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327930A - 立式空调器以及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立式空调器以及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327930A
CN107327930A CN201710623076.3A CN201710623076A CN107327930A CN 107327930 A CN107327930 A CN 107327930A CN 201710623076 A CN201710623076 A CN 201710623076A CN 107327930 A CN107327930 A CN 1073279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ir conditioner
heat exchanger
air
main body
confluenc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71062307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327930B (zh
Inventor
张一�
矫立涛
常利华
王伟锋
冯景学
邱洪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filed Critical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 Corp Ltd
Priority to CN201710623076.3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327930B/zh
Publication of CN1073279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279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32793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32793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18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fans
    • F24F1/0025Cross-flow or tangential fa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007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 F24F1/0059Indoor units, e.g. fan coil units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30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heat-exchange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70Efficient control or regulation technologies, e.g. for control of refrigerant flow, motor or heat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Air Conditioning Control Device (AREA)

Abstract

立式空调器包括底座和设置在底座上的空调本体,空调本体包括壳体和形成在壳体内的引流风道,相邻空调本体的壳体间隔设置,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壳体内设置有贯流风机和热交换器,进风口、热交换器、贯流风机和出风口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布设在引流风道中;相邻的空调本体的壳体之间形成贯通风道,引流风道中的引风和贯通风道中的空气混流并送至空调房间的指定区域;相邻两个空调本体内的热交换器在汇流点处连通,汇流点位于贯通风道的纵向中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上,第一平面沿贯通风道中气流流动方向延伸,热交换器和汇流点之间设置有电子膨胀阀,热交换器上设置有盘管温度传感器。还提供控制方法,具有空调效果好使用灵活的优点。

Description

立式空调器以及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空气调节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立式空调器以及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中立式空调器运行时,送风通道复杂,引起大量噪音和风量衰减的问题,中国专利申请(申请号201410073610.4)公开了一种空调器,在一个独立的壳体上设置一个进风口,两个出风口的风道结构。并在每一个风道结构中设置一个贯流风机,形成沿壳体前后方向引风的风洞,带动空气从后向前流动。
这种双贯流立式空调器最突出的优点是当空调器工作在制冷或者制热状态时,出风口之间的风洞形成负压,迫使风洞后侧的空气向前移动,继而形成补充的风,增加空调器的风量。同时由于出风口吹出的是温度较高或者较低的冷风或者热风,与风洞中流动的室温温度的空气具有明显的温差,所以会在风洞前端混风,使得出风更为柔和,从而达到提高空调的使用舒适性的目的。为了保持混风效果,与出风口对应的设置的热交换器优选间隔布置。热交换器形成为与壳体内壁面的形状匹配的形状,在空调器的整个控制过程中,两个热交换器以及其对应的贯流风机保持同样的工作状态。在这种条件下,只要两个热交换器内的流量分配基本一致,预留一定设计余量并使得流量分配符合设计余量即可满足空调器的功能,热交换器的汇流点优选设置在壳体中的隐蔽位置,通常为室内机壳体的一侧,以保证壳体中其它部件,如接水盘、加湿器等可以有合理安装和使用空间。
现有技术中所公开的双贯流空调器存在以下缺点:首先,用户不能根据实际体验独立控制双贯流风机的风速;其次,即使是设置两套独立的电路控制风机运行,两个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量也无法对应进行独立调节,很容易出现超空调负荷的停机或报警情况;而且,由于热交换器的汇流点设置在热交换器中的一侧,长期使用会使得两个热交换器分配得到的制冷剂流量形成累积偏差且累积偏差逐渐增加,如果需要根据用户需求随风机转速调节热交换器中的制冷量,则非常容易发生响应超调,报警和停机的概率都会大大提高,严重影响用户的实际体验。
发明内容
为克服上述双贯流空调器的缺点,并发明公开并设计一种立式空调器。
一种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至少两个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包括壳体和形成在壳体内的引流风道,相邻空调本体的壳体间隔设置,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贯流风机和热交换器,所述进风口、热交换器、贯流风机和出风口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布设在所述引流风道中;相邻的空调本体的壳体之间形成贯通风道,相邻两个引流风道中的引风和所述贯通风道中的空气在所述贯通风道中混流并送至空调房间的指定区域;相邻两个空调本体内的热交换器在汇流点处连通,所述汇流点位于所述贯通风道的纵向中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平面沿所述贯通风道中气流流动方向延伸,所述热交换器和汇流点之间设置有电子膨胀阀,所述热交换器上设置有盘管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空调本体包括第一空调本体和第二空调本体,所述第一空调本体的壳体中设置有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空调本体的壳体中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换热管组,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包括第二换热管组;所述汇流点包括第一汇流点和第二汇流点;所述第一换热管组通过第一分液管连通第一汇流点,所述第二换热管组通过第二分液管连通所述第一汇流点,所述第一汇流点的另一端连通制冷循环的供液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管组通过第一集流管连通第二汇流点,所述第二换热管组通过第二集流管连通第二汇流点,所述第二汇流点的另一端连通制冷循环的回气管路;所述第一汇流点和第一分液管之间设置有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汇流点和第二分液管之间设置有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上设置有第一盘管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上设置有第二盘管温度传感器。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列的多组换热管,位于最上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数量大于位于最下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数量;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列的多组换热管,位于最上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数量大于位于最下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数量;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的换热管组数相同。
优选的,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的换热管组数为三组,位于最上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比位于最下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数量多一路或两路。
进一步的,还包括接水盘,对应所述接水盘处形成有容纳腔,所述第一汇流点和第二汇流点通过所述容纳腔限位。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迎风面积大于开设在第一空调本体壳体上的第一进风口的面积;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迎风面积大于开设在第二空调本体壳体上的第二进风口的面积。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空调本体中设置有第一贯流风机,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包括连续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二者连接处沿不同方向环绕所述第一贯流风机设置;所述第二空调本体中设置有第二贯流风机,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包括连续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自二者连接处沿不同方向环绕所述第二贯流风机设置。
本发明所公开的立式空调器,配合整机结构将汇流点设置在贯通风道纵向中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上,进一步配合盘管温度传感器和电子膨胀阀,使得即使硬件管路设置有所偏差,也可以保证当用户主动根据使用需求调节风速并控制空调器进行下一步运行时的空调器初始状态中,制冷剂的状态稳定,相邻的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量和压力相同,温度相等,达到降低甚至消除***中由制冷剂不均匀分配带来的初始静态误差的目的,避免在后续用户的自主控制过程中静态误差不断放大而造成偏离设定值的误停机或误报警的问题。
同时还公开一种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中立式空调器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至少两个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包括壳体和形成在壳体内的引流风道,相邻空调本体的壳体间隔设置,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贯流风机和热交换器,所述进风口、热交换器、贯流风机和出风口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布设在所述引流风道中;相邻的空调本体的壳体之间形成贯通风道,相邻两个引流风道中的引风和所述贯通风道中的空气在所述贯通风道中混流并送至空调房间的指定区域;相邻两个空调本体内的热交换器在汇流点处连通,所述汇流点位于所述贯通风道的纵向中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平面沿所述贯通风道中气流流动方向延伸,所述热交换器和汇流点之间设置有电子膨胀阀,所述热交换器上设置有盘管温度传感器;
控制方法包括以下阶段:
开机阶段:空调器开机,所述空调本体中的贯流风机按照相同转速运行至设定周期结束;采样相邻空调本体中盘管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若两个相邻空调本体中设置的热交换器之间的压力差不超过设定阈值且所述温度检测值相等,则允许空调器进入差速控制阶段;若相邻空调本体中设置的热交换器之间的压力差不超过设定阈值且所述温度检测值不相等,则调节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直至所述温度检测值相等;
差速控制阶段:用户设置所述空调本体中的贯流风机按照不同转速运行。
进一步的,在开机阶段中,如果每一个热交换器中相邻两组换热管出口的温差属于设定区间,相邻空调本体中设置的热交换器之间的压力差不超过设定阈值,且所述温度检测值相等,则允许空调器进入差速控制阶段。
优选的,所述设定阈值为0.1Pa,所述设定区间为(0.5℃,1℃)。
本发明所公开的空调器,具有制冷效果优,使用模式灵活的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一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所公开的立式空调器一种实施例的俯视图;
图2为图1所示的立式空调器中的制冷剂循环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的立式空调器中热交换器管路结构示意图;
图4为图1的***图;
图5为图1的主视图;
图6为图1的后视图;
图7为本发明所公开的立式空调器控制方法的流程图。
附图标记:底座500,底座后壁9,底座侧壁7,8,底座前壁6,功能部件4,底盘9,第一空调本体1,第二空调本体2,第一壳体10,第二壳体20,第一壳体后壁10-1,第二壳体后壁20-1,第一壳体顶壁10-2,第二壳体顶壁20-2,第一壳体前壁10-3,第二壳体前壁20-3,第一引流风道B1,第二引流风道并,第一进风口11,第二进风口12,第一出风口14,第二出风口24,第一贯流风机13,第二贯流风机23,第一贯流风机风扇131,第二贯流风机风扇231,第一贯流风机电机132,第二贯流风机电机232,第一热交换器12,第二热交换器22,第一热交换器迎风面1200,贯通风道A,第一汇流点100,第二汇流点200,第一平面P,第一换热管组120,第二换热管组220,第一分液管124,第二分液管224,第一集流管123,第二集流管223,供液管路400,回气管路300,第一换热管组换热管120-1,120-2,120-3,第二换热管组换热管220-1,220-2,220-3,接水盘3,第一侧壁31,第二侧壁32,容纳腔600,第一部分121,第二部分122,第三部分221,第四部分222;第一盘管温度传感器30-1,第二盘管温度传感器30-2,第一电子膨胀阀40-1,第二电子膨胀阀40-2。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实施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参见图1至图6所示为本实施例所公开的立式空调器的示意图。如图所示,立式空调器包括底座500和设置在底座500上的至少两个空调本体。可以理解的是,空调本体的数量可以根据实际需要设置更多个。以下以两个相邻的空调本体,即如图所示的第一空调本体1和第二空调本体2为例,具体介绍立式空调器的具体结构。底座500由底座后壁9、底座侧壁7,8、底座前壁6、和底盘围成。如加湿部件等功能部件4设置在在所述底座500内。第一空调本体1包括第一壳体10以及形成在第一壳体10内的第一引流风道B1,第二空调本体2包括第二壳体20以及形成在第二壳体20内的第二引流风道B2。
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独立间隔设置,二者之间不发生干涉。第一壳体10包括第一壳体后壁10-1、第一壳体顶壁10-2和第一壳体前壁10-3,第一壳体后壁10-1、第一壳体顶壁10-2和第一壳体前壁10-3均设计为流线型。第二壳体20包括第二壳体后壁20-1、第二壳体顶壁20-2和第二壳体前壁20-3。第二壳体顶壁20-2和第二壳体前壁20-3设计为流线型。第一壳体后壁10-1上开设有第一进风口11,第一壳体前壁10-3上开设有第一出风口14,所述第一壳体10内设置有第一贯流风机13和第一热交换器12。第一贯流风机13包括第一贯流风机风扇131和第一贯流风机电机132,第二贯流风机23包括第二贯流风机风扇231和第二贯流风机电机232。第一贯流风机电机132设置在第一壳体顶壁10-2中。第一进风口11、第一热交换器12、第一贯流风机13和第一出风口14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布设在第一引流风道B1中。第二壳体20前壁上开设有第二出风口24,第二壳体后壁20-1上开设有第二进风口12,所述第二壳体20内设置有第二贯流风机23和第二热交换器22。第二贯流风机电机232设置在第二壳体顶壁20-2中。第二进风口12、第二热交换器22、第二贯流风机23和第二出风口24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布设在第二引流风道B2中。第一空调本体1和第二空调本体2相邻设置,第一壳体10和第二壳体20之间形成贯通风道A,通过第一壳体前壁10-3、第一壳体后壁10-1和第一壳体顶壁10-2的流线型设计以及第二壳体前壁20-3、第二壳体后壁20-1和第二壳体顶壁20-2的流线型设计限定贯通风道A的横截面形状,进一步限定贯通风道A中空气的流量和流动方向。第一引流风道B1和第二引流风道B2中的引风和贯通风道A中的空气在贯通风道中混流。贯通风道A优选为图1所示的由渐扩至减缩再至渐扩的双喇叭状。汇流优选发生在所述第一出风口14、第二出风口24之间,即贯通风道A的中段及前端。混流后的空气被送至空调房间的指定区域。
设置在第一壳体10中的第一热交换器12和设置在第二壳体20中的第二热交换器22在汇流点连通,汇流点位于贯通风道的纵向中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如图4虚线所示P)上,所述第一平面沿贯通风道中气流流动方向延伸,需要解释的是第一平面P不是一个实质存在的平面,仅用于示出满足条件的设置位置。从而保证当用户主动根据使用需求调节风速并控制空调器进行下一步运行的空调器初始状态中制冷剂的状态稳定。但是,由于第一热交换器12和第二热交换器22本身加工精度以及管路布设方式的影响,可能会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流量不均匀的现象。因此,在本实施例中,第一热交换器12和第二热交换器22和汇流点之间分别设置有第一电子膨胀阀40-1和第二电子膨胀阀40-2,在第一热交换器上设置有第一盘管温度传感器30-1,在第二热交换器上设置有第二盘管温度传感器30-2。在空调器运行的过程中,采样第一盘管温度传感器30-1的温度检测值,以及第二盘管温度传感器30-2的温度检测值,如果某一个时间点,第一盘管温度传感器30-1的温度检测值和第二盘管温度传感器30-2的温度检测值不同,则调整第一电子膨胀阀40-1和/或第二电子膨胀阀40-2的开度,使得第一盘管温度传感器30-1的温度检测值等于第二盘管温度传感器30-2的温度检测值并实时跟踪,始终保持第一盘管温度传感器30-1的温度检测值等于第二盘管温度传感器30-2的温度检测值。从而保证无论硬件加工工艺如何,相邻的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量和压力相同,降低甚至消除***中由制冷剂不均匀分配带来的初始静态误差,避免在后续用户的自主控制过程中静态误差不断放大而造成偏离设定值的误停机或误报警的问题。如果是多个空调本体,则任意两个空调本体内的热交换器之间的汇流点均位于二者之间贯通风道纵向中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上,且第一平面沿贯通风道中气流流动方向延伸。设置多个空调本体的立式空调器结构在此不做赘述。
设置在第一壳体10中的第一热交换器12包括第一换热管组120,设置在第二壳体20中的第二热交换器22包括第二换热管组220。汇流点包括第一汇流点100和第二汇流点200。其中所述第一换热管组120通过第一分液管124连通第一汇流点100,第二换热管组220通过第二分液管224连通第一汇流点100,第一汇流点100的另一端连通立式空调器制冷循环的供液管路400。当工作在制冷状态(包括除湿状态)时,制冷循环中的液态制冷剂通过供液管路400和第一汇流点100后,分别通过第一分液管124和第二分液管224进入第一换热管组120和第二换热管组220,液态制冷剂在低压下分别在第一换热管组120和第二换热管组220中蒸发,转变为蒸气并吸收被冷却介质的热量。在换热管组的另一端,第一换热管组120通过第一集流管123连通第二汇流点200,第二换热管组220通过第二集流管223连通第二汇流点200,第二汇流点200的另一端连通制冷剂循环的回气管路300。转变为气态的制冷剂通过回气管路300回到制冷循环中。管路连接优选采用焊接的形式,换热管组优选由铜制的换热管组成。当空调器运行在制热状态时,制冷剂的流动方向相反。由于第一汇流点100和第二汇流点200均设置在贯通风道A纵向中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P上。所以,无论是制冷剂通过第一汇流点100分配还是通过第二汇流点200回流,均能从设计原理上保证制冷剂流量均分。
根据空调器的空调能力,基于最优化换热效果的初衷,第一换热管组120设计为由自上向下依次排列的多组换热管组成,多组换热管优选并联连接。任意一组换热管均通过一个独立的进口连接分液管,以及一个独立的出口连接集流管。设置位于最上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数量大于位于最下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数量,使得温差最大的一组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最大,温差最小的一组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最小,从而提高第一换热管组的热交换能力,进一步提高第一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对应的,第二换热管组220同样设计为由上向下依次排列的多组换热管组成。在第二换热管组220中,每一组换热管也均通过一个独立的进口连接分液管,以及一个独立的出口连接集流管。从制冷循环管路的布设结构上来看,第一换热管组120和第二换热管组220对称布设。在第二换热管组中,多组换热管优选并联设置,设置位于最上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数量大于位于最下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数量,使得温差最大的一组换热管的换热面积最大,温差最小的一组换热管的面积最小,从而提高第二换热管组的热交换能力, 进一步提高第二热交换器的热交换能力。
对于本实施例所公开的立式空调器来说,优选的空调设计能力为3匹,因此,通过对压力损失、制冷剂流速和空调能力的综合计算,优选设置第一换热管组120和第二换热管组220的换热管组数为三组(如图所示120-1,120-2,120-3,以及如图所示220-1,220-2和220-3),且位于最上侧的一组换热管(如图所示120-1和220-1)的管路比位于最下侧的一组换热管(如图所示120-3和220-3)的管路数量多一路或者两路。中间一组换热管(如图所示120-2,220-2)的路数介于最上侧一组换热管的路数和最下侧一组换热管的路数之间。可以理解的是,也可以设置为由上至下的三组换热管组的管路数量相同。当后一种设置方式的热交换效果劣于前一种设置方式。
从结构上说,第一热交换器12和第二热交换器22竖直设置,利于排出冷凝水。接水盘3设置在第一热交换器12和第二热交换器22的下方。为了布设第一汇流点100和第二汇流点400。对应接水盘3处形成有容纳腔600。具体来说,接水盘3靠近进风口的一侧形成有第一侧壁31和第二侧壁32,第一侧壁31、第二侧壁32以及接水盘3向内凹陷的后边沿形成一个U型凹槽,U型凹槽和底座500的后壁板9共同围成容纳腔600,第一汇流点100和第二汇流点400通过在容纳腔600进行限位,需要理解的是,第一汇流点100和第二汇流点400并不是一定设置在容纳腔600中,容纳腔600是在第一平面P的延伸方向上对第一汇流点100和第二汇流点400进行限位,优化底座500内的结构设计,保证第一汇流点100和第二汇流点400的水平设置位置,避免管路在使用、安装过程中发生弯折,同时避免第一汇流点100和第二汇流点400的设置位置对底座500内的其它功能部件4形成影响。
如图1所示,为了保证第一热交换器12和第二热交换器22的换热效果。第一热交换器12的迎风面积大于开设在第一空调本体1壳体上的第一进风口11的面积,第二热交换器22的迎风面积大于开设在第二空调本体2壳体上的第二进风口21的面积。此处所述的迎风面积,是指热交换器迎风的断面(如图4所示1200)的面积。第一进风口11的面积和第二进风口21的面积为迎风面积的0.8至0.9。从而保证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通风有效截面积基本与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通风有效截面积相等。
从形状上说,第一热交换器12包括连续的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自二者的连接处沿不同方向环绕第一贯流风机13设置。对应的,在另一侧,第三部分221和第四部分222自二者连接处沿不同方向环绕第二贯流风机23设置。第一部分121和第二部分122之间形成一定夹角,夹角大约在150°左右,符合引风面积和通风有效截面积的限定关系。第三部分221和第四部分222之间形成一定夹角,第三部分221和第四部分222之间的夹角也大约为150°。
本发明同时公开了一种如上述实施例所公开的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上述立式空调器中的第一贯流风机和第二贯流风机的转速可以由用户根据实际感受独立控制。
如图7所示为本发明所公开的立式空调器控制方法一种具体实施方式的流程图。其中,立式空调器的结构如上述实施例的详细描述以及说明书附图的详细描绘,在此不再赘述。如图所示,本实施例的方法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开机阶段A1。空调器开机后,空调本体中的第一贯流风机和第二贯流风机按照相同转速运行至设定周期结束。设定周期优选设置为2分钟,以保证压缩机运行频率稳定。或者可以设定为当压缩机首次运行至目标频率时。在设定周期结束时判定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的压力差以及第一盘管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和第二盘管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如果第一盘管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高于第二盘管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则增大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或者减小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或者同时增大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且减小第一电子膨胀阀的开度,接收实时反馈的第一盘管温度传感器温度检测值和第二盘管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并比较,直至第一盘管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等于第二盘管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停止调节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开度,作为进行下一步控制的初始准备状态。如果在设定周期结束时,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的压力差不超过设定阈值且第一盘管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等于第二盘管温度传感器的检测值,则代表通过将汇流点设置在贯通风道的纵向中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上且通过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对制冷剂流量的调节,有效地实现了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的制冷剂均匀分配并克服了硬件加工工艺的影响。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流动平衡,对于进一步的差速控制***,不存在制冷剂的原始分配静态误差。当满足开机阶段的设定条件时,允许空调器进入差速控制阶段。
第二阶段为差速控制阶段A2,用户可以通过设置在控制装置上的对应按键,控制第一贯流风机和第二贯流风机按照不同转速运行。在差速控制阶段,可以通过对压缩机运行频率的调整以及对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开度的调整,使得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热交换量与第一贯流风机和第二贯流风机的设定转速匹配,提高用户的实际体验。进一步在压缩机在差速控制阶段,可以通过第一盘管温度传感器和第二盘管温度传感器对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运行状态进行监控,避免空调负荷出现异常,使得热交换器出现结霜,影响空调器的实际使用效果。由于增加了开机阶段,所以,如果在差速控制阶段判定出空调负荷异常,则可以过滤制冷剂分配不均匀所造成的影响,制冷***可以迅速响应,提高控制***的响应效率。
在开机阶段A1中,还优选设定在设定周期结束时,判定相邻两组换热管出口的温差是否属于设定区间。当相邻两组换热管出口温差属于设定区间时,表示第一热交换器以及第二热交换器各组换热管中气管和液管中的制冷剂状态稳定,且制冷剂的流量相等。同时在设定周期结束时,判定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的压力差是否超过设定阈值,以及第一盘管温度传感器和第二盘管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是否相等。如果没有超出设定阈值且温度检测值相等,则代表通过将汇流点设置在贯通风道的纵向中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上且通过对第一电子膨胀阀和第二电子膨胀阀的调节,有效地实现了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之间的制冷剂均匀分配。第一热交换器和第二热交换器中的制冷剂平衡,对于进一步的差速控制***,不存在制冷剂的原始分配静态误差。进一步的,在不存在制冷剂的原始分配静态误差以及各组热交换器的制冷剂状态稳定的条件下,空调器在差速控制阶段可以发挥更好的制冷或者制热效果,用户的实际体验更好。
其中,压力差的设定阈值优选为0.1Pa,相邻两组换热管出口温差的设定区间优选为(0.5℃,1℃)。
最后应说明的是: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发明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前述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其依然可以对前述各实施例所记载的技术方案进行修改,或者对其中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这些修改或者替换,并不使相应技术方案的本质脱离本发明各实施例技术方案的精神和范围。

Claims (10)

1.一种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包括底座和设置在所述底座上的至少两个空调本体,所述空调本体包括壳体和形成在壳体内的引流风道,相邻空调本体的壳体间隔设置,所述壳体上开设有进风口和出风口,所述壳体内设置有贯流风机和热交换器,所述进风口、热交换器、贯流风机和出风口沿空气流动方向依次布设在所述引流风道中;相邻的空调本体的壳体之间形成贯通风道,相邻两个引流风道中的引风和所述贯通风道中的空气在所述贯通风道中混流并送至空调房间的指定区域;相邻两个空调本体内的热交换器在汇流点处连通,所述汇流点位于所述贯通风道的纵向中轴线所在的第一平面上,所述第一平面沿所述贯通风道中气流流动方向延伸, 所述热交换器和汇流点之间设置有电子膨胀阀,所述热交换器上设置有盘管温度传感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空调本体包括第一空调本体和第二空调本体,所述第一空调本体的壳体中设置有第一热交换器,所述第二空调本体的壳体中设置有第二热交换器,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包括第一换热管组,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包括第二换热管组;所述汇流点包括第一汇流点和第二汇流点;所述第一换热管组通过第一分液管连通第一汇流点,所述第二换热管组通过第二分液管连通所述第一汇流点,所述第一汇流点的另一端连通制冷循环的供液管路;所述第一换热管组通过第一集流管连通第二汇流点,所述第二换热管组通过第二集流管连通第二汇流点,所述第二汇流点的另一端连通制冷循环的回气管路;所述第一汇流点和第一分液管之间设置有第一电子膨胀阀,所述第二汇流点和第二分液管之间设置有第二膨胀阀,所述第一热交换器上设置有第一盘管温度传感器,所述第二热交换器上设置有第二盘管温度传感器。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列的多组换热管,位于最上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数量大于位于最下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数量;所述第二换热管组包括由上至下依次排列的多组换热管,位于最上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数量大于位于最下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数量;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的换热管组数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换热管组和第二换热管组的换热管组数为三组,位于最上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比位于最下侧的一组换热管的管路数量多一路或两路。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接水盘,对应所述接水盘处形成有容纳腔,所述第一汇流点和第二汇流点通过所述容纳腔限位。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热交换器的迎风面积大于开设在第一空调本体壳体上的第一进风口的面积;所述第二热交换器的迎风面积大于开设在第二空调本体壳体上的第二进风口的面积。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立式空调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空调本体中设置有第一贯流风机,所述第一热交换器包括连续的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所述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自二者连接处沿不同方向环绕所述第一贯流风机设置;所述第二空调本体中设置有第二贯流风机,所述第二热交换器包括连续的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所述第三部分和第四部分自二者连接处沿不同方向环绕所述第二贯流风机设置。
8.一种如权利要求1至7任一项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阶段:
开机阶段:空调器开机,所述空调本体中的贯流风机按照相同转速运行至设定周期结束;采样相邻空调本体中盘管温度传感器的温度检测值;若两个相邻空调本体中设置的热交换器之间的压力差不超过设定阈值且所述温度检测值相等,则允许空调器进入差速控制阶段;若相邻空调本体中设置的热交换器之间的压力差不超过设定阈值且所述温度检测值不相等,则调节所述电子膨胀阀的开度直至所述温度检测值相等;
差速控制阶段:用户设置所述空调本体中的贯流风机按照不同转速运行。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开机阶段中,如果每一个热交换器中相邻两组换热管出口的温差属于设定区间,相邻空调本体中设置的热交换器之间的压力差不超过设定阈值且所述温度检测值相等,则允许空调器进入差速控制阶段。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设定阈值为0.1Pa,所述设定区间为(0.5℃,1℃)。
CN201710623076.3A 2017-07-27 2017-07-27 立式空调器以及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Active CN10732793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23076.3A CN107327930B (zh) 2017-07-27 2017-07-27 立式空调器以及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710623076.3A CN107327930B (zh) 2017-07-27 2017-07-27 立式空调器以及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27930A true CN107327930A (zh) 2017-11-07
CN107327930B CN107327930B (zh) 2023-05-19

Family

ID=602007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710623076.3A Active CN107327930B (zh) 2017-07-27 2017-07-27 立式空调器以及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07327930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5091A (zh) * 2019-09-04 2019-12-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双风扇变频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WO2023246706A1 (zh) * 2022-06-21 2023-12-2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34788A (ja) * 1999-02-16 2000-08-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EP1293731A2 (en) * 2001-09-12 2003-03-19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er
CN204227981U (zh) * 2014-09-18 2015-03-25 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翅片及具有该翅片的换热器
CN205002230U (zh) * 2015-07-01 2016-01-27 青岛海尔(胶州)空调器有限公司 圆形挂机及空调
CN105444275A (zh) * 2015-12-31 2016-03-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06123287A (zh) * 2016-06-30 2016-11-1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52274A (zh) * 2016-06-30 2016-11-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室内换热器
CN207268485U (zh) * 2017-07-27 2018-04-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器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0234788A (ja) * 1999-02-16 2000-08-29 Sanyo Electric Co Ltd 空気調和機
EP1293731A2 (en) * 2001-09-12 2003-03-19 Mitsubishi Denki Kabushiki Kaisha Air conditioner
CN204227981U (zh) * 2014-09-18 2015-03-25 浙江盾安机电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换热器翅片及具有该翅片的换热器
CN205002230U (zh) * 2015-07-01 2016-01-27 青岛海尔(胶州)空调器有限公司 圆形挂机及空调
CN105444275A (zh) * 2015-12-31 2016-03-30 广东美的制冷设备有限公司 空调柜机及空调器
CN106123287A (zh) * 2016-06-30 2016-11-16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CN106152274A (zh) * 2016-06-30 2016-11-23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一种空调器及其室内换热器
CN207268485U (zh) * 2017-07-27 2018-04-24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器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0595091A (zh) * 2019-09-04 2019-12-20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双风扇变频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CN110595091B (zh) * 2019-09-04 2022-01-21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双风扇变频热泵空调及其控制方法
WO2023246706A1 (zh) * 2022-06-21 2023-12-28 青岛海尔空调器有限总公司 立式空调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327930B (zh) 2023-05-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7327929A (zh) 立式空调器以及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07367018B (zh) 立式空调的控制方法
CN107642874A (zh) 空调器的控制方法和空调器
US20220146123A1 (en) Air treatment system
CN106716024A (zh)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组
CN207936275U (zh) 立式空调室内机
CN107327930A (zh) 立式空调器以及立式空调器的控制方法
CN113669805B (zh) 一种空调器及其控制方法
JP4450120B2 (ja) 空気調和機
CN107655083A (zh) 一种控制数据中心静压箱均匀送风的装置及其实现方法
CN207268485U (zh) 立式空调器
US20220235961A1 (en)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CN207268486U (zh) 立式空调器
CN208566887U (zh) 一种可加热制冷的通风装置
JP3614775B2 (ja) ヒートポンプ式空調機
JP7181477B2 (ja) 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CN108488909A (zh) 空调器
CN110454902A (zh) 一种可加热制冷的通风装置
JP2658597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12066455A (zh) 一种均匀换热的风管机及其控制方法
JP2697655B2 (ja) 空気調和装置
CN106123269A (zh) 空调室内机和圆形挂机
JP4657530B2 (ja) 高温高湿用空調システム
CN107490108A (zh) 一种带恒温恒湿柜的空调机
CN209310130U (zh) 空调器室内机和空调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30421

Address after: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1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Applicant after: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Applicant after: Haier Smart Home Co., Ltd.

Address before: 266101 Haier Industrial Park, 1 Haier Road, Laoshan District, Shandong, Qingdao

Applicant before: QINGDAO HAIER AIR CONDITIONER GENERAL Corp.,Ltd.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