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340514A - 轮胎硫化模具 - Google Patents

轮胎硫化模具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340514A
CN108340514A CN201711428749.6A CN201711428749A CN108340514A CN 108340514 A CN108340514 A CN 108340514A CN 201711428749 A CN201711428749 A CN 201711428749A CN 108340514 A CN108340514 A CN 10834051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
downside
thermocouple
bead ring
sidewall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28749.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340514B (zh
Inventor
古谷弘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34051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051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34051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34051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06Vulcanising moulds not integral with vulcanising pr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62Accessories, detail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06Vulcanising moulds not integral with vulcanising presses
    • B29D2030/0607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he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62Accessories, detail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D2030/0675Controlling the vulcanization proce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9WORKING OF PLASTICS; WORKING OF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IN GENERAL
    • B29DPRODUCING PARTICULAR ARTICLES FROM PLASTICS OR FROM SUBSTANCES IN A PLASTIC STATE
    • B29D30/00Producing pneumatic or solid tyres or parts thereof
    • B29D30/06Pneumatic tyres or parts thereof (e.g. produced by casting, moulding, compression moulding, injection moulding, centrifugal casting)
    • B29D30/0601Vulcanising tyres; Vulcanising presses for tyres
    • B29D30/0662Accessories, details or auxiliary operations
    • B29D2030/0675Controlling the vulcanization processes
    • B29D2030/0677Controlling temperature differenc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 Heating, Cooling, Or Cur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硫化模具,其能够容易地将粘贴于生胎的硫化温度测量用的热电偶从模具的内部向外部引出。轮胎硫化模具(10)具有:上侧胎侧板(20)和下侧胎侧板(30),它们对轮胎胎侧部(T2)进行成形;上侧胎圈环(40)和下侧胎圈环(50),它们具有对胎圈部(T3)进行成形的轮廓面(51)以及位于该轮廓面的内径侧的非轮廓面(52);以及热电偶引出通路(60),其将非轮廓面(52)与位于下侧胎圈环(50)的内径侧的内侧空间(S)连通、且构成为能够将硫化温度测量用的热电偶引出,在下侧胎圈环(50)形成有从非轮廓面(52)向下侧胎侧板(30)侧延伸的第1通路(61),由第1通路(61)构成热电偶引出通路(60)的至少一部分。

Description

轮胎硫化模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轮胎硫化模具。
背景技术
在对轮胎进行硫化成形时,需要根据轮胎的种类而适当地设定硫化温度及硫化时间等硫化条件。因此,目前为止,在新制作或者修理轮胎硫化模具时等,对硫化过程中的生胎的各部分的温度进行测量,并基于其热履历而设定最合适的硫化条件。
例如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以下内容:在对轮胎胎侧部进行成形的下侧模具形成有上下贯通的贯通孔部,由该贯通孔部构成将粘贴于生胎的硫化温度测量用的热电偶从模具内部向外部引出的热电偶引出通路。在设定了硫化条件之后,在通常生产时,利用栓塞(例如紧固螺钉或固定螺钉(setscrew))将贯通孔部封堵。
贯通孔部相对于对轮胎胎侧部进行成形的轮廓面垂直地形成。由此,在通常生产时,能够将封堵贯通孔部的栓塞配置成与轮廓面大致共面,从而抑制了轮廓面的凹凸。另外,在硫化成形机中,轮胎硫化模具由模壳(container)支撑。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02388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图9示出了现有例涉及的轮胎硫化模具100的形成于下侧的模具101的热电偶引出通路110。如图9所示,模具101被下侧模壳102从下方支撑。因此,为了避开下侧模壳102,热电偶引出通路110构成为包括:第1通路111,其向下方延伸且一端部与轮廓面101a连通;以及第2通路112,其将第1通路111的下端部以及模具101的下部侧端面101b连通。
即,在模具101中,热电偶引出通路110从轮廓面101a延长增大至侧端面101b。而且,第1通路111相对于轮廓面101a垂直(大致铅直)地延伸,第2通路112大致水平地延伸。因此,热电偶引出通路110在第1通路111与第2通路112的连接部大致弯曲成直角。因此,根据现有的热电偶引出通路110,通路容易延长增大、且大致弯曲成直角,因此,不容易使热电偶120插通并从模具的内侧向外侧引出。
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轮胎硫化模具,该轮胎硫化模具能够容易地将粘贴于生胎的硫化温度测量用的热电偶从模具的内侧向外侧引出。
本发明提供一种轮胎硫化模具,该轮胎硫化模具具有:成对的上侧胎侧板和下侧胎侧板,它们对轮胎胎侧部进行成形;成对的上侧胎圈环和下侧胎圈环,它们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固定于所述胎侧板,并具有对胎圈部进行成形的轮廓面和位于该轮廓面的内径侧的非轮廓面;以及热电偶引出通路,其将所述非轮廓面与位于所述胎圈环的内径侧的内侧空间连通,并构成为能够将硫化温度测量用的热电偶引出,在所述胎圈环的至少一方形成有从所述非轮廓面向所述胎侧板侧延伸的第1通路,由该第1通路构成所述热电偶引出通路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本发明,热电偶引出通路构成为:借助形成于胎圈环的第1通路而将位于胎圈环的内径侧的非轮廓面与内侧空间连通。因此,通过使热电偶引出通路从胎圈环的模具内表面侧向与之接近的内径侧的端面连通,能够以较短的距离而构成热电偶引出通路。因此,能够提高热电偶的引出作业性。
另外,由于第1通路形成于非轮廓面,因此,能够抑制硫化时的橡胶从第1通路露出。
优选地,所述第1通路朝向所述胎侧板侧且向所述内侧空间侧倾斜地延伸。
根据本结构,由于第1通路朝向胎侧板侧且向内侧空间侧倾斜地延伸,因此,能够更短地构成热电偶引出通路,并且能够减缓向轮胎径向内侧弯曲的程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热电偶的引出作业性。
优选地,所述上侧胎侧板构成为能够上下移动,所述下侧胎侧板构成为不能上下移动,所述热电偶引出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下侧胎圈环。
根据本结构,能够从非可动侧的下侧胎圈环引出热电偶,因此,能够容易地将粘贴有热电偶的生胎设置于轮胎硫化模具。而且,由于热电偶并非从可动部侧的上侧胎圈环引出,因此,不会因可动的上侧胎圈环而被拉伸,从而能够防止断线。
优选地,在所述非轮廓面,在形成有所述第1通路的位置处还形成有沿着垂直于该面的方向延伸、且在开口端具有锪孔部的螺孔部,还具有紧固于所述螺孔部的紧固部件,所述紧固部件以头部与所述非轮廓面大致共面的方式收纳于所述锪孔部。
根据本结构,在不测温的情况下,即,在通常生产时,通过将紧固部件紧固于螺孔部,能够将非轮廓面的第1通路的开口部封堵。而且,由于紧固部件以头部与非轮廓面大致共面的方式收纳于锪孔部,因此,能够抑制非轮廓面的凹凸。由此,能够防止气袋卡挂于非轮廓面,并且能够使气袋扩张收缩,因此能够防止气袋破损。
优选地,在所述胎侧板的内径侧端部,形成有位于与所述第1通路对应的位置、且与所述内侧空间连通的第2通路,由所述第2通路构成所述热电偶引出通路的一部分。
根据本结构,能够经由第2通路而将从第1通路引出的热电偶向内侧空间引出。由于由形成于胎侧板的第2通路构成热电偶引出通路的后半部分(引出方向下游侧部分),从而与仅在胎圈环形成热电偶引出通路的情况相比,能够构成为在上下方向(轮胎宽度方向)上较长。由此,能够抑制热电偶引出通路的弯曲,并且容易更平缓地构成热电偶引出通路,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热电偶的引出作业性。
优选地,在俯视时,所述第2通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1通路的宽度。
根据本结构,在第1通路与第2通路的连接部,形成第2通路的槽壁部形成为台阶,不会在热电偶引出通路内突出。因此,能够不卡挂于第2通路地将从第1通路引出的热电偶向第2通路引入。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热电偶的引出作业性。
优选地,所述上侧胎侧板具有第1定位销,在所述上侧胎圈环形成有与所述第1定位销嵌合的第1定位孔,所述下侧胎侧板具有第2定位销,在所述下侧胎圈环形成有与所述第2定位销嵌合的第2定位孔,所述第1定位销和第2定位销的径向位置不同。
根据本结构,能够将胎圈环定位固定于对应的胎侧板。由此,能够容易地将形成于胎圈环的第1通路和形成于胎侧板的第2通路连通。而且,上侧胎侧板的第1定位销和下侧胎侧板的第2定位销的径向位置不同。由此,能够防止上下一对胎圈环被分别误组装于上下相反的胎侧板。因此,能够提高胎圈环的组装作业性。
根据本发明涉及的轮胎硫化模具,能够容易地将硫化温度测量用的热电偶从模具内部向外部引出。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轮胎硫化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图2是放大表示图1中的X部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3是从图2中的A箭头方向观察得到的胎侧板及胎圈环的俯视图。
图4是表示将热电偶引出通路封堵后的状态的、与图2相同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5是变形例涉及的胎侧板及胎圈环的俯视图。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热电偶引出通路的、与图2相同的主要部分剖视图。
图7是从图6中的B箭头方向观察得到的胎侧板及胎圈环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轮胎硫化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图9是表示现有例涉及的轮胎硫化装置的主视剖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 轮胎硫化装置
3 气袋
8 热电偶
10 轮胎硫化模具
11 胎面环
20 上侧胎侧板
21 第1定位销
30 下侧胎侧板
31 第2定位销
40 上侧胎圈环
45 第1定位孔
50 下侧胎圈环
52 非轮廓面
55 第2定位孔
60 热电偶引出通路
61 第1通路
61a 入口开口部
61b 出口开口部
62 第2通路
63 螺孔部
64 紧固部件
65 槽壁部
71 热电偶引出通路
72 第2通路
74 槽底面
S 内侧空间
T 生胎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以下说明实质上不过是示例而已,本发明并不意图限制其适用物或者其用途。另外,附图是示意性的,各距离的比率等与现实有所不同。
[第1实施方式]
如图1概要所示,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轮胎硫化装置1具有:轮胎硫化模具10,其使得生胎T硫化成形为规定形状;模壳2,上述轮胎硫化模具10收纳保持于该模壳2的内侧;气袋3,其从内侧将生胎T按压于轮胎硫化模具10;以及中心机构4,其设置于轮胎硫化模具10的中心部且对气袋3进行支撑。轮胎硫化模具10中,生胎T设置成使得轮胎轴线朝向上下方向。
轮胎硫化模具10具有:环状的胎面环11,其用于对生胎T的胎面部T1进行成形;上下一对上侧胎侧板20和下侧胎侧板30,它们用于对轮胎胎侧部T2进行成形;以及上下一对上侧胎圈环40和下侧胎圈环50,它们用于对胎圈部T3进行成形。
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胎面环11在轮胎周向上分割成多个扇形件(sector),各扇形件设置成在轮胎硫化模具10的开闭时能够在轮胎径向上进行扩张收缩移位。各扇形件在开模状态下以辐射状分离,在合模状态下彼此抵接而形成环状的胎面环11。即,轮胎硫化模具10构成为所谓的组合模具(segmented mold)。
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下侧)利用紧固部件(未图示)将上侧胎圈环40固定于上侧胎侧板20的轮胎径向的内侧部分。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上侧)利用紧固部件(未图示)将下侧胎圈环50固定于下侧胎侧板30的轮胎径向的内侧部分。
模壳2具有压盘,该压盘支撑轮胎硫化模具10,并且例如具有电加热器、蒸汽夹套(jacket)等热源,由此,在硫化时对轮胎硫化模具10进行加热。此外,图1中,示出了从上方对上侧胎侧板20进行支撑的上侧模壳2A、以及从下方对下侧胎侧板30进行支撑的下侧模壳2B,省略了对胎面环11的各扇形件进行支撑的模壳。
轮胎硫化模具10的上侧胎侧板20构成为能够上下移动,另一方面,下侧胎侧板构成为不能上下移动。即,轮胎硫化模具10构成为:在上侧胎侧板20向上方移动的打开状态下,能够进行生胎T的安装以及硫化后的充气轮胎的取出,在上侧胎侧板20向下方移动的闭合状态下,能够执行生胎T的硫化成形。
中心机构4具有在轮胎硫化模具10的中心部沿着上下方向延伸的中心柱5,在中心柱5设置有:上部夹持件6,其对气袋3的上端部进行支撑;以及下部夹持件7,其对气袋3的下端部进行支撑。对于中心柱5而言,通过向气袋3供给加热介质而使气袋3膨胀,由此能够实施生胎T的硫化成形,通过从气袋3排出加热介质而使气袋3收缩,由此能够将生胎T向轮胎硫化模具10安装、或将硫化成形后的轮胎从轮胎硫化模具10拆下。
中心柱5位于相对于轮胎硫化模具10向轮胎径向内侧离开的位置。即,在下侧胎侧板30及下侧胎圈环50的径向内侧,在中心柱5的周围区划出圆环状的内侧空间S。
在此,本实施方式涉及的轮胎硫化模具10具有热电偶引出通路60,热电偶引出通路60用于将粘贴于生胎T各部分的1个或多个热电偶8从轮胎硫化模具10向外部引出,通过将从热电偶引出通路60引出的热电偶8与测量器(未图示)连接,能够对硫化过程中的生胎T的各部分的温度进行测量。
以下,对热电偶引出通路60进行具体说明。
图2对图1中的X部进行放大表示,示出了下侧胎侧板30和下侧胎圈环50的周围。如图2所示,下侧胎圈环50具有:轮廓面51,其对生胎T的胎圈部T3进行成形;以及非轮廓面52,其位于轮廓面51的轮胎径向内径侧。
在下侧胎圈环50的内径侧部分,形成有向轮胎宽度方向外侧降低一个台阶而形成的台阶部53。下部夹持件7的外径侧部分7a在硫化成形时从上侧(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设置于与台阶部53相对应的位置。
在本实施方式中,热电偶引出通路60以将非轮廓面52和位于下侧胎圈环50的内径侧的内侧空间S连通的方式构成于下侧胎圈环50。具体而言,热电偶引出通路60具有:第1通路61,其从非轮廓面52向下方延伸且贯通至下侧胎侧板30侧;以及第2通路62,其向轮胎径向内径侧延伸且将第1通路61和内侧空间S之间连通。
第1通路61由直线状的圆孔构成,朝向下方且相对于非轮廓面52的垂直线L以倾斜角度α而向轮胎径向的内径侧倾斜。适当地对倾斜角度α进行设定,使得第1通路61相对于台阶部53不开口地具有规定的壁厚。第2通路62构成为下侧胎侧板30侧开口的槽部,外径侧端部62a与第1通路61的下端部连通,内径侧端部62b与下侧胎圈环50的内径侧端面50a连通。
图3是从图2中的A箭头方向观察而得到的下侧胎侧板30及下侧胎圈环50的俯视图。如图3所示,第1通路61的孔径D1设定成能够供多个热电偶8插通的大小,例如设定为4mm以上8mm以下。另一方面,第2通路的槽宽W1设定成比第1通路61的孔径D1大,例如设定成10mm。而且,在图3所示的俯视图中,第1通路61及第2通路62配置成中心轴线大致一致,因此,在第1通路61与第2通路62的接合部,形成第2通路62的槽壁部65形成为台阶部,不会向第1通路61内突出。
返回到图2,非轮廓面52在形成有第1通路61的位置处具有沿着所述垂直线L延伸的螺孔部63。如图4所示,在紧固部件64(例如沉头螺钉)紧固于螺孔部63的状态下,由紧固部件64的头部64a将第1通路61的非轮廓面52的入口开口部61a封堵。即,在不测定生胎T的温度时,即,在通常生产时,紧固部件64安装于螺孔部63。
螺孔部63在开口端具有锪孔部63a。紧固于螺孔部63的紧固部件64的头部64a以与非轮廓面52大致共面的方式收纳于锪孔部63a。即,锪孔部63a的锪孔深度H1设定成与紧固部件64的头部64a的高度H2相等。
由于第1通路61向轮胎径向的内径侧倾斜,因此,如图3所示,位于非轮廓面52侧的入口开口部61a构成为沿着轮胎径向延伸的椭圆状。入口开口部61a的短径与第1通路61的孔径D1相等,长径D2大于孔径D1。在此,锪孔部63a的锪孔直径D3设定成大于长径D2。另外,紧固部件64的头部64a的直径D4(图4)也设定成大于长径D2且与锪孔直径D3大致一致的大小。由此,由紧固于螺孔部63的紧固部件64的头部64a将第1通路61的入口开口部61a封堵。
因此,在对硫化成形时的温度进行测量时,如图2所示,在从螺孔部63将紧固部件64拆下的状态下,能够通过热电偶引出通路60而将粘贴于生胎T的多个热电偶8向内侧空间S侧引出。另外,在通常生产时,如图4所示,将紧固部件64紧固于螺孔部63,由此将热电偶引出通路60的模具内表面侧的开口部封堵。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能获得以下效果。
(1)热电偶引出通路60构成为:经由形成于下侧胎圈环50的第1通路61和第2通路62,将下侧胎圈环50的位于内径侧的非轮廓面52和内侧空间S连通。因此,通过使热电偶引出通路60从下侧胎圈环50的非轮廓面52向与之接近的内径侧端面50a连通,能够以较短的距离构成热电偶引出通路60。因此,能够提高热电偶8的引出作业性。
另外,由于第1通路61形成于非轮廓面52,因此,在硫化时,能够防止橡胶从第1通路61露出。
(2)由于第1通路61朝向下侧胎侧板侧30且向内侧空间S侧倾斜地延伸,因此,能够更短地构成热电偶引出通路60,并且能够减缓向轮胎径向内侧弯曲的程度。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热电偶8的引出作业性。
(3)由于热电偶8从合模等时不移动的下侧胎圈环50引出,因此,能够将热电偶8向轮胎硫化模具10的外部引出,并且能够容易地将粘贴有热电偶8的生胎T设置于轮胎硫化模具10。而且,由于热电偶8并非从构成为能够上下移动的上侧胎圈环40引出,因此,不会因上侧胎圈环40的移动而被拉伸,从而能够防止断线。
(4)在通常生产时,通过将紧固部件64紧固于螺孔部63,能够将非轮廓面52的第1通路61的入口开口部61a封堵。而且,由于紧固部件64以头部64a与非轮廓面52大致共面的方式收纳于锪孔部63a,因此能够抑制非轮廓面52的凹凸。由此,能够防止气袋3卡挂于非轮廓面52,并且能够使气袋3扩张收缩。因此,能够防止气袋3破损。
(5)在第1通路61与第2通路62的连接部,形成第2通路62的槽壁部65形成为台阶部,不会在热电偶引出通路60突出。因此,能够将从第1通路61引出的热电偶8以不卡挂于第2通路62的方式引入到第2通路62。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热电偶8的引出作业性。
此外,如图5所示,也可以以相位在周向上不同的方式设置多个热电偶引出通路60。由此,在一个热电偶引出通路60产生问题的情况下,取而代之地使用另一个热电偶引出通路60而能够节省修理胎圈环50的劳力。作为能够想到的热电偶引出通路60的问题,例如存在紧固部件64因烧熔而导致的固定、或者紧固部件64的反复紧固而导致的螺孔部63的损伤等问题。
[第2实施方式]
图6、图7示出了第2实施方式涉及的轮胎硫化模具70。轮胎硫化模具70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的热电偶引出通路71,其它结构相同。此外,第2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将重复的说明省略。
图6是与图2相同的主要部分剖视图,图7是与图3相同的俯视图。如图6所示,热电偶引出通路71具有:第1通路61,其形成于下侧胎圈环50;以及第2通路72,其形成于下侧胎侧板30。即,相对于第1实施方式涉及的热电偶引出通路60,热电偶引出通路71在下侧胎侧板30形成有第2通路72而取代了形成于下侧胎圈环50的第2通路62。
第2通路72在下侧胎侧板30的内径侧端部位于与第1通路61的出口开口部61b对应的位置,并与内侧空间S连通。具体而言,在俯视图中,第2通路72构成为槽状的缺口部,使得在下侧胎侧板30位于与第1通路61的出口开口部61b对应的位置的部分贯通至轮胎径向的内径侧端部。
一并参照图7,在俯视图中,第2通路72的槽宽W2大于第1通路61的孔径D1,设定成例如10mm。而且,由于第1通路61及第2通路72配置成中心轴线大致一致,因此,在第1通路61与第2通路72的接合部,第2通路72的槽壁部73形成为台阶,不会向第1通路61内突出。
如图6所示,第2通路72的槽底面74朝向下方且向轮胎径向的内径侧倾斜地延伸。槽底面74的上部经由倒角部75向上方弯曲,并位于第1通路61的出口开口部61b的轮胎径向外径侧。
根据本实施方式,对于从形成于下侧胎圈环50的第1通路61引出的热电偶8,能够将其经由形成于下侧胎侧板30的第2通路72而向内侧空间S引出。由于由形成于下侧胎侧板30的第2通路72构成热电偶引出通路71的后半部分,从而与仅在下侧胎圈环50形成热电偶引出通路71的情况相比,能够构成为上下方向较长的结构。由此,能够容易地使热电偶引出通路71向轮胎径向内侧弯曲的程度构成为更缓和,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热电偶8的引出作业性。
而且,在第1通路61与第2通路72的连接部,形成第2通路72的槽壁部73为台阶部,不会在热电偶引出通路71内突出。因此,能够将从第1通路61引出的热电偶8以不卡挂于第2通路72的方式向第2通路72引入。因此,能够更进一步提高热电偶8的引出作业性。
另外,由于第2通路72的槽底面74朝向下方且向轮胎径向的内径侧倾斜,而且与第1通路61的连接部经由倒角部而向上方弯曲,因此,能够抑制从第1通路61引出的热电偶8的卡挂,并且能够更平缓地向第2通路72引入。
[第3实施方式]
图8示出了第3实施方式涉及的轮胎硫化模具80。与第2实施方式相比,轮胎硫化模具80的上下一对胎圈环40、50相对于对应的上下一对胎侧板20、30而被定位这一点有所不同,其它结构相同。此外,第3实施方式中,对与上述第1实施方式及第2实施方式中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将重复的说明省略。
如图8所示,在上侧胎侧板20的下表面,朝向下方突出设置有用于对上侧胎圈环40进行定位的第1定位销21。第1定位销21由从下侧紧固于上侧胎侧板20的紧固部件22的头部构成,并位于距轮胎硫化模具80的中心的距离为半径R1的位置。另一方面,在上侧胎圈环40贯穿设置有与第1定位销21嵌合的第1定位孔45。第1定位孔45位于距轮胎硫化模具80的中心的距离为半径R1的位置。
同样,在下侧胎侧板30的上表面,向上方突出设置有用于对下侧胎圈环50进行定位的第2定位销31。第2定位销31由从上侧紧固于下侧胎侧板30的紧固部件32的头部构成,并位于距轮胎硫化模具80的中心的距离为半径R2的位置。另一方面,在下侧胎圈环50贯穿设置有与第2定位销31嵌合的第2定位孔55。第2定位孔55位于距轮胎硫化模具80的中心的距离为半径R2的位置。
在此,上述半径R1及上述半径R2设定为互不相同,第1定位销21和第2定位销31的距轮胎硫化模具80的中心的径向位置不同。
根据本实施方式,能够使上侧胎圈环40和下侧胎圈环50分别定位固定于对应的上侧胎侧板20及下侧胎侧板30。其结果,能够容易地将形成于下侧胎圈环50的第1通路61与形成于下侧胎侧板30的第2通路72连通。
而且,第1定位销21与第2定位销31的径向位置不同。由此,能够防止上侧胎圈环40和下侧胎圈环50分别误组装于上下相反侧的下侧胎侧板30及上侧胎侧板20。因此,能够提高胎圈环的组装作业性。
可以将第3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组合。由此,能够防止下侧胎圈环50误组装于上侧胎侧板20,并且能够从非可动部侧的下侧胎圈环50引出热电偶8。
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中,第1通路61相对于非轮廓面52的垂直线L以倾斜角度α而倾斜,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即,也可以使第1通路61相对于非轮廓面52垂直地形成。即使在该情况下,也只要借助第2通路62或者第2通路72而使第1通路61的下端部与内侧空间S连通即可,由此,能够缩短热电偶引出通路。
另外,上述各实施方式中,虽然使第2通路62及第2通路72构成为槽部,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即,也可以由孔部形成第2通路62及第2通路72。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胎面环11具有在轮胎周向上分割的多个扇形件的组合模具为例进行了说明,但是并不局限于此。即,本发明还能够优选应用于由上侧模具和下侧模具构成的所谓的两半模具(two-piece mold)。此时,本发明的下侧胎侧板30及下侧胎圈环50可以置换成下侧模具的各对应的部分而实施。
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中记载的结构,可以进行各种变更。

Claims (7)

1.一种轮胎硫化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轮胎硫化模具具有:
成对的上侧胎侧板和下侧胎侧板,该一对胎侧板对轮胎胎侧部进行成形;
成对的上侧胎圈环和下侧胎圈环,该一对胎圈环从轮胎宽度方向的内侧固定于所述胎侧板,并具有对胎圈部进行成形的轮廓面和位于该轮廓面的内径侧的非轮廓面;以及
热电偶引出通路,该热电偶引出通路将所述非轮廓面和位于所述胎圈环的内径侧的内侧空间连通,并构成为能够将硫化温度测量用的热电偶引出,
在所述胎圈环的至少一方,形成有从所述非轮廓面向所述胎侧板侧延伸的第1通路,由该第1通路构成所述热电偶引出通路的至少一部分。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轮胎硫化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1通路朝向胎侧板侧且向所述内侧空间侧倾斜地延伸。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硫化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胎侧板构成为能够上下移动,
所述下侧胎侧板构成为不能上下移动,
所述热电偶引出通路的至少一部分形成于所述下侧胎圈环。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硫化模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非轮廓面,在形成有所述第1通路的位置处还形成有螺孔部,该螺孔部沿着与所述非轮廓面垂直的方向延伸、且在螺孔部的开口端具有锪孔部,
还具有紧固于所述螺孔部的紧固部件,
所述紧固部件以头部与所述非轮廓面大致共面的方式收纳于所述锪孔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硫化模具,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胎侧板的内径侧端部形成有第2通路,该第2通路位于与所述第1通路对应的位置、且与所述内侧空间连通,由所述第2通路构成所述热电偶引出通路的一部分。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轮胎硫化模具,其特征在于,
在俯视观察时,所述第2通路的宽度大于所述第1通路的宽度。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轮胎硫化模具,其特征在于,
所述上侧胎侧板具有第1定位销,
在所述上侧胎圈环形成有与所述第1定位销嵌合的第1定位孔,
所述下侧胎侧板具有第2定位销,
在所述下侧胎圈环形成有与所述第2定位销嵌合的第2定位孔,
所述第1定位销和所述第2定位销的径向位置不同。
CN201711428749.6A 2017-01-24 2017-12-26 轮胎硫化模具 Active CN10834051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010636A JP6845697B2 (ja) 2017-01-24 2017-01-24 タイヤ加硫金型
JP2017-010636 2017-01-2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0514A true CN108340514A (zh) 2018-07-31
CN108340514B CN108340514B (zh) 2019-11-19

Family

ID=6290588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28749.6A Active CN108340514B (zh) 2017-01-24 2017-12-26 轮胎硫化模具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0384410B2 (zh)
JP (1) JP6845697B2 (zh)
CN (1) CN108340514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9853A (zh) * 2019-02-25 2021-08-3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轮胎硫化装置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632700B2 (en) * 2017-11-13 2020-04-28 The Goodyear Tire & Rubber Company Release mechanism for a tire mold plate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69314B1 (ko) * 2008-05-30 2008-11-18 (주) 신우금형 니켈 보강부를 갖는 타이어 금형 및 그의 수리 방법
CN102673319A (zh) * 2011-02-10 2012-09-1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和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443280A (en) * 1963-02-04 1969-05-13 Uniroyal Inc Apparatus for curing tires
US4368015A (en) * 1980-08-23 1983-01-11 Kabushiki Kaisha Kobe Seiko Sho Tire vulcanizer
JP2008023880A (ja) 2006-07-24 2008-02-07 Sumitomo Rubber Ind Ltd タイヤ用モールド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0869314B1 (ko) * 2008-05-30 2008-11-18 (주) 신우금형 니켈 보강부를 갖는 타이어 금형 및 그의 수리 방법
CN102673319A (zh) * 2011-02-10 2012-09-19 东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和充气轮胎的制造方法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29853A (zh) * 2019-02-25 2021-08-31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轮胎硫化装置及方法
CN113329853B (zh) * 2019-02-25 2022-11-15 横滨橡胶株式会社 轮胎硫化装置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340514B (zh) 2019-11-19
JP2018118424A (ja) 2018-08-02
US10384410B2 (en) 2019-08-20
JP6845697B2 (ja) 2021-03-24
US20180207892A1 (en) 2018-07-2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20050249833A1 (en) Tire mold and method for making a tire mold
CN108340514B (zh) 轮胎硫化模具
JP6605738B2 (ja) タイヤ加硫装置及びタイヤ加硫装置の組み立て方法
US10870248B2 (en) Non-symmetrical tread ring parting line mold
JP6701350B2 (ja) タイヤ加硫金型、タイヤ加硫装置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EP1749636B1 (en) Mould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an emergency support to be positioned inside a pneumatic tire.
JP6738426B2 (ja) タイヤ加硫金型、タイヤ加硫装置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H01228807A (ja) タイヤ金型及びタイヤ
JP3183832B2 (ja) タイヤ加硫用ブラダー製造金型装置
CN109049780B (zh) 一种轮胎模具
JP5786465B2 (ja) タイヤ製造装置およびそれに用いるタイヤ加硫成形用ブラダー
KR100550426B1 (ko) 보강재가 삽입된 블래더 및 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장치
JP5389962B2 (ja)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5739151B2 (ja)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JP4368164B2 (ja) タイヤの成形型
CN217494880U (zh) 一种子午线轮胎的模具结构
JPH01184106A (ja) ドーム型加硫装置
KR101901637B1 (ko) 타이어 원주 방향을 따라 분할 형성되는 가류 금형의 이종 결합 내부피치
JP7002996B2 (ja) タイヤ加硫成形装置
EP3600861B1 (en) Tire mold with interchangeable element having removably attachable lamelle
JP5367219B2 (ja) 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KR101631919B1 (ko) 팬 인서트
JP6738427B2 (ja) タイヤ加硫金型、タイヤ加硫装置及びタイヤの製造方法
KR0135061Y1 (ko) 타이어용 가류기의 트레드금형 접합부구조
KR20230053092A (ko) 타이어 제조용 가류금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