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134759B - 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134759B
CN108134759B CN201711419394.4A CN201711419394A CN108134759B CN 108134759 B CN108134759 B CN 108134759B CN 201711419394 A CN201711419394 A CN 201711419394A CN 108134759 B CN108134759 B CN 10813475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ymbol
ofdma
users
signal
cdm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141939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134759A (zh
Inventor
程崇虎
夏巍
胡洁
陆怡琪
杨洁
熊健
桂冠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Original Assignee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filed Critical Nanjing University of Post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Priority to CN201711419394.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134759B/zh
Publication of CN1081347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475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13475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13475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7/00Modulated-carrier systems
    • H04L27/26Systems using multi-frequency codes
    • H04L27/2601Multicarrier modulation systems
    • H04L27/2602Signal structur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50Circuits using different frequencies for the two directions of communication
    • H04B1/52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 H04B1/525Hybrid arrangements, i.e. arrangements for transition from single-path two-direction transmission to single-direction transmission on each of two paths or vice versa with means for reducing leakage of transmitter signal into the recei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82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for resource allocation, admission control or handover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5/00Baseband systems
    • H04L25/02Details ; arrangements for supplying electrical power along data transmission lines
    • H04L25/03Shaping networks in transmitter or receiver, e.g. adaptive shaping networks
    • H04L25/03006Arrangements for removing intersymbol interference
    • H04L25/03821Inter-carrier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ICI]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考虑带有N个用户的OFDMA正交集***为第一组用户,同时使用MC‑CDMA***作为第二组来容纳额外的M个用户。在这个使用N+M多用户多址接入方案中,第一组的N个用户相互之间不干扰,第二组M个用户亦然,但两组用户间相互干扰。最终通过串行干扰消除的迭代判决来检测传输的符号。本发明实施提供的方案既可以实现信道过载以缓解频谱资源不足,同时创造性地解决单一OFDMA***容纳用户数不足的问题。基于这种方案,NOMA成为正交多址的一种技术扩展而不是一种完全对立的技术。

Description

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信技术领域,特别是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背景技术
近年来,非正交多址接入(NOMA)如今成为未来5G蜂窝网络物理层的一个研究热点,尤其是机器类通信(MTC)。这种多址技术的兴起源于多用户信息论的一个现有结论,即正交多址接入技术通常来说并非是最优的,而叠加编码结合串行干扰消除(SIC)为多址接入提供了一个最优解。
从历史上看,时分多址(TDMA)和频分多址(FDMA)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有着各种形式的应用。数字蜂窝网络里第二代移动蜂窝网络的两大标准是全球移动通信标准(GSM)和IS-95标准。其中第一个基于TDMA技术,第二个基于码分多址(CDMA)技术。对于3G网络,CDMA技术占据主要地位,宽带CDMA(WCDMA)成为标准。所有这些网络都是基于单载波传输的。4G网络是基于正交频分复用(OFDM)的多载波传输技术,OFDM技术此前用于地面数字视频广播(DVB-T),WiFi和WiMAX。在多址接入方面,WiFi继续使用TDMA,但WiMAX采用正交频分多址接入(OFDMA),它将OFDM的频域进行资源分配。而3GPP长期演进(LTE)和LTE-Advanced标准,他们在下行链路上使用OFDMA,在上行链路使用单载波频分多址(SC-FDMA)以降低传输信号的峰值平均功率比(PAPR)。
这些多址技术都是正交的,在理想情况下可以确保用户之间不存在干扰。TDMA在同一时间只有一个用户使用,传统的FDMA在给定的一个频率上只有一个用户使用。CDMA的正交性由沃什尔-哈达理信号扩展序列来保证。虽然在OFDMA中单个用户信号在频率上重叠,但由于载波间隔为1/T,其中T是符号周期,以此来实现正交。当然,所提及的这些技术中,上行链路的正交性要求不同用户信号之间完美同步。
直到多用户信息理论的诞生,不同用户信号的正交性一直被认为是最理想的性质。但对信道容量进行分析,发现对于开辟未来网络新视角和新研究方向,正交多址并不总是最优的。现有技术中存在在频谱资源紧缺的情况下的多用户传输问题、频谱资源不足,单一OFDMA***容纳用户数不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而提供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提高频谱的利用率。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根据本发明提出的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设有N+M个用户,将带有N个用户的OFDMA正交集***作为第一组OFDMA信号集,第一组OFDMA信号集输出的是N维的QAM符号向量{an,n=1,2,3.......N},其中,符号an代表分配给第n个用户的OFDMA符号;
使用MC-CDMA信号集作为第二组来容纳M个用户,MC-CDMA信号集是一个m维符号向量{bm,m=1,2,3.......M},其中符号bm代表分配给第m个MC-CDMA用户的符号,将MC-CDMA符号向量扩展到N个载波上,得出一个与OFDMA符号向量相加的N维向量,即发射信号xn为: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21
其中信号扩展wm,n=(wm,1,wm,2........wm,N)为Walsh-Hadamard序列;OFDMA信号集与MC-CDMA信号集内采用正交多址技术传输,OFDMA信号集与MC-CDMA信号集间采用非正交多址技术传输;
步骤二、通过串行干扰消除的迭代判决来检测OFDMA信号与MC-CDMA信号的符号;具体如下:
接收的信号为rn,rn=Xn+un,un是附加噪声,rn通过N点DFT转换到频域并通过阈值检测器对OFDMA符号即an符号值进行第一次迭代判决,得到符号判决值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22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23
为an符号判决值;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24
减去DFT算子基础上的判决将输出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25
yn通过一个Walsh-Hadamard解扩器并用阈值检测器对MC-CDMA信号集m维符号向量{bm,m=1,2,3.......M}做出第一次迭代判决;bm判决结果为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26
是Walsh-Hadamard序列,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27
是bm符号判决值,{rn,n=1,2,3.......N}减去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28
的结果通过阈值检测器对an进行第二次符号值判决获得第二次an的符号判决值;最后,rn减去第二次an的符号判决值,所获得的信号是Walsh-Hadamard序列并且继续通过阈值检测器对bm进行第二次符号值判决,获得第二次bm的符号判决值。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进一步优化方案,步骤一中,第一组OFDMA信号集有N个载波,且设每个载波分配给单独的用户,在每个OFDM符号中给每一个用户提供一个QAM符号。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进一步优化方案,步骤一中,带有N个用户的OFDMA信号集的多址信道的带宽为N·W赫兹,如果OFDMA信号集的信号单独传输时W表示传输单个用户的信号所需的带宽。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进一步优化方案,限制MC-CDMA用户数量小于等于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31
作为本发明所述的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进一步优化方案,采用Walsh-Hadamard扩展将MC-CDMA符号向量扩展到N个载波上。
本发明采用以上技术方案与现有技术相比,具有以下技术效果:
本发明能够提高频谱利用率,实现信道过载以缓解频谱资源不足,同时解决单一OFDMA***容纳用户数不足的问题;NOMA成为正交多址的一种技术扩展而不是一种完全对立的技术,在增加用户数量的同时提高了频谱利用率。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基于TDMA/OCDMA的方案。
图2是本发明设计的结合OFDMA/MC-CDMA的方案。
图3是结合OFDMA/MC-CDMA方案的NOMA发射机的框图。
图4是结合OFDMA/MC-CDMA方案的NOMA接收机的框图。
图5是发明方案设计简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描述。
本发明为了提高频谱的利用率,采用了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案。为描述NOMA基本原理,我们重点讨论蜂窝网络里两用户的上行信道。我们假设用户1具有较强的信号功率P1,用户2具有较弱的信号功率P2。在这些条件中,接收机可以检测到用户1的信号受到用户2的干扰,从接收到的信号中减去用户1的信号即可得到无干扰用户2的信号。假设信道是归一化带宽W=1Hz的加性高斯白噪声信道,用户1容量R1以Hz为单位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32
其中N0是噪声谱密度(单位带宽W=1Hz时的噪声功率)。检测到用户1发送的信号之后,接收机可以在接收到的信号中减去该信号来获得无干扰的用户2信号。用户2容量R2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41
因此,两个用户总容量为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42
上式可以简写成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43
P=P1+P2为总功率,这表明多用户信道的容量与具有相同总功率的单用户信道的容量相同。
实际情况是同于正交波形的多址接入(OWMA)。不失一般性,考虑用户2使用OFDMA方案。再次,P1代表用户1信号功率,P2代表用户2信号的功率,P=P1+P2是总功率。我们规定P1=αP和P2=(1-α)P,0≤α≤1。信号功率均匀地分布在OFDMA信号的N个载波上,两个用户的带宽分配与信号功率分配比例相同。换句言之,我们W1=αW和W2=(1-α)W,带宽W1分配给用户1和W2分配给用户2。给出了两个用户的容量等式如下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44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45
总容量R=R1+R2与方程(4)给出的NOMA容量相同。总之,当用户信号没有相对衰减,NOMA和OMA均能获得单用户信道容量,和两个多址技术在容量方面没有差异。
当一个用户信号与另一个信号相比受到不同的衰减时,会出现两种多址技术之间的差异。假设用户2信号衰减6dB,而用户1信号没有衰减。在这种情况下,OFDMA容量变为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46
NOMA容量为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51
对比这个两个容量,假设α=0.8,P/No=15,因此单用户信道是4bit/hz,此时(7)式将为ROFDMA=3.65,(8)式是RNOMA=3.78,对比这两个容量我们可以看到在特定例子中NOMA将两用户信道容量提高了3.5%,进一步比较,结果表明参数α降低且用户2信号衰减进一步增加时,NOMA的优势尤为明显。但NOMA容量的增加也不完全是无偿的。由于用户信号相互干扰,需要进行迭代检测干扰消除。当一个信号明显弱于另一个信号时,可以用一个小的惩罚来检测强信号,然后从接收到的信号中减去这个强信号,以检测微弱信号。接着,从接收到的信号中减去弱信号,以便对强信号的符号作出更可靠的第二次迭代决定,直至性能接近无干扰传输为止。当两个用户信号之间存在很强的不平衡时,这个过程会更好,但当两个信号具有类似的功率时,会出现收敛问题。
现阶段NOMA发展与5G蜂窝网络研究项目的出现密切相关。5G网络物理层定义的主要研究课题是大规模MIMO、波形设计和毫米波技术,而多址接入是波形设计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过去的几年中很多NOMA论文已发表,这一系列超过15年以上的论文均以NOMA为基础。这种早期的文献中并没有使用NOMA这个词,但NOMA的概念和运用这项技术的实物部分在2000年开始问世。下面是这项工作的简短总结,其基本原理是使用两套正交信号波形。我们这里重点关注结合TDMA和OCDMA的技术,在TDMA信号设置为满信号和OCDMA信号设置成部分信号。
考虑一个带有N个用户的简单TDMA***,每个用户在N个符号每帧中获得一个数据符号。多址信道的带宽为NW赫兹,如果它们单独传输时W表示传输单个用户的信号所需的带宽。因此,该方案可容纳N个用户而不受任何干扰。使用第二个信号集来容纳额外的用户(例如M个用户,M<N)。第二个信号集也是一个正交集,但这两个集合不是相互正交的。具体来说,这里使用的是第二套OCDMA信号集是长度为N的Walsh Hadamard(WH)序列。在使用N+M多用户多址接入方案中,第一组的N个用户不相互干扰,并且同样适用于第二组的m个用户,但第一组中的每个用户干扰第二组的每个用户,反之亦然。就是说,我们这里有一个两组用户相互干扰的NOMA方案,串行干扰消除的迭代检测需要用来检测传输的符号。
图1展示了NOMA的基本原理,说明M OCDMA符号叠加一起形成N TDMA的符号。在这个图的横坐标表示时间,Tc是OCDMA码片持续时间同时也是TDMA符号持续时间,T=N·Tc是OCDMA符号持续时间,这也是TDMA符号块持续时间。每个OCDMA符号传输的瞬时功率是P和每个TDMA传送的瞬时功率是N*P,因此TDMA符号和OCDMA符号能量为E=N·P·Tc=P·T.在这里设置的TDMA信号集是完整的,而OCDMA信号只使用部分。这张图片清楚地表明,只要M保持比N小,就可以对TDMA符号作出初步决定。
让我们写出发射信号的方程式。时间指数n表示描述TDMA块中符号的位置,符号an中的1≤n≤N分配给TDMA的用户#n,符号bm中的1≤m≤M分配给OCDMA用户。我们将WH序列写为信号扩展wm,n=(wm,1,wm,2........wm,N)其中m=1,2....M,使用这个符号,发送的信号可以写成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61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62
(9)式中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63
的分解用于在信号传输过程中保留符号能量。接收信号可以写成如下的形式:rn=Xn+un,un是附加噪声,n=1,2,......N.前提OCDMA M个用户的数量不是很大,(9)式中的干扰项与TDMA符号功率相比仍然很小,接收的信号样本rn送至阈值检测器,在传输符号an上作出判决,一旦在所有an符号上做出第一次迭代的判决,根据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64
从接收信号样本中减去符号估算值,每一个n和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65
都代表符号an上做的判决,回到(9)中,将yn改写成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66
假设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67
(10)可以简化成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68
接收器的第二个环节是将信号解扩,并在OCDMA符号上做出判决,信号解扩由以下形式组成: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69
第二项参数噪声项和最初的噪声具有相同的方差。OCDMA符号的第一次迭代判决将在通过阈值检测器的zk时开始。
一旦对{bm,m=1,2,3.......M}进行第一次迭代判决,再对{am,m=1,2,3.......M}进行第二次迭代判决时可以消除干扰。过程如下:对于每一个n,计算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610
其中每一个m和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611
是用来判决bm。假设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612
根据(9)式,我们得到vn=an+un。这个信号下一步将被发送到阈值检测器,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对an作出判决。第二迭代判决明显比第一次迭代判决过程更加可靠,仍然像第一次迭代判决步骤那样对{bm,m=1,2,3.......M}进行第二次迭代判决,额外的迭代在某些情况下可以进一步提高性能,但结果表明,当m较小时,两次迭代就足够了。
上述概念不只是适用于多址接入。它同样适用于单用户传输,因此使用了“信道过载”术语来描述它。其基本思想是,一旦信道使用正交信令方案(多用户信道的正交传输或多用户信道的正交多址)被完全加载,则通过将第二信号叠加到第一信号来过载。最佳的联合检测过于复杂而无法实现,接收机实际采用干扰抵消的迭代接收机。对于多址接入,最近有关NOMA的论文主要关注两个用户信号的叠加,但以上TDMA与OFDMA信号的处理实际上更深入并且是两个用户组信号的叠加。
自从OFDMA已成为4G蜂窝***的基本多址方案,同时也被3GPP应用于5G中移动宽带(EMB)服务,我们将描述一个频域NOMA方案,其中包括使用OFDMA的第一组用户和使用多载波CDMA(MC-CDMA)为第二组用户。原理与之前叙述的原理相同,如图2所示,频率维度代替了时间维度。在图中,1/N是载波间隔,OFDMA符号的功率谱密度(PSD)为N*D瓦特/赫兹,而叠加在它们上的MC-CDMA符号的功率谱密度为D瓦特/赫兹的。
进一步描述NOMA技术,考虑OFDMA***有N个载波,且不失一般性假设每个载波分配给单独的用户。这种***容纳N个用户,在每个OFDM符号中给每一个用户提供一个QAM符号。运用早期模型描述的概念,我们把承载第二组用户信息的MC-CDMA信号集叠加在这个OFDMA信号上。早期模型数学方程的概念保持不变,在范围1<=n<=N的n指定载波数量,由(9)给出的xn指出了传输在nth载波上的信号。图3展示了发射机的一个简单方框图。OFDMA用户模块输出的是一个N维的QAM符号向量{an,n=1,2,3.......N},MC-CDMA用户模块是一个m维向量符号向量{bm,m=1,2,3.......M}。Walsh-Hadamard扩展将MC-CDMA符号扩展到N个载波上,并输出一个与OFDMA符号向量相加的N维向量。由此产生的信号块传送到一个N点的DFT逆运算中,并且这个N点的DFT逆运算在连续逆DFT块之间***循环前缀(CP)。
相应的接收机的草图在图4中有展示。在去除CP后的时域里,信号通过N点DFT转换到频域。输出的运算符{rn,n=1,2....,N}直接通过阈值检测器对OFDMA符号进行第一次迭代判决。结果为第一次an的符号判决值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71
这些在减去DFT算子基础上的判决将输出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72
并且这个信号会通过一个Walsh-Hadamard解扩器。解扩器的输出将被发送给阈值检测器对MC-CDMA信号集m维符号向量{bm,m=1,2,3.......M}做出第一次迭代判决。第一次bm的判决值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81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82
是Walsh-Hadamard序列,{rn,n=1,2,3.......N}将减去这个序列输出块,由此产生的信号通过阈值检测器对{an,n=1,2....,N}进行第二次判决。最后,判决输入减去这些判决,输出的信号是Walsh-Hadamard序列并且继续通过门限判决对{bm,m=1,2,3.......M}进行第二次迭代判决。如果需要这个过程可以进行多次进一步判决,实际上预估如果M很小两次判决就足够了。
此时,在没有显着性能恶化的基础上,对于可以叠加到OFDMA信号上MC-CDMA用户信号数量的规划还是很重要的。用于信号扩展的WH序列是±1组成的二进制序列。由于信号传播中使用乘法项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83
每个MC-CDMA用户对OFDMA用户的干扰有着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84
的形式。当MC-CDMA用户数达到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85
时,峰值干扰幅度达到1且OFDMA信号眼图出现闭合。在这种情况下,即使没有噪声,OFDMA符号的第一次迭代判决也会出现错误,这意味着相应的比特差错率曲线(BER)有一个错误平层。因此,我们限制MC-CDMA用户数量为
Figure BDA0001522656230000086
尽管这不代表严格约束。事实上,中运用软判决代替硬判决的迭代接收器将有助于容纳更多的MC-CDMA用户。
在本发明中,我们已经描述了作为未来5G蜂窝***机器通信强有力的技术代表之一的NONA技术。在描述了这项技术的基本原理之后,我们指出了这一技术实际上可以追溯到2000年,而最近的学者们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个事实。这个概念出现在当时发表的一系列论文中,描述了运用了两个正交信号集和串行干扰抵消来迭代检测的多址接入。我们首先回顾了这项在第一组用户使用TDMA和在第二组用户使用OCDMA的技术。接着聚焦5G蜂窝***,由图5所示,我们描述了一种将OFDMA和MCCDMA结合的实用的Noma方案,这一方法为5G机器通信提供一个有吸引力的解决方案。在该方案中,当OFDMA占用所有信道资源,NOMA可以看作是OFDMA实现信道过载和容纳大量的用户的手段。或者,OFDMA和MC-CDMA可用来作为容纳具有不同配置方案和数据速率要求的两个用户集。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发明揭露的技术范围内,可轻易想到的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5)

1.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一、设有N+M个用户,将带有N个用户的OFDMA正交集***作为第一组OFDMA信号集,第一组OFDMA信号集输出的是N维的QAM符号向量{an,n=1,2,3.......N},其中,符号an代表分配给第n个用户的OFDMA符号;
使用MC-CDMA信号集作为第二组来容纳M个用户,MC-CDMA信号集是一个m维符号向量{bm,m=1,2,3.......M},其中符号bm代表分配给第m个MC-CDMA用户的符号,将MC-CDMA符号向量扩展到N个载波上,得出一个与OFDMA符号向量相加的N维向量,即发射信号xn为:
Figure FDA0002632512920000011
其中信号扩展wm,n=(wm,1,wm,2........wm,N)为Walsh-Hadamard序列;OFDMA信号集与MC-CDMA信号集内采用正交多址技术传输,OFDMA信号集与MC-CDMA信号集间采用非正交多址技术传输;
步骤二、通过串行干扰消除的迭代判决来检测OFDMA信号与MC-CDMA信号的符号;具体如下:
接收的信号为rn,rn=Xn+un,un是附加噪声,rn通过N点DFT转换到频域并通过阈值检测器对OFDMA符号即an符号值进行第一次迭代判决,得到符号判决值
Figure FDA0002632512920000012
Figure FDA0002632512920000013
为an符号判决值;rn减去DFT算子基础上的判决将输出
Figure FDA0002632512920000014
yn通过一个Walsh-Hadamard解扩器并用阈值检测器对MC-CDMA信号集m维符号向量{bm,m=1,2,3.......M}做出第一次迭代判决;bm判决结果为
Figure FDA0002632512920000015
是Walsh-Hadamard序列,
Figure FDA0002632512920000016
是bm符号判决值,{rn,n=1,2,3.......N}减去
Figure FDA0002632512920000017
的结果通过阈值检测器对an进行第二次符号值判决获得第二次an的符号判决值;最后,rn减去第二次an的符号判决值,所获得的信号是Walsh-Hadamard序列并且继续通过阈值检测器对bm进行第二次符号值判决,获得第二次bm的符号判决值。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第一组OFDMA信号集有N个载波,且设每个载波分配给单独的用户,在每个OFDM符号中给每一个用户提供一个QAM符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一中,带有N个用户的OFDMA信号集的多址信道的带宽为N·W赫兹,如果OFDMA信号集的信号单独传输时W表示传输单个用户的信号所需的带宽。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限制MC-CDMA用户数量小于等于
Figure FDA000263251292000002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Walsh-Hadamard扩展将MC-CDMA符号向量扩展到N个载波上。
CN201711419394.4A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Active CN10813475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19394.4A CN108134759B (zh)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1419394.4A CN108134759B (zh)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4759A CN108134759A (zh) 2018-06-08
CN108134759B true CN108134759B (zh) 2020-10-16

Family

ID=6239284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1419394.4A Active CN108134759B (zh) 2017-12-25 2017-12-25 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813475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9617662B (zh) * 2019-01-04 2020-05-12 浙江大学 基于水声ofdm-noma***下行链路的联合资源优化方法
CN111600826A (zh) * 2019-11-01 2020-08-28 哈尔滨工业大学 通信网络中一种非正交的接入-传输通信方法
CN111432421B (zh) * 2020-04-02 2024-03-15 宁波大学 一种5g通信测试仪表多被测终端同步测试方法
CN112087812B (zh) * 2020-08-29 2022-09-23 浙江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功率退避的mMTC非正交随机接入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10560A (zh) * 2015-12-28 2016-05-2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稀疏码多址接入的全双工中继***的构建方法
CN107026805A (zh) * 2016-01-29 2017-08-08 清华大学 非正交多址接入传输***的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7171770A (zh) * 2017-05-25 2017-09-15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上行多用户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CN107466099A (zh) * 2017-07-31 2017-12-12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干扰管理自优化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610560A (zh) * 2015-12-28 2016-05-25 哈尔滨工业大学 一种基于稀疏码多址接入的全双工中继***的构建方法
CN107026805A (zh) * 2016-01-29 2017-08-08 清华大学 非正交多址接入传输***的接收方法及装置
CN107171770A (zh) * 2017-05-25 2017-09-15 深圳清华大学研究院 上行多用户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CN107466099A (zh) * 2017-07-31 2017-12-12 北京邮电大学 一种基于非正交多址接入的干扰管理自优化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SG非正交多址接人中干扰消除技术研究;郭永娜;《通信***与网络技术》;20160502;第42卷(第5期);全文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134759A (zh) 2018-06-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134759B (zh) 一种基于干扰对消技术的非正交多址接入方法
JP4119696B2 (ja) 送信装置、受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法
JP3816450B2 (ja) 送信機及び受信機
US8565063B2 (en) Method and system for adaptive 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 using precoded cyclic prefix
KR101335968B1 (ko) Ofdma 톤 간섭 소거 방법
Jasbi et al. Hybrid overlay/underlay cognitive radio network with MC-CDMA
EP2608472A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noise estimation of communication terminals
CA2652896A1 (en) Reverse link pilot transmission for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US7653140B2 (en) Radio access scheme in CDMA-based communication system
Sari et al. On the foundation of NOMA and its application to 5G cellular networks
KR101717832B1 (ko) 협대역 간섭 완화를 갖는 통신 시스템 및 관련된 방법
KR20090130289A (ko) 1x 이동 장치들에서의 mmse mud
US8934458B2 (en) Cancelling interference in a wireless cellular network
KR101886525B1 (ko) 비직교 다중 접속 시스템에서 주파수 오프셋으로 인한 반송파간 간섭 제거 방법 및 장치
Hammoodi et al. Novel universal windowing multicarrier waveform for 5G systems
JP3880370B2 (ja) マルチキャリヤcdma受信装置
US20060251037A1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erformance improvement of channel estimation in broadband wireless acc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Kenney et al.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for Multi-Stream Processing with Massive MIMO
Yonis et al. Investigation of evolving multiple access technologies for 5g wireless system
Doukopoulos et al. Intercell 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for MC-CDMA systems
Mohammed et al. NOMA-NR-FOFDM Performance Enhancement-Based Sub-band Filtering
US11533200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and channel estimation method thereof
JP2005328391A (ja) マルチパス干渉キャンセラ及びその方法
Mukherjee et al. A PHY-layer framework of multirate transmission for ultra-dense networks in 5G
KR100843252B1 (ko) 반복 수신 방법 및 반복 수신기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