生剂,因此会在气体发生剂彼此间形成间隙,在第1室22内的第1气体发生剂25之间发生基于上述着火时的冲击的压缩现象。
因此,第1气体发生剂25彼此间的间隙变窄,在第1室22内,气体难以沿着X轴向隔壁15侧流动。
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由第1室22产生的燃烧气体的一部分从通气孔27流向第2室23而使第2气体发生剂26着火燃烧,而此时,在第2气体发生剂中不会发生由着火时的冲击引起的压缩现象,因此会从面向第2室23的气体排出口16迅速排出,不易发生气体流路的堵塞。
第2室23内的燃烧气体从多孔筒状体21的通气孔27流入第1室22内,促进未燃烧的第1气体发生剂25的燃烧,与其同时,第1室22内的燃烧气体从多孔筒状体21的通气孔27流入第2室23内并从气体排出口16排出。
像这样,即使在距隔壁15侧较近的区域发生了上述气体发生剂的压缩现象,第1气体发生剂25及第2气体发生剂26这两者的燃烧也均会得到促进,其结果,燃烧气体变得容易流动,可确保到达气体排出口16为止的燃烧路径。
(2)图2的气体发生器
除了气体排出口16a的位置不同以外,图2的气体发生器1A与图1的气体发生器1相同。
气体排出口16a包含形成于隔壁15侧的面向第2室23的筒状壳体10的贯通孔。
在将从筒状壳体10的第1端开口部10a起到封闭第2端开口部10b的隔壁15的燃烧室20侧的面15a为止的长度设为1时,气体排出口16a形成于距隔壁的燃烧室侧的面15a为0.2以下的长度位置。图2的气体发生器的工作机理与图1相同。
(3)图3的气体发生器
除了具有气体排出口16和气体排出口16a以外,图3的气体发生器1B与图1的气体发生器1相同。
气体排出口16与图1的气体发生器1相同。
气体排出口16a与图2的气体发生器1A相同。工作机理也与图1的气体发生器相同。
(4)图4的气体发生器
除了具有扩散部30以外,图4的气体发生器1C与图1的气体发生器1相同。
扩散部30为具有底面部31、周壁部32及开口部33的杯形状,开口部33和周壁部32之间具有倾斜面34,该倾斜面34的底面部31侧的内径较小。
图4所示的扩散部30在周壁部32具有多个第2气体排出口36,但也可以在底面部31具有,还可以在底面部31和周壁部32这两者均具有。
扩散部30在开口部33侧与筒状壳体10的第2端开口部10b焊接(焊接部39)。
图4的气体发生器1C中,隔壁15的贯通孔作为第1气体排出口16,在燃烧室20内产生的燃烧气体从第1气体排出口16排出至扩散部30内后,从第2气体排出口36向气体发生器1C的外部排出。从点火器11的着火,到燃烧气体由第1气体排出口16排出的机理与图1的气体发生器相同。
(5)图5的气体发生器
图5的气体发生器100使用了由燃烧室壳体102与加压气体室壳体103焊接一体化而成的筒状壳体101。
从筒状壳体101(燃烧室壳体102)的第1端开口部102a向着轴向相反侧的筒状壳体101(加压气体室壳体103)的第2端开口部侧的封闭面105,依次具有:燃烧室110、扩散室140及加压气体室150。
扩散室140和加压气体室150之间利用金属制的封闭构件151进行封闭。
筒状壳体101(燃烧室壳体102)的第1端开口部102a利用点火器111进行封闭。
点火器111具有包含着火部112的点火器主体、和包围并保持点火器主体的金属制的点火器套环113。
在燃烧室壳体102的与点火器111的轴向相反侧,利用用于破坏封闭构件151的破坏机构130进行封闭。
燃烧室壳体102内的被点火器111和破坏机构130夹着的内部空间为燃烧室110,在燃烧室110内配置有多孔筒状体120。
多孔筒状体120被配置为使得第1端部120a侧与点火器111的点火器套环113抵接,且围绕点火器111的着火部112。需要说明的是,在图5中,多孔筒状体120是与点火器套环113抵接的,但也可以不与点火器套环113抵接。
多孔筒状体120的与第1端部120a为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部120b位于破坏机构130侧。
第2端部120b可以与破坏机构130的基板部132的燃烧室110侧的面132a抵接,也可以隔着少许间隙相对。上述少许间隙是指,为多孔筒状体120所具有的通气孔127(在孔径不同的情况下为最小直径的孔)的直径以下的间隙。
配置于燃烧室110内的多孔筒状体120的内侧空间为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一部分(第1气体发生剂125)的第1室122,多孔筒状体120的外侧空间为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其余部分(第2气体发生剂126)的第2室123。
第1气体发生剂125和第2气体发生剂126可以是相同的,也可以在组成(燃料、氧化剂等的组合)、组成比(燃料、氧化剂等的比例)、形状、尺寸中的任意一个以上方面不同。
第1气体发生剂125和第2气体发生剂126在图5中为片剂形状,但也可以为圆柱形状等其它形状,还可以进一步具有凹部、贯通孔。
多孔筒状体120所使用的是外径及内径均一的多孔筒状体,但也可以代替其而使用外径及内径从第1端部120a向着第2端部120b变小的那些。
作为多孔筒状体120,如果使用外径及内径从第1端部120a向着第2端部120b变小的那些,则能够提高点火器111的工作初期的着火性、燃烧性及燃烧气体的排出效率,因而优选。
多孔筒状体120在周壁部具有众多贯通孔(通气孔)127。图5中示出了通气孔127为相同大小的孔均匀地分散配置的状态。
通气孔127也可以设为开口面积从第1端部120a向着第2端部120b变大的形式。
通过使得通气孔127的开口面积从第1端部120a向着第2端部120b变大,可提高位于距点火器111较远位置的气体发生剂(第1气体发生剂125和第2气体发生剂126)的着火性和燃烧性,因而优选。
上述开口面积的增减可以通过调整通气孔127的大小、形成密度而实施。
优选燃烧室110的第1室122的容积(V1)和第2室123的容积(V2)具有V2>V1的关系,更优选在V2/V1=1.1~1.5的范围。
如果满足V2>V1且V2/V1=1.1~1.5,则可提高气体发生剂(第1气体发生剂125和第2气体发生剂126)的着火性、燃烧性及燃烧气体的排出效率,因而优选。
在扩散室140中配置有用于破坏封闭构件151的破坏机构130。
破坏机构130具有基板部132和破坏部133,基板部132沿厚度方向具有多个贯通孔(第1气体排出口)131,破坏部133从基板部132的中心部垂直设置。破坏部133的前端部134被形成为与封闭构件151的弯曲形状相对应的形状。
破坏机构130的基板部132的周面与燃烧室壳体102的内壁面抵接。
基板部132被在燃烧室壳体102的内壁面沿轴向隔开间隔地形成的较低的凸部从X轴方向两侧夹持,由此防止了在工作前的滑动。
在基板部132的除破坏部133以外的面,沿厚度方向形成有多个贯通孔(第1气体排出口131)。
第1气体排出口131为4~8个贯通孔配置成环状,并面向第2室123。
在燃烧室壳体102的面向扩散室140的部分,沿周向均等配置有多个第2气体排出口136。
在燃烧室壳体102的面向扩散室140的部分,形成有用于使工作时破坏机构130(基板部132)的沿X轴方向的滑动停止的停止机构137。
停止机构137为多个独立的凸部沿周向以均等间隔形成。
在加压气体室150内,以高压填充有氩、氦等气体。在上述气体从封闭面105的气体注入孔被填充之后,通过将已***的销106和封闭面105共同焊接而将上述注入孔封闭。
针对图5的气体发生器100的动作进行说明。
在点火器111工作时,着火部112所面向的第1室122内的第1气体发生剂125发生着火燃烧,产生燃烧气体。
在第1室122内产生的燃烧气体,从多孔筒状体120的第1端部120a向着第2端部120b而推进第1气体发生剂125的燃烧,而同时也从多孔筒状体120的通气孔127流入第2室123内而使第2气体发生剂126着火燃烧。
此时,位于距基板部132侧较近区域的未燃烧的第1气体发生剂125处于着火部112的X轴的延长线上,从着火部112接受着火时的压力等,处于被向基板部132侧压缩的状态。
对于第1气体发生剂125和第2气体发生剂126,可根据气体发生器100的气体产生量(气体产生能力)而调整填充量(填充数),但例如,由于分别填充有数十个~数百个左右的气体发生剂,因此会在气体发生剂彼此间形成间隙,在第1室122内的第1气体发生剂125之间发生基于上述着火时的冲击的压缩现象。
因此,第1气体发生剂125彼此间的间隙变窄,在第1室122内,气体难以沿着X轴向基板部132侧流动。
在本发明的气体发生器中,由第1室122产生的燃烧气体的一部分从通气孔127流向第2室123而使第2气体发生剂126着火燃烧,而此时,在第2气体发生剂126中不会发生由着火时的冲击引起的压缩现象,因此会从面向第2室123的第1气体排出口131迅速排出,不易发生气体流路的封闭。
第2室123内的燃烧气体从多孔筒状体120的通气孔127流入第1室122内,促进未燃烧的第1气体发生剂125的燃烧,与其同时,第1室122内的燃烧气体从多孔筒状体120的通气孔127流入第2室123内并从第1气体排出口131排出。
如上所述地第1气体发生剂125及第2气体发生剂126这两者的燃烧均得到促进的结果,限定了如上所述的气体发生剂的压缩现象的发生区域,燃烧气体变得容易流动。
像这样,即使在距基板部132侧较近的区域发生了上述气体发生剂的压缩现象,第1气体发生剂125及第2气体发生剂126这两者的燃烧也均会得到促进,其结果,燃烧气体变得容易流动,可确保到达第2气体排出口136为止的燃烧路径。
如上所述,在燃烧室110内由第1气体发生剂125及第2气体发生剂126产生燃烧气体而导致燃烧室110内的压力升高时,破坏机构130的基板部132受到挤压而使破坏机构130向加压气体室150方向滑动。
破坏机构130的基板部132在仅滑动距离L后会由于与停止机构137碰撞而停止。
像这样,在破坏机构130滑动时,封闭扩散室140与加压气体室150之间的封闭构件151被破坏,使从加压气体室150向扩散室140的气体排出路径被打开,加压气体室150内的加压气体流入扩散室140内。
另外,在燃烧室110内,第1气体发生剂125及第2气体发生剂126燃烧所产生的燃烧气体从形成于基板部132的第1气体排出口131流入扩散室140内。
流入扩散室140内的燃烧气体和加压气体从第2气体排出口136被排出至气体发生器100外。
需要说明的是,即使在破坏机构130仅滑动距离L时,在多孔筒状体120的第2端部120b与破坏机构的基板部132之间形成了距离L的间隙的情况下,也不会对第1气体发生剂125及第2气体发生剂126的燃烧性和燃烧气体从第1气体排出口131的排出造成影响。
(6)图6及图7的气体发生器
图6的气体发生器100A和图7的气体发生器100B在使多孔筒状体120的第2端部120b侧相对于破坏机构130(基板部132)嵌入的方面与图5的气体发生器100不同。
图6的气体发生器100A在基板部132的燃烧室110侧的面132a具有环状槽138a,多孔筒状体120的第2端部120b嵌入于环状槽138a。
工作时,在破坏机构130(基板部132)仅滑动距离L(参考图5)时,多孔筒状体120也与基板部132共同滑动。
此时,在多孔筒状体120的第1端部120a与点火器的着火部112之间产生间隙。但是,接近着火部112的第1气体发生剂125和第2气体发生剂126均为经过了燃烧之后,即使有一部分的燃烧气体从上述间隙而在第1室122和第2室123之间移动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工作本身。
图7的气体发生器100B在基板部132的燃烧室110侧的面132a具有平面形状为圆形的凹部138b,凹部138b嵌入于多孔筒状体120的第2端部120b。
工作时,在破坏机构130(基板部132)仅滑动距离L(参考图5)时,多孔筒状体120也与基板部132共同滑动。
此时,在多孔筒状体120的第1端部120a与点火器的着火部112之间产生间隙。但是,接近着火部112的第1气体发生剂125和第2气体发生剂126均为经过了燃烧之后,即使有一部分的燃烧气体从上述间隙而在第1室122和第2室123之间移动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工作本身。
(7)图8、图9的气体发生器
图8、图9的气体发生器100C在下述方面与图5的气体发生器100不同:多孔筒状体120的第1端部120a侧与点火器111的安装关系不同;以及多孔筒状体120的第2端部120b侧相对于破坏机构130(基板部132)嵌入。
多孔筒状体120具有扩径部120c,该扩径部120c的第1端部120a侧的外径是变大的。
与图5中的点火器相比,点火器111的点火器套环113的一部分的外径变小。
如图8所示,多孔筒状体120的第1端部120a侧的扩径部120c嵌入于点火器套环113的一部分。
如图8所示,多孔筒状体120的第2端部120b侧与图7同样地嵌入于凹部138b。
工作时,在破坏机构130(基板部132)仅滑动距离L1时,多孔筒状体120也与基板部132共同滑动。
此时,如图9所示,着火部112相对于点火器套环113的突出长度为L2。
在本实施方式中,调整为使得突出长度L2>距离L1。由此,即使在破坏机构130(基板部132)和多孔筒状体120仅滑动距离L1的情况下,多孔筒状体120的第1端部120a也包围着着火部112。
由此,第1室122与第2室123分离,仅经由通气孔127即可实施第1室122与第2室123之间的燃烧气体的进出。
如上记载了本发明。毫无疑义的是,本发明在其范围内包含各种形式的变形,这些变形并不脱离本发明的范围。此外,所有的对本领域技术人员而言可明显地视为本发明的变形这样的情形,都包括在所附权利要求的范围内。

Claims (19)

1.气体发生器,其在筒状壳体内具有填充有作为气体源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且具有排出由所述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气体的气体排出口,
其中,所述燃烧室中,所述筒状壳体的第1端开口部被包含点火器的点火机构封闭、与所述第1端开口部为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开口部被隔壁封闭,且在内部空间配置有多孔筒状体,
所述点火器具有包含着火部的点火器主体、和包围并保持所述点火器主体的点火器套环,
所述多孔筒状体以使其第1端部侧围绕所述点火器的着火部的方式配置,其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位于所述隔壁侧,
所述多孔筒状体的内侧空间为填充有所述气体发生剂的一部分的第1室,所述多孔筒状体的外侧空间为填充有所述气体发生剂的其余部分的第2室,
所述气体排出口为形成于面向所述第2室的所述隔壁的贯通孔。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在所述筒状壳体的被所述隔壁封闭的第2端开口部侧具有扩散部,
所述气体排出口包含第1气体排出口和第2气体排出口,所述第1气体排出口包含形成于面向所述第2室的所述隔壁的贯通孔,所述第2气体排出口形成于所述扩散部,
在所述燃烧室内产生的燃烧气体在从所述第1气体排出口排出至所述扩散部内之后,从所述第2气体排出口排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气体排出口为也形成于所述隔壁侧的面向所述第2室的所述筒状壳体的贯通孔。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将从所述筒状壳体的所述第1端开口部起到封闭所述第2端开口部的隔壁的燃烧室侧的面为止的长度设为1时,在与封闭所述第2端开口部的隔壁的燃烧室侧的面相距0.3以下的长度位置形成有所述气体排出口。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形成于所述多孔筒状体的多孔的开口面积从所述第1端部侧向着所述第2端部侧变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燃烧室的第1室的容积小于第2室的容积。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多孔筒状体的外径及内径从所述第1端部向着所述第2端部变小。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第1室及所述第2室中填充有气体发生剂,所述气体发生剂被配置为使得在所述气体发生剂彼此间形成有间隙。
9.气体发生器,其在筒状壳体内具有填充有作为气体源的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且具有排出由所述气体发生剂经燃烧而产生的气体的气体排出口,
其中,所述燃烧室中,所述筒状壳体的第1端开口部被包含点火器的点火机构封闭、与所述第1端开口部为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开口部被隔壁封闭,且在内部空间配置有多孔筒状体,
所述点火器具有包含着火部的点火器主体、和包围并保持所述点火器主体的点火器套环,
所述多孔筒状体以使其第1端部侧围绕所述点火器的着火部的方式配置,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位于所述隔壁侧,
所述多孔筒状体的内侧空间为填充有所述气体发生剂的一部分的第1室,所述多孔筒状体的外侧空间为填充有所述气体发生剂的其余部分的第2室,
所述气体排出口为形成于所述隔壁侧的面向所述第2室的所述筒状壳体的贯通孔。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将从所述筒状壳体的所述第1端开口部起到封闭所述第2端开口部的隔壁的燃烧室侧的面为止的长度设为1时,在与封闭所述第2端开口部的隔壁的燃烧室侧的面相距0.3以下的长度位置形成有所述气体排出口。
11.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形成于所述多孔筒状体的多孔的开口面积从所述第1端部侧向着所述第2端部侧变大。
12.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燃烧室的第1室的容积小于第2室的容积。
13.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多孔筒状体的外径及内径从所述第1端部向着所述第2端部变小。
14.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第1室及所述第2室中填充有气体发生剂,所述气体发生剂被配置为使得在所述气体发生剂彼此间形成有间隙。
15.气体发生器,其从筒状壳体的第1端开口部向着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开口部依次具有:具有第1气体排出口且填充有气体发生剂的燃烧室、具有第2气体排出口的扩散室及加压气体室,
其中,所述扩散室与所述加压气体室之间被封闭构件封闭,
在所述燃烧室和所述扩散室之间配置有在工作时向所述第2端开口部侧移动而破坏所述封闭构件的破坏机构,所述破坏机构具有基板部和破坏部,
所述燃烧室中,所述筒状壳体的第1端开口部被包含点火器的点火机构封闭,所述第1端开口部的轴向相反侧被所述破坏机构的基板部封闭而形成内部空间,且在所述内部空间配置有多孔筒状体,
所述点火器具有包含着火部的点火器主体、和包围并保持所述点火器主体的点火器套环,
所述多孔筒状体以使其第1端部侧围绕所述点火器的着火部的方式配置,轴向相反侧的第2端部侧位于破坏机构侧,
所述多孔筒状体的内侧空间为填充有所述气体发生剂的一部分的第1室,所述多孔筒状体的外侧空间为填充有所述气体发生剂的其余部分的第2室,
所述第1气体排出口是用于使燃烧气体从所述燃烧室向所述扩散室移动的开口,且为形成于所述基板部的面向所述第2室的部分的贯通孔,
所述第2气体排出口是用于使燃烧气体和加压气体排出到所述筒状壳体的外部的开口,且为在形成所述扩散室的所述筒状壳体的周壁部形成的贯通孔。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形成于所述多孔筒状体的多孔的开口面积从所述第1端部侧向着所述第2端部侧变大。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燃烧室的第1室的容积小于第2室的容积。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多孔筒状体的外径及内径从所述第1端部向着所述第2端部变小。
19.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气体发生器,其中,所述第1室及所述第2室中填充有气体发生剂,所述气体发生剂被配置为使得在所述气体发生剂彼此间形成有间隙。
CN201680063296.9A 2015-11-26 2016-11-16 气体发生器 Active CN1083494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230815A JP6543560B2 (ja) 2015-11-26 2015-11-26 ガス発生器
JP2015-230815 2015-11-26
PCT/JP2016/083889 WO2017090491A1 (ja) 2015-11-26 2016-11-16 ガス発生器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9457A CN108349457A (zh) 2018-07-31
CN108349457B true CN108349457B (zh) 2020-10-16

Family

ID=587634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63296.9A Active CN108349457B (zh) 2015-11-26 2016-11-16 气体发生器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457245B2 (zh)
JP (1) JP6543560B2 (zh)
KR (1) KR20180086417A (zh)
CN (1) CN108349457B (zh)
DE (1) DE112016005421T5 (zh)
WO (1) WO201709049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461356B2 (en) 2015-09-25 2022-10-04 Mongodb, Inc. Large scale unstructured database systems
JP6804374B2 (ja) * 2017-04-04 2020-12-23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JP7030486B2 (ja) * 2017-11-20 2022-03-07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DE102018112010A1 (de) * 2018-05-18 2019-11-21 Trw Airbag Systems Gmbh Treibstoffkäfig für einen gasgenerator, gasgenerator mit einem solchen treibstoffkäfig, betriebsverfahren und verfahren zum führen einer schockwelle eines gasgenerators
DE102021123691A1 (de) * 2021-09-14 2023-03-16 Zf Airbag Germany Gmbh Gasgenerator für ein fahrzeugsicherheitssystem, gassackmodul und fahrzeugsicherheitssystem und verfahren zum betreiben eines gasgenerators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539007A (ja) * 1999-01-27 2002-11-19 コンテック ヘミーアンラーゲン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ガスジェネレータ
JP2005178643A (ja) * 2003-12-22 2005-07-07 Daicel Chem Ind Ltd エアバッグ用ガス発生器
CN104755328A (zh) * 2012-11-08 2015-07-01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CN104936832A (zh) * 2013-01-30 2015-09-23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CN104981381A (zh) * 2013-02-22 2015-10-14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CN105026220A (zh) * 2013-02-18 2015-11-04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JP5952786B2 (ja) * 2013-07-24 2016-07-13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用インフレ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2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04221A (en) * 1972-05-19 1975-09-09 Asahi Chemical Ind Gas generating system for the inflation of a protective bag
DE4433935A1 (de) * 1994-09-23 1996-03-28 Temic Bayern Chem Airbag Gmbh Gasgenerator
US5709406A (en) * 1996-02-28 1998-01-20 Morton International, Inc. Hybrid inflator with projectile gas release
JPH1178766A (ja) 1997-09-04 1999-03-23 Nippon Kayaku Co Ltd エアバッグ用ガス発生器
JP2963086B1 (ja) * 1997-12-26 1999-10-12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用ガス発生器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DE69919973T2 (de) * 1998-09-28 2005-01-20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Sakai Luftsack-Gasgenerator und Luftsacksystem
JP4388219B2 (ja) * 1998-11-30 2009-12-24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用ガス発生器
JP3220443B2 (ja) * 1998-11-30 2001-10-22 ダイセル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エアバッグ用ガス発生器及び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00046078A1 (fr) * 1999-02-05 2000-08-10 Nippon Kayaku Kabushiki-Kaisha Generateur de gaz
US6485051B1 (en) * 1999-04-28 2002-11-26 Nippon Kayaku Kabushiki-Kaisha Gas generator
TW527294B (en) * 1999-11-29 2003-04-11 Daicel Chem Gas generator for air bag and devices for the same
DE20002377U1 (de) * 2000-02-11 2000-08-17 TRW Airbag Systems GmbH & Co. KG, 84544 Aschau Gasgenerator
JPWO2002051673A1 (ja) * 2000-12-26 2004-04-22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ガス発生器
JP4631189B2 (ja) * 2001-03-21 2011-02-16 タカタ株式会社 ガス発生器
CN1328091C (zh) * 2002-02-22 2007-07-25 日本化药株式会社 气体发生器
US7404574B2 (en) * 2003-12-22 2008-07-29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Gas generator for airbag
US7390019B2 (en) * 2004-06-10 2008-06-24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Inflator for airbag
EP1669259B1 (de) * 2004-12-08 2011-06-15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Gasgenerator
US7600783B2 (en) * 2005-07-08 2009-10-13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Gas generator
US7556289B2 (en) * 2005-07-29 2009-07-07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Gas generator for air bag
JP2008062783A (ja) * 2006-09-07 2008-03-21 Takata Corp インフレータ
US7591483B2 (en) * 2006-11-06 2009-09-22 Daicel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Gas generator for restraining device for vehicle
JP5101923B2 (ja) * 2007-04-18 2012-12-19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車両の人員拘束用ガス発生器
JP5551382B2 (ja) * 2009-04-15 2014-07-16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ガス発生器
JP5638811B2 (ja) * 2010-01-28 2014-12-10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
JP5985950B2 (ja) * 2012-10-04 2016-09-06 株式会社ダイセル ガス発生器とその組立方法
JP6351439B2 (ja) * 2014-08-27 2018-07-04 日本化薬株式会社 ガス発生器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2539007A (ja) * 1999-01-27 2002-11-19 コンテック ヘミーアンラーゲン ゲーエムベーハー ガスジェネレータ
JP2005178643A (ja) * 2003-12-22 2005-07-07 Daicel Chem Ind Ltd エアバッグ用ガス発生器
CN104755328A (zh) * 2012-11-08 2015-07-01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CN104936832A (zh) * 2013-01-30 2015-09-23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CN105026220A (zh) * 2013-02-18 2015-11-04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CN104981381A (zh) * 2013-02-22 2015-10-14 株式会社大赛璐 气体发生器
JP5952786B2 (ja) * 2013-07-24 2016-07-13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エアバッグ用インフレ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80086417A (ko) 2018-07-31
US10457245B2 (en) 2019-10-29
CN108349457A (zh) 2018-07-31
JP2017094998A (ja) 2017-06-01
WO2017090491A1 (ja) 2017-06-01
US20180354451A1 (en) 2018-12-13
DE112016005421T5 (de) 2018-09-20
JP6543560B2 (ja) 2019-07-1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49457B (zh) 气体发生器
US9114778B2 (en) Gas generator
CN109906176B (zh) 气体发生器
CN109863065B (zh) 气体发生器
US20050194772A1 (en) Gas generator for an air bag
US10814828B2 (en) Gas generator
WO2017179421A1 (ja) ガス発生器
CN110497876A (zh) 推进剂笼、充气机、充气机的操作方法以及引导冲击波的方法
JP2015074413A (ja) ガス発生器
US20190047508A1 (en) Gas generator, in particular for a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 spring for arranging in a gas generator, airbag module, and vehicle occupant protection system
EP1927519B1 (en) Inflator
CN105492113B (zh) 气体发生器
WO2018186116A1 (ja) ガス発生器
EP1568548A1 (en) Gas generator for an air bag
US11383671B2 (en) Gas generator
JP2006297988A (ja) エアバッグ用ガス発生器
KR20200087745A (ko) 가스 발생기
JP7270793B2 (ja) ガス発生器
KR20150024310A (ko) 가스 발생기
JP2007196977A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用ガス発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