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47402A - 一种转发表生成方法和装置 - Google Patents

一种转发表生成方法和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47402A
CN107547402A CN201710591639.5A CN201710591639A CN107547402A CN 107547402 A CN107547402 A CN 107547402A CN 201710591639 A CN201710591639 A CN 201710591639A CN 107547402 A CN107547402 A CN 10754740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ccess device
terminal
address
forwarding
messa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91639.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47402B (zh
Inventor
付志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New H3C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91639.5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547402B/zh
Publication of CN10754740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740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47402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7402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Landscapes

  • Data Exchanges In Wide-Area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发表项生成方法和装置,该方法应用于第一接入设备,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组成MLAG,二者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连接,该方法为:接收用于通告终端地址的报文;若接收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分布式聚合口,或者,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且报文包括的分布式聚合口ID为有效值,则确定该终端地址对应的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生成第一转发表项,第一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该终端地址,第一转发表项的出接口为该终端在第一接入设备上的分布式聚合口。这种MLAG部署方式不需要占用额外的物理端口和连接额外的物理链路。

Description

一种转发表生成方法和装置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转发表生成方法和装置。
背景技术
MLAG(英文:multi-chassis link aggregation group,简称:跨设备链路聚合组)是一种实现跨设备链路聚合的机制,通过将一台设备与另外两台设备进行跨设备链路聚合,从而把链路可靠性从单板级提高到了设备级,组成双活***。
参见图1,为Spine-Leaf(骨干-叶子)组网中的一种MLAG部署方案,在图1中,终端2通过MLAG机制双归属到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跟终端2的连接口称为MLAG协议的动态分布聚合端口(以下简称分布式聚合口)。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为MLAG成员,二者之间通过一条直连链路相连,该链路一般称为peer-link(对等链路),peer-link可用于交换协商报文及传输部分报文,peer-link两端直连的接口称为peer-link接口。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申请提供一种转发表生成方法,用于提供一种无需额外物理端口作为peer link口的MLAG部署方式以及相应的转发表生成方法。
具体地,本申请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发表项生成方法,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组成MLAG,第一接入设备与第二接入设备之间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连接,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接入设备,包括:
接收用于通告终端地址的报文;
若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分布式聚合口,或者,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且所述报文包括的分布式聚合口ID为有效值,则
确定所述终端地址对应的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生成第一转发表项,所述第一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一转发表项的出接口为所述终端在第一接入设备上的分布式聚合口。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转发表项生成装置,所述装置可以应用于第一接入设备,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组成MLAG,第一接入设备与第二接入设备之间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连接。第一接入设备具有实现上述方法的功能。所述功能可以通过硬件实现,也可以通过硬件执行相应的软件实现。所述硬件或软件包括一个或多个与上述功能相对应的模块或单元。
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于通告终端地址的报文;
转发表项生成单元,用于在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分布式聚合口,或者,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且所述报文包括的分布式聚合口ID为有效值时,确定所述终端地址对应的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生成第一转发表项,所述第一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一转发表项的出接口为所述终端在第一接入设备上的分布式聚合口。
另一种可能的实现方式中,所述装置包括通信接口、处理器、存储器和总线,所述通信接口、所述处理器和所述存储器之间通过总线相互连接;所述处理器通过读取所述存储器中存储的逻辑指令,执行本申请第一方面所述的转发表项生成方法。
在本申请中,MLAG成员间通过VXLAN隧道来实现peer-link,不需要占用额外的物理端口和连接额外的物理链路。并且由于peer-link VXLAN隧道为逻辑隧道,因此即使属于同一MLAG的两个MLAG成员不在同一个机房,物理位置相距较远,也不会给MLAG成员间的peer-link VXLAN隧道的部署造成影响。当MLAG成员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传输报文时,由于该报文一定会携带VXLAN信息,从而无需在报文中携带VLAN信息,这样可以打破现有MLAG部署方案中VLAN对可使用VXLAN实例数量的限制,使得接入设备可以支持更多的VXLAN实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的MLAG部署方案示意图;
图2是现有技术中的MLAG成员故障时的报文转发示意图;
图3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MLAG部署方案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提供的一种MLAG部署方案中的VXLAN隧道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提供的方法流程图;
图6是本申请提供的peer-link VXLAN隧道传输的报文的报文格式示意图;
图7是本申请提供的装置功能模块框图;
图8是本申请提供的图7所示装置的硬件架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申请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申请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在本申请使用的术语是仅仅出于描述特定实施例的目的,而非旨在限制本申请。在本申请和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使用的单数形式的“一种”、“所述”和“该”也旨在包括多数形式,除非上下文清楚地表示其他含义。还应当理解,本文中使用的术语“和/或”是指并包含一个或多个相关联的列出项目的任何或所有可能组合。
应当理解,尽管在本申请可能采用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等来描述各种信息,但这些信息不应限于这些术语。这些术语仅用来将同一类型的信息彼此区分开。例如,在不脱离本申请范围的情况下,第一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二信息,类似地,第二信息也可以被称为第一信息。取决于语境,如在此所使用的词语“如果”可以被解释成为“在……时”或“当……时”或“响应于确定”。
现有的MLAG部署方案可以参见图1所示,终端2通过MLAG机制与另外两台设备(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进行跨设备链路聚合,共同组成一个双活***。这样可以实现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共同进行流量的转发,保证网络的可靠性。
例如,当终端1访问终端2时,终端1可以通过负载分担将报文发送到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上。Leaf2设备收到报文进行VXLAN(Virtual Extensible LAN,虚拟扩展局域网)解封装,然后在对应的VXLAN实例里转发,发送给终端2;Leaf3设备收到报文同样进行VXLAN解封装,然后在对应的VXLAN实例里转发,发送给终端2。
当MLAG成员的用户侧链路发生故障时,出现故障的MLAG成员可以将报文通过peer-link绕行到对端MLAG成员,由对端MLAG成员将报文发送给用户侧。例如,当图1中Leaf2设备与终端2之间的物理链路发生故障时,终端1访问终端2的报文通过负载分担到达Leaf2设备后,Leaf2设备可以将该报文进行VXLAN解封装,然后通过peer-link绕行到Leaf3设备,由Leaf3设备转发给终端1,具体的报文转发过程可以参考图2中的虚线所示。
但现有技术中MLAG部署方案至少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陷:
1、MLAG成员之间需要额外的物理端口来实现peer-link接口,以及需要额外的物理链路来实现peer-link,浪费带宽和资源。
2、在某些组网中,属于同一MLAG的两个MLAG成员可能不在同一个机房,物理位置相距较远,这为peer-link的部署带来了难度。
3、当MLAG成员通过peer-link传输报文时,为了让对端MLAG成员知道该报文属于哪个VXLAN实例,需要在该报文中携带VLAN信息,这样对端MLAG成员可以根据报文的VLAN信息以及本地保存的VXLAN与VLAN的对应关系,确定该报文所属的VXLAN实例。但这也限制了可使用VXLAN实例的数量。理论上而言,VLAN使用12bit的VLAN ID表示网段名,从而网段个数被限制在2^12=4096个;而VXLAN使用24bit作为VXLAN标识符,使得VXLAN实例的个数扩展到2^24个。但在部署了MLAG的组网中,为了维护VLAN与VXLAN的对应关系,可使用的VXLAN实例的个数被限制为4096个。
本申请提供一种新的MLAG部署方案来解决目前所面临的困境。本申请提供的MLAG部署方案可以应用于任何支持MLAG协议的网络,如EVPN(Ethernet Virtual PrivateNetwork,以太网虚拟专用网络)网络、TRILL(Transparent Interconnection of LotsofLinks,多链接透明互联)网络等。
下面以Spine-Leaf组网为例,说明本申请提供的MLAG部署方案。参考图3所示,在Spine-Leaf组网中,包括的设备按角色可包括以下三类:
Spine(骨干)设备:如图3中的Spine1设备和Spine2设备,可以是交换机或路由器,支持普通IP(Internet Protocol,网际协议)转发。
Leaf(叶子)设备:如图3中的Leaf1设备至Leaf3设备,用于接入终端的边沿设备,本申请有时也使用接入设备来指代叶子设备。
终端:如图3中的终端1至终端3,可以是虚拟机或物理主机。
在图3中,Leaf1设备为一台普通接入设备;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使能MLAG协议,二者组成MLAG;终端1单接入Leaf1设备;终端2单接入Leaf2设备;终端3双归接入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
本申请中,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之间不再有peer-link,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利用已有的Spine-Leaf组网,在网络中建立一条专用的VXLAN隧道来实现现有peer-link的功能,如图3中的虚线所示。
为便于区分,本申请中,将MLAG成员之间用来实现peer-link的隧道称为peer-link VXLAN隧道,将网络中除peer-link VXLAN隧道以外的其它VXLAN隧道称为普通VXLAN隧道。peer-link VXLAN隧道可用来传输MLAG协议报文和数据报文,MLAG协议报文和数据报文在peer-link VXLAN隧道上传输时需进行VXLAN封装。对于MLAG协议报文而言,其封装的VXLAN ID可以是全局预留的、未接入任何终端(即租户)的VXLAN ID。需要注意的是,不同MLAG的不同peer-link VXLAN隧道可以使用不同的VXLAN ID,也可以使用相同的VXLAN ID。对于数据报文而言,其封装的VXLAN ID为该数据报文所属VXLAN实例的VXLAN ID。
本申请中,将Leaf设备上连接非双归终端(如终端1和终端2)的接口称为非分布式聚合口,将Leaf设备上连接双归终端(如终端3)的接口称为分布式聚合口,将peer-linkVXLAN隧道两端直连的接口称为peer-link VXLAN隧道口。其中,本申请中所说的非分布式聚合口是相对于分布式聚合口来说的,非分布式聚合口是指分布式聚合口类型之外的其它类型的接口。分布式聚合口可以通过分布式聚合口ID来标识,加入了同一MLAG的两个分布式聚合口的分布式聚合口ID是相同的。非分布式聚合口和分布式聚合口为均物理接口,peer-link VXLAN隧道口为逻辑接口。
由于peer-link VXLAN隧道的存在,组成MLAG的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各自有1个实IP地址和虚IP地址。所谓实IP地址,为组成MLAG的两台接入设备作为两台物理设备时对外体现的IP地址;所谓虚IP地址,为两台接入设备组成的MLAG的组地址,即组成MLAG的两台接入设备对外体现出一台逻辑设备时的该逻辑设备的IP地址。
假设在图3中,Leaf1设备的IP地址为1.1.1.1,Leaf2设备的实IP地址为2.2.2.2,Leaf3设备的实IP地址为3.3.3.3,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的虚IP地址为4.4.4.4,则在各个Leaf设备上的VXLAN隧道情况可以参见图4:
Leaf1设备上存在三种VXLAN隧道,分别为:
1)到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组成的MLAG的普通VXLAN隧道,其源IP地址为1.1.1.1,目的IP地址为4.4.4.4。
2)到Leaf2设备的普通VXLAN隧道,其源IP地址为1.1.1.1,目的IP地址为2.2.2.2。这条隧道可以支持访问终端2这类单接入Leaf2设备的终端。
3)到Leaf3设备的普通VXLAN隧道,其源IP地址为1.1.1.1,目的IP地址为3.3.3.3。这条隧道可以支持访问单接入Leaf3设备的终端。
Leaf2设备上存在两种VXLAN隧道,分别为:
1)到Leaf3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其源IP地址为2.2.2.2,目的IP地址为3.3.3.3。
2)到Leaf1设备的普通VXLAN隧道,其源IP地址为4.4.4.4,目的IP地址为1.1.1.1。
Leaf3设备上存在两种VXLAN隧道,分别为:
1)到Leaf2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其源IP地址为3.3.3.3,目的IP地址为2.2.2.2。
2)到Leaf1设备的普通VXLAN隧道,其源IP地址为4.4.4.4,目的IP地址为1.1.1.1。
以上普通VXLAN隧道和peer-link VXLAN隧道可以通过EVPN协议建立,具体的建立过程可参考现有实现,本申请不作详述。
本申请使用peer-link VXLAN隧道取代现有的物理链路peer-link的好处有:
1、MLAG成员间不需要使用额外的物理端口和连接额外的物理链路来实现peer-link。
2、由于peer-link VXLAN隧道为逻辑隧道,因此即使属于同一MLAG的两个MLAG成员不在同一个机房,物理位置相距较远,也不会给MLAG成员间的peer-link VXLAN隧道的部署造成影响。
3、当MLAG成员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传输报文时,由于该报文会携带VXLAN信息,从而无需在报文中携带VLAN信息,这样可以打破现有MLAG部署方案中VLAN对可使用VXLAN实例数量的限制,使得接入设备可以支持更多的VXLAN实例。
下面基于图1所示的MLAG部署方案,对终端上线时的转发表项生成过程进行描述:
假设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组成MLAG,第一接入设备与第二接入设备之间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连接,则参见图5,当第一接入设备和/或第二接入设备下挂的终端上线时,对于第一接入设备而言,其生成转发表项的流程可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501:第一接入设备接收用于通告终端地址的报文。
步骤502:若接收该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分布式聚合口,或者,接收该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且该报文包括的分布式聚合口ID为有效值,则第一接入设备确定该终端地址对应的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生成第一转发表项,第一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该终端地址,第一转发表项的出接口为该终端在第一接入设备上的分布式聚合口。
作为一个实施例,若步骤502中接收该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非分布式聚合口,则第一接入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地址对应的终端单接入第一接入设备,第一接入设备可以生成第二转发表项,第二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该终端地址,第二转发表项的出接口为该终端在第一接入设备上的非分布式聚合口。
作为再一个实施例,若步骤502中接收该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且该报文包括的分布式聚合口ID为无效值,则第一接入设备可以确定该终端地址对应的终端单接入第二接入设备,生成第三转发表项,第三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该终端地址,第三转发表项的出接口为第一接入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
在本申请中,终端上线后将向其连接的MLAG成员发送报文,如ARP(AddressResolution Protocol,地址解析协议)报文、DHCP(Dynamic Host ConfigurationProtocol,动态主机配置协议)报文等,以通告自身的终端地址。然后由收到报文的MLAG成员将该终端地址封装成VXLAN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转发给另一MLAG成员。下面以终端将报文发送给第一接入设备为例详细说明这一过程。
终端上线后选择向第一接入设备发送用于通告自身地址的报文,第一接入设备通过本设备与该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接收到该报文后,通过判断该报文在本设备上的入接口是分布式聚合口还是非分布式聚合口,可以确定该终端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还是单接入第一接入设备。
在确定该报文在本设备上的入接口是分布式聚合口的情况下,意味着发送该报文的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第一接入设备可以进一步获取该终端在本设备上的分布式聚合口的分布式聚合口ID(标识)。反之,在确定该报文在本设备上的入接口是非分布式聚合口的情况下,意味着发送该报文的终端单接入第一接入设备,第一接入设备可以将该终端对应的分布式聚合口ID设置成一设定值,该设定值可以是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事先约定好的一个值,比如全F值,用来表示发送该报文的终端的分布式聚合口ID无效,该终端单接入第一接入设备。
接下来,第一接入设备可以将确定出的分布式聚合口ID以及该终端的终端地址封装到VXLAN报文中,将该VXLAN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发送给第二接入设备。
本申请中,peer-link VXLAN隧道上传输的VXLAN报文的格式可以参考图6所示,报文内层包括终端的IP地址、MAC地址和分布式聚合口ID。报文外层包括VXLAN头、IP头和MAC头,其中,VXLAN头包括的VXLAN ID即为上文所说的为peer-link VXLAN隧道预留的、对应的VXLAN实例未接入任何终端的VXLAN ID,IP头包括的源IP地址和目的IP地址分别为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MAC头包括的源MAC地址和目的MAC地址分别为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的MAC地址。
第二接入设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收到该VXLAN报文后,先将该VXLAN报文进行解封装,从中获取到终端地址和分布式聚合口ID。如果第二接入设备可以从本设备上找到与该分布式聚合口ID对应的分布式聚合口,则认为该分布式聚合口ID为一有效值,第二接入设备可以基于该终端地址和确定出的分布式式聚合口,生成以该终端地址为匹配项、以该终端在第二接入设备上的分布式聚合口为出接口的转发表项。反之,如果第二接入设备发现从VXLAN报文中获取到的分布式聚合口ID是上述事先约定好的设定值,或者该分布式聚合口ID不是上述事先约定好的设定值但第二接入设备不能从本设备上找到与该分布式聚合口ID对应的分布式聚合口,则认为该分布式聚合口ID是无效值,第二接入设备可以生成以该终端地址为匹配项、以第二接入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为出接口的转发表项。
本申请中所说的转发表项可以为MAC表项和/或路由表项。
结合图3来说,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组成MLAG,终端3双归接入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终端2单接入Leaf2设备。那么当终端3上线后,Leaf2设备上将生成匹配项为终端3的MAC地址或IP地址、出接口为Leaf2设备跟终端3相连的分布式聚合口的转发表项。同理,Leaf3设备上也将生成匹配项为终端3的MAC地址或IP地址、出接口为Leaf3设备跟终端3相连的分布式聚合口的转发表项。而当终端2上线后,Leaf2设备上将生成匹配项为终端2的MAC地址或IP地址、出接口为Leaf2设备跟终端2相连的非分布式聚合口的转发表项,Leaf3设备上将生成匹配项为终端2的MAC地址或IP地址、出接口为Leaf3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出口的转发表项。
本申请中,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在收到用于通告终端地址的报文后,还可以将该终端地址通过其它网络协议,如BGP(Border Gateway Protocol,边界网关协议),通告给其它接入设备,如第三接入设备。具体过程如下:
在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的情况下,第一接入设备(或第二接入设备)可以将该终端地址连同第一接入设备的虚IP地址一起发送给第三接入设备,以使第三接入设备生成第四转发表项,第四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该终端地址,第四转发表项的出接口指向源地址为第三接入设备的IP地址、目的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的虚IP地址的普通VXLAN隧道;其中,该虚IP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组成的MLAG的组地址。
结合图3和图4来说,当双归接入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的终端3上线后,Leaf1设备上将生成匹配项为终端3的MAC地址或IP地址,出接口指向源IP地址为1.1.1.1、目的IP地址为4.4.4.4的普通VXLAN隧道。
在终端单接入第一接入设备的情况下,第一接入设备可以将该终端地址连同第一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一起发送给第三接入设备,以使第三接入设备生成第五转发表项,第五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该终端地址,第五转发表项的出接口指向源地址为第三接入设备的IP地址、目的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的普通VXLAN隧道;其中,第一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的物理设备IP地址。
同样的,在终端单接入第二接入设备的情况下,第二接入设备可以将该终端地址连同第二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一起发送给第三接入设备,以使第三接入设备生成第六转发表项,第六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该终端地址,第六转发表项的出接口指向源地址为第三接入设备的IP地址、目的地址为第二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的普通VXLAN隧道;其中,第二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为第二接入设备的物理设备IP地址。
结合图3和图4来说,当单接入Leaf2设备的终端2上线后,Leaf1设备上将生成匹配项为终端2的MAC地址或IP地址,出接口指向源IP地址为1.1.1.1、目的IP地址为2.2.2.2的普通VXLAN隧道。
以上对本申请提供的转发表项生成方法进行了描述。下面结合图3所示的组网,介绍如何基于生成的转发表项进行报文转发。
需要注意的是,在本申请中,各接入设备只需按照现有的转发逻辑转发报文即可,即根据转发表项的指示将报文转发到指定的出接口,根据出接口的类型决定是否需要封装报文,再将报文通过指定的出接口发送出去。
下面依次从单播报文和多播报文两种角度,来阐述报文的具体转发过程。
1、单播报文的转发过程。
1)在一种情况下,若某个终端单接入上述第一接入设备,则第一接入设备在收到目的地址为该终端地址的单播报文时,可以依据上述第二转发表项,将该单播报文从该终端在第一接入设备上的非分布式聚合口发出,通过第一接入设备与该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发送给该终端。
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个终端单接入第一接入设备的情况下,与第一接入设备组成MLAG的第二接入设备不会收到目的地址为该终端地址的单播报文。
结合图3和图4来说,终端1访问Leaf2设备下挂的终端2时的报文转发过程为:终端1将报文发送给Leaf1设备,Leaf1设备查找MAC表或者路由表(根据报文的目的MAC地址是否为本机MAC地址来决定查找哪个表),发现出接口方向为普通VXLAN隧道,从而为报文封装VXLAN头和外层IP头,该外层IP头的目的IP地址为Leaf2设备的实IP地址,即2.2.2.2,该报文只发送给Leaf2设备。Leaf2设备收到报文后进行解封装,然后查询表项出口,将解封装的报文从Leaf2设备跟终端2相连的非分布式聚合口发出。
2)在另一种情况下,若某个终端双归接入上述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则第一接入设备在收到目的地址为该终端地址的单播报文时,可以依据上述第一转发表项,将该单播报文从该终端在第一接入设备上的分布式聚合口发出,通过第一接入设备与该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发送给该终端。
需要注意的是,在某个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的情况下,与第一接入设备组成MLAG的第二接入设备因负载分担也会收到目的地址为该终端地址的单播报文,第二接入设备对该单播报文的转发方法同第一接入设备,不作赘述。
结合图3和图4来说,终端1访问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下挂的终端3时的报文转发过程为:终端1将报文发送给Leaf1设备,Leaf1设备查找MAC表或者路由表,发现出接口方向为普通VXLAN隧道,从而为报文封装VXLAN头和外层IP头,该外层IP头的目的IP地址为Leaf1设备和Leaf2设备的虚IP地址,即4.4.4.4,该报文会同时发送给Leaf2设备和Leaf3设备。Leaf2设备收到报文后进行解封装,然后查询表项出口,将解封装的报文从Leaf2设备跟终端3相连的分布式聚合口发出。同样,Leaf3设备收到报文后进行解封装,以及将解封装的报文从Leaf3设备跟终端3相连的分布式聚合口发出。
在本实施例中,若双归接入MLAG的终端与其中一个MLAG成员之间的物理链路发生故障,比如上述终端与第一接入设备之间的物理链路发生故障,则第一接入设备可以将收到的单播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发送给MLAG另一成员即第二接入设备,由第二接入设备将该单播报文发送给该终端。同理,若该终端与第二接入设备之前的物理链路发生故障,则第二接入设备作同样处理,将收到的单播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发送给第一接入设备,由第一接入设备转发给该终端。
结合图3和图4来说,当Leaf2设备与终端3之间的物理链路发生故障时,终端1访问终端3的报文到达Leaf2设备后,Leaf2设备发现本设备连接终端3的分布式聚合口的状态为down,可以将该报文的外层IP头的源IP地址修改成本设备的实IP地址,即2.2.2.2,以及将该报文的外层IP头的目的IP地址修改成Leaf3设备的实IP地址,即3.3.3.3,然后将修改后的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发送给Leaf3设备,Leaf3设备发现本设备连接终端3的分布式聚合口的状态为up,从而将报文解封装后直接发送给终端3。
2、多播报文(包括组播报文和广播报文)的转发过程。
在本申请中,为防止多播报文环路,在部署了MLAG的接入设备上设置有如下规则:
1)对于MLAG成员从普通VXLAN隧道收到的多播报文,允许该MLAG成员将该多播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转发。
结合图3来说,当Leaf2设备从普通VXLAN隧道收到多播报文时,可以将该多播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发送给Leaf3设备。
2)对于本端MLAG成员从peer-link VXLAN隧道收到的由对端MLAG成员发出的多播报文,禁止该本端MLAG成员将该多播报文通过普通VXLAN隧道转发。
结合图3来说,当Leaf2设备从普通VXLAN隧道收到多播报文时,可以将该多播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发送给Leaf3设备,而Leaf3设备不能再将该多播报文发送到网络侧,如发送到Leaf1设备和Leaf2设备。
3)对于本端MLAG成员从peer-link VXLAN隧道收到的由对端MLAG成员发出的多播报文,允许该本端MLAG成员将该多播报文通过非分布式聚合口转发
结合图3来说,当Leaf2设备从普通VXLAN隧道收到多播报文时,可以将该多播报文发送给单挂终端2。
4)对于本端MLAG成员从peer-link VXLAN隧道收到的由对端MLAG成员发出的多播报文,如果该对端MLAG成员与双归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正常,则禁止该本端MLAG将该多播报文通过分布式聚合口转发。
其中,当对端MLAG成员发现与双归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故障时,可以发送故障事件给本端MLAG成员;如果本端MLAG成员未收到上述故障事件,则可以认为对端MLAG成员与双归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正常。
结合图3来说,当Leaf2设备从peer-link VXLAN隧道收到Leaf3设备发送的多播报文时,如果Leaf3与终端3之间的物理链路正常,则Leaf2设备不能将该多播报文发送给双归终端3。
5)对于本端MLAG成员从peer-link VXLAN隧道收到的由对端MLAG成员发出的多播报文,如果该对端MLAG成员与双归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故障,则允许该本端MLAG将该多播报文通过分布式聚合口转发。
这么规定的原因在于,多播报文通过负载分担方式到达两个MLAG成员,因此同一个报文不会同时到达两个MLAG成员,在对端MLAG成员与双归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故障的情况下,为避免该双归终端少收报文,故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打破上述第4)条原则,允许本端MLAG成员通过分布式聚合口转发从peer-link VXLAN隧道收到的多播报文。
结合图3来说,当Leaf2设备从peer-link VXLAN隧道收到Leaf3设备发送的多播报文时,如果Leaf3设备与终端3之间的物理链路故障,则Leaf2需要将该多播报文发送给双归终端3。
综上所述,本申请提供了一种新的MLAG部署方案以及相应的转发表项生成机制和报文转发机制。在本申请中,MLAG成员间通过VXLAN隧道来实现peer-link,不需要占用额外的物理端口和连接额外的物理链路。并且由于peer-link VXLAN隧道为逻辑隧道,因此即使属于同一MLAG的两个MLAG成员不在同一个机房,物理位置相距较远,也不会给MLAG成员间的peer-link VXLAN隧道的部署造成影响。当MLAG成员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传输报文时,由于该报文一定会携带VXLAN信息,从而无需在报文中携带VLAN信息,这样可以打破现有MLAG部署方案中VLAN对可使用VXLAN实例数量的限制,使得接入设备可以支持更多的VXLAN实例。
以上对本申请提供的方法进行了描述。下面对本申请提供的装置进行描述。
参见图7,为本申请提供的一种转发表项生成装置的功能模块框图,该装置可以应用于第一接入设备,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组成组MLAG,第一接入设备与第二接入设备之间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连接。如图7所示,所述装置可以包括接收单元701,转发表项生成单元702,端口ID确定单元703以及发送单元704。
接收单元701,用于接收用于通告终端地址的报文。
转发表项生成单元702,用于在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分布式聚合口,或者,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且所述报文包括的分布式聚合口ID为有效值时,确定所述终端地址对应的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生成第一转发表项,所述第一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一转发表项的出接口为所述终端在第一接入设备上的分布式聚合口。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转发表项生成单元702,还用于:在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非分布式聚合口时,确定所述终端地址对应的终端单接入第一接入设备,生成第二转发表项,所述第二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二转发表项的出接口为所述终端在第一接入设备上的非分布式聚合口;在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且所述报文包括的分布式聚合口ID为无效值时,确定所述终端地址对应的终端单接入第二接入设备,生成第三转发表项,所述第三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三转发表项的出接口为第一接入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端口ID确定单元703,用于在确定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分布式聚合口时,确定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的分布式聚合口ID;
发送单元704,用于将确定出的分布式聚合口ID以及所述终端地址封装到VXLAN报文中,将该VXLAN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发送给第二接入设备,该VXLAN报文包括的VXLAN ID所对应的VXLAN实例不接入任何终端。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发送单元704,用于:若确定所述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则将所述终端地址连同第一接入设备的虚网际协议IP地址一起发送给第三接入设备,以使第三接入设备生成第四转发表项,所述第四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四转发表项的出接口指向源地址为第三接入设备的IP地址、目的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的虚IP地址的普通VXLAN隧道;其中,所述虚IP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组成的MLAG的组地址;若确定所述终端单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则将所述终端地址连同第一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一起发送给第三接入设备,以使第三接入设备生成第五转发表项,所述第五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五转发表项的出接口指向源地址为第三接入设备的IP地址、目的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的普通VXLAN隧道;其中,所述第一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的物理设备IP地址。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当所述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时,
所述接收单元701,还用于接收目的地址为所述终端地址的单播报文;
所述发送单元704,用于若所述终端与第一接入设备之间的物理链路发生故障,则将该单播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发送给第二接入设备,由第二接入设备将该单播报文发送给所述终端;若所述终端与第一接入设备之间的物理链路正常,则将该单播报文通过第一接入设备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发送给所述终端。
在其中一种实施方式中,所述发送单元704,用于对于从普通VXLAN隧道收到的多播报文,允许将该多播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转发;对于从peer-link VXLAN隧道收到的多播报文,禁止将该报文通过普通VXLAN隧道转发,以及,若第二接入设备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正常则禁止将该多播报文通过分布式聚合口转发,若第二接入设备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故障则允许将该多播报文通过分布式聚合口转发。
至此,完成图7所示装置的描述。
对应地,本申请还提供了图7所示装置的硬件结构。参见图8,图8为本申请提供的图7所示装置的硬件结构示意图,该装置包括:通信接口801、处理器802、存储器803和总线804;其中,通信接口801、处理器802、存储器803通过总线804完成相互间的通信。
其中,通信接口801,用于发送和接收报文。处理器802可以是一个CPU,存储器803可以是非易失性存储器(non-volatile memory),并且存储器803中存储有转发表项生成逻辑指令,处理器802可以执行存储器803中存储的转发表项生成逻辑指令,以实现上述转发表项生成方法,参见图5所示的流程。
至此,完成图8所示装置的硬件结构描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申请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不用以限制本申请,凡在本申请的精神和原则之内,所做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申请保护的范围之内。

Claims (12)

1.一种转发表项生成方法,其特征在于,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组成跨设备链路聚合组MLAG,第一接入设备与第二接入设备之间通过对等链路peer-link虚拟扩展局域网VXLAN隧道连接,所述方法应用于第一接入设备,包括:
接收用于通告终端地址的报文;
若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分布式聚合口,或者,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且所述报文包括的分布式聚合口标识ID为有效值,则
确定所述终端地址对应的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生成第一转发表项,所述第一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一转发表项的出接口为所述终端在第一接入设备上的分布式聚合口。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非分布式聚合口,则确定所述终端地址对应的终端单接入第一接入设备,生成第二转发表项,所述第二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二转发表项的出接口为所述终端在第一接入设备上的非分布式聚合口;
若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且所述报文包括的分布式聚合口ID为无效值,则确定所述终端地址对应的终端单接入第二接入设备,生成第三转发表项,所述第三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三转发表项的出接口为第一接入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当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分布式聚合口时;所述方法还包括:
确定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的分布式聚合口ID;
将确定出的分布式聚合口ID以及所述终端地址封装到VXLAN报文中,将该VXLAN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发送给第二接入设备,该VXLAN报文包括的VXLAN ID所对应的VXLAN实例不接入任何终端。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若确定所述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则将所述终端地址连同第一接入设备的虚网际协议IP地址一起发送给第三接入设备,以使第三接入设备生成第四转发表项,所述第四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四转发表项的出接口指向源地址为第三接入设备的IP地址、目的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的虚IP地址的普通VXLAN隧道;其中,所述虚IP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组成的MLAG的组地址;
若确定所述终端单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则将所述终端地址连同第一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一起发送给第三接入设备,以使第三接入设备生成第五转发表项,所述第五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五转发表项的出接口指向源地址为第三接入设备的IP地址、目的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的普通VXLAN隧道;其中,所述第一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的物理设备IP地址。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
所述方法还包括:
接收目的地址为所述终端地址的单播报文;
若所述终端与第一接入设备之间的物理链路发生故障,则将该单播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发送给第二接入设备,由第二接入设备将该单播报文发送给所述终端;
若所述终端与第一接入设备之间的物理链路正常,则将该单播报文通过第一接入设备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发送给所述终端。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还包括:
对于从普通VXLAN隧道收到的多播报文,允许将该多播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转发;
对于从peer-link VXLAN隧道收到的多播报文,禁止将该多播报文通过普通VXLAN隧道转发;以及,若第二接入设备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正常则禁止将该多播报文通过分布式聚合口转发,若第二接入设备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故障则允许将该多播报文通过分布式聚合口转发。
7.一种转发表项生成装置,其特征在于,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组成跨设备链路聚合组MLAG,第一接入设备与第二接入设备之间通过对等链路peer-link虚拟扩展局域网VXLAN隧道连接,所述装置应用于第一接入设备,包括:
接收单元,用于接收用于通告终端地址的报文;
转发表项生成单元,用于在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分布式聚合口,或者,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且所述报文包括的分布式聚合口标识ID为有效值时,确定所述终端地址对应的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生成第一转发表项,所述第一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一转发表项的出接口为所述终端在第一接入设备上的分布式聚合口。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转发表项生成单元,还用于:
在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非分布式聚合口时,确定所述终端地址对应的终端单接入第一接入设备,生成第二转发表项,所述第二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二转发表项的出接口为所述终端在第一接入设备上的非分布式聚合口;
在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且所述报文包括的分布式聚合口ID为无效值时,确定所述终端地址对应的终端单接入第二接入设备,生成第三转发表项,所述第三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三转发表项的出接口为第一接入设备的peer-link VXLAN隧道口。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端口ID确定单元:
端口ID确定单元,用于在确定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为本设备的分布式聚合口时,确定接收所述报文的接口的分布式聚合口ID;
发送单元,用于将所述端口ID确定单元确定出的分布式聚合口ID以及所述终端地址封装到VXLAN报文中,将该VXLAN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发送给第二接入设备,该VXLAN报文包括的VXLAN ID所对应的VXLAN实例不接入任何终端。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所述发送单元用于:
若确定所述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则将所述终端地址连同第一接入设备的虚网际协议IP地址一起发送给第三接入设备,以使第三接入设备生成第四转发表项,所述第四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四转发表项的出接口指向源地址为第三接入设备的IP地址、目的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的虚IP地址的普通VXLAN隧道;其中,所述虚IP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组成的MLAG的组地址;
若确定所述终端单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则将所述终端地址连同第一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一起发送给第三接入设备,以使第三接入设备生成第五转发表项,所述第五转发表项的匹配项包括所述终端地址,所述第五转发表项的出接口指向源地址为第三接入设备的IP地址、目的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的普通VXLAN隧道;其中,所述第一接入设备的实IP地址为第一接入设备的物理设备IP地址。
11.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双归接入第一接入设备和第二接入设备;
所述接收单元,还用于接收目的地址为所述终端地址的单播报文;
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若所述终端与第一接入设备之间的物理链路发生故障,则将该单播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发送给第二接入设备,由第二接入设备将该单播报文发送给所述终端;若所述终端与第一接入设备之间的物理链路正常,则将该单播报文通过第一接入设备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发送给所述终端。
12.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装置还包括发送单元;
所述发送单元,用于对于从普通VXLAN隧道收到的多播报文,允许将该多播报文通过peer-link VXLAN隧道转发;对于从peer-link VXLAN隧道收到的多播报文,禁止将该报文通过普通VXLAN隧道转发,以及,若第二接入设备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正常则禁止将该多播报文通过分布式聚合口转发,若第二接入设备与所述终端之间的物理链路故障则允许将该多播报文通过分布式聚合口转发。
CN201710591639.5A 2017-07-19 2017-07-19 一种转发表生成方法和装置 Active CN107547402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91639.5A CN107547402B (zh) 2017-07-19 2017-07-19 一种转发表生成方法和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91639.5A CN107547402B (zh) 2017-07-19 2017-07-19 一种转发表生成方法和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47402A true CN107547402A (zh) 2018-01-05
CN107547402B CN107547402B (zh) 2020-04-03

Family

ID=609703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91639.5A Active CN107547402B (zh) 2017-07-19 2017-07-19 一种转发表生成方法和装置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547402B (zh)

Cited By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8306806A (zh) * 2018-02-06 2018-07-2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8600073A (zh) * 2018-04-19 2018-09-28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隧道建立方法和装置
CN109167693A (zh) * 2018-10-12 2019-01-08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跨机箱链路聚合组mlag的隔离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9495368A (zh) * 2018-12-19 2019-03-19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Mac地址转发表的更新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9921992A (zh) * 2019-03-26 2019-06-21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路径选择方法、装置、网络设备以及ed设备
CN110034993A (zh) * 2018-01-11 2019-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设备和网络***
CN111682927A (zh) * 2020-04-27 2020-09-18 浪潮思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mlag环境的报文同步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1865779A (zh) * 2020-07-13 2020-10-3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同步方法及跨设备链路聚合组
CN112367254A (zh) * 2020-10-30 2021-02-12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跨设备链路聚合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383425A (zh) * 2020-11-11 2021-02-19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vxlan网络的终端发现***及方法
CN112840625A (zh) * 2018-08-23 2021-05-25 阿尔库斯有限公司 网络计算环境中的第一跳迁网关冗余
CN113381931A (zh) * 2021-05-17 2021-09-10 浪潮思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在vxlan网络中支持mlag双活接入的方法及装置
CN113992582A (zh) * 2021-09-17 2022-01-28 新华三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CN114172841A (zh) * 2021-11-30 2022-03-11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报文转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读存储介质
WO2022267944A1 (zh) * 2021-06-21 2022-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跨设备链路聚合的网管方法、***、交换机及存储介质
US12034568B2 (en) 2018-01-11 2024-07-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network system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41025A (zh) * 2012-11-22 2014-06-0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通信***及网络中继装置
CN105049373A (zh) * 2015-06-30 2015-11-11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基于aps的mlag切换保护方法
CN106059946A (zh) * 2016-05-23 2016-10-26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06656788A (zh) * 2016-12-30 2017-05-10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优化mlag孤立口广播流量的芯片实现方法
CN106878047A (zh) * 2016-12-13 2017-06-2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故障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878048A (zh) * 2016-12-13 2017-06-2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故障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878183A (zh) * 2017-01-22 2017-06-2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流量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6878199A (zh) * 2016-12-20 2017-06-2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信息的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06921578A (zh) * 2017-03-14 2017-07-04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发表项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Patent Citation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841025A (zh) * 2012-11-22 2014-06-04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通信***及网络中继装置
CN105049373A (zh) * 2015-06-30 2015-11-11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基于aps的mlag切换保护方法
CN106059946A (zh) * 2016-05-23 2016-10-26 杭州华三通信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06878047A (zh) * 2016-12-13 2017-06-2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故障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878048A (zh) * 2016-12-13 2017-06-2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故障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6878199A (zh) * 2016-12-20 2017-06-2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接入信息的配置方法和装置
CN106656788A (zh) * 2016-12-30 2017-05-10 盛科网络(苏州)有限公司 优化mlag孤立口广播流量的芯片实现方法
CN106878183A (zh) * 2017-01-22 2017-06-2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流量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6921578A (zh) * 2017-03-14 2017-07-04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转发表项的生成方法和装置

Cited By (2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34993B (zh) * 2018-01-11 2020-12-2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设备和网络***
EP3731472A4 (en) * 2018-01-11 2021-01-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PROCESS AND DEVICE, AND NETWORK SYSTEM
US11539551B2 (en) 2018-01-11 2022-12-27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network system
US12034568B2 (en) 2018-01-11 2024-07-09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network system
EP4221107A3 (en) * 2018-01-11 2023-09-13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Data transmission method, device, and network system
CN110034993A (zh) * 2018-01-11 2019-07-1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数据的方法、设备和网络***
CN108306806B (zh) * 2018-02-06 2021-10-29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8306806A (zh) * 2018-02-06 2018-07-20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8600073B (zh) * 2018-04-19 2020-12-29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隧道建立方法和装置
CN108600073A (zh) * 2018-04-19 2018-09-28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动态隧道建立方法和装置
CN112840625A (zh) * 2018-08-23 2021-05-25 阿尔库斯有限公司 网络计算环境中的第一跳迁网关冗余
US11941460B2 (en) 2018-08-23 2024-03-26 Arrcus Inc. Host routed overlay with deterministic host learning and localized integrated routing and bridging
US11972306B2 (en) 2018-08-23 2024-04-30 Arrcus Inc. Routing optimizations in a network computing environment
US12020089B2 (en) 2018-08-23 2024-06-25 Arrcus Inc. Loop conflict avoidance in a network computing environment
CN112840625B (zh) * 2018-08-23 2024-02-20 阿尔库斯有限公司 网络计算环境中的第一跳迁网关冗余
CN109167693A (zh) * 2018-10-12 2019-01-08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跨机箱链路聚合组mlag的隔离配置方法及装置
CN109495368A (zh) * 2018-12-19 2019-03-19 锐捷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Mac地址转发表的更新方法及网络设备
CN109921992A (zh) * 2019-03-26 2019-06-21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路径选择方法、装置、网络设备以及ed设备
CN111682927A (zh) * 2020-04-27 2020-09-18 浪潮思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mlag环境的报文同步方法、装置、设备及介质
CN111865779A (zh) * 2020-07-13 2020-10-30 中国联合网络通信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路由同步方法及跨设备链路聚合组
CN112367254B (zh) * 2020-10-30 2022-08-26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跨设备链路聚合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367254A (zh) * 2020-10-30 2021-02-12 新华三技术有限公司 跨设备链路聚合方法、装置和电子设备
CN112383425A (zh) * 2020-11-11 2021-02-19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vxlan网络的终端发现***及方法
CN112383425B (zh) * 2020-11-11 2022-07-08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vxlan网络的终端发现***及方法
CN113381931A (zh) * 2021-05-17 2021-09-10 浪潮思科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在vxlan网络中支持mlag双活接入的方法及装置
WO2022267944A1 (zh) * 2021-06-21 2022-12-29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跨设备链路聚合的网管方法、***、交换机及存储介质
CN113992582A (zh) * 2021-09-17 2022-01-28 新华三信息安全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设备
CN114172841A (zh) * 2021-11-30 2022-03-11 迈普通信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报文转发方法、装置、电子设备及读存储介质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47402B (zh) 2020-04-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547402A (zh) 一种转发表生成方法和装置
ES2899593T3 (es) Método, dispositivo y sistema de procesamiento de paquetes VXLAN
CN109873760B (zh) 处理路由的方法和装置、以及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装置
CN107819677B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6233673B (zh) 用于网络服务***的设备和方法
CN106209643B (zh) 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6612224B (zh) 应用于vxlan的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06936939A (zh) 一种报文处理方法、相关装置及nvo3网络***
CN106878048A (zh) 故障处理方法及装置
CN101110745A (zh) 衔接二层网络和三层网络的方法、装置和***
US11165693B2 (en) Packet forwarding
CN106878047A (zh) 故障处理方法及装置
WO2008092357A1 (fr)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pour établir un tunnel pseudocâblé et transmettre un message à l'aide de celui-ci
US20150341263A1 (en) Associating internet protocol (ip) addresses with ethernet virtualisation interconnection (evi) links
CN103780470B (zh) 一种is‑is的信息同步方法和装置
CN108075969A (zh) 报文转发方法和装置
CN108306806A (zh) 一种报文转发方法及装置
CN108259304A (zh) 一种转发表项同步方法及装置
US11929923B2 (en) Packet transmiss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JP2001060956A (ja) トランスポート層マルチリンク通信方法
CN104780090B (zh) Vpn组播传输的方法、装置、pe设备
CN113328937B (zh) 分布式聚合的实现方法及装置
CN109120526A (zh) 点对点的传输报文的方法和网络设备
EP1927222B1 (en) Low latency working vpls
CN108306825A (zh) 一种等价转发表项生成方法和vtep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