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615622A - 定子 - Google Patents

定子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615622A
CN107615622A CN201680030375.XA CN201680030375A CN107615622A CN 107615622 A CN107615622 A CN 107615622A CN 201680030375 A CN201680030375 A CN 201680030375A CN 107615622 A CN107615622 A CN 10761562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entioned
bending
stator
wire
bending pa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30375.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615622B (zh
Inventor
桥本伸吾
佐藤真吾
古贺清隆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isin AW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isin AW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isin AW Co Ltd filed Critical Aisin AW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61562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562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61562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61562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28Layout of windings or of connections between winding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02K3/12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arranged in slot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4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of windings, prior to mounting into machines
    • H02K15/0435Wound windings
    • H02K15/0442Loop windings
    • H02K15/045Form wound coil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04Windings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ductor shape, form or construction, e.g. with bar conductor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3/00Details of windings
    • H02K3/46Fastening of windings on the stator or rotor structure
    • H02K3/50Fastening of winding heads, equalising connectors, or connections thereto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K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00Method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dynamo-electric machines
    • H02K15/10Applying solid insulation to windings, stators or rotors
    • H02K15/105Applying solid insulation to windings, stators or rotors to the winding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Windings For Motors And Generators (AREA)

Abstract

在本申请的定子中,导线部具有至少从轴向沿径向折弯的折弯部,折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最接近延伸配置部,在沿周向相邻的顶部间,配置于比顶部靠轴向的定子铁芯侧。

Description

定子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子。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具备由多个线圈单元构成的线圈的定子。例如日本特开2012-125043号公报公开了这样的定子。
在日本特开2012-125043号公报记载的定子中,平角导线同芯卷绕而成的多个同芯卷绕线圈(线圈单元)形成了线圈筐(线圈)。线圈筐具有从定子铁芯的轴向端面突出的线圈端部。另外,同芯卷绕线圈的配置于导线侧线圈端部导线(导线侧(电力供给侧)的卷绕开始的部分或者卷绕结束的部分)从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折弯而构成。此外,同芯卷绕线圈的导线侧线圈端部导线具有折弯的部分(圆弧形状的部分)以及从折弯的部分到端部的部分。
这里,在日本特开2012-125043号公报那样的现有的定子中,同芯卷绕线圈的导线侧线圈端部导线以不与线圈端部接触的方式,在比线圈端部的顶点部靠轴向外侧(相比线圈端部的顶点部远离铁芯端面的位置)弯曲(参照日本特开2012-125043号公报的图8、图12等)。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2-125043号公报
然而,在日本特开2012-125043号公报那样的现有的定子中,同芯卷绕线圈的导线侧线圈端部导线在比线圈端部的顶点部靠轴向外侧(相比线圈端部的顶点部远离铁芯端面的位置)弯曲,所以存在定子的轴向尺寸变大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能够防止轴向尺寸变大的定子。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定子具备:定子铁芯,其具有多个插槽;和线圈单元,其由配置于上述多个插槽的多个线圈构成,上述线圈单元包括从上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端面突出的线圈端部,上述线圈端部具有朝轴向外侧突出并且沿周向排列设置的多个顶部、和用于对上述线圈供给电力的多个导线部,上述导线部包括至少沿轴向延伸的延伸配置部、和至少从轴向朝径向折弯的折弯部,上述折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最接近上述延伸配置部并且在沿周向相邻的上述顶部间配置于比上述顶部在轴向上更靠上述定子铁芯侧的位置。
本发明的一方面的定子中,如上述那样,折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最接近延伸配置部并且在沿周向相邻的顶部间配置于比顶部在轴向上更靠定子铁芯侧的位置。由此,与在比线圈端部的顶点靠轴向外侧弯曲的情况相比,导线部在轴向内侧折弯,所以能够相应地防止线圈端部的轴向尺寸变大。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定子的轴向尺寸变大。
根据本发明,如上述那样,能够防止轴向尺寸变大。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侧视图。
图3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立体图。
图4是从径向内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的侧视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芯卷绕线圈的立体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芯卷绕线圈的侧视图。
图7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同芯卷绕线圈的图。
图8是图4(从径向内侧观察线圈的侧视图)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的放大图。
图10是从径向内侧观察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线圈的立体图。
图11是沿图9的200-200线的剖视图。
图12是沿图9的300-300线的剖视图。
图13是从周向观察的顶部和折弯部的示意图。
图14是从径向外侧观察的顶部和折弯部的示意图。
图15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定子的制造方法的图。
图1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的波浪卷绕线圈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来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
[本实施方式]
(定子的构造)
参照图1~图14,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0的构造。此外,该说明书中,“轴向”、“径向”、“周向”是指以定子铁芯10为基准的方向。另外,“轴向外侧”是指在轴向上远离定子铁芯10一侧。另外,“轴向内侧”是指在轴向上接近定子铁芯10一侧。另外,“径向外侧”是指在径向上定子铁芯10的直径变大一侧。另外,“径向内侧”是指在径向上定子铁芯10的直径变小一侧。
如图1~图3所示,定子100具有定子铁芯10和线圈单元20(同芯卷绕线圈30)。此外,同芯卷绕线圈30是专利权利要求书的“线圈”的一个例子。
另外,定子铁芯10形成为圆环状(中空的圆筒状)。此外,圆环状的定子铁芯10包括将分割的铁芯组合而形成的定子铁芯。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形成有用于收纳转子(未图示)的内径侧空间。定子铁芯10例如由绝缘表面涂层的多个电磁钢板沿轴向层叠而形成。
如图3所示,定子铁芯10具有形成为圆环状的背轭11、从背轭11朝径向内侧延伸的多个齿12。多个齿12在定子铁芯10中沿周向大致以等角度间隔设置。另外,相邻的齿12间形成有插槽13。
另外,定子铁芯10设置有用于将定子100固定于马达壳体(未图示)的耳部14。耳部14形成为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外侧的端面(外周面10a)向外侧突出。另外,耳部14沿周向设置有多个。例如三个耳部14大致以等角度间隔设置。在耳部14设置有沿轴向贯通的贯通孔14a。而且,经由耳部14的贯通孔14a将螺栓(未图示)紧固于马达壳体,由此将定子100固定于马达壳体。
(线圈的构造)
如图4所示,线圈单元20由***多个插槽13的多个同芯卷绕线圈30构成。另外,线圈单元20由同芯卷绕线圈30沿周向多个配置而构成。线圈单元20为圆环状并且呈筐状。此外,在定子100应用于三相交流马达的情况下,各同芯卷绕线圈30构成U相线圈、V相线圈以及W相线圈的某一者。
另外,线圈单元20具有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端面10b(参照图2、图3)突出的线圈端部21。另外,线圈端部21具有配置于导线侧(电力供给侧)的线圈端部21a、配置在与导线侧相反的一侧的线圈端部21b。
配置于导线侧的线圈端部21a具有朝轴向外侧(Z1方向侧)突出并且沿周向排列设置的多个顶部T1。另外,线圈端部21a具有用于对同芯卷绕线圈30供给电力的多个导线部34(后述的同芯卷绕线圈30的导线部34)。另外,在沿周向排列的顶部T1之间配置有谷部V。另外,配置在与导线侧相反的一侧的线圈端部21b具有朝轴向外侧(Z2方向侧)突出并且沿周向排列设置的多个顶部T2。
这里,顶部T1是指在比定子铁芯10朝轴向外侧突出的线圈端部21a中除了后述的导线部34(35)之外最靠轴向外侧的部分。另外,多个顶部T1直径相同并沿周向排列或者也沿径向排列。另外,使配置于在周向上相邻的插槽13的同芯卷绕线圈30在径向上偏移的部分(后述的曲柄部分32a)含有顶部T1。
另外,谷部V是指在比定子铁芯10朝轴向外侧突出的线圈端部21a,沿着在周向上相邻的顶部T1之间的周向设置,在轴向上比顶部T1靠定子铁芯10侧(低的部分)的间隙部分。多个谷部V直径相同并沿周向排列或者也沿径向排列。
(同芯卷绕线圈的构造)
如图5~图7所示,同芯卷绕线圈30由剖面近似矩形的平角导线卷绕而形成。具体而言,同芯卷绕线圈30通过将平角导线的剖面短边侧折弯的沿边弯曲,使平角导线卷绕为近似六边形而形成。平角导线由导电性高的金属(例如铜、铝等)形成。此外,平角导线的剖面角部也可以被倒角(圆弧加工)为圆形。另外,同芯卷绕线圈30在定子铁芯10上沿周向配置有多个(参照图4)。此外,近似六边形的同芯卷绕线圈30的上端部(后述的曲柄部分32a)构成了顶部T1。
同芯卷绕线圈30具有:收纳于插槽13的插槽收纳导线部31、配置于导线侧(电力供给侧,Z1方向侧)的导线侧线圈端导线部32、配置在与导线侧相反的一侧(Z2方向侧)的反导线侧线圈端导线部33。
另外,导线侧线圈端导线部32包含沿定子铁芯10的径向呈阶梯状弯曲的形成为曲柄状的曲柄部分32a、对应于圆环状的定子铁芯10的圆弧弯曲为圆弧状的弯曲部分32b。反导线侧线圈端导线部33与导线侧线圈端导线部32相同,也包含曲柄部分33a、弯曲部分33b。
而且,如图8所示,多个同芯卷绕线圈30的各曲柄部分32a构成了向线圈端部21a的轴向外侧突出并且沿周向排列设置的多个顶部T1。另外,在沿周向排列的一方的同芯卷绕线圈30的顶部T1、与另一方的同芯卷绕线圈30的顶部T1之间形成有谷部V。另外,顶部T1和谷部V遍及线圈端部21a的整周沿周向交替配置。
另外,如图5所示,在同芯卷绕线圈30的卷绕开始的部分或者卷绕结束的部分的一方设置有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C1方向侧)折弯的导线部34。另外,在同芯卷绕线圈30的卷绕开始的部分或者卷绕结束的部分的另一方设置有从同芯卷绕线圈30的外周侧朝径向外侧折弯的导线部35。另外,导线部34和导线部35设置于多个同芯卷绕线圈30的每一个。
〈导线部34的构造〉
多个导线部34分别具有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C2方向侧)朝径向外侧折弯的折弯部34a。具体而言,以沿轴向(Z方向)延伸的方式形成的平角导线(插槽收纳导线部31)在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b的轴向外侧(A1点)沿轴向交叉地折弯。然后,平角导线在A2点再次沿轴向(Z方向)折弯后,在A3点从定子铁芯10的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折弯近似90度的角度。由此,形成折弯部34a。
另外,在插槽收纳导线部31与折弯部34a之间设置有至少沿轴向延伸的延伸配置部34c。具体而言,延伸配置部34c以沿Z方向交叉的方式,朝轴向外侧延伸地设置。
即如图8和图13所示,导线部34具有在导线侧从定子铁芯10的轴向端面10b至少朝轴向外侧突出的延伸配置部34c、在比定子铁芯10靠轴向外侧至少沿径向延伸的端部侧部分34b(此外,端部侧部分34b也可以不仅沿径向延伸还沿周向延伸)。而且,延伸配置部34c与端部侧部分34b之间具备折弯部34a,该折弯部34a以使沿轴向延伸的延伸配置部34c与沿径向延伸的端部侧部分34b连结的方式从轴向至少沿径向折弯。折弯部34a从折弯开始点到结束点,折弯开始点是指延伸配置部34c至少沿径向开始弯曲的部分,折弯部34a的弯曲结束点是指沿径向延伸的端部侧部分34b。延伸配置部34c沿轴向或者周向延伸,但不沿径向延伸。因此,延伸配置部34c不沿径向延伸,所以能够防止定子100的轴向尺寸变大并且防止径向尺寸变大。
另外,延伸配置部34c在从定子铁芯10突出的线圈端部21a中,在径向最内侧或者径向最外侧沿轴向突出,端部侧部分34b在比顶部T1靠轴向外侧沿多个顶部T1,或者沿铁芯端面(轴向端面10b)至少沿径向延伸。另外,端部侧部分34b配置为在轴向上与顶部T1分离。此外,端部侧部分34b也可以不分离地与顶部T1接触。另外,端部侧部分34b在径向上与多个顶部T1或者铁芯端面(轴向端面10b)平行地延伸。
这里,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8~图13所示,折弯部34a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与延伸配置部34c最近,在沿周向(D方向,参照图13)相邻的顶部T1间,配置于比顶部T1靠轴向的定子铁芯10侧(接近定子铁芯10的轴向端面10b侧)。即折弯部34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径向上与延伸配置部34c最近的谷部V。另外,折弯部34a以从周向观察时与顶部T1重叠的方式(参照图11~图13),配置于沿周向排列的顶部T1之间(参照图8~图10)。具体而言,如图8所示,折弯部34a从径向内侧观察时配置于沿周向排列的两个顶部T1之间。另外,如图11~图13所示,从周向观察时,折弯部34a配置为与顶部T1重叠。详细地说,无论从周向的一侧(参照图11)观察,还是从周向的另一侧(参照图12)观察,折弯部34a都配置为与顶部T1重叠。
另外,如图8所示,最内径侧的延伸配置部34c配置于径向内侧的谷部V,从周向观察时导线部34的折弯部34a以与径向内侧的顶部T1重叠的方式配置于谷部V。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从径向内侧观察时折弯部34a的周向宽度部34d配置为不与顶部T1重叠。
另外,如图13所示,折弯部34a中的折弯的开始位置341a在从周向观察时配置为比顶部T1(顶部T1距离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b的高度位置h)靠定子铁芯10侧(Z2方向侧)。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折弯部34a在配置于沿周向排列的顶部T1之间的谷部V配置。具体而言,从径向外侧观察时,折弯部34a的靠定子铁芯10侧(Z2方向侧)的部分(后述的折弯部34a中的内侧的部分342a)配置于谷部V。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折弯部34a从定子铁芯10的最内周侧朝径向外侧折弯,并且配置在位于最内周侧的顶部T1(顶部T1a)之间。详细地说,如图13所示,折弯部34a在从周向观察时配置为折弯部34a中的内侧的部分342a与配置于最内周侧的顶部T1的角部T1b(在径向内侧且在轴向外侧的角部T1b)重叠。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4所示,折弯部34a以与顶部T1分离的状态,配置于沿周向排列的顶部T1之间。具体而言,在从轴向外侧观察时,折弯部34a以与沿周向排列的顶部T1分离的状态(具有间隙S的状态)配置于顶部T1之间(谷部V)。此外,折弯部34a在周向和径向上都以具有间隙S的状态配置于顶部T1之间(谷部V)。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折弯部34a通过将平角导线的剖面长边侧折弯的扁平弯曲形成。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插槽收纳导线部31、导线侧线圈端导线部32以及反导线侧线圈端导线部33通过将平角导线的剖面短边侧折弯的沿边弯曲形成。另外,在平角导线A1点和A2点,通过沿边弯曲折弯后,在A3点通过扁平弯曲,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折弯,由此形成折弯部34a。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导线部34具有端部侧部分34b,该端部侧部分34b以相对于以与顶部T1分离的状态配置的折弯部34a连续的方式,以与顶部T1分离的状态(分离距离L的状态,参照图13),朝径向外侧延伸。端部侧部分34b具有在从轴向观察时沿周向交叉(以小于90度的角度交叉)地延伸的部分341b、在平角导线A4点弯曲形成的沿径向延伸的连接部分342b。这里,端部侧部分34b中的配置于顶部T1的轴向外侧的部分(部分341b)配置为大致呈直线状延伸。此外,连接部分342b是“前端部”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3所示,端部侧部分34b与顶部T1之间的距离L小于折弯部34a的内侧的曲率半径r。由此,使导线部34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折弯,由此折弯部34a以在从周向观察时与顶部T1重叠的方式,配置于沿周向排列的顶部T1之间。
〈导线部35的构造〉
如图5所示,对于导线部35而言,沿轴向(Z方向)延伸而形成的平角导线(插槽收纳导线部31)在定子铁芯10的端面10b的轴向外侧(B1点)沿周向折弯。然后,平角导线在B2点再次沿着轴向(Z方向)折弯后,在B3点朝径向外侧折弯近似90度的角度。由此,形成连接部分35a。
而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9所示,多个导线部34各自的连接部分342b构成为在从轴向观察时配置于比位于最外周的顶部T1(T1c)靠外侧。另外,多个导线部35各自的连接部分35a构成为在从轴向观察时配置于比位于最外周的顶部T1靠外侧。而且,如图9所示,多个同芯卷绕线圈30中的一个导线部34的连接部分342b、与其它导线部35的连接部分35a在从轴向观察时比配置于最外周的顶部T1靠外侧处连接。另外,如图1所示,连接部分342b与连接部分35a在连接部分342b和连接部分35a沿周向排列的状态下在定子铁芯10的径向外侧连接(焊接)在一起。即同芯卷绕线圈30是需要将多个同芯卷绕线圈30中的一个径向内侧的导线部34的连接部分342b、与其它径向外侧的导线部35的连接部分35a连接(焊接)的连续线圈。
(本实施方式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得到以下那样的效果。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使折弯部34a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最接近延伸配置部34c,在周向上相邻的顶部T1间,配置于比顶部T1靠轴向的定子铁芯10侧。由此,与折弯部34a在远离线圈端部21a的顶点T1的轴向外侧的位置弯曲的情况相比,导线部34在轴向内侧折弯,所以能够相应地防止线圈端部21a的轴向尺寸变大。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定子100的轴向尺寸变大。即定子100的轴向尺寸取决于导线部34的折弯部34a的位置。即导线部34的端部侧部分34b接近定子铁芯10的轴向端面10b侧的情况由折弯部34a的弯曲方法(位置)来定,所以为了防止定子100的轴向尺寸变大,特别重要的是降低折弯部34a的位置(接近端面10b侧)。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将折弯部34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顶部T1之间的谷部V(低的位置),从而使导线部34的端部侧部分34b接近定子铁芯10的轴向端面10b侧,防止定子100的轴向尺寸变大。
另外,通过防止线圈端部21a的轴向尺寸变大,由此形成同芯卷绕线圈30的平角导线的全长变短,所以能够相应地减少平角导线的使用量。另外,平角导线的全长变短,由此能够减少铜损,所以能够提高使用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0的马达的效率(机械输出与输入电力之比)。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从径向内侧观察时折弯部34a的周向宽度部34d配置为不与顶部T1重叠。由此,能够容易将折弯部34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径向上最接近延伸配置部34c的谷部V。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线圈端部21a具有沿周向排列的顶部T1之间配置于的谷部V,折弯部34a配置于谷部V。由此,导线部34在比顶部T1靠轴向内侧的谷部V开始折弯,所以容易将折弯部34a以从周向观察时与顶部T1重叠的方式,配置于沿周向排列的顶部T1之间。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将折弯部34a从定子铁芯10的最内周侧朝径向外侧折弯,并且配置在位于最内周侧的顶部T1之间。由此,即使在比顶部T1的高度位置h低的高度位置使导线部34开始折弯的情况下,也能防止折弯部34a与顶部T1接触并且将导线部34朝径向外侧折弯。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将折弯部34a以与顶部T1分离的状态配置于沿周向排列的顶部T1之间。由此,即使在将折弯部34a以与顶部T1重叠的方式配置于沿周向排列的顶部T1间的情况下,也能够防止折弯部34a与顶部T1接触,所以能够防止由折弯部34a与顶部T1接触引起的平角导线的破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导线部34具有相对于以与顶部T1分离的状态配置的折弯部34a连续地、并以与顶部T1分离的状态,朝径向外侧延伸的端部侧部分34b。由此,折弯部34a和端部侧部分34b它们双方相对于顶部T1分离,所以能够更有效地防止由导线部34与顶部T1接触引起的平角导线的破损。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使端部侧部分34b与顶部T1之间的距离L小于折弯部34a的内侧的曲率半径r。由此,将折弯部34a以在从周向观察时与顶部T1重叠的方式,配置于沿周向排列的顶部T1之间,从而能够抑制线圈端部21a整体的轴向尺寸。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将端部侧部分34b中的配置于顶部T1的轴向外侧的部分341b配置为大致呈直线状延伸。由此,与将端部侧部分34b的部分341b形成为除了近似直线状以外的形状(折弯的形状,弯曲的形状等)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该部分341b的尺寸。其结果是,能够进一步减少平角导线的使用量,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马达的效率。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多个导线部34各自的连接部分342b在从轴向观察时配置于比位于最外周的顶部T1靠外侧。由此,能够在比较大的空间即定子铁芯10的外周侧进行导线部34的连接部分342b的连接作业(焊接作业)。其结果是,能够避免连接部分342b与其它部分的干涉地进行连接部分342b的连接作业(焊接作业)。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述那样,同芯卷绕线圈30由平角导线卷绕而形成,折弯部34a通过将平角导线的剖面长边侧折弯的扁平弯曲而形成。由此,通过比沿边弯曲更容易折弯的扁平弯曲形成折弯部34a,所以能够容易形成折弯部34a。
(定子的制造方法)
参照图15,说明本实施方式的定子100的制造方法。
首先,将构成圆环筐状的线圈组件的全部同芯卷绕线圈30的插槽收纳导线部31向外径侧按压。由此,将全部同芯卷绕线圈30从内径侧向外径侧呈放射状压出,将各同芯卷绕线圈30安装于定子铁芯10。接下来,对各同芯卷绕线圈30的导线部34进行弯曲加工。为了使相互沿周向隔开规定的距离配置的两个同芯卷绕线圈30中,一方的同芯卷绕线圈30的内径侧的导线部34的前端(连接部分342b)、与另一方的同芯卷绕线圈30的外径侧的导线部35的前端(连接部分35a)连接,使内径侧的导线部34跨越导线侧线圈端导线部32而达到径向外侧来进行该弯曲加工。
具体而言,内径侧的导线部34在利用未图示的定子制造装置进行的弯曲加工前,形成为具有大致形成为同心圆的延伸配置部34c、折弯部34a、部分341b以及连接部分342b(图15的(A))。内径侧的导线部34通过未图示的定子制造装置,首先按照以大致沿轴向延伸的折弯部34a(图15的(B)中由虚线围起的部位)为支点,使位于比该折弯部34a靠前端侧的部位(具体而言,部分341b、连接部分342b)朝径向外侧倒的方式进行扁平弯曲(图15的(B))。接下来,按照以弯曲部A1(图15的(C)中由虚线围起的部位)为支点,使位于比该弯曲部A1靠前端侧的部位(具体而言,延伸配置部34c、折弯部34a、部分341b以及连接部分342b,即内径侧的导线部34整体)沿定子铁芯10的周向接近定子铁芯10的轴向端面的方式(图15中的逆时针方向)进行沿边弯曲(图15的(C))。此时,将折弯部34a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在径向上最接近延伸配置部34c的谷部V(图13、图14)。
[变形例]
此外,应该认为这次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所有内容都是例示,并非用于限制。本发明的范围由专利权利要求书记载而非上述实施方式的说明,而且包含与专利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思和范围内的全部改变(变形例)。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由平角导线构成的同芯卷绕线圈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除了由平角导线构成的同芯卷绕线圈以外的线圈。具体而言,作为导线,也可以利用圆线、剖面为椭圆的导线形成线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线圈是需要将多个同芯卷绕线圈中的一个径向内侧的导线部与其它径向外侧的导线部连接(焊接)的连续线圈(同芯卷绕线圈)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线圈也可以是需要将多个线圈中的一个径向内侧的导线部与其它径向外侧的导线部连接(焊接)的波浪卷绕线圈50(连续线圈)(参照图16)。
具体而言,如图16所示,波浪卷绕线圈50具有收纳于不同的插槽13的插槽收纳部51a、51b、51c、将插槽收纳部51a与51b彼此连接的轴向的一侧的线圈端部52a、以及将插槽收纳部51b与51c彼此连接的轴向的另一侧的线圈端部52b。即波浪卷绕线圈50由1根导体线60形成而不通过焊接等接合。另外,在线圈端部52a和52b分别设置有在定子的径向偏移1根导体线60的宽度的偏移部分53a和53b。此外,波浪卷绕线圈50是专利权利要求书的“线圈”的一个例子。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使用由平角导线卷绕多次形成的同芯卷绕线圈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用由平角导线(或者平角导线以外的导线)卷绕一次而形成的线圈。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从周向观察时折弯部的定子铁芯侧(Z2方向侧)的一部分配置于谷部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只要折弯部与顶部不接触,折弯部的所有部分都可以配置于谷部。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折弯部配置在位于最内周侧的顶部之间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折弯部除了配置在位于最内周侧的顶部之外,也可以配置在比位于最内周侧的顶部靠外周侧的顶部之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按照在从轴向观察时使相对于折弯部连续的端部侧部分(部分341b,参照图9)与周向交叉(以小于90度的角度交叉)的方式设置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按照在从轴向观察时使相对于折弯部连续的端部侧部分与周向正交的方式设置。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折弯部从径向内侧朝径向外侧大致折弯90度的角度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折弯部以大于90度的角度或者小于90度而不与顶部接触的角度折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多个同芯卷绕线圈中的一个导线部的连接部分与其它导线部的连接部分在定子铁芯的径向外侧连接(焊接)在一起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将多个同芯卷绕线圈中的一个导线部的连接部分与其它导线部的连接部分在定子铁芯的径向内侧连接(焊接)在一起。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示出了最内径侧的延伸配置部配置于径向内侧的谷部的例子,但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最外径侧的延伸配置部配置于径向外侧的谷部。在该情况下,在从周向观察时导线部的折弯部以与径向外侧的顶部重叠的方式配置于谷部,并且在从径向外侧观察时折弯部的周向宽度部以不与顶部重叠的方式配置。
符号说明
10定子铁芯;10b端面;13插槽;20线圈;21a线圈端部;30同芯卷绕线圈(线圈);34导线部;34a折弯部;34b端部侧部分;34c延伸配置部;34d周向宽度部;50波浪卷绕线圈;100定子;341b(导线部的)部分;342b(导线部的)前端部;L距离;r曲率半径;T1顶部;V谷部。

Claims (8)

1.一种定子,其中,具备:
定子铁芯,其具有多个插槽;和
线圈单元,其由配置于上述多个插槽的多个线圈构成,
上述线圈单元包括从上述定子铁芯的轴向端面突出的线圈端部,
上述线圈端部具有朝轴向外侧突出并且沿周向排列设置的多个顶部、和用于对上述线圈供给电力的多个导线部,
上述导线部包括至少沿轴向延伸的延伸配置部、和至少从轴向朝径向折弯的折弯部,上述折弯部的至少一部分在径向上最接近上述延伸配置部并且在沿周向相邻的上述顶部间配置于比上述顶部在轴向上更靠上述定子铁芯侧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导线部的折弯部的周向宽度部配置为:在从径向观察时不与上述顶部重叠。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折弯部从上述定子铁芯的最内周侧朝径向外侧折弯,并且配置在位于最内周侧的上述顶部之间。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折弯部以与上述顶部分离的状态配置于沿周向排列的上述顶部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导线部还具有端部侧部分,该端部侧部分以从按照与上述顶部分离的状态配置的上述折弯部连续的方式,以与上述顶部分离的状态朝径向外侧延伸,
上述端部侧部分与上述顶部之间的距离小于上述折弯部的内侧的曲率半径。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端部侧部分中的配置于上述顶部的轴向外侧的部分配置成:大致呈直线状延伸。
7.根据权利要求1~6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多个导线部各自的前端部构成为:从轴向观察时比位于最外周的上述顶部靠外侧配置。
8.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定子,其中,
上述线圈由平角导线卷绕而形成,
上述折弯部通过在平角导线的剖面长边侧进行折弯的扁平弯曲而形成。
CN201680030375.XA 2015-06-12 2016-06-08 定子 Active CN107615622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119214 2015-06-12
JP2015119214 2015-06-12
JP2015231410 2015-11-27
JP2015-231410 2015-11-27
PCT/JP2016/066987 WO2016199788A1 (ja) 2015-06-12 2016-06-08 ステータ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615622A true CN107615622A (zh) 2018-01-19
CN107615622B CN107615622B (zh) 2021-09-10

Family

ID=5750397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30375.XA Active CN107615622B (zh) 2015-06-12 2016-06-08 定子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10892656B2 (zh)
EP (1) EP3276798B1 (zh)
JP (1) JP6516004B2 (zh)
CN (1) CN107615622B (zh)
WO (1) WO2016199788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874513B2 (en) * 2018-02-12 2020-12-29 4C Medical Technologies, Inc. Expandable frames and paravalvular leak mitigation systems for implantable prosthetic heart valve devices
GB2589355A (en) 2019-11-28 2021-06-02 Rolls Royce Plc Stator winding arrangem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07466A1 (en) * 2007-10-19 2010-08-19 Yasuhiro Endo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US20120112595A1 (en) * 2008-12-25 2012-05-1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ator and cage coil
JP2012125043A (ja) * 2010-12-08 2012-06-28 Toyota Motor Corp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製造方法
CN102577035A (zh) * 2010-10-14 2012-07-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马达
WO2012137273A1 (ja) * 2011-04-01 2012-10-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製造装置
JP2012249344A (ja) * 2011-05-25 2012-12-13 Toyota Motor Corp 同芯カセット式回転電機ステータ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503278B (zh) 2011-04-05 2016-02-24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定子及定子制造方法
JP2013005541A (ja) 2011-06-14 2013-01-07 Toyota Motor Corp バスバーの成形方法、バスバー
JP6033582B2 (ja) 2012-06-22 2016-11-30 アイシン・エィ・ダブリュ株式会社 ステータおよびステ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05432000B (zh) * 2013-08-26 2018-06-08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旋转电机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00207466A1 (en) * 2007-10-19 2010-08-19 Yasuhiro Endo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US20120112595A1 (en) * 2008-12-25 2012-05-10 Toyota Jidosha Kabushiki Kaisha Stator and cage coil
CN102577035A (zh) * 2010-10-14 2012-07-11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马达
JP2012125043A (ja) * 2010-12-08 2012-06-28 Toyota Motor Corp モータ及びモータ製造方法
WO2012137273A1 (ja) * 2011-04-01 2012-10-11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製造装置
JP2012249344A (ja) * 2011-05-25 2012-12-13 Toyota Motor Corp 同芯カセット式回転電機ステー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276798A4 (en) 2018-04-25
JP6516004B2 (ja) 2019-05-22
WO2016199788A1 (ja) 2016-12-15
EP3276798A1 (en) 2018-01-31
CN107615622B (zh) 2021-09-10
US20180091013A1 (en) 2018-03-29
US10892656B2 (en) 2021-01-12
EP3276798B1 (en) 2019-10-09
JPWO2016199788A1 (ja) 2017-12-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8344575B2 (en) Stator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8164229B2 (en) Armature for rotating electrical machin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US8082653B2 (en) Method of producing coil made up of rectangular wave-shaped windings
RU2359387C2 (ru) Электрический двигатель с многослойными ромбовидными обмотками
US10476337B2 (en) Stator
JP5299515B2 (ja) モータ
KR102574242B1 (ko) 3상 다이나모일렉트릭 머신의 스테이터 어셈블리 및 관련 권선 방법
JP6638008B2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US20090200890A1 (en) Winding For An Axial Gap Electric Dynamo Machine
US20180226852A1 (en) Rotating electric machine
JP2014007938A (ja) 回転電機及び回転電機の製造方法
JP2009033832A (ja) モータ用ステータ
JP2018088729A (ja) 回転電機のステータ
CN107615622A (zh) 定子
CN106416017B (zh) C形或u形半线圈、有此半线圈的转子绕组和其制造方法
CN110784043B (zh) 定子组件及具有该定子组件的电机
JP4375304B2 (ja) セグメント導体型電機子
US9337695B2 (en) Single-layer coil with one bent endwinding and one straight endwinding
US20070273237A1 (en) Alternator having stator wound with wiring
JP5838930B2 (ja) コイルおよびステータ
JP2010142019A (ja) 回転電機の多相波巻き巻線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895094B2 (ja) ステータコイル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10784044B (zh) 定子组件及具有该定子组件的电机
JP5889235B2 (ja) 回転電機の電機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US20240022131A1 (en) Lap Windings for Electric Machine with Series Connection on Outside Diameter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