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925524A - 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925524A
CN107925524A CN201580082454.0A CN201580082454A CN107925524A CN 107925524 A CN107925524 A CN 107925524A CN 201580082454 A CN201580082454 A CN 201580082454A CN 107925524 A CN107925524 A CN 1079255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terminal
pattern
harq
parameter
retransfer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580082454.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925524B (zh
Inventor
M.卡兹米
G.福多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Original Assignee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filed Critical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B
Publication of CN1079255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55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9255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9255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12Hybrid protocols; Hybrid automatic repeat request [HARQ]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38Negotiation of transmission parameters prior to commun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12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 H04L1/16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by using return channel in which the return channel carries supervisory signals, e.g. repetition request signals
    • H04L1/18Automatic repetition systems, e.g. Van Duuren systems
    • H04L1/1825Adaptation of specific ARQ protocol parameters according to transmission condi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43/00Arrangements for monitoring or testing data switching networks
    • H04L43/08Monitoring or testing based on specific metrics, e.g. QoS, energy consumption or environmental parameters
    • H04L43/0823Errors, e.g. transmission erro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6Half-duplex systems; Simplex/duplex switching; Transmission of break signals non-automatically inverting the direction of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2001/0092Error control systems characterised by the topology of the transmission lin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04L5/0055Physical resource allocation for ACK/NACK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04L5/1469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using time-shar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一种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方法(70)包括确定(71)指示在与无线终端的通信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方法进一步包括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确定(72)操作的全双工模式或半双工模式。

Description

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方法和用于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设备。操作的模式包括全双工模式或半双工模式。
背景技术
图1说明了与接入网络10通信的无线终端20的示例。接入网络包括一个或多个网络节点30。无线终端20配置成在蜂窝通信中与网络节点30通信。无线终端20的至少两个被配置用于装置到装置(D2D)通信,这允许每个此类无线终端与具有兼容D2D通信能力的另一装置通信。当一个或两个装置在蜂窝网络的覆盖内操作时,D2D通信可以是网络辅助的。在此示例中,无线终端20a、20b示出在与网络节点30的蜂窝通信中,并且无线终端20c、20d在D2D通信中。
无线终端20可遵循3GPP术语学被称为用户设备(UE)或无线终端。无线终端20的非限制性示例包括无线电话、智能电话、平板电脑、便携式计算机、媒体播放器。将理解的是,接入网络能够服务大量的终端20。
网络节点30可称作基站。在3GPP术语学中,基站被称为基站收发信台(BTS)、NodeB(UMTS)或eNodeB(LTE)。配置用于诸如毫微微小区的更小覆盖区域的基站被称为家庭节点B(HNB)或家庭eNodeB(HeNB)。在WLAN网络中,通信在终端20与接入点(AP)之间。接入网络10可连接到其它网络节点、核心网络和/或IP网络(为清晰起见未示出)。
与无线接入网络的通信可指与蜂窝接入网络的通信或与任何其它类型的网络节点(例如网络节点的接入点)的通信。
接入网络10是无线电接入网络。接入网络10可根据任何无线电接入技术操作,所述任何无线点接入技术为例如由第三代合作伙伴项目(3GPP)标准化的无线电接入技术,包括:长期演进(LTE)、通用移动电信***(UMTS)/宽带码分多址(WCDMA)、高速分组接入(HSPA)和全球移动通信***(GSM)。在一些示例中,接入网络可以是演进通用地面无线电接入网络(E-UTRAN)。无线电接入技术可以是非3GPP无线电接入技术,诸如WLAN(Wi-Fi)或WiMAX。WLAN技术在IEEE 802.11标准中描述。WiMAX在IEEE 802.16中描述。
在一些示例中,在两个装置之间的无线接入网络通信(例如,蜂窝)包括通过包括支持通信网络的核心网络的默认路径路由选择通信。在此情况下,在两个装置之间的信令可以通过在与支持两个UE的无线电接入网络(RAN)关联的核心网络中的服务网关(SGW)/分组网关(PGW)节点传递。
图1说明了基于彼此相对非常邻近的两个装置,使用通信的“直接模式”(D2D)的两个无线终端20c、20d的示例。无线终端20c、20d彼此直接通信,使得至少一些通信或数据不经过网络节点30。
备选的是,在两个装置之间的通信可以是“本地路由选择”通信,其中在两个装置之间的信令通过诸如服务基站(例如在LTE中的eNodeB)的无线电接入网络节点被输送。然而,不同于在两个装置之间的常规蜂窝通信信令,信令不通过包括支持蜂窝通信网络的核心网络的默认路径被路由选择。此类“本地路由选择”通信被视为是在装置之间经由无线电接入网络节点的通信的示例,并且未被视为常规蜂窝或网络通信的部分。
在装置到装置通信中,来源和目标是例如UE的无线终端。潜在优点中的某些有点是来自网络的业务的卸载、更快的通信、感兴趣(例如,运行相同应用)的周围无线终端的增大感知和由于更近距离的更高质量链路。
网络辅助的装置到装置(D2D)通信中的模式选择(MS)是确定彼此邻近的一对无线终端20是应该使用直接通信链路(D2D),还是通过无线接入点或基站进行通信(即使用接入通信进行通信)的技术。模式选择方案依赖UE和网络节点测量,从而取决于当前几何形状、***负载、无线终端能力和其它因素,确定是D2D链路还是带有网络节点的一对链路(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更有效。
D2D操作是用于所谓邻近服务(ProSe)的基本技术使能器。ProSe是用于版本-13LTE网络的3GPP标准化的主题。D2D发现和D2D通信是D2D操作的两个主要变体。D2D操作也可交换称为邻近服务(ProSe)或更多ProSe操作。类似地,D2D发现和D2D通信分别可交换称为ProSe发现和ProSe通信。ProSe操作在称为边链路的无线电链路上进行,并且对应资源称作ProSe资源或边链路资源。
无线终端20配置成在两个方向上与网络节点30或另一装置20传递信号。例如,无线终端20配置成将信号传送到网络节点30(上行链路信号),并且从网络节点30接收信号(下行链路)。对应地,在D2D操作中可将传送信号传送到另一个装置20,并且可从另一个D2D装置20接收接收信号。
已知无线终端20被配置,使得不同方向信号(例如,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避免彼此干扰,即,自干扰。例如,无线终端20可使用频分双工(FDD)操作,其中不同方向信号被指派不同载波(副载波)频率。无线终端20可备选或另外使用时分双工(TDD)操作,其中不同方向信号被指派不同时间或时隙。FDD和TDD模式是半双工方案的示例。
进一步已知无线终端20使用全双工来操作。在全双工(FD)通信中,存在在相同载波频率上的无线电信号的同时传送和接收。相比之下,在半双工(HD)模式中,无线电信号的传送和接收不同时进行,并且不在相同频率上进行。
因此,FD通信***必须管理自干扰(SI)的问题,使得在存在由同时传送的信号造成的干扰的情况下,能够解码来自传送器的接收的信号。明显的是,造成的SI取决于无线终端的传送功率、传送器和接收器实体的空间分离、(例如,网络节点的)传送器的波束形成能力、可用信道状态信息及其它因素。
无线终端可使用半双工方法(例如,FDD或TDD)来提供服务,这对用户显得像是全双工服务。用户没有意识到不同频率和/或时隙被用于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通信。然而,此类FDD或TDD方案实际上未利用无线终端在全双工模式中操作。
在通过D2D通信支持邻近服务(ProSe)的蜂窝***中,无线终端可在不同模式中操作。在此情况下,存在对选择模式以有效地操作的需要。
发明内容
一方面提供一种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方法,包括确定指示在与无线终端的通信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方法进一步包括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确定操作的全双工模式或半双工模式。
因此,有效地为与无线终端的通信做出模式选择的确定。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配置成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设备。设备包括HARQ参数单元,所述HARQ参数单元配置成确定指示在与无线终端的通信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设备进一步包括模式选择单元,所述模式选择单元配置成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确定操作的全双工模式或半双工模式。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配置成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设备。设备包括处理布置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含有指令,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促使设备确定指示在与无线终端的通信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并且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确定操作的全双工模式或半双工模式。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包括携带指令的机器可读介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指令在由处理器执行时促使处理器执行任何示例的方法。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例将通过仅限于示例的方式,参照附图进行描述,其中:
图1示出了根据现有技术的无线电接入网络的示例;
图2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方面的通信的示例;
图3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另外的方面的通信的示例;
图4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示例方法;
图5示出了根据本公开的示例的示例设备。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方面涉及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选择,所述无线终端能够使用无线接入网络的网络节点或者在D2D通信中与另外的终端通信。模式选择涉及全双工模式或半双工模式的选择。在一些方面,模式选择进一步涉及D2D或无线接入网络通信的选择。模式选择基于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新传送的指示。可如图1中所述布置本公开的示例的无线终端和无线接入网络(例如,蜂窝)。
例如,有全双工能力的装置20能够有利地在D2D模式中使用全双工通信承载。备选的是,无线装置20能够通过基站使用无线接入网络(例如,蜂窝)通信承载或者建立半双工D2D承载。下面对蜂窝通信、网络通信或接入网络通信的参考是无线接入网络通信的示例,并且也可应用于WLAN或基于其它网络的通信。
无线通信***使用各种分组重新传送策略和信令方案来解决传送错误和时变信道条件。自动重传请求(ARQ)和混合ARQ(HARQ)技术使用确认(ACK)和否定确认(NAK)信令以及在传送-接收对之间的停止并等待(SAW)过程来管理分组重新传送,并且确保高资源利用。
HARQ方案例如能够在异步操作或同步操作中操作。例如,LTE接入网络在下行链路(即,从网络节点到无线终端)中使用异步操作并且在上行链路(即,从无线终端到网络节点)中使用同步操作。在同步HARQ中,重新传送在预定义的时间实例发生,而在异步HARQ中,重新传送能够在任何时间发生,并且要求信令以将重新传送的分组与初始传送关联。
同步HARQ方案降低了信令开销,而异步HARQ方案在调度选项方面(例如,在重新传送应相对于原始传送发生时)更灵活。
HARQ方案可进一步被分类为适应性的或非适应性的。在适应性HARQ中,调制和编码方案以及资源块可根据由网络节点分配的资源改变。在非适应性HARQ中,重新传送只在使用相同资源的先前传送/重新传送后在预定义的时间发生。如与非适应性方案相比,适应性方案以某些信令开销为代价,提供更高的调度增益。
在一些示例中,在下行链路中使用异步适应性HARQ,而在上行链路中使用同步适应性或非适应性HARQ。在HARQ中,可支持递增冗余、调制和编码方案(MCS)选择和定时。HARQ传送和接收操作由MAC层的HARQ实体管理。
本公开的方面是HARQ重新传送的使用以指示无线通信信道的可靠性和质量。因此,利用HARQ重新传送以确定是FD模式还是HD最适合于给定的通信链路。模式选择可进一步包括基于HARQ重新传送,确定无线接入网络(例如,蜂窝)通信或D2D通信的模式。
HD模式可以是HD D2D操作模式或HD无线接入网络(例如,蜂窝)通信模式。类似地,FD模式可以是FD D2D操作模式或FD蜂窝通信模式。在一些示例中,这些模式与基于已知几何形状的模式选择技术组合。
结合重新传送,无线电节点(例如,含有或管理HARQ实体的节点)在FD D2D或FD蜂窝、HD D2D或HD蜂窝模式方面选择通信模式。通信模式基于HARQ性能,例如基于指示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指示重新传送的参数可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的指示,例如,HARQ重新传送的失败的数量。选择通信模式的无线电节点可以是无线电网络节点(例如,基站、eNodeB)、无线终端(例如,UE)或另一无线终端(即,在与无线终端的D2D通信中)或无线终端与网络节点的组合。
本公开的示例的方法选择用于蜂窝网络中的邻近服务的最适合通信模式,其中通信装置是有全双工能力的。模式选择利用HARQ机制的特性。模式选择能使通信模式自动适应于,由于例如移动性、改变的衰落条件或突然遮蔽的原因的***的改变的几何形状和无线信道的瞬态特性。
通信模式最终由网络节点控制,HARQ过程并且由此模式选择过程的部分是分布式的,并且由此可缩放到大量的邻近装置。例如,无线装置可选择模式,并且向网络节点推荐它,所述网络节点又可最终决定要使用哪个模式。
结合重新传送,基于HARQ性能的无线电节点(例如,含有或管理HARQ实体的节点)在FD D2D或FD蜂窝、HD D2D或HD蜂窝模式的方面重新选择模式。例如,在HARQ性能参数指示低信道质量(例如,对于相同初始(第一)传送,HARQ重新传送失败N次)时,无线电节点从FD模式切换到HD模式。例如,在HARQ性能参数指示高信道质量(例如,对于相同初始(第一)传送,HARQ重新传送尚未超过K次,或者HARQ重新传送尚未发生)时,无线电节点从HD模式切换到FD模式。在一些示例中,在HARQ性能参数指示适中信道质量(例如,HARQ重新传送在两个阈值之间)时,则不执行模式切换,或者由无线电节点选择特定模式。下面详细描述这些功能。
图2示出了对于在接入网络10中的通信中的节点20、30,用于默认或初始模式选择和HARQ配置的信令和过程。例如,第一无线终端20a、20b和网络节点30如图1中所描述。
在一些示例中,初始模式选择资源分配和HARQ配置由蜂窝网络节点(例如,基站)执行。在一些示例中,这是基于如以下所述的对由无线终端广播的发现信号的测量。
在本公开的方面,在模式选择和HARQ配置过程中的第一步骤是在执行或确定模式选择的无线电节点处的无线终端的模式能力的注册。在此注册中,由负责模式选择的无线电节点获取无线终端能力。在此示例中,无线电节点是基站30。第一无线终端20a(标记为UE-1)将它的能力信息41传送到基站30。第二无线终端20b(标记为UE-2)将它的能力信息42传送到基站30。在一些示例中,能力信息41、42是与装置到装置模式或无线接入网络通信模式,或者FD或HD模式关联的能力信息。
第一无线终端和/或第二无线终端可选择性地传送发现信号25a、25b,例如同步信号、广播信号、信标信号。发现信号25a、25b由无线终端的任何一个或多个传送或广播。
发现信号25a、25b允许发现另一个无线终端以发起在第一无线终端与第二无线终端之间的D2D通信。第一无线终端和第二无线终端通信以在一个或多个通信43中交换发现信息,例如服务、能力和/或几何形状。在一些示例中,接收发现信号的无线终端执行对发现信号的测量。例如,进行信号强度和/或信号对噪声和干扰的测量。
指示无线终端能力的信息包括至少以下之一:与D2D通信模式关联的信息和与网络(例如,蜂窝)通信模式关联的信息。网络通信模式也可交换称为蜂窝通信模式、无线接入网络(WAN)通信模式或无线电接入网络(RAN)通信模式。
与D2D通信模式关联的信息可包括指示无线终端对以下项的支持的信息:半双工(例如半双工FDD、半双工TDD)、全双工、用于不同模式的支持的频率带、用于不同模式和/或带的自干扰拒绝能力、最大传送功率及其它无线和双工方案特定参数(例如,模式之间的切换时间、诸如支持用于不同模式的MCS的传输格式)。
能力信息可包括能够由无线终端执行的、对由其它无线终端传送或广播的发现信号25a、25b的测量的类型。在一些示例中,能力信息是与装置到装置模式或无线接入网络通信模式,或者FD模式或HD模式关联的能力信息。
与蜂窝通信模式关联的信息可包括指示无线终端对以下项的支持的信息:半双工(例如半双工FDD、半双工TDD)、全双工、用于不同蜂窝模式的支持的频率带、自干扰拒绝能力、最大传送功率及其它无线和双工方案特定参数(例如,模式之间的切换时间、诸如支持用于不同模式的MCS的传输格式)。
无线终端配置成向网络节点报告发现结果和测量。在示出的示例中,第一无线终端20a将此类发现结果和/或测量报告44传送到网络节点。发现报告44可包括对例如来自另一无线终端的发现信号进行的测量。第二无线终端20b也可传送此类报告(未示出)。例如,假定两个无线终端均正在测量彼此的发现信号,则无线终端20b也能够传送报告。在一些示例中,无线终端之一传送发现信号,而其它无线终端在它们想发现此类无线终端时测量发现信号。
在会话的开始时,或者在进行的会话的不活动周期后开始时,如在下面更详细所述,执行或辅助模式选择的无线电网络节点不具有信息(例如,有关HARQ反馈的统计)来确定模式选择。在此情况下,取决于无线终端能力(例如,在支持的模式方面),无线电网络节点选择适合模式。
在本公开的方面中,无线终端利用默认HARQ操作模式来配置。最初可使用默认HARQ操作模式。这可发生在会话的开始时或者在进行的会话的不活动周期后。
在示例中,用于FD模式(例如,FD D2D)的默认HARQ操作模式是同步HARQ。HARQ操作模式可以是适应性或非适应性的。FD D2D可使用上行链路频谱,并且此同步HARQ模式适合于操作的FD D2D模式。例如,在利用初始或默认模式配置无线终端时,无线电网络节点也选择HARQ重新传送的最大数量。
在一些方面,基于来自第一无线终端的接收的发现结果和测量报告44,无线电节点配置初始或默认操作模式和关联的HARQ初始或默认HARQ配置。模式选择和/或HARQ配置基于报告的测量结果和/或取决于如何配置网络节点。
例如,在第一无线终端与第二无线终端之间的默认模式可配置成是半双工网络(例如,蜂窝)通信。然而,取决于显式无线终端请求和/或无线终端能力,此默认模式能够被覆盖为例如半双工D2D模式或全双工D2D模式。如果在第一无线终端与第二无线终端之间的报告的路径增益超过预配置的阈值,则D2D模式可用于在第一无线终端与第二无线终端之间的通信。
在一些方面,初始或默认模式选择可在46中由无线电节点根据以下的一个或多个确定:特定默认或预定义的模式、基于无线电测量的初始模式选择和/或基于具体UE能力的初始模式选择。现在,下面更详细描述这些示例。
在根据使用默认或预定义的模式选择46初始模式的情况下,最初或者在长期不活动后或者无论何时存在不足的HARQ反馈统计时,始终使用特定模式。例如,作为默认,无线电节点可始终在最初使用HD模式。换而言之,它应用保守方案以确保会话以最少错误被正确发起。在另外的示例中,作为默认,无线电节点可始终在最初使用FD模式。换而言之,在假定如果随后检测到高于阈值级别的HARQ重新传送,则随后能够使用HD模式的情况下,它应用激进的方案(允许更高数据率)。
在基于无线电测量的初始模式选择46的情况下,执行模式选择的无线电节点使用一个或多个无线电测量来选择初始模式。在一些示例中,执行模式选择的无线电节点是网络节点,或者可备选是无线终端。无线电测量可由无线终端执行。在一些示例中,无线电测量备选或另外由基站执行。如上所述,取决于无线终端模式能力,可由无线终端执行对D2D信号和/或蜂窝信号的无线电测量。
D2D无线终端可使用现有技术来检测发现信号(例如,信标),并且向无线电节点(例如,服务基站)报告此类发现连同对此类信标的测量结果(例如,接收的发现信标信号强度或测量的发现信号信号对噪声和干扰(SINR))。例如,报告发现信号的接收的信号强度允许网络节点估计在发现彼此的无线终端之间的路径损耗。
此估计提供用于网络节点选择用于装置的通信模式。例如,如果在装置之间测量/报告的路径损耗低于预定义的阈值,并且两个无线终端是有FD能力的,则无线电节点选择FD模式,并且分配用于无线终端对的专用无线电资源。备选的是或另外,如果相对于彼此在装置处的测量/报告的发现SINR超过预定义的阈值,并且两个装置的报告/注册的自干扰抑制能力超过预定义的能力,则无线电节点(例如,基站)选择FD模式,并且分配用于无线终端对的专用无线电资源。此示例与D2D通信模式有关。
如果测量/报告的路径损耗高于第一阈值但低于第二阈值,并且两个无线终端均是有D2D能力的,则无线电节点可选择用于无线终端的D2D对的HD D2D模式。备选的是或另外,如果测量/报告的发现SINR超过预定义的阈值和/或报告的自干扰抑制未达到预定义的阈值,则无线电节点选择用于无线终端的D2D对的HD D2D模式。
如果测量/报告的路径损耗高于所述第二阈值和/或测量/报告的发现SINR低于预定义的阈值,则无线电节点将蜂窝通信模式选择为用于无线终端对的默认模式。
在基于具体无线终端能力的初始模式选择46的情况下,执行模式选择的无线电节点使用与无线终端能力关联的一个或多个具体参数以用于选择初始模式和/或HARQ有关参数。此类参数的示例是UE能够减轻自干扰的程度。例如,如果无线终端能减轻高于第一阈值的自干扰,则无线电节点将FD模式选择为用于那个UE的操作的初始模式。在另外的示例中,如果无线终端只能减轻小于第一阈值的自干扰,则无线电节点可将HD模式选择为用于那个无线终端的操作的初始模式。
在通信48中,无线电节点将确定的(即选择的)传送到其它无线电节点。在此示例中,基站30将选择的模式传送到第一无线终端和第二无线终端。模式选择可以是FD或HD的选择和/或蜂窝或D2D通信的选择。
在此示例中,第一无线终端和第二无线终端根据选择的模式执行通信49。在此示例中,启动在第一无线终端与第二无线终端20a、20b之间的D2D通信。D2D通信根据模式选择和/或资源分配确定来使用资源。备选的是,选择的通信模式可以正在使用网络节点(例如,蜂窝)。在此情况下,第一无线终端和第二无线终端经由基站30通信。
图3示出了对于在接入网络10中的通信中的节点20、30,在HARQ辅助模式选择的示例中的信令和过程。在此方法中,第一无线终端和第二无线终端20a、20b报告HARQ过程结果以使得无线电节点能够重新选择通信模式或者允许第一无线终端和第二无线终端在HD模式与FD模式之间自主切换。在无线电节点具有与HARQ重新传送有关的充足统计时,则无线电节点可执行模式切换或信号自主切换。在一些示例中,HARQ过程结果是成功或失败的HARQ重新传送的最大数量的指示。现在描述不同情况的示例。
通信49对应于图2的示例,其中第一无线终端和第二无线终端在D2D通信中。以下方面也可应用于在第一无线终端与第二无线终端20a、20b之间的现有蜂窝通信。
在传送51a中,第一无线终端传送参考信号或先导信号。参考信号可由网络节点30和/或第二无线终端20b接收。类似地,在传送51b中,第二无线终端传送参考信号或先导信号。参考信号可由网络节点30和/或第一无线终端20a接收。在一些示例中,例如以预确定的模式定期传送参考信号。参考信号由网络节点30和/或第二无线终端20b用于执行无线电测量,例如,路径损耗、信号强度、SINR。结合HARQ重新传送,这些测量用于在操作的HD通信模式与FD通信模式之间选择。
在通信周期,第一无线终端20a使用HARQ实体24a传送数据。来自第一无线终端的传送或重新传送53由来自第二无线终端的响应传送55响应。响应传送是接收的确认(ACK)或传送未被成功接收的响应(NACK)。如果接收NACK响应,则第一无线终端20a传送传送的所有或部分的重新传送。(重新)传送和确认的相同原理也可应用于来自第二无线终端的传送。在一些示例中,传送53、55对应于失败的(重新)传送。在此情况下,如下所述,通信模式可被改变成更可靠的通信模式,例如从FD到HD。
在FD模式与HD模式之间和/或在D2D模式与无线接入网络模式之间切换的确定可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并且具体而言,可基于失败的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例如,当在FD模式中操作时,如果HARQ重新传送失败N次,则(例如,含有HARQ实体的)无线电节点确定通信从FD模式被切换到HD模式。N的值的示例是4。失败的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可用于相同传送,例如,初始(第一)传送。备选的是,如下所述,如果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高于阈值,则可选择HD模式。
无线电节点可确定是选择D2D模式还是无线接入网络模式。在半双工模式中描述示例;示例也可应用于FD模式。在此示例中,在选择两个基本HD模式(即,HD D2D和HD蜂窝)之一后,无线电节点切换模式,并且可通知例如(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的其它节点有关要使用的新模式。
在一些示例中,选择和从FD模式到HD模式的切换也可基于以下准则中的一个或多个。
如果(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只能进行蜂窝通信,则无线电节点选择HD蜂窝模式。无线电节点可进一步确定通信应基于HD FDD蜂窝模式或HD TDD蜂窝模式。用于在FDD与TDD之间确定的准则可如下。
如果无线终端只支持两个双工模式(HD TD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或HD FD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之一,则无线电节点选择无线终端支持的模式。
如果无线终端支持两个双工模式(HD TDD无线接入网络或HD FDD无线接入网络),则无线电节点基于一个或多个另外的准则,选择模式中的一个。此类准则的示例是频谱可用性、***负载和干扰。
例如,如果可用频谱受到限制(例如,仅一个载波可用),则无线电节点可选择HDTD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如果充足的频谱可用(例如,2个或多于2个载波),则无线电节点可确定选择无线终端的HD FD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
在另一示例中,在高***负载下(例如,如果每小区的无线终端的数量高于阈值),则无线电节点可选择HD TD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无线电节点可在不同载波上分布小区中的无线终端,例如,某些无线终端在具有频率f1的载波上,并且剩余无线终端在具有频率f2的载波上。
在另一示例中,在高干扰下(例如,上行链路和/或下行链路SINR低于它们的相应阈值),无线电节点可选择用于无线终端的HD TD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
如果无线终端只能进行D2D操作,则无线电节点选择HD D2D模式。此类D2D无线终端可典型地能保持与网络节点的通信链路,例如用于资源指派、功率分配等。无线电节点可使用与上面为无线接入网络模式所述的相同机制,进一步决定是选择HD FDD D2D模式还是HD TDD D2D模式。
如果无线终端能进行蜂窝通信和D2D操作,则无线电节点选择D2D或无线接入网络模式之一。在此示例中,无线电节点也已选择HD模式;在选择FD模式的情况下,方面也可适用。在此情况下,无线电节点可基于一个或多个准则或参数做出确定。无线电节点可进一步决定是选择使用选择的D2D模式或蜂窝模式的FDD还是选择的D2D模式或蜂窝模式的TDD。使用FDD或TDD的确定可基于与上所述相同的机制或准则。现在描述用于例如在HD通信中在D2D与无线接入网络模式之间选择的准则的示例。
在一个示例中,例如在HD通信中,D2D或无线接入网络通信的确定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例如,D2D通信模式或无线接入网络通信模式的确定基于例如在特定时间周期内失败的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例如,时间周期是在某个时间周期(T0)期间或例如10个帧内的多个帧期间用于相同无线终端的相同初始(第一)传送。在一些示例中,D2D通信模式或无线接入网络通信模式的确定基于HARQ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HARQ重新传送事件可被视为重新传送失败的预定义数量(例如,一个或多个),例如,至少N个重新传送失败。在一些示例中,定义事件的重新传送失败是N个连续重新传送失败。在备选方案中,不要求重新传送失败是连续的。在一些示例中,重新传送事件被确定用于在M个总传送中的N个重新传送或在定义的时间(例如,T0)内的N个重新传送。在一些示例中,模式选择可基于重新传送事件,所述重新传送事件可要求或可不要求是连续的。
在一些方面,用于确定模式选择的参数可以是HARQ传送的数量、HARQ传送失败的数量和/或传送失败事件的数量,其中每个事件是例如在一个或多个定义的周期内的重新传送失败的定义的数量。可将参数和阈值进行比较以确定模式选择。
在一些示例中,可相对快速地(即基于测量的相对短的时间周期)执行模式选择。例如,使确定在帧的基础上被执行。在此情况下,模式选择可基于N个重新传送失败。备选的是或另外,可基于测量的相对长周期,执行模式选择。例如,模式确定基于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其中每个事件由N个重新传送失败定义。事件的N个传送失败可以是连续的或不连续的。在一些示例中,模式选择可基于重新传送事件,所述重新传送事件可要求或可不要求是连续的。通过将事件的数量或频率与阈值进行比较,选择模式。由于确定决定基于更多统计,因此,这提供了更鲁棒(尽管更慢)的模式选择。
在一些示例中,对于用于确定模式的参数,仅对在周期T0内的重新传送进行计数。这可在长期平均影响(例如,T0=200 ms)用于在模式之间选择时被使用。在此情况下,不要求重新传送是连续的。因而,如果重新传送失败至少N次,HARQ重新传送可被指示为HARQ重新传送失败事件。重新传送事件可被定义为大于阈值数字的在第一时间周期T1内的HARQ重新传送失败的数量。在一些示例中,用于模式选择的参数用于到相同无线终端的相同传送。在一些示例中,重新传送事件是在某个周期(T1)中HARQ重新传送失败的数量。如果在不同的(第二)时间周期(T0)内存在多于M个此类指示的重新传送失败事件,则无线电节点确定例如在D2D模式与蜂窝模式之间切换操作的模式。
在一些示例中,将指示的HARQ重新传送失败的数量或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和阈值M进行比较。在确定指示的HARQ重新传送失败的数量或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低于(或等于)阈值时,无线电节点选择D2D。如上面的一样,HARQ重新传送事件由N个(可选地连续的)HARQ重新传送失败指示。例如,如果在时间周期T0期间内M ≤ 2,则无线电节点选择(例如,在HD模式中的)D2D模式。在确定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高于阈值时,无线电节点将无线接入网络模式选择为操作的模式。例如,对于在时间周期T0内的M > 2,选择(例如,在HD模式中的)无线接入网络模式。
在另外的示例中,在无线电节点确定模式应从FD切换到HD时,不改变D2D模式或无线接入网络模式选择。例如,对于从FD D2D到HD的模式改变(如根据上述准则所确定,HD模式使用D2D通信来操作。对应地,对于从FD蜂窝到HD的模式改变,HD模式使用蜂窝通信来操作。因此,在将模式从FD切换到HD时,使用D2D模式或蜂窝模式的相同一个模式。
例如,对于利用FD D2D模式配置的无线终端并且如果例如对于相同初始(第一)传送,HARQ重新传送失败N次,则无线电节点从FD模式切换到HD模式,并且另外选择(即,保持)D2D模式。对应地,如果利用F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来配置无线装置,并且如果对于相同初始(第一)传送,HARQ重新传送失败N次,则无线电节点从FD模式切换到HD模式,并且另外选择(即,保持)无线接入网络模式。
备选的是,模式选择基于例如如上所述,确定HARQ重新传送是否满足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的准则。在一些示例中,用于确定在D2D与无线接入网络通信模式之间的切换的测量,在比用于确定在FD与HD之间的切换更长的时间周期内。一旦做出确定,则无线电节点可将模式改变成D2D通信模式和无线接入网络通信模式中的另一个。
在一些示例中,通过将在某个时间周期期间的HARQ重新传送(失败)的测量与阈值进行比较,做出模式确定。HARQ重新传送失败的数量可以是失败的预配置数量(N)的事件的数量(M)或次数的数量(M)。例如,如果确定失败N次连续M次或者在时间周期(T0)内M次,则可切换模式。在一些示例中,无线电节点可将模式改变成D2D和蜂窝中的另一个模式。例如,将模式从D2D模式改变成无线接入网络模式,或者从无线接入网络模式改变成D2D模式。这与从FD到HD的模式改变是在相同时间的。例如,如果HARQ重新传送(失败)或事件的数量高于阈值,则可从D2D模式切换到无线接入网络模式。
在一些方面,如上所述,从FD模式切换到HD模式的确定可基于另外的输入信息或准则。例如,确定可基于选择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在另外的示例中,确定可基于参考信号(先导)测量,例如,信道质量指示符(CQI)、BLER、SINR、SNR边链路RSRP(SNR S-RSRP)、边链路RSRQ(S-RSRQ)或任何其它测量。
例如,在第一无线终端和第二无线终端以低速率(即,鲁棒)的MCS通信,并且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超过某个阈值时,可做出从FD模式到HD模式的切换或者在D2D模式与无线接入网络模式之间(例如,从D2D模式到无线接入网络模式)的切换的确定。在一些示例中,确定可由第一无线终端和第二无线终端做出。第一无线终端和第二无线终端可请求网络节点做出此类模式切换。备选的是,如果在正在使用高速率MCS模式时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超过某个阈值,则做出确定以切换到更鲁棒的MCS模式。在此示例中,不做出通信模式的切换。
第一无线终端20a配置成将报告57传送到网络节点30。报告57可包括例如与HARQ重新传送有关的信息,以允许网络节点选择通信模式。备选的是,报告57可以是已由无线终端20a自主选择的通信模式的信息。第二无线终端20b可备选或另外传送报告的任何示例(未示出)。
本公开的方面进一步提供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测量的、操作模式从HD到FD的切换。在此示例中,HARQ重新传送的测量指示良好的无线电通信是可能的,允许进行FD通信。例如,在HARQ重新传送失败的测量的数量低于阈值时,进行到FD模式的切换。
在示例通信中,第一无线终端20a使用HARQ实体24a在传送58中传送另外的数据。如上面的一样,由来自第二无线终端的响应传送59响应来自第一无线终端的传送58。在此示例中,传送58、59对应于成功传送。在此情况下,如下面所述,通信模式可被改变成更高容量的通信模式,例如从HD改变到FD。在一些示例中,第一无线终端20a配置成向网络节点30传送对应于报告57的任何示例的报告(未示出)。在此示例中,报告指示HARQ重新传送尚未被执行和/或模式确定已由无线终端做出。
例如,当在HD操作中时,如果HARQ重新传送尚未发生或者HARQ重新传送尚未超过阈值K次(例如对于相同初始(第一)传送,例如要被定义为重新传送事件,则由无线电节点选择FD模式。K的值的示例是2。备选的是,如果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低于阈值,则可选择FD模式。
除FD的选择外,无线电节点可进一步确定是选择D2D模式还是无线接入网络模式。在选择两个基本FD模式(即,FD D2D或FD无线接入网络)之一后,无线电节点切换模式,并且可通知(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有关要使用的新模式。在一些示例中,此选择和从HD到FD模式的切换另外基于以下方面。
如果(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只能进行无线接入网络通信(即,无D2D),则无线电节点选择F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
如果(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只能进行D2D操作(即,无无线接入网络通信),则无线电节点选择FD D2D模式。(一个或多个)此类FD D2D无线终端可典型地能保持与网络节点的通信链路,例如用于资源指派、功率分配等。数据由D2D通信模式传递。
如果(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能进行FD无线接入网络通信以及FD D2D操作,则无线电节点能选择FD D2D或F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在此情况下,无线电节点可基于一个或多个准则,选择两个FD模式之一。现在描述用于在FD D2D模式与F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之间选择的示例准则。在一些示例中,此类准则可对应于如上所述采用HD的模式选择;尽管使用的阈值和参数可不同。
示例准则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例如,D2D通信模式或无线接入网络通信模式的确定基于例如在特定时间周期内失败的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例如,时间周期是相同传送,例如,用于相同无线终端的初始(第一)传送。在一些示例中,测量是在特定时间周期(T2)期间或例如在10个帧内的多个帧期间的。时间周期可与在HD模式中所使用的相同或不同。在一些示例中,D2D通信模式或无线接入网络通信模式的确定基于HARQ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HARQ重新传送事件可被视为重新传送失败的预定义数量(例如,一个或多个),例如,至少一个或多个(K个)重新传送失败。在一些示例中,定义事件的重新传送失败是多个重新传送,例如,K个连续重新传送失败。在备选方案中,不要求多个重新传送失败是连续的。
在一些示例中,模式选择可基于重新传送事件,所述重新传送事件可要求或可不要求是连续的。参数可被定义为例如在定义的时间周期中此类HARQ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基于参数与阈值的比较,做出模式选择。如果HARQ传送或重新传送失败的数量或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小于阈值,则做出模式选择(例如,D2D)。如果HARQ传送或重新传送失败的数量或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多于相同或不同(例如,更高的)阈值,则做出模式选择(例如,无线接入网络模式)。
例如,模式选择可基于,例如在15个帧内的某个时间周期(T2)期间,例如对于用于相同无线装置的相同初始(第一)传送,HARQ重新传送尚未超过K次的次数的数量(P)。例如,如果次数的数量P小于(或等于)阈值,则选择D2D模式。如果次数的数量P多于阈值,则选择无线接入网络模式(即,F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模式。在一些示例中,与K比较的阈值是2或3。(例如,在某个时间中或连续地)高于阈值的重新传送的数量K指示重新传送事件。
在另外的示例中,在无线电节点确定模式应从HD切换到FD时,不改变D2D模式或无线接入网络模式选择。例如,对于从HD D2D到FD的模式改变(如根据上述准则所确定,FD模式使用D2D通信来操作。对应地,对于从HD蜂窝到FD的模式改变,FD模式使用无线接入网络模式通信来操作。因此,在从HD切换到FD时,使用D2D模式或无线接入网络模式的相同一个模式。
例如,对于利用FD D2D模式来配置的无线终端并且如果对于相同初始(第一)传送,HARQ重新传送尚未超过K次,则无线电节点选择FD D2D模式。对应地,如果利用H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来配置无线终端,并且如果例如对于相同初始(第一)传送,HARQ重新传送尚未超过K次,则无线电节点选择F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
备选的是,如果HARQ重新传送未超过K连续P次或者在定义的时间周期(T3)的期间P次,则无线电节点可在D2D模式与无线接入网络模式之间改变模式。例如,将模式从D2D模式改变成无线接入网络模式,或者从无线接入网络模式改变成D2D模式。这与从HD到FD的模式改变在相同时间。
从HD模式切换到FD模式的步骤能够进一步使用其它输入,诸如选择的MCS、像CQI、BLER、SINR、SNR S-RSRP、S-RSRQ等的参考信号(先导)测量。例如,如果选择的MCS方案超过阈值(例如,16QAM,码速率高于1/2),则它被解释为用于选择FD D2D模式或FD蜂窝模式的充足信道条件。
在一些方面,如上所述,从HD模式切换到FD模式的确定可基于另外的输入信息或准则。例如,确定可基于选择的调制和编码方案(MCS)。在另外的示例中,确定可基于参考信号(先导)测量,例如,CQI、BLER、SINR、SNR边链路RSRP(SNR S-RSRP)、边链路RSRQ(S-RSRQ)或任何其它测量。例如,如果选择的MCS方案超过阈值(例如,16QAM,码速率高于1/2),则它被解释为用于选择FD模式而不是HD模式的充足信道条件。在一些示例中,模式选择基于参数与第一阈值K和第二阈值N的比较。参数可以是例如对于相同初始(第一)传送,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L’。第一阈值K和第二阈值N是不同的。例如,第二阈值更高。在一些示例中,第一阈值K和第二阈值N是分开的(例如,对于整数参数是非连续的),使得参数L可具有在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的值。
如上所述,如果参数低于第一阈值K,则HARQ性能可被视为良好,并且模式相应地被改变。如果参数高于第二阈值N,则HARQ性能可被视为差,并且模式相应地被改变。如果参数L在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则HARQ性能可被视为适中。在此情况下,无线电节点可不执行模式选择或者选择具体模式。
备选的是,可根据以下示例之一确定模式选择。
在参数被确定是在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的示例中,无线电节点确定不改变(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的当前模式。例如,如果(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正在FD蜂窝模式中操作并且如果对于相同初始(第一)传送,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是在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则无线电节点保留用于那个UE的FD蜂窝模式。在此情况下,K < L < M。
在参数被确定是在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的另外的示例中,无线电节点以具体(例如,预确定)方式确定模式选择。例如,如果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是在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则模式选择可以是保持FD或HD的相同模式选择。模式选择可进一步是改变D2D模式通信或无线接入网络模式通信的模式选择。因此,当前D2D被改变成无线接入网络模式,并且当前无线接入网络模式被改变成D2D模式。FD或HD模式选择的方面不被改变。
这些模式选择可被视为:
- 如果无线终端在FD D2D模式中操作,则切换到FD无线接入网络(蜂窝)模式;
- 如果无线终端在HD D2D模式中操作,则切换到HD无线接入网络(蜂窝)模式;
- 如果无线终端在FD无线接入网络(蜂窝)模式中操作,则切换到FD D2D模式;
- 如果无线终端在HD无线接入网络(蜂窝)模式中操作,则切换到HD D2D模式。
在一些示例中,K的值可以为2,和/或N的值可以为4。在此示例中,3的L的值将在第一阈值与第二阈值之间。备选的是,第一阈值和第二阈值K和N可被选择成是相同或隔开的,使得L不能采用未被视为满足第一阈值或第二阈值的值。例如,K的值可以为3,和/或N的值可以为4。在此情况下,参数L满足第一阈值(例如,等于或低于第一阈值)或者满足第二阈值(例如,等于或高于第二阈值)。因此,从高于单个阈值或低于单个阈值的参数L(传送的数量)的两个选项中有效地选择模式。
一个或多个模式选择通信60从做出模式选择的无线电节点被传送到其它节点,例如,到第一无线终端、第二无线终端和网络节点的一个或多个。此通信60(信令)是到无线终端和/或一个或多个另外的节点。信令指示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确定的模式。例如,在网络节点30作为无线电节点做出模式选择确定时,网络节点向第一无线终端和第二无线终端20a、20b传送模式选择通信60。模式选择通信60指示要使用的模式(例如,HD或FD和/或无线接入网络模式或D2D模式)。
在一些示例中,在FD与HD之间和/或在D2D模式与无线接入网络模式之间、基于HARQ重新传送(或包括多个HARQ重新传送的传送事件)的数量的模式切换能够被实现以避免在模式之间过快的交替。例如,计时器、事件、无线电测量和/或阈值的迟滞值的配置可用于避免重复地交替在FD D2D或F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与HD D2D或H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之间的快速连续(即,乒乓式)中的状态。例如,从HD操作到FD操作的切换,除上面的基于计数器的准则外,另外的准则要求无线终端对(例如,在D2D通信中)在至少THD秒(即,计时器的使用)内一直在HD模式中通信,和/或在此周期期间,测量和/或报告的D2D路径损耗(即,无线电测量)尚未超过预定义的路径损耗阈值(PLFD)。
在一些示例中,基于HARQ,在FD与HD之间的模式切换能够由发送HARQ反馈的无线终端自主执行或控制。此方面可适用于任何类型的无线终端,即能进行蜂窝通信和/或D2D操作的无线终端。在此情况下,无线电节点是无线终端。因而,无线终端做出模式选择的确定。由无线终端进行的模式选择是自主的,即,未接收来自基站的信令以实现特定模式选择。在一些示例中,无线终端向基站传送信号以通知网络选择的模式。
在无线终端确定模式的此情况下,网络节点(例如,基站)可仍向(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指示哪些无线电资源要用于FD和哪些无线电资源要用于HD操作。指示的无线电资源可以是物理无线电资源,例如,物理信道资源,例如资源块、资源元素、时隙、子帧或其它无线电资源。在此情况下,网络节点提供用于无线终端的资源的调度的分配。在一些示例中,事先(先验(a priori))或独立于模式选择确定,向无线终端指示这些资源。在一些方面,在网络节点确定模式选择时,此资源分配由网络节点执行。
在一些示例中,网络节点(例如,基站)负责在粗时间尺度(例如,大约500-1000ms)上的用于HD模式或FD模式的资源分配。在此情况下,在FD模式与HD模式之间的模式选择也在更粗的时间尺度上完成。在FD模式与HD模式之间的更精细的时间尺度模式选择由例如无线终端或在D2D操作中涉及的无线终端D2D对的装置完成。在此情况下,用于HD模式或FD模式的资源分配也在更精细的时间尺度上完成或更新。用于在FD模式与HD模式之间的模式选择的更精细的时间迟度的示例是一个无线电帧(例如,10 ms)或Q+1个数量的子帧,其中Q是用于相同初始重新传送的允许的HARQ重新传送的总数。
在另外的示例中,用于第一无线终端的模式选择60由第二无线终端确定。例如,第二无线终端是对等无线终端。第一无线终端和第二无线终端可处在或将处在D2D通信中。此示例可选择性地适用于仅能在操作的D2D模式中操作或被确定成仅在操作的D2D模式中操作的无线终端。在此情况下,无线电节点是D2D UE。在一些方面,D2D无线终端之一使用它自己的D2D和/或接收的D2D无线电测量作为模式选择确定的输入。例如,模式确定基于路径增益和/或接收的信号强度测量。例如,模式确定基于超过预配置的阈值的检测的D2D路径增益或信号强度。
在此情况下,无线终端的D2D对的任一无线终端向网络节点(例如,基站)发送显式模式切换传送。模式切换传送可以是对通信模式的改变的请求。在一些示例中,模式切换传送包括要使用的显式请求的通信模式。在此示例中,网络节点利用指示要使用的模式(例如,HD/FD和/或无线接入网络/D2D)的传送来响应无线终端,或者利用在所请求的通信模式中的操作能够由无线终端使用的确认或拒绝来响应。例如,如果无线终端推荐或请求模式,则网络节点能够接受或拒绝无线终端请求。
在另外的示例中,用于无线终端的模式选择60由例如蜂窝基站的、正在控制D2D操作的网络节点确定。在此情况下,无线电节点是网络节点。在此情况下,网络节点的HARQ实体提供报告,并且向在网络节点内的模式切换实体显式地请求模式切换。HARQ实体可提供HARQ测量和其它测量统计,并且等待所请求的通信模式的网络节点批准。
在另外的示例中,用于无线终端的模式选择60由在上面装置的任何两个或多于两个之间的相互通信确定。在此情况下,无线电节点可被视为无线终端和网络节点两者,即,两个节点均在确定最终模式中被涉及。具体而言,网络节点通过组合由无线确定的模式和由网络节点本身确定的模式的结果,选择要由无线终端使用的最终模式(其可称为复合模式)。例如,无线终端可将如在上面任何示例中所述的模式确定为推荐的模式。
无线终端可将带有推荐的模式的指示的消息发送到网络节点。网络节点也可基于上面任何示例,确定模式。网络节点基于无线终端推荐的模式和由网络节点确定的模式,确定选择的实际模式(即,复合模式)。下面描述如由无线电节点做出的最终实际确定,所述无线电节点可以是如上所述的基站(网络节点)或(一个或多个)任何其它节点。可使用以下准则的一个或多个,从两个确定的模式中确定实际选择的模式。
如果由无线终端推荐的模式与由网络节点确定的模式相同,则无线电节点将选择此模式。模式选择包括在HD与FD之间的选择和/或包括在蜂窝通信与D2D通信之间的选择。
如果由无线终端推荐的模式不同于由网络节点确定的模式,则无线电节点可使用以下示例中的任何一个来选择要由UE使用的模式。模式选择包括在HD与FD之间的选择和/或包括在蜂窝通信与D2D通信之间的选择。在一个示例中,无线电节点可丢弃由网络节点确定的模式,并且选择由无线终端确定的模式。
在另外的示例中,无线电节点可丢弃无线终端推荐的模式,并且选择由网络节点确定的模式。
在又一示例中,无线电节点可选择将导致最小数量的HARQ重新传送的模式。例如,如果由两个实体确定的模式是蜂窝模式和D2D模式,则无线电节点选择蜂窝模式。在此示例中,HD/FD模式选择可对于初始确定的模式和实际选择的模式两者是相同的,例如HD模式。无线接入网络模式典型地比D2D模式更可靠。因此,模式选择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或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与一个或多个阈值的比较。高于阈值的重新传送的测量的数量或事件的测量的数量确定到无线接入网络(例如,蜂窝)模式的切换,低于相同或不同阈值的重新传送的测量的数量或事件的测量的数量确定到D2D模式的切换。
在又一示例中,无线电节点可选择更可靠或保守的模式。例如,HD模式被视为比FD更保守。更保守的模式可被视为将导致更少数量的HARQ重新传送的模式。例如,如果由两个实体确定的模式是HD模式和FD模式,则无线电节点选择HD模式。此确定独立于无线接入网络/D2D模式选择。
在又一示例中,无线电节点可选择更激进(例如,提供更高数据率)的模式。例如,如果无线终端和网络节点确定的模式是HD模式和FD模式,则无线电节点选择FD模式。FD模式被视为比HD更激进(允许更高数据率)。
在一些方面,当在FD模式与HD模式之间切换时,重新配置或重置诸如计时器和重新传送的数量、模式切换参数(例如,N、K、THD、PLFD)的HARQ实体的一个或多个参数。因此,在FD/HD模式选择与HARQ配置之间存在相互的相互作用。如上所述,模式切换与多个阈值和其它参数关联。例如,模式切换可基于在D2D对等实体之间和/或在D2D对与网络节点之间的测量的无线电特性和/或(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和/或网络节点的无线电特性。例如,测量的无线电特性可以是在D2D接收器和/或网络节点处的测量的路径增益和/或测量的总信号强度、全双工自干扰抑制能力、最大传送功率电平和支持的通信带宽。在模式选择中使用的参数的一个或多个由网络节点配置和/或在D2D操作的情况下由对等D2D无线终端配置。
图4示出了本公开的方面的概要方法70。此方法在无线电节点中实现,其可位于网络节点、正在配置的无线终端中或在另外的无线终端中。另外的无线终端可实现与其或将与其进行D2D通信的无线终端的方法。方法用于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在一些示例中,无线终端与无线电接入网络通信。在一些示例中,无线终端能与无线电接入网络的网络节点进行D2D通信和/或蜂窝通信。
在71中,方法确定指示在与无线终端的通信中的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参数是或者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在一些示例中,指示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是或者基于指示的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其中重新传送事件由多个HARQ重新传送失败指示。多个HARQ重新传送失败可以是多个连续HARQ重新传送失败。重新传送事件由正在被测量的此类传送失败的配置的数量指示。确定可包括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确定一个或多个参数。
在72中,方法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确定操作的全双工模式或半双工模式。操作的此模式打算由无线终端和/或网络节点使用。
在73中,方法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装置到装置模式或无线接入网络(WAN)模式。操作的装置到装置模式或无线接入网络模式基于指示HARQ重新传送的相同或不同参数和/或基于如所述的一个或多个其它准则。用于确定操作的装置到装置模式或无线接入网络模式的参数可以是与用于确定操作的全双工模式或半双工模式的参数和/或阈值相同的(一个或多个)参数或不同的(一个或多个)参数和/或相同或不同的阈值。
在74中,方法进一步包括向无线终端和/或一个或多个另外的节点用信号通知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确定的模式的指示。信令可以从确定操作的模式的无线电节点到要使用操作的那个模式的所有其它节点。使用操作的模式的节点可以是网络节点和第一无线终端和/或第二无线终端的一个或多个。
图5示出示例设备80。设备80指示如上所述的功能模块或单元或无线电节点。因而,设备80可在网络节点或无线终端中实现。
设备80包括处理布置82,所述处理布置82包括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处理布置在功能上连接到存储器84和I/O单元86。例如,I/O单元86可包括用于无线电接入网络中的RF通信的无线电电路。
处理布置82和/或存储器86可配置成实现描述的功能性。例如,存储器可被视为存储/含有指令,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促使设备执行任何示例的方法。这些功能可被视为由处理布置82实现的功能模块。例如,设备可被视为包括配置成处理HARQ重新传送的HARQ实体24。设备80可进一步包括配置成确定HARQ参数(例如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或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的HARQ参数单元92。在一些示例中,HARQ参数单元92接收指示HARQ重新传送的信号,并且根据描述的过程处理此信号以允许模式选择。在一些示例中,HARQ参数单元92接收来自与HARQ实体24相同的处理布置82,或者来自例如在不同节点中的不同处理布置的、指示HARQ重新传送的信号。
设备80可进一步包括模式选择单元94。模式选择94接收一个或多个HARQ参数值和/或其它测量,并且确定模式选择。例如,模式选择单元94确定模式是否是HD/FD和/或D2D/网络通信。模式选择单元94配置成向使用选择的模式的设备80和其它节点(例如,在与包括无线电节点的节点的通信中的(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或网络节点)输出选择的模式。
本公开的另外的示例是一种包括携带指令的机器可读介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指令在由处理器执行时促使处理器执行任何示例的方法。
本公开的方面基于无线通信信道的确定,提供模式选择。无线通信信道可至少部分地由HARQ重新传送指示。模式确定可以是用于有全双工或HD能力的装置的半双工D2D模式、全双工D2D模式、H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或FD无线接入网络模式。模式选择可应用于无线终端、一个或多个无线终端(例如,在与无线终端的D2D通信中)和/或一个或多个网络节点。
接入网络已被描述为蜂窝网络。备选的是,接入网络可基于非蜂窝技术。例如,网络是例如基于IEEE 802.11的WLAN网络,例如Wi-Fi。描述的任何示例可与本公开的任何其它示例组合使用。
在一些示例中,模式选择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一个或多个参数。参数可以是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或HARQ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HARQ重新传送事件可包括一个或多个重新传送。事件的重新传送可以是连续重新传送(例如,重新传送失败),或者可以不是连续重新传送。在FD/HD和/或无线接入网络模式/D2D模式之间的模式选择可以基于相同参数或不同HARQ重新传送参数,和/或与节点或信道有关的一个或多个另外的参数或信息。用于在FD/HD之间的模式选择的阈值可以不同于用于在无线接入网络模式/D2D模式之间的模式选择的那些参数。在一些方面,模式选择基于HARQ重新传送或HARQ重新传送失败。
任何示例可与描述的任何其它示例组合使用。在一些方面,为在FD模式与HD模式之间的选择描述的任何示例可应用于在D2D模式与无线接入网络模式之间的模式选择,且反之亦然。
缩略词 解释
A-GNSS 辅助GNSS
AP 接入点
AS 应用服务器
BS 基站
BTS 基站收发信台
DAS 分布式天线***
D2D 装置到装置
FD 全双工
FDD 频分双工
FD-E-PHR 全双工扩展功率余量报告
GNSS 全球导航卫星***
HD 半双工
LEE 膝上型嵌入的装备
LME 膝上型安装的装备
MS 模式切换
MCS 调制和编码方案
M2M 机器到机器
NW 网络
OTDOA 观测到达时差
PCRF 策略控制和资源功能
PDA 个人数字助理
PDCCH PHY下行链路控制信道
PH 功率余量
PHR PH报告
PHY 物理
PRB PHY资源块
QoS 服务质量
RA 资源分配
RAN 无线电接入网络
SINR 信号对干扰加噪声比
SSIR 信号自干扰比
TDD 时分双工
UE 用户设备
USB 通用串行总线

Claims (17)

1. 一种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方法,
确定指示在与所述无线终端的通信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以及
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所述参数,确定操作的全双工模式或半双工模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操作的所述模式进一步包括基于指示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或所述参数,确定用于所述无线终端的操作的装置到装置模式或无线接入网络模式。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进一步包括向所述无线终端和/或网络节点和/或另外的无线终端用信号通知用于所述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所确定的模式的指示。
4.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操作的所述模式包括如果指示HARQ重新传送的所述参数高于阈值,则确定操作的半双工模式。
5.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操作的所述模式包括如果指示HARQ重新传送的所述参数低于阈值或低于另外的阈值,则确定操作的全双工模式。
6.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指示HARQ重新传送的所述参数是或者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数量。
7.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指示HARQ重新传送的所述参数是或者基于指示的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其中重新传送事件由多个HARQ重新传送失败指示。
8.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在网络节点中实现,其中确定指示HARQ重新传送的所述参数包括从所述无线终端接收所述参数。
9.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在无线终端或所述无线终端中实现,其中所述确定指示HARQ重新传送的所述参数包括测量HARQ重新传送以生成用于所述无线终端的所述参数。
10.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方法在网络节点和/或所述无线终端中实现,其中所述网络节点和所述无线终端各自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所述参数,确定操作的模式,并且基于来自所述网络节点和所述无线终端两者的操作的所确定的模式来选择操作的所述模式。
11.根据前面权利要求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中操作的初始模式基于与所述装置到装置模式或无线接入网络通信模式关联的所述无线终端的一个或多个能力和/或基于由所述无线终端执行的无线电测量。
12. 一种配置成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
HARQ参数单元,配置成确定指示在与所述无线终端的通信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以及
模式选择单元,配置成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所述参数,确定操作的全双工模式或半双工模式。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设备是无线终端,或者所述设备是网络节点。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设备,其中所述模式选择单元配置成基于指示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或所述参数,确定用于所述无线终端的操作的装置到装置模式或无线接入网络模式。
15.根据权利要求12到14的任一项所述的设备,其中指示HARQ重新传送的所述参数是或者基于指示的重新传送或重新传送事件的数量,其中重新传送事件由多个HARQ重新传送失败指示。
16. 一种配置成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设备,所述设备包括处理布置和存储器,所述存储器含有指令,所述指令在被执行时促使所述设备:
确定指示在与所述无线终端的通信中的混合自动重传请求HARQ重新传送的参数,以及
基于HARQ重新传送的所述参数,确定操作的全双工模式或半双工模式。
17.一种包括携带指令的机器可读介质的计算机程序产品,所述指令在由处理器执行时促使所述处理器执行根据权利要求1到11的任一项所述的方法。
CN201580082454.0A 2015-08-12 2015-08-12 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方法 Active CN1079255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EP2015/068597 WO2017025141A1 (en) 2015-08-12 2015-08-12 Method of determining a mode of operation for a wireless terminal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925524A true CN107925524A (zh) 2018-04-17
CN107925524B CN107925524B (zh) 2021-12-21

Family

ID=5383659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580082454.0A Active CN107925524B (zh) 2015-08-12 2015-08-12 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1569972B2 (zh)
EP (1) EP3335346B1 (zh)
CN (1) CN107925524B (zh)
WO (1) WO2017025141A1 (zh)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86952A1 (zh) * 2019-03-21 2020-09-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0221348A1 (en) * 2019-05-02 2020-11-05 Mediatek Inc. Radio link monitoring in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CN114731250A (zh) * 2019-12-06 2022-07-0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双模式半双工时分双工和全双工频分双工能力的用户设备
WO2024067312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重复传输方法及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770050B (zh) * 2013-02-08 2019-02-0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设备到设备通信方法、终端和网络设备
EP3133873B1 (en) 2014-05-09 2020-09-2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ceiving d2d discovery information
US10742361B2 (en) * 2015-10-15 2020-08-1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and network node for managing HARQ attempts parameter for D2D links
JP7019949B2 (ja) * 2017-02-03 2022-02-16 ソニーグループ株式会社 リレー通信装置、基地局、方法及び記録媒体
US11456846B2 (en) * 2018-01-15 2022-09-27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performing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by communication device of distributed antenna structure
CN113170330A (zh) * 2018-12-21 2021-07-23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EP3905569A4 (en) 2018-12-29 2022-07-20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DEVICE FOR DIRECT COMMUNICATIONS, DEVICE AND DATA TRANSMISSION SYSTEM FOR DIRECT COMMUNICATIONS
CN109657091B (zh) * 2019-01-02 2021-06-22 百度在线网络技术(北京)有限公司 语音交互设备的状态呈现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WO2020206572A1 (en) * 2019-04-06 2020-10-15 Qualcomm Incorporated Communicating multiple transport formats in a slot with full-duplex
FR3095096A1 (fr) * 2019-04-09 2020-10-16 Orange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 contrôle d’un mode de transmission de données utilisé par un véhicule pour communiquer
US11711827B2 (en) 2020-04-09 2023-07-25 Qualcomm Incorporated Downlink positioning reference signal configuration and processing in full duplex scenarios
US11929776B2 (en) * 2021-01-22 2024-03-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 and system for switching between half duplex and full duplex in multi-TRP systems
US11606183B2 (en) * 2021-04-13 2023-03-14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dications of capabilities for self-interference cancellation
US11617205B2 (en) * 2021-04-15 2023-03-28 Qualcomm Incorporated Channel sensing for full-duplex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US20230091901A1 (en) * 2021-09-17 2023-03-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Soft-information to help base station with duplex configuration
US11949633B2 (en) * 2022-01-26 2024-04-02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er equipment full duplex capability reporting as a function of transmission power
WO2023193246A1 (zh) * 2022-04-08 2023-10-12 北京小米移动软件有限公司 一种信息传输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296609A1 (en) * 2008-06-02 2009-12-03 Hyung-Nam Choi Adaptive operational full-duplex and half-duplex FDD modes in wireless networks
US20090304109A1 (en) * 2007-09-28 2009-12-10 Kotecha Jayesh H Retransmission method for HARQ in MIMO systems
US20110125488A1 (en) * 2009-11-23 2011-05-26 Airbiquity Inc. Adaptive data transmission for a digital in-band modem operating over a voice channel
CN104335654A (zh) * 2012-05-31 2015-02-04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在蜂窝通信***中启用对直接链路通信的调度和控制的方法
CN104380628A (zh) * 2012-06-24 2015-02-25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中执行终端之间的直接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04717760A (zh) * 2013-12-13 2015-06-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全双工传输建立和释放机制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771417A (en) * 1986-09-18 1988-09-13 Racal Data Communications, Inc. High speed modem
US7653014B2 (en) * 2004-03-18 2010-01-26 Intel Corporation Configuring a transmission mode between devices
US8310961B2 (en) 2007-10-08 2012-11-13 Nokia Siemens Networks Oy Techniques for link utilization for half-duplex and full-duplex stations in a wireless network
ES2381321T3 (es) * 2008-01-31 2012-05-25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étodos y disposiciones en un sistema de comunicaciones inalámbricas
US20100315989A1 (en) 2008-07-07 2010-12-16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cooperative relay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KR101799273B1 (ko) 2010-06-09 2017-12-2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Harq 프로세스 수행 방법 및 이를 이용하는 장치
US9203559B2 (en) * 2012-01-27 2015-12-01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supporting inter-band carrier aggregation with different UL/DL TDD configurations
CN104137460B (zh) 2012-02-09 2017-12-19 Lg电子株式会社 用于收发信号的方法及其装置
WO2013147490A1 (ko) * 2012-03-26 2013-10-0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 무선 자원의 동적 자원 변경을 위한 harq 수행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장치
US8861443B2 (en) 2012-09-20 2014-10-14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ower control in full-duplex wireless systems with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reception
WO2014175149A1 (en) * 2013-04-24 2014-10-30 Nec Corporation Method for use in device-to-device communic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architecture
US9112685B2 (en) * 2013-05-10 2015-08-18 Blackberry Limited Mechanisms for direct inter-device signaling
US9838163B2 (en) * 2013-08-06 2017-12-05 Lg Electronics Inc.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D2D signal and apparatus for sam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090304109A1 (en) * 2007-09-28 2009-12-10 Kotecha Jayesh H Retransmission method for HARQ in MIMO systems
US20090296609A1 (en) * 2008-06-02 2009-12-03 Hyung-Nam Choi Adaptive operational full-duplex and half-duplex FDD modes in wireless networks
US20110125488A1 (en) * 2009-11-23 2011-05-26 Airbiquity Inc. Adaptive data transmission for a digital in-band modem operating over a voice channel
CN104335654A (zh) * 2012-05-31 2015-02-04 交互数字专利控股公司 在蜂窝通信***中启用对直接链路通信的调度和控制的方法
CN104380628A (zh) * 2012-06-24 2015-02-25 Lg电子株式会社 在无线通信***中执行终端之间的直接通信的方法和设备
CN104717760A (zh) * 2013-12-13 2015-06-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全双工传输建立和释放机制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0186952A1 (zh) * 2019-03-21 2020-09-2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方法及相关设备
WO2020221348A1 (en) * 2019-05-02 2020-11-05 Mediatek Inc. Radio link monitoring in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CN112189351A (zh) * 2019-05-02 2021-01-05 联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侧链路通信的无线链路监测
TWI736240B (zh) * 2019-05-02 2021-08-11 聯發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側鏈路通訊中之無線鏈路監測方法、裝置及電腦可讀介質
US11438794B2 (en) 2019-05-02 2022-09-06 Mediatek Inc. Radio link monitoring in sidelink communications
CN114731250A (zh) * 2019-12-06 2022-07-08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双模式半双工时分双工和全双工频分双工能力的用户设备
WO2024067312A1 (zh) * 2022-09-30 2024-04-04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重复传输方法及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335346B1 (en) 2021-12-15
WO2017025141A1 (en) 2017-02-16
US11569972B2 (en) 2023-01-31
CN107925524B (zh) 2021-12-21
US20180212746A1 (en) 2018-07-26
EP3335346A1 (en) 2018-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925524A (zh) 确定用于无线终端的操作的模式的方法
CN110603892B (zh) 设备到设备通信***中的中继
CN110574476B (zh) 设备到设备通信***中的中继
EP2962503B1 (en) Communication terminal, network component, base station and method for a direct communication
EP2835022B1 (en) Device to device communications
EP3501153B1 (en) Ue network mobilty during incoming ims call setup to preferred network
KR20190038555A (ko) 채널 리소스 이용에 따라 우선순위화된 트래픽을 위한 lte-v2v 에서의 혼잡 제어
TW201808051A (zh) 設備到設備通訊系統中基於優先順序的資源選擇
KR20170132193A (ko) 무선 통신 네트워크에서 중계 접속을 관리하기 위한 시스템들, 방법들, 및 장치
KR20180008456A (ko) 링크 품질 기반 릴레이 선택을 위한 시스템들, 방법들, 및 디바이스들
CN112425207A (zh) 用于切换增强的方法和装置
WO2018118419A1 (en) Beamforming measurements based on pss/sss
CN109565404A (zh) 用于交通工具到交通工具通信的自主资源选择
EP3442157A1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flexible duplexing
JP2022536323A (ja) デバイス間サービス品質フロー管理
CN115486134A (zh) 通信***、通信终端及基站
JP2021502024A (ja) ネットワークダウン選択の選択肢を伴うチャネル状態フィードバック
WO2023086722A1 (en) Techniques for inter-base station messaging for inter-base station cross-link interference mitigation
WO2023036996A1 (en)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between radio devices
US20220022214A1 (en) Scheduling bias for radio link control (rlc) channels in integrated access and backhaul networks
EP4027753A1 (en) Communication system, communication terminal, and base station
EP4268483A1 (en) Terminal device, network node, and methods therein for measurement reporting
CN116711451A (zh) 侧链路辅助式接入链路连通性中的移动性
US20220360964A1 (en) Sidelink for industrial iot
US20240073865A1 (en) Enhanced inter-ue coordination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