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62697A - 充气轮胎 - Google Patents

充气轮胎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62697A
CN108162697A CN201711095658.5A CN201711095658A CN108162697A CN 108162697 A CN108162697 A CN 108162697A CN 201711095658 A CN201711095658 A CN 201711095658A CN 108162697 A CN108162697 A CN 1081626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nd
ditch
width direction
tire
bending sec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09565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62697B (zh
Inventor
高桥聪
高桥聪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 Tir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filed Critical Toyo Tire and Rubbe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8162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6269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6269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6269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0306Patterns comprising block rows or discontinuous rib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58Lateral grooves, i.e. having an angle of 45 to 90 degees to the equatorial plan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2011/0337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particular design features of the pattern
    • B60C2011/0339Grooves
    • B60C2011/0381Blind or isolated groov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04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 B60C2011/1209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with special shape of the sipe straight at the tread surfa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60C2011/1277Width of the sipe being narrow, i.e. less than 0.3 mm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CVEHICLE TYRES; TYRE INFLATION; TYRE CHANGING; CONNECTING VALVES TO INFLATABLE ELASTIC BODIES IN GENER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RELATED TO TYRES
    • B60C11/00Tyre tread bands; Tread patterns; Anti-skid inserts
    • B60C11/03Tread patterns
    • B60C11/12Tread patterns 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narrow slits or incisions, e.g. sipes
    • B60C11/1272Width of the sipe
    • B60C2011/1286Width of the sipe being different from sipe to sip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Tires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该胎面部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沟、以及由所述多个周向沟区划的多个陆地部,至少一个陆地部具备:以具有一个朝向轮胎周向的一侧而形成为凸状的弯曲部的方式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陆地沟;以及以具有一个朝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而形成为凸状的弯曲部的方式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陆地沟。

Description

充气轮胎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充气轮胎,其具备由多个周向沟区划出的多个陆地部。
背景技术
以往,作为充气轮胎,已知如下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具备由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沟区划出的多个陆地部。并且,陆地部具备多个陆地沟,这些陆地沟以具有弯曲部的方式延伸,因此,该轮胎的冰上操纵稳定性能优异(例如、专利文献1及2)。
但是,在专利文献1及2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各陆地部中,陆地沟的弯曲部形成为朝向轮胎周向上的相同方向的凸状。因此,陆地部的刚性针对特定方向的力而减小,因此,陆地部的变形增大。据此,特别是轮胎的干燥路转弯性能会变差,因此,很难在所有季节都使用这样的充气轮胎。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5665844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589928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为提供一种充气轮胎,该充气轮胎能够维持雪地操纵稳定性能、且能够提高干燥路转弯性能。
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该胎面部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沟、以及由所述多个周向沟区划出的多个陆地部,至少一个所述陆地部具备:以具有一个朝向轮胎周向的一侧而形成为凸状的弯曲部的方式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陆地沟;以及以具有一个朝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而形成为凸状的弯曲部的方式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陆地沟。
另外,充气轮胎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第一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端部区域,所述第一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连接,所述第一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分离,并且配置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端部区域。
另外,充气轮胎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第二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所述第二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连接,所述第二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分离,并且配置于所述陆地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区域。
另外,充气轮胎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第一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连接,并且,所述第一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分离,所述第二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连接,并且,所述第二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分离,所述第一陆地沟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陆地沟的一部分在轮胎周向上重叠。
另外,充气轮胎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第一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端部区域,所述第二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端部区域。
另外,充气轮胎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第一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端部区域,所述第一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连接,所述第一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分离,所述第一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的一侧与轮胎宽度方向交叉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一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的另一侧与轮胎宽度方向交叉的角度。
充气轮胎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第二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端部区域,所述第二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连接,所述第二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分离,所述第二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的另一侧与轮胎宽度方向交叉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二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的一侧与轮胎宽度方向交叉的角度。
另外,充气轮胎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第一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中央部。
另外,充气轮胎可以是如下结构:所述第二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的中央部。
另外,充气轮胎可以是如下结构:在轮胎周向上与所述第一陆地沟相邻的陆地沟中的至少一个是所述第二陆地沟,在轮胎周向上与所述第二陆地沟相邻的陆地沟中的至少一个是所述第一陆地沟。
如上,充气轮胎能发挥如下优异效果:能够维持雪地操纵稳定性能,并且能够提高干燥路转弯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主要部分展开图。
图2是图1中的II区域放大图。
图3是另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展开图。
图4是比较例所涉及的充气轮胎的胎面表面的主要部分放大展开图。
图5是实施例和比较例的评价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及图2,对充气轮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此外,在各图(图3及图4也一样)中,附图中的尺寸比和实际的尺寸比不一定一致,另外,各附图之间的尺寸比也不一定一致。
在图1(以下附图也一样)中,第一方向D1是与轮胎旋转轴平行的轮胎宽度方向D1,第二方向D2是围绕轮胎旋转轴的方向、亦即轮胎周向D2。此外,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一个方向(图1中的右侧)称为第一宽度方向D11,另一方向(图1中的左侧)称为第二宽度方向D12。另外,轮胎周向D2的一个方向(图1中的上方)称为第一周向D21,另一方向(图1中的下方)称为第二周向D22。
并且,轮胎径向为充气轮胎(以下,也简称为“轮胎”)1的直径方向。另外,轮胎赤道面S1是与轮胎旋转轴正交的面、且是位于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中心的面,轮胎子午面是包含轮胎旋转轴的面、且是与轮胎赤道面S1正交的面。
如图1所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具备:一对胎圈部(未图示);胎侧部(未图示),该胎侧部从各胎圈部向轮胎径向的外侧延伸;以及胎面部2,该胎面部2与一对胎侧部的轮胎径向上的外端部连接、且外表面构成胎面表面。此外,轮胎1安装于轮辋(未图示),轮胎1的内部被空气加压。
胎面部2具备:沿轮胎周向D2延伸的多个周向沟3、4;以及由多个周向沟3、4区划出的多个陆地部5~7。本实施方式中,具备四个周向沟3、4,并具备五个陆地部5~7。此外,周向沟3、4以及陆地部5~7的数量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
在轮胎宽度方向D1的最外侧配置的周向沟3称为胎肩周向沟3,配置为比胎肩周向沟3更靠轮胎宽度方向D1的内侧的周向沟4称为中央周向沟4。另外,配置为比胎肩周向沟3更靠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的陆地部5称为胎肩陆地部5,配置于胎肩周向沟3与中央周向沟4之间的陆地部6称为中间陆地部6,配置于中央周向沟4、4之间的陆地部7称为中央陆地部7。
陆地部5~7具备以与轮胎周向D2交叉的方式延伸的多个陆地沟8、9。陆地沟8、9具备:宽度比周向沟3、4的宽度窄的细沟;以及宽度比细沟的宽度窄的刀槽花纹。例如,细沟是宽度为1.0mm以上的凹状部,刀槽花纹是宽度不足1.0mm的凹状部。这样,由于具备多个陆地沟8、9,因此,轮胎1的雪地操纵稳定性能优异。
此处,对陆地沟8、9相对于陆地部5~7的结构进行说明。此外,作为一例,参照图2,对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中间陆地部6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2所示,陆地部6区划为:在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配置的端部区域A1、A2;以及配置于端部区域A1、A2之间的中央区域A3。此外,端部区域A1、A2以及中央区域A3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上均等地(分别为1/3)区划。另外,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端部区域A1称为第一端部区域A1,第二宽度方向D12侧的端部区域A2称为第二端部区域A2。
端部区域A1、A2区划为:在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中央配置的中央部A11、A21;陆地部6中的、在轮胎宽度方向D1的内侧配置的内侧部A12、A22;以及陆地部6中的、在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配置的外侧部A13、A23。此外,中央部A11、A21、内侧部A12、A22、以及外侧部A13、A23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上均等地(分别为1/3)区划。
因此,中央部A11、A21是距周向沟3、4的端缘的距离为陆地部6的宽度W1的1/9以上且2/9以下的区域。另外,内侧部A12、A22是距周向沟3、4的端缘的距离超过陆地部6的宽度W1的2/9且为1/3以下的区域,外侧部A13、A23是距周向沟3、4的端缘的距离不足陆地部6的宽度W1的1/9的区域。
第一陆地沟8以具有一个朝向第一周向D21而形成为凸状的弯曲部8a的方式延伸。另外,第二陆地沟9以具有一个朝向第二周向D22而形成为凸状的弯曲部9a的方式延伸。这样,由于第一陆地沟8的弯曲部8a和第二陆地沟9的弯曲部9a朝向不同的方向而形成为凸状,因此,能够抑制陆地部6的刚性针对特定方向的力而减小。
此外,在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中间陆地部6中,第一陆地沟8为细沟,第二陆地沟9为刀槽花纹。另外,本实施方式中,在设置于陆地部5~7的沟中,“陆地沟”8、9仅指具有一个弯曲部8a、9a的沟,除此以外的沟(不具有弯曲部的沟、具有多个弯曲部的沟)简称为“沟”10,由此加以区别。
在中间陆地部6中,在轮胎周向D2上与第一陆地沟8相邻的陆地沟8、9中的至少一个为第二陆地沟9。例如,在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中间陆地部6中,在轮胎周向D2上与第一陆地沟8相邻的陆地沟8、9均为第二陆地沟9。
另外,在中间陆地部6中,在轮胎周向D2上与第二陆地沟9相邻的陆地沟8、9中的至少一个为第一陆地沟8。例如,在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中间陆地部6中,在轮胎周向D2上与第二陆地沟9相邻的陆地沟8、9为第一陆地沟8及第二陆地沟9。
第一陆地沟8的弯曲部8a形成为弯曲状(曲线状),第一陆地沟8具备在弯曲部8a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两侧以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8b、8c。第二陆地沟9的弯曲部9a形成为弯曲状(曲线状),第二陆地沟9具备在弯曲部9a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两侧以直线状延伸的直线部9b、9c。
另外,弯曲部8a、9a配置于陆地部6的端部区域A1、A2。具体而言,第一陆地沟8的弯曲部8a配置于陆地部6的第一端部区域A1,第二陆地沟9的弯曲部9a配置于陆地部6的第二端部区域A2。这样,由于弯曲部8a、9a配置于陆地部6的两个端部区域A1、A2,因此,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外侧的刚性增大,并且,能够抑制陆地部6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上产生刚性差。
本实施方式中,第一陆地沟8的弯曲部8a配置于陆地部6的第一端部区域A1的中央部A11,第二陆地沟9的弯曲部9a配置于陆地部6的第二端部区域A2的中央部A21。即,从周向沟3、4的端缘至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的距离W2、W3为陆地部6的宽度W1的1/9以上且2/9以下。
此外,弯曲部8a、9a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位置设为弯曲点8d、9d的位置。在弯曲部8a、9a为弯曲形状的情况下,该弯曲点8d、9d位于陆地沟8、9中的处于凸状的内侧的端缘上的位置,且是弯曲部8a、9a中的轮胎周向D2上的最靠端部位置的点。此外,在弯曲部8a、9a为曲折形状(直线折曲后的形状)的情况下,弯曲点8d、9d是陆地沟8、9的处于凸状的内侧的端缘上的曲折位置(两条直线的连结位置)处的点。
例如,由于第一陆地沟8的弯曲部8a为朝向第一周向21弯曲的凸状,因此,弯曲点8d位于第一陆地沟8中的第二周向D22侧的端缘上的位置,且是弯曲部8a中的第一周向D21上的最靠端部位置的点。另外,由于第二陆地沟9的弯曲部9a为朝向第二周向22弯曲的凸状,因此,弯曲点9d位于第二陆地沟9中的第一周向D21侧的端缘上的位置,且是弯曲部9a中的第二周向D22上的最靠端部位置的点。
此外,优选如下结构: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陆地部6那样,至少一半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配置于陆地部6、7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端部区域A1、A2。进而,更优选如下结构: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陆地部6那样,所有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均配置于陆地部6、7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端部区域A1、A2。
但是,通过将第一陆地沟8的弯曲部8a配置于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第一端部区域A1,使得第一陆地沟8的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刚性增大。因此,在第一陆地沟8中,为了使第二宽度方向D12侧的刚性也增大,使得第二宽度方向D12侧的直线部8c的端部与周向沟4分离。
据此,能够抑制在陆地部6的第一宽度方向D11和第二宽度方向D12上因第一陆地沟8而产生刚性差。此外,第一陆地沟8的第二宽度方向D12侧的直线部8c的端部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上延伸至第二端部区域A2。据此,由于第一陆地沟8的边缘长度增大,因此能够提高雪地操纵稳定性能。并且,为了使第一陆地沟8发挥出作为沟的功能(例如,排水功能、边缘功能),将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直线部8b的端部与周向沟3连接。
同样地,通过将第二陆地沟9的弯曲部9a配置于第二宽度方向D12侧的第二端部区域A2,使得第二陆地沟9的第二宽度方向D12侧的刚性增大。因此,在第二陆地沟9中,为了使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刚性也增大,使得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直线部9c的端部与周向沟3分离。
由此,能够抑制在陆地部6的第一宽度方向D11和第二宽度方向D12上因第二陆地沟9而产生刚性差。此外,第二陆地沟9的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直线部9c的端部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上延伸至第一端部区域A1。据此,由于第二陆地沟9的边缘长度增大,因此能够提高雪地操纵稳定性能。并且,为了使第二陆地沟9发挥出作为沟的功能(例如,排水功能、边缘功能),将第二宽度方向D12侧的直线部9b的端部与周向沟4连接。
另外,第一陆地沟8的一部分与第二陆地沟9的一部分在轮胎周向D2上重叠。据此,由于陆地沟8、9的边缘配置为遍及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因此,能够提高雪地操纵稳定性能。此外,优选如下结构: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陆地部6那样,至少在一半陆地沟8、9中,陆地沟8、9的具有弯曲部8a、9a的那侧的端部与周向沟4、3连接,其相反侧的端部与周向沟3、4分离。进而,更优选地,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陆地部6那样,所有陆地沟8、9均为上述这样的结构。
另外,在第一陆地沟8中,与周向沟3连接的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直线部8b的刚性容易变得比与周向沟4分离的第二宽度方向D12侧的直线部8c的刚性小。因此,在第一陆地沟8中,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直线部8b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1,小于第二宽度方向D12侧的直线部8c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2。
据此,由于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直线部8b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1减小,因此,即便第一陆地沟8受到轮胎宽度方向D1的力,也能够抑制第一陆地沟8的变形增大。另外,因第二宽度方向D12侧的直线部8c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2增大而使得第一陆地沟8的长度增大,因此,能够提高雪地操纵稳定性能。
同样地,在第二陆地沟9中,与周向沟4连接的第二宽度方向D12侧的直线部9b的刚性容易变得比与周向沟3分离的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直线部9c的刚性小。因此,在第二陆地沟9中,第二宽度方向D12侧的直线部9b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3,小于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直线部9c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4。
据此,由于第二宽度方向D12侧的直线部9b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3减小,因此,即便第二陆地沟9受到轮胎宽度方向D1的力,也能够抑制第二陆地沟9的变形增大。另外,因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直线部9c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4增大而使得第二陆地沟9的长度增大,因此,能够提高雪地操纵稳定性能。
此外,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的一侧或另一侧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1~θ4,是陆地沟8、9的具有弯曲点8d、9d的那侧的端缘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另外,在弯曲部8a、9a为弯曲形状、且在弯曲部8a、9a的一侧或另一侧不存在直线部8b、8c、9b、9c的情况下,该角度θ1~θ4为弯曲部8a、9a的端点处的切线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
此外,该角度θ1~θ4优选为10°以上,另外,更优选为15°以上,以便借助弯曲部8a、9a而使得陆地沟8、9的刚性增大。另外,该角度θ1~θ4优选为45°以下,另外,更优选为40°以下,以使陆地沟8、9在受到轮胎宽度方向D1的力时不会过度变形。
此外,优选如下结构: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陆地部6那样,在至少一半陆地沟8、9中,相对于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与周向沟3、4连接的那侧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1、θ3,小于相对于周向沟4、3分离的那侧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2、θ4。进而,更优选如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陆地部6那样,所有陆地沟8、9均为上述这样的结构。
返回图1,在本实施方式中,与中央周向沟4连接且在该周向沟4的两侧配置的陆地沟8、9,具有朝相同的方向D21、D22形成为凸状的弯曲部8a、9a。例如,与第一宽度方向D11侧的中央周向沟4连接、且在该周向沟4的两侧配置的陆地沟9全部都是第二陆地沟9,另外,与第二宽度方向D12侧的中央周向沟4连接、且在该周向沟4的两侧配置的陆地沟8全部都是第一陆地沟8。
综上,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具备胎面部2,该胎面部2具有:沿轮胎周向D2延伸的多个周向沟3、4;以及由所述多个周向沟3、4区划出的多个陆地部5~7,至少一个所述陆地部6、7具备:以具有一个朝向轮胎周向D2的一侧即D21侧而形成为凸状的弯曲部8a的方式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陆地沟8;以及以具有一个朝向轮胎周向D2的另一侧即D22侧而形成为凸状的弯曲部9a的方式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陆地沟9。
根据这样的结构,至少一个陆地部6、7具备以具有一个弯曲部8a、9a的方式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陆地沟8和第二陆地沟9。并且,第一陆地沟8的弯曲部8a朝向轮胎周向D2的一侧即D21侧而形成为凸状,第二陆地沟9的弯曲部9a朝向轮胎周向D2的另一侧即D22侧而形成为凸状。
据此,第一陆地沟8的弯曲部8a和第二陆地沟9的弯曲部9a朝向不同的方向D21、D22而形成为凸状,因此,能够抑制陆地部6、7的刚性针对特定方向的力而减小。因此,例如,即便因转弯方向不同而使得陆地部6、7受到不同方向的力,也能够抑制陆地部6、7的变形增大,因此,能够提高轮胎1的干燥路转弯性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采用如下结构:所述陆地沟8、9的所述弯曲部8a、9a配置于所述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端部区域A1、A2。
根据这样的结构,由于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配置于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端部区域A1、A2,因此,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端部区域A1、A2的刚性增大。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轮胎1的干燥路转弯性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采用如下结构:至少一个所述陆地沟8的所述弯曲部8a配置于所述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一侧即D11侧的端部区域A1,至少一个所述陆地沟9的所述弯曲部9a配置于所述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另一侧即D12侧的端部区域A2。
根据这样的结构,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配置于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两侧的端部区域A1、A2。据此,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端部区域A1、A2的刚性增大,并且,能够抑制陆地部6在轮胎宽度方向D1上产生刚性差。因此,能够提高轮胎1的干燥路转弯性能,并且,能够提高干燥路制动性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一陆地沟8的所述弯曲部8a配置于所述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一侧即D11侧,所述第一陆地沟8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一侧即D11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3连接,所述第一陆地沟8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另一侧即D12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4分离。
根据这样的结构,第一陆地沟8的弯曲部8a配置于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一侧即D11侧,因此,第一陆地沟8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一侧即D11侧的刚性增大。并且,该第一陆地沟8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另一侧即D12侧的端部与周向沟4分离,因此,还能够使第一陆地沟8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另一侧即D12侧的刚性增大。
由此,能够抑制在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一侧即D11侧和另一侧即D12侧产生刚性差。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轮胎1的干燥路转弯性能,并且,还能够提高轮胎1的干燥路制动性能。并且,该第一陆地沟8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一侧即D11侧的端部与周向沟3连接,由此能发挥出作为沟的功能(排水功能、边缘功能)。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采用如下结构:所述第一陆地沟8的所述弯曲部8a的一侧即D11侧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1,小于所述第一陆地沟8的所述弯曲部8a的另一侧即D12侧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2。
根据这样的结构,与周向沟3连接的第一陆地沟8的一侧即D11侧的刚性容易减小,对此,使得第一陆地沟8的弯曲部8a的一侧即D11侧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1小于第一陆地沟8的弯曲部8a的另一侧即D12侧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2。
由此,能够抑制第一陆地沟8的弯曲部8a的一侧即D11侧的刚性变得过小。因此,即便陆地部6受到轮胎宽度方向D1的力,也能够抑制第一陆地沟8的弯曲部8a的一侧即D11侧的变形增大。
此外,充气轮胎1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的结构,另外,也不限定于上述作用效果。另外,对于充气轮胎1,当然可以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施加各种变更。例如,当然可以任意地选择一个或多个下述的各种变更例所涉及的结构、方法等并将其用于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结构、方法等。
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采用如下结构:设置于规定的陆地部6的所有沟均为具有一个弯曲部8a、9a的陆地沟8、9。但是,充气轮胎1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只要是如下结构即可:在设置于规定的陆地部5~7的沟中,至少一个沟是具有一个弯曲部8a的第一陆地沟8,至少一个沟是具有一个弯曲部9a的第二陆地沟9。
此外,优选如下结构:如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陆地部6以及中央陆地部7那样,在设置于规定的陆地部6、7的沟中,一半以上的沟是具有一个弯曲部8a、9a的陆地沟8、9。另外,进一步优选如下结构:如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间陆地部6那样,在设置于规定的陆地部6的沟中,所有沟均为具有一个弯曲部8a、9a的陆地沟8、9。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采用如下结构:中间陆地部6以及中央陆地部7具备第一陆地沟8及第二陆地沟9。但是,充气轮胎1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可以是如下结构:至少一个陆地部具备第一陆地沟8及第二陆地沟9。
此外,优选如下结构:如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那样,至少配置于胎肩周向沟3与中央周向沟4之间的陆地部6具备第一陆地沟8以及第二陆地沟9。另外,进一步优选如下结构:如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那样,至少配置于周向沟3、4之间的陆地部6、7具备第一陆地沟8及第二陆地沟9。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采用如下结构: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配置于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端部区域A1、A2。但是,充气轮胎1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可以是如下结构:如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中央陆地部7那样,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配置于陆地部7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中央区域A3。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采用如下结构: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配置于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两侧的端部区域A1、A2。但是,充气轮胎1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例如,可以是如下结构: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仅配置于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的一侧的端部区域A1(A2)。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采用如下结构:陆地沟8、9的具有弯曲部8a、9a的那侧的端部与周向沟4、3连接,其相反侧的端部与周向沟3、4分离。但是,充气轮胎1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
例如,可以是如下结构:陆地沟8、9的具有弯曲部8a、9a的那侧的端部与周向沟4、3分离,其相反侧的端部与周向沟3、4连接。另外,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陆地沟8、9的两侧的端部均与周向沟3、4连接。另外,例如,还可以是如下结构:陆地沟8、9的两侧的端部均与周向沟3、4分离。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充气轮胎1中,采用如下结构:相对于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与周向沟3、4连接的那侧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1、θ3,小于与周向沟4、3分离的那侧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2、θ4。但是,充气轮胎1并不局限于这样的结构。
例如,可以是如下结构:与周向沟3、4连接的那侧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1、θ3,大于与周向沟4、3分离的那侧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2、θ4。另外,例如,还可以是如下结构:与周向沟3、4连接的那侧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1、θ3,和相对于周向沟4、3分离的那侧与轮胎宽度方向D1交叉的角度θ2、θ4相同。
【实施例】
为了具体地示出轮胎1的结构和效果,以下,参照图3~图5,对轮胎1的实施例及其比较例进行说明。
<干燥路转弯性能(偏转刚度)>
对于尺寸为195/65R15的各轮胎,使用直径为2500mm的滚筒试验机,对在内压为200kPa、载荷为4.2kN的轮胎产生的侧滑力进行测定,并利用滑移角为±1°时的侧滑力的值的差除以角度差,由此求出偏转刚度。以将比较例1的结果设为100的指数进行评价,数值越大,表明偏转刚度越大,干燥路转弯性能越优异。
<干燥路制动性能>
将尺寸为195/65R15的各轮胎安装于车辆,使ABS从以100公里的时速在干燥路面(柏油铺装路面)上行驶的状态开始工作,对此时的制动距离进行测定、并计算出该测定值的倒数。以将比较例1的结果设为100的指数进行评价,指数越大,表明干燥路制动性能越优异。
<雪地操纵稳定性能>
将尺寸为195/65R15的各轮胎安装于车辆,使该车辆在积雪路面上行驶并实施加速、制动、转弯、变道。然后,由驾驶员通过感官试验而对操纵稳定性能进行评价。以将比较例1的结果设为100的指数进行评价,指数越大,表明雪地操纵稳定性能越优异。
<实施例1>
实施例1是图1及图2所涉及的上述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轮胎1。具体而言,在实施例1的各中间陆地部6中,从周向沟3、4的端缘至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的距离W2、W3为陆地部6的宽度W1的2/11(1/9以上且2/9以下),因此,弯曲部8a、9a配置于端部区域A1、A2的中央部A11、A21。
<实施例2>
相对于实施例1所涉及的轮胎,实施例2是在各中间陆地部6对弯曲部8a、9a的位置进行了变更的轮胎。具体而言,在实施例2的各中间陆地部6,从周向沟3、4的端缘至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的距离W2、W3为陆地部6的宽度W1的7/22(超过2/9且1/3以下),因此,弯曲部8a、9a配置于端部区域A1、A2的内侧部A12、A22。
<实施例3>
相对于实施例1所涉及的轮胎,实施例3是在各中间陆地部6对弯曲部8a、9a的位置进行了变更的轮胎。具体而言,在实施例3的各中间陆地部6,从周向沟3、4的端缘至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的距离W2、W3不足陆地部6的宽度W1的1/11(超过0且不足1/9),因此,弯曲部8a、9a配置于端部区域A1、A2的外侧部A13、A23。
<实施例4>
相对于实施例1所涉及的轮胎,实施例4是在各中间陆地部6对弯曲部8a、9a的位置进行了变更的轮胎。具体而言,在实施例4的各中间陆地部6,如图3所示,从周向沟3、4的端缘至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的距离W2、W3为陆地部6的宽度W1的1/2,因此,弯曲部8a、9a是陆地部6的中心、且配置于中央区域A3。
<比较例1>
相对于实施例4所涉及的轮胎,比较例1是在各中间陆地部6变更为仅具备第二陆地沟9的结构的轮胎。即,在比较例1的各中间陆地部6,如图4所示,弯曲部9a是陆地部6的中心、且配置于中央区域A3,并且,所有弯曲部9a均朝向第二周向D22而形成为凸状。
<评价结果>
如图5所示,相对于比较例1,实施例1~4能够维持雪地操纵稳定性能,并且,能够提高干燥路转弯性能。这样,因陆地部6具备第一陆地沟8和第二陆地沟9的双方而能够维持雪地操纵稳定性能,并且,能够提高干燥路转弯性能。
另外,以下,对轮胎1的更优选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首先,相对于实施例4,实施例1~3能够提高干燥路转弯性能以及干燥路制动性能。这样,为了提高干燥路转弯性能以及干燥路制动性能,优选如下结构: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配置于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端部区域A1、A2。
另外,相对于实施例2及3,实施例1能够提高干燥路转弯性能以及干燥路制动性能。这样,为了进一步提高干燥路转弯性能以及干燥路制动性能,优选如下结构: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配置于陆地部6的轮胎宽度方向D1上的端部区域A1、A2的中央部A11、A21。即,优选如下结构:从周向沟3、4的端缘至陆地沟8、9的弯曲部8a、9a的距离W2、W3为陆地部6的宽度W1的1/9以上且2/9以下。

Claims (10)

1.一种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充气轮胎具备胎面部,该胎面部具有沿轮胎周向延伸的多个周向沟、以及由所述多个周向沟区划出的多个陆地部,
至少一个所述陆地部具备:以具有一个朝向轮胎周向的一侧而形成为凸状的弯曲部的方式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一陆地沟;以及以具有一个朝向轮胎周向的另一侧而形成为凸状的弯曲部的方式延伸的至少一个第二陆地沟。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端部区域,
所述第一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连接,
所述第一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分离,并且配置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端部区域。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
所述第二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连接,
所述第二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分离,并且配置于所述陆地部的所述第一端部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连接,并且,所述第一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分离,
所述第二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连接,并且,所述第二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分离,
所述第一陆地沟的一部分与所述第二陆地沟的一部分在轮胎周向上重叠。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端部区域,
所述第二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端部区域。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第一端部区域,
所述第一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连接,
所述第一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分离,
所述第一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的一侧与轮胎宽度方向交叉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一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的另一侧与轮胎宽度方向交叉的角度。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陆地部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第二端部区域,
所述第二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另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连接,
所述第二陆地沟的轮胎宽度方向的一侧的端部与所述周向沟分离,
所述第二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的另一侧与轮胎宽度方向交叉的角度小于所述第二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的一侧与轮胎宽度方向交叉的角度。
8.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一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第一端部区域的中央部。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所述第二陆地沟的所述弯曲部配置于所述第二端部区域的中央部。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充气轮胎,其中,
在轮胎周向上与所述第一陆地沟相邻的陆地沟中的至少一个是所述第二陆地沟,
在轮胎周向上与所述第二陆地沟相邻的陆地沟中的至少一个是所述第一陆地沟。
CN201711095658.5A 2016-12-07 2017-11-09 充气轮胎 Active CN10816269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237542 2016-12-07
JP2016237542A JP6346932B2 (ja) 2016-12-07 2016-12-07 空気入りタイヤ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62697A true CN108162697A (zh) 2018-06-15
CN108162697B CN108162697B (zh) 2020-05-19

Family

ID=6216413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095658.5A Active CN108162697B (zh) 2016-12-07 2017-11-09 充气轮胎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154698A1 (zh)
JP (1) JP6346932B2 (zh)
CN (1) CN108162697B (zh)
DE (1) DE10201712790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22159900A (ja) * 2021-04-05 2022-10-18 住友ゴム工業株式会社 タイヤ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86424A (ja) * 1993-04-02 1994-10-1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9300918A (ja) * 1996-05-14 1997-11-2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013479A2 (en) * 1998-12-21 2000-06-2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tyre
US20110079334A1 (en) * 2009-10-02 2011-04-07 Andreas Bott Tire tread having improved contact pressure distribution
WO2011121421A1 (en) * 2010-03-31 2011-10-06 Pirelli Tyre S.P.A. Tyre for heavy load vehicle wheels
CN103507573A (zh) * 2012-06-19 2014-01-15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子午线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104057785A (zh) * 2013-03-22 2014-09-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JP2015044583A (ja) * 2014-11-05 2015-03-1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WO2016027648A1 (ja) * 2014-08-19 2016-02-2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730151A (zh) * 2014-12-26 2016-07-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16177973A1 (fr) * 2015-05-07 2016-11-10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Bande de roulement comportant un bloc présentant une pluralité de découpur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546080B1 (en) 2010-03-12 2015-01-14 Bridgestone Corporation Pneumatic tyre
JP6375850B2 (ja) * 2014-10-09 2018-08-22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46979B2 (ja) * 2014-10-09 2019-01-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446980B2 (ja) * 2014-10-09 2019-01-09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Patent Citation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86424A (ja) * 1993-04-02 1994-10-11 Bridgestone Corp 空気入りラジアルタイヤ
JPH09300918A (ja) * 1996-05-14 1997-11-25 Yokohama Rubber Co Ltd:The 空気入りタイヤ
EP1013479A2 (en) * 1998-12-21 2000-06-28 Sumitomo Rubber Industries Ltd. Heavy duty tyre
US20110079334A1 (en) * 2009-10-02 2011-04-07 Andreas Bott Tire tread having improved contact pressure distribution
WO2011121421A1 (en) * 2010-03-31 2011-10-06 Pirelli Tyre S.P.A. Tyre for heavy load vehicle wheels
CN103507573A (zh) * 2012-06-19 2014-01-15 厦门正新橡胶工业有限公司 子午线轮胎胎面花纹结构
CN104057785A (zh) * 2013-03-22 2014-09-24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16027648A1 (ja) * 2014-08-19 2016-02-25 横浜ゴム株式会社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15044583A (ja) * 2014-11-05 2015-03-12 株式会社ブリヂストン 空気入りタイヤ
CN105730151A (zh) * 2014-12-26 2016-07-06 住友橡胶工业株式会社 充气轮胎
WO2016177973A1 (fr) * 2015-05-07 2016-11-10 Compagnie Generale Des Etablissements Michelin Bande de roulement comportant un bloc présentant une pluralité de découpur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102017127904A1 (de) 2018-06-07
CN108162697B (zh) 2020-05-19
JP6346932B2 (ja) 2018-06-20
JP2018090201A (ja) 2018-06-14
US20180154698A1 (en) 2018-06-0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889708B2 (en) Pneumatic tire
JP6786794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20180178589A1 (en) Tire
US9731555B2 (en) Pneumatic tire
US8813800B2 (en) Pneumatic tire
EP3000622B1 (en) Pneumatic tire
JP6885170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701919B2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US11027579B2 (en) Pneumatic tire
JP2010023595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CA2877642C (en) Pneumatic tire
WO2017187740A1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6848359B2 (ja) タイヤ
US11505005B2 (en) Pneumatic tire
CN109414965A (zh) 充气轮胎
EP2316665A1 (en) Pneumatic tire
US10442248B2 (en) Tire
EP3444129A1 (en) Pneumatic tire
AU2016201516B2 (en) Tyre
CN108162697A (zh) 充气轮胎
EP3501849B1 (en) Pneumatic tire
JP5808597B2 (ja) タイヤ
US20230034031A1 (en) Tire
JPH0585107A (ja) 空気入りタイヤ
JP2020196284A (ja) タイヤ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