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93338B - 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 - Google Patents

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93338B
CN107593338B CN201710875387.9A CN201710875387A CN107593338B CN 107593338 B CN107593338 B CN 107593338B CN 201710875387 A CN201710875387 A CN 201710875387A CN 107593338 B CN107593338 B CN 107593338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rea
rice
planting
frog
ditc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875387.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93338A (zh
Inventor
吴传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hejiang Changxing Daoranoxi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Ltd.
Original Assignee
Zhejiang Changxing Creativ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hejiang Changxing Creativ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 ltd filed Critical Zhejiang Changxing Creativ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875387.9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93338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9333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333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9333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9333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Cultivation Of Plants (AREA)
  • Supports For Plant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包括种养区和设置于所述种养区周围的防护网架,所述防护网架包括倒L型的防护柱;所述种养区包括种稻区、设于所述种稻区周围的水沟区、设于所述水沟区外侧的陆地区;所述水沟区包括沟底、设置于所述种稻区一侧的第一沟壁、设置于所述陆地区一侧的第二沟壁。本发明基于水稻和青蛙的生长特性,为水稻的种植和青蛙的养殖提供了结构简单、科学合理的混合种养场所,有效降低了稻蛙混合种养过程中青蛙的养殖管理难度。

Description

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农产品种植和养殖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
背景技术
在上世纪,青蛙是一种在我国农村稻田间非常常见的两栖动物,其主要以捕捉稻田间的昆虫等为食。但是,随着农药的使用以及人们过度捕杀青蛙作为餐桌美食,导致野生青蛙越来越稀少,严重破坏了生态平衡,也造成了严重的农药污染。如今,青蛙已经成为我国禁止捕杀的保护动物,其中黑斑蛙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2004年濒危物种红色名录。随着人们对稻米绿色安全要求的提高以及对青蛙食、药价值的需求,如何利用稻田进行青蛙的生态化人工养殖,成为近些年来的一个重要研究方向。现有技术CN103210811A公开了一种蛙稻的混合养殖培育方法,该方法中涉及了种养场的建设,包括稻田和养蛙池的场地建设、棚架搭建、围堰设置,但该种养场实际上是将水稻于稻田中种植,将黑斑蛙于养蛙池中养殖,并没有形成真正一体化的混合种养。利用该方法,若将黑斑蛙放养于稻田,后续的养殖管理非常困难。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便于青蛙养殖管理的稻蛙混合种养场。
本项目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其特征在于,包括种养区和设置于所述种养区周围的防护网架,所述防护网架包括倒L型的防护柱;所述种养区包括种稻区、设于所述种稻区周围的水沟区、设于所述水沟区外侧的陆地区;所述水沟区包括沟底、设置于所述种稻区一侧的第一沟壁、设置于所述陆地区一侧的第二沟壁,所述水沟区的最大宽度处水平宽度不大于100cm,所述种稻区的高度比所述沟底高40-60cm,所述陆地区的高度比所述种稻区高20-40cm;所述种稻区任意一点A与所述陆地区内最接近A的一点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直线距离不小于70cm且不大于600cm。
所述种养区用于种植水稻和养殖青蛙,所述防护网架将所述种养区包围,防止青蛙从所述种养区逃逸,所述防护柱为倒L型,即支撑了所述防护网架又为搭建遮阳棚提供了支撑。所述种稻区用于种植水稻,水稻可以为青蛙遮阳,青蛙捕食稻田中的昆虫,青蛙的***物成为水稻的基肥,水稻的整个种植过程不需使用农药和化肥。所述水沟区用于稻田的排水给水蓄水,也为青蛙(含蝌蚪期)提供了活动场所之一。所述陆地区主要用于青蛙的进食区域和陆地活动。
所述沟底比所述种稻区低40-60cm,所述水沟区可以蓄较深的水,其为青蛙提供了保温的场所,也能在稻田排水硬化所述种稻区土质的时期为青蛙提供了水源保障。
成年青蛙不喜欢长期活动于水中,在水稻种植的整个期间,都必须具有足够的陆地空间供青蛙活动,所述陆地区是青蛙进食和活动的主要陆地空间,发明人将所述陆地区的高度设置为比所述种稻区高20-40cm,以确保在整个种养过程所述陆地区不被水淹没。
在青蛙上市抓捕青蛙时,主要是在所述陆地区和水沟区抓捕。发明人发现,当所述点A与点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直线距离过小时,抓捕过程中青蛙受惊逃至所述种稻区的数量会较多。稻蛙混合种养过程中,青蛙的主食还是以所述陆地区人工投食为主,当所述点A与点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直线距离过大时,即青蛙在所述种稻区中的位置离所述陆地区过远,极不利于青蛙的投食训养,导致青蛙的驯化程度低、青蛙之间个体成长差异大。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种稻区内设置有梯形岛,所述梯形岛的数量为1-4个/平米,所述梯形岛的垂直高度为5-10cm,单个所述梯形岛在重力G方向的投影面积为100-400平方厘米。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有些时期需要所述种稻区提供的水深会超过5cm,此时即使是成年青蛙,大部分也只能飘浮于水中,而由于青蛙不喜欢长期飘浮于水中,会导致青蛙大量离开所述种稻区。因此,发明人设置了所述梯形岛,使得青蛙在所述种稻区利用所述梯形岛选择喜欢的水陆环境。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种稻区任意一点A与所述陆地区内最接近A的一点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直线距离不小于80cm且不大于400cm。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壁与重力方向G形成往所述陆地区一侧的夹角α大于0度且不大于10度。
当水位下降到所述种稻区以下时,所述夹角α便于青蛙在所述水沟区和所述种稻区之间的活动;当抓捕青蛙时,所述夹角α能够避免捕蛙网网壁从水底升起时碰落所述第一沟壁上的泥巴而惊到青蛙,而且所述夹角α与所述第一沟壁的高度设置使得青蛙难以快速逃至所述种稻区。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沟壁与重力方向G形成往所述种稻区一侧的夹角ß不小于30度且不大于59度。
所述夹角ß的设置,便于青蛙在所述水沟区与所述陆地区活动,蝌蚪时期更是便于蝌蚪吃食。发明人还发现,所述夹角ß的角度明显大于所述夹角α,经长期的养殖驯化,当只有所述水沟区中有水且所述水沟区中出现惊动时,青蛙会优先逃向所述陆地区。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沟壁与所述陆地区的表面铺设有捕蛙网,所述捕蛙网包括靠近所述沟底一侧的第一网缘和靠近所述防护网架一侧的第二网缘,所述第一网缘设有用于使所述捕蛙网沉水的坠件。
所述捕蛙网对所述第二沟壁的表面泥土具有固土作用,位于所述防护网架一侧的所述捕蛙网的第二网缘贴地或贴防护网架固定即可,位于所述沟底一侧的所述捕蛙网的第一网缘通过所述坠件沉于所述水沟区,当需要捕蛙时,升起所述第一网缘即可。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柱包括伫立于地基中的竖杆和位于所述竖杆上端横向设置的横杆;所述横杆距离所述陆地区的高度为50-200cm,所述横杆上铺设用于藤蔓类植物攀附的棚架。
所述防护柱起支撑作用,所述竖杆与所述横杆形成倒L型,其中所述竖杆打入地基中,确保了所述防护网架和所述横杆的稳定性;所述横杆确保了在所述横杆上铺设棚架的稳定性。所述横杆与所述棚架为藤蔓类植物提供了攀附的支撑,葡萄等藤蔓类植物攀附后形成天然的遮阳棚,不仅生态美观,而且由于藤蔓类植物形成的天然遮阳棚具有丰富的空隙,具有更好的遮阳通风效果,更不易被大风掀翻,更有利于青蛙的养殖。发明人发现,将所述横杆距离所述陆地区的高度设置为50-200cm时,由藤蔓类植物攀附形成的遮阳棚遮阳通风效果更好,抗风性强,青蛙活动空间不受限,尤其是将所述横杆距离所述陆地区的高度设置为100-150cm时,藤蔓植物引来的昆虫易于被青蛙捕食到。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其特征在于,所述横杆包括靠近所述种稻区的尾端,所述尾端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出口,所述第一出口在重力方向G的投影位于所述沟底处。
发明人发现,当所述第一出口在重力方向G的投影位于所述沟底处时,一方面遮阳效果好,另一方面便于所述捕蛙网的起网捕蛙。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竖杆设有开口向外的第二出口,所述竖杆与所述横杆的内部沿杆设置了连通的空道,所述第一出口与所述第二出口通过所述空道连通。
所述空道、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第二出口用于绳线的穿梭,所述绳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网缘,所述的绳线的另一端先后穿梭经过所述第一出口、所述空道、所述第二出口后固定。当需要抓捕青蛙时,缓缓牵动所述第二出口端的绳线,所述第一网缘即可随之被升起。由于所述绳线是从所述竖杆与所述横杆内部穿梭的,有效避免了藤蔓类植物对绳线的干扰,确保了捕蛙的高效。
作为优选,所述的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柱以间距100-200cm每根的密度设置。
所述防护柱的设置密度,不仅直接影响所述防护网架的安全稳定性,也直接影响所述第一网缘升起时的一致性(升起时,所述第一网缘与绳线连接处是最高的,而两个连接处的中间位置处是最低的,两个连接处的间隔太大会导致连接处于中间位置处的高低差太大。),设置密度过大会导致成本大幅提高,设置密度过小会导致安全稳定性不够以及升起所述第一网缘时的一致性不够进而影响捕蛙效果。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
本发明基于水稻和青蛙的生长特性,为水稻的种植和青蛙的养殖提供了结构简单、科学合理的混合种养场所,有效降低了稻蛙混合种养过程中青蛙的养殖管理难度。
图1是本发明具体实施例1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的局部断面图;
图3是本发明中的具体实施例1的局部断面图;
图中,1-种养区;11-种稻区;111-梯形岛;12-水沟区;121-沟底;122-第一沟壁;123-第二沟壁;13-陆地区;2-防护网架;21-防护柱;211-竖杆;2111-第二出口;212-横杆;2121-尾端;2122-第一出口;213-空道;3-捕蛙网;31-第一网缘;32-第二网缘;33-坠件;4-棚架;A-种稻区中任一点;B-陆地区内最接近A的一点;G-重力方向;ß-第二沟壁与重力方向G形成往种稻区一侧的夹角; α-第一沟壁与重力方向G形成往陆地区一侧的夹角。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实施例形式,对本发明的上述内容再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应将此理解为本发明上述主题的范围仅限于以下的实例,凡基于本发明上述内容所实现的技术均属于本发明的范围。
具体实施例1
如图1-3所示,发明人建造了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包括种养区1和设置于所述种养区1周围的防护网架2,所述防护网架2包括倒L型的防护柱21。发明人利用所述种养区1用于种植水稻和养殖青蛙,利用所述防护网架2将所述种养区1包围,防止青蛙从所述种养区1逃逸,所述防护柱21为倒L型,即支撑了所述防护网架2又为搭建遮阳棚提供了支撑。
所述种养区1包括种稻区11、设于所述种稻区11周围的水沟区12、设于所述水沟区12外侧的陆地区13。所述种稻区11用于种植水稻,水稻可以为青蛙遮阳,青蛙捕食稻田中的昆虫,青蛙的***物成为水稻的基肥,水稻的整个种植过程不需使用农药和化肥。所述水沟区12用于稻田的排水给水蓄水,也为青蛙(含蝌蚪期)提供了活动场所之一。所述陆地区13主要用于青蛙的进食区域和陆地活动。
所述水沟区12包括沟底121、设置于所述种稻区11一侧的第一沟壁122、设置于所述陆地区13一侧的第二沟壁123。发明人为了给青蛙提供保温场所和水源保障,同时为了防止所述陆地区13与所述种稻区11相距太近而影响捕蛙成功率,发明人将所述水沟区12的最大宽度处水平宽度设置为80cm,将所述种稻区11的高度设置为比所述沟底121高50cm。由于成年青蛙不喜欢长期活动于水中,在水稻种植的整个期间,都必须具有足够的陆地空间供青蛙活动,而且所述陆地区13是青蛙进食的主要地方,发明人将所述陆地区13的高度设置为比所述种稻区11高30cm,以确保在整个种养过程所述陆地区13不被水淹没。
发明人发现,稻蛙混合种养过程中,青蛙的主食还是以所述陆地区13人工投食为主,青蛙在所述种稻区11中的位置离所述陆地区13过远时,极不利于青蛙的投食训养,导致青蛙的驯化程度低、青蛙之间个体成长差异大。因此,发明人将所述种稻区的宽度设置为400cm,此时,青蛙在所述种稻区11任意一点A与所述陆地区13内最接近A的一点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直线距离不大于600cm,发明人对青蛙的投食训练进展顺利。
水稻在生长过程中,有些时期需要所述种稻区11提供的水深会超过5cm,此时即使是成年青蛙,大部分也只能飘浮于水中,而由于青蛙不喜欢长期飘浮于水中,会导致青蛙大量离开所述种稻区11。因此,发明人在所述种稻区11内以1-4个/平米的量设置了所述梯形岛111,使得青蛙在所述种稻区11利用所述梯形岛111选择喜欢的水陆环境。发明人根据所述种稻区11的给水排水情况和青蛙的***方厘米。
当水位下降到所述种稻区11以下时,青蛙需要到所述水沟区12才能喝到水,所以发明人将所述第一沟壁122与重力方向G形成往所述陆地区13一侧的夹角α设置为8度,夹角α便于青蛙在所述水沟区12和所述种稻区11之间的活动。当抓捕青蛙时,所述夹角α还能够避免捕蛙网3网壁从水底升起时碰落所述第一沟壁122上的泥巴而惊到青蛙,而且所述夹角α与所述第一沟壁122的高度设置使得青蛙难以快速逃至所述种稻区11。
青蛙的食物主要来源于人工投食,为了便于青蛙在所述水沟区12与所述陆地区13活动,蝌蚪时期更是便于蝌蚪吃食,发明人将所述第二沟壁123与重力方向G形成往所述种稻区11一侧的夹角ß设置为40度。由于所述夹角ß的角度明显大于所述夹角α,经长期的养殖驯化,发明人发现,当只有所述水沟区12中有水且所述水沟区12中出现惊动时,青蛙会优先逃向所述陆地区13,这非常有利于青蛙的抓捕。
为了便于捕蛙,发明人在所述第二沟壁123与所述陆地区13的表面铺设捕蛙网3,所述捕蛙网3包括靠近所述沟底121一侧的第一网缘31和靠近所述防护网架2一侧的第二网缘32,发明人将所述第二网缘32贴防护网架2贴地固定。为了便于所述捕蛙网3沉水并使其对所述第二沟壁123产生张紧力,发明人在所述第一网缘31设有坠件33,张紧力的产生使所述捕蛙网3对所述第二沟壁123的表面泥土具有固土作用,而当发明人需要捕蛙时,升起所述第一网缘31即可。
为了更多地发挥所述防护柱21在青蛙养殖中的作用,发明人对所述防护柱21进行了创新设计,所述防护柱21包括伫立于地基中的竖杆211和位于所述竖杆211上端横向设置的横杆212。所述防护柱21具有支撑作用,所述竖杆211与所述横杆212形成倒L型,其中所述竖杆211打入地基中,确保了所述防护网架2和所述横杆212的稳定性;所述横杆212确保了在所述横杆212上铺设棚架4的稳定性。发明人在所述横杆212上铺设用于藤蔓类植物攀附的棚架4,所述横杆212与所述棚架4为藤蔓类植物提供了攀附的支撑,葡萄等藤蔓类植物攀附后形成天然的遮阳棚,不仅生态美观,而且由于藤蔓类植物形成的天然遮阳棚具有丰富的空隙,具有更好的遮阳通风效果,更不易被大风掀翻,更有利于青蛙的养殖。发明人发现,将所述横杆212距离所述陆地区13的高度会直接影响藤蔓类植物攀附形成的遮阳棚的遮阳通风的效果以及遮阳棚的抗风性能,高度过低时还会限制青蛙的活动而不利于青蛙的生长。发明人鉴于当地气候有潮湿闷热、台风天气等情况,将所述横杆212距离所述陆地区13的高度设置为130cm,这使得遮阳棚兼顾了遮阳通风、抗风性能等功能,而且藤蔓植物引来的昆虫易于被青蛙捕食到。
所述横杆212包括靠近所述种稻区11的尾端2121,为了便于利用绳线牵引所述捕蛙网3,发明人在所述尾端2121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出口2122。为了提高遮阳效果,提高捕蛙成功率,发明人合理设置了所述横杆212的长度,即以所述第一出口2122在重力方向G的投影位于所述所述沟底121处为准。
发明人发现,牵引所述捕蛙网3的绳线如果从所述棚架4上经过,由于藤蔓类植物生长的缠绕性,非常容易造成绳线被缠绕,导致无法顺利下网或收网,而且绳线穿动时极易产生较大的动静而导致青蛙逃逸。因此,发明人在所述竖杆211设有开口向外的第二出口2111,所述竖杆211与所述横杆212的内部沿杆设置了连通的空道213,所述第一出口2122与所述第二出口2111通过所述空道213连通。所述绳线的一端连接所述第一网缘31,所述的绳线的另一端先后穿梭经过所述第一出口2122、所述空道213、所述第二出口2111后固定。当需要抓捕青蛙时,缓缓牵动所述第二出口2111端的绳线,所述第一网缘31即可随之被升起。由于所述绳线是从所述竖杆211与所述横杆212内部穿梭的,有效避免了藤蔓类植物对绳线的干扰,确保了捕蛙的高效。
所述防护柱21的设置密度,不仅直接影响所述防护网架2的安全稳定性,也直接影响所述第一网缘31升起时的一致性(升起时,所述第一网缘31与绳线连接处是最高的,而两个连接处的中间位置处是最低的,两个连接处的间隔太大会导致连接处于中间位置处的高低差太大。),设置密度过大会导致成本大幅提高,设置密度过小会导致安全稳定性不够以及升起所述第一网缘31时的一致性不够进而影响捕蛙效果。发明人结合当地气候尤其是具有台风天气的情况,将所述防护柱21以间距100cm每根的密度设置。
发明人基于青蛙的习性,通过具体实施例1的方案,发明人只需通过所述种养区1水位的调节(如当所述种稻区的水深调节为5cm左右时,青蛙喜欢活动于所述种稻区11;当所述种稻区11的水深调节为15cm以上时,青蛙会向所述陆地区13、所述第二沟壁123集聚。)、食物的投置、捕蛙网3的设置等,即可实现稻蛙混合种养过程中对青蛙的高效养殖管理。

Claims (5)

1.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其特征在于,包括种养区(1)和设置于所述种养区(1)周围的防护网架(2),所述防护网架(2)包括倒L型的防护柱(21);所述种养区(1)包括种稻区(11)、设于所述种稻区(11)周围的水沟区(12)、设于所述水沟区(12)外侧的陆地区(13);所述水沟区(12)包括沟底(121)、设置于所述种稻区(11)一侧的第一沟壁(122)、设置于所述陆地区(13)一侧的第二沟壁(123),所述水沟区(12)的最大宽度处水平宽度不大于100cm,所述种稻区(11)的高度比所述沟底(121)高40-60cm,所述陆地区(13)的高度比所述种稻区(11)高20-40cm;所述种稻区(11)任意一点A与所述陆地区(13)内最接近A的一点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直线距离不小于70cm且不大于600cm;所述第二沟壁(123)与重力方向G形成往所述种稻区(11)一侧的夹角ß不小于30度且不大于59度;所述第二沟壁(123)与所述陆地区(13)的表面铺设有捕蛙网(3),所述捕蛙网(3)包括靠近所述沟底(121)一侧的第一网缘(31)和靠近所述防护网架(2)一侧的第二网缘(32),所述第一网缘(31)设有用于使所述捕蛙网(3)沉水的坠件(33);所述防护柱(21)包括伫立于地基中的竖杆(211)和位于所述竖杆(211)上端横向设置的横杆(212);所述横杆(212)距离所述陆地区(13)的高度为50-200cm,所述横杆(212)上铺设用于藤蔓类植物攀附的棚架(4);所述横杆(212)包括靠近所述种稻区(11)的尾端(2121),所述尾端(2121)设有开口向下的第一出口(2122),所述第一出口(2122)在重力方向G的投影位于所述沟底(121)处;所述竖杆(211)设有开口向外的第二出口(2111),所述竖杆(211)与所述横杆(212)的内部沿杆设置了连通的空道(213),所述第一出口(2122)与所述第二出口(2111)通过所述空道(213)连通。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种稻区(11)内设置有梯形岛(111),所述梯形岛(111)的数量为1-4个/平米,所述梯形岛(111)的垂直高度为5-10cm,单个所述梯形岛(111)在重力G方向的投影面积为100-400平方厘米。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种稻区(11)任意一点A与所述陆地区(13)内最接近A的一点B之间在同一水平面上的直线距离不小于80cm且不大于400cm。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沟壁(122)与重力方向G形成往所述陆地区(13)一侧的夹角α大于0度且不大于10度。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柱(21)以间距100-200cm每根的密度设置。
CN201710875387.9A 2017-09-25 2017-09-25 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 Active CN10759333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75387.9A CN107593338B (zh) 2017-09-25 2017-09-25 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875387.9A CN107593338B (zh) 2017-09-25 2017-09-25 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93338A CN107593338A (zh) 2018-01-19
CN107593338B true CN107593338B (zh) 2021-01-05

Family

ID=6105823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875387.9A Active CN107593338B (zh) 2017-09-25 2017-09-25 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93338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150225A (zh) * 2019-05-09 2019-08-23 湘潭顺天农业科技开发有限公司 一种五彩稻田养蛙的高产方法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8853A (zh) * 2011-09-25 2012-05-02 林贵夫 一种用于获取蛙田大米的水稻种植方法
CN103125328A (zh) * 2011-11-30 2013-06-05 上海自在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蛙稻米生态种养技术
CN105494235A (zh) * 2015-09-16 2016-04-20 浙江长兴创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养蛙池及养殖方法
CN106718390A (zh) * 2016-11-25 2017-05-31 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利用稻田养青蛙防治水稻害虫的方法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428853A (zh) * 2011-09-25 2012-05-02 林贵夫 一种用于获取蛙田大米的水稻种植方法
CN103125328A (zh) * 2011-11-30 2013-06-05 上海自在源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蛙稻米生态种养技术
CN105494235A (zh) * 2015-09-16 2016-04-20 浙江长兴创意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养蛙池及养殖方法
CN106718390A (zh) * 2016-11-25 2017-05-31 安徽华安种业有限责任公司 一种利用稻田养青蛙防治水稻害虫的方法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水稻-虎纹蛙"生态农业模式的研究;吴建平;《福建稻麦科技》;20081231;第26卷(第1期);第1-4页 *
水稻,虎纹蛙生态种养试验;黄志平;《水产养殖》;20051101;第26卷(第6期);第26-28页 *
稻蛙共生高效生态种养技术;蒋静等;《中国水产》;20161231(第4期);第73-7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93338A (zh) 2018-01-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1779562B (zh) 一种爬藤幕墙绿化墙面和边坡的方法
CN104365465B (zh) 铁皮石斛与金线莲的套种装置及其栽培方法
CN201332627Y (zh) 泥鳅高密度育苗暨成鳅养殖新型生态池
CN206402737U (zh) 一种集约型水田开发整理及生态型种养模式
KR102407705B1 (ko) 틸라피아 및 참게의 복합 논 생태 양식 시스템
CN104798656B (zh) 风化基岩消落带陆生水长植树方法
CN102227996A (zh) 一种猕猴桃和茶树立体种植方法
CN110859146A (zh) 一种小龙虾的育苗方法
CN204306503U (zh) 金线莲与铁皮石斛的套种栽培装置
CN107593246A (zh) 促使严重退化油松林地恢复的方法
CN107593337A (zh) 一种稻蛙一体化生态种养区及种养方法
CN110612933A (zh) 一种稻田小龙虾秋放冬养春捕的方法
CN107593338B (zh) 一种稻蛙混合种养场
CN104904364B (zh) 林地坡面控制水土流失的方法
CN107466622A (zh) 一种莲田养鱼的养殖方法
CN108541534A (zh) 一种田塘兼用水淹防治虫害的稻鲵生态种养方法
CN211746257U (zh) 一种稻田养殖泥鳅专用的防敌害***
CN212813561U (zh) 一种稻鸭鱼综合种养有线远程控制***
CN105613005B (zh) 错层搭架式党参种植方法
CN109496745B (zh) 一种山药地上立式箱式栽培方法
CN208462503U (zh) 一种边坡种植盆
CN111887178A (zh) 一种稻鸭鱼综合种养有线远程控制***
CN110692451A (zh) 一种家禽与蔬菜同步生产的方法
CN104737762A (zh) 一种用于药材的高产套种方法
CN104541910A (zh) 一种药材的联合高产套种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21215

Address after: 313103 Chengshan Village, Heping Town, H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Zhejiang Changxing Daoranoxiang Agricultural Technology Co.,Ltd.

Address before: 313000 Chengshan village, Heping Town, Changxing County, Huzhou City, Zhejiang Province

Patentee before: ZHEJIANG CHANGXING CREATIVE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