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8023689B - 重传方法及设备 - Google Patents

重传方法及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8023689B
CN108023689B CN201610965726.8A CN201610965726A CN108023689B CN 108023689 B CN108023689 B CN 108023689B CN 201610965726 A CN201610965726 A CN 201610965726A CN 108023689 B CN108023689 B CN 10802368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formation
retransmission
time
retransmission data
frequency resour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96572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8023689A (zh
Inventor
张长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96572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8023689B/zh
Priority to EP17867370.3A priority patent/EP3528413B1/en
Priority to PCT/CN2017/109406 priority patent/WO2018082679A1/zh
Publication of CN10802368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3689A/zh
Priority to US16/403,044 priority patent/US10972232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802368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802368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87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04L1/1819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with retransmission of additional or different redundanc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 H04L1/1893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607Details of the supervisory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54Scheduling and prioritis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04L1/1861Physical mapping arrangem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0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 H04W72/044Wireless resource allocation based on the type of the allocated resource
    • H04W72/0446Resources in time domain, e.g. slots or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9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receiver en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67Arrang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transmitter end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etection And Prevention Of Errors In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重传方法及设备,发送端设备在接收到接收端设备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一信息发送的反馈信息后,采用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二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并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三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该过程中,通过设置多种重传模式,当采用不同的重传模式时,发送反馈信息采用的第一信息、生成重传数据采用的第二信息或发送重传数据采用的第三信息不同,实现降低HARQ开销,保证无线通信***的传输效率、可靠性和时延性能的目的。

Description

重传方法及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实施例涉及通信技术,尤其涉及一种重传方法及设备。
背景技术
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和无线通信***的不断演进,移动通信支持的业务种类不断增加,对无线通信***的速率、可靠性和时延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保证物理层传输的效率和可靠性,无线通信***联合使用自适应调整编码(Adaptive Modulation andCoding,AMC)技术和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HARQ)技术。
具体的,AMC技术根据信道实时状态信息选择能充分有效利用信道容量的调制方式和编码速率以提高传输效率。由于信道状态信息可能不准确,存在一定的误差。为保证可靠性,采用HARQ机制对传输结果进行反馈,从而对传输错误的数据进行重传。重传时,重传的数据量与初始传输的数据量相同,也就是说,每次重传的数据量与初始传输的数据量相同。
为了充分利用信道容量,无线通信***的工作点,即初传误块率(initial BlockError Rate,iBLER)较高,例如为10%。较高的工作点在提高传输效率的同时导致HARQ重传开销增大。为降低重传开销,无线通信***中发送端设备根据接收端设备的反馈,每次重传使用较为固定的重传数据量(称之为重传粒度或重传的长度),该重传粒度相较于初始传输的数据量(称之为初传粒度或初传的长度)较小,从而减小不必要的开销。
然而,上述降低HARQ开销的过程中,需要接收端设备进行反馈,导致反馈开销增大。相较于重传的数据量与初始传输的数据量相同的重传方式,当可靠性相同时,固定较小的重传数据量的重传方式的开销大、时延大。因此,如何降低HARQ开销的同时,保证无线通信***的传输效率、可靠性和时延性能,实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重传方法及设备,通过设置多种重传模式,发送端设备根据重传模式进行重传,从而实现降低HARQ开销,保证无线通信***的传输效率、可靠性和时延性能的目的。
第一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重传方法,该方法是从发送端设备的角度进行描述,该方法包括:发送端设备在接收到接收端设备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一信息发送的反馈信息后,采用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二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并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三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其中,将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第三信息三者的集合定义为重传模式。当两次重传使用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第三信息中至少一个不同时,定义为重传模式不同。
上述实施例中,通过设置多种重传模式,当采用不同的重传模式时,发送反馈信息采用的第一信息、生成重传数据采用的第二信息或发送重传数据采用的第三信息不同,实现降低HARQ开销,保证无线通信***的传输效率、可靠性和时延性能的目的。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或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其中,反馈信息的格式包括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序列长度、含义或所述反馈信息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相关的信息、长度相关的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与编码方式、打孔规则、重复方式。
上述方法,实现对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以及第三信息的灵活配置。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出的;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上述方法中,实现确定出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的目的。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出的;其中,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上述方法中,实现确定出反馈信息的格式的目的。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在确定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时,仅考虑第二信息,此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和所述反馈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包括: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三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三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位置生成本次重传数据;或者,在确定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时,考虑第二信息的同时考虑反馈信息,此时,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四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第四信息及第五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五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起始位置的指示信息,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位置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上述方法中,实现确定出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的目的。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确定本次重传数据的长度时仅考虑第二信息,此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和所述反馈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包括: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五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长度;其中,所述第五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生成本次重传数据;或者,在确定本次重传数据的长度时,除了考虑第二信息外,还考虑反馈信息,此时,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六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传数据的长度;其中,所述第六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第四信息及第六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六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长度的指示信息,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上述方法实现确定出本次重传数据的长度的目的。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发送本次重传数据时,根据第三信息确定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此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三信息,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包括: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七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七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或者,根据第三信息与反馈信息确定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此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八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八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第四信息及第七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七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的指示信息。
上述方法中,实现确定出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的目的。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发送本次重传数据时,根据第三信息确定出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此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包括: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九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复方式;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九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或者,根据第三信息与反馈信息,确定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此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十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复方式;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十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第四信息及第八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八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预配置的;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信令交互得到的;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指示给所述发送端设备的;或者,所述发送端设备确定实际第一信息、实际第二信息与实际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并向接收端设备指示所述实际第一信息、实际第二信息与实际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上述方法中,实现对发送端设备与接收设备之间重传时,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与第三信息的灵活配置的目的。
第二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重传方法,该方法是从接收端设备的角度进行描述,该方法包括:接收端设备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一信息,向发送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发送端设备在接收到接收端设备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一信息发送的反馈信息后,采用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二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并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三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其中,将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第三信息三者的集合定义为重传模式。当两次重传使用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第三信息中至少一个不同时,定义为重传模式不同。
上述方法中,通过设置多种重传模式,当采用不同的重传模式时,发送反馈信息采用的第一信息、生成重传数据采用的第二信息或发送重传数据采用的第三信息不同,实现降低HARQ开销,保证无线通信***的传输效率、可靠性和时延性能的目的。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或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其中,反馈信息的格式包括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序列长度、含义或所述反馈信息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长度;所述第三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与编码方式、打孔规则、重复方式。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向发送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包括: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向发送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包括: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起始位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三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位置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三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或者,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起始位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四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位置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四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第四信息及第五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五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起始位置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长度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五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五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长度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六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六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第四信息及第六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六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长度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七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发送的;其中,所述第七映射关系为所述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八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发送的;其中,所述第八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第四信息及第七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七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九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法发送的;其中,所述第九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十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法发送的;其中,所述第十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第四信息及第八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八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预配置的;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信令交互得到的;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指示给所述发送端设备的;或者,所述发送端设备确定实际第一信息、实际第二信息与实际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并向接收端设备指示所述实际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与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第三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发送的;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二信息,和所述反馈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第三信息,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或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其中,反馈信息的格式包括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序列长度、含义或所述反馈信息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相关的信息、长度相关的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与编码方式、打孔规则、重复方式。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出的;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出的;其中,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三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三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根据所述起始位置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或者,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四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第四信息及第五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五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起始位置的指示信息,根据所述起始位置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五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长度;其中,所述第五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根据所述长度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或者,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六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传数据的长度;其中,所述第六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第四信息及第六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六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长度的指示信息,根据所述长度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七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通过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七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八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通过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八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第四信息及第七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七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九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复方式;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九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十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复方式;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十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第四信息及第八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八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预配置的;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信令交互得到的;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指示给所述发送端设备的;或者,所述发送端设备确定实际第一信息、实际第二信息与实际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并向接收端设备指示所述实际第一信息、实际第二信息与实际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第四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接收端设备,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第一信息向发送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本次重传数据,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三信息发送的;
其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和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或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其中,反馈信息的格式包括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序列长度、含义或所述反馈信息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长度;
所述第三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与编码方式、打孔规则、重复方式。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通过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起始位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三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位置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三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起始位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四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位置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四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第四信息及第五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五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起始位置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长度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五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五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长度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六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六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第四信息及第六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六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长度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七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发送的;其中,所述第七映射关系为所述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八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发送的;其中,所述第八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第四信息及第七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七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九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法发送的;其中,所述第九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十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法发送的;其中,所述第十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第四信息及第八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八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指示信息。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预配置的;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信令交互得到的;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指示给所述发送端设备的;或者,所述发送端设备确定实际第一信息、实际第二信息与实际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并向接收端设备指示所述实际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与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第五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发送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和***总线,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通过所述***总线与所述处理器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使所述发送端设备执行如上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各个步骤。
第六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接收端设备,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和***总线,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通过所述***总线与所述处理器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使所述接收端设备执行如上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任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的各个步骤。
第七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上述发送端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使得发送端设备执行如上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各个步骤。
第八方面,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储存上述发送端设备所用的计算机软件指令,其包含用于使得接收端设备执行如上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任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的各个步骤。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重传方法及设备,发送端设备在接收到接收端设备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一信息发送的反馈信息后,采用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二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并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三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该过程中,通过设置多种重传模式,当采用不同的重传模式时,发送反馈信息采用的第一信息、生成重传数据采用的第二信息或发送重传数据采用的第三信息不同,实现降低HARQ开销,保证无线通信***的传输效率、可靠性和时延性能的目的。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重传方法所适用的***架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重传方法实施例一的信令图;
图3A为本发明重传方法中本次重传数据长度的示意图;
图3B为本发明重传方法中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的示意图;
图4A为本发明重传方法中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一个示意图;
图4B为本发明重传方法中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另一个示意图;
图4C为本发明重传方法中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又一个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重传方法的一个过程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发送端设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接收端设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发送端设备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接收端设备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以下内容为结合附图及较佳实施例,对依据本发明申请的具体实施方式、结构、特征及其功效的详细说明。
本发明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发明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通常情况下,HARQ机制下,发送端设备基于初始信道状态信息选择出调制与编码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根据MCS在循环缓存器中生成多个长度相同、起始位置不同的重传数据,也可称之为重传比特序列或冗余版本(Redundancy Version,RV)。初始传输后,若接收端设备为正确接收,则发送端设备从循环缓存器中选择重传数据进行重传,重传数据的数据量与初始传输的数据量相同,即重传数据的长度与初始传输数据的长度相同。由于无线通信***的工作点较高,导致HARQ重传开销大,若每次重传时重传数据的长度与初始传输数据的长度相同,且初始传输数据的长度较大时,则导致每次重传的开销比较大。为了降低重传开销,发送端设备每次重传时使用较为固定的重传长度,该重传长度小于初始传输数据的长度。经验证发现,相较于重传的数据量与初始传输的数据量相同的重传方式,当可靠性相同时,固定较小的重传数据量的重传方式的开销大、时延大。因此,如何降低HARQ开销的同时,保证无线通信***的传输效率、可靠性和时延性能,实为业界亟待解决的问题。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重传方法及设备,通过设置多种重传模式,发送端设备根据重传模式进行重传,从而实现降低HARQ开销,保证无线通信***的传输效率、可靠性和时延性能的目的。
本文中描述的技术可用于各种存在多种类型终端的通信***,例如全球移动通信***(Global System for Mobile communications,GSM),码分多址(Code DivisionMultiple Access,CDMA)***,时分多址(Tim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T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Wireless,WCDMA),频分多址(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 Addressing,FDMA)***,正交频分多址(OrthogonalFrequency-Division Multiple Access,OFDMA)***,单载波FDMA(SC-FDMA)***,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 Service,GPRS)***,长期演进(LongTermEvolution,LTE)***,E-UTRA***、5G移动通信***,以及其他此类通信***。
本发明实施例中涉及的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是相对的。例如,在将网络侧设备作为发送端设备时,接收端设备为用户设备;再如,将将网络侧设备作为接收端设备时,发送端设备为用户设备;又如,设备到设备(Device-to-Device,D2D)通信中,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均为用户设备。其中,网络侧设备,其可以为基站、接入点(Access Point,AP)等。其中,基站可以是指接入网中在空中接口上通过一个或多个扇区与无线终端通信的设备。基站可用于将收到的空中帧与IP分组进行相互转换,作为无线终端与接入网的其余部分之间的路由器,其中接入网的其余部分可包括网际协议(IP)网络。基站还可协调对空中接口的属性管理。例如,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BT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NodeB或eNB或e-NodeB,evolutional Node B),或者是5G基站,本申请并不限定。用户设备,可以是有线终端,也可以是无线终端,该无线终端可以是指向用户提供语音和/或数据连通性的设备,具有无线连接功能的手持式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他处理设备。无线终端可以经无线接入网(例如,RAN,Radio Access Network,5G RAN,non-3GPP 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无线终端可以是移动终端,如移动电话(或称为“蜂窝”电话)和具有移动终端的计算机,例如,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它们与无线接入网交换语言和/或数据。例如,个人通信业务(Personal CommunicationService,PCS)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发起协议(SIP)话机、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 LocalLoop,WLL)站、个人数字助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PDA)等设备。无线终端也可以称为***、订户单元(Subscriber Unit)、订户站(Subscriber Station),移动站(MobileStation)、移动台(Mobile)、远程站(Remote Station)、远程终端(Remote Terminal)、接入终端(Access Terminal)、用户终端(User Terminal)、用户代理(User Agent)、用户设备(User Device)、或用户装备(User Equipment)。
图1为本发明重传方法所适用的***架构示意图。请参照图1,本***架构中,至少存在一个发送端设备,以及至少一个接收端设备,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之间建立通信连接。下面,在图1的基础上对本发明实施例所述的重传方法进行详细说明。具体的,可参见图2。
图2为本发明重传方法实施例一的信令图,本实例包括:
101、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向发送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无线通信重传过程涉及到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反馈信号时采用的第一信息、接收端设备根据反馈信号生成重传数据时采用的第二信息,以及接收端设备向发送端设备发送重传数据时采用的第三信息,为方便后续说明,说明书中将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第三信息三者的集合定义为重传模式。当两次重传使用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第三信息中至少一个不同时,定义为重传模式不同。当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进行重传时,根据重传模式,每次数据接收后,接收端设备采用重传模式中的第一信息,向发送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以反馈数据接收情况,例如,若正确接收,则反馈肯定应答(Acknowledgement,ACK),若未正确接收,则反馈否定应答(Negative ACKnowledgment,NACK)。相应的,发送端设备接收该接收端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
102、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和所述反馈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通常情况下,当反馈信息指示接收端设备正确接收时,则无需生成本次重传数据进行重传,只有在反馈信息指示接收端设备未能正确接收时,才需要生成本次重传数据进行重传。本步骤中,发送端设备在接收到指示接收端设备未能正确接收的反馈信息后,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二信息以及反馈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103、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三信息,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
在生成本次重传数据后,发送端设备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三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本次重传数据;相应的,接收端设备接收本次重传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重传方法,发送端设备在接收到接收端设备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一信息发送的反馈信息后,采用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二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并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三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该过程中,通过设置多种重传模式,当采用不同的重传模式时,发送反馈信息采用的第一信息、生成重传数据采用的第二信息或发送重传数据采用的第三信息不同,从而实现根据当前已接受到数据的质量灵活配置重传,包括重传的数据量和重传使用的物理资源,避免出现发大过多的不必要的重传数据量,以及重传数据量不足的情况,实现降低重传开销和保证时延的效果,同时保证无线通信***的传输效率、可靠性和时延性能的目的。
上述实施例中,任意两个不同重传模式分别指示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与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不同。下面,对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与第三信息进行详细描述。
首先,第一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一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或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其中,反馈信息的格式包括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序列长度、含义或所述反馈信息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
具体的,时频资源包括时域资源和频域资源,时域资源表示接收端设备在数据接收后,在什么时间资源上发送反馈信息,例如,经过k个时间单位后再向发送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其中,k可以是固定的或者是由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 Information,DCI)等动态指定的。频域资源表示反馈信息占用的频域位置,其可以是预先定义的,例如,在LTE中,预先定义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 IndicatorChannel,PHICH)资源池中的某一块资源为供反馈信息使用的频域资源;再如,预先定义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资源池中的某一块资源为供反馈信息使用的频域资源;又如,预先定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Control Channel,PDCCH)资源池中的某一块资源为供反馈信息使用的频域资源;在5G中也会讨论和定义反馈信息占用的频域资源。反馈信息的格式指反馈信息的比特序列长度、含义或调制与编码方式等,例如,预先定义ACK和NACK都只占用1bit,0表示ACK、1表示NACK,则接收端在对应的时频资源上收到0时认为正确接收,收到1时认为未正确接收;ACK占用1bit,NACK占用多bit,当发送端设备接收到多bit的NACK反馈信息时,则认为接收端设备未正确接收,当发送端设备接收到1bit的ACK反馈信息时,则认为接收端设备正确接收;再如,预先定义ACK或NACK均占用多bit,此时,发送端设备在接收到反馈信息时,根据反馈信息具体bit序列对应的映射关系,从而检测反馈的内容;再如,预先定义ACK/NACK均有M bit和Nbit两种,发送端在M bit和N bit两种ACK/NACK格式对应的时频资源上进行检测,根据检测结果检测出发送端发送的是M bitACK/NACK还是N bit ACK/NACK和具体的反馈内容。
在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例如,第四信息仅包括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则第一映射关系为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与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之间的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可以用一个二维表来表示。对于发送端设备来说,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是已知的,发送端设备根据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查询该二维表,便可确定出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
再如,第四信息包括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则第一映射关系为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三者之间的映射关系,该映射关系可以用一个三维表来表示。对于发送端设备来说,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是已知的,发送端设备根据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查询该三维表,便可确定出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
在另一种可行的实现方式中,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其次,第二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长度等。
具体的,第二信息用于指示发送端设备如何从循环缓冲器中取本次重传数据,包括取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长度等。
例如,在确定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时,仅考虑第二信息,此时,若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则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三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三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位置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再如,在确定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时,考虑第二信息的同时还考虑反馈信息,此时,若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则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四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第四信息及第五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五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起始位置的指示信息。
又如,在确定本次重传数据的长度时,仅考虑第二信息,此时,若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则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五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长度;其中,所述第五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具体的,请参照图3A,图3A为本发明重传方法中本次重传数据长度的示意图。
请参照图3A,本实施例中,第一信息不限,即不限制接收端设备每次向发送端设备发送NACK所采用的第一信息。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固定或不固定。发送端设备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本次重传数据的第三信息不限。第五映射关系为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相对定时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相对定时信息包括重传次数,即本次重传数据的长度由重传次数决定。在本实施例中,某次重传数据的长度即某次重传的数据量。
通常情况下,接收端收到数据后反馈是否正确接收。由于初传数据量超过信道实际能力时会发生错误,大部分情况下,初传数据量超出信道实际能力较小。为减少重传浪费,即尽量减少平均重传数据量,发送端根据第二信息生成重传数据,在本实施例中每次传输的数据量可由初传数据量与当前重传次数映射得到。最初的一定次数的重传数据量可以小于初始传输的数据量,重传一定次数后,若接收端设备依旧未能正确接收,则此后重传的重传数据量加大。如图所示的一个例子,初始传输后,若接收端设备未能正确接收数据,需要进行第一次重传,此时本次重传数据为第一次重传的数据,第一次重传的数据量小于初始数据量;第二次重传时,本次重传数据为第二次重传的数据,第二次重传的数据量小于初始数据量;第三次重传时,本次重传数据为第三次重传的数据,第三次重传的数据量大于初始数据量;若还有第四次重传,则第四次重传的数据量大于初传数据量。需要指出以上示例仅为使说明更加清晰,具体每次重传的数据量可以进行任意预配置。
又如,在确定本次重传数据的长度时,考虑第二信息的同时还考虑反馈信息,此时,若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则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六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传数据的长度;其中,所述第六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第四信息及第六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六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长度的指示信息,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最后,第三信息。
本发明实施例中,第三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与编码方式、打孔规则、重复方式。
具体的,时频资源包括时域资源和/或频域资源,时域资源表示发送端设备在生成本次重传数据后,在什么时间资源上发送反馈信息,例如,经过k个时间单位后再向接收端设备发送本次重传数据,其中,k可以是固定的或者是由下行控制信息(Downlink ControlInformation,DCI)等动态指定的。频域资源表示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频域位置,其可以是预先定义的,例如,预先定义物理混合自动重传请求信道(Physical Hybrid ARQIndicator Channel,PHICH)资源池中的某一块资源为供本次重传数据使用的频域资源;再如,预先定义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Physical Uplink Control CHannel,PUCCH)资源池中的某一块资源为供本次重传数据使用的频域资源;又如,预先定义物理下行控制信道(Physical Downlink Control Channel,PDCCH)资源池中的某一块资源为供本次重传数据使用的频域资源。调制与编码方式(Modulation and Coding scheme,MCS)表示发送端设备发送重传数据时选择的调制阶数与传输块大小等。打孔规则表示是否跳过某些比特等。例如,取出的数据为80bit,而本次重传数据的长度为60bit,则根据打孔规则确定如何从80bit的数据中抽取出60bit的数据。重复方式包括发送本次重传数据的次数,重复占用的时频资源等。
例如,在确定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位置时,仅考虑第三信息,此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七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七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具体的,请参照图3B,图3B为本发明重传方法中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的示意图。
本实施例承接图3A中的实施例,在按照图3A中对应的实施例确定重传的长度后,按照图3B的方式确定重传的时频资源。本实施例中,重传传输的时域资源不做限制,如可采用固定重传定时即上次传输失败后固定K个时间单位后再次重传,也可由控制信息进行指示,因此,需要确定的是重传的频域资源。在本实施例中重传占用的频域资源由可由上次传输的时频资源和此次重传的长度以及当前传输的调制方式对应得到。虽然实际重传中使用的调制方式可变,如由控制信息进行指示等,但本实施例中假定每次重传使用的调制方式不变。具体的,参照图3B,本实施例中重传的频域起点即占用的频域最低频率与上次传输相同,占用的基本频域单位数量可以根据重传长度可以得到,如图例子所示,第一第二次重传数据量少于初传,因此占用的基本频域单位数量可少于初传。第三次重传数据量大于初传,因此占用的基本频域单位数量可大于初传。
再如,在确定本次重传数据占用时频资源时,考虑第三信息的同时还考虑反馈信息,此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八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八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第四信息及第七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七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的指示信息。
又如,在确定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时,仅考虑第三信息,此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九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复方式;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九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以超高可靠性与超低时延业务(Ultra Reliable&Low LatencyCommunication,uRLLC)为例,URLLC是5G中的一种重要的业务,要求非常高的可靠性和非常短的时延,可靠性高达99.999%、时延低至1ms。在每个时隙为0.125ms的场景下,不同的反馈时间对应的重传占用时间资源不同。
具体的,请参照图4A、图4B与图4C,图4A为本发明重传方法中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一个示意图,图4B为本发明重传方法中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另一个示意图,图4C为本发明重传方法中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又一个示意图。
请参照图4A,子载波间隔为60kHZ,每个时隙包括7个符号的情况下,1ms的时间段上共有8个时隙。发送端设备在一个时隙向接收端设备传输数据后,接收端设备在该时隙后发送反馈信息。例如,若接收端设备正确接收数据,则反馈ACK,若接收端设备未正确接收数据,则反馈NACK。由于每个发送数据的时隙后面,都必须有一个接收反馈信息的时隙。因此,8个时隙中,每隔一个时隙都需要接收端设备反馈,而且,1ms时延最多支持4次传输。其中,四次传输分别为URLLC 1st TX、URLLC 2nd TX、URLLC 3rdTX和URLLC 4thTX(分别如图中斜线所示);每次反馈均为URLLC UL ACK(分别如图中竖线所示)。
请参照图4B,发送端设备每次向接收端设备传输数据后,接收端设备无需对每次传输都进行反馈。例如,发送端设备连续3次分别向接收端发送相同数据的3个重传数据,该3个重传数据的编码方式不同。此时,接收端设备只需要对该3个不同编码方式的重传数据反馈一次,例如,反馈ACK或NACK。若反馈的是NACK,则发送端设备可以充分利用剩余的传输时间连续重传,如图4B所示,首先进行的三次传输分别为URLLC 1st TX、URLLC 2ndTX、URLLC3rdTX,然后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URLLC UL NACK。在接收到NACK后,再次连续重传三次,分别为URLLC 4th TX、URLLC 5th TX、URLLC 6thTX(分别如图中斜线所示),然后,若接收端设备依旧接收识别,则发送NACK,相应的,发送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URLLC UL NACK(如图中竖线所示)。该过程中,剩余的传输时间是指1ms时延扣除连续三次传输,以及接收端设备解码后反馈NACK的时延,以及发送端设备接收到NACK的时延之后,剩余的时间。
请参照图4C,与图4B不同的是,本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在等待一定时长,如图中等待时延后,才开始连续传输,连续传输3次重传数据,分别为URLLC 1st TX、URLLC 2nd TX、URLLC 3rdTX(分别如图中斜线所示)。该3个重传数据为相同数据的重传数据,该3个重传数据的编码方式不同。此时,接收端设备只需要对该3个不同编码方式的重传数据反馈一次。若反馈的是NACK(如图中竖线所示),则发送端设备在剩余的传输时间内连续重传,例如连续重传两次,分别为URLLC 4th TX、URLLC 5th TX(分别如图中斜线所示)。
上述实施例中,发送端设备在重传时能连续传输的次数取决于接收端设备反馈反馈信息的时间,如果接收端设备反馈反馈信息的时间较早,则发送端设备可以支持更多的重传次数。
又如,在确定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时,考虑第三信息的同时考虑反馈信息,此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十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复方式;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十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第四信息及第八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八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指示信息。
上述实施例中,当发送端设备为用户设备,接收端设备为基站时,传输过程中采用哪种重传模式,可以是由基站预先配置的,如通过***信息和/或高层信令配置或者调度初传时在下行控制信息或上行授权信息中指示;或者由接收端设备选择出后向发送端设备指示的,如每次传输时在ACK/NACK中指示和/或下行控制信息和/或上行授权信息中指示;当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均为用户设备时,重传模式为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协商得到的;当发送端设备为基站,接收端设备为用户设备时,重传模式可以是由基站预先配置的或者由所述接收端设备选择出后,向所述发送端设备指示的。
具体的,可以根据接收端设备的能力等,配置不同的重传模式。接收端设备接收失败后,发送反馈信息时,根据第一信息反馈丰富的信息,如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长度等,从而向发送端设备建议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长度或打孔规则等。图5为本发明重传方法的一个过程示意图。
请参照图5,循环缓存器中包括3个重传数据,起始位置分别为0、1、2、3。初始传输后,接收端设备未能正确接收需要重传,向发送端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即NACK中携带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信息与长度信息,其中,起始位置信息指示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为3,长度信息指示本次重传数据的长度为0.1。因此,基于循环缓存器,发送端设备从起始位置3开始,取0.1长度作为本次重传数据。
当发送端设备与接收端设备中存在基站与用户设备时,基站可以通过***消息等方式广播其支持的重传模式,用户设备在上报种类和/或能力时可告知基站其支持的重传模式。或者基站可以通过高层信令等半静态配置对该用户设备采用的重传模式,例如,对该用户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分别配置不同的重传模式,或者,对该用户上行传输和下行传输配置相同的重传模式;或者基站可以在调度信息中指示该用户的一次传输采用的重传模式,每次传输采用的重传模式可以相同或不同。
图6为本发明发送端设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可以实现本发明应用于发送端设备的方法的各个步骤,具体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包括:
接收模块11,用于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发送的;
处理模块12,用于根据第二信息,和所述反馈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发送模块13,用于根据第三信息,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发送端设备在接收到接收端设备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一信息发送的反馈信息后,采用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二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并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三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该过程中,通过设置多种重传模式,当采用不同的重传模式时,发送反馈信息采用的第一信息、生成重传数据采用的第二信息或发送重传数据采用的第三信息不同,实现降低HARQ开销,保证无线通信***的传输效率、可靠性和时延性能的目的。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或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其中,反馈信息的格式包括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序列长度、含义或所述反馈信息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相关的信息、长度相关的信息;所述第三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与编码方式、打孔规则、重复方式。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出的;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出的;其中,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2,具体用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三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三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根据所述起始位置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或者,
所述处理模块12,具体用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四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第四信息及第五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五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起始位置的指示信息,根据所述起始位置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处理模块12,具体用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五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长度;其中,所述第五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根据所述长度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或者,
所述处理模块12,具体用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六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传数据的长度;其中,所述第六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第四信息及第六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六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长度的指示信息,根据所述长度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1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七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通过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七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发送模块1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八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通过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八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第四信息及第七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七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的指示信息。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发送模块1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九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复方式;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九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发送模块13,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十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复方式;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十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第四信息及第八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八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指示信息。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预配置的;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信令交互得到的;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指示给所述发送端设备的;或者,所述发送端设备确定实际第一信息、实际第二信息与实际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并向接收端设备指示所述实际第一信息、实际第二信息与实际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图7为本发明接收端设备实施例一的结构示意图。本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设备,可以实现本发明应用于接收端设备的方法的各个步骤,具体实现过程在此不再赘述。具体的,本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设备包括:
发送模块21,用于根据第一信息向发送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
接收模块22,用于接收本次重传数据,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三信息发送的;
其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和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设备,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一信息发送的反馈信息后,采用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二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并根据重传模式指示的第三信息向接收端设备发送。该过程中,通过设置多种重传模式,当采用不同的重传模式时,发送反馈信息采用的第一信息、生成重传数据采用的第二信息或发送重传数据采用的第三信息不同,实现降低HARQ开销,保证无线通信***的传输效率、可靠性和时延性能的目的。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或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其中,反馈信息的格式包括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序列长度、含义或所述反馈信息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长度;所述第三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与编码方式、打孔规则、重复方式。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模块2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通过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接收模块22,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起始位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三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位置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三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起始位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四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位置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四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第四信息及第五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五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起始位置的指示信息。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长度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五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五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长度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六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六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第四信息及第六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六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长度的指示信息。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七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发送的;其中,所述第七映射关系为所述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八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发送的;其中,所述第八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第四信息及第七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七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的指示信息。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九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法发送的;其中,所述第九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十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法发送的;其中,所述第十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第四信息及第八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八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指示信息。
可选的,在本发明一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预配置的;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信令交互得到的;或者,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指示给所述发送端设备的;或者,所述发送端设备确定实际第一信息、实际第二信息与实际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并向接收端设备指示所述实际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与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图8为本发明发送端设备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发送端设备包括:处理器31、存储器32、通信接口33和***总线34,所述存储器32和所述通信接口33通过所述***总线34与所述处理器31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32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通信接口33用于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处理器31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使所述发送端设备执行如上应用于发送端设备的各个步骤。
图9为本发明接收端设备实施例二的结构示意图,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接收端设备包括:处理器41、存储器42、通信接口43和***总线44,所述存储器42和所述通信接口43通过所述***总线44与所述处理器41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42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通信接口43用于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处理器41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使所述接收端设备执行如上应用于接收端设备的各个步骤。
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可以理解:实现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全部或部分步骤可以通过程序指令相关的硬件来完成。前述的程序可以存储于一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该程序在执行时,执行包括上述各方法实施例的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ROM、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各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或者全部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范围。

Claims (30)

1.一种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端设备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发送的;
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和所述反馈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三信息,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
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出的;
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所述第一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或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其中,反馈信息的格式包括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序列长度、含义或所述反馈信息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相关的信息、长度相关的信息;
所述第三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与编码方式、打孔规则、重复方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出的;
其中,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3.根据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和所述反馈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包括:
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三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三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位置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或者,
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四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第四信息及第五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五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起始位置的指示信息,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位置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和所述反馈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包括:
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五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长度;其中,所述第五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或者,
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六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传数据的长度;其中,第六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第四信息及第六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六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长度的指示信息,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5.根据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三信息,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包括:
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七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七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八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八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第四信息及第七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七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的指示信息。
6.根据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包括:
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九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复方式;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九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十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复方式;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十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第四信息及第八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八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指示信息。
7.根据权利要求1~2、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预配置的;
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信令交互得到的;
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指示给所述发送端设备的;
或者,
所述发送端设备确定实际第一信息、实际第二信息与实际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并向接收端设备指示所述实际第一信息、实际第二信息与实际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8.一种重传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向发送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
所述接收端设备接收本次重传数据,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三信息发送的;
其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和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向发送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
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
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所述第一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或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其中,反馈信息的格式包括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序列长度、含义或所述反馈信息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长度;
所述第三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与编码方式、打孔规则、重复方式。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向发送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包括: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
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
其中,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10.根据权利要求8~9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起始位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三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位置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三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起始位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四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位置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四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第四信息及第五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五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起始位置的指示信息。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长度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五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五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长度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六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六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第四信息及第六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六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长度的指示信息。
12.根据权利要求8~9、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七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发送的;其中,所述第七映射关系为所述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八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发送的;其中,所述第八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第四信息及第七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七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的指示信息。
13.根据权利要求8~9、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九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发送的;其中,所述第九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十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发送的;其中,所述第十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第四信息及第八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八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指示信息。
14.根据权利要求8~9、11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预配置的;
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信令交互得到的;
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指示给所述发送端设备的;
或者,
所述发送端设备确定实际第一信息、实际第二信息与实际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并向接收端设备指示所述实际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与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15.一种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接收端设备发送的反馈信息,所述反馈信息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第一信息发送的;
处理模块,用于根据第二信息,和所述反馈信息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第三信息,向所述接收端设备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
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出的;
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所述第一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或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其中,反馈信息的格式包括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序列长度、含义或所述反馈信息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相关的信息、长度相关的信息;
所述第三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与编码方式、打孔规则、重复方式。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出的;
其中,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17.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三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三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根据所述起始位置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或者,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四映射关系确定所述起始位置;其中,所述第四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第四信息及第五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五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起始位置的指示信息,根据所述起始位置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18.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五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长度;其中,所述第五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根据所述长度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或者,
所述处理模块,具体用于所述反馈信息指示上次重传失败时,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六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传数据的长度;其中,第六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第四信息及第六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六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长度的指示信息,根据所述长度生成本次重传数据。
19.根据权利要求15~16、18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七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通过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七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八映射关系确定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通过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八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第四信息及第七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七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的指示信息。
20.根据权利要求15~16、18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九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复方式;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九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发送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十映射关系确定所述重复方式;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向所述接收端发送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其中,所述第十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第四信息及第八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八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指示信息。
21.根据权利要求15~16、18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预配置的;
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信令交互得到的;
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指示给所述发送端设备的;
或者,
所述发送端设备确定实际第一信息、实际第二信息与实际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并向接收端设备指示所述实际第一信息、实际第二信息与实际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22.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
发送模块,用于根据第一信息向发送端设备发送反馈信息;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本次重传数据,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三信息发送的;
其中,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第二信息和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
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一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通过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一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所述第一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反馈信息占用的时频资源或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其中,反馈信息的格式包括所述反馈信息的比特序列长度、含义或所述反馈信息对应的调制编码方式中的至少一个;
所述第二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起始位置、长度;
所述第三信息指示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调制与编码方式、打孔规则、重复方式。
23.根据权利要求22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接收模块,具体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包括的第二映射关系确定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根据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向所述发送端设备发送所述反馈信息;其中,所述第二映射关系为所述反馈信息的格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24.根据权利要求22~23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起始位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三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位置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三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起始位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四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起始位置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四映射关系为所述起始位置、第四信息及第五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五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起始位置的指示信息。
25.根据权利要求24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长度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五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五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所述长度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二信息包括的第六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长度与所述反馈信息生成的;其中,所述第六映射关系为所述长度、第四信息及第六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所述第六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长度的指示信息。
26.根据权利要求22~23、25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七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发送的;其中,所述第七映射关系为所述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八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通过所述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发送的;其中,所述第八映射关系为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第四信息及第七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七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占用的时频资源的指示信息。
27.根据权利要求22~23、25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九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发送的;其中,所述第九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与第四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
或者,
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第三信息包括的第十映射关系确定出的,所述本次重传数据为所述发送端设备根据所述重复方式发送的;其中,所述第十映射关系为所述重复方式、第四信息及第八信息之间的映射关系,所述第四信息包括下述信息中的至少一种:初传的调制与编码方式、上次重传数据的调制与编码方式、初传的时频资源、重传数据的时频资源、重传次数、初传的时隙、重传的时隙、打孔规则;所述第八信息为所述反馈信息中对所述本次重传数据的重复方式的指示信息。
28.根据权利要求22~23、25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预配置的;
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发送端设备与所述接收端设备通过信令交互得到的;
或者,
所述第一信息、所述第二信息与所述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为所述接收端设备指示给所述发送端设备的;
或者,
所述发送端设备确定实际第一信息、实际第二信息与实际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并向接收端设备指示所述实际第一信息、第二信息与第三信息中的至少一个。
29.一种发送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和***总线,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通过所述***总线与所述处理器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使所述发送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1-7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30.一种接收端设备,其特征在于,包括:处理器、存储器、通信接口和***总线,所述存储器和所述通信接口通过所述***总线与所述处理器连接并完成相互间的通信,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计算机执行指令,所述通信接口用于和其他设备进行通信,所述处理器用于运行所述计算机执行指令,使所述接收端设备执行如权利要求8-14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610965726.8A 2016-11-04 2016-11-04 重传方法及设备 Active CN10802368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65726.8A CN108023689B (zh) 2016-11-04 2016-11-04 重传方法及设备
EP17867370.3A EP3528413B1 (en) 2016-11-04 2017-11-03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PCT/CN2017/109406 WO2018082679A1 (zh) 2016-11-04 2017-11-03 重传方法及设备
US16/403,044 US10972232B2 (en) 2016-11-04 2019-05-03 Re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965726.8A CN108023689B (zh) 2016-11-04 2016-11-04 重传方法及设备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3689A CN108023689A (zh) 2018-05-11
CN108023689B true CN108023689B (zh) 2020-12-15

Family

ID=6207571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965726.8A Active CN108023689B (zh) 2016-11-04 2016-11-04 重传方法及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72232B2 (zh)
EP (1) EP3528413B1 (zh)
CN (1) CN108023689B (zh)
WO (1) WO201808267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202314B2 (en) * 2019-06-18 2021-12-14 Sony Group Corporation Immediate retransmission scheme for real time applications
US11464054B2 (en) 2019-07-24 2022-10-04 Sony Group Corporation RTA contention collision avoidance
CN112788562B (zh) * 2019-11-08 2022-08-30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反馈、重传方法及终端
CN111800171B (zh) * 2020-09-08 2021-07-02 南京中感微电子有限公司 蓝牙低功耗音频数据传输方法以及装置、设备
US11750324B2 (en) 2021-11-30 2023-09-05 Analog Devices International Unlimited Company Methods for adaptive error avoidance to increase re-transmission reliability in time-slotted communication link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7090357A1 (fr) * 2006-02-10 2007-08-16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océdé, dispositif et système de répétition automatique hybride
KR101492566B1 (ko) * 2008-03-26 2015-02-1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광대역 무선통신 시스템에서 복합 자동 재전송 요청을지원하기 위한 장치 및 방법
CN101621365B (zh) * 2008-06-30 2016-04-1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同步非自适应混合自动重传方法和***
CN101662346B (zh) * 2008-08-29 2012-10-03 富士通株式会社 自动重传控制方法、通信***及其发射机和接收机
CN101795170B (zh) * 2009-02-02 2013-11-06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实现数据反馈的方法、接收设备及***
US8605748B2 (en) * 2009-12-08 2013-12-10 Electronics And Telecommunic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Communication method
ES2567084T3 (es) * 2010-03-29 2016-04-19 Lg Electronics Inc. Método y dispositivo eficaces para transmitir información de control destinados a dar apoyo a la transmisión multiantena en el enlace ascendente
WO2014205736A1 (en) * 2013-06-27 2014-12-3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bs for transmitting control information to ue, and method and ue for handling control information
CN104348576B (zh) * 2013-07-26 2017-11-03 普天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下行harq重传中mcs等级的确定方法及***
CN104486049A (zh) * 2014-12-30 2015-04-01 宇龙计算机通信科技(深圳)有限公司 数据接收状态的反馈方法、数据重传方法、装置和终端
US10652923B2 (en) * 2015-09-25 2020-05-12 Sony Corporation Method for indicating the allocated resources for a HARQ message in a random access procedure for a low-complexity, narrowband terminal
MX2018011909A (es) * 2016-04-01 2019-01-15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Manejo de diferentes conjuntos de subtramas para 256qam de enlace ascendent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8023689A (zh) 2018-05-11
US10972232B2 (en) 2021-04-06
US20190260522A1 (en) 2019-08-22
EP3528413A1 (en) 2019-08-21
EP3528413B1 (en) 2023-03-01
EP3528413A4 (en) 2019-12-11
WO2018082679A1 (zh) 2018-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0834737B2 (e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6500164B2 (ja) アップリンク制御情報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CN108023689B (zh) 重传方法及设备
JP6833875B2 (ja) データ伝送方法及び装置
WO2018127131A1 (zh) 信息传输方法、终端设备及接入网设备
JP6772296B2 (ja) フィードバックメッセージ送信方法、フィードバックメッセージ処理方法、および装置
EP3629651B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sending control information,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control information
CN111435885B (zh) 用于传输数据的方法、通信设备和网络设备
CN107615697B (zh) 一种信息发送、接收方法及设备
US20200359387A1 (en)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CN102164029A (zh) Ack/nack反馈信息的传输方法和设备
CN109792338B (zh) 混合自动重传请求确认信息的反馈方法和设备
WO2015013965A1 (zh) 一种数据传输资源配置的方法和设备
US10700842B2 (en) Feedback information sending method, feedback information receiving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access network device
CN107210840B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通信设备
WO2014110827A1 (zh) 上行反馈方法、用户设备及基站
CN109314914B (zh) 控制信息发送方法、接收方法及设备
EP4154453A1 (en) Efficient uplink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feedback for point to multipoint transmissions
CN108702258B (zh) 一种harq应答信息传输方法及设备
US10693614B2 (en)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terminal device, and network device
CN117560770A (zh) 确定用于发送NACK-only的PUCCH资源的方法及装置
CN117426131A (zh) 通信方法及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