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404749A - 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404749A
CN107404749A CN201710525049.2A CN201710525049A CN107404749A CN 107404749 A CN107404749 A CN 107404749A CN 201710525049 A CN201710525049 A CN 201710525049A CN 107404749 A CN107404749 A CN 1074047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base station
user equipment
time lead
user
m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525049.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404749B (zh
Inventor
乐春晖
张晶晶
郑宜城
刘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525049.2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404749B/zh
Publication of CN1074047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4749A/zh
Priority to AU2018295321A priority patent/AU2018295321B2/en
Priority to PCT/CN2018/092976 priority patent/WO2019001443A1/zh
Priority to EP18823260.7A priority patent/EP3634073B1/en
Priority to JP2019572647A priority patent/JP6859462B2/ja
Priority to US16/722,232 priority patent/US11259333B2/en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404749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404749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04W56/0045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by altering transmission tim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08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delivery, e.g. discovery data deliver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8Non-scheduled access, e.g. ALOHA
    • H04W74/0833Random access procedures, e.g. with 4-step acces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48/00Access restriction; Network selection; Access point selection
    • H04W48/16Discovering, processing access restriction or access inform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6/00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 H04W56/004Synchronisation arrangements compensating for timing error of reception due to propagation dela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64/00Locating users or terminals or network equipment for network management purposes, e.g. mobility management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74/00Wireless channel access
    • H04W74/002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 H04W74/00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access control information in the downlink, i.e. towards the terminal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Computer Security & Cryptography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申请实施例公开了一种通信连接方法,用于实现了UE在100公里边界的无缝过度,提升了用户体验。本申请实施例方法包括:基站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所述接入时间提前量为所述用户设备随机接入所述基站时获得的时间提前量;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目标时间提前量判断所述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若是,则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所述触发信号用于触发所述用户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

Description

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通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及基站。
背景技术
很多岛屿或海面区域没有自己的基站,如果需要通信,需要依赖陆地上的基站,而陆地上的基站和海岛或海面区域的距离可能会超过100公里甚至更远。这对随机接入技术提出了挑战。按照现有的协议标准,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仅能覆盖100公里以内的小区半径,超过100公里,由于协议对物理随机接入信道帧格式(PRACH,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的限制、下发给用户设备(UE,User Equipment)的时间提前量(TA,time advanced)限制以及UE处理能力的限制,导致UE无法正常通信。
现有技术中,为了能够检测出100公里范围以外的UE,基站可以在正常PRACH信号抽取时刻后再抽取一次信号,将两次抽取的信号分别与本地序列做相关,并根据二者相关峰值的相对大小判断UE是否位于100公里范围以内。由于协议限制,当UE位于距离基站100公里以外时,上行信号将无法在基站处保持对齐,从而破坏了正交频分复用(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的正交性。
为了突破现有协议限制,对于处于100公里范围以外的UE,基站可以通过下发合适的TA,将该UE的上行信号延后一个时隙对齐,从而保持OFDM符号的正交性。
但是由于UE处于连接状态时,基站不会获知UE的位置,则对于100公里以外的UE往基站方向移动到达100公里边界时,因为基站不知道UE与基站的距离,基站仍然会将UE的上行信号延后一个时隙对齐。或者对于100公里以内的UE往远离基站方向移动到达100公里边界时,因为基站不知道UE与基准的距离,基站仍然将UE的上行信号按照正常时隙对齐,没有延后一个时隙。这两种情况都可能会导致UE在100公里边界处出现掉话,影响用户体验。
发明内容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及基站,用于实现UE在100公里边界的无缝过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有鉴于此,本申请第一方面提供了一种通信连接方法,该方法包括:用户设备与基站完成随机接入后,基站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再根据目标时间提前量判断该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当确定该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时,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以似的用户设备根据该触发信号向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
需要说明的是,接入时间提前量为用户设备在完成随机接入时获得的时间提前量,即用户设备用于对向基站传输的上行信号进行调整的时间提前量。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然后根据调整后的时间提前量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当确定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时,基站可以向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以使得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也就是说基站可以根据定时调整量实时测量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当该距离满足触发条件时,基站就可以触发用户设备再次发送随机接入请求,重新接入基站,那样即使UE从100公里以外往基站方向移动到100公里边界,或UE从100公里以内往远离基站方向到达100公里边界,也不会出现掉话,实现了UE在100公里边界的无缝过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则基站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
基站判断该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大于第一预置门限,若是,则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满足预置出发条件。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近点用户指的是用户设备在随机接入基站的过程中,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在预设值内的用户设备。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预置门限与近点用户所属区域的半径相关,即与内圈半径相关。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的方式,提高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该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则基站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
基站判断该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大于第二预置门限,若是,则基站确定用户设备满足出发条件。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远点用户指的是用户设备在随机接入基站的过程中,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在预设值外的用户设备。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二预置门限的值一般设置在0附近,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另一种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的方式,提高了方案的灵活性。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或第二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基站在对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之前可以执行如下步骤:
基站接受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并在第一基准时刻对第二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一信息,在第二基准时刻对第二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二信息,然后再根据第一信息及第二信息确定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确定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的方式提高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包括用户设备对应的第一时间提前量,以及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对应的接入序列与第一基准序列之间的第一相关峰值;第二信息包括用户设备对应的第二时间提前量,以及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对应的接入序列与第二基准序列之间的第二相关峰值;
则基站具体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
若第一相关峰值大于第二相关峰值,且第一时间提前量小于第三预置门限,则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
若第一相关峰值大于第二相关峰值,且第二时间提前量大于第四预置门限,则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
若第一相关峰值小于第二相关峰值,则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
若第一时间提前量大于第三预置门限,且第二时间提前量小于第四预置门限,则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
本申请实施例结合了相关峰值以及时间提前量来识别用户设备,可以避免由于时域信号的衰落而导致的识别错误,提高了识别的准确性。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四种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基站可以通过如下公式对接入时间提前量TArach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Tall
其中,为第一个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为第二个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为第i个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调整时间提前量的方式,提高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结合本申请第一方面,第一方面的第一至第五种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第一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触发信号可以包括物理下行控制命令。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触发信号的具体形式,提高了方案的可实现性。
本申请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包括: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接入时间提前量为用户设备随机接入基站时获得的时间提前量;
判断模块,用于根据目标时间提前量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
发送模块,用于当判断模块确定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时,向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触发信号用于触发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
结合本申请第二方面,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第一种实现方式中,该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该判断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大于第一预置门限;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当第一判断单元确定目标时间提前量大于第一预预置门限时,确定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
应理解,近点用户指的是在随机接入过程中,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在预设值内的用户设备。
结合本申请第二方面,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第二种实现方式中,该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该判断模块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小于第二预置门限;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当第二判断单元确定目标时间提前量小于第二预置门限时,确定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
结合本申请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第一或第二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中,基站还可以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请求;
第一解调模块,用于在第一基准时刻对第二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一信息;
第二解调模块,用于在第二基准时刻对第二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二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第一信息及第二信息确定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
结合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第三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第四种实现方式中,第一信息包括用户设备对应的第一时间提前量及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对应的接入序列与第一基准序列之间的第一相关峰值;第二信息包括用户设备对应的第二时间提前量及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对应的接入序列与第二基准序列之间的第二相关峰值;
确定模块包括: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当第一相关峰值大于第二相关峰值,且第一时间提前量小于第三预置门限时,确定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当第一相关峰值大于第二相关峰值,且第二时间提前量大于第四预置门限时,确定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
第五确定单元,用于当第一相关峰值小于第二相关峰值时,确定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
第六确定单元,用于当第一时间提前量大于第三预置门限,且第二时间提前量小于第四预置门限时,确定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
结合本申请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第一至第四种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第五种实现方式中,调整模块:
调整单元,用于通过如下公式对接入时间提前量TArach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Tall
其中,为第一个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为第二个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为第i个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
结合本申请第二方面,第二方面的第一至第五种实现方式中的任意一种实现方式,在本申请第二方面的第六种实现方式中,该触发信号可以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命令。
本申请第三方面提供了一种基站,该基站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及存储器;
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处理器用于执行程序,以执行如下步骤:
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接入时间提前量为用户设备随机接入基站时获得的时间提前量;
根据目标时间提前量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
若是,则控制收发器向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触发信号用于触发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
本申请第四方面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存储有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上述各方面所述的方法。
从以上技术方案可以看出,本申请实施例具有以下优点: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然后根据调整后的时间提前量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当确定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时,基站可以向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以使得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也就是说基站可以根据定时调整量实时测量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当该距离满足触发条件时,基站就可以触发用户设备再次发送随机接入请求,重新接入基站,那样即使UE从100公里以外往基站方向移动到100公里边界,或UE从100公里以内往远离基站方向到达100公里边界,也不会出现掉话,实现了UE在100公里边界的无缝过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申请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申请的一些实施例。
图1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连接方法的一个实施例流程图;
图2是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连接方法的另一实施例流程图;
图3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的一个实施例示意图;
图4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的另一实施例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申请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
本申请的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及上述附图中的术语“第一”、“第二”、“第三”“第四”等(如果存在)是用于区别类似的对象,而不必用于描述特定的顺序或先后次序。应该理解这样使用的数据在适当情况下可以互换,以便这里描述的本申请的实施例例如能够以除了在这里图示或描述的那些以外的顺序实施。此外,术语“包括”和“具有”以及他们的任何变形,意图在于覆盖不排他的包含,例如,包含了一系列步骤或单元的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不必限于清楚地列出的那些步骤或单元,而是可包括没有清楚地列出的或对于这些过程、方法、产品或设备固有的其它步骤或单元。
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通信连接方法,用于实现UE在100公里边界的无缝过度,提升用户体验。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的用户面链路建立方法、基站及移动性管理设备可以应用于各种通信***,例如:全球移动通讯(GSM,Global System of Mobile communication)***、码分多址(CDMA,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宽带码分多址(WCDMA,Wideband Code Division Multiple Access)***、通用分组无线业务(GPRS,GeneralPacket Radio Service)、长期演进(LTE,Long Term Evolution)***、LTE频分双工(FDD,Frequency Division Duplex)***、LTE时分双工(TDD,Time Division Duplex)、通用移动通信***(UMTS,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全球互联微波接入(WiMAX,Worldwide Interoperability for Microwave Access)通信***,第五代(5G,5th-Generation)移动通讯***或后续演进的移动通讯***等。
应理解,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用户设备包括但不限于移动台(MS,MobileStation)、移动终端(Mobile Terminal)、移动电话(Mobile Telephone)、手机(handset)及便携设备(portable equipment)等,该用户设备可以经无线接入网(RAN,Radio AccessNetwork)与一个或多个核心网进行通信,例如,用户设备可以是移动电话(或称为“窝蜂”电话)、具有无线通信功能的计算机等,用户设备还可以是便携式、袖珍式、手持式、计算机内置的或者车载的移动装置。
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站可以是GSM或CDMA中的基站(BTS,Base TransceiverStation),也可以是WCDMA中的基站(NodeB),还可以是LTE中的演进型基站(evolved NodeB,eNB或e-NodeB),本申请实施例并不限定。
为了便于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所涉及的技术词汇进行介绍:
随机接入:随机接入是指从用户发送随机接入前导码开始尝试接入网络到与网络间建立起基本的信令连接之前的过程。随机接入是移动通信***中非常关键的步骤,也是用户设备与基站建立通信链路的最后一步。
上行同步:信号在空间传输是由延迟的,如果UE在数据传输期间远离基站,则从基站发出的信号将越来越迟到达UE,与此同时,UE的信号也会越来越迟到达基站,延迟过长会导致基站收到的UE在本时隙上的信号与基站收其他UE信号的时隙相互重叠,引起码间干扰。因此,不同UE的上行信号到达基站时要时间对齐,以保证UE之间上行信号的正交性。上行同步过程包括两种,一是初始接入的传输时间调整,二是连接状态下的上行同步保持。
时间提前量:是指移动台信号到达基站的实际时间和假设该移动台与基站距离为0时移动台信号到达基站的时间的差值。时间提前量用于实现基站与用户设备的上行同步。
接入时间提前量:基站在UE随机接入过程中测得时间提前量,用于对初始接入的传输时间调整。
定时调整量:UE接入***,获得初始的上行同步后,基站在每个设定的周期,通过对UE上行业务数据的时间进行测量得到的TA值得调整量。用于保持UE在连接状态下的上行同步。
近点用户:本申请实施例中,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在预设值内的用户设备称为近点用户。
远点用户:本申请实施例中,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在预设值外的用户设备称为远点用户。
内圈半径:近点用户所属区域的半径称为内圈半径,即内圈半径等于上述预设值。
下面先介绍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连接方法,请参阅图1,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连接方法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101、基站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
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基站根据该第二随机接入请求确定该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本次测得的接入时间提前量称为第一接入时间提前量。
用户设备完成随机接入,与基站建立通信链路之后,基站获取用户设备通过该通信链路传输的业务数据,并在每个设定的周期,通过对该业务数据进行测量得到该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然后根据该定时调整量第一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
102、基站根据目标时间提前量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若是,则执行步骤103;
在每个周期,基站对第一接入时间提前量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后,基站根据该目标时间提前量判断该周期内该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若是,则执行步骤103。
103、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
在每个周期,若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则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以使得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则基站接收到该第一随机接入请求后,可以再次测量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为了便于区分,本次测量得到的接入时间提前量称为第二接入时间提前量,测量得到用户设备对应的第二接入时间提前量后,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随机接入响应,该响应中包含该第二接入时间提前量,以此完成用户设备二次随机接入。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然后根据调整后的时间提前量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当确定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时,基站可以向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以使得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也就是说基站可以根据定时调整量实时测量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当该距离满足触发条件时,基站就可以触发用户设备再次发送随机接入请求,重新接入基站,那样即使UE从100公里以外往基站方向移动到100公里边界,或UE从100公里以内往远离基站方向到达100公里边界,也不会出现掉话,实现了UE在100公里边界的无缝过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基于上述图1对应的实施例可知,基站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以其中几种方式为例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连接方法进行详细介绍,请参阅图2,本申请实施例中通信连接方法的另一实施例包括:
201、基站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请求;
用户设备需要与基站进行通信时,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基站接收该第二随机接入请求。
202、基站在第一基准时刻对第二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一信息;
该第二随机接入请求达到基站后,基站在第一基准时刻对第二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一信息。
203、基站在第二基准时刻对第二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二信息;
基站在第一基准时刻解调该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后,在第二基准时刻再对该第二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二信息。
应理解,第一基准时刻和第二基准时刻指的是基站预先设定的解调用户信号的时刻,基站在该时刻会对接收到的用户信号进行解调,第一基准时刻早于第二基准时刻,第一基准时刻与第二基准时刻相差近似整数个物理上行共享信道(PUSCH,Physical UplinkShared Channel)数据符号,两个基准时刻的差乘以光速等于内圈半径乘以2。
204、基站根据第一信息及第二信息确定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
基站解调得到第一信息及第二信息后,根据第一信息及第二信息确定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
可选地,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对应的接入序列与第一基准序列之间的第一相关峰值,第二信息可以包括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对应的接入序列与第二基准序列之间的第二相关峰值。
应理解,第一基准序列为以第一基准时刻为起始时刻的本地序列,第二基准序列为以第二基准时刻为起始时刻的本地序列。
则基站解调得到第一信息及第二信息之后,基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当基站确定第一相关峰值大于第二相关峰值时,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并确定第一时间提前量为该用户设备的接入时间提前量;当基站确定第一相关峰值小于第二相关峰值,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并确定第二时间提前量为该用户设备的接入时间提前量。
但是在上述方式中,由于时域信号的衰落特征,可能会导致信号波动,对第一相关峰值及第二相关峰值造成影响,从而降低上述识别的精确度。因此,在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识别方式中,基站可以增加时间提前量这一特征对用户设备进行识别。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第一时间提前量及第一相关峰值,第二信息可以包括第二时间提前量及第二相关峰值,则基站解调得到第一信息及第二信息之后,可以通过如下方式确定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
当基站确定第一相关峰值大于第二相关峰值,且确定第一时间提前量小于第三预置门限时,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并确定第一时间提前量为该用户设备的接入时间提前量;
当基站确定第一相关峰值大于第二相关峰值,且确定第二时间提前量大于第四预置门限时,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并确定第一时间提前量为该用户设备的接入时间提前量;
当基站确定第一相关峰值小于第二相关峰值时,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并确定第二时间提前量为该用户设备的接入时间提前量;
当基站确定第一相关峰值确定第一时间提前量大于第三预置门限,且确定第二时间提前量小于第四预置门限时,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并确定第二时间提前量为该用户设备的接入时间提前量。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在随机接入过程中,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在预设值内的用户设备称为近点用户,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在预设值外的用户设备称为远点用户。具体地,该预设值可以是100公里,也可以是其他预设值,具体本申请不作限定。
还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三预置门限近似等于基站距离为该预设值的用户设备所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第四预置门限根据用户需求设置,具体可以根据经验值设置,可以设置为0,或比0稍大一点的值,也可以设置为其他值,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205、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对应的随机接入响应;
基站确定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后,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该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对应的随机接入响应,该随机接入响应包含该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即对于近点用户,该随机接入响应包含该用户设备对应的第一时间提前量,对于远点用户,该随机接入响应包含该用户设备对应的第二时间提前量。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实施例中将本次随机接入响应中包含的接入时间提前量称为第一接入时间提前量。
206、基站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
根据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完成基站与用户设备之间的随机接入后,基站获取用户设备传输的业务数据,并在每个设定的调整周期,通过对该业务数据进行测量得到该调整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然后根据该定时调整量第一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
具体地,基站可以通过如下公式对接入时间提前量TArach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Tall
其中,为第一个调整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为第二个调整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为第i个调整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
也就是说,在每个调整周期,基站可以将这个调整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这个调整周期以前的各个调整周期的定时调整量,以及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叠加,得到的叠加结果即为目标时间提前量。
比如说,当前调整周期为第三个调整周期,则基站可以将第一个调整周期,第二个调整周期和第三个调整周期分别测得的定时调整量进行叠加,再讲叠加结果与接入时间提前量相加即可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
可选地,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可以通过如下方式对业务数据进行测量得到调整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基站测量UE当前周期对应的时间提前量TAi,然后通过如下公式计算该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
需要说明的是,1Ts对应的时间提前量距离等于4.89米。
207、基站判断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大于第一预置门限,若是,则执行步骤209,若否,则执行步骤206;
对于确定为近点用户的用户设备,基站判断该用户设备对应的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大于第一预置门限,若是,则执行步骤209,若否,则再下一个设定的调整周期,再次执行步骤206。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预置门限的取值由内圈半径确定,具体地,该第一预置门限的取值对应的距离可以设置得比内圈半径值稍大。应理解,内圈半径是由第一基准时间和第二基准时间确定的,两个基准时刻的差乘以光速等于内圈半径*2。
208、基站判断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小于第二预置门限,若是,则执行步骤209,若否,则执行步骤206;
对于确定为远点用户的用户设备,基站判断该用户设备对应的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小于第二预置门限,若是,则执行步骤209,若否,则再下一个设定的调整周期,再次执行步骤206。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的第二预置门限的取值一般设置在0附近,可以是正数,也可以是负数,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209、基站确定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
对于确定为近点用户的用户设备,当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对应的目标时间提前量大于第一预置门限时,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
对于确定为远点用户的用户设备,当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对应的目标时间提前量小与第二预置门限时,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
210、基站向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
对于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当基站确定该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后,基站即可向该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具体地,该触发信号可以是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命令(PhysicalDownlink Control Channel Order,PDCCH Order),也可以是其他触发信号,具体此处不作限定。
而用户设备接收到该触发信号后,向用户设备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基站接收该第一随机接入请求后,可以根据该第一随机接入请求确定该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具体可以通过上述步骤202至步骤204的方式重新识别该用户设备,再向该用户设备发送响应的随机接入响应,以完成用户设备二次随机接入。
需要说明的是,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当用户设备接收到基站发送的随机接入响应,并根据该随机接入响应完成随机接入后,如果累计时间长了,则可能会导致目标时间提前量的测量不准确。
则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可以设定第五预置门限以及第六预置门限用户设备完成随机接入后,对于确定为近点用户的用户设备,每隔预设时长,基站判断该用户设备的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大于第五预置门限若是,则基站执行步骤209至步骤210,即确定该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向该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对于确定为远点用户的用户设备,每隔预设时长,基站判断该用户设备的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小与第五预置门限若是,则基站执行步骤209至步骤210,即基站可以确定该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向该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
应理解,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五预置门限小于第一预置门限第六预置门限小于第二预置门限预设时长小于调整周期长度。具体地,第五预置门限以及第六预置门限的值可以根据经验值确定。
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可以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然后根据调整后的时间提前量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当确定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时,基站可以向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以使得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也就是说基站可以根据定时调整量实时测量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当该距离满足触发条件时,基站就可以触发用户设备再次发送随机接入请求,重新接入基站,那样即使UE从100公里以外往基站方向移动到100公里边界,或UE从100公里以内往远离基站方向到达100公里边界,也不会出现掉话,实现了UE在100公里边界的无缝过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多种识别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的方式,提高了方案的灵活性。
再次,本申请实施例除了在设定的定时调整周期内会根据目标时间提前量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外,还可以在用户设备完成随机接入后,每个预设时长,根据目标时间提前量对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进行预判,提高了方案的精确度。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以一应用场景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连接方法进行介绍:
用户设备A与基站B之间相距80公里,此时,A尝试与B建立通信连接,A向B发送随机接入请求,B在第一基准时刻对该第一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一相关峰值(500)以及第一TA值(1026*0.52微秒),然后再在第二基准时刻对该第一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二相关峰值(30),以及第二TA值(1344*0.52微秒)。
由于第一相关峰值大于第二相关峰值,且第二TA值大于第四预置门限(10*0.52微秒),则B确定A为近点用户,并确定第一TA值为A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B向A发送随机接入响应,该响应中包括有第一TA值,A根据该第一TA值向B发送上行数据,B在第一个设定的调整周期,根据A发送的上行数据测量得到该调整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为(2),然后B根据该定时调整量对第一TA值进行调整得到目标TA值(51028*0.52微秒),该目标时间提前量不大于第一预置门限(1290*0.52微秒),B在第二个设定的周期,重复执行上述步骤,直到B在第N个设定的周期,B根据测得的定时调整量对第一TA值得到的目标TA值大于第一预置门限(1290*0.52微秒),B确定A满足触发条件,B向A发送PDCCH Order。
此时A与B相距101公里,A接收该PDCCH Order,并根据该信号向B再次发送随机接入请求,B在另一个第一基准时刻对该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三相关峰值(50),以及第三TA值(1280*0.52微秒),然后在另一个第二基准时刻对该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四相关峰值(600),以及第四TA值(13*0.52微秒)。
由于第三相关峰值(50)小于第四相关峰值(600),则B确定A为远点用户,并确定第四TA值(13*0.52微秒)为A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B向A发送随机接入响应,该响应中包括有第四TA值,A根据该第四TA值向B发送上行数据,B接收A发送的上行数据,并延后一个时隙对齐。由此,完成了A从100公里以内移动到100公里以外的无缝过度。
上面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通信连接方法,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站进行介绍,请参阅图3,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的一个实施例包括:
调整模块301,用于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接入时间提前量为用户设备随机接入基站时获得的时间提前量;
判断模块302,用于根据目标时间提前量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
发送模块303,用于当判断模块确定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时,向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触发信号用于触发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
应理解,上述图3对应实施例中,基站各模块所执行的流程与前述图1所示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流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模块301可以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然后判断模块302根据调整后的时间提前量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当确定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时,发送模块303可以向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以使得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也就是说基站可以根据定时调整量实时测量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当该距离满足触发条件时,基站就可以触发用户设备再次发送随机接入请求,重新接入基站,那样即使UE从100公里以外往基站方向移动到100公里边界,或UE从100公里以内往远离基站方向到达100公里边界,也不会出现掉话,实现了UE在100公里边界的无缝过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为了便于理解,下面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站进行详细说明,请参阅图4,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的另一实施例包括:
调整模块401,用于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接入时间提前量为用户设备随机接入基站时获得的时间提前量;
判断模块402,用于根据目标时间提前量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
发送模块403,用于当判断模块402确定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时,向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触发信号用于触发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
其中,判断模块402可以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4021,用于判断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大于第一预置门限;
第一确定单元4022,用于当第一判断单元4021确定目标时间提前量大于第一预预置门限时,确定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
和/或,
第二判断单元4023,用于判断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小于第二预置门限;
第二确定单元4024,用于当第二判断单元4023确定目标时间提前量小于第二预置门限时,确定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基站还可以包括:
接收模块404,用于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请求;
第一解调模块405,用于在第一基准时刻对第二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一信息;
第二解调模块406,用于在第二基准时刻对第二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二信息;
确定模块407,用于根据第一信息及第二信息确定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第一信息可以包括用户设备对应的第一时间提前量及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对应的接入序列与第一基准序列之间的第一相关峰值;第二信息可以包括用户设备对应的第二时间提前量及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对应的接入序列与第二基准序列之间的第二相关峰值;对应地,确定模块407可以包括(图中未示出):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当第一相关峰值大于第二相关峰值,且第一时间提前量小于第三预置门限时,确定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当第一相关峰值大于第二相关峰值,且第二时间提前量大于第四预置门限时,确定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
第五确定单元,用于当第一相关峰值小于第二相关峰值时,确定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
第六确定单元,用于当第一时间提前量大于第三预置门限,且第二时间提前量小于第四预置门限时,确定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模块401可以包括:
调整单元4011,用于通过如下公式对接入时间提前量TArach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Tall
其中,为第一个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为第二个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为第i个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
可选地,在本申请实施例中,触发信号可以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命令。
应理解,上述图4对应的实施例中,基站各模块所执行的流程与前述图2所示实施例中描述的方法流程类似,此处不再赘述。
本申请实施例中,调整模块401可以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判断模块402然后根据调整后的时间提前量判断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当确定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时,发送模块403可以向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以使得用户设备向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也就是说基站可以根据定时调整量实时测量用户设备与基站之间的距离,当该距离满足触发条件时,基站就可以触发用户设备再次发送随机接入请求,重新接入基站,那样即使UE从100公里以外往基站方向移动到100公里边界,或UE从100公里以内往远离基站方向到达100公里边界,也不会出现掉话,实现了UE在100公里边界的无缝过度,提升了用户体验。
其次,本申请实施例提供了一种识别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的方式,以及对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的具体方式,提高了方案的灵活性。
上面从功能模块的角度介绍了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站,下面从实体硬件的角度对本申请实施例中的基站进行介绍,请参阅图5,图5是本申请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基站结构示意图,该基站500可因配置或性能不同而产生比较大的差异,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处理器(central processing units,CPU)522(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处理器)和存储器532,一个或一个以上存储应用程序542或数据544的存储介质530(例如一个或一个以上海量存储设备)。其中,存储器532和存储介质530可以是短暂存储或持久存储。存储在存储介质530的程序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模块(图示没标出),每个模块可以包括对基站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更进一步地,中央处理器522可以设置为与存储介质530通信,在基站500上执行存储介质530中的一系列指令操作。
基站500还可以包括一个或一个以上电源526,一个或一个以上有线或无线网络接口550,一个或一个以上输入输出接口558,和/或,一个或一个以上操作***541,例如Windows ServerTM,Mac OS XTM,UnixTM,LinuxTM,FreeBSDTM等等。
上述实施例中由基站所执行的步骤可以基于该图5所示的基站结构。
本申请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计算机存储介质,该计算机存储介质用于存储为上述基站所用的计算机指令,其包括用于执行为基站所设计的程序。
在上述实施例中,可以全部或部分地通过软件、硬件、固件或者其任意组合来实现。当使用软件实现时,可以全部或部分地以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实现。
所述计算机程序产品包括一个或多个计算机指令。在计算机上加载和执行所述计算机程序指令时,全部或部分地产生按照本申请实施例所述的流程或功能。所述计算机可以是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计算机网络、或者其他可编程装置。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存储在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中,或者从一个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向另一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传输,例如,所述计算机指令可以从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通过有线(例如同轴电缆、光纤、数字用户线(DSL))或无线(例如红外、无线、微波等)方式向另一个网站站点、计算机、服务器或数据中心进行传输。所述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可以是计算机能够存储的任何可用介质或者是包含一个或多个可用介质集成的服务器、数据中心等数据存储设备。所述可用介质可以是磁性介质,(例如,软盘、硬盘、磁带)、光介质(例如,DVD)、或者半导体介质(例如固态硬盘Solid State Disk(SSD))等。
所属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清楚地了解到,为描述的方便和简洁,上述描述的***,装置和单元的具体工作过程,可以参考前述方法实施例中的对应过程,在此不再赘述。
在本申请所提供的几个实施例中,应该理解到,所揭露的***,装置和方法,可以通过其它的方式实现。例如,以上所描述的装置实施例仅仅是示意性的,例如,所述单元的划分,仅仅为一种逻辑功能划分,实际实现时可以有另外的划分方式,例如多个单元或组件可以结合或者可以集成到另一个***,或一些特征可以忽略,或不执行。另一点,所显示或讨论的相互之间的耦合或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通过一些接口,装置或单元的间接耦合或通信连接,可以是电性,机械或其它的形式。
所述作为分离部件说明的单元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上分开的,作为单元显示的部件可以是或者也可以不是物理单元,即可以位于一个地方,或者也可以分布到多个网络单元上。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选择其中的部分或者全部单元来实现本实施例方案的目的。
另外,在本申请各个实施例中的各功能单元可以集成在一个处理单元中,也可以是各个单元单独物理存在,也可以两个或两个以上单元集成在一个单元中。上述集成的单元既可以采用硬件的形式实现,也可以采用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
所述集成的单元如果以软件功能单元的形式实现并作为独立的产品销售或使用时,可以存储在一个计算机可读取存储介质中。基于这样的理解,本申请的技术方案本质上或者说对现有技术做出贡献的部分或者该技术方案的全部或部分可以以软件产品的形式体现出来,该计算机软件产品存储在一个存储介质中,包括若干指令用以使得一台计算机设备(可以是个人计算机,服务器,或者网络设备等)执行本申请各个实施例所述方法的全部或部分步骤。而前述的存储介质包括:U盘、移动硬盘、只读存储器(英文全称:Read-OnlyMemory,英文缩写:ROM)、随机存取存储器(英文全称:Random Access Memory,英文缩写:RAM)、磁碟或者光盘等各种可以存储程序代码的介质。
以上所述,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申请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申请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申请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6)

1.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其也在在于,包括:
基站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所述接入时间提前量为所述用户设备随机接入所述基站时获得的时间提前量;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目标时间提前量判断所述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
若是,则所述基站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所述触发信号用于触发所述用户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所述近点用户为随机接入所述基站时,与所述基站之间的距离在预设值内的用户设备;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目标时间提前量判断所述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包括:
所述基站判断所述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大于第一预置门限;
若是,则所述基站确定所述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所述远点用户为随机接入所述基站时,与所述基站之间的距离在预设值外的用户设备;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目标时间提前量判断所述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包括:
所述基站判断所述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小于第二预置门限;
若是,则所述基站确定所述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之前包括:
所述基站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请求;
所述基站在第一基准时刻对所述第二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一信息;
所述基站在第二基准时刻对所述第二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二信息;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及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第一时间提前量及所述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对应的接入序列与第一基准序列之间的第一相关峰值;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第二时间提前量及所述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对应的接入序列与第二基准序列之间的第二相关峰值;
所述基站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及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包括:
若所述第一相关峰值大于所述第二相关峰值,且所述第一时间提前量小于第三预置门限,则所述基站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
若所述第一相关峰值大于所述第二相关峰值,且所述第二时间提前量大于第四预置门限,则所述基站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
若所述第一相关峰值小于第二相关峰值,则所述基站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
若所述第一时间提前量大于第三预置门限,且所述第二时间提前量小于第四预置门限,则所述基站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包括:
所述基站通过如下公式对所述接入时间提前量TArach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Tall
<mrow> <msub> <mi>T</mi> <mrow> <mi>a</mi> <mi>l</mi> <mi>l</mi> </mrow> </msub> <mo>=</mo> <msub> <mi>TA</mi> <mrow> <mi>r</mi> <mi>a</mi> <mi>c</mi> <mi>h</mi> </mrow> </msub> <mo>+</mo> <msubsup> <mi>TA</mi> <mrow> <mi>D</mi> <mi>m</mi> <mi>r</mi> <mi>s</mi> </mrow> <mn>1</mn> </msubsup> <mo>+</mo> <msubsup> <mi>TA</mi> <mrow> <mi>D</mi> <mi>m</mi> <mi>r</mi> <mi>s</mi> </mrow> <mn>2</mn> </msubsup> <mo>+</mo> <mo>...</mo> <msubsup> <mi>TA</mi> <mrow> <mi>D</mi> <mi>m</mi> <mi>r</mi> <mi>s</mi> </mrow> <mi>i</mi> </msubsup> <mo>;</mo> </mrow>
其中,所述为第一个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所述为第二个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所述为第i个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
7.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信号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命令。
8.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
调整模块,用于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所述接入时间提前量为所述用户设备随机接入所述基站时获得的时间提前量;
判断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目标时间提前量判断所述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
发送模块,用于当所述判断模块确定所述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时,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所述触发信号用于触发所述用户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所述近点用户为随机接入所述基站时,与所述基站之间的距离在预设值内的用户设备;
所述判断模块包括:
第一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大于第一预置门限;
第一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判断单元确定所述目标时间提前量大于所述第一预预置门限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所述远点用户为随机接入所述基站时,与所述基站之间的距离在预设值外的用户设备;
所述判断模块包括:
第二判断单元,用于判断所述目标时间提前量是否小于第二预置门限;
第二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二判断单元确定所述目标时间提前量小于所述第二预置门限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满足触发条件。
11.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还包括:
接收模块,用于接收用户设备发送的第二随机接入请求;
第一解调模块,用于在第一基准时刻对所述第二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一信息;
第二解调模块,用于在第二基准时刻对所述第二随机接入请求进行解调得到第二信息;
确定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信息及所述第二信息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或远点用户。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息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第一时间提前量及所述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对应的接入序列与第一基准序列之间的第一相关峰值;所述第二信息包括所述用户设备对应的第二时间提前量及所述第二随机接入请求对应的接入序列与第二基准序列之间的第二相关峰值;
所述确定模块包括:
第三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相关峰值大于所述第二相关峰值,且所述第一时间提前量小于第三预置门限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
第四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相关峰值大于所述第二相关峰值,且所述第二时间提前量大于第四预置门限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为近点用户;
第五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相关峰值小于第二相关峰值时,确定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
第六确定单元,用于当所述第一时间提前量大于第三预置门限,且所述第二时间提前量小于第四预置门限时,确定所述用户设备为远点用户。
13.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调整模块:
调整单元,用于通过如下公式对所述接入时间提前量TArach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Tall
<mrow> <msub> <mi>T</mi> <mrow> <mi>a</mi> <mi>l</mi> <mi>l</mi> </mrow> </msub> <mo>=</mo> <msub> <mi>TA</mi> <mrow> <mi>r</mi> <mi>a</mi> <mi>c</mi> <mi>h</mi> </mrow> </msub> <mo>+</mo> <msubsup> <mi>TA</mi> <mrow> <mi>D</mi> <mi>m</mi> <mi>r</mi> <mi>s</mi> </mrow> <mn>1</mn> </msubsup> <mo>+</mo> <msubsup> <mi>TA</mi> <mrow> <mi>D</mi> <mi>m</mi> <mi>r</mi> <mi>s</mi> </mrow> <mn>2</mn> </msubsup> <mo>+</mo> <mo>...</mo> <msubsup> <mi>TA</mi> <mrow> <mi>D</mi> <mi>m</mi> <mi>r</mi> <mi>s</mi> </mrow> <mi>i</mi> </msubsup> <mo>;</mo> </mrow>
其中,所述为第一个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所述为第二个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所述为第i个周期对应的定时调整量。
14.根据权利要求8至12中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触发信号包括物理下行控制信道命令。
15.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包括:收发器,处理器及存储器;
所述存储器用于存储程序;
所述处理器用于执行所述程序,以执行如下步骤:
根据定时调整量对用户设备对应的接入时间提前量进行调整得到目标时间提前量,所述接入时间提前量为所述用户设备随机接入所述基站时获得的时间提前量;
根据所述目标时间提前量判断所述用户设备是否满足触发条件;
若是,则控制所述收发器向所述用户设备发送触发信号,所述触发信号用于触发所述用户设备向所述基站发送第一随机接入请求。
16.一种计算机可读存储介质,包括指令,当其在计算机上运行时,使得计算机执行如权利要求1至7所述的方法。
CN201710525049.2A 2017-06-30 2017-06-30 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及基站 Active CN107404749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6)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25049.2A CN107404749B (zh) 2017-06-30 2017-06-30 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及基站
AU2018295321A AU2018295321B2 (en) 2017-06-30 2018-06-27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PCT/CN2018/092976 WO2019001443A1 (zh) 2017-06-30 2018-06-27 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及基站
EP18823260.7A EP3634073B1 (en) 2017-06-30 2018-06-27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JP2019572647A JP6859462B2 (ja) 2017-06-30 2018-06-27 通信接続方法及び基地局
US16/722,232 US11259333B2 (en) 2017-06-30 2019-12-20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525049.2A CN107404749B (zh) 2017-06-30 2017-06-30 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及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404749A true CN107404749A (zh) 2017-11-28
CN107404749B CN107404749B (zh) 2020-05-08

Family

ID=6040456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525049.2A Active CN107404749B (zh) 2017-06-30 2017-06-30 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11259333B2 (zh)
EP (1) EP3634073B1 (zh)
JP (1) JP6859462B2 (zh)
CN (1) CN107404749B (zh)
AU (1) AU2018295321B2 (zh)
WO (1) WO2019001443A1 (zh)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01443A1 (zh) * 2017-06-30 2019-0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及基站
CN110536412A (zh) * 2019-04-29 2019-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定位的实现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0720184A (zh) * 2018-08-29 2020-01-21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tdd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10809314A (zh) * 2019-11-14 2020-02-18 深圳市银河风云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网络信标帧同步的方法
CN111182566A (zh) * 2019-12-31 2020-05-19 京信通信***(中国)有限公司 上行时延的调整方法、装置、基站和存储介质
CN116939873A (zh) * 2023-08-11 2023-10-24 北京云智软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方法、定时调整方法、基站和设备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9154A (zh) * 2006-03-15 2007-09-1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用户终端收发通道传输时间的方法
CN101772175A (zh) * 2009-01-05 2010-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消息传输的方法、网络设备、用户设备及***
CN101854646A (zh) * 2008-12-31 2010-10-06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Lte上行链路检测方法、上行同步方法、装置和***
CN102647783A (zh) * 2012-04-19 2012-08-22 北京创毅讯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时间提前量的控制方法及基站、终端
US20130242953A1 (en) * 2012-03-16 2013-09-19 Nokia Corporation Update of timing advance without starting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activity timer
CN103918339A (zh) * 2012-11-02 2014-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上行信号的传输的方法及其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2140710B1 (en) * 2007-03-20 2020-03-11 Nokia Technologies Oy A configurable random access channel structure for range extension in a wireless commmunication system
US8717972B2 (en) * 2009-10-29 2014-05-06 Alcatel Lucent Method for range extension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s
US20110128873A1 (en) 2009-11-27 2011-06-02 Farag Emad N Ultra Large Cell Communications
EP2427018B1 (en) * 2010-09-07 2016-02-17 Alcatel Lucent Access to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network by a transceiver equipment selecting a non-zero timing advance value used for sending a Random Access Channel preamble to a LTE base station
US9161350B2 (en) * 2010-12-30 2015-10-13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Uplink transmission timing
KR102039065B1 (ko) * 2012-05-08 2019-10-31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큰 셀 반경을 가지는 이동 통신 시스템에서의 랜덤 액세스 방법 및 랜덤 액세스 채널 구조
CN104219015B (zh) * 2013-06-03 2018-05-25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sdh中支路信号的时钟和数据恢复方法及装置
CN103874153A (zh) * 2014-03-06 2014-06-18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控制方法和基站
WO2016006064A1 (ja) * 2014-07-09 2016-01-14 日産自動車株式会社 車両のロックアップクラッチ制御装置
CN104159270B (zh) * 2014-08-08 2018-05-0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控制用户设备接入的方法及设备
CN105578513B (zh) * 2014-10-11 2019-02-12 电信科学技术研究院 一种通信方法、设备及***
CN107409394B (zh) * 2015-03-27 2021-10-12 夏普株式会社 辅小区上的物理上行链路控制信道的***及方法
JP6662900B2 (ja) * 2015-04-07 2020-03-11 クアルコム,インコーポレイテッド モバイルデバイスにおけるタイミングアドバンス値の調整
US20210144712A1 (en) * 2017-06-19 2021-05-13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reporting buffer status report
CN107404749B (zh) * 2017-06-30 2020-05-08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及基站
EP4008130A4 (en) * 2020-01-06 2022-09-28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METHOD AND DEVICE FOR CONFIGURING FALLBACK FOR EACH CARRIER IF A DAPS HANDOVER FAILS IN A NEXT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9154A (zh) * 2006-03-15 2007-09-19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获取用户终端收发通道传输时间的方法
CN101854646A (zh) * 2008-12-31 2010-10-06 上海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Lte上行链路检测方法、上行同步方法、装置和***
CN101772175A (zh) * 2009-01-05 2010-07-07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消息传输的方法、网络设备、用户设备及***
US20130242953A1 (en) * 2012-03-16 2013-09-19 Nokia Corporation Update of timing advance without starting discontinuous reception activity timer
CN102647783A (zh) * 2012-04-19 2012-08-22 北京创毅讯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上行时间提前量的控制方法及基站、终端
CN103918339A (zh) * 2012-11-02 2014-07-09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控制上行信号的传输的方法及其装置

Cited B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19001443A1 (zh) * 2017-06-30 2019-01-03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及基站
US11259333B2 (en) 2017-06-30 2022-02-22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Communication connection method and base station
CN110720184A (zh) * 2018-08-29 2020-01-21 深圳市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tdd通信方法及设备
CN110536412A (zh) * 2019-04-29 2019-12-03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定位的实现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0536412B (zh) * 2019-04-29 2023-03-24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上行定位的实现方法、装置和存储介质
CN110809314A (zh) * 2019-11-14 2020-02-18 深圳市银河风云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网络信标帧同步的方法
CN110809314B (zh) * 2019-11-14 2022-01-11 深圳市银河风云网络***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无线网络信标帧同步的方法
CN111182566A (zh) * 2019-12-31 2020-05-19 京信通信***(中国)有限公司 上行时延的调整方法、装置、基站和存储介质
CN116939873A (zh) * 2023-08-11 2023-10-24 北京云智软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方法、定时调整方法、基站和设备
CN116939873B (zh) * 2023-08-11 2024-05-07 北京云智软通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随机接入方法、定时调整方法、基站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AU2018295321A1 (en) 2020-01-23
EP3634073A4 (en) 2020-04-08
JP6859462B2 (ja) 2021-04-14
US11259333B2 (en) 2022-02-22
JP2020526134A (ja) 2020-08-27
AU2018295321B2 (en) 2021-01-28
CN107404749B (zh) 2020-05-08
EP3634073B1 (en) 2021-06-09
EP3634073A1 (en) 2020-04-08
US20200128590A1 (en) 2020-04-23
WO2019001443A1 (zh) 2019-01-0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404749A (zh) 一种通信连接方法及基站
EP3016427B1 (en) Device of handling service in an unlicensed cell in the context of license assisted lte
CN108029008B (zh) 使用窄带的通信方法和mtc装置
CN110167035B (zh) 波束管理方法、终端、网络设备以及存储介质
CN107113886A (zh) 用于以选择的先听后说(lbt)方法执行lbt的第一无线电节点和其中的方法
WO2019213873A1 (zh) 无线通信方法和终端
CN109287000B (zh) 在双连接中设定次要节点及回报的装置及方法
AU2016413381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signal detection
CN105933099A (zh) 一种传输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的方法、终端及基站
US20230239185A1 (en) Reference signal generation method, reference signal detection method, and communications apparatus
CN103220070A (zh) 一种上行信号的发送方法及用户设备
US20150024744A1 (en) Method for cell selection for narrowband terminal and apparatus using same
US20210036904A1 (en) Data channel transmission method, data channel receiving method, and apparatus
US11997658B2 (en) Method and device for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and non-transitory computer readable storage medium
CA3043782A1 (en) Method for transmitting reference signal, network device, and terminal device
EP3442133B1 (en) Device and method of handling physical random access channel resources on a secondary cell for a communication device in carrier aggregation
CN109286948B (zh) 处理测量配置及回报的装置及方法
CN102256280B (zh) 随机接入方法和设备
CN103857057B (zh) 基于lte-tdd模式发送随机接入前导序列的方法和设备
WO2019000364A1 (zh) 一种通信方法及装置
CN108811167B (zh) 处理信道接入程序的装置及方法
US20190159145A1 (en) Access Method And Access Device
WO2018082660A1 (zh) 一种载波调度方法及装置
RU2736778C1 (ru) Способ передачи опорного сигнала, терминал и сетевое устройство
CN108604925B (zh) 传输数据的方法和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