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826042B - 后视镜安装装置 - Google Patents

后视镜安装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826042B
CN107826042B CN201710821687.9A CN201710821687A CN107826042B CN 107826042 B CN107826042 B CN 107826042B CN 201710821687 A CN201710821687 A CN 201710821687A CN 107826042 B CN107826042 B CN 107826042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ehicle
case
mirror
protrusion
traveling win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216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826042A (zh
Inventor
冈部浩司
吉井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Hond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8260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2604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82604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82604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1/00Optical viewing arrangements; Real-time viewing arrangements for drivers or passengers using optical image capturing systems, e.g. cameras or video systems specially adapted for use in or on vehicles
    • B60R1/02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 B60R1/06Rear-view mirror arrangements mounted on vehicle exterio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Rear-View Mirror Devices That Are Mounted On The Exterior Of The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后视镜安装装置,即使在车辆的侧面与后视镜壳体之间的距离远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整流效果。后视镜安装装置具有:壳体部,其在内部设有镜体;连结部,其从车辆的侧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并且将壳体部与车辆的侧面连结;和突起部,其在车辆的侧面与壳体部之间,从连结部朝向上方突出,并形成为与车辆的车宽方向相比所述突起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更长。

Description

后视镜安装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车辆的视觉确认后方用的后视镜安装装置。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如下后视镜安装装置,其具有:安装后视镜的后视镜壳体;和后视镜基座,其经由支承臂部将后视镜壳体保持在车辆侧面。在该后视镜安装装置中,配置有从后视镜基座的侧面(车辆侧面)向车宽方向的侧方(水平方向)延伸的突起部,并构成为能够将在后视镜壳体与后视镜基座之间流动的行驶风整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607181号公报
但是,在专利文献1的构成中,由于突起部配置在后视镜基座的侧面(车辆侧面),所以在车辆侧面的后视镜壳体与后视镜基座之间的距离远离的情况下,基于突起部的整流效果降低,由此行驶风可能会难以在后视镜壳体的内侧侧壁与车辆侧面之间流动。例如,在后视镜壳体的内侧侧壁与车辆侧面之间沉淀了的行驶风流入到后视镜壳体的外侧(前侧角部侧),由此向后视镜壳体的外侧流动的行驶风(空气)的量变多,可能会难以抑制在后视镜壳体的前侧角部剥离了的行驶风卷入到后视镜壳体后方的风的流动。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在车辆侧面与后视镜壳体之间的距离远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整流效果的后视镜安装装置。
本发明的第一方面的后视镜安装装置的特征在于,具有:壳体部,其在内部设有镜体;连结部,其从车辆的侧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并且将上述壳体部与上述车辆的侧面连结;和突起部,其在上述车辆的侧面与上述壳体部之间,从上述连结部朝向上方突出,并形成为与上述车辆的车宽方向相比上述突起部在上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更长。
另外,本发明的第二方面的后视镜安装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突起部以使上述突起部的前端部与上述壳体部的前端部相比位于前方的方式配置于上述连结部。
另外,本发明的第三方面的后视镜安装装置的特征在于,上述突起部具有:前侧部,其车宽方向上的宽度从前端部朝向后方而变大;和后侧部,其与上述前侧部相比在后方,且车宽方向上的宽度从前方朝向后端部而变小,上述突起部以使上述前侧部与上述后侧部之间的连接部与上述壳体部的前端部相比位于前方的方式配置于上述连结部。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方案,能够提供即使在车辆侧面与后视镜壳体之间的距离远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整流效果的后视镜安装装置。即,通过由突起部将车辆侧面与后视镜壳体之间的间隔沿车宽方向分割,突起部与后视镜壳体之间的间隔变窄,因此,即使在车辆侧面与后视镜壳体之间的距离远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整流效果。
通过突起部将沿着车辆侧面流动的空气整流,并且能够以吸引到该经整流的空气的方式将空气从后视镜壳体侧向车辆侧面侧引导,因此,能够减少从后视镜壳体的车宽方向外侧端剥离的空气的量,从而能够提高空气动力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方案,在车辆的前角部剥离了的空气在附着到后视镜壳体为止的区域(壳体部的前端部的内侧区域)产生涡流,即使在由于该涡流而产生负压的情况下,通过与后视镜壳体相比在前方配置突起部,而将该区域的涡流整流,能够使空气在车辆的侧面与后视镜壳体之间的空间流动,因此能够改善空气动力性能。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方案,沿着前侧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流动的风在与后视镜壳体干涉之前,能够沿着后侧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被吸引到车辆侧面侧,因此更加能够从后视镜壳体侧吸引空气。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车辆的后视镜安装装置的侧视图。
图2是从车辆后方(图1的箭头2)观察后视镜安装装置的图。
图3是从车辆前方(图1的箭头3)观察后视镜安装装置的图。
图4是表示在车辆侧面与后视镜壳体之间配置了突起部的构成的图。
图5是表示在车辆侧面与后视镜壳体之间配置了突起部的构成的图。
图6是表示在车辆侧面与后视镜壳体之间配置了突起部的构成的图。
图7是表示没有配置突起部的比较例的图。
图8是表示没有配置突起部的比较例的图。
附图标记说明
11:车辆,13:后视镜安装装置,24:后视镜基座,34:后视镜壳体,35:连结部(28:后视镜基座伸出部,38:壳体伸出部),36:壳体部,37:镜体,45:壳体部的前端部,50:车辆的侧面,100:突起部,C1:突起部的前端部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例示性地详细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但是,该实施方式中所记载的构成要素不过是例示,本发明的技术范围是由权利要求书确定的,并不由以下的个别实施方式限定。
(后视镜安装装置的构成)
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安装装置具有:在内部设有镜体的壳体部;和连结部,其从车辆的侧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并且将壳体部与车辆的侧面连结。在连结部上配置有突起部,该突起部在车辆的侧面与壳体部之间,从连结部朝向上方突出,并形成为与车辆的车宽方向相比突起部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更长。通过突起部将车辆的侧面与壳体部之间的间隔分割,由此突起部与壳体部之间的间隔变窄,因此,即使在车辆侧面与壳体之间的距离远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整流效果。以下,说明后视镜安装装置的具体构成。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后视镜安装装置13的构成的、车辆11的侧视图,图2是从车辆11的后方(图1的箭头2)观察后视镜安装装置13的图。如图1所示,车辆11具有:前车身16、支承于前车身16的前轮17、形成车室18的侧面的侧车身21、和安装在侧车身21上的前车门12。前车门12具有:车门主体14、车门玻璃25、支承车门玻璃25的窗框15、车辆11的外侧面27、和三角窗31。以下,将由侧车身21、三角窗31、外侧面27、车门玻璃25等构成的车辆11的侧面汇总表示为侧面50。
如图2所示,后视镜安装装置13具有:后视镜基座24,其安装在车辆11上;和后视镜壳体34,其能够旋转地安装在后视镜基座24上。在此,后视镜基座24具有:车辆侧面的部件26,其安装在车辆11上;和后视镜基座伸出部28,其从车辆侧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伸出。
另外,后视镜壳体34具有:在内部设有镜体37的壳体部36;和壳体伸出部38,其从壳体部36的内侧侧壁23向车辆侧面侧伸出。壳体伸出部38相对于后视镜基座伸出部28能够旋转地安装。后视镜壳体34经由壳体伸出部38相对于后视镜基座24能够旋转地安装。
连结部35具有后视镜基座伸出部28和壳体伸出部38,连结部35从车辆11的侧面50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并且将壳体部36与车辆的侧面50连结。突起部100在车辆11的侧面50与壳体部36之间,从连结部35朝向上方突出,并形成为与车辆11的车宽方向相比突起部100在车辆11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更长。
突起部100配置在连结部35的支承面44上。将支承面44作为基准,将到突起部100的上端部为止的高度设为ht,将到壳体部36的顶部22为止的高度设为Hh。关于突起部100的高度ht和壳体部36的高度Hh,突起部100的高度ht=α×Hh(系数0<α≤1)的关系成立。在此,系数α是能够基于间隔S而设定的系数。
在图2所示的构成中,示出了后视镜安装装置13配置在车辆11的左侧面的构成,但后视镜安装装置13也同样地配置在车辆11的右侧面。在图2中,用“S”表示壳体部36的内侧侧壁23与车辆11的侧面50之间的间隔(支承面44的车宽方向上的间隔)。在侧面50与壳体部36之间,突起部100配置在连结部35的支承面44上,并将车辆11的侧面50与壳体部36之间的间隔S分割。通过由突起部100分割间隔S,突起部100与壳体部36之间的间隔变窄,因此,即使在车辆11的侧面50与壳体部36之间的距离远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整流效果。
在图2中,示出了突起部100配置在构成连结部35的后视镜基座伸出部28侧的支承面上的例子,但本实施方式并不限定于该例,例如,也可以将突起部100配置在壳体伸出部38侧的支承面上。另外,示出了突起部100在支承面44上配置在间隔S的大致中央部的例子,但是本发明的主旨并不限定于该例。例如,也能够与间隔S的大小相应地,以规定间距在间隔S内多列配置多个突起部100。
图3是从车辆11的斜前方(图1的箭头3)观察后视镜安装装置13的图。后视镜基座24具有:车辆的侧面部件26,其安装在车辆11上;和后视镜基座伸出部28,其从车辆侧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伸出,后视镜壳体34具有壳体部36和壳体伸出部38,该壳体伸出部38从壳体部36的内侧侧壁23向车辆侧面侧伸出。连结部35具有后视镜基座伸出部28和壳体伸出部38,突起部100在车辆11的侧面50与壳体部36之间,配置在连结部35上。若突起部100配置在侧面50与壳体部36之间,则突起部100与侧面50之间的间隔以及突起部100与壳体部36之间的间隔分别变窄,因此,即使在车辆11的侧面50与壳体部36之间的距离远离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突起部100的整流效果整理行驶风W的流动。
通过突起部100的整流效果,对于从车辆11的前方流动的行驶风W,以不会在壳体部36的内侧侧壁23侧沉淀地流入到壳体部36的内侧侧壁23与车辆11的侧面50之间的方式,整理行驶风W的流动。由此,能够使从内侧侧壁23侧向外侧侧壁29(前侧角部)侧流动的行驶风的量减少。
图4是表示在从上方观察车辆11的状态下,将突起部100配置在车辆11的侧面50与配置在车辆11的右侧面的壳体部36之间的构成的图。在图4所示的构成中,示意性地示出了突起部100的截面形状、和突起部100相对于壳体部36的相对配置位置。突起部100从连结部35朝向车辆11的上方突出,并且以沿车辆11的前后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突起部100的在车辆前后方向上的长度(从前端部C1到后端部C3为止的长度)为“L”。以使突起部100的前端部C1与壳体部36的前端部45相比位于前方的方式,将突起部100配置在连结部35上。作为截面形状,突起部100具有:前侧部101,其车宽方向上的宽度从前端部C1朝向后方而变大;和后侧部102,其车宽方向上的宽度从前方朝向后端部C3而变小。
在连接部C2(连接点),前侧部101与后侧部102连接。为了使突起部100的表面平滑地连续,前侧部101与后侧部102不经由弯曲点而平滑地连接,维持突起部100的在连接部C2处的表面的连续性。另外,以使前侧部101与后侧部102之间的连接部C2与壳体部36的前端部45相比位于前方的方式,将突起部100配置在连结部35上。
通过基于这样的截面形状及配置位置而构成突起部100,能够不扰乱行驶风W的流动地抑制壳体部36的前端部的内侧区域41中的气压降低(抑制负压),并且从壳体部36的前端部的内侧区域41吸引行驶风W,而能够以使行驶风W在壳体部36的内侧侧壁23与侧面50之间流动的方式整理流动。
对于基于突起部100的具体的整流效果,参照图5及图6详细进行说明。另外,图7及图8是表示没有配置突起部100的比较例的图。在图5到图8中,在从上方观察车辆11的状态下,示意性地示出了配置在车辆11的右侧面侧的壳体部36和车辆11的侧面50。
图5及图6是表示在车辆11的侧面50与壳体部36之间配置了突起部100的构成的图。首先,使用图5说明行驶风W从车辆11的正面流动并与壳体部36碰触的情况下的突起部100的整流效果。在图5所示的构成中,在车辆11的侧面50与壳体部36之间配置突起部100而使车辆的侧面50与突起部100之间的间隙变窄,由此能够由突起部将沿着车辆侧面流动的空气整流且加快速度,因此,能够以吸引到该经整流的空气的方式将空气从壳体部36的前端部的内侧区域51向车辆11的侧面50侧引导。由此,能够减少流入到壳体部36的前端部的外侧区域52侧的行驶风(空气)的量。即,能够减少从壳体部36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剥离的空气的量,从而能够提高空气动力性能。
接着使用图6说明行驶风W从车辆11的斜方向流动并与壳体部36碰触的情况下的突起部100的整流效果。以使突起部100的前端部与壳体部36的前端部65相比位于前方的方式将突起部100配置在连结部35上。通过将突起部100配置在与壳体部36的前端部65相比靠前方的位置,能够使行驶风在壳体部36之前附着在突起部100上,能够使行驶风沿着突起部100的表面(外侧面的表面100a)在壳体部36与突起部100之间流动。于是,以被该流动吸引的方式,能够使空气在车辆11的侧面50与突起部100之间流动,由此能够形成沿着车辆11的侧面50的行驶风的流动。因此,由于能够使空气在车辆11的侧面50与壳体部36之间的空间流动,所以能够抑制在壳体部36的前端部65的内侧区域61产生大的负压,从而能够改善空气动力性能。
在此,作为突起部100与壳体部36的相对位置关系,如在图4中所说明那样,突起部100具有:前侧部101,其车宽方向上的宽度从突起部100的前端部C1朝向后方而变大;和后侧部102,其车宽方向上的宽度从前方朝向后端部C3而变小。并且,以使前侧部101与后侧部102之间的连接部C2与壳体部36的前端部65相比位于前方的方式将突起部100配置在连结部35上。因此,在沿着前侧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朝向车宽方向外侧流动的风与后视镜壳体干涉之前,能够先沿着后侧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被吸引到车辆侧面侧,因此能够抑制行驶风的沉淀。
图6所示的突起部100抑制壳体部36的前端部的内侧区域61中的气压降低(抑制负压),从壳体部36的前端部的内侧区域61吸引行驶风W,能够以使行驶风W在壳体部36的内侧侧壁23与侧面50之间流动的方式整理流动。另外,通过图6所示的突起部100的构成,能够减少流入到壳体部36的前端部的外侧区域62侧的行驶风(空气)的量。即,能够减少从壳体部36的车宽方向的外侧端剥离的空气的量,从而能够提高空气动力性能。
接下来,使用图7及图8说明比较例的构成。图7是表示行驶风W从车辆11的正面流动并与壳体部36碰触的情况下的比较例的图。在图7所示的比较例的情况下,在壳体部36的前端部的内侧区域71中,由于产生与壳体部36碰触的行驶风的涡流而行驶风沉淀,从而行驶风难以在壳体部36的内侧侧壁23与车辆11的侧面50之间流动。被在前端部的内侧区域71沉淀的空气所妨碍的行驶风流入到前端部的外侧区域72侧,由此向壳体部36的外侧侧壁29(前侧角部)侧流动的行驶风(空气)的量变多。若行驶风在剥离点P从壳体部36的表面剥离,则剥离了的行驶风的流动产生大的剥离涡流73,并绕入到壳体部36的后方。剥离涡流73可能成为产生风噪的原因。
在图7所示的比较例中,被在壳体部36的前端部的内侧区域71沉淀的空气所妨碍的行驶风流入到前端部的外侧区域72侧,由此可能会产生向壳体部36的外侧侧壁29侧流动的行驶风(空气)的量变多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图5所示的构成中,由突起部100将车辆11的侧面50与壳体部36之间的间隔沿车宽方向分割,由此突起部100与壳体部36之间的间隔变小,因此,即使在车辆侧面与具有壳体部36的后视镜壳体之间的距离远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整流效果。
在图5所示的构成中,从壳体部36的前端部的内侧区域51吸引行驶风W,以使行驶风W在壳体部36的内侧侧壁23与侧面50之间流动的方式整理流动,并且能够降低向壳体部36的外侧侧壁29(前侧角部)侧流动的行驶风(空气)的量。壳体部36的外侧侧壁29侧的行驶风(空气)的量通过突起部100的整流效果而与图7的情况相比降低。因此,在剥离点P,即使行驶风从壳体部36的表面剥离,基于剥离了的行驶风的流动产生的剥离涡流53(图5)与图7所示的剥离涡流73相比变小,剥离涡流53向壳体部36的后方的绕入减少,能够抑制基于剥离涡流53导致的风噪的产生。
图8是表示行驶风W从车辆11的斜方向流动并与壳体部36碰触的情况下的比较例的图。在图8所示的比较例的情况下,由于在车辆11的前角部剥离了的行驶风W到再次附着于壳体部36为止的空间(壳体部36的前端部的内侧区域81)产生大的负压,所以在那里产生涡流。在壳体部36的前端部的内侧区域81中,由于产生负压而行驶风沉淀,行驶风难以在壳体部36的内侧侧壁23与车辆11的侧面50之间流动。
被在壳体部36的前端部的内侧区域81沉淀的空气所妨碍的行驶风流入到前端部的外侧区域82,由此向壳体部36的外侧侧壁29(前侧角部)流动的行驶风(空气)的量变多。若行驶风在剥离点P从壳体部36的表面剥离,则剥离了的行驶风的流动产生大的剥离涡流83,并绕入到壳体部36的后方。剥离涡流83可能成为产生风噪的原因。
在图8所示的比较例中,在壳体部36的前端部的内侧区域81沉淀的行驶风流入到前端部的外侧区域82侧,由此,可能会产生向壳体部36的外侧侧壁29侧流动的行驶风(空气)的量变多的现象。另一方面,在本实施方式的图6所示的构成中,通过将突起部100的连接部(图4的C2)与壳体部36的前端部65相比配置在前方,能够在前端部65的前方进行行驶风的整流。
在图6所示的构成中,从壳体部36的前端部65的内侧区域61吸引行驶风W,以使行驶风W在壳体部36的内侧侧壁23与侧面50之间流动的方式整理流动,并且能够降低向壳体部36的外侧侧壁29(前侧角部)侧流动的行驶风(空气)的量。通过突起部100的整流效果而与图8的情况相比降低了壳体部36的外侧侧壁29侧的行驶风(空气)的量。因此,在剥离点P,即使行驶风从壳体部36的表面剥离,基于剥离了的行驶风的流动产生的剥离涡流63(图6)与图8所示的剥离涡流83相比变小,剥离涡流63向壳体部36的后方的绕入减少,能够抑制基于剥离涡流63导致的风噪的产生.
(实施方式的总结)
构成1.本实施方式的后视镜安装装置具有以下构成。即,其特征在于,后视镜安装装置13具有:
壳体部36,其在内部设有镜体37;
连结部35,其从车辆11的侧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并且将壳体部36与车辆11的侧面连结;和
突起部100,其在车辆11的侧面50与壳体部36之间,从连结部35朝向上方突出,并形成为与车辆11的车宽方向相比突起部100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更长。
构成2.在构成1所记载的后视镜安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突起部100以使突起部100的前端部C1与壳体部的前端部45相比位于前方的方式配置于连结部35。
构成3.在构成2所记载的后视镜安装装置中,其特征在于,突起部100具有:前侧部101,其车宽方向上的宽度从前端部C1朝向后方而变大;和后侧部102,其与前侧部101相比在后方,且车宽方向上的宽度从前方朝向后端部C3而变小,
突起部100以使前侧部101与后侧部102之间的连接部C2与壳体部36的前端部45相比位于前方的方式配置于连结部35。
根据构成1,能够提供即使在车辆侧面与后视镜壳体之间的距离远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整流效果的后视镜安装装置。即,通过由突起部将车辆侧面与后视镜壳体之间的间隔沿车宽方向分割,突起部与后视镜壳体之间的间隔变窄,因此即使在车辆侧面与后视镜壳体之间的距离远离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整流效果。
另外,通过突起部将沿着车辆侧面流动的空气整流,并且能够以吸引到该经整流的空气的方式将空气从后视镜壳体侧向车辆侧面侧引导,因此能够减少从后视镜壳体的车宽方向外侧端剥离的空气的量,从而能够提高空气动力性能。
根据构成2,在车辆的前角部剥离了的空气在附着到后视镜壳体为止的区域(壳体部的前端部的内侧区域)产生涡流,即使在由于该涡流而产生负压的情况下,通过与后视镜壳体相比在前方配置突起部,而将该区域的涡流整流,能够使空气在车辆的侧面与后视镜壳体之间的空间流动,因此能够改善空气动力性能。
根据构成3,沿着前侧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流动的风在与后视镜壳体干涉之前,能够沿着后侧部的车宽方向外侧的面被吸引到车辆侧面侧,所以更加能够从后视镜壳体侧吸引空气。

Claims (1)

1.一种后视镜安装装置,其特征在于,具有:
壳体部,其在内部设有镜体;
连结部,其从车辆的侧面朝向车宽方向的外侧延伸,并且将所述壳体部与所述车辆的侧面连结;和
突起部,其在所述车辆的侧面与所述壳体部之间,从所述连结部朝向上方突出,并形成为与所述车辆的车宽方向相比所述突出部在所述车辆的前后方向上的长度更长,
所述突起部具有:前侧部,其车宽方向上的宽度从前端部朝向后方而变大;和后侧部,其与所述前侧部相比在后方,且车宽方向上的宽度从前方朝向后端部而变小,
所述突起部以使所述前侧部与所述后侧部之间的连接部与所述壳体部的前端部相比位于前方的方式配置于所述连结部。
CN201710821687.9A 2016-09-16 2017-09-13 后视镜安装装置 Active CN10782604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81867A JP6356191B2 (ja) 2016-09-16 2016-09-16 ミラー取付け装置
JP2016-181867 2016-09-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826042A CN107826042A (zh) 2018-03-23
CN107826042B true CN107826042B (zh) 2020-08-07

Family

ID=6164378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21687.9A Active CN107826042B (zh) 2016-09-16 2017-09-13 后视镜安装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56191B2 (zh)
CN (1) CN107826042B (zh)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07668A (ja) * 1996-02-07 1997-08-12 Ichikoh Ind Ltd 電動格納式兼手動鏡面調整式ミラー装置におけるブーツの固定構造
EP1281573A2 (en) * 2001-08-02 2003-02-05 Murakami Corporation Vehicle door mirror
JP2007137130A (ja) * 2005-11-15 2007-06-07 Nissan Motor Co Ltd ドアミラー
CN102883945A (zh) * 2010-05-07 2013-01-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移动体侧部构造
JP2013049329A (ja) * 2011-08-30 2013-03-14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装置
CN103010101A (zh) * 2011-09-20 2013-04-03 徐斌 气流导向汽车后视镜
CN103228484A (zh) * 2010-11-29 2013-07-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视镜安装装置
EP2921351A1 (en) * 2014-03-19 2015-09-23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oor mirror of vehicle
CN205149661U (zh) * 2015-10-29 2016-04-13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外后视镜结构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9207668A (ja) * 1996-02-07 1997-08-12 Ichikoh Ind Ltd 電動格納式兼手動鏡面調整式ミラー装置におけるブーツの固定構造
EP1281573A2 (en) * 2001-08-02 2003-02-05 Murakami Corporation Vehicle door mirror
JP2007137130A (ja) * 2005-11-15 2007-06-07 Nissan Motor Co Ltd ドアミラー
CN102883945A (zh) * 2010-05-07 2013-01-16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移动体侧部构造
CN103228484A (zh) * 2010-11-29 2013-07-3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辆的后视镜安装装置
JP2013049329A (ja) * 2011-08-30 2013-03-14 Toyota Motor Corp 車両用ドアミラー装置
CN103010101A (zh) * 2011-09-20 2013-04-03 徐斌 气流导向汽车后视镜
EP2921351A1 (en) * 2014-03-19 2015-09-23 Mitsubishi Jidosha Kogyo Kabushiki Kaisha Door mirror of vehicle
CN205149661U (zh) * 2015-10-29 2016-04-13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一种车辆的外后视镜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43723A (ja) 2018-03-22
JP6356191B2 (ja) 2018-07-11
CN107826042A (zh) 2018-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873592B1 (en) Front spoiler device
CN107298131A (zh) 用于车辆气动阻力减少的等离子体致动器
JP6578856B2 (ja) カメラ取付部の構造
US20150258942A1 (en) Vehicle sound collection structure, and sound collection device
JP2012206651A (ja) 車体側部構造
JP6536597B2 (ja) 車室内前部構造
CN107826042B (zh) 后视镜安装装置
US20180091714A1 (en) Air scoop to direct airflow over camera lens
US20170066377A1 (en) External mirror device
JP2006327281A (ja) タイヤのフェアリング装置
JP6191550B2 (ja) 車両用空力構造
CN106314287B (zh) 车辆用外后视镜装置
JP2016132301A (ja) インナーフェンダー
JP6295388B1 (ja) 乱気流整流化装置
JP3903946B2 (ja) バックミラー装置
CN209870574U (zh) 车体前下部的整流结构
JP2021111849A (ja) 車両用撮像装置
JP2024042357A (ja) 車両
CN209964278U (zh) 具有集成传声器的遮阳板总成
JP7289605B2 (ja) 車両前部構造
CN110126924B (zh) 支柱结构
CN209492473U (zh) 一种流线型无人驾驶车相机支架
CN205724194U (zh) 插头连接器
JP6769681B2 (ja) 装飾部品取付構造
JP2021147006A (ja) 空力特性を改善する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