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80024A - 车辆扶手 - Google Patents

车辆扶手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80024A
CN107380024A CN201710233330.9A CN201710233330A CN107380024A CN 107380024 A CN107380024 A CN 107380024A CN 201710233330 A CN201710233330 A CN 201710233330A CN 107380024 A CN107380024 A CN 10738002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able
receptacle portion
rotary shaft
armrest body
postur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233330.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80024B (zh
Inventor
高濑昌伸
中嶋亮辅
凑宗笃
山里杉明
横地信夫
庄野元
铃木干
铃木一干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dotop Usa Co ltd
Hond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n Luxemburg Daotuo Holdings Ltd
Hond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n Luxemburg Daotuo Holdings Ltd, Hond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n Luxemburg Daotuo Holdings Ltd
Publication of CN10738002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8002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8002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8002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9Adaptations for additional use of the arm-rests
    • B60N2/793Adaptations for additional use of the arm-rests for use as storage compartmen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53Arm-rests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position
    • B60N2/76Arm-rests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position in a recess of the cush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Passenger Equipment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车辆扶手。该车辆扶手具有:扶手体(11),其上可承载乘员的前臂;物品收装部件,其安装于扶手体(11),并且能够以从该扶手体(11)的上部向前方大致水平伸出的姿势承载物品;升降连杆机构(14),其以能够升降的方式将扶手体(11)支承于车身;和转动轴(21),其将物品收装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扶手体(11)的前部上端侧。物品收装部件能够在第1姿势和第2姿势之间转动移动,其中,第1姿势是通过转动轴(21)使物品承载部呈大致水平的姿势,第2姿势是物品承载部下垂的姿势。

Description

车辆扶手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扶手,该车辆扶手具有可承载物品的物品收装部件。
背景技术
已知一种在后座的左、右座椅之间配置扶手的车辆。该种车辆一般为如下结构,即,在不使用时扶手被收装于靠背等,仅在使用时于左、右座椅之间伸出。
在日本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1-17269号中记载的车辆扶手中,可承载乘员前臂的扶手体以可从左、右后座之间的靠背向前放倒的方式安装,在不使用时,该扶手体被收装在形成于靠背的凹部内。在扶手体内安装有可向前方拉出的、作为物品收装部件的托盘。托盘在扶手体为向前方伸出的使用姿势时,通过使该托盘从扶手体的前端部向前方伸出,能够使杯子等物品承载于其上部。
在上述文献中记载的车辆扶手中,扶手体可被收装于靠背的凹部内。在难以于靠背处设置凹部的车辆等中,希望将扶手体收装于左、右座椅之间的座垫部分。
然而,在上述的结构中,在不使用扶手体时需要由扶手体的上表面承受乘员的就座载荷。因此,要求扶手体的升降机构、支承机构为具有高强度的坚固的结构,另外,需要在扶手体的下方确保较大的座垫体积(cushion volume)。因此,难以在扶手体的内部容纳具有充分容积的物品收装部件。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扶手,该车辆扶手采用扶手体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被支承于车体的结构,并且能够使具有充分容积的物品收装部件安装于扶手体。
本发明的一个方式所涉及的车辆扶手具有:扶手体,其上可承载乘员的前臂;物品收装部件,其安装于所述扶手体,并且能够以从该扶手体的上部向前方大致水平伸出的姿势承载物品;升降连杆机构,其将所述扶手体以能够升降的方式支承于车身;和转动轴,其将所述物品收装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扶手体的前部上端侧,所述物品收装部件能够通过所述转动轴在第1姿势和第2姿势之间转动移动,其中,所述第1姿势是使物品承载部呈大致水平的姿势,所述第2姿势是使所述物品承载部下垂的姿势。
根据上述结构,在使用扶手的情况下,通过升降连杆机构使扶手体移动至上升位置。此时,物品收装部件呈在扶手体的前表面侧下垂的下垂状态。在使用物品收装部件时,通过扶手体的前部上端侧的转动轴,使物品收装部件从该状态转动移动至大致水平的第1姿势。在该状态下物品收装部件能够使物品承载于物品承载部。
本发明优选,所述升降连杆机构是能够使所述扶手体在下降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移动的连杆机构,其中,所述下降位置是高度与相邻座位的座垫大致相同的位置,所述上升位置是该下降位置的后上方的位置。
此时,在不使用扶手的情况下,通过升降连杆机构使扶手体与相邻座位的座垫位于大致相同高度,据此,乘员可平稳地就座于扶手体的上表面。另外,在使用扶手的情况下,通过升降连杆机构使扶手体向后上方转动移动。据此,能够使扶手体在接近靠背的位置向上方上升,因此,就座于相邻的左、右座椅位的就座者可将前臂承载于扶手体上的适当的位置。
本发明优选,在所述扶手体和所述物品收装部件之间安装有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所述物品收装部件向第1姿势方向施力。
此时,物品收装部件能够通过施力部件的施力被保持在第1姿势。因此,当从上方对处于第1姿势的物品收装部件施以较大的外力时,物品收装部件克服施力部件的施力而可进行转动移动,由此能够避免物品收装部件的支承部受到过大的外力作用而发生损伤。
本发明优选,所述施力部件包括气体阻尼器,该气体阻尼器的两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扶手体和所述物品收装部件。
此时,通过气体阻尼器能够使物品收装部件进行顺畅的转动动作,并且,通过气体阻尼器的衰减力能够抑制物品收装部件的急速的转动动作。
本发明优选,车辆扶手还具有:锁定机构,其将所述扶手体锁定在上升位置;解锁杆,其安装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的位于所述转动轴附近的转动轴附近部,用于对所述锁定机构进行解锁操作;联锁机构,在所述物品收装部件处于所述第1姿势时,该联锁机构限制所述解锁杆向解锁操作方向的移动。
此时,物品收装部件在第2姿势的状态下扶手体移动至上升位置时,通过将解锁杆向解锁方向操作来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据此,扶手体在上升位置的锁定被解除,可使扶手体移动至下降位置。另一方面,在物品收装部件呈第1姿势的状态下,由于联锁机构限制解锁杆向解锁操作方向的移动,因此,不能通过解锁杆对锁定机构进行解锁操作。因此,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当物品收装部件呈大致水平的第1姿势的状态下,能够防止由于对解锁杆的误操作而使扶手体下降。
本发明优选,所述解锁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的位于所述转动轴附近的转动轴附近部,并且其转动方向的一方为相对于所述锁定机构的解锁操作方向,所述联锁机构具有:限制壁,其设置于所述扶手体;和抵接壁,其设置于所述解锁杆,并且在所述物品收装部件转动至呈所述第1姿势的位置时与所述限制壁相向设置,通过所述限制壁限制所述解锁杆向所述转动方向的一方的转动。
此时,物品收装部件在第2姿势的状态下,当扶手体移动至上升位置时,通过使解锁杆向转动方向的一方(解锁方向)进行转动操作,来解除锁定机构的锁定。另外,扶手体在移动至上升位置的状态下,物品收装部件转动至第1姿势位置时,解锁杆的抵接壁可与扶手体的限制壁抵接,由此限制解锁杆向转动方向的一方(解锁方向)的转动操作。据此,可不需要较大的占用空间而形成为紧凑的结构,且能够防止对解锁杆的误操作。
本发明优选,车辆扶手还具有:锁定机构,其将所述扶手体锁定在上升位置;解锁杆,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的位于所述转动轴附近的转动轴附近部,并且通过使其向转动方向上的一个方转动,来对所述锁定机构进行解锁操作;操作线缆,其将所述解锁杆和所述锁定机构以能够联动的方式连接;和线缆引导机构,其设置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对所述操作线缆进行引导,所述线缆引导机构具有:第1线缆引导件,其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其转动轴线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的所述转动轴大致平行,并且该第1线缆引导件引导所述操作线缆从与所述转动轴大致垂直的方向向与所述转动轴大致平行的方向改变朝向;和第2线缆引导件,其被一体安装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该第2线缆引导件引导从所述第1线缆引导件被引出的所述操作线缆从与所述转动轴大致平行的方向向所述解锁杆的连接部的方向改变朝向。
此时,扶手体在上升的状态下,解锁杆向转动方向的一方(解锁方向)被转动操作时,操作线缆被拉向解锁杆的转动方向,由此通过操作线缆对锁定机构进行解锁操作。操作线缆在此期间被线缆引导机构的第1线缆引导件和第2线缆引导件引导,而在物品收装部件内进行移动。
另外,使呈第2姿势的状态的物品收装部件转动移动至第1姿势时,解锁杆绕着转动轴旋转,在此期间,操作线缆与第2线缆引导件一起绕着转动轴移动。此时,第1线缆引导件以与转动轴大致平行的轴线为中心相对于第2线缆引导件作相对转动,能够抑制第1线缆引导件的锁定机构侧的端部随着物品收装部件的转动而大幅度地摆动。因此,此时从第1线缆引导件的端部引出的操作线缆不易受到较大的弯曲载荷。
本发明优选,所述第2线缆引导件具有卷绕引导部,该卷绕引导部将从所述第1线缆引导件引出的所述操作线缆卷绕,并向所述解锁杆的连接部的方向引导。
此时,即使将第2线缆引导件配置在接近解锁杆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使操作线缆保持较大的曲率半径。因此,通过采用该结构,能够随着对解锁杆的操作、物品收装部件的转动而使作用于操作线缆的载荷较小。
【发明效果】根据本发明的方式,承载物品的物品收装部件通过转动轴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扶手体的前部上端侧,该物品收装部件可在第1姿势和第2姿势之间转动移动,其中,第1姿势是物品承载部呈大致水平的姿势,第2姿势是物品承载部下垂的姿势,因此,不需要在扶手体的上表面的正下方位置确保用于收装物品收装部件的较大的内部空间。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方式,采用扶手体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被支承于车身的结构,而且,能够在扶手体安装具有充分容积的物品收装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座椅在扶手不使用时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座椅在扶手使用时的侧视图。
图3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座椅在杯架使用时的侧视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座椅在杯架使用时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沿图1的Ⅴ-Ⅴ线的剖视图。
图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与扶手使用时的图5相同的剖视图。
图7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与杯架使用时的图5相同的剖视图。
图8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在杯架不使用时的局部放大的剖视图。
图9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在杯架使用时的局部放大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座椅在杯架使用时的侧视图。
图11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在局部剖切的立体图。
图12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在杯架不使用时沿图11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在杯架使用时沿图11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图14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座椅的立体图。
图15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座座椅在局部放大的立体图。
图16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的立体图。
图17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的解锁按钮单元的立体图。
图18是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的解锁按钮单元中一部分部件被拆下的立体图。
【附图标记说明】10扶手(车辆扶手);11扶手体;12杯架(物品收装部件);12a物品承载部;14升降连杆机构;19锁定机构;21转动轴;22解锁杆;22b连接部;23操作线缆;25气体阻尼器(施力部件);31限制壁;32抵接壁;33锁定机构;34线缆引导机构;35第1线缆引导件;36第2线缆引导件;36b卷绕引导部。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在下面的说明中,在没有特别记载时,前后左右等方向与以车辆为基准的方向相同。另外,在下面说明中使用的图中适当处,标记有表示车辆前方的箭头FR、表示车辆左方的箭头LH、表示车辆上方的箭头UP。
图1是从左前部上方侧观察车厢内的后座座椅1的图。
后座座椅1具有:左侧座椅1L,其被配置于车厢内的左侧部;右侧座椅1R,其被配置于车厢内的右侧部;和中央座椅1C,其被配置于左侧座椅1L和右侧座椅1R之间。左侧座椅1L和右侧座椅1R具有支承乘员的臀部和腿部的座垫1L-c、1R-c、和支承乘员的腰部和背部的靠背1L-b、1R-b。靠背1L-b、1R-b可相对于座垫1L-c、1R-c进行摆动调整。
中央座椅1C具有与左侧座椅1L、右侧座椅1R同样的座垫1C-c和靠背1C-b,靠背1C-b可相对于座垫1C-c进行摆动调整。座垫1C-c的一部分能够升降,在使其上升的状态下,作为左侧座椅1L和右侧座椅1R的扶手10(车辆扶手)发挥作用。
图2是从左侧方观察后座座椅1的图,表示中央座椅1C的座垫1C-c作为扶手10使用时的状态。
在扶手10的前端部安装有作为物品收装部件的杯架12。扶手10具有:扶手体11,在其上表面可承载乘员的前臂;和杯架12,其从扶手体11的前端部向车身前方侧伸出,且供饮料容器等承载于其上部。杯架12的后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支承于扶手体11的前端部下方。物品承载部12a能够以在扶手体11的前部下方下垂的状态,收装于扶手体11的前表面侧。另外,图2中的附图标记2表示配置于未图示的左、右前部座椅之间的中央储物箱(console box)。
图3是从左侧方观察后座座椅1的图,表示使扶手体11向上方移动,并且在该状态下,以使物品承载部12a成大致水平的方式将杯架12移动至使用姿势(第1姿势)时的状态。另外,图4是从左前部上方侧观察后座座椅1的图,表示使扶手体11和杯架12与图3同样的移动时的状态。
如上述的图所示,在使用杯架12时,使扶手体11向后上方上升(抬起),在该状态下杯架12呈大致水平状向前方伸出。
图5是表示扶手10在不使用时的、沿图1的V-V线的剖视图,图6是表示扶手10在使用时的、与图5同样的剖视图。另外,图7表示使扶手10上升,且杯架12在进行使用时的、与图5同样的剖视图。
扶手10具有基座壳体13,该基座壳体13配置在扶手体11的下方,用于支承扶手体11。基座壳体13形成为下方和后方开口的盒状。基座壳体13通过配置在其内部的升降连杆机构14以能够升降的方式被支承于车身。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升降连杆机构14通过左右隔开配置的一对平行连杆机构构成。平行连杆机构具有:第1连杆14A,其配置在前部侧;和第2连杆14B,其比第1连杆14A更靠后部上方侧配置。
第1连杆14A和第2连杆14B的各下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车身侧未图示的框架部件。第1连杆14A和第2连杆14B的各上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在基座壳体13的相应的左、右侧壁上。另外,图中的标记14A-u、14A-l分别表示第1连杆14A的、上端部侧的连接部和下端部侧的连接部。标记14B-u、14B-l分别表示第2连杆14B的、上端部侧的连接部和下端部侧的连接部。
升降连杆机构14以左右的第1连杆14A和第2连杆14B呈平行的状态转动,据此,使基座壳体13和扶手体11保持恒定的姿势升降。基座壳体13和扶手体11通过左右的第1连杆14A和第2连杆14B的转动,在前部侧的下降位置和后部侧的上升位置之间移动。
在第2连杆14B连接有气体阻尼器(gas damper)15,该气体阻尼器15对第2连杆14B向立起姿势方向(上升位置方向)施力。气体阻尼器15中,其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车身的底部16,其另一端部通过辅助连杆17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第2连杆14B的、离开连接部14B-l的部位。
另外,中央座椅1C的座垫1C-c具有固定座部18,该固定座部18与通过升降连杆机构14进行升降的扶手体11不同,而是设置在扶手体11的后部侧,且被固定设置于车身。扶手体11在位于如图5所示的下降位置时,其上表面与固定座部18的上表面基本上共面。另外,扶手体11在位于图6、图7所示的上升位置时,移动至固定座部18的上方,其后表面与中央座椅1C的靠背1C-b的前表面抵接,或接近。
在基座壳体13的左右的一方的侧壁上设置有锁定机构19,该锁定机构19将扶手体11锁定在下降位置和上升位置。锁定机构19具有:未图示的卡止爪,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基座壳体13的一方的侧壁;和未图示的被卡止部件,其被固定设置于第1连杆14A的上端侧,在扶手体11(基座壳体13)位于下降位置时和位于上升位置时,该被卡止部件与所述卡止爪卡合。
在基座壳体13的一方的侧壁上以能够自如转动的方式支承有可动杆20。卡止爪被连接于支承轴20a,该支承轴20a突出设置于可动杆20。卡止爪以可动杆20的支承轴为中心可与可动杆20一体转动。卡止爪通过未图示的施力弹簧,被向与被卡止部件卡合的方向(锁定机构19被锁定的方向)施力。通过向脱离与被卡止部件卡合的方向操作可动杆20,解除与被卡止部件的卡合(锁定机构19的锁定被解除)。
在杯架12的基端部(后述的位于转动轴21附近的转动轴附近部)设置有用于对锁定机构19进行解锁操作的解锁杆22。解锁杆22通过操作线缆23以可与可动杆20联动的方式连接于可动杆20。锁定机构19通过解锁杆22的操作来将卡止爪向卡合解除方向操作,据此,扶手10在上升位置和下降位置的锁定被解除。
图8、图9是表示扶手10前端部的纵向截面的放大图。图8表示杯架12被收装的状态(收装姿势(第2姿势)的状态),图9表示杯架12向前方伸出的状态(使用姿势(第1姿势)的状态)。
如图5~图9所示,在扶手体11前端部下方的基座壳体13的前表面位置形成有凹状的收装部24,该收装部24用于以下垂状态收装杯架12。在收装部24的上端部突出设置有沿车宽方向延伸的转动轴21。杯架12的基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支承于该转动轴21。另外,在杯架12的基端部设置有与转动轴21同轴的、解锁杆22的支承轴40。另外,解锁杆22的支承轴40在转动轴21的附近与转动轴21平行(包括同轴)即可,可以是非同轴设置。
在杯架12背面侧的基端部的附近连接有筒状的气体阻尼器25,该气体阻尼器25为将杯架12向使用姿势方向施力的施力部件。气体阻尼器25中,其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杯架12的背面,其另一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扶手体11或与扶手体11呈一体的基座壳体13。
另外,在杯架12的顶端部侧的背面形成有向背面方向突出的卡合突起26。在卡合突起26形成有卡合孔26a。另一方面,在基座壳体13设置有卡止爪27,该卡止爪27可卡止于卡合突起26的卡合孔26a。使杯架12克服气体阻尼器25的力而压入收装部24内时,卡止爪27与杯架12侧的卡合孔26a卡合,据此,将杯架12保持于收装位置。卡止爪27构成为,通过未图示的施力机构将卡止爪27向卡止方向施力,通过操作线缆28的拉动操作解除卡止状态。
操作线缆28连接于解锁按钮单元29,该解锁按钮单元29安装于扶手体11和基座壳体13的左右的侧壁。左右的解锁按钮单元29具有同样的结构,通过压入解锁按钮30来拉动操作线缆28。卡止爪27和卡合孔26a之间的卡合通过压入左右任意一个解锁按钮30而被解除。解锁按钮30从扶手体11的左右的侧面露出到外侧。
另外,如图8、图9所示,在扶手体11前端部的、与收装部24相邻的下缘区域延伸设置有限制壁31,该限制壁31向下方延伸后向前部上方侧弯曲而呈钩状。限制壁31的弯曲部31a位于解锁杆22的支承轴40附近的、该支承轴40的后部下方侧。
与此相对应,解锁杆22具有弯曲的抵接壁32,在杯架12以转动轴21为中心转动至呈使用姿势的位置时,该抵接壁32的顶端部位于限制壁31的弯曲部31a内。在此,解锁杆22的解锁操作方向为,将解锁杆22的把持部22a从下方向前部上方侧提拉的方向。该方向是与将杯架12从收装姿势转动移动至使用姿势的方向一致的方向。
如图8所示,在杯架12位于收装位置时,解锁杆22的该抵接壁32位于限制壁31的弯曲部31a的前部上方侧。因此,在该状态下将解锁杆22向解锁方向转动操作时,解锁杆22不与限制壁31抵接,而能够向解锁方向自如转动。另外,如图9所示,在杯架12位于使用位置时,解锁杆22的该抵接壁32进入限制壁31的弯曲部31a内而与弯曲部31a的内表面相向。因此,在该状态下使解锁杆22向解锁方向转动操作时,解锁杆22通过抵接壁32与限制壁31的弯曲部31a的内表面抵接来限制向解锁方向的转动操作。
在本实施方式中,解锁杆22的抵接壁32和扶手体11侧的限制壁31构成限制解锁杆22向解锁操作方向移动的联锁机构33。
联锁机构33在扶手体11位于上升位置,且杯架12呈使用姿势时,通过解锁杆22的抵接壁32抵接限制壁31来禁止解锁杆22的解锁操作。因此,在杯架12呈使用姿势的状态下解锁杆22不会进行解锁操作,扶手体11不会如图10中的假想线所示那样向前方倒下。因此,不会存在由于扶手体11向前方侧倒下而使杯架12与前方的中央储物箱2接触的问题。
图11是表示扶手体11的前端部和杯架12的基端部在与车宽方向垂直的方向上被剖切的立体图。另外,图12是杯架12在不使用时的、沿图11的XII-XII线的剖视图,图13是杯架12在使用时的、沿图11的XII-XII线的剖视图。
如上述的图所示,在杯架12的基端部设置有用于引导操作线缆23的线缆引导机构34,其中,操作线缆23中,芯线23i的端部连接于解锁杆22的连接部22b。
线缆引导机构34具有:第1线缆引导件35,其以能够相对于杯架12的基端部转动的方式被保持于杯架12的基端部,其转动轴线为与杯架12的转动轴21大致平行的轴线o1;和第2线缆引导件36,其被固定于杯架12的基端部,与该杯架12的基端部呈一体。
第1线缆引导件35具有:第1引导部35a,其由呈大致L字状弯曲的圆筒部件构成,将操作线缆23向与转动轴21呈大致垂直的方向引导;和第2引导部35b,其相对于第1引导部35a呈大致直角状弯曲,将操作线缆23向与转动轴21大致平行的方向(沿着轴线o1的方向)引导。第1引导部35a和第2引导部35b引导操作线缆23从与转动轴21大致垂直的方向向形成与转动轴21大致平行的方向转变。
第2线缆引导件36具有:基端引导部36a,其以与第2引导部35b相连续的方式将从第1线缆引导件35的第2引导部35b引出的操作线缆23,向与转动轴21呈大致平行的方向(沿着轴线o1的方向)引导;和卷绕引导部36b,其使操作线缆23卷绕,而引导该操作线缆23从与转动轴21大致平行的方向向解锁杆22的连接部22b的方向转变。卷绕引导部36b构成为,从与转动轴21大致平行的方向向与解锁杆22的连接部22b相反的方向改变其一端的朝向,形成曲率半径较大的圆弧状,且指向解锁杆22的连接部22b方向。
另外,第2线缆引导件36具有沿着轴线o1的、呈圆筒状的筒状引导壁36c,该筒状引导壁36c以能够转动的方式保持第1线缆引导件35的第2引导部35b。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线缆引导件35通过第2线缆引导件36的筒状引导壁36c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保持于杯架12的基端部。
如图5~图7所示,在扶手体11的后表面的下方部分(基座壳体13的后表面)设置有开口37,该开口37用于配置升降连杆机构14等可动部件。在扶手体11位于下降位置时,该开口37位于固定座部18的下方(参照图5),但当扶手10在使用时使扶手体11移动至上升位置,此时,该开口37位于固定座部18的上方侧(参照图6、图7)。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10的情况下,在该状态中,为了防止异物、灰尘经由开口37进入扶手体11的下方空间,而设置有覆盖开口37的至少侧缘部的后表面覆盖部件38。
后表面覆盖部件38由布等具有可挠性的片材构成,其上缘部被固定于扶手体11的后表面,并且,其下缘部被固定于升降连杆机构14的第2连杆14B的根部,或者被固定于固定座部18等车身侧的部件。在后表面覆盖部件38的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连接有带状的弹性部件39。弹性部件39的一端部被支承于在基座壳体13的侧壁突出设置的支承杆(rod)41,弹性部件39的另一端部连接于后表面覆盖部件38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
在扶手体11移动至下降位置时,弹性部件39对后表面覆盖部件38在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施加朝向前方侧的拉力。据此,后表面覆盖部件38在受到弹性部件39拉力作用的状态下,以上下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作为折线部被折叠。因此,后表面覆盖部件38以不会与其他的部件干涉的方式被收装配置在基座壳体13内。
另外,当扶手体11从下降位置移动至上升位置时,后表面覆盖部件38的上缘部被扶手体11上拉,基座壳体13的后表面的开口37的至少侧缘部被后表面覆盖部件38覆盖。据此,能够阻止异物、灰尘经由开口37进入扶手体11的下方空间。
图14是从左前部上方侧观察使扶手体11移动至上升位置后的后座座椅1的图,图15是从左前部上方侧观察中央座椅1C的前部的图。
如上述的图所示,在与中央座椅1C相邻的左侧座椅1L和右侧座椅1R的侧部下缘安装有支承框42。当扶手体11移动至下降位置时,扶手体11下方的基座壳体13和被收装于该基座壳体13前部的杯架12配置在左右的支承框42之间。另外,在左右的支承框42的前部支承有树脂制的罩部件43,该罩部件43覆盖被收装的杯架12的下缘前方。罩部件43跨设在左右的支承框42之间,并通过具有弹性的带状部件44连接于左右的支承框42。
带状部件44中,其中央区域被固定于罩部件43,其左右的端部被固定于左右的各支承框42的侧面。罩部件43受到带状部件44的施力而抵接于左右的支承框42的前端面。另外,在各支承框42的前端面形成有未图示的球面状的凹部,在罩部件43突出设置有未图示的球面状的突起部,该突起部与该凹部卡合。罩部件43通过其突起部与各支承框42的凹部嵌合来定位固定于各支承框42。
在本实施方式的情况下,覆盖被收装的杯架12的下缘前方的罩部件43通过具有弹性的带状部件44被连接于左右的支承框42,因此,在对罩部件43作用较大外力时的情况下,通过带状部件44发生弹性拉伸变形来使罩部件43离开承框42的端面。因此,例如,如图14所示,当扶手体11位于上升位置时,物品a被承载于罩部件43后方的底部16上,在该状态下,当通过解除扶手体11的锁定而使物品a与扶手10一起向前移动时,罩部件43被物品a按压而被向前方推开。
其结果是,能够防止对物品a、被收装的杯架12施以较大的载荷。另外,此时,罩部件43克服带状部件44的弹性力而进一步被推开,据此,能够容易地取出底部16上的物品a。另外,罩部件43通过具有弹性的带状部件44被限制于支承框42,因此在受到来自外部的载荷时不会完全脱落。
图16是从左前部上方侧观察使扶手体11上升移动的扶手10的图,图17是从背面侧观察解锁按钮单元29的立体图。另外,图18是从背面侧观察拆下一部分部件后的解锁按钮单元29的立体图。
解锁按钮单元29具有:有底圆筒状的单元壳体45,其在扶手体11的侧部外侧开口;装饰物47,其被安装于单元壳体45的开口内,并且具有位于扶手体11的侧部外侧一侧的圆环状的装饰凸缘46;解锁按钮30,其以能够进退自如的方式安装于装饰物47内;和未图示的施力弹簧,其被安装于解锁按钮30和单元壳体45的底壁之间,用于将解锁按钮30向初始位置方向施力。
单元壳体45在开口侧的周缘部突出设置有固定凸缘48,该固定凸缘48被螺栓紧固于基座壳体13的侧壁。另外,在单元壳体45的底壁的中央形成有杆插孔49,在该杆插孔49以能够进退自如的方式***有按压杆50,该按压杆50突出设置在解锁按钮30的中央。在按压杆50的外周面突出设置有沿轴向延伸的突筋51,在杆插孔49的周缘部形成有止转槽52,按压杆50的突筋51以能够自如滑动的方式嵌入止转槽52。因此,解锁按钮30以止转的状态在单元壳体45进退自如。
已贯穿单元壳体45的底壁的按压杆50的顶端部与用于引入操作线缆23(芯线23i)的未图示的转动杆抵接。转动杆通过被按压杆50按压操作,引入操作线缆23以解除锁定机构19的锁定。
另外,在单元壳体45的底壁的外周缘部形成有呈大致圆弧状的一对台阶槽53。台阶槽53沿着单元壳体45的外周方向延伸,在靠近延伸方向的一侧形成有径向宽度较窄的窄幅部53a,同时在靠近延伸方向的另一端形成有径向宽度较宽的宽幅部53b。窄幅部53a和宽幅部53b之间的台阶部仅在台阶槽53的径向内侧的缘部形成。
装饰物47具有圆筒壁54,该圆筒壁54从圆环状的装饰凸缘46的内周缘部向轴向突出。在圆筒壁54的延伸端形成有一对止转槽55。一对止转槽55形成在圆筒壁54的圆周上的相反位置(间隔180°的位置)。另外,在圆筒壁54的延伸端中的、离开止转槽55的位置各设置一对抵接突起56和卡止突起57。卡止突起57在轴向上比抵接突起56的伸出更长,且在其顶端部形成有向径向内侧方向弯曲的卡止爪57a。一对抵接突起56以及一对卡止突起57均形成在圆筒壁54于圆周上的相反位置。
另外,解锁按钮30具有能够自如滑动地嵌入装饰物47的圆筒壁54内的周壁59。在周壁59突出设置有顶端部向径向外侧弯曲的一对卡止爪60。一对卡止爪60形成在周壁59的圆周上的相反位置。解锁按钮30的一对卡止爪60与图18所示的装饰物47的、所对应的止转槽55嵌合。解锁按钮30的卡止爪60和装饰物47的止转槽55受到将解锁按钮30向突出方向施力的施力弹簧的力的作用来保持嵌合状态。在解锁按钮30被按入的状态下,卡止爪60移动至止转槽55的外侧,由此可使解锁按钮30和装饰物47作相对转动。
如上所述,解锁按钮30和装饰物47被组装的组装件(参照图18)与未图示的施力弹簧一起组装于单元壳体45的开口内。此时,装饰物47的一对卡止突起57被***单元壳体45的、所对应的台阶槽53的宽幅部53b,在该状态下,使组装件和单元壳体45向一个方向作相对转动,据此,卡止突起57向台阶槽53的窄幅部53a方向移动。组装件相对于单元壳体45向一个方向转动规定量时,形成于解锁按钮30的按压杆50的突筋51与单元壳体45的、所对应的止转槽52嵌合。
据此,卡止突起57的卡止爪57a部分被按压在窄幅部53a的缘部,使组装件相对于单元壳体45被固定。另外,此时,装饰物47在抵接突起56的端面与单元壳体45的底壁的内表面抵接。
按照上述被组装的解锁按钮单元29在单元壳体45的固定凸缘48处,被螺栓紧固于基座壳体13的侧壁。
另外,按照上述被组装的解锁按钮单元29在维护时等可按照如下方式进行分解。
即,在对解锁按钮单元29进行分解时,最初如图16~图18中的箭头(1)所示那样,压入解锁按钮30,并保持该状态如箭头(2)所示那样向规定方向旋转装饰物47。此时,当解锁按钮30如箭头(1)所示那样被压入时,如图18所示,解锁按钮30的卡止爪60从装饰物47的止转槽55脱离。然后,在从该状态按照箭头(2)所示方向使装饰物47转动时,如图17所示,装饰物47的卡止爪57a向单元壳体45侧的台阶槽53的宽幅部53b方向移动。该结果是,卡止爪57a向外侧脱离台阶槽53,由此,可将装饰物47和解锁按钮30从单元壳体45拆下。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10构成为,杯架12通过转动轴21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被连接于扶手体11的前部上端侧,该扶手10能够在杯架12呈大致水平的使用姿势(第1姿势)和杯架12下垂的收装姿势(第2姿势)之间转动移动。因此,不需要在扶手体11的正下方位置确保用于收装杯架12的较大的内部空间。因此,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10中,采用扶手体11通过升降连杆机构14相对于车身进行升降的结构,能够使具有充分容积的杯架12安装于扶手体11。另外,杯架12的在使用姿势下呈大致水平的基准部(基准面、基准线)在收装姿势(下垂状态)下相对于水平面配置成规定的角度。在下垂状态下,杯架12的基准部相对于水平轴配置成规定角度(下垂角度),使杯架12的前部相比于后部而言位于下方位置。例如,下垂角度约为45°、50°、55°、60°、65°、70°、75°、80°、85°、90°或者可以是该角度以上的角度。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10中,升降连杆机构14使扶手体11在下降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移动,其中,下降位置为,与左侧座椅1L和右侧座椅1R的座垫1L-c、1R-c高度大致相同的位置,上升位置为,该下降位置的后上方的位置。
因此,在不使用扶手10的情况下,通过升降连杆机构14使扶手体11与左右的座垫1L-c、1R-c位于大致相同高度,据此,乘员可平稳地就座于扶手体11的上表面。另一方面,在使用扶手10的情况下,通过升降连杆机构14使扶手体11向后上方转动移动。据此,能够使扶手体11在接近靠背1C-b的位置向上方逐渐上升。因此,就座于左侧座椅1L、右侧座椅1R的就座者可将前臂承载于扶手体11上的适当的位置。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10中,在扶手体11和杯架12之间安装有将杯架12向使用姿势方向施力的、作为施力部件的气体阻尼器25。因此,杯架12能够通过气体阻尼器25的施力被保持在使用姿势。因此,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10在使用的情况下,当从上方对使用姿势的杯架12的上部作用大的外力时,杯架12克服气体阻尼器25的力而被容许转动,由此能够防止杯架12的支承部受到过大的外力作用而发生损伤。
另外,被安装于扶手体11和杯架12之间的施力部件不局限于气体阻尼器25,作为施力部件在采用气体阻尼器25的情况下,能够使杯架12顺畅地转动,而且,通过气体阻尼器25的衰减力能够抑制杯架12的急速的转动动作。
另外,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10具有:锁定机构19,其将扶手体11锁定在上升位置;和解锁杆22,其在杯架12的基端部对锁定机构19进行解锁操作,并且,扶手10还具有联锁机构33,在杯架12位于使用姿势(大致水平姿势)时,该联锁机构33限制解锁杆22在解锁操作方向上的移动。因此,能够防止当杯架12呈大致水平状向前方伸出时,由于对解锁杆22的误操作,而使扶手体11向前部下方下降。因此,例如,如图10所示,能够防止由于对解锁杆22的误操作而使杯架12抵接于前方的中央储物箱2。
尤其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10中,由突出设置于扶手体11的限制壁31和形成于解锁杆22的抵接壁32构成联锁机构33,当杯架12转动至呈水平姿势的位置时,解锁杆的抵接壁32与扶手体侧的限制壁31相向,来限制解锁杆22向解锁方向的转动。因此,通过采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10,则不需要较大的占用空间而形成为紧凑的结构,能够防止对解锁杆22的误操作。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10中,线缆引导机构34具有:第1线缆引导件35,其以能够绕着与转动轴21大致平行的轴线o1转动的方式被保持于杯架12;和第2线缆引导件36,其被安装于杯架12的基端部,且形成为一体,第1线缆引导件35引导操作线缆23从与转动轴21大致垂直的方向向与转动轴21大致平行的方向改变朝向,第2线缆引导件36引导从第1线缆引导件35被引出的操作线缆23从与转动轴21大致平行的方向向解锁杆22的连接部22b的方向改变朝向。因此,当使在扶手体11的前部下垂的姿势的杯架12向大致水平的使用姿势转动移动时,解锁杆22与扶手体11一起绕着转动轴21旋转,操作线缆23也与第2线缆引导件36一起绕着转动轴21移动。此时,第1线缆引导件35以与转动轴21大致平行的轴线o1为中心相对于第2线缆引导件36作相对转动。因此,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第1线缆引导件35的端部不会随着杯架12的转动而大幅度地摆头,可防止对操作线缆23施以较大的弯曲载荷。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扶手10中,第2线缆引导件36具有卷绕引导部36b,该卷绕引导部36b将从第1线缆引导件35引出的操作线缆23卷绕,并向解锁杆22的连接部22b方向引导。因此,即使将第2线缆引导件36配置在接近解锁杆22的连接部22b的位置的情况下,也能够保持操作线缆23的较大的曲率半径。因此,在采用该结构的情况下,能够在对解锁杆22的操作时、杯架12转动时作用于操作线缆23的载荷较小。
另外,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可以进行各种变更。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杯架12作为物品承载部件的一个例子,但物品承载部件只要是可以承载物品的部件,也可以是收装盒、收装盘等而不局限于杯架12。

Claims (9)

1.一种车辆扶手,其特征在于,具有:
扶手体,其上可承载乘员的前臂;
物品收装部件,其安装于所述扶手体,并且能够以从该扶手体的上部向前方大致水平伸出的姿势承载物品;
升降连杆机构,其将所述扶手体以能够升降的方式支承于车身;和
转动轴,其将所述物品收装部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扶手体的前部上端侧,
所述物品收装部件能够通过所述转动轴在第1姿势和第2姿势之间转动移动,其中,所述第1姿势是使物品承载部呈大致水平的姿势,所述第2姿势是使所述物品承载部下垂的姿势。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升降连杆机构是能够使所述扶手体在下降位置和上升位置之间移动的连杆机构,其中,所述下降位置是高度与相邻座位的座垫大致相同的位置,所述上升位置是该下降位置的后上方的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车辆扶手,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扶手体和所述物品收装部件之间安装有施力部件,该施力部件对所述物品收装部件向第1姿势方向施力。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车辆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施力部件包括气体阻尼器,该气体阻尼器的两端部以能够转动的方式连接于所述扶手体和所述物品收装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扶手,其特征在于,还具有:
锁定机构,其将所述扶手体锁定在上升位置;
解锁杆,其安装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的位于所述转动轴附近的转动轴附近部,用于对所述锁定机构进行解锁操作;
联锁机构,在所述物品收装部件处于所述第1姿势时,该联锁机构限制所述解锁杆向解锁操作方向的移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解锁杆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的位于所述转动轴附近的转动轴附近部,并且其转动方向的一方为对所述锁定机构进行解锁的解锁操作方向,
所述联锁机构具有:
限制壁,其设置于所述扶手体;和
抵接壁,其设置于所述解锁杆,并且在所述物品收装部件转动至所述第1姿势的位置时与所述限制壁相向设置,使所述解锁杆向所述转动方向的一方的转动被所述限制壁限制。
7.根据权利要求1、2、3、4和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车辆扶手,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锁定机构,其将所述扶手体锁定在上升位置;
解锁杆,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的位于所述转动轴附近的转动轴附近部,并且通过使其向转动方向的一方转动,来对所述锁定机构进行解锁操作;
操作线缆,其将所述解锁杆和所述锁定机构以能够联动的方式连接;和
线缆引导机构,其设置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对所述操作线缆进行引导,
所述线缆引导机构具有:
第1线缆引导件,其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其转动轴线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的所述转动轴大致平行,并且该第1线缆引导件引导所述操作线缆从与所述转动轴大致垂直的方向向与所述转动轴大致平行的方向改变朝向;和
第2线缆引导件,其被一体安装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该第2线缆引导件引导从所述第1线缆引导件被引出的所述操作线缆从与所述转动轴大致平行的方向向所述解锁杆的连接部的方向改变朝向。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车辆扶手,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2线缆引导件具有卷绕引导部,该卷绕引导部将从所述第1线缆引导件引出的所述操作线缆卷绕,并向所述解锁杆的连接部的方向引导。
9.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车辆扶手,其特征在于,
还具有:锁定机构,其将所述扶手体锁定在上升位置;
解锁杆,其以能够转动的方式安装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的位于所述转动轴附近的转动轴附近部,并且通过使其向转动方向的一方转动,来对所述锁定机构进行解锁操作;
操作线缆,其将所述解锁杆和所述锁定机构以能够联动的方式连接;和
线缆引导机构,其设置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对所述操作线缆进行引导,
所述线缆引导机构具有:
第1线缆引导件,其以能够相对转动的方式被保持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其转动轴线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的所述转动轴大致平行,并且该第1线缆引导件引导所述操作线缆从与所述转动轴大致垂直的方向向与所述转动轴大致平行的方向改变朝向;和
第2线缆引导件,其被一体安装于所述物品收装部件,该第2线缆引导件引导从所述第1线缆引导件被引出的所述操作线缆从与所述转动轴大致平行的方向向所述解锁杆的连接部的方向改变朝向。
CN201710233330.9A 2016-04-21 2017-04-11 车辆扶手 Active CN107380024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6085102A JP6345202B2 (ja) 2016-04-21 2016-04-21 車両用アームレスト
JP2016-085102 2016-04-2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80024A true CN107380024A (zh) 2017-11-24
CN107380024B CN107380024B (zh) 2019-09-27

Family

ID=601558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233330.9A Active CN107380024B (zh) 2016-04-21 2017-04-11 车辆扶手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6345202B2 (zh)
CN (1) CN107380024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1486A (zh) * 2018-01-05 2019-07-12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扶手组件
CN110001485A (zh) * 2018-01-05 2019-07-12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扶手桌固定结构
CN110356290A (zh) * 2018-04-10 2019-10-22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762Y2 (zh) * 1987-09-08 1993-02-05
JPH0580348U (ja) * 1992-04-07 1993-11-02 アラコ株式会社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JPH08191735A (ja) * 1995-01-19 1996-07-30 Araco Corp アームレスト構造
KR20010081185A (ko) * 2000-02-10 2001-08-29 김희석 자동차용 아암레스트
CN202923429U (zh) * 2012-10-30 2013-05-08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后排座椅扶手结构
CN203995806U (zh) * 2014-07-11 2014-12-10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的扶手杯托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2764564B1 (fr) * 1997-06-11 1999-08-20 Faure Bertrand Equipements Sa Siege de vehicule comportant un accoudoir integre a l'assise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54762Y2 (zh) * 1987-09-08 1993-02-05
JPH0580348U (ja) * 1992-04-07 1993-11-02 アラコ株式会社 アームレスト装置
JPH08191735A (ja) * 1995-01-19 1996-07-30 Araco Corp アームレスト構造
KR20010081185A (ko) * 2000-02-10 2001-08-29 김희석 자동차용 아암레스트
CN202923429U (zh) * 2012-10-30 2013-05-08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后排座椅扶手结构
CN203995806U (zh) * 2014-07-11 2014-12-10 上海通用汽车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座椅的扶手杯托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001486A (zh) * 2018-01-05 2019-07-12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扶手组件
CN110001485A (zh) * 2018-01-05 2019-07-12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扶手桌固定结构
CN110001485B (zh) * 2018-01-05 2021-04-02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扶手桌固定结构
CN110001486B (zh) * 2018-01-05 2021-06-04 本田技研工业(中国)投资有限公司 扶手组件
CN110356290A (zh) * 2018-04-10 2019-10-22 日本发条株式会社 车辆用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17193268A (ja) 2017-10-26
CN107380024B (zh) 2019-09-27
JP6345202B2 (ja) 2018-06-2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80024A (zh) 车辆扶手
JP522983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5539218A (zh) 儿童安全座椅
US9827880B2 (en) Vehicle seat
WO2011077902A1 (ja) シート装置
CN106166971A (zh) 装有盖的收纳装置
KR102393208B1 (ko) 절첩식 유모차
JP2003094994A (ja) チャイルドシートのサポートレッグ装置
KR20110120118A (ko) 자동차 리어시트의 암레스트용 컵홀더 트레이
CN101811456A (zh) 一体式座椅向下折叠杆/安全带出口
CN108275036A (zh) 具有改进的进入***和模块化头部约束组件的高性能座椅总成
US20120248846A1 (en) Height-adjustable deflection device for a three-point belt, vehicle seat with a three-point belt and method for the height adjustment of the upper fastening point of a three-point belt
JP6401383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6744621B2 (ja) 自転車用前側子供乗せ
CN103625326B (zh) 汽车后排座椅
TWI810792B (zh) 輪椅
CN108275044A (zh) 可移除的头部约束包结构
JP544034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20190168650A1 (en) Foldable head restraint
JP2009067187A (ja) 車両用シート
TWI804066B (zh) 輪椅
JP6392979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CN104742763B (zh) 交通工具用座椅
JP2015127157A (ja) 乗物用シート
KR20140011834A (ko) 차량용 물품수납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06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ONDA MOTO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Patentee after: Andotto Global Holdings 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Britain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JOHNSON CONTROLS GmbH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Luxembourg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40520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Patentee after: HONDA MOTO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Japan

Patentee after: Andotop USA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after: U.S.A.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Patentee before: HONDA MOTOR Co.,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Japan

Patentee before: Andotto Global Holdings Ltd.

Country or region before: Brita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