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97057A - 一种便携式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便携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97057A
CN108197057A CN201711428275.5A CN201711428275A CN108197057A CN 108197057 A CN108197057 A CN 108197057A CN 201711428275 A CN201711428275 A CN 201711428275A CN 108197057 A CN108197057 A CN 10819705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bus
signal
portable device
control
sw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2827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97057B (zh
Inventor
陈国华
林荒明
樊胡兵
郭红
吴挺军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Original Assignee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Hytera Communications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711428275.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97057B/zh
Publication of CN1081970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970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970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970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38Information transfer, e.g. on bus
    • G06F13/40Bus structure
    • G06F13/4063Device-to-bus coupling
    • G06F13/4068Electrical coupl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13/00Interconnection of, or transfer of information or other signals between, memories, input/output devices or central processing units
    • G06F13/10Program control for peripheral devices
    • G06F13/102Program control for peripheral devices where the programme performs an interfacing function, e.g. device driver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Power Sour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便携式设备,该便携式设备包括:数据接口,用于通过数据线与外部设备电连接,数据接口包括VBUS_ID端,VBUS_ID端从外部设备接收到初始信号;检测电路,用于对初始信号进行解析,以获得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处理器和接口控制器,处理器用于根据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分别获得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并进一步根据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控制接口控制器去设置便携式设备的工作模式。通过上述方式,本发明可避免现有技术的对外部设备识别混乱的问题,还节省了一个引脚的资源,提高数据接口的利用率,并且避免了接口控制器一直开启而增加能耗。

Description

一种便携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数据接口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便携式设备。
背景技术
便携式设备,例如手持的对讲机,往往需要外接不同类型的配件,其接口功能比较多,接口数量过多会导致产品设计困难,更少的接口搭配更多的功能是在设计产品时候必须考虑的。
数据接口,例如USB接口通常配备VBUS和ID引脚,其中VBUS引脚为电源引脚,ID引脚为身份ID引脚,USB接口具备识别主机(host)和从机(Slave)的工作模式。当检测到ID引脚被拉低时,便携式设备识别为主机。当检测到VBUS引脚为5V时候,便携式设备识别为从机,VBUS引脚和ID引脚为外部设备给出的状态信号,供便携式设备识别。
现有技术的数据接口需要占用两个引脚位置来设置VBUS引脚和ID引脚,占用较大的引脚资源,降低数据接口的利用率。并且VBUS引脚和ID引脚直接接入接口控制器,使得接口控制器需要一直处于工作状态来检测VBUS引脚和ID引脚是否有信号,这一方面导致接口控制器的功耗增加,另一方面VBUS引脚和ID引脚直接接入接口控制器,会在采用集成PMU的外部设备与该便携式设备电连接时识别出错,从而自动以主机模式给外部进行充电,由此容易导致外部设备的***异常。
综上,现有技术的便携式设备的数据接口存在低利用率、高功耗以及识别外部设备混乱的缺点。
发明内容
本发明主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便携式设备,能够提高数据接口的利用率,且降低便携式设备的功耗以及避免对外部设备的识别混乱。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采用的一个技术方案是:提供一种便携式设备,便携式设备包括:数据接口,用于通过数据线与外部设备电连接,数据接口包括VBUS_ID端,VBUS_ID端从外部设备接收到初始信号;检测电路,用于对初始信号进行解析,以获得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处理器和接口控制器,处理器用于根据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分别获得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并进一步根据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控制接口控制器去设置便携式设备的工作模式。
其中,便携式设备进一步包括第一开关管;
接口控制器包括第一ID控制引脚和第一VBUS控制引脚;
处理器包括ID检测引脚、VBUS检测引脚、第二ID控制引脚以及第二VBUS控制引脚,其中,ID检测引脚用于接收ID检测信号,VBUS检测引脚用于接收VBUS检测信号,第二ID控制引脚与第一ID控制引脚电连接,第二VBUS控制引脚通过第一开关管与第一VBUS控制引脚电连接。
其中,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第二VBUS控制引脚电连接,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与第一信号电源电连接,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与第一VBUS控制引脚电连接。
其中,检测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其中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分别接收初始信号,并且第二开关管根据初始信号输出ID检测信号,第三开关管根据初始信号输出VBUS检测信号。
其中,初始信号为高电压信号;
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输出的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均为低电平信号;
处理器根据ID检测引脚和VBUS检测引脚分别接收到的低电平的ID检测信号和低电平的VBUS检测信号分别获得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低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并分别通过第二ID控制引脚以及第二VBUS控制引脚输出,使得接口控制器的第一ID控制引脚接收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并且通过低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导通,使得第一控制VBUS引脚接收第一信号电源提供的第一电源电压;
接口控制器根据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第一电源电压控制便携式设备为从机模式。
其中,初始信号为低电压信号;
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输出的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均为高电平信号;
处理器根据ID检测引脚和VBUS检测引脚分别接收到的高电平的ID检测信号和高电平的VBUS检测信号分别获得低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高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并分别通过第二ID控制引脚以及第二VBUS控制引脚输出,使得接口控制器的第一ID控制引脚接收低电平的ID控制信号,并且通过高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断开,使得第一控制VBUS引脚处于低电位状态;
接口控制器根据低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第一控制VBUS引脚的低电位状态控制便携式设备为主机模式。
其中,初始信号为悬空信号;
第二开关管输出的ID检测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第三开关管输出的VBUS检测信号为高电平信号;
处理器根据ID检测引脚和VBUS检测引脚分别接收到的低电平的ID检测信号和高电平的VBUS检测信号分别获得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高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并分别通过第二ID控制引脚以及第二VBUS控制引脚输出,使得接口控制器的第一ID控制引脚接收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并且通过高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断开,使得第一控制VBUS引脚处于低电位状态;
接口控制器根据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第一控制VBUS引脚的低电位状态控制便携式设备为当前工作模式。
其中,便携式设备还包括第一下拉电阻、第二下拉电阻、第一上拉电阻和第二上拉电阻;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接收初始信号,且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进一步通过第一上拉电阻与第二信号电源电连接,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与第二信号电源电连接,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通过第一下拉电阻与地电连接;
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接收初始信号,第三开关管的输入端通过第二下拉电阻与地电连接,第三开关管的输出端通过第二上拉电阻与第二信号电源电连接。
其中,便携式设备还包括一二极管,二极管设置在第二信号电源与第一上拉电阻之间。
其中,第一开关管和第二开关管为P型开关管,第三开关管为N型开关管,其中,控制端为栅极,输入端为源极,输出端为漏极。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是:区别于现有技术的情况,本发明提供一种便携式设备,该便携式设备包括数据接口、检测电路、处理器和接口控制器,其中,数据接口用于通过数据线与外部设备电连接,数据接口包括VBUS_ID端,VBUS_ID端从外部设备接收到初始信号,检测电路用于对初始信号进行解析,以获得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处理器和接口控制器,处理器用于根据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分别获得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并进一步根据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控制接口控制器去设置便携式设备的工作模式。因此,本发明通过设置检测电路来从数据端口中获取初始信号,避免了数据端口中的VBUS_ID端直接与接口控制器电连接,即VBUS_ID端和接口控制器是隔离的,由此可避免现有技术的对外部设备识别混乱的问题。进一步的,由于本发明可根据获取的初始信号进行检测和解析,再通过处理器得到可以确定便携式设备的工作模式的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使得本发明可只设置一个引脚,即VBUS_ID端即可,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节省了一个引脚的资源,提高数据接口的利用率。进一步的,由于检测电路和处理器的结合可获得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再根据出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去控制接口控制器去设置便携式设备的工作模式,使得接口控制器可在接收到对应的控制信号时再开启,从而避免了接口控制器一直开启而增加能耗。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图1所示的便携式设备的检测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请参阅图1,图1是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一种便携式设备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的便携式设备10包括数据接口11、检测电路12、处理器13以及接口控制器14。便携式设备10可为手持式对讲机、手机以及摄像机等。
其中,数据接口11用于通过数据线100与外部设备200电连接,数据接口11可为USB(Universal Serial Bus,通用串行总线)数据接口、VGA(Video Graphics Array,视频图形阵列)数据接口、DVI(Digital Visual Interface,即数字视频)数据接口或者LPT(lineprint terminal,打印终端)数据接口等。由于USB数据接口可以传输数据、充电以及激活***功能,因此为广泛的使用。本实施例若无特殊说明,都以数据接口11为USB数据接口举例说明。应理解,以单个的USB数据接口进行举例说明并不对本发明所包含的其他数据接口进行限制。当数据接口11为USB数据接口时,其可以包括四个端口,具体为VBUS_ID端111、D-端112、D+端113以及GND端114,其中,VBUS_ID端111为工作模式端口,具体的工作模式在后文进行详述。D+端112和D-端113分别为数据信号传输的正、负端,GND端114为地端。
检测电路12用于对初始信号VBUS_ID进行解析,以获得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
处理器13用于根据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分别获得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并进一步根据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控制接口控制器14去设置便携式设备的工作模式。其中,便携式设备100的工作模式包括主机模式、从机模式和当前工作模式。当检测到USB数据接口对应的控制器14的ID引脚(后文所述)被拉低,VBUS引脚(后文所述)检测到的电压为0V时,便携式设备100识别为主机模式,此模式下,该便携式设备100可对与其电连接的外部设备200进行充电。当检测到USB数据接口对应的控制器14的VBUS控制引脚接收到为5V电压,ID引脚被拉高时,便携式设备100识别为从机模式,此模式下,该便携式设备100可通过与其电连接的外部设备200进行充电,例如,当外部设备200为电脑时,便携式设备100可为从机模式,因此可通过电脑进行充电。当检测到USB数据接口对应的控制器14的VBUS管脚接收到为0V电压,并且ID引脚被拉高时,便携式设备100识别为当前工作模式。当前工作模式为便携式设备100与外部设备200未进行电连接时的工作模式,包括连接便携式设备100与外部设备200的数据线从数据接口11中移除出来的情况。
因此,本实施例中,通过设置检测电路12来从数据端口11中获取初始信号,避免了数据端口11中的VBUS_ID端直接与接口控制器14电连接,即VBUS_ID端和接口控制器14是隔离的,由此可避免现有技术的对外部设备识别混乱的问题。进一步的,由于本实施例可根据获取的初始信号进行检测和解析,再通过处理器13得到可以确定便携式设备100的工作模式的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使得本发明可只设置一个引脚,即VBUS_ID端即可,从而相对于现有技术节省了一个引脚的资源,提高数据接口的利用率。进一步的,由于检测电路12和处理器13的结合可获得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再根据出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去控制接口控制器14去设置便携式设备100的工作模式,使得接口控制器14可在接收到对应的控制信号时再开启,从而避免了接口控制器14一直开启而增加能耗。
本实施例中,便携式设备100进一步包括第一开关管T1,接口控制器14包括第一ID控制引脚141、第一VBUS控制引脚142、D-引脚143、D+引脚144以及GND引脚145。处理器13包括ID检测引脚131、VBUS检测引脚132、第二ID控制引脚133以及第二VBUS控制引脚134。
其中,D-引脚143、D+引脚144以及GND引脚145分别与数据接口11的D-端112、D+端113以及GND端114电连接。第一ID控制引脚141与第二ID控制引脚133电连接,第一VBUS控制引脚142通过第一开关管T1与第二VBUS控制引脚134电连接,ID检测引脚131用于接收ID检测信号,VBUS检测引脚132用于接收VBUS检测信号。
具体的,第一开关管T1的控制端G1与第二VBUS控制引脚134电连接,第一开关管T1的输入端S1与第一信号电源V1电连接,第一开关管T1的输出端D1与第一VBUS控制引脚142电连接。本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电源V1可为5V,即USB数据接口充电电压。在其他实施例中,还可以根据数据接口的类型设置为其他。
本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T1为PMOS管,其中,第一开关管T1的控制端G1为PMOS管的栅极,第一开关管T1的输入端S1为PMOS管的源极,第一开关管T1的输出端D1为PMOS管的漏极。因此,当第二VBUS控制引脚134输出的VBUS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时,第一开关管T1断开,第一信号电源V1的电压无法输入到第一VBUS控制引脚142中,第一VBUS控制引脚142接收到0V的电压。当第二VBUS控制引脚134输出的VBUS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第一开关管T1导通,第一信号电源V1的电压通过第一开关管T1的输入端S1和输出端D1输入到第一VBUS控制引脚142中。
在其他实施例中,第一开关管T1还可以为NMOS管。同理,第一开关管T1的控制端G1为NMOS管的栅极,第一开关管T1的输入端S1为NMOS管的源极,第一开关管T1的输出端D1为NMOS管的漏极。因此,当第二VBUS控制引脚134输出的VBUS控制信号为高电平时,第一开关管T1导通,第一信号电源V1的电压通过第一开关管T1的输入端S1和输出端D1输入到第一VBUS控制引脚142中。当第二VBUS控制引脚134输出的VBUS控制信号为低电平时,第一开关管T1断开,第一信号电源V1的电压无法输入到第一VBUS控制引脚142中,第一VBUS控制引脚142接收到0V的电压。
请一并参阅图2,图2是图1所示的便携式设备的检测电路的电路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检测电路12包括第二开关管T2和第三开关管T3。其中第二开关管T2和第三开关管T3分别接收初始信号,并且第二开关管T2根据初始信号输出ID检测信号,第三开关管T3根据初始信号输出VBUS检测信号。
进一步的,便携式设备100还包括第一下拉电阻R2、第二下拉电阻R8、第一上拉电阻R6和第二上拉电阻R4。其中,第二开关管T2的控制端G2接收初始信号,且第二开关管T2的控制端S2进一步通过第一上拉电阻R6与第二信号电源V2电连接,第二开关管T2的输入端S2与第二信号电源V2电连接,第二开关管T2的输出端D2通过第一下拉电阻R2与地电连接。
第三开关管T3的控制端G3接收初始信号,且第三开关管T3的控制端G3通过第二下拉电阻R8与地电连接,第三开关管T3的输入端S3与地电连接,第三开关管T3的输出端D3通过第二上拉电阻R4与第二信号电源V2电连接。其中,第二信号电源V2可为3V。
进一步的,便携式设备100还包括一二极管D1,二极管D1设置在第二信号电源V2与第一上拉电阻R6之间。二极管D1用于防止第二开关管T2的控制端G2接收的初始信号电压过大时倒流到第二信号电源V2,影响第二信号电源V2。
本实施例中,第二开关管T2为PMOS管,第三开关管T3为NMOS管。其中,第二开关管T2的控制端G2和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G3为栅极,第二开关管T2的输入端S2和第三开关管G3的输入端S3为源极,第二开关管T2的输出端D2和第三开关管T3的输出端D3为漏极。
其中,初始信号可为与便携式设备100的工作模式对应的高电压信号、低电压信号以及悬空信号。具体的,便携式设备100的主机模式对应的初始信号为低电压信号,便携式设备100的从机模式对应的初始信号为高电压信号,便携式设备100的当前工作模式对应的初始信号为悬空信号。本实施例的处理器13可先将上述关系进行预先设置及保存。具体关系如下表所示:
表1便携式设备的工作模式与各信号的关系:
工作模式 初始信号 ID检测信号 VBUS检测信号 ID控制信号 VBUS控制信号
主机模式 低电压信号 1 1 0 1
从机模式 高电压信号 0 0 1 0
当前工作模式 悬空信号 0 1 1 1
表中,1表示高电平信号,0表示低电平信号。
具体而言,若初始信号为高电压信号,例如5V电压。则第二开关管T2的输入端G2和第三开关管T3的输入端G3接收到高电压信号。第二开关管T2截止,其处于断开状态,其输入出端D2的电位被第一下拉电阻R2拉低,则第二开关管T2输出的ID检测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第三开关管T3高电位导通,使得其输入端S3和输出端D3连通,由于输入端S3接地,则输出端D3的电位被拉低到地电位,即输出端D3输出的VBUS检测信号也为低电平信号。
处理器13的ID检测引脚131和VBUS检测引脚132分别接收低电平的ID检测信号和低电平的VBUS检测信号,进一步,处理器13对低电平的ID检测信号和低电平的VBUS检测信号进行处理,以分别获得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低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进而分别通过第二ID控制引脚133以及第二VBUS控制引脚134输出,使得接口控制器14的第一ID控制引脚141接收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并且通过低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T1导通,使得第一控制VBUS引脚141接收第一信号电源提供的第一电源电压V1。
接口控制器14根据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第一电源电压V1控制便携式设备为从机模式。此模式下,便携式设备100可与外部设备200进行数据信号的通信,外部设备200还可对便携式设备100进行充电。
若初始信号为低电压信号,则第二开关管T2的输入端G2和第三开关管T3的输入端G3接收到低电压信号。第二开关管T2低电位导通,其电连接第二信号电源V2的输入端S2和输出端D2连通,由此输出端D2输入的ID检测信号为高电平信号。第三开关管T3截止,其处于断开状态,则其输出端D3被电连接第二信号电源V2的第二上拉电阻R4拉高,即输出端D3输出的输出VBUS检测信号为高电平信号。
处理器13的ID检测引脚131和VBUS检测引脚132分别接收该高电平的ID检测信号和高电平的VBUS检测信号,并进一步对高电平的ID检测信号和高电平的VBUS检测信号进行处理,以分别获得低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高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进而分别通过第二ID控制引脚133以及第二VBUS控制引脚134输出,使得接口控制器14的第一ID控制引脚141接收低电平的ID控制信号,并且通过高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T1断开,使得第一控制VBUS引脚142处于低电位状态。
接口控制器14根据低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第一控制VBUS引脚142的低电位状态控制便携式设备100为主机模式。此模式下,便携式设备100可与外部设备200进行数据信号的通信,便携式设备100还可对外部设备200进行充电。
若初始信号为悬空信号,即为空的信号,也就是说第二开关管T2的控制端G2和第三开关管T3的控制端G3都没有接收到信号,则第二开关管T2的控制端G2由于电连接了第一上拉电阻R6,因此控制端G2被拉高,导致第二开关管T2截止,处于断开状态,则其输出端D2的电位被第一下拉电阻R2拉低,导致第二开关管T2输出的ID检测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第三开关管T3的控制端G3由于电连接了第二下拉电阻R8,被第二下拉电阻R8拉低到地电位,导致第三开关管T3也截止,处于断开状态,则第三开关管T3的输出端D3的电位为第二上拉电阻R4拉高,因此第三开关管T3输出的VBUS检测信号为高电平信号。
处理器13的ID检测引脚131和VBUS检测引脚132分别接收该低电平的ID检测信号和高电平的VBUS检测信号,并对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进行处理,分别获得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高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并分别通过第二ID控制引脚133以及第二VBUS控制引脚134输出,使得接口控制器14的第一ID控制引脚141接收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并且通过高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控制第一开关管T1断开,使得第一控制VBUS引脚142处于低电位状态。
接口控制器14根据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第一控制VBUS引脚142的低电位状态控制便携式设备为当前工作模式。此模式下,便携式设备100不会通过数据接口11与外部设备200进行数据通信或充电等操作。
综上所述,本发明通过设置检测电路来获取初始信号,并进行检测和解析,从而通过处理器得到可以确定便携式设备的工作模式的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使得本发明可只设置一个引脚,即VBUS_ID端即可,从而节省了一个引脚的资源,提高数据接口的利用率;进一步的,由于检测电路和处理器的结合可分析出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再根据出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去控制接口控制器去设置便携式设备的工作模式,使得接口控制器可在接收到对应的控制信号时再开启,从而避免了接口控制器一直开启而增加能耗;此外,由于本发明的VBUS_ID端和接口控制器是隔离的,因此可以避免现有技术的对外部设备识别混乱的问题。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实施例,并非因此限制本发明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发明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发明的专利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设备包括:
数据接口,用于通过数据线与外部设备电连接,所述数据接口包括VBUS_ID端,所述VBUS_ID端从所述外部设备接收到初始信号;
检测电路,用于对所述初始信号进行解析,以获得所述ID检测信号和所述VBUS检测信号;
处理器和接口控制器,所述处理器用于根据所述ID检测信号和所述VBUS检测信号分别获得ID控制信号和VBUS控制信号,并进一步根据所述ID控制信号和所述VBUS控制信号控制所述接口控制器去设置所述便携式设备的工作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设备进一步包括第一开关管;
所述接口控制器包括第一ID控制引脚和第一VBUS控制引脚;
所述处理器包括ID检测引脚、VBUS检测引脚、第二ID控制引脚以及第二VBUS控制引脚,其中,所述ID检测引脚用于接收所述ID检测信号,所述VBUS检测引脚用于接收所述VBUS检测信号,所述第二ID控制引脚与所述第一ID控制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二VBUS控制引脚通过所述第一开关管与所述第一VBUS控制引脚电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的控制端与所述第二VBUS控制引脚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入端与第一信号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一开关管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VBUS控制引脚电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检测电路包括第二开关管和第三开关管,其中所述第二开关管和所述第三开关管分别接收所述初始信号,并且所述第二开关管根据所述初始信号输出所述ID检测信号,所述第三开关管根据所述初始信号输出所述VBUS检测信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信号为高电压信号;
所述第二开关管和所述第三开关管输出的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均为低电平信号;
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ID检测引脚和所述VBUS检测引脚分别接收到的所述低电平的ID检测信号和低电平的VBUS检测信号分别获得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低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并分别通过所述第二ID控制引脚以及所述第二VBUS控制引脚输出,使得所述接口控制器的所述第一ID控制引脚接收所述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并且通过低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导通,使得所述第一控制VBUS引脚接收所述第一信号电源提供的第一电源电压;
所述接口控制器根据所述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第一电源电压控制所述便携式设备为从机模式。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信号为低电压信号;
所述第二开关管和所述第三开关管输出的ID检测信号和VBUS检测信号均为高电平信号;
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ID检测引脚和所述VBUS检测引脚分别接收到的所述高电平的ID检测信号和高电平的VBUS检测信号分别获得低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高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并分别通过所述第二ID控制引脚以及第二VBUS控制引脚输出,使得所述接口控制器的所述第一ID控制引脚接收所述低电平的ID控制信号,并且通过高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断开,使得所述第一控制VBUS引脚处于低电位状态;
所述接口控制器根据所述低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一控制VBUS引脚的低电位状态控制所述便携式设备为主机模式。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信号为悬空信号;
所述第二开关管输出的ID检测信号为低电平信号,所述第三开关管输出的VBUS检测信号为高电平信号;
所述处理器根据所述ID检测引脚和所述VBUS检测引脚分别接收到的所述低电平的ID检测信号和高电平的VBUS检测信号分别获得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高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并分别通过所述第二ID控制引脚以及第二VBUS控制引脚输出,使得所述接口控制器的所述第一ID控制引脚接收所述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并且通过高电平的VBUS控制信号控制所述第一开关管断开,使得所述第一控制VBUS引脚处于低电位状态;
所述接口控制器根据所述高电平的ID控制信号和所述第一控制VBUS引脚的低电位状态控制所述便携式设备为当前工作模式。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设备还包括第一下拉电阻、第二下拉电阻、第一上拉电阻和第二上拉电阻;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接收所述初始信号,且所述第二开关管的控制端进一步通过所述第一上拉电阻与第二信号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入端与第二信号电源电连接,所述第二开关管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一下拉电阻与地电连接;
所述第三开关管的控制端接收所述初始信号,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入端通过所述第二下拉电阻与地电连接,所述第三开关管的输出端通过所述第二上拉电阻与所述第二信号电源电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便携式设备还包括一二极管,所述二极管设置在所述第二信号电源与所述第一上拉电阻之间。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便携式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开关管和所述第二开关管为P型开关管,所述第三开关管为N型开关管,其中,所述控制端为栅极,所述输入端为源极,所述输出端为漏极。
CN201711428275.5A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便携式设备 Active CN108197057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28275.5A CN108197057B (zh)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便携式设备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28275.5A CN108197057B (zh)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便携式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97057A true CN108197057A (zh) 2018-06-22
CN108197057B CN108197057B (zh) 2021-09-28

Family

ID=625840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28275.5A Active CN108197057B (zh)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便携式设备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97057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1015A (zh) * 2019-12-31 2020-06-05 广州展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可实现usb接口复用的主从cpu电路结构、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1339007A (zh) * 2020-02-28 2020-06-26 深圳市广和通无线股份有限公司 Usb设备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1546A (zh) * 2007-01-12 2008-07-16 奇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自动检测通用串行总线主机或***设备的装置
US20080265838A1 (en) * 2007-04-24 2008-10-30 Saurabh Garg Battery charging using a USB-ID pin of a USB interface
CN104253459A (zh) * 2013-06-28 2014-12-3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供电模式切换功能的usb装置
US9395780B2 (en) * 2011-04-21 2016-07-1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USB bridge circuit gating RID—A and RID—GND for IDGND
CN206039739U (zh) * 2016-09-18 2017-03-22 艾体威尔电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Host/usb充电功能共用电路
CN206412603U (zh) * 2017-01-23 2017-08-1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Type‑C接头和连接线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221546A (zh) * 2007-01-12 2008-07-16 奇岩电子股份有限公司 可自动检测通用串行总线主机或***设备的装置
US20080265838A1 (en) * 2007-04-24 2008-10-30 Saurabh Garg Battery charging using a USB-ID pin of a USB interface
US9395780B2 (en) * 2011-04-21 2016-07-19 Texas Instruments Incorporated USB bridge circuit gating RID—A and RID—GND for IDGND
CN104253459A (zh) * 2013-06-28 2014-12-31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具有供电模式切换功能的usb装置
CN206039739U (zh) * 2016-09-18 2017-03-22 艾体威尔电子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Host/usb充电功能共用电路
CN206412603U (zh) * 2017-01-23 2017-08-15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Type‑C接头和连接线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1241015A (zh) * 2019-12-31 2020-06-05 广州展讯信息科技有限公司 可实现usb接口复用的主从cpu电路结构、方法及存储介质
CN111339007A (zh) * 2020-02-28 2020-06-26 深圳市广和通无线股份有限公司 Usb设备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11339007B (zh) * 2020-02-28 2021-10-08 深圳市广和通无线股份有限公司 Usb设备控制方法、装置、计算机设备及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97057B (zh) 2021-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6291210B (zh) Usb接口检测器、检测方法、usb连接器及电子设备
DE112016002768B4 (de) Eine Niedrigstrom-Implementierung eines Typ-C-Verbinder-Teilsystems
CN106502939B (zh) 一种usb转接头及数据传输设备
CN202872406U (zh) 一种接口复用电路及移动终端
US20110016334A1 (en) Auto-Detect Polling for Correct Handshake to USB Client
CN104657313A (zh) 通用串行总线装置的检测***及其方法
CN105022468B (zh) Usb适配器及usb线
CN106155967A (zh) Usb接口复用的电路、方法和装置
CN103208822A (zh) Usb充电控制电路
CN107643998B (zh) 基于智能模块实现otg和充电双功能的***
CN105161941B (zh) 单输入多输出的快速充电线缆及快速充电器
CN107807892A (zh) 一种usb type‑c转usb3.0的方法及转接头
CN104809088A (zh) 连接装置及其控制芯片与控制方法
CN204231179U (zh) 转接器、电源适配器及电子设备
CN108963673B (zh) 基于otg功能充放电可设置的数据线及数据传输***
CN203759164U (zh) 一种检测usb负载设备接入状态的电路
US20140091752A1 (en) USB Charging System
JP2017097688A (ja) ポート接続回路、ポート接続制御方法、電子機器
CN108197057A (zh) 一种便携式设备
CN109344108A (zh) 一种Type-C接口设备、通信方法和通信***
US9948094B1 (en) Power level switching circuit for a dual port adapter
CN108736281A (zh) 一种三合一多媒体线和电子画板***
CN103684407A (zh) Otg装置
CN212649180U (zh) 一种双接口切换电路及Type-C集线器
CN104915310A (zh) 电子***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