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710458B - 电极引线和具有该电极引线的二次电池 - Google Patents

电极引线和具有该电极引线的二次电池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710458B
CN107710458B CN201680018414.4A CN201680018414A CN107710458B CN 107710458 B CN107710458 B CN 107710458B CN 201680018414 A CN201680018414 A CN 201680018414A CN 107710458 B CN107710458 B CN 10771045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ntact
lead
secondary battery
electrode
pou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8414.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710458A (zh
Inventor
赵承洙
金洞贤
金镇煐
郑起洙
郑元硕
崔丞惇
黄源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LG Energy Solution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Chem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Chem Ltd filed Critical LG Chem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KR2016/006070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16200147A1/ko
Publication of CN10771045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1045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71045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71045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10/00Secondary cells; Manufacture thereof
    • H01M10/05Accumulators with non-aqueous electrolyte
    • H01M10/052Li-accumulato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10Primary casings; Jackets or wrappings
    • H01M50/172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 H01M50/174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 H01M50/178Arrangements of electric connectors penetrating the casing adapted for the shape of the cells for pouch or flexible bag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20Mountings; Secondary casings or frames; Racks, modules or packs; Suspension devices; Shock absorbers; Transport or carrying devices; Holders
    • H01M50/204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 H01M50/207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211Racks, modules or packs for multiple batteries or multiple cel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adapted for pouch cel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30Arrangements for facilitating escape of gases
    • H01M50/342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 H01M50/3425Non-re-sealable arrangements in the form of rupturable membranes or weakened parts, e.g. pierced with the aid of a sharp member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28Fixed electrical connections, i.e. not intended for disconnection
    • H01M50/529Intercell connections through partitions, e.g. in a battery cas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3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31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 H01M50/534Electrode connections inside a battery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of the leads or tab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47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 H01M50/55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disposition of the terminals on the cells on the same side of the cel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5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 H01M50/553Terminals adapted for prismatic, pouch or rectangular cells
    • H01M50/557Plate-shaped termin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2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 material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43Terminals
    • H01M50/564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 H01M50/566Terminal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manufacturing process by welding, soldering or braz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50/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r processes of manufacture of the non-active parts of electrochemical cells other than fuel cells, e.g. hybrid cells
    • H01M50/50Current conducting connections for cells or batteries
    • H01M50/572Means for preventing undesired use or discharge
    • H01M50/574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 H01M50/578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interruption of current in response to pressur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00/00Safety devices for primary or secondary batteries
    • H01M2200/20Pressure-sensitive devic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MPROCESSES OR MEANS, e.g. BATTERIES, FOR THE DIRECT CONVERSION OF CHEMICAL ENERGY INTO ELECTRICAL ENERGY
    • H01M2220/00Batteries for particular applications
    • H01M2220/20Batteries in motive systems, e.g. vehicle, ship, plane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Electrochemistry (AREA)
  • General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nnection Of Batteries Or Terminals (AREA)
  • Sealing Battery Cases Or Jacke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内容提供一种当二次电池内产生气体时确保二次电池的安全性的电极引线。所述电极引线被包括在其中袋型壳体的外周边部分被密封且电极组件被容纳在袋型壳体的中心部分中的袋型二次电池中。电极引线包括:内部引线,内部引线至少部分地由导电材料形成,接触电极组件的电极接片,且插置在袋型壳体的密封部之间;和外部引线,外部引线设置在内部引线外侧,至少部分地由导电材料形成,提供可连接到外部装置的外部端子,插置在袋型壳体的密封部之间,且被配置成使外部引线的一部分接触内部引线,当袋型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外部引线部分地变形,从而外部引线的该部分与内部引线分离。

Description

电极引线和具有该电极引线的二次电池
技术领域
本申请要求于2015年6月8日在韩国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5-0080740号和于2016年6月7日在韩国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第10-2016-0070306号的优先权,通过引用将上述专利申请的公开内容结合在此。
本公开内容涉及电池技术,且更具体地,涉及一种用于当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提高安全性的具有改进结构的电极引线、一种包括该电极引线的二次电池、以及一种包括该电极引线的电池组。
背景技术
目前市售的二次电池包括镍镉电池、镍氢电池、镍锌电池、锂二次电池等。其中,锂二次电池因以下方面而比镍基二次电池得到更多的关注:锂二次电池因极少出现记忆效应而可以自由地充电或放电,且锂二次电池具有极低的自放电率和高能量密度。
此类锂二次电池通常使用锂基氧化物和碳材料分别作为正极活性材料和负极活性材料。锂二次电池包括电极组件以及将电极组件和电解质密封和并容纳在一起的外部壳体,即电池壳体。电极组件包括分别涂覆有所述正极活性材料和所述负极活性材料的正极板和负极板、以及插置在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的隔板。
一般来说,锂二次电池可被划分为包括内置在金属罐中的电极组件的罐式二次电池和具有内置在铝层压片的袋中的电极组件的袋型二次电池。
近来,二次电池不仅被广泛应用在诸如便携式电子装置之类的小型装置中,也被应用在诸如汽车或电力储存装置之类的大中型装置中。在这样的电池组中,大量的二次电池可彼此电连接以增加容量和输出。袋型二次电池因其诸如易于堆叠和重量轻之类的优点而被更加广泛地应用。
袋型二次电池一般可通过将电解质注入到其中容纳有电极组件的袋型壳体中并密封该袋型壳体而制成。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袋型二次电池的分解透视图,图2是图1的袋型二次电池的组装透视图。
如图1和图2中所示,袋型二次电池可包括电极组件20和容纳电极组件20的袋型壳体30。
电极组件20基本上包括正极板、负极板以及位于正极板和负极板之间的隔板,电极组件20可容纳在袋型壳体30形成的内部空间I中。袋型壳体30可包括上部袋31和下部袋32。密封部S可分别设置在上部袋31和下部袋32相应的外周表面上,且密封部S可附接至彼此以密封其中容纳有电极组件20的内部空间I。
至少一个正极接片21和至少一个负极接片22可分别从正极板和负极板延伸出。正极接片21和负极接片22可与板形电极引线10耦接。换句话说,正极接片21和负极接片22可分别与板形正极引线11和板形负极引线12耦接。正极引线11和负极引线12部分地暴露在袋型壳体30的外侧,从而提供能够与诸如另一个二次电池或外部装置之类的二次电池的外部结构电连接的电极端子。
此类二次电池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是确保安全性。如果不能适当地确保二次电池的安全性,则可能不仅会导致二次电池的损坏,而且会导致诸如触电、火灾和***之类的事故,从而导致生命损害和财产损害。
具体地,二次电池可由于诸如过充电、过放电和短路之类的各种原因而在内部产生气体。例如,在锂二次电池的情形中,在过充电期间电解质可能会溶解,可能会产生大量的气体。因此,当二次电池中产生气体时,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因而二次电池可能会膨胀。膨胀不仅可能会导致二次电池的损坏,而且会导致二次电池的***或着火。具体地,当二次电池***或着火时,包括二次电池的装置可能会被损坏,因而使用该装置的用户可能会受到伤害。此外,当因二次电池的外部壳体损坏导致二次电池内部的电解质泄漏时,可能会发生诸如短路或触电之类的问题。此外,由电池驱动的混合动力汽车、电动汽车和电力储存装置具有极大的输出和容量,因而由于这种内部气体的产生导致的损坏可能会变得严重。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设计本公开内容来解决现有技术的问题,因此,本公开内容涉及提供一种当二次电池中产生气体时确保二次电池的安全性的电极引线,以及包括该电极引线的一种二次电池、一种电池组和一种车辆。
本公开内容的这些和其他目的和优点可通过下面的详细描述来理解,并且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示例性实施方式将变得更加显而易见。此外,容易理解的是,本公开内容的目的和优点可通过权利要求及其组合中示出的手段实现。
技术方案
在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中,提供一种袋型二次电池的电极引线,其中袋型壳体的外周边部分被密封且电极组件被容纳在袋型壳体的中心部分中,所述电极引线包括:内部引线,所述内部引线至少部分地由导电材料形成,接触电极组件的电极接片,且插置在袋型壳体的密封部之间;和外部引线,所述外部引线设置在内部引线外侧,至少部分地由导电材料形成,提供可连接到外部装置的外部端子,插置在袋型壳体的密封部之间,且被配置成使外部引线的一部分接触内部引线,且当袋型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外部引线部分地变形,从而外部引线的该部分与内部引线分离。
内部引线可包括:接片接触部,所述接片接触部由导电材料形成且配置为接触电极组件的电极接片;内接触部,所述内接触部由导电材料形成,具有板形状,位于接片接触部外侧并且电连接至接片接触部;和内边缘部,所述内边缘部沿着内接触部的边缘设置并且插置在袋型壳体的密封部之间。
此外,外部引线可包括:外接触部,所述外接触部由导电材料形成,具有板形状,至少部分地接触内接触部,且被配置为当袋型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与内接触部分离;末端部,所述末端部电连接至外接触部,并且暴露至袋型壳体的外侧以使外部装置连接至末端部;和外边缘部,所述外边缘部沿着外接触部的边缘设置并且设置在袋型壳体的密封部中以固定地接触密封部。
此外,外接触部可至少部分地向内弯曲以部分地接触内接触部。
此外,外接触部的弯曲部分的内端可以是平坦的。
此外,内接触部可具有在内外方向上穿透内接触部的耦合孔,外接触部可沿着耦合孔的外周边接触内接触部。
此外,当袋型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末端部和外边缘部的位置可以是固定的,外接触部可向外移动并且可与内接触部分离。
此外,外部引线可进一步包括外盖部,所述外盖部位于外边缘部的外端上以覆盖外接触部的外侧,并且所述外盖部被设置成与外接触部隔开预定距离以在外盖部和外接触部之间形成空白空间。
此外,外盖部可具有在内外方向上穿透外盖部的外通孔。
此外,内边缘部和外边缘部可呈椭圆环形状。
此外,内接触部可具有形成于内接触部的接触外接触部的一部分的外侧中的内通孔,其中所述内通孔在内外方向上穿透内接触部。
此外,外接触部可具有形成于外接触部的接触内接触部的一部分的外侧中的至少一个槽口。
此外,电极引线可进一步包括绝缘构件,所述绝缘构件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具有环形,且插置在内部引线的边缘和外部引线的边缘之间以使内部引线的边缘与外部引线的边缘电绝缘。
此外,内部引线和外部引线彼此接触的相应部分可被焊接。
此外,电极引线可进一步包括密封膜,所述密封膜插置在内部引线和外部引线与袋型壳体的密封部之间,以将内部引线和外部引线贴附至袋型壳体的密封部。
在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中,还提供一种包括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电极引线的袋型二次电池。
在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中,还提供一种包括根据本公开内容的袋型二次电池的电池组。
在本公开内容的另一方面中,还提供一种包括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电池组的车辆。
有益效果
本公开内容提供以下效果。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个方面,当在二次电池内产生气体而使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内部引线和外部引线之间的电连接可被阻断。因此,可防止额外的气体产生,并且可防止用户的触电、二次电池的***、火灾和类似方面。此外,流向连接至二次电池的外部装置的电流可被阻断,以防止对外部装置的损坏。
具体地,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即使当内部引线和外部引线之间的电连接被阻断时,内部引线和外部引线可以保持它们的位置处于袋型壳体的密封部处且不与袋型壳体的密封部脱离。因此,可防止对电池组的其他部件的损坏或由于外部引线与袋型壳体的密封部脱离导致的内部短路。
此外,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方面,在二次电池内产生的气体可被排出。因此,可防止因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导致的损坏、***、着火或类似方面。
附图说明
附图举例说明本公开内容的优选实施方式,且与前述描述一起用以提供对本公开内容的技术特征的进一步理解,然而,本公开内容不应被解释为局限于这些附图。
图1是根据现有技术的袋型二次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的袋型二次电池的组装透视图。
图3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分解透视图。
图4是图3的二次电池的组装透视图。
图5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电极引线的放大透视图。
图6是图5的电极引线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沿着图5的线A1-A1'截取的俯视截面图。
图8是沿着图5的线A2-A2'截取的正视截面图。
图9是图5的左视图。
图10是图5的右视图。
图11是示意性地图解随着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电极引线的变形的俯视截面图。
图12是示意性地图解随着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电极引线的变形的正视截面图。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电极引线的透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文中,将参照附图详细地描述本公开内容的优选实施方式。在描述之前,应该理解的是,在说明书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术语不应解释为受限于一般和字典意义,而是应在以允许发明人对最佳解释适当地定义术语的原则的基础上根据对应于本公开内容的技术方面的意义和概念来解释。
因此,在此提供的描述只是出于举例说明目的的优选实施例而已,并不意在限制本公开内容的范围,因此应当理解的是,在不背离本公开内容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对本公开内容进行其他等同替换和修改。
图3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二次电池的示意性的分解透视图。图4是图3的二次电池的组装透视图。
参照图3和图4,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二次电池可包括电极组件200、袋型壳体300、电极接片400和电极引线100。
电极组件200可包括至少一个正极板、至少一个负极板、以及插置在至少一个正极板和至少一个负极板之间的隔板。电极组件200可通过交替地堆叠多个正极板和多个负极板而形成,随后电极组件200可被容纳在袋型壳体300中。或者电极组件200可通过缠绕单个正极板和单个负极板而形成,随后电极组件200可被容纳在袋型壳体300中。
电极组件200的电极板是通过用活性材料浆料涂覆集电器形成的。浆料可典型地通过搅拌已添加溶剂的粒状活性材料、辅助导体、粘合剂和增塑剂而形成。电极板的每一个可包括未被浆料涂覆的光面部,对应于电极板的每一个的电极接片400可形成在光面部上。
在袋型壳体300中,可形成凹陷内部空间,电极组件200和电解质可容纳在该内部空间中。具体地,袋型壳体300可包括由聚合物形成的外部绝缘层、由聚合物形成的内部粘合剂层、和插置在外部绝缘层和内部粘合剂层之间的金属层。袋型壳体300的金属层可由但不限于铝形成。
袋型壳体300可包括上部袋310和下部袋320。能够容纳电极组件200的内部空间可形成在上部袋310和下部袋320的相应中心部分中,如图3和图4中所示,或者可仅形成在上部袋310和下部袋320之一的中心部分中。当电极组件200被容纳在上部袋310或下部袋320的内部空间中时,形成在上部袋310的外周边部上的密封部S和形成在下部袋320的外周边部上的密封部S面向彼此,上部袋310和下部袋320的内部粘合剂层通过热融合或类似者贴附至彼此,以使内部空间是封闭的。
电极接片400可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导电材料形成,并且可通过从电极组件200突出而从电极组件200延伸。电极接片400可包括正极接片和负极接片。正极接片可从正极板的光面部延伸,负极接片可从负极板的光面部延伸。电极接片400可形成为板形。电极接片400可具有切割电极板形状或其中单独的金属板贴附至电极板的形状。
单个正极接片和单个负极接片可被包括在二次电池中,但也可以是至少两个正极接片和至少两个负极接片可被包括在其中。例如,当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200包括单个正极板和单个负极板时,单个正极接片和单个负极接片可被包括在其中。或者,即使当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200包括单个正极板和单个负极板时,多个正极接片和多个负极接片可被包括在其中。另一方面,当当二次电池的电极组件200包括多个正极板和多个负极板时,多个正极接片和多个负极接片可被包括在其中。在这种情况下,每个电极板可包括电极接片400。
电极引线100将二次电池电性连接至另一外部二次电池或另一装置。例如,在电池模块内,多个二次电池可经由汇流条电连接至彼此。在这种情况下,电极引线100可直接接触汇流条。因此,由于电极引线100执行二次电池的内侧和外侧之间的电连接,因此电极引线100的至少一部分可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导电材料形成。
电极引线100可包括正极引线和负极引线,正极引线和负极引线的每一个可从袋型壳体300的内侧延伸至袋型壳体300的外侧并且可插置在袋型壳体300的密封部之间。电极引线100的一端(即,内端)可位于袋型壳体300内,因而可连接至从电极组件200延伸出的电极接片400。
电极接片400与电极引线100之间的连接可经由二者之间的直接接触实现。为了稳定地保持这种接触,电极接片400与电极引线100之间的接触部分可经由焊接固定。二次电池可包括多个正极接片和多个负极接片。在这种情况下,多个正极接片可彼此重叠并接触单个正极引线,且多个负极接片可彼此重叠并接触单个负极引线。
电极引线100的另一端可暴露至袋型壳体300的外侧。因此,电极引线100的一端(其内端)可位于袋型壳体300内并且可连接至电极接片400,电极引线100的另一端(其外端)可位于袋型壳体300外侧并且可连接至汇流条或类似者。
图5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电极引线100的配置的示意性的放大透视图,图6是图5的电极引线100的分解透视图。图7是沿着图5的线A1-A1'截取的俯视截面图,图8是沿着图5的线A2-A2'截取的正视截面图。图9是图5的左视图,图10是图5的右视图。
参照图5至图10,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二次电池的电极引线100包括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
内部引线110的至少一部分可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内部引线110可整体地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例如铜或铝形成。当内部引线110整体地由如上所述的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时,内部引线110可更加易于制造。
内部引线110位于电极引线100的内侧上,使得内部引线110的至少一部分接触包括在电极组件200中的电极接片400。例如,在图3的结构中,内部引线110的左端可直接接触多个电极接片400。
内部引线110的至少一部分可插置在袋型壳体300的密封部之间。例如,在图3和图4的结构中,当内部引线110的右端插置在上部袋310的密封部与下部袋320的密封部之间时,上部袋310和下部袋320的密封部被密封在一起,因而内部引线110可插置在袋型壳体300的密封部之间。
除非另有说明,向内方向是指朝向二次电池的内侧的方向,即,朝向电极组件200的方向,向外方向是指朝向二次电池的外侧的方向。
优选地,内部引线110可包括接片接触部111、内接触部112和内边缘部113。
接片接触部111直接接触电极组件200的电极接片400,因此接片接触部111可由导电材料形成以将电流传输至电极接片400或从电极接片400接收电流。此外,接片接触部111可具有便于与电极接片400接触的形状。例如,接片接触部111可具有如图5和图6中所示的板形,以使至少一个电极接片400可容易地安置在接片接触部111的平坦表面上。安置在接片接触部111上的电极接片400可接触接片接触部111并且可藉由焊接或类似方式固定至接片接触部111。
内接触部112可位于接片接触部111外侧并且可电连接至接片接触部111。内接触部112可至少部分地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导电材料形成,以传输或接收接片接触部111和外部引线120之间的电流。
内接触部112可具有板形。例如,内接触部112可具有如图6中所示的椭圆板形。此时,内接触部112可如图8中所示垂直于地面。具体地,接片接触部111可呈平行于地面的板形,因而内接触部112的平面可垂直于接片接触部111的平面。
内边缘部113可具有环形,因而可沿着内接触部112的边缘设置。例如,当内接触部112具有椭圆板形时,内边缘部113可具有沿着椭圆板的边缘(即,沿着椭圆板的外周边)设置的椭圆环形状。
内边缘部113可插置在袋型壳体300的密封部之间。具体地,内边缘部113的外周表面形成为具有平坦的曲面,因而袋型壳体300的密封部,即上部袋310的密封部的下表面和下部袋320的密封部的上表面,可贴附至外周表面的整个区域。
内部引线110的所有的各个部件(即,接片接触部111、内接触部112和内边缘部113)可由相同的材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接片接触部111、内接触部112和内边缘部113能够彼此集成在一起,有利于内部引线110的制造。在这种情况下,可稳定地维持接片接触部111和内接触部112之间的电连接。
外部引线120可设置在内部引线110外侧。类似于内部引线110,外部引线120可至少一部分地由导电材料形成。例如,外部引线120可整体地由相同的金属材料例如铜或铝形成。当外部引线120整体地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时,外部引线120可更加易于制造。
外部引线120的至少一部分可提供可以连接至外部装置的外部端子。例如,在图3和图4的结构中,诸如汇流条之类的外部装置可连接至外部引线120的右端。
外部引线120的至少一部分可插置在袋型壳体300的密封部之间。换句话说,外部引线120的一部分可与内部引线110一起插置在袋型壳体300的密封部之间。
外部引线120可部分地接触内部引线110。例如,在图6和图7的结构中,外部引线120的左端可接触内部引线110。当袋型二次电池内产生气体或类似物而使得袋型二次电池内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外部引线120与内部引线110的接触部分可彼此分离。
具体地,当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外部引线120的一部分变形,因而外部引线120与内部引线110之间的接触状态可被释放。换句话说,外部引线120被配置为使得,当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外部引线120的仅一部分(例如仅其内侧)变形,同时维持其整体形状(例如,其外部),因此,外部引线120与内部引线110之间的电连接可被释放。
优选地,外部引线120可包括外接触部121、末端部122和外边缘部123。
外接触部121可至少部分地接触内部引线110,具体地接触内部引线110的内接触部112,因而可将电流传输至内部引线110或从内部引线110接收电流。因此,外接触部121可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导电材料形成。
外接触部121可具有板形。例如,外接触部121可具有椭圆金属板形状。当外接触部121形成为如上所述的板形时,外接触部121可平滑地接触内接触部112,从而可以更加稳定地维持外接触部121和内接触部112之间的电连接。
具体地,外接触部121可被配置为当袋型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与内接触部112分离。换句话说,在正常状态下,外接触部121与内接触部112接触,从而将电能传输至内接触部112或从内接触部112接收电能,因而电极引线100可正常运行。然而,在由于二次电池内产生气体导致的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的异常状态下,外接触部121可与内接触部112分离,从而释放二者之间的接触。由于接触释放,因而外接触部121和内接触部112之间的电连接不再维持,从而使电极引线100不能正常地运作。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这种配置,当因过充电或异常使用而导致在二次电池内产生气体时,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之间的电连接被阻断,因而二次电池不再被充电或放电。因此,由于在异常情况下停止二次电池的功能,因此可防止额外的气体产生、电解质的泄漏、***、着火、短路或类似方面。因此,根据本公开内容的这一方面,二次电池可具有更加完善的安全性。
末端部122可由导电材料形成以电连接至外接触部121。末端部122可暴露至袋型壳体300的外侧,因而可用作二次电池的端子。换句话说,末端部122可提供袋型二次电池的外部部件与之电性连接的区域。例如,末端部122可与连接至另一二次电池的末端部122的汇流条直接接触。
末端部122可具有如图3至图6中所示的板形,以使诸如汇流条之类的外部部件可容易地接触末端部122。例如,类似于接片接触部111,末端部122可具有水平平坦的金属板形状。
外边缘部123可具有环形,因而可沿着外接触部121的边缘设置。例如,当外接触部121具有椭圆板形时,外边缘部123可具有沿着椭圆板的外周边布置的椭圆环形状。
外边缘部123可插置在袋型壳体300的密封部之间并且可接触密封部并固定于其上。具体地,外边缘部123可具有呈平坦曲面形状的外周表面,因而袋型壳体300的密封部可贴附至外周表面的整个区域。
外边缘部123可接触上部袋310和下部袋320并固定于其上。换句话说,外边缘部123的上部可与上部袋310的密封部的下表面接触并固定于其上,外边缘部123的下部可与下部袋320的密封部的上表面接触并固定于其上。
具体地,即使当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之间的电连接因二次电池内气体的产生而被阻断时,仍可维持外边缘部123与上部袋310和下部袋320之间的接触和固定。换句话说,当二次电池内产生气体时,内接触部112与外接触部121物理地分离,从而可阻断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之间的电连接,但外边缘部123可以仍旧粘附并固定在上部袋310和下部袋320之间。
当在二次电池内产生气体时维持外边缘部123与上部袋310和下部袋320之间的接触和固定同样适用于内边缘部113,换句话说,当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之间的连接因二次电池内气体的产生而被阻断时,仍可维持内边缘部113与上部袋310和下部袋320之间的接触和固定。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这一结构,当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外部引线120和内部引线110之间的电连接可被阻断,但外部引线120和内部引线110的位置可以是固定的。因此,可以防止由于内部引线110或外部引线120的分离导致的诸如二次电池外侧的另一部件的损坏或短路之类的问题。
外边缘部123可具有与内边缘部113类似的形状。例如,外边缘部123和内边缘部113可具有相同的长半径和相同的短半径的椭圆环形。
具体地,根据其中外边缘部123和内边缘部113具有椭圆环形的实施方式,外部引线120和内部引线110可由袋型壳体300更平滑地密封。换句话说,外边缘部123和内边缘部113可以是外部引线120和内部引线110的接触袋型壳体300的相应部分且被袋型壳体300围绕。当外边缘部123和内边缘部113具有椭圆形时,袋型壳体300可更紧密地贴附至外边缘部123和内边缘部113。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可以防止由在电极引线100和袋型壳体300之间产生间隙导致的诸如电解质的泄漏或外部湿气或外来物质的渗透之类的问题。
外部引线120的各个部件(即外接触部121、末端部122和外边缘部123)可由相同类型的材料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外接触部121、末端部122和外边缘部123能够彼此集成在一起,从而有利于外部引线120的制造。在这种情况下,可稳定地维持外接触部121和末端部122之间的电连接。
在如图5至图8所示的电极引线100的结构中,放电电流可按接片接触部111、内接触部112、外接触部121、外边缘部123和末端部122的顺序从电极组件200移向负载。充电电流可按末端部122、外边缘部123、外接触部121、内接触部112和接片接触部111的顺序从充电装置移向电极组件200。内边缘部113可插置在内接触部112和接片接触部111之间的电气路径中。外边缘部123可从外接触部121和末端部122之间的电气路径中省略。
然而,在因产生气体或类似情况导致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的异常状况下,内接触部112与外接触部121断开,因而不再有电流流向电极引线100。因此,可停止二次电池的充电或放电操作,从而可确保安全性。
在该构造中,外接触部121被配置成沿着朝内部引线110的方向至少部分地弯曲,以部分地接触内接触部112。
例如,如图7和图8中所示,外接触部121可被配置为向左至少部分地弯曲。具体地,外接触部121可具有板形,外接触部121的中心部分可向内弯曲。弯曲的中心部分的至少一部分可直接接触内接触部112。
外接触部121可被配置为弯曲部分的内端是平坦的。例如,如图7和图8中所示,外接触部121的左端可以是平坦的。更详细地,外接触部121的左端可具有椭圆板形,如图9中所示。当外接触部121的内端是如上所述平坦的时,外接触部121的内端可更稳定地接触内接触部112。
优选地,在内外方向上穿透内接触部112的耦合孔可形成于内接触部112的至少一部分中。例如,由图6的H1表示的孔可形成于内接触部112中。
在这种情况下,外接触部121可沿着耦合孔的边缘接触内接触部112。例如,呈椭圆形的耦合孔H1可形成于内接触部112的中心部分。外接触部121的内端可具有与耦合孔H1相同或相似的椭圆形。在这种情况下,外接触部121的内端的尺寸可与耦合孔H1的尺寸相同或比耦合孔H1的尺寸大。例如,在图7的构造中,外接触部121的平坦内端的垂直长度可略大于内接触部112的耦合孔H1的垂直长度。在这种情况下,外接触部121的内端可在内接触部112的耦合孔处接触内接触部112,如图7中的B所示的部分。在这种情况下,外接触部121可经由诸如由B指示的部分之类的中心部分将电能传输至内接触部112或从内接触部112接收电能。
同样优选地,外接触部121可被配置为当袋型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向外移动以与内接触部112分离。在这种情况下,末端部122和外边缘部123的位置可维持不变。将参照图11和12对此进行更加详细的描述。
图11是示意性地图解随着内部压力增加,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电极引线100的变形的俯视截面图。图12是示意性地图解随着内部压力增加,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电极引线100的变形的正视截面图。图11可以是图7的结构随着内部压力的增加的变形,图12可以是图8的结构随着内部压力的增加的变形。
参照图11和12,当在二次电池内产生气体而使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压力可从左边(即,向内方向)向右边施加。在这种情况下,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的接触部分可彼此分离。换句话说,当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可产生试图向外移动外接触部121的力。此时,当试图向外移动外接触部121的力达到或超过一定水平而使外接触部121如图11和图12中的箭头C所示向外移动时,外接触部121和内接触部112可彼此分离。因此,外接触部121和内接触部112之间的电连接可被释放,因而不会再有充电电流或放电电流在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之间流动。
此时,末端部122和外边缘部123的位置可维持不变。例如,即使当袋型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外接触部121向外移动而与内接触部112分离时,仍可维持末端部122和外边缘部123的位置。
能够使外接触部121与内接触部112分离的力的大小可根据二次电池的形状、尺寸、用途、性能或类似方面而进行不同的设置。例如,外接触部121可被配置为当袋型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等于或大于1.5atm时,外接触部121向外移动以与内接触部112分离。
为了当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协助压力适当地施加至外接触部121,外接触部121的内部空间和外部空间可被配置为密封在一起。换句话说,可在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中形成中空部,且中空部可被外接触部121阻断。例如,内部引线110可具有由内边缘部113划分的内中空部,外部引线120可具有由外边缘部123划分的外部中空。外接触部121位于内中空部和外中空部之间,以阻断内中空部和外中空部之间的流体流动。根据该结构,二次电池内产生的气体能够充分地向外接触部121施加力,因此外接触部121可易于向外移动而当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与内接触部112分离。
优选地,外部引线120可进一步包括如多个图中所示的外盖部124。
如图7中所示,外盖部124可位于外边缘部123的外端上,从而可覆盖外接触部121的外侧。具体地,当从二次电池的外侧向内观看外部引线120时,如图10中所示,外盖部124可形成为使外接触部121不暴露在外面。因此,外盖部124可保护外接触部121的外表面,从而可防止湿气、外来物质、冲击或类似者被传递到外接触部121。
如从外部沿水平方向观看到的,外盖部124可位于外边缘部123的内部空间内。例如,当外边缘部123形成为椭圆环形时,外盖部124可形成为椭圆板形,如图10中所示。因此,外边缘部123可被配置为不仅围绕外接触部121的外周边部分,而且为围绕外盖部124的外周边部分。
外盖部124可维持外部引线120的形状并且可加强外部引线120的刚度。例如,外盖部124可具有比外接触部121厚的板形,如图7中所示,从而可支撑外边缘部123。因此,外盖部124可不仅在使用二次电池时而且在因内部压力的增加而导致外接触部121与内接触部112分离时维持外部引线120的整体形状,从而使外部引线120的外部形状没有很大变化。因此,可防止因外部引线120的分离导致的诸如短路或部件损坏之类的问题。
外盖部124可被设置成与外接触部121隔开预定距离。例如,在图7的结构中,外盖部124可被设置成与外接触部121在向右方向上隔开预定距离。因此,可在外盖部124和外接触部121之间形成空白空间。该空白空间确保外接触部121向外移动,因此,当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外接触部121可与内接触部112分离。
外通孔可形成在外盖部124中。例如,如图7和图10中的H2所示,各自在内外方向上穿透外盖部124的外通孔可形成在外盖部124中。在这种情况下,二次电池外部的气体可经由外通孔H2流入外部引线120的中空部中。因此,外部引线120的中空部,即图7中外接触部121的右边部分,可保持在大气压状态。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这种结构,当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外接触部121可适度地与内接触部112分离。例如,当外接触部121的外部受到过高的压力时,即使在二次电池内产生气体而使外接触部121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外接触部121也可能不会适当地向外移动。另一方面,当外接触部121的外部受到过低的压力时,即使在二次电池内没有产生气体时,外接触部121也可能会向外移动,因而很难使用二次电池。然而,如果像上述实施方式中那样,外接触部121的外部经由外通孔H2保持在大气压状态,则当外接触部121的内侧和外侧的压力差因二次电池内产生的气体而达到或超过一定水平时,外接触部121可向外移动而与内接触部112分离。换句话说,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可容易地设计使外接触部121在适度的内压水平下与内接触部112分离的构造。
此外,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内通孔可形成于内接触部112中。例如,如图7和图9的H3所示,各自在水平方向(即,内外方向)穿过内接触部112的内通孔可形成于内接触部112中。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该实施方式,内接触部112的内部空间内的气体可经由内通孔H3流入内接触部112的外部空间中。此外,如图7中所示内接触部112可位于内边缘部113的内端上,二次电池内的气体可经由内通孔H3被引入内部引线110的中空部中。引入内部引线110的中空部中的气体可沿向外方向挤压外接触部121。具体地,外接触部121可位于外边缘部123的内端上,使得外接触部121的中心部分向内突出。经由内通孔H3被引入内部引线110的中空部中的气体可沿向内方向挤压外边缘部123的突出部的侧面。该侧面挤压可协助外接触部121顺利地与内接触部112分离。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至少一个槽口可形成于外接触部121的与内部接触部112接触的部分的外侧上。例如,在图7的结构中,至少一个槽口可形成于外接触部121上,如N所示。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这种结构,当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外接触部121可因槽口N而更容易向外移动。因此,当在二次电池内产生气体时,外接触部121可更容易地与内接触部112分离。
此外,根据本公开内容的这种结构,当外接触部121向外移动时,槽口N的一些部分可能会破裂。因而,二次电池内产生的气体可经由槽口N的破裂部分排出。此外,如上所述,当外盖部124包括外通孔H2时,经由槽口N的破裂部分排出的气体可经由外通孔H2排放至二次电池的外侧。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这种结构,当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可因槽口N导致二次电池的移动或变形。换句话说,当二次电池的内侧和外侧之间产生压力差时,外接触部121的形成槽口的部分易于首先变形,因而可预测或确定二次电池的变形的位置或形式。因此,可容易地获得使内接触部112与外接触部121分离的构造,并且可容易地设计经由槽口的破裂部分的气体排放路径。
槽口N可形成在外接触部121的外表面上。例如,在图7和图8的结构中,槽口N可形成在外接触部121的右侧表面上。当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槽口N向外移动。因而,根据本公开内容的构造,外接触部121可更容易地向外移动。此外,根据本公开内容的这种构造,当外接触部121移动时,槽口N的一些部分可更易于破裂,因而气体可被更顺利地排出。
槽口N可形成于外接触部121接触并固定至内接触部112的部分的外侧。例如,在图7的实施方式中,槽口N可形成在比外接触部121接触内接触部112的部分B高或低的水平面上。换句话说,如图9的实施方式,当外接触部121的中心部分具有椭圆形状,从而椭圆的圆周部分接触内接触部112并固定于其上时,槽口可形成在外接触部121的椭圆中心部分的外侧上。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这种结构,当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外接触部121与内接触部112的接触和固定部分B可稳定地分离。换句话说,当向两个部分B之间(即,向外接触部121的内端)施加压力时,在图7的实施方式中,外接触部121的内端可向外以平坦状态移动而不易变形,位于其内端的外侧上的槽口可变形,如图11中所示。因此,外接触部121可更稳定地与内接触部112分离。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一方面的电极引线100可进一步包括绝缘构件130,如各附图中所示的。
绝缘构件130可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并且可插置在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之间以使内部引线110与外部引线120除特定部分之外电绝缘。具体地,绝缘构件130可具有环形并且可设置在内部引线110的边缘和外部引线120的边缘之间。因此,绝缘构件130可使内部引线110的边缘与外部引线120的边缘电绝缘。
更详细地,绝缘构件130可水平地插置在内边缘部113和外边缘部123之间。在这种情况下,绝缘构件130可具有与内边缘部113和外边缘部123类似的形状。例如,当内边缘部113和外边缘部123具有椭圆形状时,绝缘构件130可具有与内边缘部113和外边缘部123有相同的长半径和相同的短半径的椭圆形状。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绝缘构件130既不从电极引线100突出也不从电极引线100凹陷,因此绝缘构件130可防止电极引线100和袋型壳体300之间的密封变弱。
根据包括如上所述的绝缘构件130的实施方式,可容易地获得使内部引线110与外部引线120除特定部分之外绝缘的构造。具体地,当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可更容易地获得使内部引线110与外部引线120分离的构造。例如,在正常情况下,内部引线110与外部引线120之间可经由内接触部112和外接触部121之间的接触维持电连接。然而,在包括绝缘构件130的情况下,内部引线110可与外部引线120除内接触部112和外接触部121之间的接触部分之外绝缘。
因此,在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的异常状况下,当内接触部112和外接触部121彼此分离时,内部引线110与外部引线120之间的电连接可被释放。在这种情况下,仅有外接触部121的形状改变,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保持它们的原始位置,且内部引线110可与外部引线120绝缘。因此,外部引线120无需为了使内接触部112与外接触部121分离而与内部引线110完全分离,因此不会发生诸如二次电池外侧的其他部件因与外部引线120分离而损坏或短路之类的问题。
当如上所述的绝缘构件130被包括在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之间时,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可更加易于制造。例如,由于内边缘部113和外边缘部123可藉由绝缘构件130彼此绝缘,因此内边缘部113和外边缘部123可由诸如金属之类的导电材料形成。具体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可整体地由相同的金属材料形成,因此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可更简单地制造,并且可以确保等于或大于一定水平的刚度。
在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电极引线100中,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彼此接触的相应部分可被焊接。例如,在图7的实施方式中,内接触部112和外接触部121可在部分B处焊接并固定。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上述实施方式,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的接触结构得以稳定地维持,因此,在正常状况下,可防止电极引线100发生短路。例如,根据上述实施方式,仅当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达到或超过一定水平时,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才会彼此分离。当二次电池内没有产生气体或轻微的冲击施加至二次电池时,内部引线110可不与外部引线120分离。因此,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可防止二次电池的功能无意中暂停。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电极引线100可进一步包括密封膜。
图13是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实施方式的电极引线100的构造的示意性透视图。
参照图13,密封膜500可被包括在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的上部和下部上。具体地,密封膜500可贴附至内部引线110的内边缘部113的外表面和外部引线120的外边缘部123的外表面。可包括两个密封膜500,其中一个密封膜500可被包括在电极引线100的上部上,另一个密封膜500可被包括在电极引线100的下部上。
根据根公开内容的该实施方式,当电极引线100被组装到二次电池中时,内部引线110和外部引线120可牢固地贴附至袋型壳体300的内表面,使得电极引线100和袋型壳体300之间没有裂纹出现。具体地,电极引线100中的内边缘部113和外边缘部123可直接接触袋型壳体300,并且可由金属材料形成。然而,由于袋型壳体300的内部粘合剂层可由聚合物形成,内边缘部113和外边缘部123可能不会合适地贴附至袋型壳体300。然而,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根据其中密封膜500贴附至内边缘部113和外边缘部123的表面的结构,可稳定地维持电极引线100和袋型壳体300之间的密封。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二次电池可包括上述根据公开内容的至少一个电极引线100。换句话说,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二次电池可包括上述电极引线100作为正极引线和/或负极引线。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电池组可包括根据本公开内容的二次电池。换句话说,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电池组可包括具有根据公开内容的上述电极引线100的二次电池。至少一个如上所述的二次电池可被包括在内。此外,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电池组可进一步包括:用于堆叠二次电池的盒;用于容纳二次电池和盒的袋壳体;用于控制和保护二次电池的充电或放电操作的电子单元(例如,继电器),诸如用于将二次电池彼此电连接的汇流条、电池管理***(BMS)、保险丝或继电器;和/或用于使冷却流体流入或流出电池组的管道。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包括电极引线100在内的二次电池适用于车辆,诸如电动汽车或混合动力汽车。换句话说,根据本公开内容的车辆可包括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电池组。
根据本公开内容的包括电极引线100在内的二次电池也适用于电力储存装置。换句话说,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电力储存装置可包括根据本公开内容的电池组。这种电力储存装置适用于进行电力储存的各种领域和位置,诸如用于电力供需控制的智能电网***或用于电动汽车的充电站。
已详细地描述了本公开内容。然而,应当理解的是,详细描述和具体实施例在表示本公开内容的优选实施方式的同时,仅仅是作为说明给出,因为根据这些详细描述,对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本公开内容范围内的各种改变和修改将变得显而易见。

Claims (15)

1.一种袋型二次电池的电极引线,其中袋型壳体的外周边部分被密封且电极组件被容纳在所述袋型壳体的中心部分中,所述电极引线包括:
内部引线,所述内部引线至少部分地由导电材料形成,接触所述电极组件的电极接片,且插置在所述袋型壳体的密封部之间;和
外部引线,所述外部引线设置在所述内部引线外侧,至少部分地由导电材料形成,提供可连接到外部装置的外部端子,插置在所述袋型壳体的所述密封部之间,且被配置成使所述外部引线的一部分接触所述内部引线,且当所述袋型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所述外部引线部分地变形,从而所述外部引线的所述部分与所述内部引线分离,
其中所述内部引线包括:接片接触部,所述接片接触部由导电材料形成,具有平行于地面的板形且配置为接触所述电极组件的所述电极接片;内接触部,所述内接触部由导电材料形成,具有垂直于地面的板形,位于所述接片接触部外侧并且电连接至所述接片接触部;和内边缘部,所述内边缘部具有环形,沿着所述内接触部的边缘设置并且插置在所述袋型壳体的所述密封部之间,
其中所述外部引线包括:外接触部,所述外接触部由导电材料形成,具有板形,至少部分地接触所述内接触部,且被配置为当所述袋型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与所述内接触部分离;末端部,所述末端部电连接至所述外接触部,并且暴露至所述袋型壳体的外侧,以使所述外部装置连接至所述末端部;和外边缘部,所述外边缘部具有环形,沿着所述外接触部的边缘设置并且设置在所述袋型壳体的所述密封部中以固定地接触所述密封部,
其中,当所述袋型二次电池的内部压力增加时,所述末端部和所述外边缘部的位置是固定的,且所述外接触部向外移动并与所述内接触部分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引线,其中所述外接触部至少部分地向内弯曲以部分地接触所述内接触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电极引线,其中所述外接触部的弯曲部分的内端是平坦的。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电极引线,其中
所述内接触部具有在内外方向上穿透所述内接触部的耦合孔,并且
所述外接触部沿着所述耦合孔的外周边接触所述内接触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引线,其中所述外部引线进一步包括外盖部,所述外盖部位于所述外边缘部的外端上以覆盖所述外接触部的外侧,并且所述外盖部被设置成与所述外接触部隔开预定距离以在所述外盖部和所述外接触部之间形成空白空间。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电极引线,其中所述外盖部具有在内外方向上穿透所述外盖部的外通孔。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引线,其中所述内边缘部和所述外边缘部呈椭圆环形状。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引线,其中所述内接触部具有形成于所述内接触部的接触所述外接触部的部分的外侧中的内通孔,并且所述内通孔在内外方向上穿透所述内接触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引线,其中所述外接触部具有形成于所述外接触部的接触所述内接触部的部分的外侧中的至少一个槽口。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引线,进一步包括绝缘构件,所述绝缘构件由电绝缘材料形成,具有环形,且插置在所述内部引线的边缘和所述外部引线的边缘之间以使所述内部引线的边缘与所述外部引线的边缘电绝缘。
11.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引线,其中所述内部引线和所述外部引线彼此接触的相应部分被焊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电极引线,进一步包括密封膜,所述密封膜插置在所述内部引线和所述外部引线与所述袋型壳体的所述密封部之间,以将所述内部引线和所述外部引线贴附至所述袋型壳体的所述密封部。
13.一种袋型二次电池,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至12任一项所述的电极引线。
14.一种电池组,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袋型二次电池。
15.一种车辆,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电池组。
CN201680018414.4A 2015-06-08 2016-06-08 电极引线和具有该电极引线的二次电池 Active CN107710458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080740 2015-06-08
KR20150080740 2015-06-08
KR10-2016-0070306 2016-06-07
KR1020160070306A KR102080903B1 (ko) 2015-06-08 2016-06-07 전극 리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PCT/KR2016/006070 WO2016200147A1 (ko) 2015-06-08 2016-06-08 전극 리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710458A CN107710458A (zh) 2018-02-16
CN107710458B true CN107710458B (zh) 2020-11-20

Family

ID=577356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8414.4A Active CN107710458B (zh) 2015-06-08 2016-06-08 电极引线和具有该电极引线的二次电池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700321B2 (zh)
EP (1) EP3293798B1 (zh)
JP (1) JP6472539B2 (zh)
KR (1) KR102080903B1 (zh)
CN (1) CN10771045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999529B1 (ko) 2017-07-06 2019-07-12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노치가 형성된 리드박스를 포함하는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KR102540837B1 (ko) * 2017-12-01 2023-06-07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549539B1 (ko) * 2019-03-28 2023-06-29 주식회사 엘지에너지솔루션 이차전지용 실링장치 및 실링방법
KR102310033B1 (ko) 2021-03-03 2021-10-08 에이에프더블류 주식회사 전기차용 배터리 모듈 제조방법 및 이에 의해 제조된 전기차용 배터리 모듈
KR20240019436A (ko) * 2022-08-04 2024-02-14 에스케이온 주식회사 이차전지,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모듈 및 디바이스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7201309A (ja) * 1993-12-28 1995-08-04 Fuji Elelctrochem Co Ltd 防爆形電池の封口構造
JPH08287894A (ja) * 1995-04-11 1996-11-01 Mitsubishi Cable Ind Ltd 密閉電池の安全装置
JP2004327047A (ja) * 1998-10-19 2004-11-18 Dainippon Printing Co Ltd ポリマー電池及びポリマー電池パック
JP4354028B2 (ja) * 1998-08-20 2009-10-2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安全弁付き電池ケース
JP4132588B2 (ja) * 2000-06-16 2008-08-13 Tdk株式会社 電気化学デバイス
JP5177074B2 (ja) 2001-09-04 2013-04-0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非水電解質電池
JP4720065B2 (ja) 2001-09-04 2011-07-13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フィルム外装電池及び組電池
JP2005044523A (ja) * 2003-07-22 2005-02-17 Toyota Motor Corp 二次電池の電流遮断構造およびその構造を備えた二次電池
KR100686800B1 (ko) 2005-07-26 2007-02-26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JP5288685B2 (ja) * 2006-03-10 2013-09-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電池の安全装置
KR101037042B1 (ko) * 2007-12-10 2011-05-2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안전성이 개선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KR101367751B1 (ko) 2009-09-28 2014-02-26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20110104520A1 (en) * 2009-11-02 2011-05-05 Changbum Ahn Secondary battery and battery pack using the same
KR101192077B1 (ko) * 2009-11-02 2012-10-17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및 그를 이용한 전지 팩
KR101201808B1 (ko) * 2010-06-03 2012-11-15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이차 전지 및 이차 전지의 전해액 주입 방법
KR101127615B1 (ko) * 2010-07-19 2012-07-12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배터리 팩
KR101252981B1 (ko) 2010-08-05 2013-04-15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용 파우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중대형 전지팩
KR101623110B1 (ko) * 2012-10-18 2016-05-20 주식회사 엘지화학 전극 리드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이차 전지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93798A1 (en) 2018-03-14
US20180062131A1 (en) 2018-03-01
EP3293798B1 (en) 2021-10-27
US10700321B2 (en) 2020-06-30
EP3293798A4 (en) 2019-02-06
JP2018514911A (ja) 2018-06-07
KR20160144325A (ko) 2016-12-16
KR102080903B1 (ko) 2020-02-24
CN107710458A (zh) 2018-02-16
JP6472539B2 (ja) 2019-02-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473572B (zh) 具有利用排出气体断开连接器的结构的电池模块
CN111033799B (zh) 具有气体排放构件的袋型二次电池
KR101029837B1 (ko) 신규한 구조의 전지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중대형 전지팩
CN109844996B (zh) 电池模块和包括该电池模块的电池组和车辆
JP6061162B2 (ja) パウチ型二次電池および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EP2357685B1 (en) Rechargeable battery
CN102055038B (zh) 二次电池及使用该二次电池的电池组
JP5575761B2 (ja) 安全性を改良した中型又は大型バッテリーパック
CN107710458B (zh) 电极引线和具有该电极引线的二次电池
US10217980B2 (en) Secondary battery
CN106654137B (zh) 蓄电池单元
KR101472168B1 (ko)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중대형 전지팩
KR101472167B1 (ko)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용 파우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파우치형 이차전지, 중대형 전지팩
EP4057434A1 (en) Battery module,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and automobile
KR101307985B1 (ko)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전지셀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전지모듈
CN110088944B (zh) 包括使用导电聚合物的电极引线的袋形二次电池
KR101806994B1 (ko) 배터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KR20110034489A (ko) 이차 전지 및 그 제조 방법
US10862097B2 (en) Secondary battery
KR20140091222A (ko) 파우치형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KR101121205B1 (ko) 이차전지
KR101576597B1 (ko) 이차 전지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배터리 팩
KR20130014250A (ko) 안전성이 향상된 이차전지 및 이를 이용한 중대형 전지팩
EP3989353A1 (en) Battery module comprising bus bar plate, battery pack comprising same, and electronic device
KR20120135988A (ko) 전지팩 안전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1227

Address after: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after: LG Energy Solution,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before: LG CHEM, 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