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7837A - 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7837A
CN107407837A CN201680016384.3A CN201680016384A CN107407837A CN 107407837 A CN107407837 A CN 107407837A CN 201680016384 A CN201680016384 A CN 201680016384A CN 107407837 A CN107407837 A CN 10740783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source
light
laser
laser beam
guide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80016384.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7837B (zh
Inventor
船仓哲生
笹川智广
新仓荣二
冲本菜美
前田纱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0740783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783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7837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7837B/zh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38Using specific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5Refractive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72Prism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27/00Optical systems or apparatus not provided for by any of the groups G02B1/00 - G02B26/00, G02B30/00
    • G02B27/09Beam shaping, e.g. changing the cross-sectional area,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G02B27/0938Using specific optical elements
    • G02B27/0977Reflective element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1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2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in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source into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between the light guide and the light source, or around the light source
    • G02B6/0028Light guide, e.g. tap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33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Means for improving the coupling-out of light from the light guide provided by one optical element, or plurality thereof, placed on the light output side of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55Reflecting element, sheet or layer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5Means for removing heat created by the light source from the packag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28Illuminating devices with cooling mean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Planar Illumination Module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面光源装置(100)具有激光光源(21、22)、第1导光元件(40、50)及第2导光元件(70)。激光光源(21、22)射出激光光线。第1导光元件(40、50)将从激光光源(21、22)射出的多条激光光线(25、26)混合而转换成线状的光。第2导光元件(70)射入线状的光而转换成面状的光。激光光源(21、22)配置在由第1导光元件(40、50)隔离出的区域(48、58)内。面光源装置(100)散发从激光光源(21、22)释放到区域(48、58)内的热量。

Description

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出面状的光的面光源装置。并且,本发明涉及具有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元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液晶显示装置具有的液晶显示元件(也称为液晶面板)自己不发光。因此,液晶显示装置在液晶显示元件的背面侧具有面光源装置作为照明液晶显示元件的光源。液晶显示元件使面光源装置发出的光入射,并射出包含图像信息的光(图像光)。
近年来,需求颜色再现范围广的液晶显示装置,并提出了采用色纯度高的单色LED的背照灯装置。单色LED的颜色例如是红色、绿色及蓝色这三种颜色。另外,也提出了采用色纯度比单色LED还高的激光器的背照灯装置。激光器的颜色例如是红色、绿色及蓝色。色纯度高是指波长宽度窄、单色性优异。因此,采用激光器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提供颜色再现范围广的图像。即,采用激光器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大幅提高画质。
但是,激光器是具有非常高的指向性的点光源。“点光源”是从一个点放射光的光源。在此,如果考虑产品的性能,“一个点”是指具有在光学计算中将光源作为点进行处理时没有问题的程度的面积。
因此,采用激光光源的面光源装置需要将作为点状的光的激光光线转换为面状的光的光学***。该光学***例如使用平板状的导光板。入射到导光板的端部的激光光线在导光板的内部行进并混合而成为线状的光。将该线状的光依次释放到导光板的外部,由此形成面状的光。
但是,在采用3原色的单色LED或者激光器的光源中,存在光转换效率随着元件的温度上升而明显下降的光源。“光转换效率”是指将电力(电能)转换为光输出时的效率。“光转换效率”也称为发光效率。或者,“光转换效率”也简称为转换效率。特别是红色激光器在以高温状态连续射出高输出的光时劣化加速,导致元件的寿命缩短。因此,通常需要散热机构,以便在环境温度为高温时也能够得到期望的光量。
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1具有背面框7,背面框7具有将长边侧端部弯折而形成的立起部8。在两个立起部8的对置面侧设有LED模块(光源模块)9,LED模块9形成为薄板长方形状且安装有多个LED11(第0009段)。在液晶显示装置1的背面设有与背面框7热接触的散热器27(第0012段)。并且,液晶显示装置1能够将LED11产生的热量释放到空气中(第0015段)。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6-267936号公报(第0009段、第0012段、第0015段、图1、图2)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然而,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液晶显示装置1将LED11的热量传递给背面框7,并从散热器27散热。因此,LED11的热量扩散至整个背面框7,需要在背面框7的较广区域中配置散热器27。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抑制光源发出的热量的移动从而在有限的区域中进行散热的面光源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面光源装置具有:激光光源,其射出激光光线;第1导光元件,其将从所述激光光源射出的多条所述激光光线混合而转换成线状的光;以及第2导光元件,其射入所述线状的光而转换成面状的光,所述激光光源配置在由所述第1导光元件隔离出的区域内,所述面光源装置散发从所述激光光源释放到所述区域内的热量。
发明效果
本发明能够抑制光源发出的热量的移动,从而在有限的区域中进行散热。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900的结构的展开图。
图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装配状态的剖视图。
图3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导光板40、50和激光光源21、22的配置的示意图。
图4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向上导光板40中行进的光的动向的说明图。
图5是说明在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向下导光板50中行进的光的动向的说明图。
图6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散热器11、12的结构的立体图。
图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激光光源21、22的配置和激光光线25、26的示意图。
图8是说明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激光光源21、22的热量传递的说明图。
图9是示出用于变形例1的面光源装置110中的向上导光板40及激光光源21R、21G、21B的配置的图。
图10是示出用于变形例2的面光源装置120中的向上导光板40及激光光源21R、21G、21B的配置的图。
图11是示出用于变形例3的面光源装置130中的向上导光板40、激光光源21R、21G、21B及散热器11的配置的图。
图12是示出用于变形例4的面光源装置140中的向上导光板40及激光光源21R、21G、21B的配置的结构图。
图13是说明用于变形例4的面光源装置140中的向上导光板40的厚度条件的说明图。
图14是说明在用于变形例4的面光源装置140中的向上导光板40的连接部200附近的内部行进的光线的动向的说明图。
图15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壳体30卸下后的状态的从背面侧观察的图。
图16是将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反射片60卸下后的状态的从正面侧观察的图。
图17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装配状态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近年来,蓝色的发光二极管(以下称为LED(Light Emitting Diode))的性能有了飞跃性提高。随之,提出了光源采用三原色的单色LED的面光源装置(例如,日本特开2010-101989号公报(第0113段、第0115段、图9,以下称为现有技术文献)。
在现有技术文献中公开了显示器装置,该显示器装置使从LED光源100、101、102发出的单色光入射到光源侧导光板103,并被三棱柱形状的棱镜138、139反射,然后入射到图像显示部侧导光板106,并作为面状的光从出射开口面106a射出。入射到光源侧导光板103的光中,关于光源侧导光板103的截面的短边方向在导光板内反复全反射而行进,光源侧导光板103的截面长边方向的光在导光板内行进而不反射。
另一方面,激光器具有非常优异的单色性。因此,采用激光器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提供颜色再现范围广的图像。即,采用激光器的液晶显示装置能够大幅提高画质。
然而,激光器与LED一样也是发出点状的光。因此,光源采用激光器的面光源装置与LED一样也需要将点状的激光光线转换成面状的光的光学***。该光学***例如使用平板状的导光元件。入射到导光元件的端部的激光光线在导光元件的内部行进并混合而成为线状的光。使该线状的光入射到导光板并依次释放到外部,由此形成面状的光。
但是,在将点状的光转换成面状的光的光学***中产生光的损失,存在亮度下降的问题。
例如,可以想到在从导光元件向反射部件输送光时产生的光损失。在此,导光元件将点状的光转换成线状的光。该导光元件与现有技术文献的光源侧导光板103相当。
另外,例如可以想到当由反射部件反射光时,由于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光泄漏到反射部件的外部而产生的光损失。在此,反射部件与现有技术文献的棱镜138、139相当。
另外,例如可以想到在从反射部件向导光板输送光时产生的光损失。在此,导光板与现有技术文献的图像显示部侧导光板106相当。
以下的实施方式所记载的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面光源装置,即使在将从多个光源发出的光重叠而生成面状的光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亮度的下降。
即,在以下的实施方式中也记载了一种面光源装置,即使在将从多个光源发出的光重叠而生成面状的光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亮度的下降。
另外,也存在使用白色LED替代上述的单色的LED作为光源的情况。
该白色LED光源具有蓝色的LED及荧光体。该荧光体吸收从蓝色LED发出的光,发出成为蓝色的补色的光。将这种LED称为白色LED。蓝色的补色是黄色、即包含绿色及红色的颜色。
根据这种结构,白色LED具有其波长频带宽度宽、颜色再现范围窄的问题。
另外,如日本特许2006-267936号公报(第0009段、第0012段、图1、图2)所示,用于固定LED的框架使用铝等热传导率高的材料,以便提高LED的冷却功能。
激光器与LED一样也需要冷却。激光器随着温度上升,光转换效率明显下降。因此,除激光器自身的散热对策之外,还需要抑制激光器的周围温度上升的适当的散热对策。
特别是红色的激光器(以下称为红色激光器)在以高温状态连续射出高输出的光时,劣化加速,导致寿命缩短。因此,需要使其它颜色的光源发出的热量不影响到红色激光器的光源(以下称为红色激光光源)的温度上升。即,在包括红色激光器的光源装置中,抑制其它光源发出的热量向红色激光光源的传递是有效的。
因此,例如可以考虑将红色激光光源配置在远离其它光源的位置。
另外,也可以考虑在红色激光光源和其它光源之间配置将热量的传递切断的隔壁部件。“隔壁”是指隔离用的壁或者阻碍物。即,可以考虑在红色激光光源和其它光源之间配置成为用于阻碍热量的传递的隔离物的部件。“隔离”是指隔开。“隔开”是指对具有某种宽度的部件设置边界而划分成几个部分。另外,“隔开”是指设置边界。
利用该隔壁部件能够抑制因被加热的空气的对流而引起的热量的传递。并且,利用该隔壁部件能够抑制因从光源发出的热放射(辐射热)而引起的热量的传递。并且,能够使由隔壁部件包围的区域的热量散发到面光源装置的外部。另外,该隔壁部件也可以是由部件的一部分形成的隔壁部。
另外,“图像光”是指具有图像信息的光。此外,液晶显示元件也被称为液晶面板。此外,用于液晶显示装置的面光源装置也被称为背照灯装置。
另外,在下面的实施方式中,将面光源装置作为液晶显示装置的背照灯进行说明。但是,以下说明的面光源装置例如能够用作照明房间等空间的照明装置。另外,也能够用作从背面将描绘在胶片等上的绘画或者照片等照明的照明装置。另外,还能够用作在夜间也能够看到的看板等的照明。在这些情况下,也可以选择光源所使用的颜色,形成白色以外的面状的光。
实施方式1
图1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900的结构的展开图。另外,图1也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结构的展开图。图2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装配状态的局部剖视图。图3是示出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的导光板40、50和激光光源21、22的配置的示意图。
面光源装置100的射出面状的光的面例如呈矩形形状。另外,将面光源装置100的射出面状的光的面称为光出射面。此外,将其它光学部件的射出光的面也称为光出射面。另外,也将光出射面简称为出射面。
为了容易进行说明,在图中示出x y z直角坐标系的坐标轴。在下文的说明中,将面光源装置100的光出射面的长边的方向设为x轴,将短边的方向设为y轴。y轴方向是激光光源21、22射出光的方向。另外,将与x-y平面垂直的方向设为z轴。z轴方向是面光源装置的厚度方向。
通常,液晶显示装置900的显示面在被设置的状态下是水平方向长、垂直方向短。因此,下面在面光源装置100被设置成光出射面的长边的方向为水平的情况下进行说明。在这种情况下,光出射面的短边的方向是垂直方向。
在从面光源装置100的光出射面侧观察时,设右方向为+x轴方向。在从面光源装置100的光出射面侧观察时,设左方向为-x轴方向。在设置了面光源装置100的状态下,设上方向为+y轴方向。+y轴方向是被加热的空气上升的方向。在设置了面光源装置100的状态下,设下方向为-y轴方向。设光线从光出射面射出的方向(正面方向)为+z轴方向。+z轴方向是面光源装置100射出面状的光的方向。+z轴方向是面光源装置100的正面方向。设面光源装置100的背面方向为-z轴方向。
另外,在以下的实施方式的说明中,例如存在将激光光源21R、21G、21B记述为激光光源21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激光光源21统一表示激光光源21R、21G、21B
实施方式1的面光源装置100具有激光光源21R、21G、21B、22R、22G、22B及导光板40、50、70。另外,面光源装置100可以具有散热器11、12、壳体30、反射片60或者光学片80。
<激光光源21、22>
激光光源21、22例如包括三种颜色的激光器。激光光源21R、22R是红色的激光光源。激光光源21G、22G是绿色的激光光源。激光光源21B、22B是蓝色的激光光源。
激光光源21R、21G、21B沿+y轴方向射出光线。激光光源22R、22G、22B沿-y轴方向射出光线。
从激光光源21R、21G、21B射出的光线入射到导光板40。从激光光源22R、22G、22B射出的光线入射到导光板50。
<导光板40、50>
导光板40、50将从激光光源21、22射出的光线引导到导光板70。导光板40将从激光光源21射出的激光光线25引导到导光板70。导光板50将从激光光源22射出的激光光线26引导到导光板70。
导光板40用于入射向上(+y轴方向)射出的光线,因而在下文中称为“向上导光板”。导光板50用于入射向下(-y轴方向)射出的光线,因而在下文中称为“向下导光板”。
导光板40、50利用透射光的材料制作。即,导光板40、50利用透明的材料制作。在此,透明材料例如是丙烯树脂(PMMA)或者聚碳酸酯树脂(PC)等。
另外,导光板40、50可以在射入光的部分或者射出光的部分具有扩散构造。扩散构造可以是凹凸等形状上的构造。另外,扩散构造也可以是包含扩散材料的构造。在此,扩散材料是折射率比导光板40、50的透明材料高的物质。扩散材料例如是球形的珠子等。
导光板40、50呈板形状。例如,导光板40、50呈薄板形状。板形状具有两个面和连接这两个面的侧面。在下文中,将板形状的两个面简称为“面”。
图3示出了向上导光板40、向下导光板50及光源21、22的配置。
分别由一片向上导光板40和一片向下导光板50构成一对。向上导光板40和向下导光板50成为一组地配置在与x-y平面平行的面上。即,导光板40、50的两个面与x-y平面平行。
在向上导光板40的-y轴方向侧的面(入射面41)上配置有激光光源21R、21G、21B。在向下导光板50的+y轴方向侧的面(入射面51)上配置有激光光源22R、22G、22B
如上所述,导光板40、50呈板形状。例如,导光板40、50的入射面41、51形成于导光板40、50的板形状的侧面。
激光光源21R、21G、21B与导光板40的-y轴方向侧的侧面对置配置。激光光源22R、22G、22B与导光板40的+y轴方向侧的侧面对置配置。
入射到导光板40、50的激光光线25、26在导光板40、50的内部全反射并行进。激光光线25、26在导光板40、50的板形状的两个面之间全反射并行进。
另外,能够利用导光板40、50的扩散构造变更激光光线25、26的发散角。“发散角”是指光扩张的角度。
关于在导光板40、50的内部行进的激光光线25、26,在导光板40、50的内部行进且相邻的激光光线25、26彼此混合。并且,在导光板40、50的内部行进的激光光线25、26,在导光板40、50的出射面42、52中作为增加了光强度的均匀性的线状的光而射出。
另外,如实施方式1所示,在从光源21R、21G、21B射出的光混合而成为白色的情况下,从导光板40的出射面42射出的光成为线状的白色光。在从光源22R、22G、22B射出的光混合而成为白色的情况下,从导光板50的出射面52射出的光成为线状的白色光。
图4是说明在向上导光板40中行进的光的动向的说明图。
如图4所示,向上导光板40具有两个入射面41R、41GB
从激光光源21R射出的激光光线25R从入射面41R入射到导光板40。从激光光源21G射出的激光光线25G从入射面41GB入射到导光板40。另外,从激光光源21B射出的激光光线25B也从入射面41GB入射到导光板40。
入射面41R位于比入射面41GB靠-y轴方向的位置。在实施方式1中,在入射面41GB的-x轴方向侧形成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导光区域47。该导光区域47的-y轴方向的端部是入射面41R
在图4中,导光板40呈板形状,因而入射面41R、41GB成为导光板40的侧面。
在实施方式1中,激光光源21R与入射面41R对置配置。激光光源21G与入射面41GB对置配置。激光光源21B与入射面41GB对置配置。
由此,入射面41R处于远离入射面41GB的位置。并且,激光光源21R配置在远离激光光源21G、21B的位置。因此,激光光源21G、21B发出的热量不易传递到激光光源21R。另外,激光光源21R发出的热量不易传递到激光光源21G、21B
另外,激光光源21G、21B发出的热量沿+y轴方向传递。此外,激光光源21R比激光光源21G、21B靠-y轴方向配置。通常,被加热的空气上升。即,被加热的空气沿+y轴方向移动。因此,激光光源21G、21B发出的热量不易传递到激光光源21R
另外,在激光光源21R和激光光源21G、21B之间配置有导光区域47。因此,导光区域47阻碍了激光光源21G、21B发出的热量传递到激光光源21R。同样,导光区域47阻碍了激光光源21R发出的热量传递到激光光源21G、21B。导光区域47是成为用于阻碍激光光源21R、21G、21B发出的热量的传递的隔离物的部分(隔壁部)。
图5是说明在向下导光板50中行进的光的动向的说明图。
如图5所示,向下导光板50具有两个入射面51R、51GB
从激光光源22R射出的激光光线26R从入射面51R入射到导光板50。从激光光源22G射出的激光光线26G从入射面51GB入射到导光板50。另外,从激光光源22B射出的激光光线26B也从入射面51GB入射到导光板50。
入射面51R位于比入射面51GB靠-y轴方向的位置。在实施方式1中,在入射面51R的+x轴方向侧形成有沿+y轴方向延伸的导光区域57。该导光区域57的+y轴方向的端部是入射面51GB
在图5中,导光板50呈板形状,因而入射面51R、51GB成为导光板50的侧面。
在实施方式1中,激光光源22R与入射面51R对置配置。激光光源22G与入射面51GB对置配置。激光光源22B与入射面51GB对置配置。
由此,入射面51R处于远离入射面51GB的位置。并且,激光光源22R配置在远离激光光源22G、22B的位置。因此,激光光源22G、22B发出的热量不易传递到激光光源22R。另外,激光光源22R发出的热量不易传递到激光光源22G、22B
另外,激光光源22G、22B发出的热量沿+y轴方向传递。此外,激光光源22R比激光光源22G、22B靠-y轴方向配置。通常,被加热的空气沿+y轴方向移动。因此,激光光源22G、22B发出的热量不易传递到激光光源22R
另外,在激光光源22R和激光光源22G、22B之间配置有导光区域57。因此,导光区域57阻碍了激光光源22G、22B发出的热量传递到激光光源22R。同样,导光区域57阻碍了激光光源22R发出的热量传递到激光光源22G、22B。导光区域57是成为用于阻碍激光光源22R、22G、22B发出的热量的传递的隔离物的部分(隔壁部)。
另外,如图3所示,分别由一片向上导光板40和一片向下导光板50构成一对。另外,导光区域47在导光区域57的-x轴方向侧排列配置。将导光区域47和导光区域57的x轴方向的间隙设定为较小。该间隙是阻碍热量的传递的程度的间隔。例如,该间隙约为2mm以下。该间隙是2mm以下。在此,热量的传递例如依赖于被加热的空气的对流。
另外,激光光源21R和激光光源22R配置在区域48中。该区域48被入射面41R、入射面51R及导光区域57的侧面包围。
同样,激光光源21G、21B和激光光源22G、22B配置在区域58中。该区域58被入射面41GB、入射面51GB及导光区域47的侧面包围。
这样,激光光源21R、22R配置在与配置有激光光源21G、21B、22G、22B的区域58不同的区域48中。激光光源21G、21B、22G、22B配置在与配置有激光光源21R、22R的区域48不同的区域58中。并且,各个区域48、58被入射面41R、51R、41GB、51GB及导光区域47、57包围。
区域48、58的入射面41R、51R、41GB、51GB及导光区域47、57相当于隔壁部。
根据以上所述,激光光源22G、22B发出的热量不易传递到激光光源22R。同样,激光光源22R发出的热量不易传递到激光光源22G、22B
另外,激光光源21、22发出的热量不在面光源装置100的内部扩散。因此,能够在较小的区域中将激光光源21、22发出的热量取出到面光源装置100的外部。因此,能够使面光源装置100的冷却构造小型化。并且,能够容易进行面光源装置100的散热设计。并且,能够容易进行液晶显示装置900的散热设计。并且,能够将激光光源21、22发出的热量高效地释放到面光源装置100的外部。
另外,如上所述,向上导光板40具有出射面42。向下导光板50具有出射面52。
向上导光板40具有混合区域43。向下导光板50具有混合区域53。
向上导光板40具有反射区域44。向下导光板50具有反射区域54。
混合区域43从光学上讲位于入射面41R、41GB和出射面42之间。混合区域53从光学上讲位于入射面51R、51GB和出射面52之间。
混合区域43从光学上讲位于入射面41R、41GB和反射区域44之间。混合区域53从光学上讲位于入射面51R、51GB和反射区域54之间。
反射区域44从光学上讲位于混合区域43和出射面42之间。反射区域54从光学上讲位于混合区域53和出射面52之间。
“从光学上讲位于”表示在光行进的路径上的位置关系。“路径”是指通过的路线。即,例如当光被反射镜等反射而变更了行进方向的情况下,在光学上认为位置关系也是直线的。
出射面42与入射面71光学连接。例如,向上导光板40的出射面42与导光板70的入射面71对置。出射面52与入射面72光学连接。例如,向下导光板50的出射面52与导光板70的入射面72对置。
“光学连接”表示从一个光学元件射出的光入射到另一个光学元件。即,两个光学部件即使在物理上离开了,但作为光线的路径也是连接的。
在实施方式1中,入射面41R、41GB、51R、51GB是与z-x平面平行的面。并且,在实施方式1中,出射面42、52是与z-x平面平行的面。
入射面41R配置在导光区域47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入射面41GB配置在混合区域43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另外,也可以在入射面41GB和混合区域43之间具有引导激光光线25G、25B的导光区域。
入射面51R配置在混合区域53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入射面51GB配置在导光区域57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另外,也可以在入射面51R和混合区域53之间具有引导激光光线26R的导光区域。
另外,导光板40、50是将点状的光转换成线状的光的导光元件的一例。关于其它例子在后面进行说明。
<散热器11、12>
图6是示出散热器11、12的结构的立体图。
激光光源21、22安装于散热器11、12。激光光源21G、21B、22G、22B安装于散热器11。激光光源21R、22R安装于散热器12。
散热器11比散热器12靠+y轴方向配置。
激光光源21G、21B、22G、22B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器11进行散热。激光光源21R、22R产生的热量通过散热器12进行散热。
如上所述,激光光源21G、21B、22G、22B配置在区域58中。此外,激光光源21R、22R配置在区域48中。因此,释放到区域58中的热量通过散热器11被释放到面光源装置100的外部。另外,释放到区域48中的热量通过散热器12被释放到面光源装置100的外部。
例如,当与支架部14、15的部分相应地在壳体30设有孔34的情况下,壳体30配置在区域48、58的-z轴侧。即使在这种情况下,通过使散热部16、17与壳体30热连接,也能够抑制区域48、58的散热在壳体30中传递而扩散到区域48、58外部。
“热连接”是指热量传递的状态。“热连接”通常表示主要通过热传导来传递热量的状态。因此,例如即使在两个部件之间夹有热传导率良好的材料等,两个部件也是被热连接的。
另外,如图1所示,孔34a是使支架部14a、14b一并通过的孔。另外,孔34b是使支架部15a、15b一并通过的孔。因此,散热器11、12的面配置在区域48、58的-z轴侧。散热器11、12与壳体30抵接的面配置在区域48、58的-z轴侧。“抵接”是指与该部分抵靠、接触。散热部16、17的+z轴侧的面配置在区域48、58的-z轴侧。
散热器11、12利用热传导率高的材料制作。例如,散热器11、12的材料是铝或者黄铜等。
散热器11、12具有支架部14、15及散热部16、17。支架部14、15保持激光光源21、22。散热部16、17具有散热片。
在实施方式1中,散热部16、17的支架部14、15侧的面与壳体30的外侧的面接触。
在实施方式1中,支架部14、15和散热部16、17是一体构成的。但是,只要支架部14、15和散热部16、17热连接,则也可以分别用不同部件构成。
散热器11具有支架部14a、14b。散热器12具有支架部15a、15b。支架部14a、14b、15a、15b沿x轴方向以相等间隔配置。支架部14a、14b、15a、15b沿x轴方向排列配置。
图7是从+z轴方向观察散热器11、12时的支架部14a、14b、15a、15b的剖视图。图7是示出激光光源21、22的配置和激光光线25、26的示意图。
支架部14a在x轴方向上配置在与支架部14b相同的位置。支架部14a比支架部14b靠+y轴方向配置。支架部14a的数量与支架部14b的数量相同。
另外,支架部15a在x轴方向上配置在与支架部15b相同的位置。支架部15a比支架部15b靠+y轴方向配置。支架部15a的数量与支架部15b的数量相同。
在支架部14a安装有绿色的激光光源21G和蓝色的激光光源21B。在支架部14b安装有绿色的激光光源22G和蓝色的激光光源22B
激光光源21G沿+y轴方向射出激光光线25G。激光光源21B沿+y轴方向射出激光光线25B。激光光源22G沿-y轴方向射出激光光线26G。激光光源22B沿-y轴方向射出激光光线26B
因此,当在激光光源21G、21B、22G、22B的出射面的相反侧具有端子的情况下,能够将对激光光源21G、21B、22G、22B提供电源等的基板设为共用部件。即,能够将激光光源21G、21B、22G、22B连接于一个基板。
在支架部15a安装有红色的激光光源21R。在支架部15b安装有红色的激光光源22R
激光光源21R沿+y轴方向射出激光光线25R。激光光源22R沿-y轴方向射出激光光线26R
因此,当在激光光源21R、22R的出射面的相反侧具有端子的情况下,能够将对激光光源21R、22R提供电源等的基板设为共用部件。即,能够将激光光源21R、22R连接于一个基板。
即,在散热器11安装有绿色的激光光源21G、22G和蓝色的激光光源21B、22B。绿色的激光光源21G和蓝色的激光光源21B使激光光线25G、25B入射到向上导光板40。另外,绿色的激光光源22G和蓝色的激光光源22B使激光光线26G、26B入射到向下导光板50。
从绿色的激光光源21G和蓝色的激光光源21B射出的激光光线25G、25B入射到向上导光板40。另外,从绿色的激光光源22G和蓝色的激光光源22B射出的激光光线26G、26B入射到向下导光板50。
另外,在散热器12安装有红色的激光光源21R、22R。红色的激光光源21R使激光光线25R入射到向上导光板40。红色的激光光源22R使激光光线26R入射到向下导光板50。
从红色的激光光源21R射出的激光光线25R入射到向上导光板40。另外,从红色的激光光源22R射出的激光光线26R入射到向下导光板50。
激光光源21G、21B、22G、22B被配置成不遮挡激光光线25R。另外,激光光源21R、22R被配置成不遮挡激光光线26G、26B。在图7中,激光光源21G、21B、22G、22B配置在激光光线25R的+x轴方向侧。另外,激光光源21R、22R配置在激光光线26G、26B的-x轴方向侧。
激光光源21G、21B、22G、22B安装于散热器11的支架部14a、14b。激光光线25G、25B、26G、26B从激光光源21G、21B、22G、22B射出。
激光光源21R、22R安装于散热器12的支架部15a、15b。激光光线25R、26R从激光光源21R、22R射出。
<反射片60>
反射片60反射光。即,反射片60不使光透射。例如,反射片60呈片状。反射片60例如是具有反射光的面的片。另外,反射片60也可以是板形状。另外,反射片60也可以是膜状。即,可以说反射片60是反射材料的一例。
反射片60配置在导光板70的-z轴方向。即,反射片60相对于导光板70配置在与出射面73相反的一侧。反射片60相对于导光板70配置在与射出面状的光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反射片60配置在导光板70的背面侧。
反射片60配置在导光板40、50的混合区域43、53及导光区域47、57的+z轴方向。反射片60例如配置在导光板40、50和导光板70之间。
反射片60使从导光板70沿-z轴方向射出的光向+z轴方向反射。反射片60使从导光板70射出到背面侧的光向正面侧反射。由此,能够有效地利用从导光板70射出的光。
反射片60例如可以是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为基材的光反射片。
<导光板70>
导光板70将从导光板40、50射出的线状的光转换成面状的光。
导光板70具有正面及背面。正面是指+z轴方向侧的面。背面是指-z轴方向侧的面。正面及背面例如是相互平行的平面。正面是出射面73。
导光板70例如呈平板形状。在实施方式1中,导光板70呈薄板形状。板形状包括两个面和连接这两个面的侧面。这两个面中的一个面是出射面73。在图1中,这两个面中的+z轴方向侧的面是出射面73。
导光板70例如是矩形形状。形成导光板70的面的相邻的两条边垂直。在实施方式1中,相邻的两条边是x轴方向的长边和y轴方向的短边。
出射面73是导光板70的+z轴侧的面。另外,将与出射面73对置的面称为背面。即,导光板70的两个面是出射面73(正面)和背面。
入射面71形成于导光板70的+y轴方向。入射面72形成于导光板70的-y轴方向。入射面71、72形成于导光板70的端部。入射面71、72例如形成于导光板70的侧面。侧面是连接出射面73和背面的面。
导光板70利用透明的材料制作。在此,透明的材料例如是丙烯树脂(PMMA)或者聚碳酸酯树脂(PC)等。
在导光板70的-z轴方向侧的面(背面)形成有例如微细的凹凸形状。即,对导光板70的-z轴方向侧的面(背面)实施了微细加工。凹凸形状的大小例如是微米级。
激光光线25W、26W反复全反射并在导光板70的内部行进。激光光线25W、26W在出射面73和背面之间反复全反射。
在实施方式1中,激光光线25W在导光板70的内部沿-y轴方向行进。激光光线26W在导光板70的内部沿+y轴方向行进。
在导光板70的内部行进的激光光线25W、26W在入射到凹凸形状时变更行进方向。变更行进方向后的激光光线25W、26W不再满足全反射条件,而从导光板70的出射面73射出。出射面73是导光板70的+z轴方向的面。
另外,导光板70可以具有扩散材料。在此,扩散材料是折射率比导光板70的透明材料高的物质。扩散材料包含于透明材料中。在此,“透明材料”是导光板70的对激光光线25W、26W进行引导的部分的材料。
激光光线25W、26W反复全反射并在导光板70的内部行进。在导光板70的内部行进的激光光线25W、26W在透过扩散材料时发生折射。另外,在透过扩散材料时发生了折射的激光光线25W、26W变更行进方向。变更行进方向后的激光光线25W、26W不再满足全反射条件,而从导光板70的出射面73射出。
从导光板70的入射面71、72入射的激光光线25W、26W在导光板70的内部行进,并依次从出射面73释放到外部。于是,形成增加了光强度的均匀性的面状的光。即,面光源装置100成为均匀性较高的亮度的面光源。面光源装置100成为增加了亮度的均匀性的面光源。
导光板70配置在壳体30的开口部31。导光板70呈与壳体30的开口部31对应的形状。在实施方式1中,导光板70以覆盖壳体30的开口部31的方式配置。
另外,导光板70是将线状的光转换成面状的光的导光元件的一例。
<导光板40、50、70的另一种结构>
下面,使用图15、图16及图17说明将点状的光转换成线状的光的导光元件、和将线状的光转换成面状的光的导光元件的例子。
图15是将面光源装置100的壳体30卸下后的状态的从背面侧观察的图。图16是将面光源装置100的反射片60卸下后的状态的从正面侧观察的图。图17是示出面光源装置100的装配状态的剖视图。
对将点状的光转换成线状的光的另一种导光元件进行说明。
导光元件400、500呈与导光板40、50相同的板形状。另外,与图3所示的导光板40、50一样,导光元件400、500具有导光区域47、57、混合区域43、53及反射区域44、54。导光元件400、500例如呈薄板状。
导光元件400、500的混合区域43、53呈沿光线行进的方向变窄的形状。即,导光元件400、500的混合区域43、53的x轴方向的宽度沿光线行进的方向变窄。另外,反射区域44、54呈棒形状。
导光元件400对应于导光板40。另外,导光元件500对应于导光板50。除了入射到混合区域43、53的光的宽度变窄而入射到棒形状的反射区域44、54以外,导光元件400、500与导光板40、50相同。入射到混合区域43、53的光的宽度在图15中是x轴方向的宽度。
导光元件400对向+y轴方向照射的激光光线25进行引导及混合。导光元件500对向-y轴方向照射的激光光线26进行引导及混合。
在导光元件400的-y轴方向侧的面上配置有激光光源21R、21G、21B。在导光元件500的+y轴方向侧的面上配置有激光光源22R、22G、22B
导光元件400的-y轴方向侧的面和导光元件500的+y轴方向侧的面是侧面。导光元件400、500的入射面41、51例如是与x-y平面垂直的面。并且,入射面41和入射面51对置配置。
导光元件400和导光元件500构成一对。导光元件400和导光元件500成为一组地配置在与x-y平面平行的面上。即,导光元件400、500的两个面与x-y平面平行。
激光光源21、22与入射面41、51对置配置。并且,激光光源21、22配置在区域48、58中。
区域48被入射面41R、入射面51R及导光区域57的侧面包围。同样,区域58被入射面41GB、入射面51GB及导光区域47的侧面包围。
从入射面41、51入射的光在导光区域47、57的内部行进而进入混合区域43、53中。在导光元件400、500的混合区域43、53的侧面,设有光路随着沿光线的行进方向前进而变窄的倾斜面410、420、510、520。混合区域43、53的侧面例如是与x-y平面垂直的面。
倾斜面410和倾斜面420的x轴方向的间隔在光线行进的方向(+y轴方向)上变窄。同样,倾斜面510和倾斜面520的x轴方向的间隔在光线行进的方向(-y轴方向)上变窄。x轴与配置有导光元件400、500的面(x-y平面)平行,与光线行进的方向(y轴方向)垂直。
倾斜面410、420、510、520分别是混合区域43、53的侧面。混合区域43、53是连接导光区域43、53和反射区域44、54的区域。
从导光元件400的入射面41入射的入射光在混合区域43被混合。在激光光线25R、25G、25B被混合时,激光光线25R、25G、25B被倾斜面410、420反复反射并会聚。同样,在激光光线26R、26G、26B被混合时,激光光线26R、26G、26B被倾斜面510、520反复反射并会聚。并且,会聚的激光光线25、26入射到反射区域44、54。
入射到反射区域44的激光光线25被反射而变更行进方向并到达出射面42。入射到反射区域54的激光光线26被反射而变更行进方向并到达出射面52。
反射区域44、54的出射面42、52与导光元件450、550的入射面453、553对置配置。从反射区域44、54射出的出射光25W、26W到达导光元件450、550的入射面453、553。
导光元件450、550呈棒形状。
从反射区域44、54射出的出射光25W、26W从棒形状的导光元件450、550的入射面453、553入射到导光元件450、550内。
入射面453、553形成于棒形状的长边方向的端部。入射面453形成于导光元件450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入射面553形成于导光元件550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
从入射面453、553入射的激光光线25W、26W在导光元件450、550的内部反复反射,并朝向另一个端部行进。
导光元件450、550与导光元件70一样利用透明的材料形成。
导光元件450、550例如在内部包含扩散材料。另外,也可以替代扩散材料,而使导光元件450、550与导光板7一样,在侧面具有凹凸形状。并且,导光元件450、550使从棒形状的端部(入射面453、553)入射的光依次释放到外部。由此,导光元件450、550生成线状的光。
下面,对将线状的光转换成面状的光的另一种导光元件进行说明。在下文中,把将线状的光转换成面状的光的另一种导光元件称为“反射部”。
反射部600呈箱型的形状。反射部600例如具有底板部、侧板部及开口部。底板部及侧板部是板状的部分。底板部例如与x-y平面平行。侧板部例如与y-z平面或者z-x平面平行。开口部是设于底板部的法线方向的开口部分。开口部与底板部对置。
另外,侧板部也可以倾斜为被侧板部包围的区域朝向开口部而扩大。即,在这种情况下,能够从开口部侧观察到侧板部的反射面。
底板部例如是与液晶显示元件90的显示面相同尺寸的平面或者比显示面的尺寸小的平面。另外,底板部也可以是曲面。
反射部600的内侧的面是光反射面。“内侧的面”是指反射部600的箱形状的内侧的面。该反射面例如可以是在反射板内表面具有以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等树脂为基材的光反射片。另外,该反射面也可以是在反射部600的内部的表面蒸镀金属而成的光反射面。
在反射部600的+z轴侧配置有光学片80。光学片80配置在反射部600的开口部的+z轴方向。光学片80以覆盖开口部的方式配置。由反射部600和光学片80构成中空的箱形状。
导光元件450、550沿y轴方向贯穿该中空的箱内而配置。导光元件450、550配置在由底板部和侧板部包围的部分。即,导光元件450、550配置在被反射面包围的部分。
具体地讲,在+y轴侧的侧板部和-y轴侧的侧板部设有尺寸与导光元件450、550的y轴方向的端部相同的孔。在+y轴侧的侧板部和-y轴侧的侧板部设置的供导光元件450、550通过的孔的位置,在z-x平面上是相同的坐标位置。
导光元件450、550通过在+y轴侧的侧板部和-y轴侧的侧板部设置的孔被安装于反射部600。导光元件450、550的入射面453、553比侧板部靠外侧配置。即,导光元件450、550的入射面453、553位于反射部600的箱形状的外侧。
在导光元件450、550的内部反射或者漫反射的激光光线25W、26W在反射部600的内部扩散。另外,到达底板部及侧板部的激光光线25W、26W被底板部的反射面及侧板部的反射面反射。激光光线25W、26W改变行进方向并在反射部600的内部行进。
同样,从相邻的导光元件450、550射出的激光光线25W、26W也在反射部600的内部行进。此时,从各个导光元件450、550射出的激光光线25W、26W在反射部600的内部行进的过程中在空间上重叠。
另外,底板部的反射面及侧板部的反射面可以是镜面反射面,也可以是漫反射面。在是漫反射面的情况下,激光光线25W、26W在被反射时扩散,促进了激光光线25W、26W在空间上的重叠。
激光光线25W、26W从反射部600的开口部朝向光学片80射出。从开口部射出的激光光线25W、26W透过光学片80而照射液晶显示元件90的背面。
<光学片80>
光学片80使从导光板70射出的面状的光更加均匀化。光学片80提高从导光板70射出的面状的光的均匀性。
导光板70与光学片80的背面对置配置。即,光学片80与导光板70的出射面73对置配置。
光学片80使从背面入射的激光光线25W、26W透射到正面侧。光学片80在使激光光线25W、26W透射时仅使任意的偏光透射,将其它的偏光反射。
所反射的光被反射片60反射。并且,所反射的光在导光板70中扩散。这样,所反射的光再次被扩散,偏光的方向旋转。并且,所反射的光再次被反射,偏光的方向旋转。偏光的方向旋转后的光再次沿+z轴方向行进并透过光学片80。
在此,光学片80的正面是+z轴方向侧的面。光学片80的背面是位于-z轴方向的面。
透过了光学片80的激光光线25W、26W成为增加了光强度的均匀性的面状的光。即,透过了光学片80的激光光线25W、26W成为在x-y平面中的面内亮度分布均匀的面状的照明光。透过了光学片80的激光光线25W、26W成为增加了在x-y平面中的面内亮度分布的均匀性的面状的照明光。
“面内亮度分布”是在任意的平面中示出针对二维表示的位置的亮度高低的分布。在此,面内是指液晶显示元件90的显示图像的范围。
光学片80是利用透射光的材料制作的。光学片80呈片状。光学片80例如呈薄板形状。另外,光学片80也可以是板形状。此外,光学片80也可以是膜状。
另外,光学片80也可以是使光扩散的扩散片。另外,光学片80也可以是将扩散片和偏光片重叠而成的元件。
<壳体30>
壳体30呈具有开口部31的箱型的形状。
壳体30在内部具有导光板40、50。另外,壳体30在开口部31具有导光板70。壳体30能够在内部具有反射片60。
壳体30例如是将金属板成型而制作的。或者,壳体30例如是将树脂成型而制作的。
壳体30例如具有一个底板部32、4个侧板部33(33a、33b、33c、33d)及开口部31。开口部31由侧板部33形成。开口部31与底板部32对置。
在实施方式1中,壳体30的底板部32与x-y平面平行配置。侧板部33a配置在底板部32的+y轴方向。侧板部33b配置在底板部32的+x轴方向。侧板部33c配置在底板部32的-x轴方向。侧板部33d配置在底板部32的-y轴方向。
在实施方式1中,侧板部33a与底板部32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连接。侧板部33b与底板部32的+x轴方向侧的端部连接。侧板部33c与底板部32的-x轴方向侧的端部连接。侧板部33d与底板部32的-y轴方向侧的端部连接。侧板部33a、33b、33c、33d的-z轴方向侧的端部与底板部32连接。
壳体30的底板部32具有孔34。例如,孔34具有两个孔34a、34b。如图1所示,孔34a形成于底板部32的+y轴方向侧。孔34b形成于底板部32的-y轴方向侧。
散热器11、12的支架部14、15从-z轴方向***孔34中。散热器11、12的散热部16、17配置在壳体30的底板部32的背面侧(-z轴方向侧)。
散热器11、12的支架部14、15配置在壳体30的内部。散热器11、12的散热部16、17配置在壳体30的外部。
在这种情况下,散热部16、17的支架部14、15侧的面配置于区域48、58的-z轴方向侧。因此,释放到区域48、58的内部的热量从散热部16、17被释放到面光源装置100的外部。释放到区域48、58的内部的热量从散热部16、17被释放到壳体30的外部。
根据以上所述,在实施方式1中,区域48由导光区域57的侧面、导光板50的入射面51R、导光板40的入射面41R、散热部17的支架部15侧的面以及反射片60的背面形成。另外,在不使用反射片60的情况下,可以用导光板70的背面来替代反射片60的背面。
另外,区域58由导光区域47的侧面、导光板50的入射面51GB、导光板40的入射面41GB、散热部16的支架部14侧的面以及反射片60的背面形成。另外,在不使用反射片60的情况下,可以用导光板70的背面来替代反射片60的背面。
散热器11的支架部14a、14b以从孔34a向+z轴方向侧突出的状态配置,孔34a位于壳体30的底面部32。另外,同样地,散热器12的支架部15a、15b以从孔34b向+z轴方向侧突出的状态配置,孔34b位于壳体30的底面部32。
<液晶显示元件90>
面光源装置100发出的光入射到液晶显示元件90而射出图像光。图像光是包含图像信息的光。
液晶显示元件90配置在面光源装置100的+z轴侧。
图1所示的液晶显示元件90例如呈矩形形状。但是,液晶显示元件90也可以是矩形形状以外的形状。
壳体30及边框形状的部件(未图示)例如从z轴方向夹持并保持导光板40、50、反射片60、导光板70、光学片80及液晶显示元件90。
“边框形状的部件”是指包围液晶显示元件90的框形状的壳。在此,“壳”是指电视机(显示装置)的外箱。
边框形状的部件是指在具有开口部的箱型形状的底面部分也具有开口部的形状的部件。即,“边框形状的部件”在箱型形状的底面部分具有孔。底面是与箱型形状的开口部对置的面。在底面部分形成的孔(开口部)例如设于底面的中央。另外,底面部分的开口部例如呈矩形形状。该矩形形状的孔(开口部)是与液晶显示元件90的显示图像的区域相同的尺寸。底面部分的开口部以不遮挡显示图像的区域的方式设置。边框形状的部件是覆盖液晶显示元件90的侧面部分的部件。
边框形状的部件以底面朝向+z轴方向的方式配置。边框形状的部件以从+z轴方向夹持液晶显示元件90及导光板40、50、70等的方式安装于壳体30。
<光在面光源装置100内的动向>
下面,说明光在面光源装置100内的动向。
图4是说明在向上导光板40中行进的光的动向的说明图。
从入射面41R、41GB入射到向上导光板40的激光光线25R、25G、25B沿+y轴方向行进。
如图4所示,红色的激光光源21R与向上导光板40的入射面41R对置配置。从红色的激光光源21R射出的红色的激光光线25R在导光板40的内部反射并沿+y轴方向行进。
激光光线25R入射到导光区域47。激光光线25R在导光区域47中沿+y轴方向行进。并且,激光光线25R从导光区域47进入混合区域43。激光光线25R在混合区域43中沿+y轴方向行进。
另一方面,激光光线25G、25B入射到混合区域43。激光光线25G、25B在混合区域43中沿+y轴方向行进。另外,也可以在入射面41GB和混合区域43之间设置导光区域。
如图4所示,绿色的激光光源21G与向上导光板40的入射面41GB对置配置。从绿色的激光光源21G射出的绿色的激光光线25G在导光板40的内部反射并沿+y轴方向行进。
激光光线25G入射到混合区域43。激光光线25G在混合区域43中沿+y轴方向行进。
蓝色的激光光源21B与向上导光板40的入射面41GB对置配置。从蓝色的激光光源21B射出的蓝色的激光光线25B在导光板40的内部反射并沿+y轴方向行进。
激光光线25B入射到混合区域43。激光光线25B在混合区域43中沿+y轴方向行进。
从入射面41R、41GB入射到向上导光板40的激光光线25R、25G、25B沿+y轴方向行进。
激光光线25R、25G、25B在混合区域43中沿+y轴方向行进。并且,激光光线25R、25G、25B在混合区域43中反复全反射。激光光线25R、25G、25B在混合区域43中重叠。
激光光线25R、激光光线25G及激光光线25B在混合区域43中混合并沿+y轴方向行进。在混合区域43的y轴方向的长度较长时,三条激光光线25R、25G、25B容易混合。
另外,三条激光光线25R、25G、25B只要在到达出射面42之前完成混合即可。即,三条激光光线25R、25G、25B只要在从出射面42射出之前成为激光光线25W即可。
因此,在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将从离开混合区域43至到达出射面42的光线表示为激光光线25R、25G、25B的地方,可以解读为激光光线25W。同样,对于将从离开混合区域43至到达出射面42的光线表示为激光光线25W的地方,可以解读为激光光线25R、25G、25B
在实施方式1中,反射区域44内部的激光光线25R、25G、25B可以解读为激光光线25W。并且,反射区域44内部的激光光线25W可以解读为激光光线25R、25G、25B
另外,在混合区域43中行进的激光光线25R、25G、25B在反射区域44中变更行进方向。在实施方式1中,沿+y轴方向行进的激光光线25R、25G、25B的行进方向在反射区域44中被变更为-y轴方向。
当激光光线25R、25G、25B在混合区域43中混合而成为激光光线25W的情况下,混合后的激光光线25W在向上导光板40的混合区域43的内部沿+y轴方向行进。另外,激光光线25W只要在从出射面42射出之前被生成即可。
反射面45使沿+y轴方向行进的激光光线25R、25G、25B向+z轴方向反射。反射面46使沿+z轴方向行进的激光光线25R、25G、25B向-y轴方向反射。
混合后的激光光线25W在反射区域44中变更行进方向。在图4中,混合后的激光光线25W被反射面45反射而朝向+z轴方向。另外,被反射面45反射后的激光光线25W被反射面46反射而朝向-y轴方向。
激光光线25W的反射例如是全反射。在反射面45、46的反射例如是全反射。
在反射区域44中变更了行进方向的激光光线25R、25G、25B从出射面42射出。
被反射面46反射后的激光光线25W从出射面42朝向-y轴方向射出。
从出射面42射出的激光光线25R、25G、25B被混合而成为激光光线25W。激光光线25W例如是白色的光。
从出射面42射出的激光光线25W是线状的光。从出射面42射出的激光光线25W例如是白色的线状的光。
从出射面42射出的激光光线25W到达导光板70的入射面71。并且,激光光线25W从入射面71入射到导光板70。
从出射面42射出的激光光线25W成为导光板70的入射光。即,从出射面42射出的激光光线25W从导光板70的入射面71入射。
图5是说明在向下导光板50中行进的光的动向的说明图。
从入射面51R、51GB入射到向下导光板50的激光光线26R、26G、26B沿-y轴方向行进。
如图5所示,绿色的激光光源22G与向下导光板50的入射面51GB对置配置。从绿色的激光光源22G射出的绿色的激光光线26G在导光板50的内部反射并沿-y轴方向行进。
激光光线26G入射到导光区域57。激光光线26G在导光区域57中沿-y轴方向行进。并且,激光光线26G从导光区域57进入混合区域53。激光光线26G在混合区域53中沿-y轴方向行进。
蓝色的激光光源22B与向下导光板50的入射面51GB对置配置。从蓝色的激光光源22B射出的蓝色的激光光线26B在导光板50的内部反射并沿-y轴方向行进。
激光光线26B入射到导光区域57。激光光线26B在导光区域57中沿-y轴方向行进。并且,激光光线26B从导光区域57进入混合区域53。激光光线26B在混合区域53中沿-y轴方向行进。
如上所述,激光光线26G、26B入射到导光区域57。激光光线26G、26B在导光区域57中沿-y轴方向行进。并且,激光光线26G、26B从导光区域57进入混合区域53。激光光线26G、26B在混合区域53中沿-y轴方向行进。
另一方面,激光光线26R入射到混合区域53。激光光线26R在混合区域53中沿-y轴方向行进。另外,也可以在入射面51R和混合区域53之间设置导光区域。
如图5所示,红色的激光光源22R与向下导光板50的入射面51R对置配置。从红色的激光光源22R射出的红色的激光光线26R在导光板50的内部反射并沿-y轴方向行进。
激光光线26R入射到混合区域53。激光光线26R在混合区域53中沿-y轴方向行进。
从入射面51R、51GB入射到向下导光板50的激光光线26R、26G、26B沿-y轴方向行进。
激光光线26R、26G、26B在混合区域53中沿-y轴方向行进。并且,激光光线26R、26G、26B在混合区域53中反复全反射。激光光线26R、26G、26B在混合区域53中重叠。
激光光线26R、激光光线26G及激光光线26B在混合区域53中混合并沿-y轴方向行进。在混合区域53的y轴方向的长度较长时,三条激光光线26R、26G、26B容易混合。
另外,三条激光光线26R、26G、26B只要在到达出射面52之前完成混合即可。即,三条激光光线26R、26G、26B只要在从出射面52射出之前成为激光光线26W即可。
因此,在各实施方式中,对于将从离开混合区域53至到达出射面52的光线表示为激光光线26R、26G、26B的地方,可以解读为激光光线26W。同样,对于将从离开混合区域53至到达出射面52的光线表示为激光光线26W的地方,可以解读为激光光线26R、26G、26B
在实施方式1中,反射区域54内部的激光光线26R、26G、26B可以解读为激光光线26W。并且,反射区域54内部的激光光线26W可以解读为激光光线26R、26G、26B
另外,在混合区域53中行进的激光光线26R、26G、26B在反射区域54中变更行进方向。在实施方式1中,沿-y轴方向行进的激光光线26R、26G、26B的行进方向在反射区域54中被变更为+y轴方向。
当激光光线26R、26G、26B在混合区域53中混合而成为激光光线26W的情况下,混合后的激光光线26W在向下导光板50的混合区域53的内部沿-y轴方向行进。另外,激光光线26W只要在从出射面52射出之前被生成即可。
反射面55使沿-y轴方向行进的激光光线26R、26G、26B向+z轴方向反射。反射面56使沿+z轴方向行进的激光光线25R、25G、25B向+y轴方向反射。
混合后的激光光线26W在反射区域54中变更行进方向。在图5中,混合后的激光光线26W被反射面55反射而朝向+z轴方向。另外,被反射面55反射后的激光光线26W被反射面56反射而朝向+y轴方向。
激光光线26W的反射例如是全反射。在反射面55、56的反射例如是全反射。
在反射区域54中变更了行进方向的激光光线26R、26G、26B从出射面52射出。
被反射面56反射后的激光光线26W从出射面52朝向+y轴方向射出。
从出射面52射出的激光光线26R、26G、26B被混合而成为激光光线26W。激光光线26W例如是白色的光。
从出射面52射出的激光光线26W是线状的光。从出射面52射出的激光光线26W例如是白色的线状的光。
从出射面52射出的激光光线26W到达导光板70的入射面72。并且,激光光线26W从入射面72入射到导光板70。
从出射面52射出的激光光线26W成为导光板70的入射光。即,从出射面52射出的激光光线26W从导光板70的入射面72入射。
反射面45、46、55、56例如可以通过进行镜面蒸镀而成为镜面。但是,从光的利用效率(以下称为光利用效率)的角度考虑,反射面45、46、55、56优选利用全反射。
因为,全反射面的反射率高于镜面,有助于光利用效率的提高。另外,通过去除镜面蒸镀的工序,能够简化导光板40、50的制造工序。并且,有助于导光板40、503的制造成本的降低。
激光光线25W从导光板70的+y轴方向的入射面71入射。激光光线26W从导光板70的-y轴方向的入射面72入射。
激光光线25W在导光板70的内部,在正面(出射面73)和背面之间反复反射,并朝向-y轴方向行进。激光光线26W在导光板70的内部,在正面(出射面73)和背面之间反复反射,并朝向+y轴方向行进。
但是,在导光板70的正面(出射面73)与空气层之间的界面处不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激光光线25W、26W,从导光板70的正面(出射面73)射出到外部。在导光板70的背面的凹凸形状处不再满足全反射条件的激光光线25W、26W,从导光板70的背面射出到外部。
射出到背面的激光光线25W、26W借助反射片60再次向导光板70的内部返回。
在导光板70的+z轴方向设置有光学片80。导光板70的正面(出射面73)与光学片80的背面对置。
从导光板70的正面(出射面73)射出到外部的激光光线25W、26W向光学片80的背面侧照射。照射光学片80的背面的激光光线25W、26W成为与导光板70的正面的形状大致相同的矩形状的面状的光。
光学片80抑制从导光板70的正面(出射面73)射出到外部的激光光线25W、26W的细微的光强度的不均等。
这样,成为面状的光的激光光线25W、26W在从光学片80朝向液晶显示元件90射出时,增加了均匀性而照明液晶显示元件90的整个显示面。
<激光光源21、22的发热>
激光光源21、22例如使用半导体激光器。半导体激光器在射出光时产生热量。该热量与施加给半导体激光器的电流量成比例。因此,越提高激光器输出而使其以高亮度进行动作,激光光源21、22就越发热而成为高温。
另外,半导体激光器的特性容易受到温度的影响。在半导体激光器的温度上升时,会产生半导体激光器的波长的变动或者输出的下降等。并且,在最坏的情况下会产生半导体激光器自身的损坏等。
特别是红色的激光光源21R、22R容易受到热量的影响,当在高温状态下连续使用时,劣化加速,导致寿命缩短。
另外,最近的面光源装置要求高亮度化以及光强度分布的均匀化。因此,例如增加光源所使用的电流量进行使用。另外,采用了增加光源的数量来提高光源的密度的结构。
但是,这些方法都会增大光源的发热量。特别是相邻的光源彼此成为相互加热的状态。
因此,绿色的激光光源21G、22G或者蓝色的激光光源21B、22B发出的热量有可能影响到红色的激光光源21R、22R的温度上升。
如上所述,通过在区域48中配置激光光源21R、22R、在区域58中配置激光光源21G、22G、21B、22B,能够抑制绿色的激光光源21G、22G或者蓝色的激光光源21B、22B发出的热量影响到红色的激光光源21R、22R的温度上升。
图8是说明激光光源21、22的热量传递的说明图。
为了容易进行说明,图8仅示出了壳体30、散热器11、12、激光光源21G、22G、21R、22R,除此以外的部件被省略了。
红色的激光光源21R、22R安装于散热器12。
从红色的激光光源21R、22R发出的热量传递到散热器12的支架部15a、15b。散热器12的支架部15a、15b与红色的激光光源21R、22R的外壁接触。红色的激光光源21R、22R的外壁是激光光源21R、22R的外壳。
传递给支架部15a、15b的热量传递到设于散热部17的散热片,从散热片向空气中散热。
另外,被释放到区域48中的热量传递到散热部17,从散热片向空气中散热。
所释放的温热的空气12C向+y轴方向上升。
此时,支架部15a、15b的热量也传递到壳体30。但是,例如通过在散热器12与壳体30的接触面夹入热阻较高的材料,能够抑制传递给壳体30的热量。例如,热阻较高的材料可以考虑树脂材料或者橡胶材料等。另外,也可以考虑设置空气层替代热阻较高的材料。
或者,例如通过利用热阻较小的材料制作散热部17,能够使热量容易传递到散热部17,从而抑制传递给壳体30的热量。
这样,散热器12向空气中释放热量。被来自散热器12的热量加热的空气12C向+y轴方向上升。温热的空气12C上升并与设置在上部的散热器11接触,将散热器11加热。因为,被释放到空气中的温热的空气12C比周围的空气轻而上升。
因此,新鲜的空气从-y轴方向或者从-z轴方向流入散热器12的散热部17。“新鲜的空气”是指没有接受散热片的热量或者壳体30的热量的空气。即,“新鲜的空气”是指未被加热的空气。“新鲜的空气”的温度比空气12C的温度低。
散热器12的表面温度与空气的温度之差越大,从散热器12的表面侧(+z轴方向侧)向空气中传递的热量就越大。即,流入散热器12的空气的温度越低,散热器12就越能够高效地释放热量。
绿色的激光光源21G、22G及蓝色的激光光源21B、22B(未图示)安装于散热器11。
同样,从激光光源21G、22G、21B、22B发出的热量传递到散热器11的支架部14a、14b。散热器11的支架部14a、14b与激光光源21G、22G、21B、22B的外壁接触。激光光源21G、22G、21B、22B的外壁是激光光源21G、22G、21B、22B的外壳。
传递给支架部14a、14b的热量传递到设于散热部16的散热片,从散热片向空气中散热。
另外,被释放到区域58中的热量传递到散热部16,从散热片向空气中散热。
所释放的温热的空气11C向+y轴方向上升。
此时,支架部14a、14b的热量也传递到壳体30。但是,例如通过在散热器11与壳体30的接触面夹入热阻较高的材料,能够抑制传递给壳体30的热量。例如,热阻较高的材料可以考虑树脂材料或者橡胶材料等。另外,也可以考虑设置空气层替代热阻较高的材料。
或者,例如通过利用热阻较小的材料制作散热部16,能够使热量容易传递到散热部16,从而抑制传递给壳体30的热量。
这样,散热器11向空气中释放热量。被来自散热器11的热量加热的空气11C不会将比散热器11靠-y轴方向侧设置的加热器12加热。即,红色的激光光源21R、22R难以接受到其它激光光源21G、21B、22G、22B发出的热量。
本实施方式1的液晶显示装置100将红色的激光光源21R、22R的散热器12与除此以外的颜色的激光光源21G、21B、22G、22B的散热器11分开。并且,液晶显示装置100将散热器12配置在比散热器11靠液晶显示装置100的下部的位置。
这样,红色的激光光源21R、22R难以接受到其它颜色的激光光源21G、21B、22G、22B发出的热量。并且,能够将新鲜的空气用于红色的激光光源21R、22R的冷却。
面光源装置100具有激光光源21、22、第1导光元件40、50及第2导光元件70。
激光光源21、22射出激光光线。
第1导光元件40、50将从激光光源21、22射出的多条激光光线25、26混合而转换成线状的光。
第2导光元件70射入线状的光而转换成面状的光。
激光光源21、22配置在由第1导光元件40、50隔离出的区域48、58中。
面光源装置100散发从激光光源21、22释放到区域48、58中的热量。
散热器11、12散发从激光光源21、22释放到区域48、58中的热量。
<变形例1>
图9是示出用于变形例1的面光源装置110中的向上导光板40及激光光源21R、21G、21B的配置的图。
变形例1仅使用向上导光板40。即,不使用向下导光板50。
在仅使用向上导光板40的情况下,激光光源21R也比激光光源21G、21B靠-y轴方向侧配置。因此,激光光源21R难以受到激光光源21G、21B发出的热量的影响。
另外,在激光光源21R和激光光源21G、21B之间配置有导光区域47。因此,导光区域47阻碍了激光光源21G、21B发出的热量传递到激光光源21R。同样,导光区域47阻碍了激光光源21R发出的热量传递到激光光源21G、21B
另外,在仅使用向下导光板50的情况下,也能够得到相同的效果。
<变形例2>
图10是示出用于变形例2的面光源装置120中的向上导光板40及激光光源21R、21G、21B的配置的图。变形例2将在x轴方向相邻配置的多个导光板40设为一体型。
另外,在变形例2中,与变形例1一样,仅使用向上导光板40。即,不使用向下导光板50。
由此,相邻配置的导光板40彼此间没有边界。因此,能够抑制在导光板40彼此的边界处产生的光的损失。
另外,对于向下导光板50也一样,能够将在x轴方向相邻配置的多个导光板50设为一体型。并且,能够得到与导光板40相同的效果。
另外,也能够使用一体型的导光板40和一体型的导光板50替代图3所示的结构。
<变形例3>
图11是示出用于变形例3的面光源装置130中的向上导光板40、激光光源21R、21G、21B及散热器11的配置的图。
图11的虚线表示散热器11。
变形例3将红色的激光光源21R和其它颜色的激光光源21G、21B沿上下方向(y轴方向)分离地安装于同一个散热器11。
即,在变形例3中,红色的激光光源21R和其它颜色的激光光源21G、21B安装于同一个散热器11。并且,红色的激光光源21R在上下方向(y轴方向)上与其它颜色的激光光源21G、21B分离地配置。
面光源装置130将红色的激光光源21R相比于其它颜色的激光光源21G、21B向下侧分离地配置。分离距离L是红色的激光光源21R和其它颜色的激光光源21G、21B的y轴方向的距离。即,将红色的激光光源21R配置成相比于其它颜色的激光光源21G、21B向下侧离开距离L。
通过调整分离距离L,激光光源21R难以受到激光光源21G、21B发出的热量的影响。并且,能够利用一个散热器11散发激光光源21R、21G、21B发出的热量。
由此,能够简化面光源装置130的结构。
另外,在变形例3中,与变形例2一样示出了使用一体型的导光板40的例子。在变形例3中,也能够使用如图3所示的分体型的导光板40。
<变形例4>
图12的(A)是示出用于变形例4的面光源装置140中的向上导光板40及激光光源21R、21G、21B的配置的俯视图。图12的(B)是示出用于变形例4的面光源装置140中的向上导光板40及激光光源21R、21G、21B的配置的侧视图。
图13是说明向上导光板40的厚度条件的说明图。图14是说明在向上导光板40的连接部200的内部行进的光线的动向的说明图。
在变形例4中,以导光板40为例进行说明。关于导光板50,由于与导光板40一样,因而省略其说明。
如图12的(A)及图12的(B)所示,红色的激光光源21R配置在向上导光板40的入射面41R。另外,绿色的激光光源21G及蓝色的激光光源21B配置在入射面41GB。向上导光板40被区分成导光区域47、混合区域43及反射区域44这三个区域。
在图12中,构成为从入射面41GB入射到导光板40的激光光线25G、25B短暂地入射到导光区域47。
如后面所述,这三个区域43、44、47各自的厚度是不同的厚度。
使用图12的(B)的侧视图进行说明。另外,正面是指+z轴方向侧的面,背面是指-z轴方向侧的面。
导光区域47例如厚度均匀。在导光区域47中具有正面47a及背面47b。这两个平面47a、47b是第1平面。正面47a例如与背面47b平行。因此,光入射面41R和41GB的z轴方向的厚度相同。
混合区域43配置在导光区域47的+y轴方向侧。混合区域43从光学上讲设于导光区域47和反射区域44之间。
在混合区域43中具有正面43a及背面43b。这两个平面43a、43b是第2平面。混合区域43的背面43b和导光区域47的背面47b在同一个面上。
另一方面,正面43a相对于背面43b倾斜为随着接近反射区域44而厚度增加。即,正面43a相对于背面43b倾斜为越往+y轴方向厚度就越厚。正面43a相对于背面43b倾斜为光路在激光光线25行进的方向上变宽。在以光路变宽的方式使面倾斜时,从激光光线25行进的方向观察,可以看到倾斜的面。
在导光区域47与混合区域43的连接部200的正面43a、47a侧具有连接线200a。连接线200a是连接导光区域47的正面47a和混合区域43的正面43a的部分。
在反射区域44具有两个反射面45、46。反射面45、46使入射到反射区域44的激光光线25W反射。被反射面46反射的激光光线25W朝向导光板70的入射面71射出。
如图13所示,尺寸Ta表示导光板70的厚度。即,尺寸Ta表示入射面71的z轴方向的尺寸。在导光板70的正面(出射面73)和背面不平行的情况下,尺寸Ta表示入射面71的z轴方向的尺寸。在导光板70的正面(出射面73)和背面不平行的情况下,尺寸Ta表示入射面71中的正面(出射面73)和背面的间隔的尺寸。
尺寸Tb表示反射区域44的部分的厚度。即,尺寸Tb是反射区域44的y轴方向的尺寸。尺寸Tb是向反射面46入射的激光光线25W的光束在y轴方向的尺寸。尺寸Tb是向反射面46入射的激光光线25W的光束在与尺寸Ta对应的方向的尺寸。
在图13中,反射区域44的-y轴方向侧的面(出射面42)与+y轴方向侧的面49平行。在图13中,作为一例,反射区域44的-y轴方向侧的面与出射面42成为同一个面。
尺寸Tc是混合区域43与反射区域44的连接部分的z轴方向的尺寸。尺寸Tc是向反射面45入射的激光光线25W的光束在z轴方向的尺寸。尺寸Tc是向反射面45入射的激光光线25W的光束在与尺寸Ta对应的方向的尺寸。
关于导光板70的尺寸Ta和向上导光板40的尺寸Tb、Tc,Ta>Tb>Tc的关系成立。
另外,将被反射面46向-y轴方向反射的激光光线25W的光束在z轴方向的尺寸设为Td。尺寸Td是被反射面46向-y轴方向反射的激光光线25W的光束在与尺寸Ta对应的方向的尺寸。尺寸Td是从出射面42射出时的激光光线25W的光束的尺寸。激光光线25W的光束的尺寸Td存在Ta>Td>Tc的关系。
下面,对上述的尺寸Ta、Tb、Tc、Td进行说明。
当在y-z平面上观察时,从混合区域43入射到反射区域44的激光光线25W的光束在z轴方向上,在混合区域43中被转换成接***行光束的状态。
另外,在下文中说明的“平行光束”表示当在y-z平面上观察时光线是平行的。
但是,考虑到激光光线25W的光束是稍微扩散的光束,将反射面45的z轴方向的尺寸设定为大于尺寸Tc。
由此,从混合区域43入射到反射区域44的激光光线25W的大部分能够被反射面45反射。并且,能够抑制激光光线25W的光效率的下降。即,当在y-z平面上观察时光线是平行的,因而入射到反射区域44的激光光线25W容易满足在反射面45的全反射条件。
因此,被反射面45反射的激光光线25W的光束在y轴方向的尺寸大于尺寸Tc。
将反射区域44的尺寸Tb设定成大于被反射面45反射的激光光线25W的光束在y轴方向的尺寸。这是为了不妨碍被反射面45反射的激光光线25W的光线的行进路径。
因此,例如在如图13所示将反射区域44形成为板形状的情况下,反射区域44的厚度方向(y轴方向)的尺寸Tb大于混合区域43与反射区域44的连接部分的尺寸Tc。
在板形状的反射区域44的两个平面平行的情况下,这两个平面的距离成为尺寸Tb。在图13中,反射区域44的两个平面与z-x平面平行。
另外,在板形状的反射区域44的两个平面倾斜的情况下,反射区域44的两个平面倾斜为两个平面的距离朝向+z轴方向增大。即,反射区域44的两个平面倾斜为光路在激光光线25W行进的方向上变宽。
在这种情况下,尺寸Tb成为反射区域44的两个平面的离得最远的部分的尺寸。反射区域44的两个平面以光路变宽的方式倾斜,因而尺寸Tb从光学上讲成为反射区域44的入射面71侧的端部的尺寸。
另外,根据以上的说明,被反射面46反射的激光光线25W的光束在z轴方向的尺寸Td也大于尺寸Tc。
该条件例如在反射区域44是三棱镜的形状时也成立。
因为,反射面45的z轴方向的尺寸被设定为大于尺寸Tc。并且,在反射区域44中的激光光线25W的光束成为平行光束或者从平行光束而扩散。
另外,被反射面46向-y轴方向反射的激光光线25W的光束成为平行光束或者从平行光束而扩散。因此,将尺寸Ta设定为大于尺寸Td。并且,将尺寸Ta设定为大于尺寸Tb。
由此,能够抑制从反射区域44入射到导光板70的激光光线25W的光利用效率的下降。
下面,对光在导光板40的内部的动向进行说明。
使用图14的连接部200的剖视图进行说明。在图14中,将激光光线25R、25G、25B一并表示为激光光线25。另外,轴C是与y轴平行的轴。
从入射面41R入射的红色的激光光线25R反复全反射而在导光区域47的内部一直行进到连接部200。
另外,从入射面41GB入射的绿色的激光光线25G及蓝色的激光光线25B也同样反复全反射而在导光区域47的内部一直行进到连接部200。
激光光线25R、25G、25B从入射面41R、41GB入射到导光板40。例如,入射面41R、41GB的厚度相同。
在两个平行的平面47a和平面47b之间反复反射并行进的光线25相对于行进方向的角度K被保持。即,当两个平面47a和平面47b与x-y平面平行时,在y-z平面上,从入射面41R、41GB入射时的激光光线25R、25G、25B相对于y轴的角度K被保持,在到达连接部200时也不变。
即,在y-z平面上,激光光线25R、25G、25B相对于y轴的角度K在导光区域47内被保持。y轴与激光光线25R、25G、25B的行进方向平行。y-z平面是与平面47a、47b垂直、与y轴平行的平面。
因此,在从入射面41R、41GB到混合区域43的距离不同的情况下,也能够使入射到混合区域43时的激光光线25R、25G、25B的角度K一致。通过使入射到混合区域43时的激光光线25R、25G、25B的角度K一致,能够使入射到混合区域43时的激光光线25R、25G、25B的条件相同。由此,容易进行激光光线25R、25G、25B的混合。
另外,假设从激光光源21R、21G、21B放射激光光线25R、25G、25B时的放射角度(发散角)相同而进行了说明。但是,在放射角度根据各个激光光源21R、21G、21B而不同的情况下,通过使导光区域47的面与混合区域43一样地倾斜,能够使入射到混合区域43时的角度K一致。
在这种情况下,针对每个激光光源21R、21G、21B具有不同的导光区域47。
在图14所示的混合区域43中,表面43a相对于y轴倾斜。表面43a倾斜为随着激光光线25R、25G、25B行进,光路相对于背面43b变宽。在图14中,背面43b与y轴平行。
在图14所示的混合区域43中,表面43a相对于x-y平面倾斜。在图14中,背面43b与x-y平面平行。
激光光线25R、25G、25B每当被倾斜的表面43a反射时,在y-z平面上,相对于y轴的角度K减小。即,激光光线25R、25G、25B每当被倾斜的表面43a反射时,逐渐成为相对于y轴平行的光束。
激光光线25R、25G、25B每当被倾斜的表面43a反射时,相对于x-y平面的角度K减小。即,激光光线25R、25G、25B每当被倾斜的表面43a反射时,逐渐成为相对于x-y平面平行的光束。激光光线25R、25G、25B每当被倾斜的表面43a反射时,相对于背面43b的角度K减小。
反射面45、46如上所述期望是全反射面。为此,需要将入射到反射面45、46的激光光线25R、25G、25B的入射角控制在满足全反射条件的范围内。
在混合区域43中,通过使激光光线25R、25G、25B接***行光束,能够容易满足全反射条件。由此,能够提高在导光板40内的光的利用效率。
这样,即使在将多个激光光源21配置在分离的位置的情况下,通过使导光板40的两个面47a和面47b平行,也能够保持激光光线25相对于行进方向的角度K。面47a和面47b是用于引导激光光线25的反射面。由此,能够进行与使多条激光光线25从相同入射面41入射时相同的处理。并且,能够容易混合多条激光光线25。
例如,与混合区域43的表面43a一样,背面43b也能够相对于y轴倾斜。即,也能够使背面43b相对于x-y平面倾斜。从+x轴方向观察,使背面43b相对于x-y平面顺时针地倾斜。即,使背面43b相对于x-y平面以扩宽光路的方式倾斜。由此,能够使激光光源21接***行光束。
但是,例如在利用模具成型导光板40、50的情况下,连接线200a的部分通常形成为未进行光学设计的曲面形状。另外,在通过切削来加工导光板40、50的情况下,连接线200a的部分通常也是形成为未进行光学设计的曲面形状。
在这种曲面的部分中,由于在光学设计时未预料到的光线27的透射或者反射,而产生光的损失。光线27在导光板40的外部行进。另外,光线27不被用作照明液晶显示元件90的光。
因此,如图12的(B)所示,通过仅使混合区域43的一个面倾斜,能够减小在连接部200的光的损失。
另外,在通过模具成型来加工导光板40的情况下,如图12的(B)所示,通过将混合区域43的背面43b与导光区域47的背面47b设为同一个平面,能够将背面43b、47b作为模具的分割面。
在从模具中取出成型品时,通常将模具分割成两个或者三个。将该模具的分割面也称为“分型面”。
这样,通过将混合区域43的背面43b与导光区域47的背面47b设为同一个平面,能够容易进行模具的制作。另外,能够延长模具的寿命。
另外,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存在使用“平行”和“垂直”等表示部件间的位置关系或者部件的形状的用语的情况。这些用语表示包括考虑了制造上的公差和装配上的偏差等的范围。因此,当在权利要求书中进行了表示部件间的位置关系或者部件的形状的记载的情况下,表示包括考虑了制造上的公差和装配上的偏差等的范围。
另外,如上所述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实施方式。
将以下的内容记载为附记。
<附记1>
一种面光源装置,其具有:
红色的激光光源,其射出红色的激光光线;
蓝色的激光光源,其射出蓝色的激光光线;
绿色的激光光源,其射出绿色的激光光线;
第1导光板,其将所述红色的激光光线、所述绿色的激光光线及所述蓝色的激光光线混合而转换成线状的光;以及
第2导光板,其射入所述线状的光而转换成面状的光,
在设被加热的空气上升的方向为上侧时,所述绿色的激光光源及所述蓝色的激光光源比所述红色的激光光源靠上侧配置。
<附记2>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
附记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以及
液晶显示元件,其射入所述面状的光而生成图像光。
<附记3>
一种面光源装置,其具有:
多个激光光源,其射出激光光线;
板形状的第1导光板,其将从所述多个激光光源射出的多条所述激光光线混合而转换成线状的光;以及
板形状的第2导光板,其射入所述线状的光而转换成面状的光,
所述第1导光板具有引导所述激光光线的导光区域以及将多条所述激光光线混合的混合区域,
从所述导光区域射出光的部分与向所述混合区域射入光的部分连接,
板形状的所述导光区域的两个平面是第1平面,
板形状的所述混合区域的两个平面是第2平面,并倾斜为光路在所述激光光线行进的方向上变宽,
所述第1平面中的一个面与所述第2平面中的一个面在同一个平面上。
<附记4>
根据附记3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两个所述第1平面平行。
<附记5>
根据附记3或4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1导光板具有板形状的反射区域,该反射区域具有将从所述混合区域射出的光反射的反射面,
从所述混合区域射出光的部分与向所述反射区域射入光的部分连接,
从所述反射区域射出的光从在所述第2导光板的板形状的侧面设置的入射面入射到所述第2导光板,
设从所述混合区域射出光的部分的板形状的厚度为第1尺寸,
设所述反射区域的板形状的厚度为第2尺寸,
设所述第2导光板的所述入射面处与板形状的厚度相当的尺寸为第3尺寸,
则所述第2尺寸大于所述第1尺寸,小于所述第3尺寸。
<附记6>
根据附记3或4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1导光板具有反射区域,该反射区域具有将从所述混合区域射出的光反射的反射面,
从所述混合区域射出光的部分与向所述反射区域射入光的部分连接,
从所述反射区域射出的光从在所述第2导光板的板形状的侧面设置的入射面入射到所述第2导光板,
设从所述混合区域射出光的部分的板形状的厚度为第1尺寸,
设所述第2导光板的所述入射面处与板形状的厚度相当的尺寸为第3尺寸,
设从所述反射区域射出的光束在所述第3尺寸的方向上的尺寸为第4尺寸,
则所述第4尺寸大于所述第1尺寸,小于所述第3尺寸。
<附记7>
根据附记3~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激光光源包括射出红色的激光光线的红色的激光光源、射出绿色的激光光线的绿色的激光光源和射出蓝色的激光光线的蓝色的激光光源,
所述多个激光光源分别配置在由所述第1导光板隔离出的第1区域或者第2区域中,
所述红色的激光光源配置在所述第1区域中,
所述绿色的激光光源及所述蓝色的激光光源配置在所述第2区域中。
<附记8>
根据附记3~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多个激光光源包括射出红色的激光光线的红色的激光光源、射出绿色的激光光线的绿色的激光光源和射出蓝色的激光光线的蓝色的激光光源,
在设被加热的空气上升的方向为上侧时,所述绿色的激光光源及所述蓝色的激光光源比所述红色的激光光源靠上侧配置。
<附记9>
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
附记3~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光源装置;以及
液晶显示元件,其射入所述面状的光而生成图像光。
标号说明
100、110、120、130、140:面光源装置;200:连接部;200a:连接线;11、12:散热器;14、15:支架部;16、17:散热部;12C:温热的空气;21、22、21R、21G、21B、22R、22G、22B:激光光源;25、25R、25G、25B、25W、26、26R、26G、26B、26W、27:激光光线;30:壳体;31:开口部;32:底板部;33:侧板部;34:孔;40、50:导光板;400、500、450、550:导光元件;41、51、41R、41GB、51R、51GB:入射面;410、420、510、520:倾斜面;42、52:射出面;453、553:入射面;43、53:混合区域;43a、47a:正面;43b、47b:背面;44、54:反射区域;45、46、55、56:反射面;47、57:导光区域;48、58:区域;49:面;60:反射片;600:反射部;70:导光板;71、72:入射面;73:出射面;80:光学片;90:液晶显示元件;900:液晶显示装置;L:分离距离;Ta、Tb、Tc、Td:尺寸;K:角度;C:轴。

Claims (16)

1.一种面光源装置,其具有:
激光光源,其射出激光光线;
第1导光元件,其将从所述激光光源射出的多条所述激光光线混合而转换成线状的光;以及
第2导光元件,其射入所述线状的光而转换成面状的光,
所述激光光源配置在由所述第1导光元件隔离出的区域内,
所述面光源装置散发从所述激光光源释放到所述区域内的热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面光源装置具有散发释放到所述区域的热量的散热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激光光源安装于所述散热器。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2导光元件呈板形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1导光元件呈板形状。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区域包括第1区域和第2区域。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激光光源包括射出红色的激光光线的红色的激光光源、射出绿色的激光光线的绿色的激光光源、和射出蓝色的激光光线的蓝色的激光光源,
所述红色的激光光源配置在所述第1区域中,
所述绿色的激光光源及所述蓝色的激光光源配置在所述第2区域中。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在设被加热的空气上升的方向为上侧时,所述第2区域比所述第1区域靠上侧配置。
9.根据权利要求1~8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1导光元件具有引导所述激光光线的导光区域和将多条所述激光光线混合的混合区域。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第1导光元件具有反射区域,该反射区域具有将从所述混合区域射出的光反射的反射面,并使光朝向所述第2导光元件射出。
11.根据权利要求9或10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从所述导光区域射出光的部分与向所述混合区域射入光的部分连接。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所述导光区域呈板形状,
所述导光区域的两个平面是第1平面,
所述混合区域呈板形状,
所述混合区域的两个平面是第2平面,并倾斜为光路在所述激光光线行进的方向上变宽,
所述第1平面中的一个面与所述第2平面中的一个面在同一个平面上。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两个所述第1平面平行。
14.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设从所述混合区域射出光的部分的板形状的厚度为第1尺寸,
所述反射区域呈板形状,设所述反射区域的板形状的厚度为第2尺寸,
所述第2导光元件呈板形状,设在设置于所述第2导光元件的侧面的入射面处与板形状的厚度相当的尺寸为第3尺寸,
则所述第2尺寸大于所述第1尺寸,且小于所述第3尺寸。
15.根据权利要求12或13所述的面光源装置,其中,
设从所述混合区域射出光的部分的板形状的厚度为第1尺寸,
所述第2导光元件呈板形状,设在设置于所述第2导光元件的侧面的入射面处与板形状的厚度相当的尺寸为第3尺寸,
设从所述反射区域射出的光束在所述第3尺寸的方向上的尺寸为第4尺寸,
则所述第4尺寸大于所述第1尺寸,且小于所述第3尺寸。
16.一种液晶显示装置,其具有:
权利要求1~15中任意一项所述的面光源装置;以及
液晶显示元件,其射入所述面状的光而生成图像光。
CN201680016384.3A 2015-03-19 2016-03-16 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407837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5056358 2015-03-19
JP2015-056358 2015-03-19
JP2015-089176 2015-04-24
JP2015089176 2015-04-24
PCT/JP2016/058281 WO2016148177A1 (ja) 2015-03-19 2016-03-16 面光源装置及び液晶表示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7837A true CN107407837A (zh) 2017-11-28
CN107407837B CN107407837B (zh) 2020-11-06

Family

ID=5691992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80016384.3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7407837B (zh) 2015-03-19 2016-03-16 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20180203297A1 (zh)
JP (1) JP6184618B2 (zh)
CN (1) CN107407837B (zh)
WO (1) WO201614817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8156229U (zh) * 2018-05-25 2018-11-27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源及显示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02505A (en) * 2002-12-18 2005-01-16 Sharp Kk Light guiding board, and lighting device, plan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light guiding board
CN1716048A (zh) * 2005-05-20 2006-01-04 深圳市中电淼浩固体光源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匀光器的led光源
CN1866109A (zh) * 2005-05-17 2006-11-22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背光和液晶显示设备
CN101666462A (zh) * 2008-09-03 2010-03-10 先进开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块、其导光元件及其线光源
JP2014002347A (ja) * 2012-05-25 2014-01-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4182232A (ja) * 2013-03-19 2014-09-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53776B2 (ja) * 2002-11-07 2008-09-24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面状光源装置および該装置を用いた液晶表示装置
JP2011238484A (ja) * 2010-05-11 2011-11-2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13025034A (ja) * 2011-07-20 2013-02-04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照明装置及び画像表示装置
US20140340931A1 (en) * 2011-09-15 2014-11-20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Light intensity distribution conversion element, planar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AT512588B1 (de) * 2012-03-12 2014-12-15 Zizala Lichtsysteme Gmbh Lichtquellenmodul mit Laserlichtquelle sowie Fahrzeugscheinwerfer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200502505A (en) * 2002-12-18 2005-01-16 Sharp Kk Light guiding board, and lighting device, plane light source devic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light guiding board
CN1866109A (zh) * 2005-05-17 2006-11-22 Nec液晶技术株式会社 背光和液晶显示设备
CN1716048A (zh) * 2005-05-20 2006-01-04 深圳市中电淼浩固体光源有限公司 一种使用匀光器的led光源
CN101666462A (zh) * 2008-09-03 2010-03-10 先进开发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侧光式背光模块、其导光元件及其线光源
JP2014002347A (ja) * 2012-05-25 2014-01-0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JP2014182232A (ja) * 2013-03-19 2014-09-29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液晶表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6184618B2 (ja) 2017-08-23
US20180203297A1 (en) 2018-07-19
JPWO2016148177A1 (ja) 2017-04-27
CN107407837B (zh) 2020-11-06
WO2016148177A1 (ja) 2016-09-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5005977B2 (ja) Lcdバックライトディスプレイ用のレーザー光源
US8267566B2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US7819568B2 (en) Planar lighting device
EP1716437B1 (en) Luminous body
JP2000112031A (ja) 光源装置,光学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JP2006286639A (ja) 光を放射するための凹部を形成する複数の重なり合うパネルを有する発光装置
JP2008515141A (ja) 照明システム
CN102767760B (zh) 一种直下式液晶电视背光模组
JP2006148036A (ja) 発光光源及び発光光源アレイ
CN101334138A (zh) 用于lcd显示器的小型光棒照明器
JP2010528432A (ja) カラーled光源を効率的に利用した白色光バックライト及び類似製品
US20110001937A1 (en) Projection Display Device And Illumination Device
CN105593596B (zh) 模块化光导灯具
TWI612361B (zh) 面光源裝置及液晶顯示裝置
CN104487762B (zh) 面光源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CN107797335A (zh) 面光源装置和液晶显示装置
JP2012119060A (ja) 面光源装置
CN107407837A (zh) 面光源装置及液晶显示装置
JP2010033835A (ja) バックライト
CN111226073B (zh) 显示装置
JP6086766B2 (ja) 面状発光装置および液晶表示装置
KR100639189B1 (ko) 발광 다이오드 소자를 이용한 엘시디용 백라이트 유닛의광원모듈
CN100432747C (zh) 背光模块及其混光装置
JP2015201366A (ja) バックライト装置および映像表示装置
JP2008226781A (ja) バックライ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20110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