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216374A - 车辆 - Google Patents

车辆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216374A
CN108216374A CN201711458407.9A CN201711458407A CN108216374A CN 108216374 A CN108216374 A CN 108216374A CN 201711458407 A CN201711458407 A CN 201711458407A CN 108216374 A CN108216374 A CN 1082163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rew module
chassis
lifting device
vehicle
support fram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5840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216374B (zh
Inventor
胡静
邓云海
王兴宇
肖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nan Province Ground Unmanned Equipm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45840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216374B/zh
Publication of CN1082163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1637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21637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21637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Fittings On The Vehicle Exterior For Carrying Loads, And Devices For Holding Or Mounting Art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一种车辆,包括:底盘;乘员舱,设于底盘的中后部,乘员舱与底盘通过可活动结构相连;至少一个举升装置,设于底盘与乘员舱之间,举升装置用于驱动乘员舱相对于底盘向后方或向上方或向后上方移动。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使乘员舱可以通过举升装置进行平行举升或者翻转,快速方便的检修车辆的动力***和其它底盘部件,减少了在乘员舱开设检修盖的可能,降低了乘员舱内的噪音;另外还通过支撑架的多种设计,为举升装置分担压力,降低了功耗,节省了能源,还可以利用支撑架灵活调节举升的高度和角度,提高了车辆检修的便利性。

Description

车辆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交通工具领域,具体而言,涉及一种车辆。
背景技术
通常车辆发动机主要布置形式有前置、中置两种形式。发动机前置车型的动力***整体或大部分位于车辆前部的发动机舱内,检修方便。当车辆吨位较大,动力***尺寸较大时,采用发动机前置形式,就会使车头变得又高又长,从而严重影响车辆的视野,这时就需要采用发动机中置的形式。但发动机中置会导致动力***大部分或整***于乘员舱下部,给动力***的检修带来很大难度,有些车辆需要在乘员舱开设检修盖,而开设检修盖会使得乘员舱密封性能变差,噪声大,检修时需拆卸地垫或者部分内饰。大修或更换大型底盘部件时更需要将整个乘员舱或车身拆卸。
发明内容
本发明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或相关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
有鉴于此,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可以通过车辆底盘和乘员舱之间的举升装置快速将乘员舱从底盘上分离,以便对车辆的动力***进行检修,减少在进行动力***大修或更换大型底盘部件时将乘员舱整体拆卸的可能。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提供了一种车辆,包括:底盘;乘员舱,设于底盘的中后部,乘员舱与底盘通过可活动结构相连;至少一个举升装置,设于底盘与乘员舱之间,举升装置用于驱动乘员舱相对于底盘向后方或向上方或向后上方移动。
通过在车辆的底盘和乘员舱之间设置至少一个举升装置,乘员舱能够在举升装置的作用下,可相对于底盘向后方或向上方或向后上方移动,实现分离,以便为车辆动力***的检修提供足够的空间,减少了检修时需要将乘员舱拆下的可能,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在乘员舱底板设置检修盖的可能,从而提高了乘员舱的密封性,降低了乘员舱内的噪音,提高了乘员舱的舒适性。
进一步地,还包括多个支撑架,支撑架设于底盘和乘员舱之间,每个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底盘和乘员舱通过可活动结构相连;其中,在乘员舱通过举升装置与底盘实现相对移动至预定位置时,乘员舱带动支撑架转动至竖直状态以对乘员舱形成支撑。
进一步地,支撑架均匀分布在底盘四周,每个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底盘和乘员舱铰接,举升装置的两端分别与底盘和乘员舱铰接。
进一步地,支撑架与底盘的铰接端到车辆的车尾的距离,小于支撑架与乘员舱的铰接端到车辆的车尾的距离;举升装置与底盘的铰接端到车尾的距离,大于举升装置与乘员舱的铰接端到车尾的距离。
可选地,还包括:多个固定支座,设于底盘上;多个减振组件,每个减振组件包括:下减振器,固定在固定支座上;上减振器,固定在乘员舱的底板上,其中,在乘员舱通过举升装置与底盘实现相对移动之前,上减振器与下减振器相互接触;在乘员舱相对于底盘移动时,上减振器与下减振器分离。
可选地,支撑架包括:第一端,第一端与底盘相连,且第一端与一个固定支座相邻;举升装置包括:第二端,第二端与底盘相连,且第二端与一个固定支座相邻。
可选地,还包括:限位组件,包括:第一限位孔,设于固定支座上;第二限位孔,设于支撑架上,当支撑架转动至竖直方向时,第一限位孔的轴线与第二限位孔的轴线重合;限位销,用于在第一限位孔的轴线与第二限位孔的轴线重合后,被***第一限位孔和第二限位孔内,以限制支撑架的移动。
可选地,还包括:车辆前围板,设于乘员舱前端;断开式方向管柱,一端与乘员舱内的方向盘连接,另一端贯穿车辆前围板***底盘,与底盘上的转向***相连;乘员舱通过举升装置移动时,断开式方向管柱从车辆前围板处断开。
可选地,还包括:电气线束和气管,用于乘员舱内的部件与底盘上发动机舱内的部件相连,电气线束和气管的长度,大于乘员舱内的部件与底盘上发动机舱内的部件在乘员舱通过举升装置与底盘实现相对移动之前的距离;以及柔性套管,套设于电气线束和气管外,用于保护电器线束和气管。
可选地,举升装置包括:液压油缸,液压油缸的缸筒端与底盘铰接,液压油缸的活塞杆端与乘员舱铰接。
可选地,支撑架与乘员舱的通过可滑动结构相连;乘员舱包括:多个滑槽,对应于每个支撑架与乘员舱的连接端设置;多个滑动限位部,设于滑槽内,用于在乘员舱移动停止后,限制支撑架与乘员舱的相对移动。
可选地,支撑架为伸缩装置,伸缩装置具有伸缩限位部,用于在乘员舱停止移动后,伸缩限位部限制伸缩装置的伸缩,以对乘员舱形成支撑。
本发明的附加方面和优点将在下面的描述部分中变得明显,或通过本发明的实践了解到。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乘员舱未被举升前的车辆示意图;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乘员舱被举升后的车辆示意图;
图3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乘员舱被举升后的车辆透视图;
图4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支撑架的立体示意图;
图5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1的固定支座和减振组件的示意图;
图6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实施例2的乘员舱被翻转后的车辆示意图。
其中,图1至图6中附图标记与部件名称之间的对应关系为:
100底盘,102乘员舱,104支撑架,106液压支架,1060液压油缸,1062活塞杆,108固定支座,1080上减振器,1082下减振器,110断开式方向管柱,112车辆前围板,114电气线束和气管,116引擎盖,118限位销。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可以更清楚地理解本发明的上述目的、特征和优点,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的详细描述。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下面的描述中阐述了很多具体细节以便于充分理解本发明,但是,本发明还可以采用其他不同于在此描述的其他方式来实施,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受下面公开的具体实施例的限制。
下面参照图1至图6描述根据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
实施例1
如图1所示,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个实施例的车辆,包括:底盘100,以及设于底盘100上方的乘员舱102,底盘100上的动力***的一部分在乘员舱102底部,另一部分在底盘100上超出了乘员舱102的前端的位置。在乘员舱102与底盘100之间设有两个作为举升装置的液压支架106,两个液压支架106位于底盘100中部的左右两侧,每个液压支架106分别与底盘100和乘员舱102铰接,其中,液压支架106与底盘100的铰接端到车尾的距离,大于液压支架106与乘员舱102的铰接端与车尾的距离,即液压支架106与底盘100的铰接端,比液压支架106与乘员舱102的铰接端更接近车头。本实施例还包括4个支撑架104,均匀分布在底盘100的前后左右四角,每个支撑架104的两端分别与底盘100和乘员舱102铰接,其中,每个支撑架104与底盘100的铰接端,比该支撑架104与乘员舱102的铰接端更接近车尾,另外,4个支撑架104相互保持平行且长度相等。
具体而言,如图2所示,液压支架106包括液压油缸1060和活塞杆1062,其中,液压油缸1060的缸筒端与底盘100铰接,活塞杆1062套设在液压油缸1060内,与乘员舱102铰接。由于底盘100与乘员舱102的上下位置,并且液压支架106的两个铰接端与车尾的距离不同,使液压支架106与底盘100的铰接端,和液压支架106与乘员舱102的铰接端,不在同一个水平面上,即液压支架106与水平面有一个夹角,从而在液压支架106进行伸长时,乘员舱102与底盘100会同时受到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的推力,从而使乘员舱102在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都发生相对于底盘100的移动,实现乘员舱102与底盘100的分离。
通过在车辆的底盘100和乘员舱102之间设置液压支架106,底盘100和乘员舱102能够在液压支架106的作用下,进行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移动,实现分离,以便为车辆动力***的检修提供足够的空间,减少了检修时需要将乘员舱102拆下的可能,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劳动强度;另一方面也减少了在乘员舱102底板设置检修盖的可能,从而提高了乘员舱102的密封性,降低了乘员舱102内的噪音,提高了乘员舱102的舒适性。液压支架106的两端分别与底盘100和乘员舱102采用铰接的方式,使液压支架106在未进行伸长动作时,可以保持卧位,减少因为液压支架106的直立导致底盘100和乘员舱102之间的空隙增大,使车辆整体高度增高,通过性降低的可能;也减少了因为车辆整体高度增加,导致车辆重心上移而使车辆的稳定性降低的可能;还减少了因为底盘100和乘员舱102之间的空隙增大,底盘100上的部件外露,导致异物容易侵入而故障率升高的可能,还减少因底盘100与乘员舱102之间空隙过大,缺少足够的支撑面导致行驶过程中稳定性大幅降低的可能。
液压油缸1060的缸筒与底盘100的铰接端,比活塞杆1062与乘员舱102的铰接端更接近车头,即活塞杆1062比液压油缸1060的缸筒更接近车尾,当液压支架106工作时,活塞杆1062从液压油缸1060内伸出,对乘员舱102产生一个向车尾斜上方的推力,使乘员舱102向车尾的斜上方移动;在本实施例中,每个支撑架104与底盘100的铰接端,比该支撑架104与乘员舱102的铰接端更接近车尾,因此,乘员舱102向车尾的斜上方移动,可以带动每个支撑架104与乘员舱102的铰接端开始向车尾的斜上方移动,即每个支撑架104在乘员舱102的带动下开始绕支撑架104与底盘100的铰接端开始转动,每个支撑架104由原来的平放状态,逐渐转为倾斜方向,并接近竖直方向。如果支撑架104的两个铰接端的设置方向与本实施例相反,乘员舱102向车尾的斜上方移动则难以带动支撑架104的转动。
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本实施例中,动力***只有一部分位于乘员舱102下方,另一部分在底盘100上超出乘员舱102的前端的位置,因此,乘员舱102向车尾的斜上方移动,而非向车头移动,更有利于将动力***完全暴露出来,增加了动力***的检修空间,也减少了乘员舱102向车头移动导致乘员舱102与底盘100上的动力***、引擎盖116等部件发生干涉而无法移动的可能。
如图2所示,4个支撑架104均匀分布在底盘100的前后左右四角,当乘员舱102停止移动,支撑架104对乘员舱102进行支撑时,乘员舱的重心完全落在4个支撑架104围成的四边形内,提高了乘员舱102的稳定性;4个支撑架104均匀分布,使各自受力也更均匀,减少了局部受力过大导致乘员舱102失稳的可能。各支撑架104的长度相等且相互平行,使支撑架104在被乘员舱102带动而旋转时,各支撑架104能够进行同步旋转,使乘员舱102始终能够进行平行移动,减少因为支撑架104长度不同或者不平行,导致乘员舱102在移动时发生倾斜的可能,从而在对乘员舱102进行移动前,不需要对乘员舱102内的物品进行清理,提高了劳动效率,减少一些未固定放置的物品因乘员舱102的倾斜而滚动导致玻璃破碎的可能;并且相同的长度且相互平行,使各支撑架104可以同时到达竖直方向,从而在对乘员舱102进行支撑时,乘员舱102与移动前的位置保持平行而不发生倾斜或翻转,对各支撑架104产生相同的沿支撑架104纵向的压力,各支撑架104也不会受到扭矩,提高了乘员舱102的稳定性。
进一步地,如图2与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多个固定支座108,以及多个限位组件,其中,多个固定支座108设于底盘100上;支撑架104包括与底盘100铰接的第一端;液压支架106包括液压油缸1060与底盘100铰接的第二端;每个固定支座108与支撑架104的第一端相邻,或者和液压支架106的第二端相邻;如图4所示,限位组件包括设置在固定支座108上的第一限位孔,设置在支撑架104的第一端上的第二限位孔,以及限位销118。
如图4,当4个支撑架104转动至竖直位置时,第一限位孔的轴线与第二限位块的轴线重合,此时将限位销118***第一限位孔与第二限位孔中,使支撑架104停止转动,也不能回到原位而保持竖直方向,从而为乘员舱102提供了竖直方向的稳定支撑,提高了乘员舱102的稳定性,进而提高了人员在乘员舱102和底盘100之间的空间内进行维修工作时的安全性,还减小了液压支架106的受力,延长其使用寿命。另外,固定支座108与支撑架104的第一端相邻,以及固定支座108与液压支架106的第二端相邻,在支撑架104和液压支架106转动时,固定支座108对支撑架104和液压支架106还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对底盘100也起到了一定的加强作用,提高了整个***的稳定性。
本实施例还包括多个减振组件,如图5所示,每个减振组件包括设置在每个固定支座108上的下减振器1082,以及上减振器1080,上减振器1080设置在乘员舱102的底板上与下减振器1082对应的位置,在乘员舱102通过举升装置与底盘100实现相对移动之前,上减振器1080与下减振器1082相互接触;当乘员舱102被液压支架106举升而与底盘100发生相对移动时,上减振器1080和下减振器1082分离。减振组件均采用弹性材质。
通过上下减振器1082的设置,在乘员舱102被举升后,重新回归原位置时,通过上减振器1080与下减振器1082的对接可以减少乘员舱102与底盘100的对接误差;减振组件均采用弹性材质,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底盘100受到路面影响产生的颠簸通过弹性减振组件的传递而减弱,减小了乘员舱102及其部件的振动,延长了部件的使用寿命,减少了故障的发生;也减少了乘员舱102内人员受到的颠簸,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
还需要指出的是,当维修工作结束,乘员舱102回归工作位置后,液压支架106和4个支撑架104也回到初始的位置,保持平放的状态,液压支架106通过液压油缸1060锁紧,从而限制了乘员舱102在竖直方向和车体前后方向的自由度;由于支撑架104与乘员舱102铰接,且支撑架104只能自由转动,因此4个支撑架104也限制了乘员舱102在车体横向的自由度,或者说是限制了乘员舱102在车体左右方向的自由度,由此,液压支架106通过液压油缸1060锁紧,且与4个支撑架104共同作用,限制了乘员舱102在竖直方向、车体的前后方向、车体的左右方向的6个自由度,使乘员舱102牢靠地固定在底盘100上,提高了乘员舱102在车辆行驶时的稳定性。
如图2与图3所示,本实施例还包括断开式方向管柱110和车辆前围板112,其中,车辆前围板112设置在乘员舱102前端,断开式方向管柱110的一端在乘员舱102内与方向盘连接,另一端贯穿了车辆前围板112***底盘100,与底盘100上的转向***相连。断开式方向管柱110以车辆前围板112为界分为上下两段断开,其中,下半段在断开处设有三角形凹槽,上半段在断开处设有与三角形凹槽对应的三角形插头,当乘员舱102处于正常工作位置时,断开式方向管柱110上半段的三角形插头***下半段的三角形插槽中,转动方向盘时,带动三角形插头转动,进而三角形插头通过与之配合的三角形凹槽带动断开式方向管柱110的下半段转动,使底盘100上的转向***随之转动实现车辆转向。当乘员舱102被液压支架106举升而移动时,断开式方向管柱110从车辆前围板112处断开,三角形插头与三角形凹槽分离。
需要指出的是,断开式方向管柱110的断开处的凹槽和插头,可以是三角形,也可以是四边形、五边形,能够使插头带动凹槽转动即可。
可选地,断开式方向管柱的配合形式,还包括但不限于电磁接合、吸盘等形式。
乘员舱102与底盘100之间还连接有电气线束和气管114,电气线束和气管114外套设有柔性软管,以收拢电气线束和气管114,一方面减少电气线束和气管114被异物破坏的可能,另一方面也减少松散的电气线束和气管114对其他部件的干扰;进一步地,为防止乘员舱102与底盘100分离时拉扯电气线束和气管114,电器线束与气管的长度,大于其两端所连接的部件在乘员舱102未通过举升装置发生移动前的直线距离,即电气线束和气管114设有预留长度,以便在乘员舱102与底盘100分离时伸直,减少被拉断的可能;乘员舱102回归原位置时,电气线束和气管114蜷缩在底盘100的发动机舱内。
本实施例还包括与底盘100可拆卸连接的引擎盖116,以便维修时拆卸引擎盖116,更便于维修的进行,将引擎盖116拆卸后,还可以将发动机和变速箱整体吊出进行维修或更换,提高了维修的便利性和工作效率。
实施例2
如图6所示,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在实施例1的基础上,采用了不同长度的支撑架104,其中,靠近车头的2个支撑架104的长度均为第一长度,靠近车尾的2个支撑架104的长度均为第二长度,第一长度大于第二长度。
通过设置不同长度的支撑架104,使乘员舱102的移动方式,由实施例1的平行移动改为向后翻转,此时,靠近车头的两个支撑架104主要起到竖向支撑作用,限制乘员舱102的竖直方向的自由度;靠近车尾的两个支撑架104主要起到限制乘员舱102左右方向自由度的作用,翻转之后,在乘员舱102靠近车头位置的下方具有较大的空间以便能够为动力***的检修提供足够空间,而乘员舱102靠近车尾位置的下方具有较小的空间,使乘员舱102整体移动距离减小,从而减小了液压支架106所消耗的功率,节省了能源。
实施例3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仍然以实施例1为基础,但是支撑架104与乘员舱102的连接改为滑动连接,即在乘员舱102的底板上,设有与支撑架104一一对应的滑槽,支撑架104的横向尺寸小于滑槽的横向尺寸,支撑架104的一端与滑槽具有滑动配合。乘员舱102未发生与底盘100的相对移动时,支撑架104整体放置在滑槽内,以节省空间,减小乘员舱102和底盘100之间的空隙,提高乘员舱102稳定性;当乘员舱102通过液压支架106移动时,由于支撑架104一端与底盘100铰接,因此支撑架104在其与底盘100的铰接端的拉扯下从滑槽内脱出,而支撑架104的另一端在滑槽内与滑槽进行滑动配合,并随着乘员舱102往上方的移动支撑架逐渐直立,最终到达竖直方向,对乘员舱102形成支撑。
为了使各支撑架104能够保持在竖直方向的稳定性,在滑槽内设有滑动限位部,具体而言,滑动限位部可以是滑槽内的一个较滑槽更深的卡槽,当支撑架104与滑槽的配合端滑入卡槽后被锁紧,乘员舱102需要回归原位时,通过举升装置将乘员舱102稍微举高,即可将支撑架104从卡槽内退出,从而放下乘员舱102;滑动限位部也可以是一组与实施例1类似的限位孔,即在滑槽两侧壁和支撑架104配合端上都设有限位孔,当滑槽侧壁的限位孔和支撑架104配合端的限位孔同轴时,通过限位销118将支撑架104锁紧。
另一方面,将支撑架104与乘员舱102的连接设置为滑动连接,还可以通过在滑槽内设置多个卡槽,通过每个支撑架104卡在不同的卡槽内,可以调节乘员舱102与底盘100之间空隙,从而提高了乘员舱102举升高度、举升角度的灵活性。
支撑架104与乘员舱102的连接采用本实施例的滑动连接,可以根据车辆部件的具体分布、尺寸要求,灵活设置支撑架104和滑槽的位置,以及支撑架104的长度、方向,提高了乘员舱102底部和底盘100设计的灵活性。
实施例4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个实施例,支撑架104设置为伸缩装置,且伸缩装置具有伸缩限位部。
通过将支撑架104设置为伸缩装置,使支撑架104在底盘100上的布置更加灵活,占用空间更小。
具体而言,可以将可伸缩的支撑架设置在底盘100的四角,并与底盘100垂直,从而使液压支架106也可以垂直设置,在举升时,将乘员舱102直接进行垂直举升,缩小了乘员舱102移动距离,减少了液压支架106的功耗,节省了能源,也节省了举升时间,另外,支撑架直接设置为与底盘100垂直,当乘员舱102举升到位后,通过伸缩限位部限制伸缩装置的伸缩,由于支撑架本身与底盘100是垂直的,因此对乘员舱102可以形成稳定的支撑,减少横向推力影响其稳定性的可能。
另一方面,将支撑架104设置为伸缩装置,还可以通过在支撑架104上设置多个伸缩限位部,以使伸缩装置可以固定在不同的长度下,从而根据检修的需要,调整伸缩装置的固定长度,进而实现乘员舱102与底盘100之间空隙的调整,提高了乘员舱102举升高度、举升角度的灵活性。
以上结合附图详细说明了本发明的技术方案,通过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使乘员舱可以通过举升装置进行平行举升或者翻转,快速方便的检修车辆的动力***和其它底盘部件,减少了在乘员舱开设检修盖的可能,乘员舱密封性能良好,降低了乘员舱内的噪音,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大修或更换大型底盘部件时可以不用拆卸乘员舱或车身;另外还通过支撑架的多种设计,在乘员舱举升或者翻转到位后,为举升装置分担压力,降低了功耗,节省了能源,还可以灵活调节举升的高度和角度,提高了车辆检修的便利性。
在本发明中,术语“第一”、“第二”、“第三”仅用于描述的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术语“多个”则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除非另有明确的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固定”等术语均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相连”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发明中的具体含义。
本发明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左”、“右”、“前”、“后”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发明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单元必须具有特定的方向、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发明的限制。
在本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一些实施例”、“具体实施例”等的描述意指结合该实施例或示例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包含于本发明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在本说明书中,对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述不一定指的是相同的实施例或实例。而且,描述的具体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在任何的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以合适的方式结合。
以上仅为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于限制本发明,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发明可以有各种更改和变化。凡在本发明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之内。

Claims (10)

1.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
底盘;
乘员舱,设于所述底盘的中后部,所述乘员舱与所述底盘通过可活动结构相连;
至少一个举升装置,设于所述底盘与所述乘员舱之间,所述举升装置用于驱动所述乘员舱相对于所述底盘向后方或向上方或向后上方移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多个支撑架,所述支撑架设于所述底盘和所述乘员舱之间,每个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盘和所述乘员舱通过可活动结构相连;
其中,在所述乘员舱通过所述举升装置与所述底盘实现相对移动至预定位置时,所述乘员舱带动所述支撑架转动至竖直状态以对所述乘员舱形成支撑。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均匀分布在所述底盘四周,每个所述支撑架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盘和所述乘员舱铰接,所述举升装置的两端分别与所述底盘和所述乘员舱铰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底盘的铰接端到所述车辆的车尾的距离,小于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乘员舱的铰接端到所述车辆的车尾的距离;
所述举升装置与所述底盘的铰接端到所述车尾的距离,大于所述举升装置与所述乘员舱的铰接端到所述车尾的距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多个固定支座,设于所述底盘上;
多个减振组件,每个减振组件包括:
下减振器,固定在所述固定支座上;
上减振器,固定在所述乘员舱的底板上,
其中,在所述乘员舱通过所述举升装置与底盘实现相对移动之前,所述上减振器与所述下减振器相互接触;
在所述乘员舱相对于所述底盘移动时,所述上减振器与所述下减振器分离。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包括:
第一端,所述第一端与所述底盘相连,且所述第一端与一个所述固定支座相邻;
所述举升装置包括:
第二端,所述第二端与所述底盘相连,且所述第二端与一个所述固定支座相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限位组件,包括:
第一限位孔,设于所述固定支座上;
第二限位孔,设于所述支撑架上,当所述支撑架转动至竖直方向时,所述第一限位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轴线重合;
限位销,用于在所述第一限位孔的轴线与所述第二限位孔的轴线重合后,被***所述第一限位孔和所述第二限位孔内,以限制所述支撑架的移动。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还包括:
车辆前围板,设于所述乘员舱前端;
断开式方向管柱,一端与所述乘员舱内的方向盘连接,另一端贯穿所述车辆前围板***所述底盘,与所述底盘上的转向***相连;
所述乘员舱通过所述举升装置移动时,所述断开式方向管柱从所述车辆前围板处断开;和/或
电气线束和气管,用于所述乘员舱内的部件与所述底盘上发动机舱内的部件相连,所述电气线束和气管的长度,大于所述乘员舱内的部件与所述底盘上发动机舱内的部件在所述乘员舱通过所述举升装置与底盘实现相对移动之前的距离;以及
柔性套管,套设于所述电气线束和气管外,用于保护所述电器线束和气管。
9.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举升装置包括:
液压油缸,所述液压油缸的缸筒端与所述底盘铰接,所述液压油缸的活塞杆端与所述乘员舱铰接。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其特征在于,
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乘员舱通过可滑动结构相连;
所述乘员舱包括:
多个滑槽,对应于每个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乘员舱的连接端设置;
多个滑动限位部,设于所述滑槽内,用于在所述乘员舱移动停止后,限制所述支撑架与所述乘员舱的相对移动。
CN201711458407.9A 2017-12-28 2017-12-28 车辆 Active CN10821637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58407.9A CN108216374B (zh) 2017-12-28 2017-12-28 车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58407.9A CN108216374B (zh) 2017-12-28 2017-12-28 车辆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16374A true CN108216374A (zh) 2018-06-29
CN108216374B CN108216374B (zh) 2020-04-28

Family

ID=626456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58407.9A Active CN108216374B (zh) 2017-12-28 2017-12-28 车辆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216374B (zh)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71053A (ja) * 1997-12-09 1999-06-29 Maruma Technica Kk キャブ取付構造
CN201291923Y (zh) * 2008-08-27 2009-08-19 重汽集团专用汽车公司 双浮动过渡连接装置
CN201998878U (zh) * 2011-01-28 2011-10-05 鹤壁无线电四厂 一种可移动、升降的应急抢险通信指挥方舱车
CN202743052U (zh) * 2012-09-10 2013-02-20 汶上弘德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静液压四驱车桥
CN202986825U (zh) * 2012-11-21 2013-06-12 汶上弘德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四驱双制动井下专用车
CN203126994U (zh) * 2012-12-19 2013-08-14 北矿机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油气悬架的地下运输车
CN203920525U (zh) * 2014-05-14 2014-11-05 三门峡雏鹰农牧有限公司 一种牲畜专用自清扫升降卸猪车
CN205344649U (zh) * 2015-12-11 2016-06-29 广东信源物流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车厢可卸式运输车
CN105905021A (zh) * 2016-04-18 2016-08-31 苏州市汉诺威升降台有限公司 一种配送车用的升降装置
CN107187364A (zh) * 2016-03-14 2017-09-22 姚天锡 一种甩箱式箱货车

Patent Citation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1171053A (ja) * 1997-12-09 1999-06-29 Maruma Technica Kk キャブ取付構造
CN201291923Y (zh) * 2008-08-27 2009-08-19 重汽集团专用汽车公司 双浮动过渡连接装置
CN201998878U (zh) * 2011-01-28 2011-10-05 鹤壁无线电四厂 一种可移动、升降的应急抢险通信指挥方舱车
CN202743052U (zh) * 2012-09-10 2013-02-20 汶上弘德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静液压四驱车桥
CN202986825U (zh) * 2012-11-21 2013-06-12 汶上弘德工程机械有限公司 四驱双制动井下专用车
CN203126994U (zh) * 2012-12-19 2013-08-14 北矿机电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基于油气悬架的地下运输车
CN203920525U (zh) * 2014-05-14 2014-11-05 三门峡雏鹰农牧有限公司 一种牲畜专用自清扫升降卸猪车
CN205344649U (zh) * 2015-12-11 2016-06-29 广东信源物流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车厢可卸式运输车
CN107187364A (zh) * 2016-03-14 2017-09-22 姚天锡 一种甩箱式箱货车
CN105905021A (zh) * 2016-04-18 2016-08-31 苏州市汉诺威升降台有限公司 一种配送车用的升降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216374B (zh) 2020-04-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832410A (zh) 防滑支脚装置以及行走机械
CN206528461U (zh) 越野车陷车脱困***
CN108100058A (zh) 叉臂托举式牵引车
CN111894621A (zh) 一种隧道病害快速修复台车
CN105016246A (zh) 一种剪叉式高空作业平台
CN109319690A (zh) 一种用于汽车底盘可调节的抬升装置
CN106347196B (zh) 汽车尾板
CN105000513A (zh) 一种具有易操作式平台锁定结构的高空作业平台
CN108216374A (zh) 车辆
CN106584051B (zh) 可翻转的汽车变速箱流水线装配用托盘装置
KR100768671B1 (ko) 타이어 교환장치
CN117145439A (zh) 一种压裂车
CN218367541U (zh) 新能源铰接u型框架式自卸运输车
CN105480896A (zh) 一种具有台面挡块的四柱举升机
CN205010159U (zh) 升降式侧防护
CN207360422U (zh) 防爆纯电动车
CN114770079B (zh) 一种中大型无人机非吊装式分解及组装方法
CN206328097U (zh) 一种汽车维修用液压升降装置
CN105442891A (zh) 一种立柱式两层升降横移车库
CN204548054U (zh) 一种车架结构及工程机械
CN204938881U (zh) 具有易操作式活动平台锁的四轮高空作业平台
CN204749967U (zh) 一种维修作业工程车
CN108439256A (zh) 一种汽车维修用起落架
CN102092369B (zh) 一种汽车车轮的升降装置
CN216785571U (zh) 一种整合于汽车底部的千斤顶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027

Address after: 413062 Floor 3, No. 1 Factory Building, Sany Zhongyang Industrial Park, East New District, Yuxiangshan Street, Yiyang City, Hunan Province (101, Shiba Village, Henglongqiao Town)

Patentee after: Hunan Province Ground Unmanned Equipment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Co.,Ltd.

Address before: 410100 31 industrial city, Changsha economic and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 Zone, Hunan

Patentee before: Sany Automobile Manufacturing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