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23656A - 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23656A
CN107623656A CN201610548606.8A CN201610548606A CN107623656A CN 107623656 A CN107623656 A CN 107623656A CN 201610548606 A CN201610548606 A CN 201610548606A CN 107623656 A CN107623656 A CN 10762365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ocator
source
communication device
address
communi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5486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23656B (zh
Inventor
郑秀丽
徐小虎
王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61054860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623656B/zh
Priority to PCT/CN2017/075888 priority patent/WO2018010442A1/zh
Priority to EP17826781.1A priority patent/EP3461098B1/en
Publication of CN10762365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23656A/zh
Priority to US16/221,377 priority patent/US10904747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23656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23656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Network data management
    • H04W8/26Network addressing or numbering for mobility suppor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09Mapping addresses
    • H04L61/10Mapping addresses of different typ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1/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for addressing or naming
    • H04L61/50Address allocation
    • H04L61/5007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69/00Network arrangements, protocols or services independent of the application payload and not provided for in the other groups of this subclass
    • H04L69/16Implementation or adaptation of Internet protocol [IP], of 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 [TCP] or of user datagram protocol [UDP]
    • H04L69/161Implementation details of TCP/IP or UDP/IP stack architecture; Specification of modified or new header field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9/00Cryptographic mechanisms or cryptographic arrangements for secret or secure communications; 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04L9/40Network security protoco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2101/00Indexing scheme associated with group H04L61/00
    • H04L2101/60Types of network addresses
    • H04L2101/604Address structures or forma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0/00Wireless network protocols or protocol adaptations to wireless operation
    • H04W80/04Network layer protocols, e.g. mobile IP [Internet Protoc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22Selective call receivers
    • H04W88/023Selective call receivers with message or information receiving capabil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Databases & Information System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及装置,其中,该方法至少包括:源通信设备获取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所述移动性支持参数,用于表示对应的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所述源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身份层和Locator位置层;所述源通信设备根据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确定当前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所述源通信设备在确定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利用所述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采用本发明的方法及装置,可节省网络开销。

Description

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是互联网最基本的通信协议。如图1所示,TCP/IP协议主要由四层构成,由上至下分别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以及网络接口层。由于在图1所示的TCP/IP协议体系架构中,网络层的IP地址承担通信设备身份标识和位置标识的双重角色,而这种双重角色局限了通信设备的移动性、安全性以及多平台接入性。鉴于以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ID((identification,身份标识)与Locator(位置标识)分离架构的TCP/IP协议。其中,该TCP/IP协议,包括五层,由上至下分别为应用层、传输层、ID层、Locator层以及网络接口层。
目前,采用上述ID/Locator分离架构的源通信设备,在进行通信时,会将需传输的数据包从上至下依次按照应用层、传输层、ID层、Locator层以及网络接口层的通信协议,进行封装,然后通过当前网络接入点将封装好的数据包发送至目的通信设备。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一个源通信设备中可运行多个业务;而对于这些业务,有些是需要移动性支持的,即当源通信设备移动时当前业务的通信不可中断(比如,视频通话或语音通话等),而有些是无需移动性支持的,即当源通信设备移动时当前业务的通信可中断(如浏览网页等)。由于在现有ID/Locator分离技术中,对所有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统一五层封装,从而使得网络开销较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一种基于移动性支持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及装置,以节省网络开销。
第一方面,提供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包括:
源通信设备获取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所述移动性支持参数,用于表示对应的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所述源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身份层和Locator位置层;
所述源通信设备根据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确定当前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
所述源通信设备在确定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利用所述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对数据包进行ID层的封装主要是为了在移动过程中,保证通信设备正在进行的通信不中断。而对于无需移动性支持的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由于通信过程发生短时中断并不会对用户体验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源通信设备对于无需移动性支持的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并不进行ID层的封装。那么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对所有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均进行五层封装,节省了网络开销。
结合第一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源通信设备在当前业务需要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利用所述源ID以及目的ID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ID层的封装,利用所述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
由上可见,采用上述方法,可在当前业务需要移动性支持时,对当前业务发送的数据包进行ID层和Locator层的封装。
结合第一方面或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源通信设备获取当前业务的目的通信设备标识;
所述源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目的通信设备标识,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所采用的通信协议,所述通信协议为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或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层和Locator层;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P层。
由上可见,采用上述方法,可确定目的通信设备的通信协议。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层和Locator层;
所述源通信设备在当前业务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包括:
所述源通信设备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两个IP地址,分别作为所述源ID和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D,且将所述ID作为目的ID;
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预设的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ID所对应的Locator,且将所述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
由上可见,采用上述方法,可在目的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的通信协议,且当前业务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P层;
所述源通信设备在当前业务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包括:
所述源通信设备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两个IP地址,分别作为所述源ID和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所述源通信设备获取代理路由设备的Locator标识,和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和IP地址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所述代理路由设备位于所述源通信设备和目的通信设备之间,支持所述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和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
所述源通信设备将所述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作为所述目的ID,将所述代理路由设备的Locator标识作为所述目的Locator。
由上可见,采用上述方法,可在目的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通信协议,且当前业务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层和Locator层;
所述源通信设备在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包括:
所述源通信设备从预设的的地址池中,选择一IP地址作为所述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以及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
由上可见,采用上述方法,可在目的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的通信协议,且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P层;
所述源通信设备在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包括:
所述源通信设备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一IP地址作为所述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
所述源通信设备将所述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作为所述目的Locator。
由上可见,采用上述方法,可在目的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通信协议,且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
第二方面,提供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装置,包括:
移动性支持参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所述移动性支持参数,用于表示对应的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当前业务运行于源通信设备中,所述源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身份层和Locator位置层;
移动性支持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确定当前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
第一封装单元,用于在确定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利用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对数据包进行ID层的封装主要是为了在移动过程中,保证通信设备正在进行的通信不中断。而对于无需移动性支持的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由于通信过程发生短时中断并不会对用户体验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源通信设备对于无需移动性支持的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并不进行ID层的封装。那么采用本发明的装置,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对所有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均进行五层封装,节省了网络开销。
结合第二方面,在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封装单元,用于在当前业务需要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利用所述源ID以及目的ID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ID层的封装,利用所述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
由上可见,采用上述装置,可在当前业务需要移动性支持时,对当前业务发送的数据包进行ID层和Locator层的封装。
结合第二方面或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还包括:
目的通信设备标识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当前业务的目的通信设备标识;
通信协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目的通信设备标识,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所采用的通信协议,所述通信协议为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或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对于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层和Locator层;对于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P层。
由上可见,采用上述装置,可确定目的通信设备的通信协议。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三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层和Locator层;
所述第二封装单元在当前业务需移动性支持,获取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时,具体用于:
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两个IP地址,分别作为所述源ID和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D,且将所述ID作为所述目的ID;
利用预设的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ID所对应的Locator,且将所述Locator作为所述目的Locator。
由上可见,采用上述装置,可在目的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的通信协议,且当前业务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
结合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四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P层;
所述第二封装单元在当前业务需移动性支持,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时,具体用于:
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两个IP地址,分别作为所述源ID和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获取代理路由设备的Locator标识,和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和IP地址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所述代理路由设备位于所述源通信设备和目的通信设备之间,支持所述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和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
将所述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作为所述目的ID,将所述代理路由设备的Locator标识作为所述目的Locator。
由上可见,采用上述装置,可在目的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通信协议,且当前业务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五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层和Locator层;
所述第一封装单元在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时,具体用于:
从预设的的地址池中,选择一IP地址作为所述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以及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Locator,且将所述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
由上可见,采用上述装置,可在目的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的通信协议,且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
结合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可能的实现方式,在第六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P层;
所述第一封装单元在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时,具体用于:
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一IP地址作为所述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
将所述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作为所述目的Locator。
由上可见,采用上述装置,可在目的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通信协议,且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对数据包进行ID层的封装主要是为了在移动过程中,保证通信设备正在进行的通信不中断。而对于无需移动性支持的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由于通信过程发生短时中断并不会对用户体验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源通信设备对于无需移动性支持的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并不进行ID层的封装。那么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对所有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均进行五层封装,节省了网络开销。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
图1为TCP/IP协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的一应用场景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提供的封装业务数据包方法的一流程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提供的封装后数据包的一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提供的封装后数据包的另一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提供的封装业务数据包方法的另一流程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提供的应用场景的一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提供的应用场景的另一示意图;
图9为本发明提供的应用场景的又一示意图;
图10为本发明提供的应用场景的另一示意图;
图11为本发明提供的封装业务数据包的结构示意图;
图12为本发明提供的发送设备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描述。
实施例一
TCP/IP协议(Transmission Control Protocol/Internet Protocol,传输控制协议/因特网互联协议),是互联网最基本的通信协议。如图1所示,TCP/IP协议主要由四层构成,由上至下分别为应用层、传输层、网络层以及网络接口层。由于在图1所示的TCP/IP协议体系架构中,网络层的IP地址承担通信设备身份标识和位置标识的双重角色,而这种双重角色局限了通信设备的移动性、安全性以及多平台接入性。鉴于以上,本领域技术人员,提出了如图1所示的ID((identification,身份标识)与Locator(位置标识)分离架构的TCP/IP协议。其中,该TCP/IP协议,包括五层,由上至下分别为应用层、传输层、ID层、Locator层以及网络接口层。
基于上述,本发明提供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该方法主要应用于对采用ID/Locator相分离的五层TCP/IP通信协议的源通信设备的一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封装,该方法的应用场景如图2所示:
一源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相分离的TCP/IP通信协议与目的通信设备进行通信。其中,如图1所示,ID/Locator相分离的五层TCP/IP协议,由上至下分别为应用层、传输层、ID层、Locator层以及网络接口层。
源通信设备可为通信***中的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目的通信设备也可为通信***中的网络设备或终端设备。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终端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dio Access Network,RAN)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所述终端设备可以指用户设备(User Equipment,简称为“UE”)、接入终端、用户单元、用户站、移动站、移动台、远方站、远程终端、移动设备、用户终端、终端、无线通信设备、用户代理或用户装置。接入终端可以是蜂窝电话、无绳电话、会话启动协议(Session Initiation Protocol,简称为“SIP”)电话、无线本地环路(WirelessLocal Loop,简称为“WLL”)站、个人数字处理(Personal Digital Assistant,简称为“PDA”)、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手持设备、计算设备或连接到无线调制解调器的其它处理设备、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未来5G网络中的终端设备等。
网络设备可以是用于与终端设备进行通信的设备,例如,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ase Transceiver Station,简称为“BTS”),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简称为“N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utional Node B,简称为“eNB”或“eNodeB”),或者该网络设备可以为中继站、接入点、车载设备、可穿戴设备以及未来5G网络中的网络侧设备或未来演进的PLMN网络中的网络设备等。
应理解,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简称为“GSM”)***、码分多址(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为“CDMA”)***、宽带码分多址(Wideband CodeDivision Multiple Access,简称为“WCDMA”)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eneral Packet RadioService,简称为“GPRS”)***、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简称为“LTE”)***、LTE频分双工(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简称为“FDD”)***、LTE时分双工(Time DivisionDuplex,简称为“TDD”)、通用移动通信***(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ystem,简称为“UMTS”)、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Microwave Access,简称为“WiMAX”)通信***,以及未来的5G通信***等。
而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仅是示意性的将源通信设备设置为智能手机,将目的通信设备设置为个人计算机。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内可运行多个业务,比如视频通话业务、语音通话、浏览网页业务、视频下载、短消息等。而有些业务需要移动性支持,即当源通信设备移动时,要保证当前业务的通信不中断,比如视频通话、语音通话等业务。而有些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即当源通信设备移动时,当前业务的通信可中断,比如浏览网页、视频下载、短消息等业务。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源通信设备当前运行的一业务需向目的通信设备发送数据包时,首先源通信设备对数据包进行应用层和传输层的封装,且可具体采用现有技术中的方法对数据包进行应用层和传输层的封装;本发明提供的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主要用于对ID层和Locator层的封装,如图3所示,所述方法至少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31:源通信设备获取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所述移动性支持参数,用于表示对应的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
在实际应用中,源通信设备内部的每个业务均设有一接口函数,作为应层与传输层,以及,应用层与ID层之间的通信接口。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移动性支持参数可具体设置于每个业务的接口函数内,所述接口函数可具体为Socket(套接字)接口函数。
可选的,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接口函数的移动性支持参数可具体为0或1,而当一接口函数的移动性支持参数为0时,表征对应的业务需移动性支持;而当一接口函数的移动性支持参数为1时,表征对应的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
可选的,所述接口函数的移动性支持参数可具体为MM Require(MobilityManagement Require,需移动性管理)和MM No Require(Mobility Management NoRequire,无需移动性管理),而当一接口函数的移动性支持参数为MM Require时,表征对应的业务需要移动性支持,而当一接口函数的移动性支持参数为MM No Require时,表征对应的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
步骤S32:所述源通信设备根据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确定当前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如果需要移动性支持,执行步骤S33,否则,执行步骤S35;
步骤S33:所述源通信设备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
步骤S34: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所述源ID以及目的ID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ID层的封装,利用所述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源ID为源通信设备的身份标识,所述目的ID为目的通信设备的身份标识;而ID层主要是对数据包添加身份标识,因此,在ID层主要利用源ID以及目的ID对数据包进行封装;同理,所述源Locator为源通信设备的位置标识,所述目的Locator为目的通信设备的位置标识,而Locator层主要是对数据添加位置标识,因此,Locator层主要利用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数据包进行封装;而封装后的数据包,可具体如图4所示;
通过上述步骤S31-S34,即完成对数据包ID层和Locator层的封装,此时源通信设备可继续对数据包进行网络接口层的封装,且将封装好的数据包通过当前网络接入点发送至目的通信设备(可参见图2)。在目的通信设备接收到源通信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后,依次对数据包进行网络接口层、Locator层、ID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解封装,即可获取数据包中的负载信息。
步骤S35:所述源通信设备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
步骤S36: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所述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封装后的数据包,可具体如图5所示。
通过上述步骤S31-S32,以及S35与S36,即完成对数据包Locator层的封装,此时源通信设备可继续对数据包进行网络接口层的封装,且将封装好的数据包通过当前网络接入点发送至目的通信设备(可参见图2)。在目的通信设备接收到源通信设备发送的数据包后,依次对数据包进行网络接口层、Locator层、传输层和应用层的解封装,即可获取数据包中的负载信息。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对数据包进行ID层的封装主要是为了在移动过程中,保证通信设备正在进行的通信不中断。而对于无需移动性支持的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由于通信过程发生短时中断并不会对用户体验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源通信设备对于无需移动性支持的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并不进行ID层的封装。那么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对所有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均进行五层封装,节省了网络开销。
实施例二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目的通信设备可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也可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即传统的TCP/IP四层通信协议),而对于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的目的通信设备和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目的通信设备,源通信设备获取目的ID与目的Locator的方式是不同,因此源通信设备在进行数据包的封装前,需首先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所采用的TCP/IP通信协议架构。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可具体采用下述方式,获取目的通信设备的通信协议架构:
步骤S61:源通信设备获取当前业务的目的通信设备标识;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业务不同,源通信设备获得的目的通信设备的标识也不同。比如当业务为浏览网页时,源通信设备获得的目的通信设备标识可具体为目的通信设备的域名;
步骤S62:源通信设备根据目的通信设备标识,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所采用的通信协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提供了一映射***,所述映射***提供多种映射关系,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映射***中的映射关系,可实现步骤S62:根据目的通信设备标识,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所采用的通信协议;本发明具体提供了三种实现方式;
第一种实现方式:
对于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所述映射***存储有该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以及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具体的,所述映射***可具体按下述方式,存储上述映射关系:通信设备标识→ID→Locator
对于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所述映射***,存储有该通信设备标识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具体的,所述映射***可具体按下述方式,存储上述映射关系,通信设备标识→IP;
更具体的,在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源通信设备获取目的通信设备协议的过程,如下:首先源通信设备将目的通信设备标识发送至映射***;然后,所述映射***利用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获得目的通信设备标所对应的ID;然后再利用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获得ID所对应的Locator,最后返回ID与Locator至源通信设备;或,所述映射***利用通信设备标识与IP的映射关系,获得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最后返回IP至源通信设备;
而源通信设备在获得映射***返回的ID与Locator两个数据时,可确定目的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在源通信设备在获得映射***返回的IP一个数据时,确定目的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在当前业务为浏览网页的业务时,源通信设备所获取的当前业务的目的通信设备标识为具体域名;上述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和通信设备标识与IP的映射关系,可具体存储在DNS(Domain Name Server,域名服务器)内,所述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可具体存储在ILMS(ID/Locator Mapping System,身份标识/位置标识映射***内);而本发明提供的映射***将具体包括上述DNS以及ILMS。
第二种实现方式:
对于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所述映射***存储有该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以及ID与通信设备通信协议架构的映射关系,当然此处通信协议架构为ID与Locator分离的架构;具体的,所述映射***可具体按下述方式,存储上述映射关系:通信设备标识→ID→ID/Locator分离的通信协议架构、以及ID→Locator。
对于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所述映射***,存储有该通信设备标识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IP地址与通信设备通信协议构架的映射关系,当然此处通信协议构架为ID与Locator未分离的架构;具体的,所述映射***可具体按下述方式,存储上述映射关系:通信设备标识→IP→ID/Locator未分离的通信协议架构。
更具体的,利用第二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源通信设备获取目的通信设备协议的过程,如下:首先源通信设备将目的通信设备标识发送至映射***;所述映射***可根据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将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映射为ID,利用ID与ID/Locator分离架构通信协议的映射关系,将ID映射为ID/Locator分离架构的通信协议,对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映射的ID进行封装,获得ID响应消息,且对所述ID响应消息添加ID/Locator分离架构的标签;所述ID响应消息中至少包括目的通信设备所对应的ID,以及ID与Locator分离架构的标签;
或,
所述映射***根据通信设备标识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将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映射为IP地址,利用IP地址与ID/Locator未分离架构通信协议的映射关系,将IP映射为ID/Locator未分离架构通信协议,对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映射的IP地址进行封装,获得IP响应消息,且对所述IP响应消息添加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标签;所述ID响应消息中至少包括目的通信设备所对应的IP,以及ID与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标签;
最后,所述映射***发送ID响应消息或IP响应消息至所述源通信设备。而所述源通信设备可根据ID响应消息的标签,确定目的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或,所述源通信设备可根据IP响应消息的标签,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
第三种实现方式:
对于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协议的通信设备,所述映射***存储有该通信设备标识与TCP/IP通信协议架构的映射关系、通信设备标识与ID映射关系、以及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具体的,所述映射***可具体按下述方式,存储上述映射关系:通信设备标识→ID→Locator、通信设备标识→ID/Locator分离的通信协议架构;
对于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协议的通信设备,所述映射***,存储有该通信设备标识与TCP/IP通信协议架构的映射关系,以及通信设备标识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具体的,所述映射***可具体按下述方式,存储上述映射关系:
通信设备标识→IP、通信设备标识→ID/Locator未分离的架构的通信协议架构。
更具体的,利用第三种可选的实现方式:所述源通信设备获取目的通信设备协议的过程,如下:所述源通信设备可具体将目的通信设备标识发送至映射***,而映射***可具体利用自身存储的通信设备标识与TCP/IP协议构架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所采用的TCP/IP通信协议架构,且返回所述架构至源通信设备。
由上可见,利用本发明提供的上述方法,可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所采用的TCP/IP协议的架构。
实施例三
如果利用实施例二提供的三种实现方式中的任一种实现方式,源通信设备确定目的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所述源通信设备将首先对当前运行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应用层和传输层的封装,然后采用实施例一中的步骤S31与S32判断当前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
一、如果源通信设备确定当前业务,需移动性支持时,其应用场景可具体参见图7,实施例一中的步骤S33:源通信设备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具体如下:
所述源通信设备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两个IP地址,分别作为所述源ID和源Locator;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且所述IP地址可具体为IPV6地址,也可为IPV4地址;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地址池中的IP地址可具体有多种类型,比如加密类型以及非加密类型等。具体的,所述源通信设备可根据发送业务数据包的需求,选择IP地址;比如业务要求加密IP,那么可选择加密的IP作为作为源ID和源Locator;
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D,且将所述ID作为目的ID;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预设的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ID所对应的Locator,且将所述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
具体的,在实施例二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可直接将映射***返回的ID,作为目的ID,即可,当然此处返回的ID为利用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所获得的;将映射***返回的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当然此处返回的Locator为利用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所获得的。
具体的,在实施例二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可将ID响应消息中的ID作为目的ID,然后,再将目的ID发送至映射***;而映射统可利用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获得目的ID对应的Locator,返回至源通信设备,而源通信设备将返回的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
具体的,在实施例二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可将目的通信设备标识发送至映射***,而映射***可利用自身存储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获得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D;然后,再利用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获得ID所对应的Locator,最后将ID与Locator返回至源通信设备;而源通信设备将映射***返回的ID,作为目的ID,将返回的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
最后,执行实施例一中的步骤S34: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所述源ID以及目的ID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ID层的封装,利用所述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以及进行网络接口层的封装,通过当前网络接入点将封装后的数据包发送至目的通信设备。
二、而如果源通信设备确定发送数据包的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其应用场景参见图8,实施例一中的步骤S35:源通信设备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可具体包括:
源通信设备可具体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一IP地址作为源Locator;
源通信设备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以及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Locator,且将所述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
具体的,在实施例二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源通信设备直接将映射***返回的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即可,当然此处返回的Locator为首先利用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将通信设备标识映射为ID,然后,再利用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将ID映射为Locator后所获得的。
具体的,在实施例二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可将ID响应消息中的ID发送至映射***;而映射统可利用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获得ID对应的Locator,返回至源通信设备,而源通信设备将返回的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
具体的,在实施例二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可将目的通信设备标识发送至映射***,而映射***可利用自身存储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将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映射为ID;然后,再利用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将ID映射为目的Locator,最后将Locator返回至源通信设备;而源通信设备将映射***返回的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
最后执行实施例一中的步骤S36:源通信设备利用所述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所述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以及进行网络接口层的封装,通过当前网络接入点将封装后的数据包发送至目的通信设备。
由上可见,采用上述方法,当目的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所述源通信设备可获取源ID、源Locator、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
实施例四
首先,需要说明的是,在现有技术中,为了便于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与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进行通信,通常在采用上述两种不同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间设置Proxy(代理路由设备),所述Proxy既支持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又支持传统四层的TCP/IP通信协议。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如果利用实施例二提供的三种实现方式,确定目的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所述源通信设备将首先对当前运行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应用层和传输层的封装,然后采用实施例一中的步骤S31与S32判断当前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
一、如果确定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需移动性支付时,应用场景可具体参见图9,实施例一中的步骤S33:源通信设备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具体如下:
所述源通信设备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两个IP地址,分别作为所述源ID和源Locator;
所述源通信设备获取源通信设备和目的通信设备之间的proxy的Locator标识;
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可具体发送Locator请求至proxy,而proxy在接收到所述请求,即返回自身的Locator标识至源通信设备。
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和IP地址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
具体的,在实施例二中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将映射***返回的IP,作为目的通信设备所对应的IP,当然,所述IP是根据映射***中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P的映射关系,所获得的;
具体的,在实施例二中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将IP响应消息中的IP地址,作为目的通信设备所对应的IP地址,当然,所述IP地址也是根据映射***中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P的映射关系,所获得的。
具体的,在实施例二中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可将目的通信设备标识发送至映射***,而映射***可具体利用自身存储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所对应的IP地址;
最后,源通信设备将IP响应消息中的IP地址,作为目的ID,将proxy的Locator标识作为目的Locator;
最后,执行实施例一中的步骤S34: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所述源ID以及目的ID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ID层的封装,利用所述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封装的数据包可具体参见图9中的第一数据包;最后再进行网络接口层的封装,通过当前网络接入点将封装后的数据包发送至目的通信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源通信设备发送的数据包中封装的为Proxy的Locator,因此第一数据包将传至proxy设备;所述prxoy设备在接收到第一数据包后,将首先对第一数据包进行解封装,获得第一数据包中的payload信息,然后,再将第一数据包中的源ID作为源IP地址,目的ID为目的IP地址,对payload进行封装,封装后的数据包可具体参见图9中的第二数据包,最后,经网络接入点将封装后的数据包发送至目的通信设备。
二、如果源通信设备确定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无需移动性支持时,其应用场景可具体参见图10;而实施例一中的步骤S35:源通信设备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可具体包括:
所述源通信设备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一IP地址作为所述源Locator;
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
具体的,在实施例二中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将映射***所返回的IP,作为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当然,所述IP是映射***根据通信设备识标识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所获得的;
具体的,在实施例二中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将IP响应消息中的IP地址,作为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当然,所述IP响应消息中的IP地址,是映射***根据通信设备标识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所获得的;
具体的,在实施例二中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所述源通信设备可将目的通信设备标识发送至映射***;而映射***可根据通信设备标识与IP的映射关系,获取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且返回所述IP地址至源通信设备。
所述源通信设备将所述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作为所述目的Locator。
最后执行实施例一中的步骤S36:源通信设备利用所述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所述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以及进行网络接口层的封装,通过当前网络接入点将封装后的数据包发送至目的通信设备。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的映射***所提供的映射关系,不仅限于上述三种实现方式,还可包括其它类似的映射关系,同样,利用其它映射关系,也能实现获取目的通信设备通信协议、源ID、源Locator、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等,本发明不作限定。
由上可见,采用上述方法,当目的通信设备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所述源通信设备可获取源ID、源Locator、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
实施例五
与上述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实施例相对应的,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装置,如图11所示,所述装置至少包括:
移动性支持参数获取单元111,用于获取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所述移动性支持参数,用于表示对应的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当前业务运行于所述源通信设备中,所述源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身份层和Locator位置层;
移动性支持确定单元112,用于根据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确定当前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
第一封装单元113,用于在确定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利用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
可选的,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层和Locator层;所述第一封装单元113在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时,具体用于:从预设的的地址池中,选择一IP地址作为所述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以及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
可选的,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P层;所述第一封装单元在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时,具体用于: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一IP地址作为所述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将所述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作为所述目的Locator。
第二封装单元114,用于在当前业务需要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利用所述源ID以及目的ID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ID层的封装,利用所述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
可选的,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层和Locator层;第二封装单元114在当前业务需移动性支持,获取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时,具体用于: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两个IP地址,分别作为所述源ID和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D,且将所述ID作为目的ID;利用预设的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ID所对应的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
可选的,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P层;所述第二封装单元在在当前业务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时,具体用于: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两个IP地址,分别作为所述源ID和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获取代理路由设备的Locator标识,和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和IP地址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所述代理路由设备位于所述源通信设备和目的通信设备之间,支持所述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和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将所述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作为所述目的ID,将所述代理路由设备的Locator标识作为所述目的Locator。
可选的,所述装置还可包括:目的通信设备标识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当前业务的目的通信设备标识;通信协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目的通信设备标识,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所采用的通信协议,所述通信协议为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或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对于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层和Locator层;对于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P层。
由于在实际应用中,对数据包进行ID层的封装主要是为了在移动过程中,保证通信设备正在进行的通信不中断。而对于无需移动性支持的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由于通信过程发生短时中断并不会对用户体验带来很大影响,因此在本发明实施例中,源通信设备对于无需移动性支持的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并不进行ID层的封装。那么采用本发明的方法,相对于现有技术中,对所有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均进行五层封装,节省了网络开销。
实施例六
基于上述相同构思,如图12所示,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发送设备,包括存储器121、处理器122和发送器123;
存储器121,用于存储程序和指令;
处理器122,用于通过调用存储器中存储的程序和指令,执行:
获取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所述移动性支持参数,用于表示对应的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所述源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身份层和Locator位置层;
根据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确定当前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
在确定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利用所述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
可选的,对于具体获取目的ID、目的Locator、源ID以及源Locator,以及封装数据包的方法,可具体参见上述实施例的描述,在此不再赘述。
发送器123,用于发送封装后的数据包。
其中,总线架构可以包括任意数量的互联的总线和桥,具体由处理器代表的一个或多个处理器和存储器代表的存储器的各种电路链接在一起。总线架构还可以将诸如***设备、稳压器和功率管理电路等之类的各种其他电路链接在一起,这些都是本领域所公知的,因此,本文不再对其进行进一步描述。总线接口提供接口。收发器可以是多个元件,即包括发送机和收发机,提供用于在传输介质上与各种其他装置通信的单元。处理器负责管理总线架构和通常的处理,存储器可以存储处理器在执行操作时所使用的数据。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完全硬件实施例、完全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CD-ROM、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尽管已描述了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但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一旦得知了基本创造性概念,则可对这些实施例作出另外的变更和修改。所以,所附权利要求意欲解释为包括优选实施例以及落入本发明范围的所有变更和修改。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发明实施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发明实施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发明实施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发明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发明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Claims (14)

1.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
源通信设备获取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所述移动性支持参数,用于表示对应的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所述源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身份层和Locator位置层;
所述源通信设备根据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确定当前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
所述源通信设备在确定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利用所述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源通信设备在当前业务需要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利用所述源ID以及目的ID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ID层的封装,利用所述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所述源通信设备获取当前业务的目的通信设备标识;
所述源通信设备根据所述目的通信设备标识,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所采用的通信协议,所述通信协议为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或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层和Locator层;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P层。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层和Locator层;
所述源通信设备在当前业务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包括:
所述源通信设备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两个IP地址,分别作为所述源ID和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D,且将所述ID作为目的ID;
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预设的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ID所对应的Locator,且将所述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P层;
所述源通信设备在当前业务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包括:
所述源通信设备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两个IP地址,分别作为所述源ID和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所述源通信设备获取代理路由设备的Locator标识,和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和IP地址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所述代理路由设备位于所述源通信设备和目的通信设备之间,支持所述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和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
所述源通信设备将所述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作为所述目的ID,将所述代理路由设备的Locator标识作为所述目的Locator。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层和Locator层;
所述源通信设备在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包括:
所述源通信设备从预设的的地址池中,选择一IP地址作为所述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以及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P层;
所述源通信设备在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包括:
所述源通信设备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一IP地址作为所述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所述源通信设备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
所述源通信设备将所述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作为所述目的Locator。
8.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
移动性支持参数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所述移动性支持参数,用于表示对应的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当前业务运行于源通信设备中,所述源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身份层和Locator位置层;
移动性支持确定单元,用于根据当前业务的移动性支持参数,确定当前业务是否需移动性支持;
第一封装单元,用于在确定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利用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第二封装单元,用于在当前业务需要移动性支持时,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利用所述源ID以及目的ID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ID层的封装,利用所述源Locator以及目的Locator对当前业务需发送的数据包进行Locator层的封装。
10.根据权利要求8或9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
目的通信设备标识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当前业务的目的通信设备标识;
通信协议确定单元,用于根据目的通信设备标识,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所采用的通信协议,所述通信协议为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或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对于采用ID/Locator分离架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层和Locator层;对于采用ID/Locator未分离架构TCP/IP通信协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P层。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层和Locator层;
所述第二封装单元在当前业务需移动性支持,获取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时,具体用于:
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两个IP地址,分别作为所述源ID和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D,且将所述ID作为所述目的ID;
利用预设的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ID所对应的Locator,且将所述Locator作为所述目的Locator。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P层;
所述第二封装单元在当前业务需移动性支持,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ID以及源Locator,和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ID以及目的Locator时,具体用于:
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两个IP地址,分别作为所述源ID和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获取代理路由设备的Locator标识,和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和IP地址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所述代理路由设备位于所述源通信设备和目的通信设备之间,支持所述ID/Locator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和ID/Locator未分离架构的TCP/IP通信协议;
将所述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作为所述目的ID,将所述代理路由设备的Locator标识作为所述目的Locator。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D层和Locator层;
所述第一封装单元在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时,具体用于:
从预设的的地址池中,选择一IP地址作为所述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D的映射关系,以及ID与Locator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Locator,且将所述Locator作为目的Locator。
14.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目的通信设备至少包括IP层;
所述第一封装单元在当前业务无需移动性支持,获取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源Locator以及目的通信设备的目的Locator时,具体用于:
从预设的地址池中,选择一IP地址作为所述源Locator,所述地址池为预先分配给所述源通信设备的,所述地址池中包括多个IP地址;
利用预设的通信设备标识与IP地址的映射关系,确定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
将所述目的通信设备标识所对应的IP地址作为所述目的Locator。
CN201610548606.8A 2016-07-13 2016-07-13 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及装置 Active CN107623656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48606.8A CN107623656B (zh) 2016-07-13 2016-07-13 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及装置
PCT/CN2017/075888 WO2018010442A1 (zh) 2016-07-13 2017-03-07 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及装置
EP17826781.1A EP3461098B1 (en) 2016-07-13 2017-03-07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encapsulating service data packet
US16/221,377 US10904747B2 (en) 2016-07-13 2018-12-14 Service data packet encapsul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548606.8A CN107623656B (zh) 2016-07-13 2016-07-13 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及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23656A true CN107623656A (zh) 2018-01-23
CN107623656B CN107623656B (zh) 2019-04-19

Family

ID=609527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548606.8A Active CN107623656B (zh) 2016-07-13 2016-07-13 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10904747B2 (zh)
EP (1) EP3461098B1 (zh)
CN (1) CN107623656B (zh)
WO (1) WO2018010442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17443B2 (en) * 2018-09-26 2021-02-09 Charles Lap San Chan Telephon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assignment of IP-PBXs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5587A (zh) * 2009-09-17 2011-04-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Lisp网络与互联网互通的实现方法和***
JP2012085208A (ja) * 2010-10-14 2012-04-26 Kddi Corp Lispネットワークの通信方法
CN102457582A (zh) * 2010-10-14 2012-05-16 ***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实现主机设备间通信的方法和网络侧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947398B1 (en) * 1998-11-13 2005-09-20 Lucent Technologies Inc. Addressing scheme for a multimedia mobile network
JP3973986B2 (ja) * 2002-07-12 2007-09-12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ノード探索方法、ノード、通信システム及びノード探索プログラム
US8379611B2 (en) * 2007-06-22 2013-02-19 France Telecom Method of communication between a source node and a destination node both belonging to a vehicular network
US9043862B2 (en) * 2008-02-06 2015-05-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Policy control for encapsulated data flows
CN101651898B (zh) * 2008-08-15 2012-12-12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异构网络切换中获取位置区信息的方法、装置和***
CN104604269B (zh) * 2013-06-19 2019-04-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联合位置更新处理方法、装置和***

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025587A (zh) * 2009-09-17 2011-04-20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Lisp网络与互联网互通的实现方法和***
JP2012085208A (ja) * 2010-10-14 2012-04-26 Kddi Corp Lispネットワークの通信方法
CN102457582A (zh) * 2010-10-14 2012-05-16 ***通信集团公司 一种实现主机设备间通信的方法和网络侧设备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917443B2 (en) * 2018-09-26 2021-02-09 Charles Lap San Chan Telephone communication system and method for dynamic assignment of IP-PBX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90124498A1 (en) 2019-04-25
US10904747B2 (en) 2021-01-26
EP3461098A4 (en) 2019-06-26
EP3461098B1 (en) 2021-05-12
WO2018010442A1 (zh) 2018-01-18
EP3461098A1 (en) 2019-03-27
CN107623656B (zh) 2019-04-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184856B1 (ko) 네트워크 슬라이스 선택 방법 및 장치
CN110445661A (zh) 用于网络切片附着和配置的***与方法
CN109587275A (zh) 一种通信连接的建立方法及代理服务器
CN110235469A (zh) 用于无线通信中的***间切换的方法和装置
CN104753989B (zh) 基于Web-based OS运行环境的屏幕影像传输播放方法及装置
CN107800603B (zh) 内网用户基于vpn访问前端设备的方法和存储介质
CN107508907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装置
CN104521220A (zh) 报文处理方法及设备
CN107347202A (zh) 一种终端在网络切片架构下的初始接入方法及装置
CN108617008B (zh) 一种业务数据处理的方法和装置
CN114765614B (zh) 一种访问局域网服务设备的方法及电子设备
CN104284383B (zh) 一种保持业务连续性的方法和装置
CN107277882A (zh) 一种数据路由方法、装置和基站
CN104717640A (zh) 一种基于定位的无线网络通信的实现方法
CN117395195A (zh) 通信方法、装置、设备及存储介质
CN107623656B (zh) 一种封装业务数据包的方法及装置
CN107810647A (zh) 在服务客户端和ran之间建立交互会话
CN106797632A (zh) 实现业务连续性的方法、装置及***
CN107231704A (zh) 网络连接方法及装置
CN107659966A (zh) 数据传输方法、网络设备、用户终端、网关设备
EP4354810A1 (e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obtaining network slice identifier
CN102932467B (zh) 数据包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3543238A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和基站
CN109150725A (zh) 流量疏导方法及服务器
CN102883310B (zh) 长期演进网络中的远程访问方法和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