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51757B - 电源装置与包括该电源装置的电源***及电池单元用分隔件 - Google Patents

电源装置与包括该电源装置的电源***及电池单元用分隔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51757B
CN107851757B CN201680044330.8A CN201680044330A CN107851757B CN 107851757 B CN107851757 B CN 107851757B CN 201680044330 A CN201680044330 A CN 201680044330A CN 107851757 B CN107851757 B CN 107851757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ttery cell
power supply
battery
separator
supply devi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44330.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51757A (zh
Inventor
别所寿彦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5175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175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5175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51757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Types of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13Cooling or keeping cold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4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10/647Prismatic or flat cells, e.g.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4Rods or plates
    • H01M10/6555Rods or plates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5Solid structures for heat exchange or heat conduction
    • H01M10/6556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 H01M10/6557Solid parts with flow channel passages or pipes for heat exchange arranged between the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60Heating or cooling; Temperature control
    • H01M10/65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 H01M10/656Means for temperature control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th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 type of heat-exchange fluid
    • H01M10/6561Gases
    • H01M10/6563Gases with forced flow, e.g. by blow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09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rismatic or rectangular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18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01M50/2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casings or racks
    • H01M50/222Inorganic material
    • H01M50/224Met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62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 H01M50/264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with fastening means, e.g. lock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e.g. straps, tie rods or peripheral fram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71Lids or covers for the racks or secondary casin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40Separators; Membranes; Diaphragms; Spacing elements inside cells
    • H01M50/463Separators, membranes or diaphragm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466U-shaped, bag-shaped or folded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Inorganic Chemistry (AREA)
  • Battery Mounting, Suspending (AREA)
  • Secondary Cells (AREA)

Abstract

一种电源装置,为了能够以低成本将电池单元的表面绝缘,简化电池单元之间的绝缘结构并且将电池单元与紧固构件保持在绝缘状态,该电源装置包括:多个电池单元(1),各电池单元(1)外形形成为方形;分隔件(2),其与多个电池单元(1)中的各电池单元连结,至少局部地覆盖电池单元(1)的表面;紧固构件,其将以主面彼此相对的姿态层叠多个由分隔件(2)覆盖的电池单元(1)形成的电池层叠体紧固起来。分隔件(2)由能够弹性变形的绝缘性的部件构成,并且,包括主体板部(20),其覆盖相对配置的电池单元(1)的主面;箱状覆盖部,其设置于该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的底部,通过将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该箱状覆盖部而将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覆盖;以及角覆盖部(22),其设置于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的顶部,覆盖电池单元(1)的顶面部的角部。

Description

电源装置与包括该电源装置的电源***及电池单元用分隔件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层叠多个电池单元而成的电源装置与包括该电源装置的电源***、以及用于将在电源装置中使用的电池单元绝缘的分隔件。
背景技术
使用二次电池的电源装置在车辆的驱动用电源等用途中被利用。如图17的分解立体图所示,上述电源装置包括:多个电池单元91,其外形形成为方形;多个分隔件92;一对连接杆95;一对端板94。分隔件92分别夹装于相邻的电池单元91之间。通过将多个电池单元91与多个分隔件92交替层叠,形成电池层叠体99。电池层叠体99在电池单元91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面分别被端板94覆盖。各连接杆95沿电池单元91的层叠方向延伸,固定于位于电池层叠体99的两端的端板94。典型的电池单元包含导电性的外装罐、正负电极板、电解液。由于正负电极板与电解液封入导电性的外装罐,因此外装罐具有电位。因此,为了防止由于相邻的二次电池之间的结露等导致的非期望的导通、外装罐的腐蚀等,需要将外装罐的表面绝缘。例如,由于电池单元的底面侧是结露的水滴流入的部分,因此需要实现外装罐的底面彼此间的绝缘。此外,为了将层叠电池单元彼此而得到的电池层叠体维持在连接状态,有时使用通过弯折金属板而得到的连接杆这样的紧固构件,在紧固构件由金属制成的情况下,要求外装罐不会经由紧固构件彼此导通的结构。
作为上述绝缘结构,已知有例如在外装罐的表面覆盖PET等树脂制成的绝缘片的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及2)。具体而言,采用能够通过热收缩以紧贴状态覆盖外装罐的表面的收缩管作为上述绝缘片。然而,利用上述绝缘片将外装罐覆膜的结构中,必须预先用绝缘片对各电池单元覆膜。因此,上述结构具有作业性低、制造成本高等问题。
并且,在层叠多个电池单元而成的以往的电源装置中,在层叠电池单元时,由于相邻的电池单元之间夹装有分隔件,因此需要将电池单元与分隔件交替定位并层叠,具有组装变得繁杂、不能高效地生产的问题。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3-03366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8-16619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现有的上述问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装置与包括该电源装置的电源***及电池单元用分隔件,其成本低且能够将电池单元的表面绝缘。
并且,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装置与包括该电源装置的电源***及电池单元用分隔件,其能够简化电池单元彼此间的绝缘结构,并且保持电池单元与紧固构件的绝缘状态,有效地防止由结露水等导致的短路。
此外,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电源装置与包括该电源装置的电源***及电池单元用分隔件,其在电源装置的制造工序中,在层叠多个电池单元时,能够简化组装,高效地生产。
用于解决问题的方案及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技术方案的电源装置,包括:多个电池单元1,各电池单元1厚度比主面1X的宽度薄,外形形成为方形;分隔件2、62,其与多个电池单元1中的各个电池单元1连结,至少局部地覆盖电池单元1的表面;以及紧固构件3,其将以主面1X彼此相对的姿态层叠多个由分隔件2、62覆盖的电池单元1形成的电池层叠体9紧固起来。分隔件2、62由能够弹性变形的绝缘性的部件构成,并且,包括:主体板部20,其覆盖相对配置的电池单元1的主面1X;箱状覆盖部21,其设置于该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的底部,通过将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1T***该箱状覆盖部21而将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1T覆盖;以及角覆盖部22,其设置于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的顶部,覆盖电池单元1的顶面部的角部1S。
根据上述结构,不使用如收缩管等覆盖材料,通过电池单元的底面部由分隔件的箱状覆盖部覆盖,得到如下优点,即,即使在底面积存有结露等水分的状态下,也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结露水导致的短路。此外,通过在分隔件的箱状覆盖部***电池单元的底面部,由角覆盖部覆盖电池单元的顶面部的角部并进行保持,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将电池单元配置于分隔件的规定位置,由分隔件覆盖电池单元的表面来绝缘。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在分隔件2、62的箱状覆盖部21***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1T,并且由角覆盖部22覆盖电池单元1的顶面部的角部1S,形成在电池单元1的规定位置安装有分隔件2、62的电池单元组件10、60,层叠多个电池单元组件10、60形成电池层叠体9。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分隔件的箱状覆盖部***电池单元的底面部,由角覆盖部覆盖电池单元的顶面部的两角部并进行保持,能够简单且可靠地形成在电池单元的规定位置安装有分隔件的电池单元组件。因此,在制造工序中,能够以单位保管、搬送及组装在电池单元安装有分隔件的电池单元组件,能够使用非伸缩结构的电池单元,并且安全且安心地进行作业。特别是,在组装工序中,通过层叠多个在电池单元安装有分隔件的电池单元组件来形成电池层叠体,能够简化组装作业,提高生产率。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分隔件2还包括侧壁23,侧壁23在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的侧面形成箱状覆盖部21的侧面与角覆盖部22的侧面,在侧壁23的中间形成有缺口24。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分隔件的主体板部的第一面侧的侧面设置侧壁,由侧壁将与分隔件连结的电池单元的侧面覆盖并绝缘,并且通过在侧壁的中间部设置缺口,能够容易弯曲分隔件的主体板部,从而容易将电池单元设置于分隔件。该分隔件中,例如,通过以使主体板部在侧壁的缺口向第一面相反侧弯折的状态将电池单元的底面部***箱状覆盖部后,一边使主体板部复原至原来的姿态,一边向角覆盖部引导电池单元的顶面部的角部,能够简单且容易地将电池单元设置于分隔件的规定位置。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分隔件2在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形成有第一送风槽30A,第一送风槽30A用于在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层叠的电池单元1与主体板部20之间形成通风路8,使第一送风槽30A的两端开口与缺口24连通。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主体板部的第一面侧与侧壁的缺口连通地设置用于冷却在主体板部的第一面侧层叠的电池单元的通风路,能够确保冷却气体的输送路径,并且实现使分隔件容易弹性变形的结构。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分隔件2在主体板部20的作为与第一面20A相反一侧的面的第二面20B形成有第二送风槽30B,第二送风槽30B用于在主体板部20的第二面20B侧层叠的电池单元1与主体板部20之间形成通风路8,使第二送风槽30B的两端开口沿侧壁23开设。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主体板部的第二面侧沿侧壁设置用于冷却在主体板部的第二面侧层叠的电池单元的通风路,能够高效地确保冷却电池单元的冷却气体的通风路。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主体板部20包括反向延长侧壁25,反向延长侧壁25沿缺口24向第二面20B侧延长,该反向延长侧壁25形成为与相邻配置的分隔件2的缺口24嵌合的形状。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层叠与电池单元连结的分隔件的状态下使反向延长侧壁与缺口嵌合,能够将分隔件彼此机械地连结。此外,由此,能够大致覆盖整个电池单元的侧面。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侧壁23沿纵向包括垂直壁31,反向延长侧壁25沿纵向包括垂直壁32。
根据上述结构,在相邻的电池单元之间,由设置于侧壁及反向延长侧壁的垂直壁使沿面距离延长,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结露等导致的非期望的短路的发生,能够提高电池单元之间的绝缘性。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紧固构件3包括:一对端板4,该一对端板4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的两端面;连接杆5,其两端与一对端板4连结,连接杆5包括侧面板部5X,侧面板部5X覆盖电池层叠体9的侧面,在侧面板部5X设置有送风开口5D,送风开口5D面对通风路8的开口部,形成于侧壁23及反向延长侧壁25的垂直壁31、32配置于送风开口5D。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在配置于电池层叠体的侧面的连接杆开设的送风开口配置设置于侧壁及反向延长侧壁的垂直壁,使电池单元与连接杆之间的沿面距离延长,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结露等导致的电池单元与连接杆之间的非期望的短路。此外,通过在开设于连接杆的送风开口配置垂直壁,能够使冷却气体沿该垂直壁流入通风路的开口部,能够确保向通风路的送风路径。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侧壁23及反向延长侧壁25在彼此相对的位置包括两列垂直壁31、32,通过彼此相对的两列垂直壁31、32形成连续的纵槽34。能够是,连接杆5包括连结杆5F,连结杆5F对开设有送风开口5D的侧面板部5X进行加强,并且借助连结杆5F在侧面板部5X形成多个送风开口5D,连结杆5F***纵槽34。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用连结杆加强开设有送风开口的侧面板,并且将该连结杆***由形成于侧壁及反向延长侧壁的垂直壁构成的纵槽,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结露等导致的电池单元与连结杆之间的非期望的短路。此外,通过将连结杆配置于纵槽内,能够阻止强制输送的冷却气体受到连结杆的影响,实现有效的冷却。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是,还包括绝缘性的覆盖膜63,覆盖膜63覆盖电池单元1的一部分,覆盖膜63在由分隔件62覆盖的电池单元1至少从由箱状覆盖部21覆盖的电池单元1的表面延伸至由角覆盖部22覆盖的电池单元1的表面。
根据上述结构,电池单元的底面部由分隔件的箱状覆盖部覆盖,并且电池单元的顶面部的角部由角覆盖部覆盖,并且从由箱状覆盖部覆盖的电池单元的表面至由角覆盖部覆盖的电池单元的表面,电池单元由绝缘性的覆盖膜覆盖,因此能够以绝缘状态覆盖从电池单元的底面部至顶面部的区域,能够防止人、金属与电池单元的表面直接接触,可靠地防止非期望的通电。
本发明的电源装置能够以电池层叠体9的两侧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横倒的姿态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由分隔件的箱状覆盖部覆盖电池单元的底面部,由角覆盖部覆盖电池单元的顶面部的角部,即使在以电池层叠体的两侧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横倒的姿态配置的状态下,也能够使结露等产生的水分沿箱状覆盖部、角覆盖部的内表面流下,有效地防止由于结露水导致的短路。特别是,在分隔件的主体板部设置侧壁与反向延长侧壁,在上述侧壁及反向延长侧壁设置垂直壁的结构中,由配置于以横倒的姿态配置的电源装置的下表面侧的垂直壁延长沿箱状覆盖部、角覆盖部的内表面流下的结露水等的沿面距离,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结露等导致的非期望的短路发生,能够提高电池单元之间的绝缘性。此外,由于将电池单元的顶面朝向左右方向地配置,因此能够减小上下方向的负荷等的制约。
本发明的电源***能够是,包括多个以上任一个电源装置100,能够是,包括至少一对电源装置100,将各个电源装置100以电池层叠体9的两侧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横倒的姿态配置,并且将一对电源装置100以电池层叠体9的底面彼此相对的姿态配置,将电池单元1的顶面朝向左右彼此相反方向地配置。
根据上述结构,通过将一对电源装置以电池层叠体的两侧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横倒的姿态配置,并且以电池层叠体的底面彼此相对的姿态配置,能够节约空间地配置一对电源装置,并将电池单元的顶面朝向左右彼此相反方向地配置,能够高效地对各电池单元的电极端子布线。
本发明的分隔件能够是,在将多个厚度比主面X1的宽度薄且外形形成为方形的电池单元1层叠形成的电源装置中使用,用于将各电池单元1的表面绝缘,该分隔件包括:主体板部20,其覆盖相对配置的电池单元1的主面1X;箱状覆盖部21,其设置于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的底部,通过将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1T***该箱状覆盖部21而将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1T覆盖;以及角覆盖部22,其设置于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的顶部,覆盖电池单元1的顶面部的角部1S,该分隔件由能够弹性变形的绝缘性的部件构成。
根据上述结构,不使用如收缩管等覆盖材料,通过电池单元的底面部由隔件的箱状覆盖部覆盖,得到如下优点,即,即使在底面积存有结露等水分的状态下,也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结露水导致的短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3是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的局部放大III-III剖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的局部放大IV-IV剖视图。
图5是表示电池单元组件的层叠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6是电池组件的分解立体图。
图7是图6所示的电池单元组件的背面立体图。
图8是图6所示的分隔件的底面立体图。
图9是图7所示的分隔件的底面立体图。
图10是表示在分隔件***电池单元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图5所示的电池单元组件的层叠状态的分解立体图。
图12是表示图1所示的电池装置的侧面的放大立体图。
图13是表示电源组件的另一例的分解立体图。
图14是图13所示的电池单元与覆盖膜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源***的立体图。
图16是图15所示的电源***的剖视立体图。
图17是以往的电源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图1~图4示出了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的电源装置100。图1~图4所示的电源装置100包括:多个电池单元1,其外形形成为方形;分隔件2,其与多个电池单元1中的各电池单元1连结,至少局部地覆盖电池单元1的表面;紧固构件3,其将以主面1X相对的姿态层叠多个由分隔件2覆盖的电池单元1形成的电池层叠体9紧固起来。关于图1~图4的电源装置,如图5所示,在电池单元1安装分隔件2而构成了电池单元组件10,层叠多个该电池单元组件10而形成了电池层叠体9。
(电池单元1)
电池单元1为方形电池,其作为宽幅面的主面1X的外形形成为四边形,厚度比主面1X的宽度薄。并且,电池单元1是能充放电的二次电池,为锂离子二次电池。但是,在本发明的电源装置中,电池单元不特定为锂离子二次电池,也能够使用能充放电的全部电池,例如锂离子二次电池以外的非水系电解质二次电池、镍氢电池单元等。
电池单元1是将层叠正负电极板而得到的电极体收纳于外装罐1a,充填电解液并气密地密闭的部件。如图6所示,外装罐1a形成为封底的四边形筒状,上方的开口部由金属板的封口板1b气密地封闭。外装罐1a通过对铝、铝合金等的金属板进行拉深加工制作而成。封口板1b与外装罐1a相同,由铝、铝合金等的金属板制作而成。封口板1b***外装罐1a的开口部,对封口板1b的外周与外装罐1a的内周的边界照射激光束,将封口板1b激光焊接于外装罐1a并气密地固定。
如图6所示,电池单元1中,在封口板1b的两端部使正负电极端子13突出并固定。正负电极端子13分别与内装的正负电极板(未图示)连接。固定于电池单元1的顶面的电极端子13的位置为正极与负极左右对称的位置。由此,使电池单元1左右颠倒层叠,利用金属板汇流条17将相邻并接近的正极与负极的电极端子13连接,从而能够串联连接。将电池单元1串联连接而得到的电源装置能够提高输出电压,增大输出。但是,电源装置也能够将电池单元并联和串联连接。
如图5所示,作为方形电池的电池单元1通过安装分隔件2而构成了电池单元组件10。并且,多个电池单元组件10在电池单元1的厚度方向层叠而构成了电池层叠体9。此外,在本说明书中电池单元1的上下方向是指在图6中特定的方向。此外,电池单元1的侧面1Y是指在以作为宽幅面的主面1X彼此相对的姿态层叠多个电池单元组件10形成电池层叠体9的状态下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的两侧的窄幅面。
(分隔件2)
分隔件2由绝缘部件构成,如图3~图9所示,与各个电池单元1连结,将电池单元1的表面的一部分覆盖,使之绝缘。并且,分隔件2将互相层叠的电池单元1彼此绝缘,并将相邻的电池单元1保持为固定的间隔。上述分隔件2由塑料等绝缘材料成型制作。特别是,分隔件2由具有弹性的软质材料、例如PP等塑料材料、或硅等制造。
如图3~图9所示,分隔件2包括主体板部20,其覆盖相对配置的电池单元1的主面1X;箱状覆盖部21,其设置于该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的底部,***并覆盖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1T;角覆盖部22,其设置于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的顶部,覆盖电池单元1的顶面部的角部1S。该分隔件2中,由主体板部20将构成一个电池单元组件10的电池单元1的一侧的主面1X覆盖,并且由箱状覆盖部21保持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1T,由角覆盖部22保持电池单元1的顶面部的角部1S,从而将电池单元1保持在规定位置。
(主体板部20)
如图6与图7所示,主体板部20形成为与电池单元1的主面1X的大小与形状大致相同的板状。主体板部20中,供构成电池单元组件10的电池单元1配置的一侧为第一面20A,在该第一面20A侧的底部设置箱状覆盖部21,在顶部的两角部设置角覆盖部22。并且,主体板部20中,与第一面20A相反一侧的面为第二面20B,使第二面20B与构成相邻层叠的电池单元组件10的电池单元1的主面1X抵接。即,主体板部20使设置于该分隔件2且构成电池单元组件10的电池单元1的第一主面1Xa与第一面20A抵接并将该第一主面1Xa覆盖,使构成相邻层叠的电池单元组件10的电池单元1的第二主面1Xb与第二面20B抵接并将该第二主面1Xb覆盖。
(箱状覆盖部21)
箱状覆盖部21形成为能够***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的箱状。图6~图9所示的箱状覆盖部21形成为上方开口的箱状,使方形的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的整个底面能够***并将整个底面覆盖。该箱状覆盖部21包括:底面覆盖部21A,其沿主体板部20的下端缘地形成,向第一面20A侧突出;前面覆盖部21B,其从该底面覆盖部21A的前端缘向上方立起;侧面覆盖部21C,其是将主体板部20、底面覆盖部21A、及前面覆盖部21B的两侧缘连接而成的。箱状覆盖部21设置为与主体板部20一体成型。
该箱状覆盖部21中,由底面覆盖部21A将沿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的电池单元1的底面覆盖,由前面覆盖部21B将该电池单元1的第二主面1Xb的底部覆盖,由侧面覆盖部21C将两侧面1Y的底部覆盖。该结构的箱状覆盖部21将***这里的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1T的整体无间隙地覆盖。从而,即使结露水等水滴流入电池单元1的底面侧,也会由于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1T的整体被箱状覆盖部21覆盖,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该水滴引起的短路。
并且,图3与图6所示的箱状覆盖部21中,在底面覆盖部21A的内表面的两端部,形成向内表面侧突出的阶梯凸部21D,在电池单元1的底面与该阶梯凸部21D抵接的状态下,在电池单元1的底面与底面覆盖部21A的内表面之间形成间隙29。该结构使流入箱状覆盖部21的水滴流入该间隙29并暂时积存起来,从而防止水滴向外部流出。
(角覆盖部22)
角覆盖部22形成为能够引导方形的电池单元1的顶面部的角部1S并卡定该角部1S的结构。图6~图9所示的角覆盖部22形成为从箱形状的开口部除去一个侧面的凹部形状,以能够嵌装方形的电池单元1的角部1S。该角覆盖部22包括:顶面覆盖部22A,其形成于主体板部20的上端缘的两侧缘部,向第一面20A侧突出;前面覆盖部22B,其从该顶面覆盖部22A的前端缘向下方延长;侧面覆盖部22C,其是将主体板部20、顶面覆盖部22A、及前面覆盖部22B的侧缘连接而成的。角覆盖部22设置为与主体板部20一体成型。
该角覆盖部22中,由顶面覆盖部22A将底面部1T***箱状覆盖部21的电池单元1的顶面(封口板1b)的两端部覆盖,由前面覆盖部22B将该电池单元1的第二主面1Xb的顶部的两侧部覆盖,由侧面覆盖部22C将两侧面1Y的顶部覆盖。该结构的角覆盖部22中,在引导电池单元1的角部1S时,通过将弹性变形的前面覆盖部22B向外侧上翻(参照图10的箭头C),扩大凹部的开口部,容易***电池单元1的角部1S。此外,在将电池单元1的角部1S引导到角覆盖部22的状态下,使顶面覆盖部22A、前面覆盖部22B及侧面覆盖部22C的内表面与电池单元1的角部1S的表面抵接,能够将电池单元1的角部1S定位。
并且,图4与图8所示的角覆盖部22中,在顶面覆盖部22A的内表面突出地设置有定位凸部22D。该分隔件2中,使定位凸部22D与电池单元1的顶面的两侧部抵接,能够将电池单元1配置于分隔件2的规定位置。
(侧壁23)
并且,分隔件2包括侧壁23,其在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的侧面,形成箱状覆盖部21与角覆盖部22的侧面。图5~图9所示的侧壁23包括下部侧壁23A,其包含箱状覆盖部21的侧面;上部侧壁23B,其包含角覆盖部22的侧面。图中的侧壁23在中间形成缺口24,通过该缺口24将下部侧壁23A与上部侧壁23B在上下分割开。下部侧壁23A包括箱状覆盖部21的侧面覆盖部21C、从该侧面覆盖部21C向上方延长的纵侧壁26,由侧面覆盖部21C与纵侧壁26覆盖相对的电池单元1的侧面1Y的底部。上部侧壁23B包括角覆盖部22的侧面覆盖部22C、从该侧面覆盖部22C向下方延长的纵侧壁26,由侧面覆盖部22C与纵侧壁26覆盖相对的电池单元1的侧面1Y的顶部。电池单元1的侧面1Y的中央部不被侧壁23覆盖,如图5所示,在安装有分隔件2的状态下暴露于外部。
下部侧壁23A的纵侧壁26与上部侧壁23B的纵侧壁26中,一侧的侧缘与主体板部20连结,另一侧的端缘位于比电池单元1的第二主面1Xb靠近前的位置,纵侧壁26的横宽比电池单元1的厚度小。即,图中所示的下部侧壁23A与上部侧壁23B中,纵侧壁26的横宽比侧面覆盖部21C、22C的横宽窄,在纵侧壁26的靠第二主面1Xb侧的侧缘设置露出切割部27,在该部分,使电池单元1的外装罐1a的角部露出。纵侧壁26的露出切割部27配置有形成于相对配置的分隔件2的主体板部20之间的通风路8的两端开口部,其详细内容将在下文描述。换言之,侧壁23中,通过使外装罐1a的角部沿纵侧壁26的露出切割部27露出,确保向通风路8的送风路径。
该分隔件2中,通过在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的侧面设置侧壁23,由侧壁23将安装有分隔件2的电池单元1的侧面1Y覆盖并绝缘,并且通过在侧壁23的中间部设置缺口24,容易通过缺口24的部分弯曲主体板部20,从而容易设置于电池单元1。如图10所示,该分隔件2中,在侧壁23的缺口24将主体板部20的上部向第二面20B侧弯折(参照箭头A),从而能够容易将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1T***箱状覆盖部21的内侧(参照箭头B),并且一边使弯折的主体板部20的上部复原至原来的姿态,一边向角覆盖部22的内侧引导电池单元1的角部1S,从而能够将电池单元1设置于分隔件2的规定位置。特别是,在向角覆盖部22引导电池单元1的角部1S时,将弹性变形的前面覆盖部22B向外侧上翻(参照箭头C)扩大凹部的开口部,能够容易***电池单元1的角部1S。
并且,图中所示的侧壁23中,在侧面覆盖部21C、22C的表面,形成向外侧突出的凸部28。该凸部28的前端面形成为平面状,与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的侧面的连接杆5的内侧面抵接,能够对其进行定位。通过将连接杆5的内表面与凸部28的前端面抵接,能够将分隔件2与连接杆5的间隔保持在规定的间隔。
(反向延长侧壁)
并且,分隔件2包括反向延长侧壁25,其沿侧壁23的缺口24向主体板部20的第二面20B侧延长。反向延长侧壁25为向主体板部20的第二面20B侧突出的板状,如图5所示,形成为与相邻配置的分隔件2的缺口24嵌合的形状。并且,图7与图9所示的反向延长侧壁25沿与电池单元1的侧面1Y相对的一面侧的上下两端形成阶梯凹部25A,形成为将相对的分隔件2的纵侧壁26的前端缘引导向该阶梯凹部25A并能够互相嵌合的结构。该反向延长侧壁25通过形成为纵侧壁26的前端缘与阶梯凹部25A互相层叠的包裹结构(日文:ラップ構造),能够有效地防止结露水等通过该部分。此外,侧壁23的内表面与反向延长侧壁25的内表面配置在同一平面上,使其能够沿电池单元1的侧面1Y配置。
如上所述,对于包括反向延长侧壁25的分隔件2,在层叠彼此相邻的电池单元组件10的状态下,能够利用反向延长侧壁25与缺口24将相对的分隔件嵌合而机械连结。从而,在层叠多个电池单元组件10的工序中,能够不弄错电池单元组件10的朝向,以正确的姿态快速地层叠。此外,由于在分隔件2的缺口24部分产生的电池单元1的露出部被相邻的电池单元组件10的分隔件2的反向延长侧壁25覆盖,因此能够覆盖大致整个电池单元1的侧面1Y。从而,电池层叠体9的两侧面由分隔件2的侧壁23与反向延长侧壁25大致覆盖整体,由此能够防止具有电位的外装罐1a的表面露出在外部,提高安全性。
(通风路8)
并且,分隔件2中,为了在与电池单元1的表面紧贴的状态下沿电池单元1的表面输送冷却气体而在主体板部20的表面设置槽状的凹部,在相对的电池单元表面之间形成通风路8。图3~图4、图7及图8所示的分隔件2在与电池单元1相对的面上设置有延伸至两侧缘的送风槽30,将在该送风槽30与电池单元1的主面1X之间形成的间隙作为通风路8。如图1及图6~图9所示,通风路8以在电池层叠体9的左右侧面开口的方式沿水平方向设置。
图3、图6~图9及图11的分隔件2中,在主体板部20的两面设置多列送风槽30,在主体板部20的两面形成通风路8。形成于主体板部20的两面的通风路8为直线状,互相平行地设置多列。该结构具有如下优点,即,能够利用形成于主体板部20的两面的通风路8有效地冷却在两面相对配置的电池单元1。但是,分隔件也可以只在单面设置送风槽,在电池单元与主体板部之间设置通风路。该分隔件例如能够只在与电池单元的中央部相对的中央部分设置通风路。
图6、图8及图11所示的分隔件2中,在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形成第一送风槽30A,通过该第一送风槽30A,在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层叠的电池单元1与主体板部20之间形成通风路8。图中的分隔件2在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的中央部形成两列第一送风槽30A,第一送风槽30A的两端开口与缺口24连通。在该结构中,通过将用于冷却在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层叠的电池单元1的通风路8设置为与侧壁23的缺口24连通,能够在电池层叠体9的左右的侧面侧确保冷却气体的输送路径。此外,对于以与缺口24嵌合状态配置的反向延长侧壁25,调整了向第二面20B侧的突出量,以避免将第一送风槽30A的两端开口堵塞。
此外,图7、图9及图11所示的分隔件2中,在主体板部20的第二面20B形成第二送风槽30B,通过该第二送风槽30B,在主体板部20的第二面20B侧层叠的电池单元1与主体板部20之间形成通风路8。图中的分隔件2在主体板部20的第二面20B的上下各形成有一列第二送风槽30B。分隔件2中,在形成于第一面20A的第一送风槽30A的背面,沿向第二面20B侧突出的凸条的上下形成第二送风槽30B,沿侧壁23开设第二送风槽30B的两端开口。并且,图中所示的分隔件2中,第二送风槽30B的两端开口沿在相对层叠的分隔件2的侧壁23设置的露出切割部27配置。由此,使第二送风槽30B的两端开口露出在外部,从而在电池层叠体9的左右的侧面侧确保冷却气体的输送路径。
如图4所示,为了输送冷却气体,形成于主体板部20的两面的通风路8与在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的侧面的连接杆5开设的送风开口5D相对配置。向电池单元1强制输送的冷却气体从在一侧的连接杆5开设的送风开口5D流入通风路8冷却电池单元,通过通风路8之后,从在另一侧的连结杆5开设的送风开口5D向外部流出。
(垂直壁31、32)
并且,分隔件2沿配置于电池单元1的侧面1Y的侧壁23与反向延长侧壁25的纵向包括垂直壁31、32。图5~图9所示的侧壁23沿从侧面覆盖部21C、22C延长的纵侧壁26的两侧缘设置有向外侧突出的两列垂直壁31。侧壁23形成为两列垂直壁31互相平行。两列垂直壁31中的沿露出切割部27形成的垂直壁31沿与侧面覆盖部21C、22C之间的边界部分设置有弯曲部31A,在露出切割部27的全部区域延长侧壁23的内表面侧与外表面侧的沿面距离。图中的弯曲部31A中,沿内表面设置与侧壁23平行的肋33以加强。并且,由于沿侧壁23的露出切割部27形成的垂直壁31沿形成于相对配置的电池单元1之间的第二送风槽30B的两端开口竖立设置,因此从外部输送来的冷却气体能够沿该垂直壁31高效地流入通风路8。
此外,图5~图9所示的反向延长侧壁25中,两列垂直壁32沿纵向平行设置。如图5所示,形成于反向延长侧壁25的两列垂直壁32形成为:在层叠彼此相邻的电池单元组件10、使一电池单元组件10的反向延长侧壁25与另一电池单元组件10的缺口24嵌合的状态下,位于形成于侧壁23的两列垂直壁32的延长线上。沿反向延长侧壁25的前端缘形成的垂直壁32由于沿第一送风槽30A的两侧开口竖立设置,因此从外部输送来的冷却气体能够沿该垂直壁32高效地流入通风路8。
如图12所示,形成于侧壁23及反向延长侧壁25的垂直壁31、32配置在送风开口5D,送风开口5D开设在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的侧面的连接杆5的侧面板部5X。由此,使电池单元1与连结杆5的沿面距离延长,防止了由于结露等导致电池单元1与连接杆5之间的短路。对于图中所示的垂直壁31、32,调整了突出量,使其前端缘位于与连接杆5的外侧表面大致同一平面上。但是,对于垂直壁,也能够使其前端缘比连接杆的外侧表面突出。并且,在连接杆5的送风开口5D配置垂直壁31、32的结构能够使冷却气体向沿垂直壁31、32开口的通风路8的流入顺畅。
并且,图12所示的侧壁23及反向延长侧壁25中,配置于彼此相对的位置的两列垂直壁31、32形成连续的纵槽34。图中的电源装置中,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的侧面的连接杆5包括与送风开口5D连接的连结杆5F,该连结杆5F***纵槽34。该结构中,通过在设置于侧壁23及反向延长侧壁25的垂直壁31、32形成的纵槽34***连接杆5的连结杆5F,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结露等导致的电池单元1与连结杆5F之间的短路。
(定位连结部40)
并且,图中的分隔件2中,沿主体板部20的外周设置有向电池单元1的层叠方向突出的定位连结部40,使彼此相邻层叠的电池单元组件10能够在规定位置连结。图中所示的定位连结部40包括底面连结部41,其将分隔件2的底面侧的两角部定位;角连结部42,其将分隔件2的顶面侧的两角部定位。
(底面连结部41)
底面连结部41沿主体板部20的下端缘向第二面20B侧突出地形成。底面连结部41为沿电池单元1的层叠方向延长的板状,设置于箱状覆盖部21的整个底面。底面连结部41层叠在相邻层叠的电池单元组件10的箱状覆盖部21的底面,与相对的分隔件2的箱状覆盖部21的外侧连结。图中所示的底面连结部41为这样的结构:两侧部沿箱状覆盖部21的两角部立起,通过该立起部,将箱状覆盖部21的左右方向定位并进行连结。
如上所述,将箱状覆盖部21的底面部分形成为与底面连结部41一起的双层壁结构,从而,即使由于随时间劣化、振动等导致箱状覆盖部21与底面连结部41中的任一个破损,也能够有效地防止由于结露水等导致与连接杆5导通。但是,底面连结部从将相邻的分隔件定位并连结的观点来看,不一定需要覆盖整个底面,也能够形成为只覆盖底面的两侧部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优选的是底面连结部在与连接杆的下端弯折部抵接的部位与之相对地形成。
并且,图3~图7所示的底面连结部41包括凸条43,其与连接杆5的下端弯折部5A抵接并定位。图中所示的底面连结部41中,在与连接杆5的下端弯折部5A相对的部分设置了沿电池单元1的层叠方向延伸的凸条43。对于该凸条43,在多个分隔件2层叠并连结的状态下,彼此相邻的分隔件2的凸条43以直线状连结,形成沿连接杆5的下端弯折部5A的延长方向延伸的一列连结凸条。该凸条43在将连接杆5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的侧面的状态下,能够将下端弯折部5A的内表面与凸条43的前端面抵接并定位。并且,图8与图9所示的底面连结部41为这样的结构:在与凸条43相对的前端部设置有缺口部44,相对的分隔件2的凸条43能够嵌入该缺口部44并定位。图8与图9所示的凸条43从底面连结部41横跨箱状覆盖部21的一部分地设置,在箱状覆盖部21的底面,以嵌合结构与底面连结部41的缺口部44连结。
(角连结部42)
角连结部42沿主体板部20的顶面侧的两角部向第二面20B侧突出地形成。角连结部42形成为垂直剖面为大致L字状的板状,沿电池单元1的层叠方向延长。该角连结部42沿角覆盖部22的顶面覆盖部22A与侧面覆盖部22C的上端部层叠,与角覆盖部22的外侧连结。垂直剖面为大致L字状的角连结部42利用水平部对上下方向定位,利用垂直部对左右方向定位,并且与角覆盖部22连结。
并且,图8与图9所示的角连结部42为这样的结构:在水平部的前端部设置嵌合缺口部46,能够将形成于相对的分隔件2的顶面覆盖部22A的表面的嵌合凸部47嵌入并相互定位。
并且,图3~图7所示的角连结部42包括凸条45,其与连接杆5的上端弯折部5B抵接并定位。图中所示的角连结部42在与连接杆5的上端弯折部5B相对的部分且是在水平部的上表面设置沿电池单元1的层叠方向延伸的凸条45。对于该凸条45,在层叠多个分隔件2并连接的状态下,彼此相邻的分隔件2的凸条45以直线状连结,形成沿连接杆5的上端弯折部5B的延长方向延伸的一列连结凸条。该分隔件2在电池层叠体9的侧面配置连接杆5的状态下,能够将连接杆5的上端弯折部5B的内表面与凸条45的前端面抵接并定位。
并且,图4至图9所示的分隔件2中,在顶面的两侧部设置有立起壁,其沿角覆盖部22与角连结部42的侧缘向上方突出。该立起壁48将设置于电池单元1的顶面的电极端子13与连接杆5的上端弯折部5B的前端缘划分开并绝缘。如上所述在连接杆5的前端缘与电池单元1的上表面之间设置立起壁48的结构延长该部分的沿面距离,能够有效地防止非期望的短路。
如图11所示,以上的定位连结部40在层叠彼此相邻的电池单元组件10并连结的状态下,底面连结部41沿箱状覆盖部21的底面连结,并且角连结部42沿角覆盖部22的外周连结,将彼此相邻层叠的分隔件2彼此在上下左右定位并连结。并且,沿箱状覆盖部21的底面连结的底面连结部41中,在形成于前端部的缺口部44,嵌入相对的分隔件2的凸条43并定位。此外,沿角覆盖部22的外周连结的角连结部42中,在形成于水平部的前端部的嵌合缺口部46,嵌入相对的分隔件2的嵌合凸部47并定位。
(电池单元组件10)
如图5所示,以上的分隔件2安装于电池单元1构成电池单元组件10。电池单元组件10为这样的结构:电池单元1的表面被分隔件2局部地覆盖,并且,在层叠多个电池单元组件10构成电池层叠体9的状态下,能够覆盖电池单元1的除了顶面的一部分、例如电极端子13的部分以外的大致全部区域。该结构能够可靠地防止人、金属与具有电位的电池单元1的表面直接接触,防止非期望的通电。并且,通过覆盖电池单元1的大致整个面,即使产生结露水也能够有效地防止电池单元1的表面与外装部件、例如与连接杆5接触而通电。
并且,通过由电池单元1与分隔件2构成电池单元组件10,在制造工序中,能够以单位处理电池单元组件10,因此也有能够提高作业性的特征。例如,在以往的电源装置中,交替层叠多个电池单元与夹装于它们之间的分隔件形成电池层叠体,在从两端按压该电池层叠体的状态下将其紧固起来,因此需要互相层叠电池单元与分隔件,该工序花费工夫。与此相对,在本发明中,分隔件2安装于电池单元1形成电池单元组件10,将多个电池单元组件10互相层叠而形成电池层叠体9,因此能够简化作业,提高生产率。此外,能够在分隔件2安装于电池单元1的状态下进行保管、搬送、组装等作业,能够提高安全性。
(其他实施例)
此外,分隔件能够还形成为图13所示的结构。在此,图13所示的实施例的分隔件62相对于图6所示的上述分隔件2省略了覆盖电池单元1的侧面1Y的侧壁23及反向延长侧壁25。即,关于侧壁23及反向延长侧壁25以外的构成要素,该分隔件62能够采用与图6所示的上述分隔件2相同的构成。从而,在图13中,对与图6的实施例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详细的说明。
图13所示的分隔件62中,在覆盖相对配置的电池单元1的主面1X的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的底部,设置箱状覆盖部21,其能***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1T并将之覆盖;并且在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侧的顶部设置角部覆盖部22,其覆盖电池单元1的顶面部的角部1S。该分隔件62中,在与电池单元1的侧面1Y的中间部相对的部分不设置侧壁及反向延长侧壁,形成为使电池单元1的侧面侧露出的结构。图中所示的分隔件62中,主体板部20的两侧缘形成为切断缘。
该分隔件62中,由于不在主体板部20的侧面形成侧壁、反向延长侧壁,因此有能够简化制造分隔件62的模具、在低成本下大量生产的特征。此外,未设置有侧壁的分隔件62中,能够将主体板部20在中间部分自由弯曲,能够简单且容易地设置于电池单元1。该分隔件62也与图10所示的分隔件2相同,通过将主体板部20的上部向与第一面20A相反一侧弯曲或者弯折,能够容易将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1T***箱状覆盖部21的内侧,并且通过一边使弯曲或者弯折的主体单元20的上部复原至原来的姿态,一边向角覆盖部22的内侧引导电池单元1的角部1S,能够将电池单元1设置于分隔件62的规定位置。
并且,图13所示的主体板部20设置有送风槽30,其在与相对的电池单元表面之间形成通风路。图13所示的分隔件62中,在主体板部20的第一面20A的中央部分形成两列第一送风槽30A,在相反侧的面,在第一送风槽30A的上下各形成一列第二送风槽30B。但是,该分隔件也能够是:主体板部在剖视观察下为凹凸形状,在两面交替形成第一送风槽与第二送风槽。
并且,图13的分隔件62开放侧面,设置于此的电池单元1的外周面被绝缘性的覆盖膜63覆盖,从而防止该部分从分隔件62的侧面暴露于外部。图13所示的电池单元1中,在方筒状的外装罐1A的上下中间部分安装覆盖膜63。该覆盖膜63例如是硅膜,如图14所示,形成为沿着外装罐1a的外周面的筒状。该覆盖膜63在电池单元1的外装罐1a的表面以紧贴状态覆盖,电池单元1的外周面的中间部分以绝缘状态被覆盖。
该覆盖膜63防止电池单元1的外装罐1a从分隔件62的侧面暴露于外部。从而,图13所示的覆盖膜63为能够将电池单元1的侧面1Y的未被箱状覆盖部21的侧面覆盖部21C与角覆盖部22的侧面覆盖部22C覆盖的部分覆盖的长度。换言之,在被分隔件62覆盖的电池单元1中,覆盖膜63至少从由箱状覆盖部21覆盖的电池单元1的表面延伸至由角覆盖部22覆盖的电池单元1的表面。如上所述,在电池单元1设置覆盖膜63,从而能够简化分隔件62的结构并廉价地制造,并将从分隔件62的表面露出的部分可靠地绝缘。
在此,电池单元1的表面被覆盖膜63覆盖的结构与电池单元1的表面未被膜等覆盖的结构相比,制造成本变高。但是,图中所示的覆盖膜63并非如同以往的收缩管那样覆盖电池单元的包含外装罐的底部在内的大致整体,而是仅覆盖外装罐1a的中间部分,因此不需要如同以往的收缩管那样通过使整体热收缩的复杂的制造工序与电池单元的表面紧贴,通过简化电池单元1被膜覆盖的工序,并且由分隔件62覆盖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能够可靠地绝缘。仅覆盖外装罐1a的中间部分的覆盖膜63能够例如无需形成为筒状并通过热收缩等使之贴紧,通过将带状的膜沿电池单元1的外周面卷绕来以紧贴状态覆盖。即,该覆盖膜63通过不覆盖以往的收缩管覆盖困难的电池单元的底面部分,仅覆盖外装罐的中间部分,能够简化制造工序,降低制造成本。
以上的分隔件62也安装于被覆盖膜63覆盖的电池单元1,构成电池单元组件60。该电池单元组件60中,电池单元1的一侧的主面1X被分隔件62的主体板部20覆盖,并且电池单元1的底面部1T被箱状覆盖部21覆盖,顶面部的角部1S被角覆盖部22覆盖。并且,作为未被分隔件62覆盖的电池单元1的表面,电池单元1的另一侧的主面1X和侧面1Y上覆盖有覆盖膜63。因此,该电池单元组件60中,由于除电池单元1的顶面部以外的表面的大致整体以绝缘状态被覆盖,因此能够提高保管、搬送、组装等作业时的安全性。
并且,在层叠多个电池单元组件构成电池层叠体的状态下,使主体板部20夹装于相邻的电池单元1之间来进行绝缘,并且,在从侧面露出的部分,电池单元1的外装罐1a被覆盖膜63覆盖。从而,形成为能够覆盖除电极端子13的部分以外的大致全部区域。因此,能够可靠地防止人、金属与具有电位的电池单元1的表面直接接触,防止非期望的通电。并且,通过利用覆盖膜63与分隔件62覆盖电池单元1的大致整个面,即使产生结露水,也能够有效地防止电池单元1的表面与外装部件、例如与连接杆5接触并通电。
(电池层叠体9)
如图2~图5所示,电池层叠体9以电池单元1的主面1X相对的姿态层叠有多个由电池单元1的表面被分隔件2覆盖而形成的电池单元组件10。并且,图2所示的电池层叠体9中,使中间托架6夹装于中间。该结构中,通过利用中间托架6加强电池层叠体9的中间部分,得到如下优点,即,即使在电池单元1的层叠数增加的情况下也能够维持刚性。但是,电池层叠体并非一定需要使中间托架夹装于中间,也能够省略中间托架。
(紧固构件3)
如图1与图2所示,层叠多个电池单元组件10形成的电池层叠体9利用紧固构件3在层叠方向紧固在一起。紧固构件3包括:端板4,其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的层叠方向的两端面;连接杆5,其是在端板4固定两端部且将层叠状态的电池单元1以加压状态固定而形成的。电池层叠体9中,配置于其两端面的一对端板4与连接杆5的两端连结,并且中间托架6固定于连接杆5的中间部,将层叠状态的电池单元1在与主面1X正交的方向加压并固定。但是,紧固构件不特定为端板与连接杆。紧固构件能够使用将电池层叠体在层叠方向紧固起来的其他所有结构。
(端板3)
在电池层叠体9的两端面配置一对端板4,利用一对端板4将电池层叠体9紧固起来。端板4的外形与电池单元1的外形大致相同,或者比其稍大,将电池层叠体9在加压状态下固定,形成不变形的四边形的板状。端板4由发挥足够的强度的材质、例如由金属制成。但是,也能够是:端板的材质采用树脂,或者,在此基础上,利用由金属制成的材质构成的部件对该树脂制成的端板进行加强而构成端板。图1~图3所示的电源装置中,端板4为两张金属板4A、4B的层叠体。金属制成的端板4隔着作为绝缘材料的端分隔件12层叠于电池层叠体9。
(连接杆5)
如图1与图2所示,连接杆5配置于在两端层叠有端板4的电池层叠体9的侧面侧,两端部固定于一对端板4,将电池层叠体9紧固起来。连接杆5通过对金属板进行冲压加工制作而成。该连接杆5能够使用铁等的金属板,优选使用钢板。图中的连接杆5包括侧面板部5X,其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的侧面;固定部5C,其在该侧面板部5X的两端部,配置于端板4的外侧端面。侧面板部5X的外形与电池层叠体9的侧面的外形大致相同,准确而言比其稍大。固定部5C通过紧固螺钉19固定于端板4的外侧端面。图1~图3中的连接杆5利用紧固螺钉19固定于端板4,但是,也能够将连接杆的端部向内侧弯折而与端板连结,或者对端部进行铆接而与端板连结。
并且,如图1、图2及图4所示,连接杆5具有:上端弯折部5B,其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的顶面侧的侧缘部;下端弯折部5A,其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的底面侧的侧缘部。电池层叠体9配置于上端弯折部5B与下端弯折部5A之间。图中的连接杆5中,将侧面板部5X的上缘部向内侧弯折成直角而设置上端弯折部5B,将下缘部向内侧弯折成直角而设置下端弯折部5A。该连接杆5通过将侧面板部5X的上下端缘部弯折,使与长度方向交叉的剖面形状形成为日文假名コ状,从而能够提高刚性。
并且,连接杆5中,在侧面板部5X的除外周缘部之外的内部设置有送风开口5D,形成为贯通侧面板部5X、能够输送冷却气体的形状。图中的连接杆5中,在大致整个侧面板部5X设置有送风开口5D。该连接杆5中,在侧面板部5X的外周缘部设置四边形的周缘板部5E,在周缘板部5E的内侧设置送风开口5D。并且,图2的侧面板部5X中,四边形的周缘板部5E被多列连结杆5F上下连结,利用上述连结杆5F加强周缘板部5E。图中的连接杆5中,通过将周缘板部5E上下连结的多列连结杆5F,在周缘板部5E的内侧设置了划分为多个区域的送风开口5D。多列连结杆5F以互相平行的姿态在电池层叠体9的层叠方向上分离开地配置。并且,图11所示的电源装置构成为将连接杆5的连结杆5F引导到由分隔件2的垂直壁31、32构成的纵槽34的内部。由此,有效地防止连接杆5的连结杆5F与电池单元1之间的短路。
以上的连接杆5中,在侧面板部5X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的侧面的状态下,周缘板部5E配置于分隔件2的侧壁23的外侧,下端弯折部5A配置于分隔件2的底面连结部41的下表面,上端弯折部5B配置于分隔件2的角连结部42的上表面。该连接杆5中,周缘板部5E的内表面与形成于侧壁23的凸部抵接并定位,上端弯折部5B的内表面与形成于底面连结部41的凸条抵接并定位,并且,上端弯折部5B的内表面与形成于角连结部42的凸条抵接并定位。
(密封件11)
并且,如图2与图4所示,电源装置中,在连接杆5与电池层叠体9之间配置有密封件11。密封件11为片状,能够将一张树脂片例如真空成型之后裁切制作而成,或者通过将热塑性树脂注射成型等方法,形成为规定的立体形状的片状制作而成。图2与图4所示的片状的密封件11形成为如下形状,即具有:平面部11A,其与连接杆5的内表面以面接触状态紧贴;中空状的弹性突出部11B,其从该平面部11A向电池层叠体9的表面突出,并且以包围连接杆5的送风开口5D的整体的方式延长。片状的密封件11中,使平面部11A与连接杆5的内表面紧贴,并且使弹性突出部11B弹性地与电池层叠体9的表面紧贴,防止连接杆5与电池层叠体9之间的冷却气体的泄漏。
对于片状的密封件11,在周缘板部5E、下端弯折部5A及上端弯折部5B的内表面配置有平面部11A,将与周缘板部5E相对配置的弹性突出部11B弹性地按压在电池层叠体9的表面,封闭连接杆5与电池层叠体9之间的间隙、即周缘板部5E与分隔件2之间的间隙,阻止冷却气体泄漏。如图3的放大剖视图所示,片状的密封件11为将弹性变形的树脂片成形为平面部11A与横截面形状形成为U字状的槽形的弹性突出部11B的两侧连接的形状。
(端分隔件12)
并且,图中的电源装置100中,在电池层叠体9的两端及中间,在端板4与配置于内侧的电池单元1之间及中间托架6与配置于两面的电池单元1之间,分别配置有具有绝缘性的端分隔件12。该结构中,能够由端分隔件12将外装罐1a由金属制成的电池单元1与金属制成的端板4之间绝缘地层叠。如图2与图3所示,端分隔件12配置于电池层叠体9与端板4之间,使金属制成的端板4与电池单元1绝缘。
并且,配置于电池单元1的第二主面1Xb侧的端分隔件12与上述分隔件2相同,以与相对的分隔件2的缺口24嵌合的方式突出设置有反向延长侧壁25。由此,能够将第二主面1Xb与端板4或中间托架6相对的电池单元组件10的缺口24不露出地覆盖。并且,配置于电池单元1的第二主面1Xb侧的端分隔件12为了在其与相对的电池单元1之间形成通风路8,还设置有第二送风槽30B。
(汇流条7)
构成电池层叠体9的多个电池单元1中,正负电极端子13经由汇流条7互相串联连接。将多个电池单元1串联连接而得到的电源装置能够提高输出电压。但是,电源装置也能够将电池单元并联连接来增加电流容量。
(送风导管51)
电源装置100中,为了向设置于电池单元1与分隔件2之间的通风路8强制输送冷却气体,如图1所示,在两侧设置一对送风导管51,强制送风机构52与上述送风导管51连结。该电源装置100中,从送风导管51向通风路8强制输送冷却气体,冷却电池单元1。但是,电源装置100中,也能够从送风导管51向通风路8强制输送加热气体,对电池单元1加热。
送风导管51包括流入导管51A与排出导管51B。流入导管51A与排出导管51B设置于彼此相反的一侧,将冷却气体从流入导管51A输送至通风路8,从通风路8输送至排出导管51B,冷却电池单元1。在流入导管51A与排出导管51B并列连结有多条通风路8。从而,输送到流入导管51A的冷却气体在多条通风路8被分支输送,从流入导管51A向排出导管51B输送。图1的电源装置10中,由于流入导管51A与排出导管51B设置于两侧,因此通风路8以沿水平方向延伸的方式设置。冷却气体在通风路8沿水平方向输送,冷却电池单元1。此外,送风导管的形状不需要限定于图1例示的形状,也能够沿与通风路8平行的方向设置送风导管。
(强制送风机构52)
强制送风机构52包括利用马达旋转的风扇,该风扇与送风导管51连结。电源装置100中,例如,将强制送风机构52与流入导管51A连结,从强制送风机构52向流入导管51A强制输送冷却气体。该电源装置100中,以强制送风机构52→流入导管51A→通风路8→排出导管51B的流程输送冷却气体,冷却电池单元1。但是,也能够将强制送风机与排出导管连结。该强制送风机从排出导管强制吸入冷却气体并排出。从而,该电源装置中,将冷却气体以流入导管→通风路→排出导管→强制送风机的流程输送,冷却电池单元。
(电源***)
并且,图15表示将图1所示的电源装置100以电池层叠体9的两侧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横倒的姿态配置的例子。图15表示包括一对电源装置100的电源***。图15所示的电源***中,各个电源装置100以从图1所示的姿态横倒的姿态且设置有电池单元1的正负电极端子13的顶面朝向左右方向的方式配置。并且,电源***中,将一对电源装置100的底面以相对的姿态配置,以各电池层叠体9的顶面朝向左右反方向的姿态连结。
将电源装置100以该姿态配置的电源***中,由于电池层叠体9的两侧面以朝向上下方向的姿态配置,因此,如图16所示,在图15中表示的电源装置100的下表面,配置有与各个电池单元1的侧面1Y相对配置的分隔件2的侧壁23。该侧壁23包括沿纵向延伸的垂直壁31,上述垂直壁31以从连接杆5的送风开口5D向下方露出的状态配置。该电源装置100形成为在电池单元1的表面产生的结露水向电池单元1的位于下面侧的侧面1Y流下的结构。此时,在电池单元1的位于下面侧的侧面1Y,由于外装罐1a的底面侧的角部被箱状覆盖部21覆盖,封口板1b侧的角部1S被角覆盖部22覆盖,由此阻止水滴从上述部分流下,阻止与连接杆5直接接触。并且,由于设置于箱状覆盖部21及角覆盖部22的侧面的侧壁23向电池单元1的中间部延长,因此结露水如图16的箭头所示,沿与侧壁23连续地形成的垂直壁31流下。因此,能够延长沿面距离,提高绝缘性。此外,图中的侧壁23中,由于在设置于侧面覆盖部21C、22C与纵侧壁26的边界的弯曲部31A的上下的中间形成肋33,因此通过该肋33,沿面距离进一步延长。
以上的电源***中,为了向设置于电池单元1与分隔件2之间的通风路8强制输送冷却气体,如图15所示,在底面相连结的一对电源装置100的上下设置有一对送风导管51,强制送风机构52与上述送风导管51连结。该电源***也从送风导管51向通风路8强制输送冷却气体,冷却电池单元1。图中所示电源***中,在两列电源装置100的上方配置流入导管51A,在下方配置排出导管51B。该结构中,在形成于电池单元1与分隔件2之间且沿上下排列的多条通风路8中,从上方向下方送风,冷却电池单元1。从而,有如下特征,即,能够使由于结露等产生的结露水等沿通风路8向下方快速流下并排出。即,在该结构的电源***中,配置于下方的排出导管51B能够兼用作结露水等的排水导管。但是,电源***中,也能够将流入导管与电源装置的下方连结,将排出导管配置于上方。
此外,在图15中示出了如下电源***的例子,即,将电源装置100以从图1所示的姿态横倒的姿态且将电池单元1的顶面朝向左右方向的姿态、并且将一对电源装置100以彼此的底面相对的姿态配置,但虽未图示,包括多个电源装置的电源***也能够将图1所示的姿态的电源装置以左右两列平行的姿态排列配置,还能够以上下两层平行的姿态排列配置。
以上的电源装置及电源***能够在搭载于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等电动车辆并向行驶马达供给电力的电源、存储太阳能发电、风力发电等自然能源的发电电力的电源、或存储深夜电力的电源等各种用途中使用,特别是能够作为适用于大电力、大电流的用途的电源来使用。
以上,参照附图说明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乃至实施例。但是,上述的实施方式乃至实施例是用于将本发明的技术思想具体化的例示,本发明不限定于上述内容。此外,本说明书绝不是将权利要求书所示的部件限定于实施方式的部件。特别是实施方式记载的结构部件的尺寸、材质、形状、其相对的配置等,只要没有特定的记载,就没有将本发明的范围仅限定于此的意思,其只不过是说明例而已。此外,对于各图所示的部件的大小、位置关系等,存在为了便于说明而夸大的情况。而且,以上的说明中,相同的名称、附图标记表示相同或同质的部件,适当省略详细说明。而且,构成本发明的各要素可以是由同一的部件构成多个要素并使用一个部件兼用作多个要素的方式,相反,也可以由多个部件分担一个部件的功能来实现。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电池***最适用于在向要求大电力的车辆的马达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存储自然能源、深夜电力的蓄电装置中使用。
附图标记说明
100电源装置、1电池单元、1X主面、1Xa第一主面、1Xb第二主面、1Y侧面、1S角部、1T底面部、1a外装罐、1b封口板、2分隔件、3紧固构件、4端板、4A金属板、4B金属板、5连接杆、5X侧面板部、5A下端弯折部、5B上端弯折部、5C固定部、5D送风开口、5E周缘板部、5F连结杆、6中间托架、7汇流条、8通风路、9电池层叠体、10电池单元组件、11密封件、11A平面部、11B弹性突出部、12端分隔件、13电极端子、19紧固螺钉、20主体板部、21箱状覆盖部、21A底面覆盖部、21B前面覆盖部、21C侧面覆盖部、21D阶梯凸部、22角覆盖部、22A顶面覆盖部、22B前面覆盖部、22C侧面覆盖部、22D定位凸部、23侧壁、23A下部侧壁、23B上部侧壁、24缺口、25反向延长侧壁、25A阶梯凹部、26纵侧壁、27露出切割部、28凸部、29间隙、30送风槽、30A第一送风槽、30B第二送风槽、31垂直壁、31A弯曲部、32垂直壁、33肋、34纵槽、40定位连结部、41底面连结部、42角连结部、43凸条、44缺口部、45凸条、46嵌合缺口部、47嵌合凸部、48立起壁、51送风导管、51A流入导管、51B排出导管、52强制送风机构、60电池单元组件、62分隔件、63覆盖膜、91电池单元、92分隔件、94端板、95连接杆、99电池层叠体。

Claims (13)

1.一种电源装置,包括:
多个电池单元,各电池单元厚度比主面的宽度薄,外形形成为方形;
分隔件,其与所述多个电池单元中的各个电池单元连结,至少局部地覆盖该电池单元的表面;以及
紧固构件,其将以所述主面彼此相对的姿态层叠多个由所述分隔件覆盖的所述电池单元形成的电池层叠体紧固起来,
所述分隔件由能够弹性变形的绝缘性的部件构成,并且,
所述分隔件包括:
主体板部,其覆盖相对配置的所述电池单元的所述主面;
箱状覆盖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板部的第一面侧的底部,通过将所述电池单元的底面部***该箱状覆盖部而将所述电池单元的底面部覆盖;以及
角覆盖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板部的第一面侧的顶部,覆盖所述电池单元的顶面部的角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分隔件的所述箱状覆盖部***所述电池单元的底面部,并且由所述角覆盖部覆盖该电池单元的顶面部的角部,形成在该电池单元的规定位置安装有该分隔件的电池单元组件,
层叠多个所述电池单元组件形成所述电池层叠体。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件还包括侧壁,该侧壁在所述主体板部的第一面侧的侧面形成所述箱状覆盖部的侧面和所述角覆盖部的侧面,
在所述侧壁的中间形成有缺口。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件在所述主体板部的第一面形成有第一送风槽,该第一送风槽用于在该主体板部的第一面侧层叠的所述电池单元与该主体板部之间形成通风路,使所述第一送风槽的两端开口与所述缺口连通。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分隔件在所述主体板部的作为与第一面相反一侧的面的第二面形成有第二送风槽,该第二送风槽用于在该主体板部的第二面侧层叠的电池单元与该主体板部之间形成通风路,使所述第二送风槽的两端开口沿所述侧壁开设。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主体板部设置有反向延长侧壁,该反向延长侧壁沿所述缺口向第二面侧延长,
所述反向延长侧壁形成为与相邻配置的分隔件的所述缺口嵌合的形状。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沿纵向包括垂直壁,
并且所述反向延长侧壁沿纵向包括垂直壁。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紧固构件包括:一对端板,该一对端板配置于所述电池层叠体的两端面;以及
连接杆,其两端与所述一对端板连结,
所述连接杆包括侧面板部,该侧面板部覆盖所述电池层叠体的侧面,并且在所述侧面板部设置有送风开口,该送风开口面对所述通风路的开口部,
形成于所述侧壁及所述反向延长侧壁的所述垂直壁配置于所述送风开口。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所述侧壁及所述反向延长侧壁在彼此相对的位置包括两列垂直壁,通过彼此相对的所述两列垂直壁形成连续的纵槽,
所述连接杆包括连结杆,该连结杆对开设有所述送风开口的所述侧面板部进行加强,并且借助所述连结杆在所述侧面板部形成多个所述送风开口,
所述连结杆***所述纵槽。
10.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电源装置还包括绝缘性的覆盖膜,该覆盖膜覆盖所述电池单元的一部分,所述覆盖膜在由所述分隔件覆盖的所述电池单元至少从由所述箱状覆盖部覆盖的所述电池单元的表面延伸至由所述角覆盖部覆盖的所述电池单元的表面。
11.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该电源装置以所述电池层叠体的两侧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横倒的姿态配置。
12.一种电源***,包括多个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电源装置,其中,
该电源***包括至少一对所述电源装置,将各个电源装置以所述电池层叠体的两侧面朝向上下方向的横倒的姿态配置,并且所述一对电源装置以该电池层叠体的底面彼此相对的姿态配置,所述电池单元的顶面朝向左右彼此相反方向地配置。
13.一种分隔件,在将多个厚度比主面的宽度薄且外形形成为方形的电池单元层叠形成的电源装置中使用该分隔件,该分隔件用于将各电池单元的表面绝缘,包括:
主体板部,其覆盖相对配置的所述电池单元的所述主面;
箱状覆盖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板部的第一面侧的底部,通过将所述电池单元的底面部***该箱状覆盖部而将所述电池单元的底面部覆盖;以及
角覆盖部,其设置于所述主体板部的第一面侧的顶部,覆盖所述电池单元的顶面部的角部,
该分隔件由能够弹性变形的绝缘性的部件构成。
CN201680044330.8A 2015-07-30 2016-07-11 电源装置与包括该电源装置的电源***及电池单元用分隔件 Active CN10785175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50282 2015-07-30
JP2015150282 2015-07-30
PCT/JP2016/003270 WO2017017914A1 (ja) 2015-07-30 2016-07-11 電源装置とこの電源装置を備える電源システム及び電池セル用のセパレ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51757A CN107851757A (zh) 2018-03-27
CN107851757B true CN107851757B (zh) 2020-11-13

Family

ID=57884332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44330.8A Active CN107851757B (zh) 2015-07-30 2016-07-11 电源装置与包括该电源装置的电源***及电池单元用分隔件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418671B2 (zh)
JP (1) JP6752790B2 (zh)
CN (1) CN107851757B (zh)
WO (1) WO2017017914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817129B2 (ja) * 2017-03-30 2021-01-20 ビークルエナジ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
DE102017207188A1 (de) * 2017-04-28 2018-10-31 Robert Bosch Gmbh Batterie mit einer Mehrzahl an Batteriezellen
WO2019021779A1 (ja) * 2017-07-24 2019-01-3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及びこの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を備える車両
WO2019021777A1 (ja) * 2017-07-27 2019-01-3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及びこれを装備する車両
WO2019049760A1 (ja) * 2017-09-07 2019-03-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電池モジュール
JP2019106318A (ja) * 2017-12-13 2019-06-27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組電池
CN111712940B (zh) * 2017-12-18 2023-07-18 日本汽车能源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CN111492503A (zh) 2017-12-19 2020-08-04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源装置和电源装置用的分隔件
DE112019001503T5 (de) 2018-03-23 2020-12-10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nergiespeichervorrichtung
DE112019003146T5 (de) 2018-06-22 2021-03-18 Gs Yuasa International Ltd. Energiespeichervorrichtung
KR102640328B1 (ko) 2018-10-19 2024-02-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의 대형 모듈
KR102640329B1 (ko) 2018-10-19 2024-02-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KR102646853B1 (ko) 2018-10-19 2024-03-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KR102646854B1 (ko) 2018-10-19 2024-03-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모듈
KR102640327B1 (ko) 2018-10-19 2024-02-2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의 대형 모듈
KR20200044582A (ko) * 2018-10-19 2020-04-29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의 대형 모듈
US20220006164A1 (en) * 2018-11-28 2022-01-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Battery module
JP7062603B2 (ja) * 2019-02-05 2022-05-06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蓄電装置
JP2021136101A (ja) * 2020-02-26 2021-09-13 マツダ株式会社 バッテリモジュール
CN114930625A (zh) * 2020-03-31 2022-08-19 三洋电机株式会社 电池组件
WO2021199493A1 (ja) * 2020-03-31 2021-10-07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る車両並びに蓄電装置
JP6994677B2 (ja) * 2020-08-06 2022-01-14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組電池
WO2023181508A1 (ja) * 2022-03-25 2023-09-28 ビークルエナジージャパン株式会社 電池パック及び組電池
CN115084761B (zh) * 2022-07-19 2022-11-29 广东首航智慧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电芯支架及电池模组
CN217903212U (zh) * 2022-09-19 2022-11-25 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拘束装置和拘束设备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7890A (zh) * 2013-08-05 2015-02-11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11526B2 (ja) * 2004-03-29 2010-02-10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連結部材および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JP2008166191A (ja) 2006-12-28 2008-07-17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池パック
KR101084933B1 (ko) * 2009-12-04 2011-11-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모듈 및 이차 전지 모듈의 전지 스페이서
JP2012119156A (ja) * 2010-11-30 2012-06-2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組電池及びこれを装備する電動車両
JP5743791B2 (ja) 2011-08-02 2015-07-0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源装置及び電源装置を備える車両
US9240580B2 (en) * 2012-05-24 2016-01-19 Samsung Sdi Co., Ltd. Battery module
JP5621859B2 (ja) * 2013-01-25 2014-11-12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
DE102013210585A1 (de) * 2013-06-07 2014-12-11 Robert Bosch Gmbh Gehäusevorrichtung für zumindest eine Energiespeicherzelle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r Gehäusevorrichtung für zumindest eine Energiespeicherzelle
JP6252776B2 (ja) * 2014-05-07 2017-12-27 株式会社豊田自動織機 電池モジュール
CN105322214B (zh) * 2014-07-30 2019-08-09 株式会社杰士汤浅国际 蓄电装置
JP6562297B2 (ja) * 2015-07-07 2019-08-21 株式会社Gsユアサ 蓄電装置、及びスペーサ

Patent Citation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347890A (zh) * 2013-08-05 2015-02-11 三星Sdi株式会社 电池模块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52790B2 (ja) 2020-09-09
US10418671B2 (en) 2019-09-17
JPWO2017017914A1 (ja) 2018-05-17
WO2017017914A1 (ja) 2017-02-02
CN107851757A (zh) 2018-03-27
US20180138560A1 (en) 2018-05-1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851757B (zh) 电源装置与包括该电源装置的电源***及电池单元用分隔件
CN109643777B (zh) 电源装置
CN107210397B (zh) 电源装置及具有电源装置的车辆
JP6392323B2 (ja)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JP5535794B2 (ja) 組電池
CN108780861B (zh) 电源装置
JP5183171B2 (ja)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US7947389B2 (en) Cartridge frame with connectors for battery pack
JP2019525397A (ja) 電池サブモジュールキャリア、電池サブモジュール、電池システムおよび自動車
US20160164054A1 (en) Connection structure of secondary battery and secondary battery apparatus comprising same
CN109155380B (zh) 包括罩盖组件的蓄电池模块
US20220140434A1 (en) Battery module
EP3926732B1 (en) Battery module
US12009496B2 (en) Battery module
JP2010157450A (ja)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
JPWO2019021779A1 (ja) バッテリシステム及びこのバッテリシステムを備える車両
KR20170062845A (ko) 구성이 간소화된 단위모듈을 포함하고 있는 전지모듈
US20170025724A1 (en) Assembled battery and vehicle provided with same
CN112514146A (zh) 电源装置、具有该电源装置的车辆以及缓冲体
JP2014154401A (ja) 電池モジュール、電池ユニット
JP7513644B2 (ja) 電池パック
KR102066913B1 (ko) 단자 플레이트의 삽입 및 장착이 용이한 구조의 전지모듈
KR20240102802A (ko) 배터리 모듈,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및 자동차
CN115668610A (zh) 蓄电模块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