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16376A - 车顶的加强构造 - Google Patents

车顶的加强构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16376A
CN108216376A CN201711310972.0A CN201711310972A CN108216376A CN 108216376 A CN108216376 A CN 108216376A CN 201711310972 A CN201711310972 A CN 201711310972A CN 108216376 A CN108216376 A CN 10821637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mentioned
roof
plate portion
outs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310972.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16376B (zh
Inventor
佐佐木健太郎
关内陵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suzu Motors Ltd
Original Assignee
Isuzu Motor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suzu Motors Ltd filed Critical Isuzu Motor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21637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1637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1637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1637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4Door pillars ; windshield pilla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顶的加强构造,该加强构造抑制车顶从上方接受负荷时的车体变形。车顶的加强构造(1)具有:车顶(10),其形成车辆的驾驶室(S)的顶棚;顶柱(11),其在车顶(10)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侧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中柱(14),其在顶柱(11)的下方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外板(15),其被设置在中柱(14)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以及加强构件(16),其被设置在顶柱(11)的下方,并且在中柱(14)与外板(15)之间。

Description

车顶的加强构造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车顶的加强构造。
背景技术
在车辆上,设置有车顶的加强构造。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位于立柱的车厢侧的表面上设置有立柱加强构件的构成。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7-1545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以往的技术中,立柱为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1根构件。但是,在立柱在高度方向上被分割成了2根的情况下,若从车顶的上方施加负荷,则会导致产生2根立柱发生偏移,车体变形这样的问题。
因此,本发明鉴于这些点而完成,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车顶从上方接受负荷时的车体变形的车顶的加强构造。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案中,提供一种车顶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车顶,其形成车辆的驾驶室的顶棚;顶柱,其在上述车顶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侧部沿上述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中柱,其在上述顶柱的下方沿上述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外板,其被设置在上述中柱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以及加强构件,其被设置在上述顶柱的下方,并且在上述中柱与上述外板之间。
此外,也可以是,上述顶柱的下端部位于上述加强构件的上端部的上方。此外,也可以是,关于上述加强构件,上述加强构件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与上述顶柱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相比,位于外侧。此外,也可以是,关于上述加强构件,上述加强构件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相对于上述中柱,位于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起到能够抑制车顶从上方接受负荷时的车体变形这样的效果。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顶的加强构造被设置在车辆中的状态的构成。
图2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顶的加强构造的构成。
图3表示在车顶的加强构造中,加强构件被分离后的状态。
图4表示加强构件的构成。
图5表示图2的X-X线剖视图。
图6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车顶的加强构造中的加强构件的构成。
具体实施方式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顶的加强构造1被设置在车辆上的状态的构成的图。图2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车顶的加强构造1的构成的图。图2是从X方向(驾驶室S的后方一侧)看图1中的车顶的加强构造1的图。图3是表示在车顶的加强构造1中,加强构件16被分离后的状态的图。图4是表示加强构件16的构成的图。图5是图2的X-X线剖视图。其中,图5是将顶柱11、中柱14、以及加强构件16的剖视图叠加后的图。
车辆具有驾驶室S、后支架7、前支架8、以及侧框架9。图1所示的驾驶室S为例如卡车的设置有驾驶员座的箱形状的部分。驾驶室S具有车顶的加强构造1。车顶的加强构造1具有车顶10、顶柱11、车顶外板12、底座13、中柱14、外板15、加强构件16、以及托架17。
车顶10形成驾驶室S的顶棚。车顶10具有长方形状。顶柱11为在车顶10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侧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的构件。顶柱11具有例如“コ”字形状的截面。顶柱11具有第1板部110、第2板部111、以及第3板部112。
第1板部110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板部。第2板部111为从第1板部110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一侧的端部,向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的板部。第3板部112为从第1板部110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一侧的端部,向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的板部。
车顶外板12为被设置在顶柱11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板。车顶外板12为形成车顶10的侧表面的板。底座13为被设置在顶柱11的下端部上的构件。中柱14为被设置在驾驶室S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侧部上的构件。车顶外板12与顶柱11及底座13接合。
中柱14在顶柱11的下方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如图3所示,关于中柱14,中柱14中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表面在中柱14的上部附近弯曲。中柱14具有例如大致“コ”字形状的截面。中柱14具有第4板部140、第5板部141、以及第6板部142。
第4板部140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板部。第5板部141为从第4板部140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一侧的端部,向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的板部。第6板部142为从第4板部140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一侧的端部,向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的板部。
外板15被设置在中柱14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外板15为形成驾驶室S的侧表面的板。外板15虽然与中柱14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表面接触,但是,在中柱14的上部附近,因为中柱14的外侧表面弯曲,所以在中柱14与外板15之间产生了间隙。加强构件16被设置在顶柱11的下方,并且在中柱14与外板15之间。加强构件16被固定在中柱14上。
加强构件16具有第7板部160、第8板部161、第9板部162、以及第10板部163。第7板部160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板部。第8板部161为从第7板部160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一侧的端部,向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的板部。第9板部162为从第8板部161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向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延伸的板部。第10板部163为从第7板部160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一侧的端部,向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的板部。
加强构件16的第9板部162与中柱14的第4板部140焊接。加强构件16的第10板部163与中柱14的第6板部142焊接。
关于加强构件16,加强构件16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相对于中柱14,位于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具体而言,第7板部160、第8板部161、以及第9板部162相对于第4板部140,位于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第10板部163相对于第6板部142,位于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通过加强构件16被以相对于中柱14,位于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方式安装,从而中柱14的弯曲部成为被遮盖的状态。结果,加强构件16能够覆盖存在于顶柱11的下端与中柱14的上部之间的间隙。
顶柱11的下端部位于加强构件16的上端部的上方。此外,关于加强构件16,加强构件16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与顶柱11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相比,位于外侧。具体而言,顶柱11的第1板部110位于加强构件16的第7板部160的上方。因此,第2板部111及第3板部112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端部附近位于加强构件16的第7板部160的上部。此外,第2板部111及第3板部112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附近位于中柱14的第4板部140的上部。
托架17连接顶柱11与中柱14。对于托架17,通过向被形成在托架17的下方的孔与被形成在中柱14上的孔中***螺栓,并对***后的螺栓拧紧螺母,从而被固定在中柱14上。此外,对于托架17,通过向被形成在托架17的上方的孔与被形成在顶柱11上的孔中***螺栓,并对***后的螺栓拧紧螺母,从而被固定在顶柱11上。
[第1实施方式的车顶的加强构造1所产生的效果]
第1实施方式的车顶的加强构造1具有:车顶10,其形成车辆的驾驶室S的顶棚;顶柱11,其在车顶10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侧部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以及中柱14,其在顶柱11的下方沿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此外,车顶的加强构造1具有:外板15,其被设置在中柱14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以及加强构件16,其被设置在顶柱11的下方,并且在中柱14与外板15之间。
第1实施方式的车顶的加强构造1具有加强构件16,该加强构件16像这样被设置在顶柱11的下方,并且在中柱14与外板15之间。结果,因为即使对车顶10从上方施加负荷,顶柱11也会由加强构件16来支撑,所以能够抑制车体因顶柱11向下方移动而变形。
<第2实施方式>
图6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车顶的加强构造1a中的加强构件16a的构成的图。
第2实施方式的车顶的加强构造1a与第1实施方式的车顶的加强构造1相比,在如下的点上不同:加强构件16a具有第11板部164a。
加强构件16a具有第7板部160a、第8板部161a、第9板部162a、第10板部163a、以及第11板部164a。第7板部160a与第7板部160同样,为沿车辆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板部。第8板部161a与第8板部161同样,为从第7板部160a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一侧的端部,向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的板部。第9板部162a与第9板部162同样,为从第8板部161a的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的端部,向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前方延伸的板部。
第10板部163a与第10板部163同样,为从第7板部160a的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后方一侧的端部,向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内侧延伸的板部。第11板部164a为被以与第7板部160a、第8板部161a、第9板部162a、以及第10板部163a正交的方式形成在第7板部160a、第8板部161a、第9板部162a、以及第10板部163a的长度方向的上端上的板部。
在第2实施方式的车顶的加强构造1a中,顶柱11的下端部位于第11板部164a的上部。如此,第2实施方式的车顶的加强构造1a的加强构件16a具有第11板部164a。结果,在车顶的加强构造1a中,因为即使对车顶10从上方施加负荷,顶柱11也会被加强构件16a支撑,所以能够抑制车体因顶柱11向下方进行移动而变形。
以上,虽然使用实施方式说明了本发明,但是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所记载的范围。本领域技术人员明显可知,对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加以多种变更或改良。从权利要求书的记载中明显可知,加有那样的变更或改良的方式也能够被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附图标记说明
S…驾驶室
1、1a…车顶的加强构造
10…车顶
11…顶柱
110…第1板部
111…第2板部
112…第3板部
12…车顶外板
13…底座
14…中柱
140…第4板部
141…第5板部
142…第6板部
15…外板
16、16a…加强构件
160、160a…第7板部
161、161a…第8板部
162、162a…第9板部
163、163a…第10板部
164a…第11板部
17…托架
7…后支架
8…前支架
9…侧框架

Claims (5)

1.一种车顶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具有:
车顶,其形成车辆的驾驶室的顶棚,
顶柱,其在上述车顶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侧部沿上述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
中柱,其在上述顶柱的下方沿上述车辆的高度方向延伸,
外板,其被设置在上述中柱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以及
加强构件,其被设置在上述顶柱的下方,并且在上述中柱与上述外板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上述顶柱的下端部位于上述加强构件的上端部的上方。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顶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关于上述加强构件,上述加强构件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与上述顶柱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相比,位于外侧。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顶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关于上述加强构件,上述加强构件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与上述顶柱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相比,位于外侧。
5.如权利要求1~4的任何一项所述的车顶的加强构造,其特征在于,
关于上述加强构件,上述加强构件的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的位置相对于上述中柱,位于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上的外侧。
CN201711310972.0A 2016-12-12 2017-12-11 车顶的加强构造 Active CN10821637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40734 2016-12-12
JP2016240734A JP6919185B2 (ja) 2016-12-12 2016-12-12 ルーフの補強構造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16376A true CN108216376A (zh) 2018-06-29
CN108216376B CN108216376B (zh) 2020-10-27

Family

ID=626312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310972.0A Active CN108216376B (zh) 2016-12-12 2017-12-11 车顶的加强构造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919185B2 (zh)
CN (1) CN108216376B (zh)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6066A (zh) * 2004-09-10 2006-03-15 铃木株式会社 中柱上部的接合构造
CN201999069U (zh) * 2011-03-17 2011-10-05 江苏奔宇车身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工程机械车身骨架结构
CN202378966U (zh) * 2011-12-29 2012-08-15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铝合金轿车b柱
US20130069395A1 (en) * 2011-09-19 2013-03-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oof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With No Center Pillar
DE102010020312B4 (de) * 2010-05-12 2019-05-23 Audi Ag Tragstruktur einer Fahrzeugkarosserie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004003193B4 (de) * 2004-01-22 2007-01-11 Daimlerchrysler Ag Fahrerhaus für ein Nutzfahrzeug
EP2279931B1 (en) * 2009-07-28 2014-01-15 IVECO S.p.A. Cabin for truck and method for realizing said cabin
JP5914272B2 (ja) * 2012-09-13 2016-05-11 ダイムラー・アクチェンゲゼルシャフトDaimler AG 車両の衝撃吸収構造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746066A (zh) * 2004-09-10 2006-03-15 铃木株式会社 中柱上部的接合构造
DE102010020312B4 (de) * 2010-05-12 2019-05-23 Audi Ag Tragstruktur einer Fahrzeugkarosserie
CN201999069U (zh) * 2011-03-17 2011-10-05 江苏奔宇车身制造有限公司 一种工程机械车身骨架结构
US20130069395A1 (en) * 2011-09-19 2013-03-21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Roof Structure for a Vehicle With No Center Pillar
CN202378966U (zh) * 2011-12-29 2012-08-15 东风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铝合金轿车b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16376B (zh) 2020-10-27
JP6919185B2 (ja) 2021-08-18
JP2018095056A (ja) 2018-06-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5882763B (zh) 车辆用前围板部结构
CN103085885B (zh) 后支柱部的加强结构
CN205589336U (zh) 车顶结构
CN107031729A (zh) 车身下部结构
CN104787123B (zh) 一种换电式电动汽车车身前地板下横梁连接结构
JP2009120140A (ja) 自動車のルーフ構造
CN109649498A (zh) 前车身加强结构
CN108556924B (zh) 一种提高40%偏置碰安全性能的a柱结构
CN107206953A (zh) 车辆的端部构造
WO2017202229A1 (zh) 高刚性车身框架
CN104781134A (zh) 转向柱支撑构造用支架以及转向柱的支撑构造
CN111071341A (zh) 一种小型汽车车身框架
CN203888885U (zh) 一种汽车a柱结构
CN105416314A (zh) 一种有轨电车驾驶室
CN108216376A (zh) 车顶的加强构造
CN109591892A (zh) 车辆的车身侧部的上部拱形构造
CN115384634B (zh) 一种商用车驾驶室加强结构
US11208151B2 (en) Pillar apparatus for use with vehicles
CN209955936U (zh) 安全气囊盖板、方向盘和车辆
JP5205905B2 (ja) 自動車の前部車体構造
JP5440157B2 (ja) 車両用フレーム構造
CN101734286B (zh) 车身a柱加强组件及采用该加强组件的车身a柱加强结构
CN104163193B (zh) 转向支承构件的构造
CN204801896U (zh) 一种汽车前围板总成及具有该汽车前围板总成的汽车
KR100299618B1 (ko) 와이어링로우트확보를위한자동차의사이드실구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