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544219B - 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 Google Patents

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544219B
CN107544219B CN201710480157.2A CN201710480157A CN107544219B CN 107544219 B CN107544219 B CN 107544219B CN 201710480157 A CN201710480157 A CN 201710480157A CN 107544219 B CN107544219 B CN 107544219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ear
sector gear
sector
cam
drive transmiss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48015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544219A (zh
Inventor
桥本洋平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5442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42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54421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54421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52Means for discharging uncollated sheet copy material, e.g. discharging rollers, exit tray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85/00Recirculating articles, i.e. feeding each article to, and delivering it from, the same machine work-station more than onc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1/0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 F16H1/0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 F16H1/20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more than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 F16H1/22Toothed gearings for conveying rotary motion without gears having orbital motion involving more than two intermeshing members with a plurality of driving or driven shafts; with arrangements for dividing torque between two or more intermediate shaft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16ENGINEERING ELEMENTS AND UNITS; GENERAL MEASURES FOR PRODUCING AND MAINTAINING EFFECTIVE FUNCTIONING OF MACHINES OR INSTALLATIONS; THERMAL INSULATION IN GENERAL
    • F16HGEARING
    • F16H37/00Combinations of mechanical gearing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F16H1/00 - F16H35/00
    • F16H37/12Gearings comprising primarily toothed or friction gearing, links or levers, and cams, or members of at least two of these typ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301/00Handling processes for sheets or webs
    • B65H2301/30Orientation, displacement, position of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301/33Modifying, selecting, changing orientation
    • B65H2301/333Inverting
    • B65H2301/3331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 B65H2301/33312Involving forward reverse transporting means forward reverse rollers pai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3/00Power transmission; Driving means
    • B65H2403/40Toothed gearings
    • B65H2403/42Spur gearing
    • B65H2403/421Spur gearing involving at least a gear with toothless por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801/00Application field
    • B65H2801/03Image reproduction devices
    • B65H2801/06Office-type machines, e.g. photocopi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photography Configuration And Component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Gear Transmission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能够减小在对驱动力的传递状态和阻断状态进行切换时产生的动作音。摆式齿轮(73)能够旋转地保持于开关臂(91)。摆式齿轮(73)始终与所述驱动齿轮(72)啮合,通过开关臂(91)的摆动与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啮合及解除啮合。另外,在驱动传递机构(71)具备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设为能够以相同的轴线为中心旋转,且在旋转方向上具有间隙地卡合。在开关臂(91)形成有凸轮抵接面(108),在第二扇形齿轮(93)形成有通过相对于凸轮抵接面(108)的抵接方式的变化而使开关臂(91)摆动的凸轮(137)。

Description

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具备驱动传递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已知一种能够在纸张的两面形成图像的双面印刷的图像形成装置。在纸张的一面形成图像的单面印刷时,在由图像形成部在纸张的一方的面(一面)形成有图像之后,通过排纸辊的正转,该纸张被排出到排纸托盘上。在双面印刷时,在由图像形成部在纸张的一方的面形成有图像之后,通过排纸辊的反转,该纸张向反转输送路输送。纸张经由反转输送路输送,从而在纸张的正面和背面反转的状态下,纸张向图像形成部输送。并且,在由图像形成部在纸张的另一方的面形成有图像之后,通过排纸辊的正转,该纸张被排出到排纸托盘上。
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具备电动机以及驱动传递机构。电动机的驱动力经由驱动传递机构向排纸辊传递,使排纸辊正转、逆转(反转)以及停止。
在日本特开2014-199367号公报中公开了如下例子:为了切换排纸辊的正转、反转以及停止,使用螺线管,控制驱动力向排纸辊的传递和阻断。一般地,在使用螺线管时,产生动作音。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减小在切换驱动力的传递和阻断时产生的动作音和碰撞音的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为了达成上述目的,本发明的一局面的驱动传递装置具备:
第一齿轮;
第二齿轮;
开关臂,该开关臂设置为能够以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同的轴线为中心摆动;
第三齿轮,该第三齿轮能够旋转地保持于所述开关臂,始终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通过所述开关臂的摆动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及解除啮合;
第一扇形齿轮,该第一扇形齿轮能够向规定方向旋转,具有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一齿部和卡合部;
第二扇形齿轮,该第二扇形齿轮具有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二齿部,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扇形齿轮相同的轴线为中心向所述规定方向旋转,能够在旋转方向具有间隙地与所述第一扇形齿轮卡合;
杆,该杆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扇形齿轮的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规定部,在所述杆的所述规定部与所述第一扇形齿轮的所述卡合部卡合时,所述第一扇形齿轮的向所述规定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螺线管,该螺线管连接于所述杆,对所述杆的所述规定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扇形齿轮的所述卡合部卡合的卡合状态、和所述杆的所述规定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扇形齿轮的所述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进行切换;以及
第一施力部件,该第一施力部件对所述第一扇形齿轮向所述规定方向施力,
在此,
所述开关臂具有凸轮抵接面,
所述第二扇形齿轮具备通过相对于所述凸轮抵接面的抵接方式的变化而使所述开关臂摆动的凸轮,
所述第一扇形齿轮在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状态下在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对的位置具有第一缺齿部,
所述第二扇形齿轮在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状态下在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对的位置具有第二缺齿部,
在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且所述第一齿部和所述第二齿部都不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状态下,
在所述第一扇形齿轮向所述规定方向转动了规定量时,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部不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根据该结构,通过螺线管的动作,对规定部相对于第一扇形齿轮的卡合部卡合的状态和该卡合被解除的状态进行切换。第一扇形齿轮通过第一施力部件被向规定方向施力。在规定部相对于第一扇形齿轮的卡合部卡合的状态下,第一扇形齿轮的规定方向的旋转被阻止。在规定部相对于第一扇形齿轮的卡合部卡合的状态解除时,第一扇形齿轮向规定方向转动。
在第三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状态下,第一扇形齿轮的第一缺齿部分及第二扇形齿轮的第二缺齿部分与第二齿轮相对,第一扇形齿轮的第一齿部及第二扇形齿轮的第二齿部这双方不与第二齿轮啮合。在第一扇形齿轮从该状态向规定方向转动时,第一齿部与第二齿轮啮合,输入至第二齿轮的驱动力向第一扇形齿轮传递。之后,在第一扇形齿轮的转动继续时,第二扇形齿轮开始向规定方向转动。通过第二扇形齿轮的转动,在第二齿部与第二齿轮啮合时,输入至第二齿轮的驱动力也向第二扇形齿轮传递。
在第二扇形齿轮形成有凸轮。另一方面,在开关臂形成有凸轮抵接面。在第二扇形齿轮转动时,相对于凸轮抵接面的凸轮的抵接方式变化,开关臂以与第二齿轮相同的轴线为中心摆动。通过开关臂的摆动,始终与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三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或解除该啮合。
在第三齿轮与第一齿轮啮合的状态下,输入至第二齿轮的驱动力经由第三齿轮向第一齿轮传递。因此,驱动反力从第一齿轮经由第三齿轮输入至保持第三齿轮的开关臂,该驱动反力从开关臂的凸轮抵接面向第二扇形齿轮的凸轮传递。第一扇形齿轮与第二扇形齿轮在旋转方向上具有间隙地卡合,因此在第一扇形齿轮开始转动的初期,第二扇形齿轮不转动。因此,直到第二扇形齿轮开始转动的期间,第一扇形齿轮的转动所需要的第一施力部件的作用力可以比输入至第二扇形齿轮的驱动反力小。减小第一施力部件的作用力,从而能够减小在第一扇形齿轮的卡合部与规定部卡合时产生的卡合音(碰撞音)。另外,第一扇形齿轮的卡合部与规定部的卡合力小,因此,能够减小将卡合部与规定部卡合/卡合解除的螺线管的载荷,能够减小螺线管的动作音。
因此,能够减小在对驱动力从第三齿轮向第一齿轮传递的状态和该传递被阻断的状态进行切换时产生的动作音、碰撞音。
另外,在第二扇形齿轮的转动开始时,第一扇形齿轮的第一齿部与第二齿轮啮合,因此,即使驱动反力向第二扇形齿轮传递,也能够通过输入至第二齿轮的驱动力使第一扇形齿轮及第二扇形齿轮顺畅地旋转。其结果,能够使开关臂顺畅地转动,能够使第三齿轮从第一齿轮顺畅地离开。
此外,本发明不仅能够以驱动传递装置的方式实现,例如,也能够以具备驱动传递装置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方式实现。
该图像形成装置具备: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在片材上形成图像;托盘,该托盘支承片材;排纸辊,该排纸辊将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向所述托盘排出;以及驱动传递机构,该驱动传递机构将驱动力向所述排纸辊传递,所述驱动传递机构是上述的驱动传递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减小在对驱动力的传递状态和阻断状态进行切换时产生的动作音、碰撞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激光打印机的中央剖视图。
图2是激光打印机所具备的驱动传递机构的立体图。
图3是从左侧观察驱动传递机构的剖视图。
图4是从右侧观察驱动传递机构的侧视图。
图5是驱动传递机构所具备的第一扇形齿轮以及第二扇形齿轮的立体图。
图6A是从左侧观察驱动传递机构的一部分的剖视图,表示正转模式时的状态。
图6B是从右侧观察驱动传递机构的一部分的侧视图,表示正转模式时的状态。
图7A是从左侧观察驱动传递机构的一部分的剖视图,表示反转模式时的状态。
图7B是从右侧观察驱动传递机构的一部分的侧视图,表示反转模式时的状态。
图8A是从左侧观察驱动传递机构的一部分的剖视图,表示停止模式时的状态。
图8B是从右侧观察驱动传递机构的一部分的侧视图,表示停止模式时的状态。
符号说明
1 激光打印机
3 图像形成部
38 排纸辊
39 排纸托盘
71 驱动传递机构
72 驱动齿轮
73 摆式齿轮
75 第二中间输入齿轮
91 开关臂
92 第一扇形齿轮
93 第二扇形齿轮
95 螺线管
108 凸轮抵接面
114 第四面部
115 第五面部
123 轮毂
124 第一齿部
125B 第二缺齿部分
127 第一卡合部
129 长孔
133 轮毂
134 第二齿部
135B 第二缺齿部分
136 突起
137 凸轮
145 止动部
151 第一施力部件
152 第二施力部件
D1 第一方向
D2 第二方向
L 直线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添加的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的方式进行详细地说明。
(整体结构)
如图1所示,激光打印机1(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是单色的激光打印机。激光打印机1具备主体壳体2。主体壳体2是大致长方体形状,在内部收容图像形成部3(图像形成部的一例)及输送部4。
图像形成部3具备感光鼓11、带电器12、显影器13、曝光器14、转印辊15以及定影器16。
感光鼓11设为能够以沿着激光打印机1的宽度方向(与图1的纸面垂直的方向)的轴线为中心旋转。
带电器12处于感光鼓11的上方,配置于相对于感光鼓11的轴线的一方侧。带电器12例如是具备电线及栅极的栅控式电晕充电器。
此外,将带电器12相对于感光鼓11的轴线所配置的一侧规定为“后侧”,其相反侧规定为“前侧”。此外,从前侧观察激光打印机1,分别规定“上侧”、“下侧”、“左侧”以及“右侧”。
显影器13配置于感光鼓11的前侧。显影器13具备收容调色剂的筐体17及保持于筐体17的显影辊18等。显影辊18设为能够以沿着宽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旋转。显影辊18的周面与感光鼓11的周面接触。
曝光器14配置于感光鼓11、带电器12以及显影器13的上侧。曝光器14具备光源及多面反射镜,将基于图像数据的激光束照射于感光鼓11的周面。
转印辊15配置于感光鼓11的下侧。转印辊15能够以沿着宽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旋转。
定影器16配置于带电器12的后侧。定影器16具备加热辊19及压力辊20。加热辊19能够以沿着宽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旋转。压力辊20配置于加热辊19的后下侧,且能够以沿着宽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旋转。加热辊19的周面和压力辊20的周面接触。
输送部4具备供纸盒31、供纸辊32、分离辊33、分离垫34、输送辊35、36、37、排纸辊38以及排纸托盘39(托盘的一例)。
供纸盒31配置于主体壳体2的底部。供纸盒31能够从主体壳体2向前侧拉出。在供纸盒31内收容有层叠的纸张P(片材的一例)。
排纸托盘39形成于主体壳体2的上表面。
在向纸张P印刷时,进行由图像形成部3产生的图像形成动作及由输送部4产生的纸张P的输送。
在从左侧观察供纸辊32绕逆时针旋转时,与供纸辊32的周面接触的纸张P向前侧送出。从供纸盒31送出的纸张P被导入至分离辊33与分离垫34之间,仅位于最上方的一张纸张P通过分离辊33与分离垫34之间。该纸张P按照输送辊35的辊之间→输送辊36的辊之间→感光鼓11与转印辊15之间→定影器16的加热辊19与压力辊20之间→输送辊37的辊之间→排纸辊38的辊之间的顺序输送。输送辊35、36、感光鼓11和转印辊15、定影器16的加热辊19和压力辊20、输送辊37以及排纸辊38定义从侧面看形成为大致S字状的输送路53。
在从左侧观察感光鼓11绕顺时针旋转。感光鼓11的表面在通过来自带电器12的放电一样地带电之后,通过来自曝光器14的激光束选择性地曝光。通过该曝光,选择性地从感光鼓11的表面去除电荷,在感光鼓11的表面形成有静电潜像。静电潜像通过从显影器13的显影辊18供给的调色剂显影为调色剂图像。
在调色剂图像与转印辊15相对的时候,纸张P夹在感光鼓11与转印辊15之间,输送纸张P。在转印辊15供给有转印偏压。在纸张P通过感光鼓11与转印辊15之间时,通过转印偏压的作用,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1的表面转印于纸张P的第一面。已转印有调色剂图像的纸张P向定影器16输送。在定影器16,纸张P通过加热辊19与压力辊20之间。调色剂图像通过热和压力定影于纸张P。
在激光打印机1中,能够进行仅在纸张P的第一面形成图像的单面印刷和在纸张P的第一面及第二面形成图像的双面印刷。
在单面印刷时,在第一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通过输送辊37及排纸辊38被排出到排纸托盘39上。
在主体壳体2内形成有反转输送路54。反转输送路54从输送辊37与排纸辊38之间经由主体壳体2的后端部向下侧延伸,经由图像形成部3与供纸盒31之间向前侧延伸,在输送辊35与输送辊36之间连接于输送路53。在反转输送路54上设有第一反转输送辊61及第二反转输送辊62。
在双面印刷时,在第一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不被排出到排纸托盘39上,而通过排纸辊38输送至反转输送路54。纸张P通过第一反转输送辊61及第二反转输送辊62在反转输送路54向前侧输送,从反转输送路54输送至输送路53。纸张P经由反转输送路54被输送,该纸张P的正面和背面反转,在使未形成有图像的第二面朝向感光鼓11侧的状态下经由输送路53向感光鼓11与转印辊15之间输送。并且,已在纸张P的第二面形成有图像的纸张P通过输送辊37及排纸辊38被排出到排纸托盘39上。
(驱动传递机构的结构)
激光打印机1进一步具有图2所示的驱动传递机构71。驱动传递机构71将电动机(未图示)的驱动力向排纸辊38中的驱动辊传递。以下的说明中,将该驱动辊设为排纸辊38。驱动传递机构71进一步控制驱动辊38的正转、反转以及停止。在驱动辊38正转时,纸张P向排纸托盘39输送。在驱动辊38反转时,纸张P向反转输送路54输送。
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驱动传递机构71包含驱动齿轮72(第二齿轮的一例)、摆式齿轮73(第三齿轮的一例)、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第一齿轮的一例)、第一怠速齿轮76、第二怠速齿轮77、第三怠速齿轮78以及排纸辊齿轮79。驱动齿轮72、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第一怠速齿轮76、第二怠速齿轮77、第三怠速齿轮78以及排纸辊齿轮79能够旋转地保持于在主体壳体2内设置的左侧板(未图示)。
驱动齿轮72是直齿圆柱齿轮。在驱动齿轮72啮合有输入齿轮81。电动机的驱动力首先向输入齿轮81传递,进一步从输入齿轮81向驱动齿轮72传递。
摆式齿轮73是直齿圆柱齿轮。摆式齿轮73与驱动齿轮72啮合。
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及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分别是直齿圆柱齿轮。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的齿数和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的齿数相等。在假想以驱动齿轮72的中心与摆式齿轮73的中心的距离为半径,且以驱动齿轮72的中心为中心的圆弧的情况下,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的中心及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的中心位于该圆弧的外侧。在假想以驱动齿轮72的中心、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的中心以及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的中心为顶点的三角形的情况下,摆式齿轮73的中心位于该三角形的内侧。另外,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的中心位于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的中心的前上侧,驱动齿轮72的中心与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的中心的距离和驱动齿轮72的中心与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的中心的距离大致相等。
第一怠速齿轮76是相对地大径的直齿圆柱齿轮82和相对地小径的直齿圆柱齿轮83两段堆积的两段齿轮。大径的直齿圆柱齿轮82与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啮合。
第二怠速齿轮77是相对地大径的直齿圆柱齿轮84和相对地小径的直齿圆柱齿轮85两段地堆积的两段齿轮。大径的直齿圆柱齿轮84的齿数与第一怠速齿轮76的大径的直齿圆柱齿轮82的齿数相等。大径的直齿圆柱齿轮84与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啮合。小径的直齿圆柱齿轮85的齿数与第一怠速齿轮76的小径的直齿圆柱齿轮83的齿数相等。小径的直齿圆柱齿轮85与第一怠速齿轮76的小径的直齿圆柱齿轮83啮合。
第三怠速齿轮78是直齿圆柱齿轮。第三怠速齿轮78与第二怠速齿轮77的小径的直齿圆柱齿轮85啮合。
排纸辊齿轮79是直齿圆柱齿轮。排纸辊齿轮79与第三怠速齿轮78啮合。
驱动传递机构71具备开关臂91、第一扇形齿轮92、第二扇形齿轮93、杆94以及螺线管95,能够在摆式齿轮73与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啮合的状态、和摆式齿轮73与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啮合的状态之间切换。
开关臂91具有沿着前后方向及上下方向延伸的板状的臂主体部101。在图2、图3以及图4所示的状态下,摆式齿轮73与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啮合且臂主体部101的长度方向以随着朝向前侧而位于上侧的方式倾斜。以下,以该状态为基准,对开关臂91的结构进行说明。
如图2所示,在臂主体部101的后下部向左侧突出地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第一轴承部102,还向左侧突出的形成有大致圆筒状的第二轴承部103。
如图3所示,驱动齿轮72的旋转轴104能够旋转地插通于开关臂91的第一轴承部102。开关臂91能够以驱动齿轮72的旋转轴104为中心摆动。
摆式齿轮73的旋转轴105能够旋转地插通于开关臂91的第二轴承部103。
臂主体部101的前上部以在宽度方向贯通的方式形成有开口106。并且,如图2及图3所示,在臂主体部101形成有从开口106的周缘的全周向左侧伸出的周壁部107。周壁部107的内周面成为供后述的凸轮137抵接的凸轮抵接面108。
如图3所示,凸轮抵接面108具备第一面部111、第二面部112、第三面部113、第四面部114(第一区域的一例)、第五面部115(第二区域的一例)、第六面部116、第七面部117、第八面部118以及第九面部119。第一面部111是从凸轮抵接面108的前端部向后下降地倾斜的平面。第二面部112与第一面部111连续,是以比第一面部111急的斜度向后下降地倾斜的平面。第三面部113与第二面部112连续,是向后上升地倾斜的平面。第四面部114与第三面部113连续,是以比第二面部112更急的斜度向后下降地倾斜的平面。第五面部115与第四面部114连续,是以比第三面部113缓的斜度向后上升地倾斜的平面。第六面部116与第五面部115连续,是以与第二面部112大致相同的斜度向后下降地倾斜的平面。第七面部117与第六面部116连续,是在相对于第六面部116大致正交的方向上升的平面。第八面部118与第七面部117连续,是向前上升地倾斜的平面。第九面部119与第一面部111的前端部和第八面部118的前端部连接,是向外侧鼓出的大致圆弧面状。
如图5所示,第一扇形齿轮92一体地具有轮缘121、腹板122以及轮毂123(轴孔的一例)。
轮缘121形成为扁平的圆筒状。第一扇形齿轮92在轮缘121的外周面具备由多个齿轮齿构成的第一齿部124和未形成有齿轮齿的第一缺齿部125。第一齿部124在轮缘121的外周面上的三个部位相间隔地具有第一齿部分124A、第二齿部分124B、第三齿部分124C。第一缺齿部125具有第一缺齿部分125A、第二缺齿部分125B、第三缺齿部分125C。如图5所示,在轮缘121的外周面上,第一缺齿部分125A定义于第一齿部分124A与第三齿部分124C之间,第二缺齿部分125B定义于第一齿部分124A与第二齿部分124B之间,第三缺齿部分125C定义于第二齿部分124B与第三齿部分124C之间。
腹板122形成为从轮缘121的全周向第一扇形齿轮92的中心延伸的大致圆环板状。在腹板122的径向的中间部形成有向右侧伸出的大致半圆弧板状的卡合壁部126。在卡合壁部126一体地形成有第一卡合部127(卡合部的一例)及第二卡合部128。第一卡合部127及第二卡合部128彼此在第一扇形齿轮92的旋转方向隔开间隔,分别从卡合壁部126向径向外侧突出。另外,在腹板122且在卡合壁部126与轮缘121之间贯通宽度方向(左右方向)地形成有沿着第一扇形齿轮92的旋转方向延伸的长孔129。
轮毂123形成为从腹板122的内周端缘向右侧延伸的大致圆筒状。
如图2及图5所示,第二扇形齿轮93一体地具有轮缘131、腹板132以及轮毂133(轴部的一例)。第二扇形齿轮93和第一扇形齿轮92能够以相同的轴线A为中心旋转。
轮缘131形成为扁平的圆筒状。第二扇形齿轮93在轮缘131的外周面具备由多个齿轮齿构成的第二齿部134和未形成有齿轮齿的第二缺齿部135。第二齿部134在轮缘131的外周面上的三个部位相间隔地具有第一齿部分134A、第二齿部分134B以及第三齿部分134C。第二缺齿部135具有第一缺齿部分135A、第二缺齿部分135B以及第三缺齿部分135C。如图5所示,在轮缘131的外周面上,第一缺齿部分135A定义于第一齿部分134A与第三齿部分134C之间,第二缺齿部分135B定义于第一齿部分134A与第二齿部分134B之间,第三缺齿部分135C定义于第二齿部分134B与第三齿部分134C之间。
腹板132形成为从轮缘121向第一扇形齿轮92的中心延伸的大致圆弧板状。在腹板132的径向的中间部形成有与第一扇形齿轮92的长孔129对应且向右侧突出的突起136。在第二扇形齿轮93的旋转方向,突起136的尺寸比长孔129的尺寸小。
轮毂133形成为从腹板132的内周端缘向左侧及右侧这两侧延伸的大致圆筒状。轮毂133的外径比第一扇形齿轮92的轮毂123的内径小。
另外,如图2及图3所示,第二扇形齿轮93在腹板132的右侧具备凸轮137。如图3所示,凸轮137具有第一凸轮面138、第二凸轮面139以及第三凸轮面140。第一凸轮面138从轮毂133沿第二扇形齿轮93的径向延伸。第二凸轮面139的一端连接于第一凸轮面138,相对于第一凸轮面138呈大约30°的角度延伸。第三凸轮面140跨过轮毂133与第二凸轮面139的另一端之间,相对于第二凸轮面139呈大约90°的角度延伸。
第二扇形齿轮93与第一扇形齿轮92在它们的旋转方向上具有间隙地卡合。具体而言,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轮缘131配置于第一扇形齿轮92的轮缘121的左侧,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轮毂133从左侧***于第一扇形齿轮92的轮毂123。另外,第二扇形齿轮93的突起136从左侧***于第一扇形齿轮92的长孔129。并且,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如图2所示,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轮毂133插通于开关臂91的开口106,凸轮137从径向的内侧与开关臂91的凸轮抵接面108相对。轮毂133的右端部能够旋转地保持于在主体壳体2内设置的左侧板(未图示)。
在第一扇形齿轮92和第二扇形齿轮93卡合的状态下,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齿部124的第一齿部分124A和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齿部134的第一齿部分134A的旋转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齿部124的第二齿部分124B与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齿部134的第二齿部分134B的旋转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齿部124的第三齿部分124C和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齿部134的第三齿部分134C的旋转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另外,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缺齿部125的第一缺齿部分125A和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缺齿部135的第一缺齿部分135A的旋转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缺齿部125的第二缺齿部分125B和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缺齿部135的第二缺齿部分135B的旋转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缺齿部125的第三缺齿部分125C和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缺齿部135的第三缺齿部分135C的旋转方向的位置大致一致。
如图2、图3以及图4所示,杆94一体地具有杆轴部141、第一臂部142、第二臂部143以及操作部144。
杆轴部141形成为沿着宽度方向延伸的圆筒状。杆轴部141的右端部能够旋转地保持于在主体壳体2内设置的左侧板(未图示)。
如图4所示,第一臂部142从杆轴部141向后下侧延伸。
第二臂部143从杆轴部141向前下侧延伸,形成为具有顶端部向后侧突出的从侧面看大致三角形状的止动部145(规定部的一例)的钩状。
操作部144从杆轴部141向上侧延伸,向后侧曲折延伸。
螺线管95配置于杆94的操作部144的上侧,固定于在主体壳体2内设置的左侧板(未图示)。螺线管95具有柱塞96。柱塞96的顶端部朝向下侧。柱塞96的顶端部连接于杆94的操作部144。
将螺线管95断开的状态下的杆94的位置定义为第一杆位置。在杆94处于第一杆位置的状态下,杆94的第一臂部142的顶端部位于作为伴随着第一扇形齿轮92的旋转而移动的第一卡合部127及第二卡合部128的轨迹而被定义的环状区域内,第二臂部143的止动部145位于所述环状区域的外周缘的外侧。
在螺线管95从断开切换为接通时,柱塞96向上移动。伴随着柱塞96的移动处于第一杆位置的杆94的操作部144向上移动。在操作部144移动的同时,从右侧观察杆94以杆轴部141为支点绕逆时针以一定角度转动。将该状态的杆94的位置定义为第二杆位置。在杆94处于第二杆位置的状态下,杆94的第二臂部143的止动部145位于所述的环状区域内,第一臂部142的顶端部位于所述环状区域的外周缘的外侧。
在将螺线管95从接通切换为断开时,柱塞96向下移动,处于第二杆位置的杆94的操作部144向下移动。在操作部144移动的同时,从右侧观察杆94以杆轴部141为支点绕顺时针以一定角度转动,杆94位于第一杆位置。
另外,在驱动传递机构71设有第一施力部件151、第二施力部件152以及第三施力部件153。
如图3所示,第一施力部件151是螺旋弹簧。第一施力部件151的一端连接于第一扇形齿轮92,第一施力部件151的另一端连接于第二扇形齿轮93。第一施力部件151的作用力从左侧观察绕顺时针对第一扇形齿轮92施力。
如图2所示,第二施力部件152是螺旋弹簧。第二施力部件152的一端配置于开关臂91的前端部的上侧,固定于在主体壳体2内设置的左侧板(未图示)。第二施力部件152的另一端连接于开关臂91的前端部。第二施力部件152的作用力对开关臂91的前端部向上侧施力。
如图3所示,第三施力部件153是受扭螺旋弹簧。第三施力部件153的一端固定于在主体壳体2内设置的左侧板(未图示)。第三施力部件153的另一端与第二扇形齿轮93抵接。第三施力部件153的作用力从左侧观察绕顺时针对第二扇形齿轮93施力。
(驱动传递机构的动作)
根据以上的结构,驱动传递机构71在正转模式(SX_MODE)中使排纸辊38正转,在反转模式(DX_MODE)中使排纸辊38反转,在停止模式中使排纸辊38停止。即不将驱动力向排纸辊38传递。
驱动传递机构71通过控制向螺线管95通电的通电状态而从正转模式切换为反转模式,从反转模式切换为停止模式,进一步从停止模式切换为正转模式。
在正转模式中,如图6A所示,第二扇形齿轮93的凸轮137的第一凸轮面138与开关臂91的凸轮抵接面108的第一面部111抵接。此时,开关臂91能够以第一轴承部102(驱动齿轮72的旋转轴104)为支点转动。通过第二施力部件152(参照图2)的作用力,开关臂91成为其前端部向最上侧抬起的状态。在该状态下,摆式齿轮73与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啮合。因此,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电动机的驱动力从驱动齿轮72经由摆式齿轮73、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第一怠速齿轮76、第二怠速齿轮77以及第三怠速齿轮78向排纸辊齿轮79传递,排纸辊38与排纸辊齿轮79成为一体地正转。
另外,在正转模式中,如图6B所示,螺线管95断开,杆94位于第一杆位置。在该状态下,第二扇形齿轮93通过第三施力部件153(参照图4)从右侧观察向绕逆时针的方向施力。第三施力部件153向压缩第一施力部件151(螺旋弹簧)的方向施力。第一施力部件151的复原力使第一卡合部127卡合于杆94的第一臂部142,使第一扇形齿轮92不能旋转。第二扇形齿轮93在允许向第一扇形齿轮92的长孔129内突出的突起136移动的范围内能够转动。
如图6B所示,在第一卡合部127与杆94的第一臂部142卡合的状态下,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缺齿部分125A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一缺齿部分135A与驱动齿轮72相对,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齿部124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齿部134与驱动齿轮72不啮合。第二扇形齿轮93能够转动的范围由旋转方向的长孔129的尺寸和突起136的尺寸决定。该能够转动的范围比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一缺齿部分135A小。因此,即使第二扇形齿轮93在能够转动的范围转动,仅仅是第一缺齿部分135A与驱动齿轮72相对,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齿部134与驱动齿轮72不啮合。
[正转模式→反转模式]
在将螺线管95从断开切换为接通时,驱动传递机构71从正转模式转换为反转模式。在将螺线管95接通时,如图7B所示,杆94的操作部144向上移动。在操作部144移动的同时,从右侧观察杆94以杆轴部141为绕逆时针以一定角度转动,杆94的位置变成第二杆位置。此时,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卡合部127和第一臂部142的顶端部的卡合解除,第一扇形齿轮92能够旋转。
在第一卡合部127和第一臂部142的顶端部的卡合解除时,通过第一施力部件151的复原力,从右侧观察第一扇形齿轮92绕逆时针转动。伴随着第一扇形齿轮92的转动,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齿部分124A开始与驱动齿轮72啮合。在第一齿部分124A与驱动齿轮72啮合的状态下,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向第一扇形齿轮92传递。因此,在第一齿部分124A与驱动齿轮72开始啮合之后,通过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第一扇形齿轮92转动。
通过第一扇形齿轮92的转动,第一扇形齿轮92的长孔129的端部与第二扇形齿轮93的突起136抵接,长孔129的端部向旋转方向按压突起136。通过该按压力及第三施力部件153(参照图4)的作用力,从左侧观察第二扇形齿轮93开始绕顺时针转动。并且,伴随着第二扇形齿轮93的旋转,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一齿部分134A开始与驱动齿轮72啮合。在第一齿部分134A与驱动齿轮72啮合的状态下,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向第二扇形齿轮93传递。因此,在第一齿部分134A与驱动齿轮72开始啮合之后,通过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第二扇形齿轮93转动。
如图6A、7A所示,伴随着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从左侧观察凸轮137绕顺时针转动。通过凸轮137的转动,凸轮137和开关臂91的凸轮抵接面108的抵接方式变化。即,从凸轮137的第一凸轮面138与凸轮抵接面108的第一面部111抵接的方式(参照图6A),经过凸轮137的第一凸轮面138和第二凸轮面139的连接部分与凸轮抵接面108的第二面部112抵接的方式,向第一凸轮面138和第二凸轮面139的连接部分与凸轮抵接面108的第三面部113抵接的方式变化。通过该抵接方式的变化,凸轮抵接面108从凸轮137承受将凸轮抵接面108向下侧按压的力。通过该力克服第二施力部件152(参照图2)的作用力,开关臂91的前端部向下侧移动,从左侧观察开关臂91以第一轴承部102为支点绕顺时针摆动。通过开关臂91的摆动,摆式齿轮73与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的啮合解除,摆式齿轮73从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侧向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侧移动。
如图7B所示,在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继续时,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二缺齿部分125B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缺齿部分135B开始与驱动齿轮72相对,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齿部分124A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一齿部分134A与驱动齿轮72的啮合开始解除。在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齿部分124A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一齿部分134A与驱动齿轮72的啮合解除时,驱动力不从驱动齿轮72向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传递。之后,通过第三施力部件153的弹性力转动,在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卡合部127与杆94的第二臂部143的止动部145卡合(抵接)时,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停止。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停止,从而保持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二缺齿部分125B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缺齿部分135B与驱动齿轮72相对的状态。另外,在第一卡合部127与止动部145抵接之后,第一施力部件151因第三施力部件153的作用力被压缩。被压缩的第一施力部件151的复原力将第一卡合部127向止动部145按压,维持第一卡合部127与止动部145的卡合状态。
在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停止之前,凸轮137的第一凸轮面138和第二凸轮面139的连接部分越过凸轮抵接面108的第三面部113和第四面部114的边界。并且,在与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停止大致同时,如图7A所示,成为第二凸轮面139与第四面部114抵接,且第一凸轮面138和第二凸轮面139的连接部分与第五面部115抵接的方式,开关臂91的摆动停止。在该时间点,摆式齿轮73与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啮合,从正转模式向反转模式的切换完成。因此,在反转模式中,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电动机的驱动力从驱动齿轮72经由摆式齿轮73、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第二怠速齿轮77以及第三怠速齿轮78向排纸辊齿轮79传递,排纸辊38与排纸辊齿轮79成为一体地反转。
[反转模式→停止模式]
在将螺线管95从接通切换为断开时,驱动传递机构71从反转模式向停止模式切换。在降螺线管95断开时,如图8B所示,杆94的操作部144向下移动。在操作部144移动的同时,从右侧观察杆94以杆轴部141为支点绕顺时针以一定角度转动,杆94的位置成为第一杆位置。此时,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卡合部127与第二臂部143的止动部145的卡合解除,第一扇形齿轮92能够旋转。
在第一卡合部127与止动部145的卡合解除时,通过第一施力部件151的复原力,第一扇形齿轮92从右侧观察绕逆时针转动。伴随着第一扇形齿轮92的转动,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二齿部分124B开始与驱动齿轮72啮合。在第二齿部分124B与驱动齿轮72啮合的状态下,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向第一扇形齿轮92传递。因此,在第二齿部分124B与驱动齿轮72开始啮合之后,通过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第一扇形齿轮92转动。
通过第一扇形齿轮92的转动,第一扇形齿轮92的长孔129的端部与第二扇形齿轮93的突起136抵接,长孔129的端部将突起136向旋转方向按压。通过该按压力及第三施力部件153(参照图4)的作用力,从左侧观察第二扇形齿轮93开始绕顺时针转动。并且,伴随着第二扇形齿轮93的旋转,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齿部分134B开始与驱动齿轮72啮合。在第二齿部分134B与驱动齿轮72啮合的状态下,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向第二扇形齿轮93传递。因此,在第二齿部分134B与驱动齿轮72开始啮合之后,通过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第二扇形齿轮93转动。
伴随着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如图7A、8A所示,从左侧观察凸轮137绕顺时针转动。通过凸轮137的转动,从凸轮137的第二凸轮面139与凸轮抵接面108的第四面部114抵接,且第一凸轮面138和第二凸轮面139的连接部分与第五面部115抵接的方式(参照图7A),成为第一凸轮面138和第二凸轮面139的连接部分在第五面部115上经过而向第六面部116侧移动,且第二凸轮面139与第六面部116抵接的方式。之后,经过第二凸轮面139和第三凸轮面140的连接部分与第三面部113抵接的方式,在第二凸轮面139和第三凸轮面140的连接部分越过第三面部113与第四面部114的边界时,成为第三凸轮面140与第四面部114抵接的方式(参照图8A)。伴随着该抵接方式的变化,通过第二施力部件152(参照图2)的作用力,开关臂91的前端部向上侧移动,从左侧观察开关臂91以第一轴承部102为支点绕逆时针摆动。通过开关臂91的摆动,摆式齿轮73与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的啮合解除,摆式齿轮73向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侧移动。
如图8B所示,通过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三缺齿部分125C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三缺齿部分135C开始与驱动齿轮72相对,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二齿部分124B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齿部分134B与驱动齿轮72的啮合开始解除。在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二齿部分124B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齿部分134B与驱动齿轮72的啮合解除时,驱动力不从驱动齿轮72向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传递。之后,通过第三施力部件153的弹性力转动,在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二卡合部128与杆94的第一臂部142的顶端部抵接时,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停止。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停止,从而保持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三缺齿部分125C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三缺齿部分135C与驱动齿轮72相对的状态。另外,在第二卡合部128与第一臂部142的顶端部抵接之后,第一施力部件151因第三施力部件153的作用力被压缩。被压缩的第一施力部件151的复原力将第二卡合部128向第一臂部142的顶端部按压,维持第二卡合部128与第一臂部142的顶端部的卡合状态。
在与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停止大致同时,如图8A所示,成为凸轮137的第三凸轮面140与凸轮抵接面108的第四面部114抵接的方式,从反转模式向停止模式的切换完成。在该状态下,摆式齿轮73不与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啮合,也不与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啮合。因此,在停止模式中,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电动机的驱动力从摆式齿轮73既不向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传递也不向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传递,因此,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第一怠速齿轮76、第二怠速齿轮77、第三怠速齿轮78以及排纸辊齿轮79停止,排纸辊38停止。
[停止模式→正转模式]
在将螺线管95从断开切换为接通时,驱动传递机构71从停止模式向正转模式切换。在将螺线管95接通时,杆94的操作部144从图8B的状态向上侧移动。在操作部144移动的同时,从右侧观察杆94以杆轴部141为支点绕逆时针以一定角度转动,杆94从第一杆位置向第二杆位置移动。此时,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二卡合部128与第一臂部142的顶端部的卡合解除,第一扇形齿轮92能够旋转。
在第二卡合部128与第一臂部142的顶端部的卡合解除时,通过第一施力部件151的复原力,从右侧观察第一扇形齿轮92绕逆时针转动。伴随着第一扇形齿轮92的转动,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三齿部分124C开始与驱动齿轮72啮合。在第三齿部分124C与驱动齿轮72啮合的状态下,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向第一扇形齿轮92传递。因此,在第三齿部分124C与驱动齿轮72开始啮合之后,通过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第一扇形齿轮92转动。
通过第一扇形齿轮92的转动,第一扇形齿轮92的长孔129的端部与第二扇形齿轮93的突起136抵接,长孔129的端部将突起136向旋转方向按压。通过该按压力及第三施力部件153(参照图4)的作用力,从左侧观察第二扇形齿轮93开始绕顺时针转动。并且,伴随着第二扇形齿轮93的旋转,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三齿部分134C开始与驱动齿轮72啮合。在第三齿部分134C与驱动齿轮72啮合的状态下,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向第二扇形齿轮93传递。因此,在第三齿部分134C与驱动齿轮72开始啮合之后,通过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第二扇形齿轮93转动。
伴随着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如图8A、6A所示,从左侧观察凸轮137绕顺时针转动。通过凸轮137的转动,从凸轮137的第三凸轮面140与凸轮抵接面108的第四面部114抵接的方式(参照图8A),成为第三凸轮面140与第三面部113和第四面部114的边界部分抵接的方式。之后,经过第三凸轮面140从第三面部113和第四面部114的边界部分离开的方式,成为第一凸轮面138与第一面部111抵接的方式(参照图6A)。伴随着该抵接方式的变化,通过第二施力部件152(参照图2)的作用力,开关臂91的前端部向上侧移动,从左侧观察开关臂91以第一轴承部102为支点绕逆时针摆动。通过开关臂91的摆动,摆式齿轮73与第一中间输入齿轮74啮合,从停止模式向正转模式的切换完成。
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继续时,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缺齿部分125A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一缺齿部分135A开始与驱动齿轮72相对,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三齿部分124C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三齿部分134C与驱动齿轮72的啮合开始解除。如图6B所示,在第三齿部分124C及第三齿部分134C与驱动齿轮72的啮合解除时,驱动力不从驱动齿轮72向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传递。之后,通过第三施力部件153的弹性力转动,在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卡合部127与杆94的第一臂部142的顶端部抵接时,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停止。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停止,从而保持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缺齿部分125A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一缺齿部分135A与驱动齿轮72相对的状态。另外,在第一卡合部127与第一臂部142抵接之后,第一施力部件151因第三施力部件153的作用力被压缩。被压缩的第一施力部件151的复原力将第一卡合部127向第一臂部142按压,维持第一卡合部127与第一臂部142的卡合状态。
此外,螺线管95在切换为接通之后经过一定时间再次切换为断开。由此,杆94从第二杆位置返回第一杆位置。
(作用效果)
如上,在驱动传递机构71中,不切换电动机的旋转方向就能够切换排纸辊38的正转、反转以及停止。
在驱动传递机构71中,伴随着螺线管95的柱塞96的上下移动,杆94的操作部144上下移动,从而杆94以杆轴部141为支点转动,切换为杆94的止动部145相对于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卡合部127卡合的状态和该卡合解除的状态。第一扇形齿轮92通过第一施力部件151被向规定方向(从右侧观察绕逆时针的方向)施力。在止动部145相对于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卡合部127卡合的状态下,第一扇形齿轮92向所述规定方向的旋转被阻止。在止动部145相对于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卡合部127卡合的状态解除时,第一扇形齿轮92向所述规定方向转动。
在反转模式中,摆式齿轮73与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啮合。在该状态下,如图7B所示,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二缺齿部分125B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缺齿部分135B与驱动齿轮72相对,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二齿部分124B及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齿部分134B这双方未与驱动齿轮72啮合。在第一扇形齿轮92从该状态以规定量向所述规定方向转动时,第二齿部分124B与驱动齿轮72啮合,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向第一扇形齿轮92传递。此时,第二扇形齿轮93的第二齿部分134B仍未与驱动齿轮72啮合。在第一扇形齿轮92的转动超过所述规定量时,第二扇形齿轮93开始向所述规定方向转动。通过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在第二齿部分134B与驱动齿轮72啮合时,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也向第二扇形齿轮93传递。该规定量与直到第一扇形齿轮92的长孔129的端部与第二扇形齿轮93的突起136抵接为止的第一扇形齿轮92的移动量相当。
在第二扇形齿轮93形成有凸轮137。另一方面,在开关臂91形成有凸轮抵接面108。在第二扇形齿轮93转动时,相对于凸轮抵接面108的凸轮137的抵接方式变化,开关臂91以与驱动齿轮72相同的轴线为中心摆动。通过开关臂91的摆动,摆式齿轮73与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啮合或解除该啮合。
在摆式齿轮73与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啮合的状态下,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经由摆式齿轮73向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传递。因此,驱动反力从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经由摆式齿轮73输入至保持摆式齿轮73的开关臂91,该驱动反力从开关臂91的凸轮抵接面108向第二扇形齿轮93的凸轮137传递。第一扇形齿轮92和第二扇形齿轮93在旋转方向上具有间隙地卡合,因此,在第一扇形齿轮92开始转动初期,第二扇形齿轮93不旋转。因此,在直到第二扇形齿轮93开始转动为止的期间,第一扇形齿轮92旋转所需要的第一施力部件151的作用力可以比输入至第二扇形齿轮93的驱动反力小。减小第一施力部件151的作用力,从而能够在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卡合部127与止动部145卡合时产生的碰撞音。另外,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卡合部127与止动部145的卡合力小,因此,能够减小将第一卡合部127与止动部145卡合/卡合解除的螺线管95的载荷,且能够减小螺线管95的动作音。
因此,能够减小在对驱动力从摆式齿轮73向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传递的状态和阻断该传递的状态进行切换时产生的动作音、碰撞音。
另外,在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转动开始时,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二齿部分124B与驱动齿轮72啮合,因此,即使驱动反力向第二扇形齿轮93传递,也能够通过输入至驱动齿轮72的驱动力使第一扇形齿轮92及第二扇形齿轮93顺畅地旋转。其结果,能够使开关臂91顺畅地转动,且能够使摆式齿轮73从第二中间输入齿轮75顺畅地离开。
在驱动传递机构71设有将开关臂91向凸轮抵接面108按压凸轮137的方向施力的第二施力部件152。凸轮抵接面108具有第四面部114及第五面部115。在反转模式中,如图7A所示,凸轮137的第二凸轮面139与第四面部114抵接,第一凸轮面138和第二凸轮面139的连接部分与第五面部115抵接。通过第二施力部件152的作用力及输入至开关臂91的驱动反力,凸轮137从第四面部114承受与第四面部114正交的第一方向D1的按压力,且从第五面部115承受与第五面部115正交的第二方向D2的按压力。第四面部114以及第五面部115相对于通过第二扇形齿轮93的旋转中心而沿着旋转径向延伸的直线L形成于前侧及后侧。第四面部114的倾斜角度及第五面部115的倾斜角度设计为,第一方向D1的按压力与第二方向D2的按压力的合成力的矢量从第一凸轮面138和第二凸轮面139的连接部分朝向凸轮137的旋转中心、即朝向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轮毂133。由此,在反转模式中,通过第二施力部件152的作用力及输入至开关臂91的驱动反力,凸轮137相对于凸轮抵接面108固定,因此各部件的状态稳定。另外,能够与相当于驱动反力的量相应地减弱第二施力部件152的弹性力,因此在动作模式的切换时,能够使开关臂91顺畅地摆动。
第二扇形齿轮93具备能够旋转地保持于在主体壳体2内设置的左侧板(未图示)的轮毂133,第一扇形齿轮92具备供轮毂133具有间隙地插通的轮毂123。由此,在杆94与第一扇形齿轮92的第一卡合部127或者第二卡合部128的卡合解除时,能够抑制在第二扇形齿轮93的轮毂133增加过剩的载荷。其结果,能够抑制在轮毂133产生弯曲等变形、破损。
另外,在第一扇形齿轮92形成有长孔129,在第二扇形齿轮93的旋转方向的尺寸比长孔129的尺寸小的突起136。由此,使突起136插通于长孔129,从而能够使第一扇形齿轮92与第二扇形齿轮93在旋转方向上具有间隙地卡合。
(变形例)
以上,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本发明也能够以其他方式实施。
例如,在所述的实施方式中,作为图像形成装置的一例,列举了激光打印机1。然而,本发明不限定于激光打印机1,能够广泛地应用于喷墨打印机等其他种类的图像形成装置。
此外,在所述的结构中,在要求保护的范围内能够实施各种设计变更。

Claims (7)

1.一种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第一齿轮;
第二齿轮;
开关臂,该开关臂设置为能够以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同的轴线为中心摆动;
第三齿轮,该第三齿轮能够旋转地保持于所述开关臂,始终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通过所述开关臂的摆动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及解除啮合;
第一扇形齿轮,该第一扇形齿轮能够向规定方向旋转,具有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一齿部和卡合部;
第二扇形齿轮,该第二扇形齿轮具有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第二齿部,能够以与所述第一扇形齿轮相同的轴线为中心向所述规定方向旋转,能够在所述规定方向具有间隙地与所述第一扇形齿轮卡合;
杆,该杆具有能够与所述第一扇形齿轮的所述卡合部卡合的规定部,在所述杆的所述规定部与所述第一扇形齿轮的所述卡合部卡合时,所述第一扇形齿轮的向所述规定方向的旋转被限制;
螺线管,该螺线管连接于所述杆,对所述杆的所述规定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扇形齿轮的所述卡合部卡合的卡合状态、和所述杆的所述规定部相对于所述第一扇形齿轮的所述卡合部的卡合被解除的状态进行切换;以及
第一施力部件,该第一施力部件对所述第一扇形齿轮向所述规定方向施力,
在此,
所述开关臂具有凸轮抵接面,
所述第二扇形齿轮具备通过相对于所述凸轮抵接面的抵接方式的变化而使所述开关臂摆动的凸轮,
所述第一扇形齿轮在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状态下,在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对的位置具有第一缺齿部,
所述第二扇形齿轮在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的状态下,在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对的位置具有第二缺齿部,
在所述第三齿轮与所述第一齿轮啮合、且所述第一齿部和所述第二齿部都不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的状态下,
在所述第一扇形齿轮向所述规定方向转动了规定量时,所述第一齿部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所述第二齿部不与所述第二齿轮啮合。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进一步包含第二施力部件,该第二施力部件对所述开关臂向所述凸轮抵接面按压所述凸轮的方向施力,
所述凸轮抵接面具有第一区域和第二区域,在所述第二缺齿部与所述第二齿轮相对的状态下,所述第一区域将所述凸轮向第一方向按压,所述第二区域将所述凸轮向与所述第一方向交叉的第二方向按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区域及所述第二区域相对于通过所述第二扇形齿轮的旋转中心而沿着所述第二扇形齿轮的旋转径向延伸的直线,分别形成于一方侧及另一方侧。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扇形齿轮具备轴部,
在所述第一扇形齿轮形成有供所述轴部具有间隙地插通的轴孔。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扇形齿轮及所述第二扇形齿轮的一方形成有沿所述规定方向延伸的长孔,在所述第一扇形齿轮及所述第二扇形齿轮的另一方形成有突起,
所述长孔与所述突起卡合,从而所述第一扇形齿轮与所述第二扇形齿轮在所述规定方向上具有间隙地卡合。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驱动传递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施力部件是螺旋弹簧,所述第一施力部件的第一端部连接于所述第一扇形齿轮,所述第一端部的相反侧的第二端部连接于所述第二扇形齿轮。
7.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图像形成部,该图像形成部在片材上形成图像;
托盘,该托盘支承片材;
反转输送路,该反转输送路将片材的正面和背面反转;
排纸辊,在单面印刷时,该排纸辊将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向所述托盘排出,在双面印刷时,该排纸辊将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在第一面形成有图像的片材输送至所述反转输送路,然后将通过所述图像形成部在第二面也形成有图像的片材向所述托盘排出;以及
驱动传递机构,该驱动传递机构将驱动力向所述排纸辊传递,
所述驱动传递机构是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驱动传递装置。
CN201710480157.2A 2016-06-23 2017-06-22 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Active CN107544219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124477 2016-06-23
JP2016124477A JP6729053B2 (ja) 2016-06-23 2016-06-23 駆動伝達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544219A CN107544219A (zh) 2018-01-05
CN107544219B true CN107544219B (zh) 2021-06-11

Family

ID=606768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480157.2A Active CN107544219B (zh) 2016-06-23 2017-06-22 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9885992B2 (zh)
JP (1) JP6729053B2 (zh)
CN (1) CN107544219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1635722B2 (en) * 2017-10-20 2023-04-2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iving force transmitting device,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2020083586A (ja) 2018-11-29 2020-06-04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7422559B2 (ja) * 2020-02-27 2024-01-2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22648B2 (en) * 2000-09-29 2004-04-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chanism for forwardly and reversely feeding recording medium
CN1920691A (zh) * 2005-08-25 2007-02-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的动力传递装置和具有动力传递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1000480A (zh) * 2006-01-10 2007-07-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驱动器及采用其的成像装置
CN101266432A (zh) * 2007-03-15 2008-09-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及其动力传输装置
CN102328836A (zh) * 2010-05-31 2012-01-25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凸轮驱动机构及具有其的带运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010276A (ja) * 2012-06-29 2014-01-20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076649A (zh) * 2013-03-29 2014-10-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39958B2 (ja) 2002-09-30 2008-08-2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回転クラッチ装置、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4458122B2 (ja) * 2007-06-29 2010-04-2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107826A (ja) 2007-10-31 2009-05-21 Canon Finetech Inc 駆動制御装置及びシート供給装置並びに画像形成装置
JP4978705B2 (ja) * 2010-02-26 2012-07-1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プロセスユニット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121475B2 (en) 2012-05-02 2015-09-01 Canon Kabushiki Kaisha Drive transmission apparatus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8939448B2 (en) 2013-03-29 2015-01-27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6070373B2 (ja) 2013-03-29 2017-02-0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6452526B2 (ja) * 2014-04-22 2019-01-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駆動伝達装置、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7024850A (ja) * 2015-07-22 2017-02-02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読取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Patent Citation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722648B2 (en) * 2000-09-29 2004-04-20 Brother Kogyo Kabushiki Kaisha Mechanism for forwardly and reversely feeding recording medium
CN1920691A (zh) * 2005-08-25 2007-02-2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的动力传递装置和具有动力传递装置的成像设备
CN101000480A (zh) * 2006-01-10 2007-07-18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显影装置驱动器及采用其的成像装置
CN101266432A (zh) * 2007-03-15 2008-09-17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成像设备及其动力传输装置
CN102328836A (zh) * 2010-05-31 2012-01-25 京瓷美达株式会社 凸轮驱动机构及具有其的带运送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2014010276A (ja) * 2012-06-29 2014-01-20 Brother Ind Ltd 画像形成装置
CN104076649A (zh) * 2013-03-29 2014-10-01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图像形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729053B2 (ja) 2020-07-22
US20170371288A1 (en) 2017-12-28
US9885992B2 (en) 2018-02-06
JP2017227280A (ja) 2017-12-28
CN107544219A (zh) 2018-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4380737B2 (ja) シート材供給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7703762B2 (en) Sheet supply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966716B2 (ja) 歯車伝達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20180224779A1 (en) Mov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the moving device
US8577258B2 (en) Image forming device having regulating member configured to prohibit movement of photosensitive body in lock state
JP5619064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給紙装置、画像形成装置
CN107544219B (zh) 驱动传递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
JP4139958B2 (ja) 回転クラッチ装置、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10605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US9388000B2 (en) Spacing mechanism for spacing two members, and a fixing device sheet feeding-conveying device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orporating same
JP573317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706713B2 (ja) 現像カートリッジ
JP2009190808A (ja) 給紙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8227424B (zh) 驱动传递设备、片材供给设备和成像设备
JP201819466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11078036B2 (en) Sheet conveyor and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US11268581B2 (en) One-way clutch and sheet conveyance apparatus
US6050564A (en) Sheet feeding device
JP7222272B2 (ja) 駆動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724595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これを備える画像形成装置
JP2019044931A (ja) クラッ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18095452A (ja) 駆動制御機構、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696942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2406435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896724B2 (ja) 振子ギア機構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