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36506A - 框体、具有该框体的透镜驱动装置、拍摄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框体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框体、具有该框体的透镜驱动装置、拍摄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框体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36506A
CN107636506A CN201680032782.4A CN201680032782A CN107636506A CN 107636506 A CN107636506 A CN 107636506A CN 201680032782 A CN201680032782 A CN 201680032782A CN 107636506 A CN107636506 A CN 10763650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ens
wall portion
ois
pedestal
maintain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278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36506B (zh
Inventor
松久治可
江原悠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idec Precis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idec Copal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1983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63702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19834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56370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5119833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6491546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Nidec Copal Corp filed Critical Nidec Copal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63650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36506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3650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3650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9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for automatic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64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 G02B27/646Imaging systems using optical elements for stabilisation of the lateral and angular position of the image compensating for small deviations, e.g. due to vibration or shak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7/00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 G02B7/02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 G02B7/04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 G02B7/08Mountings, adjusting means, or light-tight connections, for optical elements for lenses with mechanism for focusing or varying magnification adapted to co-operate with a remote control mechanism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3/00Focusing arrangements of general interest for cameras, projectors or printers
    • G03B3/10Power-operated focus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1Housing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23/00Cameras or camera modules comprising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Control thereof
    • H04N23/5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4N23/55Optical par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electronic image sensors; Mounting thereof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07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 G03B2205/0015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for control of motion blur by displacing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s normal to the optical axi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B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FOR TAKING PHOTOGRAPHS OR FOR PROJECTING OR VIEWING THEM; APPARATUS OR ARRANGEMENTS EMPLOYING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ACCESSORIES THEREFOR
    • G03B2205/00Adjustment of optical system relative to image or object surface other than for focusing
    • G03B2205/0053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 G03B2205/0069Driving means for the movement of one or more optical element using electromagnetic actuators, e.g. voice coi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Lens Barrels (AREA)
  • Studio Devices (AREA)
  • Adjustment Of Camera Lenses (AREA)

Abstract

框体(85)具有:板状的基座(11);以及盖(80),具有底板和侧板,并覆盖基座(11)的主面。基座(11)在主面具有沿主面的周缘部延伸且与盖(80)的侧板相对的壁部(212)。侧板具有使壁部(212)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223)。在壁部(212)和侧板之间的间隙(230)设置有粘合基座(11)和盖(80)的粘合剂(240),在从由开口部(223)露出的壁部(212)朝向壁部(21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方向和从由开口部(223)露出的壁部(2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朝向基座(11)的主面的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间隙(230)的与该至少一个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朝向该至少一个方向变小。

Description

框体、具有该框体的透镜驱动装置、拍摄装置、电子设备、以及 框体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框体、具有该框体的透镜驱动装置、拍摄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框体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驱动拍摄装置的拍摄透镜的驱动装置,已知具有如下透镜驱动装置,该透镜驱动装置具有由线圈和磁铁构成的驱动部。
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有具有自动聚焦用驱动装置的手抖修正装置。自动聚焦用驱动装置和手抖修正装置的驱动部由线圈和磁铁构成。
专利文献1的手抖修正装置具有:基座,设置有自动聚焦用驱动装置、吊线(suspension wire)、以及位置传感器;该,覆盖自动聚焦用驱动装置、吊线、以及位置传感器,并安装于基座。在盖设置有线圈。在自动聚焦用驱动装置中,在与线圈相对的位置设置有磁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1-6514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在将盖安装于基座的情况下,存在如下情况,即,通过利用毛细管现象使粘合剂浸透至盖与基座之间来将盖与基座粘合。在该情况下,为了使粘合剂浸透至盖与基座之间,需要较长的时间。
本发明鉴于上述的情况而提出,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框体、具有该框体的透镜驱动装置、拍摄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框体的制造方法,该框体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粘合剂浸透至盖和基座之间的间隙的端部。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第一观点的框体,其中,
具有:板状的基座;以及盖,具有底板和从所述底板的端部延伸的侧板,并覆盖所述基座的主面,所述基座在所述主面具有沿所述主面的周缘部延伸且与所述盖的侧板相对的壁部,所述侧板具有使所述壁部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在所述壁部与所述侧板之间的间隙设置有粘合所述基座和所述盖的粘合剂,在从由所述开口部露出的所述壁部朝向所述壁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方向和从由所述开口部露出的所述壁部的高度方向的端部朝向所述基座的主面的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所述壁部和所述侧板的间隙的与该至少一个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朝向该至少一个方向变小。
所述壁部的距所述基座的主面的高度也可以从由所述开口部露出的所述壁部朝向所述壁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变低。
所述壁部的所述高度也可以阶梯性地变低。
所述壁部与所述侧板之间的间隔也可以从所述壁部的高度方向的端部朝向所述基座的主面变窄。
所述壁部的与所述侧板相对的面也可以相对于与所述基座的主面垂直的面倾斜。
所述侧板的与所述壁部相对的面也可以相对于与所述基座的主面垂直的面倾斜。
本发明的第二观点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具有:上述的筐体;透镜保持部,容纳于所述筐体,保持透镜;以及驱动部,容纳于所述筐体,沿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或者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驱动所述透镜保持部。
本发明的第三观点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具有:透镜保持部,保持透镜;驱动部,沿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驱动所述透镜保持部;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透镜保持部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以及上述的筐体,容纳所述透镜保持部、所述驱动部以及所述位置检测部,在俯视时,所述驱动部和所述位置检测部设置于相互隔着所述透镜的位置。
本发明的第四观点的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具有:透镜保持部,保持透镜;矩形状的框,容纳所述透镜保持部;两个支撑部,将所述透镜保持部支撑于所述框;驱动部,沿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驱动所述透镜保持部;以及上述的筐体,容纳所述透镜保持部、所述框、所述两个支撑部、以及所述驱动部,在俯视时,所述支撑部分别配置于所述框的相对的角部,所述驱动部配置于所述框的与配置有所述支撑部的角部不同的角部。
本发明的第五观点的拍摄装置,其中,
具有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第六观点的电子设备,其中,
具有上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本发明的第七观点的框体的制造方法,该筐体具有板状的基座和盖,所述基座在主面具有沿所述主面的周缘部延伸的壁部,所述盖具有底板和从所述底板的端部延伸且设置有开口部的侧板,所述盖覆盖所述基座的主面,其中,所述筐体的制造方法包括:使所述侧板与所述壁部相对,并使所述壁部的一部分从所述开口部露出,来将所述盖配置于所述基座的工序;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壁部与所述侧板之间的间隙注入粘合剂的工序;使所述粘合剂从由所述开口部露出的所述壁部向所述壁部与所述侧板之间的间隙的截面积变小的方向浸透的工序;以及使浸透至所述壁部和所述侧板之间的间隙的所述粘合剂固化的工序。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粘合剂浸透至基座和盖之间的间隙的端部。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拍摄装置的示意图。
图2是表示具有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电子设备的示意图。
图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透镜驱动装置的俯视图。
图5是沿A-A线方向观察图4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的剖视图。
图6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透镜保持部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一的透镜保持部的示意图。
图8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四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示意图。
图9是表示沿B-B线方向观察图8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10A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的盖部的立体图。
图10B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的基座的立体图。
图11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的基座的壁部的侧视图。
图11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的基座的壁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1C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的基座的壁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1D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的基座的壁部的变形例的侧视图。
图12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中的将盖部配置于基座的工序的示意图。
图12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中的从开口部向间隙注入粘合剂的工序的示意图。
图12C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中的使粘合剂浸透至间隙的工序的示意图。
图12D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中的使粘合剂浸透至间隙的工序的示意图。
图13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中的到达壁部的上面的粘合剂向端部浸透的示意图。
图13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五中的到达壁部的上面的粘合剂向端部浸透的示意图。
图14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六的基座和盖部的侧视图。
图14B是表示沿C-C线方向观察图14A所示的基座和盖部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15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六中的从开口部向间隙注入粘合剂的工序的示意图。
图15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六中的使粘合剂浸透至间隙的工序的示意图。
图15C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六中的使粘合剂浸透至间隙的工序的示意图。
图16A是表示沿D-D线方向观察图15A的基座和盖部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16B是表示沿D-D线方向观察图15B的基座和盖部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16C是沿D-D线方向观察图15C的基座和盖部的截面的示意图。
图17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七的基座的壁部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7B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七的基座的壁部和盖部的侧板的变形例的示意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八的框的角部的局部放大图。
图19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八的上板簧的俯视图。
图20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八中的设置于角部的上板簧和吊线的局部放大图。
图2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八的助焊剂的蔓延的示意图。
图22是用于说明比较例的助焊剂的蔓延的示意图。
图23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九的透镜驱动装置的立体分解图。
图2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九的上板簧的俯视图。
图25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九的透镜保持部的框图。
图26是在沿A-A线方向观察图4所示的透镜驱动装置的截面中表示引线框、吊线、以及上板簧的概略的示意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的引线框、吊线、以及上板簧的立体图。
图28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中的通过焊锡连接的引线框、吊线、以及上板簧的立体图。
图29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中的引线框与吊线的连接的示意图。
图30是表示比较例中的引线框与吊线的连接的示意图。
图31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中的上板簧与吊线的连接的示意图。
图32是表示比较例中的上板簧与吊线的连接的示意图。
图33A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一中的基座部与OIS框部的示意图。
图33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一中的OIS框部的移动的示意图。
图33C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一中的基座部与OIS框部的拍摄的示意图。
图33D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一中的线段与线段的中点的示意图。
图33E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一中的基座部的位置关系与OIS框部的位置关系的示意图。
图33F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一中的OIS框部的移动的示意图。
图33G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一中的对位完毕的OIS框部的示意图。
图34是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一的对位方法的流程图。
图35A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一中的OIS框部和吊线的拍摄的示意图。
图35B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一中的线段与线段的中点的示意图。
图35C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一中的吊线的移动的示意图。
图35D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一中的对位完毕的吊线的示意图。
图35E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一中的吊线向贯通孔的***的示意图。
图36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二中的由基座部的贯通孔形成的三角面的示意图。
图37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十二中的由上板簧的贯通孔形成的三角面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一)
参照图1~图7,对本实施方式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进行说明。
如图1、2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0设置于具有拍摄元件的拍摄装置1、电子设备2等。透镜驱动装置100具有自动调焦(Automatic Focus:AF)机构和防止手抖的防止手抖机构(例如,Optical Image Stabilizer:OIS)。拍摄装置1是包括数码照相机的照相机、监视照相机等。电子设备2是包括具有拍摄功能的智能电话的移动终端、笔记本型个人计算机等。拍摄元件例如是CCD(Charge Coupled Device)、CMOS(Complementary Metal OxideSemiconductor)。
如图3所示,透镜驱动装置100具有基座部10、OIS框部30、框支撑部40、透镜保持部60、透镜支撑部70、以及盖部80。
基座部10由基座11、引线框24、25A、25B、25C、25D、OIS线圈22A、22B、以及OIS位置检测部23A、23B构成。
OIS框部30由框31、OIS磁铁32A、32B、AF磁铁35A、以及AF位置检测部36构成。OIS磁铁32A和基座部10的OIS线圈22A构成驱动OIS框部30的OIS驱动部。OIS磁铁32B和基座部10的OIS线圈22B也构成驱动OIS框部30的OIS驱动部。
OIS框部30保持透镜保持部60。另外,OIS框部30由OIS驱动部驱动,在与保持于透镜保持部60的透镜镜筒(未图示)中的透镜的光轴AX正交的方向上摇动。由此,透镜驱动装置100防止手抖。此外,透镜镜筒具有一个以上的透镜。
框支撑部40由吊线42A、42B、42C、42D、以及上板簧41A、41B、41C、41D构成。框支撑部40将OIS框部30支撑为能够摇动。
透镜保持部60由筒状构件61、AF线圈62、磁轭63、以及AF位置检测磁铁65构成。筒状构件61保持透镜镜筒。AF线圈62和OIS框部30的AF磁铁35A构成AF驱动部92。
透镜保持部60由AF驱动部92驱动,沿透镜的光轴AX的方向移动。由此,透镜驱动装置100进行调焦。
透镜支撑部70是一组轴承73A、73B、轴承73C。如图3、6所示,一组轴承73A、73B和轴承73C配置在OIS框部30与透镜保持部60之间。透镜支撑部70支撑透镜保持部60。
如图4、5所示,盖部80安装于基座部10的基座11。盖部80覆盖OIS框部30、框支撑部40、透镜保持部60、以及透镜支撑部70。
以下,对透镜驱动装置100的具体结构进行说明。
此外,为了容易理解,从透镜镜筒的透镜观察,将物体侧作为“前”进行说明,将透镜镜筒的透镜的成像侧作为“后”进行说明。另外,将透镜的光轴AX作为Z轴,将与Z轴正交且相互正交的方向作为X轴、Y轴。
(基座部)
基座部10由矩形的基座11、设置于基座11的引线框24、25A、25B、25C、25D、OIS线圈22A、22B、以及OIS位置检测部23A、23B构成。
基座11在中央部具有圆形的开口部15。透过透镜镜筒的透镜的来自被拍摄体的光通过开口部15到达配置于后方的拍摄元件(未图示)。在基座11安装盖部80。
OIS线圈22A、22B分别设置于支撑部20A、20B。支撑部20A、20B分别沿基座11的相邻两边形成于基座11。OIS位置检测部23A、23B分别设置于与支撑部20A、20B分别相邻的支撑部21A、21B。
OIS线圈22A产生使OIS框部30沿Y轴方向移动的磁场。另外,OIS线圈22B产生使OIS框部30沿X轴方向移动的磁场。OIS线圈22A、22B分别与OIS框部30的OIS磁铁32A、32B相对。OIS线圈22A和OIS磁铁32A构成沿Y轴方向驱动OIS框部30的OIS驱动部。OIS线圈22B和OIS磁铁32B构成沿X轴方向驱动OIS框部30的OIS驱动部。关于由OIS驱动部进行的OIS框部30的驱动和防止手抖在后面进行叙述。
另外,OIS位置检测部23A、23B分别与OIS框部30的OIS磁铁32A、32B相对。OIS位置检测部23A检测OIS磁铁32A相对于基座部10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OIS位置检测部23B检测OIS磁铁32B相对于基座部10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由此,OIS位置检测部23A、23B能够检测OIS框部30相对于基座部10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位置。OIS位置检测部23A、23B例如是霍尔元件等磁传感器。
引线框24、25A、25B、25C、25D例如由铜合金形成,依次实施镀镍、镀金。引线框25A、25B、25C、25D分别设置于基座11的四角。引线框25A、25B、25C、25D分别与吊线42A、42B、42C、42D连接。
引线框24、25A、25B、25C、25D分别与控制部(未图示)连接。从控制部输出的电力或者信号经由引线框24、25A、25B、25C、25D、与引线框24连接的布线(未图示)或者吊线42A、42B、42C、42D被输入至OIS线圈22A、22B、OIS位置检测部23A、23B、AF位置检测部36、以及AF线圈62。另外,从OIS位置检测部23A、23B以及AF位置检测部36输出的信号也经由引线框24、25A、25B、25C、25D、与引线框24连接的布线或者吊线42A、42B、42C、42D被输入至控制部。
(框支撑部)
框支撑部40由上板簧41A、41B、41C、41D和吊线42A、42B、42C、42D构成。
上板簧41A、41B、41C、41D都是具有直角三角形的框架的板状构件。上板簧41A、41B、41C、41D由具有弹性和导电性的金属形成。
上板簧41A、41B、41C、41D分别设置于OIS框部30的支撑部37A、37B、37C、37D。
吊线42A、42B、42C、42D由具有弹性和导电性的金属形成。
吊线42A、42B、42C、42D的一个端部分别与上板簧41A、41B、41C、41D连接。另外,吊线42A、42B、42C、42D的另一个端部分别与基座部10的引线框25A、25B、25C、25D连接。
通过以上那样的结构,框支撑部40将OIS框部30支撑为能够摇动。
(OIS框部)
OIS框部30保持透镜保持部60。OIS框部30相对于基座部10沿X轴方向和Y轴方向摇动。OIS框部30被框支撑部40支撑为能够摇动。
OIS框部30由作为矩形形状的框架的框31、设置于框31的OIS磁铁32A、32B、AF磁铁35A、以及AF位置检测部36构成。
OIS磁铁32A、32B分别设置于框31的配置部33A、33B。配置部33A、33B分别形成于框31的相邻的两边。
OIS框部30以OIS磁铁32A与基座部10的OIS线圈22A及OIS位置检测部23A相对,OIS磁铁32B与基座部10的OIS线圈22B及OIS位置检测部23B相对的方式配置。
AF磁铁35A设置在形成于框31的角部38B的支撑部35B。其中,框31的角部是指被形成框31的角的两边夹持的角的周围区域。框31的角的形状是任意的。框31的角并不限于直角,例如,也可以以具有曲率的方式形成。框31的角部38B是由配置有OIS磁铁32A的边和配置有OIS磁铁32B的边构成的角部。
如图5、6所示,AF磁铁35A与透镜保持部60的AF线圈62相对。AF磁铁35A和AF线圈62构成驱动透镜保持部60的AF驱动部92。后面叙述由AF驱动部92进行的透镜保持部60的驱动和自动调焦。
AF位置检测部36设置在形成于框31的角部38D的支撑部36C。框31的角部38D与配置有AF磁铁35A的角部38B相对(即,位于对角线上)。
AF位置检测部36与透镜保持部60的AF位置检测磁铁65相对。AF位置检测部36检测透镜保持部60的AF位置检测磁铁65相对于基座部1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由此,AF位置检测部36能够检测透镜保持部60相对于基座部1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AF位置检测部36例如是霍尔元件等磁传感器。
框31在开口部31A容纳透镜保持部60。
如图6所示,在框31中,在与角部38B、38D不同的相互相对的角部38A、38C分别形成有轴承滑动部72A、71A。轴承滑动部71A、72A分别具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槽。在轴承滑动部71A、72A的槽分别配置有轴承73A、73B、和轴承73C。轴承滑动部71A、72A经由轴承73A、73B和轴承73C保持透镜保持部60。后面叙述透镜保持部60的保持。
而且,在框31的角部38A、38B、38C、38D分别形成有支撑部37A、37B、37C、37D。在支撑部37A、37B、37C、37D分别设置有上板簧41A、41B、41C、41D。
(透镜支撑部)
透镜支撑部70支撑透镜保持部60。透镜支撑部70是一组轴承73A、73B、和轴承73C。如图3、6所示,轴承73A、73B配置在框31的轴承滑动部71A的槽与筒状构件61的轴承滑动部71B的槽之间。另外,轴承73C配置在框31的轴承滑动部72A的槽与筒状构件61的轴承滑动部72B的槽之间。后面叙述透镜保持部60的支撑。
(透镜保持部)
透镜保持部60沿Z轴方向移动来进行调焦。透镜保持部60容纳于框31的开口部31A。
透镜保持部60由外形为八边形的筒状构件61、磁轭63、AF线圈62、以及AF位置检测磁铁65构成。
在筒状构件61的筒状的内部容纳有透镜镜筒。透镜镜筒安装于设置在筒状构件61的内周面的安装部74。由此,透镜镜筒被保持于筒状构件61。此外,筒状构件61也可以直接保持一个以上的透镜,来代替透镜镜筒。
另外,在筒状构件61的相对的侧面部67、68分别形成有轴承滑动部71B、72B。轴承滑动部71B、72B具有沿Z轴方向延伸的槽。
磁轭63设置于筒状构件61的侧面部64。另外,AF线圈62设置在侧面部64的磁轭63上。如图5、6所示,AF线圈62与OIS框部30的AF磁铁35A相对。AF线圈62和AF磁铁35A构成驱动透镜保持部60的AF驱动部92。
AF位置检测磁铁65设置于与侧面部64相对的侧面部66。如图5、6所示,AF位置检测磁铁65与OIS框部30的AF位置检测部36相对。
其中,如图7所示,就侧面部64和侧面部66而言,在俯视筒状构件61的情况下,从侧面部64向侧面部66的垂线N1为与从侧面部67向侧面部68的垂线N2正交的位置关系。因此,轴承滑动部71B、AF位置检测磁铁65、轴承滑动部72B、以及AF线圈62依次以90°间隔配置在以垂线N1与垂线N2的交点N为中心的筒状构件61的外周上。
说明透镜保持部60的支撑和保持。
透镜保持部60容纳于框31的开口部31A。在该情况下,如图6所示,透镜保持部60以AF线圈62和磁轭63与OIS框部30的AF磁铁35A相对,AF位置检测磁铁65与OIS框部30的AF位置检测部36相对的方式配置。
另外,透镜保持部60的轴承滑动部71B的槽与框31的轴承滑动部71A的槽相对。轴承73A、73B保持于轴承滑动部71B的槽和轴承滑动部71A的槽。透镜保持部60的轴承滑动部72B的槽与框31的轴承滑动部72A的槽也相对。轴承73C保持于轴承滑动部72B的槽和轴承滑动部72A的槽。并且,透镜保持部60以能够沿Z轴方向移动的方式被轴承73A、73B和轴承73C支撑。
而且,透镜保持部60通过相对配置的磁轭63与OIS框部30的AF磁铁35A的磁吸引力,被保持于OIS框部30。
(盖部)
盖部80是底板为矩形状的盖。盖部80覆盖OIS框部30、框支撑部40、透镜保持部60、以及透镜支撑部70。盖部80安装于基座部10的基座11。
盖部80在底板221具有开口部82。来自被拍摄体的光通过开口部82而入射至透镜镜筒,到达配置于后方的拍摄元件。
(自动调焦)
接下来,说明透镜保持部60的驱动和自动调焦。
相互相对的OIS框部30的AF磁铁35A和透镜保持部60的AF线圈62构成AF驱动部92。另外,OIS框部30的AF位置检测部36根据透镜保持部60的AF位置检测磁铁65的磁场检测透镜保持部60相对于基座部1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
AF线圈62以线圈的中心轴与AF磁铁35A的磁场正交的方式配置。因此,在从控制部向AF线圈62供给电流的情况下,在AF线圈62产生的磁场与AF磁铁35A的磁场发生作用。由此,对AF线圈62作用Z轴方向的力。由于设置有AF线圈62的透镜保持部60的筒状构件61被轴承73A、73B和轴承73C支撑,因此,透镜保持部60相对于OIS框部30向Z轴方向移动。控制部能够通过控制在AF线圈62的流动的电流的朝向,来控制透镜保持部60的移动方向。
如上所述,透镜保持部60由AF驱动部92驱动。
AF驱动部92例如使透镜保持部60移动至被拍摄的图像的对比度变为最大的Z轴方向的位置。由此,透镜驱动装置100进行拍摄装置1中的自动调焦。在该情况下,控制部根据AF位置检测部36检测出的透镜保持部6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对透镜保持部6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进行反馈控制,由此,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高精度地控制透镜保持部6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另外,通过反馈控制,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稳定地维持透镜保持部6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
(防止手抖)
接下来,对OIS框部30的驱动和防止手抖进行说明。
相互相对的基座部10的OIS线圈22A和OIS框部30的OIS磁铁32A构成沿Y轴方向驱动OIS框部30的OIS驱动部。另外,相互相对的基座部10的OIS线圈22B和OIS框部30的OIS磁铁32B构成沿X轴方向驱动OIS框部30的OIS驱动部。基座部10的OIS位置检测部23A、23B分别与OIS磁铁32A、32B相对。OIS位置检测部23A检测OIS框部30相对于基座部10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OIS位置检测部23B检测OIS框部30相对于基座部10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
OIS线圈22A以使线圈的中心轴与OIS磁铁32A的磁场正交的方式配置。因此,在从控制部向OIS线圈22A供给电流的情况下,在OIS线圈22A产生的磁场与OIS磁铁32A的磁场发生作用。由此,对OIS磁铁32A作用Y轴方向的力。由于OIS框部30被框支撑部40支撑为能够摇动,因此,OIS框部30相对于基座部10向Y轴方向移动。控制部通过控制在OIS线圈22A流动的电流的朝向,来控制OIS框部30的移动方向。
另外,基座部10的OIS线圈22B以使线圈的中心轴与OIS磁铁32B的磁场正交的方式配置。因此,在从控制部向OIS线圈22B供给电流的情况下,在OIS线圈22B产生的磁场与OIS磁铁32B的磁场发生作用。由此,对OIS磁铁32B作用X轴方向的力。由于OIS框部30被框支撑部40支撑为能够摇动,因此,OIS框部30相对于基座部10向X轴方向移动。控制部通过控制在OIS线圈22B流动的电流的朝向,来控制OIS框部30的移动方向。
如上所述,OIS框部30由OIS驱动部驱动。
OIS驱动部例如使OIS框部30移动,以抵消拍摄装置1的振动传感器检测出的振动。由此,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防止拍摄装置1的手抖。控制部根据OIS位置检测部23A、23B检测出的OIS框部30的位置对OIS框部30的位置进行反馈控制,由此,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高精度地防止手抖。
(实施方式二)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实施方式一中的因透镜保持部60沿Z轴方向移动而产生的透镜保持部60相对于XY平面的倾斜进行说明。
如图6所示,在实施方式一中,透镜支撑部70的轴承73A、73B被透镜保持部60的轴承滑动部71B和框31的轴承滑动部71A保持。透镜支撑部70的轴承73C被透镜保持部60的轴承滑动部72B和框31的轴承滑动部72A保持。轴承73A、73B和轴承73C支撑透镜保持部60。
轴承滑动部71A和轴承滑动部72A分别形成于框31的相对的角部38C、38A。
即,在俯视框31的情况下,轴承73A、73B和轴承73C分别配置于在开口部31A间隔最宽的角部38C和角部38A。
由于能够将支撑透镜保持部60的轴承73A、73B和轴承73C配置于间隔最宽的位置,因此,能够抑制因透镜保持部60沿Z轴方向移动而产生的透镜保持部60相对于XY平面的倾斜。
另外,如图6所示,透镜驱动部92配置于与配置有轴承73A、73B和轴承73C的框31的角部38C、38A不同的角部38B。
由此,AF驱动部92和轴承73A或者轴承73B的距离与AF驱动部92和轴承73C的距离之差变小。因此,向轴承73A、73B和轴承73C均等地施加来自AF驱动部92的驱动力。由于向轴承73A、73B和轴承73C施加均等的驱动力,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透镜保持部60沿Z轴方向移动而产生的透镜保持部60相对于XY平面的倾斜。
而且,如图7所示,在透镜保持部60的筒状构件61中,由于轴承滑动部71B、AF线圈62及轴承滑动部72B以交点N为中心以90°间隔配置,因此,AF驱动部92和轴承73A或者轴承73B的距离与AF驱动部92和轴承73C的距离之差进一步变小。因此,能够进一步抑制因透镜保持部60沿Z轴方向移动而产生的透镜保持部60相对于XY平面的倾斜。
此外,为了进一步抑制透镜保持部60相对于XY平面的倾斜,优选交点N在Z轴上。
如上所述,通过将轴承73A、73B和轴承73C分别配置于相对的角部38C和角部38A,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抑制因透镜保持部60沿透镜的Z轴方向移动而产生的透镜保持部60相对于XY平面的倾斜。
另外,通过将透镜驱动部92配置于与配置有轴承73A、73B和轴承73C的框31的角部38C、38A不同的角部38B,能够进一步抑制因透镜保持部60沿Z轴方向移动而产生的透镜保持部60相对于XY平面的倾斜。
而且,通过将轴承滑动部71B、AF线圈62、以及轴承滑动部72B以交点N为中心以90°间隔配置于透镜保持部60的筒状构件61,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进一步抑制因透镜保持部60沿Z轴方向移动而产生的透镜保持部60相对于XY平面的倾斜。
上述的实施方式二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能够以下面附记的方式记载,但并不限于下面的记载。
(附记1)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透镜保持部,保持透镜;矩形状的框,容纳所述透镜保持部;两个第一支撑部,将所述透镜保持部支撑于所述框;以及第一驱动部,沿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驱动所述透镜保持部,在俯视时,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别配置于所述框的相对的角部,所述第一驱动部配置于与配置有所述第一支撑部的角部不同的角部。
(附记2)
根据附记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所述透镜保持部在俯视时为八边形形状,所述第一支撑部分别支撑所述透镜保持部的相对的侧面,所述第一驱动部在与所述透镜保持部的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的侧面不同的侧面驱动所述透镜保持部,从所述第一支撑部支撑的侧面的一方的侧面向另一方的侧面的垂线和从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的侧面向与所述第一驱动部驱动的侧面相对的侧面的垂线正交。
(附记3)
根据附记1或者2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基座;第二支撑部,将所述框支撑于所述基座;以及第二驱动部,沿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驱动所述框。
(附记4)
一种拍摄装置,具有附记1至3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记5)
一种电子设备,具有附记1至3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实施方式三)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实施方式一中的AF位置检测部36检测透镜支撑部6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的精度进行说明。
如图5、6所示,在实施方式一中,设置有AF驱动部92的AF线圈62的筒状构件61的侧面部64与设置有AF位置检测磁铁65的筒状构件61的侧面部66相对。另外,AF驱动部92的AF磁铁35A与AF线圈62相对。OIS框部30的AF位置检测部36与AF位置检测磁铁65相对。
因此,在俯视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情况下,AF位置检测部36和AF驱动部92隔着保持于筒状构件61的透镜镜筒相对。即,AF位置检测部36和AF驱动部92设置于隔着透镜和筒状构件61的位置。
由于AF位置检测部36和AF驱动部92设置于隔着透镜和筒状构件61的位置,因此,AF线圈62与AF位置检测部36的距离较远。因此,AF线圈62给AF位置检测部36带来的磁场的干扰减少。
由此,AF位置检测部36能够高精度地检测透镜保持部60相对于基座部1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即,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高精度地控制透镜保持部6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
另外,在透镜保持部60沿Z轴方向的移动中,存在透镜保持部60相对于XY平面的角度(即,以AF线圈62为支点的倾斜)变化的情况。在该情况下,由于AF位置检测部36设置于距AF线圈62较远的位置,因此,AF位置检测部36在反馈控制中检测比设置于透镜保持部60的AF线圈62沿Z轴方向移动的距离大的值来作为透镜保持部60的位置的位移。由此,透镜驱动部92被控制部控制为进一步缩短透镜保持部60沿Z轴方向的移动距离,因此,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以更高的精度控制透镜保持部6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
如上所述,在俯视时,AF位置检测部36和AF驱动部92设置于隔着透镜和筒状构件61的位置,因此,实施方式一中的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高精度地控制透镜保持部6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
(实施方式四)
在实施方式一、三中,在俯视时,AF位置检测部36和AF驱动部92设置于隔着透镜和筒状构件61的位置,但AF位置检测部36和AF驱动部92在俯视时设置于隔着透镜的位置即可。
如图8、9所示,例如,反射板120代替AF位置检测磁铁65设置于筒状构件61。另外,在基座11中的与反射板120相对的位置设置有检测透镜保持部6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的光传感器122。由此,与实施方式三相同,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高精度地控制透镜保持部6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
此外,在图8、9中,为了容易理解,仅简化示出基座11、AF驱动部92、反射板120、光传感器122。在透镜保持部60中,筒状构件61也可以直接保持透镜。
上述的实施方式三、四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能够以下面附记的方式记载,但并不限于下面的记载。
(附记1)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透镜保持部,保持透镜;第一驱动部,沿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驱动所述透镜保持部;以及第一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透镜保持部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在俯视时,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一位置检测部设置于相互隔着所述透镜的位置。
(附记2)
根据附记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在俯视时,所述第一驱动部和所述第一位置检测部设置于相互隔着所述透镜保持部的位置。
(附记3)
根据附记1或者2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所述第一位置检测部与所述第一驱动部相对。
(附记4)
根据附记1至3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基座;框,容纳所述透镜保持部;第一支撑部,将所述透镜保持部支撑于所述框;第二支撑部,将所述框支撑于所述基座;以及第二驱动部,沿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正交的方向驱动所述框。
(附记5)
一种拍摄装置,具有附记1至4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记6)
一种电子设备,具有附记1至4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实施方式五)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10A~图13B,对实施方式一中的盖部80向基座部10的基座11的安装进行说明。
在透镜驱动装置100中,基座11和盖部80通过设置于基座11与盖部80之间的间隙230的粘合剂240粘合。基座11和盖部80构成框体85。
如图10A所示,盖部80具有矩形的底板221和侧板222。底板221具有来自被拍摄体的光通过的开口部82。侧板222由从底板221的四条边分别延伸的侧板222A、222B、222C、222D构成。在侧板222A、222B、222C、222D分别设置有切除端部的中央部分而成的开口部223。
盖部80由不锈钢等金属或者热塑性树脂等树脂一体形成。
如图10B所示,基座11由热塑性树脂等树脂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基座11具有透过透镜镜筒的透镜的光通过的开口部15和形成于主面11A的壁部212。
壁部212以矩形状包围设置于主面11A的OIS线圈22A、22B、OIS位置检测部23A、23B、OIS线圈22A、22B、以及引线框24、25A、25B、25C、25D。壁部212由分别沿主面11A的四条边延伸的壁部212A、212B、212C、212D构成。壁部212A、212B、212C、212D分别形成为梯形形状。即,壁部212A、212B、212C、212D的高度在各自的长度方向上从中央部向两端部变低。
其中,壁部212A、212B、212C、212D的长度方向是指沿主面11A的边延伸的方向。另外,壁部212A、212B、212C、212D的高度是指距主面11A的高度。
另外,在壁部212与主面11A的四条边之间设置有平坦部216。
在基座11配置有盖部80的情况下,侧板222的端部的抵接部224与基座11的平坦部216抵接,盖部80覆盖基座11的主面11A。在该情况下,侧板222A、222B、222C、222D分别与壁部212A、212B、212C、212D相对。另外,壁部212A、212B、212C、212D的各壁部的中央部的一部分从侧板222A、222B、222C、222D的各侧板的开口部223露出。
在壁部212与侧板222之间形成有间隙230。
浸透至间隙230的粘合剂240将基座11和盖部80粘合。粘合剂240从侧板222的各个开口部223注入间隙230。粘合剂240具有能够浸透间隙230的粘度。粘合剂240例如是热固性树脂。
接下来,参照图12A~图12D,对盖部80向基座11的安装方法进行说明。此外,在图12A中,为了容易理解,省略OIS线圈22A、22B、OIS框部30、以及框支撑部40等。
如图12A所示,首先,将盖部80配置于基座11。在该情况下,盖部80的抵接部224沿壁部212的外侧的表面被引导,因此,盖部80的抵接部224能够容易与基座11的平坦部216抵接。
接下来,如图12B所示,从侧板222的开口部223向间隙230注入粘合剂240。在该情况下,由于壁部212的中央部的一部分从侧板222的开口部223露出,因此,能够抑制注入的粘合剂240超过壁部212进入壁部212的内侧。
接下来,如图12C所示,利用毛细管现象使从开口部223注入的粘合剂240浸透至间隙230。通过该工序,如图12D所示,粘合剂240到达间隙230的两端部。
最后,采用规定的方法使粘合剂240固化。例如,在粘合剂240为热固性树脂的情况下,通过加热使粘合剂240固化。
通过以上的工序,盖部80被安装于基座11。
说明粘合剂240向间隙230的浸透。
毛细管现象是在物体的表面与液体的分子之间作用的附着力战胜在液体的分子间作用的凝结力,从而液体被向物体的表面吸引而移动的现象。从开口部223注入的粘合剂240被壁部212和侧板222的附着力吸引至壁部212和侧板222,从而向间隙230浸透。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粘合剂240从开口部223注入,因此,粘合剂240在间隙230中从壁部212的中央部朝向端部方向浸透。另外,由于壁部212的高度从由开口部223露出的中央部朝向两端部变低,因此,间隙230的与从壁部212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朝向从壁部212的中央部向端部的方向变小。因此,间隙230的截面积朝向粘合剂240浸透的方向变小,从而促进间隙230中的毛细管现象。
而且,由于壁部212的高度从中央部朝向端部变低,因此,如图13A、13B所示,到达壁部212的上面215的粘合剂240向壁部212的端部的方向被挤压。
由此,能够在短时间内使从开口部223注入的粘合剂240从壁部212的中央部浸透至间隙230的两端部。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间隙230的与从壁部212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朝向从壁部212的中央部向端部的方向变小,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粘合剂240浸透至间隙230的两端部。
另外,由于壁部212的高度从中央部朝向端部变低,因此,能够进一步在短时间内使粘合剂240浸透至间隙230的两端部。
此外,基座11的壁部212的形状不限于高度从中央部朝向两端部变低的梯形形状。基座11的壁部212的高度从由开口部223露出的壁部212朝向壁部21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变低即可。
例如,如图11B所示,基座11的壁部212也可以是高度从中央朝向两端部变低的圆弧形状。另外,如图11C所示,基座11的壁部212也可以是高度阶梯状变低的阶梯形状。并且,如图11D所示,基座11的壁部212还可以在壁部212的上面215形成有凹凸部213。
而且,壁部212的高度高的位置不限于壁部212的中央部,是任意的。例如,壁部212的高度高的位置也可以是壁部212的一方的端部。在该情况下,壁部212的高度例如朝向另一方的端部变低。此外,开口部223设置于侧板222中的与壁部212的高度高的位置对应的位置。
也可以设置多个壁部212的高度高的位置。在该情况下,多个开口部223分别设置于侧板222A、222B、222C、222D。
(实施方式六)
在实施方式五中,间隙230的截面积朝向从壁部212的中央部向端部的方向变小,但间隙230的截面积变小的方向不限于从壁部212的中央部朝向端部的方向。
间隙230的与从壁部2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朝向基座11的主面11A的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也可以朝向从由开口部223露出的壁部2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向基座11的主面11A的方向变小。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A、14B所示,壁部212的与侧板222相对的面214相对于与主面11A垂直的面向框体85的内侧倾斜。此外,壁部212的高度恒定。
另一方面,在盖部80安装于基座11的情况下,侧板222的与壁部212相对的面与主面11A垂直。
因此,壁部212与侧板222的间隔从壁部212的上端朝向主面11A变窄。即,间隙230的与从壁部2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朝向基座11的主面11A的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朝向从由开口部223露出的壁部2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向基座11的主面11A的方向变小。
此外,优选地,壁部212的面214和侧板222的与壁部212相对的面之间的角度为45°以下。
接下来,参照图15A~图16C,对盖部80向基座11的安装方法和粘合剂240的浸透进行说明。
首先,与实施方式五相同,将盖部80配置于基座11。
接下来,如图15A、16A所示,从侧板222的开口部223向间隙230注入粘合剂240。
并且,如图15B、16B所示,利用毛细管现象使从开口部223注入的粘合剂240浸透至间隙230。在该情况下,由于间隙230的与从壁部2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朝向基座11的主面11A的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朝向从由开口部223露出的壁部2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向基座11的主面11A的方向变小,因此,即使壁部212或者侧板222的形状存在偏差,粘合剂240在壁部212的高度方向的任意的位置也迅速向壁部212的端部方向浸透。另外,促进从壁部2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朝向基座11的主面11A的方向的毛细管现象,如图15C、16C所示,粘合剂240均匀地浸透至间隙230的两端部。
最后,采用规定的方法使粘合剂240固化。
通过以上的工序,盖部80被安装于基座11。
如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间隙230的与从壁部2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朝向主面1IA的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朝向从由开口部223露出的壁部212的高度方向的端部向主面11A的方向变小,因此,能够在短时间内使粘合剂240均匀地浸透至间隙230的两端部。
另外,由于壁部212的上端的壁部212与侧板222的间隔宽,因此,能够抑制注入的粘合剂240超过壁部212进入壁部212的内侧。
而且,由于壁部212的面214相对于与基座11的主面11A垂直的面向框体85的内侧倾斜,因此,盖部80的侧板222沿面214被引导,从而能够容易地将盖部80配置于基座11。
(实施方式七)
在实施方式六中,壁部212的与侧板222相对的面214相对于与主面11A垂直的面向框体85的内侧倾斜,但倾斜的面不限于面214。例如,如图17A所示,侧板222的与壁部212相对的面也可以相对于与主面11A垂直的面向框体85的外侧倾斜。另外,如图17B所示,壁部212的面214和侧板222的与壁部212相对的面均可以倾斜。
另外,在实施方式六中,面214是平面,但面214的形状不限于此。例如,面214也可以是凹状的曲面。另外,还可以由多个平面构成面214。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和实施方式六中,也可以在侧板222A、222B、222C、222D分别设置多个开口部223。另外,壁部212的高度也可以与实施方式五相同,从由开口部223露出的壁部212朝向壁部212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变低。
(实施方式八)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实施方式一中的上板簧41A、41B、41C、41D进行说明。
在透镜驱动装置100中,上板簧41A、41B、41C、41D分别设置于框31的角部38A、38B、38C、38D。另外,上板簧41A、41B、41C、41D分别通过焊接与吊线42A、42B、42C、42D连接。
首先,以设置有上板簧41B的角部38B为例,对框31的角部38A、38B、38C、38D进行说明。就上板簧41A、41C、41D的安装而言,角部38A、38C、38D的结构与角部38B相同。
如图3、18所示那样,在角部38B中,框31的L字形的侧壁311的上面与设置有上板簧41B的支撑部37B相比,Z轴方向的高度形成得低。另外,在角部38B形成有被框31的侧壁311和支撑部37B包围的开口部312。
在支撑部37B形成有两个圆柱状的突起部313。突起部313沿Z轴方向突出。
接下来,参照图19,对上板簧41A、41B、41C、41D的结构进行说明。
上板簧41A、41B、41C、41D均是具有相同的形状和大小的板状构件。以下,对上板簧41B进行说明。
如图19所示,上板簧41B具有由斜边部333和边部335、336形成为直角三角形的框架。边部335和边部336在顶部334以直角连接。在斜边部333与边部335的连接部形成有圆形的贯通孔331。在斜边部333与边部336的连接部形成有与斜边部333的长边方向平行延伸的椭圆形的贯通孔332。此外,边部335和边部336的宽度相同。
在框架的内侧形成有变形的五边形形状的开口部343。在开口部343,在从顶部334朝向斜边部333的方向上延伸有臂部337。在臂部337的斜边部333侧的端部形成有外周部338、连结部339、连接部340、贯通孔341、以及狭缝342。
外周部338形成为圆环状。外周部338在环的外周与臂部337的斜边部333侧的端部连接。另外,外周部338包围连结部339和连接部340。
连结部339从连接部340的外缘以带状突出。另外,连结部339的一端与外周部338的内周连接。即,连结部339连接外周部338和连接部340。
连接部340形成为圆形。连接部340经由连结部339与外周部338连接。由于外周部338与臂部337连接,因此,连接部340经由连结部339和外周部338与臂部337连接。
另外,在连接部340的中心部形成有供吊线42B插通的贯通孔341。
在外周部338与连接部340之间形成有C字形的狭缝342。在本实施方式中,狭缝342以外周部338和连接部340同心的方式形成。
另外,连结部339具有与狭缝342的宽度相同的长度。臂部337、外周部338以及连结部339分别具有规定的宽度。臂部337、外周部338以及连结部339中的规定的宽度比边部335、336的宽度窄。
上板簧41B的形状和尺寸被规定为,臂部337支配上板簧41B的弹性。例如,外周部338和连结部339分别具有接近刚体的弹性率。特别地,与臂部337的弹性常数相比,连结部339形成为具有足够大的弹性率的形状。由此,上板簧41B的弹性由臂部337支配。
此外,优选地,臂部337、外周部338、连结部339、以及连接部340位于同一平面上。另外,为了避免应力的集中,上板簧41B的角部和角落部分别形成为圆形。
参照图20~图22,对上板簧41B向角部38B的安装和上板簧41B与吊线42B的连接进行说明。
如图20所示,上板簧41B在角部38B的两个突起部313分别插通上板簧41B的贯通孔331、332的状态下,设置于支撑部37B的规定的位置。上板簧41B通过粘合剂固定于支撑部37B。
在该情况下,上板簧41B的边部335、336分别在与侧壁311的边对应的位置从框31浮起。另外,上板簧41B的开口部343位于与框31的开口部312对应的位置。因此,设置于框31的上板簧41B作为斜边部333固定于框31的支撑部37B的板簧发挥作用。
吊线42B在一个端部插通上板簧41B的贯通孔341的状态下,利用焊锡321焊接于上板簧41B。由此,吊线42B和上板簧41B连接。焊锡321设置于连接部340的位于前侧的圆形的表面。因此,上板簧41B为在连接部340的表面设置连接连接对象(吊线42B)的连接构件(焊锡321)的板簧。
此外,吊线42B的另一个端部焊接于基座部10的引线框25B。
焊锡321通过利用烙铁、焊炉等加热线焊、焊膏等而形成。优选地,焊锡321是包括助焊剂361的焊锡。另外,焊锡321也可以是在焊接中使用助焊剂的焊锡。
如图21所示,由于设置有焊锡321的连接部340经由连结部339和外周部338与臂部337连接,因此,在焊接中,防止焊锡321所具有的助焊剂361蔓延至臂部337。由此,防止支配上板簧41B的弹性的臂部337的弹性率因助焊剂361而发生变化。此外,如图21所示,优选地,连结部339与外周部338连接的位置是距臂部337与外周部338连接的位置最远的位置,以使助焊剂361蔓延的区域变得更广。
其中,作为比较例,说明不具有外周部338和连结部339的板簧350中的助焊剂361的蔓延。此外,为容易理解,除使用与上板簧41B不同的附图标记进行说明的结构外,板簧350的结构与上板簧41B的结构相同。
如图22所示,在板簧350中,相当于上板簧41B的臂部337的臂部351沿从顶部334朝向斜边部333的方向延伸。在臂部351的顶端形成有在中央部具有贯通孔的圆形的连接部352。此外,在图21、22中,为容易理解,省略焊锡321。
在焊接吊线42B和板簧350的连接部352的情况下,由于连接部352和臂部351直接连接,因此,助焊剂361容易从面积大的连接部352向宽度窄的臂部351蔓延。另外,臂部351中的助焊剂361的蔓延容易因焊接的条件不同而出现偏差。
在比较例中,由于助焊剂361蔓延至臂部351,因此,臂部351的弹性率发生变化。另外,由于助焊剂361的蔓延的偏差,臂部351的弹性率也产生偏差。因此,在具有板簧350的手抖修正机构中,难以高精度地防止手抖。
如上所述,由于上板簧41B的连接部340经由连结部339和外周部338与臂部337连接,因此,在焊接中,能够防止助焊剂361蔓延至臂部337。由此,上板簧41B能够防止臂部337的弹性率的变化和偏差,从而能够实现透镜驱动装置100中的高精度的防止手抖。
此外,与防止助焊剂361蔓延相同,上板簧41B也能够防止焊锡321蔓延至臂部337。
另外,上板簧41B无需立体的结构,就能防止助焊剂361和焊锡321向臂部337的蔓延。而且,上板簧41B能够由一个板状构件来制作。因此,容易以低成本制作上板簧41B。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上板簧41B和吊线42B的连接构件不限于焊锡321。例如,上板簧41B和吊线42B也可以通过设置于连接部340的银膏等导电性粘合剂连接,来代替焊锡321。与助焊剂361相同,上板簧41B也能够防止导电性粘合剂、导电性粘合剂的溶剂向臂部337蔓延。
而且,在不经由吊线42B供给电力等的情况下,上板簧41B和吊线42B也可以通过设置于连接部340的热固化粘合剂或者光固化粘合剂连接。
在本实施方式中,连接部340是圆形,但也可以是椭圆形、多边形等。另外,外周部338不限于圆环,是环状即可。
也可以变更上板簧41B的各部分的形状和尺寸。上板簧41B也可以具有多个连结部339、臂部337。
上述的实施方式八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能以下面附记的方式记载,但不限于下面的记载。
(附记1)
一种板簧,具有:连接部,设置有连接连接对象的连接构件;连结部,从所述连接部的外缘突出;外周部,包围所述连接部和所述连结部,并与所述连结部的一端连接;以及臂部,其一端与所述外周部连接,具有规定的弹性率。
(附记2)
根据附记1所记载的板簧,在所述外周部的周向,所述连结部与所述外周部连接的位置是距所述臂部与所述外周部连接的位置最远的位置。
(附记3)
根据附记1或者2所记载的板簧,所述连结部的弹性率比所述臂部的所述规定的弹性率大。
(附记4)
根据附记1至3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板簧,在所述连接部具有供所述连接对象插通的贯通孔。
(附记5)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附记1至4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板簧;吊线,与所述板簧的所述连接部连接;透镜保持部,保持透镜,被所述板簧和所述吊线支撑;以及驱动部,沿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驱动所述透镜保持部。
(附记6)
根据附记5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容纳所述透镜保持部的框,所述透镜保持部经由所述框被所述板簧和所述吊线支撑。
(附记7)
一种拍摄装置,具有附记5或者6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记8)
一种电子设备,具有附记5或者6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实施方式九)
在透镜驱动装置100中,OIS磁铁32A、32B、AF磁铁35A、以及AF位置检测部36设置于OIS框部30的框31。另外,AF线圈62以及AF位置检测磁铁65设置于透镜保持部60的筒状构件61。即,OIS磁铁32A、32B、AF磁铁35A、以及AF位置检测磁铁65被分开配置于相对位置在Z轴方向发生变化的OIS框部30和透镜保持部60。因此,在透镜驱动装置100中,存在因AF位置检测磁铁65与OIS磁铁32A、32B或者AF磁铁35A之间的引力或者斥力,无法高精度地控制透镜保持部6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不产生OIS框部430与透镜保持部460之间的因磁铁所引起的引力或者斥力的透镜驱动装置400。
参照图23~图25,对本实施方式的透镜驱动装置400的具体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3所示,透镜驱动装置400由基座部410、OIS框部430、透镜保持部460、透镜支撑部470、以及盖部480构成。
(基座部)
基座部410由基座411、OIS线圈422A、422B、OIS位置检测部423A、423B、以及四个引线框(未图示)构成。
基座411由热塑性树脂等树脂形成为矩形的平板状。基座411在中央部具有圆形的开口部415。透过透镜镜筒的透镜的来自被拍摄体的光通过开口部415而到达拍摄元件(未图示)。另外,在基座411设置有分别保持吊线472A、472B、472C、472D的孔425A、425B、425C、425D。
在基座411安装有盖部480。
OIS线圈422A、422B分别设置于支撑部420A、420B。支撑部420A、420B分别形成于基座411的相邻的角部。OIS位置检测部423A、423B分别设置于支撑部421A、421B。支撑部421A、421B分别形成于与形成有支撑部420A、420B的角部相对的角部。
其中,基座411的角部是指被形成框431的角的两边夹着的角的周围区域。基座411的角的形状任意。例如,基座411的角并不限于直角,也可以形成为具有曲率。
OIS线圈422A产生使OIS框部430沿Y轴方向移动的磁场。OIS线圈422B产生使OIS框部430沿X轴方向移动的磁场。OIS线圈422A、422B分别与OIS框部430的OIS磁铁432A、432B相对。OIS线圈422A和OIS磁铁432A构成沿Y轴方向驱动OIS框部430的OIS驱动部。OIS线圈422B和OIS磁铁432B构成沿X轴方向驱动OIS框部430的OIS驱动部。
另外,OIS位置检测部423A、423B分别与OIS框部430的OIS磁铁434A、434B相对。OIS位置检测部423A检测OIS磁铁434A相对于基座部410在Y轴方向上的位置。OIS位置检测部423B检测OIS磁铁434B相对于基座部410在X轴方向上的位置。由此,OIS位置检测部423A、423B能够检测OIS框部430相对于基座部410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的位置。
在引线框分别连接有吊线472A、472B、472C、472D的一个端部。引线框分别与控制部(未图示)连接。从控制部向AF位置检测部469输出的电力或者信号经由引线框、吊线472A、472B、472C、472D、以及上板簧471A、471B、471C、471D被输入至透镜保持部460的AF位置检测部469。
(OIS框部)
OIS框部430保持透镜保持部460。
OIS框部430相对于基座部410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摇动。OIS框部430被吊线472A、472B、472C、472D支撑为能够在X轴方向和Y轴方向上摇动。
OIS框部430由作为矩形形状的框架的框431、设置于框431的OIS磁铁432A、432B、434A、434B、以及AF位置检测磁铁435A构成。
框431在开口部431A容纳透镜保持部460。
OIS磁铁432A、432B、434A、434B分别设置于配置部433A、433B、439A、439B。配置部433A、433B、439A、439B分别形成于框431的角部。OIS框部430以OIS磁铁432A、432B、434A、434B分别与基座部410的OIS线圈422A、422B、OIS位置检测部423A、423B相对的方式配置。
AF位置检测磁铁435A设置在形成于框431的边的支撑部435B。
(透镜保持部)
透镜保持部460沿Z轴方向移动来进行调焦。透镜保持部460容纳于框431的开口部431A。
透镜保持部460由外形为八边形的筒状构件461、AF线圈462、以及AF位置检测部469构成。
在筒状构件461的筒状的内部容纳有透镜镜筒。透镜镜筒安装在设置于筒状构件461的内周面的安装部474。由此,具有透镜的透镜镜筒被保持于筒状构件461。
此外,筒状构件461也可以代替保持透镜镜筒,而直接保持一个以上的透镜。
AF线圈462是卷绕在筒状构件461的侧面的线圈。在向AF线圈462供给电流的情况下,在AF线圈462产生的磁场与OIS磁铁432A、432B、434A、434B的磁场发生作用。由此,对AF线圈462作用Z轴方向的力,因此,透镜保持部460相对于OIS框部430沿Z轴方向移动。
AF位置检测部469设置于透镜保持部460的边。AF位置检测部469检测AF位置检测磁铁435A相对于基座部41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由此,AF位置检测部469能够检测透镜保持部460相对于基座部41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
(透镜支撑部)
透镜支撑部470由上板簧471A、471B、471C、471D、吊线472A、472B、472C、472D、以及下板簧473构成。
吊线472A、472B、472C、472D由具有弹性和导电性的金属形成。
吊线472A、472B、472C、472D的各吊线的一个端部分别与上板簧471A、471B、471C、471D连接。另外,吊线472A、472B、472C、472D的各吊线的另一个端部分别与引线框连接。
上板簧471A、471B、471C、471D由具有弹性和导电性的金属形成。如图24所示,上板簧471A、471B、471C、471D的分别包括直角三角形的框状的板部P、形成为S字形的弹性部Q、以及形成为圆弧状的引线部R。
上板簧471A、471B、471C、471D分别安装于框431的前侧的端面。另外,上板簧471A、471B、471C、471D分别与AF位置检测部469电连接。
下板簧473由具有弹性的金属形成。下板簧473安装于框431的后侧的端面。
上板簧471A、471B、471C、471D和下板簧473通过从前后夹持容纳于框431的透镜保持部460,来保持透镜保持部460。即,透镜保持部460被上板簧471A、471B、471C、471D和下板簧473保持为能够沿Z轴方向移动。
通过以上那样的构成,透镜支撑部470将OIS框部430支撑为能够摇动。另外,透镜支撑部470将透镜保持部460支撑为能够沿Z轴方向移动。
(盖部)
盖部480是底板为矩形状的盖。盖部480覆盖OIS框部430、透镜保持部460、以及透镜支撑部470。盖部480安装于基座部410的基座411。
盖部480在底板具有开口部482。来自被拍摄体的光通过开口部482而入射至透镜镜筒,并到达拍摄元件。
如上所述,由于OIS磁铁432A、432B、434A、434B和AF位置检测磁铁435A配置于OIS框部430,因此,在OIS框部430与透镜保持部460之间不产生因磁铁引起的引力或者斥力。因此,透镜驱动装置400能够高精度地控制透镜保持部460的Z轴方向上的位置。
接下来,参照图25,对向AF线圈462和AF位置检测部469的电力和信号的供给进行说明。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AF位置检测部469设置驱动AF线圈462的驱动器IC。
具体而言,AF位置检测部469在FPC(Flexible Print Circuit)上具有控制器469A、磁传感器469B、AF控制部469C、以及驱动器电路469D。
经由上板簧471A、471B向控制器469A输入控制部输出的电力。控制器469A调整向磁传感器469B供给的电流的量。
另外,经由上板簧471C、471D向控制器469A输入来自控制部的控制信号。控制器469A将来自控制部的控制信号输出给AF控制部469C。来自控制部的控制信号例如是表示拍摄图像的对比度变为最大的透镜保持部46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的信号。即,来自控制部的控制信号是表示AF控制部469C移动透镜保持部460的目标位置的控制信号。
磁传感器469B例如是霍尔元件。磁传感器469B检测对从控制器469A供给的电流施加AF位置检测磁铁435A产生的磁场而产生的电压。磁传感器469B将检测出的电压的值向AF控制部469C输出。
AF控制部469C根据磁传感器469B输出的电压的值求取透镜保持部460相对于基座部1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另外,AF控制部469C接收控制器469A输出的表示移动透镜保持部460的目标位置的控制信号。
AF控制部469C基于求取的透镜保持部460的位置和表示目标位置的控制信号,将表示透镜保持部460的移动量的控制信号输出给驱动器电路469D。
经由上板簧471A、471B向驱动器电路469D输入控制部输出的电力。另外,驱动器电路469D接收AF控制部469C输出的表示透镜保持部460的移动量的控制信号。驱动器电路469D基于表示透镜保持部460的移动量的控制信号,向AF线圈462供给电流。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AF位置检测部469具有驱动AF线圈462的驱动器电路469D,因此,透镜驱动装置400通过经由四个上板簧471A、471B、471C、471D向AF位置检测部469供给电力和信号,能够高精度地控制透镜保持部460在Z轴方向上的位置。
此外,在将驱动AF线圈462的驱动器IC设置于透镜驱动装置400的外部(例如控制部)的情况下,除四个上板簧471A、471B、471C、471D外,至少需要从外部的驱动器IC向AF线圈462供给电流的两条布线。在该情况下,由于具有AF线圈462的透镜保持部460相对于OIS框部430沿Z轴方向移动,因此,难以重新设置从外部的驱动器IC向AF线圈462供给电流的两条布线。
即,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AF位置检测部469具有驱动AF线圈462的驱动器电路469D,因此,能够减少向透镜保持部60的布线的数量。
(变形例)
上板簧471A、471B、471C、471D中的板部P的形状不限于框状。板部P也可以形成为,利用悬臂结构支撑吊线472A、472B、472C、472D。另外,板部P也可以具有圆角。弹性部Q能够弹性地连接板部P和引线部R即可。弹性部Q的形状任意。例如,弹性部Q的形状也可以是波型。而且,引线部R的形状也任意。
另外,上板簧471A、471B、471C、471D也可以传递来自控制部的电力和信号中的任意一个。
透镜驱动装置400也可以不具有防止手抖功能。在该情况下,透镜驱动装置400不具有OIS线圈422A、422B、OIS位置检测部423A、423B、以及吊线472A、472B、472C、472D。另外,控制部输出的电力和信号经由基座部410的引线框、重新设置于OIS框部430的引线框、以及上板簧471A、471B、471C、471D,被供给至AF位置检测部469。设置于OIS框部430的引线框和基座部410的引线框电连接。
并且,在AF位置检测部469从盖部480突出的情况下,也可以在配置于透镜驱动装置400的前侧的快门设置接受AF位置检测部469的从盖部480突出的部分的凹部。由此,能够使具有快门和透镜装置400的单元的厚度变薄。
实施方式九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能够以下面附记的方式记载,但并不限于下面的记载。
(附记1)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透镜保持部,保持透镜;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透镜保持部的位置;驱动部,基于所述位置检测部检测出的所述透镜保持部的位置来驱动所述透镜保持部;以及框,容纳所述透镜保持部,所述驱动部具有设置于所述透镜保持部的第一线圈、以及设置于所述框并与所述线圈相对配置的第一磁铁,所述位置检测部具有设置于所述透镜保持部的位置检测传感器、以及设置于所述框并与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相对配置的第二磁铁。
(附记2)
根据附记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具有施力单元,具有导电性且与外部装置电连接,并对所述透镜保持部施力,所述位置检测传感器和所述第一线圈经由所述施力单元从所述外部装置接受电流的供给。
(附记3)
根据附记2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所述位置检测部具有向所述第一线圈供给电流的驱动器电路,所述驱动器电路经由所述施力单元从所述外部装置接受电力的供给,所述第一线圈从所述驱动器电路接受电流的供给。
(附记4)
一种拍摄装置,具有附记1至3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记5)
一种电子设备,具有附记1至3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实施方式十)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26~图32,以引线框25B和上板簧41B为例,对引线框25A、25B、25C、25D、以及上板簧41A、41B、41C、41D进行说明。另外,对引线框25A、25B、25C、25D、吊线42A、42B、42C、42D、以及上板簧41A、41B、41C、41D的连接进行说明。
在透镜驱动装置100中,如图26所示,引线框25B和吊线42B通过焊接连接。另外,上板簧41B和吊线42B也通过焊接连接。而且,上板簧41B和引线框25B隔着吊线42B相对。引线框25B支撑上板簧41B和吊线42B。
引线框25B由铜合金形成,在表面形成镀层。引线框25B的与上板簧41B相对的面522的表面利用镍形成镀层。另外,面522的相反侧的面523的表面利用金形成镀层。因此,面523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比面522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高。
如图27所示,引线框25B具有贯通孔514。在被吊线42B的一个端部插通贯通孔514的状态下,引线框25B通过焊锡511与吊线42B焊接。在焊接中,如图28、29所示,焊锡511设置于面523。
上板簧41B由铜合金形成,对其表面形成镀层。上板簧41B的与引线框25B相对的面521的表面利用镍形成镀层。另外,面521的相反侧的面520的表面利用金形成镀层。因此,面520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比面521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高。
如图27所示,上板簧41B在连接部340具有贯通孔341。在被吊线42B的另一个端部插通贯通孔341的状态下,上板簧41B通过焊锡321与吊线42B焊接。在焊接中,如图28、31所示,焊锡341设置于连接部340中的面520。
吊线42B由具有弹性和导电性的金属形成。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引线框25B的面523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比引线框25B的面522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高,因此,能够抑制设置于面523的焊锡511通过贯通孔514蔓延至与上板簧41B相对的面522。因此,引线框25B与上板簧41B之间的吊线42B的发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变为恒定。由此,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高精度地防止手抖。
例如,如图30所示的比较例那样,在具有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相同的与上板簧41B相对的面522’和面522’的相反侧的面523’的引线框25B’中,设置于面523’的焊锡511’通过贯通孔514’向面522’蔓延。蔓延至面522’的焊锡511’沿吊线42B’***,因此,吊线42B’的发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发生变化。另外,由于面522’中的焊锡511’的蔓延容易因焊接的条件而产生偏差,因此,在各吊线中发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不同。因此,在具有引线框25B’的透镜驱动装置中,难以高精度地防止手抖。
在上板簧41B中,由于面520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比面521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高,因此,能够抑制设置于面520的焊锡321通过贯通孔341向与引线框25B相对的面521蔓延。因此,吊线42B的发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恒定。由此,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高精度地防止手抖。
例如,如图32所示的比较例那样,在具有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相同的与引线框25B相对的面521’和面521’的相反侧的面520’的上板簧41B’(连接部340’)中,设置于面520’的焊锡321’向面521’蔓延。因此,与比较例的具有引线框25B’的透镜驱动相同,在具有上板簧41B’的透镜驱动装置中,难以高精度地防止手抖。
接下来,说明引线框25B的面522和面523的形成和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
在引线框25B的表面按照镍镀层、金镀层的顺序实施镀层。通过对形成于面522的金镀层照射激光来去除面522的金镀层。由此,镍镀层形成于面522的表面,金镀层形成于引线框25B的面523的表面。此外,也可以按照各个面522和面523对引线框25B实施镀层处理。
例如,能够通过润湿蔓延试验法测定引线框25B的面522和面523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润湿蔓延试验法被IEC(国际电气标准会议)JIS(JIS Z 3198-3)、EIAJ(现电子信息技术工业协会)标准化。此外,也可以通过弧面状沾锡试验法、熔滴(Globular)法、一端浸渍法、旋转浸渍法等来测定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弧面状沾锡试验法也被IEC、JIS、EIAJ标准化。
在上板簧41B中,与引线框25B相同,金镀层形成于面520,镍镀层形成于面521。另外,上板簧41B的面520和面521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也与引线框25B的面522和面523相同,能够通过润湿蔓延试验法等测定。
如上所述,在引线框25B中,面522的相反侧的面523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高于与上板簧41B相对的面522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因此,能够抑制设置于面523的焊锡511向面522蔓延。
由此,引线框25B与上板簧41B之间的吊线42B的发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恒定。因此,吊线42A、42B、42C、42D中的发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均匀,从而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高精度地防止手抖。
另外,在上板簧41B中,面521的相反侧的面520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高于与引线框25B相对的面521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因此,能够抑制设置于面520的焊锡321向面521蔓延。
由此,在上板簧41B中也与引线框25B相同,吊线42B的发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恒定。因此,吊线42A、42B、42C、42D中的发生弹性变形的部分的长度均匀,从而透镜驱动装置100能够高精度地防止手抖。
此外,在引线框25B与上板簧41B的至少一方中,与另一方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高于与另一方相对的面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中,对引线框25B进行了说明,但引线框25A、25C、25D具有与引线框25B的表面相同的表面。另外,上板簧41A、41C、41D具有与上板簧41B的表面相同的表面。
在本实施方式中,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高的面520、523的表面是金镀层,但面520、523的表面是以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高的金、银、锡、焊锡等为主要成分的层即可。另外,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低的面521和面522的表面是镍镀层,但面521和面522的表面是以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低的镍、锌等为主要成分的层即可。
另外,面520、521、522、523相对于焊锡的润湿性不限于镀层,也可以根据氧化处理、粗面化处理等来改变。
连接引线框25B、吊线42B、以及上板簧41B的连接构件不限于焊锡。例如,上板簧41B和吊线42B也可以通过银膏等导电性粘合剂来连接。另外,在不经由吊线42B供给电力等的情况下,上板簧41B和吊线42B也可以通过热固化粘合剂或者光固化粘合剂来连接。
在该情况下,面520、523相对于连接构件的润湿性高于面521、522相对于连接构件的润湿性。
上述的实施方式十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能够以下面附记的方式记载,但并不限于下面的记载。
(附记1)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板簧;吊线,一个端部与所述板簧连接;支撑板,与所述吊线的另一个端部连接;透镜保持部,保持透镜,并被所述板簧和所述吊线支撑;以及驱动部,沿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驱动所述透镜保持部,所述板簧和所述支撑板中的至少一方通过设置于主面的连接构件与所述吊线连接,所述主面相对于所述连接构件的润湿性高于所述主面的相反侧的面相对于所述连接构件的润湿性。
(附记2)
根据附记1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所述板簧和所述支撑板中的至少一方具有贯通孔,所述吊线插通所述贯通孔,设置有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主面是所述板簧和所述支撑板的相互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
(附记3)
根据附记1或者2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所述连接构件是焊锡。
(附记4)
根据附记1至3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容纳所述透镜保持部的框,所述透镜保持部经由所述框被所述板簧和所述吊线支撑。
(附记5)
根据附记1至4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设置有所述连接构件的所述主面的表面以金、银、锡、焊锡中的任意一个为主要成分,所述主面的相反侧的面的表面以镍、锌中的任意一个为主要成分。
(附记6)
根据附记1至5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在所述支撑板和所述板簧中的至少一方层叠有金镀层、银镀层、锡镀层、焊锡镀层、铜镀层、锌镀层、以及镍镀层中的至少一个。
(附记7)
根据附记1至6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所述板簧、所述吊线、以及所述支撑板具有导电性。
(附记8)
一种拍摄装置,具有附记1至7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记9)
一种电子设备,具有附记1至7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实施方式十一)
在实施方式十中,例如,吊线42B插通引线框25B的贯通孔514和上板簧41B的贯通孔341。
在本实施方式中,参照图33A~图34,对将基座部10与OIS框部30的位置进行对位的方法进行说明。另外,参照图35A~图35E,对向引线框25A、25B、25C、25D的贯通孔514和上板簧41A、41B、41C、41D的贯通孔341***吊线42A、42B、42C、42D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对将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的位置进行对位的对位方法进行说明。
在基座部10与OIS框部30的对位中,将基座部10的引线框25B的贯通孔514与OIS框部30的上板簧41B的贯通孔341的位置、和基座部10的引线框25D的贯通孔514与OIS框部30的上板簧41D的贯通孔341的位置进行对位。
此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将附图的左右方向作为X轴,将从附图的正面侧朝向背面侧的方向作为Y轴,将附图的上下方向作为Z轴。另外,在图33A~图33G、图35A~图35E中,为了容易理解,示意地示出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
首先,准备基座部10、以及保持透镜保持部60的OIS框部30(以下记载为OIS框部30)。在该情况下,如图33A所示,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载置于作业台505的作业面。
此外,作业台505的作业面与XY平面平行。
接下来,如图33B所示,由机器人530提起OIS框部30。在该情况下,机器人530从OIS框部30的上方保持OIS框部30。
接下来,由机器人530将OIS框部30移动至设置于作业台505的第二照相机536的上方。然后,如图33C所示,由第二照相机536从下方拍摄OIS框部30。
另外,如图33C所示,由设置于作业台505的上方的第一照相机535从上方拍摄基座部10。此外,第一照相机535和第二照相机536在作业台505中的坐标被预先决定。
接下来,根据拍摄到的基座部10的图像求取连结引线框25B的贯通孔514的中心和引线框25D的贯通孔514的中心的线段S1。其中,求取线段是指求取线段的两端的坐标。由此,求取线段S1的长度L1和方向。
然后,如图33D所示,在距基座11的底面距离H1的铅锤上方,在维持长度L1和方向的状态下虚拟地设定线段S1。而且,求取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1的两端的坐标。由此,得到引线框25B的贯通孔514和引线框25D的贯通孔514与线段S1的相对的位置关系G1。
另外,根据拍摄到的OIS框部30的图像求取连结上板簧41B的贯通孔341的中心与上板簧41D的贯通孔341的中心的线段S2。由此,与线段S1同样地求取线段S2的长度L2和方向。
然后,如图33D所示,在距框31的上面距离H2的铅锤下方,在维持长度L2和方向的状态下虚拟地设定线段S2。而且,求取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的两端的坐标。由此,得到上板簧41B的贯通孔341和上板簧41D的贯通孔341与线段S2的相对的位置关系G2。
接下来,如图33E所示,为了使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在保持位置关系G2的状态下,与保持位置关系G1的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1重合,求取使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移动的路径、以及使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旋转的方向和旋转角度。
其中,使线段和线段重叠例如是指如图33F所示那样,使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1的中点M1的位置与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的中点M2的位置一致,并且,使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1的方向与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的方向一致。
此外,中点包括不产生位置的误差的范围内的中点的附近。
因此,基于根据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的两端的坐标求取的中点M2的坐标和根据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1的两端的坐标求取的中点M1的坐标,来求取使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移动的路径。例如,根据中点M1的坐标与中点M2的坐标求取用于使中点M2向中点M1的坐标移动的在X轴方向、Y轴方向、以及Z轴方向上的移动方向和移动距离。
另外,根据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1的两端的坐标与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的两端的坐标,求取使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以中点M2为中心旋转的方向和角度。此外,由于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1与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位于与XY平面平行的平面上,因此,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在与XY平面平行的平面内旋转。
接下来,通过基于求取出的使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移动的路径由机器人530使OIS框部30移动,来使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的中点M2的位置与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1的中点M1的位置一致。另外,通过基于使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以中点M2为中心旋转的方向和旋转角度由机器人530使OIS框部30旋转,使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的朝向与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1的朝向一致。
最后,如图33G所示,由机器人530将OIS框部30经由垫片538载置于基座部10。
通过以上的工序,能够对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的位置进行对位。即,能够使引线框25A、25B、25C、25D的各贯通孔514的位置与上板簧41A、41B、41C、41D的各贯通孔341的位置对位。
在基座部10与OIS框部30的对位方法中,由于使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1的中点M1的位置与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2的中点M2的位置一致,因此,能够将基座部10与OIS框部30的组装中的误差、构成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的部件的制造中的误差等分配给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1、S2的两侧。由此,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的对位中的精度提高。另外,能够减小贯通孔341、514的直径。
图34是表示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的对位方法的流程图。
在步骤S1中,求取连结对位对象物的两个规定的位置的线段S1和连结两个对象的位置的线段S2。两个规定的位置相当于引线框25B的贯通孔514的中心的位置和引线框25D的贯通孔514的中心的位置。另外,两个对象的位置相当于上板簧41B的贯通孔341的中心的位置和上板簧41D的贯通孔341的中心的位置。
在步骤S2中,求取线段S1的朝向和线段S1的中点M1的位置。
在步骤S3中,求取线段S2的朝向和线段S2的中点M2的位置。
在步骤S4中,求取在保持两个对象间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使线段S2的中点M2的位置与线段S1的中点M1的位置一致的路径。
在步骤S5中,求取使线段S2的朝向与线段S1的朝向一致的以线段S2的中点M2为中心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
在步骤S6中,基于求取出的S2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在保持两个对象间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以中点M2为中心使两个对象旋转。
在步骤S7中,基于求取出的路径,在保持两个对象间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移动两个对象。
在步骤S8中,在两个规定的位置配置两个对象。
通过以上的工序,能够使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的位置对位。
接下来,说明将吊线42B、42D***引线框25B、25D的贯通孔514和上板簧41B、41D的贯通孔341的方法。吊线42B被***引线框25B的贯通孔514和上板簧41B的贯通孔341。吊线42D被***引线框25D的贯通孔514和上板簧41D的贯通孔341。
此外,吊线42A、42C也能够以同样的方法***引线框25A、25C的贯通孔514和上板簧41A、41C的贯通孔341。
首先,准备对位完毕的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被夹具532B保持的吊线42B、以及被夹具532D保持的吊线42D。对位完毕的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被载置于作业台505的作业面。
另外,夹具532B和夹具532D在作业台505的作业面的上方被机器人531保持。在该情况下,吊线42B与吊线42D的间隔被设定为设计值。
接下来,如图35A所示,由第一照相机535从上方拍摄对位完毕的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另外,由第二照相机536从下方拍摄保持夹具532B和夹具532D的机器人531。
接下来,根据拍摄到的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的图像,求取连结上板簧41B的贯通孔341的中心和上板簧41D的贯通孔341的中心的线段S3。由此,求取线段SS的长度L3和方向。
然后,如图35B所示,在距OIS框部30的上板簧41B、41D的上面距离H3的铅锤上方,在维持长度L3和方向的状态下虚拟地设定线段S3。而且,求取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3的两端的坐标。由此,得到上板簧41B的贯通孔341和上板簧41D的贯通孔341与线段S3的相对的位置关系G3。
另外,根据拍摄到的机器人531的图像,求取连结吊线42B的顶端部540的中心和吊线42D的顶端部540的中心的线段S4。由此,求取线段S4的长度L4和方向。
然后,如图35B所示,在距夹具532B、532D的下面距离H4的铅锤下方,在维持长度L4和方向的状态下虚拟地设定线段S4。而且,求取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4的两端的坐标。由此,得到吊线42B的顶端部540和吊线42D的顶端部540与线段S4的相对的位置关系G4。
接下来,将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4在保持位置关系G4的状态下与保持位置关系G3的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3重合。
即,如图35C所示,通过移动夹具532B和夹具532D,使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3的中点M3的位置与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4的中点M4的位置一致。而且,通过使夹具532B和夹具532D以中点M4为中心旋转,使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3的方向与虚拟地设定的线段S4的方向一致。夹具532B与夹具532D的移动和旋转的方法与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的对位中的OIS框部30的移动和旋转的方法相同。
由此,如图35D所示,能够将引线框25B的贯通孔514和上板簧41B的贯通孔341与吊线42B的位置、引线框25D的贯通孔514和上板簧41D的贯通孔341与吊线42D的位置对位。
最后,如图35E所示,从夹具532B、532D释放吊线42B、42D,将吊线42B、42D***贯通孔341和贯通孔514。
通过以上的工序,能够将吊线42B***引线框25B的贯通孔514和上板簧41B的贯通孔341,将吊线42D***引线框25D的贯通孔514和上板簧41D的贯通孔341。
如上所述,在吊线42B、42D与引线框25B、25D的贯通孔514和上板簧41B、41D的贯通孔341的对位方法中,也使线段S3的中点M3的位置和线段S4的中点M4的位置一致,因此,能够将组装中的误差、部件的制造中的误差等分配给线段S3、S4的两侧。由此,对位的精度提高。
而且,由于对位的精度提高,因此,能够减小吊线42B、42D插通的贯通孔341、514的直径。由此,透镜驱动装置1000的手抖修正的精度和可靠性提高。
例如,如现有技术那样,为了将吊线42B、42D的位置与贯通孔341和贯通孔514的位置直接对位,将吊线42B、42D同时***至贯通孔341和贯通孔514,贯通孔341、514的直径比吊线42B、42D的直径的5倍大。具体而言,在吊线42B、42D的直径为0.05mm的情况下,贯通孔341、514的直径大于0.25mm。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对位的精度提高,因此,能够使贯通孔341、514的直径为吊线42B、42D的直径的5倍以下。而且,也能够使贯通孔341、514的直径为吊线42B、42D的直径的1.3倍以下或者1.1倍以下。
此外,贯通孔341、514的截面的形状不限于圆形,也可以是椭圆形、多边形。在该情况下,能够使贯通孔341、514的截面积为吊线42B、42D的截面积的25倍以下。而且,也能够使贯通孔341、514的截面积为吊线42B、42D的截面积的9倍以下或者4倍以下。
(实施方式十二)
在实施方式十一中,一次将两个吊线42B、42D分别***至与其对应的贯通孔341和贯通孔514,但也可以将吊线42A、42B、42C、42D中的三个以上一次***与其对应的贯通孔341和贯通孔514。
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将引线框25A、25B、25C的各贯通孔514的位置和上板簧41A、41B、41C的各贯通孔341的位置对位,将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的位置对位。接下来,将吊线42A、42B、42C的分别***与其对应的贯通孔341和贯通孔514。在本实施方式中,代替线段的中点的位置与线段的朝向,使多边形面的中心的位置和多边形面的朝向一致这一点与实施方式十一不同。
此外,吊线42A被***引线框25A的贯通孔514和上板簧41A的贯通孔341。吊线42B被***引线框25B的贯通孔514和上板簧41B的贯通孔341。吊线42C被***引线框25C的贯通孔514和上板簧41C的贯通孔341。
最初,对将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的位置进行对位的方法进行说明。
首先,与实施方式十一相同,拍摄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
接下来,如图36所示,根据拍摄到的基座部10的图像,求取连结引线框25A的贯通孔514的中心、引线框25B的贯通孔514的中心、以及引线框25C的514的中心的三角面D1。其中,求取三角面是指求取三角面的顶点(即贯通孔514的中心)的各坐标。由此,求取出三角面D1的顶点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和方向。
然后,在距基座部10的基座11的底面规定的距离的铅锤上方,在维持顶点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和方向的状态下虚拟地设定三角面D1。而且,求取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1的各顶点的坐标。由此,得到引线框25A的贯通孔514、引线框25B的贯通孔514以及引线框25C的贯通孔514与三角面D1的相对的位置关系。
另外,如图37所示,根据拍摄到的OIS框部30的图像,求取连结上板簧41A的贯通孔341的中心、上板簧41B的贯通孔341的中心、以及上板簧41C的341的中心的三角面D2。由此,求取出三角面D2的顶点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和方向。
然后,在距OIS框部30的框31的上面规定的距离的铅锤下方,在维持顶点的相对的位置关系和方向的状态下虚拟地设定三角面D2。而且,求取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的各顶点的坐标。由此,得到上板簧41A的贯通孔341、上板簧41B的贯通孔341、以及上板簧41C的贯通孔341与三角面D2的相对的位置关系。
接下来,为了使三角面D2在保持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与保持位置关系的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1重合,求取使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移动的路径、使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旋转的方向和旋转角度。
其中,使三角面和三角面重合是指使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1的中心的位置与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的中心的位置一致,并且,使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1的朝向与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的朝向一致。另外,能够通过在使相互的中心的位置一致的状态下,以相互对应的顶点间的距离的和为最小的方式使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旋转,来使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1的朝向与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的朝向一致。
此外,中心包括不产生位置的误差的范围内的中心的附近。
因此,与实施方式十一相同,根据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1的中心的坐标和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的中心的坐标,求取使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移动的路径。
另外,根据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1中的中心和各顶点的坐标、以及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中的中心和各顶点的坐标,求取使三角面D2旋转的方向和角度。
接下来,与实施方式十一相同,基于求取出的路径移动OIS框部30。由此,使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1的中心的位置与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的中心的位置一致。另外,基于求取出的旋转方向和旋转角度使OIS框部30旋转。由此,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1的朝向和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的朝向一致。
最后,将OIS框部30经由垫片载置于基座部10。
通过以上的工序,能够将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的位置对位。
在本实施方式中,由于使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1的中心的位置与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的中心的位置一致,因此,能够将组装中的误差、部件的制造中的误差等分配给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1和三角面D2的各顶点。因此,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的对位中的精度提高。
说明将吊线42A、42B、42C分别***与其对应的贯通孔341和贯通孔514的方法。
首先,拍摄对位完毕的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另外,与实施方式十一相同,拍摄被夹具保持的吊线42A、42B、42C。
此外,吊线42A、42B、42C的各吊线之间的间隔被设定为设计值。
接下来,与本实施方式中的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的对位相同,求取OIS框部30中的三角面D2、以及连结吊线42A、42B、42C的各个顶端部的中心的三角面(以下记载为连结顶端部的三角面)。
而且,与本实施方式中的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的对位相同,使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与虚拟地设定的连结顶端部的三角面的中心的位置和朝向一致。
最后,从夹具释放吊线42A、42B、42C。
通过以上的工序,能够将吊线42A、42B、42C分别***与其对应的贯通孔341和贯通孔514。
如上所述,在吊线42A、42B、42C与同其对应的贯通孔341和贯通孔514的对位中,也使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的中心的位置与虚拟地设定的连结顶端部的三角面的中心的位置一致,因此,能够将组装中的误差、部件的制造中的误差等分配给虚拟地设定的三角面D2和连结顶端部的三角面的各顶点。由此,对位中的精度提高。
另外,由于对位中的精度提高,因此,能够减小贯通孔341和贯通孔514的直径。由此,透镜驱动装置100的手抖修正的精度和可靠性提高。
在本实施方式和实施方式九中,吊线42A、42B、42C、42D的组合任意。另外,线段S1、S2、S3、S4、三角面D1、D2、以及连结顶端部的三角面的旋转不限于与XY平面平行的平面内。而且,在本实施方式和实施方式九中,使OIS框部30移动,但也可以移动基座部10。
另外,也可以将吊线42A、42B、42C、42D的各吊线一次***与其对应的贯通孔341和贯通孔514。也可以使三角面D1、D2和连结顶端部的三角面的中心作为三角面D1、D2和连结顶端部的三角面的重心。
而且,也可以将保持吊线42A、42B、42C的夹具的一部分与对位完毕的基座部10和OIS框部30的一部分的位置进行对位。
上述的实施方式十一、十二的一部分或者全部也能够以下面附记的方式记载,但并不限于以下的记载。
(附记1)
一种对位方法,将第一对象和第二对象的位置分别与对位对象物的两个规定的位置对位,该对位方法包括:求取连结所述两个规定的位置的第一线段的方向和所述第一线段的中点的位置的工序;求取连结所述第一对象和所述第二对象的第二线段的方向和所述第二线段的中点的位置的工序;在保持所述第一对象与所述第二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线段的方向和所述第二线段的方向一致的工序;在保持所述第一对象与所述第二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线段的中点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线段的中点的位置一致的工序。
(附记2)
一种对位方法,将N个对象的位置分别与对位对象物的N个(N为3以上的整数)规定的位置对位,该对位方法包括:求取按顺序连结所述N个规定的位置所形成的第一多边形面的朝向和所述第一多边形面的中心点的位置的工序;求取按顺序连结所述N个对象所形成的第二多边形面的朝向和所述第二多边形面的中心点的位置的工序;在保持所述N个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多边形面的朝向与所述第二多边形面的朝向一致的工序;以及在保持所述N个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多边形面的中心点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多边形面的中心点的位置一致的工序。
(附记3)
根据附记1所记载的对位方法,所述第一对象和所述第二对象为吊线,所述两个规定的位置是所述吊线插通的贯通孔的位置。
(附记4)
根据附记2所记载的对位方法,所述N个对象是吊线,所述N个规定的位置是所述吊线插通的贯通孔的位置。
(附记5)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的制造方法,包括附记1至4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对位方法。
(附记6)
一种程序,其使计算机作为如下单元发挥作用,即,第一位置检测单元,求取连结对位对象物的两个规定的位置的第一线段的方向和所述第一线段的中点的位置;第二位置检测单元,求取连结第一对象和第二对象的第二线段的方向和所述第二线段的中点的位置;第一旋转单元,在保持所述第一对象和所述第二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线段的方向和所述第二线段的方向一致;以及第一移动单元,在保持所述第一对象和所述第二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线段的中点的位置与所述第二线段的中点的位置一致。
(附记7)
一种程序,其使计算机作为如下单元发挥作用,即,第三位置检测单元,求取按顺序连结对位对象物的N个(N为3以上的整数)规定的位置所形成的第一多边形面的朝向和所述第一多边形面的中心点的位置;第四位置检测单元,求取按顺序连结N个对象所形成的第二多边形面的朝向和所述第二多边形面的中心点的位置;第二旋转单元,在保持所述N个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多边形面的朝向与所述第二多边形面的朝向一致;以及第二移动单元,在保持所述N个对象之间的相对位置的状态下,使所述第一多边形面的中心点的位置与所述第二多边形面的中心点的位置一致。
(附记8)
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具有:吊线;板簧,具有所述吊线的一个端部插通的第一贯通孔,并且与所述吊线连接;支撑板,具有所述吊线的另一个端部插通的第二贯通孔,并且与所述吊线连接;透镜保持部,保持透镜,被所述板簧和所述吊线支撑;以及驱动部,沿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驱动所述透镜保持部,所述第一贯通孔的直径与所述吊线的直径的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的直径与所述吊线的直径的比的至少一方为5.0以下。
(附记9)
根据附记8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贯通孔的直径与所述吊线的直径的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的直径与所述吊线的直径的比的至少一方为1.3以下。
(附记10)
根据附记8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所述第一贯通孔的直径与所述吊线的直径的比和所述第二贯通孔的直径与所述吊线的直径的比的至少一方为1.1以下。
(附记11)
一种拍摄装置,具有附记8至10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附记12)
一种电子设备,具有附记8至10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透镜驱动装置。
以上,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上述的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本申请基于2015年6月12日申请的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5-119833号、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5-119834号以及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5-119835号。在本说明书中,参照引用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5-119833号、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5-119834号、以及日本国专利申请特愿2015-119835号的说明书、权利要求书、以及全部附图。
附图标记的说明:
1:拍摄装置
2:电子设备
10:基座部
11:基座
11A:主面
15:开口部
20A、20B、21A、21B、35B、36C、37A、37B、37C、37D:支撑部
22A、22B:OIS线圈
23A、23B:OIS位置检测部
24、25A、25B、25C、25D,25’:引线框
30:OIS框部
31:框
31A:开口部
32A、32B:OIS磁铁
33A、33B:配置部
35A:AF磁铁
36:AF位置检测部
38A、38B、38C、38D:角部
40:框支撑部
41A、41B、41C、41D,41B’:上板簧
42A、42B、42C、42D:吊线
60:透镜保持部
61:筒状构件
62:AF线圈
63:磁轭
64、66、67、68:侧面部
65:AF位置检测磁铁
70:透镜支撑部
71A、71B、72A、72B:轴承滑动部
73A、73B、73C:轴承
74:安装部
80:盖部
82:开口部
85:框体
92:AF驱动部
100、400:透镜驱动装置
120:反射板
122:光传感器
212、212A、212B、212C、212D:壁部
213:凹凸部
214:壁部的与侧板相对的面
215:上面
216:平坦部
221:底板
222、222A、222B、222C、222D:侧板
223:开口部
224:抵接部
230:间隙
240:粘合剂
311:侧壁
312:开口部
313:突起部
321、321’:焊锡
331、332:贯通孔
333:斜边部
334:顶部
335、336:边部
337:臂部
338:外周部
339:连结部
340、340’、352:连接部
341、341’:贯通孔
342:狭缝
343:开口部
350:板簧
351:臂部
361:助焊剂
410:基座部
411:基座
415:开口部
420A、420B、421A、421B、435B:支撑部
422A、422B:OIS线圈
423A、423B:OIS位置检测部
425A、425B、425C、425D:孔
430:OIS框部
431:框
431A:开口部
432A、432B、434A、434B:OIS磁铁
433A、433B、439A、439B:配置部
435A:AF位置检测磁铁
460:透镜保持部
461:筒状构件
462:AF线圈
469:AF位置检测部
469A:控制器
469B:磁传感器
469C:AF控制部
469D:驱动器电路
470:透镜支撑部
471A、471B、471C、471D:上板簧
472A、472B、472C、472D:吊线
473:下板簧
474:安装部
480:盖部
482:开口部
505:作业台
511、511’:焊锡
514、514’:贯通孔
520、520’:与引线框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
521、521’:与引线框相对的面
522、522’:与上板簧相对的面
523、523’:与上板簧相对的面的相反侧的面
530、531:机器人
532B、532D:夹具
535:第一照相机
536:第二照相机
538:垫片
540:顶端部
D1、D2:三角面
H1、H2、H3、H4:距离
L1、L2、L3、L4:长度
P:板部
Q:弹性部
R:引线部
M1、M2、M3、M4:中点
N:交点
N1、N2:垂线
S1、S2、S3、S4:线段

Claims (12)

1.一种框体,其中,
具有:
板状的基座;以及
盖,具有底板和从所述底板的端部延伸的侧板,并覆盖所述基座的主面,
所述基座在所述主面具有沿所述主面的周缘部延伸且与所述盖的侧板相对的壁部,
所述侧板具有使所述壁部的一部分露出的开口部,
在所述壁部与所述侧板之间的间隙设置有粘合所述基座和所述盖的粘合剂,
在从由所述开口部露出的所述壁部朝向所述壁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的方向和从由所述开口部露出的所述壁部的高度方向的端部朝向所述基座的主面的方向中的至少一个方向上,所述壁部和所述侧板的间隙的与该至少一个方向垂直的截面的截面积朝向该至少一个方向变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框体,其中,
所述壁部的距所述基座的主面的高度从由所述开口部露出的所述壁部朝向所述壁部的长度方向的端部变低。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框体,其中,
所述壁部的所述高度阶梯性地变低。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框体,其中,
所述壁部与所述侧板之间的间隔从所述壁部的高度方向的端部朝向所述基座的主面变窄。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框体,其中,
所述壁部的与所述侧板相对的面相对于与所述基座的主面垂直的面倾斜。
6.根据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框体,其中,
所述侧板的与所述壁部相对的面相对于与所述基座的主面垂直的面倾斜。
7.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具有: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框体;
透镜保持部,容纳于所述框体,保持透镜;以及
驱动部,容纳于所述框体,沿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或者与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垂直的方向驱动所述透镜保持部。
8.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具有:
透镜保持部,保持透镜;
驱动部,沿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驱动所述透镜保持部;
位置检测部,检测所述透镜保持部在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上的位置;以及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框体,容纳所述透镜保持部、所述驱动部以及所述位置检测部,
在俯视时,所述驱动部和所述位置检测部设置于相互隔着所述透镜的位置。
9.一种透镜驱动装置,其中,
具有:
透镜保持部,保持透镜;
矩形状的框,容纳所述透镜保持部;
两个支撑部,将所述透镜保持部支撑于所述框;
驱动部,沿所述透镜的光轴方向驱动所述透镜保持部;以及
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框体,容纳所述透镜保持部、所述框、所述两个支撑部、以及所述驱动部,
在俯视时,所述支撑部分别配置于所述框的相对的角部,所述驱动部配置于所述框的与配置有所述支撑部的角部不同的角部。
10.一种拍摄装置,其中,
具有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11.一种电子设备,
具有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透镜驱动装置。
12.一种框体的制造方法,该框体具有板状的基座和盖,所述基座在主面具有沿所述主面的周缘部延伸的壁部,所述盖具有底板和从所述底板的端部延伸且设置有开口部的侧板,所述盖覆盖所述基座的主面,其中,
所述框体的制造方法包括:
使所述侧板与所述壁部相对,并使所述壁部的一部分从所述开口部露出,来将所述盖配置于所述基座的工序;
从所述开口部向所述壁部与所述侧板之间的间隙注入粘合剂的工序;
使所述粘合剂从由所述开口部露出的所述壁部向所述壁部与所述侧板之间的间隙的截面积变小的方向浸透的工序;以及
使浸透至所述壁部和所述侧板之间的间隙的所述粘合剂固化的工序。
CN201680032782.4A 2015-06-12 2016-06-07 框体、具有该框体的透镜驱动装置、拍摄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框体的制造方法 Active CN107636506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9835A JP6563702B2 (ja) 2015-06-12 2015-06-12 レンズ駆動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5-119834 2015-06-12
JP2015-119835 2015-06-12
JP2015119834A JP6563701B2 (ja) 2015-06-12 2015-06-12 レンズ駆動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2015-119833 2015-06-12
JP2015119833A JP6491546B2 (ja) 2015-06-12 2015-06-12 レンズ駆動装置、光学機器、電子機器、及び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PCT/JP2016/066956 WO2016199776A1 (ja) 2015-06-12 2016-06-07 筐体、これを備えるレンズ駆動装置、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並びに筐体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36506A true CN107636506A (zh) 2018-01-26
CN107636506B CN107636506B (zh) 2020-09-18

Family

ID=5750487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2782.4A Active CN107636506B (zh) 2015-06-12 2016-06-07 框体、具有该框体的透镜驱动装置、拍摄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框体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036027B2 (zh)
CN (1) CN107636506B (zh)
WO (1) WO2016199776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0414A (zh) * 2018-08-28 2021-04-09 京瓷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拍摄装置、以及移动体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255862B (zh) * 2015-11-06 2021-10-01 Lg伊诺特有限公司 相机模组
CN110226122B (zh) * 2016-11-29 2021-09-28 三美电机株式会社 透镜驱动装置、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TWI649595B (zh) * 2017-02-08 2019-02-01 日商阿爾普士電氣股份有限公司 透鏡驅動裝置
TWI775851B (zh) * 2017-05-17 2022-09-01 台灣東電化股份有限公司 驅動機構
US11106000B2 (en) * 2017-05-17 2021-08-31 Tdk Taiwan Corp. Driving mechanism
KR20210042926A (ko) * 2018-09-05 2021-04-20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카메라 모듈
CN110572552A (zh) * 2019-09-24 2019-12-13 辽宁中蓝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镜头马达使用的多轴平移模块

Citation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5523A (zh) * 2006-10-20 2008-04-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影像感测模组封装结构
JP2011039481A (ja) * 2009-03-26 2011-02-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JP2011187697A (ja) * 2010-03-09 2011-09-22 Fuji Electric Co Ltd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の組立方法
JP2012047906A (ja) * 2010-08-25 2012-03-08 Seiko Instruments Inc 駆動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CN202693886U (zh) * 2012-05-23 2013-01-23 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透镜驱动装置的上盖以及上盖组件
TW201314289A (zh) * 2011-09-29 2013-04-01 Sharp Kk 積層型晶圓鏡片及其製造方法、多層鏡片
CN103091813A (zh) * 2013-01-23 2013-05-08 苏州久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CN103367496A (zh) * 2012-04-10 2013-10-23 杜邦太阳能有限公司 非晶硅薄膜组件及双玻太阳能电池的密封结构
CN103529531A (zh) * 2009-11-17 2014-01-22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JP2014048319A (ja) * 2012-08-29 2014-03-17 Nidec Sankyo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3792640A (zh) * 2014-01-10 2014-05-14 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WO2014178260A1 (ja) * 2013-05-01 2014-11-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4287690U (zh) * 2014-10-20 2015-04-22 三鸣科技(香港)有限公司 微型镜头驱动装置及电子影像捕捉设备
JP2015081992A (ja) * 2013-10-22 2015-04-27 新シコー科技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4570267A (zh) * 2013-10-25 2015-04-29 磁化电子株式会社 摄影机镜头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5465500B2 (ja) * 2008-10-20 2014-04-09 日本電産サンキョー株式会社 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および振れ補正機能付き光学ユニットにおける振れ補正制御方法
JP5846346B2 (ja) 2009-08-21 2016-01-20 ミツミ電機株式会社 カメラの手振れ補正装置
KR101117646B1 (ko) 2009-08-27 2012-03-16 삼성모바일디스플레이주식회사 유기 발광 표시 장치 및 그 구동 방법
KR102001621B1 (ko) * 2011-11-30 2019-07-18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보이스 코일 모터 및 이의 구동 방법
JP2014179795A (ja) 2013-03-14 2014-09-25 Sharp Corp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およびカメラモジュールの組立方法
US9254633B2 (en) * 2013-07-09 2016-02-09 Apple Inc. Environmental seal maximizing sensor space beneath a button positioned in trim
EP3926379A1 (en) * 2014-01-28 2021-12-22 Lg Innotek Co. Ltd Lens moving unit and camera module having the same

Patent Citation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65523A (zh) * 2006-10-20 2008-04-23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影像感测模组封装结构
JP2011039481A (ja) * 2009-03-26 2011-02-24 Sanyo Electric Co Ltd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3529531A (zh) * 2009-11-17 2014-01-22 台湾东电化股份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JP2011187697A (ja) * 2010-03-09 2011-09-22 Fuji Electric Co Ltd 半導体パッケージの組立方法
JP2012047906A (ja) * 2010-08-25 2012-03-08 Seiko Instruments Inc 駆動モジュール及び電子機器
CN102385136A (zh) * 2010-08-25 2012-03-21 精工电子有限公司 驱动模块和电子设备
TW201314289A (zh) * 2011-09-29 2013-04-01 Sharp Kk 積層型晶圓鏡片及其製造方法、多層鏡片
CN103367496A (zh) * 2012-04-10 2013-10-23 杜邦太阳能有限公司 非晶硅薄膜组件及双玻太阳能电池的密封结构
CN202693886U (zh) * 2012-05-23 2013-01-23 金龙机电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透镜驱动装置的上盖以及上盖组件
JP2014048319A (ja) * 2012-08-29 2014-03-17 Nidec Sankyo Corp レンズ駆動装置
CN103091813A (zh) * 2013-01-23 2013-05-08 苏州久易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透镜驱动装置
WO2014178260A1 (ja) * 2013-05-01 2014-11-06 富士フイルム株式会社 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JP2015081992A (ja) * 2013-10-22 2015-04-27 新シコー科技株式会社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CN104570267A (zh) * 2013-10-25 2015-04-29 磁化电子株式会社 摄影机镜头模组
CN103792640A (zh) * 2014-01-10 2014-05-14 瑞声声学科技(常州)有限公司 镜头驱动装置
CN204287690U (zh) * 2014-10-20 2015-04-22 三鸣科技(香港)有限公司 微型镜头驱动装置及电子影像捕捉设备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2640414A (zh) * 2018-08-28 2021-04-09 京瓷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拍摄装置、以及移动体
CN112640414B (zh) * 2018-08-28 2022-09-20 京瓷株式会社 电子设备、拍摄装置、以及移动体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11036027B2 (en) 2021-06-15
CN107636506B (zh) 2020-09-18
WO2016199776A1 (ja) 2016-12-15
US20190064476A1 (en) 2019-02-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636506A (zh) 框体、具有该框体的透镜驱动装置、拍摄装置、电子设备、以及框体的制造方法
US10649174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device
CN107615160B (zh) 致动器、摄像机模块及摄像机搭载装置
CN105899990B (zh) 透镜驱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驱动装置的摄像头模块
CN104902149B (zh) 透镜移动装置及包括该透镜移动装置的相机模块
JP6572028B2 (ja) コイルユニットおよび撮影用光学装置
US11009719B2 (en) Lens drive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device
JP6548526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ユニット及びカメラ
US20160041363A1 (en) Lens driver
US10412279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device
CN107636527A (zh) 透镜驱动装置、具有该透镜驱动装置的拍摄装置以及电子设备
CN107526229B (zh) 线圈单元以及拍摄用光学装置
US10571649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device
CN109923849A (zh) 摄像头模块、双摄像头模块、光学装置及和用于制造双摄像头模块的方法
US11209661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equipped device
US20070236577A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providing image stabilization
US10750062B2 (en) Lens driving device, camera module, and camera-mounted device
US9004132B2 (en)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camera module
CN115061261A (zh) 透镜驱动装置、相机模块以及光学设备
US20200033552A1 (en) Optical module
JP2017003888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6581399B2 (ja) 位置合わせ方法、レンズ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及びプログラム
JP2022058885A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7148801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カメラモジュール、及び、カメラ搭載装置
JP6563701B2 (ja) レンズ駆動装置並びにこれを備える撮像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