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6528B - 角焊方法和角焊接头 - Google Patents

角焊方法和角焊接头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6528B
CN108136528B CN201680053122.4A CN201680053122A CN108136528B CN 108136528 B CN108136528 B CN 108136528B CN 201680053122 A CN201680053122 A CN 201680053122A CN 108136528 B CN108136528 B CN 10813652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eel plate
fillet
reinforcement
welding
wel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5312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6528A (zh
Inventor
巽雄二郎
宫崎康信
儿玉真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ppon Steel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ppon Steel and Sumitomo Met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813652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652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652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6528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02Seam welding; Backing means; Inse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23Arc welding or cutting taking account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to be weld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20Bonding
    • B23K26/21Bonding by welding
    • B23K26/24Seam welding
    • B23K26/242Fillet welding, i.e. involving a weld of substantially triangular cross section joining two par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6/00Working by laser beam, e.g. welding, cutting or boring
    • B23K26/20Bonding
    • B23K26/32Bonding taking account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 involv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02Seam welding; Backing means; Inserts
    • B23K9/025Seam welding; Backing means; Inserts for rectilinear seam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9/00Arc welding or cutting
    • B23K9/23Arc welding or cutting taking account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to be welded
    • B23K9/232Arc welding or cutting taking account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materials to be welded of different metal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BDEVICES FOR FASTENING OR SECURING CONSTRUCTIONAL ELEMENTS OR MACHINE PARTS TOGETHER, e.g. NAILS, BOLTS, CIRCLIPS, CLAMPS, CLIPS OR WEDGES; JOINTS OR JOINTING
    • F16B5/00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 F16B5/08Joining sheets or plates, e.g. panels, to one another or to strips or bars parallel to them by means of welds or the lik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3MACHINE TOOLS; METAL-WORKING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23KSOLDERING OR UNSOLDERING; WELDING; CLADDING OR PLATING BY SOLDERING OR WELDING; CUTTING BY APPLYING HEAT LOCALLY, e.g. FLAME CUTTING; WORKING BY LASER BEAM
    • B23K2103/00Materials to be soldered, welded or cut
    • B23K2103/02Iron or ferrous alloys
    • B23K2103/04Steel or steel alloy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Butt Welding And Welding Of Specific Article (AREA)
  • Arc Welding In General (AREA)

Abstract

一种不使焊接变形增加而得到在施加了拉伸负荷时没有在焊缝金属处断裂的、抗拉强度优异的搭接角焊接头的焊接方法,其特征在于,将抗拉强度为780MPa以上的第1钢板和第2钢板的至少预定焊接部位重叠,对第1钢板的端部和第2钢板的表面之间进行角焊,其中,在第1钢板的表面之中的、和与第2钢板重叠的面相反侧的表面上设置增强部,并对增强件的一个端部和第1钢板的表面之间进行角焊,并且,对增强部的端部、所述第1钢板的端部和所述第2钢板的表面之间进行角焊以使焊缝金属覆盖。

Description

角焊方法和角焊接头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高强度钢板的搭接角焊方法和搭接角焊接头,特别是涉及作为汽车的结构部件使用且能够只从一侧进行焊接的部件的搭接角焊方法和由此得到的搭接角焊接头。
背景技术
在汽车领域,为了环境保全,要求在通过车体轻量化来提高燃油经济性的同时,提高碰撞安全性。因此,为了在使用高强度钢板来薄壁化的同时,将车体结构最适化,来谋求车体的轻量化和碰撞安全性的提高,迄今为止进行着各种努力。
另一方面,汽车等的部件的焊接,主要进行点焊,但在汽车行走部分和底盘等的需要强度和刚性的部位,需要直线性的焊接,进行角焊。而且,对于这样的部位的焊接接头,要求具备充分的疲劳强度和静态抗拉强度。
已知:通常,被焊接构件所使用的母材的疲劳强度与母材强度成比例地增加,但即使母材强度增加,焊接接头的疲劳强度也未必增加。这是阻碍通过使用高强度钢板来将车体轻量化的一个因素。
因此,对于对高强度钢板实施角焊而得到的焊接接头,主要在研究使疲劳强度提高的事项,对于使抗拉强度提高,并未进行较多的研究。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下述技术:将焊缝金属的硬度、成分、和角焊道的尺寸适当化,使通过角焊而得到的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提高。
专利文献2公开了下述技术:在T字焊接接头中,将焊道重叠,使焊缝金属的厚度增加,使接头强度提高。
在专利文献3中,作为使疲劳强度提高的技术之一,公开了在搭接角焊接头中,与焊道分别开地形成增刚度用焊道的技术。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5-10362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3-139047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第552231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对于将高强度钢板重叠、并实施角焊而得到的试样,进行拉伸试验后的状态的一例示于图1。
图1是对于将抗拉强度1180MPa级、板厚1.6mm的钢板1a、1b重叠、并对钢板1a的端部与钢板1b的表面之间进行角焊而得到的试样实施拉伸试验之后的状态的板厚方向截面的拍摄像。再者,有时将钢板1a侧称为上侧、钢板1b侧称为下侧。
图1所示的试样,没有在钢板(母材)1a、1b处破坏,在施加了28kN的负荷时,裂纹从焊道(角焊部)2的根部沿与拉伸方向大致垂直的方向扩展,从而在焊缝金属处断裂。
图2示出维氏硬度分布。图2是在下述位置(用虚线表示的位置)在与钢板(母材)1b的表面平行的方向上测定维氏硬度的结果,所述位置是从图1所示的在表面形成有焊道2的钢板(母材)1b的表面起算,在板厚方向上0.2mm深度的位置。在图2中,A区域是母材部和焊接热影响区(HAZ区)的维氏硬度,B区域是焊缝金属的维氏硬度。这样,焊缝金属的维氏硬度变得与母材的维氏硬度同等。
这样,将抗拉强度为780MPa以上的钢板(母材)至少用于上侧钢板而制作的试样,上侧钢板的延展性不高,另外,焊缝金属的维氏硬度和母材的维氏硬度变得同等,因此没有在母材处断裂,裂纹从应力集中的根部扩展,从而在焊缝金属处断裂。
另一方面,对于通过角焊而得到的焊接接头,如果在施加了过度的拉伸负荷时,没有在焊缝金属处断裂而稳定地在母材处破坏,则能再现性好地得到焊接接头的设计强度,因此能够对汽车等的安全性、可靠性的提高做出贡献。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技术,为了使抗拉强度提高,通过其成分组成来调整了焊缝金属的硬度,但如果使焊缝金属的维氏硬度HV超过500,则有时产生焊缝金属的延迟裂纹。另外,关于成分组成的调整,有时不能够灵活地选择焊丝。
另外,本发明人参考专利文献2,为了使搭接角焊接头的抗拉强度提高而开展了使焊缝金属的厚度增加的研究。但是,要是以焊缝金属变得厚度厚的方式进行焊接的话,则需要使热输入量增加,其结果,有时焊接变形增加。
另外,专利文献3所公开的增刚度用焊道,限于部分性的增强,另外,如果使增刚度用焊道的条数增加,则热输入量增加,有时焊接变形增加。
另一方面,对于搭接角焊接头,通过将被焊接构件的两侧角焊,能够使抗拉强度提高。但是,从被焊接构件的结构上来看,有时只能从被焊接构件的一侧进行焊接,不能够对被焊接构件的两侧实施角焊。
本发明的课题是,鉴于这样的实际情况,提供一种焊接方法,该焊接方法不使焊接变形增加,得到在施加了拉伸负荷时不会在焊缝金属处断裂的、抗拉强度优异的搭接角焊接头。
本发明人对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手段进行了专心研究。本发明人构思如下:对于角焊接头,将成为上侧的钢板的抗拉强度780MPa以上的第1钢板(以下也称为“高强度钢板”)和成为下侧的钢板的第2钢板重叠,将第1钢板的端部和第2钢板的表面之间角焊时,在第1钢板的、和与第2钢板重叠的面相反侧的表面设置增强部,使在根部集中的应力分散。
而且发现,以焊缝金属覆盖增强部的端部、第1钢板的端部和第2钢板的表面之间的方式进行角焊的结果,不会使焊接接头的焊接变形增加,抗拉强度提高。
本发明是基于这样的见解完成的,其要旨如下。
(1)一种角焊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将第1钢板与第2钢板的预定焊接部位重叠并进行角焊的方法,
上述第1钢板的抗拉强度为780MPa以上,
上述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形成被接合于上述第1钢板的表面的增强部的工序,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是指和在将上述第1钢板和第2钢板重叠时与第2钢板接触的面相反侧的面;和
对上述增强部的端部、上述第1钢板的端部和上述第2钢板的表面之间进行角焊以使焊缝金属覆盖的工序。
(2)根据上述(1)所述的角焊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通过上述角焊而形成的角焊部的焊缝厚度记为DT(mm)、上述角焊部的平均硬度记为HF(HV)、上述第1钢板的板厚记为D1(mm)、第1钢板的角焊部的HAZ软化部的硬度和第1钢板的母材硬度之中的小的硬度记为HS(HV)时,(DT×HF)/(D1×HS)为1.50以上。
(3)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角焊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增强部为增强件。
(4)根据上述(3)所述的角焊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增强件的端部被角焊于上述第1钢板的表面,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是指和在将第1钢板和第2钢板重叠时接触的面相反侧的面。
(5)根据上述(3)所述的角焊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增强件在上述第1钢板的表面在上述增强件和第1钢板的重叠面接合,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是指和在将第1钢板和第2钢板重叠时接触的面相反侧的面。
(6)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角焊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增强部是在上述第1钢板的和与第2钢板重叠的面相反侧的表面形成的焊道。
(7)根据上述(1)或(2)所述的角焊方法,其特征在于,上述增强部是对上述第1钢板进行加工而形成的。
(8)一种角焊接头,其特征在于,是将第1钢板和第2钢板角焊而成的焊接接头,
上述第1钢板的抗拉强度为780MPa以上,
该角焊接头具备被接合于上述第1钢板的表面的增强部,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是指和在将上述第1钢板和第2钢板重叠时与第2钢板接触的面相反侧的面,
在上述第1钢板的端部、上述第2钢板的表面、以及上述增强件的端部之间具有角焊部。
(9)根据上述(8)所述的角焊接头,其特征在于,将上述角焊部的焊缝厚度记为DT(mm)、角焊部的平均硬度记为HF(HV)、上述第1钢板的板厚记为D1(mm)、第1钢板的角焊部的HAZ软化部的硬度和第1钢板的母材硬度之中的小的硬度记为HS(HV)时,(DT×HF)/(D1×HS)为1.50以上。
(10)根据上述(8)或(9)所述的角焊接头,其特征在于,上述增强部为增强件。
(11)根据上述(10)所述的角焊接头,其特征在于,上述增强件的端部被角焊于上述第1钢板的表面,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是指和在将上述第1钢板和第2钢板重叠时与第2钢板接触的面相反侧的面。
(12)根据上述(10)所述的角焊接头,其特征在于,上述增强件是在上述第1钢板的表面在上述增强件和第1钢板的重叠面接合的增强件,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是指和在将第1钢板和第2钢板重叠时与第2钢板接触的面相反侧的面。
(13)根据上述(8)或(9)所述的角焊接头,其特征在于,上述增强部是在上述第1钢板的和与第2钢板重叠的面相反侧的表面形成的焊道。
(14)根据上述(8)或(9)所述的角焊接头,其特征在于,上述增强部是对上述第1钢板进行加工而形成的。
根据本发明,在高强度钢板的表面上设置增强部并进行了角焊,因此不会使焊接接头的焊接变形增加,能够避免向根部的应力集中,能够使抗拉强度提高。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角焊而得到的试样的拉伸试验后的状态的拍摄像。
图2是表示维氏硬度分布的图。
图3是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增强件并进行角焊的一例的图。(a)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了增强件的状态,(b)表示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以及增强件进行了角焊的状态。
图4是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增强件,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以及增强件进行了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5是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弯曲的增强件,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以及增强件进行了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6是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增强件,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以及增强件进行了不连续性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7是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增强件,并进行角焊的一例的图。(a)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增强件并进行了接合的状态,(b)表示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以及增强件进行了角焊的状态。
图8是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增强件,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以及增强件进行了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9是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弯曲的增强件,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以及增强件进行了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10是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增强件,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以及增强件进行了不连续性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11是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形成增强焊道,并进行角焊的一例的图。(a)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形成了增强焊道的状态,(b)表示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以及增强焊道进行了角焊的状态。
图12是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形成增强焊道,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以及增强焊道进行了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13是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形成弯曲的增强焊道,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以及增强焊道进行了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14是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形成增强焊道,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以及增强焊道进行不连续性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
图15是说明角焊部的焊缝厚度的图,(a)是焊道为凸型的情况的图,(b)是焊道为凹型的情况的图,(c)是在上侧钢板与下侧钢板之间有间隙的情况的图。
图16是表示将上侧钢板和下侧钢板进行了多重堆焊的比较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发明的角焊方法(以下称为“本发明的焊接法”)是下述方法:
(i)将第1钢板和第2钢板重叠,所述第1钢板是在和与第2钢板重叠的面相反侧的面上设有增强部的高强度钢板;
(ii)对增强件的端部、第1钢板的端部和第2钢板的表面之间进行角焊以使焊缝金属覆盖。
由此,能够不使焊接接头的焊接变形增加而避免向根部的应力集中,因此能够使抗拉强度提高。再者,以下也将第1钢板称为上侧钢板、第2钢板称为下侧钢板,将第1钢板侧称为上侧、第2钢板侧称为下侧。
接着,对本发明的焊接法的研究经过进行说明,并且对本发明的焊接法的基本构成进行说明。
优选:在搭接角焊接头中,不使焊接变形增加而使抗拉强度提高。使焊缝金属的厚度增加从而使接头强度提高的技术以往就已知,但要是以焊缝金属变为厚度厚的方式进行焊接的话,需要使热输入量增加,有时焊接变形增加。
本发明人考虑到,焊缝金属的厚度增加会使集中于根部的应力分散、使抗拉强度提高,对于用于使集中于根部的应力分散并且抑制焊接变形的手段进行了研究。其结果,构思如下: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增强部来进行角焊。
首先,使用附图来对设置增强部并进行角焊的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
图3表示设置增强件的端部被角焊于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的增强部,并对增强部的端部、上侧钢板的端部和下侧钢板的表面进行角焊以使焊缝金属覆盖的一例。图3(a)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了增强部的状态,图3(b)表示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以及增强部进行了角焊的状态。
增强部通过以下步骤来设置:如图3(a)所示那样在上侧钢板10a的上侧设置增强件30,如图3(b)所示那样对上侧钢板10a的表面和增强件30的一个端部之间进行角焊,形成角焊部40,从而将增强件30固定于上侧钢板10a上。接着,对增强件30的另一端部、上侧钢板10a的端部和下侧钢板10b的表面之间进行角焊,形成角焊部20,得到角焊接头。再者,所谓角焊部20表示有焊道的地方。
接着,对于设置增强部来实施角焊,制作试样并进行拉伸试验的结果进行说明。
首先,准备了两张与图1所示的试样相同的抗拉强度1180MPa级、板厚1.6mm的钢板。然后,如图3所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设置增强件,使用高强度钢板用焊丝对增强件的端部和上侧钢板的表面之间进行电弧焊接来固定。接着,将该固定了的上侧钢板和增强件与下侧钢板重叠、与上述同样地使用高强度钢板用焊丝对增强件的端部、上侧钢板的端部和下侧钢板的表面之间进行电弧焊接从而接合。
对于所制作出的试样,在图3(b)的箭头所示的方向上施加拉伸负荷,以10mm/分的拉伸速度进行了拉伸试验。其结果,试样没有在焊缝金属处断裂,在施加了47kN的负荷时,在钢板(母材)的焊接热影响区(HAZ区)断裂。
如前所述,发现:在未使用增强件时(图1),试样在施加了28kN的负荷时在焊缝金属处断裂,通过使用增强件,能够避免向根部的应力集中,抗拉强度提高。
本发明经过以上那样的研究过程,最终完成了上述(1)和(2)所述的发明,关于那样的本发明的焊接法和本发明的角焊接头(以下称为“本发明的接头”),进而,关于必要的要件和优选的要件,依次进行说明。
首先,关于将增强件角焊于上侧钢板上而成的增强部,说明增强件的形状、尺寸、配置、与角焊部的关系、成分组成。
(增强件的形状和尺寸)
使用图3来说明设置于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的增强件的优选的形状。
增强件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在图3中,截面形状成为长方形,但也能够采用梯形等任何的形状。另外,从上侧俯视时的增强件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矩形、半圆形等任何的形状都能够采用。
为了效率良好地分散通过角焊而形成的焊道的根部的应力,与上侧钢板10a的重叠面接触的在拉伸方向上的增强件30的宽度W优选为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以上。为了角焊接头的轻量化,增强件30的宽度W优选为在拉伸方向上的上侧钢板10a与下侧钢板10b的最大搭接量X以下。另外,增强件30的宽度W不需要在角焊部的长度方向上为恒定。
为了提高抗拉强度,与下侧钢板10b焊接的那侧的端部的增强件30的厚度ta优选为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的一半(tb×0.5)以上。为了角焊接头的轻量化,增强件30的厚度ta优选为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的2倍(tb×2.0)以下。另外,增强件30的厚度ta不需要在焊道的长度方向上为恒定。
(增强件的配置)
优选:与下侧钢板10b焊接的那侧的增强件30的端部的位置,与上侧钢板10a的端部的位置对齐。但是,如果以该上侧钢板10a的端部的位置为基准,增强件30的端部在拉伸方向上位于±2mm的范围,则能够得到充分的抗拉强度的焊接接头。
(增强件与角焊部的关系)
为了提高抗拉强度,图3(b)所示的、从下侧钢板10b的表面起算的角焊部20的高度tc,设为超过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角焊部20的高度tc优选与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和增强件的板厚ta之和(ta+tb)同等。为了抑制焊接变形,角焊部20的高度tc优选为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和增强件ta之和的2倍[(ta+tb)×2.0]以下。另外,角焊部20的高度tc不需要在角焊部20的长度方向上为恒定。
从上侧钢板10a的表面起算的角焊部40的高度td,并不特别限定,只要是能够将上侧钢板10a和增强件30接合的高度即可,优选与增强件30的厚度ta同等。
图4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增强件,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和增强件进行了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图4是从上侧俯视焊接接头时的图。为了提高抗拉强度,沿着上侧钢板10a的焊接侧的端部的增强件30的长度La优选为焊接方向上的角焊部20的全长Lb的一半(Lb×0.5)以上。为了角焊接头的轻量化,增强件30的长度La优选为角焊部20的全长Lb的2倍(Lb×2.0)以下。
在图4中,将增强件30、上侧钢板10a、和下侧钢板10b接合的角焊部20的长度Lc(增强件的角焊部的长度Lc)和增强件30的长度La被显示成一致,但两者的长度也可以不一致。为了提高抗拉强度,优选角焊部20的长度Lc为角焊部20的全长Lb的一半(Lb×0.5)以上。另外,进一步优选角焊部20的长度Lc与角焊部20的全长Lb一致。
另外,焊接方向上的角焊部40的全长Ld(增强件的角焊部的全长Ld)并不特别限定,只要能将上侧钢板10a和增强件30接合即可,优选与增强件30的长度La同等。
图5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弯曲的增强件,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和增强件进行了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图5是从上侧俯视焊接接头时的图。如图5所示,在从上侧俯视上侧钢板10a的进行焊接的那侧的端部时该端部成为曲线的情况下,优选设置沿着上侧钢板10a的焊接侧的端部弯曲等的增强件30。另外,关于增强件30的长度La和角焊部20的全长Lb的关系、角焊部的长度Lc和角焊部的全长Lb的关系、角焊部40的全长Ld,可与使用图4进行了说明的情形同样。
图6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增强件,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和增强件进行了不连续性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如图6所示,角焊部20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另外,为了提高抗拉强度,优选增强件30、上侧钢板10a、下侧钢板10b之间的角焊部20的长度(Lc1+Lc2)为角焊部20的全长(Lb1+Lb2)的一半[(Lb1+Lb2)×0.5]以上。另外,进一步优选角焊部的长度(Lc1+Lc2)与角焊部20的全长(Lb1+Lb2)一致。再者,不连续的角焊部20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定。
(增强件的成分组成等)
增强件的成分组成并不特别限定,能够采用各种成分组成的钢板等。另外,也能够采用钢板以外的金属构件。另外,增强件也可以为在表面形成了镀层等表面处理皮膜的材料。
(增强部的另一实施方式1)
下面,关于将增强件在上侧钢板上在重叠面进行接合而成的增强部进行说明。
(增强件的形状和尺寸)
关于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的增强件的优选的形状,使用图7进行说明。
增强件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在图7中,截面形状为长方形,但也能够采用梯形等任何的形状。另外,从上侧俯视时的增强件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矩形、半圆形等任何的形状都能够采用。
为了效率良好地分散通过角焊而形成的焊道的根部的应力,与上侧钢板10a的重叠面接触的在拉伸方向上的增强件130的宽度W优选为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以上。为了角焊接头的轻量化,增强件130的宽度W优选为在拉伸方向上的上侧钢板10a与下侧钢板10b的最大搭接量X以下。另外,增强件130的宽度W不需要在角焊部的长度方向上为恒定。
在图7(a)中,为了提高抗拉强度,增强件130的(右侧)厚度ta优选为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的一半(tb×0.5)以上。为了角焊接头的轻量化,增强件130的厚度ta优选为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的2倍(tb×2.0)以下。另外,增强件130的厚度ta不需要在焊道的长度方向上为恒定。
(增强件的配置)
在图7(b)中,优选增强件130的(右侧)端部的位置与上侧钢板10a的(右侧)端部的位置对齐。但是,如果以该上侧钢板10a的端部的位置为基准,增强件130的端部在拉伸方向上位于±2mm的范围,则能够得到充分的抗拉强度的焊接接头。
(增强件与角焊部以及接合部的关系)
为了提高抗拉强度,图7(b)所示的、从下侧钢板10b的表面起算的角焊部120的高度tc,设为超过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角焊部120的高度tc优选与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和增强件的板厚ta之和(ta+tb)同等。为了抑制焊接变形,角焊部120的高度tc优选为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和增强件ta之和的2倍[(ta+tb)×2.0]以下。另外,角焊部120的高度tc不需要在角焊部120的长度方向上为恒定。
在增强件130和上侧钢板10a的重叠面形成的接合部140,只要以将两者接合的方式形成即可,增强件130的宽度W方向的位置和宽度等并不特别限定。增强件130的宽度W方向上的焊接部140的宽度Wa,优选设为增强件130的未熔融宽度Wb(增强件的宽度W之中的、将通过角焊而熔融了的部位除外的部位的宽度)的0.1倍以上的宽度。另外,优选:增强件130的宽度W方向上的角焊部侧的焊接部140的端部位置,位于距离角焊部侧的增强件130的端部为增强件130的未熔融宽度Wb的0.1倍以上的重叠面处。
图8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增强件,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和增强件进行了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图8是从上侧俯视焊接接头时的图,而且,将接合部投影到了增强件的上侧表面。为了提高抗拉强度,沿着上侧钢板10a的进行焊接的那侧的端部的增强件130的长度La,优选为焊接方向上的角焊部120的全长Lb的一半(Lb×0.5)以上。为了角焊接头的轻量化,增强件130的长度La优选为角焊部120的全长Lb的2倍(Lb×2.0)以下。
在图8中,将增强件130、上侧钢板10a、和下侧钢板10b接合的角焊部120的长度Lc(增强件的角焊部的长度Lc)和增强件130的长度La被显示成一致,但两者的长度也可以不一致。为了提高抗拉强度,优选角焊部120的长度Lc为角焊部120的全长Lb的一半(Lb×0.5)以上。另外,进一步优选角焊部120的长度Lc与角焊部120的全长Lb一致。
另外,焊接方向上的角焊部140的全长Ld并不特别限定,只要能将上侧钢板10a和增强件130接合即可,优选与增强件130的长度La同等。
图9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弯曲的增强件,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和增强件进行了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图9是从上侧俯视焊接接头时的图,而且,将接合部投影到了增强件的上侧表面。如图9所示,在从上侧俯视上侧钢板10a的进行焊接的那侧的端部时该端部成为曲线的情况下,优选设置沿着上侧钢板10a的焊接侧的端部弯曲等的增强件130。另外,关于增强件130的长度La和角焊部120的全长Lb的关系、角焊部的长度Lc和角焊部的全长Lb的关系、接合部140的全长Ld,可与使用图8进行了说明的情形同样。
图10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增强件,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和增强件进行了不连续性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如图10所示,角焊部120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另外,为了提高抗拉强度,优选增强件130、上侧钢板10a、下侧钢板10b之间的角焊部120的长度(Lc1+Lc2)为角焊部120的全长(Lb1+Lb2)的一半[(Lb1+Lb2)×0.5]以上。另外,进一步优选角焊部的长度(Lc1+Lc2)与角焊部120的全长(Lb1+Lb2)一致。再者,不连续的角焊部120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定。
另外,图10还将接合部投影到了增强件的上侧表面,接合部140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另外,接合部140的长度(Ld1+Ld2)并不特别限定,只要能够将上侧钢板10a和增强件130接合即可,优选为增强件130的长度La的0.1倍以上。接合部140的宽度(Wa1+Wa2)并不特别限定,只要能够将上侧钢板10a和增强件130接合即可,优选为增强件130的未熔融宽度Wb的0.1倍以上。再者,不连续的接合部140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定。(增强件的成分组成等)
增强件的成分组成并不特别限定,能够采用各种成分组成的钢板等。另外,也能够采用钢板以外的金属构件。另外,增强件也可以为在表面形成了镀层等表面处理皮膜的材料。
(增强部的另一实施方式2)
下面,对于将在上侧钢板的表面与角焊部分别开地形成的焊道(增强焊道)作为增强部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增强焊道的形状和尺寸)
使用图11来说明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设置的增强焊道的优选的形状。
增强焊道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可以设为如图11所示那样的、以前的截面形状为山形的形状。另外,从上侧俯视时的增强焊道的形状,并不特别限定,直线状、曲线状等任何的形状都能够采用。
为了效率良好地分散角焊道的根部的应力,拉伸方向上的增强焊道230的最大宽度W’优选为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以上。为了角焊接头的轻量化,增强焊道230的最大宽度W’优选为拉伸方向上的上侧钢板10a与下侧钢板10b的最大搭接量X以下。另外,增强焊道230的最大宽度W不需要在角焊部的长度方向上为恒定。
要扩大增强焊道230的宽度的话,可采用并列焊道、摆动焊道。另外,关于增强焊道,不仅可采用电弧热源,也可采用有效利用了激光热源的激光堆焊等任何的热源。填充材料可采用棒状、丝、粉体等。
为了提高抗拉强度,增强焊道230的最大高度ta’优选为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的一半(tb×0.5)以上。为了角焊接头的轻量化,增强焊道230的最大高度ta优选为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的2倍(tb×2.0)以下。另外,增强焊道230的最大高度ta’不需要在焊道的长度方向上为恒定。
(增强焊道的配置)
优选:与下侧钢板10b进行角焊的那侧的增强焊道230的趾部240的位置与上侧钢板10a的端部的位置对齐。但是,如果增强焊道230的趾部位于距离该上侧钢板10a的端部为2mm以内的范围,则能够得到充分的抗拉强度的焊接接头。
(增强焊道和角焊部的关系)
为了提高抗拉强度,图11(b)所示的、从下侧钢板10b的表面起算的角焊部220的高度tc设为超过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角焊部220的高度tc优选为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的1.2倍(tb×1.2)以上,进一步优选与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和增强焊道的最大高度ta’之和(ta’+tb)同等。为了抑制焊接变形,角焊部220的高度tc优选为上侧钢板10a的板厚tb和增强焊道ta之和的2倍[(ta’+tb)×2.0]以下。另外,角焊部220的高度tc不需要在角焊部220的长度方向上为恒定。
另外,与增强焊道230接触的那侧的角焊部220的趾部250,优选形成于增强焊道230的表面之中的、从表示增强焊道230的最大高度ta的位置到增强焊道230的趾部240为止的表面。
图12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形成增强焊道,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和增强焊道进行了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图12是从上侧俯视焊接接头时的图。为了提高抗拉强度,沿着上侧钢板10a的进行焊接的那侧的端部的增强焊道230的长度La,优选为焊接方向上的角焊部220的全长Lb的一半(Lb×0.5)以上。为了角焊接头的轻量化,增强焊道230的长度La优选为角焊部220的全长Lb的2倍(Lb×2.0)以下。
在图12中,将增强焊道230、上侧钢板10a、和下侧钢板10b接合的角焊部220的长度Lc(增强焊道的角焊部的长度Lc)和增强焊道230的长度La显示成一致,但两者的长度也可以不一致。为了提高抗拉强度,优选角焊部220的长度Lc为角焊部220的全长Lb的一半(Lb×0.5)以上。另外,进一步优选角焊部220的长度Lc与角焊部220的全长Lb一致。
图13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形成弯曲的增强焊道,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和增强焊道进行了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图13是从上侧俯视焊接接头时的图。如图13所示,在从上侧俯视上侧钢板10a的进行焊接的那侧的端部时该端部成为曲线的情况下,优选形成沿着上侧钢板10a的进行焊接的那侧的端部弯曲等的增强焊道230。另外,关于增强焊道230的长度La和角焊部220的全长Lb的关系、角焊部的长度Lc和角焊部的全长Lb的关系,可与使用图12进行了说明的情形同样。
图14表示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形成增强焊道,并对上侧钢板、下侧钢板、和增强焊道进行了不连续性角焊的焊接接头的一例的平面图。如图14所示,角焊部220也可以是不连续的。另外,为了提高抗拉强度,优选:增强焊道30、上侧钢板10a、下侧钢板10b之间的角焊部220的长度(Lc1+Lc2)为角焊部220的全长(Lb1+Lb2)的一半[(Lb1+Lb2)×0.5]以上。另外,进一步优选:角焊部的长度(Lc1+Lc2)与角焊部220的全长(Lb1+Lb2)一致。再者,不连续的角焊部220的数量并不特别限定。(增强焊道的成分组成等)
增强焊道的成分组成并不特别限定,可为各种成分组成的焊缝金属。但是,从焊接作业效率出发,优选:使用与在角焊部的形成中使用的焊丝相同的焊丝来形成增强焊道,优选使焊缝金属的成分组成与角焊部的成分组成同等。
再者,作为与将增强焊道作为本发明的增强部使用的例子在外观上相似的形态,有进行多次焊接的、所谓的多重堆焊。这如果应用于本发明,则是在将上侧钢板和下侧钢板进行搭接角焊之后,在其上形成增强焊道的形态。
但是,就这样的多重堆焊而言,上侧钢板与下侧钢板的搭接角焊,没有以焊缝金属覆盖增强部的端部的方式进行,因此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不同。另外,在该实施方式中,在搭接角焊部上形成增强焊道时,搭接角焊部的马氏体组织被部分性地回火,产生软化区域,因此搭接角焊部的焊缝金属变得容易断裂。即,不能够得到本发明的效果。
作为增强部的其他的实施方式,除了上面所说明的实施方式以外,增强部也可以通过对钢板进行加工来设置。例如,也可以进行冲压成形以使得钢板表面的端部成为凸状,并将成为了凸状的端部作为增强部使用。
接着,对在本发明的焊接法和本发明的接头中使用的钢板进行说明。
在本发明的焊接法和本发明的接头中,上侧钢板使用抗拉强度为780MPa以上的钢板(高强度钢板)。原因是:在上侧钢板使用高强度钢板而进行角焊所得到的焊接接头中,有时在施加了过度的拉伸负荷时,没有在母材处破坏而在焊缝金属处断裂,需要提高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下侧钢板,其成分组成等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与上侧钢板同样的高强度钢板。
上侧钢板和下侧钢板的板厚并不特别限定,可设为0.5~3.0mm。另外,上侧钢板和下侧钢板的总体的板厚也并不特别限定,可设为1.0~6.0mm。另外,上侧钢板和下侧钢板,也可以是在两面或一面形成了镀层等表面处理皮膜的钢板。在起因于镀层而产生气孔缺陷的情况下,也可以在板间空出间隙来进行焊接。
钢板只要至少一部具有板状部、且具有该板状部被相互重叠的部分即可,即使整体不为板也可以。另外,钢板不限于由各自分开的钢板构成,也可以是重叠了下述成形物的,所述成形物是将1张钢板成形为管状等规定的形状而成的。
接着,对本发明的焊接法的流程进行说明。
首先,在本发明的焊接法中,准备如上述那样的上侧钢板和下侧钢板。例如,准备两张板厚1.6mm的抗拉强度1180MPa的无镀层钢板。接着,准备与对增强件、上侧钢板、下侧钢板之间进行角焊而形成的角焊部相应的形状和尺寸的增强件。例如,准备板厚方向的截面形状和从上侧俯视时的形状为长方形、宽度W为20mm、厚度ta为1.6mm的增强件。
在形成角焊增强件而成的增强部的情况下,在上侧钢板上重叠增强件,并对上侧钢板的表面与增强件的一个端部之间进行角焊。例如,进行角焊以使角焊部的高度td成为与增强件相同的高度即1.6mm。接着,对增强件的另一端部、上侧钢板的端部和下侧钢板的表面之间进行角焊以使得成为上述的增强件与角焊部的关系。例如,进行角焊以使得角焊部的高度tc为将上侧钢板的板厚tb和增强件的板厚ta相加所得到的3.2mm,且角焊部的长度Lc与增强件的长度La和角焊部的全长Lb一致。
再者,也可以对增强件的另一端部、上侧钢板的端部和下侧钢板的表面之间进行角焊以使得成为上述的增强件与角焊部的关系,其后,对上侧钢板的表面与增强件的一个端部之间进行角焊。
在形成增强件在重叠面接合的增强部的情况下,在上侧钢板上重叠增强件,并对上侧钢板与增强件的重叠面进行接合。接合并不特别限定,可以采用点焊、缝焊之类的电阻焊进行,也可以采用电阻焊以外的焊接、例如激光焊来进行,也可以将粘接剂填充到重叠面进行粘接来进行。各接合方法的条件遵从常规方法即可,并不特别限定。
例如,在采用该点焊进行接合的情况下,在上侧钢板上重叠增强件,以1.5~6.0kN的加压压力按压由铜合金等制成的圆顶半径型的顶端直径6~8mm的电极,以使得从两侧夹住两张金属板,并且以5~50周期(电源频率50Hz)、4~15kA进行通电,形成熔融金属,冷却从而使其凝固,形成直径5mm程度的焊接部。该情况下,焊接部的宽度和长度变为同等。
接着,对增强件的端部与下侧钢板的表面之间,包括上侧钢板的端部在内进行角焊,以使得成为上述的增强件与角焊部的关系。例如,进行角焊以使得角焊部的高度tc为将上侧钢板的板厚tb和增强件的板厚ta相加所得到的3.2mm,且角焊部的长度Lc与增强件的长度La和角焊部的全长Lb一致。
在利用增强焊道来形成增强部的情况下,增强焊道需要先于角焊部的形成而形成。由此,如图11(b)所示,角焊部220的一个趾部250位于增强焊道230的表面上。
接着,对增强焊道的表面、上侧钢板的端部和下侧钢板的表面之间进行角焊,以使得成为上述的增强焊道与角焊部的关系。例如,进行角焊以使得角焊部的高度tc为将上侧钢板的板厚tb和增强焊道的厚度ta相加所得到的3.2mm,且角焊部的长度Lc与增强焊道的长度La和角焊部的全长Lb一致。
角焊中的电弧焊接的条件遵从常规方法即可,并不特别限定。例如,作为保护气体,除了可以使用100%CO2气体以外,还可以使用Ar气体与3~20%CO2气体的混合气体等,作为焊接电流和电压,设定不出现咬边的值即可。
使用的焊丝并不特别限定,可以使用高强度钢板用焊丝,但如果采用具有焊缝金属的维氏硬度HV变得低于500的组成的焊丝,则能够抑制延迟破坏,故优选。
本发明的搭接角焊接头的抗拉强度提高可以认为原因是:由于从角焊部的根部到角焊部的表面的距离、即焊缝厚度变长,集中于根部的应力分散的缘故。
焊缝厚度DT如图15(a)、(b)所示那样定义为从根部到角焊表面的最短距离。(a)表示角焊部的焊道被形成为凸型的情况的例子,(b)表示焊道被形成为凹型的情况的例子。
如图15(c)所示,在上板和下板之间有间隙的情况下,将从上板侧的根部到角焊表面的最短距离和从下板侧的根部到角焊表面的最短距离中的短的那个距离作为焊缝厚度。
根据本发明人的研究,可知:在将角焊部的焊缝厚度记为DT(mm)、角焊部的平均硬度记为HF(HV)、上侧钢板的板厚记为D1(mm)、上侧钢板的角焊部的HAZ软化部的硬度和上侧钢板的母材硬度之中的小的硬度记为HS(HV)时,如果(DT×HF)/(D1×HS)变为1.20以上、优选变为1.50,则抗拉强度更加提高。硬度在此是维氏硬度。
另外,在将下侧钢板的熔融宽度记为Lb(mm)时,如果满足(Lb×HF)/(D1×HS)≥1.70,则抗拉强度提高,故更优选。
角焊部的平均硬度,是指将图2中用B表示的区域的焊缝金属的维氏硬度进行平均而得到的值。如果是焊缝金属内部,则测定位置、测定数量可以任意地决定。
为了更有效地提高焊接接头的抗拉强度,适当调整焊接条件以使得满足上述的关系即可。
实施例
[实施例1]
接着,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但实施例中的条件是为了确认本发明的实施可能性和效果而采用的一条件例,本发明并不被该一条件例限定。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并达到本发明的目的,本发明就可以采用各种的条件。
准备了表1所示的长度100mm、宽度25mm的钢板。另外,对抗拉强度1180MPa的钢板进行加工,制作出如图3(a)和图4所示那样的长方体形状的增强件。表2中示出增强件的尺寸。在图3(a)中,增强件的右侧端与上侧钢板10a的右侧端对齐。
表1
钢板No. 板厚(mm) 抗拉强度(MPa)
S1 1.6 1180
S2 1.6 590
S3 1.6 780
表2
Figure BDA0001595956760000201
以表3所示的钢板的组合,将钢板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以搭接量X20mm重叠,进而将一部分除外来重叠增强件,使用表3所示的焊丝进行角焊,制作出试样。表3示出角焊部的高度和长度。表3中的式1,表示将焊接部的焊缝厚度记为DT(mm)、焊接部的平均硬度记为HF(HV)、上侧钢板的板厚记为D1(mm)、上侧钢板的焊接部的HAZ软化部的硬度和上侧钢板的母材的硬度之中的小的硬度记为HS(HV)时的(DT×HF)/(D1×HS)的值(以下,在[实施例2]、[实施例3]、[比较例]中相同)。
另外,表4示出角焊的焊接条件。
Figure BDA0001595956760000211
表4
焊接方式 消耗式电极焊接
保护气体 100%CO<sub>2</sub>
保护气体流量 15L/分
焊接速度 60cm/分
焊接电流 115A
焊接电压 24.5V
而且,把持制作出的试样的两端部分来进行了拉伸试验。拉伸试验以10mm/分的拉伸速度实施。表5示出抗拉强度和断裂部位。
表5
试验No. 抗拉强度(kN) 断裂部位 区分
1 47 热影响区 发明例
2 47 热影响区 发明例
3 31 热影响区 发明例
4 32 热影响区 发明例
5 46 热影响区 发明例
6 24 母材 比较例
7 31 热影响区 发明例
8 40 热影响区 发明例
9 34 热影响区 发明例
10 18 焊缝金属 比较例
11 19 焊缝金属 比较例
试验No.1~5、和7~9由于使用增强件来进行了角焊,因此抗拉强度高,断裂部位为热影响区。
试验No.6,没有使用增强件而进行了角焊,但由于母材强度低,因此断裂部位为母材。
试验No.10,由于没有使用增强件而进行了角焊,因此抗拉强度低,断裂部位为焊缝金属。
试验No.11,由于以增强件未接合于上侧钢板的状态进行了角焊,因此没有得到增强件的效果,抗拉强度低,断裂部位为焊缝金属。
[实施例2]
准备了表6所示的长度100mm、宽度25mm的钢板。另外,对抗拉强度1180MPa的钢板进行加工从而制作出如图3(a)和图4所示那样的长方体形状的增强件。表7示出增强件的尺寸。在图3(a)中,增强件的右侧端与上侧钢板10a的右侧端对齐。
表6
钢板No. 板厚(mm) 抗拉强度(MPa)
S21 1.6 1180
S22 1.6 780
表7
Figure BDA0001595956760000231
以表8所示的增强件与上侧钢板的组合,将一部分除外来进行重叠,在增强件的大致中心进行1个部位的点焊来进行了接合。以使得熔核径(接合部的长度以及宽度)成为6mm的方式进行。
其后,以成为表8所示的组合的方式,在将上侧钢板和增强件接合而成的结构物上重叠下侧钢板,进行角焊,来制作出试样。那时,将上侧钢板和下侧钢板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以搭接量X20mm进行了重叠。表8示出角焊部的高度和长度、增强件右侧的焊接部长度、增强件的未熔融宽度、接合部的长度和宽度。另外,表9示出角焊的焊接条件。
Figure BDA0001595956760000241
表9
焊接方式 消耗式电极焊接
焊丝 780MPa级用(YM80C)Ф0.9mm
保护气体 100%CO<sub>2</sub>
保护气体流量 15L/分
焊接速度 60cm/分
焊接电流 115A
焊接电压 24.5V
而且,把持制作出的试样的两端部分来进行了拉伸试验。拉伸试验以10mm/分的拉伸速度实施。表10示出抗拉强度和断裂部位。
表10
试验No. 抗拉强度(kN) 断裂部位 区分
21 47 热影响区 发明例
22 46 热影响区 发明例
23 30 热影响区 发明例
24 30 热影响区 发明例
25 42 热影响区 发明例
使用增强件来进行角焊的结果,与实施例1同样地,抗拉强度高,断裂部位为热影响区。
[实施例3]
准备了表11所示的长度100mm、宽度25mm的钢板。
表11
钢板No. 板厚(mm) 抗拉强度(MPa)
S31 1.6 1180
S32 1.6 780
在上侧钢板的上侧表面形成了如图11(a)和图12所示那样的形状的增强焊道。另外,增强焊道的趾部40,如图11(a)所示,与上侧钢板10a的端部对齐。表12示出增强焊道的高度、宽度和长度。
表12
Figure BDA0001595956760000261
其后,以成为表13所示的组合的方式,在通过在上侧钢板上形成增强焊道而得到的结构物上重叠下侧钢板,进行角焊,从而制作出试样。那时,将上侧钢板和下侧钢板的长度方向的端部以搭接量X20mm进行了重叠。表13示出角焊部的高度和长度。另外,表14示出增强焊道和角焊的焊接条件。
Figure BDA0001595956760000271
表14
焊接方式 消耗式电极焊接
焊丝 780MPa级用(YM80C)Ф0.9mm
保护气体 100%CO<sub>2</sub>
保护气体流量 15L/分
焊接速度 60cm/分
焊接电流 115A
焊接电压 24.5V
而且,把持制作出的试样的两端部分来进行了拉伸试验。拉伸试验以10mm/分的拉伸速度实施。表15示出抗拉强度和断裂部位。
表15
试验No. 抗拉强度(kN) 断裂部位 区分
31 47 热影响区 发明例
32 44 热影响区 发明例
33 32 热影响区 发明例
34 30 热影响区 发明例
35 42 热影响区 发明例
形成增强焊道,并进行角焊的结果,与实施例1、实施例2同样地,抗拉强度高,断裂部位为热影响区。
[比较例]
准备了表16所示的长度100mm、宽度25mm的钢板。
表16
钢板No. 板厚(mm) 抗拉强度(MPa)
S41 1.6 1180
S42 1.6 780
如图16所示,进行如下多重堆焊:对上侧钢板和下侧钢板进行角焊,形成主焊接部,进而在通过角焊而形成的焊道之上形成增强焊道,来制成了试样。上侧钢板和下侧钢板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搭接量X设为20mm。表17示出焊接部的高度和长度。另外,表18示出增强焊道和角焊的焊接条件。
Figure BDA0001595956760000301
表18
焊接方式 消耗式电极焊接
焊丝 780MPa级用(YM80C)Ф0.9mm
保护气体 100%CO<sub>2</sub>
保护气体流量 15L/分
焊接速度 60cm/分
焊接电流 115A
焊接电压 24.5V
而且,把持制作出的试样的两端部分来进行了拉伸试验。拉伸试验以10mm/分的拉伸速度实施。表19示出抗拉强度和断裂部位。
表19
试验No. 抗拉强度(kN) 断裂部位 区分
41 20 焊缝金属 比较例
42 18 焊缝金属 比较例
43 23 焊缝金属 比较例
44 15 焊缝金属 比较例
进行基于多重堆焊的角焊的结果,没有得到抗拉强度提高的效果,断裂部位为焊缝金属。可以认为这是因为:通过多重堆焊,按图16所示的那样,焊缝厚度DT没有变大,另外,在形成增强焊道时,主焊接部被部分性地回火,因此在主焊接部产生了软化区域。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在高强度钢板的表面上设置增强部来进行了角焊,因此不使焊接接头的焊接变形增加而能够避免向根部的应力集中,能够使抗拉强度提高。因此,本发明在产业上的可利用性高。
附图标记说明
1a、1b 钢板(母材)
2 焊道(角焊部)
10a 上侧钢板
10b 下侧钢板
20 焊道(角焊部)
30 增强件
40 焊道(角焊部)
120 焊道(角焊部)
130 增强件
140 焊道(角焊部)
220 角焊道(角焊部)
230 增强焊道
240 增强焊道的趾部
250 角焊道的趾部
310 主焊接部(角焊部)
320 增强焊道
ta 增强部的厚度
ta’ 增强焊道的最大高
tb 上侧钢板的板厚
tc 角焊部的高度
td 角焊部的高度
La 增强部的长度
Lb、Lb1、Lb2 角焊部的全长
Lc、Lc1、Lc2 增强部的角焊部的长度
Ld、Ld1、Ld2 焊接部的长度
W 增强部的宽度
W’ 增强焊道的最大宽度
Wa、Wa1、Wa2 接合部的宽度
Wb 增强部的未熔融宽度
X 最大搭接量
DT 焊缝厚度

Claims (14)

1.一种角焊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将第1钢板与第2钢板的预定焊接部位重叠并进行角焊的方法,
所述第1钢板的抗拉强度为780MPa以上,
所述方法包括以下工序:
配置被接合于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的增强部的工序,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是指和在将所述第1钢板和第2钢板重叠时与第2钢板接触的面相反侧的面;和
进行角焊来形成角焊部,以覆盖所述增强部的端部、所述第1钢板的端部和所述第2钢板的表面的方式设置所述角焊部的焊缝金属的工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角焊方法,其特征在于,将通过所述角焊而形成的角焊部的焊缝厚度记为DT、所述角焊部的平均硬度记为HF、所述第1钢板的板厚记为D1、第1钢板的角焊部的HAZ软化部的硬度和第1钢板的母材硬度之中的小的硬度记为HS时,(DT×HF)/(D1×HS)为1.50以上,其中,DT和D1的单位为mm,HF和HS的单位为HV。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角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部为增强件。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角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端部被角焊于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是指和在将第1钢板和第2钢板重叠时接触的面相反侧的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角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在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在所述增强件和第1钢板的重叠面接合,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是指和在将第1钢板和第2钢板重叠时接触的面相反侧的面。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角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部是在所述第1钢板的和与第2钢板重叠的面相反侧的表面形成的焊道。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角焊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部是对所述第1钢板进行加工而形成的。
8.一种角焊接头,其特征在于,是将第1钢板和第2钢板角焊而成的焊接接头,
所述第1钢板的抗拉强度为780MPa以上,
该角焊接头具备被接合于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的增强部,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是指和在将所述第1钢板和第2钢板重叠时与第2钢板接触的面相反侧的面,
具有覆盖所述第1钢板的端部、所述第2钢板的表面、以及所述增强部的端部的角焊部。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角焊接头,其特征在于,将所述角焊部的焊缝厚度记为DT、角焊部的平均硬度记为HF、所述第1钢板的板厚记为D1、第1钢板的角焊部的HAZ软化部的硬度和第1钢板的母材硬度之中的小的硬度记为HS时,(DT×HF)/(D1×HS)为1.50以上,其中,DT和D1的单位为mm,HF和HS的单位为HV。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角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部为增强件。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角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的端部被角焊于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是指和在将所述第1钢板和第2钢板重叠时与第2钢板接触的面相反侧的面。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角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件是在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在所述增强件和第1钢板的重叠面接合了的增强件,所述第1钢板的表面是指和在将所述第1钢板和第2钢板重叠时与第2钢板接触的面相反侧的面。
13.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角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部是在所述第1钢板的和与第2钢板重叠的面相反侧的表面形成的焊道。
14.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角焊接头,其特征在于,所述增强部是对所述第1钢板进行加工而形成的。
CN201680053122.4A 2015-09-14 2016-09-14 角焊方法和角焊接头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13652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80515 2015-09-14
JP2015-180524 2015-09-14
JP2015-180515 2015-09-14
JP2015180579 2015-09-14
JP2015-180579 2015-09-14
JP2015180524 2015-09-14
PCT/JP2016/077178 WO2017047665A1 (ja) 2015-09-14 2016-09-14 隅肉溶接方法及び隅肉溶接継手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6528A CN108136528A (zh) 2018-06-08
CN108136528B true CN108136528B (zh) 2020-09-29

Family

ID=5828889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53122.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8136528B (zh) 2015-09-14 2016-09-14 角焊方法和角焊接头

Country Status (11)

Country Link
US (1) US11065705B2 (zh)
EP (1) EP3351333A4 (zh)
JP (1) JP6103166B1 (zh)
KR (1) KR101984442B1 (zh)
CN (1) CN108136528B (zh)
BR (1) BR112018003942A2 (zh)
CA (1) CA2998328C (zh)
MX (1) MX2018002980A (zh)
RU (1) RU2695843C1 (zh)
TW (1) TWI599433B (zh)
WO (1) WO2017047665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07179B2 (en) * 2017-02-17 2020-10-20 General Electric Company Method of build-up welding
CN109596425A (zh) * 2019-01-09 2019-04-09 江西江铃集团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搭接接头力学性能评价方法
CN114423558B (zh) * 2019-10-04 2024-03-01 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焊接接头及汽车部件
WO2021131561A1 (ja) * 2019-12-25 2021-07-01 日本軽金属株式会社 接合方法
RU2766615C1 (ru) * 2021-07-08 2022-03-15 Акционерное общество "Пермский завод "Машиностроитель" Способ электронно-лучевой сварки тонкостенных трубчатых деталей
WO2023157424A1 (ja) * 2022-02-17 2023-08-24 日本製鉄株式会社 重ね溶接継手、自動車用骨格部材、及び重ね溶接継手の製造方法
CN114808837A (zh) * 2022-04-14 2022-07-29 中国港湾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用于管板结合桩码头施工的加长板桩结构和板桩加长方法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8036A (ja) * 1984-07-30 1986-02-24 ナショナル住宅産業株式会社 サブフレ−ムの接合構造
US6359260B1 (en) * 2000-08-30 2002-03-19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Method of welding panels together
JP2005103622A (ja) * 2003-10-01 2005-04-21 Nippon Steel Corp 破壊形態に優れるアーク溶接重ね継手構造物及びその溶接方法
JP2005169450A (ja) * 2003-12-11 2005-06-30 Nissan Motor Co Ltd 重ね溶接継手および溶接方法
JP3813031B2 (ja) * 1999-03-11 2006-08-2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溶接継手構造材
JP2007260707A (ja) * 2006-03-28 2007-10-11 Ulvac Materials Inc 金属部品及び金属部品の製造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2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274631A (en) * 1941-01-04 1942-02-24 Northrop Aircraft Inc Welding torch
US2527479A (en) * 1946-10-18 1950-10-24 Preston M Hall Method and means for forming joints
US2914846A (en) * 1953-12-09 1959-12-01 Baldus Rudolf Method of producing nondistortable linings of noncorrosive, metallic materials for containers of any kind
US2963129A (en) * 1954-12-09 1960-12-06 Babcock & Wilcox Co Dissimilar metal welded joint with protective overlay
US3464802A (en) * 1969-01-22 1969-09-02 Nooter Corp Joint for joining clad materials
DE2010785B2 (de) * 1969-03-07 1972-01-05 Mitsubishi Jukogyo K K , Tokio Mit tantal oder einer tantallegierung mindestens teilweise plattiertes werkstueck aus kohlenstoffstahl
US4068964A (en) * 1977-02-09 1978-01-17 Stoker Robert J End plate connection unit for beams
JPS5915014B2 (ja) 1978-08-04 1984-04-07 大成包材株式会社 炭酸ガスを発生すると共に酸素吸収能力の高い脱酸素パック
US4459062A (en) * 1981-09-11 1984-07-10 Monsanto Company Clad metal joint closure
SU1507548A1 (ru) * 1984-10-07 1989-09-15 Всесоюзный научно-исследовательский, проектно-конструкторский и технологический институт электросварочного оборудования Способ электродуговой точечной сварки плав щимс электродом
US5305946A (en) * 1992-11-05 1994-04-26 Nooter Corporation Welding process for clad metals
DE4240822C1 (de) * 1992-12-04 1994-04-28 Daimler Benz Ag Schweißverbindung zwischen einem Stahlblech-Bauteil und einem Aluminiumblech-Bauteil sowie Abdeckteil
US6479168B2 (en) * 2001-04-03 2002-11-12 The Regents Of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Alloy based laser welding
TW200626279A (en) * 2006-03-24 2006-08-01 Pei-Fang Chen Method for welding stainless tubing
JP5427434B2 (ja) * 2009-02-26 2014-02-26 日東電工株式会社 シート接続体の製造方法
KR101455953B1 (ko) * 2011-03-07 2014-10-28 가부시키가이샤 고베 세이코쇼 이종 금속 접합 방법
DE102011086463C5 (de) * 2011-11-16 2021-11-18 Purem GmbH Entkoppelelement für eine Abgasanlage
JP2013139047A (ja) 2012-01-05 2013-07-18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鋼材の溶接接合部
JP5522317B2 (ja) 2012-04-17 2014-06-18 新日鐵住金株式会社 隅肉アーク溶接継手及びその形成方法
JP5934890B2 (ja) * 2012-10-01 2016-06-15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アーク溶接制御方法
JP5689492B2 (ja) * 2013-03-19 2015-03-25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異材接合用溶加材及び異材溶接構造体の製造方法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138036A (ja) * 1984-07-30 1986-02-24 ナショナル住宅産業株式会社 サブフレ−ムの接合構造
JP3813031B2 (ja) * 1999-03-11 2006-08-23 株式会社神戸製鋼所 溶接継手構造材
US6359260B1 (en) * 2000-08-30 2002-03-19 Daimlerchrysler Corporation Method of welding panels together
JP2005103622A (ja) * 2003-10-01 2005-04-21 Nippon Steel Corp 破壊形態に優れるアーク溶接重ね継手構造物及びその溶接方法
JP2005169450A (ja) * 2003-12-11 2005-06-30 Nissan Motor Co Ltd 重ね溶接継手および溶接方法
JP2007260707A (ja) * 2006-03-28 2007-10-11 Ulvac Materials Inc 金属部品及び金属部品の製造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03166B1 (ja) 2017-03-29
EP3351333A1 (en) 2018-07-25
WO2017047665A1 (ja) 2017-03-23
KR20180031048A (ko) 2018-03-27
TW201713439A (zh) 2017-04-16
TWI599433B (zh) 2017-09-21
KR101984442B1 (ko) 2019-09-03
JPWO2017047665A1 (ja) 2017-09-21
CA2998328C (en) 2020-06-30
CA2998328A1 (en) 2017-03-23
BR112018003942A2 (pt) 2018-09-25
EP3351333A4 (en) 2019-05-22
MX2018002980A (es) 2018-05-28
CN108136528A (zh) 2018-06-08
US20180257160A1 (en) 2018-09-13
US11065705B2 (en) 2021-07-20
RU2695843C1 (ru) 2019-07-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6528B (zh) 角焊方法和角焊接头
KR101598318B1 (ko) 필릿 아크 용접 조인트 및 그 형성 방법
KR101826491B1 (ko) 필릿 용접 조인트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0556285B2 (en) Metal joined body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for metal joined body
EP2926939B1 (en) Method for forming fillet arc welding joint and fillet arc welding joint
JP7181016B2 (ja) 接合構造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EP3067147A1 (en) Method of welding metal-based non weldable directly to each other materials, using a spacer
WO2017047752A1 (ja) 鋼板の重ね溶接方法及び重ね溶接継手
JP6203647B2 (ja) 高強度鋼板のレーザ溶接継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185930B2 (ja) 異材接合体
MY185318A (en) Arc spot welded joint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CN102500887A (zh) 一种铁路运输车辆排管焊接方法
JP2007283313A (ja) 異材接合体
KR102604218B1 (ko) 조인트 구조, 자동차 부품 및 조인트 구조의 제조 방법
JP5900189B2 (ja) 鋼材の溶接接合部および溶接接合部の形成方法
CN114007795A (zh) 异种金属接合体的制造方法和异种金属接合体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CB02 Change of applicant information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Applicant after: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IPPON STEEL & SUMITOMO METAL Corp.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