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7222250B -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 Google Patents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7222250B
CN107222250B CN201610162362.XA CN201610162362A CN107222250B CN 107222250 B CN107222250 B CN 107222250B CN 201610162362 A CN201610162362 A CN 201610162362A CN 107222250 B CN107222250 B CN 107222250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rru
group
terminals
initia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610162362.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7222250A (zh
Inventor
陈侃浩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ZTE Corp
Original Assignee
ZTE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ZTE Corp filed Critical ZTE Corp
Priority to CN201610162362.X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07222250B/zh
Priority to PCT/CN2016/106109 priority patent/WO2017161900A1/zh
Publication of CN10722225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2225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7222250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7222250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7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for beam form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17Feedback systems
    • H04B7/0421Feedback systems utilizing implicit feedback, e.g. steered pilot signal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413MIMO systems
    • H04B7/0426Power distribution
    • H04B7/043Power distribution using best eigenmode, e.g. beam forming or beam steering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04B7/0619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using feedback from receiving side
    • H04B7/0621Feedback content
    • H04B7/0634Antenna weights or vector/matrix coefficient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88/00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e.g. terminals, base stations or 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Access point devices
    • H04W88/085Access point devices with remote componen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实施例公开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设置有多个RRU的基站,所述方法包括:根据终端能力和终端之间的相关性,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生成第一RRU与第一最终分组内终端之间的第一信道响应矩阵,计算所述第一信道响应矩阵的第一逆矩阵;获取发送给第一最终分组内的终端的第一组数据,其中,所述第一组数据中不与所述第一RRU匹配的终端的数据为0;根据第一逆矩阵对所述第一组数据进行赋形,获得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控制所述第一RRU向所述第一最终分组内的各终端发送所述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本发明实施例还公开了一种基站。

Description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大规模多入多出(Massive Multiple Input Multiple Out,MassiveMIMO)技术,尤其涉及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背景技术
由于Massive MIMO技术可以极大提升频谱效率,Massive MIMO技术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各种研究也在全球如火如荼的开展起来。
在通信***中,为便于相位同步与校准,通常是将基站上的天线做在同一个远端射频模块(Remote Radio Unit,RRU)上,但是随着Massive MIMO技术的发展,基站上的天线数也在从几十向几百增加,同一个RRU上的天线数目太多,天线过于集中,又会带来新的越来越难克服的困难:电磁兼容性(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供电、散热、重量、体积、迎风面、安装、维保等都将面临严重的挑战。
发明内容
有鉴于此,本发明实施例期望提供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可以将基站上的天线设置在多个RRU上来联合传输数据且无需联合校准。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这样实现的: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应用于设置有多个远端射频模块RRU的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终端能力和终端之间的相关性,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生成第一RRU与第一最终分组内终端之间的第一信道响应矩阵,计算所述第一信道响应矩阵的第一逆矩阵;
获取发送给第一最终分组内的终端的第一组数据,其中,所述第一组数据中不与所述第一RRU匹配的终端的数据为0;
根据第一逆矩阵对所述第一组数据进行赋形,获得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
控制所述第一RRU向所述第一最终分组内的各终端发送所述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
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终端能力和终端之间的相关性,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包括:
获取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所述一组信号强度为各RRU对应的信号强度;
根据每个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对各终端进行初次分组,得到若干初始分组,其中,任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数均小于每个RRU上的天线数;
获取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各终端的终端能力;
根据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每个终端的终端能力以及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上述方案中,所述获取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包括:
控制所述RRU在对应的导频位置上向终端发送导频,所述导频用于所述终端检测所述RRU对应的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接收所述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根据每个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对各终端进行初次分组,得到若干初始分组,包括:
获得每个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中的最大强度;
将所述最大强度在同一个预设范围内的终端分为一个初始分组。
上述方案中,所述获取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包括:
通过每个RRU上的各路天线接收各终端发送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确定每个RRU上各路天线到各终端的信道响应;
根据每个RRU上各天线到各终端的信道响应,计算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
相应地,所述生成第一RRU与第一最终分组内终端之间的第一信道响应矩阵包括:
根据第一RRU上各天线到第一最终分组内各终端的信道响应,生成第一信道响应矩阵。
上述方案中,所述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包括:
针对第一RRU对应的第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所述第一RRU与所述第一初始分组内除了第二终端外的第一终端初始匹配,所述第二终端包括所述第一初始分组内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超过预设门限的次数最多的终端;
将与各个RRU都未初始匹配的第二终端调整到其他初始分组,确定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从与所述第一终端初始匹配的RRU中选择出N个第一终端匹配的RRU,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匹配的RRU为所述第一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中最大的N个信号强度对应的RRU,N为所述第一终端的终端能力要求的RRU数。
上述方案中,所述第二终端为所述第一初始分组内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超过预设门限的次数最多且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之和最大的终端。
上述方案中,任一所述最终分组内的终端数均小于每个RRU上的天线数。
一种基站,所述基站上设置有多个远端射频模块RRU,所述基站包括:
分组匹配单元,用于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计算单元,用于生成第一RRU与所述分组匹配单元划分的第一最终分组内终端之间的第一信道响应矩阵,计算所述第一信道响应矩阵的第一逆矩阵;
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发送给所述分组匹配单元划分的第一最终分组内的终端的第一组数据,其中,所述第一组数据中不与所述第一RRU匹配的终端的数据为0;
赋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计算单元计算的所述第一逆矩阵对所述第三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第一组数据进行赋形,获得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
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RRU向所述第一最终分组内的各终端发送所述赋形单元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
上述方案中,分组匹配单元包括:第一获取模块,初始分组模块,第二获取模块,分组匹配模块,其中,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所述一组信号强度为各RRU对应的信号强度;
初始分组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获取模块获取的每个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对各终端进行初次分组,得到若干初始分组,其中,任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数均小于每个RRU上的天线数;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个RRU对应的所述初始分组模块划分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各终端的终端能力;
分组匹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获取模块获取的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每个终端的终端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获取模块获取的每个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上述方案中,第一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控制所述RRU在对应的导频位置上向终端发送导频,所述导频用于所述终端检测所述RRU对应的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接收所述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
上述方案中,所述初始分组模块,具体用于获得每个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中的最大强度,将所述最大强度在同一个预设范围内的终端分为一个初始分组。
上述方案中,第二获取模块,具体用于通过每个RRU上的各路天线接收各终端发送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确定每个RRU上各路天线到各终端的信道响应,根据每个RRU上各天线到各终端的信道响应,计算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
相应地,所述计算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RRU上各天线到第一最终分组内各终端的信道响应,生成第一信道响应矩阵。
上述方案中,所述分组匹配模块,具体用于针对第一RRU对应的第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所述第一RRU与所述第一初始分组内除了第二终端外的第一终端初始匹配,所述第二终端包括所述第一初始分组内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超过预设门限的次数最多的终端;将与各个RRU都未初始匹配的第二终端调整到其他初始分组,确定各终端的最终分组;从与所述第一终端初始匹配的RRU中选择出N个第一终端匹配的RRU,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匹配的RRU为所述第一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中最大的N个信号强度对应的RRU,N为所述第一终端的终端能力要求的RRU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通过将基站上的天线做在多个RRU上,这样同一个RRU上的天线数目就可以成倍地减少,与现有技术相比,降低了Massive MIMO天线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在电磁兼容性(Electro MagneticCompatibility,EMC)、供电、散热、重量、体积、迎风面、安装、维保等方面的困难都将降低,同时本发明实施例中不同的RRU针对同一种终端传输不同的数据流,避免了多RRU联合相位校准的麻烦,可以有效促进Massive MIMO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实施例1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数据传输方法的流程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一种导频图案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实施例2提供的另一种导频图案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基站的结构框图;
图6为本发明实施例3提供的一种的分组匹配单元的结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
本发明实施例中,将基站上的天线做在多个RRU上,这样同一个RRU上的天线数目就可以成倍地减少,在电磁兼容性(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供电、散热、重量、体积、迎风面、安装、维保等方面的困难都将降低。由于将天线分别做在不同的RRU上,对信号进行相位同步与校准就比较困难,故可以采用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方案,在多个RRU联合向一个终端传输数据时,每个RRU向该终端发送的数据流都不同,这样,终端接收到基站传输的多个数据流后,多个数据流之间不产生干扰,终端无需对这些数据流进行相位同步与校准。
实施例1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方法的处理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101、根据终端能力和终端之间的相关性,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是由多个RRU联合向终端传输数据,由于终端能力即终端的最大解调能力的限制,一个终端只能接收相应数目的RRU发送来的数据流,示例的,如果终端只有1路接收天线,其最大解调能力也只有1个数据流,故该终端只能接收一个RRU发送来的数据流;如果终端只有n路接收天线,其最大解调能力也只有n个数据流,故该终端可以接收n个RRU发送来的数据流;等等,以此类推。故,每个终端只能匹配相应数目的RRU,基站可以选择出相对于该终端的接收性能来说,最好的几个RRU匹配该终端。
本发明实施例中还需要给各个终端划分成若干最终分组,该最终分组可以按照终端之间的相关性进行划分,如将相关性较低的几个终端划分成一个最终分组等;这里的相关性可以是各方面的相关性,如地理位置之间的相关性,信道之间的相关性等。
步骤102、生成第一RRU与第一最终分组内终端之间的第一信道响应矩阵,计算所述第一信道响应矩阵的第一逆矩阵。
在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后,第一RRU可以应用其各路天线与第一最终分组内所有终端之间的信道响应生成第一信道响应矩阵,并计算所述第一信道响应矩阵的第一逆矩阵。
示例地,第一最终分组内的有n个终端与第一RRU如RRU A的m根天线,则第一RRU上的天线j到第一最终分组内终端i的信道响应可以记为haji,其中i取值为1、2、……、n;j取值为1、2、……、m;则第一信道响应矩阵Ha可写为:
Figure BDA0000946309100000071
这里,为了获得良好的Massive MIMO效果,任一所述最终分组内的终端数均小于每个RRU上的天线数,即同一最终分组内的终端总数n应小于单台RRU的天线数m,如各RRU的天线数不同,则应少于最小的天线数。
第一最终分组内的n个终端与其他RRU如RRU B的m根天线间的第二信道响应矩阵Hb可写为:
Figure BDA0000946309100000072
这里,为避免最终分组内终端的流间干扰,各RRU对应的信道矩阵应包含组内所有的终端,而不只是由该RRU发送数据的终端。
可以将Ha的第一逆矩阵Wa记为
Figure BDA0000946309100000073
Hb的第二逆矩阵可记为
Figure BDA0000946309100000081
步骤103、获取发送给第一最终分组内的终端的第一组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组数据中不与所述第一RRU匹配的终端的数据为0。
第一RRU如RRU A发给n个终端的第一组数据Sa记为Sa=(sa1…san);若终端i与RRUA不匹配,则相应的sai=0;若终端i与RRU A匹配,则相应的sai为需要发送给终端i的数据。
其他RRU如RRU B发给n个终端的第二组数据Sb可以写为Sb=(sb1…sbn);若终端i与RRU B不匹配,则相应的sbi=0;若终端i与RRU B匹配,则相应的sbi为需要发送给终端i的数据。
步骤104、根据第一逆矩阵对所述第一组数据进行赋形,获得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
这里,第一逆矩阵Wa对所述第一组数据Sa进行赋形,可以获得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Fa
Fa=Sa·Wa
第二逆矩阵Wb对所述第二组数据Sa进行赋形,可以获得赋形后的第二组数据Fa
Fb=Sb·Wb
步骤105、控制所述第一RRU向所述第一最终分组内的各终端发送所述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
RRU A发送的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Fa经过信道矩阵Ha后在各终端上还原出各自的一个数据流:
Figure BDA0000946309100000082
RRU B发送的赋形后的第二组数据Fb经过信道矩阵Hb后在各终端上还原出另一个数据流:
Figure BDA0000946309100000091
RRU A和RRU B向同一终端发送的数据流不同一个为Sa另一个为Sb,这样终端就避免了多RRU联合相位校准的麻烦,只需要解调这两个数据流就可以获得基站发送给终端的数据;这样就实现了多RRU联合Massive MIMO。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将基站上的天线做在多个RRU上,这样同一个RRU上的天线数目就可以成倍地减少,与现有技术相比,降低了Massive MIMO天线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在电磁兼容性(Electro Magnetic Compatibility,EMC)、供电、散热、重量、体积、迎风面、安装、维保等方面的困难都将降低,同时本实施例方法中不同的RRU针对同一种终端传输不同的数据流,避免了多RRU联合相位校准的麻烦,可以有效促进Massive MIMO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如图2所示,本实施例方法的处理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201、获取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所述一组信号强度为各RRU对应的信号强度。
本实施例提供的数据传输方法是由多个RRU联合向终端传输数据,需要将基站覆盖区域内的各终端按照接收到信号的信号强度和相互间的干扰情况进行分组。这里,基站就需要获取每个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所述一组信号强度为各RRU对应的信号强度。
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基站获取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可以包括:控制所述RRU在对应的导频位置上向终端发送导频,所述导频用于所述终端检测所述RRU对应的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eference Signal Receiving Power,RSRP);接收所述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
由于基站上的多个RRU都需要向各终端发送导频,为了区分不同的RRU发送的导频,基站会为不同的RRU分配不同的导频位置(这里的导频位置为时域和频域上的位置),控制每个RRU在不同的导频位置上向各个终端发送导频。比如RRU A在导频位置A发送导频,RRU B在导频位置B发送导频。
示例地,若基站上设置有2个RRU(RRU A和RRU B)联合进行数据传输,则如图3所示,所述基站可以为RRU A配置的导频图案A,为RRU B配置导频图案B,如图3所示的导频图案中一个小方格代表一个资源元素(Resource Element,RE),通常将频率上一个子载波及时域上一个符号(symbol)作为一个RE,导频位置A即R0所在的RE,导频位置B即R1所在的RE,RRU A可以在导频图案A中R0所在的RE上发送导频给各终端,RRU B可以在导频图案B中R1所在的RE上发送导频给各终端。
当然,若基站上设置有4个RRU(RRU A、RRU B、RRU C、RRU D)联合进行数据传输,则如图4所示,所述基站可以为RRU A配置的导频图案A,为RRU B配置导频图案B,为RRU C配置的导频图案C,为RRU D配置导频图案D,这样,RRU A可以在导频图案A中R0所在的RE上发送导频给各终端,RRU B可以在导频图案B中R1所在的RE上发送导频给各终端,RRU C可以在导频图案C中R0所在的RE上发送导频给各终端,RRU D可以在导频图案D中R1所在的RE上发送导频给各终端。
若基站上设置有8个RRU,基站配置的8个RUU的导频图案可分别采用长期演进(Long Term Evolution,LTE)信道状态信息(Channel State Information,CSI)定义的8个图案,在此不再赘述。
针对一个终端来说,该终端可以接收到各RRU发送来的导频,并根据各导频所在的导频位置区分该导频为哪个RRU发送的。所述导频用于终端检测获得RRU对应的RSRP;这样,终端就可以根据接收到的各RRU发送的导频,检测各RRU对应的RSRP,终端检测到某个RRU对应的RSRP后会将该RRU对应的RSRP返回给基站;这样,每个终端都会向基站返回各RRU对应的RSRP。
这里需要说明是,本实施例中只是用所述信号强度为RSRP进行示例说明,在实际应用中所述信号强度还可以包括其他参数如参考信号接收质量(Reference SignalReceiving Quality,RSRQ)等,本实施例中并不对此作出限制。
步骤202、根据每个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对各终端进行初次分组,得到若干初始分组。
这里,所述任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数均小于每个RRU上的天线数;假设对于所有RRU来说,RRU A上的天线数最小为10,则任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的数都要小于10。
这里,每个终端都对应返回一组信号强度(即各RRU对应的信号强度),基站可以将取值比较相近的多组信号强度对应的终端分为一个初始分组。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根据每个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对各终端进行初次分组,得到若干初始分组,包括:获得每个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中的最大强度;将所述最大强度在同一个预设范围内的终端分为一个初始分组。
示例地,假定RRU A和RRU B联合进行数据传输,每个RRU上有16路天线,基站共收到14个终端反馈的RRU A对应的RSRP即RSRPa1,RSRPa2,……RSRPa14;以及RRU B对应的RSRP即RSRPb1,RSRPb2,……RSRPb14。那么,基站先获得各终端返回的最大RSRP,记终端i返回的最大RSRP为RSRPi=MAX(RSRPai,RSRPbi);如终端1反馈的一组信号强度为:RSRPa1=-81,RSRPa2=-82;则所述终端1反馈的一组信号强度中的最大强度RSRP1=RSRPa1=-81;然后,基站首先将各终端返回的最大强度进行排序,如表1(RSRP数值为举例):
终端编号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最大RSRP -81 -82 -83 -84 -86 -88 -92 -93 -94 -95 -97 -98 -99 -99
表1
假设预设范围为[-90,-80)、[-100,-90)等,则将终端1~6即最大RSRP在预设范围(-80,-90]内的终端分为一个初始分组,将终端7~14即最大RSRP在预设范围(-90,-100]内的终端分为另一个初始分组。
当然,预设范围也可以为[-86,-78)、[-86,-92)、[-92,-98)、[-98,-104)等,则可以将终端1~5即最大RSRP在[-86,-78)内的终端分为一个初始分组,将终端6和7即最大RSRP在[-86,-92)内的终端分为另一个初始分组,将终端8~11即最大RSRP在[-92,-98)内的终端分为一个初始分组,将终端12~14即最大RSRP在[-98,-104)内的终端分为一个初始分组。
预设范围的大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设置,在此并不做限定。
步骤203、获取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各终端的终端能力。
这里,终端的终端能力为终端的最大解调能力,示例的,如果终端只有1路接收天线,其最大解调能力也只有1个数据流,如果终端只有n路接收天线,其最大解调能力也只有n个数据流,等等。
在本发明的一个实施例中,所述获取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包括:通过每个RRU上的各路天线接收各终端发送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确定每个RRU上各路天线到各终端的信道响应;根据每个RRU上各天线到各终端的信道响应,计算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
这里,基站可以向各终端发送请求消息,该请求消息用于请求终端发送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ounding Reference Signal,SRS),这样每个终端接收到所述请求消息后就会向所述终端发送SRS;基站通过各RRU上设置的天线接收所述各终端的SRS后,可以据此得到各RRU上各天线到各终端的信道响应。
示例地,可以假设有两个RRU(RRU A和RRU B),14个终端,其中终端1~6为第一初始分组,终端7~14为第二初始分组;记RRU A的天线j到终端i的信道响应为haji,RRU B的天线j到终端i的信道响应为hbji。则基站可以根据RRU A上各路天线j(j=1~16)到第一初始分组内终端i(i=1~6)的信道响应haji,计算RRU A对应的第一初始分组内的6个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RRU A上各路天线j(j=1~16)到第二初始分组内终端i(i=7~14)的信道响应haji,计算RRU A对应的第二初始分组内的8个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RRU B上各路天线j(j=1~16)到第一初始分组内终端i(i=1~6)的信道响应hbji,计算RRU B对应的第一初始分组内的6个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根据RRU B上各路天线j(j=1~16)到第二初始分组内终端i(i=7~14)的信道响应hbji,计算RRU B对应的第二初始分组内的8个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
这里,由RRU上的天线到各终端的信道响应计算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的算法为本领域人员清楚知晓的,在此不做赘述。
步骤204、根据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每个终端的终端能力以及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这里,若RRU A匹配的终端包括终端1,则表明RRU A可以发送终端1的数据。
这里,可以按照以下步骤确定所述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A1、针对第一RRU对应的第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所述第一RRU与所述第一初始分组内除了第二终端外的第一终端初始匹配,所述第二终端包括所述第一初始分组内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超过预设门限的次数最多的终端。
A2、将与各个RRU都未初始匹配的第二终端调整到其他初始分组,确定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示例地,对于第一RRU如RRU X(X=A、B、……),如果RRU X对应的第一初始分组内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中,第二终端如终端i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超过预设门限的次数最多,则RRU X与终端i未初始匹配,RRU X不发送终端i的数据。
假如基站上设置有2个RRU(RRU A和RRU B)联合传输数据,终端1、2、3、4为第一初始分组,RRU A和RRU B对应的第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如表2所示:
Figure BDA0000946309100000141
表2
如果预设门限为0.15,则由于RRU A对应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中,终端3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超过预设门限的次数最多为2次,则RRU A与终端1、2、4初始匹配,只向终端1、2、4发送数据,不向终端3发送数据;由于RRU B对应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中,终端1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超过预设门限的次数最多为1次,则RRU B与终端2、3、4初始匹配,只向终端2、3、4发送数据,不向终端1发送数据。
这里,还有一种情况为有2个或2个以上终端超过预设门限的次数一样,此时,所述第二终端为所述第一初始分组内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超过预设门限的次数最多且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之和最大的终端。基站可以对这几个终端所属的相关系数各自求和,RRUX不与相关和最大的终端如终端i初始匹配,不向终端i发送数据。注意,这种情况下其他RRU可能会与该终端i初始匹配,只要终端i在该RRU(如RRU Y)对应的相关系数中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不超标,RRU Y就可以与该终端i初始匹配,发送终端i的数据。
将RRU X与第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初始匹配后,将其他RRU也分别与第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初始匹配,如果所有RRU都未与第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i初始匹配,则需要将终端i调整到其他初始分组内。
承接上述示例,如果预设门限为0.2,参看表1,由于RRU A对应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中,终端1和3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超过预设门限的次数最多都为1次,但是终端3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之和为0.45,终端1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之和为0.48,则RRU A与终端2、3、4初始匹配,只向终端2、3、4发送数据,不向终端1发送数据;由于RRU B对应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中,终端1和2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超过预设门限的次数最多都为1次,但是终端2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之和为0.37,终端1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之和为0.39,则RRUA与终端2、3、4初始匹配,只向终端2、3、4发送数据,不向终端1发送数据。
由于RRU A和RRU B都未与终端1初始匹配,则需要将终端1移出第一初始分组,如果没有其他终端移入第一初始分组,则可以确定终端1、2、3为一个最终分组。
这样,各个RRU依次初始匹配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在此过程中,某些初始分组内的终端可能会被调整到其他的初始分组内,直到所有的终端都有与其初始匹配的RRU。上述过程完成后,基站就确定了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A3、从与所述第一终端初始匹配的RRU中选择出N个与第一终端匹配的RRU,其中,所述与第一终端匹配的RRU为所述第一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中最大的N个信号强度对应的RRU,N为所述第一终端的终端能力要求的RRU数。
在步骤A1和A2完成后,如果有多个RRU可以初始匹配终端i,即可以有多个RRU向终端i发送数据,这就会导致终端接收的数据流数目可能超出终端能力,故本实施例中要限制向终端i发送数据的RRU数。例如,如果终端i只有2路接收天线,其最大解调能力也只有2个数据流,而在初始匹配过程中有多于2个的RRU都可以向终端i发送数据,则基站只选择终端i返回的各RSRP中最大的2个RRU向终端i发送数据。
如果终端i只支持单流,则使用终端i返回的各RSRP中的最大RSRP对应的RRU向该终端i传送数据。如终端i支持2流,则使用终端i的最大2个RSRP对应的2台RRU向该终端传送数据。依次类推。
步骤205、生成第一RRU与第一最终分组内终端之间的第一信道响应矩阵,计算所述第一信道响应矩阵的第一逆矩阵。
步骤206、获取发送给第一最终分组内的终端的第一组数据。
其中,所述第一组数据中不与所述第一RRU匹配的终端的数据为0。
步骤207、根据第一逆矩阵对所述第一组数据进行赋形,获得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
步骤208、控制所述第一RRU向所述第一最终分组内的各终端发送所述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
这里,上述的步骤205至步骤208分别对应于实施例三中的步骤102至步骤105,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参阅实施例1而理解上述的步骤205至步骤208,为节约篇幅,这里不再赘述。
本实施例提供的方法,通过多方面考虑,将终端进行分组以及为终端匹配RRU,降低了多RRU联合传输时各终端之间的干扰,可以有效促进Massive MIMO的大面积推广应用。
实施例2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基站,所述基站上设置有多个RRU,如图5所示,所述基站包括:分组匹配单元501,计算单元502,第三获取单元503,赋形单元504,控制单元505,其中,
分组匹配单元501,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获取单元503获取的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每个终端的终端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获取单元501获取的每个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计算单元502,用于生成第一RRU与所述分组匹配单元501划分的第一最终分组内终端之间的第一信道响应矩阵,计算所述第一信道响应矩阵的第一逆矩阵;
第三获取单元503,用于获取发送给所述分组匹配单元501划分的第一最终分组内的终端的第一组数据,其中,所述第一组数据中不与所述第一RRU匹配的终端的数据为0;
赋形单元504,用于根据所述计算单元502计算的所述第一逆矩阵对所述第三获取单元503获取的所述第一组数据进行赋形,获得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
控制单元505,用于控制所述第一RRU向所述第一最终分组内的各终端发送所述赋形单元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
可选地,如图6所示,所述分组匹配单元501包括:第一获取模块5011,初始分组模块5012,第二获取模块5013,分组匹配模块5014,其中,
第一获取模块5011,用于获取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所述一组信号强度为各RRU对应的信号强度;
初始分组模块5012,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获取模块5011获取的每个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对各终端进行初次分组,得到若干初始分组,其中,任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数均小于每个RRU上的天线数;
第二获取模块5013,用于获取每个RRU对应的所述初始分组模块5012划分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各终端的终端能力;
分组匹配模块5014,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获取模块5013获取的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每个终端的终端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获取模块5011获取的每个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可选地,所述第一获取模块5011,具体用于控制所述RRU在对应的导频位置上向终端发送导频,所述导频用于所述终端检测所述RRU对应的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接收所述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
可选地,所述初始分组模块5012,具体用于获得每个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中的最大强度,将所述最大强度在同一个预设范围内的终端分为一个初始分组。
可选地,第二获取模块5013,具体用于通过每个RRU上的各路天线接收各终端发送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确定每个RRU上各路天线到各终端的信道响应,根据每个RRU上各天线到各终端的信道响应,计算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
相应地,所述计算单元502,具体用于根据第一RRU上各天线到第一最终分组内各终端的信道响应,生成第一信道响应矩阵。
可选地,所述分组匹配模块5014,具体用于针对第一RRU对应的第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所述第一RRU与所述第一初始分组内除了第二终端外的第一终端初始匹配,所述第二终端包括所述第一初始分组内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超过预设门限的次数最多的终端;将与各个RRU都未初始匹配的第二终端调整到其他初始分组,确定各终端的最终分组;从与所述第一终端初始匹配的RRU中选择出N个第一终端匹配的RRU,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匹配的RRU为所述第一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中最大的N个信号强度对应的RRU,N为所述第一终端的终端能力要求的RRU数。
在实际应用中,上述实施例中所述的分组匹配单元501,计算单元502,第三获取单元503,赋形单元504,控制单元505可由位于基站上的中央处理器(CPU)、微处理器(MPU)、数字信号处理器(DSP)或现场可编程门阵列(FPGA)等器件实现。
本领域内的技术人员应明白,本发明的实施例可提供为方法、***、或计算机程序产品。因此,本发明可采用硬件实施例、软件实施例、或结合软件和硬件方面的实施例的形式。而且,本发明可采用在一个或多个其中包含有计算机可用程序代码的计算机可用存储介质(包括但不限于磁盘存储器和光学存储器等)上实施的计算机程序产品的形式。
本发明是参照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方法、设备(***)、和计算机程序产品的流程图和/或方框图来描述的。应理解可由计算机程序指令实现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每一流程和/或方框、以及流程图和/或方框图中的流程和/或方框的结合。可提供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到通用计算机、专用计算机、嵌入式处理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以产生一个机器,使得通过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的处理器执行的指令产生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装置。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存储在能引导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以特定方式工作的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使得存储在该计算机可读存储器中的指令产生包括指令装置的制造品,该指令装置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
这些计算机程序指令也可装载到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数据处理设备上,使得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一系列操作步骤以产生计算机实现的处理,从而在计算机或其他可编程设备上执行的指令提供用于实现在流程图一个流程或多个流程和/或方框图一个方框或多个方框中指定的功能的步骤。
以上所述,仅为本发明的较佳实施例而已,并非用于限定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Claims (14)

1.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其特征在于,应用于设置有多个远端射频模块RRU的基站,所述方法包括:
根据终端能力和终端之间的相关性,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生成第一RRU与第一最终分组内终端之间的第一信道响应矩阵,计算所述第一信道响应矩阵的第一逆矩阵;
获取发送给第一最终分组内的终端的第一组数据,其中,所述第一组数据中不与所述第一RRU匹配的终端的数据为0;
根据第一逆矩阵对所述第一组数据进行赋形,获得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
控制所述第一RRU向所述第一最终分组内的各终端发送所述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终端能力和终端之间的相关性,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包括:
获取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所述一组信号强度为各RRU对应的信号强度;
根据每个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对各终端进行初次分组,得到若干初始分组,其中,任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数均小于每个RRU上的天线数;
获取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各终端的终端能力;
根据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每个终端的终端能力以及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包括:
控制所述RRU在对应的导频位置上向终端发送导频,所述导频用于所述终端检测所述RRU对应的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
接收所述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根据每个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对各终端进行初次分组,得到若干初始分组,包括:
获得每个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中的最大强度;
将所述最大强度在同一个预设范围内的终端分为一个初始分组。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获取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包括:
通过每个RRU上的各路天线接收各终端发送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确定每个RRU上各路天线到各终端的信道响应;
根据每个RRU上各天线到各终端的信道响应,计算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
相应地,所述生成第一RRU与第一最终分组内终端之间的第一信道响应矩阵包括:
根据第一RRU上各天线到第一最终分组内各终端的信道响应,生成第一信道响应矩阵。
6.根据权利要求2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包括:
针对第一RRU对应的第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所述第一RRU与所述第一初始分组内除了第二终端外的第一终端初始匹配,所述第二终端包括所述第一初始分组内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超过预设门限的次数最多的终端;
将与各个RRU都未初始匹配的第二终端调整到其他初始分组,确定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从与所述第一终端初始匹配的RRU中选择出N个第一终端匹配的RRU,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匹配的RRU为所述第一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中最大的N个信号强度对应的RRU,N为所述第一终端的终端能力要求的RRU数。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终端为所述第一初始分组内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超过预设门限的次数最多且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之和最大的终端。
8.根据权利要求1至5任一项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任一所述最终分组内的终端数均小于每个RRU上的天线数。
9.一种基站,其特征在于,所述基站上设置有多个远端射频模块RRU,所述基站包括:
分组匹配单元,用于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计算单元,用于生成第一RRU与所述分组匹配单元划分的第一最终分组内终端之间的第一信道响应矩阵,计算所述第一信道响应矩阵的第一逆矩阵;
第三获取单元,用于获取发送给所述分组匹配单元划分的第一最终分组内的终端的第一组数据,其中,所述第一组数据中不与所述第一RRU匹配的终端的数据为0;
赋形单元,用于根据所述计算单元计算的所述第一逆矩阵对所述第三获取单元获取的所述第一组数据进行赋形,获得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
控制单元,用于控制所述第一RRU向所述第一最终分组内的各终端发送所述赋形单元赋形后的第一组数据。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分组匹配单元包括:第一获取模块,初始分组模块,第二获取模块,分组匹配模块,其中,
第一获取模块,用于获取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所述一组信号强度为各RRU对应的信号强度;
初始分组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一获取模块获取的每个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对各终端进行初次分组,得到若干初始分组,其中,任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数均小于每个RRU上的天线数;
第二获取模块,用于获取每个RRU对应的所述初始分组模块划分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以及各终端的终端能力;
分组匹配模块,用于根据所述第二获取模块获取的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每个终端的终端能力,以及所述第一获取模块获取的每个终端检测的一组信号强度,确定每个RRU匹配的终端以及各终端的最终分组。
11.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第一获取模块,具体用于控制所述RRU在对应的导频位置上向终端发送导频,所述导频用于所述终端检测所述RRU对应的信号强度,所述信号强度包括参考信号接收功率RSRP;接收所述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初始分组模块,具体用于获得每个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中的最大强度,将所述最大强度在同一个预设范围内的终端分为一个初始分组。
13.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第二获取模块,具体用于通过每个RRU上的各路天线接收各终端发送的信道探测参考信号SRS,确定每个RRU上各路天线到各终端的信道响应,根据每个RRU上各天线到各终端的信道响应,计算每个RRU对应的每个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
相应地,所述计算单元,具体用于根据第一RRU上各天线到第一最终分组内各终端的信道响应,生成第一信道响应矩阵。
14.根据权利要求10至13任一项所述的基站,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组匹配模块,具体用于针对第一RRU对应的第一初始分组内的终端之间的相关系数,所述第一RRU与所述第一初始分组内除了第二终端外的第一终端初始匹配,所述第二终端包括所述第一初始分组内与其他终端的相关系数超过预设门限的次数最多的终端;将与各个RRU都未初始匹配的第二终端调整到其他初始分组,确定各终端的最终分组;从与所述第一终端初始匹配的RRU中选择出N个第一终端匹配的RRU,其中,所述第一终端匹配的RRU为所述第一终端返回的一组信号强度中最大的N个信号强度对应的RRU,N为所述第一终端的终端能力要求的RRU数。
CN201610162362.XA 2016-03-21 2016-03-2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Active CN107222250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62362.XA CN107222250B (zh) 2016-03-21 2016-03-2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PCT/CN2016/106109 WO2017161900A1 (zh) 2016-03-21 2016-11-16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1610162362.XA CN107222250B (zh) 2016-03-21 2016-03-2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22250A CN107222250A (zh) 2017-09-29
CN107222250B true CN107222250B (zh) 2021-05-04

Family

ID=5989921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610162362.XA Active CN107222250B (zh) 2016-03-21 2016-03-21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07222250B (zh)
WO (1) WO2017161900A1 (zh)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68192A (ja) * 2009-05-14 2010-11-25 Hitachi Ltd 無線基地局装置
CN102932043A (zh) * 2011-08-08 2013-02-1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多用户mimo 信号发射方法以及装置
CN104218981A (zh) * 2014-08-26 2014-12-1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和设备
WO2015034503A1 (en) * 2013-09-05 2015-03-12 Intel Corporation Adaptive sectorization of a spational region for parallel multi-user transmissions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034923A (zh) * 2006-03-07 2007-09-12 松下电器产业株式会社 一种用于多天线无线通信***中的分组调度方法和***
CN101674120A (zh) * 2008-09-08 2010-03-1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用户波束赋形方法及设备
US9337973B2 (en) * 2012-09-11 2016-05-10 Industrial Technology Research Institute Method of cooperative MIMO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nd base station using the same
CN103260167A (zh) * 2013-04-19 2013-08-21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降低小区干扰的方法和***

Patent Citation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10268192A (ja) * 2009-05-14 2010-11-25 Hitachi Ltd 無線基地局装置
CN102932043A (zh) * 2011-08-08 2013-02-13 中国电信股份有限公司 下行多用户mimo 信号发射方法以及装置
WO2015034503A1 (en) * 2013-09-05 2015-03-12 Intel Corporation Adaptive sectorization of a spational region for parallel multi-user transmissions
CN104218981A (zh) * 2014-08-26 2014-12-17 大唐移动通信设备有限公司 一种多天线的联合处理方法和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7222250A (zh) 2017-09-29
WO2017161900A1 (zh) 2017-09-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738067B (zh) 準同位框架之增強方法及使用者設備
EP3522427B1 (en) Methods and apparatuses for representing quasi co-location parameter configuration
CN108111280B (zh) 参考信号配置、信息的发送、信息的接收方法及装置
US10972167B2 (en) User apparatus, base s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ethod
EP3275092B1 (en) Systems and methods for selecting beam-reference signals for channel-state information reference-signal transmission
US20200068616A1 (en) Method, base station apparatus and user equipment for random access
US10136262B2 (en) Detecting movement in a physical environment
US11589245B2 (en) Technologies for spatial sharing in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system
CN108604916B (zh) 多天线传输方法、基站和用户终端
US20160338033A1 (en) Acquisition method, beam sending method, communication node, system and storage medium
CN107615856A (zh) 用于多级波束成形的非正交多址通信的***和方法
US9553650B2 (en) MU-MIMO implementation with configurable antenna system
JP7252226B2 (ja) 信号スクランブリング、デスクランブリング方法と装置、デバイス、および記憶媒体
CN108631891B (zh) 通信节点间链路的测量方法及装置
WO2018028544A1 (zh) 导频配置和信息反馈方法、装置及***
US11121781B2 (en) Calib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CN105322989A (zh) Mimo***中的导频发送方法、测量方法及装置
US9781723B2 (en) Method for operating a base station in a wireless radio network, base station and user equipment
KR20160075995A (ko) 물리 채널 전송 방법 및 장치
WO2017190501A1 (zh) 一种室内高密度网络的天线云节点通讯实现方法及***
CN107222250B (zh) 一种数据传输方法及基站
CN108141309A (zh) 一种测量和反馈信道状态信息csi的方法及装置
CN107528616B (zh) 一种大尺度mimo的传输方法和装置
CN110198181A (zh) 发送wlan帧的方法、装置及存储介质
KR20140108020A (ko) 프리코딩 방법 및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