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91806A - 车辆后部结构 - Google Patents

车辆后部结构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91806A
CN107791806A CN201710265055.9A CN201710265055A CN107791806A CN 107791806 A CN107791806 A CN 107791806A CN 201710265055 A CN201710265055 A CN 201710265055A CN 107791806 A CN107791806 A CN 1077918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rger
vehicle
wall
body structure
spare ty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65055.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竹内仁
竹内一仁
西野章
伊藤敬太
李文峰
近藤泰裕
土井良次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yota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Toyota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Toyota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Toyota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7918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9180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K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OR OF TRANSMISSIONS IN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LURAL DIVERSE PRIME-MOVERS IN VEHICLES; AUXILIARY DRIVES FOR VEHICLES; INSTRUMENTATION OR DASHBOARDS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S IN CONNECTION WITH COOLING, AIR INTAKE, GAS EXHAUST OR FUEL SUPPLY OF PROPULSION UNITS IN VEHICLES
    • B60K1/0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 B60K1/04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electrical propulsion units of the electric storage means for propuls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DMOTOR VEHICLES; TRAILERS
    • B62D25/00Superstructure or monocoque structure sub-units; Parts or details thereof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2D25/08Front or rear por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具备:收纳部,其被形成在车辆的后部,并具有对备用轮胎进行收纳的底壁;充电器,其被配置在所述收纳部的底壁上,并对供向蓄电池的充电电力进行控制;支承部件,其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底壁上,并且以将所述充电器固定了的状态而对所述充电器进行支承。

Description

车辆后部结构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后部结构。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有一种将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蓄电池配置在后部座椅的后方的车辆下部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此外,一直以来,还已知有一种将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蓄电池组配置在后部座椅的后方且配置在备用轮胎收纳部的前方的车辆用蓄电池组支承结构(例如,参照专利文献2)。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307992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4-133464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一般情况下,对供向蓄电池的充电电力进行控制的充电器被配置在蓄电池的横向(车宽方向外侧)。这是因为,由于通过配线来对蓄电池和充电器进行连接,因此优选为使蓄电池和充电器接近配置。另外,在具有充电口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V)或电动汽车(EV)中,优选为,也使其充电口与充电器接近配置。
然而,在PHV或EV中,为了增大蓄电池的容量,需要使蓄电池在车宽方向上延长,从而难以在蓄电池的横向上取得用于设置充电器的空间。此外,希望避免牺牲车厢的乘员空间或行李箱的收纳空间来配置充电器的情况。并且,需要使充电器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不易受到损伤。
因此,本发明提供一种能够在不牺牲车厢或行李箱的空间的条件下对充电器进行配置,并且能够对充电器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受到损伤的情况进行抑制的车辆后部结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本发明的第一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具备:收纳部,其被形成在车辆的后部,并具有对备用轮胎进行收纳的底壁;充电器,其被配置在所述收纳部的底壁上,并对供向蓄电池的充电电力进行控制;支承部件,其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底壁上,并且以将所述充电器固定了的状态而对所述充电器进行支承。
根据第一方式,在备用轮胎的收纳部的底壁上设置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支承部件,并且在该支承部件上固定有充电器。因此,在不牺牲车厢或行李箱的空间的条件下配置了充电器。此外,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通过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支承部件而使备用轮胎的收纳部的变形得到抑制。由此,被固定在支承部件上的充电器受到损伤的情况得到抑制。
此外,本发明的第二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中,所述支承部件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左右一对,并且在该支承部件上分别紧固有所述充电器的多个脚部。
根据第二方式,支承部件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左右一对,并且在各支承部件上分别紧固有充电器的多个脚部。因此,例如与支承部件为一个且支承部件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充电器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的情况相比,使在车辆的行驶时被施加到充电器上的振动得到抑制。而且,例如与支承部件为一个且支承部件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充电器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的情况相比,由于减少了支承部件所使用的材料,因此降低了其制造成本,并且使车辆轻量化。
此外,本发明的第三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为,在第二方式中,所述充电器的多个脚部分别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并且该多个脚部分别被紧固在所述支承部件的顶壁上。
根据第三方式,充电器的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脚部分别被紧固在支承部件的顶壁上。因此,与充电器的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脚部分别被紧固在支承部件的顶壁以外的部位上的结构相比,易于将充电器安装在支承部件上。
此外,本发明的第四方式的车辆后部结构为,在第一方式至第三方式的任意一个方式中,具备:充电口,其以能够连接外部电源的方式而被设置在车辆的后部的第一壁面上,并用于向所述充电器进行充电;供油口,其被设置在车辆的后部的与所述第一壁面朝向不同的方向的第二壁面上,并用于向燃料罐供给燃料。
根据第四方式,在车辆的后部的第一壁面上设置有充电口,在车辆的后部的与第一壁面朝向不同的方向的第二壁面上设置有供油口。也就是说,充电口和供油口被设置在相互分离的位置处。因此,与使充电口和供油口接近设置的结构相比,提高了车辆的安全性。
发明的效果
根据第一方式,能够在不牺牲车厢或行李箱的空间的条件下对充电器进行配置,并且能够对充电器在车辆的后面碰撞时受到损伤的情况进行抑制。
根据第二方式,能够对在车辆的行驶时被施加到充电器上的振动进行抑制,并且能够降低支承部件的制造成本,且能够使车辆轻量化。
根据第三方式,能够容易地将充电器安装在支承部件上。
根据第四方式,能够提高车辆的安全性。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局部分解立体图。
图2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的侧剖视图。
图3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4为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的改变例的俯视图。
图5为以俯视的方式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充电口与供油口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6为以俯视的方式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充电口与供油口的位置关系的改变例的示意图。
图7为以俯视的方式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充电口与供油口的位置关系的改变例的示意图。
图8为以俯视的方式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充电口与供油口的位置关系的改变例的示意图。
图9为以俯视的方式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的充电口与供油口的位置关系的改变例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基于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另外,为了便于说明,而将在各附图中适当表示的箭头标记UP设为车身上方向,将箭头标记FR设为车身前方向,将箭头标记RH设为车身右方向。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在未进行特别说明而记载了上下、前后、左右的方向的情况下,设为表示车身上下方向的上下、车身前后方向的前后、车身左右方向(车宽方向)的左右。
如图1、图2所示,具备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10的车辆12具有构成车厢内的地板的地板面板14。在地板面板14的上表面上配置有后部座椅16(参照图2),在与该后部座椅16相比靠车身后方侧的地板面板14的上表面上,载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以车宽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大型的蓄电池18。
另外,如图2所示,在蓄电池18的下方侧的地板面板14的下表面上,接合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的截面呈帽形形状的横向构件15。而且,隔着地板面板14而在后部座椅16的下方侧,且在与横向构件15相比靠车身前方侧,配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延伸(以车宽方向为长度方向)的燃料罐60。
如图1至图3所示,在与蓄电池18相比靠车身后方侧的地板面板14(车辆12的后部)上,形成有用于对具有车轮52的备用轮胎50进行收纳的凹状的收纳部20。收纳部20具有底壁22,在该底壁22的上表面上,以在车宽方向上隔开间隔(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方式而设置有左右一对作为支承部件的支承托架24。
而且,对供向蓄电池18的充电电力进行控制的矩形箱状的充电器30以被固定在各支承托架24上的状态而被各支承托架24支承。若进行详细说明则为,各支承托架24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以车身前后方向为长度方向),并且在从车身前后方向进行观察的剖视观察时以及从车宽方向进行观察的剖视观察时被形成为大致帽形形状。
也就是说,各支承托架24具有向车身下方侧开口的框体状的主体部26和与主体部26的下端边缘部一体形成的平板状的凸缘部28。而且,通过利用点焊等将各凸缘部28接合在底壁22的上表面上,从而各支承托架24被固定在底壁22的上表面上。
另一方面,在充电器30的朝向车宽方向外侧的左侧壁30L以及右侧壁30R的下端部(或者充电器30的底壁30D的左右两端部)处,一体地设置有分别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例如两个)脚部32,并且该多个(例如两个)脚部32在车身前后方向上隔开间隔(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分离)。
在各脚部32的成为突出方向侧的顶端部处,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32A。而且,在各支承托架24的主体部26中的平板状的顶壁27的前端部以及后端部处,分别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贯穿孔27A。并且,在该顶壁27的下表面上,以与各贯穿孔27A同轴的方式而固着有焊装螺孔塞(省略图示)。
因此,通过使各脚部32的贯穿孔32A与各支承托架24(主体部26)的顶壁27的贯穿孔27A连通,并将螺栓(省略图示)从上方***贯穿孔32A以及贯穿孔27A中且与焊装螺孔塞拧合,从而充电器30被紧固固定在各支承托架24上。
另外,此时,充电器30的后壁30B被配置于在侧面观察以及俯视观察时与支承托架24的主体部26的后端部26A大致相同的位置或者与支承托架24的主体部26的后端部26A相比靠车身前方侧。换言之,充电器30的后壁30B被配置为,在侧面观察以及俯视观察时不向与支承托架24的主体部26的后端部26A相比靠车身后方侧突出(参照图2、图3)。
此外,如图1、图2所示,在紧固固定于支承托架24上的充电器30(包括脚部32)上覆盖有例如被设为泡沫聚苯乙烯制品的备用轮胎缓冲垫40。若进行详细说明则为,在备用轮胎缓冲垫40的上表面上一体地形成有朝向上方突出的圆形凸部42,由此,在备用轮胎缓冲垫40的下表面上形成有朝向上方凹陷的圆形凹部44。
因此,充电器30被配置在由备用轮胎缓冲垫40的圆形凹部44和收纳部20的底壁22构成的成为无用空间的空间部S内。另外,圆形凸部42的外径略小于备用轮胎50的车轮52的内径。由此,备用轮胎50(车轮52)能够配置在备用轮胎缓冲垫40的上表面上。
也就是说,在圆形凸部42的上表面上配置有备用轮胎50的车轮52,并且在与圆形凸部41的径向外侧一体形成的凸缘部46的上表面上配置有备用轮胎50的轮胎部54。另外,在凸缘部46的前端部处形成有用于引出充电器30的与蓄电池18连接的连接配线(省略图示)的、在俯视观察时呈矩形形状的切口部48(参照图1)。
此外,在被配置于备用轮胎缓冲垫40的上表面上的备用轮胎50的车轮52的中心部处,从上方设置有在俯视观察时呈大致圆形形状的备用轮胎夹箍34。若进行详细说明则为,在备用轮胎夹箍34的中心部处,形成有供螺栓36(参照图2)***的贯穿孔34A。
此外,在充电器30的上方配置有被固着于设置在收纳部20中的托架(省略图示)上的焊装螺孔塞38。因此,通过使螺栓36从上方***到备用轮胎夹箍34的贯穿孔34A中并与焊装螺孔塞38拧合,从而备用轮胎50被固定配置在收纳部20中。
另外,如图4所示,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支承托架24以在俯视观察时相对于车身前后方向略微倾斜的状态而被固定在收纳部20的底壁22上。也就是说,各支承托架24只需以在对前后的贯穿孔27A的车身前后方向上的间隔D1与车宽方向上的间隔D2进行比较的情况下,成为间隔D1≥间隔D2的方式而被固定在底壁22上即可。
此外,如图5所示,用于向充电器30充电的充电口56以能够连接外部电源的方式而被设置在车辆12的后部的右后侧围板62的作为第一壁面的右侧面62A上。而且,充电器30的连接器33从充电器30的右侧壁30R延伸出,以便与来自充电口56的连接器57之间的配线距离成为最短(配线的布置变得容易)。
另外,此时,可以在备用轮胎缓冲垫40的凸缘部46的右端部处形成用于引出充电器30的连接器33的切口部(省略图示)。此外,虽然在图5及后述的图6~图9中,为了便于理解连接器33与连接器57的关系而故意将两者分开表示,但实际上连接器33与连接器57是被连接在一起的。
另外,此时,在车辆12的后部的左后侧围板64的作为与第一壁面朝向不同的方向的第二壁面的左侧面64A上,设置有用于向燃料罐60供给燃料的供油口58。也就是说,燃料罐60的供油口58被设置在与充电口56左右相反的一侧(分离的位置)。
对于被设为以上那样的结构的车辆后部结构10,接下来,对其作用进行说明。
如图1~图4所示,在对备用轮胎50进行收纳的收纳部20的底壁22上设置有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左右一对支承托架24,并且在各支承托架24上,分别固定有被设置在充电器30的左右两侧的多个(两个)脚部32。
而且,被固定在各支承托架24上的充电器30被配置于由备用轮胎50的车轮52(详细而言,为备用轮胎缓冲垫40的圆形凹部44)和收纳部20的底壁22构成的成为无用空间的空间部S内。
因此,能够在不牺牲车厢或行李箱的空间的条件下利用被设为无用空间的空间部S来配置充电器30。此外,能够在车辆12的后面碰撞时,通过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支承托架24而对收纳部20发生变形的情况进行抑制。由此,能够抑制或防止被固定在支承托架24上的充电器30受到损伤的情况。
并且,由于充电器30的后壁30B不向与支承托架24的主体部26的后端部26A相比靠车身后方侧突出,因此能够在车辆12的后面碰撞时,抑制或防止碰撞载荷先被传递至支承托架24与充电器30的后壁30B这两者之中的充电器30的后壁30B的情况。由此,能够进一步抑制或防止被固定在支承托架24上的充电器30受到损伤的情况。
此外,支承托架24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左右一对,并且在各支承托架上分别紧固固定有充电器30的多个脚部32。因此,例如与支承托架24为一个且支承托架24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小于充电器30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或防止在车辆12的行驶时被施加到充电器30上的振动。
此外,例如与支承托架24为一个且支承托架24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大于充电器30的车宽方向上的长度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少支承托架24所使用的材料。由此,能够降低支承托架24的制造成本,并且能够使车辆12轻量化。
此外,由于向充电器30的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脚部32分别被紧固在支承托架24的顶壁27上,因此与向充电器30的车宽方向外侧突出的多个脚部32分别被紧固在支承托架24的顶壁27以外的部位上的结构相比,能够容易地将充电器30的多个脚部32安装在支承托架24上。
此外,如图5所示,在右后侧围板62的右侧面62A上设置有充电口56,在左后侧围板64的左侧面64A上设置有供油口58。也就是说,充电口56和供油口58被设置在相互分离的位置处。因此,与使充电口56和供油口58接近设置的结构相比,尤其在从连接器33与连接器57的接线部分发生漏电时,能够提高车辆12的安全性。
另外,充电口56以及供油口58并不限定于图5所示的位置。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如图6所示,用于向充电器30充电的充电口56以能够连接外部电源的方式而被设置在左后侧围板64的作为第一壁面的左侧面64A上。
在该情况下,充电器30的连接器33从充电器30的左侧壁30L延伸出,以便与来自充电口56的连接器57之间的配线距离成为最短。而且,在备用轮胎缓冲垫40的凸缘部46的左端部处,形成有用于引出充电器30的连接器33的切口部(省略图示)。
此外,在该情况下,在右后侧围板62的作为与第一壁面朝向不同的方向的第二壁面的右侧面62A上,设置有用于向燃料罐60供给燃料的供油口58。也就是说,燃料罐60的供油口58被设置在与充电口56左右相反的一侧(分离的位置),从而与上述同样地,使车辆12的安全性得到提高。
并且,根据车辆12的种类,例如,也可以采用如下方式,即,如图7所示,用于向充电器30充电的充电口56以能够连接外部电源的方式而被设置在车辆12的后部的右后侧围板62的作为第一壁面的后表面62B上。
在该情况下,充电器30的连接器33从充电器30的后壁30B延伸出,以便与来自充电口56的连接器57之间的配线距离成为最短。而且,在备用轮胎缓冲垫40的凸缘部46的后端部处,形成有用于引出充电器30的连接器33的切口部(省略图示)。
此外,在该情况下,用于向燃料罐60供给燃料的供油口58既可以如图示那样被设置在左后侧围板64的作为与第一壁面朝向不同的方向的第二壁面的左侧面64A上,也可以被设置在右后侧围板62的作为与第一壁面朝向不同的方向的第二壁面的右侧面62A上,对此省略了图示。
此外,在充电器30上设置有两个以上连接器33时,例如,如图8所示,在从充电器30的右侧壁30R及后壁30B分别延伸出一个(总计两个)连接器33的情况下,只需在与各连接器33分离的位置处设置燃料罐60的供油口58即可。
即,在来自被设置于右后侧围板62的作为第一壁面的右侧面62A上的充电口56的连接器57与从充电器30的右侧壁30R延伸出的连接器33连接,并且来自被设置于右后侧围板62的后表面62B上的另外的充电口等(省略图示)的连接器57与从充电器30的后壁30B延伸出的连接器33连接的情况下,只需将供油口58设置在左后侧围板64的作为与第一壁面朝向不同的方向的第二壁面的左侧面64A上即可。
另外,虽然省略了图示,但是在例如从充电器30的左侧壁30L延伸出两个连接器33且从充电器30的右侧壁30R延伸出一个连接器33的情况下,优选为,将充电口56设置在配置有更多的连接器33的一侧,即左后侧围板64的作为第一壁面的左侧面64A上。而且,优选为,将该情况下的供油口58设置在右后侧围板62的作为与第一壁面朝向不同的方向的第二壁面的右侧面62A或后表面62B上。
此外,例如,如图9所示,在充电器30的连接器33从前壁30F延伸出的情况下,优选为,将供油口58如图示那样设置在右后侧围板62的作为第二壁面的后表面62B(或者也可以为左后侧围板64的作为第二壁面的后表面64B)上。
另外,在该情况下,充电器30的连接器33经由被形成在备用轮胎缓冲垫40的凸缘部46的前端部处的切口部48而被引出。此外,该情况下的充电口56既可以如图示那样被设置在左后侧围板64的作为第一壁面的左侧面64A上,也可以被设置在右后侧围板62的作为第一壁面的右侧面62A上,对此省略了图示。
以上,虽然基于附图而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10进行了说明,但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车辆后部结构10并不限定于图示的结构,而是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设计变更。例如,充电器30的脚部32也可以从充电器30的左侧壁30L以及右侧壁30R的下端部(或底壁30D)处的各角部突出。
此外,支承托架24并不限定于通过点焊等而被接合设置在收纳部20的底壁22上的结构,也可以与收纳部20的底壁22一体形成。即,支承托架24也可以作为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波纹(bead)部而一体地突出形成在收纳部20的底壁22上。
并且,充电器30并不限定于被配置在由备用轮胎50的车轮52(备用轮胎缓冲垫40的圆形凹部44)和收纳部20的底壁22构成的空间部S内的结构,虽然也依赖于收纳部20的底壁22的大小(宽窄)或备用轮胎50的外径,但可以采用充电器30被固定配置在备用轮胎50的径向外侧的收纳部20的底壁22上的结构。

Claims (6)

1.一种车辆后部结构,具备:
收纳部,其被形成在车辆的后部,并具有对备用轮胎进行收纳的底壁;
充电器,其被配置在所述收纳部的底壁上,并对供向蓄电池的充电电力进行控制;
支承部件,其以在车身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方式而被设置于所述收纳部的底壁上,并且以将所述充电器固定了的状态而对所述充电器进行支承。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中,
所述支承部件设置有在车宽方向上分离的左右一对,并且在该支承部件上分别紧固有所述充电器的多个脚部。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中,
所述充电器的多个脚部分别向车宽方向外侧突出,并且该多个脚部分别被紧固在所述支承部件的顶壁上。
4.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中,
具备:
充电口,其以能够连接外部电源的方式而被设置在车辆的后部的第一壁面上,并用于向所述充电器进行充电;
供油口,其被设置于车辆的后部的与所述第一壁面朝向不同的方向的第二壁面上,并用于向燃料罐供给燃料。
5.如权利要求2或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中,
各个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向车身下方侧开口的框体状的主体部和与所述主体部的下端边缘部一体形成的平板状的凸缘部,所述凸缘部被固定在所述底壁的上表面上。
6.如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后部结构,其中,
具备覆盖所述充电器的备用轮胎缓冲垫,由所述备用轮胎缓冲垫的圆形凹部和所述收纳部的所述底壁构成空间部,所述充电器被配置在所述空间部内,所述备用轮胎被配置在所述备用轮胎缓冲垫的上表面上。
CN201710265055.9A 2016-09-02 2017-04-21 车辆后部结构 Pending CN10779180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71934A JP2018034756A (ja) 2016-09-02 2016-09-02 車両後部構造
JP2016-171934 2016-09-02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91806A true CN107791806A (zh) 2018-03-13

Family

ID=615310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65055.9A Pending CN107791806A (zh) 2016-09-02 2017-04-21 车辆后部结构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18034756A (zh)
CN (1) CN107791806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79470A (zh) * 2018-10-03 2020-04-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构造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36309A (zh) * 2007-03-30 2010-01-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CN102190020A (zh) * 2010-03-19 2011-09-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体
CN102858579A (zh) * 2010-05-19 2013-01-02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的电器设备的搭载结构

Family Cites Familie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103221B2 (ja) * 2008-02-27 2012-12-19 富士重工業株式会社 電気自動車の充電構造
WO2011148725A1 (ja) * 2010-05-26 2011-12-01 スズキ株式会社 車体後部の充電用部品取付構造
US20140008135A1 (en) * 2011-03-24 2014-01-09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Cord housing device and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636309A (zh) * 2007-03-30 2010-01-27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CN101636309B (zh) * 2007-03-30 2011-04-20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结构
CN102190020A (zh) * 2010-03-19 2011-09-21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车身后部构造体
CN102858579A (zh) * 2010-05-19 2013-01-02 铃木株式会社 车体后部的电器设备的搭载结构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979470A (zh) * 2018-10-03 2020-04-10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车辆后部构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8034756A (ja) 2018-03-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556016B2 (en) Vehicle hav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and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as power supplies
JP6442609B2 (ja) 車両
US9673433B1 (en) Deformable battery pack enclosure
US20180312200A1 (en) Vehicle lower portion structure
CN103303375B (zh) 机动车
CN101423015B (zh) 带有燃料电池的车辆
JP5760992B2 (ja) 車両のバッテリ搭載構造
US10118482B2 (en) Vehicle body structure
CN102729919B (zh) 车辆的电气安装件设置结构
EP2767427B1 (en) Structure for mounting electric power storage device
US8919865B2 (en) Vehicle rear body structure
US11584238B2 (en) Passive structural stopper bracket
CN103569267B (zh) 骑乘型车辆
US10040413B2 (en) Vehicle
CN114269580A (zh) 用于机动车的蓄能器底部组件
JP5472532B2 (ja) 車両
CN203666359U (zh) 车辆的电池包支撑结构
CN107791806A (zh) 车辆后部结构
CN102139623A (zh) 一种两人座电动汽车动力电池总成布置结构
US10703189B2 (en) Waterproof structure for battery pack
US20230016788A1 (en) Vehicle floor structure
CN207097925U (zh) 电池包
CN214928924U (zh) 车辆
US11780314B2 (en) Hybrid vehicle having improved arrangement structure
JP7372272B2 (ja) 車両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

App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20180313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