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8995A - 终端设备及操作终端设备的方法 - Google Patents

终端设备及操作终端设备的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8995A
CN107408995A CN201680013553.8A CN201680013553A CN107408995A CN 107408995 A CN107408995 A CN 107408995A CN 201680013553 A CN201680013553 A CN 201680013553A CN 107408995 A CN107408995 A CN 1074089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ransmission
terminal device
transmission modes
terminal
mod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3553.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8995B (zh
Inventor
罗敏洙
柳铎基
洪大植
王瀚镐
李权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ND ACADEMIC COOP
SK Telecom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ND ACADEMIC COOP
SK Telecom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ND ACADEMIC COOP, SK Telecom Co Ltd filed Critical IND ACADEMIC COOP
Publication of CN1074089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8995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8995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8995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7/00Monitoring; Testing
    • H04B17/30Monitoring; Testing of propagation channels
    • H04B17/373Predicting channel quality or other radio frequency [RF] paramet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14Two-way operation using the same type of signal, i.e. duplex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12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 H04W72/121Wireless traffic scheduling for groups of terminals or us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44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allocation of payload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5/00Arrangements affording multiple use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3Arrangements for allocating sub-channels of the transmission path
    • H04L5/0053Allocation of signaling, i.e. of overhead other than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2/00Local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0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 H04W72/23Control channels or signalling for resource management in the downlink direction of a wireless link, i.e. towards a termi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2Terminal devices
    • H04W88/06Terminal devices adapted for operation in multiple networks or having at least two operational modes, e.g. multi-mode terminal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magnetism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出了终端设备和操作该终端设备的方法,所述终端设备能够使考虑到与多小区通信环境中的其它***节点(基站和终端)之间的关系,通过选择性地使用全双工(FD)传输或半双工(HD)传输来增加全双工(FD)传输的传输容量的优点最大化。

Description

终端设备及操作终端设备的方法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终端设备。更具体地,本公开涉及在多个节点共存的多小区通信环境下能够考虑与其它相邻节点(基站和终端)的关系来选择性地使用全双工(FD)传输或半双工(HD)传输的终端设备,以及操作该终端设备的方法。
背景技术
近来,由于无线通信技术的发展,对无线业务的需求不断增加。出现了各种技术以便满足对无线业务的日益增长的需求。
作为这些技术中的一种,全双工(FD)传输技术受到关注。FD传输技术能够在两个节点中使用一个频率/时间资源来执行发送和接收。
在半双工(HD)传输的情况下,每个节点单独使用频率和/或时间资源进行发送和接收。然而,在FD传输的情况下,两个节点同时使用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进行发送和接收。
在FD传输的情况下,由于经由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同时执行发送和接收,所以当接收从对应的节点发送的信号时,由节点本身发送的信号起干扰作用(在下文中,称为“自干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由节点本身发送的信号是已知的,所以节点可通过消除模拟域/数字域中的干扰来消除在信号接收时由于发送信号引起的自干扰。
由于这一点,当在FD传输中完全消除自干扰时,从两个节点的角度看,FD传输具有确保资源使用率高达HD传输的2倍的优点。
然而,当FD传输被应用于(用于)多个节点(例如,多个基站和多个终端)共存的多小区通信环境时,在下行链路时添加由另一基站的终端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在下文中,称为“附加干扰”),并且在上行链路时附加地产生由另一基站引起的下行链路干扰(在下文中,称为“附加干扰”)。
此外,由于附加干扰导致传输容量降低,所以即使使用FD传输资源使用率增加至两倍,但是由于附加干扰,导致FD传输的传输容量会小于HD传输的传输容量。
因此,本公开提供一种方法,该方法具有在多小区通信环境中考虑到和附加干扰产生相关联的其它相邻节点(基站和终端)的关系通过选择性地使用FD传输或HD传输而尽可能多地增加FD传输时的传输容量的优点。
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本公开提供一种终端设备,其可具有如下优点:在多小区通信环境中考虑到与其它相邻节点(基站和终端)的关系,通过选择性地使用FD传输或HD传输来尽可能多地增加FD传输时的传输容量。本公开还提供一种操作所述终端设备的方法。
技术方案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一种终端设备包括:信号接收单元,所述信号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用于全双工(FD)传输的基准信号;干扰节点选择单元,所述干扰节点选择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基准信号来选择干扰所述终端设备的干扰节点当中的具有最大干扰的特定干扰节点;估计单元,所述估计单元被配置为基于从所述特定干扰节点接收的所述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来估计全双工(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和半双工(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以及模式确定单元,所述模式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和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来确定是否在所述FD传输模式下操作。
具体地,所述干扰节点可包括与所述终端设备的服务基站相邻地设置的相邻基站和连接到所述相邻基站的终端,并且所述特定干扰节点可以是所述终端当中的最靠近所述终端设备的终端。
具体地,当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比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大预设的第一阈值或更多时,所述模式确定单元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主FD传输模式下操作。
具体地,当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不比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大预设的第一阈值或更多时,所述模式确定单元可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HD/FD传输双模式下操作,在所述HD/FD传输双模式下,在所述HD传输模式下操作的同时确定是否在辅FD传输模式下操作。
具体地,所述模式确定单元可在每个预设的第一时段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是在主FD传输模式下操作还是在HD/FD传输双模式下操作。
具体地,所述模式确定单元可在每个预设的第二时段确定是否在保持所述HD/FD传输双模式的操作的同时在所述辅FD传输模式下操作。
具体地,所述估计单元在保持所述HD传输模式的操作的同时,基于通过上行链路资源从特定干扰节点接收的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来重新估计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和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所述模式确定单元可在重新估计的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比重新估计的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大预设的第二阈值或更多时,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辅FD传输模式下操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一种操作终端设备的方法包括以下步骤:接收用于全双工(FD)传输的基准信号的信号接收步骤;基于所述基准信号来选择干扰所述终端设备的干扰节点当中的具有最大干扰的特定干扰节点的干扰节点选择步骤;基于从所述特定干扰节点接收的所述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来估计全双工(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和半双工(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的估计步骤;以及基于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和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来确定是否在所述FD传输模式下操作的模式确定步骤。
具体地,所述模式确定步骤可包括:当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比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大预设的第一阈值或更多时,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主FD传输模式下操作。
具体地,当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不比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大预设的第一阈值或更多时,所述模式确定步骤可包括: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HD/FD传输双模式下操作,在所述HD/FD传输双模式下,确定是否在所述HD传输模式下操作的同时在辅FD传输模式下操作。
具体地,所述模式确定步骤可包括:在每个预设的第一时段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是在主FD传输模式下操作还是在HD/FD传输双模式下操作。
有益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终端设备和操作该终端设备的方法,可具有以下优点:在多小区通信环境中考虑到与其它相邻节点(基站和终端)的关系,通过选择性地使用FD传输或HD传输尽可能多地增加FD传输时的传输容量。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了由于FD传输而产生附加干扰的多小区通信环境的示意图。
图2是具体例示了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的配置的框图。
图3是例示针对本公开中的FD传输提出的发送终端/接收终端的帧结构的示意图。
图4是用于说明本公开中的主FD传输模式与辅FD传输模式比较的示意图。
图5是例示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的方法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下文中,将参照附图描述本公开的实施方式。
图1例示了应用了本公开的多小区通信环境。
图1例示了提供两个基站并且一个终端连接至两个基站中的每一个的情况。然而,这仅是为了便于说明而提供的实施方式。
本公开还可应用于存在更多基站和终端的多小区通信环境。
图1所示的每个终端统称为诸如用户设备(UE)和移动台(MS)的移动用户节点或固定用户节点。
图1所示的每个基站统称为与终端通信的网络节点,诸如节点B、e节点B、基站和接入点。
在HD传输技术中,每个节点单独使用频率和/或时间资源进行发送和接收。
当在图1所示的多小区通信环境中应用(使用)HD传输时,频率和/或时间资源被划分为下行链路资源和上行链路资源。从基站1和基站2中的每一个发送的信号经由下行链路资源由终端10和终端20中的每一个接收,并且从终端10和终端20中的每一个发送的信号经由上行链路资源由基站1和基站2中的每一个接收。
因此,在HD传输应用于图1所示的多小区通信环境的情况下,当两个终端终端10和终端20都在HD传输中操作时,基站1和基站2的上行链路传输容量和下行链路传输容量的总和可由式1中的CHH,1和CHH,2表示如下。
[式1]
这里,“Px,y”表示由“x”发送并由“y”接收的信号的信号强度,并且如图1所示,“a”指示基站1,“b”指示终端10,“c”指示基站2,并且“d”指示终端20。此外,“No”表示白噪声,并且“w”表示在FD传输期间分配给***的带宽。
另一方面,FD传输技术是各个节点同时使用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进行信号发送和接收的方法。
也就是说,当在图1所示的多小区通信环境中应用(使用)FD传输时,基站1和终端10同时使用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以相互发送和接收信号,并且基站2和终端20同时使用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以相互发送和接收信号。
因此,在FD传输应用于图1所示的多小区通信环境的情况下,当两个终端终端10和终端20都在FD传输中操作时,基站1和基站2的上行链路传输容量和下行链路传输容量的总和可由式2中的CFF,1和CFF,2表示如下。
[式2]
在FD传输的情况下,由于发送和接收经由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同时执行,所以由节点(基站、终端)发送的信号对从对应的节点(终端、基站)接收的信号起干扰作用(在下文中,称为“自干扰”)。在这种情况下,由于节点发送的信号是已知的,所以节点可通过消除模拟域/数字域中的干扰来消除在信号接收时由于发送信号而引起的自干扰。
由于这一点,当完全消除自干扰时,对于相互连接的节点(基站和终端),FD传输具有确保资源使用率高达HD传输的2倍的优点。
然而,当在多个节点(基站和终端)共存的多小区通信环境中应用(使用)FD传输时,因为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在相同的频率/时间资源中共存,所以出现新的附加干扰类型。
也就是说,当在多小区通信环境中应用(使用)FD传输时,可在下行链路期间附加产生由另一基站的终端引起的上行链路干扰(在下文中,称为“附加干扰”),并且可在上行链路期间附加产生由另一基站引起的下行链路干扰(在下文中,称为“附加干扰”)。
例如,在图1所示的多小区通信环境中应用FD传输的情况下,在终端10中产生由另一基站2的终端20引起的作为附加干扰(式2中的“Pd,b”)的上行链路干扰(虚线),并且在终端20中产生由另一基站1的终端10引起的作为用于下行链路的附加干扰(式2中的“Pb,d”)的上行链路干扰(虚线)。
此外,在基站1中产生由另一基站2引起的作为附加干扰(式2中的“Pc,a”)的下行链路干扰(虚线),并且在基站2中产生由另一基站1引起的作为附加干扰(式2中的“Pa,c”)的下行链路干扰(虚线)。
如上所述,由于附加干扰Pd,b、Pc,a、Pb,d或Pa,c导致传输容量减小,因此即使使用FD传输的资源使用率提高至两倍,FD传输的传输容量也可能小于HD传输的传输容量。
因此,本公开提出一种具有在如图1所示的多小区通信环境中通过考虑与和附加干扰产生相关联的其它相邻节点(基站和终端)的关系而选择性地使用FD传输和HD传输来尽可能多地增加FD传输时的传输容量的优点的方法。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2来描述根据实施方式的用于实现本公开所提出的方法的终端设备。
如图2所示,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包括:信号接收单元110,其被配置为接收用于全双工(FD)传输的基准信号;干扰节点选择单元130,其被配置为基于基准信号来选择在干扰终端设备100的干扰节点当中的具有最大干扰的特定干扰节点;估计单元140,其被配置为基于从特定干扰节点接收的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来估计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和半双工(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以及模式确定单元150,其被配置为基于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和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来确定是否在FD传输模式下操作。
这里,本公开的终端设备100可以是位于如图1所示的多小区通信环境中的多个终端(例如,终端10和终端20)中的一个。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假设本公开的终端设备100是图1的终端10。
假设本公开的终端设备100具有消除FD传输的自干扰的功能,以及选择性地使用FD传输或HD传输的功能。
当然,也假设图1所示的基站1和基站2具有消除FD传输的自干扰的功能以及选择性地使用FD传输或HD传输的功能。
信号接收单元110接收用于FD传输的基准信号。
更具体地,本公开的终端设备100周期性地重复用于FD传输的基准信号与其它相邻节点的相互发送和接收的操作。
此时,其它相邻节点不仅包括终端设备100所连接的服务基站,而且还包括干扰终端设备100的干扰节点。
干扰终端设备100的干扰节点可以意指位于离终端设备100预定距离内以具有对终端设备100的相对大量的干扰的基站和连接至基站的终端的一组地理位置。
该干扰节点可根据接收功能所需的信号干扰噪声比(SINR)和终端设备100中的传输功能的传输功率来定义。
例如,干扰节点可被定义为与终端设备100的服务基站相邻地设置的相邻基站和连接到该相邻基站的终端。
因此,在图1所示的多小区通信环境的情况下,终端设备100的干扰节点可以是与终端设备100(与终端10相同)的服务基站1相邻地设置的相邻基站2和连接至该相邻基站2的终端20。
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基站2和终端20描述为终端设备100的干扰节点。
本公开的终端设备100基本上与服务基站1同步。终端设备100周期性地重复与干扰节点(即,相邻基站2和终端20)同步的操作。
为了进行同步操作,可使用在终端到终端(D2D(设备到设备))通信中使用的同步保持方法和在CoMP(协作多点)中使用的基站间同步保持方法等。
此外,假设终端设备也与干扰节点(相邻基站2和终端20)同步,本公开的终端设备100周期性地重复与服务基站1、相邻基站2和终端20中的每一个相互发送和接收用于FD传输的基准信号的操作。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3描述在发送/接收用于FD传输的基准信号的过程中的发送端和接收端的帧结构。
此时,发送端可以指终端设备100中的用于信号发送功能的单元(即,图2中的信号发送单元120),接收端可以指终端设备100中的用于信号接收功能的信号的单元(即,图2中的信号接收单元110)。
如图3所示,从发送端(即,信号发送单元120)发送的帧具有以下结构,该结构包括:部分A,在部分A中发送自干扰信道基准信号以便测量其自干扰信道;部分B,在部分B中发送传输信道基准信号以用于接收侧节点的信号接收;以及FD数据发送部分C。
同时,由接收端(即,信号接收单元110)接收的帧具有以下结构,该结构包括:部分A’,在部分A’中接收自干扰信道基准信号以测量自干扰信道;部分B’,在部分B’中接收从发送侧节点发送的传输信道基准信号以测量接收信道;以及FD数据接收部分C’。
此时,从一个发送端发送的基准信号可利用具有相互正交特性的代码或具有伪随机特性的代码,以便与从另一发送端发送的基准信号区分开。
因此,发送端和接收端(即,信号发送单元120和信号接收单元110)可基于经由一系列上述部分A、A’、B和B’收集的信道信息来执行FD数据发送C和FD数据接收C’。
因此,信号接收单元110可接收从其它相邻节点(即,服务基站1、相邻基站2和终端20)周期性地且重复地发送的用于FD传输的基准信号。
干扰节点选择单元130基于经由信号接收单元110接收的基准信号(具体地,传输信道基准信号)来选择在干扰终端设备100的干扰节点当中的具有最高干扰的特定干扰节点。
此时,可期望特定干扰节点是在属于终端设备100的干扰节点的终端当中的最靠近终端设备100的终端。
例如,干扰节点选择单元130可基于经由信号接收单元110接收的基准信号来比较从属于干扰节点的终端接收的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并且可选择具有最高信号强度的终端作为最靠近终端设备100的终端(即,特定干扰节点)。
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终端20描述为特定干扰节点。
估计单元140可基于从特定干扰节点(即,终端20)接收的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来估计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在下文中,称为“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在下文中,称为“HD模式传输容量”)。
更具体地,估计单元140可估计用于计算如下式3所表示的成本函数Γ的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
[式3]
“PBS”表示由终端设备100从服务基站1接收的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Ptarget”表示从特定干扰节点(即,终端20)接收的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此外,被定义为从除服务基站1和特定干扰节点(即,终端20)之外的干扰节点接收的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的总和。“α”被定义为考虑到FD模式传输容量与HD模式传输容量之间的差异而预先设置的预设系数(例如,1/2)。
在式3中,第一对数项是指由估计单元140估计的FD模式传输容量。换句话说,第一对数项是指用于对当终端设备100在FD传输模式下操作时存在干扰另一终端的附加干扰的情况进行估计的部分。
在式3中,第二对数项是指由估计单元140估计的HD模式传输容量。换句话说,第二对数项是指用于对当终端设备100在HD传输模式下操作时不存在干扰另一终端的附加干扰的情况进行估计的部分。
模式确定单元150基于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来确定是否在FD传输模式下操作。
更具体地,基于由估计单元140估计的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当FD模式传输容量比HD模式传输容量大预设的第一阈值或更多时,模式确定单元150可确定终端设备在主FD传输模式(在下文中,称为“主FD模式”)下操作。
此外,基于由估计单元140估计的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当FD模式传输容量不比HD模式传输容量大第一阈值或更多时,模式确定单元150可确定终端设备在HD/FD传输双模式(在下文中,称为“HD/FD双模式”)下操作,在所述HD/FD双模式下确定是否在HD模式下操作的同时在辅FD传输模式(在下文中,称为“辅FD模式”)下操作。
此外,模式确定单元150可优选地在每个预设的第一时段(T1)根据FD模式传输容量是否比HD模式传输容量大第一阈值或更多来确定是在第一FD模式下操作还是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
参照图4,模式确定单元150在进入每个第一时段(T1)的主决策时段(D)中确定是在主FD模式下操作还是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
这里,当FD模式传输容量比HD模式传输容量大第一阈值或更多时,根据上述式3计算的成本函数Γ将大于第一阈值,这意味着尽管有附加干扰,但是FD模式在总传输容量方面优于HD传输。
此外,成本函数Γ是大于第一阈值还是小于第一阈值与终端设备100和其它相邻节点之间的关系(尤其是终端设备100与干扰节点(基站2、终端20等)之间的距离)密切相关。
因此,当根据上述式3计算的成本函数Γ大于第一阈值时,模式确定单元150可确定终端设备在第一FD模式下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本公开的终端设备100从模式确定单元150确定终端设备100在主FD模式下操作的时间点起在FD模式下操作,并且向服务基站1通知终端设备100在FD模式下操作。
此时,第一阈值可由终端设备100或基站1设置。将第一阈值设置为大的值是为了降低在FD模式下操作的可能性,相反的情况是为了增加在FD模式下操作的可能性。
此外,当FD模式传输容量不比HD模式传输容量大第一阈值或更多时,根据上述式3计算的成本函数Γ将小于第一阈值,这意味着由于附加干扰,导致FD模式在总传输容量方面劣于HD传输。
因此,当根据上述式3计算的成本函数Γ小于第一阈值时,模式确定单元150可确定终端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
在这种情况下,本公开的终端设备100从模式确定单元150确定终端设备100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的时间点起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在所述HD/FD双模式下不断地确定是否在HD模式下操作的同时在辅FD模式下操作。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本公开的终端设备100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的情况,即,模式确定单元150确定终端设备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的情况。
HD/FD双模式是基于HD模式操作的模式,并且能够根据与相邻节点的关系(尤其是与干扰节点(基站2、终端20等)的干扰变化)将操作切换到辅FD模式。
因此,当模式确定单元150确定终端设备100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时,HD/FD双模式的操作基于HD模式,因此,终端设备100在HD模式下操作。
此外,模式确定单元150在每个预设的第二时段T2确定是否在保持HD/FD双模式操作的同时,在辅FD模式下操作。
如上所述,当终端设备100在HD模式下操作时,终端设备100将频率和/或时间资源划分为下行链路资源和上行链路资源,经由下行链路资源接收信号,并经由上行链路资源发送信号。
因此,估计单元140优选地在保持HD模式操作的同时,通过使用上行链路资源测量(观察)与干扰节点(基站2、终端20等)的干扰变化来重新估计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
也就是说,在保持HD模式操作的同时,估计单元140可基于经由上行链路资源从特定干扰节点(即,终端20)接收的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来重新估计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
更具体地,估计单元140可重新估计用于计算如上述式3所表示的成本函数Γ的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
在该重新估计中,“PBS”表示终端设备100经由下行链路资源从服务基站1接收的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Ptarget”表示经由上行链路资源从特定干扰节点(即,终端20)接收的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并且表示经由上行链路资源从除服务基站1和特定干扰节点(即,终端20)之外的干扰节点接收的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的总和。
因此,当在保持HD模式操作的同时由估计模式140重新估计的FD模式传输容量比由估计单元140重新估计的HD模式传输容量大第二阈值或更多时,模式确定单元150可确定终端设备在辅FD传输模式下操作。
也就是说,当在保持HD模式操作的同时基于由估计单元140重新估计的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计算的成本函数Γ大于第二阈值时,模式确定单元150可确定终端设备在辅FD传输模式下操作,而当成本函数Γ小于第二阈值时,模式确定单元150可确定终端设备保持(或返回至)作为基本模式的HD模式操作。
参照图4,将假设确定终端设备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来进行描述。模式确定单元150在HD/FD双模式的操作期间(在T1期间),在每个第二时段(T2)出现的辅确定部分E中,确定是在HD模式下操作还是在辅FD模式下操作。
因此,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期间,终端设备100是在HD模式下操作还是在辅FD模式下操作取决于由模式确定单元150在每个第二时段T2确定的终端设备100是否在辅FD模式下操作,并且向服务基站1通知终端设备100是在HD模式下操作还是在辅FD模式下操作。
如上所述,在多个节点(基站、终端)共存的多小区通信环境中,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可考虑到由于FD传输导致与和附加干扰产生环境相关联的其它相邻节点(基站和终端)的关系(例如,距离和干扰变化)来估计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并且基于所述估计在传输容量方面有利的模式下选择性地操作。
因此,利用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可具有考虑到与其它相邻节点(基站和终端)的关系(距离或干扰变化),通过在多小区通信环境中选择性地使用FD传输或HD传输来尽可能多地增加FD传输时的传输容量的优点。
在下文中,将参照图5来描述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的方法。
为了便于说明,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那样描述终端设备100,并且将参照图1至图4中的附图标记来进行描述。
操作本公开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周期性地重复与其它相邻节点相互发送和接收用于FD传输的基准信号的操作(S100)。
此时,其它相邻节点不仅包括终端设备100所连接的服务基站,而且还包括干扰终端设备100的干扰节点。
例如,在图1所示的多小区通信环境的情况下,终端设备100(与终端10相同)的相邻的其它节点可以是服务基站1和干扰节点。此时,干扰节点可以是与服务基站1相邻地设置的相邻基站2和连接到相邻基站2的终端20。
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将基站2和终端20描述为终端设备100的干扰节点。
此外,假设终端设备100与服务基站1、相邻基站2和终端20中的每一个同步,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周期性地重复与服务基站1、相邻基站2和终端20中的每一个相互发送和接收用于FD传输的基准信号的操作。
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测量所接收的基准信号(具体地,传输信道基准信号)中的每一个的信号强度(S110)。
此外,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选择干扰终端设备100的干扰节点当中的具有最大干扰的特定干扰节点(S120)。
例如,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可基于经由步骤S100和S110接收和测量的基准信号(具体地,传输信道基准信号),选择属于干扰节点的终端当中的具有最高信号强度的终端,作为具有与终端设备100最近距离的终端。
在下文中,为了便于说明,将终端20描述为特定干扰节点。
在下文中,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可基于从特定干扰节点(即,终端20)接收的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来估计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在下文中,称为“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在下文中,称为“HD模式传输容量”)(S130)。
更具体地,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可估计用于计算如上述式3所表示的成本函数Γ的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
因此,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确定基于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计算的成本函数Γ是否大于第一阈值(S140)。
当成本函数Γ大于第一阈值(S140:是)时,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可确定终端设备在主FD传输模式(在下文中,称为“主FD模式”)下操作(S150)。
在这种情况下,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使得终端设备100从在步骤S150中确定终端设备100在主FD传输模式下操作的时间点起在FD模式下操作,并且向服务基站1通知终端设备100在FD模式下操作。
此外,当成本函数Γ小于第一阈值(S140:否)时,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可确定终端设备100在HD/FD传输模式下操作(在下文中,称为“HD/FD双模式”)(S160)。
在这种情况下,操作本公开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使终端设备100从在步骤S160中确定终端设备100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的时间点起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在所述HD/FD双模式下不断确定是否在HD模式下操作的同时在辅FD模式下操作。
此外,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可优选地在经过第一时段T1(S210:是)并且只要终端设备100的操作没有被关闭(S220:否,①)的每个时间点,重复如上所述的在确定使终端设备100在主FD模式还是在HD/FD双模式下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步骤(S100至S140)。
在下文中,将详细描述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的情况,即,在步骤S160中确定终端设备100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的情况。
当确定终端设备100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时,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基于HD模式操作(S160),并且因此,使终端设备100在HD模式下操作。
如上所述,当终端设备100在HD模式下操作时,终端设备100将频率和/或时间资源划分为下行链路资源和上行链路资源,经由下行链路资源接收信号,并经由上行链路资源发送信号。
因此,在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中,优选地,在保持HD模式操作的同时,通过使用上行链路资源来测量(观察)与干扰节点(基站2、终端20等)的干扰变化来重新估计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
也就是说,在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中,在保持HD模式操作的同时,可基于经由上行链路资源从特定干扰节点(即,终端20)接收的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来重新估计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
此外,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基于如上所述使用上行链路资源重新估计的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来计算式3的成本函数Γ(S170)。
因此,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确定基于重新估计的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计算的成本函数Γ是否大于第二阈值(S180)。
当成本函数Γ大于第二阈值(S180:是)时,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可确定终端设备100在辅FD传输模式(在下文中,称为“辅FD模式”)下操作(S185),而当成本函数Γ小于第二阈值时,该方法可确定终端设备100保持(或返回至)作为基本模式的HD模式操作(S190)。
此外,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优选地在经过第二时段T2(S200:是)并且只要没有经过第一时段T1(S210:否)的每个时间点,重复如上所述的在保持HD/FD双模式操作的同时确定使终端设备100在HD模式下还是在辅FD模式下的过程中所需要的步骤(S170至S180)。
因此,在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100的方法中,在HD/FD双模式下操作期间,终端设备100是在HD模式下操作还是在辅FD模式下操作取决于在每个第二时段T2确定的终端设备100是否在辅FD模式下操作,并且向服务基站1通知终端设备100是在HD模式下操作还是在辅FD模式下操作。
如上所述,根据操作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的方法,在多个节点(基站、终端)共存的多小区通信环境中,终端设备可考虑到与和由于FD传输造成的附加干扰产生环境相关联的其它相邻节点(基站和终端)的关系(例如,距离和干扰变化)来估计FD模式传输容量和HD模式传输容量,并且基于所述估计在传输容量方面有利的模式下选择性地操作。
因此,根据操作由本公开提出的终端设备的方法,可具有在多小区通信环境中考虑到与和附加干扰产生环境相关联的其它相邻节点(基站和终端)的关系(距离或干扰变化),通过选择性地使用FD传输或HD传输来尽可能多地增加FD传输时的传输容量的优点。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终端设备的操作方法可按照经由各种计算机装置可执行并记录在计算机可读介质中的程序命令的形式来实现。计算机可读介质可包括单独的程序命令、数据文件、数据结构等或它们的组合。记录在介质中的程序命令可以是针对本公开专门设计和配置的事物、或者是计算机软件相关领域的技术人员熟知且可使用的事物。计算机可读记录介质的示例包括专门配置为存储和执行程序指令的诸如硬盘、软盘和磁带的磁介质、诸如光盘只读存储器(CD-ROM)和数字通用盘(DVD)的光学介质、诸如软盘这样的磁光介质以及诸如只读存储器(ROM)、随机存取存储器(RAM)和闪存的硬件设备。程序命令的示例包括由编译器生成的机器语言代码和通过解释器可由计算机执行的高级语言代码等。硬件设备可被配置为作为一个或更多个软件模块操作,以便执行本公开的操作,反之亦然。
虽然已经参照示例性实施方式详细描述了本公开,但是本公开不限于此,并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在不脱离本公开的范围的情况下,可对其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

Claims (11)

1.一种终端设备,该终端设备包括:
信号接收单元,所述信号接收单元被配置为接收用于全双工FD传输的基准信号;
干扰节点选择单元,所述干扰节点选择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基准信号来选择干扰所述终端设备的干扰节点当中的具有最大干扰的特定干扰节点;
估计单元,所述估计单元被配置为基于从所述特定干扰节点接收的所述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来估计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和半双工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以及
模式确定单元,所述模式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基于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和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来确定是否在所述FD传输模式下操作。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
所述干扰节点包括与所述终端设备的服务基站相邻地设置的相邻基站和连接到所述相邻基站的终端,并且
所述特定干扰节点是所述终端当中的最靠近所述终端设备的终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模式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比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大预设的第一阈值或更多时,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主FD传输模式下操作。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模式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当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不比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大预设的第一阈值或更多时,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HD/FD传输双模式下操作,
其中,在所述HD/FD传输双模式下,确定是否在所述HD传输模式下操作的同时在辅FD传输模式下操作。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模式确定单元被配置为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是在主FD传输模式下操作还是在HD/FD传输双模式下操作,
其中,在所述HD/FD传输双模式下,在每个预设的第一时段确定是否在所述HD传输模式下操作的同时在辅FD传输模式下操作。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模式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在每个预设的第二时段确定是否在保持所述HD/FD传输双模式的操作的同时在所述辅FD传输模式下操作。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终端设备,其中,所述估计单元被配置为在保持所述HD传输模式的操作的同时,基于通过上行链路资源从特定干扰节点接收的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来重新估计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和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并且
所述模式确定单元被配置为当重新估计的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比重新估计的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大预设的第二阈值或更多时,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所述辅FD传输模式下操作。
8.一种操作终端设备的方法,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接收用于全双工FD传输的基准信号;
基于所述基准信号来选择干扰所述终端设备的干扰节点当中的具有最大干扰的特定干扰节点;
基于从所述特定干扰节点接收的所述基准信号的信号强度来估计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和半双工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以及
基于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和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来确定是否在所述FD传输模式下操作。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是否在所述FD传输模式下操作的步骤包括:当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比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大预设的第一阈值或更多时,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主FD传输模式下操作。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是否在所述FD传输模式下操作的步骤包括:当所述F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不比所述HD传输模式的传输容量大预设的第一阈值或更多时,确定所述终端设备在HD/FD传输双模式下操作,
其中,在所述HD/FD传输双模式下,确定是否在所述HD传输模式下操作的同时在辅FD传输模式下操作。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确定是否在所述FD传输模式下操作的步骤包括:在每个预设的第一时段确定所述终端设备是在主FD传输模式下操作还是在HD/FD传输双模式下操作,
其中,在所述HD/FD传输双模式下,确定是否在操作的同时在辅FD传输模式下操作。
CN201680013553.8A 2015-04-15 2016-02-24 终端设备及操作终端设备的方法 Active CN107408995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5-0053108 2015-04-15
KR1020150053108A KR102126808B1 (ko) 2015-04-15 2015-04-15 단말장치 및 단말장치의 동작 방법
PCT/KR2016/001809 WO2016167466A1 (ko) 2015-04-15 2016-02-24 단말장치 및 단말장치의 동작 방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8995A true CN107408995A (zh) 2017-11-28
CN107408995B CN107408995B (zh) 2020-12-04

Family

ID=5712652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3553.8A Active CN107408995B (zh) 2015-04-15 2016-02-24 终端设备及操作终端设备的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0491259B2 (zh)
EP (1) EP3285413B1 (zh)
JP (1) JP6564521B2 (zh)
KR (1) KR102126808B1 (zh)
CN (1) CN107408995B (zh)
WO (1) WO2016167466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2201479B1 (ko) * 2015-10-26 2021-01-11 에스케이텔레콤 주식회사 기지국장치 및 단말 간 직접통신 무선자원 할당 방법
CN108702765B (zh) * 2016-02-25 2023-07-25 瑞典爱立信有限公司 双工通信方法和装置
WO2019098395A1 (ko) 2017-11-14 2019-05-23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자기간섭을 측정하기 위한 정보를 수신하는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단말
KR102614383B1 (ko) * 2019-10-18 2023-12-15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자기 간섭 신호 제거를 위한 방법 및 장치
US11916849B2 (en) * 2021-11-03 2024-02-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Techniques for managing transmission direction conflicts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89059A (zh) * 2007-09-11 2009-03-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会话模式切换的方法、***及设备
CN101562835A (zh) * 2008-04-17 2009-10-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在分层异构分布式基站间的切换方法
US20090296609A1 (en) * 2008-06-02 2009-12-03 Hyung-Nam Choi Adaptive operational full-duplex and half-duplex FDD modes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3516407A (zh) * 2012-06-27 2014-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天线收发组合确定方法、装置及***
US20140226539A1 (en) * 2006-04-28 2014-08-14 Appl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Wireless Devic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19013B2 (en) * 2005-06-30 2009-04-14 Nokia Corporation Spatial reuse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US8619642B2 (en) * 2007-03-27 2013-12-31 Cisco Technology, Inc. Controlling a jitter buffer
US8428629B2 (en) 2010-03-31 2013-04-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communications mode and/or using a determined communications mode
WO2012037236A2 (en) * 2010-09-15 2012-03-22 Interdigital Patent Holdings,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dynamic bandwidth provisioning in 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 systems
WO2012095683A1 (en) * 2011-01-14 2012-07-19 Nokia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implementing a dynamically switching duplex mode
JP5803942B2 (ja) * 2011-02-04 2015-11-04 富士通株式会社 無線中継装置、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中継装置の制御方法
EP2868004B1 (en) * 2012-07-02 2018-02-21 Intel Corporation Simultaneous transmit and receive
WO2016010465A1 (en) * 2014-07-16 2016-01-21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inter cell interference coordination
US9860051B2 (en) * 2015-01-26 2018-01-02 Nokia Solutions And Networks Oy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agement of frequency-division-duplex and time-division-duplex carrier aggregation

Patent Citation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140226539A1 (en) * 2006-04-28 2014-08-14 Apple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Controlling a Wireless Device
CN101389059A (zh) * 2007-09-11 2009-03-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实现会话模式切换的方法、***及设备
CN101562835A (zh) * 2008-04-17 2009-10-21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终端在分层异构分布式基站间的切换方法
US20090296609A1 (en) * 2008-06-02 2009-12-03 Hyung-Nam Choi Adaptive operational full-duplex and half-duplex FDD modes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03516407A (zh) * 2012-06-27 2014-01-15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传输模式选择方法、天线收发组合确定方法、装置及***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160123061A (ko) 2016-10-25
EP3285413A4 (en) 2018-11-21
EP3285413A1 (en) 2018-02-21
US10491259B2 (en) 2019-11-26
JP6564521B2 (ja) 2019-08-21
EP3285413B1 (en) 2019-09-25
WO2016167466A1 (ko) 2016-10-20
KR102126808B1 (ko) 2020-06-25
JP2018512028A (ja) 2018-04-26
CN107408995B (zh) 2020-12-04
US20180091185A1 (en) 2018-03-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8995A (zh) 终端设备及操作终端设备的方法
US8428629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for determining a communications mode and/or using a determined communications mode
US8509802B2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 supporting load balancing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3945447B (zh) 一种进行下行信道特性参数测量的方法及用户设备
KR101647263B1 (ko) 협력 다중점 전송 클러스터에서의 앵커링된 하향 선택을 위한 방법 및 시스템
CN104639486B (zh) 传输方法及装置
JP5715300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そのマスタ・ユニット、およびスレーブ・ユニットでアップリンク無線周波数信号を受信する方法
CN103259635B (zh) 一种dmrs扰码序列的生成方法及装置
KR102640011B1 (ko) 무선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장치 및 방법, 및 컴퓨터-판독가능 저장 매체
WO2007105089A2 (en) Method for providing relay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
CN106452700A (zh) 一种进行数据传输的方法和设备
JP2012533206A (ja) 端末及び基地局、並びに端末の動作方法
CN104066142B (zh) 一种确定无线传感器网络中数据传输路径的方法及装置
CN103428777A (zh) 参考信号处理方法及装置
JP7131549B2 (ja)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電子機器、及び方法
CN109644022A (zh) 用于重置无线电接收机信道估计的方法和设备
JP2016537840A (ja) セル発見のための修正参照信号伝送のための方法および装置
KR20130037928A (ko) 무선통신시스템에서 링크성능을 향상시키기 위한 분산 스케줄링 방법 및 장치
JP6260799B2 (ja) 複数のチャネル特性の計算及び通知
JP2012512616A (ja) 無線リソース再利用の決定を容易にする及び/又は行なう方法及び装置
Saad Coalitional game theory for distributed cooperation in next generation wireless networks
Zhao et al. Dynamic and non-centric networking approach using virtual gateway platforms for low power wide area systems
CN109644169A (zh) 传输信号的方法、网络设备和终端设备
Shila et al. A cooperative multi-channel MAC protocol for wireless networks
Gutierrez-Estevez et al. STFDMA: A novel technique for ad-hoc V2V networks exploiting radio channels frequency diversit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