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56286B - 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56286B
CN108256286B CN201810022826.6A CN201810022826A CN108256286B CN 108256286 B CN108256286 B CN 108256286B CN 201810022826 A CN201810022826 A CN 201810022826A CN 108256286 B CN108256286 B CN 108256286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ond
complex
reaction
path
energ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810022826.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56286A (zh
Inventor
程琳
谢亚茹
卢云飞
李丝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Original Assignee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filed Critical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Priority to CN201810022826.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56286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5628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5628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5628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5628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6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Y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SPECIFIC APPLICATION FIELDS
    • G16CCOMPUTATIONAL CHEMISTRY; CHEMOINFORMATICS; COMPUTATIONAL MATERIALS SCIENCE
    • G16C20/00Chemoinformatics, i.e. ICT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handling of physicochemical or structural data of chemical particles, elements, compounds or mixtures
    • G16C20/10Analysis or design of chemical reactions, syntheses or process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nalytical Chemistry (AREA)
  • Bioinformatics & Computational Biology (AREA)
  • Computing Systems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Organic 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And Preparation Thereof (AREA)
  • Catalysts (AREA)
  • Low-Molecular Organic Synthesis Reactions Using Catalys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两性水溶性的CuII/TEMPO催化体系在碱性水溶液中催化氧化醇成醛的反应机理进行研究。计算结果表明:催化剂的两性离子性质对醇氧化反应没有影响;催化反应机理包括催化剂活化、底物氧化和催化剂再生步骤;基于能量跨度模型计算得到转化效率(TOF=3.89h‑1)与实验测量结果(TOF=5.40h‑1)一致。速控步骤是底物氧化步骤,即氢原子从醇盐转移到TEMPO的氧原子的过程。通过对该催化体系反应机理进行探索,不仅可以观察反应过程,而且能够为设计新型高效催化剂提供理论基础。

Description

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 分析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醇有氧氧化成醛的计算化学。更具体地,涉及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
背景技术
选择氧化一级醇生成相应的醛是工业生产和精细化工中最重要的变换过程之一。例如,苯甲醛就被广泛应用于香料和精细化学品合成中。目前,实现醇氧化的方法需要使用化学计量的氧化剂,例如氧化钌(VIII)、次氯酸钠、重铬酸钾和氧化铬(VI)等。近年来,使用氧气作为氧化剂,催化氧化一级醇成醛的GOase仿生催化体系已取得显著进展。目前,报道较多集中在使用过渡金属 Cu和TEMPO(TEMPO=2,2,6,6-四甲基哌啶-1-氧化物,一种稳定的氮氧自由基反应试剂)组成的均相仿生催化体系中。但是由于Cu的氧化能力较弱 (Cu2+/Cu Eox=+0.34V),因此需要合适的配体才能实现醇的有效氧化。目前大多数配体局限于邻菲罗啉、2,2′-联吡啶及其衍生物。由于这些配体的疏水性质,使多数现有的催化体系需要使用有机溶剂或有机溶剂与水组成的混合溶剂。例如Sheldon小组报道的一系列对烯丙基醇和苯甲醇有很好的活性的 CuBr2-TEMPO催化体系。此类体系就是使用乙腈-水的混合溶剂的。另外,Stahl 小组和Koskinen小组报道的一系列对一级醇,包括烯丙基醇、苯甲醇、一级脂肪醇及相应的衍生物有很好活性的Cu-TEMPO催化体系。虽然此类体系扩大了底物范围,但是仍然采用乙腈作为溶剂。众所周知,氧气和有机溶剂在气相中能够形成***性混合物,是存在燃烧***安全隐患的。因此,使用有机溶剂的催化体系在大规模工业应用方面会受到限制。出于此方面考虑,采用廉价、绿色、可循环利用和无***可能的水作为溶剂是更好的选择。然而,目前报道的以氧气作为氧化剂,水为唯一溶剂的过渡金属配合物的均相催化体系较少。主要原因是绝大多数催化剂配体的疏水性、催化活性物种的水敏感性和底物醇在水中溶解度的限制(大多数醇仅部分溶于水)。因此,为扩大有氧氧化一级醇的底物范围以及在未来将醇有氧氧化方法进行工业应用,设计合成在水溶液中能够有氧氧化一级醇的新型仿生催化剂是非常关键的。
在进一步发展水溶液中就能够有氧氧化一级醇成醛的新型仿生催化剂的过程中,我们必须要了解催化剂活性中心的结构与催化活性之间的构效关系。但是就目前为止,对现有的以水为溶剂的有氧氧化一级醇的Cu-TEMPO 仿生催化体系的实验研究大多局限在考虑催化反应条件(反应温度、压力、催化剂用量)、底物范围和产物的选择性、产率等因素上。而对于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几何和电子结构、配体的空间及电子效应、配体间的协同作用、中心金属Cu离子与配体的配位模式及其成键特性等因素与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和分子水平上反应机理的研究还很少,因此使新催化剂的设计合成受到限制。
2011年Pombeiro等人报道[(L)CuII(Hen)(H2O)]/TEMPO催化剂体系(en:乙二胺)【Eur.J.Inorg.Chem.2011,27,4175-4181】是一个两性水溶性的催化剂,并能在水溶液中催化氧化醇成醛;但关于两性离子性质是否会影响反应体系的效率以及Cα-H活化机理等该体系的反应机理研究尚没有进行,因为无法为设计新型高效催化剂提供理论基础。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一个目的在于提供对两性水溶性的[(L)CuII(Hen)(H2O)]/TEMPO 催化剂体系在水溶液中催化苯甲醇有氧氧化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进而为设计新型高效催化剂提供理论基础。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下述技术方案:
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1)构建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的计算模型:基于以 [(L)CuII(Hen)(H2O)]/TEMPO为催化剂进行苯甲醇有氧氧化成苯甲醛实验提供的反应条件信息,构建催化剂活性中心的计算模型;采用密度泛函方法进行几何优化,根据计算结果综合考虑构型稳定性、能量高低、计算结果和计算成本来选择最优模型;
从英国剑桥晶体数据库查找CCDC-809721的809721.cif文件,然后通过Materials Studio软件读取809721.cif文件提供的X射线晶体学数据,初步构建催化前体模型;对构建的初步催化前体模型的键长和键角进行了调整:将所有 Cu-N键的键长均调增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21
Cu-O键的键长调增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22
N-N键调增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23
S-O键调增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24
C-N键调增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25
C-C键调增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26
O-Cu-N和O-Cu-O 的键角调增0.5-1.5度;基于调整后的结构采用M06L、B3LYP、OPBE和M06 泛函结合6-31+G(d)基组优化配合物的键长、键角及二面角;
在M06L泛函水平下计算得到的Cu-N1、Cu-N2、Cu-O1、Cu-O2和Cu-O3 的键长与实验的相应键长最大差值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31
O1-Cu-N2和O2-Cu-N2的键角与实验的相应键角最大差值为1°;
在B3LYP泛函水平下计算得到的Cu-N1、Cu-N2、Cu-O1、Cu-O2和Cu-O3 的键长与实验的相应键长最大差值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32
O1-Cu-N2和O2-Cu-N2的键角与实验的相应键角最大差值为1.8°;
在OPBE泛函水平下计算得到的键长与实验误差在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33
O1-Cu-N2和 O2-Cu-N2的键角与实验的相应键角最大差值为2.6°;
在M06泛函水平下计算得到的Cu-N1、Cu-N2、Cu-O1、Cu-O2和Cu-O3 的键长与实验的相应键长最大差值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34
O1-Cu-N2和O2-Cu-N2的键角与实验的相应键角最大差值为0.9°;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以及考虑到M06L泛函的精度和计算成本,确定采用 M06L/6-31+G(d)水平下的结果;
(2)设计反应路径;
根据步骤(1)中选择的最优模型进行可能的反应路径设计;
进行反应中间体和过渡态建模:
(a)构建Cα-H键断裂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中间体建模:三配位的主配体和底物醇盐正好构成Cu中心的四配位结构,此时没有空位给TEMPO自由基,建模时将TEMPO自由基通过氢键形式配位到Cu活性中心第二配位层,设置氢键键长范围在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35
并设置Cu-O 和Cu-N键长范围分别在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36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37
设置结束后进行几何优化,得到对应中间体结构;
过渡态建模:通过柔性扫描方法设置,即将Cα-H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38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39
的增幅增大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310
计算每一步的能量,找到能量最高点的对应结构,然后调整建立模型中Cα-H及O-H的距离,分别设置在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311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312
采用如下输入进行过渡态模型几何优化:#freq uM06L/6-31+g(d)geom=connectivity opt=(calcfc,ts,noeigen,gdiis)int=acc2e=11int=ultrafine;几何优化后得到优化结构,并进行频率计算得到一个虚频;且分析该虚频的振动方向符合Cα-H-O,证明过渡态寻找正确;
(b)构建O-H键断裂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中间体建模:主配体和OH-构成Cu中心的四配位结构,调整Cu-OH键长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313
Cu-OL键长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314
Cu-ON键长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315
向四配位的Cu中心加上底物醇,底物醇OH上的H与OH的O的距离设置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1
设置结束后进行几何优化,采用如下输入进行中间体模型几何优化:#freq uM06L/6-31+g(d)geom=connectivity opt=gdiis int=acc2e=11int=ultrafine;得到对应中间体结构;
过渡态建模:调整关键键长,将Cu-OH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2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3
将Osub-H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4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5
将H-OH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6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7
将调整好的过渡态模型进行过渡态几何优化得到优化结构,并进行频率计算得到一个虚频;且分析该虚频的振动方向符合Osub-H-OH,证明过渡态寻找正确;
(c)构建OO-H键生成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中间体建模:主配体和O2构成Cu中心的四配位结构,调整Cu-OO·-键长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8
Cu-OL键长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9
TEMPOH-OO·-距离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10
设置结束后进行几何优化,得到对应中间体结构;;
过渡态建模:调整关键键长,调整Cu-OO·-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11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12
Cu-OL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13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14
TEMPOH-OO·-距离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15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16
H-OO·-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17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18
将调整好的过渡态模型进行过渡态几何优化和频率计算,得到有且只有一个虚频的过渡态结构;进一步分析该虚频的振动方向符合OO·--H-TEMPO,证明过渡态寻找正确;
(d)构建H2O2生成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中间体建模:主配体和OOH构成Cu中心的四配位结构,底物醇通过氢键配位;调整Cu-OOH键长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19
Cu-OL键长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20
PhCH2OH-OOH 距离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21
设置结束后进行几何优化,得到对应中间体结构;;
过渡态建模:调整关键键长,调整PhCH2OH-OOH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22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23
Cu-OL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24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25
PhCH2O-H距离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26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427
将该过渡态模型进行几何优化和频率计算,得到有且只有一个虚频的过渡态结构;进一步分析该虚频的振动方向符合PhCH2O-H-OOH,证明过渡态寻找正确;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设计的各条反应路径上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基于化学键的生成和断裂形式以及配体的配位情况进行几何结构调整,然后在M06L/6-31+G(d)计算水平下进行几何优化并得到各基元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焓变,绘出相应的势能面图;
在计算时要进行波函数稳定性测试,并采用对称性破损方法计算开壳层单重态的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几何结构,并进行能量校正;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得到势能面图,确定最佳反应路径及其速控步骤,通过与实验结果比较进行可靠性分析后确定反应机理和催化剂最优活性中心结构,并采用“真实溶剂模型”计算水参与下的反应势能面;
对势能面上中间体和过渡态使用meta-GGA M06L泛函和6-31+G(d)基组进行几何优化得到稳定结构后,再使用meta-GGA M06L泛函和6-31+G(d)基组计算频率,所有最小值没有虚频,确保过渡态有且仅有一个虚频,中间体没有虚频;并读取Thermal correctionto Gibbs Free Energy=后的吉布斯热校正量;为得到更准确的能量,进一步在M06L/6-311+G(d,p)/SMD计算水平下计算单点能量并且水作为气相优化结构的溶剂;单点能量计算输入文件如下:# uM06L/6-311+G**scrf=(solvent=water,SMD)geom=allcheck guess=read int=ultrafine,最终得到gaussian的单点计算的输出文件*.log,读取log文件中SCF Done:E(UM06L)后的能量;将单点能量加上吉布斯热校正量得到每个结构的吉布斯自由能量;
IRC方法被用来确认过渡态;对于反铁磁耦合的Cu配合物来说,即开壳层单重态,使用Guess=Mix和Guess=(Mix,Always)来获得稳定的波函数;由于一些反铁磁耦合的开壳层计算单线态导致一定程度的自旋污染,根据下面公式进行能量校正:ΔST=2(ES–ET)/2–<S2>S,其中ES是开壳层单重态能量,ET是三重态能量,<S2>S是开壳层单重态的自旋污染,下标S表示开壳层单重态, T表示三重态;
(3)分析反应机理;
分析各基元反应中过渡态及中间体的键长、键角及中心金属离子周围的立体化学变化,总结出反应过程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数,配体的空间构型,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键长、键角,及相应的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
O-H键断裂过程中,Cu-OH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51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52
Osub-H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53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54
H-OH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55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56
中心金属 CuII周围为三配位的主配体、OH配体及在Cu轴向配位的底物醇;经过O-H 键断裂后形成以三配位的主配体、H2O和醇盐配位的四面体形式配位的CuII活性中心结构;随后,Cα-H键断裂过程Cu-Osub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57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58
Csub-H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59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510
TEMPO-H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511
减少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512
经过Cα-H键断裂过程后形成以三配位的主配体、产物苯甲醛和TEMPOH配位的CuII活性中心结构;随后,OO-H键生成过程中Cu-OO·-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61
减小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62
Cu-OL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63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64
TEMPOH-OO·-距离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65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66
H-OO·-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67
减小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68
经过OO-H键生成过程后形成以三配位的主配体和OOH配位的CuII活性中心结构;最后,H2O2生成步骤中PhCH2OH-OOH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69
减小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610
Cu-OL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611
减小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612
PhCH2O-H距离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613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614
经过H2O2生成步骤后形成以三配位的主配体和醇盐配位的CuII活性中心结构;
分别对不同催化体系最佳反应路径中关键基元步骤采用自然键轨道方法和分子轨道理论计算得到过渡态及中间体的电子结构信息,确定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的成键特征;从分子水平的微观角度研究溶剂水对反应历程的影响:分析加水后,水对中间体、过渡态的几何、电子结构和成键特性的影响及其对速控步骤反应活化能的影响。
(4)计算转化效率。
上述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在步骤(2)中:以[(L)CuII(Hen)(H2O)]/TEMPO为催化剂进行苯甲醇有氧氧化成苯甲醛的反应中:([(L)CuII(Hen)(H2O)])、TEMPO和碱性水溶液分别用作催化剂前驱体、助催化剂和碱,碱性水溶液为K2CO3浓度为0.1mol/L的溶液;催化剂前驱体([(L)CuII(Hen)(H2O)])的等电点是4.96,溶液的pH值为11,催化剂前驱体([(L)CuII(Hen)(H2O)])以其阴离子形式[(L)CuII(en)(H2O)]存在;鉴于碳酸钾水解,HCO3 -,CO3 2--OH三种离子在溶液中存在,反应开始时溶液中存在如下式(Ⅰ)所示的CuII配合物: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615
其中:式(Ⅰ)中括号内为吉布斯自由能数值,单位为kcal mol-1
催化剂前驱体[(L)CuII(en)(H2O)]配合物命名为0,配合物可以用OH-,CO3 2-和HCO3 -交换乙二胺和水分别形成CuII配合物1、10和13,根据计算得到的吉布斯自由能数值,得到上述CuII配合物中最稳定的结构是配合物1;鉴于式(Ⅰ) 中所有CuII配合物都可以与底物醇进行催化剂活化步骤,因此得出如下式(Ⅱ) 所示的反应路径A、反应路径B、反应路径C和反应路径D: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1
对于路径A→C,只有催化剂活化步骤不同;路径A中,苯甲醇的质子转移到OH-形成H2O;路径B和路径C中,质子分别转移到CO3 2-和HCO3 -形成 HCO3 -和H2CO3;路径D中,苯甲醇的质子转移到en,同时苯甲醇Cα-H键的 H原子转移到Cu中心上。
上述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在步骤(3)中:
(3-1)通过计算确定可能存在的反应路径,所有优化过渡态的结构都收敛成反应物,进一步设置H-O原子的距离进行柔性扫描,能量随着H-O距离的减小而增加40kcal/mol,计算结果显示质子不能转移到HCO3 -上,即路径C 是不可能存在的反应路径;
(3-2)对路径A、路径B和路径D进行分析,确定最有利的反应路径;
在路径A中:
A-I、催化活化步骤
路径A中,起始配合物是[CuII(L)(OH)]2-,记为配合物1;苯甲醇与配合物21结合形成配合物22,随后苯甲醇的质子转移到OH-,能垒为9.2kcal mol-1,并且形成的配合物23,即([(L)CuII(OCH2Ph)(H2O)]2-);然后,TEMPO取代H2O 生成活性催化剂4,此时会有两种可能的异构体配合物34和配合物34'。在配合物34中,TEMPO配位在Cu中心的第二配位层,而在配合物34'中则是配位在第一配位层的;正是因为TEMPO配位使配体上的氧旋转离开Cu活性中心造成结构扭曲使得配合物34'能量比配合物34高10.2kcal mol-1;因此,基于配合物34的反应路径为有利路径;
A-II、醇氧化
生成活性催化剂4后,醇上的H转移到TEMPO的氮原子或氧原子上;计算结果表明,H原子转移到TEMPO中氧原子的路径具有较低的能垒;为验证这一的结论,采用M06泛函、OPBE泛函和TPSSh泛函将活性催化剂4和过渡态TS4a-5a_O和TS4a-5a_N重新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对于H转移步骤,即使采用不同的DFT方法也能观察到一致的结果,即H原子转移到O原子的能垒低于转移到N原子;从而得出该催化剂体系中,H原子转移到TEMPO的 O原子上;反应涉及从S=1基态到S=0过渡态TS4-5_O的自旋交叉,即两态反应;反应会受到配合物14和配合物34之间的带隙影响,以及由于从S=1 到S=0自旋交叉而受到自旋翻转概率的影响;由于配合物14和配合物34之间的带隙是1.3kcal mol-1,能够建立自旋平衡,从而发生自旋交叉;从配合物34 到1uTS4-5_OH转移步骤的能垒为16.1kcal mol-1,随后产生苯甲醛和TEMPOH;
A-III、催化剂再生
为完成催化循环反应,TEMPOH和配合物21需再生;假设催化剂再生步骤有O2参与;三重态O2取代苯甲醛将产生配合物1,36;在配合物36→配合物37过程中三重态是基态;对于配合物36,Cu、O2和配体的自旋密度分别为+0.55、+1.17和+0.27,这意味着配合物36具有CuII-OO·-结构;然后,OO·-可以从 TEMPOH中夺取H原子从而再生TEMPO,并在配合物37中产生CuII-OOH结构;这一步需要克服3.6kcal mol-1的能垒,表明这种H转移很容易发生;在配合物36→配合物37过程中,Cu氧化态从CuII还原至CuI;TEMPO再生之后,另一个苯甲醇取代TEMPO,随后从苯甲醇的质子转移到OOH-并形成H2O2,即配合物37→配合物29;OH-取代H2O2和PhCH2O-再生配合物1,同时H2O2可分解成H2O+1/2O2;计算出的路径A的能量分布;
在路径B中:在路径B中,起始结构是[CuII(L)(CO3)]3-,记为配合物10;从配合物10开始,质子从苯甲醇转移到CO3 2-基团形成配合物212 ([(L)CuII(OCH2Ph)(HCO3)]3-);TEMPO取代HCO3 -之后,产生活性催化剂配合物4;然后在醇氧化步骤、即配合物4→配合物5和催化剂再生步骤、即配合物6→配合物9之后,CO3 2-物质取代H2O2和PhCH2O-再生配合物10;计算出的路径B的能量分布;
在路径D中:在路径D中,起始结构是[(L)CuII(H2O)(en)]-,记为配合物0;从配合物0开始,苯甲醇代替H2O形成配合物216,即[(L)CuII(HOCH2Ph)(en)]-;接下来在步骤配合物216→配合物217中,PhCH2OH的质子转移到en,同时 PhCH2OH的Cα-H键的H原子转移到Cu中心上,这一步得到产物PhCHO,步骤配合物216→配合物217的能垒为23.9kcal mol-1;形成配合物217后,产物PhCHO被TEMPO取代形成配合物3,118,随后H原子从Cu-H键转移到 TEMPO;对于三重态,这个H原子转移步骤需要克服44.8kcal mol-1的能垒;然而,对于开壳层单重态,过渡态1uTS18-19直接生成配合物119;因此,H原子转移步骤很可能发生在开壳层单重态势能面上;随后,O2代替Hen形成配合物6;然后,在进行催化剂再生步骤配合物6→配合物9;在路径A和路径B 中相同的过程,en和H2O代替H2O2和PhCH2O-再生配合物0;计算出的路径 D的能量分布;
上述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在步骤(4)中:根据计算得到的路径A、路径B和路径C的优势路径的反应势能面,基于能量跨度模型计算路径A、路径B和路径C催化反应的能量跨度δE,通过下面公式计算催化剂的转化频率TOF值: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091
其中:Kb是玻尔兹曼常数,h是普朗克常数,R为理想气体常数,T为反应温度,δE为反应路径的能量跨度;
路径A的δE=27.2kcal mol-1、路径B的δE=36.1kcal mol-1、路径C的δE=52.1kcal mhol-1,路径A是优势路径;根h据该公式计算得到的路径Ah、路径B和路径C的TOF值分别为3.89h-1、1.2×10-4h-1和1.4×10-22h-1,其中路径A的TOF 值与实验TOF值5.40h-1吻合非常好。
上述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在步骤(3)中:路径A势能面上的速率决定过渡态TDTS和速率决定中间体TDI分别是势能面上能量最高过渡态和能量最低的中间体;鉴于决定速率过渡态TDTS是影响TOF的关键因素,对路径A的决定速率过渡态TDTS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行分析;首先通过Gaussview软件读取几何结构的输出文件,得到其键长、键角及中心金属离子周围的立体化学变化情况;其次,基于自然键轨道方法NBO计算得到韦伯键级WBI进一步分析化学键成键和断键情况;最后,通过采用Gaussview软件读取TDTS结构的单点结果的.chk文件,再通过current surface分析模块中的可视模块分析得到分子轨道图,得到两个成单电子的单占轨道(SOMOs);结合自旋密度分析结果分析得到速控步骤 TDTS时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的成键特征;
在路径A中,决定速率过渡态TDTS是过渡态1uTS4-5_O,由于过渡态1uTS4-5_O是H转移步骤的过渡态,即配合物4→过渡态TS4-5_O,所以分析配合物14→过渡态1uTS4-5_O→配合物15期间的电子转移过程;对于配合物14,Cu、配体、TEMPO和底物-OCH2Ph的自旋密度分别为+0.57、+0.32、-1.00和+0.11,这意味着配合物14含有[(L)(TEMPO)CuII(OCH2Ph)]结构;在过渡态1uTS4-5_O中, Cu的自旋密度为+0.32,TEMPOH的自旋密度为-0.32,-OCH2Ph的自旋密度为 -0.17,配体的自旋密度为+0.17;结合配合物14→过渡态1uTS4-5_O过程的分子轨道分析,得出TEMPO-H键部分形成和-OCH2Ph的Cα-H键发生部分均裂;底物上一部分β自旋电子增加,即由0.0%→33.1%;这部分β-自旋电子来源于-OCH2Ph的Cα-H键的均裂;同样,由-OCH2Ph的Cα-H键均裂产生的相应的α自旋电子向TEMPO转移,导致TEMPO的α自旋密度增加,即由0.0%→15.3%;在配合物14→1uTS4-5_O过程中,Cα-H键减弱,TEMPO-H键增强;在配合物14→过渡态1uTS4-5_O过程中,Cu-Osub键并未发生均裂,而在过渡态1uTS4-5_O→配合物15过程中,Cu-Osub键发生均裂,最后得到苯甲醛和TEMPOH。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如下:
本发明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对以[(L)CuII(Hen)(H2O)]/TEMPO为催化剂进行苯甲醇有氧氧化成苯甲醛的催化机理进行研究,其中包含四条路径 (路径A→D),路径A是最有利的途径(δE=27.2kcal mol-1;TOF=3.89h-1)。计算结果表明:①该催化剂的两性离子性质不影响该体系的醇氧化过程。②催化循环包括催化剂活化、底物氧化和催化剂再生部分。③反应路径A是优势路径,且转化频率(TOF)为3.89h-1,与实验结果一致(TOF=5.40h-1)。④速控步骤是底物氧化步骤,即氢原子从醇盐转移到TEMPO的氧原子的过程。本发明对[(L)CuII(Hen)(H2O)]/TEMPO催化剂体系进行量子化学计算,从原子水平上研究了催化体系有氧氧化一级醇成醛的反应机理及催化剂的构效关系;并通过能量跨度模型有效地计算催化剂的转化效率TOF,并评价催化剂活性。通过对该催化体系反应机理进行探索,不仅可以观察反应过程,而且能够为设计新型高效催化剂提供理论基础。
由于目前实验技术以及仪器本身条件的限制,使得单靠实验方法无法获得完整的反应机理及催化剂构效关系。而本发明则可以通过量子化学技术手段从原子水平上获得反应机理和催化剂构效关系,并最终建立了一种基于能量跨度模型计算水溶性Cu-TEMPO催化体系转化效率的方法进而评价催化剂活性,为设计绿色环保的新型仿生催化剂提供基础数据和理论指导,帮助缩短催化剂的研发周期和降低经费投入。该方法仅需要计算机即可完成,因此无需购买价格昂贵的大型设备或者高额的测试分析费,不仅有利于降低催化剂设计成本更有利于加快催化剂的研发速度。与实验结果吻合,计算结果准确可靠。
利用量子化学方法(如密度泛函理论)研究水溶性Cu-TEMPO催化体系催化氧化醇成醛的反应机理,通过对催化剂活性中心的几何和电子结构、配体的空间及电子效应、配体间的协同作用、中心金属Cu离子与配体的配位模式及其成键特性等因素与催化活性之间的关系的研究,建立一种基于能量跨度模型计算水溶性Cu-TEMPO催化体系转化效率的方法。
附图说明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作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图1配合物34的优化结构;
图2配合物34′的优化结构;
图3路径A的计算吉布斯自由能分布图:实线表示三重态;虚线代表单重态,上标1u和1r分别表示开壳层单重态和限制单重态,能量值单位为以kcal mol-1为单位;
图4配合物14的分子轨道图(数值=±0.04);
图5过渡态1uTS4-5_O的分子轨道图(数值=±0.04);
图6路径B的能量分布;
图7路径D的能量分布;
图8表S2中对应的配合物结构图;
图9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的技术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下面结合优选实施例和附图对本发明做进一步的说明。附图中相似的部件以相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表示。本领域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下面所具体描述的内容是说明性的而非限制性的,不应以此限制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 [(L)CuII(Hen)(H2O)]如下式所示【文献Eur.J.Inorg.Chem.2011,27,4175-4181 中的化合物4】: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21
具体包括如下步骤:
(1)构建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的计算模型:基于实验提供的反应条件信息,构建催化剂活性中心的计算模型,采用密度泛函方法进行几何优化,根据计算结果综合考虑构型稳定性、能量高低、计算结果和计算成本来选择最优模型。
(1-1)进行催化前体模型建模:
从英国剑桥晶体数据库查找CCDC-809721的809721.cif文件,然后通过Materials Studio软件读取809721.cif文件提供的X射线晶体学数据,初步构建催化前体模型;由于晶体堆积效应存在,对构建的初步催化前体模型的键长和键角进行了调整:将所有Cu-N键的键长均调增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1
Cu-O键的键长调增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2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3
N-N键调增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4
S-O键调增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5
C-N键调增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6
C-C键调增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7
O-Cu-N和O-Cu-O的键角调增0.5-1.5度;
(1-2)基于调整后的结构采用M06L、B3LYP、OPBE和M06泛函结合 6-31+G(d)基组优化配合物的键长、键角及二面角(Cu-N1、Cu-N2、Cu-O1、 Cu-O2和Cu-O3的键长,O1-Cu-N2和O2-Cu-N2的键角,O3-Cu-N2-N3的二面角);
在M06L泛函水平下计算得到的Cu-N1、Cu-N2、Cu-O1、Cu-O2和Cu-O3 的键长与实验的相应键长最大差值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8
O1-Cu-N2和O2-Cu-N2的键角与实验的相应键角最大差值为1°;
在B3LYP泛函水平下计算得到的Cu-N1、Cu-N2、Cu-O1、Cu-O2和Cu-O3 的键长与实验的相应键长最大差值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9
O1-Cu-N2和O2-Cu-N2的键角与实验的相应键角最大差值为1.8°;
在OPBE泛函水平下计算得到的键长与实验误差在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10
O1-Cu-N2和 O2-Cu-N2的键角与实验的相应键角最大差值为2.6°;
在M06泛函水平下计算得到的Cu-N1、Cu-N2、Cu-O1、Cu-O2和Cu-O3 的键长与实验的相应键长最大差值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11
O1-Cu-N2和O2-Cu-N2的键角与实验的相应键角最大差值为0.9°;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可以看出,M06L和M06泛函得到更可靠的结果。此外,考虑到M06L泛函代表了精度和计算成本之间的良好平衡,因此最终确定采用M06L/6-31+G(d)水平下的结果。
(2)设计反应路径;
根据步骤(1)中选择的最优模型进行可能的反应路径设计;
进行反应中间体和过渡态建模:
(a)构建Cα-H键断裂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中间体建模:三配位的主配体和底物醇盐正好构成Cu中心的四配位结构,此时没有空位给TEMPO自由基,建模时将TEMPO自由基通过氢键形式配位到Cu活性中心第二配位层,设置氢键键长范围在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12
并设置Cu-O 和Cu-N键长范围分别在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13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14
设置结束后进行几何优化,得到对应中间体结构。
过渡态建模:通过柔性扫描方法设置,即将Cα-H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15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16
的增幅增大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317
计算每一步的能量,找到能量最高点的对应结构,然后调整建立模型中Cα-H及O-H的距离,分别设置在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1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2
采用如下输入进行过渡态模型几何优化:#freq uM06L/6-31+g(d)geom=connectivity opt=(calcfc,ts,noeigen,gdiis)int=acc2e=11int=ultrafine。几何优化后得到优化结构,并进行频率计算得到一个虚频;且分析该虚频的振动方向符合Cα-H-O,证明过渡态寻找正确。
(b)构建O-H键断裂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中间体建模:主配体和OH-构成Cu中心的四配位结构,调整Cu-OH键长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3
Cu-OL键长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4
Cu-ON键长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5
向四配位的Cu中心加上底物醇,底物醇OH上的H与OH的O的距离设置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6
设置结束后进行几何优化。采用如下输入进行中间体模型几何优化:#freq uM06L/6-31+g(d)geom=connectivity opt=gdiis int=acc2e=11int=ultrafine,得到对应中间体结构。
过渡态建模:调整关键键长,将Cu-OH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7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8
将Osub-H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9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10
将H-OH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11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12
将调整好的过渡态模型进行过渡态几何优化得到优化结构,并进行频率计算得到一个虚频。且分析该虚频的振动方向符合Osub-H-OH,证明过渡态寻找正确。
(c)构建OO-H键生成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中间体建模:主配体和O2构成Cu中心的四配位结构,调整Cu-OO·-键长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13
Cu-OL键长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14
TEMPOH-OO·-距离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15
设置结束后进行几何优化,得到对应中间体结构。
过渡态建模:调整关键键长,调整Cu-OO·-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16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17
Cu-OL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18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19
TEMPOH-OO·-距离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20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21
H-OO·-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22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23
将调整好的过渡态模型进行过渡态几何优化和频率计算,得到有且只有一个虚频的过渡态结构。进一步分析该虚频的振动方向符合OO·--H-TEMPO,证明过渡态寻找正确。
(d)构建H2O2生成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中间体建模:主配体和OOH构成Cu中心的四配位结构,底物醇通过氢键配位。调整Cu-OOH键长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24
Cu-OL键长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25
PhCH2OH-OOH 距离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26
设置结束后进行几何优化,得到对应中间体结构。
过渡态建模:调整关键键长,调整PhCH2OH-OOH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27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28
Cu-OL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29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30
PhCH2O-H距离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431
调整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51
将该过渡态模型进行几何优化和频率计算,得到有且只有一个虚频的过渡态结构。进一步分析该虚频的振动方向符合PhCH2O-H-OOH,证明过渡态寻找正确。
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设计的各条反应路径上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基于化学键的生成和断裂形式以及关键配体的配位情况进行几何结构调整,然后在M06L/6-31+G(d)计算水平下进行几何优化并得到各基元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焓变,绘出相应的势能面图;
在计算时要进行波函数稳定性测试,并采用对称性破损方法计算开壳层单重态的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几何结构,并进行能量校正;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得到势能面图,确定最佳反应路径及其速控步骤,通过与实验结果比较进行可靠性分析后确定反应机理和催化剂最优活性中心结构,并采用“真实溶剂模型”计算水参与下的反应势能面;
对势能面上中间体和过渡态使用meta-GGA M06L泛函和6-31+G(d)基组进行几何优化得到稳定结构后,再使用meta-GGA M06L泛函和6-31+G(d)基组计算频率,所有最小值没有虚频,确保过渡态有且仅有一个虚频,中间体没有虚频;并读取Thermal correctionto Gibbs Free Energy=后的吉布斯热校正量;为得到更准确的能量,进一步在M06L/6-311+G(d,p)/SMD计算水平下计算单点能量并且水作为气相优化结构的溶剂;单点能量计算输入文件如下:# uM06L/6-311+G**scrf=(solvent=water,SMD)geom=allcheck guess=read int=ultrafine,最终得到gaussian的单点计算的输出文件*.log,读取log文件中SCF Done:E(UM06L)后的能量;将单点能量加上吉布斯热校正量得到每个结构的吉布斯自由能量;
IRC方法被用来确认过渡态;对于反铁磁耦合的Cu配合物来说,即开壳层单重态,使用Guess=Mix和Guess=(Mix,Always)来获得稳定的波函数;由于一些反铁磁耦合的开壳层计算单线态导致一定程度的自旋污染,根据下面公式进行能量校正:ΔST=2(ES–ET)/2–<S2>S,其中ES是开壳层单重态能量,ET是三重态能量,<S2>S是开壳层单重态的自旋污染,下标S表示开壳层单重态, T表示三重态;
以[(L)CuII(Hen)(H2O)]/TEMPO为催化剂进行苯甲醇有氧氧化成苯甲醛的反应中:([(L)CuII(Hen)(H2O)]),TEMPO和碱性水溶液(K2CO3浓度为0.1mol/L) 分别用作催化剂前驱体、助催化剂和碱。另外,催化剂前驱体 ([(L)CuII(Hen)(H2O)])的等电点是4.96。由于溶液的pH值为11,因此催化剂前驱体([(L)CuII(Hen)(H2O)])以其阴离子形式[(L)CuII(en)(H2O)]存在。也就是说,两性离子性质可能不影响醇氧化的效率。即便如此,仍然有必要找出乙二胺分子是否直接参与催化循环。此外,由于碳酸钾水解,HCO3 -,CO3 2--OH等离子在溶液中存在,因此反应开始时溶液中存在一些CuII配合物【如式(Ⅰ)所示】: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61
式(Ⅰ)中:括号内为吉布斯自由能数值,单位为kcal mol-1
催化剂前驱体[(L)CuII(en)(H2O)]配合物命名为配合物0。配合物可以用 OH-,CO3 2-和HCO3 -交换乙二胺和水分别形成CuII配合物1、配合物10和配合物13。值得注意的是,根据计算得到的吉布斯自由能数值,这些CuII配合物中最稳定的结构是配合物1。由于式(Ⅰ)中所有CuII配合物都可以与底物醇进行催化剂活化步骤,因此计算了所有这些可能的催化剂活化过程,如下式 (Ⅱ)所示的反应路径A、反应路径B、反应路径C和反应路径D:
Figure DEST_PATH_IMAGE002
对于路径A→C,只有催化剂活化步骤不同;路径A中,苯甲醇的质子转移到OH-形成H2O;路径B和路径C中,质子分别转移到CO3 2-和HCO3 -形成 HCO3 -和H2CO3;路径D中,苯甲醇的质子转移到en,同时苯甲醇Cα-H键的 H原子转移到Cu中心上。
在上述步骤(1)、步骤(2)的计算过程中,考虑结果的准确性和计算成本,使用meta-GGA M06L泛函和6-31+G(d)基组进行几何优化和频率计算;所有最小值没有虚频,过渡态只有一个虚频;IRC方法被用来确认过渡态;对于反铁磁耦合的Cu配合物来说,即开壳层单重态,使用Guess=Mix和 Guess=(Mix,Always)来获得稳定的波函数;由于一些反铁磁耦合的开壳层计算单线态导致一定程度的自旋污染,根据下面公式进行能量校正:ΔST=2(ES–ET)/2–<S2>S,其中ES是开壳层单重态能量,ET是三重态能量,<S2>S是开壳层单重态的自旋污染,下标S表示开壳层单重态,T表示三重态。
(3)分析反应机理;
分析各基元反应中过渡态及中间体的键长、键角等几何结构及中心金属离子周围的立体化学变化,总结出反应过程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数,配体的空间构型、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键长、键角等配位情况信息及相应的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O-H键断裂过程中,Cu-OH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1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2
Osub-H 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3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4
H-OH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5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6
中心金属CuII周围为三配位的主配体、OH配体及在Cu轴向配位的底物醇。经过 O-H键断裂后形成以三配位的主配体、H2O和醇盐配位的四面体形式配位的CuII活性中心结构。随后,Cα-H键断裂过程Cu-Osub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7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8
Csub-H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9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10
TEMPO-H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11
减少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12
经过Cα-H键断裂过程后形成以三配位的主配体、产物苯甲醛和TEMPOH配位的CuII活性中心结构。随后,OO-H键生成过程中Cu-OO·-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13
减小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14
Cu-OL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15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16
TEMPOH-OO·-距离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17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18
H-OO·-键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19
减小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20
经过OO-H键生成过程后形成以三配位的主配体和OOH配位的CuII活性中心结构。最后,H2O2生成步骤中PhCH2OH-OOH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21
减小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22
Cu-OL键长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23
减小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24
PhCH2O-H距离从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25
增加到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1826
经过H2O2生成步骤后形成以三配位的主配体和醇盐配位的CuII活性中心结构。
分别对不同催化体系最佳反应路径中关键基元步骤采用自然键轨道方法和分子轨道理论计算得到过渡态及中间体的电子结构信息,确定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的成键特征;从分子水平的微观角度研究溶剂水对反应历程的影响:主要分析加水后,水对中间体、过渡态的几何、电子结构和成键特性的影响及其对速控步骤反应活化能的影响。
(3-1)通过计算确定可能存在的反应路径,所有优化过渡态的结构都收敛成反应物,为此我们进一步设置H-O原子的距离进行了柔性扫描,发现能量随着H-O距离的减小而增加,约40kcal/mol,因此说明质子不能转移到 HCO3 -上,即路径C是不可能存在的反应路径;
(3-2)对路径A、路径B和路径D进行分析,确定最有利的反应路径;
在路径A中:
A-I、催化活化步骤
路径A中,起始配合物是[CuII(L)(OH)]2-,记为配合物1;苯甲醇与配合物21结合形成配合物22,随后苯甲醇的质子转移到OH-,能垒为9.2kcal mol-1【参见图3】,并且形成的配合物23,即([(L)CuII(OCH2Ph)(H2O)]2-);然后,TEMPO 取代H2O生成活性催化剂4,此时会有两种可能的异构体配合物34和配合物34'【参见图1和图2】。在配合物34中,TEMPO配位在Cu中心的第二配位层,而在配合物34'中则是配位在第一配位层的;正是因为TEMPO配位使配体上的氧旋转离开Cu活性中心造成结构扭曲使得配合物34'能量比配合物34高 10.2kcal mol-1(三重态是基态);因此,基于配合物34的反应路径为有利路径;
A-II、醇氧化
生成活性催化剂4后,醇上的H可能会转移到TEMPO的氮原子或氧原子上;计算结果表明,H原子转移到TEMPO中氧原子的路径具有较低的能垒(参见图3);为验证这一的结论,采用M06泛函、OPBE泛函和TPSSh泛函将活性催化剂4和过渡态TS4a-5a_O和TS4a-5a_N重新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对于H转移步骤,即使采用不同的DFT方法也能观察到一致的结果(参见表 S3A),即H原子转移到O原子的能垒低于转移到N原子。
表S3A
Species OPBE TPssh M06 M06L
<sup>2</sup>1 0.0 0.0 0.0 0.0
<sup>3</sup>TS<sub>4-5_O</sub> 24.7 24.0 25.2 29.0
<sup>1u</sup>TS<sub>4-5_O</sub> --- 20.2 21.3 16.1
<sup>1r</sup>TS<sub>4-5_O</sub> 19.9 28.0 29.6 22.5
<sup>3</sup>TS<sub>4-5_N</sub> 40.4 31.4 27.7 25.8
<sup>1u</sup>TS<sub>4-5_N</sub> --- --- 28.2 24.4
<sup>1r</sup>TS<sub>4-5_N</sub> 32.8 35.0 41.8 26.8
Energy difference <u>12.9</u> <u>11.2</u> <u>6.9</u> <u>8.3</u>
从而得出该催化剂体系中,H原子转移到TEMPO的O原子上;如图3所示,反应涉及从S=1基态到S=0过渡态TS4-5_O的自旋交叉,即两态反应 (TSR);反应会受到配合物14和配合物34之间的带隙影响,以及由于从S=1到S=0自旋交叉而受到自旋翻转概率(SIP)的影响;由于配合物14和配合物34之间的带隙是1.3kcal mol-1,能够建立自旋平衡,从而发生自旋交叉;从配合物34到1uTS4-5_OH转移步骤的能垒为16.1kcal mol-1,随后产生苯甲醛和TEMPOH;
A-III、催化剂再生
为完成催化循环反应,TEMPOH和配合物21需再生;假设催化剂再生步骤有O2参与;三重态O2取代苯甲醛将产生配合物1,36;如图3所示,在配合物36→配合物37过程中三重态是基态;对于配合物36,Cu、O2和配体的自旋密度分别为+0.55、+1.17和+0.27,这意味着配合物36具有CuII-OO·-结构;然后,OO·-可以从TEMPOH中夺取H原子从而再生TEMPO,并在配合物37 中产生CuII-OOH结构;这一步需要克服3.6kcal mol-1的能垒,表明这种H转移很容易发生;在配合物36→配合物37过程中,Cu氧化态从CuII还原至CuI; TEMPO再生之后,另一个苯甲醇取代TEMPO,随后从苯甲醇的质子转移到 OOH-并形成H2O2,即配合物37→配合物29;OH-取代H2O2和PhCH2O-再生配合物1,同时H2O2可分解成H2O+1/2O2;计算出的路径A的能量分布;
A-Ⅳ、催化循环:能量跨度近似
路径A势能面上的速率决定过渡态TDTS和速率决定中间体TDI分别是势能面上能量最高过渡态和能量最低的中间体;鉴于决定速率过渡态TDTS是影响TOF的关键因素,对路径A的决定速率过渡态TDTS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行分析;首先通过Gaussview软件读取几何结构的输出文件,得到其键长、键角等几何结构及中心金属离子周围的立体化学变化情况;其次,基于自然键轨道方法NBO计算得到韦伯键级WBI进一步分析化学键成键和断键情况;最后,通过采用Gaussview软件读取TDTS结构的单点结果的.chk文件,再通过currentsurface分析模块中的可视模块分析得到分子轨道图,得到两个成单电子的单占轨道(SOMOs);结合自旋密度分析结果分析得到速控步骤 TDTS时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的成键特征;
使用Kozuch和Shaik的能量跨度模型计算该催化反应的能量跨度(δE),进而计算出该Cu/TEMPO催化体系的转化效率(TOF)。对于路径A,δE为 27.2kcal mol-1,TOF为3.89h-1,与实验结果TOF=5.40h-1一致。
在路径A中,决定速率过渡态TDTS是1uTS4-5_O,由于1uTS4-5_O是H转移步骤的过渡态,即配合物4→TS4-5_O,所以分析配合物14→1uTS4-5_O→配合物15期间的电子转移过程;对于配合物14,Cu、配体、TEMPO和底物-OCH2Ph 的自旋密度分别为+0.57、+0.32、-1.00和+0.11,这意味着配合物14含有 [(L)(TEMPO)CuII(OCH2Ph)]结构;在1uTS4-5_O中,Cu的自旋密度为+0.32, TEMPOH的自旋密度为-0.32,-OCH2Ph的自旋密度为-0.17,配体的自旋密度为+0.17;结合配合物14→1uTS4-5_O过程的分子轨道分析(参见图4和图5),得出TEMPO-H键部分形成和-OCH2Ph的Cα-H键发生部分均裂;如图4和图5 所示,底物上一部分β自旋电子增加,即由0.0%→33.1%;这部分β-自旋电子来源于-OCH2Ph的Cα-H键的均裂;同样由-OCH2Ph的Cα-H键均裂产生的相应的α自旋电子向TEMPO转移,导致TEMPO的α自旋密度增加,即由0.0%→15.3%;WBI和键长变化(参见见表1)也证实了这一点。
表1 14→1TS4-5 O15.过程的Cu-Osub、Cα–H和OTEMPO-H的键长和WBI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211
在配合物14→1uTS4-5_O过程中,Cα-H键减弱(WBI:Cα-H:0.85→0.42;键长: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212
),TEMPO-H键增强(WBI:TEMPO-H:0.00→0.57;键长: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213
);在配合物14→1uTS4-5_O过程中,Cu-Osub键并未发生均裂,而在1uTS4-5_O→配合物15过程中,Cu-Osub键发生均裂,最后得到苯甲醛和TEMPOH。这个结果表明,在1uTS4-5_O→配合物15的过程中,Cu的价态变化对于生成产物PhCHO至关重要。由于反应在水相中进行,本发明也计算了水分子对反应可能存在的影响。结果表明,水参与的能垒为30.5kcal mol-1,比没有水参与(27.2kcal mol-1)时高3.3kcal mol-1,因此,水分子的参与降低了反应的活性。
在路径B中:在路径B中,起始结构是[CuII(L)(CO3)]3-,记为配合物10;从配合物10开始,质子从苯甲醇转移到CO3 2-基团形成配合物212 ([(L)CuII(OCH2Ph)(HCO3)]3-);TEMPO取代HCO3 -之后,产生活性催化剂配合物4;然后在醇氧化步骤、即配合物4→配合物5和催化剂再生步骤、即配合物6→配合物9之后,CO3 2-物质取代H2O2和PhCH2O-再生配合物10;计算出的路径B的能量分布详见图6。
在这种情况下,δE相当高(δE=36.1kcal mol-1),路径B中的TOF值为 1.2×10-4h-1。因此,路径B不是优势路径。
在路径D中:在路径D中,起始结构是[(L)CuII(H2O)(en)]-,记为配合物0;从配合物0开始,苯甲醇代替H2O形成配合物216,即[(L)CuII(HOCH2Ph)(en)]-;接下来在步骤配合物216→配合物217中,PhCH2OH的质子转移到en,同时 PhCH2OH的Cα-H键的H原子转移到Cu中心上,这一步得到产物PhCHO,步骤配合物216→配合物217的能垒为23.9kcal mol-1;形成配合物217后,产物PhCHO被TEMPO取代形成配合物3,118,随后H原子从Cu-H键转移到 TEMPO;对于三重态,这个H原子转移步骤需要克服44.8kcal mol-1的能垒;然而,对于开壳层单重态,过渡态1uTS18-19直接生成配合物119;因此,H原子转移步骤很可能发生在开壳层单重态势能面上;随后,O2代替Hen形成配合物6;然后,在进行催化剂再生步骤配合物6→配合物9;在路径A和路径B 中相同的过程,en和H2O代替H2O2和PhCH2O-再生配合物0;计算出路径D 的能量分布详见图7。
同样,计算出的路径D的能量跨度δE和TOF值分别为52.1kcal mol-1和 1.4×10- 22h-1。结果清楚地表明路径D的不可行性,并且表明en分子不参与催化循环。
(4)计算转化效率。
根据计算得到的路径A、路径B和路径C的优势路径的反应势能面,基于能量跨度模型计算路径A、路径B和路径C催化反应的能量跨度δE,通过下面公式计算催化剂的转化频率TOF值: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221
其中:Kb是玻尔兹曼常数,h是普朗克常数,R为理想气体常数,T为反应温度,δE为反应路径的能量跨度;
路径A的δE=27.2kcal mol-1、路径B的δE=36.1kcal mol-1、路径C的δE=52.1kcal mhol-1,路径A是优势路径;根h据该公式计算得到的路径Ah、路径B和路径C的TOF值分别为3.89h-1、1.2×10-4h-1和1.4×10-22h-1,其中路径A的TOF 值与实验TOF值5.40h-1吻合非常好。
在碱性水溶液中,密度泛函理论(DFT)对醇氧化成相应的苯甲醛催化机理进行研究,其中包含四条路径(路径A→D)。计算表明,路径A是最有利的途径(δE=27.2kcal mol-1;TOF=3.89h-1)。计算结果表明:①该催化剂的两性离子性质不影响该体系的醇氧化过程。②催化循环包括催化剂活化、底物氧化和催化剂再生部分。③反应路径A是优势路径,且转化频率(TOF) 为3.89h-1,与实验结果一致(TOF=5.40h-1)。④速控步骤是底物氧化步骤,即氢原子从醇盐转移到TEMPO的氧原子的过程。
本发明中所有的计算都是用Gaussian 09系列进行的已知配合物 [(L)CuII(Hen)(H2O)]的X射线晶体学数据,因此使用M06L、B3LYP、OPBE和 M06优化了配合物的键长和键角(见表S2),考虑结果的准确性和计算成本,最终选用M06L泛函。
表S2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231
气相中,使用meta-GGA M06L泛函和6-31+G(d)基组进行几何优化和频率计算。所有最小值没有虚频,过渡态只有一个虚频。为了进一步确定能量,使用带有SMD溶剂模型的M06L/6-311+G(d,p)计算单点能量并且水作为气相优化结构的溶剂,为了比较一些关键中间体和过渡态通过使用溶剂(水)的SMD 模型重新优化,并在同一水平上进行了单点能量计算,结构和能垒与 M06L/6-311+G(d,p)/SMD(H2O)//M06L/6-31+G(d)一致(见表S1)。
表S1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232
而且,为了确保结论不受所使用的计算方法的影响,还采用不同的DFT 方法重新计算了关键中间体和过渡态(详见II醇氧化)。此外,路径A中TOF 用M06/6-311+G(d,p)/SMD(H2O)//M06L/6-31+G(d)计算,详见表S3B)。
表S3B
Figure BDA0001544093830000241
IRC方法被用来确认过渡状态,连接两个相关的最小值,单点能量计算中,依据Mulliken自旋分析得出自旋布局。对于反铁磁耦合的Cu配合物来说(开壳层单重态),为了避免不稳定的波函数,使用Guess=Mix和Guess=(Mix, Always)。一些反铁磁耦合的开壳层计算单线态导致一定程度的自旋污染。所以,能量校正源于Heisenberg spin-Hamiltonian Formalism,能量校正如下估计等式:ΔST=2(ES–ET)/2–<S2>S其中ES是开壳层单重态能量,ET是三重态能量, <S2>S是开壳层单重态的自旋污染。下标S表示开壳层单重态,T表示三重态。
显然,本发明的上述实施例仅仅是为清楚地说明本发明所作的举例,而并非是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限定,对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上述说明的基础上还可以做出其它不同形式的变化或变动,这里无法对所有的实施方式予以穷举,凡是属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所引伸出的显而易见的变化或变动仍处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列。

Claims (5)

1.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如下步骤:
(1)构建催化剂活性中心结构的计算模型:基于以[(L)CuII(Hen)(H2O)]/TEMPO为催化剂进行苯甲醇有氧氧化成苯甲醛实验提供的反应条件信息,构建催化剂活性中心的计算模型;采用密度泛函方法进行几何优化,根据计算结果综合考虑构型稳定性、能量高低、计算结果和计算成本来选择最优模型;
从英国剑桥晶体数据库查找CCDC-809721的809721.cif文件,然后通过MaterialsStudio软件读取809721.cif文件提供的X射线晶体学数据,初步构建催化前体模型;对构建的初步催化前体模型的键长和键角进行了调整:将所有Cu-N键的键长均调增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11
Cu-O键的键长调增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12
N-N键调增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13
S-O键调增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16
C-N键调增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15
C-C键调增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14
O-Cu-N和O-Cu-O的键角调增0.5-1.5度;基于调整后的结构采用M06L、B3LYP、OPBE和M06泛函结合6-31+G(d)基组优化配合物的键长、键角及二面角;
在M06L泛函水平下计算得到的Cu-N1、Cu-N2、Cu-O1、Cu-O2和Cu-O3的键长与实验的相应键长最大差值为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17
O1-Cu-N2和O2-Cu-N2的键角与实验的相应键角最大差值为1°;
在B3LYP泛函水平下计算得到的Cu-N1、Cu-N2、Cu-O1、Cu-O2和Cu-O3的键长与实验的相应键长最大差值为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18
O1-Cu-N2和O2-Cu-N2的键角与实验的相应键角最大差值为1.8°;
在OPBE泛函水平下计算得到的键长与实验误差在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19
O1-Cu-N2和O2-Cu-N2的键角与实验的相应键角最大差值为2.6°;
在M06泛函水平下计算得到的Cu-N1、Cu-N2、Cu-O1、Cu-O2和Cu-O3的键长与实验的相应键长最大差值为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110
O1-Cu-N2和O2-Cu-N2的键角与实验的相应键角最大差值为0.9°;
根据上述计算结果以及考虑到M06L泛函的精度和计算成本,确定采用M06L/6-31+G(d)水平下的结果;
(2)设计反应路径;
根据步骤(1)中选择的最优模型进行可能的反应路径设计;然后进行反应中间体和过渡态建模:
(a)构建Cα-H键断裂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中间体建模:三配位的主配体和底物醇盐正好构成Cu中心的四配位结构,此时没有空位给TEMPO自由基,建模时将TEMPO自由基通过氢键形式配位到Cu活性中心第二配位层,设置氢键键长范围在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1
并设置Cu-O和Cu-N键长范围分别在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2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3
设置结束后进行几何优化,得到对应中间体结构;
过渡态建模:通过柔性扫描方法设置,即将Cα-H键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4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5
的增幅增大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6
计算每一步的能量,找到能量最高点的对应结构,然后调整建立模型中Cα-H及O-H的距离,分别设置在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7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8
几何优化后得到优化结构,并进行频率计算得到一个虚频;且分析该虚频的振动方向符合Cα-H-O,证明过渡态寻找正确;
(b)构建O-H键断裂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中间体建模:主配体和OH-构成Cu中心的四配位结构,调整Cu-OH键长为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9
Cu-OL键长为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10
Cu-ON键长为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11
向四配位的Cu中心加上底物醇,底物醇OH上的H与OH的O的距离设置为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12
设置结束后进行几何优化,得到对应中间体结构;
过渡态建模:调整关键键长,将Cu-OH键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13
调整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14
将Osub-H键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15
调整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16
将H-OH键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17
调整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18
将调整好的过渡态模型进行过渡态几何优化得到优化结构,并进行频率计算得到一个虚频;且分析该虚频的振动方向符合Osub-H-OH,证明过渡态寻找正确;
(c)构建OO-H键生成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中间体建模:主配体和O2构成Cu中心的四配位结构,调整Cu-OO·-键长为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19
Cu-OL键长为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20
TEMPOH-OO·-距离为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21
设置结束后进行几何优化,得到对应中间体结构;
过渡态建模:调整关键键长,调整Cu-OO·-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22
调整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23
Cu-OL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24
调整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25
TEMPOH-OO·-距离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26
调整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27
H-OO·-键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28
调整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29
将调整好的过渡态模型进行过渡态几何优化和频率计算,得到有且只有一个虚频的过渡态结构;进一步分析该虚频的振动方向符合OO·--H-TEMPO,证明过渡态寻找正确;
(d)构建H2O2生成的中间体和过渡态:
中间体建模:主配体和OOH构成Cu中心的四配位结构,底物醇通过氢键配位;调整Cu-OOH键长为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30
Cu-OL键长为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231
PhCH2OH-OOH 距离为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31
设置结束后进行几何优化,得到对应中间体结构;
过渡态建模:调整关键键长,调整PhCH2OH-OOH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32
调整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33
Cu-OL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34
调整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35
PhCH2O-H距离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36
调整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37
将该过渡态模型进行几何优化和频率计算,得到有且只有一个虚频的过渡态结构;进一步分析该虚频的振动方向符合PhCH2O-H-OOH,证明过渡态寻找正确;
基于化学键的生成和断裂形式以及配体的配位情况,采用密度泛函方法对设计的各条反应路径上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进行几何结构调整,然后在M06L/6-31+G(d)计算水平下进行几何优化并得到各基元反应的活化能和反应焓变,绘出相应的势能面图;
在计算时要进行波函数稳定性测试,并采用对称性破损方法计算开壳层单重态的中间体和过渡态的几何结构,并进行能量校正;从热力学和动力学角度分析得到势能面图,确定最佳反应路径及其速控步骤,通过与实验结果比较进行可靠性分析后确定反应机理和催化剂最优活性中心结构,并采用“真实溶剂模型”计算水参与下的反应势能面;
对势能面上中间体和过渡态使用meta-GGA M06L泛函和6-31+G(d)基组进行几何优化得到稳定结构后,再使用meta-GGA M06L泛函和6-31+G(d)基组计算频率,所有最小值没有虚频,确保过渡态有且仅有一个虚频,中间体没有虚频;并读取Thermal correction toGibbs Free Energy=后的吉布斯热校正量;为得到更准确的能量,进一步在M06L/6-311+G(d,p)/SMD计算水平下计算单点能量并且水作为气相优化结构的溶剂;单点能量计算输入文件如下:#uM06L/6-311+G**scrf=(solvent=water,SMD)geom=allcheck guess=readint=ultrafine,最终得到gaussian的单点计算的输出文件*.log,读取log文件中SCFDone:E(UM06L)后的能量;将单点能量加上吉布斯热校正量得到每个结构的吉布斯自由能量;
IRC方法被用来确认过渡态;对于反铁磁耦合的Cu配合物来说,即开壳层单重态,使用Guess=Mix和Guess=(Mix,Always)来获得稳定的波函数;由于一些反铁磁耦合的开壳层计算单线态导致一定程度的自旋污染,根据下面公式进行能量校正:ΔST=2(ES–ET)/2–<S2>S,其中ES是开壳层单重态能量,ET是三重态能量,<S2>S是开壳层单重态的自旋污染,下标S表示开壳层单重态,T表示三重态;
(3)分析反应机理;
分析各基元反应中过渡态及中间体的键长、键角及中心金属离子周围的立体化学变化,总结出反应过程中心金属离子的配位数,配体的空间构型,配体与中心金属离子的键长、键角,及相应的结构参数的变化规律;
O-H键断裂过程中,Cu-OH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1
增加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2
Osub-H键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3
增加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4
H-OH键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5
增加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6
中心金属CuII周围为三配位的主配体、OH配体及在Cu轴向配位的底物醇;经过O-H键断裂后形成以三配位的主配体、H2O和醇盐配位的四面体形式配位的CuII活性中心结构;随后,Cα-H键断裂过程Cu-Osub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7
增加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8
Csub-H键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9
增加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10
TEMPO-H键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11
减少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12
经过Cα-H键断裂过程后形成以三配位的主配体、产物苯甲醛和TEMPOH配位的CuII活性中心结构;随后,OO-H键生成过程中Cu-OO·-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13
减小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14
Cu-OL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15
增加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16
TEMPOH-OO·-距离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17
增加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18
H-OO·-键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19
减小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20
经过OO-H键生成过程后形成以三配位的主配体和OOH配位的CuII活性中心结构;最后,H2O2生成步骤中PhCH2OH-OOH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21
减小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22
Cu-OL键长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23
减小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24
PhCH2O-H距离从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25
增加到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426
经过H2O2生成步骤后形成以三配位的主配体和醇盐配位的CuII活性中心结构;
分别对不同催化体系最佳反应路径中关键基元步骤采用自然键轨道方法和分子轨道理论计算得到过渡态及中间体的电子结构信息,确定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的成键特征;从分子水平的微观角度研究溶剂水对反应历程的影响:分析加水后,水对中间体、过渡态的几何、电子结构和成键特性的影响及其对速控步骤反应活化能的影响;
(4)计算转化效率。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2)中:以[(L)CuII(Hen)(H2O)]/TEMPO为催化剂进行苯甲醇有氧氧化成苯甲醛的反应中:([(L)CuII(Hen)(H2O)])、TEMPO和碱性水溶液分别用作催化剂前驱体、助催化剂和碱,碱性水溶液为K2CO3浓度为0.1mol/L的溶液;催化剂前驱体([(L)CuII(Hen)(H2O)])的等电点是4.96,溶液的pH值为11,催化剂前驱体([(L)CuII(Hen)(H2O)])以其阴离子形式[(L)CuII(en)(H2O)]存在;鉴于碳酸钾水解,HCO3 -,CO3 2--OH三种离子在溶液中存在,反应开始时溶液中存在如下式(Ⅰ) 所示的CuII配合物: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51
其中:式(Ⅰ)中括号内为吉布斯自由能数值,单位为kcal mol-1
催化剂前驱体[(L)CuII(en)(H2O)]配合物命名为0,配合物用OH-,CO3 2-和HCO3 -交换乙二胺和水分别形成CuII配合物1、10和13,根据计算得到的吉布斯自由能数值,得到上述CuII配合物中最稳定的结构是配合物1;鉴于式(Ⅰ)中所有CuII配合物都可以与底物醇进行催化剂活化步骤,因此得出如下式(Ⅱ)所示的反应路径A、反应路径B、反应路径C和反应路径D: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61
对于路径A→C,只有催化剂活化步骤不同;路径A中,苯甲醇的质子转移到OH-形成H2O;路径B和路径C中,质子分别转移到CO3 2-和HCO3 -形成HCO3 -和H2CO3;路径D中,苯甲醇的质子转移到en,同时苯甲醇Cα-H键的H原子转移到Cu中心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
(3-1)通过计算确定可能存在的反应路径,所有优化过渡态的结构都收敛成反应物,进一步设置H-O原子的距离进行柔性扫描,能量随着H-O距离的减小而增加至40kcal/mol,计算结果显示质子不能转移到HCO3 -上,即路径C是不可能存在的反应路径;
(3-2)对路径A、路径B和路径D进行分析,确定最有利的反应路径;
在路径A中:
A-I、催化活化步骤
路径A中,起始配合物是[CuII(L)(OH)]2-,记为配合物1;苯甲醇与配合物21结合形成配合物22,随后苯甲醇的质子转移到OH-,能垒为9.2kcal mol-1,并且形成的配合物23,即([(L)CuII(OCH2Ph)(H2O)]2-);然后,TEMPO取代H2O生成活性催化剂4,此时会有两种可能的异构体配合物34和配合物34'; 在配合物34中,TEMPO配位在Cu中心的第二配位层,而在配合物34'中则是配位在第一配位层的;正是因为TEMPO配位使配体上的氧旋转离开Cu活性中心造成结构扭曲使得配合物34'能量比配合物34高10.2kcal mol-1;因此,基于配合物34的反应路径为有利路径;
A-II、醇氧化
生成活性催化剂4后,醇上的H转移到TEMPO的氮原子或氧原子上;计算结果表明,H原子转移到TEMPO中氧原子的路径具有较低的能垒;为验证这一的结论,采用M06泛函、OPBE泛函和TPSSh泛函将活性催化剂4和过渡态TS4a-5a_O和TS4a-5a_N重新进行了计算;计算结果显示,对于H转移步骤,即使采用不同的DFT方法也能观察到一致的结果,即H原子转移到O原子的能垒低于转移到N原子;从而得出该催化剂体系中,H原子转移到TEMPO的O原子上;反应涉及从S=1基态到S=0过渡态TS4-5_O的自旋交叉,即两态反应;反应会受到配合物14和配合物34之间的带隙影响,以及由于从S=1到S=0自旋交叉而受到自旋翻转概率的影响;由于配合物14和配合物34之间的带隙是1.3kcal mol-1,能够建立自旋平衡,从而发生自旋交叉;从配合物34到过渡态1uTS4-5_OH转移步骤的能垒为16.1kcal mol-1,随后产生苯甲醛和TEMPOH;
A-III、催化剂再生
为完成催化循环反应,TEMPOH和配合物21需再生;假设催化剂再生步骤有O2参与;三重态O2取代苯甲醛将产生配合物1,36;在配合物36→配合物37过程中三重态是基态;对于配合物36,Cu、O2和配体的自旋密度分别为+0.55、+1.17和+0.27,这意味着配合物36具有CuII-OO·-结构;然后,OO·-可以从TEMPOH中夺取H原子从而再生TEMPO,并在配合物37中产生CuII-OOH结构;这一步需要克服3.6kcal mol-1的能垒,表明这种H转移很容易发生;在配合物36→配合物37过程中,Cu氧化态从CuII还原至CuI;TEMPO再生之后,另一个苯甲醇取代TEMPO,随后从苯甲醇的质子转移到OOH-并形成H2O2,即配合物37→配合物29;OH-取代H2O2和PhCH2O-再生配合物1,同时H2O2可分解成H2O+1/2O2;计算出的路径A的能量分布;
在路径B中:在路径B中,起始结构是[CuII(L)(CO3)]3-,记为配合物10;从配合物10开始,质子从苯甲醇转移到CO3 2-基团形成配合物212([(L)CuII(OCH2Ph)(HCO3)]3-);TEMPO取代HCO3 -之后,产生活性催化剂配合物4;然后在醇氧化步骤、即配合物4→配合物5和催化剂再生步骤、即配合物6→配合物9之后,CO3 2-物质取代H2O2和PhCH2O-再生配合物10;计算出的路径B的能量分布;
在路径D中:在路径D中,起始结构是[(L)CuII(H2O)(en)]-,记为配合物0;从配合物0开始,苯甲醇代替H2O形成配合物216,即[(L)CuII(HOCH2Ph)(en)]-;接下来在步骤配合物216→配合物217中,PhCH2OH的质子转移到en,同时PhCH2OH的Cα-H键的H原子转移到Cu中心上,这一步得到产物PhCHO,步骤配合物216→配合物217的能垒为23.9kcal mol-1;形成配合物217后,产物PhCHO被TEMPO取代形成配合物3,118,随后H原子从Cu-H键转移到TEMPO;对于三重态,这个H原子转移步骤需要克服44.8kcal mol-1的能垒;然而,对于开壳层单重态,过渡态1uTS18-19直接生成配合物119;因此,H原子转移步骤很可能发生在开壳层单重态势能面上;随后,O2代替Hen形成配合物6;然后,在进行催化剂再生步骤配合物6→配合物9;在路径A和路径B中相同的过程,en和H2O代替H2O2和PhCH2O-再生配合物0;计算出的路径D的能量分布。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4)中:根据计算得到的路径A、路径B和路径C的优势路径的反应势能面,基于能量跨度模型计算路径A、路径B和路径C催化反应的能量跨度δE,通过下面公式计算催化剂的转化频率TOF值:
Figure FDA0002957744520000091
其中:Kb是玻尔兹曼常数,h是普朗克常数,R为理想气体常数,T为反应温度,δE为反应路径的能量跨度;
路径A的δE=27.2kcal mol-1、路径B的δE=36.1kcal mol-1、路径C的δE=52.1kcalmol-1,路径A是优势路径;根据该公式计算得到的路径A、路径B和路径C的TOF值分别为3.89h-1、1.2×10-4h-1和1.4×10-22h-1,其中路径A的TOF值与实验TOF值5.40h-1吻合非常好。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步骤(3)中:路径A势能面上的速率决定过渡态TDTS和速率决定中间体TDI分别是势能面上能量最高过渡态和能量最低的中间体;鉴于决定速率过渡态TDTS是影响TOF的关键因素,对路径A的决定速率过渡态TDTS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进行分析;首先通过Gaussview软件读取几何结构的输出文件,得到其键长、键角及中心金属离子周围的立体化学变化情况;其次,基于自然键轨道方法NBO计算得到韦伯键级WBI进一步分析化学键成键和断键情况;最后,通过采用Gaussview软件读取TDTS结构的单点结果的.chk文件,再通过current surface分析模块中的可视模块分析得到分子轨道图,得到两个成单电子的单占轨道SOMOs;结合自旋密度分析结果分析得到速控步骤TDTS时中心金属离子和配体的成键特征;
在路径A中,决定速率过渡态TDTS是过渡态1uTS4-5_O,由于过渡态1uTS4-5_O是H转移步骤的过渡态,即配合物4→TS4-5_O,所以分析配合物14→过渡态1uTS4-5_O→配合物15期间的电子转移过程;对于配合物14,Cu、配体、TEMPO和底物-OCH2Ph的自旋密度分别为+0.57、+0.32、-1.00和+0.11,这意味着配合物14含有[(L)(TEMPO)CuII(OCH2Ph)]结构;在过渡态1uTS4-5_O中,Cu的自旋密度为+0.32,TEMPOH的自旋密度为-0.32,-OCH2Ph的自旋密度为-0.17,配体的自旋密度为+0.17;结合配合物14→过渡态1uTS4-5_O过程的分子轨道分析,得出TEMPO-H键部分形成和-OCH2Ph的Cα-H键发生部分均裂;底物上一部分β自旋电子增加,即由0.0%→33.1%;这部分β-自旋电子来源于-OCH2Ph的Cα-H键的均裂;同样,由-OCH2Ph的Cα-H键均裂产生的相应的α自旋电子向TEMPO转移,导致TEMPO的α自旋密度增加,即由0.0%→15.3%;在配合物14→过渡态1uTS4-5_O过程中,Cα-H键减弱,TEMPO-H键增强;在配合物14→过渡态1uTS4-5_O过程中,Cu-Osub键并未发生均裂,而在过渡态1uTS4-5_O→配合物15过程中,Cu-Osub键发生均裂,最后得到苯甲醛和TEMPOH。
CN201810022826.6A 2018-01-10 2018-01-10 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 Active CN10825628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22826.6A CN108256286B (zh) 2018-01-10 2018-01-10 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810022826.6A CN108256286B (zh) 2018-01-10 2018-01-10 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56286A CN108256286A (zh) 2018-07-06
CN108256286B true CN108256286B (zh) 2021-07-02

Family

ID=627262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10022826.6A Active CN108256286B (zh) 2018-01-10 2018-01-10 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5628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406737A (zh) * 2018-12-21 2019-03-01 齐鲁师范学院 一种bn材料研究方法
CN111696619B (zh) * 2019-03-13 2023-06-20 赣南师范大学 一种预测反应环境对反应活化能影响程度的方法
CN110364230B (zh) * 2019-08-21 2022-09-16 安阳工学院 一种快速筛选铜催化二氧化碳与氢气制甲酸反应中有机碱的方法
CN110646562B (zh) * 2019-09-27 2021-06-08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揭示湿度影响TiO2光催化降解污染气体机理的方法
CN110975936B (zh) * 2019-11-11 2023-01-03 桂林理工大学 室温无溶剂高效催化氧化醇的铜基催化体系及其方法
CN113674811A (zh) * 2021-08-24 2021-11-19 西安热工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湿法脱硫浆液氧化还原过程标准电极电位的计算方法
CN114067923A (zh) * 2021-11-17 2022-02-18 郑州轻工业大学 路易斯酸催化重氮化合物活化模式的筛选方法
CN114582431B (zh) * 2022-03-16 2023-03-17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一种(bipy)CuⅡ-TEMPO/有机碱催化体系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
CN118005492B (zh) * 2024-04-08 2024-06-11 天津农学院 基于草酸氧钛锶钡摩擦催化氧化苯甲醇制苯甲醛的方法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5695A (zh) * 2003-06-13 2006-07-19 菲利普莫里斯生产公司 从香烟的主流烟雾中降低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催化剂
CN103469284A (zh) * 2013-08-09 2013-12-25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一种碳纳米管/二氧化钛纳米管生物复合涂层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870644A (zh) * 2014-03-11 2014-06-1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识别MoP催化剂脱氮活性位的方法
CN107042108A (zh) * 2017-06-08 2017-08-15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Pt/BiOCl‑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将苯甲醇催化氧化制备苯甲醛的方法
CN107330254A (zh) * 2017-06-16 2017-11-07 大连理工大学 预测水相中有机物与硫酸自由基水相反应速率常数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43952B2 (en) * 2002-03-28 2004-06-01 Council Of Scientific And Industrial Research Selective liquid phase air oxidation of toluene catalysed by composite catalytic system
US9901909B2 (en) * 2015-02-24 2018-02-27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Processes for preparing zincoaluminosilicates with AEI, CHA, and GME topologies and compositions derived therefrom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805695A (zh) * 2003-06-13 2006-07-19 菲利普莫里斯生产公司 从香烟的主流烟雾中降低一氧化碳和氮氧化物的催化剂
CN103469284A (zh) * 2013-08-09 2013-12-25 内蒙古工业大学 一种碳纳米管/二氧化钛纳米管生物复合涂层材料的制备方法
CN103870644A (zh) * 2014-03-11 2014-06-18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一种识别MoP催化剂脱氮活性位的方法
CN107042108A (zh) * 2017-06-08 2017-08-15 杭州电子科技大学 Pt/BiOCl‑金属氧化物作为催化剂将苯甲醇催化氧化制备苯甲醛的方法
CN107330254A (zh) * 2017-06-16 2017-11-07 大连理工大学 预测水相中有机物与硫酸自由基水相反应速率常数的定量结构活性关系模型

Non-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Cu-BTC及其衍生物在苯甲醇选择氧化反应中的催化活性";李和健等;《分子催化》;20170831;第31卷(第4期);第341-347页 *
"DFT studies on the mechanism of alcohol oxidation by (bpy)CuI-TEMPO/NMI catalytic system ";Lin Cheng等;《Dalton Transactions》;20150311(第16期);第1-12页 *
"Green Catalytic Oxidations in Water";Roger A.Sheldon;《Metal-Catalyzed Reactions in Water》;20131231;第139-172页 *
"Highly Practical Copper(I)/TEMPO Catalyst System for Chemoselective Aerobic Oxidation of Primary Alcohols";HOOVER,J.M等;《ChemInform》;20120301;第43卷(第13期);第1-2页 *
"Mechanistic Insight into the 2 Alcohol Oxidation Mediated by an Efficient CuI/L-Proline-TEMPO Catalyst—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Siyu Li等;《Catalysts》;20170905;第7卷(第9期);第1-1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56286A (zh) 2018-07-0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256286B (zh) 两性水溶性催化剂有氧氧化苯甲醇成苯甲醛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
Roy et al. Reduction of CO 2 by a masked two-coordinate cobalt (i) complex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a proposed oxodicobalt (ii) intermediate
Niu et al. Heterogeneous carbon nitride photocatalyst for C–C bond oxidative cleavage of vicinal diols in aerobic micellar medium
Li et al. Highly efficient three-component coupling reaction catalysed by atomically precise ligand-protected Au 38 (SC 2 H 4 Ph) 24 nanoclusters
Wu et al. Intermetallic PdIn catalyst for CO 2 hydrogenation to methanol: mechanistic studies with a combined DFT and microkinetic modeling method
Jiang et al. Reactivity of Neutral Tantalum Sulfide Clusters Ta3S n (n= 0–4) with N2
Shen et al. Reaction mechanism of dimethyl carbonate synthesis on Cu/β zeolites: DFT and AIM investigations
Wang et al. Exploring the reaction mechanism of H2S decomposition with MS3 (M= Mo, W) clusters
Nakatsuji Dipped adcluster model for chemisorption and catalytic reactions
Topolski et al. Hydrogen evolution from water reactions with molybdenum sulfide cluster anions
Aniagyei et al. A density functional theory study of the mechanisms of oxidation of ethylene by technetium oxo complexes
Fernández et al. The crucial role of cluster morphology on the epoxidation of propene catalyzed by Cu5: a DFT study
O'Neil et al. Barrier height for the exchange reaction F+ HF→ FH+ F
CN110364230A (zh) 一种快速筛选铜催化二氧化碳与氢气制甲酸反应中有机碱的方法
Li et al. An accurate NH 2 (X 2 A′′) CHIPR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via extrapolation to the complete basis set limit and dynamics of the N (2 D)+ H 2 (X 1 Σ+ g) reaction
Ahlquist et al. C–H activation in strongly acidic media. The co-catalytic effect of the reaction medium
Gallego et al. Sub-nanometer Copper Clusters as Alternative Catalysts for the Selective Oxidation of Methane to Methanol with Molecular O2
Mikhailova et al. Ultralow reaction barriers for CO oxidation in Cu–Au nanoclusters
Réocreux et al. The role of oxygenated species in the catalytic self-coupling of MeOH on O pre-covered Au (111)
Xu et al. Modeling C–H Bond Activation and Oxidations of Alkanes over Cu–MOR Using First-Principles Methods
Qin et al. Effect of the bipodal Ti species on activity and selectivity of propylene epoxidation with H2O2 over TS-1: A theoretical study
CN114582431B (zh) 一种(bipy)CuⅡ-TEMPO/有机碱催化体系催化氧化的反应机理研究分析方法
Pembere et al. Guerbet coupling of methanol catalysed by titanium clusters
Xu et al. Chemical Activation of Water Molecule by Collision with Spin–Orbit-State-Selected Vanadium Cation: Quantum-Electronic-State Control of Chemical Reactivity
Zhang et al. A neural network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 for the F+ H 2 O↔ HF+ OH reaction and quantum dynamics study of the isotopic effec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